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十篇

时间:2023-03-23 00:46:25

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篇1

关键词:进教材 进课堂 近头脑 十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全面贯彻党的十精神

一是深刻领会党的十的主题,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是十报告的灵魂。增强大学生高举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这“三个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义不容辞的首要任务和“三进”工作的最重要内容。这一点内容,着重通过《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来贯彻。

二是大力宣传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增加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让大学生知道,自从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各种困难和风险,不仅使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而且给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这一点内容,可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来重点讲,也可通过《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来贯彻。

三是突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增强大学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党的十通过修正案决议,在中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从而在以后的实践中自觉坚持科学发展。这一点内容,应着重在《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中讲授。

四是要突出讲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决策依据。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事业,深刻领会党的十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对这一点内容,应着重通过《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来贯彻。

二、切实采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十精神“三进”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工作领导。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党政领导,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十精神“三进”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领导。高校党委要统一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十精神“三进”工作,制订推动总体规划,对推动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及时研究解决涉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十精神“三进”工作的实际问题。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负责,有关部门通力配合形成合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宣传和教育部门要组织专家积极开展推动的科学研究,为加强和改进推动工作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推动十精神“三进”的工作,教师是关键。教师必须全面准确地学习理解和把握十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理论不动摇的坚定信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科学发展观“三进”的主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分管学生工作的院系副书记、政治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直接负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十精神“三进”教育教学,副书记、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则按照党委的统一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学习实践活动。要采取切实措施,组织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十精神“三进”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队伍,使他们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十精神“三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把课堂系统讲授与专题系列讲座有机结合起来。高校应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 组织高水平的专家教授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系列专题讲座。这是推进十精神“三进”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平时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要充分发挥学术团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十精神“三进”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91-03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是以课堂为阵地,以理论知识为依据,以学生主体实践性活动为形式,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特征,提升学生思想觉悟和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连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中介和桥梁,是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更好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看“社会”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一、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分离。目前各高校都相应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形成了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与校团委、校学生处密切合作,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任教师与专职政工干部紧密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但很多人把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对立起来,认为实践教学就是课外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就是组织和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深入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学校、革命老区等开展实地的社会实践活动。造成这种认识上的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在校外、在社会”,只有走出去的实践教学才是实践教学。因此,不可避免地割裂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的联系,同时也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必要延伸,理论联系实际是其精髓,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切实抓紧抓好。

2.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脱节。部分教学主管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就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就是“社会实践教学”。即通过校团委、校学生处组织的各种课外、校外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志愿活动、“三下乡”活动或社团活动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置于实践教学之外,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传授为主,理论联系实际不足,以师为主,理论知识“满堂灌”现象严重。同时,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普遍存在学习考察培训少、任课时数多、科研工作压力大等问题,更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很少参加甚至从未参加过“走出去”的实践教学培训及实践教学活动,不仅缺乏课堂实践教学的意识,而且也缺乏组织实施课堂实践教学的经验和能力,这种情况必然使课堂实践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使课堂实践教学难以为继,造成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脱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整体素养存在缺陷,如年轻教师多,部分教师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理论修养不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明显不足,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基本是从书本到书本,教学内容缺少时代感和实效性,缺少生动性和针对性,使得课堂实践教学难以有效开展。

3.学生对学习思政理论课的模糊认识导致思政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目的难以实现。目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普遍存在一些偏差: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向他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他们进行政治教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自身需要和个体发展帮助不大。这种误解直接导致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同于中学的“政治课”,大学的“副科”,认为“学习没什么收获”,只要考试过关就“万事大吉”!由于学习目标模糊、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消极,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逃课率明显偏高,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热情不足,精力不集中,“开小差”,干想干的事,干自己认为“有用”的事,因而课堂实践教学时常出现“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尴尬局面。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要是教材的解读、知识的灌输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讲授有余,研讨不足。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给学生以参与空间、思考空间和创新空间,学生的主体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挫伤、遏制了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建议

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达到它应有的教学目的,取得教学实效。如何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并使学生乐在其中,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任课教师的课堂实践教学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手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作为课堂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为提升任课教师组织实施课堂实践教学的能力,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投入,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学习考察和培训活动,为教师进修访学提供机会,定期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农村、社区等开展有针对性的考察调研,选派教师到企业、乡村、社区等挂职锻炼,开阔教师视野,观察和体验社会,提高综合素质,在实践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在积累中提高课堂实践教学水平。学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规定,按不低于1:350~400的师生比例配足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减少教师任课时数,课堂规模控制在100人左右,鼓励小班教学,以减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实际,关注和思考国内外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为更好地开展课堂实践教学做充分准备,提升课堂实践教学的质量。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将课堂实践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明确规定课堂实践教学学时、教学目标、成绩计算,并把课堂实践教学情况列入教师教学质量考评体系,为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制度保障,敦促教师积极组织开展课堂实践教学。

2.深入学生实际,创新课堂实践教学形式。首先任课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所求,特别是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情感上所遇到的困惑问题以及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只有这样,课堂实践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其次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强化课堂讨论、时事评议、热点研讨、模拟演练、主题演讲、案例评析、影视观摩等行之有效的课堂实践教学形式,每一次课堂实践教学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切不可仓促上阵。任课教师要选准选好选题,提前就实践教学内容、具体要求、注意事项等做出布置,要求学生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准备发言提纲,要激发鼓励学生勇于阐述个人见解,鼓励不同意见交锋。老师要对课堂实践教学进行深入、有针对性、合理的点评,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明白,让学生真正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可有可无的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课程,从而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端正世界观、价值观中提升对课堂实践教学的参与兴趣。三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增强课堂实践教学的吸引力。课堂实践教学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制作精美的PPT,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借助网络平台,拓展教学空间,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播放有关视频资料,建设专题网站,通过网站教学活动信息,开展论坛交流,提供学习资料、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澄清模糊认识,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3.提高学生学习认知,激发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目标离不开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首先要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错误认识。让学生明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的重要形式,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将来走出校门,在社会上与人相互合作、和谐共处都很重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次要培养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兴趣。要充分利用学生普遍对政治、尤其是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比较关注的特点,适时组织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等课堂实践活动,组织观看相关视频材料,并让学生充分发表观后感。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堂实践教学有助于自己明辨是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健康快乐成长,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乐在其中。第三要努力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缺少理性的把握,更谈不上应用于实践。面对知识容量大得多、理论性强得多、学习难度高得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一方面要讲透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含量要大,理论性要强;另一方面,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注重理论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陈丽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

[2]鲁志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析论[J].思想教育研究,2010,(4).

