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管理十篇

时间:2023-04-09 10:59:30

内部管理

内部管理篇1

现在,我们的内部审计人员仅仅将工作重心放在对会计资料及经济活动合法性、合规性的监督上,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对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以及对经营过程的监督上。审计的主要职能就是查错防弊而不是对单位管理作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其主要工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例如,对收入进行审计时,往往只审核其所付票据是否齐全,而不管其是否与合同一致、价格是否合理;在对投资项目的审计中,往往只审核投资协议是否完整、签字手续是否齐全、进行了正确的核算,至于是否应该投资,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合作对象选择是否恰当,根本不作深入分析。

我们知道,单位经济活动的好坏、内控制度的有效,其根本原因取决于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及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对单位的管理活动进行审计就显得很重要。加强内部审计,特别是开展内部管理审计,可以帮助单位完善管理制度,堵塞管理漏洞,避免损失浪费;帮助改善管理,明晰资产产权,维护合法权益;帮助正确决策,防范管理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一是转变观念。随着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单纯的账务层面上的错弊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必然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内部管理服务,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分析和评价方面转变。内部审计也不可能只局限于财务领域,它必然将扩展到单位的经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内部管理审计能够帮助领导更好地履行其受托责任,监督单位内部各部门和所属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单位领导除了要转变内部审计人员专门报忧不报喜、不和领导唱反调的观念,更要转变内部审计只是查账而已的观念。

二是合理设置内审机构。目前,各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基本都处于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有些单位甚至还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只是由会计兼任,这样就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这样的设置,内审机构一般不会对同一级的科室进行审计,而只会下审一级。如果没有下属单位,内部审计就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开展工作。因此,要促进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开展内部管理审计,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及权威是当务之急。为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确保审计的覆盖面,使审计报告获得重视并促进被审计对象针对审计建议采取恰当的行动,内部审计机构应与单位的财务部门分离、与单位的管理脱离,设置上独立于其他各个职能部门,由单位一把手直接领导、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这样,才能增强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同时有助于审计更高层次的管理活动。

三是内部审计人员要有相适应的知识业务水平。统计显示,目前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与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多数内审人员来自财会队伍,专业比较单一,知识结构不合理;审计手段落后,计算机程序审计、网络信息审计涉足甚少;审计理论钻研气氛不浓,对国际内审准则、内审发展状况、经验技术等知识了解甚少。要开展内部管理审计,将审计范围从财务领域向经营和管理领域扩展,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扩展,必须熟识国家的法律法令和经济改革的方针政策,必须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的知识,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通过提高应变能力和总体素质,使之能够适应高层次管理审计工作的需要,本着对单位负责的态度和为单位内部管理服务的意识,依据有关法律和经济活动的原理、原则,实施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另外,内部审计人员也应该具备良好的交流技巧,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与被审计人员心平气和地交换意见,融洽彼此之间的关系。

四是有明确的审计方向和审计目的。内部管理审计审什么?笔者认为应该将其与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区别开来,要有明确地“分工”。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对本单位的情况熟悉,应将其审计方向放在对单位经营管理及业务过程的分析和评价上,并对整个运作全过程进行参与和监督。开展内部管理审计,不应仅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对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经验丰富的内部审计人员,应能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单位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内部管理审计的目标重点应放在经济资源利用、开发的有效性和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上。通过内部审计监督单位负责人是否按规范和效益原则运营资本,使资本保值、增值,达到对出资者资产的负责。

五是处理好内部管理审计与服务的关系。内部管理审计也是一种服务,而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因此,审计人员必须摆正位置,清楚自己是单位的一员,不能凌驾于单位利益之上,在思想上要认识到服务是内部管理审计的活力所在,对审计的事项要进行全面了解,从不同的视角对各个部分有重点地、客观地、独立地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运营秩序发挥作用。服务应该是全方位的,是指对单位运营的全过程,而不是某一部分,它包括对各个控制点和所有风险的防范,促使单位的活动沿着健康和增加价值的方向运行。服务的多角度主要是指作为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要有全局观和整体感,从实际出发,有时还需采取换位思考的办法,假设自己履行某项工作职责,应如何去完成,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产生哪些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并提出整改建议,及时解决问题。内部管理审计应该把审计与服务融为一体,寓审计于服务之中,有效地发挥内部管理审计与服务的作用。

内部管理篇2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涵义与作用

内部审计外部化亦称内部审计,是指企业从外部聘请专业审计人员执行审计工作,履行内部审计职能。在国外,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完全外部化,即企业不设内部审计机构,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内部审计服务;另一种是部分外部化,是指在企业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同时,聘请外部审计师配合内部审计工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外开始出现内部审计外部化至今,内部审计外部化已得到快速发展,如“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已承揽了美国,加拿大一半以上的内部审计业务,在美国的汽车、电子、石油天然气等行业均有50%以上的企业实行了内部审计外部化(《财会通讯》2003.11)。从国外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实践来看,内部审计外部化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由于企业从外部聘请独立会计师进行内部审计所花费用通常小于自身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费用开支,实现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为企业节约财务预算支出;二是提高审计质量,由于外聘会计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二、我国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我国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必要性

首先,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弥补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的弊端。目前,有许多企业未设立内部审计机构,这容易引起财务收支混乱,集体资产流失。内部人控制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两个:一是企业培训审计人员。增设内部审计机构;二是直接外聘审计师进行内部审计。显然,第二种方式更具有优势。

其次,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强弱取决于内部审计模式,各种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上。我国内部审计的隶属关系有五种情况,按照地位的高低排列如下:隶属董事会,隶属监事会、隶属总经理、隶属财务总监,隶属财务部门。在五种模式中,第一、二种模式内部审计层次高、独立性强,第五种模式的内部审计的地位和独立性较低,第三、四种居中。有关资料显示,在已设有内部审计机构的上市公司中,采用第一、二种模式的公司约占40%(《审计研究》2005.1),这足以说明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强,而且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所有者主体缺位的事实,使得第一、二种内部审计模式的独立性也打折扣。外聘会计师可以摆脱企业高层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干预,独立地进行监督与评价,因此,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内部审计独立性差的问题。

再次,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内部审计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现代内部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宽广的知识面,不仅要精通财务会计知识,而且要熟悉金融。法律、税收、工程、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现代内部审计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我国内部审计人员普遍存在知识面单一。经验不足的问题。在企业实行内部审计部分外部化的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通过与外部审计师的协作,可以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最后,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我国加入WTO后,会计、审计业务在技术、方法上逐渐与国际惯例接轨,对于国外先进的方法我们要积极学习、快速引进,内部审计外部化在国外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实践证明,这种作法是可行的。因此,我国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已是大势所趋。

(二)我国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可行性

首先,从法律上看,内部审计外部化符合现行法律法规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师法》第十五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承办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业务。这说明注册会计师企业的内部审计业务是完全合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看作是完善了内部审计制度。而且现行的法律法规均没有规定企业不能与外界合作进行内部审计。因此,可以说,在我国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不存在法律障碍。

