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十篇

时间:2023-03-20 11:16:29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篇1

【关键词】情境教学;情感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教学

历史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有着其他自然科学学科所不具有的在陶冶人的情操、发展人的思想、形成人的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作用。同时历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记载,在培养学生继承民族优秀传统、形成世界意识和独立的人格、关注人类发展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又有着其他人文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历史教育中,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等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其中的人性和伦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对我们高中的历史课程提出了具体的三维目标,其别强调历史课程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把学生当成容器灌输,从而使课堂变得枯燥、无趣,学生对历史学习提不起兴趣,更不用谈从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了。即使关注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多将一些自认为是重要的、学生应该掌握的情感品质、行为规范、价值标准以知识灌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其效果微乎其微。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以“情”为经,以“境”为纬的教学方法,本着“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将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置于核心地位,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环境”,使学生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正符合我们欲实现历史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加上历史的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因此,情境教学不失为中学历史课程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对如何创设情境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略作分析与探讨。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心理学上,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三个不同层次的心理现象。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的心理反应,一般包括主观体验、生理反应和表情动作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积极的情感可以增加人的动力,从而影响行为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态度是指在一定情境下,个体对客体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个体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外化出的对生活中各种事物和问题特定的认识,具有明显的个人取向。如学生喜不喜欢一门课程,喜不喜欢这门课程的老师,这些都属于态度。而就我们的生活经验来讲,喜欢的事情,人们往往更容易对其投入关注和感情,更容易做好它。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态度的培养,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更是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价值观则属于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指个体看待客观事物及评价自己的重要性或社会意义所依据的观念系统,是在情感体验和态度选择基础上形成的高级性的价值追求与判断,具有人生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是影响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中学又是学生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一生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中学教育一定要关注到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引导。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积极的情感、态度,科学的价值判断在人们探索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情境教学

作为最早提出“情境”概念的学者,杜威认为要让学生在做中学,教育的艺术就在与为学生创设能够引起思维的恰当的情境,并提出了具体的“五步教学法”。可以说是开启了情境教学的大门。我国情境教学早在1978年,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的研究开始李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通过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练’为手段,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课堂教学操作五要素。具体而言,李老师认为,情景教学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特点,所谓形真,即要求神韵相似,可以意会。所谓情切,即要求教师以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所谓意远,即要求意境的广远,情境既要能够给学生一些直观的印象,又要能够激起学生的想象。所谓理寓其中,即要求情境的创设围绕教材展开,不仅给予学生感性的认识,而且要有内在的逻辑性,给予学生对本质的认识。简单来讲,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材,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个性化的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情境教学在历史课堂上的实践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这一特点本身造成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使学生觉得历史是一个很神秘、难懂的学科。再加上以往那种“灌输式”教学,学生更觉历史的无趣和枯燥,学习基本的史实已经很费劲,更不用说去感受历史的美,体味历史的人情味,发掘历史发展的规律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内容了。所谓“入境始于亲”,只有亲近、感受才能将学生带入所学知识中。情境教学的优势就在于通过创设有意义、有感情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接近历史的机会,帮助学生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这样的情境可以是通过影视、图片资料或者角色扮演等方式“再现历史情景”;也可以是通过史料、历史故事描述历史真相,补充书本中纲要式的结论,再现历史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当然,无论哪一种情境的创设,都离不开问题情境的进一步引导。通过提问,一步一步带学生接近历史的最真实面,让学生对“历史人”产生真正的情感认同,真正地习得古人的智慧和经验。而这一些列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真实情感的投入,不仅教师需要投入感情,而且创设的情境也要有感染力,要有自然的情感演绎过程。

案例

在讲授“罗马法的精神与起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罗马法演进的过程,理解罗马法的精神,认识到法律之于每个人真正的意义,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模拟情境:

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公元前501年),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原告士兵代表团包括甲:奴隶,生活贫困;乙:外邦人,伤残;丙:罗马平民,年迈多病。被告是罗莫洛家人(贵族)。

整堂课都以这个模拟的情境为线索,让学生充当小法官,去断案。在授课过程中,抓住罗马法演变的几个关键时间点(公元前501年、公元前5世纪中期后、公元3世纪),适时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正式进入课堂后,立刻引入情境。

教师:看了上述案件,如果你们是小法官,你们会怎么断案呢?理由又是什么呢?大家不妨集合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来做一回小法官,给这个案件做一个判决。

学生1:我认为罗莫洛家人胜诉,因为他们是贵族,当时的罗马是一个贵族统治的社会,法院的法官也是贵族,他们肯定会相互包庇的。

学生2:我认为士兵代表团会胜诉。因为罗莫多是立过遗嘱的,法官得按照罗莫多是意志办事。

学生3:我也认为士兵代表团会胜诉,因为生活贫困的奴隶、伤残的外邦人和年迈多病的罗马平民这些士兵都是弱势群体,他们曾经都为自己的城邦而战,应该获得应有的回报。

教师:好的,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是呢,我们去判断历史事件、看待历史人物都要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那么案件的结果究竟如何呢?我们一起“穿越”到公元前501年的罗马去看看。

与学生一起学习,公元前五世纪中期以前,罗马的社会情况。让学生了解当时罗马还是一个实行习惯法的地方,因此,贵族可以随意解释法律,平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在上述案件中,罗莫多的家人会胜诉。然而,这时有学生开始嘀咕,难道士兵代表团不会反抗吗?

