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管理十篇

时间:2023-03-30 11:15:33

乡村旅游管理

乡村旅游管理篇1

一、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概念

乡村旅游行业管理,通俗地讲,就是旅游行业管理在乡村旅游中的推广与应用。旅游行业管理,按照有关专家的解释,就是“政府组织及行业组织通过旅游政策、法规,引导旅游发展方向,建立市场规则,协调、监督和维护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达到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以此类推,乡村旅游行业管理就是各级政府及乡村旅游行业组织,以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要素为管理对象,通过运用行政、法律及经济手段,建立市场规则,协调、监督和维护市场秩序,规范经营者行为,以达到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增强经济效益及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乡村旅游行业管理作为乡村旅游业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其主体就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来看,主要有两类:

一是政府部门。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尚处在初期阶段,存在着许多“瓶颈性”矛盾和问题,如设施需要完善,经营需要规范,规则需要建立,秩序需要维护,行业标准需要确立,这些工作必须且应当由政府来支持、推动,离开了政府的主导,乡村旅游发展必然矛盾重重,步履维艰。

二是行业协会。乡村旅游行业协会是乡村旅游经营者自发成立的市场中介性组织,是政府管理职能的延伸,其实质是介于政府和经营者之间的非政府行业管理机构。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不断完善,政府行政管理逐步向行业管理的转变,行业协会在乡村旅游的管理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重要。

二、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规范作用。针对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所出现的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生态破坏、经营紊乱、竞争无序等问题,政府部门通过行业管理,建立服务标准,规范企业行为,查处违法问题,制止无序竞争等,为乡村旅游发展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起着指导作用。乡村旅游经营的主体大多是当地农民,普遍素质不高,信息闭塞,观念落后,知识缺乏,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对此,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的管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推广管理经验、指明发展方向、提出改进意见等指导帮助农民提高经营管理的能力和素质,使其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多出成效,让旅游资源优势尽显,充分发挥。

服务作用。乡村旅游因经营主体的弱势性及资源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乡村旅游的行业管理应重在扶持与服务,着力开辟乡村旅游发展的“绿色通道”。加大导向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使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积极提供信息支持,开阔发展视野,使乡村旅游目的地在竞争中抢占先机,把握主动;组织乡村旅游目的地整体对外宣传,进一步扩大目的地知名度。

调控作用。乡村旅游各产业要素,彼此依赖性强,哪一方面缺失或不完善,都会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综合接待能力,甚至影响到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行业管理主体应当全面把握各要素发展情况,并运用行政、税收、法律等手段有效把握平衡,适度抑制过快行业,扶持发展滞后行业,确保资源合理配置,有效整合,协调发展,整体推进。

监督作用。监督是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乡村旅游发展初期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甚至存在着不合法的事情,需要通过行业管理的监督检查,确保经营者守法经营,不断改进经营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当前乡村旅游行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权威不足。市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乡村旅游的政府机构,普遍权力小、地位低,在乡村旅游中难以成为管理核心,缺乏应有的权威。造成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权威性小,一是国家旅游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持;二是乡村旅游中有关资质认定、项目审批、颁发营业执照等关键环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无权过问,经营中出了问题往往拍不了板,定不了调。如有的家庭旅馆经营多年却从未缴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只能提醒督促,最终还得协调其他部门解决。

管理滞后。乡村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着重效益、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许多地方没有制定具体的乡村旅游管理办法,如乡村旅游目的地、住宿设施、餐饮饭店、从业人员等进入市场应具备的条件,市场监管措施,安全保障等都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行业管理缺乏依据,随意性大,致使行业管理跟不上乡村旅游发展的步伐,造成乡村旅游许多项目未能纳入行业管理的范围。

欠缺统一。乡村旅游行业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只有各个部门相互配合、统一行动,才能有效管理好旅游市场。但由于受本位主义的影响,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不够默契,难以实行统一管理,致使旅游市场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比较严重。

四、加强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对策

1提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威性。提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威,不仅是加强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乡村旅游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主管旅游的政府机构,除现有的职权外,根据旅游行业管理及乡村旅游市场监管的需要,应适当扩大一些行业管理职权。如重点景点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权;乡村旅游饭店和餐馆的审批权;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审批权;旅游价格审批权;牵头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的监察权等等。此外,加大旅游行政执法力度,提高旅游质量监督工作效能。建立健全旅游消费者保护机制,扎实做好旅游投诉服务工作,依法维护旅游经营者和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来树立行业管理在旅游经营者和游客心目中的威信。

2建立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在当前国家旅游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旅游市场中的一些违法违规行为无法查处的情况下,要管住、管好乡村旅游市场,仅仅靠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全社会力量,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因此,乡村旅游行业管理,必须要走旅游专业执法和联合执法相结合的路子,且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使二者结合的办法成为一种制度化的乡村旅游行业管理模式。

借鉴一些地方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当前市县旅游局应下设旅游联合执法大队,长期抽调公安、工商、交通、技术监督、交警、城管、卫生等部门工作人员参加,进行联合执法。联合执法大队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直接领导,但业务上接受各相关部门的指导。各部门人员的身份不变,编制不变,工作上接受旅游行政部门及其编制所属部门的双重领导。

乡村旅游管理篇2

乡村是我国贫困人口聚集区,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乡村以旅游为突破口,通过利用资源和文化特色打造精品乡村旅游品牌,势必能形成持久高效的精准扶贫产业模式。乡村旅游是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在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指导下,高校应积极适应产模式变化,为富民扶贫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培养专业、适用的旅游人才,助推扶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和稳定开展。

一、乡村旅游概念

乡村旅游是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发展成熟的旅游模式,目前人们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尚没有统一认识。总结乡村旅游的共性特征,可以将乡村旅游界定为:以城市以外的乡村地区为旅游活动场所,以农业资源为核心形成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并以此为旅游吸引物招揽游客的旅游活动。这里关于乡村旅游的定义包括广义概念上的农业资源,既涵盖农、林、牧、副、渔五大产业的相关内容,并不只局限于狭义上的种植农业,但排除在城市内的农业旅游活动项目,例如: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城市中打造的现代农业观光产业等。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应该在乡村旅游概念界定范围内,为农村富民扶贫工程做好人才保证,通过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农村地区旅游扶贫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旅游业处于发展变革时期,乡村旅游起步更晚,乡村旅游专业方向人才的培养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尚不成熟。独立学院虽起步较晚,办学件条件与传统大学相比有客观的差距,但独立学院可以结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地域优势,利用自身办学机制灵活、办学模式易于创新等特点,准确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特色乡村旅游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我国高等院校及学术界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这一概念,1998年周远清教授将此概念界定为“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和手段”。现笔者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几方面探索独立学院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一)乡村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对自身资源特征、文化特色理解、研究、开发不够深入,所以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普遍趋同,没有突出地方个性化特点。再者经营者以乡村本土农户为主,缺乏旅游市场环境、地方文化特色,没有深入了解旅游消费者心理,也缺乏活动、产品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也使乡村旅游呈现为“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等简单形式。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上一定要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急需的人才结构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应界定为:结合地方特色,培养拥有深入农村、服务基层的大局意识,具有互联网及生态环保思维,掌握旅游、民俗文化、农业(农林牧副渔)、经营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以及规划开发、经营管理、设计和创新等技能,并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富民扶贫乡村旅游产业中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开发、设计、创新及经营管理等活动的应用型人才。

(二)任务版块+学科版块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方法

首先,课程设置,独立学院要在学校总体发展定位的基础上,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系统地进行课程设置。我国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课程设置既要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渗透,更要注重应用型实践技能的培养训练,并需适当加大实践性课程课时比率,使学生扎实掌握乡村旅游实践活动中所需的应用性技能,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以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乡村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在高等教育专业建设方面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十分有限,所以在课程设置中要探索以产业结构发展需求、岗位素质要求为依据,结合学科本身的逻辑结构特点,系统地建设课程项目。再次,要结合与乡村旅游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旅游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乡村旅游是旅游专业与更多元化的专业领域交叉发展的探索结果,所以在课程设置中不仅要考虑不同学科课程体系自身的完整性,而且还要充分研究独立学科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和融合性。可以采用“任务版块+学科版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设置。即将乡村旅游项目从开发建设到开业运营的全过程解剖为不同任务版块,以解剖后任务板块对专业人才能力素养的要求和学科特点为依据细化课程设置。例如:将乡村旅游项目划分为资源开发建设、项目活动设计、和运营管理三大板块,每个版块对人才能力素养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旅游管理、农业、民俗文化等专业领域。(1)结合学科版块和任务版块的特点,课程可以被细化为乡村旅游规划开发、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游居环境设计(包括村落、景区、游览通道、住宿餐饮和建筑等)、体验游乐项目设计、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互联网技术应用、旅游安全、服务技能与素养等课程板块;(2)独立学院可以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地域特点开设农业经济、农业生态、动植物学及种植养殖生产实践等课程版块;(3)为突出乡村旅游的地方文化特色,独立学院可以开设民俗礼仪、历史文化、民间艺术、地方风物和风味饮食等课程板块;(4)独立学院可结合各个知识板块开设相应的成功案例实地研究与考察课程,最大限度地实现应用型人才与产业发展的近距离对接,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适应性。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还要合理分配实用性技术能力能课程和理论知识课程的比率,同时还要注意各任务版块在保持各自专业知识体系相对完整性的同时不能相互独立,要以服务于乡村旅游实践为纽带,使各任务板块彼此衔接。

