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6 04:23:50

大学体育论文

大学体育论文篇1

现代大学体育近百年的发展史也没能脱离了其简单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它被简单地等同于身体素质练习、技、战术培养、技能的提高以及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而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上其自身的特点,使其成为了综合素质教育的平台之一,但大学体育对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冲击与塑造人格力度远远没达到它的应有价值。我们采取了很多方法与手段,甚至动用了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但是,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和体育习惯在大学期间还是难以形成良好的、可持续的态势。追究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持久的理性动力支撑,即缺乏文化的支持,而文化的缺失使大学体育活力匮乏。

二“、知识育人”与“文化育人”的关系

1“.文化育人”。

我们从教育者的视角是这样看教育的,教育是研究人、文化和教育三者之间关系的。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教育是人类社会为也种族的生存和繁衍所进行的文化传承。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是以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人的过程,文化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对人施加影响,并对人类的繁衍和发展起作用。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对人起转化作用。1985年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这样定义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的过程。教育不是升学的工具,更不是培养高分的机器,而是使每一个受教育者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大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它必须尽可能地把外在的文化形式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它是对文化的积淀和重组。因此,教育不仅仅是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以文化人”,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文化育人”。然而“,文化育人”这一传统又古老的教育理念却在现实中不断受到冲击,使之变成了挖掘分数的机器、升学的工具,甚至是谋取职位的阶梯,完全背离了“以文化人”、“以人育人”的教育根本。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精神价值的教育,许多教师和家长不仅轻视人文学科,甚至忽视学生自身发展。在他们眼中,学校培养对象不是指向“学生”,而是“考生”,在高等院校更侧重于外在显现技术、技能的培训,追求短期效应,追求功利主义,因而出现了不少“有知识,没文化,有学问,没修养,高智商低德商,知书却不识礼”的现象。

2“.文化育人”和“知识育人”的关系。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必须不断地向下一代传授知识和技能,从教育过程上说,知识是文化的载体,但它却不能作为文化和教育的全部,那样就成了唯“知识育人”。教育应该是对人施以文化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因此,教育对人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国际著名学者和文艺理论家余秋雨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文化知识看上去很重要,实际并不是那样,素养才是最重要的。而在我们的青少年教育中,这个问题比较严重,讲文化指的是单纯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技能。校长职业化的首倡者王继华教授也认为:将文化传承理解为知识和技能传授是片面的。知识育人将会导致人缺少人性和道德方面的素养,而“文化育人”会将全面提升人的精神和素养。用“知识育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是有缺陷的人,而“文化育人”培养出来的才是全面发展的人。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廷说:教育从根本上讲应该是一个人文过程,是有关价值的事情,而不仅仅是知识或信息。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也十分重视人文教育。如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说诗词和诗歌可以使人长志气,明白得失功过,学会与他人相处,可以抒怀,这都是走向文明的途径。以文化育人的视角看来,受教育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知道知识的意义并与之融为一体,这样才能表达教育的理想、志趣和精神。进而使受教育者在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刻苦耐劳、锲而不舍以及团队意识。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晶“,文化育人”中体现的创新精神和自由意识是知识的获得和创造性生成的动力。

三、体育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文化育人”

翻开人类的历史“,文化育人”自古以来就是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思想,当前“,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被再次明确地提出是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对教育核心思想认识回归。大学体育作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教学还是课外活动中,如果还是墨守成规,坚持“苏联老大哥”的教育理念,仅仅对学生进行“三基教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对大学体育的单一方面表达,是对体育“文化育人”的漠视,这样,必将导致对大学体育工作方向和发展方向的迷失,更背离了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

1.体育是一种文化。

虽然人们对体育的概念从狭义到广义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认识和总结,但不可否认的是体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和文明的成果。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中,体育一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无论是人类的起源,还是劳动创造的文明,亦或今后如何教会人类重新学会生存,我们都必须先通过运动人的头、手、腿等才能实现,并从中将人类的文明传承下去。所以说体育不仅仅是竞技,不仅仅是强化体质,不仅仅是技术技能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播和继续。

2.体育充分反映自然科学和社会文化。

人类通过身体教育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适应世界,无论是攀岩、探险、漂流等极限项目,还是田径、足球、篮球球类项目,甚至是武术和游泳,都是在人类挑战自然、适应自然和提高自我的过程中,对客观环境的认识、对客观规律的把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运动健身场馆功能不断强大,运动健身器材不断改革和创新。体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进步,体育既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也反映了自然科学不断发展的成果。从教育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体育是教育的过程,它不仅仅反映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大量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主要现象。人类社会的是各种社会价值观念对体育不断地渗透。人类社会复杂的社会关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审美倾向等都会在体育的窗口充分展现出来。人类天性中的动机与态度、内收与外向、坚韧与脆弱、勇敢与怯懦,甚至是攻击性、表现欲等个性特质也在体育这个窗口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对其施以“文化”。

四“、文化育人”是大学体育的本质功能

从文化学角度分析,现代大学的文化本质是在积累、沉淀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传承、传播、融合和创新高深学问的高等学府。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并不是指大学校园、楼群、体育场馆等物质空间相比中小学大,而是指大学的精神层面大。思想独立、追求自由、文化交流与渗透以及学术研究和争议已成为大学的基本特征。大学的教育价值在于大学文化对受教育者人格和价值观的塑造与完善。

1“.体育文化”是大学体育的灵魂。

在当代大学体育中,无论是原创的体育还是传统体育,都需要“以文为本”,它能使大学体育健康、有效、可持续地发展,没有了体育文化,大学体育就失去了核心和灵魂。只有将体育文化的内涵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全面渗透,才能更好地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使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体育生活习惯逐步养成,而不是流于形式。

2“.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中的价值取向。

体育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和文明成果,在大学校园中呈现出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人们在长期的体育生活和活动中形成的伦理道德观念、体育精神和法制观念等。体育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人对生命的价值观和对健康的价值观。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通过“体育文化”的不断渗透,将逐步形成以体育作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伴随其一生发展价值取向。通过“体育文化”的不断渗透,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同会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体育文化内涵将使大学体育不仅仅作为改造人体形态和机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一种手段,同时还会成为有一种生活哲学,在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中,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体育文化”促进大学体育目标的实现。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也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并与其他多元的教育观念并存。体育文化通过对人进行的体育活动中不断渗透并深刻地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不断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健康观、法制观和生命观。大学体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地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环境保持一种和谐发展状态,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和谐包含“身”、“心”两个方面,“身”是身体形态、素质、机能以及运动能力。“心”是指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包括意志品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当外界环境、自身及其他人改变的时候“,身心”应该迅速做出相应的调整,适应其变化,达到“身心和谐”。只有坚持“文化育人”的大学体育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才能实现大学体育的育人目标。