这时,学生已经不仅仅主动参与到了课程中,还进行了反思,提出了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了,罗马习惯法向成文法演变的重要原因。于是,顺着学生的思路,课程进入到罗马成文法的学习,之后再次引入上述案件,将案件发生的时间进行推移到公元3世纪,此时学生已经基本能判断案件士兵代表团的胜利,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

教师:因为有了尊重遗嘱的成文法,因此如果上述案件发生在公元3世纪,士兵代表团将会胜诉,那么士兵代表团的人都能分到遗产吗,为什么呢?

学生1:肯定能啊,遗嘱上都写到要留给士兵一半的。

学生2:罗马平民可以获得,因为他受公民法的保护。

学生3:奴隶不能获得,因为罗马是一个奴隶制社会,奴隶是没有地位的。

学生4:罗马平民和外邦人都可以获得,而奴隶不能。因为公元3世纪罗马公民法已经扩大成为万民法,外邦人也被纳入法律保护的范围内,而奴隶、妇女不受法律保护。

通过这样的推移,学生不仅注意到罗马法保护范围的扩大,也发现了罗马法的弊端,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了。

上述情境的创设可以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直接情感体验的场所,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代入到案件中,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断案,这就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拉近了罗马法与学生间的距离。这样学生不仅自然地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还学会了结合事情发生的背景去判断历史事件是非、历史人物得失的方法。这一方法,往往会影响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判断视角。更重要的是,学生明白了法律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意义(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个人安全),从而对他们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大有益处。

三、情境教学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方面的作用与意义

凯洛夫曾说“感情有着极大的鼓励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而情境教学的突出特点和重要贡献之一,就在于它突破和超越了理性至上、知识本位的教育传统,将长期被忽略的情感因素重新摆在教育的应有位置。它通过视频、图片等的可视资料创设的直观情境、“角色扮演”所创设的虚拟情境、问题探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等,给予学生直接的情感体验,关注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习到古人的智慧,学会做人。

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选择,最直接的来源,是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实践和体验。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接参与学习过程的平台,在亲身体验中进一步形成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看法和评价,在不断加深的情感体验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并且情景教学具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学生进入情境后,很容易产生相应的情感,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激发学习兴趣。

参与性、过程性、体验性是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础。而情境教学刚好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体验的可能,因此,不失为中学历史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效途径。

当然,要利用情境教学有效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们必须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教师要融入真情实感,才能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情境的创设要基于生活,要挖掘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注意形象性,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吸引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注意问题的引导,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上升为相应的行为态度和价值判断。总之,情境教学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落实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仍需要大量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李吉林,张定璋.李吉林小学语文情景教学―情境教育[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 李育林.对高中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认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专刊).

[3] 王德民.故事开发:历史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9).

[4] 虞晓贞.在历史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践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1,10(下旬刊).

[5] 姚林群.郭元祥.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05).

情境教学篇2

高中数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利用课本中的数学理论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然而高中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很高,个体差异的存在必然导致一些学生不能深入的领悟数学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进行快速理解,以实现对数学问题的有效解决。情境教学的应运而生给学生提供了增加交流、共同探索创新的学习环境,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灵活的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将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化为对学生的能力、智力、创造力的开发和挖掘。学生在分析、探究、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提升了自主探究能力,实现对重难点的突破和创新,为其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深研理论,遵循情境创建的原则

1.生活情境中感受真实性。生活化、真实性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快速地进入现实环境,结合自身对情景的熟悉程度来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唤醒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情景中,针对其中的一些数学现象,积极的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来给予解决和探索,在不断的前行中产生认知冲突,并以此诱导学生质疑猜想,从而顺利的导入对新知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时,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细胞分裂”,让学生以图示的方式来观察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学生对这样的现象既熟悉又陌生,从而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逐渐由兴趣转化为理性的思考,并找到其中蕴含的函数表达式,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2.模型情境中直观形象美。表面看似枯燥、乏味的高中数学,其内在却体现着数学特有的严谨、冷峻之美。教具模型直观形象的显示了数学中抽象的知识概念,引导学生来挖掘、体验、感悟、欣赏其中蕴含的数学美,积极的利用自己的智慧来实现图形和理论之间的交流。例如数学函数图形的平移、旋转彰显了其中的运动之美;圆和椭圆都显示了模型中的曲线之美;立体几何中点、线、面之间的纵横交错,强调了数学中的线条美。这些教具模型的应用,为数学课堂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之对这种看得见、摸得到的情景产生愉悦之感。学生在观赏和自制的过程中,联想、想象、情感和思维被激活了,从而进入持续稳定的学习状态中。

