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教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16:40:11

精读教学论文

精读教学论文篇1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结构都是围绕着标题进行的,而介绍时代背景能使学生有效的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在这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则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教师让学生从题目入手,“亲人”指谁?“再见了,亲人”是谁对谁说的话?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简单的几个问题,很快从情感的角度把学生拉进了课文。接着,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同志的率领下,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军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中朝人民军的沉重打击下,美国侵略者被迫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批撤出朝鲜回国。本文是作者在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撤离朝鲜时写的。学生从审题和时代背景的介绍中领会了“亲人”的含义,中朝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也深切地体会到中朝人民那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在表演中渗透

表演,既能把抽象的文字符号真实的还原,又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它是语文教学中理解课文内容、渗透德育的重要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内容,结合语言文字的理解巧妙地运用表演法,能真正地起到文道结合,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巨人的花园》一文,为了让学生真正领会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巨人回来时,孩子们在花园里是怎样玩的?巨人回来了,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斥责孩子们,孩子们怎样的呢?”在表演时,引导学生尽量用姿体语言把当时真实的心情表现出来,通过表演,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课文内容真实地再现,也从表演中深深地明白:“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3.在朗诵中渗透

朗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通过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

朗诵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来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它主要是通过声音、手势、姿态等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在朗诵时关键是要带着某种感情,向听众传达一种思想。如《落花生》一文中,对“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等果实那样高高的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等句子的朗诵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几种事物的不同特点,通过语调、语速的变化,强调花生的果实与其他的不同,从而向听众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又如《开国大典》、《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地震中的父与子》、《养花》等等,通过朗诵不仅使学生受到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社会国家的教育,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4.在小结中渗透

小结主要是围绕本课教学的知识点进行的。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可以是学习完一个或几个自然段后,也可以是学习完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后,还可以是学完全文后对整篇课文进行综合性总结与延伸时。总之,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的小结都是教师有目的性的行为,带有一定的思想倾向,这正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最好时机。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当学完第二段,“眼前的场景”和“人们的回忆”以后,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小结:“这样把眼前的现实和对过去的回忆对比着写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后,教师用一句话作归纳小结:“这样写,更能体现出人民失去总理、国家失去栋梁的悲痛情景”。学完全文后,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进一步作总结:人民为失去这样的总理而悲痛,,人民的好总理,您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人民永远怀念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总理的热爱、怀念和崇敬之情。

总之,在小学语文精读课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融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牢牢把握住德育的特征,将语文教学活动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性美,塑造完美的人格。

【摘要】传统的思想教育以苦口婆心的说教为主要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早已不适应新形式下的德育教育。只有在潜移默化的中,德育才能起到真正育人的效果。语文教材中的精读课文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资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好精读课文恰如其分地渗透德育,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

【关键词】精读课;教学;德育渗透;方法

精读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 图式理论 大学英语 精读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English Intensive Teaching Reform in the Guidance of Schema Theory

ZHANG Suf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Teacher Education, Wuyi University, Wuyishan, Fujian 354300)

Abstract On the road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schema theory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scholars who are concerned with it and pay attention to it. By use of the Schema theory characterized with a wide range of knowledge system, 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can combine their extracurricular knowledge with intensive materials so that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contents of intensive materials, and further have a better grasp of the methods of learning intensive English. This paper intends to introduce the schema theory and its role in the teaching of the intensive course of College English, illustrate some specific application examples and then finally make conclusions about the inspirations of the schema theory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Key words schema theory; College English; intensiv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大学英语精读课程在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每一位大学生必须重视的课程。然而陈旧的传统教学理念使学生对之产生厌烦情绪,教学质量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将图式理论运用于英语精读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心态,从而实现英语教学质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英语教师需要做出一定的角色转变。

1 图式理论概述

1.1 图式理论的内容

“图式”这一名词最初由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著作中提出,而后在心理学范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图式是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形成的知识网络,是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知识的网状结构。人类所学习的知识能围绕某一主题组织联系起来,形成特定的知识单元,而这个单位就是图式。①图式理论主要有以下特点:

图式所描述的内容是知识而不是定义,所以其内容包括事物的所有的特征而不是必要特征。用图式描述知识是将知识的不同部分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各组成部分成为变量。例如,鸟的图式为有翅膀、可以飞、有羽毛,因此一种物体、一个符号都能看成图式的一种。

作为知识,图式同样也有抽象与具体、高级与低级、简单与复杂之分。意识形态、文化观念方面的图式为抽象图式,具体的生活经历、事物特征为具体图式。简单的图式往往可以用字符表示,而复杂图式可以由几个子图式组成,这些子图式之间的层次关系决定了图式属于高级图式还是低级图式。②

几个部分的知识简单机械叠加并不能构成图式,图式是一个内部构成有规律的有机整体,各部分变量有恒定不变的,同样也有不断变化的。如果将变量取其中一个定值,那么其他变量就会受到约束,通过这种方式改变图式,将变量优化、拟合就能完成图式的加工。

图式一般由过去的就只是与新信息经过融合而形成的,是过去经验的积极组织。同化作用和协调作用在图式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低级图式在经过同化、协调后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而图式发展后,原有的图式必须通过调整和改造才能建立新的图式。

1.2 图式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推断课文内容。学生的知识面越广,他们就能够运用其知识体系来弥补语言水平的不足,从而对精读材料中不明确的信息做出推断。学生所具备的图式能帮助他们对文章中的关系进行推断,同时能使精读材料中所含的逻辑关系明朗化,对学生推断出深层含义有很大的作用。

(2)便于学生对重点内容选择性记忆。学生所具备的图式能帮助他们划分精读课文中内容的重要性,让他们有选择地记忆有用的内容。学生根据图式来阅读,节省了阅读时间,更好把握了重点内容,而非重点内容则可以带过,这样层次分明地阅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好的效果。

