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信息化管理十篇

时间:2023-04-08 02:58:03

档案信息化管理

档案信息化管理篇1

一、信息化发展的背景

1、信息系统对业务的覆盖率逐步提高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信息经济的兴起,带动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仅从政府角度看,我国电子政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了大量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正在经历由传统运行方式向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运行方式转移的过程。以北京市为例,“十五”期间,全市1186种政府业务,运用信息化实现的有591种,建成726个业务支撑系统,50%的政府业务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高度重视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约90%的市、区政府部门建设了局域网,超过90%的政府部门达到了人均1台计算机,有90%的政务部门已建成或正在建办公自动化系统,其中无纸化程度达到50%以上的部门占80%。①

2、基于网络平台化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快速发展,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的信息化,都受到战略管理和服务客户的强烈驱动,在不断地扩展信息化的应用领域和内容,朝着基于统一网络管理平台,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方向发展。

政府各机构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基本职能过程时,正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信息技术来实现。由于应用目标的整体性,要求政府业务系统、政府信息具有集成性和共享性。例如,北京市业已建立了连接各级政府机构政务系统的政务内网平台,通过信息交换平台和政务门户网站,各级各类政府机构可以实现协同办公和信息共享。又如,北京市东城区首创的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通过综合的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对城市各类基础部件的综合管理。再如,“首都之窗”网站群作为政府门户,正把更加全面的政府公共服务纳入到信息化应用范围。②

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式早已脱离了个别业务系统孤立应用的阶段,步入了企业战略协同系统应用阶段,其中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最具代表性。ERP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目前已发展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最为流行的一种形式,几乎是企业信息化的代名词。ERP系统以经营资源最佳化为出发点,全面整合企业的供销存、财务、计划、质量、制造等核心业务,并最大限度提升企业各项经营资源的应用效率。

实现统一的网络平台管理,进行系统协同整合,核心的内容就是要进行应用系统及数据集成,建立可以共享的统一数据管理结构。建立一致的数据规格标准和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应用规则,是实现应用系统和数据集成的主要途径。如何建设与上述信息化环境配套的电子档案的统一管理、共享利用的机制、模式,网络环境下的档案馆如何构建和运作,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3、信息资源战略成为信息化核心内容

2004年12月国家颁布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的信息化步入了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重心的发展阶段,这既是信息化向其本源的回归,也是我国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从国家层面来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就是借助于信息化手段,为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增强政府能力建设、推动和谐社会发展为目的,形成政府信息资源、社会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局面,同时推动信息资源产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紧紧围绕政务公开、重大基础信息库和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进行。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重点是强化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档案等领域的公益性开发和利用。同时,国家将研究制定鼓励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政策;健全信息资源市场监管制度,完善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提高审批效率,扩大登记备案和事后监督的范围;研究制定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的财政政策和信息资产管理办法;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标准体系表,优先制定并大力宣传贯彻信息资源分类、共享、基础编码等国家标准;推进公共文献基础数据库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③

从机构层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信息资源服务于战略决策、满足客户信息需求和提高业务管理信息提供水平的客观发展需要。从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上来讲,信息系统总是由满足业务处理、运行需要开始,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遵循着数据—信息—知识的过程。机构层面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总是从系统集成、数据集成开始,在整合的数据仓库基础上进行数据的挖掘和满足不同需要的数据应用。这实际上类似于我们传统的档案管理利用流程,应当把它纳入到信息化条件下的档案管理内容范畴。

二、信息化条件下档案管理的若干问题

信息化系统正在演化成为各类组织业务运行的基本方式,网络平台正逐渐成为政府机构、企业信息运动的支撑平台。对档案管理活动而言,各类组织运行平台的变化,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基于数字化概念的新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探索符合信息化特点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电子文件长久保存和长期可用问题

人们把以数字化方式记录的文件,统称为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在性质、形式上与纸质文件的不同,无疑是档案界最先感受到和最先关注的信息化带来的变化和影响。由模拟方式转变成数字化的记录方式,主要的问题有三个:一是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问题,数字化信息复杂多样的编码格式、读写方法和载体材料,都给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带来困难。二是电子文件的证据力和法律效力问题,这包含了对数字方式所记录信息的真实性以及获得、保持信息真实性方式方法的可行性、可信性问题。三是数字化信息与载体的依附关系问题,数字化信息的组织是通过编码形式完成的,人们处理、传输、存储和显现数字化信息,要借助能处理这些编码的信息技术设备间接完成,因此,数字化信息依赖于元数据、数据格式、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才能够被处理、存储和显现。综上所述,电子文件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是过去纸张载体所没有的。

归纳起来讲,目前解决电子文件真实性、长久保存、长期可用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类方法:一是通过法规约束电子文件格式种类,如我国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所选择的管理方式,方法就是尽可能地选择比较通用通行的少量几种文件格式,通过降低电子文件格式种类繁复性,增加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可靠性、可控性。二是通过对电子文件存在的系统相关要素的规范设计和过程控制,以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包括系统地记录背景数据和规范、控制信息流转环节等方式。三是提高载体材料寿命或对电子文件处理、存储、传递和应用所依赖的软硬件环境进行备份的方式。四是分离数字信息的语义表示与格式表示,形成不依赖于特定的通用信息存在形式,不会出现因为数据格式及软硬件环境的变迁而造成电子文件不可使用的情况,如以XML作为标识规范的方法,等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内外都作了相当多的探讨和尝试。首先,各国都倾注力量,制定系统成套的和普遍适用于各类信息系统的电子文件管理需求规范和档案系统标准,力求把问题解决在电子文件的形成阶段,达到电子文件永久保存的目的。如澳大利亚的国家“数字化保管动议”,通过建立文件管理国家标准、文件管理元数据规范、文件系统设计与实施程序等标准规范,保障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其次,从数字档案的永久性入手,研究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数字档案的系统化保存、保管方式,如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RA)于1998年开始,耗时6年时间对永久保存电子文件的可能性、保存技术、保存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了全面的论证和试验⑤。第三,研究数字化适用载体在各种状况下的长久保存问题,如荷兰2000年启动了“数字保存试验”项目,针对政府常用的电子文件类型,进行了迁移、采用XML格式和仿真三种数字保护方法的试验,评价各种方法的效果、局限性、费用及应用的可能性。第四,在我国,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档案部门站在长久保存的立场,通过归档要求的约束,保障电子文件的可靠性,如《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17678.1-2-1999)、《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等,省市地方和行业主管机构也制定了相关规范或标准,如建设部的《城建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