3.质疑情境中思维探究性。激励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进而对现象、问题进行质疑;引导学生理性思考,训练学生分析、推理等严密的思维,以提高学生判断和计算能力;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正弦定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典型而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我国核潜艇A在海上巡逻,突然发现正东处有一艘敌艇B正以30海里/小时向北偏西40°行驶,试问,已知鱼雷的速度为60海里/小时,怎样发射才可以击中敌舰?通过这样的情景让学生绘制图形进行探究,通过大胆地质疑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对问题的激烈讨论,实现学生思维之间的交流。

4.激励情境中学生主动性。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动力。在情境的创建中,要能够顺畅的将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主动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在对数学的体验中,体会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品味数学中的无穷魅力,以使学生由感性的、暂时的兴趣,进入持续、稳定的学习状态。在热烈的情绪的带动下,学生主动的参与探究、表达、体验、评价、鉴别、操作等课堂活动,能够促使学生的语言、操作和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避免“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弊端。

三、优化课堂,灵活情境教学的实施

1.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化的情境将学生置于一个熟悉的环境中,由学生感性的认知来顺利导入理性的思考。例如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函数图像来创建情境,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函数图像,利用成语来描述函数图像的变化。这一情境使得数学问题充分与语文成语相结合,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纷纷利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学过的成语来进行描述。学生在描述上升趋势的增函数时想到了蒸蒸日上、节节高升等成语;在描述下降趋势的减函数时想到了每况愈下、直线下降等成语;在描述三角函数的图像时想到了此起彼伏。讨论使得学生很兴奋,教师就可以顺势提出问题:观察y=x和y=-x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这两种变化趋势有什么不同?如何利用数学的方式进行描述?学生由感性的描述上升到了理性的变化分析,使学生顺利的理解了“y随x的增大而增大”的特征,对函数的单调性有了逐步的认识,进而顺利的导入了对单调性的深层学习。通过这样贴近生活的情境建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建立了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兴趣,并逐层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教具应用,彰显数学的对称之美。教具模型的情境建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降低了学生的思考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具的制作,使学生能够体验从建立到生成的整个过程,从而理解知识的成因。例如在学习有关“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亲自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准备一定长的细绳,将绳子的两个端点固定在黑板的两个端点上(绳子的长度要大于两点之间的距离),然后利用铅笔拉紧绳子,沿绳子旋转一周,笔尖就会在纸上画出一个完美的椭圆形。

3.问题创建,建立数学的开放探究。问题能够直接点燃学生的思维。学生积极调动原有的认知来尝试解决问题,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实现对新知的融入和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创建问题情境,利用开放式的探究来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

情境教学篇3

一、情境教学,可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激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不断丰富其内容的。情境教学可以适用直观手段,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气氛,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进入情境。

具体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

思想品德课教材一般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一定的道德要求,并通过道德认识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教师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对这些事例进行描绘、渲染,使其富有情趣,用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如讲故事、朗诵诗歌、引用格言等。教师为此必须钻研教材、熟记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变书面语言为口头语言,再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使语言形象生动,使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含义,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感知而产生的,情感因素的作用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道德情景,使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录音、音响、幻灯、录像等电化教学,对道德要求进行渲染,再现于摹拟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和要求的认识。

(三)运用学生自身的表演进入情境

学生道德情感的建立,往往与年龄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强弱有关,这就使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具有一定的难度。要突破这一难关,可以采取让学生自身表演,通过做一做、想一想,慢慢体会,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表演形式主要有小品、哑剧、相声、角色扮演等。通过学生的自身表演进入情境,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四)运用观察、演示进入情境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学要点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图表,接触实物,进行小演示,小操作等,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及进一步深化。如用一双筷子和十双筷子作比较,哪个更容易折断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演示进入情境,做到眼有所观,心有所感。

(五)巧用插图、挂图进入情境

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有插图的,低年级教材更是图文并茂。因此,在教学中,巧用插图或挂图,创设有静有动的情境,使学生加深对道德要求的认识。

二、情境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行为动机的实践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明理是基础,导行是关键。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明确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信念的过程中,必须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使学生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知道怎样按道德规范去行动,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运用情境导行,可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1.巧用自然环境进行情境导行

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很多反映历史的、近代的、当前的、现实的人文景观,也有反映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问题。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有目的地为学生导行,并使导行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如教学《与邻居友好相处》一课,就通过泉泉和龙龙两家和睦相处的故事导出你自己是怎样与邻居友好相处的?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和教育,达到对学生行为动机的指导。

2.创设与道德行为相应的情境导行

情境教学篇4

关键词:数学 情景教学 设计

一、数学情境设计的重要性

1.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观的要求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既然是一种活动,那么就需要一定的情境。要使学生在数学教学情境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处于一种自主探索知识的状态,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自信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2.从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认识

俗话说“模仿只能跟着走,创新才会出人才”。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够顺利开展,作为数学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就应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与他们数学学习有联系的数学情境。

二、数学情境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已表明,学生对学习具有如下三个显著倾向:

(1)对处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

(2)对掌握主动权的知识很感兴趣;

