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十篇

时间:2023-04-09 14:07:40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为依据,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可以说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活动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设计的优劣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数学教学设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怎样进行高中数学的教学设计呢?

一、树立正确的数学知识观

高中数学传统教学反映出的数学知识观严重滞后,认为数学是由专家发明的一系列规律和公式而其他人只是应用以得出固定答案,数学知识是一种可以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绝对的、静态的、无可怀疑的真理的集合,数学家的工作是数学教育的出发点,数学是一种已经形成的系统。

正确的数学知识观是什么呢?纵观当代教育心理学理论,根据加涅的知识观,即数学知识是客观存在于学习者之外的,是可以通过教学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内部加工过程,从而使学习者更容易获得知识、累积智慧。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则强调数学知识是发展变化的,是学习者与环境双向构建的结果,反对知识客观存在的观念和外部事件作为促进学习发生的方法,而是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个人建构自己关于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的主观知识和概念,使得他们与社会所接受的知识和概念相适合。”

究竟哪个正确或更好?实质上两种知识观是由哲学层次认识论的不同所造成的,前者倾向于客观主义,后者倾向于相对主义,它们都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念,只是视角不同而已,我们认为应当将两种观念互补,在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经历教学觉醒树立这样一种理解,即数学知识是客观知识与个人建构、社会建构并存的状态,并在个体建构与社会建构上趋于融合,并深切体会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的有关数学知识主张,即“数学是一种人类活动,这种活动始终是建构性的。把数学看成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种已经形成的系统。”

树立正确的数学知识观意味着数学教育主体的回归,意味着对数学教育真正的理解和诠释。

二、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策略

1、诊断学生,做到知彼。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教师要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先要诊断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爱好、兴趣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差异,预测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的思维障碍,才能时机适宜地切入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合理地衔接起来。

2、合理制定三维目标,明确重点与难点。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目标包括学生要知道、了解、理解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目标和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实现数学科学中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战胜困难的精神、认识数学之美感和塑造学生的人格。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有机地融合、渗透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三维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

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合理地制订三维目标,注意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性,相辅相成。

所谓重点,指一节课中最重要的新知识,即联动全局,带动全面的重要之点,是学生认知发生转折与质变的地方,是教学的重心所在,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所谓难点是一节课中学习起来最困难的地方,是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知识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矛盾、知识跨越最大的地方,是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例如“等差数列前n项和”这节课中的重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难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倒序相加法”。只有合理制订三维目标和确定好重点与难点,才能围绕三维目标和重点与难点的突破,制定出优秀的教学设计。

3、课堂小结要与三维目标相呼应

三维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课堂小结时要回应三维目标,要在教师引领下由学生合作完成小结。包括①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收获,②教学中是怎样研究学习新知识的,融合重点与难点的突破于其中,③提炼价值,升华感情。最后教师最好用知识网络的形式给以最后的总结。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篇2

1.新理念下数列教学设计的内容

按通常的观念,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和教学活动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WWW.133229.COm教学设计主要解决了“教什么”、“如何教”、“教的如何”的问题,即教学设计是以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形成教学方案,并对方案实施后的教学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规划过程和操作程序,其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创造更加合理高效的教学。

1.1 知识结构

数列这一章应主要包括一般的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以及数列的应用四部分,重点是等差数列以及等比数列这两部分。数列这一部分主要是数列的概念、特点、分类以及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两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两类特殊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以及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数列的应用除了渗透在等差与等比数列内宾的堆放物品总数的计算以及产品规格设计的某些问题外,重点是新理念下研究性学习专题,即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以及储蓄问题。

1.2 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的定义方式有描述性的,指明外种延的,有种概念加类差等方式。一个数学概念需要记住名称,叙述出本质属性,体会出所涉及的范围,并应用概念准确进行判断。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等都属于数学概念,而且都属于陈述性概念,在设计这些概念的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向同学表明这些定义所揭露的概念的特点、本质,因为这些概念既是后续学习相应公式以及性质的基础,更是同学们准确解题的依据。

1.3 数学公式

公式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性,因而也具有抽象性,公式中的字母代表一定范围内的无穷多个数。有的学生在学习公式时,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而有的学生却要反来复去地体会,才能跳出千变万化的数字关系的泥堆里。在数列这一章主要涉及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要使同学能牢固记住并熟练应用这些公式就必须让他们懂得公式的来龙去脉,掌握其推导思想及过程。在这一章有很多的变形公式,因此,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哪个公式适用于哪种情形,以使解题变得简便易行。

1.4 数学方法

数列这一章蕴含着多种数学思想及方法,如函数思想、方程思想,而且在基本概念、公式的教学本身也包含着丰富的数学方法,掌握这些思想方法不仅可以增进对数列概念、公式的理解,而且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能诱发知识的迁移,使学生产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解决多数列问题。在这一章主要用到了以下几中数学方法:

(1)不完全归纳法 不完全归纳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观,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解决问题,在等差数列以及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推导的过程就用到了不完全归纳法。

