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十篇

时间:2023-03-23 20:33:43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篇1

关键词 会计信息 披露制度

一、引言

对一个企业或者公司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反映的那些重要信息就是会计信息,同时有关企业或者公司管理层要对企业或者公司的发展进行分析或者进行决策,其中的一个重要依据也就是这个有关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信息——会计信息;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不管是投资者、还是债权人、不管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还是企业的普通员工;不管是有关企业的销售商、还是有关企业的供应商,这个有关会计信息对他们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企业有关的财会报告来实现有关会计信息披露,这是企业披露会计信息的一个途径,但往往由于不对称信息这个不为多数人所了解的原因,有关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还是很有必要进一步进行相关的分析,才能确保其真实可靠程度.因此,对我国企业有关财务方面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进行改革,这是非常有必要也是势在必行的,作为企业管理层和决策者,就有关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和意义,必须要明确和有足够的了解。

二、有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探讨

1.当前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1)严重失真的会计信息。众所周知,对于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来讲,真实可靠地披露会计信息,这是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一个最基本要求。但是,有些企业,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时,往往会不顾企业真实情况,而是弄虚作假、浮夸利润等方式来披露会计信息,不管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看,这些会计信息都含有很多水分,例如,在巨大利益驱使下,很多企业进行操作相当违规,有关经济业务数量不是故意扩大就是故意缩小,有关销售收入不是无限增大就是无限减小……,这样就出现了严重失真的会计信息,从而加剧了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也误导了投资者,最终给企业的长远长久发展人为地设置了障碍。

(2)不能完全披露知识资本信息。有关存贷、机器设备等这些以实物形式存在的资产信息披露,是当前我国很多企业、上市公司进行有关会计信息披露的一个重点内容;而对于诸如人力资源信息、无形资产信息等这些知识资本信息的披露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被当作空气看待,熟视无睹,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与当前这种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也格格不入。越来越凸显出知识经济时代特征,这是二十一世纪与以前任何一个世纪最大的一个不同之处,所以这个世纪有关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表现为人才方面的竞争、知识资产方面的竞争,因此企业在披露会计信息时,不仅要披露有形资产信息,更要完全披露无形资产等这些知识资本信息,这对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都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3)所披露信息存在着不足的时效性。当前我国很多企业所披露的有关会计信息,都是一些已经发生的、与信息使用者没有多大关系历史信息;由于这些会计信息没有及时披露,存在着不强的时效性,因而对那些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影响了他们今后进一步投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披露会计信息时往往缺失社会责任信息。有关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经营成果,这是当前我国很多企业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的一个重点内容,而有关企业的社会责任却受到了严重的忽视,这显然是很不合理的一种现象。因为随着社会的前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一个企业的评价和认可,人们也不再仅仅关注它的经济效益,人们更多的是从诸如企业对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等多方面来看待和进行评价;因此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时,必须包括社会责任这一块内容,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有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治理对策

(1)有关会计法制要加强建设。有关会计信息失去真实,针对这种现象进行治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具体在进行制定会计有关法规时,必须相应地对这一部分人员及其行为做出约束,也就是那部分跟会计信息具有利益关系而且自身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人员,例如当前我国已经开始实行的有关会计人员委派制,就是朝着这个方向所做的一大努力;这样有关人员欲从弄虚作假有关会计信息方式来谋取自身利益就有可能从根源上得到比较彻底的杜绝,从而有效保障了有关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会计人员要加强相关职业道德教育。对有关会计信息最直接的制作者就是那些会计人员,有关不真实不规则的会计信息的出现,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为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改变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作为这部分人员的管理部门,在有关思想和业务方面,一定要加强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必要的检查,以培养出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会计人员队伍,来抑制出现不规则的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的可信度。

(3)促使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各生产活动之中普遍存在着。建立起健全和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以使企业的高效运行得到有力保障,还可以让企业通过各阶段和各环节的相互督促和相互检查来保证有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4)有关会计工作要进行加强管理。在利益关系上,由于会计信息与其生产者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想从源头抑制不规范、严重失真的会计信息的产生,作为会计工作的管理部门,就要把他们的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整个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以此来加强和管理会计工作,并对整个会计工作起到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作用,促进会计信息在其生产过程中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针对我国当前会计信息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相应的对策来进行管理,这是势在必行的,也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会计信息的引导作用才能给保证相关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使之能得到社会最大公众的认可和信任,这对于保护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以及促使证劵市场朝着正确的、健康飞方向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窦予华.试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财会研究.2005.7.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现状及问题

一、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概念界定

(一)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含义

(1)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信息是一种商品,因为它属于稀缺性的资源,是商品就有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大环节,除了生产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外,交换、分配和消费都涉及到企业外部主体,所以会计信息披露从狭义上讲,更侧重于规范后三个环节。这里,披露有公开之意,我们认为凡是对会计生产系统之外的任何主体进行信息的传递都可以称之为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信息又称会计系统信息反馈,是指通过会计凭证,把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信息,系统、全面、准确、及时地汇集起来,再通过账务,进行加工处理,揭示出反映经济活动真实情况的各种信息。会计信息由会计报表信息、附注信息构成。具体包括: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及其附表反映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非财务信息、社会责任信息;预测信息;分部信息;中期会计信息;创新金融工具信息;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知识产权的确认和计量信息;管理报告。会计信息披露,是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生成的上述信息向相关主体进行报告。这里会计信息披露涉及到会计目标中的信息需求方、信息提供方、需求方与提供方的博弈均衡、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以,会计信息披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为了使会计信息需求方和提供方达到非对称信息下的博弈均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便应运而生。

(2)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也称公示制度、公开披露制度,是企业为保障投资者利益、接受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而依照法律规定必须将其自身的财务变化、经营状况和现金流量等信息和资料向法定主体报告(上市公司要向社会公开或公告),以便使投资者充分了解情况的制度。它既包括企业成立时的披露规范,也包括经营后的持续信息披露规范。

(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内容

①对会计信息加工的规范制度。己有的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具体准则、行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通则、行业财务制度、会计制度补充规定都是对会计信息加工的规范;②对会计信息审核的规范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1990年1月1日起施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1994年1月1日起施行)是对我国外部审计进行规范的最高法律;③对会计信息传播的规范制度。《证券法》、《公司法》以及证监会的四百多条规章都有对会计信息传播的规范;④对传播对象的规范制度。传播对象即会计信息使用者,按照信息披露的公开程度可以分为公开传播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和定向传播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按照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使用意愿可以分为法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和自由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法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一般可以是政府部门、债权人和投资业主;自由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是潜在的投资者、潜在的客户、潜在的债权债务人等与公司经营业务、公司业绩相关或将相关的主体;⑤对会计信息使用的规定。对会计信息使用的法律规定,也散布在各种法规中。如《注册会计师法》规定由于使用者的不当使用所造成的损失与会计师事务所无关。总之,证券法、公司法、企业法、税法、注会法、会计法以及各个部门所这些法律的实施细则、规范条款等将是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制度。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现状

2006年,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规定了不同行业企业的现金流量表格式、附注等。随着我国中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作用的不断加大,它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从无到有,由原先的财务状况表发展到现金流量表,从原有所有企业单一的会计报表到现在的多层次报表,已取得了巨大进步。具体而言,我国现有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现状是:

(一)采用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财务报告

由于小企业的财务报告重点要求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故采用提交简要的年度和月份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的财务报告体系。所谓简要,是指会计报表中某些项目可以采用直接结果表示,如一般利润表中含“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和“销售毛利”三个具体列示的项目,但在简要的报表中可以用一项“毛利”来反映即可。这样简要的表示,可以减少企业的财务成本和降低所承担的风险,使得竞争对手无法从外部公开的信息得知企业的具体毛利形成,有利于保护小企业。而中型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还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按需提供现金流量表和报表附注。

(二)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和时间

为了获得外部资金,中小企业按规定可选择地方性的刊物或利用网络技术,建立高效率、权威的中小企业经济信息中心,以最快的速度向决策者、市场参与者准确而全面的信息。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一般被要求披露年报、中报、季报和临时报告,而对于中小企业,从它们的会计成本、财务负担和工作量上综合考虑,只需要披露年报。这也是从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对于中小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公开时间可以长于上市公司。很多时候,企业为了防止新的竞争对手的进入,会推迟披露好消息而提前坏消息,上述时间跨度的选取为中小企业营造了公平精致的空间。

(三)财务会计报告的审核缺乏相关机构认证

目前,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政府推动作用和监督制度,公司的整体治理结构不合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故易发生内部控制问题,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同时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的发展前景、工作待遇与条件、福利保障等社会认可程度低等,对优秀会计人员的吸引力远不如大型企业,加之出于节约开支考虑,许多可行的、更加完善的会计方法或会计控制技术无法实施,或实施效果有限,因此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相关审核方面总体上是缺少人员与组织机构的保证。

三、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速度,会计信息的披露更离不开及时的反映。然而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牵制性因素,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得并不及时。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是属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范畴的,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滞后不仅影响了企业在国家政府、金融投资者心中的形象,还会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不及时的会计信息是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而这种不及时的会计信息披露则会大大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因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不及时披露不仅会阻碍企业自身发展,更是影响国家政府在实行经济宏观操控的大毒瘤。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不全面

