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7:14:40

情境教育

情境教育范文篇1

“英语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具体、生动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法有较强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拉近了英语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中职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正是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语言活动创设职业场景,体现职业特色,所以英语情境教学法与中职教育的要求是非常吻合和一致的。下面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就中职英语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谈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营造美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英语情境教学是让学生在情景活动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所以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参与英语活动的课堂氛围就显得很重要。心理学家认为,人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其个性特长就很容易发挥,学习的效率就会成倍地提高,其自主学习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因此在和谐的课堂气氛里,学生就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敢于表达,敢于把自己不懂的东西和想法说出来。所以,根据此指导思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着重营造和谐美好的课堂氛围。

笔者认为,首先应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只有投入了感情,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当学生喜欢某位老师时,也会连带着喜欢她所教的学科,甚至克服困难把这门功课学好,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另外,课前也不是重复千篇一律的问候语,而是与学生进行亲切的问候与交流,每天都有不一样的问候,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Boysandgirls,youlooksmarttoday!”几句友好的玩笑,几句小幽默,几句赞美的话语,立即就会把学生的情绪提上去,既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又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心灵的温暖,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开始一堂语言课的学习。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用英语组织教学,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在交流过程中,要多赞扬学生取得的进步,经常说:“GoodJob!”、“VeryGood!”、“Welldone!”等激励性的词语,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使他们不断获得成就感,从而产生进一步学好英语的动力,这样课堂气氛才能活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参与的兴趣,为情境教学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交流环境。

二、创设情境、设置场景,模拟教学、体验英语

笔者认为,教师要把中职英语课堂当成一个社会活动舞台,模拟真实情境,将枯燥、抽象的内容设置在真实的情境中,加之如果所创设的情境能紧扣学生的心弦,让学生进行真实的语言交流,他们就能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完成各项学习和交流任务,并且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同时就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英语知识和英语表达能力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因此,为了锻炼学生职业口语技能,更多地运用英语,为学生创设全方位立体的语言学习环境,笔者对情境创设、场景设置和模拟教学、体验英语等方面进行了以下实践:

1.角色扮演展示情境。角色扮演(RolePlay)把学生从机械的、重复的、单调的练习中解放出来,从而为有效的交流提供了极好的条件。笔者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把课堂设置在学校的模拟餐厅、模拟客房,并进行角色扮演,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真实的情境:在课堂上,有电话接线员的订餐服务、迎宾员的迎宾就坐服务、餐厅服务员的点菜服务等一系列模拟餐厅服务的语言环境,还有客房服务员的迎客进房、介绍客房服务设施等模拟酒店服务员的语言环境,学生扮演服务员、顾客以及领班或经理的角色,并按角色的要求在规定的情境中进行活动,从而培养了学生在实际生活、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设计活动情境及人物角色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力求使情境和人物角色真实,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角色扮演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入角色、状态,体验情境,突出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其它如看病、问路、打电话、购物等话题都可通过角色扮演来巩固和掌握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如在上购物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让学生拿出自己最喜欢的衣服和鞋帽,不同颜色的、不同尺码的,并且标上价格,学生一看到此景就非常想试一试,这样只要教师稍加指点,学生就能积极地参与进来,而且积极性非常高。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成为主体,在活动中学习且能正确使用语言,很轻松就学会了书上的句型及单词词组,而且印象深刻。角色扮演的情境教学方式,能把时间更多的留给学生,改变了以往的“满堂灌”,丰富了英语课堂,寓教于乐,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2.媒体运用展示情境。随着高科技的日益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上,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高效率的优越性。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以最佳的情景,画面音乐,色彩和语言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TalkingAbouttheWeather这课时,要求学生能与人谈论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某天的天气,读懂介绍天气和气候的文章,为了能有一个更直观的情境,在教学时,笔者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出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境模式,有春夏秋冬的气候特点,也有相对应的动植物生长规律和人类的活动特点,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了新奇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如:在讲授FamousPeople这课时,利用PowerPoint制成一个课件,结合本单元的重点,分门别类的在课件中链接一些需要的内容,包括介绍体育明星、电影明星、还有著名的政治家以及他们的传奇经历,很快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很多学生对一些明星是“如数家珍”,讲起来像是在讲老朋友一样,当然在交际过程中不必过于纠缠一些细小的语法错误,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介绍异国文化、设置地道语境。笔者认为,创设情境时有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背景知识,“文化的习得是语言习得的一部分”,这样能使我们在语境中操练的语言形式恰当和得体,也使设置的语境更真实有用。比如,在FoodandDrink一课中,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把同学分成两组,一组喜欢西餐的,一组喜欢中餐的,以讨论中西餐主食作为话题开始,得出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不同、餐桌礼仪的不同,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许多有关食物、饮料、食物味道,还有西餐烹饪方面的知识,而且还从中得到了乐趣,增长了知识。

掌握英语中的一些习语和常用谚语的用法也很重要,包括欧美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如“MayIsithere?”、“Goahead,Please!”他不是让你向前走,而是让你坐下的意思;在接电话时,我们许多人第一反应是“Whoareyou?”其实这样的表达是不符合英语习惯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Whoisit?Please!”,等等。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有意识地展示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如中西方节日的异同、日常问候用语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4.利用课外生活创设情境。笔者认为,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大力开展课外教学活动也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延伸。所以英语的情境教学也应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习迁移拓展到生活当中,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创造英语的语境,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笔者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进行适当地组织、开展各类英语活动,如英语基础及书法好的同学出英语板报,介绍学习方法,猜字谜和英语谚语,以及介绍英美国家风土人情等;举办英语联欢晚会,晚会可在周末由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自编自导一些短剧,唱英语歌曲、用英语的绕口令、幽默、笑话、小故事、朗诵等,学生参与的热情特别高涨,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有也可以开展英语演讲比赛、书法比赛、作文比赛、听力比赛等,利用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英语的世界,学生在英语的情境中体会到了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愉悦。

