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控制十篇

时间:2023-03-28 06:56:45

会计控制

会计控制篇1

关键词高校后勤服务公司会计控制设计

高校后勤实体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产物,它们大多组建为由学校控股或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高校后勤服务公司)。在改革实践中,高校后勤服务公司因其经营范围广、资产存量增量大而成为新生的中型国有企业,日益受人注目。同时高校后勤服务公司又不同一般企业,为确保高校的改革、稳定与发展,高校后勤服务公司需要稳健经营,并担负以现有后勤存量资产为基础新建后勤服务新设施的重任,并在此基础上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高校后勤服务公司管理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确合理地构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特别是按照公司治理结构中权责关系及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内容进行分层设计,是实现高校后勤服务公司内部会计控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高校后勤服务公司内部会计控制设计的难点

一般来说,一项好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该达到以下标准:其一,控制触角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不留下控制死角。也就是说高校后勤服务公司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均应纳入内部控制范围;其二,事权划分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也就是说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为一种制度要能真正成为企业管理者的行为规范,操作方便;其三,控制程序规范,过程控制受到特别重视。也就是说内部控制要形成科学的机制,尤其是把对经营管理过程的控制放在突出的地位,通过控制,能防患于未然;其四,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内部控制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而从目前高校后勤服务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践操作来看,要达到上述标准,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研究和解决以下3个难点:

(1)如何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对高校后勤服务公司经营的所有环节和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所有个人实施全方位控制。这里就存在一个控制与反控制的问题。现在不少高校后勤服务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舞弊行为时有发生,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显然成为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中的难点。

(2)如何提升规范控制程度。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高校后勤服务公司经营服务管理的所有方面和所有环节。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系统工程的控制,不能靠人治,也不能靠简单的出纳控制、财务管理来实现目的,而是靠一套科学规范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用制度来规范管理的行为,让管理者在从事经营服务管理活动中,知道干什么、怎么干,按照规定的程序来完成工作任务、接受规定的控制管理。这里的重点是高校后勤服务公司的管理人员针对企业不同的经营服务管理活动制定出具体的标准,而要完成这个任务,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超前的意识、广阔的视野和扎实的作风,这无疑又是一个难点。

(3)如何提高控制人员的熟练程度。高校后勤服务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中心是财务会计控制,承担内部控制职责的主要是财会人员。因此,财会人员要能真正担当起内部控制的重任,更新知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就显得刻不容缓。培养大批“全才”,对现有的高校后勤服务公司来说需要很长的过程。

2建立与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在一个单位内部为了保证其正常经营活动的高效、有序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防范或及时发现并纠正错漏,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它是通过单位内部部门和人员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相互联系、相互协助、相互监督和相互制衡的行为规范,是单位内部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是对国家制定实施的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细化与补充,是国家法律规范与单位内部科学管理需求的有机结合。结合目前国内高校的实际情况,一般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内部会计人员控制。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必须首先建立与完善内部会计人员控制制度,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部会计人员人事管理制度。国内各地在试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模式,财务总监派出制、会计主管委派制、会计人员委派制和设立会计中心等;二是内部会计人员回避制度。就是与学校领导或主管监察部门有亲属关系的人员不能担任会计工作岗位,具有亲属关系的人不能在同一会计机构中任职,都应该回避;三是内部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就是在符合会计制度的前提下,根据高校会计工作需要设置岗位、制定各岗位的职责、权限,要充分体现各岗位之间的互相牵制和互相监督,并要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岗位轮流,对会计主要负责人还要实行在职审计和离任审计;四是内部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考核制度。随着高校财务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复杂化,以及会计核算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应当根据有利于内部科学管理的需要,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要求,并制定一系列的考核、奖惩制度或办法来加以促进。

(2)内部会计组织体系控制。组织体系是一个单位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经营活动而必须建立的整体架构及职责分工的框架。在高校内部建立一套完整的、能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会计组织体系也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提高财务管理监督力度的关键。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建立重大会计事项报告制度。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单位负责人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既然要负责,就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事项的处理知情,所以高校的财务机构负责人在遇到重大会计事项时,必须按照一定程序向学校负责人报告;二是建立或完善总会计师制度。有条件并需要设置总会计师的应当依法设置总会计师,并明确总会计师的职责与权限;三是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需要或适合设置会计机构的各级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机构,依法配备所需的会计人员并明确其相应职责;四是确定会计单位的核算级别及权限;也就是明确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组织体系;五是建立内部会计监督系统。这里所说的内部会计监督系统,是指狭义上的,主要是指在高校内部建立包括资产管理制度、财务审计制度、财务机构与学校内部其他机构相互合作和相互牵制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方法等。

(3)内部会计核算的控制。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建立依法建账、记账制度。按照规定需要设置会计账薄的单位必须依法建账,严禁搞“两本账”或“账外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会计报销,对已经发生的会计事项必须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进行财务核算,严禁弄虚作假,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二是建立“收支两条线”及财务开支审批制度。各项收入应该及时、足额、完整入账,严防不记、少记、晚记、转移或者截留,更不能以收抵支,严格按照国家和人民银行的有关现金开支范围报销。另外还需依法建立财务开支审批制度,各级领导人的财务开支审批权限进行严格规定,对一些大额的开支项目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批,否则不能开支;三是建立财务审查小组或委员会制度。对一些重大的或涉及职工利益的举措,比如投资、引资、职工工资的变动、资产的处置等等,都必须经由职工选出的财务审查小组或委员会同意方可执行,并严格执行公示和公开制度;四是建立财务会计分析和财务风险预警制度。建立定期财务会计分析制度和财务风险预警制度,检查财务会计指标的落实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避免财务风险,降低会计行为出错率,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有用性;五是建立会计核算权限制度。就是依法设置会计岗位,严格会计业务处理等级权限。

(4)其他一些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各高校还应根据自身管理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不断地补充和完善,如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稽核制度、收费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一系列的有利于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措施和制度。

3高校后勤服务公司内部会计控制设计的具体操作

按照企业治理结构原理,高校后勤服务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目标,还应具体划分为股东、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财会部经理、内部审计等若干层次来具体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目标。股东作为企业资本的出资者和股份的持有人享有所有权和股东权,在内部会计控制上拥有审查财务账簿和表决股东大会决议以及监督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利;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法定权利机关,享有决议权、听取报告权和查核权,股东大会可以查核董事会所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查核监事会对这些财务会计报告及账册审核后所提出的报告。可见,股东及股东会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目的是要求企业管理者提供真实、完整、有用的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信息,监督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行为,做出正确的投资及管理决策。董事及董事会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主要是保证计划、投资方案、财务预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等的科学公平合理、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合理、制定高效可行的公司基本管理制度等。企业管理者———经理人员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主要是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经营管理要求的内部经营管理组织机构;建立经营风险控制系统;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及时提供会计信息;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监事会是对董事会、董事和经理人员等管理人员行使监督职能的机关,其主要职权是对公司普通业务的监察和财务会计监察。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内容和方式。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单位内部的各项规定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了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促进单位领导及时改进工作,完善制度。

参考文献

1郭朝东.总会计师制度的建立与高校后勤实体财务目标的实现[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4(2)

会计控制篇2

关键词:杨时展;郭道扬;会计控制系统论;形成;发展

杨时展教授(1913-1997),1913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36年毕业于南京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财政系会计组,获商学士学位,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同年参加高等文官会计审计人员考试,名列第二名,当即被分配到国民政府主计处会计局工作,并开始兼任大学讲师。1945年开始先后任国立英士大学、国立广西大学、中南财经大学教授。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任博士生导师,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终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同时兼任中国会计学会、中国审计学会等学会常务理事,兼任湖北省会计学会、湖北省审计学会等学会副会长等职,还是美国会计学会(AA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国际会计研究生教育协会(IAARE)等组织的成员。杨时展教授致力于受托责任和会计控制等问题的研究,形成了独特的会计控制系统论思想。

郭道扬教授(1940-),1964年毕业于湖北大学,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道扬教授在为中国会计史学科创立和建设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对会计控制理论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

杨时展教授和郭道扬教授共同促进了会计控制系统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杨时展教授关于会计控制系统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会计控制论的提出

1.1980年,杨时展教授发文强调了会计的控制作用,他说:在今天,会计已演变成为一种控制企业经济活动的有力武器了(杨时展,1980)。

2.1982年,杨时展教授发文提出了会计控制论的观点。他论述了传统会计所遇到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会计控制论。文中指出:按照传统的认识,会计的任务在于从财务上反映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可称之为反映论;按照今天的认识,会计工作的任务,在于控制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可称之为控制论。他进一步指出:会计已从一种简单的量具,发展成为一种控制经济事项,使它符合人们意志的仪表。(杨时展,1982,a)

(二)受托责任论的提出

1.1982年,杨时展教授发文提出了受托责任的定义。他说,受托责任就是因受命或受托经营财政或财务收支,对命令或托付人所负的一种以最大善意充分体现其意志的责任。负这种责任的人为责任人;命令或托付这种责任的人为授任人。(杨时展,1982,b)

2.1989年,杨时展教授在《中国会计的现代化问题》一文中更系统地提出了受托责任论的主张,他首先明确给出了受托责任的定义。他说:什么是受托责任?应以最大的忠诚,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最低的资源耗费,最多快好省的结果,完成人民的托付,并向人民报告。……受托责任是由于委托关系的建立而发生的。受托人在完成受托任务之后,向委托人提出报告,经过托付人同意之后,责任方能解除。(杨时展,1989)

