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营销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8 19:28:36

整体营销论文

整体营销论文篇1

【摘要】针对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需求特点,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功能,提供更有效的支持与互动,网络体验这种交互整合的营销应运而生。并且这股“网络体验”旋风正在越来越受到广大企业的关注和青睐。进入21世纪以来,自由经济的发展速度令我们目不暇接,营销在强大的经济浪潮下随之发生改变。

【关键词】网络体验营销虚拟服务

一、网络体验营销的基本定义

体验营销的定义是指企业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为出发点,以产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为创造出令消费者难以忘怀的体验所进行的一系列营销活动的总称。其核心是提供满足消费者体验需求的体验产品。

网络营销是企业以现代营销理论为基础,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以达到开拓市场,增加盈利为目标的经营过程。网络营销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一种崭新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模式;是近年来众多营销理念的进展、凝练和升华;是促使企业开辟广阔市场,获取增值效益的马达;是连接传统营销,又引领和改造传统营销的一种可取形式和有效方法;是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的全部营销活动;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一把金钥匙。

本文提到的网络体验营销指的是利用网络特性,为客户提供完善的网络体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从而与客户建立起紧密而持续的关系。网络体验营销,是体验营销的延伸。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体验成为体验营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网络体验营销在不同行业的分析

1、网络数字化行业

最热衷于网络体验营销的,是一些数字化的以及可以被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因为许多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本身就是与电脑和网络密切联系的,每个网民,都有可能是它的目标人群之一。例如软件就是一类典型,我们所熟知的卡巴斯基等杀毒软件,最初只是在专卖店中销售,现在都可以从网上获得,还有长短不同的免费试用期。网络图书与音像也是一类典型,网民可以很容易地从互联网上找到许多网络小说,例如起点中文网和读吧,如果只是试着浏览其中的一部分,那是免费的,如果要完整读完,就需要缴费了。许多音像制品也是类似。网络本身就是数字化的产品和服务最主要的一种推广与销售渠道,因此网络体验营销几乎成为了这类产品必须的营销手段。通过这种营销手段,先让顾客对其产品或服务产生了兴趣,并从体验中获得认可,继而愿意消费购买产品或服务。

2、传统行业

对于传统行业而言,仅仅使用传统营销手段来获利,在网络信息时展迅猛的今天看来,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由于商品的日益同质化,品牌的力量日趋凸显。企业只有早日将体验应用到品牌营销中去,才能抢占顾客头脑中的有力位置。在网络体验的过程中,积极的参与是重中之重,这不仅是为了确保参与体验者不会因为错误的方法或者产品知识的欠缺,造成不良的体验效果,同时也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跟进,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体验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之后便是需要促动体验者将良好的感受传递给更多的人,形成口碑,提高品牌信誉度。这是所有营销方式都期望达到的效果,也是传统营销手段所需要面对的困难。因为互联网本身的优势,我们可以采用许多方式,促使这一效果的达成,比如通过网络发放优惠券、免费领取试用品、参与产品的个性设计等等。网络体验营销只是传统行业体验营销战略的一种途径,毕竟在传统模式下的体验营销要设计和制作优惠券、发放传单等都需要大量投入,而且效果不佳。通过网络工具推广体验营销,可为企业节省大量的成本,并没有地域的限制。

三、对于网络体验营销的探讨

1、企业和客户之间权力的转换

这股潮流在进入21世纪后迅猛发展。在网络体验营销中,充分肯定了客户所有的权利,不再是被动的被商家企业带着走,而是更多的有了话语权、决定权,有些甚至能直接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及研发的过程中。在这方面宜家的作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打开宜家网站的首页,即好像进入了宜家的实体店面,上网即体验。通过娴熟的多媒体技术实现了“虚拟样板间”,让消费者感受到情景式体验。此外,有关产品的价格、功能、使用规则、购买程序等几乎所有的信息都一应俱全,并对产品的体验细节作了图文并茂的细致体验描述,让消费者通过网上体验来决定他们喜欢的家居。这同时也体现了宜家把主导权、决定权完全交给了客户。事实上,宜家品牌的真正理念是让顾客成为品牌传播者,成功地转换了企业和客户之间权利。它不是在卖家具,而是在为人们搭建一个美好的家居梦想。本文认为中小企业更应该学习宜家这种理念,不要过分强调自身的权利地位,而忽略了客户。只有把握好两者之间关系,才能更好地开创自己的企业,让客户满意和信赖。

2、网络体验定位

营销大师科特勒指出,定位是指公司设计出自己的产品和形象,从而在目标顾客心中确定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地位。

我们熟知的汽车品牌马自达,今年十月底,其名为“驭马族”的长安马自达品牌社区率先在北京正式上线。在这一社区中,长安马自达旗下Mazda3、Mazda2和Mazda2劲翔等三款定位于年青时尚生活一代的车分别进入各自相关的车友空间。车主还可以依照不同的兴趣建立各自的圈子。在这些空间内,车主不仅可以相互交流各自的用车体验,喜欢旅游、写作和摄影还可以记录下各自的心情、精选日志、精选相册等。不久前,社区刚刚组织一批车主前往南京参观长安马自达工厂的生产过程。他们的网络体验策略是:车主可以与同款车车主交流、分享驾驶体验,满足车主信息沟通的需要;还可以让车主们表达对长安马自达及各款车型的想法和感受,提高车主的品牌归属感和忠诚度。马自达让客户觉得自己不仅是购买了他们品牌的车,同时也是享受到了一份时尚生活。马自达既赢得了利润,也真正占据了消费者的心,可谓一举两得。由此可见,在网络体验营销中,影响体验客户消费行为的关键性因素是消费者千差万别的个性和心理,这就使营销定位决策的重要性尤为凸显。正确的网络体验定位能够帮助企业更好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

3、网络体验的虚虚实实

现在关于网络体验形式主要是真实体验和虚拟体验。例如说企业和网站合作,在网上征召试用者体验新产品,通过线下活动真实体验产品效果,现在“喜试网”就是用的这种形式。另外一种形式则是提供在线仿真体验,这对网站的技术和设计方面就提出更高的要求。要让网站访问者在体验活动中获取其真实性,让他们感到与网站的交互过程就像真实体验一样。例如试手机网,提供20多种品牌,数百种机型的在线体验,主要提供“功能体验”、“整体体验”、“3D体验”三种方式,并且你可以对相关手机作出评论。虽然这个网站的运作时间不长,更新也不够及时,但是随着逐渐的改进和提高,这种在线仿真体验的服务还是会很有市场,它一方面充分体现网络体验的特点,注重虚实结合,另一方面让消费者在购买前提前预知了产品的详细综合情况。然而现在国内的很多B2C电子商务网站,存在的弊端就是虚拟体验的真实体验度不高。我们需要提升相关软硬件,注重营销过程中对客户的关怀,客户关系的维护。

4、服务体验传递

服务体验传递,是一种品牌传播。企业要想赢得顾客忠诚,就要积极的在产品中附加体验,用服务传递体验。在服务过程中,企业除了完成基本的服务外,还可以有意识地向顾客传递他们所看重的体验成分,塑造基于顾客体验的价值链。

“钻石小鸟”作为国内首批从事钻石网络钻石销售的品牌,成功地将互联网体验营销融入到了用户的购买行为中去。首先在网络上,“钻石小鸟”会不断地展示各种钻石的精美,饰品的美妙,让人联想到钻戒戴在手上的华丽高贵的感觉和自我实现的满足,然后用各种专家的意见,告诉你钻石的开采、切割、色泽、形状等等专业的知识,仿佛是专业的销售人员不厌其烦的讲解。同时,“钻石小鸟”还会用各种方式讲述着各种美好感情的示例和故事,唤起珍爱与拥有体会。作为服务体验传递,企业提供了网络体验的舞台,促进了顾客的全面参与,强调了客户价值性。

5、利用网络平台沟通好客户与企业

对于客户喜闻乐见的网络沟通平台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三方论坛,官方网站上的企业论坛,官方网站上的企业博客以及第三方网站上的企业博客。对于多数顾客而言,他们更乐意在第三方论坛上进行交流与沟通。因为它们的公正度较高,以及参与的网民数量也较多。譬如IT163,这个论坛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是有关电子数码类产品介绍讨论的论坛。或许你也会在购买一些家电数码类产品时,上该网站咨询或寻求参考。有的时候论坛上也会组织一些线下的体验活动,鼓励网民来参与。互联网改变了企业与顾客之间互动的方式,特别是借助第三方论坛。如果企业能更尊重和关注这些论坛上网民或是潜在消费者的心声,相信网络体验模式的效果会更加显著。

6、网络体验营销是把双刃剑

比较而言,传统广告只在吸引消费者眼球上下功夫。网络体验营销通过影响消费者的更多感官感受来介入其行为过程,让消费者切身感受、体会到品牌或产品的优势。可以看作比做广告更高明的传播手法,它既更好的推荐了自己产品,又通过线上或线下的体验活动来赢得口碑,获得客户忠诚度。但需要注意的是,原始的“口口相传”演变成现今的“口碑传播”,网络口碑在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企业需要聆听网络口碑并融入到网络体验营销中。

这更加考验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这不仅影响的是接受体验活动的当事者还有后面潜在的消费者。当顾客对企业及其商品或服务感到满意并产生认同后,他们会对周围的人宣传和推荐。另外,由于顾客的宣传,企业的知名度,品牌的美誉度必将得到提升,导致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的增加。如果体验后,客户对其评价都是恶评如潮,相信肯定不会有人去光顾这些新产品,甚至对企业品牌的口碑也会受到一定冲击。所以说,网络体验营销并不是一副万能膏。我们看待网络体验营销时,不要忽略它的作用,也不要夸大其作用,只有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与需求并且能及客户之所及,才能将它的正面作用发挥出来。

四、结束语

最后,我们要强调的是,网络体验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它可以说是蕴藏着无限商机的宝藏,但网络体验营销在消费品和服务行业,的确显得十分重要,而在其他行业,体验营销即便应用,也只能是传统营销的辅助手段,我们千万不能认为它是宝藏,就无止尽的开采,需要因物制宜,因人制宜才是正确的,让营销变赢销。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每个网友将转变成中介媒体,你、我、企业都是变成在进行有效的双向沟通。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把虚拟的世界融入到我们的真实生活中。这种网络体验营销,你或许已经有过或难忘或愉悦的体验经历。

【参考文献】

[1]廖廷悟:浅谈网络营销的机遇与挑战[J].华南金融电脑,2009(2).