思想政治理论课篇3

关健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高等教育的运行环境与运行机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笔者针对新的变化和新的情况,结合我院教学实践,谈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和思索。

一、准确把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对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重要性的认识。高等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中,德方面的要求非常重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而人才培养工作必须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各层次、各科类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①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及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教学实际,妥善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课内外的关系、思想与实际的关系、教育与管理的关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担负着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及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方面研究的重任,“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②目前,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工作非常薄弱,缺少学科发展的整体规划,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匮乏,学科发展的平台和条件较差,在一定意义上说,还未真正构建起科学的学科体系,教师对学科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这些问题,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的发展。做好学科发展工作,首先要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定位和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整体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优化人力资源,构建学科发展梯队,搭建学科发展平台。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和优势,突出西部和民族特色,构建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

优化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时展的要求;要突出重点,更好地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利于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具体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中心内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立足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调整和优化,要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工作会议的精神,结合具体教学实际,稳步推进。对国家教育部规定开设的必修课程,要精心组织和做好课程建设工作,在借鉴有关高校经验基础上,结合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特点,建设具有自身优势的精品课程。另外,要根据本院高职生的发展特点和要求,突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的思想,积极筹划选修课的开设,力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系列选修课,以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特色人才服务。在做好课程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拓宽大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单一,是制约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提高的主要因素。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单一,造成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力不足,易使学生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其自身发展影响不大的错误认识。因此,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十分必要。

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探索适合我院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学习特点。具体做法是:采取互动式教学模式,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研究分析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贴近社会实际,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要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建立和完善实践性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把实践性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实现“两个课堂”的有机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

在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考试办法,加强教学研究,充分发挥教研室的团队作用。将课堂所授理论考核与学生实践性内容的考核有机结合起来,突出高职院校特点,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

四、更新教学内容,努力反映时展要求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我国要在本世纪中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会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这就要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提下,创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符合时展要求和中国实际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面对时代新的发展要求,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须反映中国发展的新情况,必须将最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学实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及时、准确地反映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新情况,反映时展要求,力争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贴近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更加符合国情、省情、州情,更加适应民族地区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要求。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始终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尽职尽责地完成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可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首先,要积极鼓励教师广泛开展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丰富教学教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次,构建专兼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通过兼任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生活的态度,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思想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专任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和辅导员有条件的可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再次,可吸引和鼓励相关专业课的教师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促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来源渠道。同时,也可聘请理论研究单位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开设专题讲座。最后,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学术交流等措施,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另外,要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积极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提倡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的校园风尚,关心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为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氛围。

注释:

思想政治理论课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困境;对策建议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别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目前,各高校以及众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战线上的教师对实践教学如何开展,进行多种尝试和探索,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绩,但与理论课教学相比,实践教学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如何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环节,真正实现实践育人,是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方面具有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和特殊意义。

(一)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命线”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联系主体人和客体物质之间的桥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实践教学是理论内化的重要环节。外部灌输的理论,只有经过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入脑,成为一种信念。”[1](P.50)理论只有当人同客观事物相接触时才能产生,而实践是人同社会环境和客观事物相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实践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社会实践的发展,一方面不断提出新的课题,推动人们从事新的探索;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还不断地给我们提供新的经验材料、认识工具和试验手段,帮助人们提高认识能力,促进思想发展和技术进步。”[2](P.96)

(二)实践教学是引导大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曾说过“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理论不是从头脑中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由于实践的需要并且在实践中发生的,即在人们的社会实践当中同外界事物相接触,而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本质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与课程理论本身相联系,由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展开的一切教与学的活动。也就是指以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掌握方法、训练技能、锻炼能力、接触社会、开展实践为特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3](P.64)目的是让大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本质,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而只有经过实践,才能知行统一,大学生才能自觉理解、认同、接受科学理论,才能真正将从课堂上、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化”、“入脑”,从而成为一种信念。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更贴近生活,可以引导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亲身体验过程中,加深对已有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印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调动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正确的分析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理论教学相比,丰富多彩的形式的实践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和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亲身参与实践,通过看、听、问,再通过思考、讨论、分析等环节,可以让大学生对社会现实产生理性认识,加深对社会、对人民群众的了解,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和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和巩固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进而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大学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自觉性。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显著的特点,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4](P.104)但目前,在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在教室中进行的课堂理论教学被视为正规教学,而在课堂之外的实践教学则始终被置于附属地位,实践教学的开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

(一)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不完善

制度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开展、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与理论课教学一样,实践教学也应该有系统完善的制度,包括专家审定通过的教学大纲、集体讨论通过的教学计划、充足的实践学时、稳定的实践基地、充实的实践内容、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合理可行的实践考核标准等。但目前,与理论课相比,实践课的教学大多处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多数高校对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并不健全。一方面,实践教学管理不规范,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随意性大,教学模式不确定,教学内容散乱,教学形式单调,教学过程“放羊”现象严重,形式主义色彩浓厚;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缺乏各部门包括教务处、宣传部、学工处、团委等的协调、配合和保障,诸如,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教室、多媒体设备等由教务等部门提供被看成是理所当然,但实践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场地、设备等物力资源,则没有现成的供应系统,需要任课教师自己去协调,其中的困境可想而知。

(二)师资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都存在着学生多,教师少的问题,教师工作任务繁重。专业课1位教师1学期进行1-2门课程的教学,每班通常50人左右的规模,而思想政治理论课1位教师1学期虽然进行1门课的教学,但通常重复5-8个班级,且班级人数在120-200左右。这样的教学任务和规模,对于理论课教学来说,尚好组织和承担,但实践教学活动,一般以分散的方式进行,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实施过程中不可预测的因素多,比如安排一次校外实践教学,前后约需1-2周时间,需完成提前联络、实地考察、申请经费、组织参观、批改实践教学报告等繁杂的工作,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要耗时费力得多,这就对教师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受教师数量的限制,一些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通常“以点代面”,只选择少数班级或少数学生干部进行,对面向全体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则通常放任自流。对于师资质量来说,一方面,实践教学对师资力量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师本身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实际情况;另一方面,理论教学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实践教学,大部分教师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三)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不足

政策与经费支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条件。与课堂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往往发生更多的费用,需要更多、更充足、更及时的经费投入,诸如,一个班级到工厂、农村、社区进行参观访问、调查研究,都需要有相应的费用做支撑,对学生校外实践进行安全保障也会产生费用支出。而目前,在大部分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结构上,一方面,重视专业技术教育,轻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命运,反复遭遇文件宣传重要和实际投入不要的尴尬,另一方面,重视校内课堂教学投入,轻视校外实践教学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较为严重的经费不足问题,成为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直接障碍。

(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健全

稳定的教学基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托。与专业课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面临重重困境。首先,专业课专业性强较容易选择对口的实践基地,新闻学专业选择电视台、报社等实践基地,历史学专业选择博物馆等,冶金工程选择钢铁厂等,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强、涉及面广,要选择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实践基地相对较难;其次,专业课班级人数规模相对较小,到工厂、企业及各类馆舍进行参观调查,一方面对工厂、企业及各类馆舍正常工作开展的影响较小,另一方面还可能会对实践基地的正常工作提供建设性的建议,能够做到互促共寻,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则不具备这样的优势,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出现难题。总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都存在着数量少、质量低、可持续性差的问题。