(2)倒叙相加法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就根据等差数列的特点,很好的应用了倒叙相加法,而且在这一章的很多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用到了这种方法。

(3)错位相减法 错位相减法是另一类数列求和的方法,它主要应用于求和的项之间通过一定的变形可以相互转化,并且是多个数求和的问题。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就用到了这种思想方法。

(4)函数的思想方法 数列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函数,而且是离散的函数,因此在解题过程中,尤其在遇到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这两类特殊的数列时,可以将它们看成一个函数,进而运用函数的性质和特点来解决问题。

(5)方程的思想方法 数列这一章涉及了多个关于首项、末项、项数、公差、公比、第 n 项和前 n 项和这些量的数学公式,而公式本身就是一个等式,因此,在求这些数学量的过程中,可将它们看成相应的已知量和未知数,通过公式建立关于求未知量的方程,可以使解题变得清晰、明了,而且简化了解题过程。

2.新理念下影响教师进行数列教学设计的因素分析

在数学知识体系内部,数列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在现实生活当中有着具大的应用价值,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数列的教学。那么,在新的理念下,如何进行数列的教学设计才能将知识更好地传给学生,才能对学生的发展有帮助,才可以称得上好的教学设计呢?哪些因素影响了教师进行数列的教学设计呢?为此笔者从一线优秀数学教师、高中学生以及教材编订者三个维度进行了调查、研究。

2.1 线优秀教师如何看待数列的教学设计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学设计的实践者,尤其是优秀的教师,他们积极了大量

的教学经验,因此有绝对充分的发言权,为此,我采访了几位特级和高级教师,现将他

们的观点对比分析如下:

(1)重视教学情境的设置以及教学案例的使用

他们一致认为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恰当的教学情境及教学案例的使用不但能更好的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2)对数列及其相关概念的教学设计说法不一

有的教师觉得应该先举数列的实例,让学生自己体会数列特点,组织同学讨论,并启发学生发现知识,因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都非常有帮助。有的教师则持另一种态度,他们认为由于时间的原因,可能会减少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环节,而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设计则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教学效果更好,而且对于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更适合这种风格的教学设计。

(3)对等差数列概念的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风格更适合学生深刻理解知识

“等差数列”这个概念本身就很形象地描述了它的本质,因此教师应创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自觉领会和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感悟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其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理解知识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应组织学生研究、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合作中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

(4)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推导的教学设计说法不一

有的教师认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思想非常重要,他不但有助于理解公式,而且在以后的解题中也会用到,但只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加以适当的引导,学生便能掌握。而有的教师则持另一种观点,他们认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思想并不是很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单纯的讲解可能对有的学生来说很生涩,因此,有必要在这一教学环节设置适当的情境,启发与引导学生,这样才能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5)对等比数列的概念以及通项公式的教学,多种教学设计风格互不排斥

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虽然是两类不同的数列,但是它们在研究方法、性质上都有很多的共通之处。因此,等比数列的教学设计可以采用对比法,即在概念、性质、公式的教学过程当中对比着相应的等差数列的内容进行设计,这也符合心理学中顺应教学法。有了等差数列的教学设计基础,因此有的教师建议可采用类似等差数列相应知识的教学设计法,学生不但可以很容易接受等比数列的内容,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等差数列的理解,但两种方法都各有自己的长处,教师可根据个人风格自己进行选择设计,当然如果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6)应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适当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史的知识

数学史知识的引入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文化底蕴,而且能让他们更加懂得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实践应用的需要、知识本身发展的地需要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2 学生期望的数列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最终的着眼点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教学设计变得尤其重要。

(1)对于等差数列的概念以及通项公式的教学设计,他们更希望教师能给自己更多的参与空间

比如对于等差数列概念的教学,他们更期望教师能先列举几个等差数列的例子,同学思考、讲解其特点,找出规律,从而总结出什么是等差数列。因为他们认为,高中生的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已经学会了用思考、分析、理解去解决问题这种求知的方式不仅能让他们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能深刻的理解与记忆知识,而且能够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战胜困难的能力。

(2)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对等比数列教学设计的看法不同

对于学习中等偏上的学生,他们希望教师能够通过与等差数列相应知识来进行对比教学,这不但有助于他们深入的理解等差数列的性质特点,而且能够使他们深刻理解与掌握等比数列的知识;但对于成绩落后的学生来说,他们觉得这种对比教学设计法反而会让他们感觉更加迷惑,容易混淆知识点,因此他们更希望能采用类似等差数列相应知识的教学法进行设计。

(3)数学史知识的引入颇受学生欢迎

数学史知识的适当引入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而且有助于他们更好的接纳新知识因此 89.5%的学生都希望能在课堂上听到教师讲述有关的数学史知识。

2.3 教材编订者对数列教学设计的关注点

教材编订者是对教材理念、教材设计思想的最权威把握,而教师要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要把握教材,要把握教材就要懂得教材的理念,因此教材编订者的意见就显得尤为重要。