2、多种类型数字化信息的档案化问题

在电子文件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其种类也日益丰富,包括文本文件、电子报表、电子邮件、图形、图像文件、视频文件、网页文件、数据库文件等。数字化信息的复杂多样,具有传统纸质文件所不具有的性质,因此,这些数字化信息的档案化在总体上处于随机状态,有些数据累计存储在业务数据库中,有些被定期销毁,有些则被迁移到临时载体上。如果不能建立系统型的管理规则,很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导致数字化信息档案化问题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与传统文件运转流程无关。长久以来,人们已经形成了纸质文件档案化的系统化的方法体系,主要是依靠业务流程的自然发展进程,在业务流程终结时,把文件归档转入档案系统,以备今后工作查考。或者对文件的价值进行鉴定,判别文件对形成者的意义大小以及对社会的意义大小,在规定的时间阶段,把分布在各个机构的文件汇集到档案馆集中保存,以长久留存社会记忆,保障社会发展的延续性。久而久之,文件的档案化形成了对业务运转流程及其规则的依赖性,当数字化信息因不能纳入一般的业务流程,或业务流程因信息化而发生变化时,将会导致电子文件在档案化过程中范围的缺失。比如,电子邮件系统已经成为绝大多数政府或企业网络系统的必备子系统,电子邮件也早已成为人们在进行工作交往时的基本工具,很多国家或组织也都制定了电子邮件的管理制度,但电子邮件的档案化问题依然处于随机管理状态,主要原因就是电子邮件联系方式的公私性质不容易界定,不容易纳入到正常的业务运转流程之中。

(2)非文本型数据。在纸质档案管理时期,由于非文本型数据的数据单元不能完整地表达一个事项,数据结构、信息组织方式与文本方式不同,并且很多结构化的数据库数据经常处在变动之中,无法纳入到文本文件的管理体系,往往不进行档案化处理。信息化的发展,使得电子文件的数量与日俱增,但档案机构往往比较注重对文本型电子文件的归档和收集,对非文本型数据库数据、多媒体数据的归档重视不够,也没有切实可行的档案化措施。而且,档案界还存在着一个概念误区,认为数据库文件本来就有自身的数据结构,并且处在存储状态,没有必要再转化为所谓的档案文件。目前,大部分关系型数据库,都是作为支持业务流程的存储机制来建设的,从性质上来讲,可以认为是“暂存数据”,而且,这些数据往往是随着业务过程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变化的,在结构上又是连续性的,往往不能按事项分块,不能按传统档案管理方式管理。但是,这些数据往往是一个业务系统的核心资源,

支撑着一个机构的业务运行,绝大多数具备档案价值,如果不尽快建立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可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目前,有注意到非文本型数据归档的机构,往往采用简单拷贝、累加存储的方式,或者以备灾数据库的方式同构备份数据。这些方式可能不能真正解决数量巨大的非文本数据档案化问题。

(3)网页类型文件。互联网的普及,使数量巨大的Web文件存在于流动的网络信息海洋之中。我国的各类机构为了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与沟通,建设属于机构自己的网站的比率很高。据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资料显示,到2005年底,我国政府域名()注册量达到23752个,政府网站达到11995个,县级以上门户网站拥有率达到81.1%,其中部委、省级、地级和县级政府网站的拥有率分别为96.1%、90.3%、94.9%和77.7%。⑥但由于网页文件的内容重复率高,数量巨大,各类机构往往都不作档案化处置。这种情况是否存在档案缺失的漏洞,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3、双轨制与双套制问题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类机构的信息系统覆盖率不断提高,意味着文件的处理、运行过程的双轨制越来越趋向于单轨制,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在人们的档案思维中,依然存在着对纸质档案的心理依赖,充满了对电子文件的不确信感。这种情形也体现在国家及行业已经颁布的电子文件管理的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规定对于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文件,要电子、纸质形式双套保存。

造成双套制比较普遍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档案思维还停留在纸质文件时代,对电子文件及其存在的技术环境还不熟悉、不确信,对电子文件是否能够长久保存及长期可用缺乏认知。其次,是国家的档案行政机构缺乏档案无纸化战略规划、制度设计和系统规范,使得对纸质文件依赖成为制度性的选择。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相继颁布了《电子签名法》或相关法律,力求通过法律的形式,确认数字化信息在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及其具有凭证性的条件。《电子签名法》的意义在于通过法律确定了电子数据可以作为法律凭证,使电子文件具有了与纸质文件同等的证据作用。一般来讲,《电子签名法》主要是规范电子文件的技术条件和应用背景,以保证电子文件在交互过程中的真实性是可确认的,是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但并没有解决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问题。而这方面的规范有赖于档案管理机构来解决。

双套制的另一种情形,是国内的各级各类档案馆大量地将纸质档案拷贝成电子档案。为使档案馆蕴藏的丰富档案信息资源能够提供网络应用,根据档案利用需求有选择地提供目录定位服务以及部分档案的原件服务是必要的。如果盲目地无限度地进行档案的电子化,以此作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成就标志,只能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可以想像,不解决双套制的问题,是无法推动信息化发展的。信息化发达国家在信息化进程中都强调“无纸化”作为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来积极推动,可见它对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双套制或无纸化的解决方案,一定不是单纯的技术解决方案,而应该是制度化方案。这个制度化的解决方案,依赖于我国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信息系统的业务覆盖率,特别是网络应用的覆盖率。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无纸化的全面管理制度,可能包括两个层面:档案馆层面的和机构层面的。档案馆层面要解决电子文件永久保存的技术条件(载体的可靠性、信息对格式的非依赖性)、文件真实性的制度和管理系统保障规范、电子文件应用的规范。对机构层面,档案及档案管理系统提供凭证性、证据性文件的系统认证标准、规范,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建设等。