五、结论

大学体育论文篇2

关键词:大学体育;分层教学;体育教学

教师只有制订一套科学的分层教学模式,才能顺利地推进教学活动,应用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身体体质、学习兴趣。本文研究了一套分层教学模式实施的方法。

1大学体育分层教学的依据

分层教学,就是指教师要依照学生的层次,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定向指导。最常见的分层教学方法为教师依照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素养、领悟能力,将学生分为A、B和C3层。一般认为,A层次的学生体育基础扎实、领悟能力强,能较为轻松的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标准;B层次的学生体育基础较好,领悟能力一般,通过努力即能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标准;C层次的学生体育基础差、领悟能力不佳,即使非常努力也难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然而仅仅应用这种方式分层,依然不能准确地划分学生的学习层次。例如,以学生练习排球为例,一名C层次的学生父母曾受过专业的排球训练,对排球知识有较深的理解,单以排球训练为例,他虽然体能不佳,但是接受过专门的排球训练,对排球的基本知识及技战术有较深的理解,那么在排球运动中,便不能将这名C层次的学生简单地划分到C层次。又如,某B层次的学生虽然没有接受过篮球的训练,然而他对篮球训练有极深的向往,他希望拥有专业的技术,并且愿意努力学习技术,那么教师也不能简单地将这名学生划分到B层次中。教师要应用这样的方法为学生划分层次:(1)教师要根据开展的项目运动来划分层次,使层次的划分更为精准。(2)教师要在开展活动以前,应用发放调查问卷或访谈的方法详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志向等,应用综合评估的方法判断学生的层次。(3)教师要动态的划分学生的层次。例如,一名B层次的学生,在初练习篮球时,可以先将他划分到B层次中,然而只要他努力学习,达到了A层次的标准,就可以将他划分到A层次中。教师开展分层教学的依据,就是要分项目、分学习需求、分学习阶段将学生分层,使分层教学满足教学开展的需求。

2大学体育分层教学的方法

大学体育分层教学的方法应分为课内教学分层与课外分层教学的方法。教师的课内分层教学方法应以同层次的学生分层,鼓励学生层次学生交流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课内分层的教学优势为注重个体差异,应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令学生能迅速的掌握技能。在课内实施分层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当学生意识到自己被分在低层次这一阶层的时候,情绪会受到影响。此时体育教师应使用动态分层的方法调整学生的层次,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学习进入更高的层次。课外分层可以应用社团活动的方法开展体育活动,在社团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依学习兴趣定位角色。例如,组织能力强,并且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在体育社团的学生可以担任体育社团的干部;体育技能强,愿意提高体育技能的学生可以成为体育社团参赛的主力;对体育项目有兴趣,然而不具备天分的学生可以参与体育社团活动,参与体育训练,提高身体素质,成为体育社团的支柱成员。依然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排球运动为例,教师的分层体育实施方法为:前测——在开展体育训练前,评估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愿。分层——将学生分成3层,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给予不同的教学引导。调整——教师以学生的学习反馈为依据,调整分层。然后继续以分层的方式教学。这种应用动态调整的方法,能够避免学生在课内产生学习情绪。在课外,教师要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科学的定位学习的价值。例如,对身体素质不佳,然而有学习排球意愿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努力,挑战排球的技能,然而要引导学生学会纵向评估,看到自己的成长。教师应用动态的方式为学生分层,可以在课内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引导。在课外,教师可以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种教学方法,既可兼顾课内教学的高效性,又可让学生发展自己的学习兴趣,找到自己的学习价值。

3大学体育分层教学的实施

教师要重点把握分层教学的重点,而课外教学的重点,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把握。教师的课内分层教学重点,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方式,并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内容。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传球为例。教师可以让A层次的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视频,了解传球的部位、传球的正确手型、了解正确击球点。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为要求学生能稳定的传球,能完全协调击球的动作,能准确地控制传球的方向。如学生完成以上训练,教师可鼓励学生学习跳传与背传。对B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应用现场示范,并要求一名学生来现场作示范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鼓励B层次的学生提出学习疑问,让有示范兴趣的学生现场完成动作。教师要求学生通过示范来了解传球的部位,掌握正确的手型,理解正确的击球点。教师对B层次的学生提出的要求为能基本控制传球的方式,动作基本协调,能完成标准的传球动作,教师可鼓励学生在完成标准传球动作后尝试跳传。对C层次的学生,教师要用示范、逐一纠正学生错误动作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传球的姿势。C层次的学生要了解传球的部位,能基本掌握正确的手型动作,可大致掌握击球的方式。教师向C层次学生提出的要求为能基本协调击球动作,能大致地控制传球的方向,能基本掌握传球的技术要领。对C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通过情感激励的方式提高C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传球质量。以上学生,在课内完成以上的学习后,可在校外相互交流。教师可鼓励A层次的学生帮助B层次及C层次的学生完成传球动作,B层次和C层次的学生可积极向A层次的学生求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学习内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给予不同的引导,是课内分层教学实施的要点。教师应用这种方法,可以迅速提高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在课外,教师可鼓励学生结合学习的兴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大学体育分层教学的评估

大学体育分层教学的评估方法为课内外一体化考核。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的侧重点不同,教师的评估权重应用区别。例如,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体育选项课的评估系数可为0.5,体质健康评估标准应为0.3,课外社团活动的评估标准应为0.2;二年级的评估标准为体育选项课的评估系数可为0.4,体质健康评估标准应为0.3,课外社团活动的评估标准应为0.3;三年级的评估标准为体质健康评估标准应为0.5,课外社团活动的评估标准应为0.5;四年级的评估标准为体质健康评估标准应为0.5,课外社团活动的评估标准应为0.5。应用这种方法评估,是因为一年级的学生才进入学校,还未完全融入社团活动,于是应以评估体育选项课及体质健康评估为主;二年级的学生应适应社团活动了,于是可均衡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三年级的学生应用提高体质为锻炼标准,可应用参与社团活动来提高身体体质,于是评估应以参加社团活动为主;四年级的学生学习侧重点为撰写论文、参与实习等,他们不能再以参加体育选项课为学习重点,于是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教师应用动态评估学习权重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的侧重点,通过定向学习参与体育活动。教师给予学生评估时,要应用权重评估法,全面的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态度、及某项专业学习的情况,在评估时,要通过调整评估权重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的侧重点,鼓励学生根据学习情况参与活动。

5结论

分层教学实施的重点,就是动态的评估学生的学习层次,建立一套科学的分层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结合学生的层次定向引导学生学习、结合学生的学习侧重点综合的给予学生评估,这套分层教学模式,拥有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综合评估的教学优势,可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平花.分层教学模式对改善独立院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6):101-103.