(1)注重数学的基础知识教学

知识是数学学科的基础与灵魂所在,因此“总的要求是使学生在正确理解数列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能够熟练地解决有关问题”。那么在讲解等差数列的性质时,教师要将等差数列的六条性质全部向学生交待清楚,并要求他们牢固掌握。

(2)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教育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有一定缘由的,数学知识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向学生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比如说等差数列概念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等差数列,为什么要将等差数列这样定义,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先列举几个等差数列的例子,让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共同规律,再由学生尝试说出等差数列的定义。这样让学生参与的课堂将是生动的课堂,而且很恰当地帮学生建立了知识体系,并帮助他们进行知识的记忆。

(3)注重知识的应用

新教材中加入了等差与等比数列研究性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用理论指导实践,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研究精神,这也是新理念所倡导的。

3.对数列教学设计的实践分析

实践是最好的问题发源地,何种类型的教学设计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更易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发展有帮助,要通过实践才能得以验证,为此我在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旁观了“数列”这一章的教学过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3.1 不存在“万能”的教学设计

对数列这一章的教学设计,不存在完全以“教”为中心,或以“学”为中心的极端教学设计风格。两种风格的教学设计,并不是是我非你,是你则非我的完全对立关系,并不是一定要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采用哪种模式的教学设计,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比如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课,我认真听取了二实验两位新教师对这一节课不同的诠释方法,第一位教师是基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风格,第二位教师是基于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二者收到的效果也大相径庭。第一位教师以讲解为主,又由于本身能力所限,不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启发、诱导,因此很难将同学们的思路引到正确的路线上来,以至于同学们表现得不够积极,而且公式的推导也因为同学们的无法配合而显得过于生硬、艰难;第二位教师则将公式推导与梯形面积公式的证明联系起来,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使公式的推导显得简单而水道渠成,而且同学们表现得也非常积极,教学效果非常好。但是对于等比数列的概念的教学,两种风格的教学设计若经过教师认真的思考,斟酌,都会是一个好的教学设计。

3.2 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的需要

教学设计最终是为学生服务的,而学生原有认知水平,认知结构,以及接受能力都会因人而异,对于水平相对弱一些的学生,如果把课堂教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知识可能会有一些困难,因此,这于这样的学生更适合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这不但能让他们在尽可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而且通过强化,能帮助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市二实验的学生接受能力不能算最优秀的,因此他们的老师在习题课教学过程中,往往将简单易处理的问题留给学生讨论,而有一定难度的题,则由教师进行讲解,做到了以从学生需要出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3 教学设计还要尊重教师的教学习惯

对于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他们经过多年的摸索、尝试,反思,已经沉淀出自己对特定知识的固有想法,而且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方法。比如对于等差数的概念教学,某位特级教师就采用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风格:根据前一节所学知识(数列的通项公式),为了恰当地复习和引入本节课,也就是从承上启下的角度,在上课开始给出这样的一个题目:

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an = 3n-2

(1)求a1,a2,a3,a4;

(2)求a2-a1,a3-a2,a4-a3,并由这三个式的值,猜想对任意的正整数n,都有an+1-an 值是否为同一个常数?如果是给出证明;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让学生从这个具体的题目中,初步体会到等差数列的本质特征,即“等差”。在这个短小精悍的情境设置当中学生既巩固到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比较轻松地感悟到等差数列的本质。

总之,进行数列的教学设计,不存在永恒的教学设计模式,选择哪种教学设计风格,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既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特点,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因素,当然还与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关,要综合多种因素,因情况而定,但好的教学设计就是既达到知识的传授,又能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孔凡哲,王汉岭.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杨开城,李文光.教学设计理论的新框架[j].北京:中国电化教育,2001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篇3

关于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其是一项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性活动,通常有两种类型,即数学课程设计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其是以数学学习论、数学教学论等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数学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数学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以高中数学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等预先定出的多层次、全方位、可持续的教学方案和计划。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是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数学教学需要,综合参考现代数学教育的基础理论,认真研究学生和数学学科特点,对某一个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预先制定教学过程的一种显性化设想。数学教学设计既是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又是具备学科特点的数学教学理论指导的新产物,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数学素养和能力,以满足个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在思考、交流和探索的过程中获得对于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

所谓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安排和决策。其主要是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实践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任务所在,通常其可分为情感、认知、技能等。合理的教学目标需要做到将知识进行理解、应用、分析,最后评价。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能只停留在以掌握或者教授知识的前提下,更需要重视对于知识的分析和应用,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对于高中数学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要明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通过研究标准,清楚自己的教学理念,明确自己的要求和目标。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从实际出发,力求客观、准确地进行目标设计。