三、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建议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因此各高校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断优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化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过程,其实施开展需要健全的机制进行保障。首先,与理论课教学一样,统一制定规范、科学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考核标准等,使实践教学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有的放矢、有章可循。其次,总体部署、统一安排、协调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工作,与理论课教学一样,明确各部门(包括马克思主义学院、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职责,并加强相互合作,齐抓共管,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水平的前提。首先,要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师资数量。一方面,高校要严格按照“05 方案”的规定,按师生之比合理配备、配齐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另一方面,针对专职教师任务较重的实际情况,可以改变实践教学一般由任课教师负责的做法,采取有效措施,整合全校师资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作用,调动党政管理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和愿意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其他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来。此外,还可以聘请一些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实践教学基地的优秀员工、工农群众做兼职教师,以弥补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数量的不足。其次,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直接决定着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仍然处于摸索的阶段,高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教育,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在职学习,有计划地分期、分批派教师出外进行考察、学习、交流,聘请在教学研究领域有较深造诣的专家、学者定期对他们进行有关实践教学理论和技能的培训,等等。另一方面,提升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能力。常说“教师要有1桶水,才能给学生1杯水”教师的1桶水从哪里来呢?理论教学的水需要教师读万卷书,而实践教学的1桶水则需要教师行万里路。实践教学环节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历、良好的实践能力,因此,高校要引导教师走出校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广泛参与改革实践工作,开阔视野、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同时,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开展各种深入实地的参观访问、社会考察活动,以弥补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让教师亲身体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实践飞跃的现实成果。比如,“组织教师去华西村、大邱庄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香港、澳门考察一国两制、到大庆、大寨考察传统工业、农业的转型与变迁,到延安、遵义考察红色精神等。”[5](P.110)

(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

经费短缺是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的主要因素。要想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各高校就应该严格根据中央文件的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经费管理体系,从而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条件。首先,地方政府、高校应按中央对该课程教学的要求和部署,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投入,保证学生人均15-20元的经费能真正投入到教学环节中,并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的软、硬件建设,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可以考虑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开辟社会资源融入途径,争取社会的物力和财力投入。运用社会化、市场化、项目化等方式,融合方方面面的社会资源,凝聚各种社会力量,通过校企共建,优势互补,学校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企业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提供物质赞助。比如,各类校园文化活动,通常会与企业合作,争取资金的赞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可以尝试与企业合作。

(四)建设规范、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

规范、稳定的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以实践基地作为依托,才能从机制上保证实践教学的持久性和规范性。”[6](P.105)首先,各高校要积极辟源,建设与课堂相关的稳定的教学基地,如国有企业改革教学实践基地、新型工业化道路考察教学实践基地、企业文化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军队现代化建设教学实践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教学实践基地、法律素质培养教学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等,以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在开辟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考虑借助学校相关学科、相关专业的资源优势,以弥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不足。诸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借助于哲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现有基地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则可以借助社会学、法学等专业的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开展“义工”活动、模拟法庭和法律咨询等实践活动。另一方面,结合所处地区优势,开拓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资源。包括牧场、农场、福利院、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建设工地现场等。并通过义务劳动、慰问活动等让学生了解一些区域性的风俗习惯等,从而获取社会生活知识,加速政治社会化。其次,高校应该与实践教学基地签订规范正式的双方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实践教学基地的工作人员应聘为高校的校外兼职教师,与校内专职教师组成实践教学指导小组,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一定的量化办法核定实践教学基地的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并为其发放酬金或补贴等,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实践基地的工作人员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来,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与实践基地合作的长期性。实践基地的工作人员通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更丰富的工作和社会经验,对实际实情的了解更为深入,可以为学生详细地讲解基地的情况,带领学生进行参观考察,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开拓思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再次,积极引导各类企事业单位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作。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企业的发展不仅要满足自身经济效益的需求,更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实现其社会效益。同时,服务地方,也是各高校办学的方向,高校要从经费、人才培养、研究成果等方面对各类企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只有实现双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才能稳定、持续。

参考文献

[1]李光胜.关于增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10).

[2]何振鹏,何少华.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地位、 作用及意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3]罗建平,张维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 建构的依据[J].思想教育研究,2012,(2).

[4]王朝方.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及途 径[J].理论导刊,2009,(9).

思想政治理论课篇5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独立学院;教学改革

近年以来,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鼓励独立学院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从此,独立学院又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要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然而,独立学院的学生除了应该有较好的应用技术水平之外,还应具备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这就对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进行新一轮的改革。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性

(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日益提高要求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国务院也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高校转型,要求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当今社会所需的人才,既需有较好的专业技术水平,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由于高校的转型,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改革,以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西方的思想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要求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欧美国家的产品和服务等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与此同时,西方的思想文化蕴藏在其中,在悄然影响着我国的大学生群体。由于从属的社会制度不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时常令我国喜欢接触探索新事物的大学生群体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因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中,我们必须坚守我国思想文化,对广大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在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我们坚守我国思想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三)独立学院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要求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与其他高校的学生相比,独立学院学生虽然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较低,但却喜欢自由,强烈向往追求自我的个性化的发展。如果不加以引导,他们很容易发生心理和思想上的偏颇。而如今社会日新月异地发展,他们更易受到周围环境和新事物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更显得迫在眉睫。如果用以往枯燥无味的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但达不到积极的引导效果,而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需要在独立学院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使独立学院学生更易于接受甚至喜爱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达到引导其思想和行为的效果。

二、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方法———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四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有着颇为重要的作用,以该门课程为例,探索改革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

(一)重新整合内容,按专题进行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按照教材内容可分为: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我们可把这三大内容作为三大板块,在每个板块当中,根据我国当代社会的时事热点,设置若干个专题进行教学。比如:在思想教育板块,可设计“中国梦”的专题教学,围绕“中国梦”的主题,整合第一大板块中的相关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等,结合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典型事例,利用情感教育进行教学。又如:在法律教育这个板块当中,可设计“依法治国”的专题教学,整合这一板块的内容,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的法律教育内容,结合现今我国法治方面的典型案例,使学生对法律有更加感性深入的认识。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而多采用“师生双主体”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多参加到课堂学习中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让学生学会辨别道德及法律问题的是非黑白是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采用“师生双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地位平等,形成平等对话和讨论,产生思想上的碰撞,从而使学生对道德和法律的问题有更清晰更深入的认识。而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师更为深入地了解学生的道德概貌和法律认知的状况,从而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思想道德步入正方向,按照学生的思维更形象地解释法律问题。

(三)多采用课程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可说是与我们现实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这门课程中,抽象的理论知识显得枯燥,而进行实践活动可使学生获得更多亲身的体验和认识,因此,应多设计课程实践活动。在课堂上可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学生模拟真实案例的审判)、“法律知识竞赛”、“中国梦演讲比赛”等活动;在课外可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律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爱国主义基地、旁听庭审等实践活动,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强学习效果。

三、结语

总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我们必须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独立学院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以促进独立学院的发展,培养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EB/OL].