其次,从企业外部条件来看,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我国的注册会计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造就了几十万知识结构合理、从业经验丰富的审计师。而且,随着我国会计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国外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已陆续进入我国,为我国企业提供审计服务。这样,企业在对象的选择上,既可以选择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可以选择国外的会计师事务所。

再次,从企业内部需求来看,内部审计外部化已是迫在眉睫。长期以来,内部审计一直是我国企业的一个薄弱环节。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管理者重视内部经营过程的控制和风险水平的控制,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成为其咨询顾问,但在企业内部普遍缺乏这样的内部审计人员,依靠企业自身来培训发展内部审计人员,已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只有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才能迅速扭转内部审计工作滞后的局面。

三、我国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几点设想

内部审计外部化,在我国是一项全新的尝试,由于中外企业在机构设置、市场环境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要求我们在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时既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又不能简单地照搬国外模式。笔者认为,我们应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先进行部分试点,然后进行普遍推广。下面是笔者几点不成熟的设想。

(1)在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上市公司中进行完全外部化的试点。有关资料(《审计研究》2005.1)显示,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有一部分公司未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这种情况适合采用完全外部化的方式,由上市公司选择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全面履行内部审计的各项职能。

(2)已设有内部审计机构但运行效率低下的企业,可考虑撤销内部审计机构,实行完全外部化的试点。这样既有利于节约费用开支,又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3)在已设有内部审计机构但运行效率一般的企业,实行部分外部化的试点。这样有利于内外审计人员的密切配合,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

内部管理篇3

一、事务所内部治理科学机制现状及主要问题

目前由于大多数中小会计师事务所成立的时间都比较短,治理经验还不丰富,所以在内部治理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个别出资人在公司权益中的比重过高,并据此获得最大的收益分配,这可能会挫伤其他出资人的积极性,导致人心涣散,业务骨干流失;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不尽合理,因为执业质量的高低与事务所规模的大小并无直接关系,所以目前不允许中小事务所采用有限责任公司制,而允许大所采用的政策,显然对中小事务所有失公平;一些中小事务所执业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动过于频繁,一些事务所通常在前一年底大量招募员工,第二年5月份业务高峰期刚过就大量裁员,严重影响了事务所的服务质量,也使执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二、进一步完善事务所内部治理科学机制的主要对策及建议

目前,事务所内部治理科学机制治理中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影响了事务所职能的充分发挥,而且还影响了事务所生存和发展。因此,进一步完善事务所内部治理科学机制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一)完善事务所内部的治理结构

1、完善股东制。对会计师事务所而言,没有股东或称一般出资人就没有有限责任事务所。按公司法的规定,谁出资谁就是股东。按财政部规定,取得中国注册会计师证书并在事务所执业的人才能出资,才能成为股东。其后又有规定,实行多元化经营的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凡经批准注册的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注册税务师、注册造价师、土地评估师、房地产估价师等相应执业资格的,都可以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出资人。目前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是,有的有执业资格的人员不愿出资,即不愿当股东,这对事务所影响不大,但也有的人要求出资,事务所不愿给他们出资,因而出现事务所到底是股东多一点好还是少一点好之争。笔者认为,股东是多一点好还是少一点好,不要主观地去设定,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公司法允许设置股东的范围内,只要有资格的执业人员有要求,就应该允许其成为股东。这样做的好处是:适应目前人们的思想水平,绝大部分专业人员是事务所的股东,自己感到是主人,就不存在谁给谁打工的问题;专业人员大部分成为了股东,大家就有搞好这个所的发言权,会增强事务所的凝聚力。

2、完善董事会。董事会是有限责任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财政部在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的审批办法中对发起出资人(即董事会成员)规定了6个条件。笔者认为这6条对事务所领导班子成员的条件只是一般的要求,还缺乏对领导班子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领导班子的素质和能力是办好事务所的关键。对董事会成员的条件要求应该是:本所股东;有从事独立审计工作或管理经验;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并有良好的执业道德;年龄在国家规定的职龄内;为人正直、诚实、勇挑重担、敢于创新、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责任心,并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奉献精神,不,关心员工,热忱为本所服务。为了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性质,在董事会成员中还应规定要有5名取得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的。新一届董事会成员的产生,在设定了条件以后,交全体股东酝酿提名,经董事会集中提出候选人,然后提到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在换届选举的过程中,原来的董事会成员包括主任会计师在内,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自己的去留由股东大会去选择,不能为了个人能够继续掌权而采取拉一部分人或事前封官许愿的办法,这种做法会使事务所走上分裂。经过设定条件,民主选举,把真正能干的人选上事务所的领导班子,事务所才能健康发展。

3、完善股权结构。股权结构决定着事务所控制权的分布,是事务所能否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改制后几年来,事务所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一,由于事务所改制时是以原事务所部分执业人员为发起人的方式实现的,当时的执业人员数量较少,人才有限,因而大多数事务所的股权结构都存在过分集中于原有执业人员的弊端。其二,事务所经过三年的发展,执业人员多了,人才多了,事务所对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以股权进行表决的,如果股权还集中于原有股东或原有董事会成员手里,新进来的执业人员,特别是优秀人才不能参与事务所重大问题的决定,事务所就不能发展,或者是留不住人才。其三,前几年由于事务所得到免税照顾,投资回报较高,因而给执业人员一个错误的信息,就是在事务所要争得股权,有了股权既有权又有钱。股权的分配是事务所内部管理最敏感最棘手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事务所在换届改选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构造比较稳定的大股东,又要努力构建多元化的股权结构。

4、完善权力分配和议事规则。在有限所中,股东是基本“细胞”。把大部分专业人员都吸收到股东会中来,可使事务所扎根于广大的执业人员中。但股东会、董事会、主任会计师的职权划分极为重要。如果职责不清,股东人越多越乱。在章程中应该规定,股东大会是事务所最高权力机关,事务所的哪些重大问题要经股东大会讨论通过,董事会不能越权代替股东大会;但董事会是股东大会的执行机关,又是事务所日常管理工作的决策机关。如果事务所日常运作的问题都要拿到股东大会讨论决定,只能是一天到晚陷在会议堆里,什么事也干不成。哪些问题需要董事会讨论通过,主任会计师的职权在章程中必须明确。事务所的重大问题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讨论通过后,主任会计师应该大胆地拍板执行,否则就不能形成强有力的行政指挥系统,这个组织也就没有战斗力了。事务所各级组织的权力划分,要按照公司法的基本原则结合事务所的实际把它规范起来。在完成权力的分配以后,要制定出各级的议事规则,有事讨论,按程序、按规定去办,特别是表决制度,一定要严格执行。

(二)严格内部管理,建立内部控制机制

1、执业质量控制机制。构成这个机制的有四个环节:一是事务所要有统一的反映审计项目财务状况和反映整个审计轨迹的全所统一的工作底稿;二是要有一套从承接审计项目到出具审计报告的操作规范;三是实行三级复核要明确各自的重点;四是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去审核、检查这些制度的落实,以保证各项审计业务不出现审计质量问题。