在“对数的概念”一课的教学中,对本课教学进行学情分析就是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主动性不够,学习有依赖性,且学习的信心不足,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通过对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多次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因此,学生已具备了探索发现研究对数定义的认识基础,故应通过指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有效的整体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授课者分析教材、整合教材、总结教材的体现。只有充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教学内容和效果达到最佳。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维护课堂秩序,也是授课者熟练地把握整体教学进度,游刃有余地传授知识的能力体现。要深入研读教材,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根据教材的特点,将知识进行整合,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将知识进行拓展,将枯燥理论变为简单问题。

对于“指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一课,其教学重点是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而教学难点是对底数的分类,如何由图象、解析式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根据这些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其教学目标是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能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在理解指数函数概念、性质的基础上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类比,回顾归纳从图象和解析式这两种不同角度研究函数性质的数学方法,加深对指数函数的认识,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方法之美、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之重要;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获得研究函数的规律和方法,培养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时间的设计

完整的一节课,需要有导入、重点难点介绍、课程主体、总结和作业的布置。每个部分时间的分配都很重要,只有熟练把握时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将知识传授给每位学生。课程主体的讲解是占用时间最多的地方,因其讲解需要详细、过程缜密。讲的过程中要重点难点突出,详略得当,时间适当分配。争取在45分钟的时间里,使本节课的内容全部被学生消化,为下一节课的任务做好准备。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能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可以说教学设计是决定教师能否教好的关键。良好的教学设计要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基础,要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一种习惯。构建合理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全面分析高中数学课的特点,对其实施策略进行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设计,才能推动高中数学课的发展和进步。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设计分析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实现某一目标的活动受到阻碍,目标无法达成,疑难未解决,困扰未排除时,学生就面临着“问题情境”。其内涵可从三个层面来理解:①学生试图达到某一目标;②学生与目标之间存在着距离不能直接达到;③激起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凭借思考活动去实现目标。由此可见,“问题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境,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主动自觉地以问题为思维中心,质因寻果,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扩展,产生创造性思维成果。

一、学科思维意识是“问题情境”设计的前提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智力的主体。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它的构成要素包括:形成数学概念的概括能力,发现关系的能力,发现属性的能力,数学变式能力,形成数学通则通法的能力,识别模式的能力,数学推理能力,数学转换能力,运用思维块能力,迁移概括能力,直觉思维能力。数学学科教育涉及到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灵感思维和创新思维等领域。但不同学科,其思维的内容和方式却又不尽相同。数学学科的自然科学属性,使得它与人文学科的思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在语文学科的思维中,它就可能是:晨荷上的一滴清露,瀚海上的一团朝阳,夜空中的一轮明月……而在数学中无非就是“零”。这无不说明,数学学科思维具有严密性的特质。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渗透形象感知,旨趣品悟的学科思维意识。数学“问题情境”的设计必然是形象与感知的同步,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理性思辨多于审美感悟。

二、激发内在学习动机是“问题情境”设计的基点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形成和激发学习需要和动机的过程。学生的认知发展,受需要和动机水平支配,也就是说,所谓“会学”,制约于“爱学”、“乐学”的程度。正因为此,“问题情境”的设计必须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在学生的思维意识中引起类似研究的任务和问题,促使他们努力去探索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真正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问题情境”要能与学生熟悉的情境对应起来,能够让学生通过类推或类比,将抽象的问题情境转换为更加具体的情境,能够根据对简单的、熟悉的情境的解决计划来指导解决当前的问题。所谓“数学生活化”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这种“问题情境”容易使学生产生自我效能感,从而激起有效学习的内在动机。

“问题情境”不仅要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还要使学生经过一番努力才能解决。也就是说,要在学生的心中形成适度的“问题空间”,它包括:问题的起始状态,问题的目标状态,构建起始与目标桥梁的中间状态。合理设计“问题情境”,有效形成问题的“中间状态”,就容易引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兴趣,多方、多向地揭探数学学利的魅力、奥妙。伴着这种“中间状态”的消融解决,自然就培养了学生面对问题的自我决定感,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三、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是“问题情境”设计的主线

就数学学科而言,其核心的工作还应该是知识、能力,情感、意志、行为的统一。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就应该是使学生习得正确规范的自然知识,促进言语情感的健康发展,培育正确的科学意识,养成良好的自然科学素养与行为习惯。因此,我们说,培育数学素养的起点必然是数学知识。美国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在对知识在人的头脑中的表征性质进行深入研究后将其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据此,我们可以将高中数学知识作一指导性分类,一切可以引发学生探究活动的情境,都可以说是问题情境。

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情境,可能是教学过程中随机或偶然产生的,但更多地必须依靠教师的创设和引导,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创设情境的能力,是营造问题情境的首要环节。而学生从问题情境的进入到产生自发探究问题,以及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又必须依靠学生这个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师生的双边活动。就高中数学教学来看,针对此类知识,“问题情境”的设计应该不断变换规则运用的条件,使学生根据变化的“情境”选择运用不同的数学知识,直至掌握。

作为自然学科的数学,还有着其特殊的审美功能。数学课堂应该“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问题情境”的设计还要能揭示教材特殊的审美内涵,让学生在其中获取丰富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学习的轻松愉快,体味到思考人生的种种快乐,获得“自由生命的理想实现”。