根据会计发展的主要内容,杨教授将受托责任划分为三类:财务会计(传统会计)反映的受托责任主要是财务活动的纪律和财务报告的可信性;管理会计反映的受托责任主要是经济行为的效率性和效果性;社会会计所反映的受托责任主要是经济行为的社会影响、自然影响。杨教授进一步将政府的受托责任体制划分为会计管理体制、审计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和国库管理体制。

杨教授特别强调了受托责任对会计的重要性。他说:“会计归根到底是由于会计这个实体所负的受托责任,为解除这个责任而进行的。会计的职能、任务、作用和目的就在于记录和报告受托责任完成的情况,以便向人民、向一切托付人报账”。“受托责任的存在是会计工作之所以必须进行的一个基本公设,可以说,离开受托责任就无法真正认识现代会计的实质,会计不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就不成其为会计”。杨教授在超过经济含义的层次上认识了受托责任的含义:“受托责任的最高形式是政治责任,在西方国家,负政治责任的意义是民意机关在政治上对政府的不信任,是政府的下台。这也正是近年来我将Accountability这个词逐渐改译成受托责任而不译为会计责任、经济责任的理由。”实际上,杨教授对于受托责任的定义是十分广泛的,既涵盖经济上的受托责任,也涵盖政治上的受托责任,这从上述杨教授给出的定义中可以看出。

(三)会计控制系统论的提出

1991年,杨教授提出了“会计是一个控制系统”的思想。他说:“会计除提供可信的信息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要求,这就是:能动地使这个可信地反映出来的客观真实,符合人们的主观愿望”。也就是说,“今天的会计,

乃是一个利用信息来控制预定目标,以保证预定目标的实现的控制系统。”(杨时展,1991)

(四)将受托责任论与会计控制系统论结合,发展了会计控制系统论

1.1992年,杨时展教授通过研究会计控制系统的内涵、原因及其重要性,发展了会计控制系统论的主张(杨时展,1992,a)。

(1)明确提出会计是一个控制系统。他说:“现代会计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按照客观规律、自觉地支配或控制对利润、对成本、对一切会计对象有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影响的一切信息,保证利润计划、成本计划……等等,按照人们预定的目标来实现,而不让它们受自发的客观过程的支配、不受人们的合乎规律的有目的的行为的控制而自流。今天,会计对微观经济所起的是一种根据目标、主观能动地进行的、自觉地控制作用”,“现代会计和传统会计的区别,正在于是否有这些自觉的、准对着计划目标而发生的控制作用”。

会计在今天,“从一个简单的计量系统,转变成为一个对计量的结果有控制作用的控制系统。会计仅仅以一个客观真实地计量信息的系统出现的时代已经或即将过去,而一个以控制计量的结果,使它符合人们主观意愿的控制系统出现的时代到来了”。

(2)明确提出会计控制系统的内涵。他说:“会计作为控制系统,则要经过两道控制程序”,“第一道,控制信息的真实性”,“是财务会计性的”;“第二道,控制信息的合意性”,“主要就是管理会计的”。

(3)阐述了“现代会计之所以发展成为一个控制系统”的原因。他说,在商品经济下,“对整个经济社会来说,竞争是自由的。而对每一个企业来说,为了经得住这种愈来愈强烈的竞争的冲击,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却必须知已知彼十分小心地衡量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制定出合乎规律的计划来,按照计划,在严格的自我约束和控制的情况下,参与这一部分”。

他以美国的发展为例说明了会计控制的重要性。他说,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美国企业“开始用预算来控制企业的活动”,“这一控制工作,就十分自然地落入了会计部门。预算控制的思想以后又发展成为成本标准来控制成本的思想,并产生了标准成本会计”。“大体上说,会计的控制作用早在30年代以前已为美国的企业家们所认知,以后逐步发展”,“有些美国企业,甚至已经用‘总控制师’、‘副总控制师’等称谓来代替‘总会计师’、‘会计主任’等称谓”,“1954年后,‘目标管理’成为热门话题,就使会计的控制作用更具有了决定性的意义”,“使会计工作的重心终于逐步从对外提供信息,走向对内控制信息;从只重对外,演进到内外兼重,甚至内重于外”。

他更从美国会计学会1966年发表的《基本会计概念说明书》中找到了会计控制作用不断提高的证据。他说,首先,它“将会计认为是一个向使用人提供信息的过程”,“不再限于向外部使用人提供信息”;其次,它“主张建立统一的会计系统,以满足管理部门对信息的需求”;再次,它“要求会计人员突破传统会计的束缚向成本性态分析、按时间调整的现金流量预测、存货控制等为控制提供信息的领域发展”。并因此使会计学的体系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革。1966年以前,凡是以“会计学”、“会计学原理”命名出版的书,主要以研究如何向外部提供可信财务报告为主,1966年以后以同样名称出版的书,就不但研究向外部使用人提供可信的信息,也同时研究向内部使用人提供着眼于控制的信息。或者说,也研究向外部使用人提供经过控制而得出的、能使他满意的信息。1966年以前的会计学,今天看来,只是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被认为是财务会计之外的另一个系统。1966年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就合并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系统。

因此杨教授得出结论,“从现代的观点看,会计已从一个简单的经济信息的量具,或简单的计量系统,演进成为一个控制信息,使它按人们预定的目标来发生的经济控制系统。”

2.同年,杨教授通过明确受托责任和会计控制系统的关系,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会计控制系统论,还据此给出了现代会计的定义(杨时展,1992,b)。

(1)他首先就企事业层次给出了受托责任的定义,并据此论述了会计的原本目的。

第一,受托责任的定义。他说:“今天,无论在公私领域,无论在营利事业或非营利事业,负责经营管理的人比任何时候都清楚,自己经营管理的资金,并非自己所有,而是由委托人(比如人民、纳税人、出资人、股份持有人、债券购买人、信托人、捐赠人、贷款人等等)委托自己经营管理的,自己对这些资金本身及其经营管理,就不在话下的负有一个善意管理人应负的责任。这一责任,就叫受托责任”。

“一个人什么时候接受了对方委托的资源及运用、管理此一资源的权力,什么时候他就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这一责任,向委托人交待。这一责任是随同运用上述资源的权力以俱来的,完全不待于另外的规定。奴隶社会如此,封建社会如此,资本主义社会如此,社会主义的民主社会,尤应如此”。

第二,会计的原本目的。他说:“会计的原本的目的就在于把这一责任的完成情况说清楚。这即是委托人的要求,也是受托人的要求”。会计的所有一切作用,“从纵向看,也都是完成受托责任这一原本目的的过程,从横向看,也都是从这一原本目的派生的,会计的终极目的、原本的目的,始终在于完成和认定受托责任。”

(2)他接着将受托责任和会计控制系统结合起来

杨教授说:“把会计的目的在于认定受托责任完成的情况这个种概念,和会计的本质是个控制系统这个属概念结合起来,再考虑到现代会计依然以货币来计量、现代会计方法的愈趋于标准化和会计在决策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三个方面,我们就可以为现代会计作出如下定义:

现代会计是一个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以决策为手段对一个实体的经济事项按货币计量及公认原则与标准,进行分类、记录、汇总、传达的控制系统。”

杨教授在文中还强调说:会计的作用,不在于单纯地提供信息,而在于主观能动地控制所提供的信息;会计的目的在于以决策为手段,更好地为受托人解除受托责任;会计的对象实质是拥有具体概念的运动和变化的受托责任等等。

二、郭道扬教授通过发展会计控制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会计控制系统论

(一)赋予会计控制丰富的内涵,并提出全面的会计控制观

郭道扬教授在1989年发表的文章中赋予了会计控制更丰富的内涵,提出全面的会计控制观。(郭道扬,1989)

1.从历史发展角度,郭教授指出会计控制愈益重要。他说:“会计是人类为实现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所进行的一项基本活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受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会计控制的作用范围及其深度、完成会计控制所采用的手段、方法,以及人们对会计控制在管理国家经济与私人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都是不相同的”。

(1)古代社会中,人们把会计的基本职能归纳为计量记录,认为它是服务于管理国家经济和私人经济的工具。这种会计思想显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还不可能、也根本说不上对会计控制的本质有正确的认识。

(2)在近代社会(17世纪至19世纪末),随着会计地位的自然升格,在对较为复杂的经济活动的管理过程中,人类的会计思想发生了第一次大的转变。1796年英国著名会计学者爱德华·托马斯·琼斯的《琼斯的英式簿记》,掀起了英国乃至欧洲长达半个世纪的会计革命,这时期的会计学者不仅解决了一般簿记及会计理论问题,而且恰如其时地解决了早期机器工业生产中产品成本控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

(3)20世纪,人类步入信息时代,会计控制的地位再次发生自然升格。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罗的预算与成本控制思想以及对定额产生差异的分析方法对其后管理会计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一批会计学者完善了财务会计的控制体系。同时,一门着重分析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理论——管理会计学产生了。管理会计学的产生为在会计的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之间架构桥梁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20世纪30年代,人力资源会计、行业会计、业绩会计等相继产生以及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初步形成了控制体系。20世纪中叶,“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三论以及六、七十年代“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新三论的产生与发展,形成了一个现代经济控制的科学体系:它以全面控制作基本目标,以经营决策控制为核心,以系统工程为重要控制工具,以行为科学为实现经济控制的支柱,以日常控制为基础,并以电子计算机为基本手段。会计控制就是这个总控制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