2 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改革

2.1 主动激活图式

将学生阅读英语课文的角色由被动变为主动是帮助学生更好学习英语课文的唯一方法,因此,将枯燥的精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愉悦学习是教师应该坚决执行的。

教师根据自身对精读材料内容的把握,为学生设计出一套有用的激活图式的方法,为精读课程做好铺垫是教师首先要注意的事项。教师在课程的导入部分找灵活多样的切入点,借助提问和讨论活动让学生接触到精读材料所包含的内容,将学生本来具备的相关图式激活,这样能够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③同时,介绍精读材料的背景知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力,从而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很重要,这样一来,学生对接下来将读到的东西有了一定的了解,其基本图式也完全被调动,为学生的精读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丰富图式内容

任何语篇在表达中并不具备实际化的意义,但在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后,他们能够解构并重新构建出新的内容,而这个内容就包含了语篇的现实意义。学生的每一次理解过程都离不开先存知识的作用,因此学生本身的先存知识很重要。学生已有的图式能够与精读课文中新的内容相结合,从而帮助他们理解精读材料的内容,所以他们已有图式内容的丰富程度决定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理解质量。要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拓宽他们的视野,用丰富的知识储备来构建出更为完善的图式。④同时,完善的图式内容能够使学生的联想能力提升,从而减少阅读过程中的文化障碍,这是图式理论对精读教学作用最深远的一部分。

2.3 运用强化图式

在初步构建图式、丰富图式内容并激活图式之后就要运用图式来进行语篇精读学习。学生通过思维活动运用图式方法进行精读文章的解码工作,吸收精读文章中有用的部分,并运用这些信息所构建的图式以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或改写课文内容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要求学生背诵精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评价课文内容来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使学生把握通篇内容。这样做有助于图示产出的牢固性,从而使学生得到语言表达能力上的提升。

3 图式理论的运用例析

3.1 启动图式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往往会直入主题,从而忽略了精读课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实际上,前期准备工作在精读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精心设计的读前活动对学生有效阅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根据图式理论,学生对英语课文的理解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读者没有先存图式或先存图式不完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帮助学生在精读之前储存图式对学生理解英语阅读很有帮助。⑤

例如,在精读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几个问题。以外研社出版的《大学英语读写教程3》中的第六单元为例,第六单元的标题为How to Prepare for Earthquakes,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①Could you give me some words about earthquakes?②Have you ever experienced an earthquake?然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并将讨论结构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建立与精读课文相关的图式。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对于一些相关词汇还不太了解,在教师给出这些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建立起一个基础的图式。这样一来,学生在精读课文之前就能提高对文章内容的敏感度,使阅读效果得到保障。

3.2 完善图式

在图式理论中我们可以明确了解到,阅读理解是将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与文章内容图式相互作用而得到的更高层次的图式。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已具备的图式不断地被证实或者完善,学生也能通过推断猜测构建新的图式,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推断力。

一般情况下,精读课文中很多段落的开头都有一句话来表达整个段落的主旨。教师可以在学生看完第一句后提问“What do you expect the paragraph from the first sentence?”这样反复提问可以锻炼学生的推测能力,而学生的回答在之后的阅读过程中得到验证也会让所形成图式的印象更深。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列提纲使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从而能理清文章思路。这样的图式学习过程对学生理解文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降低了精读课文的难度。

3.3 巩固图式

在精读课文教学完成后,教师为学生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其练习内容就是巩固所构建的图式。图式知识是教师引导学生解构知识点并重新整合的过程,学生并没有完全独立完成这一过程,因此需要不断巩固才能记牢。巩固图式也是一个在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巩固过程中能够对图式进一步完善。

4 图式理论对精读教学改革的启示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完成精读课程教学,其教学重点仍然是语言技巧与原文翻译,忽略了学生在英语课程中所需要的主动性。图式理论的提出为精读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为此做出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一方面教师要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导性学习。教师将图式知识融入教学过程之中,为学生主动思考提供条件,同时也使得其阅读技能有一定的提升。

5 结语

英语精读课程是我国英语教学界十分重视的问题,图式理论的兴起为精读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作为教学指导理论,图式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回避英语学习的问题。教师通过英语精读教学的反复实践确定了图式理论带来的种种益处,学生能通过图式更快进入角色,同时也节约了阅读时间并提升阅读效率,另一方面图式理论教学在锻炼学生推断能力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阅读技能。图式理论在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运用在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上,也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崇。

注释

① 尹波,何木英.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0-82.

② 倪庆行.论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2):119-120.

③ 何莉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图式理论的视角[J].科技致富向导,2013(12):73-74.

精读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 “新概念阅读” 阅读教学 学术意义

曾祥芹先生不仅是文章学专家,而且是语文教育学专家。他致力于用阅读学、文章学指导语文教学,“新概念阅读”就是其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新概念阅读”是“阅读”和“阅读教学”的新理念、新策略、新方法,旨在对低质量、低效率的传统阅读观念和传统阅读教学陋习进行大力改革,使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阅读教学产生大的变化,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前瞻意义。

一、“新概念阅读”的观点

“新概念阅读”强调阅读的人文性和科学性,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思维性,意在对传统阅读所造成的“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局面进行匡正,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并实现由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的迁移。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概念阅读”的基本内涵。曾祥芹先生认为,“阅读过程”,包括“披文得意及物”三个阶段,包含意化和物化的双重转化;阅读过程有“感言辨体”、“入情得意”、“运思及物”三条基本规律,并可分别派生出“语境定义”、“意会神摄”、“经验汇兑”、“遵路识真”、“阐幽发微”、“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类化迁移”、“切己体察”等九项阅读原则。因此,曾祥芹先生提出,“新概念阅读”重在加强阅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一面摈弃“阅读无学”的偏见,把阅读看做是从文字作品中获取知识、信息的一门科学技术。一面改变“被动接受”的旧习,将阅读视为读者对读物主动重构、加工,借以提高自身素质的精神生产过程。