三、结语

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问题情境”设计的科学、合理、有效是决定性数学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闫伟.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5(34).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板书设计;重要性;原则;方法与技巧

许多数学教师对板书设计并不是十分重视。板书内容随意性大,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版面规划毫无章法,重难点“隐”于其中,甚至存在“空白”板书,教学过程“毫无痕迹”。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我认为,作为传授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精心设计的板书必不可少。下面笔者谈谈自身理解,以抛砖引玉。

一、板书设计的重要性

1.优秀的板书能够加深知识生成印象,强化记忆效果

有教师认为板书与教材内容重复,看书即可无需板书;也有教师认为使用多媒体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笔者认为这都忽略了知识的生成需要过程这一事实。学生阅读课本难保无人偷懒,机械地播放幻灯片不够灵活。对相关要点恰到好处的板书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

2.优秀的板书能够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单

学生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冥思苦想不得其法,老师板书一点就通。这正是板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特有作用。数形结合,形于黑板;三维图像,二维实现。这种通过板书点拨的方法不仅仅只是用来解决某类数学问题,它更体现出数学研究和学习的基本思路。

3.优秀的板书能够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会因为老师漂亮而潇洒的粉笔字而心生敬佩,更会因为老师高超的作图技术而爱上这门课。漂亮的板书会让人如沐春风,给人美的享受,学生也不例外。

二、板书设计的原则

板书设计应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为遵旨。

1.知识框架完整。要体现知识的前后衔接与因果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知识点清晰、语言简洁。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完整地展现知识的内容。

3.重难点突出。要有助于学生快速提取主要信息,抓住学习的主要矛盾。

三、板书设计的方法与技巧

1.分块设计板书

可分为三部分。(1)复习引入板块,承上启下。(2)知识点与典型例题板块。知识点层次分明,例题解答完整。(3)练习板块。一般由学生完成。

2.妙用彩色粉笔

可用五色粉笔书写。课题、衔接性环节和学生练习用白色,复习用绿色,重要知识点和例题用红色(最醒目),生成性环节用黄色,注释用蓝色。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新课程

一、新阶段高中数学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的不足

大部分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数学的态度是充满期待的,但是经过高一一年的接触,到高二阶段,对数学没有那种新鲜感,甚至到高三以后,大部分学生对于数学存在着厌倦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着哪些不足?

1.不够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

数学科目的特点是题目难、作业量大,学生一天中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完成数学作业上,这一点不光是学生,就连其他科目的科任老师都有怨言,在数学方面,花费较多经历,但是反馈到成绩上的收获却是很少的。现阶段,有一种说法,数学是聪明人玩的游戏,大多数学生在付出努力没有得到回报的时候就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对数学存在敌视态度。目前的文理分科制度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数学放弃者的产生。

2.不够重视教学方式的更新

许多老师的上课方式还是旧时代的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不够重视课堂教学设计中教的部分

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教与学是统一的,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同时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现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绝对不能被忽视。

二、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

1.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导入设计

古语云: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刚上课的前几分钟,学生的状态是刚进入教室,刚经过课间的玩耍,注意力不能够很快的集中,怎样改变这样的状态?怎样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学习的状态?教师刚开始上课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做法可以是学生朗读,背诵课文,创设问题情境或是设计一个比较好的新课引入,比如说,在讲解对数计算时,教师用一张厚度仅0.01毫米的薄纸对折,然后在课堂上提问:如果对折三十二次后,将有多厚?学生立马积极思考,相互讨论,有的同学说有讲台高;有的同学说有教学楼高……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当教师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时候,学生呢个非常的惊讶,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但是,在设计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引入时,要注意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关,密不可分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教学情境设计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与现实相关并且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比如在讲解指数函数时,教师如果按照课本,给学生讲解国王和象棋的故事,这样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将情境生活化,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问学生是否愿意签订这样的一份合同,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每天给你十万元,但是你从第一天只需要给他一分钱,之后的每天是第一天的两倍,这样连续进行一个月,是否愿意?学生刚开始凭借直觉,很容易说愿意,但经过老师的再次确认,学生就开始动脑筋想这个问题,此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深刻的认识到指数爆炸的现象。

3.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例题与习题设计

对于课本上的例题,不少教师会省略不讲,这就是教师对课程挖掘不深的表现。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深刻理解例题的作用,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本上的例题,因为这是解题规范参照的最佳样本,这是针对性强,基础性强的题目。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对例题深深的挖掘,横向纵向的拓展,培养学生的深刻性和广泛性。

习题是为巩固所学知识而适当的安排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目前高中数学习题状态存在的状态是题目多,创新少;计算多,应用表达少。

4.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提问设计

在课堂上最基本的教学手段是提问,师生之间信息与情感的交流都是通过提问这种方式来进行的,提问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课堂提问要注意提问必须附有启发性和针对性,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知识水平。设置问题要有目的性,根据目的和内容的不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问题。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分析;研究