会计信息作为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会计信息是我国经济是否健康发展的晴雨表,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指向灯,也是中小企业微观管理的依据。然而在如今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会计信息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得到完全发挥,究其原因,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完整是首要问题。在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我国一些中小企业为了在同行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往往是有目的地遗漏、短缺甚至是隐蔽的披露会计信息,尤其是在有关企业的债务、资金方面的会计信息披露不够完整。这样不仅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国家宏观调控的准确实行,还会对金融投资和企业升级造成一些负面作用。

(三)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

会计信息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反映指标,在披露过程中就必须真实准确,然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的披露过程中的不真实表现尤为突出。这种不真实不仅包括会计工作者无意的失误,更主要的是企业内部一些人员为了某些私利故意的虚假披露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部分中小企业为了给投资者制造一些虚假却美丽的假象往往会在会计信息的披露上作假。这种违背会计信息客观性和科学性原则的披露势必会影响企业自身的信誉、发展,那么反过来就很容易给企业的投资者留下一个坏印象,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升级。同时这种不真实的会计信息披露还会影响到国家政府在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制定和执行上。所以这种虚假的会计信息披露是损人不利己的错误做法。

(四)中小企业不能处理好会计信息披露的保密与公开关系

披露制度的不分规模、不分层次,造成的一个突出结果就是不能处理好保密与公开的关系。我国统一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既不能满足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又不能保护商业机密、保护了中小企业,其结果造成不当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为垄断。统一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使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与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有很大的差距,投资者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总是希望上市公司能够多提供可靠和相关的信息,但是上市公司为了发展的前景,总是报喜不报忧。证监会和财政部应加强法律规范的制定,对上市公司的行为进行约束,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统一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泄漏了中小企业的商业机密,不利于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小企业的业务单一、规模有限,面临的经营风险比大型企业要大得多,如果再让它们的商业机密公开,中小企业的生存就更加困难了。世界发达国家制定法律的一个很大目的就是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我国也不能例外。

四、完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多层次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可以协调“披露”与“保密”的关系。与企业会计信息全面披露相联系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协调信息“披露”与“保密”的关系。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和经济信息的保密始终是一对矛盾。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他们总是想得到相关、可靠而又充分的会计信息,各种会计规范也总是以“相关、可靠”或“真实、公允”为努力目标的;对于会计信息提供者一一企业,则总是想在满足披露要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好财务的或其他商业上“机密”,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中也同时包含了企业的竞争者、信息披露越充分则面临的竞争风险越大。尤其在不同规模企业之间,如果采用同样的信息披露标准,则大企业因其竞争力强而处于优势地位,形成对中、小企业的信息优势、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则为协调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保密与披露关系提供了契机。在多层次的信息披露制度中,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信息披露过程的各个环节来调节会计信息披露的信息含量,以纠正全面信息披露给中、小企业造成的信息劣势。

(二)开拓多渠道的信息公开办法

信息公开是指对特定对象的信息公布,这里仅指对政府有关部门、投资人、社会公众提供的最低的通用会计信息要求,并不排除在特定情况下,有关利益相关者提出的特殊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例如银行对企业信息的特殊信息要求、税务、工商在工作检查时的特殊信息需求)。工商、税务是政府主要的企业会计信息需求部门,工商信息需求的主要目的在于监督企业的社会信用,因此,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才须要提供通用会计信息;税务信启、需求的主要目的在于征税,除了小型的个人独资企业(包括了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因其规模较小无须进行会计核算外,其余均需要提供通用的会计信息。投资人除了自行了解企业信息以外,企业也有义务向其提供通用的会计信息。企业与社会公众有着密切的关系,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应根据其影响范围分别向当地或全国公布其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公布的时间可以分为三、六、九个月,规模越小,则要求的报告公布时间可以越长。

(三)审计要求多样化

审计要求可以分为三种等级:最高审计要求、一般审计要求、任意审计要求。最高审计要求只针对上市公司和其他大型企业,要求达到一定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一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才能进行该种要求的审计工作;一般审计要求主要针对中型有限责任公司和大型合伙企业,对从事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无特别的要求,满足基本条件即可;任意审计要求,则是针对小型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型个人独资企业,可以由企业自己选择进行审计或不进行审计。我国目前对上市公司的审计已经单独作出了在审计资格方面的规定,财务审计要求实际上已经开始出现了分化。

(四)完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体系

强化政府、投资人及公众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能力,改进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与效率,是健全约束信息披露行为制度、实现有效均衡的重要条件。除了政府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适度监管,以保证市场公平和有效外,企业的领导者要对会计报表和会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负责,而相关部门和公众还要对其会计报表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进行监督。此外,要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水平,对于做出虚假审计报告的机构进行严惩,从而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完善相关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健全我国有关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法规,维护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规范

一、建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必要性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支柱,对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政府把中小企业称作是“美国经济的脊梁”,日本则认为“没有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没有日本的繁荣”, 德国把中小企业称为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在我国,中小企业以其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需要企业进行会计信息的对外披露。目前中小企业对外会计信息披露的动机只是出于应付政府管理部门的目的,一般认为对外披露会计信息只会增加企业成本而不会带来相应的收益,所以中小企业总是处于被动的信息披露状态,因此所披露的信息的质量和信息含量就不会很高。这就使得中小企业在与外界沟通上出现了问题,从而限制了我国小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因此,建立健全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它的建立,能规范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对我国中小企业未来的长足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二、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特征

(一)简便有效性。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是政府有关部门和贷款金融机构,而会计信息的披露需要时间和资源的投入,大量详细的会计信息披露会带来披露成本的增加,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简便有效的会计信息可以降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费用的开支,有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权威性。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此,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出台和实施,有利于指导中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实务,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实现市场风险的公开化,提高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

(三)灵活性。中小企业具有灵活多变的经营特点,其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与其他企业进行密切分工协作,从而形成了特有的经营模式。因此,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也要满足中小企业“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专”的特点,体现不同分工协作的会计信息需求。

(四)保密性。由于生产资源的缺乏和市场壁垒的存在,中小企业一般所处的行业都是竞争激烈的行业,因此,会计信息披露必须要体现保密性,保护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利益不受到损害。

三、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缺陷

(一)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

中小企业应对会计信息的披露持严谨的态度,不能为达到节约信息披露成本而故意减少数据信息的披露,不能随意调整利润的分配政策,中小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披露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信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不够规范,披露信息缺乏远见,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应关注预测性的财务信息,合理分析企业财务风险,并提出相应对策,达到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使中小企业得到长远发展。

(二)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

由于中小企业所处行业竞争比较激烈,中小企业为了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不真实的情况,具体表现为保留不再有利用价值的项目和虚假误导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是目前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中危害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中小企业管理者出于利益的趋势,往往授意企业会计人员故意保留重大信息,不披露或简单披露信息,这样的行为会造成企业财务信息失真,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价值判断,也影响了企业投资者的利益。另外,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具有滞后的现象,某些中小企业延迟出报会计报表,并减少对净利润的披露,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使企业的投资者遭受损失。 转贴于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

中小企业企业不仅应适当披露其经营情况和其他经济活动的信息,也应关注社会信息的披露,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高有用的会计信息。然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着强调局部经济利益,忽视社会公共利益,过于强调披露可靠的历史会计信息的行为。同时,中小企业出于节约会计成本的目的,普遍使用市场上统一的会计软件,无法满足本企业特殊业务的会计核算,在会计信息的传递上,出现上下级财务软件使用的不统一,降低了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影响各级之间会计信息的一致性。

四、规范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议

(一)强化政府监管职能。

加强政府相关机构的监管职能,对中小企业信息披露进行适度管理。通过政府财税部门、审计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审计监督,与会计信息披露政策的制定部门合作,规范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格式与内容,让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明确该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以及在重大变化环境时的会计政策的变化。通过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情况进行抽查,使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更加真实可靠。

(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

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是规范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环节。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为银行、金融公司和其他债权人提供有关财务状况、资信等级的报告,能够准确地向政府的相关机构和税务机关提交各种报表和纳税申报资料。从而达到规范企业经营运作,增加企业会计信息可靠性的目的。

同时,企业应积极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对在岗会计人员定期进行业务能力培训和考核,实行优用劣汰制,优化会计队伍结构,努力培养一支业务素质高、职业道德好、结构层次合理的会计人员队伍。

(三)注重会计中介机构的作用。

在实务工作中,注册会计师审计对中小企业会计报表信息披露的准确性、真实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现实中诸多因素的原因,注册会计师的作用并未完全发挥,从而影响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因此,要注重会计中介机构的作用,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作用,从而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小企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在披露的内容和形式上还存在着不规范的地方,这样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可以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从而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特点的、更具有操作性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参考文献

[1] 韩道琴,陈琛. 美国会计信息披露对我国的启示[J]. 财会通讯, 2010,(24) .

[2] 夏向军. 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规范的思考[J]. 金融经济, 2009,(10) .