(3)对学习具有鲜明的情感。

因此,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特别注意这三点,要使学生在数学情境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处于一种自主探索知识的状态,让他们体验到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果子的成功之感,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产生自我激励,自我要求上进的心理,并使其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三、数学教学情境的几种类型

1.创设试误型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根据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是使他们去动手操作。通过设计的实验,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使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分析等活动,把数学知识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如在讲授反比例函数这一节内容时,因为学生对正比例函数的函数解析式、图象、函数的增减性都有所了解,所以在介绍完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以后,让学生自己利用描点法来画图,根据学生画出的各种不同的图,很自然的热烈的讨论起来,在不断讨论和修改中,学生不断否定自己,不断地总结,终于画出了令人满意的图。如此对教材有效进行优化组合,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进行思考、讨论,从而发现问题。

2.创设故事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产生了许许多多值得赞扬、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在设计数学教学情境时,可充分挖掘数学史料,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数学情境,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如高斯、笛卡儿、牛顿及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都有很多故事可以用来设计数学情境,

如在讲“勾股定理”这一节时,可以向学生讲这样一则故事:如果在宇宙除了人类还有其他文明,人类应如何同他们交流呢?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勾股定理最能代表人类的文明。如果宇宙中还有其他文明的话,接受到这个信息,就会向人类发出回应。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肯定会急切地想知道,勾股定理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从而为学习新课作好了铺垫。3.创设操作性问题情境,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即通过一定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产生非知不可的要求。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这节课的开始我这样问:老师手里有一个三角形,为了布置教室我们还需要许多个和这个三角形相似的三角形,你能帮老师画吗?想想可以怎样画?问题一出,同学们个个忙活起来,不停地想着、画着,有的还和周围同学讨论着,我想这样的设计更能够使学生自主的去研究、探讨、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体现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老师是作为指导者、协作者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真正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创造性教学,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也更符合课改精神中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4.创设铺垫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亲历数学构建过程,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记得讲勾股数时,教师出示了这样几组勾股数,请同学们讨论这些勾股数的特征:3,4,5;5,12,13;7,24,25;9,40,41……

开始学生们只注意到:每组勾股数的前一个数都是奇数,后两个数是一奇一偶,之后陷入僵局。教师启发道:一奇一偶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们发现是连续数。忽然一名学生发现后两数之和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稍一顿,即抬头,急切地说:“这两个数的和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这个完全平方数就是前一个数的平方……”这样,在思考,观察中发现规律,灵感一触即发。学生们找到了勾股数的特征:即大于1的奇数的平方分成两个连续的自然数,此奇数与这两个连续自然数成勾股数。

5.创设认知冲突型情境,深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可创设认知冲突型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例如。在学生学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后,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课本上举例说明了‘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在什么情况下全等,在什么情况下不全等呢?”以上这一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答案。

情境教学篇5

关键词:新情境问题物理教学方法和途径主动探索

新情境问题主要以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实际、现代科技为素材进行设置,使物理学科新情景的创设比较新颖,能真实、全面地模拟和再现了生产生活的实际场景,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高科技成果等情景。加强新情境问题的教学,使新情景与问题提出等有机结合,学生在新情景下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和思考,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本文对中学物理学科的新情境问题的教学,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新情境问题”教学过程的设计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如何把物理问题生活化,让物理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将其产生和发展过程返璞归真,给学生创设物理现象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观察、思考,发现归纳出蕴含于情境中的物理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构建物理现场情境,激发学习“内驱力”

“新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去体验情境,通过观察、实验和思索,触发学生的探索意向,形成自觉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围绕一定问题,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实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亲自成为“发现者”,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动量和冲量”一课教学中,我先精心设计一个小实验:取几颗橡胶弹丸,分发给学生看。将一颗弹丸装入玩具手枪,一手持枪,一手持纸靶,沿平行于黑板的方向击发,弹丸穿透纸靶。接着,佯装再次装弹(不让学生知道是空膛),声明数到“三”时,开枪。然后对某一区域的同学,缓缓地数出“一……二……三”,不等枪响(其实并不击发),手枪所指的区域的同学已作出或抵挡或防御的反应。

问题与讨论:

()你们躲避什么?为什么要躲避?——子弹,会被弹丸中伤。

()刚才传看子弹时,为什么不躲闪?——子弹没有速度,不会被弹丸中伤。

(3)空气中的气体的分子具有很大的速度(可达05m/s),它们无时不在的撞击着我们最珍贵也是最薄弱的部位——眼睛,为什么我们毫不在乎?——气体分子质量很小。

(4)手枪所指区域以外的同学,为什么没有做出防御反应?——子弹不是射向他们的。

讨论与小结(可由学生自主完成):运动的物体能够产生一定的机械效果(如弹丸穿透纸靶),这个效果的强弱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且这个效果只能发生在物体运动方向上。

本实验让学生先产生兴趣,造成悬念,继而思索,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兴奋之余,研究课题“动量”已自然形成。而且,对动量的大小的取决因素和方向性都有了正确的指引作用。