第二,“新概念阅读”的技能方法。曾祥芹先生从阅读时效的角度,把“新概念阅读”分为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技能。这个阅读技法补充和发展了“读法只有精读、略读两种”的旧说法,强化了阅读的效率意识。精读法,即用朗读方式,要求每分钟读250字以下,理解和记忆率达90%以上;略读法,用默读方式,要求每分钟读250―500字,理解和记忆率在80%左右;快读法,用视读方式,要求每分钟读500字以上,理解和记忆率在60%―70%。为训练精读、略读、快读这三大读法,曾先生提出了经验汇兑法、不求甚解法和一目十行法来具体指导阅读,以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经验汇兑法是指通过读者与作者的经验交流达到对文本及其深层意义的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法是指不拘泥于一字一句,而是整体感知,先扩大知识面,搜集所需信息,只抓取基本思想内容,以达到对文本主要精神的把握和体会;一目十行法旨在提高阅读的速度,在保证阅读的质量的前提下,快速把握文本的主要精神。

第三,“新概念阅读教学”的内容。“新概念阅读教学”,就是自觉用阅读学来指导阅读教学,把阅读科技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生产力。针对传统阅读教学的偏颇,曾祥芹先生提出:在阅读教学目标上,要打破“语文纯工具论”的迷信,克服“阅读纯技术论”的偏颇,真正实现阅读教育的人文价值。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纠正纯粹吸收的单程阅读论,坚持内外互动的“双重转化论”;超越“止于得意”的“半程阅读论”,坚持“披文得意及物”的全程阅读论。在阅读教学策略上,应以阅读能力训练为中心展开教学,阅读的人文精神必须渗透在阅读能力训练之中,要把随意被动、违背阅读规律的教学盲点,变成自觉主动、符合科技原理的阅读教学亮点。在阅读教学方法上,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挤掉或取代学生独立思考的讲读模式,建立班级阅读教学中在教师导读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议读”机制。在阅读教学媒体上,改变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调模式,突破单纯从纸本书上获取知识信息的格局,进而学会从电子读物上获取知识信息的本领。在阅读教学测试上,其内容不应局限于阅读知识和能力,而要兼顾阅读知识、能力、态度、情感诸方面;其形式不应局限于书面,而要采用书面、口头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考查;其题型不应让标准化试题主宰,而要降低客观性试题的比重,确立以主观性试题为主。

二、“新概念阅读”之于阅读教学的意义

曾祥芹先生的“新概念阅读”在阅读教学与教学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其一,曾先生所创设的“新概念阅读”开拓了阅读学领域。传统的阅读学大多是教师对文本进行一字一句的解读,肢解课文的讲读模式、“尸体解剖”式的课文形式分析,使本应充满人文情趣的范文教学索然寡味,且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新概念阅读”恰恰针对传统阅读的弊端,提出新的补充,开拓了阅读学的领域。阅读课不能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本感受,不能用教师既定的阅读教案框限学生多样的阅读心得,必须引导大家一起挖掘课文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实现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三统一。

其二,曾氏“新概念阅读”是对阅读学规律的总结,对阅读教学具有指导作用。语文阅读教学表现为“文―意―物”的过程。具体说,即从课文作品的语言文字出发,沿着句、段、章、篇依次前进,回环解释,整体辨识其体式,逐级理解其情意;再跳出文外,延及作者主体和事物客体,深思作品的社会历史价值;最后将阅读汲取的精神营养,化为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自觉行动,才算达到阅读的终点。

其三,曾氏“新概念阅读”对阅读教学具有前瞻性的意义。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但是在具体的阅读和写作的训练中,写作因有迹可寻被注意了,而与写作同等重要的阅读,却因比较难以捉摸而被忽视了。直到现在的语文教学,仍是以写作指导为主,从课文预习、讲读到最后的练习,都着重于理解课文的“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在深化阅读的基础上进而提高鉴赏及写作的能力。阅读,作为从文字作品中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应是学习之母,教育之本。语文教学总要秉着语、文合一,以文为主的精神,坚持写作以阅读为基础的原则,遵循以读、写带动听、说的训练方略。因此曾先生认为,阅读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这一观点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创新意义。

其四,“新概念阅读”反映了曾先生的创新理念:目前,古代繁琐解经的遗风在现代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依旧阴魂不散:短课文又长又慢地讲解,没完没了地赏析,屡改不正;只一味精读的单调读法至今未能得到丰富和发展;略读、快读方法一直遭到误解,不能被大胆采用。而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文本读物、电子读物、多媒体等都提供了大量的阅读信息,在传统的精读教学之外,还要使略读与快读并重。这样,才有利于推进语文教学,才有利于学生高效率地博览群书。

精读教学论文篇4

阅读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之为精读。民国以后的教育大家尤其重视精读,提出了许多精读法,如黎锦熙的“三段六步教程”、叶圣陶的“精读三段教程”、黎世法的“六步单元教段”等。在我看来,王森然先生的“精读六步教程”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具有普适意义。“精读六步教程”包含预习、指示、讨论、结束、应用、欣赏六步。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与学生都不重视,预习其实已然成为一句空话,至多略x一遍文本,标下节号。事实上,预习是学生心理预设生成的阶段,直接关系到学生深入文本的程度,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对预习充分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地完成预习工作,而不是看成一项作业来完成。以《荷塘月色》为例,由于本文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所以在课前我设置预习引导:《五人墓碑记》里有个人物叫颜佩韦,“韦”是牛皮,韧而不断,所以古时脾气急躁之人用“佩韦”来警诫自己“制怒”;而与此相反的是“佩弦”,弦时时紧绷,性情慢的人用此为名为的是警诫自己要“敏于行”,朱自清字“佩弦”,那么他是不是一个性子慢的人呢?请找出证据。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去预习才能有的放矢,少走弯路。