[2]谢婉欣:体验营销——一种新颖的营销模式[J].企业活力,2001(6).

[3]李迎宾:论网络传播中的虚拟体验营销[D].暨南大学,2006.

[4]袁乐平:体验营销:以顾客体验为价值诉求[J].经贸导刊,2002(8).

[5]马连福:体验营销——触摸人性的需要[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整体营销论文篇2

关键词:市场营销理论;创新;营销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市场营销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愈加凸显,所涉及的领域更加宽广。市场营销不能看成是个名词或是概念,它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市场、货物、服务、销售等精心策划和具体实施,最终形成属于企业自身的一种市场营销理论。市场营销理论对当前推动创新市场营销体系的构建十分重要,能够快速摆脱落后的营销思想,以最大的把握去争取客户,实现企业发展的最佳利益化。

一、市场营销理理论的发展情况

市场营销理论属于经济学思想范畴,当社会的经济环境变换时,人们就会面临新的经济问题,从而新的经济理论应运而生。其发展过程有三个时期,分别为萌芽期、形成期以及创新期,每一个时期的市场营销理论有自己的特点,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才能最终发展出适应当时市场变化的策略组合,具体如下:这一理论最初发生在资本主义膨胀发展的时期,那个时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由竞争型向垄断型过渡,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有所下降,导致市场中商品的销售问题日益凸显。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环境也在这个时候发生着变化,这些因素促使市场营销理论开始萌芽。社会中的学者和经济学专家开始研究,相互探讨和学习,给市场营销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在社会中逐渐确立了市场营销理论经济思想,更是以教材的形式开始出现。在形成期的市场营销理论主要是以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准,将片段式的概念和思想整合,使市场营销理论趋于条理化。在这个基础之上,市场营销理论开始进入黄金时期,社会上大批量的理论如雨后春竹般涌现,市场营销理论开始有实例举证,产品市场营销理论取得成果。同时,为了将市场营销教材的内容更加充实,结构合理,学者们进行了多次商讨修改,使市场营销理论更加完善和成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市场营销理论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市场营销理论的创新在于定位如何创造出差异性,社会竞争日益强烈,只有找准企业与同行之间的差异性,才能寻求突破。此外,这个理论的创新还在于增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研究人员提出要以社会的长远发展以及消费者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发展的总目标,在发展中强调企业的服务理念,这也就为市场营销理论的创新发现了新领域,服务营销是市场营销理论中非常热门的研究。

二、创新市场营销体系的内涵

创新市场营销体系是从长远眼光看待未来的发展,要具有创新思维、整体格局、市场观念、环境和服务意识,才能构建更加完善的营销体系,为市场经营活动提供更多的营销思路。

(一)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提高产品的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它能够给发展带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在高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消费者的差异性愈加明显,在创新市场营销体系下,创新思维尤为重要。创新市场营销体系是以消费者的真正需求为导向,生产他们要求的产品,这是创新市场营销体系树立创新思维的标志。这个导向的设置不仅仅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要求,还能充分的挖掘出他们的内在需求,引导他们朝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变化。

(二)整体格局

创新市场营销体系要有整体格局的意识,将这个体系的发展过程看成是一个整体,它不断地向上攀岩、向前进取。不论是去发现市场的变化需求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还是企业提品服务实现企业利益到通过信息的反馈进行方案调整,都是在大家共同努力的工作下完成的。负责企业市场营销的相关人员应当有整体意识,要懂得工作时相互配合,为消费者提供贴心完美的服务。

(三)市场观念

市场营销肯定离不开市场,在创建创新市场营销体系时,首先要了解市场的需要,企业能否提供市场所需,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市场观念。树立这个观念,就要求企业工作人员认真研究市场,将其细化分析,掌握市场准入的政策、调查客户的信用度、评估行业的发展性以及认清企业自身的实力。在这个基础之上,提供相应的服务去应对市场的需求,制定出一套创新型的市场营销策略。(四)环境和服务意识创新市场营销体系需要塑造有利于经营的环境,它是搞好市场工作的前提。同时,还要认真分析当前以及未来的宏观经济的走势,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一定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到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领导人一定要把握好经济政策与市场的关系,综合经济环境,做好营销工作。此外,创新市场营销体系还强调要建立服务意识,将有形服务逐渐转化为环境、态度、方法等无形服务,大力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

三、市场营销理论在创新市场营销体系中的运用策略

市场营销理论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体系,企业的学习研究对建立创新型市场营销体系有着重要的帮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将市场营销理论贯穿到市场营销体系当中。

(一)更新自身的市场营销理念

在新时期企业要调整自身对市场营销的传统理念,变被动为主动,由等待客户向寻找客户的理念转变,加强对竞争的认识,明白抢占市场等于赢取更多的胜利机会。传统的市场营销理念是以产品为首要考虑主体,而当前的市场营销的经营理念应当以消费者和市场为首要考虑主体,生产市场所容纳的以及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才能为企业带来最大利益。要树立一个整体的市场营销思想,通过各个工作部门的通力合作,实现企业发展的宏伟目标,实现创新市场营销体系的构建。

(二)制定大市场的营销战略

企业存在和发展下去的目的就是提供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增添企业的活力和生命力。而市场营销战略中包含了诸多的内容,营销的目标分析和设立、企业产品营销、价格设定、销售策略、宣传策略等,它们形成了一个营销的体系。这就要求企业领导人制定一个大市场的营销战略,这个战略的设定体现了创新市场营销体系的整体性,每一个分化的策略发挥最大的作用,相互补充影响,朝着最终的营销目标前进。由此可见,一个企业的成功不是靠着一个部门或是一个环节取得的,而是在各个营销环节的相互合作中致胜的。

(三)创立企业的核心品牌

企业的长远发展要拥有品牌意识,根据自身的定位和特点来打造几个属于自己的核心品牌,提高自身的企业竞争力。新时期消费者对产品的服务理念和企业的形象的更加关注,因此树立核心品牌能够帮助企业产品赢得消费者的好口碑。企业对核心品牌的创建要有一定的策略,首先,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给企业的核心品牌发展方向定位。其次,加大监管力度,用心塑造企业核心品牌,保证产品的使用价值,提供优质的服务。最后,加强宣传力度,制定宣传营销策略,使其在消费人群中拥有高知名度,愿意选择使用。

(四)营造良好的市场营销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是打造市场营销体系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软实力,有些企业并不重视对其的建立,一味追求高利益高收入,最后使整个企业没有生命力和凝聚力,形如散沙。创新市场营销体系必须营造企业的良好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能力和竞争能力,使企业内部员工感受家的温暖和家人的照顾,发自内心的好好工作,努力提供完美的服务,最终实现企业的效益。企业文化还包含了企业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只有当企业工作人员拥有共同的目标时,才会劲往一处使,这个企业才会具有超高的能量,才能形成一股不断向上的力量,最终实现企业的宏伟目标。

(五)市场信息反馈渠道的建立

要真正创新市场营销体系,就需要构建一个通讯发达、渠道广泛、沟通流畅的市场信息反馈渠道,这样才能促进体系的良好发展。市场信息反馈渠道的建立能够加强各部门的联络和沟通,更能方便同行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使工作人员掌握最新的信息资源,创建企业的客户档案。通过对客户档案的研究,对分析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重点的客户群体,为市场的营销策略制定提供有效而高质的保证,从而提高市场营销的效率。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市场营销体系是一个关乎市场活动的整体工程,需要有市场营销理论作导向和支持。市场营销需要综合考虑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视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创建创新市场营销体系已经势在必行,要求企业一定要有整体大局意识,更新自身的营销理念,树立一个大市场的营销战略,发挥企业全体人员的能力。要创建属于自己的核心品牌以及企业自身的文化,以此去感染工作人员,让他们为同一个目标去奋斗。

作者:倪海蓉 单位: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王歆迪.市场营销中之“定位”理论探索[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12)

整体营销论文篇3

关键词:电力市场;市场营销;电力经济电力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与此同时,电力资源又是一种具有特殊属性的商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内电力市场的逐步构建和完善,电力资源开始全面进入市场,并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进行生产和销售。对于国内电力企业来说,构建市场营销模式同样十分重要。