2.面对新形势,郭教授指出,我们要树立全面的会计控制观。他说,首先,会计的全面控制要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结合起来,“这种会计控制既要通过对会计历史资料的研究,认定历史循环中的合理部分,揭示历史反复中的教训,又要立足于现时的会计控制工作,有效地发挥会计控制的现时作用”,还“要考虑历史的延续性,推断经济世界及会计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其次,要将事前、事中与事后控制结合起来,“现代会计对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控制是系统的、全方位的控制,它把传统会计的被动控制转化为主动控制,把单向式控制改变为多向式控制,从而把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连接成一个整体,以有效地发挥整体控制的功能”。再次,要将微观、中观与宏观控制结合在一起,“要促使现代会计控制由直线平面式向立体式转化,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化,其关键在于对会计控制范围进行科学的划分。”根据经济控制领域的大小,一般把会计控制的空间划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基本方面,以分别决定会计控制的内容、制度、方式和方法,并将三个基本方面结合起来。

3.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郭教授进一步提出了微观会计控制体系的设想。他指出,该体系由中心控制层、电算化控制层以及经营循环控制层三层组成。其中,中心控制层是由会计专家集团——总会计师、高级会计师、会计师等组合而成的指挥部,是促使会计控制在企业里发挥功能作用的原动力,也是会计发挥决策控制功能的核心。这个会计控制的领导中心一方面通过法令、制度、准则以及其他会计行为规范,确定会计控制的基本轨迹;另一方面通过运用银行的控制功能,组织、协调、监督企业内部的资金运动以及控制企业与外部所发生的商品货币交换,以最终达到全面控制资金流、物资流、人才流与信息流的布局及其流向。更为重要的是,中心控制层所进行的决策及参与其他部门的决策规定着经营活动循环层本期运转控制的重点及各个环节在控制中的作用目标。(二)从全面控制观出发,根据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将会计系统划分为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控制系统

1.在1989年,郭教授谈论了会计的基本职能(郭道扬,1989)。他说,会计的基本职能“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会计的反映职能,它包括会计的计量、记录、分类核算、分类检查与分类编报等内容;二是会计的控制职能,它包括会计预测、决策、计划、设计、分析及会计监督等内容”。“控制是目的,反映是为达到会计的控制目的服务的。从另一方面讲,控制是以反映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作为依据的,而反映是进行会计控制不可以脱离的基础。”

2.1997年在论述会计两大基本职能的时候,郭教授进一步将会计系统划分为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控制系统两大系统。他说,会计的反映职能在客观上体现为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又具体划分为两个基本工作阶段,一是信息确认阶段,对信息进行筛选,去伪存真;二是核算工作阶段,包括制证、计量、记录、归类、组合、测试、编表等环节,又具体体现为若干会计方法的具体运用,如设置账簿等。此外,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还应包括信息储存与信息输出两个环节,以便把确认、核算、信息应用三个阶段结合起来。会计的控制职能通过会计控制系统来显示。现代会计控制系统包括经营循环与决策过程控制两个分支系统:经营循环控制系统包括市场、计划、过程控制、成本、库存、价格、行销、内部审计8个控制部分;而决策过程控制由预测、分析、决策、计划、建制、审核、检查、监督及追踪决策等9个运行环节构成。

在会计系统的两个系统中,会计信息系统不仅通过技术作用为企业的决策者及企业内外部的相关部门提供信息服务,而且还直接为会计部门进行会计控制工作服务;而会计控制系统则充分利用前者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以及其他相关经济信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控制,并最终在经营决策方面体现现代会计的地位与作用。

三、会计控制系统论思想的意义

总之,杨时展教授和郭道扬教授共同促进了会计控制系统论的形成与发展。根据会计控制系统论的观点,1.现代会计是一种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通过信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与标准,对企事业进行控制的系统。2.会计控制是一种全面控制,就是要将过去、现在与将来结合起来,将事前、事中、事后结合起来,并将微观、中观与宏观结合起来;会计控制可以分为中心控制层、电算化控制层以及经营循环控制层三个层次;会计系统可以分为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控制系统。3.会计的目的是为认定和解除受托责任。4.会计的实质是受托责任。5.会计的对象是受托责任。6.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控制,其中反映是基础,控制是归宿等等。可以看出,会计控制系统论以其独特的内涵丰富了我国的会计理论与实践。特别地,会计控制系统论从一产生就伴随着与会计管理活动论以及会计信息系统论的争论,这些争论活跃了会计理论研究的气氛,并且因其主要借鉴了西方观点,使国人更清楚地了解了意欲取代信息系统论的受托责任说和控制论等学说,这不仅丰富了国人的视野,对于加强会计管理和促进会计发展也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时展.《从管理会计学看近三十年西方国家会计科学的演进》[J].会计研究,1980(4).

[2]杨时展.a.《现代会计对传统的挑战》[J].浙江会计,1982(4).

[3]杨时展.b.《国家审计的本质》[J].当代审计,1982(2).

[4]杨时展.《中国会计的现代化问题》[J].财会通讯,1989(1-3).

[5]郭道扬.《会计控制论》[J].财会通讯,1989(7).

[6]《当代中国著名会计学家简介》[J].商业会计,1989(9).

[7]杨时展.《现代会计的特质》[J].财会通讯,1991(3).

[8]杨时展.a.《会计信息系统说二评》[J].财会通讯,1992(5).

[9]杨时展.b.《会计信息系统说三评》[J].财会通讯,1992(6).

[10]郭道扬.《论会计职能》[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3).

会计控制篇3

    一、会计控制

会计控制是企业建立的旨在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保护企业的资产安全的内部控制。

会计控制的目标具体包括:(1)完整性。所有发生的业务都记入会计记录。(2)有效性。所有记录的经营业务都是实际发生的,并经过规定的程序。(3)准确性。对于各阶段经营业务的记录都应做到金额准确、账目无误并处理及时。(4)安全性。会计登记完毕后应妥善保管,以便随时了解单位经营活动的准确情况。(5)责任性。对资产本身和授权动用资产的文件的接触应严格地局限于经过授权的人员。

加强会计控制对于准确地反映企业产权关系,有效地进行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加强会计控制的若干思路

1. 将会计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实行会计人员统管统派制。改变目前企业负责人直接决定会计人员任免、奖惩、工资、福利的情况,实行会计人员统管统派工作的机构。将会计人员从企业中独立出来,纳人各级会计委派机构中。会计人员的任免、奖惩、工资、福利等均由会计人员委派机构负责。由于会计人员不再接受企业负责人的直接领导,可以严格依法履行会计人员的职责,充分发挥会计监督作用,合理保证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制止内部人控制现象。

2. 将财务监督与会计监督区别开来。会计监督代表着一种对经济活动的“自控”和“外控”的需要,自控是指对自己行为进行约束,力图取得最大的利益;外控是指集体对个体行为的管理,从而保证个体行为统一服务于总体目标的实现。而财务监督是指所有者的利益要求组织、控制企业的财务收支,这项职能应由财务人员在管理企业财务活动中履行。这样,会计监督与财务监督处于两个层次,财务监督主要是对企业发生的涉及财务收支事项进行监督,是第一重监督;会计监督则是在核算过程中对财务收支进行再监督,是第二重监督^会计监督除了对财务活动进行再监督之外,还应当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非财务活动进行监督。

3. 实行稚查特派员制度,加强政府监督。由政府直接对企业进行监督,通过稽查特派员制度,由国务院直接向大型国有企业派出稽查特派员,通过查账等手段,对企业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府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主要领导人员的经营业绩等进行监督。稽查特派员制度的实质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国务院)直接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以有效地维护国家作为所有者的权益,减少内部人控制,防止W有资产的流失。

4. 建立多层次的会计控制体制,推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向企业委派财务总监,是由深圳市首先推出,进而推广到全国范围的,其作用显着。通过建立多层次的会计控制体系,以体现现代会计控制的协调、约束特点。层次化的现代企业会计控制体制是通过明确各方关系人的权利和责任实现的,使得每个群体或个人的行为都处在他人的监督和控制之下.避免出现会计控制的“真空地带”或“控制盲点”,而使控制流于形式,难收成效。因而,层次化体制是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一种有效形式。

三、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及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

通过建立多层次的会计控制体系,实行财务总监制及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可以有效制止内部人控制现象,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一)财务总监委派制

针对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内部人控制及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深圳市首先向国有企业委派财务总监。财务总监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之一,由深圳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派出,以健全企业内部监控机制,加强企业外部财务监督,确保闰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其级别相当于所在企业总经理副职,对产权管理部门和国有企业负双重责任。

“财务总监”是舶来品,是跨国公司等大企业集团陚予其最髙财务负责人的头衔。虽然公司的监事会或者类似机构是公司的内部监督机构,它们有权对公司财务会计情况进行检査监督。但是,监事会的成员未必都精通财务会计知识。因此,需要有一支有效会计监督力量来约束企业行为。财务总监委派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财务总监一般由董事会指派,相当于财务副总。财务总监对董事会负责。

董事会是企业的经营决策机构,按照股东大会确定的目标,制定公司的经营策略,代表着股东的利益。企业经理由董事会聘任,并对董事会负责。这样,由董事会委派的财务总监就能以独立的态度,对企业经理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并对董事会负责,从而有效地控制内部人控制,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二)多层次的现代会计控制体系

建立多层次的现代会计控制体系,有利于解决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过程中出现的内部人控制及信息失真问题。而财务总监在这一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图1表示的现代会计控制体系结构图,可以看出财务总监在内部控制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个层次是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在现代企业中,董事会所做出的决策代表出资者的利益,董事会通过委派财务总监实现对经营者的监督。在这一层次上体现出两个控制主体相互制衡的关系:通过激励和约束来控制经营者,保障出资者经营获利的最大化;经营者通过正确决策和有效经营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同时获得制度化约定的期望利益。