[2]高辉.普通高校公体课分级流动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3]许吉平,江登文.“隐性”分层教学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35):134-135.

大学体育论文篇3

高等院校办学多把就业率、考研升学率等作为教育指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得不到足够重视,在此种管理运作机制下,大学体育的发展空间更加狭窄。由国家体育总局负责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体质测试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的速度、力量和耐力等素质指标,对比5年前的数据均有明显下滑,尽早构建科学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二、改革措施

1.发展定位。

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将办学目标定位成培养研究型或应用型人才,以办一流大学、高校强省等为目标口号。在这些目标的引导下,同一院校的诸多学科之间展开了激烈竞争,体育学科往往受到忽略。以往,体育学科培养目标一直是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传授运动技能,目标并不明确。然而,普通高等院校大学体育的走向和发展是首先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体育学科需要明确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应具备怎样的身体素质和相应的体育技能,如何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只有明确了学科的发展方向,才能融入高等院校的发展轨道中去,才能在学科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2.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大学体育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理论课:粉笔加黑板,实践课讲解示范、分解练习、测试比赛,教学方法亦毫无新意。大学体育需从根本上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培养学生的活动兴趣,通过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具体措施如下: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强化学生强身健体的思想观念;变换课外活动的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帮助学生树立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将先进的科技仪器和手段应用于教学中,活跃教学氛围,使学生自愿参与其中;改变班级小组的管理模式,以各种体育协会、俱乐部等组织方式开展体育锻炼。

3.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国内博士点、硕士点少的缘故,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体育教师的平均学历普遍偏低,由于学科不被重视,教师能立成的项目也很少。而随着高校强省政策的推出,高校对师资队伍的学历要求不断提高,职称评聘的门槛越来越高,体育学科越来越被边缘化,逐渐失去了竞争能力。大学体育教师失去了晋升进步的机会,队伍就会懈怠散漫下来,学生也会区别对待体育课。教师队伍的情绪会影响到教学效果,进而影响高等院校大学体育的未来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高等院校应考虑到大学体育不同课程任务群的特殊性,进一步细化体育教师的评聘晋升制度,在评定职称的过程中不单单看重科研成果,更应该了解理论型与技能型教师、教练的不同,建立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和奖励措施,正确引导大学体育教师的工作。

4.资金建设问题。

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都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与投入,高等院校普遍面临着多学科分配有限资金的建设困境,强势学科、亮点学科往往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这些学科借助学校资助,可以申请众多的纵向科研项目基金,引来各种级别的实验室平台、创新平台,通过引进高学历、杰出人才等各种方式占据校内资源及名额,形成了一种马太效应。大学体育学科因其自身底子薄,基础弱,在申报项目时没有历史前期基础,年复一年,差距越来越大。大学体育学科应根据自身专业学科的建设规律,以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身体素质需求为切入点,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学科亮点,掌握学科话语权。同时,高等院校领导部门也要转变观念,做实大学公共体育的实践工作,加大资金和资源的支持力度。

5.转变学生体育观念。

近年来,高校军训、跑步测试中出现了学生猝死事件。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再度发生,很多学校取消了原有的运动训练,减少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机会。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除了以上原因外,还包括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家务劳动的减少和电脑手机等数码产品的出现等因素,这些因素在丰富人们休闲时间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人们的体力劳动机会。有了空闲,学生更愿意宅在家里,面对着电视电脑手机,游戏已经成为了主要的休闲方式。升入大学以前,学生一直以升学为目标,初高中经常取消体育课;进入大学后,学生仍没有树立起锻炼身体的意识,就业、考研的压力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心,大学生更加不够重视自身体质下降的问题。2004年,全国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议就提出我国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体育测试不合格就不能毕业,然而,这种仅靠教育主管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来改善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锻炼,自我锻炼,才是大学体育课的最终目的,真正的教育在于效果而非形式。大学生锻炼身体不能只靠学校的体育课程来解决,而需要学校营造体育健身氛围,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要求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要想真正有效改变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滑的趋势,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养成终身健身的习惯。高等院校应在校内大力宣传和推广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利用各类媒体提高全校师生对体育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敏感度,为学生灌输体育健身的观念。同时,端正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做到真正面向全体大学生,丰富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自觉运动、锻炼,真正有效地解决学生身体素质下降问题。

6.大学体育技能统考。

大学体育论文篇4

1.1物质技术层面的人文关怀

1.1.1体育建筑文化

体育设施是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校园体育建筑设施将以实体的形式展示在我们面前,在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其文化内涵。体育馆一直是学校的象征性建筑,承载着学校体育文化的教育理念,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让体育教育以一种蕴含人们的情感、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性的丰满形象留存于校园文化中,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世界。

1.1.2体育健康文化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从而忽视自身压力下的心身疲惫而带来的健康隐患。所以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应该着重培养大学生在科学健身、运动保健、损伤及预防等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并根据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有效方案,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根据个人所需,运用科学、文明、健康的手段来减轻自身压力,维护健康的身心,以一种最佳状态学习、生活和工作。一方面提高了社会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并带动更多的人健康有效率的生活,另一方面体现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及体育文化在大学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2组织制度层面的人文关怀

1.2.1体育组织文化

在良好的制度下,人的思想和行为才会得到良好的指引,组织文化对组织的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组织文化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大学体育的组织架构在长期的发展中也趋于完善,如负责总体工作的是体育工作委员会主任,由校领导担任,负责体育教学、群体竞赛、课外活动等指导活动的是体育部,负责课程安排是教务处,负责学生的组织和体育社团、体育单项俱乐部的管理是学生处和校团委。分工明确的部门管理,有条不紊的工作模式都是体育教育不断发展必要的组织要求和实施措施。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学生慢慢地接受和认可这种特定的组织,慢慢地意识到组织文化下蕴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团队意识和归属感等的群体文化,然后在潜移默化中约束自己的行为,接受组织文化独特的文化沉淀。一方面实现了体育教学、训练竞赛、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学生体育社团和单项体育协会的组织目标,另一方面更加体现了组织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1.2.2体育制度文化