一、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点

1.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基本内涵。市场营销(Marketing)又称为市场学、市场行销或行销学。简称“营销”,台湾常称作“行销”;是指个人或集体通过交易其创造的产品或价值,以获得所需之物,实现双赢或多赢的过程[1]。对于市场营销概念的理解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动词的含义,指企业的具体行动或活动,旨在为企业谋取利润或者获取经济效益。二是名词的含义,是指研究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或行为的学科,称之为市场营销学。

2.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主要特点。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对于现代市场营销理论进行了深入、细致、全面地研究,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研究结论。笔者将这些结论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提出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现代市场营销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企业营销活动是创造、传播、传递和交换对顾客、客户、合作伙伴乃至整个社会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机制和过程。因此现代市场营销理论涵盖了整个过程,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它集中研究企业的内部管理、市场定位、价格定位、消费群体定位等经营管理策略,而这些共同构成了企业经营发展的整体。

二是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以企业整体效益提升为根本。企业实施营销行为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产品或服务的销售,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整体提高。因此,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重点也在于如何通过营销行为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无论是营销战略的制定、营销渠道的构建、营销效果的考核等等,都要围绕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这个核心目标。

三是市场营销理论对于提高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对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能够有效地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将经营管理活动的重点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问题上来。通过实施营销活动带动企业整体发展模式的创新。

二、 现阶段国内电力企业实施市场营销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现阶段国内电力企业在实施市场营销活动中主要存在着如下几方面主要问题。

1. 市场营销模式构建不完善。应当说,电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进入市场和采取市场化经营的时间并不长。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电力资源都是计划经济体制产物,根据经济发展规划随时进行生产、传输和资源配置,价格的制定也完全取决于计划经济体制,不需要考虑市场和商品的定价机制和因素。这种完全依靠计划经济体制的定价方式,忽视了企业生产成本及扩大再生产的实际需要,给国内电力企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2]。

随着近年来国内电力企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资源开始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进入市场,电力企业也应当顺应市场变化的需要,构建全新的电力资源市场营销模式,而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不利影响,许多电力企业都没有完全构筑起适应市场需要的电力资源市场营销模式,这是现阶段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2. 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理念与企业生产成本控制之间联系不紧密。笔者认为,现阶段国内电力企业在树立市场营销理念和构建市场营销模式的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市场营销理念与模式和企业生产成本控制之间联系并不紧密。虽然企业市场营销模式侧重于产品或服务的销售,但是并不意味着与生产环节毫不相关,相反则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应当充分尊重市场对电力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根据市场变化的需要来调整生产方式和生产总量,避免重复性生产和产能过剩。因此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模式就与生产成本控制等生产活动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而现阶段国内许多电力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模式的过程中却忽略了与电力资源生产模式的有机整合。

三、对于我国电力企业构建现代市场营销模式的建议和思考

笔者认为,对于我国电力企业来说,构建现代化的市场营销模式主要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 切实树立科学的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现阶段对于我国电力企业来说,应当切实树立科学的现代市场营销理念,自觉抵制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电力资源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刚刚或正在经历转制、破产、兼并重组等的电力企业来说,更是要在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注重树立现代市场营销理念,深刻认识到电力资源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将市场营销模式与生产成本控制紧密结合。对于国内电力企业来说,要在构建市场营销模式的过程中充分注重产销结合,根据电力资源的市场消费需求和消费现状,合理地调节生产总量,同时在推进市场营销的过程中结合生产成本核算机制,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控制能力和水平。建立市场营销执行效果考核机制。国内电力企业的另一项主要任务是建立有效的市场营销执行效果考核机制,阶段性地对本企业在本地区市场内实施的电力资源营销活动的效果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及时修正和完善市场营销模式。(作者单位: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鞍山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整体营销论文篇4

虽然此类声音在中国营销界还比较微弱,但也折射出中国营销理论发展的新态势,这就是越来越多的营销学人在思考,如何才能批判地吸收西方营销思想,进而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营销理论体系。

上海交大东方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郑文斌博士曾在企业界浸淫10多年,现为某跨国消费品集团战略规划经理,同时兼任多家咨询公司高级咨询顾问,他常年关注营销理论的本土化创新课题。在科特勒即将再次来华之际,本刊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郑文斌博士。

“科特勒被神化”是个假象

《新营销》:你认为在中国营销界,科特勒是否被神化?如果是,这种神化又是如何形成的?科特勒的营销理论对于企业营销还有用吗?

郑文斌:我个人认为科特勒在中国并没有被神化。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神化这个词跟迷信某人或某个观点有关。然而在中国营销界,人们对科特勒并没有崇拜到迷信的程度。

但是话说回来,为什么会有一小部分人认为科特勒在中国已经被神化了呢?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有人人为地制造了科特勒被神化的假象。

这跟中国营销人营销自己的策略有关。许多中国营销人,尤其是某些营销咨询人出于宣传自己个人或公司的需要,采用的是打倒权威、抬高自己以吸引眼球和树立自己地位的策略。在营销方面,什么人才是真正的大师和学术权威?那就只有科特勒先生他老人家了。所谓的科特勒被神化,其实是部分本土营销人为了把自己造成一尊营销新神而人为地树立起来的营销旧神。在一般中国营销人当中,并不真的存在着这样一种神化。

《新营销》:你怎么看待一些人对西方营销理论的质疑?

郑文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中国一些营销人在检讨科特勒营销理论的同时,也在检讨特劳特的理论和以奥美为代表的国际4A公司的市场营销理论。这是中国营销人成长的表现,也是中国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在西方,市场营销理论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的,科特勒自己也在不停地修正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显然,营销理论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它不会是个死东西,而是活的,它的发展必然会跟上实践的步伐并促进实践的改变。

基于这样一种观点,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将中国本土营销理论的提出和进步,视作整个世界营销理论发展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总之,中国人提出并修正以往的一些营销理论,一是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二是这并不代表中国人否定了以往的理论成果。但对于一味打倒别人以树立自己的风气、倾向,我们必须保持警惕。

我个人一直认为,对于中国以及其他各国的营销实践来说,不是科特勒的营销理论不行了,而是科特勒的营销理论不够用了。我们要做的工作不是给我们所尊敬的营销大师泼污水,而是要继承他老人家的光辉成就,设法弥补其缺陷。

科特勒在营销策略

实际操作层面存在三个不足

《新营销》:你认为科特勒的市场营销理论在指导中国的市场营销实践方面存在哪些不足?主要原因是什么?

郑文斌:我个人认为(我总是强调这一点),科特勒的营销理论在一般、整体的运用上并不存在太大问题。科特勒理论在中国市场以及其他国家市场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其共性营销理论在中国以及其他各国具体市场中如何个性化的问题,和具体的某个企业在具体的市场营销实践中如何实际操作的问题。

我认为,科特勒理论在这两个重要而关键的、直接影响到企业具体营销效果的问题上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我想,这可能也是一个通用的营销理论所难以避免的问题。十分不幸的是,真正影响甚至决定企业营销成败的恰恰是这些大原则、大原理、大系统之下的营销策略实际操作层面的东西。具体说,我个人认为科特勒的营销经典理论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缺陷或不足。

首先,科特勒的营销理论与当代市场营销所急切需要的市场策略创新相比,更多的是一种市场营销管理系统,这一系统是无所不包和大而全的,但对具体的市场营销策略却缺乏深入研究,不能为企业经营者提供操作性很强的实战指引。比如说,市场调研、定位、广告、价格、渠道、终端、生产、物流、促销、品牌等环节,甚至连广告中的创意,都已经成为相对独立的操作性、技巧性很强的学科。作为大一统的百科全书式的市场营销理论,科特勒的营销理论未免过于粗放了些。这些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由市场营销的分支学科来一一对应地解决,二是作为通用的市场营销理论,必须敏感地适应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的发展变化,更多地切入新的分支领域,快速总结并整合各分支学科所取得的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的通用理论。

其次,科特勒市场营销思想的实质是:寄希望于一个企业能够把其市场营销管理系统做成100分,做得很完美。科特勒理论体系的潜台词是:企业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及各要素要全面开花、均衡用力、全面推进,才能取得最佳的市场营销效果。但残酷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操作方法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对于某些企业来说是可能的,但这又会是一种可怕的高投入、高成本的笨策略。这一策略尤其不适用两类企业,一类是发展中国家许多基本条件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中的企业,一类是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环境中那些竞争资源十分有限的企业。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科特勒提出的市场营销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完美的理想的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其本质错误是忽略了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并非完美,更忽略了企业本身所能用于市场营销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市场营销真正的挑战在于怎么运用适当的市场营销策略,以企业极其有限的资源,通过精心组织的市场营销活动,去赢得一次又一次营销战役的胜利。

最后,科特勒营销理论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帮助企业创建完整的市场营销管理系统,帮助企业按部就班地组织市场营销管理活动,其理论追求的目标是理论的全面性、完备性和正确性。但现代市场营销实践的发展十分迅猛,企业光是按照教条组建起完备的市场营销管理系统已经不能解决市场营销中存在的紧迫而现实的竞争问题。在产品、品牌甚至营销方法日益趋同化的高竞争度的市场环境中,只有高度重视市场营销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市场营销策略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现代企业在市场营销中所面对的困境。关注创新的只能是那些活跃于实战一线的营销人,在中国也好,在欧美也好,真正的创新者不可能是坐在学院里,而是活跃在市场和企业里。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理论本身就会很快失去发展和创新的活力。

超限营销理论或可作为

科特勒理论的补充

《新营销》:你认为目前比较成熟的中国本土化营销理论是什么?与科特勒的营销理论有何渊源?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郑文斌:我个人认为,中国至今尚无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本土化市场营销理论,有的只是一些零星的市场营销理论创见。