(三)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条件

独立学院应在实践性、创新性教学理念指导下,为培养应用型乡村旅游人才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1.构建实践性、创新性师资队伍。拥有教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首要条件,教学团队的构成要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独立学院在建设教师队伍的过程中要打破常规高校教师招聘条件,不能仅以学历和学术背景作为选拔条件,还要把行业背景、从业经验作为重要聘依据,组成一支学术背景深厚、从业资历和技术能力精湛的实践性教学团队。另外,长时间的教学工作会让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专业能力落后于行业发展水平,因此要构建一支具有实践性、创新性的教学团队,还必须创新教师团队的管理方式。要求教师完成一定量的行业实践工作任务,并以量化的形式考核其实际工作业绩。例如:要求教师参与完成一定数量的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设计工作,也可以要求教师参与完成不少于规定量的经营、管理、服务工作任务,将教师在实践中完成的工作量和创造的行业经济效益作为考核的标准,以及评价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标准。通过这种方式推动教师团队不断地在实践中深化、创新应用型教学模式,从而为培养应用型乡村旅游人才创造良好的师资条件。2.构建有利于培养实践型乡村旅游人才的教学环境。从物理环境看,由于独立学院建设发展以自筹自己方式为主,所以在乡村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其仅靠校内模拟实训教学条件是无法实现实践性、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要跳出常规的校内教学模式,与乡村旅游相关的规划、开发、建设单位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运营单位结成人才培养共同体,将相应课程的课堂教学放在行业实践工作环境中进行,利用行业内部领先的信息、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长板,补自己的短板,为乡村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先进的教学环境,并打通校企相互输送专业人才的双向通道。从心理环境看,独立学院不仅要通过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疏导等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而且还要通过专业教师团队和行业专家良好的专业素质能力营造良好的专业风貌,通过成功的职业发展案例引导学生树立职业信心,通过成功的乡村旅游项目实例使学生获得职业成就感。独立学院要克服资金、制度等困难,灵活、主动地调动广泛的社会力量,集全社会优势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于自身,为富民扶贫的乡村旅游工程培养具有实践性、创新性的应用型人才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要想为富民扶贫工程培养乡村旅游应用型人才,就要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各环节培养一线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独立院校除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外,更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行业资历。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打破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收听的传统讲授教学模式,要以调动学生自发思考、研究、参与实践为教学方针,以引导、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为己任,把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作为教学宗旨,全面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比如,独立学院可以利用广泛的行业合作教学环境和灵活机动的教学机制,采取以乡村旅游实地环境为课堂的参观调查教学法和现场教学法,以参与乡村旅游项目为核心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典型乡村旅游案例为核心的头脑风暴式的讨论教学法等。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每学期留出一定的课时,安排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衔接的专业见习。在全部教学任务结束后,安排学生进入乡村旅游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轮岗实习,让学生在校外实践教学方法中丰富实战经验,提升职业素养。传统教学方法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我国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更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但在实践教学中,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还是不能得到普遍、高效的应用。这与现有教材编写的结构思路、学生学习的态度兴趣、课堂教学的组织引导、教师教学评价考核标准以及实践教学条件的有限都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独立学院要实现教学方法的根本转变还要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考评体系和学生的评价、考核体系等方面着手,改变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理念。在传统教学方法的转变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比如,缺乏经典的乡村旅游案例教材,使得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遇到案例不经典甚或不足的尴尬教学境地,在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剖析和解读也不够全面、深入,这客观上限制了该教学方法的有效开展。再比如,独立学院很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实行严格的教学检查制度,但教学检查却以教师讲课内容的深度、广度,教师语言的运用,教态礼仪、板书,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等为主要考核指标;对学生的考核也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缺乏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实践有效性的长效考核机制,这客观上约束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性、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发展改革。独立学院必须从实践性、创新性应用人才培养理念出发,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出有经验、有思想、懂技术、敢创新的实用型乡村旅游人才。

(五)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是检查人才培养效果的有效方式,对于应用型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相关人员需要在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过程中对其不断进行完善。1.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本身优劣的评价,要通过校内校外双向评价的方式进行。首先,检验应用型乡村旅游培养模式是否实用,最好的方式是看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是否能够适应行业人才发展的需要。独立学院要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的方式,对产业内部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及时、系统、科学的调查研究工作,搜集他们对于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信息,分析目前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结构上的优势和不足,并通过调查掌握行业前沿所需要的最新知识和能力素养,对调查结果进行详细总结,指导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调整和创新,保证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此外,教师还要对校内人才培养对象——学生进行调查,让学生从学习角度评价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性,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向毕业生调查所学知识技能对工作岗位的适应程度,从而对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提出改进性意见和建议。2.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采用学生职业能力双认证和教师综合评价的方法。可以从学生学习业绩和教师教学成效两方面进行评价。因为教师的教学效果最终也要通过学生的质量体现出来,所以,学生的培养效果是主要的评价方面。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可以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中的一项,但要突出“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必须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的评价作为重要的标准。因此,教师应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通过两个职业能力认证(即“1”个乡村旅游旅游从业资格认证和“1”个乡村旅游从业经验认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其中,乡村旅游从业经验认证要求独立学院与企事业开展管培生计划,学生进入合作单位,在规定的实习期间内,由校企双方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工作业绩考核,并组织专业职业能力考试,按成绩划分职业晋升等级,等级越高,培养效果越好。把学生所获取的具有实践含金量的专业资格证书和从业经验认证按数量和等级量化,作为学生培养效果的评价标准,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的落实。对于教师教学成效的评价要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综合评价。可以从学生取得业绩的高低、就业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于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职业实践能力和学术能力也要适当分配比率,将之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因子。

乡村旅游管理篇3

一、乡村旅游管理困境

我国乡村旅游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旅游业主要依靠政府主导,由政府以行政力量推进,形成了一些政企不分、内部人控制等现象,缺乏有效管理和竞争意识。地方政府主要是通过主管部门对旅游业实行行业管理,基于体制原因,管理方式仍存在其自身无法突破的缺陷。首先,管理缺乏全面性。旅游业是综合性的产业,据统计,它涉及到70多个行业,而各行业都有主管部门,旅游部门不可能也无法替代其它部门的管理职能。其次,管理缺乏权威性。旅游部门在与很多相关部门处于平级位置,在管理中难免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旅游是个新兴行业,旅游法律法规不健全,在管理上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总之,旅游部门在名义上是旅游主管部门,但其管理手段也十分有限,既不具备执法功能,也缺乏经济手段。再次,旅游业涉及面广,广大群众对旅游部门有方方面面的要求,这些要求往往超过旅游部门的职能范围,旅游部门责任大、权力小,管理无法真正到位。另外,我国的乡村旅游景区分属不同的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多头管理,条块矛盾突出,各方面“见利益就上,见问题就让”,缺乏协同配合。因此,必须实施改革,建立有效的旅游管理体制。

乡村自然生态是乡村社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乡村旅游的载体,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要前提。但是,这个问题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在旅游开发中,还普遍存在重旅游、轻环境的倾向。修建旅游设施不顾生态安危,例如餐厅、娱乐场所的生活污水排放增加水环境的有机污染;各种废气及汽车所排放的尾气和产生的扬尘影响了旅游区内的空气质量;旅游垃圾和生活垃圾,由于处理不得当也在影响着旅游区内的生态环境。

二、乡村旅游参与主体分析

乡村旅游的参与主体主要有地方政府、乡村社区及其居民、旅游企业和与乡村旅游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包括旅游协会)。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依赖政府的推广,由于农户势单力薄,合作社和非政府组织的自身“发育不良”,企业基于利润空间的考虑,政府在乡村旅游的初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企业或个人无法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使旅游产业制度的运作与市场经济特性相违背。政府采用“先发展后规范”的形式,在手续、资金、宣传、基础设施等方面予以优惠。当前乡村旅游发展越来越快,“政府主导”已经不再适应现实状况,而急需政府、企业、组织、个人等活动主体调整原有规则,严格遵循统一的游戏规则,以适应乡村旅游发展。

当前,乡村旅游的市场推广部分已有社会承担,政府由“主导”地位逐步向“引导”地位改变。政府的主要职能主要有四方面:一是科学规划,引导乡村旅游的长远健康发展。政府的总体科学规划,可以改善我国乡村旅游产品雷同,档次低的状况;二是提供合理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三是完善法规,加强对乡村旅游各个相关方面的管理;四是从事社会和文化开发,保护自然与环境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增加政府税收、提升地区整体形象、以乡村旅游发展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乡村旅游管理规范化具体措施

一是明晰乡村旅游资源的产权。产权是市场经济下运行良好与否的制度前提。传统乡村旅游资源的产权具有两种产权类型,一种是公共性质的,如乡村公共活动空间、祠堂、民俗、节庆等是乡村社区居民集体智慧的产物,所以其产权具有公共性。除公共产权之外,乡村旅游资源中还有一部分既有私人产权的性质,如民居建筑。对于不同的产权应采用分散经营(私人产权)与集体管理(公共产权)相结合的办法,使社区居民能直接或间接的从旅游业中获得商业和赢利的机会。

二是加强乡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区在开展旅游时,往往要首先进行交通、给水、供电、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不仅应从旅游供给的角度为旅游而建设,而且应从社区综合建设的角度出发,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使这些设施在满足旅游与发展需求的同时能够方便乡村社区居民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保护自然环境。