大学体育教育包含各种竞赛活动,所以需要一定的制度来约束体育竞赛纪律和维护体育道德。活动都必须有制度的规定、规则的要求和场地的限制,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原则,体现出一种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一种通过体育教学和竞赛活动营造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感化,让他们更有群体意识,从而完善体育文化制度。

2结语

大学体育论文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 教学环境人文环境

一、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人文思想,就是对如何使人类达到身心和谐发展的思考。那么,人文教育就是将这些思考运用于教学的过程。人文教育直指人心,旨在把人类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的健全的人。它以人类自身为学术研究中心,以人的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作为精神探索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通过知识的积累与传播、理论的创新与阐释、情感的体验与升华,为人类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存在意义、人生目的而进行相应的思考和指导。

大学阶段是人生踏人社会的准备阶段,学生们开始感受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其中有好有坏,由于这时的大学生心理不成熟,行事冲动,缺乏思考,难免犯下错误;或者因无法面对压力,而导致不良后果。马加爵的事例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这就要求大学教育要把身心合一的教育当成一种追求理想,塑造人生、完善人格的以人为本的事业。体育学科具有鲜明的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对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生活和价值选择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用体育学科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来完善大学生初始的人生。所以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人文教育,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

二、体育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地表现了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表现为人们为争取和维护自己祖国的独立、富强和荣誉而献身的高尚道德。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中国从真正意义上开始进入世界竞技体育的大舞台。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可能,二十几年的征战,中国今天已经成为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体育文化在中国的发展,竞技体育文化的兴起,国人从最初的叹息到今天的振奋,人与国家的心从来没有如此贴近过。他们会因为失利而沮丧,会因为胜利而高兴,这种对中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心理使他们在一次次中默默接受着爱国主义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强化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从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艰难里程到今天辉煌的成就,从申办奥运会的艰难历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等等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国家的进步与发展,体会国家世界地位的提升,从而体会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认同感。

2.体育道德教育。体育道德,是体育运动中各种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体育运动涉及体育道德的社会角色至少包括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以及体育观众四类人群。体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公平竞赛,竞赛中要有争取优势的雄心壮志,但又要注意培养有关竞赛的道德,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尊重裁判,尊重对方与同伴协作等。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力争胜利。精湛的球技固然使人陶醉,良好的道德作风同样令人神往。在体育竞赛场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些体现体育人文精神的画面,比如在足球赛中,一方有队员受伤,控制球的一方会主动将球踢出界外,这就是体育道德的具体体现。

3.树立人文体育观。推进大学体育人文化改革的根本之策是树立人文体育观,进而在人文体育的思想意识之下,以人为本,推进改革。人文体育是相对生物体育而言的,把体育教育的注意力从生物性的身体锻炼转向了人文教育与身体锻炼相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人文体育观就是以人文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观念,事实上它与以人为本的原则是一体的,它要求对体育的认识要倾注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在文化与机体锻炼的结合中实现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人文体育观强调对人的关怀,注重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提倡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增强体育意识,发展个性,培养体育能力,养成锻炼习惯。它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与群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体育中享受身体活动乐趣,并且逐步培养起学生强烈的生存意识、积极的参与精神、良好的应变能力和健康的竞争心理。而大学中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就是想法设法对学生加以体育锻炼,让学生“身体”“动”起来,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不仅刻板而且背离人性化,如果大学体育教育不贯彻人文知识教育,只注重运动技术、身体素质的加强,是不可能使学生得到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的,是与当今大学体育教育的宗旨不协调的,也无益于学生健康。因此,树立人文体育观是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目标的根本之策。

三、强化体育教学过程的人文性,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1.加强学生的主体性,提倡体育教师的指导性。某些高校采取的体育选课“三自由原则”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即自由选择体育课科目、自由选择体育教师、自由选择上课时间地点。这一原则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自觉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避免了以往由于不是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风格等而导致的不能准时出勤、应付式学习甚至厌学、逃课现象。但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要从旁辅导,帮助解决问题。

2.体育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人师表”必先从自身的思想、品德、作风上谨言慎行“。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教师要有强烈的人文意识,并用自己良好的人文素质去说服、感染学生。

3.体育教学内容融入体育人文素质。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人文素质渗透其中,增开一些体育人文知识的课程,如“体育史“”奥林匹克运动“”运动营养”等。体育教师应抓住适当的机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结论

1.传统教育理念对大学体育教育作了片面理解。认为大学体育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人力的加工过程,构成人力素质的因素就是体育素质,其它不值得去培养,人文视野所注重的学生人格培养、情意完善以及陶冶原则都被置于无关紧要的位置,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部门办学和行业办学的模式已经过时。

2.二十一世纪新的教育理念对大学体育教育作了科学的解释。认为大学体育教育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它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涉及三个层面七项素质,它们之间的联系统一在文化性上。根据斯诺的观点,文化有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分。不管是从科学的视角还是从人文的视角来审视大学体育教育,都极富价值,但也存在某些局限。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二十一世纪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这其中,确立人文精神向科学融入这一命题,寻找它们相互感应的“作用场”,捕捉他们双向流动的信息的汇合点,是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实施人文素质4.确立人文精神向科学融入,为我们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大学体育教育归根结底要发展的并不仅仅是学生生理与心理的东西,也并不仅仅是完成体育知识和技能上的某种确定目标,而是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视野中的非理性是科学理性认识的先导和契机。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理性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基本要求、积极情感和意欲作为动力。如果学生的非理性的本能要求、情感经常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就不会有真正的理性精神。

总之,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体育教育在现代社会语境下生存和发展的必然前提条件。然而,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有着多种现实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当前重武轻文、重文轻体的体育思想以及体育多元论与体育人文认知能力的不足是导致当今体育素质教育缺失的主要因素。因此,通过拓展体育工作者自身的人文知识面、加强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思维意识、设置优良的人文知识教学课程、改变传统的体育思维意识、弥补审美教育的缺失等方式将是人文素质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的主要途径。同时,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改变高校体育课程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需要论”,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范围,引导高校体育课程走出社会是未来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杨德广.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J].教学研究, 1999.2.

[2]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70-88.

[3]肖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259-280.

[4]陈琦.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8):3-9.

[5]李瑜青.人本思潮与中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8.98-107.