、设置探索验证情境,激活科学思维

美国华盛顿大学内的一条幅上写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只有动手做,才理解得深”。接受性学习是要学生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接受下来,然后内化成自身的素质,然而在内化过程由于缺少自身的经验体系,故在形成自身的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可能会造成联系障碍,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需要学生从情景中认识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实验验证,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这些都得内化成学生的自身经验体系,因此探索验证是探究性学习模式中的核心环节。

此外,探索验证过程创设类似科学家的研究情境,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以假设为基本方法,以质疑验证为基本手段,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网络,直至问题的最后解决,其中既有形象思维、动作思维,又有抽象思维;既有聚合式思维,又有发散式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学到物理基础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受到科学作风的熏陶,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

在“超重和失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或查阅资料,或收集信息,或实验验证,如在磅秤上测量体重时以直立姿势下蹲和以下蹲姿势直立磅秤示数的变化;用易拉罐自由落下来演示液体压强消失现象;提出了在太空轨道上研制“长距离的光导纤维”,“绝对球形”的滚珠和科学设想;进而还提出了宇航员在宇航飞行中应采取何种姿态……这些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严谨科学态度。

3、创设设问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教育所传递的内容应该有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应该让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客观的人;第二,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有理性的人;第三,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善于提问、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人。而目前的物理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局限于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与社会相联系实际问题和与现代科技发展相联系的问题。

在创设新情境问题过程中,要自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科技与社会,体现现代物理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思想、新观念,可涉及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在不削弱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不破坏物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情况下,敢于突破物理学的框架体系,综合其他学科的内容,用联系的观点将学习内容综合化、实践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把最新科技问题转化为自然问题,在素材的选择上要注意:一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最新科技成果。二是不要贪大求全。三要有利于开拓视野,启迪思维。

如在某一物理知识的教学结束时,提出一个或几个与以后学习有关的悬念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往往会取得“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学习兴趣。

在学完“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以后,创设设问情景,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因此高山顶上气温似乎比地面气温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何解释?

()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舱外气温往往在-50℃以下,舱内由于空调的作用仍温暖如春,但此时空调的作用不是使空气降温,而是使空气升温,如何解释?

情境教学篇6

关键词古诗;情境;创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一、利用图画创设情境

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图片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如在教学元代诗人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时,如果教师就文字这样给学生讲解:“这首小令描绘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游子秋日黄昏行旅的图景,表现了游子悲秋怀乡、难以言喻的惆怅心情。”学生可能很难体验到。因为学生们没有做游子的经历。因此,在学习这首小令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先将小令中的内容做一个大致的了解:前三句写景——缠绕着枯藤的老树上落着几只在黄昏中栖息的乌鸦(这是全诗的基调铺垫,已然是愁绪满纸了。);精巧的小桥,清澈的流水,幽静的人家(这里描写的是恬静幸福之景,从反面牵动了作者的离愁别绪,因而更怀念家乡);荒凉的古道上,刮起阵阵萧瑟西风,旅人骑着一匹瘦马,正在继续奔波(这里透露出了游子的身世)。接下来,教师质疑:“你认为小令中哪些词更能表现出游子的心情呢?”引导学生理解。而后,教师出示图片:枯藤老树、黄昏中栖息的乌鸦、瘦骨嶙峋的老马、在秋风中瑟瑟发抖的游子形象(断肠人)。有的学生看到那匹“瘦马”时说:“从瘦马的身上,我想象到了游子奔波的劳累艰辛,马都瘦成这样了,就暗示了人的劳累。”还有的学生将最后一句与图片结合在了一起:“因为人在天涯,离家遥远,在秋风中骑着瘦马行进,无依无靠,所以更加伤感秋天的来到更加思念家乡了。”

图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诗文所表达的感情,比较有效地提高了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二、利用声像创设情境

学生在学习古诗时,由于古诗的年代久远,理解就比较容易有误差,因此不少学生感到有困惑,有个别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不太感兴趣。因此,就要求教师想办法使学生爱上古诗,爱学古诗。若教师在教学时借助现代教育媒体——计算机,融光、声、色为一体,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例如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诗时,学生对瀑布的形象感知较少,因此对瀑布声音的气势、形象的壮观都不会理解得太到位。于是,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观看了瀑布的有关录像,让学生对瀑布的声音及形象产生浓厚兴趣。而后,配着音乐,师生共同朗诵课本中叶圣陶爷爷的《瀑布》,使学生更加熟悉瀑布的声音与景象。最后,师生再一起共同学习、讨论、交流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此时,学生们不用老师多讲,已经深刻地感受到了“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美丽景象与“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恢弘气势,更加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风光的无比热爱之情了。

利用声像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诗人所处年代,就犹如坐在诗人对面,聆听诗人吟诵,产生出一种真切的感受。

三、利用亲身经历创设情境

在学习陆游的《游山西村》时,里面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有的学生对诗句理解有一定难处。什么是“山重水复”,怎么会“又一村”,需要教师的引导。除了可以用图像资料加以引导,还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用自己身边的简单示例来理解。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教学楼走廊来理解。初来我校的人对我们的学校格局不是很清楚,当从西门而入时,往东走,看到一块硕大的版画,以为是尽头,但是走近了却看到一个拐角,拐过去再次往东走。如果想去办公楼,那么需要走两个这样的拐角。因此,这一情形和我们诗中的情形有类似之处。让学生走一走,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容易了。