如果硬要说中国存在那么一个由本土人创立、将来在理论上能够成立的营销理论,那么我只能说只有一个,这就是超限市场营销理论。我本人也是主要倡导者之一。其理论架构借用了著名的军事著作《超限战》的框架。

譬如科特勒强调市场营销系统的完整,超限营销补充强调市场营销在现实条件下不能够过于追求完整;科特勒强调市场营销必须注重整体性,超限营销补充强调市场营销更要注重关键点和某些局部;科特勒强调市场营销的各个要素必须努力均衡地发挥作用,超限营销补充强调市场营销更应该“集中优势兵力,创造整体或局部优势”;科特勒强调市场营销系统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超限营销补充强调市场营销更应该抓住要害、重点,在不平衡的发展中实现跳跃式进步;科特勒强调企业自身资源的健康性和有限性以及充分利用,超限营销补充强调企业应该真正调动起所有可用的社会资源而不能局限于企业资源;科特勒强调企业营销活动的资源导向性,超限营销补充强调企业营销活动的目标导向性,等等。

说到超限营销理论与科特勒理论的关系,可以总结成一句话,这就是:科特勒强调市场营销的“正”,超限营销强调市场营销的“奇”。按照军事家孙子的说法,一正一奇,“以奇胜,以正合,”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新营销》:为什么超限营销理论更适合中国国情呢?

郑文斌:目前这个理论还只是处于初生阶段,还有许多内容需要更多的营销专家来一起深化、完善。我要声明的是,超限营销并非只在中国才能发挥作用,而是在各个国家各类型的企业组织都可发生威力,是一种普遍性创新理论

如果硬要说它更适合中国国情,那么,其根本原因是超限营销的思想精华正是东方智慧中以少胜多的战略智慧:中国市场是一个不均衡的广阔市场,中国企业大多是不具备全面市场营销能力的中小型企业,它们无法像国际大企业那样做到全面营销,因此,重点突破和超限发展必然成为它们赢得残酷商业竞争的最佳甚至是唯一可行的战略。

整体营销论文篇5

随着企业对市场和消费者关注的加强以及心理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心理学中对人的研究的相关理论被广泛地借鉴和应用,如威廉·莱泽(WilliamLazer)的生活方式理论,RichardN.Cardozo的顾客满意度理论,约翰·霍华德(JohanA.Howard)等的购买行为理论的提出,都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到了70年代,随着竞争的加剧,阿尔·赖斯,杰克·特鲁塔提出了著名的定位理论,这一即使在当前的营销实践活动中仍被广泛重视和应用的理论,一些学者如西德尼·莱维,P.科特勒还提出了扩大的营销以及ReedMoyer提出的宏观营销,C.L.休斯塔克(G.LynnShostack)提出的服务营销,杰拉尔德·泽尔曼(GeraldZaltman)和P.科特勒提出了社会营销,提出在关注消费者的需要的同时,更要考虑消费者与社会的长远利益。80年代至上世纪末,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营销理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营销策略上,雷维·辛格(RaviSingh)和P.科特勒提出了营销战的观念,重视军事理论和方法在营销中的应用,乔治·邓肯(GeorgeDuncan)提出了直复营销的理论,大卫·A·艾克(Aaker)提出的品牌资产理论,布姆斯(Booms)和比特纳(Bitner)在服务营销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服务营销的7P理论。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奥多·莱维特提出了全球营销理论,P.科特勒提出了大营销的理论。学者们也越来越重视内外部沟通的重要作用,如克里斯廷·格罗鲁斯(ChriStinaGronroos)提出的内部营销理论,巴巴拉·杰克逊(BarbaraBundJaekson)提出的关系营销理论。顾客也越来越被摆在企业营销活动的焦点地位,ColorMeBeautiful(简称CMB)公司提出的色彩营销,Oliver提出的顾客忠诚,劳特朋(Lauteborn)的4C理论等,也更加重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消费者和几何级数增长的市场和消费者数据,企业不得不考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庞杂的数据问题以及如何有效整合各种各样的资源来开发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因此,JohnTaylor,JohnOake提出了数据库营销,唐·E·舒尔茨(DonE.Schultz)等提出了整合营销。至此,学者们在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市场营销这一决定企业生存根本的问题上,走过了艰辛、漫长和多角度研究的孜孜探求之路,但似乎也在不断地反思一个问题,在市场营销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究竟什么才是企业追求的核心,而这个核心的确立能使企业真正明确其营销的真实本质。Heskett提出了服务利益链的观念,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顾客受让价值,Woodruff提出了顾客感知价值理论,Buttle提出了口碑营销的理论,CooperR.G.提出了4V’s理论。关键词“价值”是这些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进入21世纪,A.Augustinaitis提出了知识营销,萨姆·希尔、格伦·里夫金提出了激进营销的理论,维查·玛哈简、约罗姆·杰瑞·韦德(YoramJerryWind)等提出了聚合营销的理论。似乎意味着更加趋近于营销内核和本质的营销思想和理论的诞生。

二、营销理论嬗变特征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营销理论的发展轨迹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从市场营销活动关注的焦点来看,发生了几次以谁为中心的转变

以谁为中心的阐述见诸于当今许多学者的文献中,其中较早并比较完整的阐释是菲利普·科特勒,他也是社会营销理论的提出者。1.生产观念。这种观念认为生产是最重要的,只要生产出有用的产品,就一定有人要。顾客关心的主要是产品价格低廉和可以随处购得等,因而经营者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追求生产产品的效率上,这在早期的学者们关注的商品、职能和机构的理论提出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2.产品观念与推销观念。产品观念认为产品是最重要的因素,消费者总是欢迎质量最优、性能最好的产品。推销观念认为消费者通常有购买迟钝或抗拒购买的表现,如果听其自然,消费者不会购买本企业太多的产品。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均会导致“营销近视症”,因此,特德·莱维特(TedLevitt)的营销近视症观念的提出是对产品观念与推销观念提出的解决办法。3.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认为,要达到企业目标,关键在于判断目标市场的需要,并且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这同威廉·莱泽(WilliamLazer)的生活方式理论,RichardN.Cardozo的顾客满意度理论,约翰·霍华德(JohanA.Howard)等的购买行为理论的提出是密不可分的,与此相适应的理论还有阿尔·赖斯,杰克·特鲁塔提出的著名的定位理论。4.社会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是营销观念的发展和延伸,强调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劳务时,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个别的、眼前的需要,而且要符合消费者总体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企业要正确处理消费者欲望、企业利润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统筹兼顾,求得三者之间的平衡与协调。这个发展轨迹说明,营销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学者们在对市场营销究竟以谁为中心的认识上,经历了以企业为中心、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及以社会长远利益为中心的逐步转变的过程。

(二)从理论架构形成的过程来看,市场营销理论框架的形成,是不断借鉴

其它学科并与其融合的一个过程市场营销学自20世纪初产生以来,它就充分吸收了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为一门具有特定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独立学科。1.与经济学的联系。市场营销学借鉴了许多的经济学概念与理论,经济学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消费者行为分析是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始,它广泛借用了偏好、无差异曲线、边际效用、机会成本和理性等经济学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发展了一些新的研究与分析工具。温德尔·史密斯(WendellR.Smith)的市场细分理论,阿尔·赖斯,杰克·特鲁塔提出了著名的定位理论是现代营销战略的核心,是以微观经济学中的垄断竞争理论为其理论支撑的。总之,经济学为市场营销学提供了许多的概念和理论,为市场营销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2.市场营销学与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们的心理、意识和行为以及个体如何作为一个整体。其研究对象就是人,而人正是市场营销活动面对的主体,也是市场营销学研究的对象。由于两者研究对象的相同,也就逐步形成了一门专门研究营销心理活动的新学科———消费者行为学。RichardN.Cardozo的顾客满意度理论,约翰·霍华德(JohanA.Howard)等的购买行为理论,ColorMeBeautiful(简称CMB)公司提出的色彩营销,Oliver提出的顾客忠诚,劳特朋(Lauteborn)的4C理论均借鉴了消费者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理论阐述。这些都能很好地解释消费心理学在营销学中得到了非常多的体现和应用。3.市场营销学与社会学。社会学的观点主要应用于市场分析,其中,又以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如参照群体、家庭、社会阶层、文化和亚文化等为其主要范畴和概念。威廉·莱泽(WilliamLazer)的生活方式理论,约翰·霍华德(JohanA.Howard)等的购买行为理论都是消费者行为分析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新产品的扩散中,市场营销学应用了社会学的创新传播理论。关系与网络也是社会学的概念,现也已借用到市场营销学当中。因此,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在市场营销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市场营销学的发展是一个兼容并蓄的过程,这些学科都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从理论形成与实践活动的互动

关系看,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紧密性不断加强这个特点可以从当前在市场营销实践中广泛应用的4P理论、4C理论以及4R理论的发展关系来找到答案。20世纪50年代末期,当时市场正处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过程中,市场远远没有现在的竞争激烈。英国杰瑞·麦卡锡教授在1960年最早提出了4P理论。4P理论重视产品导向而不是消费者导向,它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然而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4P理论逐渐显示出其不足。主要体现在营销活动过于注重企业内部,对营销过程中的外部不可控因素考虑欠缺,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劳特朋教授针对4P存在的问题发展出了4Cs营销理论,4C理论是以消费者为导向,着重寻找消费者需求,满足消费者需求。但市场竞争的加剧,要求企业从更高层次上建立与顾客之间的更有效的长期关系,于是便出现了4R营销理论,营销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满足市场需求和追求顾客满意,而是以建立顾客忠诚为最高目标。市场营销学的各种理论模式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和丰富,形成了把4P经典理论作为基础的,形式多样、不断丰富的综合体系。不管是4P、4C还是4R理论,都是从实践中被人们发现,并总结发展出一系列科学的营销理论,来指导后人进行营销实践,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紧密性也是在动态发展过程中不断被关注和强化的。