三是需要提高社区参与意识。要想乡村社区居民主动参与乡村旅游活动,必须培养他们自觉的参与意识,强化其主人翁责任感,增强社区居民文化认同感,这不仅要借助宣传等手段,更要从实践生活的各个方面来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然而旅游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会损害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因为旅游业的发展会导致市场经济行为,市场经济行为作为一种理性手段,无法达到直接推动群体成员将私人资源贡献给集体的社区团结目标。所以要提高社区意识,就要增强社区内部的情感交流,并通过各种途径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地域认同感和归属感。强调对地方文化的尊重,加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只有提高文化认同感,社区居民才能积极参与到保护传统文化的工作中来。

四是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和引导。乡村旅游是依托农业生态资源环境、乡村人文旅游资源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支撑乡村旅游的农业产业和乡村文化必须走特色化、差异化的道路。而当前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上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形式雷同。要立足本地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使地区资源环境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政府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引资方式,另一方面,也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制定优惠鼓励政策,吸引居民积极参与。

乡村旅游管理篇4

一、生态化管理内涵

所谓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化管理就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将生态学观点渗透到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全部管理实践当中,把目的地的旅游产业与当地环境看作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整合目的地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等多方面目标,对目的地内旅游活动整个系统计划、控制、组织、领导和创新,以实现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并用生态学的观点来协调和处理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保护之间的冲突,是一种新型的管理范式。

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将传统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成为生态化的乡村旅游旅游目的地,用生态化的管理方式使区域整体由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转化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化管理要求区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生产者是指提供各类观光、休闲、游憩、体验产品等乡村旅游要素的部门和企业;消费者主要是指旅游者;分解者是指旅游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进行回收利用、再生处理者。生态化管理就是要提高整个生态链的资源使用效率,把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微生物技术及再生能源等支撑要素构成依存转化、互为资源的循环系统。通过这种循环,综合运用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废物资源化等手段,实现减少资源投入、形成资源循环流动、深度利用资源的生态化管理目标。对乡村旅游目的地实行生态化管理不仅强调区域内各企业、组织和农户的孤立运作,而是要将生态化管理理念渗透到全部管理活动中,突出管理的生态化内涵,既考虑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关系,也考虑各自层面内部的复杂关系,使旅游企业经营者、农户、游客之间的和谐共处。在宏观层面上,还要考虑当地经济状况和政府政策、科学技术等因素。实现整个区域的发展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化管理可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资源的生态化利用、生态化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目的地的生态化规划设计、目的地内吃住行的生态化经营、目的地的生态化文化理念以及对目的地内生态容量的控制。

二、生态化管理对策

(一)微观层面

1、倡导生态化消费观念。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进入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游客进行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环境保护意识,使之能够自觉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宣传渠道,引导游客树立绿色消费意识。建立区域规章制度,运用奖惩手段对游客行为进行规范管理。

2、推进企业生态化管理。从企业生态化管理角度出发,优化企业内部物质、能量、信息的循环过程。在保证产品质量同时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使生产和服务过程与副产物的初级处理过程一体化,延长产业链,降低生态成本。使企业发展建立在当地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上,符合当地经济状况与社会状况,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发展的生态化水平。

3、培养生态化农户。在当地进行生态化管理时,应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农户的利益,开展生态教育,加强生态化管理。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生态化建设离不开农户的理解支持和广泛参与。对“农家乐”的管理应突出生态化内涵,将传统农业生产与现代加工处理技术结合,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环保的餐饮、住宿产品。

4、生态还原、生态修复。区域管理者应改变生态资源可以无限获取、垃圾废物可被生态系统自然消化的观点。创建专业化的生态还原和修复部门,恢复已破坏的生态景观,美化环境,提高区域品味。

(二)宏观层面

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应制定以生态化为导向的区域发展政策,强调各部门全要素协同发展,突出生态化政策导向,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生态化与生态化管理政策相统一,使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征收税和费的形式形成生态资源有偿使用机制,激励旅游活动各经营主体进行生态化改造,惩罚各种非生态化行为,为政府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来源。从目前情况来看,只有政府有资格接受生态补偿金并保证将其用于生态补偿,政府应对生态补偿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有力支持。

2、制定生态化区域规划。聚集旅游资源,考虑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交通规划,合理布局功能分区,根据不同分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确保各分区协同发展。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出发,力求区域整体上合理利用、协调发展。

3、资金信贷支持。区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不仅包括传统生态学意义上的能量,还包括资金流。为增强区域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保障系统中能量流的良性循环和持久供应,政府、金融机构及私人应对区域旅游产业提供资金上的大力支持。

4、监控区域生态容量。建立全面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科学确定区域经济承载量、社会承载量和生态承载量。全方位的控制游客人数和环境污染。确保区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并永续发展。

乡村旅游管理篇5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

中国的农业资源丰富,不仅包括农业资源,还有更丰富的自然资源,诸如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乡村文化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源开发、整合、规划,使得农业资源特色化发展,以此作为旅游资源而开发旅游项目,以其浓郁乡村气息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但是,要确保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探索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以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促进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理念缺乏创新性

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如果在研究的层面上发展缺乏广度,且深度不够,就要会导致农业产业的定位低而无法突出特色。大众化的产业发展就必然导致农业资源无法充分开发。现代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就是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打造休闲农业项目,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如果在打造乡村旅游项目的时候没有对所具备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以明确定位,就会导致乡村旅游项目着眼于短期效应而不注重长期利益,使得乡村旅游小型化发展,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难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

要将农村资源打造为旅游资源,就要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目前农村所具备的资源以自然农业资源为主,所以,在休闲旅游项目中,多是对现有的自然农业资源进行旅游化发展,但是,乡村旅游要产业化发展,就要配套设施齐备,而现行的乡村旅游存在着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工作人员多是农村当地的农民,他们没有从事旅游工作的专业素质,无论是在服务技术水平上,还是服务观念上都不具备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这就使得乡村旅游难以标准化发展。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项目模式单一

农村地区在政府的引导下才能够更好地产业化发展。政府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还发挥着监督职能,特别是农村旅游发展,政府就要实施监督管理,以使得乡村旅游规范化发展。但是目前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着脱管的问题,一方面旅游经营活动没有规范化、秩序化,游客的权力也无法得到保护,另一方面,旅游项目模式单一而缺乏创新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乡村旅游市场没有深层次开发,使得休闲农业发展受到制约。特别是多数的旅游项目以自然农业资源为主,而没有对农业资源从旅游规划的角度进行整合,缺乏了创新性的旅游项目就难以在旅游产品开发上有所扩展,也因此而使得旅游产品缺乏竞争力。

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问题的有效对策

1.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科学规划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对农村的资源没有合理利用,就会导致资源浪费,而且没有创造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要以休闲旅游为指导思想,对农村的资源科学规划,做到乡村旅游项目规划要因地制宜,做到布局合理。这就需要在乡村旅游管理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对各项农业资源都要优化配置,以将农业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休闲农业,就是要保持农业生态,且要促进农业休闲化发展,使得农业生态化、市场化,促进乡村旅游科学化发展,所以,对于乡村旅游项目要深入研究,做好科学论证工作,从长远的角度将管理经营模式建立起来,以使乡村旅游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创造更高的社会效益。

2.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强化基础建设

休闲农业就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乡村旅游项目要规模化发展,就需要当地的政府对农村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对公共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并将相应的保障体系建立起来。乡村旅游项目在政府的主导下市场化方向发展,就是要提高旅游项目的吸引力争取更多的投资。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参与到旅游项目中,而且还可以对社会力量起到引导作用。政府参与其中,就可以将基础建设平台建立起来,出台相应的政策旅游项目多元化发展,从而使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运行中所遭遇的资金问题得到解决。

3.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品牌化发展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除了要将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还要注重当地文化的有效应用,以使得旅游产品具有文化内涵。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注重对农村的原始资源予以保护,对地域文化要从保护的角度求发展,以使得当地的文化传承下去,同时还使得旅游产品充满生机和活力。注重农村地方文化旅游的优势还在于,突出地方文化,实施旅游差异化发展,从而发挥旅游品牌效应。旅游差异化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就要将农村的自然资源与当地的文化充分结合,实现旅游产品的精品化,以提高行业市场优势。在农村自然资源与当地文化的融合的同时,还要注重重点的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得当地的特色资源被开发出来,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政府所发挥的作用是加大乡村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对当地农村资源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开局,以在保留原始资源的情况下将当地的经济带动起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农业已经打破了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逐渐向现代农业过渡。所谓的现代农业,就是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随着中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农业项目越来越得到重视。在保护农村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并注重对当地文化的挖掘,实现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以使得乡村旅游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创造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鲁阳,冯成骁,杨唇.“美丽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70―72.

[2]耿红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主导作用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2012(04):50―53.