第二个层次是财务总监具体行使会计监督的权利。财务总监是由董事会委派的,是所有者利益的维护者,并具体监督和指导企业会计控制过程。财务总监控制作用的发挥首先通过对企业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的领导和控制,掌握会计系统的运行,对于企业重大的交易、资产变动等拥有审批权;其次通过主持定期及非定期的企业内外审计,及时发现企业经营和会计方面已经发生的或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这一层次主要体现了财务总监对经营者的监督,以合理保证其行为与企业目标—致。

第三个层次是企业会计部门及会计人员的会计控制责任,即直接面向经营者及经营实体贯彻企业的财务和会计方面的控制制度。这就要求企业会计人员严格遵守《会计法》,真实、及时、完整地记录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监控。同时企业内部各部门,包括会计部门的分工应明确,做到内部各部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三)财务总监的职责和作用

财务总监的职责主要包括:(1)在董事会和总经理领导下,总管公司会计、报表、预算工作;(2)负责制定公司利润计划、资本投资、财务规划、销售前景、开支预算或成本标准;(3)制定和管理税收政策方案及程序;(4)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核算的组织、指导和数据管理体系,以及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5)组织公司有关部门开展经济活动分析,组织编制公司财务计划、成本计划、努力降低成本、增收节支、提高效益;(6)监督公司遵守国家财经法令、纪律,以及董事会决议。

实践也证明,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是加强对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的好办法,由于内部监控体系的建立,会计基础工作得到规范,国有资产的质量有较大的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加。如摸清了企业家底,为企业正确决策创造了条件,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奠定了良好基础。财务总监通过监控企业经营管理,对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促进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加强企业会计监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企业会计监督,以保证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必须健全和完善与新形势要求相适应的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即单位内部监督、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以政府财政部门为主体的国家监督。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应当突出内部控制和内部约束机制的健全。

企业单位在建立内部会计监督过程中应当注意四方面的事项。

1. 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从会计实际运行的情况看,会计秩序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部管理失控,相关人员的权责不明确。职责权限模糊,使得有的企业的经理人员私自对外投资,收益不入账,中饱私囊;有的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都开设银行账号和设有“小金库”,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有的企业由于权限集中、职务重叠而造成贪污、舞弊和决策失误现象严重,等等。为了有效监督、控制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按照规定的程序、要求进行、明确责任,防止差错和舞弊,保证经济业务事项的顺利进行,保证会计资料质量,必须明确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业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

2. 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应当明确。针对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等重大经济业务事项活动中存在的盲目决策、程序混乱、管理失误而给国家、单位和社会公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实际情况,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企业经营的效率,保护国家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就有必要明确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应当做到决策人员与执行人员的相互分离和相互监督制约,以保证经济业务事项的顺利有效的进行。

3. 进行资产清查。有些企业对于企业财产没有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没有建立定期对企业资产进行清查的制度,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电,企业资产的失窃、非正常损坏、企业职工挪用公司财产等现象严重。另外,由于没有严格的清查制度,造成企业产品积压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肓目投资,重复引进设备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而必须建立财产的清查制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全面或部分地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和对库存、银行存款、债权债务进行清查核对,可以改善经营管理,保护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可以确定各项财产的实存数,以便查明实存数与账面数是否相符,并查明不相符的原因和责任,制定改进措施,做到账实相符,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4. 对会计资料进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协会的解释,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既定的政策和程序是否得到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得到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单位的目标是否达到。内部审计对会计资料的监督、审查,不仅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通过内部审计对会计工作实施控制和再监督,可以进一步保证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体系的有效运行。

四、结束语

会计控制篇4

关键词:内部控制 原则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185-02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1.职务分离。根据《会计法》中关于职务分离的规定,在这些业务处理程序中授权和执行的职务要分离,记账与货币资金管理和实物资产管理的职务要分离,执行和复核的职务要分离。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经办人员、审批人员、财务保管人员要实行职务分离的原则。职务分离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有效防止因职务重叠,权限集中而造成的决策失误。在组织业务活动时,要使每项经济业务至少有两个人或两个部门参与,这样就能起到相互监督,相互检验的作用。只要有可能,应把这些不相容的职务进行分隔。只要有关人员之间没有相互勾结,差错和不轨行为就很可能被发现。授予一个部门或某一个人去担任一项具体职责时,必须相应地扩大在其进行活动中的权力。授有权力和负有责任的人员承担着经营和保管的职务,不能同时担任记账的职务。这种一项活动由几个不相容的部门和人员来共同完成,不但能提高作业效率,而且也使内部会计控制得到实施。

2.职责明确。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为了有效控制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按照规定的程序要求进行,明确责任,防止差错和舞弊,保证经济业务的顺利完成,保证会计资料质量,必须明确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主要突出两点:一是决策和执行的程序应当明确,做到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决策和执行的程序中应当体现决策人员与执行人员之间能够相互控制、相互制约,既要防止权限过于集中,也要防止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单位由于资金种类多、核算业务量大,需要将各类业务分别设置会计岗位,各项资金的日常收支审批决策权应当集中在财务负责人手中,未经财务负责人批准,不得动用任何资金。根据财务人员的数量和能力分配岗位,每位财务人员可从事一岗位或几岗位的财务会计工作,以形成分工合理、职责权限明确的管理机制。

3.相互制约。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应当相互制约。相关人员之间相互制约与职务分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稽核是由稽核人员在每一会计期间终了对日常发生的会计业务进行处理后,必须进行账实核对、账证核对、账账核对,在核对账目的基础上对每类资金进行试算平衡,编制会计报告,作到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和账表相符。职务分离是相互制约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赋予各职务岗位的人员相应的职权,就无法进行相互制约。因此,在明确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时,不仅要考虑职务分离的要求,还要考虑上述职务岗位的人员之间能够相互制约,将失误、舞弊等问题控制到最低限度。对单位一定时期的会计凭证资料进行审查、核对,检查财务各项收支和会计处理是否真实、合规、合法,是保证会计资料完整、真实的重要措施。

4.加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内部审计是企业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及审核企业内部组织机构执行职能的效率,由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从而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内部审计的内容十分广泛,一般包括财务收支审计、合法性审计以及绩效审计。内部审计对会计资料的控制、审查、不仅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我国会计工作实际情况,各单位应当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以使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对会计资料的审计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实行对法人代表负责的内部审计稽核管理制度,建立审计稽核委员会作为稽核系统的最高组织,直接对法人负责。充实稽核人员,不断提高稽核人员素质。安排熟悉会计法规和制度规定,并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综合分析能力的人员从事稽核工作,保证对其实施继续教育和培训,使其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能长期满足稽核工作的需要。

5.定期轮岗与财产清查。在重要岗位任职人员要实行定期轮岗制度,避免因长时间在同一岗位上形成的利益圈及小团体,忽略公众的监督职能,在处理重大事项上不能严格把关,给单位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定期轮岗制度还可以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完善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财产清查工作既是加强财产物资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会计核算制度的一项重要制度。各单位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应当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不仅要建立财产清查制度,而且要明确规定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组织程序,保证财产清查制度得以具体落实,也为有关管理部门控制检查财产清查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提供可靠依据。财产清查制度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全面或部分地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和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债权债务进行清查核对的一种制度。通过财产清查,改善经营管理,保护财产的安全与完整;通过财产清查,可以确定各项财产的实存数,以确保账实相符,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对领导层决策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通过财产清查,可以查明账实不符的原因和责任,制定改进措施,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6.明确风险责任,实行预算管理。管理部门把各个机构和部门划分为各个责任中心,以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围绕责任中心将会计信息与经济责任、会计控制同业绩考核相结合,明确规定各个部门、岗位的风险责任和相应处罚措施。企业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开展,全面预算靠的是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着眼于企业目标、落实业务活动的价值控制。编制预算必须体现单位的经营管理目标,并明确责任。预算在执行中,应当允许经过授权批准对预算进行调整,以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应当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的执行情况。企业制定预算指标后,还要设置严格的监督执行机构,制定全面的考核制度,通过考核分析对比,检查各责任中心的完成情况,可以为企业的长远规划制定出合理的经营目标。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不同管理基础,经营性质,经营规模不一样的单位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会计法》只是从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要求出发,对各单位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出了最基本的内容和要求,而不能理解为仅包括这些内容和要求。从内部控制和控制的基本原理看,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应当明确、人事任免中的利害关系回避、预算管理、业绩考核与评价、风险分析、系统监测等,都是内部控制和控制的重要方面和有效手段。内部控制制度和企业的其他经营管理制度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一套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仅仅强调内部控制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建立健全企业全方位的管理体制,各种制度间严密配合执行,才能有效地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根据系统论的原理,系统的所有构成要素都是为了实现总目标而起作用的,所以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这个经济系统的控制机制,其目标也必须服从于企业的整体目标。内部会计控制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之中,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认为只有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建立直接与企业整体目标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使其具备加强和改善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动力。