[3] 徐雪霞. 中小企业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对策[J]. 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 2007,(08) .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篇4

会计信息披露作为真实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全部过程和结果的一项工作方式,可以向想要了解企业发展情况的群体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各种决策的开展,是经济决策的一项基础活动。当前,我国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占有十分大的比重,并且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这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识,但是我国目前的会计规范体系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环节考虑比较薄弱。

二、当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信息披露目的不明确,导致会计信息披露的不规范。一般而言,目前很多企业的经营者就是投资者,这就导致他们不需要向股东送报会计报表,而只需要向上级主管部门,比如贷款银行、税务部门送月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送审计的年报,做好财务年检。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关注的是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税务部门关注的是各项应缴纳的税额和能否及时足额缴纳税款,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关注的是企业的注册资金,这些需要的会计信息都很少,并且由于信息披露目的不同而导致对不同部门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内容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而造成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的局面。

2.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不健全不完整,导致会计报表使用者无法获悉企业的真实状况。同样鉴于第一项事项所描述,企业针对不同的报表使用者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一致的,这样还导致企业管理高层对提供给外部的会计报表的重要性产生忽视,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健全不完整,会计报表使用者无法获悉企业的真实状况。为让会计报表使用者能更清晰地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会计信息披露时在做各个行业正常的共性披露时,至少还应该考虑如下几点:(1)会计信息的披露,是有滞后性,为了更真实和完整地传递企业的经营情况,需要考虑披露期后事项。(2)会计计量的原则是权责发生制,并且是以历史成本入账,所以应该考虑披露或有事项,让投资者更明确企业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和收益。

3.会计人员业务水平较弱,随意性很大。当前很多企业业务存在不稳定性,企业损益情况在时间序列分布上存在很大的不均衡性,再加上企业对会计管理并不是十分重视,会计核算并非十分规范,而且缺乏必要的会计标准。

4.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是很多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业始终是以盈利为目的,这就导致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很多时候往往受到利益驱使而要求财务会计人员披露的信息并非真实的、完整的,造成企业财务信息的失真,错误引导投资者,影响投资者的利益。企业信息披露的失真主要表现为虚假报告财务会计信息等。

5.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合理性。现在大部分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都是基于历史资料和数据,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会计信息披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无法满足复杂的经济发展需求。现代化企业会计业务的不确定性要求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统会计报表的固定模式,而是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并根据需要对会计科目进行适当的合并与增加,以满足企业会计的需求。

三、规范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与方法

1.加强外部审计工作。加强外部审计工作首先要完善审计程序和审计制度。法律法规、会计目标、审计目标三者整体统一、相互促进是完善审计制度的基础。另外,审计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要与国际惯例接轨,紧跟时代的步伐。其次,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整体道德水平和执业能力,通过考试完善注册会计师执业能力,考试的内容要注重会计工作人员综合能力的应用,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

2.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加强政府监督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国家在制定法律法规的时候应该兼顾整体,从大局出发,促使监管制度发挥到最大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制定法律法规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企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适合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政策。其次,要不断提升和强化监管人员的整体素质,在选拔人员应该选拔专业人才,在从业期间对监管人员进行全方面的培训和监控,从而确保人尽其才,做好本职监管岗位,为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做好政府的监管工作。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篇5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法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156-02

1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

在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之前,我国对会计信息披露还没有具体的要求。随着1990年上交所的成立以及其后深交所的成立,我国开始陆续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做出了具体的要求。1990年11月2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的《上海市证券交易管理办法》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有关证券交易的地方性法规。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刚刚起步,许多的法规制度还处于摸索期间,因此对于披露的内容要求甚少。1993年4月,我国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向证监会、证券交易所提供中期财务报告和年度财务报告,其中年度财务报告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这一系列规定开始形成了强制性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1993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则对信息披露制度有了真正的法律规定,自此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定由地方性的规范发展到全国性的法律规定。

在亚洲金融危机越演越烈之际,酝酿5年之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终于在1998年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它是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强有力保障。1999年1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决定》。这两大举措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使会计信息披露更具有可操作性。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明确提出了八项具体要求。2007年2月1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则更加细化的规定了上市公司的会计披露行为。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逐渐成熟起来,并且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也越来越具体和规范。

2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构建与披露内容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可分为正式的司法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主要是指企业自律性会计信息披露管制和行业自律性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目前我国正式的司法制度有三大板块:会计规范;证券规范;审计规范。会计规范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准则》。证券规范有《证券法》、《股份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内容与格式准则》、《编报准则》等。审计规范主要有《注册会计师法》、《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独立审计实务公告》、《执业规范指南》等。三大规范相互联系和补充,形成了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

对于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则通过对发行和上市新股的初次披露和上市过程中的持续披露进行具体规定。初次披露的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持续披露中的临时报告和定期报告对应披露会计信息都有规定。发行人编制招股说明书应当符合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规定,凡是对投资者投资作出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均应当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同时申请证券上市交易的,应当按照证券交易所的规定编制上市公告书,发行方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对上市公告书签署书面意见,保证所披露信息真实、完整、准确。定期报告中的年报应当披露:①公司基本情况。②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③公司股票、债券发行及变动情况,报告期末股票、债券总额,股东总数,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情况。④持股5%以上股东,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情况。⑤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情况,持股变动情况,年度报酬情况。⑥董事会报告。⑦管理层讨论和分析。⑧报告期内重大事情及对公司的影响。⑨财务会计报告和审计报告全文。⑩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它事项。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工具的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而投资者尚未得知时,上市公司应立即在临时报告中披露,说明事项起因、目前的状态和可能的影响。

3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披露意识不主动。由于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主要处于一种强制性机制下,公司的管理层没有主动披露信息的意识。因此,对于信息的披露管理层可能采取避重就轻的应付式披露。同时对于信息的需求者而言,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主要为政府、投资者和债权人。政府由于缺乏足够的精力去监管会计信息质量,所以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主要靠投资者和债权人。而投资者和债权人往往基于短期利益而忽视会计信息的披露,于是使得公司管理层有机会去粉饰经营业绩,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审计质量,确保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同时还应当由国家出资,设立一项专门的基金对举报披露虚假者进行奖励,以调动全民“反假”的积极性。

(2)法律规章不够详尽。虽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规章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方式和时间。但由于在相关的条文中对一些问题的规定使用了一些模糊的字眼,给了管理层可操作的空间。在披露时间上,由于规定的时间本身就有很长的一段期限,加上上市公司往往能拖就拖,使得披露的信息不能及时地传达给信息需求者。其后果是投资者很难及时的根据公司的状况变化自身的投资,从而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国家应当逐步完善各种法律法规中存在的问题,对各项披露要求尽可能详细说明,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3)公司治理机制的缺陷。我国很大一部分上市公司是由以前的国企改制而形成的,比例占绝对优势的国有股东对信息的披露监管不到位,而小股东的权益又难以保障。同时,负责内补控制的人员由于利益、压力等影响更多地是维系管理层的意愿,而不是建立在制度规章的基础上。我国公司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内部人手中,没有按国际惯例分设专门委员会,结果对内部控制至关重要的内外部审计、薪酬激励机制、投融资决策等没有独立董事监督。内部人或控股股东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自觉不自觉地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使得内部控制形同虚设,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基于这种情况,企业应当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保护内部控制人员的利益,使得内部控制人员在执行公务时无后顾之忧,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4)违规处罚力度太轻。法律法规对虚假的信息披露诉讼和举证的规定也不利于中小股东的维权行为,因此即使披露虚假信息,管理层也很少面临被诉讼的风险。我国法律对于披露虚假信息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的惩罚远不及于披露虚假信息获得的利益,往往只是受到行政处罚和极小的民事责任,刑事处罚力度较轻,于是许多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更多的选择铤而走险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因此,我国司法应简化虚假信息披露诉讼的举证程序,使得中小股东的维权行为更容易。同时应加大对披露虚假信息的刑事处罚力度和民事赔偿责任,这样对公司的管理层披露虚假信息的行为起到威慑作用。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篇6

一、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形成、发展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可以追溯到15世纪意大利的短期海外冒险合伙贸易,每次航海交易结束后,执行合伙人必须向投资合伙人披露相关账目并结算损益。合伙制企业的出现、盛行决定了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合伙制企业生成的会计信息首先必须合乎行业规范,否则不予认可,因此会计信息披露制度首先是会计行业的自律性规范。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公司制企业出现。在契约关系约束下,会计信息由企业经营者生产并交付企业所有者使用。由于所有者数量有限,所有权相对比较集中,因此会计信息披露的对象也非常有限。17世纪,法国社会经济不景气,大量企业破产倒闭,引发债务风险空前爆发,企业倒闭所牵涉的债权人远比股权人广泛、因而法王路易十四签署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法典——《商业大法》,国家开始以法律的形式介入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企业必须同时向债务人披露相关会计信息,从而在法律地位上确认了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责任——即会计的“报告责任”。

股份公司产生之后,股权所有者更为分散,而且随着交易复杂程度提高、会计信息生成的专业化水平提高,股权所有者了解会计信息、直接监督企业经营的成本进一步加大。1720年,英国的“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引发英国股市全面崩盘,“泡沫法案”(bubble act of 1720)由此诞生,确立了会计信息公开披露的雏型。1844年英国合股公司法(the joint stock companies act 1844)中关于“招股说明书”(prospectus)的规定,首次确立了强制性信息披露原则(the principle of compulsory disclosure)。当今世界信息披露制度最完善、最成熟的立法在美国。它关于信息披露的要求最初源于1911年堪萨斯州的《蓝天法》(blue sky law)①。1929年华尔街证券市场的大阵痛,以及阵痛前的非法投机、欺诈与操纵行为,促使了美国联邦政府1933年的《证券法》和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的颁布,这两部法律成为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最高法律规范,也成了会计准则建设的基本依据。在1933年的《证券法》中美国首次规定实行财务公开制度,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信息披露制度。1933年美国成立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并授权美国会计师协会制定会计准则,形成行业自律性规范、准则(制度)、法律制度的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模式,并相继被其他一些国家所借鉴。