2、财务核算控制机制。事务所的各部门,包括兼营业务的部门在内,对外不管挂什么招牌,都是本所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外地的各个分支机构,都是事务所的派出机构。按照财务制度规定,全所要实行统一核算,统付盈亏。但实际上现在有些大所做不到统一承接业务、统一执业标准、统一出具审计报告、统一核算统负盈亏,特别是统一核算、统付盈亏做不到。其原因从客观上看,许多大所是由分散在各地的事务所联合而成。这些事务所的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收入不同,由于原来各所分配的水平不同,所以很难一下子把它拉平。从主观上看,联合的目的,有的事务所(不是全部)看中的是总所的资格,因为总所资格较多,愿与之联合,只要总所有资格,分所都可以执业;而有的总所看中的只有市场份额,可以打入异地市场,也可以取得一部分管理费,所以愿意与小所联合。但联合以后,长期不能做到“四统一”。这种所实际是搞小组承包或个人分散执业,事务所只不过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要这个联合体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执业资格而已。

3、业务项目开发和管理机制。业务开发首要的还是以诚信、质量、好的服务去赢得客户,巩固老客户,把临时客户转为固定客户,以信誉让客户主动上门找服务。二是走出去,扩大幅射范围,扩大市场份额。三是开拓新的业务领域,要发挥大所专业人员多的特点,开拓别人承担不了的新业务领域。四是研究建立业务承接网络。业务项目开发重要,事务所内部的项目管理也同样重要。

(三)以人为本是事务所内部治理的核心问题

1、自行培养。许多事务所立足于自己培养,动员、鼓励年轻的大专以上毕业生参加各种资格考试,给予复习时间,考试费用由所报销。经过多年的努力,有的事务所原来没有资产评估资格或工程造价审核资格,由于所内人员经过考试取得了资格,从而拓宽了事务所的业务领域。

2、招聘人才。一个较大的事务所,单靠自己培养人才是不够的,还必须招聘社会上的优秀人才。但招聘的人才一定要符合事务所的发展目标,招聘人才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列出用人条件登报招聘;二是要求转到本所的专业人员择优选用。

3、联合吸收人才并扩大执业范围。现在有些大的事务所,占有市场份额较大,单凭自己培养人才来不及,招聘人才又没有来源,可以考虑通过联合或兼并一些小的事务所来吸收专业人员。

内部管理篇4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

前言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进行,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考虑到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的水平是提供企业准确财务信息的关键,企业应顺应改革的发展加强对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的监督。目前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

一、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是实现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当前财务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不够;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不完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缺乏。虽然一些企事业单位意识到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但是企事业单位仍然存在制度形式化的问题,没有将制度与实际工作有效结合,从而无法发挥出制度的作用,同时,一些员工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意义,单纯的将工作当成任务来完成,导致工作效率差;由于财务管理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员工为了个人私利进行违法行为的现象时常发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目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难题,不仅掌握财务会计知识,还精通管理工作的综合能力强的员工少之又少,造成了财务管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的缺陷。

二、供给侧改革下加强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的措施

1.完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合理内部控制体系

完善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保证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财务管理工作内容量大、要求严格,需要根据合理的制度进行工作,才能实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1]。供给侧改革是实现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点方案,企业应该在供给侧改革的有关经济政策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特点,进行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建立。吸取以往财务内部管理失败的经验,及时发现目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企业一直以来财务工作的进度情况、管理人员对工作内容的熟练程度,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建立,使工作人员根据具体的体系规定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实现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规范意识,提高工作的高效性和合理性的目标。同时,企业还应设立健全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从而实现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有限监督。通过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能保证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从而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

2.增强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意识

企业单位及一些工作人员对财务会计内部管理意识不强也是影响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问题,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影响工作人员思想意识的因素变多,从而导致他们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阻碍了财务管理的发展,进而影响企业的效益。企事业单位及工作人员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意识的增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逐步建立并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意识,实现企业不断发展和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例如,部分企业重视工作人员财务管理的意识逐渐增强,通过定期组织宣讲会,加强对财务管理意识的宣传,并且严格提出禁止发生内部管理工作中的违法行为。一经发现,不仅执行扣除工资处罚,行为严重者,企业提出降职或停职处罚。通过大范围的宣传和有关处罚措施的制定,大大减少了违法行为的发生并且加强了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企业员工财务内部管理意识的强化,在不间断的宣传和教育中就有一定的效果,工作人员在充分体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意义后,便能自觉的提高责任心和工作效率,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强对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执行力度的监管

企业应该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来加强对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执行力度的有效监管。目前大多数企业中仍存在、盗取公共财物的现象,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监管制度。为了改善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违法行为,企业应着重进行财务管理监督制度的制定[2]。监管制度对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合理的运行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将财务内部管理制度与监管制度有效结合,可以保证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从而实现企业稳定发展的目标。

4.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财务会计员工队伍是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有效进行的前提,目前科技已经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中,而人才是保证科技发挥作用的主体,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要求具有准确性高、保密性好的特点,更是加大了对财务会计人才的需求。例如,部分企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定期组织宣讲会,从而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水平。还可以通过到高校进行宣传,吸引优秀的高校人才加入到会计人员队伍中,对社会上的优秀人才可以通过对外招聘的方式进行人才引进。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规范意识。

三、结语

企业顺应供给侧改革的脚步,改进目前企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不足,是实现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其中,工作人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性不足、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都是影响财务管理工作有效进行的原因,本文在现存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多种措施的讨论,希望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波.供给侧改革下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管理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6(29):50.

内部管理篇5

1.内部审计能够观察到企业管理的效力

企业管理的实际目的是协调企业运营中的各项事务,使企业经营目的得以实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内部审计的工作目的和企业管理是一致的。企业管理的效力表现在企业管理的人员、资源投入以及企业活动效率的提高方面,有很多企业管理行为在初期并不能看到明显效果,却能够通过内部审计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处于观测企业管理效力的地位。

2.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方向的指示器

企业管理是以企业规划和企业政策为执行基础的,而企业规划和企业政策的产生,则是以企业利益实现为根本目的的。企业的经营利润如何,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哪些方面出现问题,都可以通过对财务工作的整理和观察得出结论,而对企业财务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整理,反馈企业资金运用的结果、发现企业资金运用中的问题,则都是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从这个角度则不难看出,企业内部审计的结果直接指向企业利益实现的程度,而企业管理则以企业内部审计结果所体现出的企业经营问题为核心,内部审计实际上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方向指示器的地位。