四、利用模仿形式创设情境

古诗的教学不一定必须是严肃规范的,只要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很多古诗,既像一幅画,又是一段美妙的旋律。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将古诗可以作为真正的音乐旋律来欣赏,而且诗词并不只在于音律上的押韵,很多有趣的能够唤起人们想象的声音就藏于诗句当中。

一首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出现了多少美妙的声音。月光明亮,惊飞了树枝上的喜鹊,摇醒了半夜沉睡的夏蝉,发出清幽的鸣声。人们在浓郁的稻花香里谈论着今年丰收的消息,高兴地听着田野里蛙声闹成一片。多么惬意的景象!

这是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注意了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夜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既是夜间,却将月、鸟、蝉、蛙、星、雨、店、桥多种事物巧妙地组织起来,让人感到恬静。在此,教师请学生们细细品听诗句中的声音,引导他们模仿这夏夜里的声音。于是,教室里一片鸟噪、蝉唱、蛙鸣,山村特有的音响交会在一处,好不热闹,使黄沙道显得更加生机勃勃!再来提问学生的感受,会答出:“真热闹,这个乡村太有生气了!”“我能感受到人们喜悦的心情!”“我能体会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这种乡村生活的喜爱。”……

情境教学篇7

一、情境导趣,以趣激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学习语言的最佳期是在儿童期。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好奇心与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儿童接触“A、B、C”的起始阶段,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生是否对英语产生兴趣,英语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努力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到新鲜、轻松,使学生喜欢英语课,喜欢学习英语。在教nose,ear时,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轻轻地捏捏学生的鼻子、摸摸学生的耳朵,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并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满怀激情,以丰富的体态语言与面部表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单词或句型时,我们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相应的动作,即使是夸张的动作或朗读语调,孩子们也会特别喜欢。“big”两手张开画个大圈,“small”用两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strong”出示手臂,并鼓起肌肉,“thin”做一个瘦的动作。学完单词后,老师做出动作,学生就会说出这个单词;教师还可以根据孩子好动的心理,结合游戏和儿歌教学,努力创设英语活动情境,动静穿插,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穿插,吸引年幼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会自主学习。对于中高段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编排课本剧,进行表演,进行free talk ,如让学生利用每课的前五分钟表演巩固已学句子,具体做法是:学习小组表演对话,能说什么就说什么,说错也没关系。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有说错要批评的压力。如:―― 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 Jim. How are you?Fine, thank you.And you? I am fine, too.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练说的机会,并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学每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情境内化,以争促学

优质的英语课堂不能单以教师传授给学生有效信息的多少来衡量,还要注重学生信息内化及运用能力的大小。单纯直接的课堂教学乏味无趣,容易使学生感到压抑,产生心理疲劳,阻碍学生对语言信息的内化。因此,教师要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呈现新内容,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然地实现语言的感知、理解、内化、运用,并能因材施教,开发学生学习潜能,使其获取成功的体验。

在英语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掘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思维水平,使学生体验到竞争成功的喜悦。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比分制,开展学生个人争优和小组比赛争胜的教学形式,如在练习I’dlike……句型中,在小组内展开竞赛,比一比谁会的多。学生就会争抢地说:I’dlike some eggs . I’dlike some milk……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情绪饱满,团队合作精神得以增强。更重要的是给学习优秀的学生创造了表现的机会,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铺垫了台阶,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动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情境迁移,学以致用

情境教学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灵活掌控;n堂效率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在现代教育中的广受认可,情境教学近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从当前的应用情况来看,很多教师没有正确把握好情境教学中的“进”与“出”。往往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容易,但是当情境教学开展后,很难及时从情境中出来。这样一来,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学效率,影响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因而如何正确把握情境教学中的“进”与“出”,也是在情境教学应用中取得较好应用效果的关键。

一、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制定情境教学方案

情境教学的应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参与情境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学习和掌握教学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因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应当集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情境教学方案。最为关键的是如何把握情境的“进”与“出”。进入情境是情境教学应有的基础,只有带领学生进入情境,才能从中促使学生去主动学习、思考,并且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出”则是教师对于教学节奏的掌控,不能一味沉浸其中,要走出情境,联系教学内容,开展知识教学,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平均数”这一章节的教学中,两个篮球队比赛,分别为欢乐队和开心队,已知每个队伍各个成员的身高,分别计算两个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教学应用方案。分别在班级中选择10名学生,分成两组,扮演两个篮球队的队员。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将例题中的相关数据分配到相关学生的角色中,进行角色扮演和相关计算。在该章节的教学内容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平均数计算方法。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分别是相加和除法运算。将所有队员的身高数据相加在一起,然后除以队员数量,便可求出每个篮球队的平均身高。为了提高情境教学活动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还应当对情境教学中的一些情节进行改良,融入更多的教学知识点。