大学体育论文篇6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特点;建议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而且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采取符合体育教学任务的方法,指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锻炼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在其教学过程中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大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及其在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体育教学与一般课程的教学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其共同点表现在两者都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都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体育教学与一般课程的教学不同之处在于一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和体育锻炼的技术、技能,主要还要通过各种身体练习,使其熟练掌握各种体育技能,锻炼其身体,增强其体质。由此可见,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是:

(一)体育教学以传授体育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

学生学习体育这门课程。最终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建设祖国。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是各种各样的运动项目以及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就决定了体育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将体育的技术经过反复实践而转化为技能。同时促使学生掌握锻炼方法。当然,还要学习体育科学知识,以指导身体锻炼。

(二)体育教学以机体参与活动为特征

和文化课程的教学一样。体育课教学也要通过思维活动,但同时学生还要进行懈动。在机体活动过程中,通过肌肉感觉,把信息传递到中枢,经过分析、综合,去达到对体育技术、技能的认识。没有机体的参与,是不可能掌握体育技术教学内容的。机体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的条件刺激,建立起条件反射。掌握体育技术。这个过程既是学习体育技术的过程。同时又是增强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过程。

(三)体育教学组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体育教学是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的,青少年的身心都处在发育成长的过程中,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活泼好动。而且一个由几十人组成的班集体,男女生性格各异,素质水平、活动能力各有差异,还有环境的干扰和场地、设施条件等的制约,这许多因素就决定了体育教学组织的复杂性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四)体育教学以对学生品德、心理品质培养的特殊作用,显示其鲜明的教育功能

体育运动有它自身的特点,体育的竞赛性可以培养学生具备当代社会的竞争精神。体育的规则,可以培养学生诚实、守纪律的品质。运动要克服自身生理负荷和器械、环境、自然条件的困难,可以培养学生刻苦耐劳、勇于拼搏的意志。体育活动具有群体特征,可以加强人际交往,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当代社会需要年青一代具备的品质,是许多学科所难以做到的,体育运动自身的特点。对学生品德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特殊的作用。在跨世纪的人才培养中,体育教学显示了其鲜明的教育功能。二、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

所谓终身体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学生终身受益,促进其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发展。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树立终身体育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使体育教学充分体现现代体育发展特色。同时,体育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体育实践,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在活动中产生兴趣,达到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特别要注意的是。体育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要把学生课余自我锻炼的习惯当作一个重要课题来开展。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体育教学要改革那些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置学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使个人的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三)重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道德指的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可以具体化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和法律意识等。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例如,结合目前我国承办的奥运会的准备工作,通过介绍奥运知识、特别是中国、台湾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中国健儿为国争光的典型事例来阐明综合国力的强盛与竞技体育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如集体主义教育。教师可通过一些集体项目,如拔河、接力等。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他们亲身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充分证明自己的力量。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再如民主和法律意识。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比赛法,并结合学生的体育课成绩考核以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等,进行民主评议、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教育。同时进行自觉遵守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中的法律,即比赛规则教育,从而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适应社会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体育项目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的品质,克服胆怯心理、自卑意识、保守观念、封闭思想、社交恐怖症等不健康心理。

(五)加强教师素质培养,优化课堂教学

大学体育论文篇7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一、前言

大学体育教学不仅是体育知识的教学过程,同时,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传授过程。因此,我国大学的体育教学应该加快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两方面的转型,从而提高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教学效果。

二、体育与人文精神具有相互的内在联系

体育是围绕人的身体运动机能对个体进行的培养和教育。人文精神是人具备的动物属性以外的社会属性部分,它是人的社会属性中的精神文化层次。从体育与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来看,体育与人文精神具有相互的内在联系。

1.体育的核心目标,就是提升个体的人文精神境界。“体育”一词的英文是physical education,其具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的意思。体育狭义的含义就是对个体进行身体训练,传授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这种理解侧重于对人的运动机能正常发挥或其潜能的开发,强调人的生理机能的训练、人的生命活力的激发、身体运动素质的提升。体育广义的含义不仅强调对个体的身体运动机能训练的内容,更强调以承接和弘扬体育运动精神、运动文化为基调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精神层面的内容。这种理解从个体身体素质提高出发,将视野扩展至人的意志、道德品质,它以个体的身心协调、完善发展为目标,并将个体纳入人类社会大环境中进行教化与引导,是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推动社会文化前进的重要层面。体育是一种有组织、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文化活动,其核心是通过对身体的教育来提升人的人文精神境界。

2.人文精神可以在体育中得到体现并使之传承。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人文精神是人的精神境界的部分,其核心部分内容指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素养、品质、技巧和追求。

人文精神蕴涵于各种学科知识中,也依托社会活动来体现与传承。因此,人文精神总是以一种文化载体形式或以社会活动中的行为方式来体现。由于大学体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大学生的互动性强,尤其可以使学生在完成体育动作,掌握运动要领,接受体育训练,达到体育要求的过程中,调动持久性、冲击力和尝试性等方面的潜能,激发学生与团体成员之间沟通、协调与合作的精神和能力,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等。因此,体育是一种体现人文精神、传承人文精神的重要层面。

三、人文精神教育教学的意义和高校体育教学实施人文教学的必然性

1.人文精神教育教学的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一直沿用着一种师生间单向传习式的教学摸式。在这种摸式中,教师即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又是教学过程的管理者和控制者,教师讲什么、怎么讲,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全由教师一人说了算。而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教学方式使得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始终处在统一化和单一化的氛围之中,禁锢了学生的头脑,不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可有可无。

人文精神教育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带有强烈人文理念特征的教学方法,主张教学过程应是一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氛围及情境,学生的学习是探究性的、建构性的,而不仅仅是完成规定的任务;主张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议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协商、合作与互动的过程。这一新型关系及机制使教师“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是仅仅单向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与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通过上述比较不难发现,人文教学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意义已远远不只是教师用什么方法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而在于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真正融入课程教学的过程,使高校体育教育真正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2.实施人文教学的必然性

人文教学是当前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新生事物,更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新课题。高校体育课程能不能实施人文教学?当然能。其主要理由有:课程实践性。从课程的结构、任务或内容分析,其实践性均有利于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的教学任务和内容的空间和余地相对其它课程较大,课程教学的硬件条件相对较好,最重要的是课程教学对象具有探究性学习的主观愿望和主观条件。如学生的年龄、学习动机、学习经验等条件均能满足开展人文教学的需要。这些有利条件表明,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人文教学将成必然趋势。