3.内部审计与企业文化结合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内部审计除了针对企业资金应用进行监督和反馈之外,其工作性质本身还能够彰显出企业文化,内部审计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来看,企业文化建设从要求员工对企业负责,转为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为主流的文化,在要求员工对企业诚信,对工作负责的同时,企业也给予员工相应的承诺。内部审计作为公平、公正地监督、核对并反馈企业资金和企业运营状况的工作,无论是审计工作本身还是审计工作员工,无疑都是企业公正、诚信的形象化身,企业内部审计做得好,企业内部文化基础就越扎实,员工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就越高,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就越顺利。由此可见,内部审计工作还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建设,并同企业文化一起,直接进入了企业管理的核心。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内部审计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效力

在国际通用的内部审计职业说明中,对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之间的责任关系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内部审计.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个表述确切地说明了内部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即内部审计对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之效果显现,有评价和改进的作用。在企业实际管理中,风险管理已发展成为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而风险管理则是内部审计的一项新的内容、一个新的领域。目前,内部审计更强调确认经营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由对交易事项和政策的遵循的评价,转变为对目标、战略和风险管理程序的关注;内部审计的建议更加强调风险的规避、风险转移和风险控制,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提高组织整体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2.内部审计协调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各种关系

内部审计本身就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独立于具体操作和管理之外的控制层,直接对最高决策人员负责,对具体操作和管理部门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价,并提出审计建议,以降低内部控制无效而产生的风险。在这个工程中,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始终站在既非企业决策者的角度,也非企业员工的角度进行审计工作,内部审计的结果可以说是完全公正、公平的,一切企业决策的正确与否、员工对企业工作的责任履行效果怎样,都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客观地表现出来,在内部审计中,企业各部门和企业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层之间的关系,能够清楚地理顺;与此同时,内部审计还帮助企业进行“软控制”环境的营造,在内部审计工作中,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责任的履行效果的评估,能够充分展现企业内部控制的力度,进而使企业对内部控制过程以及员工的工作进行重新安排,使内部控制的关系更加清楚、员工之间的工作关系更加明确、和谐。

3.内部审计能够帮助企业进行内部结构调整

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对企业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进行独立的评价,例如检查单位内部各项既定的政策、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企业的目标是否达到等等。另外,内部审计还能为改进内部结构调整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应该说,在企业不断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强化内部审计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作用正显得越来越重要。首先,内部审计是评价和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基础;其次,通过内部审计能够测试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内部审计的这两个工作结果,直接指向了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建设和变化,一旦内部审计的结果表示企业某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存在责任问题,则企业领导者和管理层就能够通过部门绩效分析该部门是否存在人员冗余或者行为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而进行部门裁撤或增员的决定,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结构变动的作用也因此显示出来。

三、结语

内部管理篇6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对策探讨

引言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的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这种新型财务管理模式的形成涉及企业的管理体制、财务理念、管理方法的变革。研究内部财务管理的原理与方法将成为财务研究的主题,内部财务管理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包括内部财务机构设置、制度建设与实施等。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运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一系列科学方法,不断优化企业生财、聚财、用财等理财活动,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企业的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企业,要保证投入资本不断保值增值;就要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如何提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水平,首先应该制定科学的、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科学合理地进行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建设

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就是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及企业的规章制度,对企业进行依法治理、依章管理,并将企业内部形成的各类制度、标准和工作程序以企业立法建章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规范企业组织行为的准则。

(一)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需要建立的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具体有:

1、完善财务管理基本业务程序制度。包括明确资本金管理办法,负债的审批、登记、归还、计息的处理办法,应收账款的登记、核对、清理、保管制度,投资方案、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程序、立项审批、管理考核制度,成本费用计算与分摊办法,费用开支审批程序等。还应明确货款结算办法,产品退回、折扣、折让的管理的权限,目标利润的制定与管理办法,营业外收支的管理制度和利润分配办法等。许多企业也建立了一些制度,但不够健全或不能切实执行下去,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并始终如一地贯彻执行。

2、明确企业内部岗位责任制。依照公司章程和内部岗位责任制,明确划分公司中股东大会、董事会、厂长、财务部门和各职能部门的财务管理职权范围,实现财务管理的高效、有序运行。

3、健全财产物资、货币资金收支的管理及清查盘点制度。制定各项财产物资的购入、收发、销售、盘盈、盘亏、毁损、报废的有关手续与管理制度;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等的使用、维护、修理制度;货币资金的收付手续和牵制制度;定期和不定期的财产盘存制度。

(二)、制定财务制度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适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原则。不同企业的生产规模、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不尽相同,其财务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在制定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只能借鉴吸收而不能简单模仿,既要遵循国家统一规定,又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凡是可以由企业进行选择的财务政策,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

2、合规性原则。合规性是指制定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必须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现到财务制度中去。国家的财经法规政策是企业必须遵循的原则规定,也是制约和引导企业制定内部财务制度的因素。

3、效益性原则。制定财务制度是为了规范财务行为,保证财务目标的实现,制定的财务制度应简单明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制定财务制度时要考虑设计成本、运行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实现制度科学化,效益最大化。

4、全面性原则。企业的财务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财务管理也必须是对全过程的管理。因此,企业在制定财务制度时必须全面规范各项财务活动,作出明确规定,使财务工作有章可循,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财务制度体系。

5、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在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和处理企业财务关系上要贯彻以责任为中心,以权力为保证,以利益为手段的责任制。

二、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特点的认识:

提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水平,就要认识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多样化的特点,具体来说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特点有:

(一)财务管理环境多变性。财务管理环境又称理财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产生影响作用的企业内外部的各种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理财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环境、金融市场环境及经济环境都在不断地发生最大变化。

(二)财务管理内容广泛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收入及分配管理,还包括企业设立、合并、分立、改组、解散、破产的财务处理。随着企业经营和市场竞争主体的逐步确定,企业的筹资渠道更加广泛,筹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而企业投资面临复杂多变的投资环境和多种多样的风险,收益分配方式变得灵活,使企业财务管理内容更加广泛。

(三)目标多样性。企业的财务目标是价值最大化,而价值最大化是通过资金、成本、收入等财务指标体现出来的。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的总体目标必须科学合理地组织财务活动,达到各种财务关系协调发展,保证偿债能力,提高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维护各方利益。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主导目标,其他财务管理目标是辅助目标。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在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这一主导目标的同时,必须实现履行社会责任、加速企业成长、提高企业信誉等一系列辅助目标。

(四)财务管理工作综合性。企业管理在实行分工、分权的过程中形成一系列专门管理,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综合性的管理工作。企业各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大都在资金营运活动中综合反映出来。因此,企业通过合理的组织资金活动可以实现企业经营活动财务管理的各项价值指标。

三、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对策探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决定了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必要性,笔者对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树立现代企业理财观念,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树立企业主体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筹资、投资及所有资本运作行为都要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理财工作的重点在于企业内部管理,扩大财务成果,提高经济效益。树立资产受托、资本保全观念。企业在理财活动中,要严格执行资本保全的原则,为维护国家及各方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服务。树立安全观念。企业在理财活动中,不但要严格遵守和维护国家的财经纪律,同时还要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在法制轨道上安全经营、自我保护和避免风险的有关问题。