三、营销理论嬗变动因

(一)从思维方式上看,人类哲学思考转变过程的影响

人类的哲学思考大体上经历了科学主义、人本主义以及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相结合的三个阶段。从早期的对产品、职能、机构到商圈的研究,学者们倾向于用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市场和消费者,如乔尔·迪恩(JoelDea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约翰·霍华德(JohanA.Howard)等的购买行为理论等,到中期转向了对市场和消费者的关注,如阿尔·赖斯,杰克·特鲁塔的定位理论,巴巴拉·杰克逊(BarbaraBundJaekson)提出的关系营销理论。而以Heskett提出的服务利益链的观念,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顾客受让价值,Woodruff提出的顾客感知价值理论,Buttle提出的口碑营销的理论,Cooper,R.G.提出的4V’s理论为代表的上世纪80年代后提出的理论将人本主义推向了极致。进入90年代,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巨大发展使得人们不得不再次思考科学技术在营销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因此,JohnTaylor,JohnOake提出了数据库营销,唐.E.舒尔茨(DonE.Schultz)等提出了整合营销,A.Augustinaitis提出了知识营销,萨姆·.希尔、格伦·.里夫金提出了激进营销的理论,维查·玛哈简、约罗姆·杰瑞·.韦德(YoramJerryWind)等提出了聚合营销的理论又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推向了相互融合的轨道。

(二)从研究对象上看,市场营销研究的本质是对人的研究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人类在自然面前成为了主人,与此相应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西奥多·莱维特提出了全球营销理论,P.科特勒提出了大营销的理论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人类中心主义有一个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最早产生的是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无限制征服、掠夺,绝对地以人为中心,这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从而危及人类的根本利益。20世纪70年代后,学术界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开始产生质疑,在质疑中产生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是从生态伦理学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类应该以整个生态圈为中心,人类只是生态圈里的一部分,应该把道德关怀扩大到整个生态圈,保持大自然的和谐发展。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否定之否定。它强调人在自然中的优先地位,强调人类的整体利益,强调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尊重和保护自然。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在此阶段,P.科特勒提出了社会营销,KenPeattie提出的绿色营销。这些营销理论的提出都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仍然重视人,同时强调人与社会及环境的和谐共处与互动。

(三)从外部影响因素上看,营销环境的变化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

自20世纪的50年代至20世纪末期,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世纪的50年代,市场正处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过程中,市场远远没有现在的竞争情况激烈。然而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媒介传播速度也越来越迅速,企业营销实践也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以及信息产业、计算机网络、通信及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联成一个整体。加之竞争的不断加剧,新环境新条件下的营销理论也必须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潮流,进行新的营销理论和营销实践的变革。

四、营销理论嬗变趋势

基于对营销理论发展轨迹的梳理,基于对环境变化特别是营销实践的发展变化,基于对营销理论演变的动因的分析,本文尝试着对影响营销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如下的分析和预测:

(一)新的理论将更加重视人的因素

从Heskett提出了服务利益链的观念,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顾客受让价值,Woodruff提出了顾客感知价值理论,Buttle提出了口碑营销的理论,Cooper,R.G.提出了4V’s理论以及进入21世纪后,A.Augustinaitis提出了知识营销,萨姆.希尔、格伦.里夫金提出了激进营销的理论,维查·玛哈简、约罗姆.杰瑞.韦德(YoramJerryWind)等提出了聚合营销的理论这一营销理论演变轨迹来看,营销学者们在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市场营销这一决定企业生存根本的问题上,做了相当多的探索工作。越来越清晰的一点是,人的因素越来越被营销理论研究者们提及和重视,策略、方法、工具的提出和应用无不围绕着消费者来展开的。

(二)价值的增值是基础

围绕着人这个核心,提供社会、消费者和企业的价值是现今企业在营销实践中主要的策略和方法。价值运动过程是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升值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必须达到三者利益和价值平衡的一个动态过程。因为顾客是千差万别的,在个性化时代,这种差异将更加显著。围绕着千差万别的个性化消费者,企业提供的不能再是基本价值,更为重要的是期望价值、附加价值和潜在价值。与此同时,只有实现企业经营活动中各个构成要素的价值创新,才能最终实现消费者的价值最大化,而当消费者能稳定地得到这种“价值最大化”的满足之后,才能使企业与消费者、社会之间产生共鸣,共同创造出价值的累积效应。

(三)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信息社会的到来将改变传统市场营销的运作模式,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虚拟营销不仅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传统的交易方式,而且还将市场竞争从物理空间转化到虚拟空间,将生成新的市场营销模式———营销虚拟化。在知识经济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将通过互联网而转变为数字化行为。营销实践的运作正在从最初的粗放的、单一的状态,走向高效、系统和整体的运动状态,整合系统和资源成为必然。相关利益者之间关系不再是营销与被营销,传播与被传播的关系,而是公平地在各个接触点及各个接触点之间的伙伴关系。

(四)分享时代的到来———分享营销的提出

整体营销论文篇6

[关键词]:整合营销战略;公司社会责任;个性化营销;非市场营销战略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转入了高速发展的后。在同一卖场上销售不同品牌的同类产品,售前、售中、售后服务都像是如出一辙。消费者难分优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良好的营销战略成为战胜对手,立足市场的有效保障。在这一残酷形势下,全球营销战略相应发展出了许多新气象,首先引人注意的是整合营销战略(Integrating Marketing Strategy),有人称之为企业新战略,21 世纪的营销革命。而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即公司社会责任,是近年来西方国家企业界日益受到重视的一项营销功能。根据埃文斯和伯格曼的观点,市场营销的最后一项功能是决定如何才能最好地承担公司的社会责任。现在,这一观点在发达国家企业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而且人员开始将整合营销战略与公司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本文即是着重研究这两个最新最前沿的话题,从而为新世纪企业营销提出一些新的建议。

一、 整合营销战略:21 世纪的营销革命

20 世纪50 年代的杰罗姆·麦卡锡(Jerome McCarthy)提出的营销组合奠定了如今市场营销理论发展的框架,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基本上是在不断传播、充实与完善这一思想体系。直到近年来,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刺激企业实践的不断创新,从而拓展了传统营销的内涵。尤其是20世纪90 年代以来,先进的营销战略不断在发达国家取得新的突破。而其中对我国最大的该属整合营销战略。

整合营销理论是在1997 年前后开始传入我国的,并在一些大型企业得到结合市场实际的,对中国企业经营界、企业咨询界、广告界影响都极为深刻。美国广告协会和美国西北大学整合营销传播教授舒尔茨对整合营销传播的定义为:“这是一个营销传播计划概念,要求充分认识用来制定综合计划时所使用的各种带来附加价值的传播手段——如普通广告、直接反应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并将之结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连贯性的信息,使传播影响力最大化。”这一定义的关键在于使用各种促销形式使传播的影响力最大化的过程。也有专家认为,整合营销传播需要有“大构想”去制定营销促销计划,协调各种传播机构,要求企业在了解包括促销的所有营销活动及如何与顾客沟通的基础上,制定整合营销传播策略。而整合营销传播战略的目的就是使企业所有的营销活动在市场上针对不同的消费者,进行“一对一”的传播,形成一个总体的、综合的印象和情感认同。这种消费者细分建立相对稳定、统一的印象的过程,就是塑造品牌,即建立品牌影响力和提高品牌忠诚度的过程。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定制化营销”的观念。有种说法认为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后,企业的营销观念已由“大众化营销”转变为“个性化营销”,并由此产生了“1:1”的“定制化营销”。实际上,针对每一位顾客的特定需要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才可能实现对顾客需求的最优满足,这是一种不言而喻的道理。但是在规模成本和支付能力的限制下,真正的“定制化”很难做到。“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的策略实际上是对完全的“大众化营销”和真正的“定制化营销”的一种折衷。而90 年代以后,生产技术和沟通技术的提高,“柔性生产”技术的产生,“销售”方式的出现,以及消费者购买能力的提高,使得“1:1”的“定制化营销”成为可能。于是,能否对顾客实现最大程度上的个性化满足,成为企业能否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企业的经营思想也由此产生了质的变化。正如佩铂和罗杰斯在《1∶1 的未来》一文中指出的,“在1:1的未来,你自己将会发现在一个时间内是对一个顾客在开展商业竞争……你并不企图把一种产品尽可能销售给更多的顾客,取而代之,你将会向一个顾客出售尽可能多的产品—它们是长期的和跨越不同产品线的。”因此有人认为,企业经营思想的变化,经历了“以关注生产为特征的生产观念阶段”到“以关注销售为特征的推销观念阶段”,又到“以关注市场需求的一般满足为特征的大众化营销阶段”,直至“以关注个性化需求满足为特征的定制化营销阶段”的发展过程。而整合营销战略就是抓住了这种“定制化营销”的趋势。