乡村旅游管理篇6

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到2010年6月,届满四年,按照协会章程规定进行换届。同时,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意见》吉政办明电[2010]29号文件要求,届时成立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下面,我就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向大会报告,请大会审议。

1.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工作情况

为了拓展为乡镇企业服务的空间,我们在借鉴发达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经验的基础上,于2006年6月9日成立了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在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协会上下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促进全省乡镇企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1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提高乡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协会成立后,利用协会这个平台,成功组织了一系列活动。一是组织参加了由国家农业部主办,吉林省人民政府承办,辽宁、黑龙江、内蒙古三省(区)人民政府协办的全国乡镇企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暨农产品加工贸易博览会。同时组织有关企业参加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论坛。经过认真筹划,组织发动全省乡镇企业会员单位积极参会参展,博览会历时7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山西、贵州等18个省(市、区)派出乡镇企业代表团参会并组织近千家企业参展,参展产品涉及10大系列358个品种。博览会规模宏大、影响力强,盛况空前,给乡镇企业带来了难得的交流合作机遇,促进了我省企业同兄弟省市的多领域全方位合作,使我省乡镇企业招商引资、招贤引智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二是组织举办了农产品加工业创业辅导培训班,先后在长春市、延边州、白城市举办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培训班四次,培训各类人员2800多人。三是协助农业部农业规划设计院在我省延边州举办农产品加工技术对接活动两次,真正实现了科企对接,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四是积极搞好乡镇企业家的培训工作,共在省内外考察培训企业家300多人。通过努力,乡镇企业发展协会已经成为乡镇企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和纽带。2007年7月,全国乡镇企业协会会长和秘书长会议在我省举行,我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与兄弟省市交流了工作经验和工作方式,我们乡企协会的有关做法得到与会领导的一致好评。

1.2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乡镇企业对外交流合作活动 为了加强我省乡镇企业对外联系和招商引资、招贤引智工作,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省际间、区域间、企业间的交流合作。我们积极配合省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开展乡镇企业对外交流合作活动。针对国际市场需求和沿海发达地区土地、电力、劳动力供应紧张和民营资本向北流动的新情况,积极构建“乡镇企业南资北移信息通道”,推动规模以上乡镇企业到沿海发达地区进行招商引资、招贤引智,促进交流合作。同时积极邀请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到我省进行考察投资兴业,与我省乡镇企业进行洽谈对接。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组织全省部分乡镇企业代表赴沿海发达地区考察学习交流合作,参加吉林―福建省政府经贸合作活动,赴“长三角” 、“珠三角”、广西、贵州、河南、湖南、山东、内蒙等地考察交流和进行项目对接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有些对接项目已上马投产。通过这些考察学习和项目对接活动,提高了我省乡镇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使我省乡镇企业在对外交流合作上实现新突破。

1.3强化服务手段,努力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服务是协会的重要职责,协会成立后,我们努力做好为企业的服务工作。一是搭建信息平台。我们与省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合作,开辟了协会网站,搭建起协会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宣传有关方针、政策和会员单位发展的先进经验,反映协会工作情况。并及时为企业提供人才招聘、技术交流、项目投融资、产品展览展销、产权转让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二是搭建融资合作平台。融资难是乡镇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为此,协会努力创造条件,积极为会员单位提供融资合作平台,先后在长春、延边、吉林等地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并且积极向主管部门推荐会员单位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重点项目,争取乡镇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扶持。几年来,我们为全省乡镇企业争取扶持项目345项,扶持资金达6000多万元。同时积极推广梨树县榆树台镇闫家村资金互助社经验,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资金问题。三是搭建政策法律咨询平台。协会成立以来,我们整合了各类咨询服务中介机构,联合有关律师(法律、税务、会计)事务所,为乡镇企业提供政策和法律咨询服务,指导和帮助企业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减少、避免经营风险和经济纠纷。四是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几年来,协会秘书处为省农委领导、各市(州)有关领导、协会有关领导以及协会秘书处有关工作人员订阅了《乡镇企业导报》和《吉林农业》等刊物,学习各地发展乡镇企业经验和工作方法。

1.4认真做好对外宣传工作,为乡镇企业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加强乡镇企业宣传工作是促进乡镇企业加快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高对乡镇企业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的重要手段。一是开展名牌产品评定活动。协会配合有关单位在全省开展乡镇企业名牌产品评定工作,评出55户乡镇企业为吉林省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企业,以此推动我省乡镇企业的品牌建设。二是开展新型乡镇企业家评选活动。我们改变已往乡镇企业家评定标准,将学习型、创新型、贡献型企业家列入新型乡镇企业家评选范畴。共评选新型乡镇企业家55名,提高了新型乡镇企业家标准和影响力。三是结合全省乡镇企业中心工作,与省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办《吉林乡镇企业》简报63期,宣传乡镇企业方针政策、各地发展乡镇企业经验和工作动态。以吉林乡企网站平台(吉林省乡镇企业网)和《吉林乡镇企业》为核心,协调各种主流媒体,宣传乡镇企业品牌和知名企业家,特别是加大对乡镇企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起积极作用的典型,编制《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典型材料汇编》等材料,形成支持乡镇企业,关注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新热潮。

1.5强化内部管理,增强服务能力 四年来,第一届理事会在为协会工作作了积极有效的服务的同时,在内部管理上,理事会的财务收支严格按照省财政、民政《关于社团收费的规定》和本协会《会费收缴及管理办法》,坚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合理使用的原则管理经费。协会截止2010年5月底,财务收支的主要情况是总收入:214.41万元。其中:会费及会员赞助收入10.75万元,其他收入203.66万元,财务总支出:事业支出(培训费、会议费、印刷费、邮寄费、差旅费等)177.74万元。其中:培训费47.66万元,会议费48.00万元;印刷邮寄费39.22万元;其他费用42.86万元;收支相抵:结余36.67万元。

四年多来,协会的账目先后接受了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的多次审计。目前为止,结余的经费将继续顺延用于新一届协会的日常活动。在此感谢上级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尤其要感谢坚持履行缴纳会费会员单位及个人的竭诚支持,并对无私援助协会开办经费的企业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理事、各位会员代表,协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以来,理事会在各会员单位的支持下做了一些工作,特别是在省委、省政府领导、各部门、名誉会长和各顾问长期以来的关心支持下,为我省乡镇企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此,我代表理事会,对关心支持协会工作的各级领导、名誉会长、顾问、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给予协会工作的支持和关心表示衷心的感谢!

2.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换届情况

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换届的具体动因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动因之一: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第一届理事会成立以来,至今已经超过四年任期。按照章程及民政厅的指导性意见,要求必需完成换届工作。动因之二: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意见》要求,需筹备成立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2010年年初以来,第一届理事会已经着手向民政局审报,成立分会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动因之三:随着我省乡镇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企业的股权结构、劳动用工、法人组织结构和企业的经营管理队伍等,早已突破了原来乡镇企业地域经济在乡本土的概念,进入了统筹推进城乡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阶段。根据我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乡镇企业发展协会换届工作势在必行,意义深远。

换届后的协会,与原来的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相比,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范围更广。从换届后协会的章程上可以看出,在原先协会的基础上,我们又增加了对协会分会的领导职能,加强了与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及各省市乡镇企业协会等有关社会团体的联系,加强了与本省有关经济、科技、教育等有关单位、有关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的联系,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第二是结构更优。本协会的成员对象涵盖了我省二、三产业知名企业家和有关专家,与以前相比这次我们把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休闲旅游农业、信用担保机构、商贸服务企业等作为发展会员的对象,更加优化了协会成员组织结构。第三是机制更活。根据省政府的相关文件精神,今年协会机制更加灵活,通过改革,更能体现企业自身的意志,更能做好企业的维权与自律,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第四是目标更高。通过协会的改革,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会员企业家之家,成为沟通政府与企业的桥梁、纽带,成为为会员企业服务的良好平台。

特别要说明的,此次协会的换届,在领导机构的组成方面,经听取多方的意见,同时征得本人的同意,名誉会长的聘请均由分管我省乡镇企业的省级领导担任,协会的顾问聘请基本都是我省农业、农村、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有关院校、科研单位专家和领导担任。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协会的功能作用。

3.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筹备情况

3.1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成立的重要意义

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意见的通知》(吉政办明电[2010]29号)规定和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农产品加工局)增加指导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职责要求,按照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在浙江安吉召开的全国休闲旅游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我省由省农委乡镇企业局承担此项工作职责。为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在省农委和省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的领导下,经民政厅审核批准成立的社会团体,成立分会是贯彻孙政才书记“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指示精神的具体措施之一 , 是以行业协会规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行为,加强行业自律,为会员提供优质、高效、专业化服务,建立起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促进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3.2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办会宗旨和主要任务

“分会”的办会宗旨是:贯彻国家和省有关旅游、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研究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提升发展和管理水平,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广泛团结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代表会员的共同利益,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为会员、行业、政府服务,在会员与政府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分会”接受省农委、省旅游局的指导,在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分会”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和会员的需求,开展交流规划、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业务培训等方面工作;举办专业论坛、营销推广及展示活动;组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星级评定,开展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会员单位的愿望和要求,保护会员的共同利益,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3.3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筹备工作情况

3.3.1 办理分会登记情况

为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吉林省乡镇企业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2010年初,提出了在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下组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的设想建议,向农委、省旅游局、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和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领导汇报后,得到他们的肯定和支持。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经过研究于2010 年 3 月向民政厅进行登记申报工作。2010 年 3 月 15 日,民政厅民社登〔 2010 〕第1206号正式通知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准予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登记。分会登记后,省乡镇企业局按照省农委和省旅游局有关领导要求,立即组建了分会筹备工作小组,研究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积极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开展会员发展、申报审查、分会管理制度制订、领导机构组建、会员代表大会筹备等项工作。各市(州)农业、乡镇企业和旅游部门紧密配合,加强沟通协调,按照推荐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有关人选通知要求,积极做好副会长、常务理事和理事推荐工作。各地按照省乡镇企业局的要求,积极组织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企业单位自愿申请,严格把关。筹备小组也按要求对会员单位进行了审核,共发展单位会员150名,经过上下的共同努力,分会各项筹备工作有条不紊,进展顺利,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经完成,已具备了召开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成立的条件。