学生毕竟是不成熟的个体,所以在理解文本时难免会有欠缺,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指示。指示是指导、指明的意思,包含两层内容:一方面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指导,并给出解决方案;一方面对学生未能发现的问题予以指明。如《绝地之音》一课,对于“绝地之音”内涵的理解是难点,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虚入实三种思路入手去分析,这是解决方案的指导;而文中“咧―咧―咧”的歌声、“长城”等意象在阅读时容易被忽略,教师应当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这是问题的指明。

课堂讨论是当下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过分地强调,所以课堂讨论往往就变成了假讨论:从内容上看,讨论内容无价值;从形式上看,为了课堂结构的完整,为讨论而讨论。

如《渔夫》一课,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会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屈原投江,葬身鱼腹的做法是否可取?是不是有其他选择?这个问题实际上毫无价值,因为屈原之所以成为屈原,就是源于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的做法和选择是不必讨论的。那么如果需要讨论,可以拓展为对面对逆境的不同态度的讨论。在形式上,教师对讨论的问题,讨论的时长,甚至于对谁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展示结论都是精心设计的。讨论既然是一种生生对话,那么新问题的产生是必然的,只有允许不可预测的见解和不同的声音,讨论才会真正有助于阅读教学。

“结束”说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总结,事实上文本的解读到此为止了,但是文本内容价值却远没有结束。海明威创作有“冰山原则”,他认为文本内容呈现出来的只是如冰山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已,所以说,结束实际上是下一轮的开始。因此,教师对于文本的总结不能是结语式,应是启迪式。比如郑愁予的名篇《错误》,在结束文本时,要告知学生这里的意象、意境、手法来自于古典诗词,如刘禹锡的《春词》、温庭筠的《望江南》等诗;可以展示作者其他类似作品诸如《情妇》《窗外的女奴》等,以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如果需要对文本的价值进一步挖掘就需要实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就是学与用的关系,就是所谓的“学以致用”。语文学习无论是“读”还是“听”都是信息的输入,“说”与“写”则是学的内容的反馈。对应到语文教学中,就是口头表达与写作。《荷塘月色》堪称写景的模板范作,可以从中挖掘出写作练习素材,可以《荷塘月色》写景特色为范本,进行写景练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说辞了得,可以学习其中的劝谏技巧,并进行语言运用练习。适当的应用会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形成良性循环。

最后一步是欣赏,欣赏是对文本有充分理解后,再次回归文本。黑塞自述读歌德的《亲和力》,五遍之后它成了另一本书,其道理便在于此。循环往复地阅读才能层层深入文本的内核,才是精读的真谛。当下的中学生阅读功利色彩相当浓,所以教师要设置多重阅读来帮助其深入探究文本内涵,并进行阅读迁移。比如,学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以欣赏其姊妹篇《我二十一岁那年》,这是同人作品迁移;体会了老舍先生《想北平》,可以拓展阅读《故都的秋》,这是同背景作品迁移;阅读杜甫《登高》后可以读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这是同题材作品迁移。

精读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互动教学;专业英语;精读课教学

大学英语专业的精读课是英语专业的主干课,在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培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些精读英语课堂还主要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知识灌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注重书本知识点,很少有语言交际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课堂互动对英语专业精读教学的意义

课堂师生互动就是在课堂这个教学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在英语专业精读课中实施课堂互动,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语言的互动,有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对精读课文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课堂互动的类型

课堂互动的形式有多种,如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教师通常会提供一个有趣的话题或活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和讨论中共同完成有意义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除了能增加学生语言知识并锻炼听、说等技能,即能完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外,还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真实的情境来促进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合作精神的培养;通过合作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而采取相应的步骤和方法以及为达成沟通而采取不同的交际策略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的目的。

三、课堂互动在英语专业精读课堂中的应用

本文主要以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教材为例,将课文讲解分为三个部分,即课文的预热、讲解和课后讨论,说明课堂互动模式在精读课堂的应用。

(一)预热阶段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所涉及的背景知识进行介绍,采取小组合作或个人的形式,辅助以多媒体进行展示。如在《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五课Twelve Angry Men中涉及美国司法体系及法庭判案原则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查找一些相关的材料和一些美国有趣案件的审判,在学生的展示过程中,实现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本来枯燥的法律知识变得非常的有趣,案例的辅助有利于学生对美国司法体系的形象化理解。

在难理解的课文中,教师可采用小组形式让学生对文章中一些关键问题加以讨论,能使学生更容易了解文章的主题。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包含了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在师生互动中规范学生的语言使用。在课文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主题或内容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采取小组形式或个人头脑风暴的形式,锻炼学生短时间的语言输出。

(二)课文讲解阶段

课文的讲解主要是以读、说活动为主,以阅读带动说写,以说写促进阅读理解,巩固语言知识,从而熟悉文章的主题、内容、以及写作手法等等。《现代大学英语》(精读)中课文选自国外著名作者、小说家、剧作者等著名或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语言使用比较纯正、文章内容很适合大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要利用好文章的特点,用不同的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篇章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学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把文章划分出段落结构,并由每组代表展示小组的讨论结果,这样就在小组讨论中实现了生生活动,小组与小组互动,在互动中加强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并对文章的结构有一个了解,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师在比较晦涩的文章中要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比如可以通过paraphrase即英文译意的形式让学生把难懂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讲解出来,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举出例子。比如在《现代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八课 We are Only Human中,文章用了很多晦涩的句子来总结人性的特点。教师可以抓住人性的特点,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举出生活中体现人性的例子。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一句话 “You are what when no one else is looking.”也就是说人性是没有任何人关注下的那个你的真实面貌。学生在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举出在遵守交通规则、保持城市卫生甚至是无人监考时体现的人性特点,从而加深对篇章的理解。

(三)课后讨论阶段

课后讨论是对文章中心的概括和升华,是学生对篇章内化后的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文章内容让学生以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回答。如在The Wisdom of Bearwood文章中,讲述了一位老人和孩子的忘年之交,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如“你如何看待隔辈人之间的友谊或是爱情?”“怎样做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等,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促进学生情感意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45-246.