二、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当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工作能力与业务水平相互间有差距,某些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全面考虑分析问题,在制定政策方面漏洞百出,职能部门间不能做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使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造成工作中信息失真问题较为严重。有的没有严格的复核审批制度;一些单位因为内部管理松弛而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会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造成记账随意,手续不全,差错严重,会计资料缺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等等;有的单位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不符;有的单位现金管理不符合规定,坐支现象普遍,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有的单位负责人擅自对外投资,导致投资盲目性,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2.认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许多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理论缺乏认识,甚至对内部控制还存在误解,工作透明度不高,没有建立起规范化的操作程序,无形中扩大了某些岗位的权力,使许多内部控制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或形同虚设。内部管理职责不清。一些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单位内部没有建立决算、执行、监督互相制约的机制。一些单位法人独断专行,导致资金、资产调度等重大决策失误;内部管理权限失控,不相容职务没有有效分离,职责不清,越权行事,给,贪污舞弊造成可乘之机。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很多企业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部审计部门来实现,而有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或与财务部同属一人领导,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另外,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账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一部分企业虽设立了审计部门,但由于体制不顺,使企业经营活动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监督执行不力,权利缺乏制衡和监督,决策者只有权利而没有明确的责任。

3.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许多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仍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如一些企业受利益驱动,重经营,轻管理,自我防范、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内部控制的组织网络不健全,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控制制度让位于业务发展,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以至于既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失控。

三、建立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议

1.会计组织要相对独立。会计岗位职责明确、相互牵制。会计人员配备应当符合回避制度要求。实行定期轮岗。会计人员定期轮岗,能使会计人员全面熟悉业务,也满足实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要求。

2.要有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管理控制方法作为管理当局对其他人的授权使用情况直接控制和监督整个公司活动的一种方法,包括制定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编制各项计划、业绩与计划考评、调查与纠正偏离期望值的差异等。再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还需辅以积极的人事政策,才能引进一批具有高素质、掌握先进管理方法的人才队伍,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方式和风格。为了保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必须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检查和考核,检查内部会计制度是否得以有效遵循,执行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原因如何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是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使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3.加强会计核算控制。一方面加强会计核算业务流程控制,主要是会计核算的程序、方法等应当符合会计法规政策的要求。二是会计核算具体业务的控制。是指在办理具体会计核算业务时应当贯彻有关内部控制的要求,以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对会计业务的控制,在核算业务不同而各异,如对现金的核算,应当体现职务分离,相互核算,权限控制的要求,现金收支人员应当及时与会计人员进行核对并定期盘点。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企业市场主体逐步确立,会计管理在单位内部管理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越来越成为企业和其他单位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基础,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是企业内部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问题,更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赖以生存的必备要求。

参考文献:

1.赵鑫道.浅谈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会计之友,2002(8)

2.陈娟.浅谈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3)

3.张丽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注意的问题.机械管理开发,2005(5)

4.梁方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J].发展研究,2005(1)

5.李明.内部会计控制规范[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会计控制篇5

1.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

2.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3.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

4.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促进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促进内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并为保证各部门能将其执行政策、制度的情况反馈给企业最高管理层,从而可以减少政策、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偏差。

5.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可以为外部审计认识,评价企业提供可靠的基础保证。

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和有效程度,是审计人员确定范围、重点和所用方法的重要依据。审计人员可依据内部控制作用的强弱,来认识、评判审计风险。

二、怎样建立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1.组织结构控制

实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首先要从本企业的组织机构开始。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根据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的要求,一项经济业务不能够由一个人从头到尾进行处理;对不相容职务进行分工负责,有利于防止差错,堵塞漏洞,能对保护财产安全起积极作用。

2.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是指企业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授权批准才能进行处理,未经授权批准,即不允许接触和处理这些业务。这一控制方式使经济业务在发生时就得到有效控制。

3.会计记录控制

(1)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分工,使之形成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关系。

(2)对会计凭证进行编号,经济业务一经发生,就应对记载经济业务的所有凭证进行连续编号,防止经济业务遗漏或重复。

(3)进行复式记帐和帐户控制。运用复式记帐方法,有助于会计人员纠错防弊。会计人员对总帐与明细帐进行定期核对,是核查会计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4.资产保护控制

(1)接近控制。接近控制是指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对资产的接触,只有通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接触资产。这里所说的资产,主要包括现金、易变现资产和存货。

①限制接触现金。现金收入应当由指定的出纳负责管理。出纳人员应当与控制现金余额的会计记录人员和登记应收款项的人员相互分离。

②限制接触易变现资产。易变现资产如有价证券和应收票据,应采取由两个人同时接近资产的方式加以控制。在处理易变现资产时,要求有两名管理人员共同签名。

③限制接触存货。在制造企业和批发企业,存货应通过委派专职仓库保管员保管。设置分离且封闭的库区,以及控制进入厂区或库区等方式来实现。

(2)定期盘点控制

应对实物资产定期盘点,进行帐实核对,并对差异分析原因,及时处理,担任保管职务或担任记录职务的人员不得单独从事定期盘点和帐实核对工作。

(3)记录保护控制

实物资产的相关记录应妥善保管。首先,应严格限制接触这些会计记录的人员,以保证保管、审批和记录职务分离的有效性,其次,这些记录应妥善保管,以防记录被盗或被毁;再次,这些记录应留有备份,以便在遭受意外毁损时重新恢复。

(4)财产保险

应对重大财产投保,避免企业遭受不可抗力等对实物资产带来重大损失而得不到补偿。

5.内部稽核的控制

(1)原始凭证的审核。

对原始凭证的审核主要应当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对原始凭证真实性、合法性的监督。二是对原始凭证准确性、完整性的监督。

(2)记帐凭证的审核。

对记帐凭证主要审核其内容是否完整,编号是否连续,科目运用是否准确,借贷方向是否正确。除结帐和更正错误的记帐凭证外,其他记帐凭证是否附有原始凭证,记帐凭证金额与相关原始凭证所记载金额是否相符,记帐凭证记载的内容是否及时登记相关的会计帐簿。

(3)会计帐簿的审核。

会计人员在审核会计帐簿时,应特别关注:

①总帐、明细帐、日记帐和其它辅帐簿的设置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②帐帐、帐证、帐实是否相符。

③帐簿的登记、装订、保管、存放地点是否妥善。

(4)会计报表的审核。

对会计报表的审核,应特别关注:

①种类和格式是否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②会计报表是否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帐簿记录和其它有关资料编制,数字是否真实,计算是否准确,内容是否完整。

③会计报表项目之间、会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是否正确。

④会计报表附注及其说明是否符合规定,与会计报表是否保持一致。

⑤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是否经单位负责人、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

三、内部会计控制的局限性

1.受成本效益原则的局限。管理层在设计和实施某项内容控制时,必须要权衡强化内部控制的利弊得失,如果增加控制环节过于降低办事效率,就有可能会放弃设计或实施这项内部控制。

2.如果负不同责任的职员忽视控制程序、错误判断、甚至相互勾结、内外串通舞弊等,往往导致内部控制失灵。

会计控制篇6

关键词: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内部控制;会计管理

一、会计理论现状

会计本质观点在我国会计理论界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是“会计信息系统论”,另一种是“会计管理活动论”,其中“会计信息系统论”代表人物是葛家澍教授和余绪缨教授,“会计管理活动论”代表人物是已故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杨纪琬教授。“会计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的本质是管理生产过程的行为,也就是说会计本身就具有管理职能,部分“会计管理活动论”代表者主张“会计管理”就是人们控制生产过程和总结观念,管理内容是分配不同社会劳动生产和调节劳动时间。“会计信息系统论”认为提供财务信息是会计的本质,其认为会计应当分为四个环节: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期间,会计职业被迫重新认识和规划自身职业形象和本质,30年代中期,美国会计界制定“公认会计原则”,借此表明会计界的艺术观立场和态度。近年来我国会计界多以“会计信息系统论”为职业标准,但“会计管理”概念依旧在各种领域应用,尽管目前各领域对“会计管理”概念的应用是加以改进变更后的,例如:“会计管理”等于“对会计的管理”,“会计控制”等于“内部控制”,“会计管理”等于“会计监督”等,目前这种变更意义后的概念认识虽然活跃在各领域,但依然需要理清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之间的联系。

二、会计理论概念及关系

(一)会计管理概念

杨纪琬教授和阎达五教授在1980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合作发表《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学术论文,“会计管理”概念首次提出,认为会计的职能是管理活动,1985年阎达五教授又出版了《会计理论专题》一书,此书专门论述“管理活动论”,而后在1987年又出版《责任会计的理论和实践》一书,至此,“会计管理”概念初步形成。杨纪琬教授和阎达五教授认为:会计管理是通过组织经济活动、控制过程、指导行为,通过收集并处理信息对人们经济行为提出建议,是一种讲求经济效果的管理活动。“会计管理”包括管理者、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等要素,通过预测、预算、分析、预报、核算、控制、业绩考评、决策等八项职能来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由此可见会计管理包括会计核算,也就是说“会计管理”本质不仅仅是随时间进行事前、事发时、事后的循环管理,还有根据经济信息构成记录、分析、反馈等会计控制循环的深层含义。

(二)会计控制与内部控制的异同

1.会计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的定义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称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处理财务关系或组织财务相关活动的管理工作”。杨纪琬教授认为财务管理是一种“什么都管,什么都不管”的管理形式,也就是采用间接性管理手段去全面管理一切能称之为“财务”的财,财务管理如同行政管理、人事管理、业务管理等管理部门相同,都是管理系统下的子系统。财务管理虽然是管理系统下的单独子系统,但与会计管理又是有所关联的,因为财务管理必须通过会计信息,并借助会计信息进行管理,所以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有关联又有区别。