三、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的课堂实践和教学效果表明,“英语情境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形成师生交互式的教学风格、体现教学的和谐性。一方面,中职学生的特点更侧重于形象思维,要求教师要不断钻研业务,拓展思维,巧妙设计教学环节,让全体学生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不再像以往那样把书上的内容带读和翻译一下就可以,而是要深入学生之中,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启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过去课堂上学生保持沉默的局面,使学生全身投入参与其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通过教学互动,鼓励学生自主发展,激励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语言知识,并且能在实践过程中使英语听、说能力得以相长。

“英语情境教学”的实施也需要教师对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多种评价方式,既要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要注重生生互评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而在以往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只需要学生的卷面成绩。这种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优劣的唯一依据的评价体系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缺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的评价。

情境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中国法制史;情境教育

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从开设以来一直都是法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由于这门学科对中国历史文化理解较深,而教师教学期限较短,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去了解中国法制史,导致学生对中国法制史不太重视,也就不能更好地学好中国法制史这门课。面对这种现状,处于自媒体时代应该利用良好的教学资源,比如将情景教学应用在中国法制史教学中,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关注,强化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自媒体时代中国法制史教学中的情境教育概述

情境教育在实际教学课堂中构建另一种与学习相关的情境,从而达到学生学习、理解知识的能力。虽然情境教育普遍应用于中小学生的课堂教育中,但学习的目的就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所以在本科中国法制史教学中采用情境教育也能得到相同的效果。教师应当通过自媒体时代的信息技术,建造出一个良好的历史发展情境,带动学生集体融入到其中,让我们学生可以更加主观地意识到所学的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内容,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中国法制史情境教育的优势

(一)强化学习记忆。情境教育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设定的现实情节,然后再进行教学,值得注意的就是设定的情节要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教师就设定的情境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的探讨、思考,对于教学情境的设定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设定符合当代大学生喜好的情境,这样才能使我们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中国法制史的学习中来。中国法制史教学有较多的理论知识,然而只有结合情境教育,形成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局面,让学生可以直观记忆所学的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二)促进思维发散。通过教师设定的中国法制史的实际情境,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切身感受某一时期社会发展的过程。举例来说,在学习《隋唐制度》课程时,教师让我们自己选择角色,自己选择扮演商贩、官员等等,再进行相关法律行为,根据自身所经历的事件,结合实际分析当时的法律制度。这样可以让我们对某一课程内容更加印象深刻,也会促进学生去结合实际对中国法制史进行思考,让学生的法律思维技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可以更加灵活地通过中国法制史运用现代的法律。

三、自媒体时代中国法制史教学中的情境教育研究

在这个自媒体时代,如今交流方式都依靠网络,我们也调查过在校学生与同学沟通为何种方式的问题,经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大多利用互联网,比如QQ、微信等通信软件相互沟通交流学习,而面对面的学习已经占很少数了。当然在自媒体时代利用互联网学习也有很多的优点,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对于网络都极其敏感,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去获得优质的学习资源。而在中国法制史的情景教学中,适当加入自媒体可以建造更加合理的教学情境。譬如,教师构建一个信息交流不方便的远古时期的情境,学生想出办法通过微信群聊形成这样一种环境,而一部分路程较远的学生就走出教室,想要发送消息通过这个微信群聊的互联网媒介,教师适当把握交流时长,让其他学生能全面主观地了解到某一时期的特性,学习时的灵活程度变大,学生就可以更直接地切入主题知识。现在的自媒体时代不断发展,各种信息技术应用在中国法制史的教学中,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很大的转变。而现在的中国法制史的学习资源的透明性,可以让教师和学生能随时随地获取中国法制史课程的知识内容,同学之间所得到的知识也可以进行共享,不会受到任何限制。学生通过情境教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生也可以在网上查阅中国法制史情境教学的相关视频进行学习,促进对中国法制史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四、结束语

中国法制史作为法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法学生对中国法制史的学习应该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而在自媒体愈演愈烈的时代,通过自媒体进行中国法制史的情境学习,促进学生对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知识内容的理解,强化学习记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进而激发学生对中国法制史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持积极的态度,这样就会强化中国法制史教学的课堂效率,同时就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完善了中国法制史的教学模式,跟随时代的发展,探寻更加合理的教学环境,促进中国法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蕊.互联网背景下中国法制史教学改革研究[J].智库时代,2018(44):233-234.

[2]郑颖慧.《中国法制史》课程定位及其教学思路探索[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8(03):101-119.

[3]杨阿丽.中国法制史教学改革:背景、问题、路径[J].海峡法学,2018,20(01):114-120.

[4]李燕.浅谈“中国法制史”教学[J].法制与社会,2017(29):193-194.

情境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情境游戏;应用

一、引言

幼儿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初期,其智力水平以及认知能力发展仍旧处在较低的层次上。因此,对于幼儿教育发展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学生的潜力以及创造力也才能进一步提升。结合我国幼儿教育发展实际,我们发现幼儿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不是非常有效。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进行情境游戏的设置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学生可以体会到游戏带来的乐趣,同时还能够延长学习时间,避免倦怠情绪,以此改善学习效果。

二、幼儿教育中游戏情境设置的关键性原则

在知识经济大放异彩的21世纪,实践能力已成为当代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传统的幼儿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及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改革幼儿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幼儿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幼儿时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学校及教师要高度重视,为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而在开展情境游戏教学中,要重点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情境游戏的设置不能背离根本的教学目的。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要将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以及加强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为主要目标,从而改善学习效果,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使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第二,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发现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想象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助于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手脑并用,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对于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大有益处。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要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形成全面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开发、自由创作的精神,增强独立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应用策略