4、电子文件运动规律与档案管理模式选择

近年来,关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的争论十分引人关注。信息化彻底改变了各类社会活动的时空关系和运行模式,人们需要基于新的社会运行方式,建立新的信息思维,寻找信息运动新规律,以求在准确揭示信息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管理。这是这场争论的意义所在。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实质,是如何看待文件运动的统一性和管理一致性问题。“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强调在文件的不同运动阶段有着不同的运动特性,强调在不同的阶段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而“文件连续体理论”认为文件运动是一个整体,文件运动有着不同的功能轴,文件运动每一个时点,都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功能价值取向,因此,管理上不必划分文件与档案的阶段性。从弗兰克厄普沃德对文件连续体模式的四项基本原则看:第一,文件价值的持续性与文件档案化。主要强调的是文件、档案的整体观,这与我国普遍认知的“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一体化”的观念是相类似的⑦,是“从文件形成到文件作为档案保存和利用的管理全过程中连贯一致的管理方式”。第二,文件联系以逻辑联系为主。这是传统档案学的基本原则,档案的分类、主题方法都是按逻辑组织文件的方法,即使是网络化条件下,文件分处不同的物理位置,也应坚持这种方法。第三,文件管理制度纳入业务活动目标与过程。它强调的是要把文件管理职能制度化地纳入业务系统中,应该说“纳入”概念在档案界也并不是新概念。第四,档案学是随着组织知识的背景条件变化而变化⑧。这是关于档案学理论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变化的思想,是任何理论都应该具有的素质。归纳起来讲,文件连续体理论强调的是文件与档案是一个整体,不必区别管理,而且从形成阶段就应予以制度化的干预。显然,这一核心思想存在着理论臆断性。文件的形成是为业务运转服务的,其首要目的和价值是业务的有效运转,如果按照文件的历史价值进行文件系统设计,其结果不仅会削弱文件的真实性、客观性,而且可能导致业务系统效率的极大降低。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已经证实,无论是政府或是企业的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都面临着系统数据档案化的问题,在业务系统中建设数据档案库,或者是不经档案价值鉴定,简单地直接地迁移业务系统数据到档案库,其信息质量根本无法保证。况且,由机构档案室到档案馆的过程,也绝不能是简单的迁移过程。

作为我国的档案工作者,在学习国外的理论经验时,不能采取简单的“取代”或“覆盖”等方法,而应该是在考察各种理论的基本背景的前提下,积极汲取各种观点中的有益成分,构建适合我国的档案管理可行模式。

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业务系统的连续性、关联性,如果不在制度上和文件管理要素上对业务系统提出要求,比如提出元数据要求,就可能使业务系统自然生成的电子文件无法长久保存。所以,文件连续体理论提出的整体系统思想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我国的电子文件管理中提出的全程管理、前端控制思想,就是对这种理论的合理诠释。但是,档案有档案的价值取向,对电子文件的管理要素的控制,不能取代对档案价值的判断和对文件的取舍。特别是在信息膨胀的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很多地方正在积极建设网络文件中心。这种热潮的基本出发点是,对分布在各个机构的业务活动中的电子文件进行集中管理,有的采取集中存储、集中利用的模式,有的采用备份中心的模式,有的采用存储目录、逻辑归档的模式。网络建立的广泛联系,为各种模式都提供了支持条件。无论是物理集中,还是逻辑集中,电子文件中心都不能以文件的集中取代文件的档案化过程。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出现电子文件的大量堆积的局面。无论采用何种理论模式作为指导,在电子文件运动整体环节中都不能取消“档案化”的环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

注释:

①北京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十一五”电子政务规划研究报告》。

②北京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

③⑥《2006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

④。

档案信息化管理篇2

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档案作为一种原始记录、基础信息资源,具有巨大价值。推进档案信息化发展,对于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整合档案信息资源、挖掘档案潜在价值、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进而促进档案工作创新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我国在“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中都把政务信息化列为工作重点,档案领域也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2014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加快推进档案数字化和利用网络化。2016年4月,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档案管理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作为档案工作者,需要正确认识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结合实践,研究如何做好档案管理信息化。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概述

档案管理是由档案管理部门(档案馆、室)直接对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的工作,具体包括: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档案编目和检索、档案统计、档案编辑和研究、档案利用等。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进行档案管理。目的是提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和价值,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与传统的手工操作纸质档案管理相比,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使档案的收集、分类、存储、统计、检索和查阅更为便捷,使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大幅提高,便于档案信息传递和共享,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是顺应时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和服务水平的客观要求。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档案管理工作要能及时跟上步伐,如在扫描识别原始档案、处理文字或图像音频资料、数字档案存储、档案信息分类检索、信息安全、档案信息数据统计、信息开发利用、交换和共享等方面积极应用新型技术,建立电子档案数据库、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平台等。信息化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同时也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信息化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传统的工作模式已必须变革,需要在实践中分析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使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适应时展的需要。

三、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对传统工作模式的变革,在推进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困难和问题。

(一)制度体系尚需完善。目前我国档案管理工作制度体系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档案法实施办法》。《档案法》于1987年,1996年修正,《档案法实施办法》于1990年,1999年修订,从法律层面上为档案工作提供制度支撑,对档案管理相关工作做了规范,但其中未体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内容。当前社会信息化发展迅速,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来规范管理,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推进水平参差不齐。

(二)缺乏顶层设计。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如果没有顶层设计来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应用技术指标和数据标准不统一、业务流程不规范,各自发展的信息系统难以互联和共享,存在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

(三)资金投入不足。档案管理信息化需要应用现代化技术,配置网络、设备等,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档案工作长期处于社会管理领域的边缘,与加快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等中心工作相比,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信息化的推进。

(四)人才队伍匮乏。发展档案管理信息化,需要把档案管理业务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一项创新的工作,原有的档案工作人员掌握信息技术的较少,适应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所需要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更少。