2.内部控制

常用的较规范会计控制都是内部会计控制构成部分,内部控制经过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框架整合、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等六个阶段。从原始组织到20世纪40年代,内部控制都属于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内部控制开始进入制度阶段,在1972年,AICPA委员会了《审计准则公告》,正式将会计内部控制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个部分。“会计控制”主要是资产安全、财务记录可靠提供合理保证的组织机构,主要从事记录活动,“内部控制”包括为企业内部提供资产保护、会计数据正确性审核,主要为提高经济效益。内部控制作用在于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及可靠性、保证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保护企业内部财产安全、保证企业即定方案贯彻执行、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基础,其必须遵循七原则:合法性、整体性、针对性、一贯性、适应性、经济性、发展性。内部控制随着经济组织的发展渐渐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从“会计 记录”发展到“内部会计控制”再到“会计制度”成为如今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融合为一体。

3.会计管理和会计控制

会计控制是对会计信息真实度、可靠性等进行考察控制的行为,“会计管理”主要管理货币反应的经济信息、活动等情况,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会计控制是管理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的质量是“会计管理”的关键,企业管理会计信息也就是会计控制,会计管理建立在会计控制的基础上,会计控制和会计管理在企业实践的基础上密不可分,二者的核心价值都是提升经济效益。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了提升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经营合理合法、促进企业发展,而会计管理只是从事会计管理的会计人员的工作过程,会计管理仅仅是带有提升经济效益目的,因此会计内部控制不等于会计管理。

4.会计监督

会计核算是对信息处理的过程,也是控制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由于内部控制为了严格按照法律标准执行,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的职能也有重叠部分,因为会计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法律法规却是会计监督的职能,而会计核算是会计信息提供者的工作内容,会计信息提供者同时进行部分会计管理和会计控制工作,也就是说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部分职能相关联。会计监督的主要职能是执法监督,可以细分为:会计工作人员监督财务收支、财产物资、会计信息、会计工作监督等。会计工作监督就是“对会计的管理”或“对会计的监督”,这是一种外部发起,对内监督的行为,会计监督的职能主题是保证财产、财务信息的安全、真实等,除了企业外部对内壁发起的监督外,其余的工作内容属于“内部会计监督”,也就是说应当属于内部控制。会计监督无法细分其到底属于会计管理还是会计控制,但无论会计监督属于哪一项,它都是内部控制子系统。结束语通过图四可以看出,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与会计监督间有联系但又是三个个体,三者都属于内部控制,并且与内部框架融合为一体,这也是内部控制框架的意义所在。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三者的职能边界与图四中清楚界定不同,从前文我们可以看出,三者之间的职能交叉、重叠,三者边界定义模糊不清,这其中也有“会计管理理论”和“会计信息系统论”与当今会计业融合的作用。总之,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与会计监督基础与核心相同,但三者却是独立的个体,职能有所关联但互不交集。

参考文献:

[1]张秀涛.刍议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辨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7):230-231.

[2]李颖.对我国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相关问题探究[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4(01):84-84.

会计控制篇7

1.改变控制对象,提升工作效率随着信息化影响的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在企业会计控制工作中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其中对企业会计控制机制最明显的影响就在于企业会计控制工作的控制对象有所改变。就传统的企业会计控制工作而言,工作人员在进行数据的记录与管理的过程中,都会在纸质载体上进行,因此工作人员的监管主要针对纸质资料。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计算机被引入到了企业会计控制工作之中,电子档案、电子数据逐渐取代了纸质资料的地位,因此在进行会计控制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开始将控制的对象从传统的纸质资料转变为电子信息。在信息化背景下,大多数的数据资料都会存储在移动磁盘或者计算机之中,使得相关资料信息的流转与输入更加的快速便捷,有效的提升了企业会计控制工作的工作效率。

2.增加控制风险,强化管理要求事物的发展具有着两面性,传统的企业会计控制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大部分的信息都以纸质资料的形式存在,这种资料存储方式虽然具有缺乏灵活性、不便管理等缺点,但是由于对其进行修改会留下明显的痕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杜绝资料作假、保障资料安全有着良好辅助效果。而就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而言,其将传统的纸质资料变成了方便灵活的电子资料,虽然在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上有所提升,但是由于电子数据可以随便修改,因此造成了资料数据安全性的降低,进而增加了企业会计控制工作的风险。所以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有关人员若想保障相关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就要在内部管理上下功夫,通过强化管理的方式,对企业会计控制工作的风险进行把握。

3.改变控制方式,弱化人为干预信息化对企业会计控制机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就在于改变了原有的控制方式,弱化了人力在企业会计控制中的作用,使得企业会计控制工作对电脑等机器的控制工作都是围绕人力工作而展开的,因此企业一般会采取责任负责制让每一个工作都可以落实到具体的人员身上,通过人员之间的监督与制衡,形成有效的会计控制。但是在应用信息技术后,人力作用在企业会计控制工作中逐渐减弱,大部分的工作都通过电脑等设备进行完成,因此以往的控制机制、人员制衡逐渐丧失作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新的企业会计控制机制开始生产。

二、信息化背景下企业会计控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会计控制机制中是企业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并且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已经实现了企业会计控制工作的信息化。但是通过对我国部分企业内部工作进行调查与走访我们可以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虽然对企业会计控制的信息化进行了有效的促进,但是由于缺乏应用经验、企业重视不足等原因,使得信息化背景下企业会计控制机制在应用的过程中仍暴露出了大量的问题。具体来说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理念陈旧,缺乏先进制度制度对工作起着规范与指导的作用,判断一个制度是否具有实际意义,首先就要对制度与工作的适配性进行研究,判断制度是否符合实际工作的具体要求。就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会计控制机制而言,其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实质性的转变,从控制内容到控制形式都向着信息化的方向进行发展,但是由于企业内部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绝大多数的企业并没有意识到管理制度与实际工作之间的不适配性。所以出现了控制理念陈旧、管理制度老化等问题。这使得现代化的企业会计控制机制在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在规范性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进而造成工作质量的下降,难以发挥出现代化企业会计控制机制的实际作用。

2.风险意识薄弱,缺乏控制环境在将信息化对企业会计控制机制的影响进行介绍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知道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会计控制工作在风险性上有所提升,因此有关企业应加强对风险的控制与把握。但是从实际工作的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的企业都存在着风险意识薄弱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与企业内部缺乏风险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风险是造成企业运营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企业在进行内部管理的过程中核心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预防风险和规避风险。但是在企业会计控制机制运行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现代化企业会计控制工作的认识,因此使得一些企业忽视了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使得企业会计控制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难以形成良好的控制环境,进而造成各部门之间在监督管理上默契的缺乏,

3.人员素质偏低,企业文化缺失员工是企业得以运行的基础性力量,没有人力的支持任何企业都难以有效的运作起来。因此在进行企业会计控制工作的过程中,有关单位应对内部工作人员给与重视,提高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然而从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人员来看,大多数的工作人员在电脑操作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不能掌握相关的电脑操作技巧以及网络安全知识。同时,员工职业道德不足,忽视职业操守也是实际工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一些企业会计控制工作人员甚至在工作的过程中与有心人士进行勾结对会计数据信息进行更改,以达到谋取私利的目的。而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企业缺乏人才培养,企业内部核心文化缺失。其中企业文化缺失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造成企业内部向心力不足,造成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忽视企业利益。

三、信息化背景下完善企业会计控制机制的有效策略

随着现代企业对软实力的重视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与控制能力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因此在对企业会计控制机制进行完善的过程中,有关企业工作人员应从企业会计控制工作的实际出发,结合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合理的制定出有效的完善策略。具体来说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有关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相关问题进行解决:

1.强化监督职能,完善控制制度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会计控制机制其更加的注重计算机设备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在对企业会计控制机制进行完善的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应对传统的工作观念进行转变,明确现代化企业会计控制机制的实际需要。首先,工作人员应针对计算机系统工作的具体情况,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改革,针对计算机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规范,保障信息化背景下企业会计控制机制的顺利应用。其次,要对工作人员的操作权限进行划分,避免操作权限的滥用。具体来说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将操作权限分为查询权、修改权、录入权等,针对工作内容的不同,合理的安排权限。最后,要强化工作过程中的监督职能,尤其是在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操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工作人员操作的准确性进行监督,同时还要对系统的运行、数据的录入等进行监督,确保对整个计算机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把握,并在第一时间对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与完善。

2.注重风险预防,加强部门合作从经济学的角度讲风险与受益成正比,因此企业在享受信息化背景下企业会计控制机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应做好迎接其带来风险的准备。通过实践证明信息化背景下企业会计控制机制的风险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网络安全问题。一方面是信息安全问题。就网络安全而言,企业应引入一批具有专业网络知识的人才对企业内部网络进行维护,并制定出网络预警机制对可能出现的黑客攻击和木马病毒等进行提前的预警。除此之外系统维护人员还应对企业内部设备进行定期的杀毒与维护,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提前的预防。而就信息安全问题来说,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极为重要。首先,企业内部应成立专门的安全部门,对信息安全问题进行管理,避免工作人员对信息数据进行随意的更改其次,会计部门应与监督部门或者稽查部门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实行工作透明化,尽最大可能降低企业会计控制机制的风险。

3.重视人才培养,应用激励制度企业会计控制工作中人员素质不足的原因主要与企业缺乏培训制度有关。由于传统的企业会计控制机制在施行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并不需要进行计算机操作也不需要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因此企业中大部分工作人员很难适应信息化背景下企业会计控制工作的要求。鉴于此,企业应对员工的不适应性产生重视,组织企业会计控制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通过普及电脑知识,强化理论知识等方式让工作人员对新的工作内容产生了解,进而减少工作过程中的阻碍。其次,企业还应注重激励制度的应用,通过奖惩措施的制定,对工作人员的进取心进行激发,进而加快工作人员对新工作环境的适应。4.树立企业文化,提升职业道德除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外,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也是影响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对信息化背景下企业会计控制机制进行完善的过程中,企业还应就员工的职业道德与操守问题下功夫。首先,企业应加强内部宣传工作,在企业内部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对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有所了解,潜移默化的对自身的职业道德进行提升。其次,企业应注重自身企业文化的树立。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重要的精神支柱,其可以有效的活化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让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找到归属感,更加的投入到工作之中去。因此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发展目标,营造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通过文化的作用,对企业会计控制工作进行保障。