1.使用合理的游戏设计方式

我国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主要包括目标定向游戏、班级集体性游戏以及自由游戏三大类。在开展情境游戏过程中,游戏设计方式对于体现游戏效果以及提升学生兴趣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计方式要尽可能遵循多样化、合理化、适应性以及灵活性的原则。在合理的游戏设计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才是游戏设计的出发点,学生一旦能够主动参与,情境游戏应用的效果也将大大提升。

2.利用情境游戏的设置教授知识,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对于幼儿来说,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方式无疑是在压制期创造能力且阻碍了其全面发展。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在实际实行过程中暴露出了不完善之处,一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关注于书本知识的灌输与学生考试成绩的衡量,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挖掘[1]。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并融会贯通,使学习更有成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设置一些情境游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一方面使学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同时,每位学生的潜力都是无穷的,关键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挖掘。学校为幼儿提供了展示自身能力、提升自身素质的舞台,每位幼儿都拥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在情境游戏过程中,幼儿将充分体会到创新能力对于人生发展的重大意义,了解实践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应定期开展形式各样的情境游戏,丰富游戏形式,扩大学生参与度,广泛吸引学生参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学习的魅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科学设置情境游戏

21世纪,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愈加重视实践的力量,学生的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对幼儿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而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情境游戏,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的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境游戏的科学设置要将创新性、有益性、能动性有机结合,做到以下几点[2]:第一,定期召开班会,开展班级集体活动。在班会上,班主任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个人有关班级建设的意见,激发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并对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当众表扬,鼓励大家学习;在班级活动集体中,进行一些全员参与的活动或游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能力。第二,学校定期开展主题情境游戏活动如班级板报设计,体育竞赛,才艺大赛等,主题情境游戏活动的展开为幼儿施展个人才华、展示自身能力提供了舞台,使得学生增长了知识,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得到了切实的提高。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动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在比赛中与学生进行经验的分享和比赛方法的教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结语

幼儿时期是一生中的黄金时期,此时,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对周围的一切怀有强烈的兴趣,求知欲旺盛,因此幼儿教育时期也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要从选择适宜的设计方式、将学习过程与游戏过程相融合以及科学设置情境游戏等方面加强情境游戏在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应用,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作者:韩阿娣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六一幼儿园

参考文献:

情境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基本原则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都对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作了明确的要求。系列文件的颁布为“情境创设”这一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开创性实施创造了新的契机。由于该教育教学方法在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基本上没有成熟的先例可以参考,为此,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对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按照预设路径实施以取得良好的预设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施教规律与接受规律相统一原则

学生思想品性的形成,不单单是家庭、社会综合影响的结果,也是其在学校中受到教育之后,将教育内容内化外显的结果。这不仅与教育者是否准确掌握施教规律,在教育过程中能否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有着巨大的联系,而且还存在着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为准则,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新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体系产生碰撞之后是被排斥还是被接受,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的问题。因为,教育者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所传授的教育内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只有与学生原有的思想道德水平、学习能力及学生们对知识的可接受能力相匹配,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对品行、品性尚在塑造过程中的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正向的引导,把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因此,为了达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要切实处理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学和学习之间的关系,使二者之间有机融合、争取教育效果最优化,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真正卓有成效。 

二、教育内容需要与教育对象需要相统一原则

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而教育内容的选取是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的选取上与教育目标及现实需要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更新速度慢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国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但由于部分教师政治敏感度不够强、亦或是对教学内容的把控能力不够高等原因,导致新内容未能及时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致使教育内容出现滞后性、缺乏创新性等现象,从根源上忽略了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本身所具有的个性化、差异性的特点及与时俱进的需要。(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感染力不强、说服力较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选取的内容往往是“失去生活水分”的,从众多现象、规律升华而来的抽象理论。若再配之以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二者相加,必定会造成内容与方式的局限性,使得学生们对所传授的高度抽象的理论知识兴趣索然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很难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达到我们所预想的效果。因此,若想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并且被广大学生所喜闻乐见,我们必须重视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既要分别考虑教育内容需要、教育对象需要,又要有整体观念,使两者之间高度融合。除此之外,还应当立足于时代的发展需求,在保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选取符合不同学生群体性格特点、专业特点的具体内容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目标要求。

三、教育对象认知差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原则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其就职演说中曾指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是人才汇聚和人才养成之地,因其包容性,原来所处生活环境、生活阅历、学习经历和地域文化各不相同的学生得以聚集在一起。然而也正因为这样的特性,不可避免的造成同一个大学、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存在认知差异的情况。加之当前大学生所处的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获取信息渠道之多、获取信息之复杂都与以往大不相同,这些变化对于思想活跃的高校学生来说既有利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就其好处而言,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选择、增加发展机会。但是相应的,也极有可能会造成学生们行为选择的多样性、价值判断的复杂性等不可控因素的增加,这无疑会加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性,甚至会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面对差异性明显的大学生群体,教育者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教育对象认知差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从教育内容的把握入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业特点,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创设适合不同认知层次的情境。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做到教育的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我们才能够更好的落实“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的目标要求。

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相统一原则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该文件不仅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科学指南。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努力做到“三贴近”,才能走下高度抽象的理论“神坛”,成为学生触碰有感、观看有形、咀嚼有味的实实在在的内容。因此,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应有意识的把“三贴近”相统一作为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努力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资源。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3],以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切入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选取上善于因时、因地制宜,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学生最熟悉的语言风格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4]只有植根于实际的、生活的、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鲜活的和有说服力的,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基于时代需要,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及综合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五、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相统一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5]该纲要的颁布实施,无疑是对所提出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6]重要指示的贯彻落实,显现出了我们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在国家各方面政策措施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驾护航”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各种优势,创设出有利于“三全”育人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仅仅只是思政工作者于课堂内所进行的单向理论灌输,而是人人都可参与、时时都可进行、处处皆可实施的有益实践活动。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真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于实处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真正成为国家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作为一种能打破传统灌输模式局限性的教育教学新方法,当前在我国高校领域几乎没有较为成熟的先例可以参考。为了确保所创设出来的情境能够准确传达思想政治教育者想要教授的教育内容,达到情境创设的预设目标,需要我们始终做到以基本创设原则为准绳,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既能遵守施教规律与接受规律相统一、教育内容需要与教育对象需要相统一等原则,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对创设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所创设出来的情境不出现偏差,真正卓有成效的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生动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不断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和期待。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6-12-0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Z].2004-10-14.