四、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措施建议

(一)提高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视,加快制度体系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一是要充分认识到档案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发展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提高重视程度。二是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快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使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更加规范。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二)强化顶层设计,统一档案管理信息化相关技术标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需要国家档案主管部门来主导,制定有关技术指标的统一标准和规范。一是对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制定合理规划。二是在业务工作流程、信息系统研发、网络化管理平台建设等多方面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二是对已经的配套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梳理和完善,使其形成统一体系,便于实际工作应用。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一方面加强现有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培训,提高专业技术素质;一方面引进信息专业技术人才,并对其进行档案管理业务培训,促进其提高业务管理素质。培养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整体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队伍素质。

(四)注重信息安全,加强安全保障。档案作为原始记录凭证,具有其特殊性,一些档案记录有涉密信息,在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时,要明确界定信息密级,严格遵守保密规定,同时在技术手段上加强安全保障措施,确保信息安全。

档案信息化管理篇3

关键词 档案管理 信息化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275 文献标识码:A

档案是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及其他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它是一种信息资源,是信息和载体的统一体。然而,随着档案存放数量冗多、保管条件差、查找利用率低、管理人员知识单一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所谓档案信息化,就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为社会提供服务,加速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那怎样才能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呢?

1必须加快档案管理基础平台建设

档案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保障,是成功建设各项档案应用系统的先决条件,档案管理信息化基础建设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成败和整体水平。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规划主要包含了以下两大部分,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平台和网络。首先,我们要加强档案的网络化建设,使档案覆盖到网络的每一个节点。其次,要加强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使其较好地应用于档案网络之中,建立起稳固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支撑平台,实现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再者,要对现有档案工作者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高级理论培训及档案专业教育,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且具备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此外,对档案信息管理急需人才和高端人才加以引M,以解除单位档案信息管理人才缺乏的燃眉之急,并且能即时调整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同时,需要建立各种规范化、标准化的目录和内容数据库,提高档案信息服务的整体水平。

2档案管理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同步发展

档案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是对历史的一种真实的、有效的记录,是国家的一种原始的、惟一的、无可取代的信息资源,是建设电子政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资源。我们应当把档案信息化建设融入于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大环境内,在依法行政、政务公开的大局中去思考,合理建设,合理规划。这样,才能使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的应用真正成为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我们不仅要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档案部门目前和以后的一项重点工作来做,而且同时也要把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政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合一,稳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3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

在信息资源汹涌澎湃的当今社会,高品质、高层次的信息管理手段就变得尤为重要,是信息化建设能否良好运行的条件,提高管理现代化水平已经刻不容缓,是档案部门能否顺利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借鉴当代管理学中优秀的科学理论依据和方法,结合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和发展,最终形成一套趋于完美的、符合我们的档案管理现代化理论体系。我们还要不断将现代社会中先进的技术设备、技术手段和成果引入到档案管理之中来,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有效地提高档案管理的专业化和自动化。

4加强档案管理中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在信息化社会中,决胜的关键所在是人的受教育程度及其综合素质高低。目前,在档案管理中,能够掌握档案管理同时又懂得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所以,档案部门首先要重视对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大其培养力度,采用科学的、优质的培养手段,强化人才培养体制,建立起以管理人才为基础、复合型人才为重点、高科技人才为骨干的档案管理队伍,以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必须对现有档案工作者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高级理论培训及档案专业教育,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且具备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此外,对档案信息管理急需人才和高端人才加以引进,以解除单位档案信息管理人才缺乏的燃眉之急,并且能即时调整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

5统一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规范

档案管理标准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建立在先进的技术、严密的分工和广泛协作的基础上的。所以,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规范必须统一。比如:必填的项目该如何填写,选填项目可否由填写者自行删掉,填写后由谁保管,保管多长时间,保管人要负什么责任,调阅的方式和办理程序等等,都要有统一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严格规定电子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生成、加工、还有保管、借阅的程序,做到归档统一、保管安全、使用有序,使制度变成归档人员的自觉行动并及时做好软硬件设备的更新维护。档案管理的统一规范通过制定和贯彻各种管理准则、管理规范,使档案管理内的分工协作得到了统一,保证了档案管理中各项工作分而不乱,使各项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档案管理中取得更佳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立和运作,虽然牵涉到工作方式和观念的转变,但这无疑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注重实际。总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将会使档案事业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夏燕玲.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云南档案,2013(03).

档案信息化管理篇4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

Pick to: in this paper,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archives management modernization,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hardware facilities, create the standard of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eam compound four aspects elaborated how to realize archives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Key words: file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档案是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象及其他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它是一种信息资源,是信息和载体的统一体。

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档案对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对传承人类文明,对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具有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快档案工作融入信息社会的步伐,把档案信息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总格局中,大力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己是档案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和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档案信息化是档案工作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由之路,是档案工作实现历史与未来有机链接的战略之举。

档案信息化一般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

一、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目前,许多部门在建设档案信息化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发展先进通信设备和购置高档计算机系统,忽视档案信息资源标准规范化建设,结果是有路无车,投入巨额资金建成的档案信息系统无法转化为经济和科学发展的催化剂。

具体表现在:计算机软件开发缺乏整体规划性,软件在通用性、实用性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计算机及其有关设备型号各异,设备档次参差不齐,没有形成统一的硬件环境:档案信息规范化统一的分类编码标准不完善、不统一;并且由于缺乏技术组织上的支持和系统管理、网络技术的支撑,缺乏统一明确的管理性、业务性和技术性标准;这些都制约着信息交流的范围和程度,直接影响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2、档案管理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老的档案管理人员对纸质档案的管理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已熟门熟路,但不懂电子文件形成、信息的存储、传输、检索、利用等技术;而年轻的档案管理人员仅仅懂得电子计算机技术或数据通信技术,对档案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原则和管理环节却懂得不多,这已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共同问题。目前各单位档案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仅仅是普通的微机操作员,他们既没有经过专业学习,也没有通过系统培训,只是凭借着几年的微机操作经验来管理系统网络,出现问题有时只能坐等专业技术人员前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整个档案事业的创新发展。还有些管理人员传统思想严重,对档案信息化缺乏必要的认识,没有把档案信息化建设摆到应有的高度,认为档案信息化离自己还比较远,认为档案信息化是技术部门的事情,不需要业务人员参与其过程等等。