纵观当代世界各国证券市场莫不将上市公司的各种信息披露作为法律法规的重要内容,形成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证券法“三公”原则中“公开原则”的具体要求和反映,美国的louis d.brandeis在其著作“other people’s money & how the bankers use it”(1933)中提到“公开原则被推崇为医治社会和企业弊病的良药。犹如太阳,是最佳的消毒剂;犹如电灯,是最有效的警察”②。信息披露制度成为保障投资者利益、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维护投资者的信心、维持证券市场的稳定秩序重要基石。

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理论诠释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指出,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获取信息需要成本,使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差别日益扩大,这种日益扩大的差别意味着市场参与者愈来愈处于市场信息的非对称分布之中,亦即市场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并且交易双方对各自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地位是清楚的。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中关于市场参与者拥有的完全信息的假设与这一现实情况是相违背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分析交易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更具有现实性。公司经营者是会计信息的垄断供给者,他们往往只会披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且以垄断价格出售会计信息。日益分散的所有者处于弱势地位,相对于通过个人契约的形式获得会计信息来说,信息披露制度大大降低信息不对称、节约了投资者成本;再者,严格披露制度也可以制止由于信息披露的垄断性而带来的会计信息质量低劣的弊端。

(二)会计信息的公共产品理论

从会计信息的产权演进过程来看,会计信息的本质是私人产品,而目前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部分特征。公共产品是指一个人对其进行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消费机会的一类产品,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即不可分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从第一个特征来看,会计信息具有可分性。会计信息的产权主体可以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角色的不同决定所提供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比较明显的是公司向投资者、税务部门和政府部门以及其主管部门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论从量的角度或质的角度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差异。从其他两个特征来看,会计信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主要特征,即不作为商品进行交换,能够为全体社会成员消费或使用,并且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消费影响其它人消费的数量和质量或者说增加消费者不会增加成本。公共产品理论认为,所有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无需付出代价,公共产品的供给方无法将生产成本转嫁给信息消费者,正是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以及非排他性使得公共产品生产者不愿提供公共产品,因为他们得不到相应的费用补偿,故他们对满足公共产品需求的供应缺乏积极性,公共产品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总是供应不足的,对于公共产品通常由政府提供或由政府实施管制和保护。会计信息具有部分公共产品性质,每家公司的最优选择都是少花钱少披露,向市场进行充分、有效的信息披露就会缺乏动力。为解决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充分问题,对信息披露进行管制将是不得不考虑的措施,会计信息的披露基本上采取了政府监督和管制、行业自律的方式。

(三)资本市场的社会目标

上市公司所处的资本市场的公平性是一个有关公共利益的的问题,是各个证券监管部门关心的重要问题。只有在所有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都有的相同的机会获得同样的信息时,证券市场才是公平的。强制披露会计信息,防止对会计信息的不公平拥有,创造均等收益的信息环境,是证券监管必要一环。

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的思考

(一)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主要有下面四个部分

1.证券立法。在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的立法方面 ,我国在1993年4月颁布《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后来又于1998年12月颁布《证券法》取而代之。1993年12月颁布《公司法》,并分别就会计规范和审计规范制订《会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共同用来规范会计信息的披露。

2.会计准则体系。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分为以下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层次为具体会计准则及《企业会计制度》。这对于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业务操作的合法性及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会计信息披露规则体系。中国证监会作为全国统一的证券监管机构,制订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解答》,《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个案意见及案例分析》(建设中)等,并辅之以不定期的一些相关规范文件,对证券立法中的披露要求做出进一步的具体规范。

4.审计准则体系。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自1988年以来已颁布了三批独立审计准则,包括第一层次的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第二层次的具体准则和实务公告,以及第三层次的执业规范指南,基本上构成了我国比较完整的独立审计准则体系。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优势表现在可以减少管理当局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所造成的无效率,实现会计政策的标准化,更快地实现各公司间会计信息的同一可比,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提升可感知的资本市场的公平性,降低获得这些信息的社会总成本。同时,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也会减少投入“零合博弈”,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然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也具有一定的劣势,由于会计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特点,存在着生产过剩的危险,可能会把资源过多地分配给公开的免费的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同时也可造成财富从会计信息的非使用者向使用者转移。

对现实中的证券市场上来说,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一种有效的制度设计,特别是我国上市公司普遍缺乏完善的监督契约机制、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再者,金融环境和法制建设滞后和执行不力不能保障自愿性披露的会计信息具有较高的质量。在实践中应结合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与自愿性披露两种方式,找到二者的契合点,自愿性信息披露是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必要补充。

(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政出多门:目前我国制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法规的机构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等单位。尽管由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多项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标准,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但作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主要部分的财务会计报告,以及财务会计信息的生成等规定则是根据财政部有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确定的,由于部门间职责界定不清,就会形成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困难,必将导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行为缺少有效的监督。

2.法律责任不明确:

(1)《证券法》中仅就违反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行为规定了民事赔偿责任,而未将违反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标准的行为纳入民事赔偿责任条款之中。从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考虑,未规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民事赔偿责任成为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立法的一个重大缺陷。

(2)从招股说明书的披露来看,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存在一种契约关系,而严格来说对于临时报告的披露,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并不具有契约或合同关系,因此在界定法律责任归属时,应针对不同人、不同的注意标准而规定不同的举证责任、抗辩事项和损害赔偿范围,目前我国的有关证券法规在该方面并未给出明确规定。

(3)我国现行的有关证券法、公司法、会计法等法规规定,违反会计信息披露规定的责任人要负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从行政责任上看,国内证券立法均作了较为清楚的规定;从刑事责任上来看,国内相关立法均规定,违反本规定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在1997年3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进一步对责任人应受的刑事处罚做出明确的规定。对于民事责任,尽管《证券法》《股票发行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均规定违反本规定而结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对于披露行为违规如何认定、怎样追究责任人的民事责任、责任人之间的责任如何划分等等问题,几乎没有涉及,或规定得过于原则或抽象,不易执行,给具体的司法实践带来很大的难度。美国《证券法》规定,只要信息披露文件有虚假或重大遗漏事项,除非证券发行人或发起人证明原告取得时便已知悉外,应就整个文件内容承担绝对责任;而董事、监事、经理人员、注册会计师、承销商等等相关责任人士,则应负推定过错责任。

3.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已涵盖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绝大部分内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规范的经济业务,在我国除没有、较少发生或不普遍的外,基本都能找到相应的规定。但我国会计准则承担的功能与国际通用会计准则还不尽相同,一些具体会计准则的规定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整体理论基础相矛盾。按照国际惯例,会计准则的主要功能应该是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使投资者能够合理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我国还赋予会计准则规范企业行为的功能,导致我国一些具体会计准则的规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较大的出入。例如,财政部修订了《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投资》等具体会计准则,在新准则中要求对有关经营业务事项的处理,尽可能回避按国际惯例通用的“公允价值”进行计价,对债务重组收益等特殊收益不予确认,这对抑制证券市场的虚假重组、操纵利润等违法违规行为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但是证券市场上这些问题的实质是非市场因素通过会计信息表现出来,而不是会计不能反映真实的信息。忽视公允价值的存在,过分推崇账面价值,反而容易造成企业账面价值不实,会计信息不可靠。从长远看,公允价值的采用是不容回避的,比如企业兼并准则,若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辨认的资产与负债,就难以达成产权交易,商誉也就无法确认;公允价值还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是衍生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因此,在制订会计准则时应当考虑如何保证“公允价值”的公允,而不是否认市场“公允价值”。

4.审计准则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以及相关的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中的其他准则已经涵盖了国际审计准则的大部分内容, 与截止2004年底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的46个项目准则相比,我国审计准则有24个项目不存在重大差异比例为52.1%;有9个项目存在重大差异,比例为19.6%;有13个项目尚未来得及制定,比例为28.3%。目前,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针对经营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出台了审计风险准则。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主要是制度基础审计,虽然在不少地方考虑到风险的因素,但与国外风险导向审计相比,在发现舞弊或欺诈方面可能失败。

5.违规处罚不力:从1993年起至2003年的处罚历史数据看,内部通报批评和公开遣责是主要处罚方式,其中内部通报批评占总处罚数的61.92%、公开遣责占总处罚数的22.94%。其中,20%~40%受处罚的公司在处罚后的第一或第二年内,因信息披露违规受到再处罚。平均来说,三分之一的公司在处罚后,再次违规,再受处罚。如此高的比例,非常值得关注。在2001年前受处罚公司的再融资机会,与未受处罚的公司相比,无显著差异。虽然最近几年,内部批评大幅度减少,公开遣责、公开处罚加罚款的处罚方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处罚力度有待加大,特别是加大对中小投资者进行民事赔偿。

四、完善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对策

(一)制定和完善符合股票市场发展要求的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体系

1.证券立法。尽快修订我国的《证券法》、《公司法》、《会计法》《刑法》和《民法通则》,使投资者的索赔有法可依,加大对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违反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处罚力度,增加违规成本,进一步树立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权威性。

2.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准则规范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和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我国会计尤其是证券市场迫切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一整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准则体系,以全面提升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新形势下国内外投资者的需求。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应该从市场化的原则出发,遵循国际公认的会计准则,从整体性、相对前瞻性、发展和稳定性的角度入手,在具体形式和功能上还可以适当考虑中国特色,但应避免为强调中国特色而使得某些具体会计准则的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整体理论基础相矛盾。

3.会计信息披露规则体系 。证监会制订的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在披露内容上应加强与会计准则的配合,确保证监会制定的披露内容规定与会计准则中有关披露内容规定接轨。