(二)依法从严强化企业财务机构的理财职能。在企业资金筹措、投资分配和运用的全过程中,企业财务部门应积极参与论证和决策,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监督作用。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应明确各级领导、财务部门及财会人员各自的职权范围,分清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企业理财的具体业务工作应坚持由专职财会人员进行操作和管理,以维护企业的正常理财秩序。加大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使企业的理财活动在规范的制度下进行,做到合法、合规、合理,确保各类财会核算资料真实、完整,杜绝企业财务行为失控和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三)加强财务管理各环节的相互联系与协调理顺。企业财务关系,主要是企业对方方面面财务关系的调整。首先,企业要树立依法纳税和依法借贷的意识,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资金环境。其次,企业在产品物资购销活动中,要加强对经办人员的廉洁、防腐蚀教育,杜绝不正当购销行为,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坚持按期清偿债权,避免企业陷入债务的怪圈和经济纠纷之中。

(四)提高企业经营者和财务人员的理财知识,不断提高企业理财水平。加入WTO以后,企业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主要管理者和财务人员都面临着理财知识更新问题。企业的管理者应具备全面的理财知识,对企业财务活动中经常遇到的投资报酬、资本结构、财务风险、利润分配等理财问题应有全面的了解,对企业经营活动中出现的财务问题应有清醒的认识和较强的处理能力,确保企业在激烈的高层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财会人员要加强政治和专业素质及技能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水平。

结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内容将日益增加,提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水平也日益重要,企业应不断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企业理财要更新观念、规范财务行为、健全机制、依法理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使财务管理工作在制度化、规范化中进行,提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水平。从而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WTO与企业财务管理唐丽,陈华东财会通讯2001年第08期

2、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探讨竺素娥四川会计2003年第06期

3、论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刘俊利技术经济2002年第07期

4、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研究吴腾烽经济问题2001年第10期

5、浅析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邢颖商业研究2003年第03期

6、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研究吴腾烽经济问题2006年第10期

内部管理篇7

一、内部控制——标准与立法

1985年美国为了遏制日益猖獗的舞弊活动,成立了一个反财务舞弊委员会(Treadway委员会),调查导致会计舞弊活动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该方案强调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建议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应该在其年报中提供内部控制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承认管理当局对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负有责任,并讨论这些责任的履行情况。在Treadway委员会结束其使命之后,该委员会的五个发起组织联合成立了一个新的委员会——COSO(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Committee),即Treadway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它由美国公共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会计协会(AAA)、国际财务管理人员协会(FEI)、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国际会计协会(NAA)(是管理会计协会IMA的前身)联合发起。COSO继续研究并于1992年了一份关于内部控制的纲领性文件,即《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COSO提出的报告得到了美国联邦储备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巴塞尔委员会等监管机构或国际组织的认可与采纳,其中的许多定义、建议及思想被吸收到立法与规则制定中,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2001年年底以来,美国爆发了以安然、世通、施乐等公司财务舞弊案为代表的会计丑闻,重创了美国资本市场及,同时也集中暴露了美国公司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的,由此导致美国通过了《萨班尼斯——奥克斯利法》(THE SARBANES-OXLEYACT)。该法案明确了公司管理者CEO及财务主管CFO对内部控制负直接责任,并将承担经济与刑事后果;大幅度提高了对会计舞弊的处罚力度;强化了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及审计监管。此次立法代表着资本市场制度的一次大的进步,也使人们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值得强调的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规定管理层评价其内部控制的标准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制定过程严谨适当,经过广泛散发和公众评议;非盈利而无偏见;能一致性地定性或定量分析内部控制;全面包括所有影响内部控制的因素;与企业财务报告中的内部控制相关等。最终,SEC认为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是符合上述规定的,同时指出未来符合上述要求的相关文件也都认可。还有相关国家的权威文件,如加拿大的COCO(1)或英国的Turnbull(2)的相关规定都是认可的(二者都是以美国COSO的报告为蓝本)。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比较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COSO认为,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因此,该委员会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又于2003年出台了最新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这个报告还仅是个草稿,在公示、修订之后,预计将于今年正式。《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继承并包含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主体内容,同时扩展了三个要素,增加了一个目标,更新了一些观念,旨在为各国的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一个统一术语与概念体系的全面的指南。

COSO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定义及其组成要素分别是:

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以及其他员工共同实施的,为财务报告的准确性、经营活动的效率与效果、相关法规的遵循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包括五个方面的组成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应用于战略制定及企业各个层次的活动,旨在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各种潜在事件,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它有八个组成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从COSO的两份报告来看,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以下相似或不同之处:

第一,它们都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强调了全员参与的观点,指出各方在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中都有相应的角色与职责。

第二,它们都明确是一个“过程”,不能当作某种静态的东西,如制度文件、技术模型等,也不是单独或额外的活动,如检查评估等,最好是内置于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作为一种常规运行的机制来建设。

第三,它们都是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风险管理的目标有四类,其中三类与内部控制相重合,即报告类目标、经营类目标和遵循类目标。但报告类目标有所扩展,它不仅包括财务报告的准确性,还要求所有对内对外的非财务类报告准确可靠。另外,风险管理增加了战略目标,即与企业的远景或使命相关的高层次目标。这意味着风险管理不仅仅是确保经营的效率与效果,而且介入了企业战略(包括经营目标)制定过程。

第四,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有五个方面是重合的,即(控制或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这些重合是由它们目标的多数重合及实现机制相似决定的。风险管理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对策三个要素。重合的要素中,内涵也有所扩展,例如,内部控制环境包括诚实正直品格及道德价值观、员工素质与能力、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管理与经营风格、组织结构、权力与责任的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和实践等七个方面。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除包括上述七个方面外,还包括风险管理哲学、风险偏好(risk appetite)和风险文化三个新内容。在风险评估要素中,风险管理要求考虑内在风险与剩余风险,以期望值、最坏情形值或概率分布度量风险,考虑时间偏好以及风险之间的关联作用。在信息与沟通方面,风险管理强调了过去、现在以及关于未来的相关数据的获取与分析处理,规定了信息的深度与及时性等。

第五,风险管理提出了风险组合与整体风险管理(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的新观念。《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借用中的资产组合理论,提出了风险组合与整体管理的观念,要求从企业层面上总体把握分散于企业各层次及各部门的风险暴露,以统筹考虑风险对策,防止分部门分散考虑与应对风险,如将风险割裂在技术、财务、信息、环境、安全、质量、审计等部门,并考虑到风险事件之间的交互影响,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部门的风险处于风险偏好可承受能力之内,但总体效果可能超出企业的承受限度,因为个别风险的影响并不总是相加的,有可能是相乘的;二是个别部门的风险暴露超过其限度,但总体风险水平还没超出企业的承受范围,因为事件的影响有时有抵消的效果。此时,还有进一步承受风险,争取更高回报与成长的空间。按照风险组合与整体管理的观点,需要统一考虑风险事件之间以及风险对策之间的交互影响,统筹制定风险管理方案。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在联系