3、软件系统及其应用相对薄弱,工作基础较差。 许多档案馆虽然购置了硬件设备,但其软件应用水平和利用效率不高,大多以单机和简单的网上操作为主,局限于实现简单的查询和利用,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另外,也没有考虑买到的新的信息化软件与原有软件之间能否兼容以及是否影响到以后的升级,

二、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

1、更新观念,增强档案管理现代化意识

档案信息化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现代管理学为理念,以服务于全社会为宗旨而开展的一项涉及多学科知识交叉应用的新型工作模式,其核心和目标是发展档案业务,提高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挖掘档案的社会价值,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造福于后代。

管理观念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灵魂。档案管理现代化首要内容是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如果档案人员没有现代化意识,就会影响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没有档案管理现代化,即使有一流的档案保护和管理设施,不能称其档案管理现代化。在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档案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的观念,建立和时代合拍的档案意识,切实转变计划经济时代的对档案重管理轻利用、等客上门、封闭保守等思想观念,实现档案管理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将封闭式服务转变为开放式服务,使档案工作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加快硬件设施建设,实现装备和技术的现代化

要及时配备档案管理现代化所需要的计算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互联网设备等现代化办公设备,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缩微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加速实用、通用软件的研制,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处理步伐。 为此,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档案部门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同时,档案部门要充分利用存有大量档案资源的优势,挖掘各方面潜力,重点加强档案的提供利用工作,及时开发出丰富的档案信息以满足社会各界的需要,将各类档案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经济利益。而现代化技术及手段在档案部门的广泛运用,又将为档案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将及大地提高档案利用工作的水平,创造出更为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3、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为明晰相关责任,保障网络及数据的安全运行,还需要从实际出发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

创新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管理部门应制定适应信息化建设的档案管理制度。一是健全和完善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和技术规范,细化电子档案工作环节和步骤;二是制定必要的安全措施,特别对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统一档案管理标准。标准规范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档案管理标准化包括:档案整理标准、统计标准、服务标准、各项技术标准等,它是衡量工作效率高低的尺度。如果没有这些标准,档案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就无法建立;如果各单位档案部门不按统一的标准去做,各搞一套,自成体系,那么档案信息网络就无法畅通,资源共享也就难以实现。

4、建设复合型的管理队伍

档案信息化管理篇5

电子档案是由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的档案,是用来区别于一些客观存在的档案实体,是将实体档案信息以字节、比特方式表示并使之在电脑网络上流动,只有引入正确的软件、硬件与足够的背景细节,这些字节与比特方可随机定位到用户所在的网络终端,以可被理解的文字、数字、图像、图表、符号等显示用户所需求的档案实体的真实信息。

二 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1.提高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

实施档案管理信息化后,部门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不再是目录的打字员和档案的保管员,可以更好地从事档案的收集和编研工作,提高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

2.有效地提供服务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科技人员可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查阅档案资料,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档案资料的电子化更便于科技人员的二次利用和开发,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和竞争力,使档案管理的职能不再单纯是档案的保管,而是公司内部的信息中心。

三 推进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策略

1.建立规范体系

档案信息化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由于历史原因,档案业务基础差,案卷质量不高,特别是各类档案的著录细则相容性不强,系统软件移植性差。档案信息化工作尚无统一标准,仅着眼于某一个专业,无法全面实施、推广统一标准。同时,档案信息化使越来越多的归档“文件资料”是磁盘、光盘,档案的整理、分类、著录及有关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做到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部署、避免出现“自成体系、各自为战”的情况,要按统一的技术标准实施。

2.完善安全制度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落实都要靠人来执行,所以人是档案信息化安全的第一道保护屏障。为此,要提高档案人员的警惕性,从根本上铲除黑客对信息系统的威胁。采用身份认证、防火墙、数据备份等安全防护措施。

3.规范管理,注重实效

建立档案信息化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研究档案信息化发展方向,组织制订和修改档案信息化方面的法规、规章与标准;负责监督和检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实施政策引导;负责指导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开放利用和安全管理。将信息化进程、计算机应用水平作为档案馆(室)目标工作考核、评比先进的条件,并逐年提高其在考核中的权重。档案局加强对各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行政监督和宏观指导。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保证各单位产生的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安全,严防违反档案法律法规行为。及时总结推广经验,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规范稳步开展。

4.电子档案的有效、实用

目前,虽然许多单位、部门的信息化进程在逐步推进,但往往忽视了档案信息化后的实用性。我们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为了更好地提供档案服务,而一些单位的电子档案修改机制尚不完善,一些档案被修改后(如声音的清晰化处理、图像的清晰化处理、文字录入错误纠正),只保留修改后的档案,而将原始数据进行了删除,降低了电子档案的留存价值,甚至对部分档案来说已丧失全部价值。还有一些单位,为了所谓的加快信息化进程,擅自不按标准操作,将存储扫描的清晰度降低,从而加快扫描速度、减少存储空间,致使所存档案不清晰或信息缺失,不能达到实际使用的要求,多数档案仍需实地查询入库的纸质资料。为了提高电子档案的实用性,我们不仅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进行保障,还要从计算机技术上加以规范和限制,如管理软件对操作者的权限限制,软件中对于存储图像分辨率的强制要求,通过使用计算机的签署技术、身份验证技术等,实现对管理者的操作行为进行记录及约束。总之,需要我们通过各种行政及信息技术手段,尽可能地提高电子档案的有效性及实用性。

5.人才储备原则

由于电子档案信息内容的数字化,文档处理的一体化,电子档案保存的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这就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人才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使档案信息化建设符合正确的方向,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档案工作的需求。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的实现不是档案馆(室)某一部门的工作,也不是单靠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所有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与配合,档案队伍素质对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档案队伍计算机技能的提高是目前档案部门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档案馆(室)只有克服困难,迎头赶上,与其他行业同步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档案信息化管理篇6