四、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过于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背离了体育的精神。体育教学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技术训练场”或“体质加强班”。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正是步入了这样的歧路。许多高校将参加某种竞赛视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子目标之一,运动员成了比赛夺魁的高级机器,单纯的体育竞争和体育教学已经成为人们谋取功利的手段。正是由于过于重视竞技体育的功利性,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特别是运动专业的体育教学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另外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方式以及观念的影响,过于强调体育知识的传授、重视体育技术的训练,而忽视情感体验、意志锻炼等人文精神的培养。再加上单一的教学模式,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着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评价标准过分统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影响到他们人文精神的养成。

五、大学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1.教学目标偏离正轨,竞技体育功利性过重

这里,又回到了教育的本源问题: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为了什么?笔者认为,归根究底教育总离不开为了人的更好发展这一根本目标。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似乎并没有真正去关注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而仅仅从生物学、唯技术论或工具论的角度出发,把体育课堂变成了“技术训练场”或“体质加强班”,“将原本是作为健身手段的运动技术变为教学的目的”,忽视了对“完人”的培养。日本教育家井深大在批评崇尚工具理性的教育模式时,将这种现象称为“忘记了教育的方向”、“丢掉了另一半的教育”,这对形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偏离也是十分贴切的。

“竞争是体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将参加某种竞赛视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子目标之一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现实中却将这种竞争异化:我国体育专业50年一贯的教科书认为“竞技或运动项目就是比赛夺牌”3;奥运奖牌的深层含义被无限放大;运动员成了比赛夺魁的高级机器……这些都在证明着,单纯的体育竞争已经成为人们谋取功利的手段。所以,裁判员舞弊、兴奋剂滥用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正是由于竞技体育这种过重的功利性,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特别是运动专业的体育教学)背上了沉重的负担。那么又是何种因素使得当代竞技体育具有如此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呢?相信不难追溯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偏离吧。也完全可以这样认为,由于高校体育教学缺乏一种以人为出发点的最终目标和教育理念,致使其中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

2.教学内容片面单一

在上述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难免会继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出现内容片面、单一等具体问题,如:无论是教材还是实际的教学内容,都普遍存在着强调体育知识的传授、重视体育技术的训练,而忽视情感体验、意志锻炼等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一历史问题;体育教学“过分强调竞技性,忽略休闲娱乐性”;学生的“三基”掌握情况较好,但其内在的价值观、责任感、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等等都成了高校体育教学可有可无的附属品;等等。不得不承认,高校体育教学被简单化了,其基本功能也被片面化了,这也难怪会给人们留下“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陈旧观念。然而,如果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没有得到改善的话,这一陈旧观念将成为长期的、挥之不去的阴影。

3.教学形式墨守成规、方法简单

虽然高校体育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必要的教学活动,但多年来,基本上一直是“按照讲解、示范、练习、防止与纠正错误、巩固与提高的过程和模式”进行的。出于种种原因,师生们似乎都习惯并默许了传统的、简单的教学方式:教师讲述、学生记忆;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种单纯的墨守成规的教学方式虽无大过,但如若常此以往,必将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抑教师的创造精神,并阻碍着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这无疑是与人文精神的真谛相违背的。

4.教师素质有限,教育主体错位

不可否认,目前我国高校里存在着一大批优秀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但同时也不能排除在众多体育教师中有一些“鱼目混珠”之辈。他们或是不能严于律己,或是不够以身作则,或是知识面较窄,或是教育理念陈旧……这都直接影响着他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的融入程度,制约着高校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

更为突出的是,他们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够,无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内在需求,将自己视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者,而学生们只是“任人摆布”、“唯命是从”的“加工品”。因此在他们的体育课堂里,看不见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人文精神更是无从谈起了。

5.评价方式不够科学

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大多数采用技评、达标、理论考核的方式来评价学生,注重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形成性评价”6;评价标准过分统一,共性之强难免会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评价的结果又局限于其甄别或筛选的功能,而指导改进层面的功能相当薄弱。以这种不够科学的评价方式为教学导向,必然会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影响到他们人文精神的养成。

六、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措施

1、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理念

体育教师是整个体育教学的执行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对体育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求真、求善、求美的教学理念,还要完善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真正地实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体育教师首先把自己的教学理念明确清楚,再运用体育课自身特有的教学特点――自主、竞争、团结、合作、公平、公正等,有目的地组织活动,把人文精神有意识、有计划、有措施地渗入到体育教学中,不仅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要突出其人文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团结合作、相互理解的重要性,激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体验和社会责任感。教师还要不断帮助学生去树立、改造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发展一定的道德情感、审美能力、合作精神等,帮助学生明确正义、邪恶、高尚、卑劣等等,帮助他们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明确自己对社会的责任,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生活方式,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一堂体育课的好坏,体育教学的优劣,人文精神的培养实施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所以,体育教师首先从思想和教学理念上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再通过自己的方法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去,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2、调整课程体系,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高校的学生,个性张扬的特性比较突出,对课程的内容要求比较多。只有体育教学丰富,内容多样性,才能吸引高校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的通过体育教学,将人文精神逐渐灌输到学生的思想当中去,才能实现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这就需要在体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要多加研究和调整,实现满足学生的上课需求。

3、优化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

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提高高校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把人文精神通过体育课堂逐渐渗透到学生的人文素质中去。如果体育教师还是一味的沿用陈旧的、单一的或者一成不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只能是从根本上影响了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更不用说通过体育课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手段的改进,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4、加强学校体育教育中人文体育思想的实施

学校体育教育中人文体育思想的培养不仅仅是一个教与学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氛围、环境的塑造。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人文体育思想的习得并非全是在课堂或者考试中的识记过程,而是在缤纷多彩的体育课余活动中对人文体育思想的领悟。这需要学校体育教育具备基本的基础设施,可以从多角度出发,开展众多运动项目,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需要有针对贯彻人文体育思想的实施方案和措施予以保证。所以,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适宜于发展学生人文体育思想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评价体制。

七、大学体育教学实施人文精神教育教学的几个原则

1.教师引导与学生自觉学习相结合

引导学生的人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师在课前充分了解体育教学的任务、内容、教学对象的条件和学习愿望,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创造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与促进”是教师贯穿人文教学全过程的主要任务,教师应通过积极的旁观,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通过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和创造良好的氛围,保证自觉性的持续进行;通过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手脑并用,唤醒“潜能”。除了必要的引导,应分配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自觉”有机结合。