高中数学是高中学习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数学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样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也有较高的要求。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效率低下,教师要通过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加强训练,才能巩固课堂知识,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压力,甚至产生厌倦情绪,对数学教学造成不利的影响。在现代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背景下,如何优化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效率,对于高中数学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优化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明确教学目标

开展教学设计,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开展数学教学设计,教师首先应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整体的把握,才能从整体出发理清教学内容,从而找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并针对这些知识重点和难点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衔接,使之与以前的知识内容连贯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对新课标和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实现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系统性的认知,不会出现前后知识割裂的情况,降低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知识的难度。可见,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设计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课堂教学的目标,才能针对性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要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方式的设计必不可少。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导向性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开展讨论和研究,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师可以针对某些难点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分组讨论,通过学生自主的讨论研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又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数学题目的解答,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融汇,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掌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更好地完成课题教学目标。

3充分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造成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致使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不佳。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要求教学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新模式。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提出质疑,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中。

4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当前形势下,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探究式学习,使学生通过探索和反复实践,创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行解答遇到的问题,在出现重点和难点问题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地引导,降低题目的难度。高中学生学习能力,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而是不耐烦地一味讲解解题思路,只能降低学生的创造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解题思路的固化,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设计时把握教育的尺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5加强教师教学特点和自身素质修养

每位教师的个性特点和教学方式都不尽相同,而具备良好教学专业技能和人格魅力的教师往往会受到学生的尊重和喜爱。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了,可以讲一些幽默的案例,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愉悦,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提高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地位,增强了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更好地完成高中数学教学任务。

6结语

在新形势下,高中数学教师应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到高中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不断完善教学设计,积极探索、实践和创新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高中数学教育水平,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王丽娜.关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王介花.高中数学差异教学下同题异构课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刘东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柳笛.高中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教学设计

在高中数学的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是根据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 到目前,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行已经近十年,十年来,我们看到高中数学的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作为先于课堂而存在的教学设计,亦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根据课改以来的实践与思考,笔者觉得对高中数学课堂设计可以有这样的理解: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是高中数学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结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主要依据,结合自身教学理念,将教学意图物化为文字、图形、表格等的过程与结果. 在课改背景下,教学设计理念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依靠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高中水平的发展,与此同时,又要注意渗透数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依托数学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通过具有数学学科特质的引领,使学生能够处于一种具有数学气质的“场”中,从而全面促进学生具有高中水平数学思维的发展.

很显然,数学教学设计就是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实现教学目标的蓝本,是一节课的具体规划. 在常规要点已经被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同时,笔者以为以下几点必须注重:

有效的数学教学设计必须能够体现先进的数学理念

教学理念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常见观点在此不再赘述.只着重说明一点:先进的数学教学理念并不仅仅依托于以前的数学大纲或现在的课程标准,更依托于高中数学教师所受到的数学教育及自身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理解,即高中数学教学理念存在着主观性. 对于当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而言,有些理念是必须坚守的,要让数学课有数学味.

例如,笔者在一次高中数学教学观摩的活动中,看到一位数学教师教“利用单位圆中的正弦曲线作函数图象”,在教学过程中,如下一段师生对话在后来评课时被数次提及.

教师:在这之前,我们学过用描点法作图,那时是分哪几步来完成的?

学生:先根据数据列表;然后在坐标上描点;最后用平滑的曲线将点连起来.

教师:对于一般函数,我们往往是在定义域内先任意确定一些自变量,然后通过函数式求出相应的应变量的值,然后找点、描点. 但正弦函数不同,因为它有着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因此,我们可以将一个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变成在[0,2π]区间内相应的三角函数来进行处理.所以这里,我们就从函数y=sinx在[0,2π]区间内的图象开始着手研究.

评课者对这段抛锚式的教学给予了诸多好的评价. 在这个简单的对话里,我们可以管窥到该教师的两个比较有益的教学理念:一是将正弦曲线作图与原先学过的描点法作图进行联系,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先前数学经验,注意“将新知泊于旧知的锚上”,而这恰恰是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所大力强调的,这位教师之所以注重这一点,也一定是内心认同的缘故;二是分析出正弦函数的周期性重复的特点,将生疏化为熟悉,一般化为特殊,从而使复杂化为简单,数学上常用的化归思想得以在此渗透.

有效的数学教学设计必须能将三维目标有机融合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特别强调的,但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将三维目标分列开来,以此来体现对新课程的理解,这是有商榷余地的. 因为后两个维度其实更多的是发生在知识产生的过程当中,犹如“盐在汤中”一样. 人为地剥离,不一定能保证在实施教学时能够得到体现. 也就是说,类似于下面这样的三维目标呈现方式是需要的,但并不是最好的.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正弦函数图象的作图方法;2. ……

过程与方法:1.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形结合与化归思想.