四、总结

会计控制篇8

我国在经过十几年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后,目前工作的重点已转移到企业和其相关领域的改革。 在转轨型经济中, “内部人控制”(insider control)的现象在“凸现”, 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内部人往往以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来攫取个人私利的最大化,即所谓的道德风险问题。我国转轨经济中,由于国有企业委托的缺位或模糊,导致内部人的行为已经极大地或全部偏离所有者的效用。那么我国转轨经济中为什么会出现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呢?笔者的理解如下:按照企业理论,现代企业可以看作是一组委托——契约的结合。在委托关系中,所有者与人(内部人)存在着效用的差异,效用的差异导致了两者目标的不一致,而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所有者和内部人都力图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所有者追求剩余索取权的最大化即股东权益最大化,而内部人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如尽可能多的薪金和红利、尽可能的闲暇等。当然,为了使人和所有者的目标尽量地保持一致,以便使人在追求自己私利最大化时尽量增加股东的财富,所有者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激励方案甚至允许人拥有部分剩余索取权(即分享部分剩余收益)来进行激励。然而,激励方案的存在仅仅能够缩小但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所有者和人之间的目标的差异,从而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人的道德风险问题。

毋庸质疑,对于内部人的道德风险行为,所有者或者委托方最有权利和动力去进行监督,他们按照法律规定对企业的内部人具有终极的监督权利。熟悉经济理论的人都知道,在典型的股东占据主导地位的模式中,内部人的懈怠、无能和“道德风险”等问题可以通过外部股东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得以矫正。但是,具体到我国转轨经济中,由于所有者(委托方)缺位或者所有者的监督缺位(注:见“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委托——关系问题”学术座谈会纪要,《经济研究》,1995.8。),导致了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妨碍了其行使法定的监督权利,而国有资产占据主要成分的企业中的其他分散的小股东,也缺乏对内部人进行监督的动力,这些具体因素滋生了内部人蓄意通过各种途径巧立名目侵吞国有资产。此外由于我国转轨经济中竞争性的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员、会计人员劳动力市场的稀缺性,使得内部人在企业内部已经形成了强有力的控制。内部人权力的扩张、外部监督机制的弱化和替代机制的“空缺”,使得股东并不能够在内部人表现不佳或觉察到道德风险时及时解除和转移内部人对企业的控制。

二、控制“内部人控制”的新思路

由于经营者努力程度的不易观测性,所以委托方对内部人的监督是通过某些替代变量如财务报表上反映的盈利数字和会计人员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来进行的。改革意味着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对企业的改革势必会触及各个利益集团的切身利益。改革越是深入到微观层次,会计信息和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将越会得到“凸现”,所有利益集团的“得失”都将与会计信息产生不解之缘,尤其在我国目前的转轨经济体制中更是如此。但是应该注意到,“内部人控制”诱发的道德风险往往需要披上“貌似合法”的外衣,这决定了他们往往要授权其人(会计人员)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通过对财务报表上披露的会计信息进行粉饰借以掩饰其违法行为。会计信息失真扭曲了会计信息所应该具备的功能,向证券市场传递的信号含有大量的噪音,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无效果,最终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推行会计人员委派制,使会计人员隶属于所有者(而非经营方),通过对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进行实时控制(real-time control),借以对经营者进行强有力的监督以防止其道德风险行为。

会计人员委派制的出台和试行就是针对会计人员对国有企业经营活动监督弱化的缺陷,按照“国家(国务院)会计局(财政部领导)会计人员(执行监控)内部人”逐层委托的设想,主要向各级国有企业中委派独立客观的会计人员来强化对国有企业经营活动和国有企业管理当局(内部人)的监督。

三、会计人员委派制与控制“内部人控制”

一般来讲,内部人行为的终极监督隶属于所有者。如果所有者直接对内部人进行监督,那么,就存在着如下不容忽视的缺陷:(1 )国有股东缺位,而非国有的、分散的公众股东并没有动力来进行监督; (2)由于专业技能的限制,股东并不能够对内部人的行为进行专业化的监督,如果一定要直接监督将会导致巨额的监督成本;(3 )内部人的行为(如努力程度)是不能够或不容易直接观测的,而只能够通过一定的替代变量如通过观察企业会计信息所披露的盈余数字来对内部人的行为进行后验的贝叶斯(bayesian)判断,而事后监督的滞后性往往并不能够挽回业已导致的损失。会计人员委派制可以对内部人行为进行专业化的、低成本和快捷的监督。笔者将会计人员委派制对控制“内部人控制”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1.可以解决股东缺乏对内部人监督动力的问题

在我国的转轨经济中,国有企业的财产归国家、政府和公民所共有,这个特点决定了其财产约束力不强,利益的激励功能偏弱,而且往往由于所有者的缺位而并不能够对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督。而对于其他非国有的公众股东,个人持股比例偏低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将追求定期的股利收益放在第一位,一旦他们不能够获得预期的股利收益,他们往往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即以“市场退出”的方式来“惩罚”内部人,而并不希冀去撤换、控制或监督内部人。况且由于股权的高度分散化,使得每一个股东都不能够拥有相当多的股份来发挥法律赋予他们的、监督内部人的功能,这种情况下,内部人成为一个不受刚性约束的团体,他们在任职期间并不受到股东的有效监督。此时,控制权就掌握在内部人手中,而不是法律形式上规定的掌握在股东手中。问题的关键更在于,这些分散的股东理智地认识到,为了对公司的内部人实施监督所引发的成本极可能大于实施监督所带来的利益,因此他们往往会对积极地监督内部人持有一种理智的冷漠态度,随之,每个股东都希望其他的股东积极地行使监督权利而自己由于“搭便车”而获得利益,结果使得无人行使对内部人的监督权;此外由此衍生的问题就是,即使存在着较大的股东(即拥有较大比例公司在外流通普通股的股东)积极行使了对内部人的监督权,但是获益的将是全体股东,这样就会导致个别股东耗费成本(因此减少自己的效用)而另外的股东不劳而获,这种不公平性妨碍了股东对内部人的积极监督。鉴于以上分析,转轨经济中国有企业已经暂时成为无人驾御的“马车”,而由内部人“信马由疆”!

由于会计人员委派制使得会计人员隶属于所有者,这样所有者就可以通过比较低的代价(体现为节约交易费用,包括监督费用、订约费用等),将终极的监督权的相当一部分让渡给独立于企业的专业会计人员,由他们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这解决了股东无动力进行监督的缺陷。也许有人根据现代企业理论质疑说,经营方有权对企业内部的生产者进行指挥(注:张维迎, 《企业的企业家》, 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9,第一章。),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生成者,理应接受经营方的指挥,无法对其进行监督。笔者的一个解释是:对于企业中广泛存在的委托关系,委托方是具有绝对权威的,这也是现代企业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注: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9,第一章。)当然,权威是可以转嫁的,会计人员委派制下委托方(所有者)将一部分监督“管理当局指挥情况”的权威转嫁给独立的会计人员,由后者代前者行使权威。其实,在某些东欧国家(如波兰)的事例可以为笔者的分析提供有力的旁证,管理当局有权指挥工人,而工人组成的工会依照法律或者契约安排享有监督管理当局的权威!当然,委托方将一部分监督的权威转嫁、让渡给委派的会计人员,必须以法律(见下文所述)或明确的契约为依据。

2.可以低成本地对内部人进行有效监督

如果会计人员是企业的内部人之一,此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根据企业披露的、业已经过“粉饰”的会计信息来对内部人的业绩进行事后监督是十分困难的。作为非专业人士的外部股东要调整已经被“粉饰”的会计信息至真实状况,成本相当地高昂。高昂的成本势必削弱股东对内部人的监督力度,如此恶性循环,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将屡禁不止。但是,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如果企业的会计人员不属于内部人而隶属于所有者,那么由于会计人员游离于内部人的控制之外,相对而言就可能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所有者根据这些信息对内部人进行监督所花费的成本相应地要小得多。

会计控制篇9

摘要: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往往是导致企业经营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抓住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这条主线,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抓住了企业经营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重心和主体。不相容职务之间的分离是内部会计控制的核心要素。内部会计控制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取得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会计控制

一、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立

发达国家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早于我们国家,同样我国海外上市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又早于国内企业。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2008年以前,我国一直没有统一的内部控制规范。不过在基本规范的基础上,又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规范,具体规范涉及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其他方面的控制,具体规范的设计主要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为主线。这些具体规范,可以概括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对与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相关的、可能会对财务报告真实可靠性产生较大影响的经济业务事项提出具体要求的控制规范;二是与财务报表编报相关的控制规范,包括财务报告编制、公允价值、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等;三是为实现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所必需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制度支持的控制规范,包括预算控制、人力资源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审计监督控制等。〔1〕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和原则论述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财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取得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因为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赢利为目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的宗旨和最终目标;内部会计控制的具体目标是基本目标的细化,它可以概括为以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遵守现行的法律、法规、行业监管规章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企业能否持续、稳定发展。〔2〕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