【论文摘要】档案信息化是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档案资源为对象,以档案工作为依托,以档案管理学最新理论为指导,按照信息社会和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开展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开发和利用的现代化管理过程。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软硬件和现代管理学知识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的当今社会,我国已步入信息化稳定发展期,随着信息社会和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高校档案信息化应用现状、应对措施等方面就如何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分析研究。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是传承文明的载体。档案工作是管理档案和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一项业务系统,它深深植根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之中,与人类社会发展同步,并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越来越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软硬件和现代管理学知识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的当今社会,我国已步入信息化稳定发展期,随着信息社会和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档案信息化是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档案资源为对象,以档案工作为依托,以档案管理学最新理论为指导,按照信息社会和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开展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开发和利用的现代化管理过程。

1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应用现状

由于多数高职院校是在原来的中专校合并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所以,情况比较复杂,档案管理人员比较混杂,对档案信息化工作了解很少,从而导致各单位对档案信息化的认识程度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对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不少档案人员存在“为保管而保管、重保管轻利用”和“等、靠、要”的思想以及“闭架借阅、你查我调”等传统做法;另外,有部分长期从事档案管理的档案人员对手工管理模式很满意、很熟练,认为自己干了十几、二十几年的档案工作,业务“熟练”、于是就沾沾自喜、不求进取,抱有混日子的思想。虽然部分人员是凭借长期从事档案工作和资格老获得了专技高级职称,可谓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其实这些人自身素质较差,文化程度较低,根本无法开展档案编研、开发利用工作,就更谈不上懂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应用知识的了解几乎为零,不想了解,也不想接触,更没能力掌握,依赖性较强、存在安于现状、不讲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旧观念,这些都成为制约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因素。

1.2对档案工作投入严重不足

有些单位的领导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认为档案工作很简单,只是保管些材料,负责给利用档案者提供材料即可,所以在经费投入方面,相对其他工作而言,投入的资金非常少,导致档案部门不具备档案保管和管理的最基本的条件,更谈不上购置现代化档案管理设施设备。

1.3现代化管理手段未得到充分利用

有些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虽然已使用了档案管理软件,也只是简单地录入些案卷目录,但仍无能力开展档案研发、利用工作,结果造成投资上的浪费。

1.4档案工作现代化管理手段单一

缺少档案信息化的软件,目前使用的档案管理软件只有科怡软件一家产品,满足不了高校档案管理的需要。即使有的单位添置了科怡档案信息管理软件,逐步在将档案目录录入到计算机中,能够实现简单的目录查询、统计等功能,但由于专业技术跟不上,根本不能运用自如。再者,商家售后培训、技术服务等一系列工作都不能及时到位,致使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受到制约。

1.5档案管理队伍综合素质较低

档案管理人员队伍中,极其缺乏懂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多数单位是将年龄较大的、文化较低的女同志按排在档案部门,这就致使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缺少智力支持。

2应对措施

鉴于以上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不利因素,并采取积极改进的态度,将被动变主动,将不利变有利。

2.1档案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以转变观念为前提的创新性档案工作,如果从业人员只习惯于传统式的手工管理模式,而不肯更新管理观念的话,即使单位上建起了网络,购买了最新的软件系统,也不会真正将系统应用起来,致使软件成为一种摆设。因此档案人员必须更新观念,提高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改进管理模式,自觉学习新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业务素养和技术技能,提高创新素质,从业人员能力的提高要与时展同步。

2.2单位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要彻底改变“大锅饭、吃皇粮”和“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管理体制,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每个档案管理人员都要树立创新精神、与时俱进,让那些理念先进、业务精通、技术熟练的档案工作者从事档案管理工作,为档案事业心甘情愿地奉献出他们的聪明才智。

2.3领导要给予档案部门智力方面的支持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是条件,标准系统是手段,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利用是目的,安全管理是保障,人力资源是关键。人才是档案信息化的建设者,更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档案队伍中大多数专业人员,还不具备档案信息化管理素质。因此首先,领导应重视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组合档案工作者队伍,应配备档案信息化专门技术研发方面的信息专业人才,负责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建设,给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其次,应立足现有人员的培养提高,培养从业人员的现代信息素质、现代信息意识、信息管理能力。造就一支具备现代信息素质,能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再次,应建立具有约束力的规定,要求档案人员必须掌握档案信息化管理技术。

2.4切实保障对档案现代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档案现代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必要的资金,网络化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涉及到服务器管理、数据管理、网络资源管理等多项技术内容,即购买软件,也要购买其它必须的服务设备。所以,高职院校要尽力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给档案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2.5加大对档案现代信息化建设技术人才的培养

档案现代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从业人员的努力,更需要上级档案业务部门的栽培,上级档案部门应在过去的单存的档案知识培训的基础上,举办档案现代化信息化知识培训班,并建立强化学习制度,规定各单位落实人员参加学习,为各单位档案现代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保障档案现代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总之,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对经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档案工作必须与社会接轨、与国际接轨、与未来接轨,同时也需要档案工作者、档案工作管理者及各级档案业务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档案现代信息化建设才会向更深、更广、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档案信息化管理篇7

1档案软件没有信息管理功能,缺乏通用性。档案部门使用的计算机型号不一,规格各异,各自开发的软件不能互用,并且没有一个既适用于文件检索又可用于档案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由于不能互调,就不能利用电脑完成信息管理工作,不能快捷地出版信息编辑成果,这制约了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进程。

2在我国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达到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档案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形式各行其是,层次不一,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较差,不能适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

3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有待提高。档案信息管理电子化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由于历史原因,馆室藏档案业务基础差,案卷质量不高,特别是各类档案的著录细则相容性不强,系统软件移植性差;档案自动化工作尚无统一标准,仅着眼于某一个馆或某个专业系统,无法全面实施、推广统一标准,这也制约了档案信息工作电子化。

4档案的技术标准、组织工作程序标准未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特点和发展考虑,越来越多的归档“文件资料”是磁盘、光盘,现行的档案整理、分类方法、著录标准及有关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

5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实现档案信息电子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人,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先进技术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从目前看,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其中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奇缺,大部分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甚至有现代文盲现象。尽管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就谈不上档案信息电子化了。