2.接受式人文精神教育与发现式人文精神教育相结合

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的,另一种是发现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于相当多的内容,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自主发现式地加以建立,应该采用人文理念的接受式教学方法。虽然是接受式学习,但却是主动的、积极的,需要师生共同来完成。

3.自主式人文精神教育与合作式人文精神教育相结合

自主式人文精神教育是学生个体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教学方式,是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参与制定评价指标,积极展开各种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应以合作式人文教学为主,并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适得其所,为每一学生充分展示和发挥创造潜能铺设舞台。

八、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是当代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面对各种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缺失的现象,高校体育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进而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制定有人文精神气息的课程教学计划,从而有效发挥体育教学的人文精神理念。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浅谈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关注,2009;2:47

[2]卢镜.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人文教育[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1

[3]王志平.论大学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武夷学院学报,2010,(5)

大学体育论文篇8

关键词:高校体育;和谐社会;群众健康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的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宏伟目标,它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要求。当前,我国社会上总体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高校作为传播文化知识的重地,应该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这是指导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其中部分内容对未来五年体育事业的发展蓝图进行了规划。因而如何抓住机遇,增强高校服务社会意识,推动高校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与社会共存,从而高效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发展高校体育事业的含义

体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他承载着服务于社会的重要功能。高校服务与社会,就是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的根本任务,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发展体育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健身、休闲、欣赏高水平竞赛表演等体育文化需求,而要实现这些,仅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因而高校的作用凸显出来,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其较丰富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来满足社会对体育休闲文化的需要。这样,可以促进社会稳定。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拓展大学生的学业思路,为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服务,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健康服务,这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在体育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高校体育工作服务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世界各国人民的发展历史证明,经济是体育的基础,体育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体育产业也是一项全民的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事业,对物质生活和国民收入的增长起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作用。党的十三大决定,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振兴国民经济战略首要位置,把经济建设由主要依靠粗放经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发展。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一个融政治、经济、文化、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一体的综合目标。这一目标的科学内涵,十六大用六个“更加”进行了简明的概括,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了认真贯彻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落实体育事业的地位,促进经济教育的良性循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很有必要研究体育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关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奠定基础。

2发展高校体育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各种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是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发展高校体育事业是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高校体育服务于社会也需要创新,创新就是使我们的工作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式和任务需要。推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创新,就要在高校体育教育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领导体制等方面不断有新思路,尝试新方法,取得新经验,以加强高校体育工作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效果,使高校体育更好的服务社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应起的作用。观念创新就是我们开展高校体育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树立以服务为主的理念,把服务师生,服务社会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开展工作的切入点,努力做到“为人民服务,为师生服务”,凝聚人心,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设置创新就是根据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器材的分布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好地优化利用效率,让民众、师生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积极引导,使物尽所用,推进全民整体体质的提高。对于高校来说,体育场地设施等在保证这个学校使用的前提下对社会开放,已成为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因此,体育服务社会是高校进一步落实政策精神的需要,也是提高高校自身形象的手段。

3高校体育的发展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对体育休闲的需要

大学体育论文篇9

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应该包括教育目标体系、制度管理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社会支持体系和反馈评价体系6个子体系。

1.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摆脱目标模糊的困扰,明确创业教育的目标,是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首要任务。高学实施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有异于社会上的就业培训,因此创业教育的目标应该顾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创业素质教育,以强化创业意识、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品质为重点;第二个层面是以部分学生为对象的创业者素质教育,以创业心理和创业行为为重点。

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构成。创业教育课程要满足学生创业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创业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需要、创业理论知识,主要由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创业理论知识课程和科技人文知识课程构成。学科课程包括《创业教育概论》《创业学》《大学生创业指导》《创业法律基础》《创业管理学》和选修的科技人文知识课程。活动课程指学生根据市场和个人兴趣和条件,通过独立或小组合作开展类似创业活动,把握创业活动的程序和方法,感知创业规律,从而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课程,包括项目活动课程、集体活动课程和专题活动课程。环境课程指为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的制度文化。创业实践课程指利用创业平台、校企合作平台、企业交流平台让学生参与创业经营管理工作,培养创业个性的课程。包括模拟创业实验和创业实践。

3.制度管理体系。制度管理体系是推进创业教育的机构、规程和准则,具有规范、引导、监控和激励作用,包括管理机构和教学管理制度。管理机构包括负责领导和协调全校创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小组,侧重于学生实践的创业指导中心和侧重于学生学术的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创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学分制管理模式下课程结构的规定和弹性学习制度。课程结构设置为必修课、选修课和任选课,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弹性学习制度允许学生在变化中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便于学生学中干和干中学。

4.服务保障体系。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学校政策、师资队伍、创业服务和校园文化环境4方面内容。学校政策指学校参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推进创业教育的指导性意见和纳入学校教育过程的创业教育教学方案,以及大学生创业的鼓励政策。师资队伍应包括三个群体:一是承担课程教学的教师,由经济管理类专家、工程技术类专家、政府经济部门专家、成功企业家、孵化器的管理专家和风险投资家等人员构成;二是指导创业实践的教师;三是研究创业与创业教育的教师。创业服务包括利用媒体提供信息服务,建立机构提供中介服务,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提供技术、设备和资料的支持。校园文化环境包括以创业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崇尚创业的校园舆论环境。

5.社会支持体系。社会支持体系主要包括政府支持和企业支持两部分。政府在税收、融资及创业指导咨询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企业在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基金、师资和创业指导咨询方面给予物质和精神支持。

6.反馈评价体系。创业教育反馈评价体系包括在校生和毕业生两部分。在校生的评价重点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毕业生的评价又包括“毕业生评”和“评毕业生”两部分,“毕业生评”指毕业生将自己在创业、工作中发现的不足与缺陷反馈给学校,“评毕业生”指学校请用人单位、企业反馈毕业生创业就业的素质状况。

二、科学运行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只是完成一个大体框架和基础而已,将体系的各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使其科学运行并不断优化,才是创业教育的归宿。

1.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增强创业教育的意识。在创业教育领域,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就业”和“为了学生就业的一切”的理念,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增强相关人员的创业教育意识,推动创业教育的创新及合力形成。第一,转变学校办学思想,把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第一要务。第二,转变学生的职业观和就业观,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选择创业或就业,减少“有业不就”的情况。第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创业教育纳入培养方案当中,与专业教育融合起来。

2.以创业素质为重点,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深入发展和具体化,因此应以创业素质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者特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个人的志趣,从而达到创业有能力、就业无障碍、发展有潜力的效果。