精读教学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小学语文 略读课文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教学的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名学生,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倡导个性化阅读;要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沟通,拓展知识和能力空间;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阅读提示”领路、鼓励和引领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参与语文阅读实践。略读课文教学的最大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贯彻好“以生为本”和“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必须给够学生充分自读和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方法。

2004年,我在商河县孙集乡中心小学听过一堂五年级上册略读课文《珍珠鸟》的教学。由于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自读和交流时间,教师直接向学生提问:1、应该如何分段;2、本文重点写的什么;3、珍珠鸟的特点是什么;4、课文最后一句:“依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是什么。结果:学生如坠雾中,面面相觑,勉强作答,场面很尴尬。

2005年,我在商河县怀仁镇中心小学听了一位教师讲四年级下册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那位教师先给了学生10分钟时间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想办法把课文读通读顺,在这个过程中,优秀的学生读了几个来回,能力差的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课文读完。初读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词语盘点,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这个过程既实现了本册教材“词语盘点”这一自查自测栏目设计的意图,又在合作中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接着,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有针对性的朗读课文,消除在初读课文时出现的一些问题。然后,教师还安排了再次默读的时间,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进行交流,并联系前一课学过的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让学生自悟: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过度地砍伐树木,会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最终要受到大自然的处罚。整堂课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读和交流时间,把“以生为本”和“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到了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教师放得开,学生学得好,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略读课文教学最大的失败是过度的设计。小学体育论文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结构一定要简约,要采取粗线条式的结构层次,要让大气度、大智慧充盈整个课堂,要为学生自主阅读留够时间和开辟大块大块的空间。

新课程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文字,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教学实践中可以按照“提示”引路,课堂结构求“简”的教学思路,“默读——思考——交流”的教学程序推进教学。例如:四年级下册第17课《触摸春天》是精读课文,第18课《永生的眼睛》是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前面就有这样的一段话: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默读下面这篇课文,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兴安盟,他们是怎样做的。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讨论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承上启下,可以引领学生从精读自然地过度到略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略读课文课堂教学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一是初读阶段。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其所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反复朗读中扫清障碍,有信心独立读懂课文;

二是自悟阶段。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时淡出,退位到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充分地默读,在读中思考,读中解决问题;

三是汇报交流阶段。这一阶段由学生汇报读书所得,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可以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点,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进行交流。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文章的表达方式的……教师只是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提出存在问题;

精读教学论文篇7

虽说略读教学提倡“简”“略”,但我们仍需找准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细”读的感悟点,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本期话题,我们特选取了一组相关文章,以供大家学习讨论。

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和交流。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调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应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或在学生自主学习后存在困惑时,适当给予点拨指导,从而真正地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

一、 先学,从“链接语”开始

人教版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链接语”,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

仔细研究链接语,我们就会发现,链接语隐含了课文学习的目标,隐含了课文学习的重点难点,因此认真仔细地研究链接语,有利于我们准确制定教学目标,引领整个教学设计该何去何从。链接语提示的是略读课文需要精读的内容,也是学生自学时的抓手。例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一文,“链接语”中写道:“……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条件的,可以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把知道的讲给同学听。”“默读课文”,正是我们要培养学生掌握的一种独立阅读的很好的形式;“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正是理清文章情节最简捷的方法;“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这两个问题的研读,就可以让学生不“理”自“清”了,“教”和“学”都节约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有条件的,可以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把知道的讲给同学听”,也正是引导学生要有自己的阅读,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无限量地激发出来。

有的“阅读提示”还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或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加以扩展。如《索溪峪的“野”》(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中的提示是:索溪峪是张家界的一个主要景点。这里的一切都有一种野性的美。想一想“野”在本课中是什么意思,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索溪峪的“野”,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读,体会这样一写好在哪里。根据阅读提示,教师用播放“索溪峪风光”的视频来导入新课,然后揭示课题并请学生围绕课题提问,接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讨论解决“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这个学习难点,最后指导学生用学到的写作方法描写自己熟悉的校园。整个教学设计都围绕阅读提示展开,目标明确,教学效果良好。

二、 先学, 以“自主学”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略读课文在教学方法上要比精读课文更加放手,略读课文应该是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舞台。略读课文教学的每个环节始终都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置于首位来对待,要以教为辅,以自主学为主。凡是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应耐心指导,尽量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放手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

学生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抓住一两个重点的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是比较适合略读课文教学的。“先学”,通常包括以下环节:

1. 出示符合年段特点、单元训练点以及学情特点的可操作性强的自学提示。

2. 学生围绕自学提示圈点批画,自主地、自由地阅读感悟。

3. 形成自己的见解后,在小组内交流心得。

课前笔者通常安排学生自学生字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将课文读通顺。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两个要求:(1)请你根据阅读提示,认真自学课文;(2)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大胆地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自学中积极开动脑筋,在讨论时畅所欲言,只要围绕课文在想、在问、在说,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牧场之国》(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一文时,同学们的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就很精彩。如:(1)课文开头一句:“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这句话是排比句,并且起到了总起全文的作用。(2)“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这句话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读者浮想联翩。(3)课文是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来写的,先总写“荷兰是牧场之国”,接着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看出,虽然汇报得有些杂乱,但却十分到位,无论是文章的结构形式,还是文章的精彩内容,以及文章写作上的特点,都说到了。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加以引导与总结,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充分把握了学生的学习状况,为进行全班的交流、讨论,找到了准确的“需要点”。