[3].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6-12-07.

[4]刘雪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研究[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6.

[5]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Z].2017-12-04.

情境教育范文篇5

日本在2001年4月正式实施的新《幼儿园教育要领》中也特别提出了幼儿园教育应该通过环境来进行,并将通过环境教育作为日本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关于环境教育一些教育工作者赋予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将其视为“一个支持社会互动、探索与学习的‘容器’”,它的一切方案活动都以环境的创设为基础,把环境的教育价值摆在整个教育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位置。

就幼儿园教育而言,教育环境只是一个宏观上的概念,而特定的教育情境的创设则是环境教育作用于某一教育目标及教育活动的具体体现,是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中介。

教育情境是情与境的统一体。情,代表人及其所有行为、心理;境,则强调客观外界的构成和自然性。幼儿园情境不仅包括幼儿园内在的“时、空”物质环境布置,还包括教师的行为、态度、情感等。对于这一点,瑞吉欧教育工作者为我们做了很好示范。

在瑞吉欧所提倡的建构学习中,幼儿的认识、情感和社会化的发展始终来自于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当儿童对自然环境中某种要素发生兴趣后,教育者便会为他们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引导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自主活动。

二、情境创设的教育价值教育情境的创设,能激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在激发幼儿“说”的兴趣时,教师将收集到的有益于幼儿成长的小品、幼儿相声、笑话、故事等,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边看边听,同时配以小小主持人、小小演说家、声像配音等情境,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语言情境,这样幼儿便会萌发出“说”的兴趣,觉得“说”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教育情境的创设,能使幼儿激发主动学习的情感。在理解数学概念“一一对应”的过程中,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小熊种了很多胡萝卜和青菜,获得了丰收,小兔、小狗、小猴跑来祝贺,它们一边不断地赞美小熊的能干,一边议论着:“胡萝卜和青菜谁多谁少?”小狗说:“胡萝卜多。”小兔说:“青菜多。”它们说着说着就吵了起来。小猴抓了抓了脑门说:“要想知道谁多谁少,比比不就行了。”但怎么比,它们却不知道。至此进行一一对应比较的必要性就产生了,幼儿便生萌生起学习的要求,在这种学习必要性的驱使下,它们定会主动地去操作学具,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去理解对应关系。

教育情境的创设,可以引起幼儿的多种体验,引发他们的联想。在“我是一个大苹果”的教育情境中,幼儿学会了儿歌:“我是一个大苹果,小朋友们都爱我,要想和我做朋友,请你快去洗洗手。”而当情境变更为“我是一只小花猫”时,幼儿便会联想起“我是一个大苹果”的情境,此时只要教师稍加提醒,他们就会模仿说出儿歌“我是一只小花猫,小朋友们都爱我,要想和我做朋友,请你轻轻摸摸我。”这样,通过情境的不断变更,丰富幼儿的联想,扩散其思维。公务员之家

教育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当幼儿有了“讲卫生”、“爱小动物”等的真切情感体验后,那么“讲卫生”、“爱小动物”等良好行为习惯便有了坚实的情感基础,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情境的创设,能使幼儿在模拟的环境中体验社会生活,发展社会性。在特定的情境中,幼儿可通过角色扮演、角色体验来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

三、情境创设的几点做法情境创设可以是一种物质环境的设立,也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在幼儿面前呈现一种情境

情境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情境游戏;应用策略

幼儿教育作为许多学生学习的开端,对学生性格、思维、学习习惯等都有重要作用,传统教育由于对幼儿年龄的忽视,采取简单粗暴的知识灌输式教育,所以幼儿学习效果很差。情境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弥补了这一弊端,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情境游戏对幼儿教育的益处

1.增强幼儿对常识性知识的记忆。常识学习对幼儿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十分重要,情境游戏可以帮助幼儿服常识性的知识进行反复学习而不厌倦。其一,幼儿学习使用到的教材有很多常识知识,如果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时只是说明加解释,只会让幼儿感到无聊并不愿学习,将游戏与教材中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多设置一些关于一个知识的不同游戏情境,可以帮助幼儿在不同游戏情境中反复记忆一个知识点,由此,幼儿会对这些知识的记忆会更牢固;其二,幼儿教育中涉及许多生活常识,设置生活情境游戏,可以帮助这些年龄偏小的幼儿反复记忆日常生活中常识,以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相似情境不必手足无措。2.增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幼儿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一是遇到伤害时能够向大人准确表达自己受到的伤害,如虐童事件频出,而大人问幼儿时,幼儿语言表达经常是不准确的、模糊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弱势成为大人无法了解幼儿真实情况,幼儿无法表达清楚自己意思的关键原因。二是有利于幼儿对事物情感等的描述,结合文本设置情境游戏让幼儿逐渐学会描述一些事物,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自己的情感例如自己对母亲的爱。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教育中必须进行的教育,其中,一些专业名词和动词也是必不可少的。3.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在情境游戏中,幼儿参与动手操作、角色扮演和大脑思考,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设置情境游戏时要兼顾多个方面,包含体力训练、脑力训练与幼儿习惯与性格的培养等,让幼儿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二、设置情境游戏时的关键