整体营销论文篇7

[摘要]与世界日益关注中医药相反,我国中医药越来越面临被西医取代的境况。相当一部分国人盲目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导致他们否定中医药的科学性,这是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深层障碍。中医药在国内国际市场的衰弱反映了是西医西药文化营销的成功以及中医药文化在消费者和厂商心中日渐消亡。运用文化营销理念提升中医药营销层次是我国中医药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中医药营销文化营销营销层次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和优势,但是近来国内竟有人网上征集“取消中医”签名行为,暴露出试图“否定中医”的声音日益增强。与此相反,全世界对中医药的兴趣不断增加,外国人来华学中医的留学生10年增长3倍。英国有3000多家中医门诊。由于化学药物毒副作用日益明显,世界医药市场消费趋势日益转向自然疗法和天然药物,全球中医药市场迅猛扩张。国际中成药销售市场每年销售总量高达上百亿美元,而且每年仍在以10%速度递增,但是我国的中药仅占其中的3%~5%,而且大部分是药材原料,我国每年为进口“洋中药”花费超过1亿美元。如何改变国内消费者对中医药的认知误区?如何提高我国中医药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这些都是我国中医药产业急待解决的营销问题。

一、国人对中医药认知误区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盲目否定

“否定中医”论者常用的依据是:中医药是一种靠不住的经验,不是科学。而讲究证据支持的西医则是经得起推敲的“科学”。实际上中医药是复杂性科学,与西医的“还原论”科学方法有着本质区别。“还原论”和“整体观”是两种不同而互补的科学方法。“还原论”把系统分解成更简单的组成部分,研究其性质,据此再用形式逻辑推知其整体状态。“整体观”把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整体状态及其随时间和各种情况变化而发生的变化。使用还原论方法只能认识自然界各种简单系统的规律。当科学转向研究真实世界的复杂系统本身,才发现许多复杂系统无法用统计的方法简单处理,还原论方法面临局限,科学开始重视整体观。西医研究人体是用还原论方法,找出并消除病源,使人体恢复正常,属对抗疗法。中医则是整体观方法,认为人各种功能必须协调和平衡,治病在于调整机体的平衡。西医注重实体,中医注重关系。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用来描述人体复杂系统的基本形态以及相互之间如何转化的。其研究实际就是复杂性科学。中医的科学性是复杂体系的范畴,不能用简单的西医方法去界定。目前西医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局限在局部细节上,尚没有从整个生命系统角度去研究,未来应当上升到一个整体的、系统的高度,因为生命是一个整体。

近代名人否定中医源于“西化”思潮下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弘扬“民主”和“科学”的同时,掀起了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潮。中医是医学,更是文化,它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等特征。因此,中医不可避免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批判对象,背后则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使然。从民国时期的余云岫“废止中医案”、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医药走过“弯路”,到目前的“取消中医”签名。可以看出,那时形成的将西方“文化和科学”作为惟一准绳衡量一切的思维模式,不时在中医药的发展中投下它的阴影。‘否定中医’论屡屡发生的根源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

二、中医药衰落的消费者分析与厂商营销策略分析

中医药在国内市场日益衰落实际上是中医药文化在消费者和厂商心中日渐消亡。尽管中医药作为中国人治病的主要途径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面对西医西药文化近百年的营销传播,中医药的市场地位不断下滑,在中国目前医药市场上西方医药已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在当今市场竞争环境下,中医药企业的生存发展遇到的一个重大难题来源于消费者对中医药不信任感。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甚至断层,直接导致中医药文化理念在民众中陌生感。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导致大众消费者在价值判断上基本否定中医药的实效性,在不少消费者脑海里中医药只能调理滋补身体而不能显效治病。跨国医药巨头在中国铺天盖地的广告更造就了消费者对西医西药品牌的盲目信赖,中医药品牌在市场的生存发展空间十分狭小,一些中药品牌为了生存也采用了凸现西药疗效概念的营销手段,例如,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中成药“抗病毒口服液”和“板蓝根冲剂”,在其广告中就反复强调“抗病毒”这一典型的西医药概念。这种“削足适履”式的营销策略显然是难以改变消费者心目中对中医药的错误认知,也无法构建真正体现中医药文化内涵的强势品牌。

三、文化营销的理念

“文化营销”概念的提出首先起源于人们对营销中的文化因素的考虑。管理和市场营销理论受文化的影响已成为共识(Hofstede,1993)。从营销发展的历史来看,文化营销的内涵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文化营销是营销中考虑文化因素;文化营销是文化+营销以及跨文化营销;文化营销是营销企业文化;文化营销是营销文化以及一种核心价值观。

第四个阶段文化营销的研究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理解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重点是如何通过文化渗透给消费者树立核心价值观从而达到营销产品和服务的目标。文化营销的定义是,在企业营销活动中,有意识地通过发现、培养或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念。营销过程在实物上表现的是为产品传递以满足需要的过程,而在内层方面,则是一种文化价值的传递和达到满意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现代市场营销是物化营销和文化营销的结合,营销离不开文化,品牌营销则更主要的是文化价值的发掘与传递。

以上四个阶段研究都未能从消费者人格心理结构去解读消费者行为,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不止是表面的文化符号,更多的是内心对文化的向往的心理需求。行为是表现出来的心理,心理是没有得到表现的消费行为(罗纪宁,2005)。所以真正意义的文化营销应该是从消费者的无意识层面作用影响消费者,促使消费者改变旧有的价值观、接纳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最终接纳营销者的品牌和产品。如果不能成功解构消费者价值观的形成与演变机制,最多也只能是暂时性的迎合消费者价值观的流变迁而无法把握其变化规律,不可能真正从塑造消费者价值观的层面实施有效的文化营销活动。如果从营销的核心内容和市场环境条件去区分,营销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产品营销、品牌营销以及文化营销。产品营销理念的基本假设是,消费者与企业发生购买关系是因为企业产品能解决消费者的某方面消费问题,能满足消费者某方面的物质功能需要,产品营销的重心在于向消费者销售产品,通过一系列营销活动让消费者接触到企业产品信息并作出购买决策。品牌营销的基本假设是消费者在购买消费企业产品服务时候不仅仅是需要解决某项基本消费问题,而是希望满足某方面物质功能需要的同时获得某种心理情感的满足。因此,品牌营销的重点是在保证产品服务基本功能前提下给目标消费群提供一定的心理情感利益,从而在消费者心目种树立一个独具特色的良好形象。文化营销则是要把企业的理念传播给消费者,并树立起良好的联想,使得消费者在消费产品和品牌时候可以获得心灵的共鸣和价值的认同,它是更高境界的营销(罗纪宁2005)。

纵观古今中外商业竞争,不难发现每一类市场的营销竞争必然经历由产品营销、到品牌营销再到文化营销的三个阶段。市场萌芽发育阶段,产品营销是主角,竞争方式主要依赖新产品创新。当市场进入高速成长阶段,专业市场分化的结果必然呼唤强势品牌的出现,竞争方式除了产品推陈出新外,更多的是依赖品牌形象建设和品牌口碑传播,因此以整合营销传播为工具、以完善服务提升形象为目标的品牌营销是这个阶段的主角。随着市场进入成熟阶段,品牌也会出现老化,这时候的营销竞争主要是围绕行业创新游戏规则,新产品的创新、品牌的复活都依赖文化哲学理念的指导,换言之,必须有高层次、高抽象的哲学思维去统摄多种变化的创新竞争,而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业发展模式和竞争游戏规则。因此,成熟期的市场是文化营销的竞争,不同的文化理念营销决定了不同系列的品牌生存空间,更决定了不同的新产品开发方向和产业供应链运作模式。我们看看一个典型例子,中国古代传统两千多年的中医药文化浓缩在北京同仁堂、云南白药等各细分市场知名品牌;而由同仁堂这个品牌所覆盖的一系列中药产品畅销中国几百年。西方医药文化体系则孕育了欧美的Pfize辉瑞、科尔、诺华、强生等西药名牌厂商。由于近现代中国人已经逐渐被西医、西药概念洗脑,随之而来的是中药品牌市场份额让位于西药品牌,而中西医药整个行业从原材料、生产、再到销售和服务整个产业联都是完全不同的。目前世界天然药物的流行,对中草药日益重视,科尔、诺华等大厂商纷纷到中国购买中药药材生产基地、中医研究所、中药配方、中医院,其目的非常明显——试图从文化营销高度再次把握新一轮竞争战略制高点——以天然中草药为主导的医药市场发展潮流。因此,中国医药企业无法与世界医药巨头企业竞争的失败,与其说是同仁堂、云南白药等中药品牌的衰老,不如说是中医药文化营销的衰败,西医药文化营销的兴盛。

四、运用文化营销理念提升我国中医药产业营销水平

在当今商品严重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上,营销已经不是简单地向消费者兜售产品的产品推销过程,也并非只是通过强化消费者与厂商之间情感沟通的品牌塑造过程,营销更是一种引导消费者放弃旧的价值观接纳新的消费时尚的文化渗透和传播过程。因此,我国中医药要改变目前日渐衰微的不利地位,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必须引入文化营销战略——在中医药的营销中贯穿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中医理论深受秦汉哲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的影响,因此中医的现代化首先应是文字和理论表述的现代化。中医的国际化更需要把中医放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哲学这一背景下去进行文化介绍和传播才能更有效。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具体策略:

1.目前国家医药产业政策制定、中医药高等教育和科研均存在以西医西药标准衡量中医药的错误,这种产业标准错误应该迅速改变,积极建立符合中医特点的有关标准和政策法规。

2.政府大力扶持扩大中医药文化传播事业,对中医药的教育、科研、影视、出版等给予政策支持。目前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推广中医药文化的中医药国外(境外)传播项目正式启动。将在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地区的电视台播放介绍中国中医药文化的宣传片,这是中国首次向世界各国全面系统介绍作为中华国粹的中医药文化。除播放电视宣传片外,项目主要通过四类渠道向海外进行推广,包括相关国际组织、中国驻外使领馆、各国驻华使馆以及欧美东南亚地区的主流报纸网络。形式主要采用赠送宣传手册、刊载科普文章以及提供就医指南等。

3.中医药企业引入文化营销理念构建强势品牌,把中医药文化渗透在广告、公关、促销等整合传播策略之中,利用事件营销、口碑传播、直销服务、中医药文化旅游等软性营销工具扩大中医药战略业务单位,发挥系统整体协同效果提高企业中医药文化传播效果。

整体营销论文篇8

一、20世纪营销学的发展

理性营销始于1823年美国人A.C.尼尔逊创建的专业市场调查公司,自此,市场研究建立营销信息系统并成为营销活动的重要部分。C.E.克拉克指出市场信息是“对事实或近乎事实的收集与解释,或对事实的估计与推测。”广告媒体的广泛应用把简单的回归分析、抽样技术和定性研究引入市场研究。

营销从传统的经济学转入管理学研究,标志营销管理时代的开始。“经济学是营销学之父,行为科学是营销学之母,数学是营销学之祖父,哲学乃营销学之祖母。”经济学侧重于效用、资源、分配、生产研究,核心是短缺,而营销是公司管理的重要部分,核心是交换。

50年代营销环境和市场研究成为热点。营销管理必须置于而且适应其不断变化的环境,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定性与定量研究的重点,有助于制造商更好地理解其生活方式与态度。特别是当商品不再短缺时,消费者的差异逐渐扩大,于是“市场细分”的概念浮出水面,市场细分根据消费者的社会经济特征去判断消费者的行为模型。60年代,威廉、莱泽提出了比市场细分更理想的方法,即消费者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比其所处的社会、阶层更准确地解释消费者的消费方式。自此,市场研究强化了消费者态度与使用的研究,从态度与习惯判断生活方式。1960年杰罗姆·麦卡锡提出著名的4PS理论。

70年代末,随着服务业的兴起,服务营销为服务业提供了思想和工具,也推进了制造业开拓了新的竞争领域。

80年代,顾客满意度(CustomerSatisfaction)开始流行。满意是一种感觉状态的水平,源于对产品的绩效或产出与人们的期望所进行的比较。顾客的期望源于自己和别人的经验、公司的承诺,而绩效源于整体顾客价值(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与整体顾客成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体力成本+精神成本)之差异。它与顾客对品牌或公司的忠诚度密切相关。80年代另一流行概念是品牌资产(BrandEquity)大卫·A艾克(Aker)提出构筑品牌资产的5大元素为品牌忠诚、品牌知名度,心目中的品质、品牌联想,其他独有资产。作为公司的无形资产,品牌资产往往又构成公司最有价值的资产。

伴随全球一体化进程,西奥多·莱维特提出“全球营销”(GlobalMarketing)的思想,强调产品与手段的一致性,认为过于强调各地方适应性会导致规模经济损失。然而,他忽略了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受文化影响的产品更多强调各方市场适应性,百不受文化影响的产品可以更多的标准化。

舒尔兹(DonSchultZ)提出整合营销(IntegratedMarketing),包括营销战略与活动的整合,信息与服务的整合,传播渠道的整合,产品与服务的整合。

巴巴拉·本德·杰克逊强调关系营销(RelationshipMarketing)的重要性,它有别于传统的交易营销,为客户增加经济的、社会的、技术支持等附加值,更好地把握了营销概念的精神,强调了营销的人文性。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一对一沟通”顾客成为可能,出现了数据库营销,它更好地了解了顾客,加强了与顾客的忠诚关系。

90年代,企业营销理念发生变化,企业开始反思传统的营销活动,意识到营销不仅要考虑消费者的需要,更要考虑消费者手社会的长远利益,如环境保护与人身健康。公司实行组织目标不应为利润最大化或消费者的选择和满意度最大化,而应是兼顾消费者的满意与长期福利。于是,4CS开始向传统的4PS挑战。

二、21世纪营销学的展望

尽管世界著名营销学者对营销未来发展的看法显得多元化,但网络营销无疑是21世纪营销的焦点。营销环境和消费者行为的变化是网络营销发展的动力,20世纪工业时代创造的营销4PS要素与互联网技术重新整合。

网络营销的最大特点在于消费者为导向,消费者的个性特点使得企业重新思考其营销战略。网络环境使得双向互动或为现实,使得企业营销决策有的放矢,从根本上提高了消费者满意度。网络社会的竞争优势将来自于吸引和保持顾客的能力和极显著减少交易成本。版权所有

网络营销在三个方面对营销理论体系将产生重大的突破:

(1)强调消费者已逐渐取得交易;

(2)消费者需求差异日趋扩大;

(3)营销策略重在吸引消费者,培养消费者对公司及公司产品的忠诚。

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冲击。无疑,传统的营销理论也将发生重大变革。市场细分的标准将更加细化;市场调查方法将更加创新,显现多元化;营销策略的研究更加注重互动的、整合的网络营销。

买方市场的完全转移和因特网使生产商的产品定位、厂商自身的定位更加细分,商品的文化特征、民族特征、艺术特征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商品将不再仅是大众的商品,而开始真正表达极小群体的生活方式。顾客成为一切的开始,为顾客找产品,不再是为产品找顾客,重要的不再是将尽量多的产品卖给尽量多的顾客,而是培养一个已有顾客更多地或只是某一公司产品的顾客。“一对一营销”、“直效营销”、“直复式营销”将成为全面满足消费者个性要求的营销方式。

网络调研由于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共享性和低成本的优势而将逐渐取代传统调研方法,这种基于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市场调研结果更为客观、真实,反映了消费心态和市场发展趋势。

三、中国营销学的现状

市场营销理论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重新引入中国大陆,经过近20年代的风风雨雨已从单纯的理论学习阶段步入需要全面创新和拓展的时代。中国营销学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引进阶段(1978—1982)年。主要通过翻译、考察及邀请专家的形式,系统介绍和引进了国外的市场营销理论。这是营销中国化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参与研究者少,研究比较局限,对西方营销理论的认识也相对肤浅。

(2)传播阶段(1983—1985年)。1984年1月,全国高等综合大学、财贸院校的“市场学教学研究会”成立,大大促进了营销理论的全面范围内的传播,营销学开始得以到高校教学的重视,有关营销学的著作、教材和论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3)应用阶段(1985—1992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市场环境的改善为企业应用现代营销原理指导自身经营创造了条件,但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不均衡:不同地区、行业及机制中的企业在应用营销原理的自觉性和水平上表现出较大的差距,同时应用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4)扩展阶段(1988—1992年)。在此期间,无论是市场营销的研究队伍,还是市场教学、研究和应用的内容,都有了大极大的发展。研究重点也从过去的单纯教演出了研究,改变为结合企业营销实践的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由于缺乏对西方营销理论应用于中国实践的充分探索,缺乏中国营销理论创新的尝试,营销学依然没有实现和中国国情的有效整合,营销学最权威的指南仍然是“科特勒”、“麦卡锡”和“斯坦顿”。大多数人只不过是在介绍他们的理论与观念。实践中的营销更多的是广告、促销,甚至不顾道德的束缚,操纵消费者的欲望,背离了时代的特征。

近年来,现代营销理论和应用原则上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对质量、价值和顾客满意的强调,对关系建立和顾客保持的强调;对商业过程和整合商业职能的强调;对全球性思考和区域性规划的强调;对战略联合和网络建立的强调;对直接(复)和在线营销的强调;对服务营销的强调;对高科技产业的强调;对符合伦理的营销行为的强调。这些新的观点经过系统化后,也正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关系营销、整合营销、网络构建、战略联合、直复营销、在线(网络)营销、服务营销和营销伦理等,它们构成了当今营销时代的新特征。

营销是对需要满足的促进,需要无处不在,营销也无处不在。实用的营销不在于优雅的形式,而在于被谁,在什么地方,以何种程度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应用。营销应成为一门实用管理技术,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应该向企业提供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技术。从宝洁的品牌营销,可口可乐的特许经营,斯沃琪的差异化影响,马狮的关系营销到戴尔大规模开始定制化营销,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营销创新成就了一个品牌,一个企业,丰富了营销理论体系。

因此,中国营销学面对21世纪,应结合西方营销理论、技术趋势和中国文化、市场、企业的实际状况,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创新:创建中国市场环境下,尤其是网络环境下道德的营销理念和体系;创建结合实践的微观营销实务技术;创建整个组织范围的营销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整体营销论文篇9

摘要:“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作为近年来新兴的营销理念和传播方法,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应用和欢迎。本论文从整合营销的相关理论出发,结合蒙牛近几年整合营销的具体的事件案例,分析蒙牛的成功的经验和相关教训,力求从中发掘出整合营销在实际中的应用方式,为我国其他企业提供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蒙牛 整合营销策略 研究