4.审计准则体系。完善己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后续教育基本准则》,以尽快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独立审计准则体系。改善执业环境,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风险意识、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借鉴国外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经验,建立注册会计师惩戒制度。

(二)加大处罚力度。为什么违法违规披露会计信息屡禁不止?主要由于信息披露违规的处罚力度不够,没有起到威慑作用,与违法违规披露会计信息获得的巨大融资相比,处罚的违规成本低,并不能起到防止再犯的作用。应减少内部批评,违规违法要向市场公布,对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的上市公司在增发或配股方面进行限制,加大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加强民事赔偿责任的追究。

(三)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有效执行的保证,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股东到位。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必须使所有者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到位,真正使所有者能够有效地行使对公司的最终控制权。为此,需要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独立的国有股权行使机构。此类机构应保证企业的国有资本都有确定的、排他性的出资人机构持有,并履行股东权责,确保出资人代表切实在位。同时要逐步减持竞争领域上市公司国有股比例,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2.强化董事会的功能。董事会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中心,为避免大股东任命的董事长在履行职责时忽视甚或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应引进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还可允许管理公司、咨询公司、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向上市公司委派阶段性的全职董事或兼职董事。减少董事与高层管理人员的交叉任职,上市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3.落实监事会监督权。目前公司中设立的监事会往往只有对经营者的监督之责,而缺乏监督之权,无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监督。

注释:

①第一部蓝天法是1911年的堪萨斯州证券法。现在美国各州都有某种形式的蓝天法。

②原文是“publicity is justly commended as a remedy for social and industrial diseases. sunlight is said to be the best of disinfectants; electric light the most efficient policeman.”

参考文献:

[1]陈艳 .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经济学思考 .会计研究[j],2004(8)

[2]高西庆.证券市场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依据.深圳证券市场导报,1996年10月4日

[3]吕晓梅.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的经济分析.当代财经[j],2003(9)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篇7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需求导向;上市公司

企业是股东、经理人员、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职工以及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参与的一系列契约的联结,他们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投入到企业,同时相应地拥有企业所有权。上市公司作为一种公众公司,它同样是利益相关者参与的一系列契约的联结。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上市公司契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市公司契约的重要推行机制,它在企业契约的谈判、缔结、执行和监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如何形成,是利益相关者共同关注的重要事项,也正是由于利益相关者的关注,促使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形成与演变。本文拟探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形成的导向问题,以供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制定时参考。

一、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与自愿合作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一种公共物品,它是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共同选择。然而,无论是利益相关者的绝对利益还是相对利益,它们总是处于相互冲突的状态之下,利益相关者选择他们愿意选择的制度,但利益冲突决定他们对制度的选择也是冲突的。显然,如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能够得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一致同意,那么,它就不会对任何人造成损害,或者说这时候就没有损害可言;而当它不是通过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同意而作出时,就构成了对部分利益相关者的损害(唐寿宁,1998)。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契约公平与自由的作用下,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同意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因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形成是一个一致同意的过程。但是,一致同意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并不意味着它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真正的共同选择。不完全赞同制度又没有足够力量决定制度的利益相关者,之所以仍然选择参与企业契约,是因为从他自己的角度来看是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即相对于不参与契约来说,参与企业契约更能够增加利益相关者的绝对财富(或相对财富的比重)或减少绝对财富的损失(或相对财富比重的降低)。布坎南和塔洛克(2000)指出,个人的效用可以通过集体行动以两种独特的方式得到增加:首先,集体行动可以消除一些“外部成本”,这些外部成本是其他个人的私人行动强加给讨论中的这个个人的,如城市的警察将阻止小偷接近你的家门。其次,可以要求集体行动确保一些追加的收益或外部收益,而通过纯粹的私人行为,这样的外部收益是得不到保证的,如由个人来防火是不合算的。虽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能完全符合某个利益相关者对自己利益的预期,但由于这种外部成本的减少和外部收益的增加仍然大于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对它的损害,也就是说他仍然得到了相对效益,显然,理性的选择当然是参与上市公司契约。因此,一致同意原则在现实中会有两种不同的执行方式,它包括全体一致决策和非全体一致决策。当然,如果除经营者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认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对自己的损害超过这种外部成本的减少和外部收益的增加之和,那么他们可以采用各种方式退出该项投资或改变投资。比如,在利益冲突与协调的过程中,上市公司经营者完全主导了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形成,投资者则可能在股票市场上抛售该公司的股票;债权人可能不再给上市公司提供财务资源;职工可能会罢工;供货商和购货商可能不再与该公司发生任何的业务往来等。而这一切都将会降低上市公司的

比较一致同意的两种不同的执行方式,全体一致决策是比较少见的,而非全体一致决策则是更为普遍的,因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是相互冲突的。任何利益相关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或为了减少其他利益相关者对自己的损害,他不仅要维护自己决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权利,并且要增加这种权利,以求对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形成产生更大的影响。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作为个体的利益相关者是无法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形成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的,因而他必然会自愿地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合作,合作的方式既包括与同类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也包括与非同类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同类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几乎是一致的,他们的合作是非常容易的,也是非常自然的,如股东之间的合作形成投资者协会,职工之间的合作形成工会,社会公众之间的合作形成环境保护协会等。非同类利益相关者之间必然会存在利益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协调对于他们来说具有有效性,是他们能够进行合作的基础,由于其中存在着利益协调问题,相对来说要复杂一些。当然,如果通过这种合作,其他利益相关者无法获得满意的会计信息,他们会寻求其他途径提高他们对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影响。

二、自愿合作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需求导向

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为了增强对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形成的影响力,他们不仅会与同类利益相关者进行合作,而且还会与非同类利益相关者进行合作。无论哪种合作,都是个体真正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途径。前已述及,同类利益相关者之间由于存在共同的利益需求,他们之间的合作是比较容易的,同时,它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如1926年之前,美国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以债权人——银行的需求为导向,公司对银行财务资源相对较高的市场需求度只是为它提供了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协会理事会的积极要求。而在银行需求导向向投资者需求导向转变的过程中,公司对投资者财务资源的市场需求度相对提高也仅仅为它提供了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的实现同样有赖于美国投资银行协会所作的大量工作,以及它所制定的一系列用以规定最低披露限度的报告(文硕,1996)。

非同类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与上市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和资本结构密切相关。上市公司所有权实际上是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state-contingent ownership)。在所有利益相关者中,股东的剩余补偿权居于最后。同时,这意味着如果股东能够获得收益,其他利益相关者肯定可以获得收益。这种所有权结构决定股东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需求最为广泛,如债权人所关注的企业长期和短期偿债能力,是股东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及其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供货商和购货商所需要的公司持续经营的情况也是股东会计信息需求的组成部分;职工的会计信息需求,如了解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和未来发展,也都是股东所需要的;甚至连社会公众所要求披露的有关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也是投资者所需要的,因为公司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往往也影响到公司的未来发展。也就是说,虽然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并不相同,但他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会计信息需求,其中,能够满足股东需要的会计信息,基本上能够满足其它使用者的大部分会计信息需求。正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结构框架》中所写的那样:“因为投资者是企业风险资本的提供者,因此,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而提供的财务报表,也可以满足财务报表能够满足的其它使用者的大部分需要。”在这种所有权结构下,如果上市公司绝大部分的资本来源于股东,那么,股东投入上市公司的财务资源就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这时,相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来说,股东拥有较强的决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权利,同时,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了股东的有效保障,因此,他们必然信任股东,支持股东作为他们的代表,与经营者就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形成进行协调。

从总体上看,上市公司的大部分资本来自于股东。在股东自组织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下,股东成为除经营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他们与上市公司经营者的利益冲突与协调,是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的焦点,也是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最为重要的力量源泉。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形成的需求导向:历史证据

上市公司股东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与协调是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形成过程中的主旋律。历史证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就是在股东对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影响力推动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为便于说明,拟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自由放任阶段

在股票市场发展的早期,上市公司并没有被要求披露会计信息,而上市公司实际上披露的也仅仅是一些未作具体说明的承诺,如“利润丰厚”、“前景广阔”等。这种情形的存在,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由于股票尚属新兴事物,投资者对其内在经济价值缺乏清醒的认识,导致股票市场上投资需求旺盛。过于旺盛的投资需求使投资者忽略了他们决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权利,从而造成他们对会计信息不具有任何需求;另一方面,过盛的投资需求同样使得投资者在与上市公司经营者的谈判中处于劣势,他们不具有任何实力来影响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形成。由于投资者没有意识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即使部分投资者意识到了,也无法要求上市公司按照一定规则披露会计信息,加之政府深受当时盛行的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自由放任主义学说的影响,这导致政府对股票市场采取完全放任自由的态度,不加以任何管制,其中当然包括不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加以任何管制。从上市公司经营者的角度来看,他们自己熟知公司的会计信息,同时他们也不需要通过披露会计信息来吸引投资,因为他们不披露会计信息同样能获得投资者对他们的投资,当然他们也就没有任何动力来披露会计信息。

这样,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完全处于自由放任的状态,股票市场难免充斥着欺诈、投机、操纵,最终在英国爆发了著名的“南海公司事件”,并引发一系列“泡沫公司”的相继,投资者蒙受了巨大损失。遭受巨额损失的投资者认识到维护自己决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权利的重要性,并一致向英国议会发出严罚欺诈者、赔偿损失的呼声,并开始关注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应该说,投资者此时已经意识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并开始对其形成一定的需求,但这种需求并没有足够大,以致英国政府仍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的作用。英国政府不仅没有加强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管制,而且制定了《泡沫公司取缔法》,以制约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