内部控制原则是建立和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法则和标准,财会[2008]7号文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指出企业建立一套内部控制制度应该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2.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3.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4.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5.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4〕

原则认为,风险是第一要素,控制好流程管理是关键环节,把握好适时调整规范是操作要领,体现企业效益和成本管理是关键,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在原则基础上,要把握关键环节,掌握基本要领,规范程序,为企业做好效益控制关。

三、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方法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是企业内部会计监管机构和会计人员,控制对象是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进行的一切经济活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方法一般包括下面六个方面:

(一)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职务分离是为了更好的体现会计科目的独立性,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它的核心是“内部牵制”。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五种,这五种不相容职务间应实行如下分离:授权批准职务与执行业务职务相分离;执行业务职务与监督审核职务相分离;执行业务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财产保管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执行业务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相分离;〔5〕

(二)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与批准制度是企业会计从业的基本规范和程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授权批准控制,就是有关人员处理经济业务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才能办理,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只能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不得越权。授权批准体系要明确规定以下内容:授权批准的范围,企业的所有业务都要列入有关人员的授权范围内;授权批准的层,根据经济业务的重要性和金额大小确定不同授权批准层次;授权批准的责任,明确被授权者在履行权力时应对哪些问题负责;授权批准的程序,规定每一类经济业务的审批程序,避免越级审批、违规审批。

(三)预算控制

预算是企业从一个环节跨向另外一个环节或者阶段的前期核算预计工作,是会计的职能范围之一,预算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逾来逾明显,预算管理不单单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一个企业所有部门的事情。预算是单位制定的战略目标,是实施管理和控制、考评和奖惩的依据。因为全面预算具有执行的强制约束性和奖惩激励机制,实施后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管理层次,增强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要加强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和审定,将预算指标下达落实到各部门和责任人,监控预算执行过程,及时分析和调整预算差异,依据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奖惩。在资金管理方面,预算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

(四)财产保全控制

企业资产和财产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准则,是体现企业规模和实力的体现,保全其权益是会计的职业要求之一,所谓财产保全控制是指对实物资产的直接保护,是为了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所采用的控制方法。主要有:限制接近。即严格限制无关人员直接接触资产(主要是指现金、存货及其他易变现资产),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够接触这些财产;定期盘点,账实核对,发现账实不符及时找出原因;记录保护,妥善保管有关资产记录的资料和帐簿;财产保险,对于那些易损性的资产,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换取资产受损后的补偿,将企业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五)财务风险控制

财务风险控制,就是对会计工作中的各种风险进行充分识别,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预先警示,防患于未然,降低财务风险,形成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和信用风险。

筹资风险控制,主要是控制负债的规模和结构,做到事前评估、事中监督、事后考核;企业应当针对不同的投资方式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将投资风险降低到企业可以承受的水平;信用风险主要是企业在赊销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企业应当建立科学的客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收回程序和方法,减少坏帐的产生。

(六)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立会计工作操作流程和会计岗位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工作程序,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处理程序,会计文档传递、存档、保管和利用程序,会计工作交接程序,会计人员岗位责任追究程序,形成会计信息处理系统的内在制约机制。

总之,随着当今世界国际贸易和全球资本市场飞速发展,作为计量经济业务发生过程的会计,为全球经贸往来和资本流动减少“语言”上的障碍和成本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会计国际化已是必然要求,是潮流所向,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由于购买法比权益结合法提供了较多的信息,具有更高的相关性、可靠性,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合并的购买成本,这将必然提高投资行为的效率。美国已经取消了权益结合法的使用,考虑各国企业合并会计的发展情况,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颁布了类似的准则。我国在制定企业合并会计准则时,主要是考虑了我国企业合并的现实情况,选择了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的并存。但是,随着经济的日益飞跃发展,资本市场的完善,资产评估市场及其它条件的不断成熟,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并存的二元格局将会退出,而出现单一的购买法,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间的可比性,避免市场因对具有相同性质的企业合并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而做出次优的资源配置决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起草说明,2008

[2]刘帆.现代企业内部控制概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李平,于玲.基于财务舞弊的内部控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 基本规范[S],2008

会计控制篇10

关键词:预算控制;会计控制;策略;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企业也开始由原来的粗放型管理模式转向了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尤其是对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而预算控制作为管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手段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目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不足,以及预算控制对会计控制的影响等,以期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资源消耗,而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预算的编制不能满足国库支付的要求

细化预算编制是对部门预算进行控制的鲜明有效的手段。因此,它不仅仅成为了部门预算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基础。但是根据调查发现,现行部门预算的编制依然存在着口径过粗等原因,这也就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部门预算编制得不到足够重视,这也就导致了部分预算编制项目不够细化,预算编制用时较短,仓促完成,因此也导致了项目后期追加预算过多。(2)部门预算单位的预算编制水平普遍较低,部分二级预算单位,以及二级单位以下的各级单位甚至不能够自行进行预算编制。(3)二级单位等下级单位的年度预算编制的不够准确,误差较大,按季分月编制的用款计划存在的漏洞更好,不能很好地实行。

(二)财政收入集中难,财力紧张造成集中支付实施困难

通过分析新经济增长理论,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能够得到持续稳定的增长,关键在于这个国家的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也就表明个一个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国家,必然能够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获得高速稳定的经济增长。当然,这种知识上的创新和技术上的进步除了依靠国家内部的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之外,还需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的进步技术。而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正是为提高国内的知识创新以及技术进步服务的,也是当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三)会计行为的不当

会计行为不仅仅包括会计行为个体,还包括企业内部所有的会计行为群体。所以,会计行为的稳妥周全与否并不是由某一个会计人员决定的,而是会计这一全体组织决定的。但是根据调查发现,我国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普遍不高,由此造成了众多的不良后果。比如公司会计的基础工作不符合国家规范,所做报告也不能真实完整的反映出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等。此外,我国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以及法律意识普遍薄弱。这也导致了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不能认真落实自己的岗位职责,默许了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进而导致无法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公司的生产经营。

(四)会计模式苍白

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将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但是作为一个公司最重要架构的公司治理机构却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董事会、董事长、经理这三者之间的权利与职责混淆不清,对于权力的执行相互干涉,对于事故责任却相互推诿。监事会形同虚设,不能很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依旧含糊不清,不能画出明显的分界线、委托关系不明、所有者虚位等。这些现象都使得以内部治理为主的企业会计模式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容易产生会计行为失当现象。

二、预算控制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影响

预算控制就是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发展规划进行定量化和表格化,以使公司具备足够的能力来应对可能突发的资金问题。一个合理有效的预算控制策略可以使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等转化为各部门、各岗位以致公司每个员工的具体行为目标,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果,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

(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问题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直接决定了其职业能力。因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一个会计的职业判断能力越高,那么他就越能做出十分正确的判断,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也就十分可信。而会计人员的行为动机则是指导并维持会计行为的驱动力。所以,会计人员的不同需求,便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动机,从而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一旦这些会计信息被违法犯罪分子使用时,将会产生一个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问题。所以说,会计的行为动机涉及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喜好以及自身的利益。一旦处理不好,将会产生严重的社会灾难。

(二)认识统一难

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十分繁荣,企业的财务建设也十分完善。所以装备集中收付制度在规范政府行为、加强政府的财政宏观调控职能以及完善政府的经费管理方面均起到了显而易见的重要作用。同时,这种收付制度也制约着政府部门和预算单位之间的相互行为。鉴于以上两方面的不同认识,在推行集中收付制度时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这些分歧主要包括对集中支付制度的概念以及意义的认识不同,还包括预算单位对资金使用权、财务自以及会计核算权的认识不同等等。

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策略

(一)规范业务程序,创新集中支付手段

现代教育改革的成功造就了大批的高素质人才,这也促进了企业采购资金的集中支付管理改革的步伐。与以往相比,现阶段的企业采购资金的集中支付管理所具备的最大的不同点就是能够提供最直接的感受。利用企业采购资金的集中支付管理等综合性技术,引导行业规范和业务程序,创新集中支付手段,帮助提高质量。因此,在进行企业预算的编制、审批等过程时,一定要及时在企业各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企业的市场部门、生产部门等充分了解不同的市场策略以及生产过程就会对公司财务产生的巨大影响。

(二)建立监督机制,确保资金安全

企业采购资金的集中支付制度使得使用权、采购权以及支付权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当然,分别拥有这三项权利的事业部门、采购部门和财务部门也起到了很好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简单的来说,就是事业部门仅仅需要整定并提交需要采购物品的详细清单,具体的采购事务则由采购部门执行,但是最终的签单权利依旧保留在事业部门中。而对于采购部门因为不具备支付货款的权利,因此必须通过财务部门按照清单合同进行货款的支付。纵观以上的执行机制,我们可以发现企业的这三个部门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的资金安全。

(三)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管理

一个公司的组织机构,指的是这个企业的计划、协调以及管理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整体框架。一个结构合理的企业机构,能够对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产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心理,并提高他们的业务办理能力。众所周知,会计职业是一个对知识性和技术性都要求十分严格的职业。如果会计人员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过硬的业务办理能力,将不能够很好的履行自己的任务职责。所以在加强会计人员管理的过程之中,一定要对会计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并提高他们的从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以此来确保公司会计人员的全面协调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总结

总之,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现在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之中。如果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失当,将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难以磨灭的灾难性影响。目前,正值企业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型之中,企业必须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抓住机遇,全面落实预算管理。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预算管理的积极作用,加强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以此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有益效果和积极作用,最大限度的规避企业内外的风险,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凤英.预算控制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影响分析[J].新财经(理论版),2013(11):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