笔者曾看到过这样的一份教学设计,其三维目标融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之中,出现的时机与位置恰到好处,个人觉得是比较好的:

一位高中数学同行用屏幕向学生展示一幅温度变化曲线图(图略),其中可以看出某城市某年的4月20日、5月20日、6月2日的最高气温分别为12.4℃、23.5℃、32.5℃.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请观察并思考,你对这两个时段内的气温变化将有什么样的感受.

在这段教学设计的旁边,教者注明了这样的设计意图(其实体现的就是三维目标):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经验为高中数学教学服务,可以让学生体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同时可以感受到生活需要数学.

这样的三维目标渗透于具体的教学之中,在呈现时也附在相应的教学内容旁边,因此不至于像以纲目的形式列在教学设计之首的三维目标一样,无所归依.

有效的数学教学设计必须有明晰的数学课堂行为动词

明晰的行为动词是课堂实施的重要保证,是师生在数学课堂上行为的参照目标. 一个教学设计若没有明晰的行为动词,则教师走进课堂可能不知道重点该做什么,一个知识点该落实到什么程度,一个数学思维应该如何展开. 相反,如果在教学设计时重视本节课需要通过哪些行为动词来产生教学实践过程,就更容易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解读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高中数学有这样一些行为动词:对于知识与过程目标而言,有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对于技能与方法目标而言,有模仿、操作、迁移等;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而言,有经历、体验、探索等. 这些行为动词还可以进一步细化,有兴趣的同行可以研讨有关课标解读类的书籍.

例如,笔者在讲“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时”出示了如图1所示的一张图,并给出题干:图1是一堆电线杆,已经知道最上面一层有4根,往下每一层多一根,请根据总的层数算出这堆钢管共有多少根.

图1

在借此引入课题时,笔者在这段教学设计后面写了这样的一段话:通过实例来创设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问题情境;通过对这一实际例子的思考与回答,使学生“了解”(此处引号为行文时所加,以便明确此设计中的行为动词,下同)“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数学意义;必要时可让学生通过“模仿”用粉笔堆砌的方法进行“操作”;通过对这一过程的“经历”并在此过程中“体验”,进而“探索”将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模型的方法,从而形成化归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篇9

一、问题设计之于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价值

探讨问题设计的价值离不开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审视,而要审视高中数学教学本身,我们 不妨先来描述一下我们正在从事的高中数学教学工作。

何意?我们天天从事的工作还需要描述吗?我们不就是在教高中数学吗?事实确实如此,但事实却又不仅 仅如 此。当然,这里我们需要的不是专家的学术概念,而更是要期待一种经验性的个性解读。在笔者看来,我们所做的工作其实就是在高中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利用教材将具有国家意志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落到实处,教师发挥的是在知识与学生之间牵线搭桥的作用。由于知识在学生思维中发生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因此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也就有了研究的价值。而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教学实践都表明,问题在知识发生过程中能够打破学生认知平衡,因而也就具有了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作用,而这对于有效学习的实现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的。

有研究表明,好的问题可以使得一节课的过程如 行云流水般顺利,也能在学生的思维进入困境时化解难度,使得“柳暗花明”的教学进入“又一村”的情境。也因此,与传 统教学相比 ,有效教学背景下的问题设计也就有了新视野下的研究价值。

二、高中数学有效教学背景下问题应该如何设计

一位刚走上讲台的教师也能通过问题提出,从而实现教学的发生,他们是如何设计出这些有效的问题的呢?难道教学新手也能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吗?难道问题设计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吗?显然不是,教学新手之所以能够设计出有效的问题,是因为其在学生阶段就受到了熏陶,在师范学习阶段就掌握了技巧,因而能在教学之初呈现出具有一定效果的问题。说这些看似与高中数学没有联系,在笔者看来,其正能阐述作为教学本身的第一个基本原理:高中数学有效教学背景下的问题设计,是要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规律的。

例如,有一个非常常见的例子,即在“数列”知识的教学中,在课堂引入之时教师都喜欢引用高斯小时候回答老师提出的“1+2+3+……+100”的结果是多少的问题。当我们将高斯解决问题的事例当成问题再次呈现给学生时,正是看中这了这个例子中的算式是学生小学阶段就熟知的加法,而“高斯为什么有算这么快”的问题又指向高中阶段性要学的数列知识。这样的例子尽管简单,却也几乎是每位数学老师教授此知识点时必提的一个问题(其中可能有的作为主要问题,有的作为辅助问题),因为其有着天然的上承学生知识基础、下启新的知识学习的作用。

仔细观照当下好的高中数学课堂,我们往往能发现其中存在一种规律,即精彩之 处往往就发生在重点知识的发生过程之处,或发生在难点知识的突破之处。这固 然是因为这些地方是教师预设教学时重点关注的地方,也因为这些知识由于具有天然的挑战性,能够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他们会下意识地调动自己的全部思维力量来克服学习中遇到的挑战。在笔者看来,这一事实恰恰说明了问题设计的第二个基本原理:高中数学有效教学背景下的问题设计,是要能够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 内驱力的。