2.制度初建阶段

英国《泡沫公司取缔法》在19世纪初期受到一系列法庭判决的冲击,并最终在1825年予以废止,股份公司和股票市场获得了一个发展的良机。在吸取“南海公司事件”等的教训后,在投资者需求的积极推动下,英国开始加强对股票市场的监管,并于1844年颁布了《股份公司法》。该法首次规定公司董事向股东提呈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必须经公司监事审计。几个月后,除再次肯定1844年公司法中关于监事审计的条款外,还规定监事可以用公司的费用聘请有记账技能的会计师和其他人协助办理审计业务。1855年和1856年公司法规定了资产负债表和公司章程的标准格式,并规定监事不一定必须是企业的股东。1862年公司法除规定资产负债表和公司章程的标准格式外,还规定了监事审计鉴证书的标准格式。1907公司法规定除提呈资产负债表外,还要求披露股息、利率、股票或债券的发行费、债券折价等信息。1928年和1929年公司法不仅对资产负债表作了重大改革,并要求提交无需经过审计的年度损益账户,要求控股公司披露对分公司的投资、债权与债务以及分公司利润的处理方法。

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影响力的增强,不仅发生在英国,也开始在欧洲大陆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甚至在美国发生。其结果是至1900年,美国约有半数的州在其公司法中要求上市公司向股东提供某些报告,但未对其内容作具体规定。1911年堪萨斯州通过了《蓝天法》,规定发行人必须公布财务报告并接受银行专员的检查。此后,美国各州纷纷制定类似的法律。1900年纽约证券交易所要求所有申请股票上市的公司同意公布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年度报告,1926年该所又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向股东公布年度报告,并要求提交半年或季度损益表。美国投资银行协会在1920年至1927年制定了一系列报告,其中对招股说明书和其他涉及产业证券的财务报表规定了最低限度的公开标准。

由此可知,在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断增强的影响力的推动下,政府开始对股票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作出强制性的制度要求。虽然这些制度涉及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审计问题,但这种审计仅仅是上市公司经营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确认,根本不能代表投资者的利益而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进行审计,从而不能真正对经营者的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形成制约。由于投资者的会计信息需求处于刚刚唤醒并逐步加强阶段,因此,政府对上市公司披露会计信息的规范仅仅止于立法层面,大多数会计信息披露规则实际上是由上市公司经营者自己确定的。正是由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不佳,甚至虚假,从而对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的产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投资者的利益再次遭受巨大损失。

3.制度逐步完善阶段

经济大危机的沉痛教训再一次强化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需求,并最终让政府彻底明白,加强对股票市场会计信息的监管是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根本保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美国分别于1933年和1934年颁布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两法一方面要求上市公司充分披露会计信息,同时要求财务报表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此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了指南手册,规定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具体格式和内容以及附表、底注的具体披露要求,并于1940年汇编为《s-x条例》,而后又陆续颁布了一系列规定以对《s-x条例》进行发展和扩充。自1973年起,sec还颁布了一系列《会计系列公告》(ars),作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规则和实施细则以及其他会计审计实务方面的指南。1982年,sec开始颁布《财务报告公告》(frr)和《会计及审计实施公告》(aaer)以代替《会计系列公告》。与此同时,sec借助会计职业界的力量推动公认会计准则的建设,会计程序委员会(cap,1938-1959)、会计原则委员会(apb,19591973)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3至今)相继颁布了《会计研究公报》、《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和《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等一系列公认会计准则,由于制定这些公认会计准则的机构属于民间性质,因此它们能否真正用以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仍需要sec予以确认或支持。sec同时还借助会计职业界的力量加快公认审计准则的建设,它在1941年修订《s-x条例》时指出,会计师的审计证明书应表明其是否根据情况,依据可能适用的公认审计准则进行审计。1947年,审计程序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审计准则说明草案:其公认的意义和范围》的专题报告,其中提出了9项公认审计准则(gaas),1954年委员会对该报告进行修订时又增加了第10条公认审计准则。此后,审计程序委员会(1939-1972)、审计准则执行委员会(19721977)和审计准则委员会(1978年之后)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审计程序说明》和《审计准则说明》,它们为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审计提供了详细的规范。

由上可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之所以能从自由放任阶段发展至制度初建阶段,并进而发展至制度逐步完善阶段,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投资者对自己决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权利的不断认识,并极力予以维护。可以说,投资者的力量及其作用的发挥程度直接决定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布坎南,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文硕。世界审计史[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篇8

【关键词】 年金;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议

近两年来,企业年金制度在我国飞速发展,年金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对企业年金加强监管,保证年金的安全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企业年金制度存在大量的委托关系,且企业年金会计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年金各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强烈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优势方很可能利用这一点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受益人利益。完善企业年金信息披露,保证年金基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不仅是保障广大民众老有所养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之举。本文主要研究了改进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问题,希望对规范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信息的披露有所裨益。

一、我国目前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规不健全

企业年金处于多项立法部门的边缘,目前还没有一部法规是专门针对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信息披露相关规定散见于各法律法规之中。在现今对于企业年金有限的立法规范中,仅是十分粗略的规定了其中各主体的信息报告制度,而对于不能及时、有效地提供有关信息将受到何种处罚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就使这种规定成了一种“摆设”,对参与企业年金管理运作的各方没有实质的约束力,根本无法保障相关利益人的知情权。而且法规条文存在概念模糊、规定笼统等问题。另外,关于企业年金计划的其他参与主体在信息披露上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时,其所应承担的经济和法律上的不利后果也没有明确指出。

(二)相关支持政策缺失

当前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的现状是“两头热,中间冷”,即监管机关和年金基金管理机构都在热烈地探讨和展望企业年金的发展,而年金受益人和发起人设立企业却没有热情。究其原因,税收优惠政策的缺乏是其主要因素。我国现行税法中只有关于社会保险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关于企业年金税收优惠制度的唯一政策依据,只有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中关于企业年金缴费可以在其工资总额4%以内作为成本在税前列支的规定,且覆盖范围不全。对基金运营中的税收政策和个人参加企业年金缴费税收的政策也没有具体规定。在无形中使得企业年金的吸引力大打折扣,也使得受益人的权益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甚至没有保证。

(三)企业年金运作缺乏完善的制衡机制

由于企业年金计划治理结构内存在大量的委托一关系,风险控制链加长,极易引发相互制衡机制的软化。企业年金的运作,是以信托关系及委托关系为基础开展的。企业和职工与企业年金受托人之间是信托关系;而受托人与账户管理人、投资机构、托管银行之间是委托关系。这两种关系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基于对受托人或人的信任而建立起来的,极易增加企业年金虚假或者不充分信息披露的风险。

(四)企业年金基金监管体制存在漏洞

严格有效地监管制度是加大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力度,避免“暗箱操作”,保证所披露信息的真实可靠性的关键环节。我国政府在这几年相继了一些对企业年金基金监督的办法且初见成效,但从总体来讲,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监督法律法规体系。且企业年金市场也没有形成一个高效统一的监管部门,年金监管涉及到财政、税务、社会保障以及专业监管部门等多个监管主体,没有形成制衡关系,使得极易出现多重监管,监管真空或者重复监管的情况,导致监管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提高监管绩效,保证年金资产的安全运营。

(五)企业年金会计准则制定的局限

目前,企业年金的会计准则的规范并不全面。我国企业年金由企业及其职工缴费,交由受托人选择的专业机构进行投资运营、基金托管、账户管理,实行市场化运营。因此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主体应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本身,二是企业年金基金。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年金会计准则》,规范了企业年金基金的会计处理与财务报表列报,将企业年金基金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然而对作为缴费主体的企业本身应该如何确认相关成本费用、确认多少,如何披露、应披露什么内容等等问题缺乏企业年金会计的理论指导,导致企业进行会计处理时无章可循。

二、构建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

(一)构建合理的企业年金会计报表体系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中只规定了养老金管理公司应编制并披露的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净资产变动表和附注。笔者认为要完整的了解企业年金,还应包括披露以企业为主体的会计报告。

我国企业年金在企业财务报告中应披露的内容应包括表内列示和表外附注。其中表内列示的内容有:1. 在当期资产负债表―长期资产项目下单独列示“企业年金基金资产”金额。2. 在当期资产负债表―流动负债项目下单独列示“预计企业年金负债”。3. 在当期利润表―管理费用项目下单独列示“企业年金基金成本费用”金额。4. 本期企业年金实际支出数反映在“现金流量表”中;特殊职工的企业年金实际支出数反映在经营活动支出中;特殊职工的企业年金实际支出数反映在投资活动支出中。表外附注的内容有:1. 企业年金计划的一般性说明。2. 本期确认企业年金费用的金额。3. 期末企业年金基金资产、成本费用以及净资产金额。4. 企业年金期末公允价值以及是否减值等情况。5. 企业年金计划的终止、缩减和清偿的原因,缩减、清偿比例以及相关处理的详细披露。6. 投资收益率及投资绩效有关信息。7. 与企业年金有关且影响与前期可比性的其他重要事件等。

(二)推行企业年金会计报告的鉴证制度,以保证信息质量

审计师的审计报告是构成会计报告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报告实行了强制的鉴证制度,然而关于企业年金会计信息的披露还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出台。企业年金经办机构编制的会计报告无须经审计师鉴证,直接上报给有关部门。公众在利用企业年金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的时候,对企业年金经办机构的管理活动是否合法、合规难以知晓。因此,为加强对企业年金活动的监督,提高企业年金管理效率,实行企业年金会计报告鉴证,把审计监督和鉴证结果公开化是十分必要的。