[2]杨薇.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改革现状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

[3]张君.转型视角下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1

[4]朱健.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究[J].黑龙江教育,2015,1

思想政治理论课篇6

按照有的学者理解,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或“节点”:一是在人类社会早期,所有的学科都是以一种混沌不分的形态包含在哲学范畴之内;二是从15世纪末至19世纪初始,若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分别开始逐步从哲学概念中分离出来;三是自20世纪上半叶始,各种属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若干学科已经获得独立学科的地位,并在大学中得以最终确立;四是自20世纪后半叶始,为了能够解决各种更加复杂的问题,学科发展又再次表现出某种新的融合发展趋势,即许多在历史上产生的一些传统学科之间又被不断地打破界限,其中一些新型的交叉学科和跨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开始大量出现,并且也日益在大学中确立了学科的合法性地位。也就是说,从科学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它的发展是大致从所谓的“合”到不断的“分”,现在又正在走向新一轮的“合”。当然,这其中的两个“合”的含义应当明显不同,前者是一种混沌不分的“合”,后者是指在承认学科分界的基础上又能够不断打破学科边界的学科融合意义上的“合”。后一种意义上的学科融合应当是学科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当然也是科学创新和学术创新的重要路径和重大方式。同时,在这种学科融合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能够为自然科学发展提供目标导向,自然科学研究也逐步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研究领域。应该承认,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日益出现的这种高度交叉、渗透和融合的发展趋势,不仅是因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具有更多的需要与更高的要求,而且是因为越来越明显的人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球经济、科技发展大潮下的必然产物。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依托的学科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应当不仅仅是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需要,而且是党中央全面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需要;也不仅仅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而且是服务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教育目标的需要。

然而,在学科发展的历史视野中,这一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新型学科的生成也应当是多学科融合发展的需要和产物。其中,应当主要是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马克思主义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等不同独立学科、专业或研究方向等融合发展,进而诞生出来的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特征的学科,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注重整体性,即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精神实质与理论体系,并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先进成果及时地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学科。故此,我国已有学者发出了“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协同创新”的呼声,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是要注重学科上的集群作用,就是要能够善于解决哲学社会科学存在的学科本身局部性和研究对象的整体性之间的矛盾,就是要克服单独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研究试图解决整体性社会问题的困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是要探索与实现多种不同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和路径,就是要推动不同学科的实质性整合和融合。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不能仅仅依赖单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别是同这一学科紧密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法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及中共党史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也显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需要涉猎广泛而深刻的思想理论内容,它需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与大量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知识紧密有机地联系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依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也是一门具有显著人文社会科学特性的科学,其本身需要具有广度、深度和水平都比较高的知识内容,即它本身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密不可分和互相渗透的。

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生成和进步必须依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紧紧跟上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轨迹,并不断从中汲取新信息新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身。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自然也应该不断增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与素养,即需要通过深入掌握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人文社会科学中所包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仅能够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能有效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进步。此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之间也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自然科学的知识与方法也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知识基础。因此,在学科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主体应当既需要专任思政课教师努力扩大知识面,也需要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或有其他学科知识背景的教职工兼任与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之中来。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内容应当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知识内容,也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知识内容;既需要相关理论知识,也需要相关实践知识。这些也都是“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内在要求和本质规定。

二、特殊背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双重功能的诉求

毋庸置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具有双重功能:既有意识形态功能也有非意识形态功能。正如有的学者指出,所谓意识形态功能是指它的政治性、阶级,即它一定是明确地为实现某个特定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其根本作用就是在于能够维护一个社会特定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而所谓非意识形态功能,则是指它的非阶级性、全民性、普遍,也就是说,它可以满足为所有类型的社会和特定社会中所有的人服务,其根本作用实质上就是有效地维系一个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进化。同样,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就在于代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性质和主要方向,并处于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其非意识形态功能则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某种从属地位,即它不能超越或背离特定的意识形态功能,它必须能够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意识形态功能需要。当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双重功能最终表现为服务于“全人”教育的根本目标,服务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即服务于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不同于一般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它既有政治性、思想性、阶级性、意识形态性方面的功能,也有学术性、知识性、社会性、人文性方面的功能,并努力将前者融于后者之中,并以后者的呈现作为促进与确保前者的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思想,就是能够正确引导和切实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信仰和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就是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树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引导与帮助大学生掌握社会规律和人生规律,预测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满足大学生求真求发展的需要;就是通过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去教育人和培养人,通过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使大学生从各种思想困惑中解放出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接近真理和认识真理,转变错误和改正错误,引导和帮助他们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打开视野,实现丰富知识和增长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目标,从而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需要与生存需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充分体现在目前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与目标之中。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非意识形态功能也需要体现在各门课程中的具体内容与目标中,体现在我们不仅需要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也需要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与社会交往素质等内在目标要求。显然,这些内容与目标显然是不能仅仅依靠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来实现,还必然需要联系更加广泛的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乃至自然科学知识。我们认为,只有在“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至自然科学知识融合起来,才能把人类思想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与科学知识辩证地联系起来,把人的精神世界生活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真正地统一起来,把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只有在“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才能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培养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真正地助推大学生敢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真正地激励大学生为了坚持真理而不懈奋斗和不惜牺牲;也才能切实培养大学生既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也具有解放思想的头脑,既具有踏踏实实的作风也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和创造精神等等。这些目标内容在实质上也是培养大学生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追求“求真、求善、求美”的统一。在这里,“求真”理应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共同责任和共同目标,因为,科学精神的本质就是弘扬“求真”,“求真”就是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就是不欺骗任何人。“求真”离不开人文精神,因为科学研究过程本身和科学成果运用等诸多环节都需要一定的人文精神,即需要以人为本,需要尊重人、理解人,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人文环境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精神本身也是一种求真的人文精神。当然,人文精神还体现为“求善”的精神,即它反映了世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它指导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沿着合人道、合理想的目标发展。通过“求真”与“求善”的有机结合,人类又才能达到“求美”的境界。显然,实现这些目标仅仅依靠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也是难以胜任的,还必须依靠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知识作为支持与支撑。显然,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不同主体、不同资源以及不同阶段或环节来看,如果出现上述各种要素之间相互分裂、相互离散甚至相互排斥、相互对抗,那么就可能无法高效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双重功能与最终目标。

三、直接背景: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困境现状

近些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高校都比较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其效果也有明显提高。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状还存在着困境,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和被动学习还是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产生这些困境的原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不同主体、不同资源以及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环节之间缺乏合作、整合与衔接也显然存在着诸多关联。

1.教育教学机构之间的脱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一般主要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与日常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前者一般主要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任务,比较偏重于理论教育和知识教学,主要受专门思想政治教学机构和学校教务部门管理;后者主要担当大学生的各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侧重于行为教育,主要由学生处、团委等机构管理。由于这些部门在行政上隶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如果在学校层面上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途径或有力的协调机制,就很难互通学生实际情况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也必然很难通过相互交流来形成最大化和最优化的教育合力。事实上,在一些高校,有时不同的领导机构之间、教学组织管理机构之间还存在着互相推诿责任的问题,甚至具体实施教学的教学单位之间也会存在着互相转嫁困难问题的现象。比如,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施大多依托课程组建教研单位,而这些课程之间的内容存在着诸多相互重叠或相互交叉的部分,这就很容易导致具体教学单位和具体教学人员可能出于或是缺乏沟通,或是为了个人便利最大化之目的,也会在不同课程之间经常“转嫁”一些困难问题,即把不太好讲清的课程内容“遗留”给其他课程或者“预留”给研究生阶段。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方面、在课程网站的设计以及维护使用过程中,各门课程、各个教研组以及各个任课教师往往也会倾向于“各自为政”。