1.以幼儿为中心。教师在设置情境游戏时一定要坚持以幼儿为中心来设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习的主体———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让幼儿参与到学习中去。其中、以幼儿为中心是不能强迫幼儿参与情境游戏,而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不断引导,让幼儿在情境游戏的进行中逐渐成为主导者。2.有所侧重。一个情境游戏的设置很难将所有知识点都渗入中去,因此,教师在设置情景游戏的时候,要在兼顾各个方面的同时并有所侧重,例如团队合作时教育幼儿团结精神和分工的意识;抽象性问题转化为情景游戏时要形象具体,着重训练幼儿的思维能力;常识教育时要注意学生读专业名词和动词等的辨认。3.综合素质。幼儿教育中也要重视对幼儿的素质教育,幼儿时期是孩童性格和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在素质教育中主要注意:一是幼儿的不良习惯,发现幼儿的习惯问题后引导幼儿逐渐改正;二是发现幼儿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要关心幼儿,对幼儿进行心理辅导,逐渐帮助幼儿走出低压情绪。设置情境游戏要兼顾对幼儿的素质教育,使幼儿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素质也达到极大的提升。

三、情境游戏具体应用策略

1.教学知识点的融合。教师在进行情境游戏的时候要结合教材来进行,我国教材的设置符合幼儿思维和年龄特点,具有层次性、合理性等特点,教师在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因此在设置情境游戏的时候要结合教材的知识,将本节课所讲的知识点融入到情境游戏中去,可以极大地激发幼儿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增强幼儿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2.合理的设计。情境游戏的内容和环节要合理。内容上要符合幼儿思维特点,不能太难,幼儿无法理解,幼儿容易受挫,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课堂陷入尴尬和沉迷气氛,也不能太简单,幼儿会没有积极性也不愿思考,形成思维惰性;环节上要有步骤,每一步骤的目标是什么,达到的效果是什么,下一个步骤要承接前一步骤并能够灵活地随形势变化,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进行。同时,对待不愿参与情境游戏的不能强制其参加,教师应该慢慢引导,使幼儿自愿地加入的情境游戏中去。3.贴近日常生活。情境游戏接近日常生活,幼儿经常接触的东西和知识能够让学生产生熟悉感然后会愿意主动加入到情境游戏中去,教师在设置日常生活式的情境游戏时,要注意翻陈出新,在幼儿熟悉的情境中加入知识点,使其富有教育意义。

四、结语

总之,在幼儿教育中应用情境游戏,是希望可以给幼儿带来知识的同时,也给幼儿带来快乐为幼儿日后的生活做铺垫,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情境教育范文篇7

杜威提出生活是个体的和种族的全部经验[1]。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如果有机体对自己探究、改造环境的结果感到满意,那他便收获了经验(探究和改造的过程)。经验是一种动态思维的能力,这种能力将有助于有机体在将来相似的环境中有效解决问题。经验从获得方式的角度看可以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有机体经过自主的探究、实验后获得的。间接经验则是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经验,比如来自教育者的口耳相传、从经验的记录载体(纸、符号)中获得。间接经验的获得是基于前人经验的结晶,具体体现在学校中就是学习课本的内容。杜威看来,经验获得过程至少有三个阶段:①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直接经验;②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增加其纵深意义;③进一步拓展成为科学的、系统的知识。在这三个阶段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是绝对的起点,间接经验主要在将直接经验拓展化、意义化的方面发挥作用,其获得一定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间接经验在经过理解、内化、意义化以后便转化成了自身的直接经验[2]。

二、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帮助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教育要有助于有效用的经验的生成、创造和重组,而不单单是传递和继承。只有在经验改造和重组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超越前人”的思维和创新创造。这就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视角下教育的含义。杜威强调经验的获得来自于真实情境中活动的刺激。即儿童成长的过程是以本能、能力为依据的,也就是说经验的获得必须是主动的,是基于每个个体的本能而产生的[3],而非外力作用下产生,是一种“自觉的教育”。在杜威看来,传统的教育向学生提供的是独立的学科、系统的知识、经过成人化的逻辑[4]。这些内容不是学生本身活动的产物,它们超越了学生的经验。学生对这些内容感觉不到需要和兴趣。因此,经验的传递应该在被心理化、被“还原”至学生的逻辑后再进行传递才是有效的[5]。这就是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中教育的任务,即还原、重构经验,将经验还原至可以被教育者接受的程度,让受教育者发自内心的、主动地去获得这些经验。在科学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要任务在于提供刺激学生的反应和指导学生学习过程的环境[6]。换言之就是通过构建教育情境,将间接经验与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继而通过亲身活动被受教育者内化。