(三)建立企业年金会计报告定期报送制度

通过建立企业年金会计报告定期报送制度,明确企业年金会计报告的报送时间和对象。一般来说,企业年金会计报告应定期向企业或年金的直接管理和监督部门报送。具体可参考企业财务报告制度,采用中期报、季报及月报等,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前提下,提高年金运营情况的报告频率,确保相关利益人在第一时间掌握决策信息。

(四)完善个人账户信息披露

为满足劳动者的需求,提高他们参与企业年金的积极性,企业年金经办机构应实时公布个人账户的会计信息。具体来说首先要做实个人账户,做实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就是要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将每个参与人员的每次缴费额及属期、每次按收益率计算的个人账户收益额、每次异地转入和异地转出额、每次个人账户年金支付额以及累计结余额,记录清楚、核算正确,使受益人随时可以了解自己个人账户中的各项情况,使有关部门能及时掌握个人账户中的各种数据。

三、对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改进建议

(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信息披露制度一般不独立存在,它自成一体,渗透在有关的法规、信息披露法规和信息披露的规范文件中。因此,完善的企业年金信息披露制度实质上就是企业年金制度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完备。目前,《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暂行办法》以及《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共同搭建起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基本框架。由于上述法规都属于部门规章,且企业年金市场又涉及商业保险、银行、证券、信托等多个领域,因此亟待对年金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

随着我国企业年金计划的普及和年金基金市场的成熟,立法部门应借鉴国外比较成熟和先进的做法,结合我国企业年金计划发展和年金基金运作的特点,制定一部比较完善的《企业年金法》,对年金投资管理人的治理结构、信息披露、内部控制、独立运营、外部审计等各方面制度做出更为细致和更具可操作性的规定,为监管机构的活动提供法律支撑,也为年金基金受益人权益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二)强化企业年金治理结构内的相互制衡机制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加强内部监管,实现有效及时的信息披露的手段之一。在企业年金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方面,最为关键的是保持企业年金的各当事主体之间的制衡机制运作有效。按照《信托法》,受托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并允诺代为管理处置的人,应处于实施信托的中心主体地位,是负责年金基金管理运营的最终责任主体,对年金举办企业和投保人承担最终的法律责任。当管理层与企业职工共同执行委托人的责任时,一方面管理阶层代表企业的利益,而职工则代表了最终受益人的利益。在企业年金基金选择人时,双方协商可以选出最适合双方共同利益的人,而双方由于彼此监督,互相制约,又大大降低了内部人控制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企业对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三)规范年金投资公司的运作

截止2006年底,我国910亿元的企业年金基金积累总量中有158亿元是按照《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规定,由具有管理资格的机构进行市场化运营的。2006年第四季度,企业年金的平均收益率为9.6%,2007年上半年的平均收益率为24.5%,前三季度的平均收益率为40.6%。以上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企业年金实行规范运作以来,在质和量上都有所提高。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中还存在着诸多隐患,如对投资管理人自身出现的重大情况或出现的违规行为不制止、不报告,违反规定投资运营,存在风险隐患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如何规范投资管理人的投资运作,在现阶段凸显出必要性与紧迫性。构建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内部控制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的内部控制是一种自律行为,是在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组织机制、适用管理方法、实施操作程序与控制措施而形成的系统。这些程序和措施的实施可以实现内部的相互监督,相互制衡,有效防止虚假和欺诈性信息的披露。构建投资管理人内控机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合理的内控组织结构和权责分配体系;建立规范的投资管理业务流程;建立有效的内部稽核控制等。

(四)加强对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

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将使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者、投资者等各方获得充分的信息,减少因信息不完全甚至虚假错误信息导致的风险和损失,同时这也是世界各国企业年金基金监管成功的经验。信息披露制度一般不是单独存在的,均由监督管理机构在有关法规中引入“强制性信息披露”条款,要求企业年金基金的经营管理者必须提供完全的、准确无误的、通俗易懂的信息披露,如年金方案、财务状况、计划成本、投资策略、服务项目、收益特点等。

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监督企业制定企业年金方案,凡是不制定企业年金方案或不履行备案程序的,要坚决进行纠正。建立定期报告制度,管理机构每季度和每年提交业务情况报告,分别报送劳动保障部和行业监管部门。加强对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对违规问题要下发整改通知书进行纠正,直至取消管理资格。完善和推行信息披露制度,让公众享有知情权。建立优胜劣汰的监管机制,对违规的机构建立“亮牌”制度。

另一方面,对于企业年金,在需要信息披露的领域和对象上,一定要严格执行信息披露标准,在缴费、投资、管理、选择机构等方面都需要向当事人提供及时、完整、有效的报告。信息披露对于避免不公允的关联交易同样有效。透明的信息监督是防止非公允关联交易的最有效方式,权衡信息披露监管的成本和收益才能达到监管效率最大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季晓东. 我国企业年金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财会月刊,2006,(7).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篇9

(一)明确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主管的会计责任

美国《萨班斯--奥克斯莱法》要求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中附有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主管的承诺函。若因不当行为而被要求重编会计报表,则公司首席执行官与首席财务官应偿还公司12个月内从公司收到的所有奖金、红利或其他奖金性或权益性酬金以及通过买卖该公司证券而实现的收益。有更严重违规情节者,还将受严厉的刑事处罚(见本文后述)。

根据我国《公司法》和《证券法》,中国证监会一向强调全体董事对公司公开披露信息的责任,规定必须对所披露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完整性做出承诺。当公司违反这一点时,本会也一直严格依法对所有负有责任的董事做出处罚。另一方面,我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法规规定,单位负责人、单位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在财务会计报告上签名盖章,明确了其应负的责任。中国证监会在案件查处时,也处罚了以上有责任的人员,但并没要求他们事先公开做出承诺。为增强以上人员的责任意识,加深全社会对这些人责任的了解,建议在修改有关披露规则时,增加以上人员公开承诺的内容。至于是否要借鉴美国的规定,没收相关责任人的收益,还需根据我国的相关法规及监管实践进行研究。

(二)加强对公司与其管理层及主要股东的经济行为及其披露的监管针对美国上市公司暴露出来的问题,《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提高了公司与管理层及主要股东有关的经济业务的披露要求,包括公司管理层和主要股东的权益证券交易情况,重大的未合并实体或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财务主管的道德守则、公司向高管人员贷款或担保情况等。除披露要求外,美国国会、美国证监会及纽约证券交易所等还对公司行为作出了一系列限制性规定,如不得向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贷款等。

我国大股东构成、高管人员任命等方面的基本制度与美国差异相当大,但大股东和高管人员侵犯公司及小股东利益的方式及程度却有相同和相似之事。针对我国在这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近几年本会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有些与上述美国正采取的措施是相同的,有些却不尽相同。我们应关注美国及其他国家暴露出来的类似问题及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免重蹈覆辙。

(三)强制实行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制,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更换的监管会计师事务所长期服务于同一客户,显现出诸多弊病,如由于员工或合伙人的提升和薪水取决于该客户,事务所及其员工有可能和客户发生复杂的利害关系;为留住该客户,会做出各种妥协,甚至帮助造假;由于思维定势,可能难以发现客户的问题等。近期披露的美国财务虚假丑闻就证明了这一点。有鉴于此,《萨班斯--奥克斯莱法》规定,会计师事务所的主审合伙人,或者复核审计项目的合伙人,为同一审计客户连续提供审计服务不得超过5年,否则将被视为非法。这一规定的实际意义是,会计师事务所负责某一审计客户审计的合伙人在对该客户的审计工作达到一定时间以后,必须轮换,以免审计合伙人与审计客户合作时间过长而影响其独立性。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中注协")在2002年六月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也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应定期轮换审计项目负责人和签字注册会计师",以维护其独立性。但迄今,我国尚没有任何规范对轮换的最低期限做出要求。建议参照美国的做法,在修改中国证监会有关上市公司聘用注册会计师的有关规定中,明确提出"审计项目负责人和签字注册会计师至少每五年必须轮换一次",并对相应的跟踪、监督机制做出规定。

我国执行证券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虽在1999年初宣称全部与原挂靠单位脱钩,但事实上与这些单位仍藕断丝连。另外,不少事务所事实上执行的是承包经营和利润分成的制度,缺乏集中统一的质量控制。事务所的独立性严重受损,审计质量也无保障。实行审计项目负责人和签字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制度有助于改善这种状况。同时,要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更换的监管,防止和严厉处罚因事务所坚持原则而随便将其解聘的现象。

(四)采用更有效的审计复核制度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一般实行地区主管合伙人、专业主管合伙人和客户或项目主管合伙人三位一体的交叉控制机制,有的还设有专门的质量控制部门或主管技术的合伙人,但客户或项目主管合伙人的权利更大。这很有可能导致其因长期服务于一个客户而独立性降低,并最终影响审计质量。近期暴露的安然、世通等案件都证明这一点。为此,美国《萨班斯--奥克斯莱法》规定,事务所应安排由新成立的会计监察委员会规定的事务所合格人员(应当为非负责审计的人员)或者独立复核人员,对审计报告(和其他相关信息)提供第二合伙人复核,并且必须在得到批准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对外。