2.教育教学人员之间的分离。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往往具有教学经验方面的优势,而学校的党务人员、团委人员、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往往有了解学生情况多的优势,但前者难以深入了解学生,后者又往往不能直接参与教学,双方优势不经过整合就难以形成互补。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或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之间也存在着分离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任教师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是有限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求的知识广度与深度肯定也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这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很难胜任解答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其他专业背景或承担其他课程的教师往往不会主动积极介入。甚至还存在个别的专业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存在着轻视与非难问题,比如,有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苦口婆心教育的结果,会在其他专业教师或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一句不屑的话语或轻慢的表态中被击得粉碎。

3.教育教学平台之间的断裂。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基本上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和学校团委、校系有关学生工作部门分头进行,经常出现活动内容重复和浪费资源问题。有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主要依赖学校团委或有关的学生工作机构来组织,但这些机构也往往只是象征性地安排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的实践活动,他们一般都还要负责组织其他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因而也还是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实践教育教学资源之间的分离使用,还会造成类似浪费资源问题。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的实践教育教学与校园文化实践教育教学、传统的校外社会实践教育教学与网络实践教育教学、学校开展的实践教育教学与大众媒体以及社会各界提供的实践教育教学之间也存在着诸多衔接不足甚至相互排斥的问题。如网络传播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表达的特殊性以及网络信息的多元化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是传统的实践教育教学难以代替的,它们不仅在效率和功能上存在着明显不同,而且在传播的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上也必然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产生种种的挑战。

4.教育教学内容之间的重复。目前,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同课程之间、中小学的政治理论课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高校不同学历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社会平台提供的有关思想政治学习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等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都存在着内容上的一定重复甚至是明显的矛盾。虽然,原则上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逐步深化,要求中学时期重在明理知事,大学时期重在求是求道,然而,这种所谓“步步高、步步深”的诉求,如果缺乏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和教学课程之间的充分沟通和协调,教育教学也就往往沦落为“似曾相识的简单重复”,变为使学生没有新鲜感的“炒冷饭”。

思想政治理论课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在全球化、网络化影响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的理解上,不应把的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对立起来,以有效加强实践教学的实施。

1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界定

在广义实践观指导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个层次。其中,课堂实践教学处在第一层次, 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校园实践教学是课堂实践教学的延续和拓展,社会实践教学则是课堂实践教学和校园实践教学的指向。[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从单纯的“社会实践教学”向“课堂实践教学”的拓展,从内容上看是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为了深化和巩固学生的认知而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拓展;从形式上讲,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活动,是师生的教学互动。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应该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下,为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根据既定的教学计划,利用直观鲜活的图像、案例、情境等,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调研、研讨等方式直接参与教学活动,感知社会,体验人生,实现“教化”与“内化”、“知”与“行”相统一的一种教学模式。[2]“课堂实践教学”的内涵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特点要求其最重要的落脚点还是在课堂。

一般的专业实践主要目的是技能的掌握和熟悉过程,是技能和经验的积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则不同,其实践的主要目的既是了解社会也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理论,仍然是一种认识问题,不同的是,由从书本、教师那里认识,转向从实际中认识。[2]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学生可以广泛参与的教学形式都应当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课堂讨论、主题论文、自主学习课堂展示、情景教学自学自讲、调研报告等等,一切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学生参与形式都应当被运用和被创造出来,从而突破“走出去、请进来”的局限。[3]这是对“实践教育”思想的一个发展,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统一起来,把课堂实践教学看成是实践教学的组成部分,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2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不喔母锖痛葱拢通过丰富多样实践教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效性,这是摆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本着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的原则,我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下面介绍几种在我校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课堂实践教学方式。

2.1 案例教学

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师所提供的案例,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和研究,使学生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进行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作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案例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使课程的实效性和教学质量大大提升,案例教学运用对课本知识具有引导作用的真实案例,通过以案论理,有效组织课堂讨论,提高了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案例教学的创新点在于案例的选择应注意突出案例的生动性、探索性、针对性和典型性,就我们面对的医学生而言,案例选择要注意和医学专业的相关性;注意选取学生熟悉的校园内生活事例以及本地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样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案例教学总结环节,教师要注意考量所用的教学案例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是否能使学生通过讨论掌握相应的原理和有关方法论;是否实现教学目标等问题,以实现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2.2 课堂展示教学

是让学生用表演、ppt等形式把要讲授的内容展示出来的教学方法。当代学生知识丰富、思想活跃,有很强的表演欲和探索欲,因此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在知识的舞台上尽情展示,可以使大学生更加喜爱和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也是我们运用得较为成功的一种教学方式。首先根据所讲内容全面合理的分配找出要叫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课堂展示的专题,然后教师在教学过程初始进行安排、布置和动员,如依据教学学时安排,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的主要内容,分16个专题,让班长或学委协助把每个班分为16个专题小组并选出组长,每组人数视教学班人数而定,每个小组从上述16个专题中自选一个专题进行准备。对学生的要求是:从选题到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再到学生发言要充分发挥专题小组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团队精神;要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及所学专业来讲解,以此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其次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师正常教学进程相衔接,每次课程都安排有专题小组的发言,时间是5分钟的,然后是5分钟提问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和补充。这样,学生自主备课,学生参与讲课,全班同学参与讨论,最后教师对一些难懂问题以及重点问题进行补充说明,将学生讲解、课堂讨论和教师点评相结合。最后要求每个小组成员为此次活动写出感悟,并把ppt和感悟一同发到班级的公共网络上,通过网络这个第二课堂,学生和老师、同学之间做进一步的交流。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其已掌握的知识,避免所谓的和中学政治课所学内容重复,学生听不进去的现象;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实践讨论,学生可以对一些以前似懂非懂的问题有明确的认识;学生可以在追踪相关热点问题时自觉和理论学习相协调;学生还可以体验到老师备课的辛苦,从而珍惜老师的劳动,加深了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但是,尝试把课堂展示实践教学融入日常课堂实践教学中,也有可能有一些问题,例如:有些专题小组在审题时出现偏差,导致文不对题,或者有些观点从网络直接借鉴而来,存在有偏颇乃至于错误;专题小组讲解时忽略条理性重点不突出;个别小组存在侥幸心理和应付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要站高一线,及时更正和指出,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和理论水平。这种课堂教学方式还需要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以推动课堂实践教学的发展。