二、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参与

在情境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教学中,即进入情境。情境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因而应当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教师应当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设备来播放相关的视频,把这种方式作为课堂导入方法。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首先在多媒体设备上播放一段篮球比赛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然后教师开始进行课堂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一段篮球比赛视频。请大家想一想,在篮球比赛中,是不是队员的身高越高,就越有优势呢?学生回答:是。教师:好的,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那么我们如何对比两个球队的身高呢?要知道,每个篮球队都有5名队员,不同队员的身高都是不一样的,请大家思考一下,如何对比两个球队的身高。学生回答:对比两个篮球队的平均身高。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讲授的内容,如何计算平均数。

通过这种课堂导入方式,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在接下来的情境教学中,教师同样应当注重课堂气氛,使得课堂气氛保持在一个较为活跃的状态,从而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此也可以看出,活跃的课堂气氛是进入情境的环境基础,只有学生兴趣被激发出来,主动参与其中,才能够真正达到情境教学的目的。

三、掌控教学节奏

从当前情境教学的应用情况来看,所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便是很多教师没有较好的掌控教学节奏,往往在情境教学中进得去,却出不来,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学效率和质量。因而教师应掌控好教学节奏,灵活把握情境进出,要进得去,出得来。

当然,仅仅依靠这种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情境教学活动进入到相应的节奏时,教师应当立即跳出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数学知识。如在将所有的篮球队员身高数据相加求和后,教师就应当在这一节点跳出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两个篮球队每个队伍5名篮球队员的身高数据之和,接下来进行平均数计算。可以把5名篮球队员身高之和除以队员数量,就能够求出该篮球队的队员身高的平均数。

教师在跳出情境后,要把情境教学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然后以知识讲授的形式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可以继续进入情境,让学生运用知识来进行运算。

四、细化教学目标

作为教师,要提高情境教学的有效性,应当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制定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当情境教学进入到一定时期后,继而跳出情境,巩固知识内容,完成相应的具体教学目标。在“平均数”章节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三个细化的教学目标,分别是:

1.掌握平均数的基本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在情境教学开始前讲授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或者在情境教学活动过程中跳出情境来讲授,从实际效果来看,后者更加适用。关键在于教师应当在适宜的时间点跳出情境,特别是一些能够引发学生关注和好奇的节点来进行教学知识讲授,最易于取得较好的效果。

2.自己动手进行计算。在平均数计算方法讲授完成后,让学生根据教师讲授的计算方法自己动手计算两个球队的平均身高。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如一个同学负责加法、一个同学负责除法,其他同学负责验算。通过这种方式,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计算方法。

情境教学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学是一门艺术,数学课堂的情境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数学情境”是“人化”的,需要创设才能生成,下面就“如何创设行之有效的数学情境”谈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的策略

1.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选取学生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

二、创设情境的具体措施

1.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教学中创设现实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如在教学“钟表初步的认识”时:可创设让学生猜谜语的情境。小孩子都喜欢猜谜语,一听说猜谜语,立刻调动起全部的注意力来参与。当老师吟诵谜语:“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嘀嗒嘀嗒的声音,提醒人们争朝夕。”孩子们就会踊跃举手,情绪非常高涨。终于有人猜出了谜底:“钟表”。借此引出课题:“学看钟表”。在综合练习环节,我把教科书上的情境搬到了课堂上。老师叙述情境,学生分别扮演角色,孩子们热情很高,学习效果自然也很好。课后并设计:你通常几时起床?你能看着表记录下来吗?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2.创设趣味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将是其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大动力。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发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师问:“你是怎样测量出圆的周长的?”“我用滚动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如果要测量的是大圆形水池,你能把水池立起来滚动吗?”“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呢?”“用绳子绕圆一周,量出绳的长度,也就是圆的周长。”这时,师演示:把系着小球的另一端固定在黑板上(半径不等),用力甩动小球,让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运动的轨迹形成的圆。问:“你能用绳测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观察实验:两个球同时被甩动,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圆。学生欣喜地发现:圆周长的大小与半径有关,圆周长的大小与直径有关。“圆的周长到底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的探索不再是被动的,教师的提问层层设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无穷的,数学课堂变成了学生求知的乐园。

3.实物演示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形象思维的主导地位,实物演示可以将观察与思维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感知对象具有典型意义。比如“面积”与“体积”这两个概念往往让学生相互混淆,尤其对“体积”的理解模糊不清。我们可以这样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概念:首先拿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装同样多的水,让学生观察,然后把大小不同的石块分别投入两个杯中,再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知两个水杯的水面都增加了,但是水面的高度不一样,师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非常肯定地回答:“第二块石头比第一块大,它占的地方就大一些。”在此基础上,教师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样自然是春风化雨,水到渠成。又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把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去感悟:(1)把全班8个组的同学看作单位“1”,要求的人站起,应站几个组(行动语言)?(2)把剩下4个组的同学看作单位“1”,要求的人站起,应站几个组?(3)把剩下3个组的同学看作单位“1”,要求的人站起,应站几个组(行动语言)?(4)把剩下1个组的4位同学看作单位“1”,要求的人站起,应站几个人(行动语言)?学生身临其境,对单位“1”的可变性和相对性一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的一大特色。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使他们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投入对新知识的探究中,从而获得新知,得到发展。也就是说,融入贴近生活的、有趣味的、探究的、开放的情境数学课堂将会散发出独特的魅力,牢牢地吸引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呈现出鲜活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情境教学篇10