三、教育情境构建的基本原则

从杜威对教育任务(还原经验)的描述中可以知道,经验产生于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经验不可能脱离情境而单独存在,因此构建教育情境是教育者还原经验的必由之路。结合杜威“教育即生活”的观点,认为教育情境的构建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真实性。完整的教育不仅仅是还原正确的经验。杜威的探究知识论强调知识需要经验的还原,而经验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不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果只是将正确的经验还原,那么这样的知识是“绝对”的正确,但是“经验的获得”却失去了多样化的原始发展。只给孩子留一条正确的知识获得道路,是不利于孩子思维的发散性构建的[7]。真实教育情境的意义还在于它是学生曾经经历过的,或是即将经历的。这会提升教育过程的亲切感,减少陌生感带来的身心紧张[8]。完整的教育不一定是把完美的经验(静态、结果性经验)传递下去,而是将经验获得时的经验(动态、过程性经验)同步传递给学生。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教育情境的构建要有容错机制,甚至是有引导性的试错,允许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尝试各种可能。以实验模拟系统为例,目前有些VR实验模拟系统,只允许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一旦操作失误或顺序错误,实验即陷入无法继续的境况,并没有模拟出操作失误的后果。这种模拟失去了“真实模拟”的意义,也就不能算是真实的教育情境。(二)开放性。教育情境的构建应该允许开放的角色带入。杜威提出理想的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分不清彼此的。在这种教育情境中,没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差别,大家均是教学统一背景下的合作者。教师在理想教育情境中的身份是学生的同伴和经验获得过程的引导者和见证者。生命体的意识是具有情境性的,是与其所处身份和经验积累相关联的。我们应该充分尊重生命体在情境中成长的主体地位,不针对某一类人而创设封闭式的、固定主题的教育情境,应该关注不同个体的反应,不仅仅是学生。教育情境的构建应该允许开放的刺激输出。情境对人的刺激是随着人的认知程度不同而变化的,因此要留足充分释放学生对刺激反应的空间,而不预设固定的统一的刺激。不能把情境的输出想象成固定的刺激,应该充分尊重每个人不同的经验获得。理想的教育情境中没有失败者,只是获得经验的效率不同而已。如何提高学生经验获得的效率是教育者应该着重注意的问题。(三)社会性。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批判了传统学校的学科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把孩子的世界割裂和肢解了,并提倡将人类事物引进学校,作为学校的教材[9]。此外,杜威提出复杂的文明过分复杂,不能被儿童全部吸收。因此,学校应该选择相对基本的环境要素,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秩序,同时保证每个人不受所在群体的限制,可以与异质群体建立充满生气的联系,将学校的教育适当社会化,建立一个人为优化的社会情境。他提出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不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在社会中生活,学习的目标也不是为了求知识,学校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理想的教育一定是有助于有效用的经验的生成、传递和创造。“有效”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个体更好融入社会[10]。(四)综合性。杜威提出“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其中心问题是从各种现时经验中选择那种在后来的经验中能够丰满而具有创造性的生活的经验”[11]。生活中没有单一纯粹的知识,这些知识都存在于复杂的、综合的问题情境之中。为了不把经验与生活相割裂,教育情境需要具备综合性,而不单单是传授学科知识。应该将断裂的、分散的经验以综合性的状态表现出来,创造“复杂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度探究和全面认识。综合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让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才智和力量,进一步树立自信心,培养自尊感[12]。儿童具有积极的认知主动性和巨大的潜力,教育情境应赋予学生自主获得的权利,大胆构建综合的、复杂的教育情境。在杜威学校中13岁的孩子们需要完成四项作业,分别是历史课、科学课、活动课、政治课。在这四项作业中,杜威创造性地将地理学、建筑学、卫生学、装饰学、公民自治能力等内容融入到其中。例如在科学课中开设摄影术的教学,不仅仅教会学生如何摄影,还同时教会学生“光的知识”,将观看光学仪器、了解干涉仪和分光镜、学会成像原理、自主制取显微镜、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等内容整合在一项综合课程之中,利用学生的创造性冲动,引导学生发现社会事物背后的科学原理。这一教育探索取得了成功,也充分证明了综合性的教育情境对学生思维提升的重要作用。(五)连续性。经验是连续的[13],而不是孤立的。没有前续经验的积累,后续经验的习得会格外吃力。特别是涉及教育资源的开发,如果过于生硬、过于刻意地建立人为化的逻辑关系,对学生的经验获得是起反作用的。教育情境的构建需要考虑经验的连续性,在选取认知事例和目标时应该站在学生已有经验的角度,注重采用学生关注、喜闻乐见的题材、形式,顺着学生的思路去展开教学过程。举例的过程应该是强化经验之间的联系,将孤立的、分散的经验转化为连续的、相互关联的关系。只有当教育内容具备连续性的时候,才能将学生带入一个又一个连续的最近发展区,使得学生可以持续成长。(六)互动性杜威在经验的产生过程中特别强调了有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即环境和人之间的交互性与认知变化。这体现了人对情境的认识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环境刺激—基本认知—反观环境—新的认知”的认知循环中不断完善。因此人对固定环境的认知也是变化着的,所谓的“固定环境”会随着人的认知的变化而产生对人的新的刺激,即经验来自于情境的刺激,而所获得的经验又会影响对情境的再认识。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上的情境概念与赫拉克利特的“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河流”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互动教育情境的意义还体现在使客体呈现运动的状态会增强学生对情境的感知效果[14],让学生真正实现因情入境、触境生情。基于此,教育情境的构建应具备互动性,重视有机体在交互作用下产生的对环境的反馈与再认识,具备收集有机体在情境中的“主动适应”信息,并反馈给有机体,将有机体获得的静态经验(对当前情境的认知)转变为动态经验(适应更多情境的经验)。(七)无目的性。在教育即生活的视角下,教育的时间轴被无限拉长,是没有时间限制的,直至生命的结束。评价教育的唯一标准是“经验”。因此,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评价,而是为了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可以生活在完满生活中的人。在理想教育情境中教育评价的时间点是“现在”,而不是未来的、人为的固定考核,其评价的指标就是“是否收获了解决未来复杂问题的经验”。因此,教育情境的构建不应以考试评价为结果局限,也不应以学校为空间局限。对于教育者而言,应该充分发掘社会的各个教育情境,例如厨房、音乐厅、博物馆、图书馆等,都可以用来设置主题情境来进行社会性教育。“认识情境的过程”本身就是成长的过程[15]。只要走进了生活的任何情境,每个学生就都是经验的收获者,每个学生都是成功者。