3.3.2关于分会的组织机构

乡村旅游管理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智慧化发展;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04102

1背景

乡村旅游是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与乡村农业资源、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产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新路子,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条新途径。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旅游总收入占了全国旅游发展总收入的将近三分之一,而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中的要求得知,预计到2015年,实现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到7.71亿人次,收入高达1145亿元,从事旅游业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将增长5%。乡村旅游业将逐渐成为国内旅游业的主要支撑之一,成为国内旅游消费的一大亮点,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在“智慧城市”的环境下,政府、企业等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与业务的创新应用,对城内各种产业进行全面智慧发展,而旅游产业则是其中的一种,由此可见,“智慧旅游”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部分。

2昆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1昆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现在昆明的五区九县均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仅官渡区就有200多家经营乡村旅游。主要类型是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即经营者为旅游者提供钓鱼、、农家饭以及让旅游者参观、选购鲜花和采摘新鲜的水果蔬菜等,主要让游客自娱自乐。这种“农家乐”旅游形式的乡村旅游以物美价廉吸引着大量的旅游者,例如在昆明周边的“农家乐”人均只需5~10元就可品尝到乡土风味的农家饭,让人何乐而不为。而经营者只需利用闲置的房屋和简单的生产资料和周围的绿色资源进行经营。由于“农家乐”投资小,风险小,经营灵活,见效快。所以昆明周边的乡村旅游大部分都是以“农家乐”乡村旅游为主。作为乡村旅游的主体,昆明的“农家乐”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处于低级阶段,目前多以一家一户自主经营,管理存在分散性和松散性,内容单一,档次低,经营者很少或没有主动为旅游者创造条件,使旅游者参与到农村耕作劳动中,缺乏参与性。

2.2昆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昆明乡村旅游发展至今,除了规模日益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外,由于发展历史的短暂,发展经验的缺乏,同样存在着诸多的不足。通过对上述昆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可看出,昆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现代科学技术利用率低。目前,现代科学技术在昆明乡村旅游行业中的利用率较低,是昆明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一大弊端。昆明乡村旅游对科学技术的利用率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旅游管理部门对乡村旅游产业的管理效率较低。第二,乡村旅游产业服务设施落后。第三,乡村旅游产业营销宣传方式滞后。其次,服务质量低。目前,昆明乡村旅游产业服务设施的质量普遍较低,与科学技术日益发达、游客对乡村旅游服务满意度要求不断提高的社会现状逐渐拉开了距离。服务人员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使用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在服务人员为游客提供刷卡消费服务和通过网上支付平台为游客提供预定服务等各种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为游客提供的服务方式的熟练程度。最后,市场覆盖率低。昆明乡村旅游虽然走在全国的前列,然而由于其营销宣传力度的不足,使得乡村旅游在全国范围内的市场覆盖率不高。同时,昆明乡村旅游产业在对网络营销认知上的不足和不善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昆明乡村旅游业在全国旅游市场上的低覆盖率,阻碍了昆明乡村旅游的发展。

3昆明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必要性

昆明乡村旅游在经历了“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起步阶段和“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快速发展阶段之后,于2012年起进入了“城乡统筹、市场主体、度假引领”的转型升级阶段,一直延续至今,没有成功实现转型升级,陷入了停滞阶段。而“智慧旅游”的兴起,则为乡村旅游指明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乡村旅游智慧化,为乡村旅游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带来了契机。

3.1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文件的出台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掀起强烈的热潮,越来越多的智慧正逐渐地融入到社会发展的运行轨迹之中,旅游业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插上了“智慧”的翅膀。2013年1月23日,在国家旅游局颁布的《关于确定天津等15个城市为第二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了昆明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之一。根据此要求,昆明市旅游局为了切实推进智慧旅游试点工作,给出了关于昆明市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建设方案。方案中明确地指出了昆明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即“开发乡村旅游电子卡通地图,实现乡村旅游电子导航服务”,为乡村旅游的智慧化发展,建设乡村旅游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营销等体系,成功实现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顺利,全面发展昆明乡村旅游智慧化。

3.2昆明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如今,乡村旅游产业经营者已逐渐不满足于昆明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希望能借助于“智慧旅游”的发展,在现有乡村旅游发展资源的基础上得到创新性的突破,开创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纪元。乡村旅游产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和其主动、积极配合的态度,以及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推动着昆明乡村旅游紧跟时展的步伐,努力推进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资源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抓住“智慧旅游”发展的契机,加大对乡村旅游标准化和智能化的建设,推动乡村旅游朝着智慧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品位。

4昆明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解决方案

4.1政府旅游管理部门

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是昆明乡村旅游智慧管理的主体,特别是对于智慧乡村旅游的公共设施公共数据库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建立在线信息服务门户主要为游客提供政府层面的旅游资讯信息和旅游特色服务。门户以统一的旅游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以通信网络为支撑,通过智能化管理的多样化旅游服务网络,实现向处于不同网络、使用不同终端的用户提供语音、数据、视频等旅游服务的目标。信息服务由日常服务子系统、旅游行程规划子系统和旅途导航娱乐子系统三个子系统提供。其次,旅游行政部门组织工作人员通过互联网建立乡村旅游营销平台,为缺乏经费的乡村旅游中小型企业提供对外宣传的机会,政府免费为审核通过的乡村旅游企业在平台上对其乡村旅游资源和产品进行宣传,推动中小企业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为游客提供精确的乡村旅游资源信息。同时,通过与乡村旅游监督管理系统建立接口,防止出现虚假的乡村旅游资源信息和服务信息,加强对乡村旅游业的管理。最后,由旅游管理部门主导,乡村旅游社区和乡村旅游产业共同配合,采用GPS定位技术、智能视频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技术对乡村旅游社区进行实时监控,通过视频监控、感知系统和通信技术获取乡村旅游社区的基本信息,以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行迹、游客接待量、游客行为和社区交通流量等信息,随时掌握乡村旅游社区静/动态信息,设置应急指挥/调度系统,与智慧行政办公系统相对接,在遇到乡村旅游突发事件时从全局出发,充分发挥其指导和协调作用,在第一时间内确定应急预案,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该系统与乡村旅游社区客流分析与预警系统和智慧乡村旅游配套保障体系中的各子系统相对接,形成应急指挥联动机制,协调指挥多个灾害防控部门进行应急救援。

4.2乡村旅游景区

4.2.1建立乡村旅游景区信息系统

乡村旅游政府管理部门通过智能视频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技术,同时组织工作人员对乡村旅游社区旅游资源信息进行汇集、分类和整理,并借助网络平台对动态乡村旅游信息进行更新和反馈,完善乡村旅游社区信息系统。其中静态乡村旅游社区的信息包括对社区的景点、建筑设施、乡村旅游产业的相关介绍,乡村旅游品牌特色、休闲娱乐活动等相关旅游信息;动态乡村旅游信息包括社区游客的流动量、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等。乡村旅游社区信息系统的完善,满足了旅游者对查询乡村旅游信息准确度的需求,提高了乡村旅游社区的服务质量,加强了旅游管理部门对乡村旅游市场动态的准确把握。

4.2.2开发乡村旅游产品

根据乡村旅游社区的旅游资源特色,分析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开发、设计出理念新颖、创新型信息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且乡村旅游产品突出乡村旅游社区的旅游资源特色,蕴含着乡村旅游社区的文化内涵,独创性强,符合旅游者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乡村旅游产品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乡村旅游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环节。

4.2.3建立乡村旅游智慧服务系统

通过智慧乡村旅游服务方式对游客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乡村旅游智慧服务全面正常启动,面向游客提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服务,整个服务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智慧服务系统。即由乡村旅游社区和乡村旅游产业相互合作,以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资源数据库为基础支撑,以乡村旅游智慧服务平台为核心,通过服务平台,连接公共信息咨询平台、网上支付平台、智能服务子系统、医疗保障系统和安全监测系统,共同建立乡村旅游智慧服务系统,为游客提供多样服务。

参考文献

[1]钟雯.国家旅游局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J].农村实用技术,2010,(11):21.

[2]陈刚,童隆俊,金卫东.智慧旅游:南京之探索[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

[3]王毓梅,廖静娴,张殿东.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旅游管理研究,2012,(5):39.