这样,一堂课中有近三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学生在一次次充分的阅读中,自主运用了读书方法,自然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 后教,重“需要点”妙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略读课文在内容理解上的要求,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低于精读课文。但这并不意味略读课文教学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需要教师巧妙地引导,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陶冶与语言感悟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在教学略读课文《全神贯注》(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时,笔者就紧紧抓住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精雕细刻一座女像时的种种表现,来发掘他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找出罗丹工作的动作与神态,并进行反复朗读,让学生说说是从哪里感受到罗丹的“全神贯注”的。“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他在干什么?笔者让一名学生走上讲台一边读、一边演,让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然后开展小组讨论,学生领悟出了“罗丹在多角度地观察女像,反复地思考并尝试修改自己的作品”。接着笔者又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领悟了“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等精彩语句。通过对这些词句的深入研读,学生们被文章的精彩描写所吸引,情不自禁地为罗丹如痴如醉的工作激情所折服。在课尾,笔者问学生:“你们有过这样的亲身感受吗?”几个学生举手了,有的说:“记得有一次,我被一道题难住了,一会儿咬笔杆,一会儿挠脑袋,一会儿在草稿本上乱画,想不出办法的时候就很烦躁,想出了办法则高兴得手舞足蹈,再好吃的东西也吸引不了我的注意力。”“老师,我在书上读到过,有位生物学家在路上看蚂蚁打架,一看就是一整天,人们都笑他是傻子。”……

教师应精心选择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细”读的“感悟点”,引导学生细细品读,通过有层次、有取舍、有详略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熏陶、语言感悟与方法习得上,皆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精读教学论文篇8

【摘要】克拉申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与语言学家,其毕生致力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辉煌的长久,提出的关于第二语言获得的“输入假说模式”对现代的语言教育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目前阶段英语是我国最重要的一门外语,所有的高校学生在校期间都必须要接受英语教育。本文从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出发,对当前阶段我国高校英语教学进行了必要的研究。

【关键词】克拉申 二语习得 高校 英语教育

一、引言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克拉申提出了一个基于二语习得的著名模型“监察模型”,在该模型当中,克拉申提出了第二语言学习的一个著名假设“学得―习得”假设,在该假设当中,克拉申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分为了学得与习得两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在克拉申的假设当中,其认为所谓的学得是指学习者有意识的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例如,在课堂当中进行相关语法知识以及语言规则的学习,而习得则是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当中获得一定的语言知识。克拉申的这种理论是基于第二语言习得所提出的。因此,高校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从“学得―习得”的结合出发,将知识的学习与习得结合起来,从而使得知识可以被相互促进,并相互影响。受到克拉申理论的影响,比这认为我国高校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将精读课程与泛读课程紧密的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全新的英语阅读教学体系,并促进二者的相互补充。

二、克拉申理论对我国高校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

克拉申的理论就是“学得―习得”假O,根据克拉申的理论,大部分的成年人仍然具有自然吸收相关语言的能力,因此,在进行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当中,就应该像孩童学说话一样,在潜意识当中对相关的语言知识进行吸收,通过这种不自觉的方式将相关的语言知识进行有效的吸收,同时语言规则也可以在这种不自觉的过程当中被不断的加强。

虽然克拉申在提出“学得―习得”假设时是基于二语习得的教学,但是其在进行相关理论的阐述过程当中,并没有对学得与习得的界限进行明确的界定,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究竟什么样的方式才是习得,什么样的方式才是学得并没有明确的衡量方式。许多高校英语教师认为所谓的学得就是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相关的英语词汇、语法等内容的学习,而所谓的习得是要求学生的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参与到各种社交活动当中去,从而习得一些英语知识,这种对概念的认识误区导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即许多教师都是将学得与习得的教学内容分开教学,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英语词汇与语法的教学,之后再要求学生参与到必要的活动当中去习得一些英语知识。

尤其是在阅读的教学过程当中,部分教师首先都是从学得出发,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英语语言知识的培训,阅读课变成了词汇课与语法课,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并不能获得英语语感,因此,其英语应用能力相对较低,不仅不能对文章当中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理解,同时其英语表达能力也不会被提高。而还有部分教师认为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交际的过程当中获得对阅读的体验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使得学生并不能得到一定的收获。

笔者认为,要彻底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在高校英语阅读的教学过程当中将学得与习得的相关内容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学得的教学内容获得一定的语法知识与语言规则,又可以通过习得的教学内容接受到一定的阅读训练,通过口语练习,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语言知识在实际当中运用。基于此种情况,笔者强调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当中应该将精读与泛读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精读与泛读的结合,学生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自己的英语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获得必要的英语交际的机会,从而将英语知识运用在交际过程当中,习得更多的英语知识与背景知识。

三、高校英语精读与泛读教学的关系研究

在当前阶段的高校英语教学当中,精读与泛读教学都属于必修课程,这两门课程本身就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对于精读教学与泛读教学比例究竟应该进行如何的分配,以及如何抓住教学的重点内容,比这将从“学得”与“习得”的角度进行分析。