3.以实践教学为抓手,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和动手能力。以实践教学为抓手切入创业教育,牵动各种教学因素和学习因素的参与和深入。第一,实践教学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用实践检验理论,加深理论认识。第二,实践教学使学生从实际操作中给自己提出问题,自觉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不仅提高操作水平,而且提出自我学习需求,从而提高学习兴趣。第三,实践教学不仅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而且通过依托实习基地牵动实习基地的参与,进一步完善产学研互动机制。

大学体育论文篇10

关键词:体育隐蔽课程素质文化性依附性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完善,体育隐蔽课程越来越受到广大体育教师的重视。体育隐蔽课程是指在学校范围内,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它是通过学校的体育物质环境、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体育教师的行为方式和在体育教育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等内隐的间接的文化因素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教师在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相当重要,尤其是对那些非智力因素的学习,更需要具备较高素质的教师,加以积极地引导。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体育隐蔽课程对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

一、隐蔽课程的涵义

隐蔽课程是指非正式学习的各种教育要素,如师生关系、教学风格、课堂规则、按能力分组等,是一种隐蔽的或者是还未得到认可的教师经验,但这些都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可以说,隐蔽课程是文化的反映,是人的生活习俗、文化教养、精神境界以及尊重他人、尊重自我在个体身上的集中表现,并通过教学、教师的行为等方式同正规课程同时起作用。

隐蔽课程教育既取决于教师对体育教育意义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又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和内心境界。隐蔽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设计,主导权在于体育教师,所以弘扬什么精神,发展什么文化传统,提倡什么品质和培养什么能力等等,都是隐蔽课程教育所要涉及的方面。作为体育教师更应对此在思想上、行动上有所认识和体现,真正把能反映一定文化的、身体的、智慧的、情感的、意志的、行为的等正面品质的内涵贯穿于整个隐蔽课程教育之中,进而把学生发展成全面的人。

二、体育隐蔽课程教育的特点

(一)文化性

高校体育课程是从人类社会文化中筛选出来的精品,因此被列入其课程的内容就有可能被继承、发展,尤其是体育文化功能的教育就能得以具体化。体育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和社会规范,也是人的社会化的手段。体育文化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涵,它是一种以人的体育行为特征的社会现象,是由人对体育的需要、思想理论方法等观念形态的内容和外化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体育活动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的规格和设施构成的,包括多种精神和物质因素的复杂整体,而隐蔽课程中的体育文化教育,也是多种精神和物质因素构成的。所以体育课隐蔽课教育也具有陶冶、培养和教化人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积累起来的文化价值(含体育文化价值)认识的提高,蕴含在体育课程教育中的文化特性,也越来越强调对学生的陶冶与影响,其中的体育文化特性对学生就有着独特的作用。实质上,体育教育过程也是将学生从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塑造中“唤醒”的过程,即从“自然”到“文化”,从“现实”到“理想”的过程。可以说,体育课中的文化性也是多种精神内涵的整合,它决定了体育课程的构建,而这一构建又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水平和变迁,反过来制约着体育文化的发展。

(二)行为性

体育课隐蔽课程教育中的行为性,主要是指体育教师的行为影响,包涵着行为的思想情感性、伦理道德性、知识品位性、智慧能力性等,是以其外延的行为来评价的。体育课不同于别的课,它是以操作行为、身心互动和课堂指标为特点的一种社会性活动,要求体育教师把内心的精神境界外化在身体行动上,进而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即“身教”的影响。在课堂上,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因素颇多,但教师外延行为乃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因为不同的教师行为会造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以及给学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如行为的动作、表情、举止等。可以说,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和心理环境,正是决定学生行为表现积极性高低的直接而重要的因素。

(三)依附性

体育隐蔽课程的存在需要借助于某种客体才能传递它蕴含的文化,发挥其功能。离开了这些客观的载体,体育隐蔽课程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体等。体育隐蔽课程的教育价值并非完全直接显现于学生身上,它所携带的教育信息只能部分地被学生直接吸收,而相当部分则依附于其他载体间接地传递给学生。具体而言,学校教育化的环境、体育教师的行为、校园文化、各种人际关系都携带着体育隐蔽课程的教育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暗示、学生的模仿、互相感染、彼此认同、榜样学习等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收这些信息,从而受到教育。体育教师的教育意向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的载体传递给学生,并且不断地沉积下来,产生相应的心理结构。

三、体育隐蔽课程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

(一)体育教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体育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用自己高尚的情操来感染学生,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往往是学生模仿的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的榜样和道德形象。因此,体育教师要作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要求学生遵守的课堂常规,首先自己要遵守。例如不迟到、不早退,体育教学中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以及着装要求等,教师要严格遵守,这样才能树立起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作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关爱和体贴学生。教师的爱心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巨大磁铁,没有对学生的关爱和体贴,不能真正和蔼平易地对待他们,是不可能从心底里获得学生的喜爱的。

(二)体育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敬业精神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具有更高的实践性特点,体育教师往往要冒着寒风顶着烈日进行教学,而且还要承担课外活动和体育训练等繁重任务,因此,体育教师需要付出比一般学科教师更多的心血和劳动。高尚的敬业精神、坚定的奉献信念是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三)体育教师要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

体育教师只有具有了较强的业务素质才能有效地影响或改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使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活动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服。几分钟精彩的讲解、一个漂亮的示范动作等都会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最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较强的业务素质是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四)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

体育教学中蕴涵着许多美的因素:体育器材的合理摆放美、学生队伍的组织美、练习时的队型设计美、教师的仪表仪态美、教师的语言美、示范动作的形体美等等。这些美的因素不仅可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使他们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精神的满足,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体育教师应注重美学方面的修养,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

(五)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素质

体育教师情感素质如何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上。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美国心理学家LP.索普指出“: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合作,这是学生取得更好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学信息传输通畅,是推动体育教学整体发展的动力,师生之间的协调和适应会使教学过程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而且,师生沟通,情感融洽,有助于形成师生的亲密感,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师生情感上的沟通,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本着人格平等的原则,事事尊重学生,以真诚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用真诚的情感打动学生,以取得他们的信任,发挥自己在体育教学中的情感导向作用。

教师良好的情感素质不仅是推动教师积极工作的动力,而且对学生起着直接的感染作用,影响着教育和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要有热爱学生的情感,还要有善于控制、支配和调动自己的情感,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具体环境和学生状况决定情感表现的倾向、方式、分寸,以便有效地感染教育学生。善于控制支配自己情感,抑制无益的情感,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