乡村旅游管理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政府作为;绩效评估

一、城乡统筹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政府必须有所作为

城乡统筹关键是要发展经济,经济发展则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形成高附加值的经济产业,旅游业正好是当代经济中附加值很高的产业。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有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乡村旅游能改变中国的“三农”现状,加快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故发展乡村旅游是城乡统筹的重要方式(李坚,2007)。越来越多的政府工作者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的重大意义,如国家旅游局将2007年的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提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口号。

乡村旅游的科学发展,不仅依靠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而且还需要旅游行业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行业管理的主体主要有两类:一是政府部门,二是行业协会。之所以政府必须有所作为,一是因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瓶颈性”矛盾和问题,如经营需要规范,规则需要建立,行业标准需要确立;二是中国的乡村旅游还担负了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王铄,2007);三是因为中国的绝大多数乡村旅游协会还比较弱小。若是离开了政府的支持、推动,离开了政府的主导,乡村旅游发展必然矛盾重重、步履维艰。可以说,政府作为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方乡村旅游业的兴衰成败。重视政府作为的研究,既是行业管理之需,更是乡村旅游提质换档、实现城乡统筹科学发展之必需。在乡村旅游的科学发展上,要求政府部门既不能事必躬亲,也不能放任自流,而是要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定位政府角色,把政府该管的事情管起来,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合理分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动城乡统筹工作的开展。

二、政府作为体系的构建

(一)政府的制度作为

政府的制度作为是指政府在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及乡村旅游发展方面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包括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制度等)体现出的作为。政府的制度作为是实现乡村资源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基础,它为政府的组织和职务作为提供了制度保障和依据,是最重要的作为。

乡村空间与城市空间、景区空间并列为世界的三大旅游空间,世界各地都非常重视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对乡村空间的管理,以实现乡村空间附加值的提升和乡村美丽的持续。中国的乡村空间是多元化主体共同开发的公共性空间,乡村空间的脆弱性非常明显,需要政府的干预以实现乡村旅游的科学发展。政府对乡村旅游干预应注重制度管理,因为在有限的信息和有限的预测能力下,政府对资源配置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依据乡村未来发展远景对开发者的行为选择、导向与控制则更现实有效。政府可通过乡村道路建设制度、乡村建筑管理制度和乡村土地利用制度等的构建以保障乡村空间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异化。同时,在土地使用、税征、卫生、工商、安全监管等方面,政府应遵循乡村旅游的内部发展规律,使其享有“三农”的优惠政策待遇。

(二)政府的组织作为

政府的组织作为是指政府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组织及实施组织行为等体现在乡村资源保护及旅游发展方面的作为。政府的组织作为是实现乡村旅游资源保护与旅游发展的保障,它为政府的制度作为和公务员的职务作为提供了组织保证。它通过其组织体系和组织职能,保证乡村资源得以有效保护及旅游发展有序、按目标进行。

就中国的现状而言,市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乡村旅游的组织机构,普遍权力小、地位低,在乡村旅游中难以成为管理核心,缺乏应有的权威。造成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权威性小,一是国家旅游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持;二是乡村旅游中有关资质认定、项目审批、颁发营业执照等关键环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无权过问,经营中出了问题往往拍不了板(白四座,2008)。同时,乡村旅游行业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只有各个部门相互配合、统一行动,才能有效管理好旅游市场。但由于受本位主义的影响,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不够默契,难以实行统一管理,致使旅游市场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比较严重。

政府组织作为的目标是要建立机构设置合理、职责明确、运转高效、保障充分的乡村资源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组织体系,包括组织机构健全,以各尽其责,各司其职;组织结构合理,以尽可能减少和避免组织内耗;组织职责明确,包括各组织的责任、权利、利益等明确,以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各组织之间的扯皮;组织配备适度,包括人、财、物的配备适度,以确保各机构的正常运转,有效地行使其职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主管旅游的政府机构,除现有的职权外,根据旅游行业管理及乡村旅游市场监管的需要,应适当扩大一些行业管理的职权。

(三)政府公务员的职务作为

政府公务员的职务作为是指政府通过其相关公务员个人的具体工作体现在乡村资源保护及旅游发展方面的作为。政府公务员作为政府的工作人员,代表政府行使国家管理职能,他们的作为就是政府作为的具体体现。政府公务员的职务作为是实现乡村资源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键,它是政府制度作为和组织作为的最终体现。只有每一个相关公务员都认真履行个人职责,履行制度和组织赋予的责任与义务,乡村资源保护和乡村旅游的具体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职务作为的依据是有关制度(法律法规)和岗位职责。因此,健全相关制度(法律法规)和科学界定各职务的岗位责任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目前有关的制度不完善和岗位职责不明确,乡村资源保护及旅游发展中相关公务员的职务作为还较弱。各种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某些地方、某些时候还很严重。这一状况亟待改善。在这里,应特别强调职务的责任性、权力的约束性,注重责、权、利的对等。这一方面韩国的经验可以借鉴。韩国政府要求,面、邑(相当于乡镇)和市郡(相当于县、市)两级公务员每人都要联系 4个村进行帮扶;道(相当于省)一级课长和局长要负责一个郡;中央内务部(主管部门)的课长和局长要负责一个道。对县乡两级公务员实行奖罚分明的建设考核制度,帮扶工作做得好的提拔,做得差的调往山区和岛屿工作。

三、乡村旅游科学推进模式中的政府作为

如何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体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思想,如何促乡村旅游的科学发展,属于是长远大计,应该分阶段、有重点、按步骤地完成。

(一)乡村旅游发展初始阶段的政府作为

初始阶段的乡村旅游开发表现为少量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无意识开发。这一阶段,政府应扮演好开拓者的角色,充分利用行政体制动员所掌握的经济资源,在尊重市场的基础上,履行好相关职责。

首先,要强化政府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和引导。要科学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有城乡一体的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和布局。推出重点旅游的点、片和线路,重点保护。深入挖掘乡村的历史和人文背景,按照发展旅游的策略来实施整体改造,包括高水平开发若干旅游小镇,使每个乡村旅游区都具有自己的特色风格,形成真正的美丽乡村。如2000年成都市在规划“五朵金花”建设时,政府提出了“农房改造景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配套设施现代化、景观打造生态化、土地开发集约化”的规划思路。该规划思路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能够给城乡居民提供市外休闲娱乐场所,有利于当地农民就地转市民;二是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建设成都市郊区靓丽风景线;三是有利于形成“一村一品一业”产业特色,为失地农民就地安置提供就业支持(郭剑英、王瑛,2009)。对确定的规划方案,政府、企业和农户一张蓝图坚持到底,从而打造了“五朵金花”的知名品牌。而对于那些并不作为旅游区的乡村地区则按照一般小城镇的模式实施整体改造和发展。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对那些介入乡村地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投资商,要求他们一定按照政府的规划和政策开展工作,不能随意进行改变乡村风貌的所谓旅游项目。

其次,政府应设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帮助乡村旅游提高质量,政府要对重点的点、片区进行适度投资改造,加大导向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政府要营造舆论氛围,吸引人们走进乡村。因为政府宣传是唯一能从宏观上有效整合各感知要素的主体,能够提高游客对乡村目的地的权威、可信度与公信力等方面的评价与感知。

(二)乡村旅游发展成长阶段的政府作为

成长阶段的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旅游相关服务设施得到完善,乡村旅游收入开始增加,这一阶段政府应扮演好规范者的角色。

首先,政府要加强乡村旅游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使乡村旅游经营运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营造乡村旅游市场的法制环境。规章制度的制定是帮扶农民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户服务质量划分与评定标准》、《上海市乡村旅游促进和管理办法》、《江苏乡村旅游点质量等级划分规范标准》的制定,均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的规范化管理。要对乡村旅游的合格产品进行构建,使整个产品制造流程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程序和要求,进行合理、合法的投资开发和经营管理。

其次,借鉴一些地方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政策性引导、信息引导、布局或规划项目引导等促进乡村旅游健康成长。农民自己发展乡村旅游,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可能出现一些低水平、破坏性的开发,所以这时候的引导,还应当包括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监管和约束。政府还应推动建立乡村旅游信息系统。一是对乡村旅游供应商提供业务资格证明的行为进行规范;二是加强对旅游企业销售宣传活动中的信息监管,保证企业的各种销售、宣传材料等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三是规范旅游企业在格式合同中提供的信息;四是规范广告及推销商提供信息的行为(葛丽芳,2003)。如立足北京乡村旅游,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主办了北京市乡村旅游网,为各民俗村提供宣传,这些信息为旅游者的出行提供了值得信任的参考。

(三)乡村旅游发展成熟阶段的政府作为

乡村旅游发展成熟阶段,各级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应当好协调者,从管理旅游经济微观环节中抽身出来,把行政管理的职能集中指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用各种方法鼓励企业发展,改善乡村旅游大环境,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

一是要建立高效的行政服务系统。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设立一个专门的乡村旅游管理委员会,如成都的“三圣花乡”。管理委员会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旅游、计划、财政、建设、交通、文物、林业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协调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理顺乡村旅游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率。对于资金问题,政府要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尤其是农行、农村信用社对农户优先安排贷款。另外,政府应协调当地农民、外来投资者和当地政府的利益,达到多方共赢。

二是要培育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实行联合的组织,它对外沟通政府与具体行业从业者的联系,向政府提出具体建议,以更加有效地保护本行业的共同利益,并在政府制定政策时及时地向政府反馈本行业的信息(王世金、白永平,2006)。在国外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市场推广工作主要也是依靠乡村进行宣传、促销,如西班牙坎塔布利亚乡村旅游协会(rural tourism assoeiationin cantabria)。行业协会对内则沟通信息,规范本行业从业者的行为,使其严格地遵守政府的法规政策。政府这时一方面要赋予乡村旅游行业协会一定的权力,让行业协会参与政府的一些行业管理职能,让其代替政府部门组织开展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设活动和行业检查评比活动等,以增强行业协会的权威;另一方面,加强对乡村旅游行业协会负责人的培训,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民主观念,提高其组织领导水平和协调能力,让协会真正起到政府、经营者、市场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三是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一方面,建立举报制度。旅游行政部门开设乡村旅游举报、投诉热线电话,随时受理有关乡村旅游开发、经营及服务等方面的举报和投诉。在乡村旅游村落设立举报箱,实行举报奖励制度,使监督公开化、透明化。另一方面,强化新闻监督,对乡村旅游经营中的违规行为进行曝光,借助新闻的力量实行行业管理的目标。