1.精读与学得的关系分析。所谓的精读是一个与泛读相对应一个概念,在教学的实际过程当中,需要以英语单词的就教学为先导,同时采用由低到高的递进方式进行教学,从而使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可以对英语语言进行解码,精读的具体表现方式是一种从局部到整体的阅读方式。即学生需要通过单词、句子、段落的方式进行有顺序的阅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细致的讲述,同时对于文章所蕴含的知识以及背景进行系统的分析,对文章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此外,还需要针对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对于问题的讨论,最后还需要完成对应的课堂作业。

2.精读与学得的关系分析。所谓的泛读是指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并不需要对文章的词句等细节能容进行仔细的分析,只需要掌握文章所表达的信息即可。泛读是对精读课程当中所学习到的语言知识的一种巩固与训练,属于一种实践的过程,这对于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通过泛读的教学,学生的英语单词词汇可以被进一步扩大,同时还能获得一定的英语知识,同时学生的知识量以及阅读的速度都可以被有效的提升,因此,在高校的英语阅读教学当中进行泛读的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精读与泛读的关系研究。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语言输入常常是系统的外语知识的输入与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两类材料的混合交织,是精读与泛读的有机结合,二者互为基础,互为补充。

精读在外语学习中与泛读同等重要。精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外显学习获得的,因此,更容易被感知。而泛读则主要是通过无意识的内隐学习方式发生的,无论是学习者和教师都不易察觉,因此往往容易被忽视。学生的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应同时发生,即“学得”与“习得”应有机结合。外语的学习与二语的学习都是新语言的学习过程,必然遵从一些共同的内在语言学习机制。例如,语感的培养,交际能力的形成,都是语言“学得”所无法解释的,但这些素养确是评价学习者外语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

同时从精度与泛读的具体内涵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精读与泛读都属于阅读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都有各自的优点与长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是总的来说若要提高语言输出的水平首先必须要提高Z言输出的质量与数量,精读与泛读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方面,即精度注重质,而泛读注重量。在进行精读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注重质的提高,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语言知识的教学,从而为泛读的教学打下基础;在进行泛读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不断扩大学生的单词量与知识面,在大量的阅读当中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与专业知识。精读是点,在进行精读的过程当中应该尽量选择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文章,教师需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度的剖析,最终让学生获取详细的信息;而泛读则属于面,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泛读才能积累一定的单词量、句子、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英语语感,并使得自己对文字的反应能力不断提高。

四、结语

在当前世界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之下,不断提高高校英语阅读的教学质量对于高校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种情况,笔者将克拉申理论应用到高校的英语阅读教学当中,提出了采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从而保证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以及英语文化知识的获取具有良好的通道,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永权.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下的英语专业生对精读课看法研究-以某理工高校英语专业生为例[J].英语广场,2017,(03):94-96.

[2]陈仪.输入假设理论指导下大学英语阅读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以遵义医学院为例[J].海外英语,2015,(18):164-165.

[3]王薇.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三因素与新疆高二汉族学生英语阅读成绩相关性调查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5.

[4]张建琴.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水平-“克拉申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体会[J].学周刊,2011,(12):144-145.

精读教学论文篇9

《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6期发表了王鹏伟的《“名著阅读与人文素养形成研究”结题报告》,文章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原来脑子里一些零碎的想法渐渐变清晰起来。 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讨论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从各占上风,到今天的和谐相处,总算是有了个结果。可是我以为,今天的语文课仍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外衣下的工具性教学。语文课堂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在,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实验失败是小,耽误了一批学生的前程是大。也难为吉林毓文中学敢为天下先,并取得了成果向碌碌者证明了前方道路的光明。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实力去做这样的尝试。那么我们怎样在夹缝中求生存,还语文课堂以阅读呢?结合毓文中学的成功经验和自己的一些思考,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怎样还语文课堂以阅读进行阐述。

一、语文课阅读应占的比重

按吉林毓文中学的经验,阅读课所占时间约为全学年课程的50%,那么在没有条件及政策支持下要开展教学试验,阅读时间应占课程时间的多少才合适呢?我以为比例不能减,反而得增。这个增是在教材范围内的增,而不是单纯名著阅读上的增。

以单元教学为例,我们大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其中一或两篇侧重精讲,将余下课文作为学生自行阅读的内容。这样,我们的课程安排便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精讲课文(30%)、教材阅读(40%)、课外阅读(30%)。原来近70%的教师替代学生阅读和体验,而学生个性阅读时间不足30%的情况就反过来,无形中阅读比重就增加了。在一些课改实验区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鲜见,因为统一教材和实验教材同时使用,教师往往会采用类似的方式以保证“两不误”。

二、如何阅读

1.精讲课文

因为需要给予学生阅读的钥匙,这就考验教师在精讲课文上的选择。需要精讲的课文不一定是教参上要求的“重点篇目”,却必须是技法集中、个性突出的课文,通过这篇课文,教师须交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能让他们根据此法举一反三地进行阅读迁移,所以这一部分的教学体现的是教师“教”的作用,及语文工具性的一面。

2.教材阅读

精讲课文之后,学生的阅读任务不应该仅仅是余下课文的阅读,而应该由两个阶梯性部分阅读组成——未授课阅读和精讲课再创造阅读。

未授课阅读考查的是学生精讲课中概念性、技巧性知识的掌握。在这一部分阅读中,教师必须以一个“导”的身份参与进来,不代替学生阅读,却引导其阅读方向,所以在未授课阅读中教师必须用时间,但所占用时间不应超过整个教材阅读时间的20%。这一部分阅读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过渡。

精讲课再创造阅读则是阅读的精髓所在,它应集中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应该是完全开放的,真正独立的。它必须有学生的独特发现,甚至是反传统的理解。是否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关键就在这个部分。