企业制度的演进与风险相关。有限责任制度的确立是企业组织从业主制或合伙制走向现代股份公司制的关键步骤,它使股东的家产与企业的财产及企业的经济责任相互独立,股东的变换不再影响企业的信用能力,为股权交易扩大了范围并增加了流动性,从而降低了投资风险并促进了企业融资,造就了今天巨型的股份公司。

为了使股权交易与股东变换不影响企业经营的连续性,也为了使资本与经营能力实现更优的组合,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在现代企业中高度分离开来,由此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即职业经营者有可能不履行其受托责任而损害股东的利益。另外,有限责任也有可能诱使企业从事风险过高的项目而损害债权人利益。因为在有限责任下,潜在的收益主要由企业(股东)获得,而失败即破产的风险则主要由债权人承担。上述风险不是市场化的,可以由市场竞争自发约束或市场交易提供避险,如产品质量或灾害等,而是机制问题,属于组织或交易中的问题,需要规则与制度进行规范。这些制度包括企业治理中的责任制度,如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及审计等。

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根本作用都是维护投资者利益、保全企业资产,并创造新的价值。Fama&Jensen(1983)分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下董事会的内部控制职能;Jensen(1993)进一步分析了美国公司董事会在内部控制方面失效的表现与原因。从理论上说,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在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条件下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机制。其目的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防止经营层操纵报表与欺诈,保护公司的财产安全,遵守法律以维护公司的名誉以及避免招致经济损失等。内部控制的起源更早,其要求更为基本,更容易或适合上升到立法层次。企业风险管理则是在新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下对内部控制的自然扩展。C0SO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谈到风险管理的意义时是这样论述的:“企业风险管理应用于战略制定与组织的各层次活动中。它使管理者在面对不确定性时能够识别、评估和管理风险,发挥创造与保持价值的作用。风险管理能够使风险偏好与战略保持一致,将风险与增长及回报统筹考虑,促进应对风险的决策,减小经营风险与损失,识别与管理企业交叉风险,为多种风险提供整体的对策,捕捉机遇以及使资本的利用合理化。”COCO在解释广义的控制与风险时论述道(3):“‘领导’包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作出选择。‘风险’是指个人或组织在作出选择后遭受不利后果的可能性。风险正是机会的对应物。”显然,这些论述已经认识到企业的存在是为股东或利害相关者(针对非盈利性组织等)创造价值的,而价值创造不仅是被动的资产安全等,还应包括机会的利用。另外,对股东价值的威胁也不仅来自经营者会计舞弊等内部因素,还包括来自市场的风险等。

技术及市场条件的新进展,推动了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记录实现了控制、实时更新,使传统的查错与防弊的会计控制显得过时。然而,风险往往是由交易或组织创新造成的,这些创新来源于新兴的市场实践,如安然公司将能源交易大量发展成类似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加强,都强化了企业的责任,若一有不慎,企业就可能遭受来自商品市场或资本市场的惩罚,表现为企业的品牌价值或资本市场上的市值贬损。因此,企业需要一种日常运行的功能与结构来防范风险,包括遵守法律与法规,确保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信任以及保证经营效率等。因此,从维护与促进价值创造这一根本功能来看,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在新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下,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利益,需要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发展更主动、更全面的风险管理。

四、从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

有一种争论,即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或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笔者认为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并不十分重要,最重要的是明确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有重合与联系的地方。谁的范围更大,可能要随着时间、技术、市场条件、法律以及监管实践的发展而不同,例如,在内部控制发展的早期,市场上风险管理的工具与技术条件都不充分(如机系统、统计学理论、数量模型、对冲工具与保险等),这时内部控制包含(替代)风险管理功能是很自然的。即使在同一个,不同的行业各自的侧重点也可能不相同,例如,在监管严格的金融业或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制药与医疗行业,风险管理的迫切性更强,企业以风险管理主导内部控制可能更方便。而在另一些企业,为了符合信息披露中内部控制报告的要求,企业以内部控制系统为主导、兼顾风险管理可能更适合。

正因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内在的联系,各国分别以不同的方式逐步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联系起来。2004年1月8日,我国有关方面举办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论坛”,这表明我国银行业也开始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联系起来。

巴塞尔委员会的《银行业组织内部控制系统框架》中指出:“董事会负责批准并定期检查银行整体战略及重要制度,了解银行的主要风险,为这些风险设定可接受的水平,确保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步骤去识别、计量、监督以及控制这些风险……(4)”,这里显然是把风险管理的纳入到内部控制框架中。英国FSA(5)在《综合准则》( Combined Code)中关于内部控制的规定,是第一次在官方文件里明确将风险管理包含在内部控制之中。该准则指出,董事会应该保持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以保护股东的投资及的资产(原则D.2)。董事会至少每年一次,检查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并向股东报告。报告应该包括所有的控制,如财务的、经营的、遵从的控制以及风险管理(D.2.1)。这一规则是伦敦交易所上市企业必须要遵守的。

加拿大注册师协会控制标准委员会(C0C0)认为(6)“控制应该包括风险的识别与减轻”,其中的风险不仅包括与实现特定目标相关的风险,而且还包括一般性的,如不能识别和利用机会,不能使企业在面临未预料到事件以及不确定信息时保持灵活性或弹性。1992年COS0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将风险评估作为内部控制的五个组成要素之一,在最新出台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又进一步将内部控制扩展为风险管理,明确提出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

笔者认为,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密不可分的。在规则制定或立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是范围与管制的强度,范围越大,管制的要求就会越弱。对于其核心,如财务报告的准确可靠,最适合以立法的形式来约束,而其他更宽泛的内容则可能更适合于规则及指南。在企业内部的不同层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主导性相对次序也可能不同,例如,从企业的战略风险依次到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最后到财务报告,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相对重要性应该各有不同。在战略风险方面,风险管理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内部控制起到配合作用。这一角色逐步逆转,到财务报告层次,应该是内部控制发挥主导作用,风险管理起到配合作用。

尽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内在的联系,但现实中的或代表水平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还有不少的差距。典型的风险管理关注特定业务中与战略选择或经营决策相关的风险与收益比较,例如,银行业的授信管理或市场(价格)风险管理如汇率、利率风险等。典型的内部控制是指会计控制、审计活动等,一般局限于财务相关部门。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低水平、小范围,只局限于少数职能部门,并没有渗透或应用于企业管理过程和整个经营系统,因此,有时看上去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还是相互独立的两件事。随着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和变得更加全面,它们之间必然相互交叉、融合,直至统一。

[]

[1]王光远,刘秋明。公司治理下的内部控制与审计[J].注册会计师,2003,(2)。

[2]周兆生。C0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文版)[R].华融资产管理公司,2004.

[3]朱荣恩,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企业风险管理框架[J].审计,2003,(6)。

[4]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 COSO )。 Internal Control - Integrated Framework [ R ]. 1992.