四、政府发展乡村旅游的作为绩效评估

政府发展乡村旅游是否科学,必须进行作为绩效评估,必须发挥政府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的双重作用,把乡村旅游科学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乡镇,进行专项考核。具体的考评方法,笔者认为应当以乡村旅游发展战略为中心,这样才能保证乡村旅游的发展朝既定方向前进;综合考虑政策保障、旅游宣传促销、经济业绩、学习与

成长、游客评价五个评估因子。

(一)政策保障评估因子

乡村旅游的规范经营与游客需求的满足都源于政府的政策保障。所以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分析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机制,包括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构、旅游业发展专题部署、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旅游业投入和专项政策支持,包括政府有专项资金投入并列人财政预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参与乡村旅游投资和建设项目的审批;在投资、贷款、税收、创汇、用地、奖励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旅游宣传促销评估因子

随着乡村旅游向纵深发展,其本身越来越具备自主发展能力,政府部门更要强调对外推介旅游产品,涉及的具体衡量指标主要有旅游产品宣传(营销力度)、旅游信息系统(网上预订、网上宣传、网上反馈、信息管理)等。政府应通过各种现代化的宣传手段、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加强乡村旅游地的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对旅游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经验,发现并解决问题。

(三)经济业绩评估因子

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发展经济,无论是政府、经营者或是农民,都希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从中获利,追求经济效益是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共同目的。经济业绩评估反映出政府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管理的经济实力和乡村旅游开发后对“三农”问题的解决能力等方面的情况。涉及的具体衡量指标主要有争取上级政府拨款或在社会上的融资能力、旅游财政支持力度、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率、村民年收入等。政府应充分认识到资金是发展、管理乡村旅游的物质保障,积极提升筹资能力,向各级政府争取财政拨款、政策倾斜、经济奖励和税收优惠等经济支持,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投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提高农民的年收入,解决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通过旅游带动农产品的销售,在切实加强原产地品牌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学习与成长评估因子

学习与成长评估因子是上面三个评估因子内容提供持久动力的源泉,可以支持组织变革、组织创新和组织成长,反映出政府持续发展的能力。涉及的具体衡量指标主要有奖惩制度合理性、培训力度(频度和效果)、听取意见能力(渠道、采取意见程度)、创新改造能力等。政府要想提高其作为水平,扬长避短,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就要不断学习与成长。因此,应进一步提高政府人员的个人素质,增强政府的生机和活力,切实改进管理方式,变领导为引导,变强令为示范,变要求为服务,拓宽意见渠道;积极引进先进人才和技术,提高创新改造能力;通过培训、宣传积极培养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保护与服务意识,提高其文化素质,提升其乡土地理知识和旅游业务技能,从而促进乡村旅游地硬件、软件建设的全面发展。

(五)游客评估因子

游客是乡村旅游收益的主要来源,也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基础,游客评估因子反映出政府拓展新客源、提高游客满意度等方面能力的情况(周永广、姜佳将,2008)。涉及的具体衡量指标主要有年游客接待量提高率、游客总体满意度、游客忠诚度等。为提高以上指标值,政府应引导经营者保护和提升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营造休闲氛围,把各种乡村体验要素组合起来,形成多种类型的游客体验产品,建立起完善的游客乡村旅游体验平台。而一旦发现乡村旅游地原来提供的体验产品无法满足游客需求,或游客体验水平低于事先设定的游客体验管理目标,政府要整合各方面力量致力于游客体验产品的创新,使新的游客体验平台能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通过这种不断创新的机制,给游客提供一种超乎想象的体验,游客总能在这里找到新的感受,这才能增加游客的忠诚度和回头率。

[参考文献]

[1]白四座中国乡村旅游之行业管理[j]四川旅游,2008,(1):41-43

[2]葛丽芳,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j],宏观经济管理,2003,(12):47--48

[3]郭剑英,王瑛城乡统筹下的旅游发展——以成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例[j]特区经济,2009,(6):185-187

[4]李坚,城乡统筹新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的构想[j]企业经济,2007,(5):91-93

[5]王世金,白永平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j]广西社会科学,2006,(11):5-7

乡村旅游管理篇9

【关键词】郭家沟;乡村旅游;模式

随着国内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旅游消费理念的转变升级,乡村旅游在中国迅速发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太多的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国内因地方政府重视程度、经济投入、经营体制、管理理念、发展思路等原因,造成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普遍缺乏规划,杂乱无章,各自为政,盲目经营;经营过程中权责不明确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经营项目单一,产品特色少,雷同多;无序竞争带来很大危害;基础设施不健全,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现代管理意识薄弱,品牌宣传促销不力,行业整体缺乏系统性营销策略;季节性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瓶颈等[1]。

郭家沟位于天津市蓟县下营镇东部,依山傍水,山湖相依,风景秀丽,泉甜物美,民风纯朴。山上松柏郁郁丛丛,山下的果树花果满枝,是一个山清水秀的美丽小山村。郭家沟村除了拥有独特的生态景观,优美的生态环境等先天资源外,还开发了一个生态环保的绿色旅游产业,工艺葫芦的深加工。近两年来,郭家沟村充分依托固有的自然环境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大搞农家旅店,用商业的眼光审视生态,用发展的眼光经营生态,将郭家沟建设成了山村风貌凸显,生态特色鲜明,人居环境颇佳的旅游专业村。

随着郭家沟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原有的规划设想、基础设施、接待规模、营销体系、服务水平、利益分配方式等已滞后,不足以支撑郭家沟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问题愈显突兀。为进一步提升郭家沟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天津市政府出资,并以蓟县主导,按照天津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完成郭家沟旅游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对郭家沟乡村旅游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布局。蓟县下营镇人民政府委托巅峰智业集团进行运营咨询,对郭家沟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全面梳理,提出具有郭家沟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运营模式。

郭家沟乡村旅游模式在郭家沟优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乡村文化、丰富的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由郭家村成功经验并结合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2],通过实践、提升,笔者总结出该类型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政府主导、农民参与、企业治理”,不同于以往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政府主导”中,“大规划、大联动、大融资、大产品”是政府主导的特征;在“农民参与”中,农民成立村集体机制,全程参与经营、全程跟踪监督;在“企业治理”中,“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分配”,最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即郭家沟乡村旅游运营发展新模式[3]。提出此模式,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起业内人士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对国内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改革、创新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政府主导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一) 政府引导,旅游发展规划

天津市级政府起到良好导向作用,不仅从高度和深度上对郭家沟乡村旅游项目规划进行宏观把控,并出资修编《郭家沟旅游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以蓟县主导,聘请专业的规划单位进行编制。蓟县政府对项目规划提出具体的实施操作要求,明确郭家沟乡村旅游的功能定位。这充分说明国内乡村旅游保持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政府对乡村旅游产业和行业的宏观指导。

(二)创新机制确保旅游发展资金

政府部门通过重大项目、转移支付等形式,对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生态补偿等关系乡村旅游发展领域的引导性投入,吸引了金融机构资金以各种形式参与郭家沟乡村旅游业,提升了郭家沟乡村旅游硬件配套设施,解决了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问题。同时,郭家沟采取权益融资方式,创新了农村大规模土地流转机制,解决了农村土地合理、有效、规模化的利用问题,有利于提高土地产能;让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组成经济联合体,参与郭家沟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从而形成规模化集群效应,增加了郭家沟乡村旅游的抗风险能力。

(三)打造核心产品确保区域领先

在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上,郭家沟乡村旅游以定位高端产品为核心,摒除了传统乡村旅游产品的低层次、低等级问题,重点发展以自然风光、乡村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产品,重点打造文化创意型产品、休闲景观型产品、参与体验型产品、商业经营型产品、特色主题型产品这五大产品体系,塑造“山水田园风光、北方乡村文化、塞上民俗风情”美好意境。以高端、休闲、度假的理念,打造郭家沟乡村旅游度假产品,为蓟县乡村旅游,甚至是天津地区模范起到带头作用。

二、完善农民利益分配制度

农民是国内乡村旅游发展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也是经济利益再次分配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群体,如何激发农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持,保持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激情,以及有限的参与乡村旅游的管理,一直困扰着中国旅游的理论界和实践者,而郭家沟的农民全程参与运营和监督,创造性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一)全程参与经营

按照规划设想,郭家沟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经营的内容有:直接到旅游公司就业,旅游公司成立后,将吸收郭家沟村民到公司就业。参与各项节庆活动,为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提高郭家沟村知名度,旅游公司每年将举办不同主题规模的旅游活动,每次活动村民自行参加。参与销售旅游商品、从事旅游接待,在旅游公司和村党委的帮助、引导下,村民可以搞工艺品生产、土特产品加工,从事旅游住宿接待等。

(二)全程参与监督

公司成立后,农民可以成立村集体机制,参与郭家沟旅游发展,监督村中及公司财务开支,通过村集体机制组织表达自己的意愿。旅游经营中,村民如有意见或想法,可通过村集体机制与公司和村党委进行磋商。为了确实反映村民的意见,郭家沟村村集体机制负责人由村民自己选出。

三、企业治理市场化运营确保高效率

郭家沟乡村旅游在运营管理上采取的是公司化的运营管理方式,从而将过去单一的一家一户农家院经营发展成农户乡村旅游联合经营体。管理上效益、营销促发展,分配增和谐,有利的推进国内乡村旅游企业管理变革和创新的步伐。