3.课外阅读

因为我们不可能用大量完整的时间段系统地去解读文本,而且还要关注到学校教学的规划,所以课外阅读必须紧跟教材。鉴于阅读时间的限制,我们也不可能像吉林毓文中学那样列出书目让学生自行选择,自由阅读,然后才去展现成果,而是应该联系教材,根据教材内容来规定阅读的内容和时间。所以课外阅读选材的原则是与教材相似,容量小,体裁全,涉猎广,艺术和情感水准都高的文本,可以是古今中外名著,也可以是当代精美小品。

例如,如果教材在编排上接连有两个小说单元,我们就可以规定学生本教学周期内的课外阅读内容,又可根据教材的侧重点,细致到规定学生看中外名著或者是看时代感强的小小说;如果教材在编排侧重散文,我们就选择散文大家的作品作为辅助阅读内容。这样一来,阅读范围集中,不但方便师生间的交流,也方便教师的检查。

这一部分阅读要充分体现1、2阶段的阅读成果,而以2阶段为主。刚开始学生可能不太习惯这样的阅读方式,甚至可能不知道怎么入手,吉林毓文中学这方面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可以带学生走进图书馆或网络,自己搜集资料;可以充分发挥语文老师的魅力,辅以专题讲座;还可以让学生观看“百家讲坛”,体验和感受个性阅读的乐趣,进而跃跃欲试。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身份应完全从“教”和“导”中脱离出来,作为阅读中的一份子,和学生一起进入自主、个性阅读。因为一个没有读过文本的教师,不可能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一个没有个性阅读的教师,不可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一个没有自主阅读的教师,更不可能给予学生阅读中肯而客观的评价。

三、如何检查

精讲课文部分的检查应以知识点的落实为主,关于这一部分的练习,市面上和教师自己的日常教学有很多心得,可以完全沿用。

教材阅读必须有相关的检查作业,这个作业为了体现教学的知识点,可以根据考纲要求出练习,但更重要的内容,应该以开放性的题目来检查,比如以小作文或者其它更具特色的作业形式(网络搜集资料、辩论赛、课件展示)完成;如果专题比较大,甚至可以以合作论文的形式展现。

课外阅读部分的检查因为机动性强,不仅仅是课内进行,占用课外时间也很多,学生是否真的按进度完成很难把握,所以在检查上要及时跟进也有难度。同时,对于大部头阅读,学生本身就存在畏难心理,容易依赖或迷信专家的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我们的作业形式就可以更灵活,除了教材阅读部分的特色作业外,还可以结合阅读进度,定期给出有讨论价值的话题,利用QQ组织集体讨论,或者成立专门的博客发出主贴,让学生以跟帖的形式百家争鸣,最后可以用文集的形式将所有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火花”集合展示出来。

四、如何评价

鉴于阅读的自由性和作业的灵活性,教师要对学生评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它要求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兼容并包的心,能够沙里拣金,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一些“异端学说”生存的空间,以激励他们的阅读热情;同时还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和智慧的头脑,能发现学生个性发展中偏离主流价值观的危险信号,然后在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将其从错误的道路上引导回来。

精读教学论文篇10

关键词:品读;指导;实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280-01

在阅读教学法中要能实现在效性,就要保证学生有阅读的时间。“语文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学语文得多读、多背多写。”“三分文章七分读”等古训,都说明语文教学离不开读,要给学生足够自主的阅读时间。目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几点误区:一课堂讨论逐渐趋多,为了时间讨论,有的教师只让学生粗略读一下课文,甚至不读课文。而对学生的认识见解不论对错,教师则一味叫好,这便认为是一种新的阅读方法。二是满堂问,教师问、学生被动的回答。问得好,答得对,便认为是读懂、读明,但学生读书的机会还是少。怎样才能确保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在阅读中品出味呢?

一、让学生读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篇幅,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诗歌、短小的散文,这些文章情感丰富,内容短小,语言朗朗上口,可以比较多的采用朗读法,通过多读熟悉文章内容,领悟作者感情,体会语言魅力。短小的议论文也可以用朗读法来让学生熟悉课文,如《纪念白求恩》就有一位教师以朗读教学为主。她先让学生整体朗读把握课文内容和文体;再分组朗读把握每段的中心句,找出叙述的句子和议论句;再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原因;然后齐读最后一段,把握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中心。整节课以学生读来带动整个教学过程,很符合语言科的教学特点,既训练了学生读的能力,也让学生熟悉了课文,并体味了作者的感情,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手法。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教师除了要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默读完课文外,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要求,检查或督促学生认真、快速地阅读。如要求学生找出精彩语句、段落、中心句、主人公等等。如《范进中举》,我就要求学生找出几个人物,找出精彩段落进行朗读。通过默读、精读等方法让学生熟悉教材内容,体味作者情感及作品的语言特点。

二、要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需有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

作为语文基本能力之一的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读书习惯,主要是自能读书的习惯叨唠课前自学预习、边读边思考,抓重点要点的习惯等。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的习惯等。在阅读教学法中,学生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自学地认真阅读,潜心体味,对提高阅读能力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在教学过程,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划出重要词语、重点句等,并把精彩语句抄写摘录,课前查相关资料,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背景,内容等材料以使学生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课中随时查字典,课后补充相关资料。只有养成了这些习惯,才能达到积累词语,丰富知识,提高理解能力的阅读目的。

三、要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

目前的教学观点认为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种观点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权威地位,剥夺了教师的话语霸权。但教师因其专业修养、社会阅历、理解能力等,对内容的把握,理应比任何一位学生都更全面,更深刻,理准确。语文课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装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他人的表达方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在教学法中教师给予学生正确引导会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他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如在朗读教学法时要有示范朗读,学生才能准确地读出语调,理解作者的感情,在阅读指导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文体传授相关的文体知识。并根据相关性的文体特点的文体知识进行指导阅读,让学生觉得阅读有路可走,掌握了阅读的方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