二、档案信息电子化的发展趋势

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等事物的出现,使档案的生成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诸如文件的起草、签发、催办、归档等运作过程在计算机和通讯线路中进行,这样档案的前身必须以机读文件为主要形态,那么档案也自然以机读形式存在,这些档案的利用方式与纸质载体档案的利用方式有很大差异。这种变化预示着档案工作者将面对更多的机读形式以磁盘为载体的档案。广大信息检索者关心的是信息的内容,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不同的机读形式的档案中,把这些档案信息综合系统地提供出来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失时机地提供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必须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使得机读形式的档案信息具有系统性、真实性、有价值性,用户才能获得更为完善的服务。由此看来,档案信息电子化是档案利用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三、档案信息电子化的益处

所谓档案信息电子化,就是以馆室藏档案资料纸质或机读形式的为主要物质对象,用微机对档案文献进行收集、筛选和不同层次的加工,使之转化成为微机软件形式的二次文献信息供人们利用的过程。其益处有:

1可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微机的潜能,提高利用率。目前,大多数基层档案馆室对计算机的应用单一,开发功能简单,有的仅仅用于档案著录或文件打字贮存,利用的低效率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极大浪费,使现代化设备不能尽其用。

2缩短二次文献信息的加工时间,提高档案信息的时效性。手工信息加工工作模式是:选题—选材—编辑—出版,这条“慢工出细活”的工作方式,即从文件资料形成到开发“二次文献信息”时间长,造成信息失效,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的应用价值。档案信息电子化,编者可直接利用机读形式的档案,利用电脑的功能完成信息加工工作程序,快捷地出版二次文献。

3档案信息电子化,可一次投入,多次产出,可改变信息加工工作受经费限制的局面。手工编研信息成果出版需要较多的经费,但目前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企望国家给档案部门拨较多的经费进行信息编辑是不现实的,依靠自身解决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解决不好,档案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成果只能“待字闺中”。

档案信息化管理篇8

【关键词】档案中心;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引言

随着各地区档案中心的建立与发展,其档案管理工作量日益繁重,加之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与弊端,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档案管理相关部门和人员要牢牢把握这一发展契机,推进人事档案管理模式转型,加强对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以优化档案中心的管理模式、提高服务质量。

一、档案中心信息化管理的特点分析

1、档案存储环境方面的优势

众所周知,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以纸张为媒介,通过人工录入的模式将档案入档、整理,这种管理模式给当前的档案信息资源存储、整理、归档等工作造成了一定阻碍,而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后可从根本上转变当前的档案管理模式与路径。首先,档案中心可专门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将需要整理的档案资源存储到电子磁盘或服务器中,这样既可为档案信息的储存和管理带来便利,又可极大地节省存储空间;其次,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可以采用电子录入的方式记载档案信息,提高录入效率,加强信息的管理。此外,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对存储环境的要求比较低,给存储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2、档案在使用和查询方面的优势

在纸质化的档案管理模式下,由于手续繁琐、档案的使用和查询极为不便,资源共享性也不高。而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可以很大程度上简化档案使用的流程,真正地实现档案信息的高效利用。同时,还能提高资源的共享性,使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档案中心中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与任务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我国档案中心“无纸化”办公的步伐日益加快。然而由于这种全新模式起步较晚,因此从整体发展来看,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仍不容乐观,存在如下几点问题:(1)人才问题。当前,档案信息化管理队伍中的工作人员大多属于操作型人才,对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也只是流于形式。他们或是对档案管理不精通,或是在计算机的系统开发、程序维护、信息导航等方面操作不熟练,甚至不会操作。因此,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2)安全问题。档案信息安全是当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电脑病毒的横行、黑客的恶意攻击及网络技术的失误都会给管理中心的档案信息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一旦机密的档案信息被窃取、修改甚至伪造,造成的严重后果将是不可估量的。(3)标准问题。

目前,我国档案管理部门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档案分类编码标准,档案管理软件在通用性、适用性等方面也存在着严重不足,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由上文所提及的部分问题,我们可以总结出当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任务主要有三点:(1)加强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工作,具体可从两点入手:其一要加强软硬件建设;其二要加强对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2)加强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和完善,实现信息处理的标准化、管理过程的一体化,使工作人员最大限度地利用档案信息资源;(3)加强档案信息的标准化管理和建设,为档案信息的跨部门、跨地域、跨国家使用提供便利,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三、新时期档案中心中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改进措施

1、切实提高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素质

对于当前档案中心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而言,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整体来看,当前我国档案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不高,这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因此,一定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具体来说,首先要强化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认识,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份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要通过各种培训活动,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对表现好、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管理人员予以适当的奖励,激发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2、配备先进的技术设备等硬件设施

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完善的技术设备是进行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实现档案信息共享的基础。因此,要想切实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淘汰和更换落后的技术设备,配置与档案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软、硬件,以保证技术设备的先进性和性能的稳定性。

3、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数据化

当前的人事档案管理并没有完全摆脱纸质资料,这给档案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一套科学的人事档案信息化系统,并将所有的纸质资料和电子资料都收录其中,进行对两者的统一化、标准化管理,实现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数据化。

4、提高档案中心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

人事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用户对档案资源的需求。因此,在当前的档案信息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具体可以对各种类型的档案信息进行分类、提取和加工,方便人们的查找和利用。此外,在进行人事档案信息资料的数字化存储时,要采用不同的载体,以满足用户对档案信息资源的不同需求。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更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把档案管理信息化等同于档案资料数字化,而是要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如此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此外,档案管理相关人员要积极参与和配合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以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邹红云.电子化——人事档案信息的未来[J].兰台世界.2007(22).

[2]宋琳,曹文成,王艳.打造精品注重创新认真做好新形势下企业信息工作[J].办公室业务.2012(08).