2.3 情景教学

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根据教学中所触及到的某些现实问题,设定出典型的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扮演相应的角色,通过角色的行为阐释自己的见解。[4]情境设置的原则是生活化、情节化和适度原则。模拟法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中,直接利用我校具有的实践教学设施――模拟法庭,针对某一教学内容或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组织模拟法庭, 事先组织好活动内容,学生根据各自身份写出知识要点并在内部沟通,原告、被告、法官等角色都由学生自己扮演。在法庭审判时要求学生应按规范进行活动,通过这样的情境模拟,加深了对相关原理的理解和领悟,增强了理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课堂导入情景: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设计出适合学生特点的反映现实道德行为的模拟场景,让学生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自主地思考和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如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组织学生进行环保行动,组织学生在校内和医院中调查垃圾处理方法,写出调查报告,在全班介绍调查结果,以此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小品比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布置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道德实践剧的编写和表演,然后在全年级范围内进行汇报演出,由教师评委和学生评委打分,由教师或学生进行点评,这样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寓教于乐的学习过程,这比单纯地使用视频资料或者文字资料效果要好得多。

3 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中的若干关系

3.1 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堂实践教学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有系统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理论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实践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应该在理论指导下去积极实践,通过实践把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在课时安排上,应根据具体的课程,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能发挥出应有作用的前提下,要尽量让学生多实践。

3.2 虚拟情景与“真实体验”的关系[5]

“虚拟”的教学场景不需要花费巨额的投资,可以解Q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一直面临的经费不足的问题,但是,模拟的环境毕竟不能完全代替真实的环境,教师还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直接走入社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复杂社会情景中受到锻炼,得到教育。

3.3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成功的实践教学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结果。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我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设计出系列形式,如历史事件表、历史写作、历史人物访谈、电影评论、书评,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的能动性,每一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历史时期话题完成作业。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然后由同学或任课教师就调研报告提问,由学生评判小组据介绍和回答问题的情况对小组给出成绩。任课教师根据收取的调研报告完成的质量给出每个学生的成绩。这样,学生成绩是小组成绩,再加上老师评定的成绩,二者的平均值就是此次课堂实践的成绩。

3.4 课堂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采用何种课堂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是根据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所要解决的学生的具体的思想问题而定。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根据教学内容开设课堂模拟法庭,让学生模拟扮演法庭中的不同角色,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上,结合教学内容挖掘一系列的典型案例,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问答、模拟等方式参与其中,以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在新课程方案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和抛弃,而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合理因素的继承和创新,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扬弃”。开展课堂实践教学向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要对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思考,精心设计,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方式的探索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过不断创新、尝试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李春梅,俞丽君.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学习月刊,2008(5).

[2]高红艳,崔海波.“社会实践”之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再思考[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2).

[3]吴绍禹,刘世华.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及环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

思想政治理论课篇8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152-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虽然当前各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进行了改革,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情景教学是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情景,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教学内容,达到教与学最佳结合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情景教学主要是利用某种富有感彩的活动创设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这种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落后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教师往往片面强调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以接受程式化的知识为导向,讲究记忆,注重知识的接受和积累,试图做到理论传授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而忽略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蕴含着的十分丰富的理论品格、思想方法、伦理价值等方面的讲解和传授,忽略了学生希望通过学习以解决他们思想困惑的实际需求。可以说,“单向式教学”、“注入式教学”一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瓶颈”。教师往往以说教的口吻阐述着教学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停留在训导的层面上,忽视了对大学生真实情感的剖析和引导升华,极易导致学生的理性德育知识与感性思想体验形成较大断层。

(二)教学内容枯燥

长期以来,由于“知识”主宰了整个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脱离实际的泛政治化倾向,很多教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远离学生的道德生活,远离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审美生活,“假、大、空”现象非常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变成了一种缺乏情感,缺乏活力的枯燥、被动、空泛的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回避社会生活中的尖锐矛盾及敏感问题,只向学生展示一部分信息而隐瞒另一部分信息,以达到改变学生行为的预期目标,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成为政治标签、政治口号,无法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

(三)教学方法单一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处于主导和控制地位。教师往往采取单向灌输的方法,将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相对教师的满堂灌来说,学生就成为“接受者”,往往只是把书本上的内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奉为金科玉律,一并吸收。同时,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合班上课的方式,这在客观上造成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难以实现相互切磋、共同讨论的互动教学局面。从考核形式上来看,多数学校采取考试形式,学生为了能够通过考试,把鲜活的思想政治理论变成了死记硬背的知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被严重地扼杀,这也直接导致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效果不佳的状况。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情景教学的意义

(一)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在情景教学模式中,教师既要讲解基本的道理,又要结合我国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不再是刻板艰涩的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和逻辑演绎,而是活生生的事实及真切实在的亲身体验,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具体、形象、生动。这些鲜活的生活情景进入大学生的视线,成为他们思考的对象,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起其内在情感的共鸣,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强化教学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在情景教学中,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展现、分析、解决,可以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角色扮演,可以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学习是非常愉快的,真正用心来听课。只有让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充满了一种体验的,激发出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才能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为教学活动的继续展开并取得成效打下基础。此外,创设课堂情境,把抽象的内容转化成直观情景,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教材知识内化,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情景教学类似模拟实习,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进行联想思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所讲事例做出价值的判断和界定,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实际动手能力不足的缺点,解决了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社会、指导实践的能力,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增强其判断能力,使其形成与社会主体价值取向相适应的价值观。在情景教学中,通过大量身边的真实情景再现,可以很大程度上将知识、生活和社会三者联系起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传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法所无法具有的作用。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学惰性是一种极具隐蔽性的消极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情景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把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精讲,其余略讲,把不讲留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提前安排布置好。情景式教学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教师既要有高度又要有广度,同时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可以伸缩自如,解决好重点和难点。同时,教师需要以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投入到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及思维能力,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设计情景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调研、分析准备工作,为教学选取准备各种声像资料,有时甚至要自制某些资料。教师需要实现角色的转换,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变控制为协调,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自己的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情景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社会和学校向学生提出的要求与学生已有的身心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形成学生发展的内因。教师要根据社会和教育要求,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设计、构建适合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情景活动。情景设计应真实、贴切,具有适时性、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需要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和动力。我们必须认识到情景设置只是教学手段和方法,而非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活动形式必须服务于特定教学内容,不可单一地为了追求课堂的活跃气氛安排情景,不能追求那种只是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只注重形式而忽略教学的内涵的情景安排,不如不要。教师应该注意把“情景”与“教学”紧密结合、有机融合,以情景为手段、为载体,情景为教学服务,并将情景反映和体现的信息贯通于整个教学过程。此外,要避免学生只关注情景本身而忽略新知识的建构和思想的转化。