(一)企业统一管理

为规范和提升郭家沟乡村旅游品质,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郭家沟在政府主导下,成立了村旅游公司,并征得农家院经营户同意,与其统一签订《委托管理合同》,对农家乐经营户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村公司负责整个村庄的旅游环境打造、维护、整治;对农户的床上用品进行统一的采购、洗涤、消毒;通过宅基地置换和土地流转,对参与的农户土地进行统一的规划、合理的布局、有效的利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土地产能;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农家院经营秩序,避免恶性竞争和揽客现象;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加强村民素质培训,定期质量检查与监督,创造竞争、有序的经营环境。

(二)企业统一营销

为避免市场竞争,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郭家沟乡村旅游将传统的由农家院经营户单体销售进行整合,利用村公司的优势,集中、统一的对郭家沟乡村旅游的产品渠道销售,重点打造郭家沟乡村旅游的品牌形象。郭家沟乡村旅游营销的最大创新就是通过蓟县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将智慧旅游概念引入到郭家沟乡村旅游中,通过智慧旅游挖掘客源,实现乡村旅游的科学化、信息化营销管理。广开渠道和网络,坚持品牌理念,系统运用营销精细化管理工具,实现郭家沟乡村旅游发展的二次飞越[4]。以上举措均走在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沿,开创了规模化、节约化运作乡村旅游市场的先河。

(三)企业统一分配

郭家沟乡村旅游统一分配的模式有两层含义:一是客源的农户分配,二是经营收入的分配。客源的分配。统一分配方式,解决了困扰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多年的利益分配难题,是一种创新策略。

村公司根据各农家院装修、规模等综合条件设定农家院等级,不同的等级统一制定差异化的价格,村公司根据游客的实际需求,按照排序进行循环安排,最大程度地保障同一等级层次农家院的接待量。

利润的分配。郭家沟乡村旅游利润的分配原则是在扣除农家院经营户缴纳给村公司的管理费的基础上,依据公平的原则,按照“核定股份比例+经营考评”办法进行。村公司根据对农家院经营户日常服务质量、环境卫生等的综合考评,结合农户土地入股比例进行利润分配。

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和统一分配的方式,能够极大的提高土地产能,增强村民的经营意识,避免了粗放式经营,同时公司利用各种资源可以有效地开展服务意识和质量的培训与管理,进一步从软件上提升了郭家沟乡村旅游质量。

四、郭家沟运营模式研究的意义

郭家沟乡村旅游模式的研究,产业效用示范、经济效益提升、社会效益凸显、环境效益明显、文化效益可期。在推动蓟县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推进蓟县基层民主建设、提升蓟县乡村旅游管理规范、提高蓟县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升蓟县经济结构布局和农村经济水平的同时,也对国内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创新了国内乡村发展和谐社会新模式;开创了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新课题;开创了政府主导下乡村旅游发展新方向;破解了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资金瓶颈难题。

(一)创新了国内乡村发展和谐社会新模式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常抓不懈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农民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而郭家沟乡村旅游模式的研究,恰好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难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方法、范式。按照郭家沟模式的发展,最终会是形成城乡经济有效互流、城乡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企业长期投资获利、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推动中国城乡政治、经济、文化又快又好的发展。

(二)开创了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新课题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近30年,国内众多学者对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在乡村旅游发展类型上基本取得一致意见,但是在乡村旅游发展的经营机制、管理模式研究上,始终存在一定的分歧;始终没有找到一种可行的发展模式。即使有些学者提出一些理想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但是因为没有实际发生案例佐证,始终成为一种“乌邦托”式的理想。在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中,不管是河南“栾川模式”、成都“龙泉驿模式”、还是贵州的“天龙堡屯模式”,都解决不了利益长期分配问题,而郭家沟乡村旅游新发展,恰好可以为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案例。

(三)开创了政府主导下乡村旅游发展新方向

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决定了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在政府主导下,如何发展乡村经济、政治、文化,郭家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给出了一个满意的答案。目前,中国乡村旅游遍地开花,但是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乡村旅游模式较少,通过对郭家沟乡村旅游的研究,旨在从规划、产品、管理到营销角度提炼出一套发展乡村旅游模式和思路,一方面丰富中国乡村旅游模式的内涵,同时能达到良好的示范意义,进行全国乡村旅游的纵深层面的推广。

(四)破解了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资金瓶颈难题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不缺优美的自然、文化资源,最缺的是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支持。中国城乡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注定了中国绝大部分乡村无力自己出资发展乡村旅游。农村财政紧张,金融机构少,且贷款数量非常有限,乡村旅游发展缺少实质抵押品,向银行融资极其困难。郭家沟乡村旅游发展破解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融资难问题。郭家沟同时通过投融资模式创新,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情况下,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招商引资,引进企业作为战略投资主体,投资建设郭家沟乡村旅游,解决乡村旅游发展资金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辰.近二十年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进展 [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6: 69-73.

[2] 王曦.近年国内乡村旅游研究概述 [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0: 118-120.

乡村旅游管理篇10

一、吉安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管理的不当,没有进行协调统一的管理吉安市旅游个人平均的花费较低,旅游收入增长大都依靠旅客人数的增长,旅游购物和娱乐本来属于旅游收入的无极限增长,但仅占旅游总收入的20%左右,旅游业整体上还处于粗放经营阶段。吉安市旅游局于1993年成立,吉州区和青原区旅游局也成立不久,专业人员非常缺乏,管理机构也不够健全,管理体制还未理顺,行业管理难以深入进行,宏观调控也相当的乏力。其次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进行盲目建设。目前吉安市政府还没有一个系统的管理机构承担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只有一个部门———市旅游局管理乡村旅游事务,没有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宏观管理力度差,导致许多乡村旅游地在利益方面出现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在问题方面无人管理、互相推诿,政府职能部门无力解决经营者的利益和游客的问题。

2.经济实力不强,旅游发展所需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吉安市旅游资源大多数仍处于原始状态或维护状态,资源优势没有从根本上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及经济优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经济实力不强,旅游发展所需资金不足,存在较大的开发潜力。然而就目前来说,除了青原山景区有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外,大多数景点仍处于原始自然状态,如市内真君山、神岗山、焦岗岭、天华岭、方山等景点急等资金去开发。即使已经开发了的螺子山和白鹭洲等也显粗糙,缺乏开发资金。基础设施薄弱,产品种类单一,深度化、特色化还很不够。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和道路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大部分乡村旅游景点甚至根本就没有这些设施;茶楼、餐厅、客房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都不太好,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不太容易让人接受,很难留住游客。

3.吉安市的乡村旅游发展人才问题吉安市的乡村旅游发展存在人才严重缺乏,服务质量不规范,也难以提高。乡村旅游在农村进行,专业旅游人员缺乏,导致服务质量不规范,缺少必要的教育培训。旅游部门缺乏专家型管理人才,常常凭经验办事,缺乏发展乡村旅游理论方面知识,实践中研究不足,培训工作也不到位,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吉安市忽视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致使旅游从业人员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对我市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认识不够,这个方面集中表现在没有很好的落实制定的培训计划上,只是应付了事。吉安市的旅游从业人员对本地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认识不充分,理解不到位。

4.可持续发展观,得不到很好的实施旅游资源要合理开发,要有全新的观念,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和观念,已成为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但是吉安市可持续发展观,得不到很好的实施。吉安一些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存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滥取山石造成山体滑坡;大多数农村地区包括风景名胜区周围的村庄的生猪生产,造成溪流、河流的污染,有许多地方已经造成严重的污染。

二、吉安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1.健全相应管理体制,实施规范化管理我们要制定相关的法令法规,使乡村旅游的行政管理和经营运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使乡村旅游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健康发展的关键,要健全相应管理体制,实施规范化管理。早期的法规要点包括“乡村旅游开展申请条例”、“乡村环境保护条例”、“乡村旅游规划纲要”、“乡村旅游地规划与建设管理条例”、“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条例”和“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乡村旅游有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的安全管理、规划审批、经营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与监督,使其逐步走向自律管理。吉安市政府必须做好这步工作,否则管理制度跟不上,会造成管理混乱,最后将导致乡村旅游无序和不健康发展。

2.吸引多方投资,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吉安市发展农家乐旅游的严重障碍是资金投入不足,要多方引资,加大资金的投入。农家乐旅游经营者需要一些资金而有困难的时候,政府应该推行具有扶贫性质的小额贷款;或是在某些方面执行涉农优惠的政策,有选择地实行税费减免;还要鼓励民间资金向农家乐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领域投入,要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多种渠道来解决农家乐旅游点的资金来源问题。吸引农民投资和社会资金,需要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必须完善我市现有的相关政策法规。积极鼓励农民来投资,引导农民投资建家庭旅馆、餐饮、娱乐、购物设施以及自办农家乐旅游项目等等,以此来提高农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3.抓好培训工作,提高服务水平从业人员自身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还要积极地学习相关的业务知识。农家乐旅游地所在政府可以考虑与井冈山大学合作,通过定期举办一些专门的管理培训及业务培训,在实务技能方面提高从业人员的水平,从而全面提高服务质量。认真挖掘和总结吉安市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并使乡村旅游与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旅游知识的培训,加强这方面的培训,有利于从业人员更好的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式和趋势,进一步抓好日常管理工作和积累经验,要提高旅游文化品味和服务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