我国目前在会计师事务所中推行的三级复核制度同《萨班斯--奥克斯莱法》规定的精神是一致的,差别之处在于没有明确要求未参与审计业务的独立、胜任人员进行复核。建议从复核的根本目的出发,对此做出明确规定。此举也可推动事务所成立更有权威性的技术标准部。

(五)限制审计师为审计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尤其是原来的"五大"事实上已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咨询公司。事务所向客户同时提供审计服务和其他咨询服务虽增加了事务所的收入,也使客户体会到事务所所提供服务的"增值"作用。但毫无限制地为审计客户提供咨询服务也使事务所与审计客户间存在严重的利益关系,使事务所难以独立、客观、公正地执业,审计质量也大打折扣。

据此,美国《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明确禁止审计师为同一审计客户提供如下业务:(1)与审计客户会计记录或者财务报表编制有关的簿记或者其他服务;(2)财务信息系统设计与执行服务;(3)评估或者估价服务,出具公允性意见或者实物捐赠报告服务;(4)保险精算服务;(5)公司内部审计外包服务;(6)提供管理职能或者人力资源服务;(7)经纪人或者承销商、投资顾问或者投资银行服务;(8)法律服务和与审计无关的专家服务;(9)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依法规定不允许的其他服务。

以上规定同《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中"注册会计师不得兼营或兼任与其执行的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不相容的其他业务或职务"的规定本质上是相同的,但《萨班斯--奥克斯莱法》以列举方式做出规定更为具体明确,便于操作。目前,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的非审计服务有限,因此,尚无必要做出全面的禁止性规定,但可考虑根据深入调查或案件查处的结果,对已明显影响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行为做出明确的限制性规定。

(六)限制审计师去被审公司任职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审计师跳槽去被审公司任职是常见的现象。这使审计人员与公司管理层之间发生利益关系,影响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质量,损及投资者利益。这一现象在近期美国财务虚假丑案中都表现得非常明显。据此,《萨班斯--奥克斯莱法》规定,在会计师事务所开始对上市公司实施审计前1年,如果该公司的现任首席执行官、财务总监、首席财务官、首席会计官或者担任同等职务的任何人,曾经受雇于该事务所并参与该公司有关的审计工作,则该事务所不得担任该公司的审计工作,否则将被视为非法。简言之,审计师跳槽去被审公司工作必须有一年冷冻期。

由于我国此现象也非常普遍,因此有必要尽快制定类似的规定,并严格监督执行。

(七)实行会计师事务所报备制度美国《萨班斯--奥克斯莱法》规定,从事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在将成立的会计监察委员会进行注册,而且必须定期更新,否则将被视为非法执业。还对事务所在注册时应提供的信息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近十年来,我国一直对执行证券业务的会计师及事务所实行专门的许可证制度。40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中只有70多家有这样的许可证,约60000执业会计师中只有约2000人有这样的许可证。其目的和监管方式与美国将对为上市公司服务的事务所实行的注册制度有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此外,目前,中国证监会正在要求执行证券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填报数据库资料,但内容主要是监管对象的基本情况,与《萨班斯--奥克斯莱法》中要求的"注册制度"差别不小。建议借鉴该法中的做法,推行执行证券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的强制报备制度,增加报备内容,明确不按要求报备的责任和处罚措施。

(八)明确审计工作底稿保管责任安达信最终遭殃并不是因为被认定审计失误,而是因销毁审计档案而被判妨碍司法,尽管事务所本身不承认,而且正在提起诉讼。据此,美国《萨班斯--奥克斯莱法》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上市公司的工作底稿至少保存7年。

我国目前对审计档案的保存期限做了详细规定,二者只是期限上的不同,无本质差别,无需进一步修改。根据中国证监会的监管实践,需补充必要的规则,防止会计师事务所以审计工作底稿丢失为由,妨碍稽查。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篇10

一、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形成、发展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可以追溯到15世纪意大利的短期海外冒险合伙贸易,每次航海交易结束后,执行合伙人必须向投资合伙人披露相关账目并结算损益。合伙制企业的出现、盛行决定了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合伙制企业生成的会计信息首先必须合乎行业规范,否则不予认可,因此会计信息披露制度首先是会计行业的自律性规范。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公司制企业出现。在契约关系约束下,会计信息由企业经营者生产并交付企业所有者使用。由于所有者数量有限,所有权相对比较集中,因此会计信息披露的对象也非常有限。17世纪,法国社会经济不景气,大量企业破产倒闭,引发债务风险空前爆发,企业倒闭所牵涉的债权人远比股权人广泛、因而法王路易十四签署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法典——《商业大法》,国家开始以法律的形式介入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企业必须同时向债务人披露相关会计信息,从而在法律地位上确认了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责任——即会计的“报告责任”。

股份公司产生之后,股权所有者更为分散,而且随着交易复杂程度提高、会计信息生成的专业化水平提高,股权所有者了解会计信息、直接监督企业经营的成本进一步加大。1720年,英国的“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引发英国股市全面崩盘,“泡沫法案”(bubble act of 1720)由此诞生,确立了会计信息公开披露的雏型。1844年英国合股公司法(the joint stock companies act 1844)中关于“招股说明书”(prospectus)的规定,首次确立了强制性信息披露原则(the principle of compulsory disclosure)。当今世界信息披露制度最完善、最成熟的立法在美国。它关于信息披露的要求最初源于1911年堪萨斯州的《蓝天法》(blue sky law)①。1929年华尔街证券市场的大阵痛,以及阵痛前的非法投机、欺诈与操纵行为,促使了美国联邦政府1933年的《证券法》和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的颁布,这两部法律成为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最高法律规范,也成了会计准则建设的基本依据。在1933年的《证券法》中美国首次规定实行财务公开制度,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信息披露制度。1933年美国成立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并授权美国会计师协会制定会计准则,形成行业自律性规范、准则(制度)、法律制度的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模式,并相继被其他一些国家所借鉴。

纵观当代世界各国证券市场莫不将上市公司的各种信息披露作为法律法规的重要内容,形成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证券法“三公”原则中“公开原则”的具体要求和反映,美国的louis d.brandeis在其著作“other people’s money & how the bankers use it”(1933)中提到“公开原则被推崇为医治社会和企业弊病的良药。犹如太阳,是最佳的消毒剂;犹如电灯,是最有效的警察”②。信息披露制度成为保障投资者利益、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维护投资者的信心、维持证券市场的稳定秩序重要基石。

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理论诠释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指出,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获取信息需要成本,使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差别日益扩大,这种日益扩大的差别意味着市场参与者愈来愈处于市场信息的非对称分布之中,亦即市场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并且交易双方对各自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地位是清楚的。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中关于市场参与者拥有的完全信息的假设与这一现实情况是相违背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分析交易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更具有现实性。公司经营者是会计信息的垄断供给者,他们往往只会披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且以垄断价格出售会计信息。日益分散的所有者处于弱势地位,相对于通过个人契约的形式获得会计信息来说,信息披露制度大大降低信息不对称、节约了投资者成本;再者,严格披露制度也可以制止由于信息披露的垄断性而带来的会计信息质量低劣的弊端。

(二)会计信息的公共产品理论

从会计信息的产权演进过程来看,会计信息的本质是私人产品,而目前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部分特征。公共产品是指一个人对其进行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消费机会的一类产品,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即不可分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从第一个特征来看,会计信息具有可分性。会计信息的产权主体可以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角色的不同决定所提供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比较明显的是公司向投资者、税务部门和政府部门以及其主管部门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论从量的角度或质的角度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差异。从其他两个特征来看,会计信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主要特征,即不作为商品进行交换,能够为全体社会成员消费或使用,并且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消费影响其它人消费的数量和质量或者说增加消费者不会增加成本。公共产品理论认为,所有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无需付出代价,公共产品的供给方无法将生产成本转嫁给信息消费者,正是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以及非排他性使得公共产品生产者不愿提供公共产品,因为他们得不到相应的费用补偿,故他们对满足公共产品需求的供应缺乏积极性,公共产品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总是供应不足的,对于公共产品通常由政府提供或由政府实施管制和保护。会计信息具有部分公共产品性质,每家公司的最优选择都是少花钱少披露,向市场进行充分、有效的信息披露就会缺乏动力。为解决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充分问题,对信息披露进行管制将是不得不考虑的措施,会计信息的披露基本上采取了政府监督和管制、行业自律的方式。

(三)资本市场的社会目标

上市公司所处的资本市场的公平性是一个有关公共利益的的问题,是各个证券监管部门关心的重要问题。只有在所有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都有的相同的机会获得同样的信息时,证券市场才是公平的。强制披露会计信息,防止对会计信息的不公平拥有,创造均等收益的信息环境,是证券监管必要一环。

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的思考

(一)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主要有下面四个部分

1.证券立法。在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的立法方面 ,我国在1993年4月颁布《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后来又于1998年12月颁布《证券法》取而代之。1993年12月颁布《公司法》,并分别就会计规范和审计规范制订《会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共同用来规范会计信息的披露。

2.会计准则体系。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分为以下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层次为具体会计准则及《企业会计制度》。这对于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业务操作的合法性及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会计信息披露规则体系。

对现实中的证券市场上来说,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一种有效的制度设计,特别是我国上市公司普遍缺乏完善的监督契约机制、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再者,金融环境和法制建设滞后和执行不力不能保障自愿性披露的会计信息具有较高的质量。在实践中应结合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与自愿性披露两种方式,找到二者的契合点,自愿性信息披露是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必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