[5]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 COSO ) .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 draft) [R].2003.

[6] Criteria of Control ( COCO ) Board of The Canadian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Guidance for Directors -Dealing with Risk in the Boardroom[ R]. COCO, Toronto, 1999.

[7]Fama, E. F. and M. C. Jensen.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26, June 1983 pp. 301 -25.

[8] Jensen, M. . The Modern Industrial Revolution, Exit, and the Failure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J]. Journal of Finance, July , 1993, PP. 831 -880.

[9] The 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 ( FSA) (UK)。 1998: The Com-bined Code - Principles of Governance and Code of Best Practice (The Combined Code) [EB/OL]. . pdf.

[10] The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in England & Wales (ICAEW)。 Internal Control - Guidance for Directors on the Combined Code [R]. ICAEW, London,1999.

[11] The Turnbull Report. Guidance for Directors on the Combined Code [ R ]. ICAEW, London, 1999.

[12] 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Framework for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in Banking Organizations [R]. 1998.

Internal Control and Risk Management

ZHOU Zhao-sheng

(China Huarong Assets Management Corporation, Beijing 100045,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to COSO's reports Internal Control - Integrated Framework and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similarity and distinc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with risk management. The author believes internal control will evolve to risk management.

Key Words: COSO; risk management; internal control

(1)是指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The Canadian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CICA)成立的控制标准委员会(Criteria of ControlBoard,COCO),该委员会于1995年出版了《控制指南》(Guidance on Control)。

(2)Turnbull Report,1999,是指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受伦敦证券交易所之托提交的《内部控制:综合准则董事指南》(Internal Control-Guidance for Directors on the Combined Code)。

(3)参见Criteria of Control(COCO)Board of The Canadian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1999),“Guidance for Directors-Dealing withRisk in the Boardroom”,COCO,Toronto,第1页。

(4)Basle Committee(1998),第2页。

内部管理篇8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美国COSO委员会于1992年了《内部控制框架》。2004年9月,COSO委员会正式颁布了新的COSO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RM)。本文试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来分析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内部牵制是内部控制的最初形态。内部牵制的理念产生于上世纪40年代以前,主要特点: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必须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1958年10月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了第29号《审计程序公告》对内部控制进行了重新定义,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要素。

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第55号《审计准则说明书》(SAS55)提出的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该说明书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为合理保证实现公司的具体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提出内部控制结构三要素: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

1992年,COSO委员会提出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4年进行了增补。COSO委员会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报告提出了内部控制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该报告是国际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SAS78),全面接受COSO报告的内容,并从1997年1月起取代1988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55)。新准则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五种成分,它们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在此阶段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己经完全融合为内部控制的整体

内控再好,也有局限,主要显现在:高层管理者自我违规操作;内部管理人员、蓄意营私舞弊等,导致内部控制失去应有的控制效能;控制执行人员内部相互串通作弊导致相关内部控制失去作用;控制执行人员责任心不强、素质不适应岗位要求,影响内部控制功能的正常发挥;成本效益考虑,异常活动超出设计范围,对于不经常发生或未预计到的经济业务,原有的控制可能不适用,临时控制若不及时会影响内部控制的作用。

安然公司在2000年财务报告中自愿提供了管理当局的内部控制报告,报告声称管理当局相信内部控制能够合理保证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安达信会计师还对该份内部控制报告出具了予以认可的报告。但由于安然公司首席执行官大权独掌,声名显赫的多位独立董事和洋洋洒洒的内部控制报告也仅仅徒具形式,甚至成为掩人耳目的工具。

世界通信公司的许多会计造假都是首席财务官给子公司等分支机构下达口头指令实施。公司的内部审计部多年来在首席财务官的领导下,独立性先天不足。内部审计部被剥夺了财务审计的权力,其职能主要是经营绩效审计和预算执行情况审计,财务内部审计的职能外包给安达信。对财务报告的双重审计监督被弱化为中的外部审计监督。

安然、世通等美国企业巨头一系列公司假账丑闻暴露出诸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平衡和外部监督缺失,导致了美国资本市场的信任危机,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美国国会和政府加速通过了SOX法案。

萨班斯法案又称《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该法案要求组织机构使用文档化的财务政策和流程来改善可审计性,并更快地拿出财务报告;要求企业针对产生财务交易的所有作业流程,都做到透明化、可控制,以利于有效风险管理和欺诈防治。并且这些流程必须详细记录,可追查交易源头。

自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框架》(简称COSO报告)以来,该内部控制框架已经被世界上许多企业所采用,但理论界和实务界纷纷对内部控制框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强调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应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相结合。新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就是在COSO1992年的研究成果——《内部控制框架》报告的基础上,结合《萨班斯―奥克法案》(Sarbanes-Oxley Act)在报告方面的要求,进行扩展研究得到的。由于风险是一个比内部控制更为广泛的概念,因此,新框架中的许多讨论比92年报告的讨论要更为全面、更为深刻 。此外,COSO在其风险管理框架讨论稿中也说明,风险管理框架建立在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则是企业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风险管理框架的范围比内部控制框架的范围更为广泛,是对内部控制框架的扩展,是一个主要针对风险的更为明确的概念。

企业风险管理除包括内部控制的三个目标之外,还增加了战略目标,并扩大了报告目标的范畴。内部控制框架将企业的目标分为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现行法规的遵循。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也包含三个类似的目标,但是比内部控制框架增加了一个目标——战略目标。该目标的层次比其他三个目标更高。企业的风险管理在应用于实现企业其他三类目标的过程中,也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阶段。

另外,企业风险管理的8个要素除了包括内部控制的全部5个要素之外,还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辨别和风险反应三个要素,由于对象不同,风险管理更加针对组织面临的“风险”,增加这三个要素,拓展了概念的深度和广度。因此,风险管理框架建立在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框架则是企业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从具体内容上看,八要素是控制环境、目标确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控。其中,控制环境、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控与五要素内部控制理论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五要素理论中的风险评估被细分为目标确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但是如果认真分析五要素理论中风险评估的具体内容,不难看出,这四项内容在五要素理论中的风险评估内容中也有相应的表述。因此,八要素理论和五要素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是因为八要素理论侧重于风险管理,因此将风险评估内容细分化而已。

COSO主席John J. Flaherty描述,“企业风险管理拓展了内部控制,更有利、更广泛地关注于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宽的领域”,“将内部控制框架(理论和要素)纳入其中”,但二者是并行的,在文件制定上,后者并未打算取代内部控制框架。公司可以借助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来满足内控的需要,还可以借此转向更加全面的风险管理过程。

就制定者本土的情况看,可以说,内部控制是主体和基本目标,因为从美国本土法律来看,内控制度和框架被认为是满足 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报告要求的被广泛认可的准则。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为实现这一目的而服务的,同时又较内部控制的体系更加全面和丰富。