(二)启发性原则

从现代思维科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生疑(设疑)—质疑—释疑—再生疑的动态过程。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教师的任务就是科学地运用好这个循环锁链,精心设疑,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智力潜能,从而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因此,教学情景一定要含有强烈的问题色彩,能激发起学生踊跃思维的愿望和冲动,给学生以启发和思考。情景展开,问题提出来后,必须给学生仔细思考的时间,不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分析、结论灌输给学生,也不能任由学生漫无边际地讨论,偏离问题的核心,教师要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讨论,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并予以点评,要善于在教学情景活动中挖掘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师对结论不做评价,或只关注分析结果,不去考量学生的分析过程是否科学、合理,或不能及时纠正学生讨论过程中的偏颇思想,都将影响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既要使学生有充分发展思维的过程,又要通过点评使同学们获得对情景事件较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达到很好地理解、掌握和利用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和提高能力的目的。

(三)可行性原则

学生作为教学的认知主体,其认知水平、行为能力是不完善的,其正处于不断成长、发展过程中。在选择材料时,首先要考虑他们的心理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注重材料的趣味性、代表性和新颖性,选取有吸引力和新鲜感的材料以引起他们的注意。教师又要充分认识到,当代大学生有思想,有头脑,他们对国内外实事热点问题非常关注,因此,情景内容的选择要有时效性和教育性。在情景教学中,教师要以生动、具体的方式向大学生呈现各种具体的道德情境,尤其是根据道德冲突情境,通过设置生动、具体的行为情境,使大学生参与讨论,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作出理性选择,并解释自己的选择理由。教师也要对学生参与情景教学的模式进行有效地组织和控制,设计好学生参与情景教学的大致内容、时间、形式、考核方法。设计好某一问题,可以是课程涉及的、学生关注的、网络上最新的社会热点问题,每一次发言就是一个个小专题。只有真正遵循可行性原则,实施情景教学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种情景的感染,是一种体验式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只有在开放的、互动的、特定的情景之中,学生的情感才能被激发,学生才会去主动建构知识,实现社会思想道德要求的真正内化。而情景教学是建立在情景、参与、体验、感悟、思考、引导等要素有机结合基础之上的创新型教学模式,符合现代教学思想,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理念相吻合,在实践中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

[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教学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小微.现代教学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社,2004.

2.冯达成.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4)

3.孔祥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情景教学模式研究[J].北京教育,2010(9)

4.张耀灿.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

5.杨芳.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法论基础[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6.韦丽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教学可行性探析.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10)

7.张晓丽.情景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8(12)

8.李艳红.运用情景教学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思考.党史文苑,2011(3)

思想政治理论课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有目共睹。但是,相对于其在高等教育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应该发挥的作用而言,它还远未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加人数受到限制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开展的环节,每一名学生都应该参与其中。但多年来,各高校开展的与理论课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异化”为只有少数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参加的、在寒暑假假期集中进行的活动,这些活动展得轰轰烈烈,实践报告也是写得有声有色,但大多数学生个体的实践教学活动却只要求在社会实践表格上加盖任意单位红章了事,甚至在一些高校连填写社会实践表格的要求也省去。以点代面的社会实践严重偏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目的与要求,教育教学实效受到严重影响。

(二)时间安排、内容、质量等方面缺乏保障

现在,多数高校并没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教学体系中,理论课实践教学已成为仅仅在寒暑假进行的突击性、阶段性的活动,且处于“三无”状况(无教学大纲,无教学要求,无时间保证),结果是随意性较大,目的性、系统性不强。这种方式的实践教学既使学生缺少在时间上量的积累、思想上质的飞跃,又不符合教育效果要反复强化的规律,影响了学生良好素质的内化及行为方式的养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对大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与纳入正规教学计划中的课程相比,前者具有后者不可比拟的优势。它们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该把它们放在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三)教学经费得不到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得到学校的经费资助。因为,无论是课堂实践教学、与理论课实践教学相关的大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教学,还是理论课教师自身充电一外出学习、参观、考察、培训,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做后盾。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往往使上述目标的实现有海市蜃楼的感觉。

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一)开展课堂实践教学

对于有些问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时常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要统一绝大多数学生的思想,使他们认可、接受教师灌输的主流意识形态,仅仅依靠教师的说教是达不到目的的,而课堂实践教学(即演讲、辩论、情景模拟等形式)是能够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观点、见解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演讲、辩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使学生在辨析不同观点的过程中明辨是非,认同教师的观点,接纳主流思想与科学原理,最终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解决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的目标指向。

(二)延伸社团活动

大学校园里的社团活动因其易于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而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与积极推崇,一直是高校参与人数最多的课外活动,它对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充分照顾到大学生的内心需要与体验,能有效地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它是大学生在自觉自愿、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方式。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借助这个平台,与团委、学生工作部门共同协商,将社团活动延伸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中。设立符合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题,把理论课所要传授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渗透和潜隐到学生社团活动的过程当中,通过各类活动促进大学生对理论课的教育内容进行思考、理解、择取、整合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信念,使他们的境界得到提升,能力获得提高。

(三)开展社会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篇10

关键词:历史回顾;当下展开;焦点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265-03

1 历史地回顾

1956年高教部规定内容:

《马列主义基础》,《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1982――1984年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

1985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

《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

思想教育课程:《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和《职业道德》(选修);

1986年增设《法律基础课》;

1987年有《形势与政策》和《法律基础》(必修),《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和《职业道德》(选修);

1992年将《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和《职业道德》(选修)三门课程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

199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了《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首次以“两课”称谓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

1998年为《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概论》;《邓小平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

2004年、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新的课程设置方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形势与政策》(选修);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了四年制本科的课程设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四门课程规定为必修课,强调指出:“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随后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确定科目具体的标题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07党的十七大召开后,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切实抓好党的十七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的要求,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7年修订版)》 四本教材进行了修订;修订版教材充分反映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七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战略思想、工作部署。

随即2008年修订版教材于2008年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教育部下发文件(教社科司函[2008]3号)要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从2008年春季开学起,要统一使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2008年修订版)。并请各地及时将高校师生在使用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2 四门必修课程当下的展开――首先须明确的问题

(1)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力争在几年内,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有明显改善。

(2)现实思想背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四次思想交锋,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1992年姓“资”和姓“社”问题,1997年主要围绕国企改革“公”、“私”问题的讨论,2005――2007年由于贫富悬殊引发的“改革问题”的大讨论;高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切。