四、教育装备是教育情境构建的基本载体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从人类的起源和教育的起源来看,最初的教育一定是跟人类的实践活动分不开的,而且最初的教育一定是传授直接经验,是一种“感性教育”。一方面因为间接经验尚未形成,另一方面因为没有间接经验的记录载体。一切经验都是人类出于兴趣、好奇等“感性状态”而产生的。在这种背景下,一切人类以外的、帮助人类生存的工具都可以称之为教育的装备,包括一草一木、一砖一瓦[16]。这便是“教育即生活”定义下“教育装备”的广义理解。伴随着学校逐渐成为专业教育的主要场所,教育装备也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始发挥出参与、支撑、保障等不同作用。这些对教育教学产生作用的可移动物质资源,共同构成为学校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而创设的由工具、装置、仪器、设备、设施和配套资源有机组成的育人系统[17]。这便是目前被广泛认可的“教育装备”的一种狭义理解。在杜威“教育是经验的不断改造”的背景下,教育装备对教育的重要影响先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教育装备为间接经验的保存与传递提供了可能。由以书籍(竹简等)为代表的记录载体首先引发的经验保存与传递的一次革命,即教育装备为间接经验的保存与传递提供了可能。在拥有记录载体的基础上,人类尝试用原始的语言或符号来总结生活中的经验,逐渐探索出一种从实物到符号、从形象到抽象的经验记录方式和教育方法。正是这一次伟大的革命使得原始的教育开始由单一的直接经验传递转向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同时传递,明显提高了经验的传递质量和教育的效率。在这样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经验被记录在基本载体上,记录的方式也由具象、形象不断发展成为抽象的符号,教育开始进入“符号时代”,开始侧重理论教育、理性教育。这为教育从社会实践中不断独立出来、为社会实践逐渐抽象为教育理论提供了动力。(二)教育装备为直接经验的获得创造了情境。教育装备对教育的第二大重要影响便是为直接经验的获得创造了情境,特别是为直接经验在有限教育场所(以学校为主体)中的获得创造了基本条件。我国情境教学和情境教育的提出者李吉林老师曾明确提出儿童的发展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情境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不可缺少的资源和运用经验、运用知识的不可替代的现实场景[18]。“形真”是情境教育的首要特点[19]。在她提出的实体、模拟、想象、推理、语言表达等众多教育情境中,无论采用图画、音乐、表演还是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只要利用了直观教学手段,教育装备作为教育情境的基本元素都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实物直观的刺激效果外,快速发展的教育装备还可以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到各种不易接触到或肉眼不可能观察到的情境,以身临其境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可感知的教育情境。例如学生可以在复原的3D故宫中感受历史的辉煌,在虚拟现实的环境中体验宇航员的失重,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生命的活动,在人工智能的环境下体验自动驾驶等等。这种情境的重现为教育重新回归“生活时代”提供了可能,保证了学生可以在学校中获得直观的生活式的感受,或是在构建的模拟场景中充分放飞想象的翅膀,让枯燥的符号学习重新恢复自发的生活教育、自然教育、主动渴望接受的教育,让教育回复到“感性教育”的出发点。

五、结语

情境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各个领域形成了多样化的网络环境。一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网络宣传思想工作。多次强调,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2016年,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并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提出要求,推动广大高校师生成为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的一支重要力量,引导高校网络文化健康发展。面对这一新情况、新态势,深入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教育文化情境创设,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新方向、新举措,有助于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1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的价值意蕴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景创设是指教育者立足文化价值意蕴,根据教育原则和理念,运用生动的语言、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等,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内化价值意识,逐步达到知、情、行相统一的价值塑造。积极创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与创新,具有深刻而又长远的价值意蕴。1.1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主动之举。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网络文化情境,有助于将“由网而生、由网而兴、由网而增”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以网络技术助推意识形态工作,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网络文化发展,以网络文化牵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创新性地推进教育现代化。1.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力之举。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网络的开放性、包容性、互动性和即时性,建立“时时可得、处处可及”的文化情境,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体验和共建共享,将抽象、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情感体验、思想感悟,从而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终落实为网络文化育人正能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1.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是服务学生成长的创新之举。以生为本是教育的立足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影响深远。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构建网络文化情境,将网络文化转换为最直接的教育动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循环式动态“网格”,逐步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明辨网络文化冲突,深层次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满足学生日益变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性发展。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影响因素

网络化生活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新风貌、新常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全方位、深层次的长期性影响。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舞台和载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新要求,很大程度上都跟网络环境有着紧密的影响。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研究,要分析网络环境相关的动态因子,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提供针对性的支持。2.1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的积极因素。2.1.1网络数字化情境渲染。网络数字化情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理论概念经过恰当的生活情境创设,而形成了具有集成性、同步性与交互性的一体化身心感知模式。随着网络环境的改变,高校尝试创设数字化情境,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建构了一体化的身心感知平台,丰富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内涵。既能使多个受教育对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同时接受知识信息的传递;又能通过多重感觉刺激,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了数字化感知渠道,增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渲染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引导学生以“高姿态”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2.1.2海量信息树形传递。在网络环境中,低成本的海量信息大范围聚集、传递,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每一条信息都可以经过不同的树形路径进行传播,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知识信息。如此海量的信息传递拓宽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丰富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内容。对于教育者而言,网络信息的树形传递有助于其掌握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对受教育者而言,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网络信息进行从容选择,形成自己所需的信息体系,掌握课堂、书本等传统媒介无法提供的实时知识信息,开拓视野。2.1.3网络主体交互式沟通。网络环境自由开放,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自由进入网络平台进行互动交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网络互动交流占据了学生生活交流主阵地。学生随时可能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交流。改变传统的“你讲我听”的单向强制性方式,他们可随时地开展思想交流。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均可在网上一览无余。①网络环境的交互式沟通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参与性,促使学生由被动式交流转变为主动参与,在思想碰撞过程中自觉接受正确价值观的引导。2.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的消极因素。2.2.1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网络环境自由开放,海量信息时刻充斥。学生下载网络信息而不加工整理,无目的地重复攫取知识信息而不提升质量。他们不是为了自身需要而选择信息,而是潜意识地强制自己接受、容纳尽可能多的信息。这样的情况,容易使许多学生在网路环境中迷失方向,导致无法选择出科学合理的知识信息。长期以往,必然会增加学生认识有效信息的困难,降低了知识信息传递的效果,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能陷入一种信息泛滥的混沌状态之中。2.2.2网络信息的诱惑性。网络信息新颖奇特,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带有一定的引诱、迷恋特点。对于好奇心重、意志不强的学生来说,网络环境的诱惑性更加明显,如热衷追星、迷恋游戏、沉溺网恋、追求黄色暴力的感官刺激等等,容易造成学生不由自主地依赖网络。学生一旦依赖成瘾,就会形成一种持久而难以解脱网络奴隶状态,身心被网络所控制,逐渐丧失自我意识。这种种情况,都会增加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给学生思想意识培养带来严峻的现实挑战。2.2.3网络世界的虚拟性。网络技术革新让人们的生活变得轻松便捷、安逸稳定,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发展的风险性。在网络世界中,信息传递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客观性失真,数量和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有些信息会遭到主观性破坏,存在掩盖客观事实,捏造虚假信息等现象。对于涉世不深的学生来说,这些都是极大的潜在风险。部分学生无法辨别信息的真实性,无意识地将虚假信息进行网上传播,造成事实欺骗而要承担严重的后果。同时,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学生可以轻易摆脱现实束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找到自我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学生慢慢地改变自我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趋向理想化和虚幻化,难以适应现实社会的挫折和挑战。