档案信息化管理篇9

1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涵义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这种记录就是一种信息。但是在这里我们要弄清信息化中的信息不仅仅限于档案本身的记录信息,它还包括将原始信息进行处理后与社会其他信息形式融合形成的更广泛的信息。可见档案信息化的内容就有两方面:一是狭义上的信息化,就是将档案自身的内容信息化;二是广义上的信息化,就是将档案信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进行融合处理的信息化。所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在现代化的技术条件下,一方面促进档案本身信息进入社会交流系统,在社会中广为传播,另一方面就是将档案中的信息与其他社会信息形式融合使用,在社会中传播,广泛地服务于社会。当然这两个方面的目标并不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因为档案信息一旦广为社会大众利用,狭义的档案资源信息化,必然与社会发生普遍的联系,必然要与社会中的其他信息交融而广泛地交流和传播,形成另外形式的信息,即广泛意义的档案信息化。

2 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一定的社会意识就具有一定的社会能动作用。那么社会档案意识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必然有能动的影响,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推动力。所以,档案信息化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观念信息化”。档案工作人员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力量,他们的能动性事关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只有让档案工作人员在思想上树立档案信息的意识,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档案工作人员才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才会主动关心档案信息化建设事业,认真做好信息化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主动思考社会文献信息系统中各种文献信息的渗透和融合,促使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其他社会信息事业相互结合,共同发展。

3 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技术

3.1 配备计算机、服务器、交换器、路由器、扫描仪等硬件设备

系统软件的开发应用或完善,可通过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操作进行培训及推广,逐步建立同一平台为分中心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3.2 档案中心目录及全文的数字化

档案信息数据输入是目录中心的基础性工作,对各职能部门每年移交的大量成果档案资料,边整理边输入,从信息源头抓起,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实施纸质档案和数字档案“双套制”工作模式,避免重复劳动,不但能节约人力和财力,而且也会大大加快了档案信息数字化的进程。

3.3对上网信息进行密级界定

首先制订密级标准,对室藏档案按公开、内部、秘密、机密进行界定;其次对档案信息使用者进行网上身份验证,对不同身份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信息查询权限,以保障软件系统的安全。

4 提高档案信息管理水平

信息技术的广泛采用和电子政务的加快推进,使档案基础建设的重心向档案信息化建设转变。现今,在计算机管理渗透的形式下,计算机管理软件的应用为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档案部门建立自己的局域网,添置计算机、光盘刻录机、扫描仪等,在系统开发和档案利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1随着电子文件的大量产生,如何安全且高效地管理电子档案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早在2002年,国家档案局就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要求电子文件形成单位和接收单位认真做好电子档案的管理等工作。因此,选取适合电子文件形成单位自身特点的档案管理软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录入、开发利用等工作是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可回避的一项重要工作。

4.2档案管理软件的对象是电子文件

通过选取合适的档案管理软件,不但可以达到科学、高效管理电子文件的目的,而且电子文件作为信息资源,经过软件的整合和开发,既是电子文件形成单位的有益积累,又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4 推行档案信息化管理,确立工程档案发展的新方向工程建设的过程就是工程档案的形成过程,这就决定了工程档案的建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工程立项直到工程验收的各个阶段,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都是由不同的单位或部门来实施的,这就在客观和主观上都大大增加了工程档案建立的难度,信息化管理无疑提高工程档案管理效率与效益。

档案信息化管理篇10

[关健词]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38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1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可以提升档案部门的服务能力,同时又能提升档案工作的管理能力,当前,为顺应时展趋势,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研究已成为档案工作人员的一向重要任务。

1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概况

档案信息化建设指的是根据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划组织,以现代信息化的技术,对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完善,促使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管理、利用及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的过程,另外,从整体上分析,档案信息化建设还具备一定的特征。

1.1 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改革性

档案信息化建设通过将信息化的技术方法科学运用到档案工作当中,使档案管理职能、工作机构及人员分工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实现了档案管理模式创新,而与此同时,档案信息化建设针对传统档案管理的不足进行了弥补,使档案管理在各个环节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思想与方法,从而使档案管理工作发生了很大转变,为档案工作的改革发展奠定了有力基础。

1.2 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时效性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建设工程,它需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支撑,以坚韧不拔、开拓创新的精神使档案信息化建设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而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及时对档案部门的软硬件设施进行更新换代,并且将系统升级到最新状态,在保持其稳定性的同时还要对其定期进行维护,使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长期性 。

2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通过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档案工作的水平,同时,针对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能重新进行思考并制定出新的解决办法,从而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其作用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改善档案管理工作

档案工作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走向开放,实现档案真正的价值,档案部门通过信息化的建设使档案工作从管理利用慢慢向资源采集、管理及服务的方向转变,使档案信息资源得到科学有效的配置与管理,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2.2 拓展档案服务

档案管理工作实质上就是信息资源管理,而信息资源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如何收集利用,其利用效果更是直接关系到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及利用范围,因此,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于现代的档案工作来说十分重要,其服务领域更宽。

2.3 增加信息储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而这其中的信息储存技术更是得到了广泛应用,使得档案信息资源的储存更加方便,同时储存量更加大,储存密度相比以前的纸质储存要高,而且其储存的安全系数也得到了成倍的提高,从纸质储存的信息单一化到现在储存形式多样化,不仅有文字、表格,还包含图片、影像、声音、动画等。

3 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的对策

3.1 构建完善的档案工作体系

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有相应的工作体系予以支撑,因此,必须构建起完善的档案信息化工作体系,其构建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明确档案工作的管理机制,并完善档案工作的运行机制,主要可以针对各部门的联动情况建立相应的联动电子管理体系,实现全程管理与监控,其次要提升档案信息化工作在档案常规工作中的比重,使其与电子化的建设同步进行,再次,要针对档案信息化进行相应的法律完善,使档案工作得到规范标准的约束,具体可以制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专项工作任务并进行分配,明确任务目标及期限。

3.2 推进档案建设的工作进程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工作内容便是信息资源建设,因此,要将工作重点放在推进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与信息资源共享上,首先对于推进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建设要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建设计划,同时还要强化监督检查,在用户使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建立相应的数字化档案目录,并加大人力、资金等方面的投入,使各部门的工作得到协同发展,其次在推进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方面,要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标准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体系,并使其与办公系统有效融合起来,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管理操作。

4 结 语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是其发展改革的必然选择,在如今新的社会环境下,档案管理部门应重视起档案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其建设发展进程,使促档案工作的信息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提高档案工作的服务水平。本文简要分析档案信息化建设及其重要性,探讨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的方法,以期对我国的档案管理提供相应帮助。

主要参考文献

[1]赵群.解析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