一、融入生活,利用生活情境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很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既能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又能帮助他们在好奇中掌握数学知识,从小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安排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在课堂中融入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皆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学习,不会让学生感到知识的高深与遥远,相反会给他们一种亲切、熟悉的感觉,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下面通过两个例子来说明。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一年级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引入生活情境。例如一年级上册“位置”一课,主要教授小学生上、下、前、后的基本概念,由于这些概念在生活中很常用,所以教师可以将这个概念融入到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这些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可将这节课安排在室外,让学生通过观察操场上的实物来向他们讲解上、下、前、后的概念:篮球在篮球架的下面,篮球架在双杠的上面,看台在我们的前面,操场门在我们的后面……在了解这些概念以后,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用,可向他们提出要求:小红站到小明前面,小强站到小丹后面,将语文书放到数学书下面,将英语书放到数学书上面……通过这些简单的应用,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掌握知识。

除了设置生活情境来教数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一年级下册有认识图形的相关知识,主要是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以及圆这几个图形的认识,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找一找家里物体的形状,有的学生找出盘子是圆形的,有的学生找出电视屏幕是长方形的……学生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加强记忆

除了利用生活中的情境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情境,让学生们在所创情境中学习,沉浸于课堂情境之中,从而更好地消化和理解数学知识。创设情境一般是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选择比较常见的场景让他们轻松接受所学知识,并能记忆得更加深刻。通常采用轻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下面结合教学的一个实例来简单介绍。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位置和方向”一节主要是教授学生如何描述位置,大部分都是计算方向和距离的题目。例如学校在游泳馆的北偏西45度,这样的学习内容很难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不便采用生活情境的方法讲解。为了使学生更清晰明了地理解知识,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可结合课本上提到的游泳馆、学校、邮局、小明家、书店这几个地方创设情境。教师先在课前制作地图,在这几个地点之间画出几条公路,这些公路可通向任何一个地点,且公路间的角度相等,只是公路的方向和弯曲程度不同。在课堂上,教师用投影仪展示所画地图,让学生寻找两个地点间最近的路线,并计算出所要走的角度,比如找出小明家到学校最近的路线,学生会找到相应的路线,并根据公路间所形成的角度来计算小明家和学校所形成的夹角以及从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创设这样的情境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学习相关知识,学生也容易接受。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解答问题,例如学习三角形时让学生找到生活中存在的直角、钝角、锐角三角形,同时创设一个情景剧,即让每一位学生代表一个三角形类型,在剧中描述所代表的三角形的性质和特点,以此来帮助学生记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三、设置竞赛,增强趣味

竞赛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仅便于应用,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斗志,使他们更快地融入到课堂之中。数学教学也应采用竞赛的方法,可采用简单的口算竞赛或小组规划设计竞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锻炼思维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为了活跃课堂氛围而刻意设置竞赛,不适当的竞赛反而会适得其反,要结合知识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设置。合适的竞赛往往能在增强学生团队意识的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吸收知识,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具体说明。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一课主要涉及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这些知识讲解起来比较容易,但是让学生深刻地掌握并且熟练地运用并不容易,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总结归纳、寻找规律。然而,大量的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他们不愿重复性地做太多的计算题,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竞赛的方法来激励他们寻找运算方法做出题目:教师准备三组简便运算的题目,将学生分成六到七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发给各个小组同样的题目,比一比在规定时间内哪个小组的正确率最高。比赛进行三轮,综合成绩最高的小组获胜。这样的竞赛能促使学生更快、更准确地算出题目,一方面要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另一方面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认真细心,这样才能保证计算正确。这个过程正是锻炼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而且在三轮竞赛结束后,学生也找到了计算规律,教师再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善找到的规律,从而轻松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

四、实际演练,深化理解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都是课上教师讲学生听,课下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做,导致一部分认真学习的学生能理解课堂内容并认真完成作业,而另一部分学生却不能完全理解知识,作业也无法高效完成。不仅如此,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基础薄弱的学生,都没有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要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并实际演练出来,这样才能帮助他们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做简单介绍。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涉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从最初的帮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部特征到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再到运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最终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课本上的应用题包含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例如运用面积公式粉刷墙面、利用体积公式计算铺路所用的沙子,但这些都是纸上谈兵,很难在生活中操作。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缩小或抽象化,利用模型等工具来辅助教学,让学生有机会动手操作。教师在课前制作几个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模型,在学习了基本概念之后,将模型分发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测量来计算给这些图形涂颜色所需的面积。教师也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个沙槽,里面放入一定量的沙子,制作一条公路的模型,让学生通过测量公路模型计算出铺路所要用的沙子量,再通过测量器测量沙子的体积。这样的动手操作,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也能增添课堂的趣味,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运用知识。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