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的路径选择

情境教育范文篇9

(一)厘清二者的关系

要在聋校语文微课中践行情境教育理论,首先要厘清二者的关系。从二者本质出发可以看出,情境教育更侧重于一种教育理念,相对来说微课则更接近于教学方法论范畴。情境教育的理念内涵要求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而微课则是为了改善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

(二)找到二者契合点

1.教学效果的契合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逐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李吉林老师开创的情境教育,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其情感体验等具有独特的作用。微课则具有富有感染力的音效、生动直观的图像、启发性的视频片段等元素,教师很容易就可以操作微视频,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同样有助于激发听障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2.内在结构的契合点

教学效果的契合源于二者内在结构的契合。微课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丰富了教学形式,优化了教学过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相对而言,微课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单一,资源容量较小,资源组成结构具备显著的“情境化”特征。从这个“情境化”出发,围绕情境教育相关理论,强化微课这一“情境化”特征,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二、情境教育理论在特教语文微课中的应用

(一)情境导入

情境教育讲究“真”,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世界;情境教育追求“美”,给学生带来审美愉悦。情境导入就是创设情境,以描述情节、制作微课导入,让学生感受一个“真”和“美”的世界。在语文教学中,应针对教材的特点,从残疾学生的特点出发,多采用情境教学,把知识点和趣味性融合起来,设计精美的微课环节,以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播放暂停、任务驱动等方式来穿插思考和互动,残疾学生在审美愉悦中也乐于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如我在进行《拔河》《赛场上升起了五星红旗》等涉及体育项目的篇目第一课时教学中,事先布置预习,描述相关比赛情境。情境导入部分,由于听障学生存在生理障碍,仅靠教师的描述是远远不够的,我在课前组织拍摄了相关内容的情境短片,在课堂导入时播放。在微课中,分别围绕拔河、乒乓球项目,让学生回忆生活经验,体味情境过程。自编自导的短片延伸到课堂上,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每个学生的热情都被调动起来,根据自己曾经的参与经历,逐步思考、总结,对课文和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讲透方法

情境教育注重“情”,要求与学生真情交融。教师要注重让学生掌握方法,以真情来实现“授人以渔”。这需要教师既示范操作,又讲透解决问题的方法。特校通常班额较小,我们可利用好微课载体,多创设情境,充分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要,通过微课和课堂双重“一对一”来解决残疾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如在教学《捞铁牛》《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等涉及科学原理应用的篇目时,我侧重传授方法,让学生质疑,自己在生活中找各种例子去检验科学原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在一些关键的节点进行启发、引导、疏通,如一些难懂、易错的地方等,不断激发残疾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三)拓展思维情境教育突出“思”,给学生宽阔的思维空间。学生要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但完成课后练习仅是能力拓展的第一步,即便对有多重残疾、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我们还是要以分层教学等形式,开发相关的不同微课,努力拓展学生思维。在微课中创设情境,适当对课堂内容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反复观看微课来巩固所学的方法,进而能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假以时日,则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得到加强,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情境,既扮演角色,又续写课文,让学生设身处地为多种角色着想,既设想当时,也设想未来会发生什么。在教学《让座》时,既引导学生扮演、设想全部出现的角色,也让他们尝试扮演、设想文中未出现但可能在场的角色。如引导学生分别设想假如自己是那个小朋友、那位老大爷、在场的乘客和司机,当时和以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在续写课文时,适当补充一些正面和反面的例子,开展对当今某些社会现象的讨论,使学生得出感同身受的结论。

三、一些思考

情境教育范文篇10

道德是指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早在《韩非子•五蠹》中就提到道德两字:“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於智谋,当今争於气力。”《后汉书•种岱传》:“臣闻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而万姓宁。”唐代的韩愈更是在他的《原道》进一步指出道德的含义:“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道德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近些年来,我国有关学者教育者为我国受教育者的道德教育进行积极探索,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学校道德教育还存在一些困扰,其中广大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便是,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

二、道德教育不应该脱离生活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道德教育模式都是“以知识为中心”,朱小蔓教授批判到这种模式是“把学校道德教育从完整的教育中割裂、抽离出来”和“把道德教育从生活中抽离出来。”这完全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是相辅相成的,在生活的道德教育,道德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是一种生活方式(包括人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信念等)的选择,是外显于生活事件和人的运动中的。亲身经历和实践是日常生活的特点,也是道德教育的内在属性,道德学习者必须是生活的行动者。道德决定和道德行为具有很强的生活情景性、具体性和选择性,离开真实生活的道德只会留下华丽的道德外壳而失去真正的意义上的道德内涵。

三、将情境教学与道德教育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