国内的实际情况:2010年4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国资委在2006年6月了《中央企业全央风险管理指引》,2010年又了《中央企业全央风险管理评价指引》,将全面风险管理纳入企业考评体系。

综上所述, COSO的ERM框架是对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完善和补充,企业风险管理与內部控制相互融合,才能实现最佳效果。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只有相融合,才能实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飞昊(导师:徐慧娟).中国联通资本性支出内控流程分析与改进[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论文 2011-10-10

内部管理篇9

1.企业内部管理的涵义

《辞海》对企业管理的定义是:企业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合理地组织人与物的因素,有计划地指挥、调节和监督其经济活动的各种职能的总称。它产生于企业中共同劳动的需要,但它的性质与目的则因社会制度而异。在社会主义社会,企业管理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满足人民和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服务的。企业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计划、生产(业务)、技术、设备、物资、劳动、成本、财务等方面的管理。

我们认为,企业内部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者或管理机构为了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有计划地指挥、调节和监督其经济活动而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合理地组织企业内部的人与物的因素的活动。

2.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必要性

(1)市场经济要求所有的企业以市场主体的角色主动进人市场。市场经济即是一种竞争性的经济,又是一种法制经济,每个企业都必须具有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意识。只有那些自律意识强,企业形象好,产品和服务质量高的企业,才会在竞争中取胜。

(2)市场经济的实践告诉我们,企业内部管理不好,生产成本得不到有效控制,在竞争中也就不能取胜。“内抓管理,外拓市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措施

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是当前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突出重点,抓好质量管理、资金管理、营销管理和成本管理

这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实质和核心。抓质量首先要牢固树立“质量、信用”的观念。企业领导者要成为企业产品质量和信用的第一责任者,要健全以质量否决权为核心的责任制,加强技术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构,大力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深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认真贯彻IS09000系列标准。抓资金管理,需要从思想上,要树立勤俭办厂的精神,想方设法开源节流。

2.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

要坚决改变用人观念,拓宽视野,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大胆任用一批能人,不拘一格,敢动真格地选好配好企业的厂长(经理)。在选拔和任用企业领导干部时,首先要考虑对国家、对企业、对职工负责,把那些既有责任心又有管理能力的人提拔到厂长(经理)位置上,尤其要配备好企业的“一把手”,使其成为率领企业职工奋发向前的领头雁。其次要从德、才、识、体等方面注意发现任用企业各级领导干部。

3.制定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

人的潜在能力是巨大的,要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用严格的奖惩制度去约束和激励其努力奋斗,充分发挥潜能。人的潜能不会自然发挥出来,而是必须用激励的手段使其产生“动力”,“动力”的产生是靠人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许多种类。如生理需要、社会需求、物理需要、精神需要去引发。如何才能让员工产生“需要”并且能逐步发展,从“需要”促使其产生心理张力,引起其产生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动机”推动其去“行动”,实现达到“目标”,“目标”实现的同时需要满足,紧张解除,这时又需要使其产生新的“需要”。以此周而复始地循环,使人不断地被激发,潜力不断地发挥。这每个循环的运转过程都需要企业“帮助”产生,即建立起一个适应我国现阶段员工的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4.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是创造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如果没有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可能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如果没有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凝聚人心,造就一支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职工队伍,企业发展就会失去最大的力量源泉。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的一项重大的基本建设来抓,这对于搞活国有企业乃至整个国有经济,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总之,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是搞好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是深化改革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国有企业特别是领导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放到重要位置上,并给予充分重视,努力把企业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郭朝阳编著:《企业管理》,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2]田红云:《企业内部管理》,《管理与财富》,2003年第6期

[3]陈克祥:《论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9期

内部管理篇10

【关键词】 财务内控管理 企业问题 改进方法

引言

企业财务内部管理关系到现代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者应达成共识,以控制经济源头为核心,弄清财务内部活动程序,完善相关制度的管理。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创建相适应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这样为货币资金的运转提供了安全保障,对存货、外投资及其固定资产的管理大有裨益,即完善企业内控体系是保证企业资产安全的需要。加之,中国加入世贸以后,企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为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完善财务内控体系。

1 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的基本内涵

作为当代企业管理的一种手段和基准,企业财务内部管理能有效地避免企业在财务方面可能出现的状况。企业财务内部管理是为了实现财务目标、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保护资产的完整安全,保证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及其披露的合法性、完整性、真实性,提高管理效率及效果,而采取的各种政策和程序。财务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职务与岗位、资金、会计系统、财务管理系统、项目工程、对外投资、或有事项、经济合同等经济业务和事项的内部控制。

2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存在意义

企业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财务计划的顺畅实施,必须要根据经济活动的要求在财务方面做好监督和调节的准备工作。而且,准备计划要保证在活动开展之前制订完成,但是考虑到经济活动的复杂多变性,计划的制订仍然不免有所疏漏。对此,应通过企业财务的内部控制的方式,来保证企业财务的准备计划具有严格可靠的基本准则。总而言之,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就体现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在认清自身发展前景的同时,必须做好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方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局势中获得生存与发展。

3 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3.1 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

许多企业的的财务管理在诸如财务内控管理基础标准、审计体系、财务战略管理职权分离等方面存在原则性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机制的完善,并导致其执行存在较多的不合理性。在此形势下.财会人员的大量精力耗费在了财务数据的搜集、整理、核算和编制财务报告等方面,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效率低下。

3.2 企业的财务管理在企业规划和预算方面存在不合理性

一则企业管理体系和流程中存在不合理性往往由于不准切的市场消息导致不科学的财务方案,并进一步带来财务风险。也就是说,企业在投资项目市场处于不利地位,投资风险增大。二则企业预算主体是人力资源,预算方式较为传统且有一定误差。三则由于投资环境的缘故,导致企业常常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例如:市场活动消息的滞后和不准确,反馈有误差等等,均会使得财务内控风险进一步增大。

4 针对现存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的改进措施

4.1 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内控制度

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目的即为提高财务管理效率,规范企业各部门、各岗位环节的职责、行为,最终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并将其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始终。此外,企业必须建立突发事件及其重要风险应急处理机制,从而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理程序,让突发事件能得到妥善处理。如图1所示,企业的投资活动与财务的紧密关系环环相扣。

4.2 审计工作的质量的全面提升

企业管理层应该重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在逐渐强化审计工作的同时,借助外部力量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首先,企业高管应高度重视财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将工作细节落实到位,定期不间断进行审核。为确保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得到公正执行,可成立相关的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其次,企业财政可以借助第三方审计机构的监督参与,对企业财务内部管理系统进行测评,以确保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效果。再者,为了有效防止企业资金的浪费,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子公司的财务监督也应通过加强内部审计来提高资金经济效益。一要通过组建培养一支熟悉业务、经验丰富、作风过硬、责任心强的审计队伍来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二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通过内部审计制度的执行,把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结合起来,将不良事态控制在事前,对审计出来的违规违纪问题实行责任追究和内部处罚,保障了相关者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