例如,在“二分法”知识的教学中 ,我们发现有时候无论怎样解释,学生似乎都难以理解这一抽象的数学知识,仔细分析之后我们才发现,我们解释的基点一直落在“二分法”概念本身上,这种解释过程很难不成为机械重复。那如何实现这一知识的有效教学,从而让学生真正接纳这一知识呢?在一次教研活动中 ,有老师提出一个非常好的想法,组内教师依此实施后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个想法的关键就在于依靠学生熟知的事例,设计了一个看起来简单但却非常有效的问题。大体是这样的:首先,让学生回忆看过的比赛猜价格之类的电视节目,这在当下是能高度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学生纷纷说出印象中较深的电视情节,而且经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都要有一种恍然大悟的 感觉,都能感觉到猜测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数学规则。在这样的基础上(也可以在课堂上实地进行),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比较迅速地猜到结果呢?有了熟悉的事例,有了感性的经验,加上这一问题的催化,有效的教学过程自然就发生了。

如果问我们的学生,甚至是问我们自己:学习过程中印象较深的是什么时候?恐怕学生的答案与我们的答案是相似的:做错了的题目印象是比较深的;想了好长时间且又被做出来的题目印象是比较深的,甚至是考试时偷偷抄到的一个答案也是印象比较深的……这背后也说明了一个规律:即经过深思熟虑或高度紧张的思维加工的知识,就肯定对应着一个思维高速运转的过程,此时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将是有效教学的重大转机,而这也正是有效的高中数学教学背景下的问题设计的第三个要点。

例如,在函数知识的教学中,我们常常注意到一个现象,即学生对于函数的取值条件总是出现不同 类型的错误,分析后我们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思维不够全面,常常是顾此失彼。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求:图像在x轴上方时一元二次函数中系数k的取值范围。好多学生的结果都是0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篇10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展应当有一条主线,即“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并拓展”。作为一名高中的数学教师,需要精心创设出具备一定程度趣味性、开放性、针对性、现实性的数学课堂情境,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促使他们能够主动探索,提升学习效果,帮助教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需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突出情境的趣味性

将数学教学问题融入到有趣且生动的情境里面,以问题为基础多为学生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转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刻板理念,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从而全身心投入数学课堂,确保课堂讲授有效。

(二)重视情境的开放性

在高中数学的课堂里面,教师不仅仅要设计出条件、方法和结论都开放的数学问题,还要针对开放的数学问题创设开放性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改变观察问题的角度,帮助他们养成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调情境的针对性

数学课堂情境的创设不仅仅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应当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里面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训练学生的数学技能。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强调情境的针对性,要在情境中充分体现它跟课程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的和谐。

(四)明确情境的现实性

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现实性具体是指设计的讲授问题应当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师要设计出跟学生的实际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数学情境,促使学生拥有问题就在我们身边的感受,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性。

二、课堂讲授需要问题设计具备有效性

(一)问题的设计——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是首要条件

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能够在生活当中应用。随着不断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数学在生活当中的实践运用也得到了大幅度推进,而数学的关系与运算也能够将其设计成为数学问题,并且也能够与生活的实践相互的联系在一起,能够大幅度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设计概率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设计如下几个感兴趣的问题:

1、约会问题:在情人节的那一天,一对情侣约定好在晚上的7点到8点这一时间段在老地方见面,并且先到的那一位需要等后来的10分钟,如果时间超过就离开,那么,请问他们两个会面的概率是多少?

2、中奖问题:某一个福利中心出了这样一个规定:如果不考虑持续的7个数码组成一注,并且数码没有重复,其中每一个数码都选自1,2,3,…,36。如果2元一注,并且摇奖的时候只有一个大奖,最高可以中得100万,但需要交纳20%所得税。那么当你购买一注时,其一,你中大奖的概率是多少?其二,你中大奖的期望是多少?其三,你要花多少钱才能够一定中奖?

学生对于这些问题都会感兴趣,因此,就会增大自身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激情。

(二)问题的设计——学生的可接受性

可接受性也就是指的在设计数学问题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自身特点,需要考虑到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候的心理规律,从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入手,不仅要让设计的问题能够被学生理解,并且又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不求贪大,懂得量力而行,进而避免问题的设计过于空泛。例如:在《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设计当中,在定义与基础知识掌握之后,可以设计以下几方面:

(1) 求双曲线=1的焦点坐标;

(2) 已知a=3,b=4,在x轴上有焦点,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3) 已知c+a=10,c-a=4,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4) 已知在双曲线上面有两个焦点,坐标是F1(-5,0)、F2(5,0),并且经过点(3,0),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5) 已知双曲线=1上一点P距离其中一个焦点为3,试求点P与另一个焦点之间的距离;

(6) 已知在平面内有两个定点 F1、F2它们之间的距离|F1F2|=10,|PF1|-|PF2|=8,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

这些问题不仅紧贴教学内容,也是逐渐深入的,呈现出由易到难的趋势,这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三、讲授设计离不开合作学习的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