(3)哲学理论依据:实践与理论的辩证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

(4)学科目标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

(5)内容结构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中的焦点性问题及对策

3.1 教材建设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中国近代史纲要》四门课的章节分别有八、七、十五、十章,整体形式上感觉不象一套系统,数字悬殊过大,建议将每一科目的内容整合成具体的八到九章就可以。另外的焦点是要求与十七大相关新内容新提法“一以贯之”并对四门核心课程在横向上的关系以及重点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完善;如涉及2008年修订版教材所补充的相关新内容体系上的再整合问题,包括修订完善2008年版的四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在教学参考与辅导材料上的“针对性、趣味性、时效性、新颖性”等问题。分而论之: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合二为一”前提下隐含着课程定位的科学依据从根本上说是“思想”、“道德”和“法律”除了区别之外还存在某种本质的联系,不然整门科目的标题所设置的“与”是有欠妥当的。各个章节除了灌输《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具体内容,乃至涵盖最新十七大强调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方面都需要“道德学”与“法理学”或“法哲学”等相关背景支援,由此建议整合压缩现有的第一、二章为一章内容,相应在绪论之后增加一章“思想、道德与法” 的经典论证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前提下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在此基础上讲“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问题上除了学习贯彻同志2003年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精神:从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四个方面所作的科学概括外,还应跳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身升华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问题上,坚持认识世界为改造世界服务,而不一味追求建立认识世界的纯粹概念体系。比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等早期著作中,马克思就非常鲜明地阐明了自己的哲学理想,指出其所在时代的哲学家们受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的影响,把哲学仅仅限定于解释世界的领域,仅仅致力于建立各种各样的“解释世界”的哲学体系,“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这是远远不够的。认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把它当做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但决不是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哲学家必须在“解释世界”的基础上,把目光投向改造世界,实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既要认识世界,看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标准,世界的可知性和思维的“客观真理性”都必须由实践来证明;又要看到人的实践在改变周围环境和改变人自身两方面的作用,坚持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改造世界。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就是要立足透过当代资本主义表层的一些新变化,肯定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趋势与客观规律,为实现人类最崇高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而努力奋斗,落实于强调继续解放思想,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其最终的归旨就是要在改造主客观世界进程中为共产主义社会蓝图添砖加瓦。

(3)《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在某种程度上综合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叠在一起的焦点问题:就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围绕“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及“各个理论成果有何重大意义”问题上以及怎样重新契合十七大的最新提法,从而将各民族与全社会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具体来看,2008年修订版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第四个问题、第五节科学发展观等内容实际上贯彻了这些最新的集中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第一章也由此为整体把握教材的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重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不过引发的类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标题调整的现实性问题也很凸出,换成《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否更贴切、更具有指向性?详细论述可以参见杨瑞森先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和定位问题的科学界定和阐发》 一文,此处不赘。

(4)由《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过渡到《中国近代史纲要》问题,由于两者在横向上同其他科目比较而言存在更为紧密地联系,如具体内容上的相互援引,方法论上总体遵循“史论结合”展开的同时前者重“论”、后者重“史” ,在纵向上一方面“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本质上是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离不开时空跨度上将中国近现代史作为阐释的某种历史依据,另一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的“三段论”:即从鸦片战争到前夜(1840-1919),从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7)的落脚点与归宿则“回向”于在“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性任务过程中,对现行主义、道路、领导阶级、制度、国策等的历史选择问题,这些根本上说同时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与重要成果”及其方法论指导息息相关。即便如此,过于断代史的历史纵向“建构性”与这门课横向上本质的“交叉性”仍相距甚远,以致一开始就有人质疑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因此有必要从教材体系的完整性、统一性高度明确其“思想政治性的指向性与交叉性学科的定位:用“近现代史”的“矢”瞄“思想政治”之“的”,在政治与历史的大“集合”下界定思想政治的“交集”内容,统筹兼顾,课程安排上建议《中国近代史纲要》应该放到《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之前讲授,并且关注教材事实上“与高中政治历史内容大量重复的现状”能否待下次修订中删繁就简使内容再精炼些,参考《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类的教材并充分考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1-3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3版)实施以专题史体系的架构将“中西古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容重新整合编排的经验得失,本着对历史“温情与敬意”的态度,在原始史料的选择上汲取传统史学的真精神,尤注重中西古今“大历史”视野下汇聚政治、历史、哲学思想于一身的历史人物的担当情怀,进而切入时代与改革主题相激荡的风云实践,重新考量中国近现代史这一特定断代史的谋篇布局,使中高等教育在政治历史类课程教学方面达到逻辑与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笔锋至此,建议以后“名正”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政治史纲要》似更“言顺”,从而将“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新的世界观”贯彻到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的教材体系中。

3.2 课堂教学上

课堂教学上除了传统的理论说教方式,还可以做哪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除了所谓的“世情、国情、党情”之外,我们当前尤其要针对全国各省市高校(截至2007年5月18日共1909所)自己本身的“校情”、自己所处城市的“社情”,在社会实践与第二课堂方面充分拿出自己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独特性、新颖性的一整套教学实施方案来。教材可以统一,但教法则务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比如,高校除了利用传统的“红色资源”、“革命圣地”、“博物馆”等作为实践基地外,一些反映当前改革开放新领域、新事迹、新典型的案例也可进行实地考察追踪,而新近修订的国家法定假期也为校外实践提供了时间安排上的某种有利条件,再比如各省市的物质与非物质人类文化遗产完全可以拿来作为契合四门核心课程中关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的宣导,在大地山河之“行万里路”中感知祖国人文山水、达到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双重效果与目的。而对于一些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人文景观如景德镇陶瓷陶艺文化亦可以作为贯彻“素质教育”内涵的重要素材、促进各高校横向上教与学方面的校际交流、合作、联谊,以点带面、沟通有无和优势互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学以致用”,将类似标签“世界只有一个瓷都”、“陶瓷是世界第五大发明”、“ 千年陶瓷原来也隐藏在china这里”体贴入微到被喻为“八九点钟太阳”的青年身心上,为十七大倡导的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走出去、引进来”,使各地的这种原创型文在“传承与创新”中得到普及,间接也为四年后的出炉、出路提供某种活生生的由就业向创业转变的物质精神载体。同时力争使各高校在自身的办学定位问题上有新的突破,使高校的“公益性、社会化、职业化、产业化”各得其所。比如高校产业化的提法有必要总结九十年代的“大张旗鼓”和当下“矫枉过正”心态下的“偃旗息鼓”两方面的经验得失,交出尽可能让各界满意的教育答卷。历史的人文积淀与具备持久生命力的一些特色学科群注定在某些高校可以作为经济的孵化器,走出各自产学研结合的新路来,并在相对合理的环境下尝试引入竞争、合并、重组机制,以达到优化高校的区域布局与层级效能的长远目标。由衷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能率先为高校贯彻继续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精神吹响“理论先声”的集结号。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的成败在人,具体的就是如何进一步促成“作为教师的主导”与“作为主体的大学生”之间“教”与“学”的相长问题。同志曾指出: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于教师。 短期的突破除了教材的统一之外,教学实效的提升还有待于网络电子化优质资源的共享与疏导,由于四门课程大都在大一、大二的学生中开设,需要教师关注这一群体的心理特点与学习的阶段特征,借助网络在教学上多一些互动的环节,尝试以团队建立起相应部级、省级、市级三个层次的四门课程的精品课程网络体系,并借鉴企业化、商业化的运作构建异地远程培训等项目,争取短期内以较少的投入获取较大的效果。结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文件精神,整体来看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与教学纳入其中,通盘考虑,凝聚学科人才,建设学科梯队,为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进而为当前所谓“师道不古”的世风下就如何汲取传统“人书俱老”之“老道”境界,铸就一种学识、涵养、人格魅力上的新“世范”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孙正聿.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J].哲学研究,2007,(3).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委托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R].人民出版社,2007.

[3]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的几个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4]顾海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演化及其基本特点[J].教学与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