一、引言

整合营销传播是将所有与企业产品或服务有关的信息来源加以管理,使消费者以及潜在消费者接触经过整合的企业信息资讯,由此产生购买行为,并维持消费忠诚度的过程[1]。IMC 的核心思想是:以整合企业内外部所有资源为手段,再造企业的生产行为与市场行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实现企业统一的传播目标。

作为我国乳品行业知名企业的蒙牛集团,在其销售和推广实践中自觉地以消费者为核心,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迅速树立产品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与密切关系,有效地达到广告传播和产品行销的目的,从而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其实践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进行了生动的注解,日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和效仿。因此,深入研究和总结蒙牛集团整合营销传播的方式方法,对我国企业的实践和相应理论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蒙牛集团整合营销策略分析

(一)通过消费者树立品牌认同感

消费者接触点是整合营销传播中的一个关键要素。蒙牛集团在发展的过程当中, 始终注重与消费者的线下接触渠道。它拥有我国唯一的“全球样板工厂”和“国际示范牧场”, 同时, 蒙牛允许消费者自由参观、消费者只要拿上身份证, 就可以到工业园区参观, 透过玻璃窗,“全球样板工厂”的整个生产线可以尽收眼底。从效果看, 示范工业园区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蒙牛的成功营销, 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2004 年8 月, 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全国各地一万八千多名消费者, 通过乳业巨头蒙牛的“体验自然之旅, 蒙牛邀你草原游”活动, 亲眼目睹了蒙牛乳业总部生产车间——目前世界上放置生产线数量最多、处理鲜奶量最大、智能化最高的单体牛奶生产车间[2]。“一切接触即传播”, 在与消费者的直接接触点上, 蒙牛除了传达产品本身的信息, 同时不忘宣传企业的核心价值。自此, 消费者更深入认识了蒙牛,提升了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认同度。

(二)坚持“一个观点,一种声音”

“一个观点,一种声音”,这正是整合营销传播的本质要求的体现。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成千上万的信息涌现在人们的面前。那么这时候,更要求企业经营者去思考如何更为有效地让人们记住传播所要表达的信息,而蒙牛这种“一个观点,一种声音”显然为我们在整合营销传播的实践中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从创业的初期开始,蒙牛就无论从广告还是公关上,都坚持表达“为内蒙古喝彩”和“做乳业第二”的声音,这样赢得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好感,同时也避免了竞争对手伊利的竞争锋芒。而到借助超级女声进行整合营销传播的时候,蒙牛则坚持打造其酸酸乳系列产品年轻、朝气的品牌形象,迅速地占领了年轻消费者的市场。一直到近些年,蒙牛所宣传的“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关于民族企业和健康生活的宣传和定位,继续巩固了其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正是这种“一种观点,一个声音”让蒙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营销效果,让人们牢记了这样的一个品牌和形象。

(三)充分利用事件进行整合营销

现在的市场由于信息超载、媒体繁多而干扰大增。面对信息无孔不入的环境, 传统的市场运作已经不足以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因此, 企业必须抛开单纯为销售而销售的行为, 从消费者的心智出发, 搭建一个能让消费者认同并且具有社会公信背景的平台, 围绕公益事件, 展开人性化的事件营销活动。有媒体称“事件营销成就了蒙牛增长奇迹”,在整合营销传播活动中,蒙牛充分发挥了事件营销的作用,借助众人关心的重要事件适时、全面地传达企业形象与产品信息,用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3]。从公司内悬挂的标语可见蒙牛对营销策划和公关的重视程度,如“运筹帷幄,决策千里,98%的成功在于家中的营销决策”、“媒体无大小,新闻无小事”、“事件营销是品牌的成长线”、“事事都是营销点”、“定期主动给媒体发送稿件”等等。蒙牛敏锐地把握住“北京申奥”、“抗击非典”、“神五飞天”等倍受公众瞩目的民族大事进行事件营销, 策划并利用公益事业的知名度和权威性与消费者沟通。通过高曝光、低成本的方式将公众的关注点、事件的核心点、品牌的诉求点结合在一起, 三点一线贯穿一致。不但给蒙牛注入了新的品牌内涵, 更增加了蒙牛的爱国心、公益感和责任感, 同时向消费者传达了蒙牛产品品质值得信赖的品牌信息。

(四)利用广告强化其整合营销效果

传统的媒体营销,往往局限于单个广告的短暂炒作。2005年2月24日,湖南卫视与国内乳业巨头—蒙牛乳业集团在长沙联合宣布共同打造“2005快乐中国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年度赛事活动。“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通过这次完整的以广告为源点的整合营销传播, 最终确立了该品牌在业内的领导者地位。“超级女声”与蒙牛集团的这次合作堪称是一次非常完美的合作。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蒙牛乳业和“超级女声”紧密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实现了双赢合作,甚至很难说是“超级女声”成就了蒙牛还是蒙牛成就了“超级女声”。这对营销传播活动中的冠名活动有着非常好的借鉴意义,不仅要考虑传播内容和活动内涵之间的关联性,考虑节目的形式、到达率、投射度等各方面因素,还要考虑整个合作过程中双方如何合作,才能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真正实现双赢

三、结语

整合营销传播将系统论与营销理论进行了很好的融合,以系统论为基本思想,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的相关利益者,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企业行为,企业只有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尤其是妥善组织好自己的各种业务活动,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现代营销环境中脱颖而出,取得骄人成绩。本文从蒙牛开展整合营销传播的实践出发,对其整合营销传播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以此为其他企业提供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唐·舒尔茨,斯坦利·坦纳鲍姆.整合营销沟通[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整体营销论文篇10

1引言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各国的电子商务活动越来越活跃,微博营销由于其高效双向互动并且多数注册微博用户受教育程度高、地处富裕地区、对互联网新产品兴趣大以及可支配的收入相对较高等特点逐渐发展成为企业整体营销战略中的重要模式。衡量评估微博营销绩效大小是运营微博营销的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对企业微博营销绩效理论进行了综述。

2企业微博营销的营销学理论

2.1企业微博营销

赵洁(2011)指出企业微博营销就是企业运用微博客这样的自媒体平台,进行包括企业产品营销,公关营销等一系列的企业营销,从而实现企业目标。胡为夕(2011)则指出,企业微博营销是企业把微博作为整体营销战略里的一个新工具,把有价值的信息在企业微博上,然后与其用户进行对话沟通并建立高度信任的关系以达到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的的行为。惠平平(2011)也指出企业微博营销就是企业把微博客作为企业建立长期市场营销战略的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企业开展包括用户有兴趣的信息等一系列的营销行为,使得用户成为企业微博的追随者,进而最终实现企业与其追随者的高效双向互动。郑娜(2010)认为企业微博营销实质是以Web2.0为基础构建一个双向互动平台,企业利用这个平台向用户企业的信息来达到企业的营销目的。

上述四种阐述都指出了企业微博营销的本质就是企业把微博客这个互联网新产品作为企业营销战略的一个新的平台,通过推送信息与粉丝建立高效互动的平台,最终实现企业的产品销售和品牌传播等功能的营销行为。

2.2企业微博营销的营销学理论

微博营销的营销学理论可从四个方面分类总结:

2.2.1营销组合理论

Robert F.Lauterborn(1990)提出了4C理论,市场营销组合被该理论设置成下面四个因素:顾客、方便、成本、和交流沟通(Consumer、Convenience、Cost和Communication),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导向放在第一位是4C理论和其他营销组合理论的共同特征。4C理论是营销理论的又一次飞跃,因为它以顾客为导向,而不是以产品导向(产品导向是4P营销理论的中心导向)。基于此,Don E. Schuhz又提出了4R营销理论,该理论把市场营销组合重新设置为:关联(Relevancy),即最大程度提高消费者忠诚度以及促进企业和用户一体化;关系(Relation),即建立与消费者用户发展长期关系市场营销的理念;反映(Respond),即企业时刻关注消费者用户的一切动向并及时作出反应;回报(Return),即树立把对消费者用户的回报设置为企业全部市场营销活动的起点的理念。此后4S营销理论又出现,该理论认为市场营销组合的因素包含:满意(satisfaction),即企业的首要准则是消费者的满意;速度(speed),即要最大程度提高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速度;服务(service),即企业要满足消费者全部需求;诚意(sincerity),即企业满足消费者用户的需求时要有极大的诚意。4S营销理论后的4V营销理论则又提出四个组合因素:“差异化(Variation)”,即企业提供给消费者用户的有形服务(如产品质量)以及无形服务(如售后服务)等的独特性;“附加价值(Value)”,即不仅重视提供给消费者的有形服务价值,也重视像售后服务这样的无形服务的价值;“功能化(Versatility)”,即对于不同的消费者用户区别对待,不再使用相同功能组合的产品;“共鸣(Vibration)”,即用尽一切手段使得信任与价值观等的共鸣发生在企业与消费者用户之间。

如上所述,市场营销理论经历了若干个发展阶段,其提供需求方式从提供一致性需求向独特性需求转化。企业市场营销理念越来越注重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用户之间高度双向互动和推送信息的价值,并且消费者需求导向是所有企业树立市场营销理念的目标点。而微博客的许多优势如即时性等形成了微博营销的病毒式营销功能,而这刚好填补了了传统营销手段的空白区。

2.2.2病毒式营销理论

KennethE.Clow.认为病毒式营销本质上是口碑式营销,企业运用这种营销时是通过电子邮件这个互联网工具向消费者用户发送企业的广告,收到广告的消费者再向该消费者的个人圈子推送广告,通过这样连续传播就形成了病毒式营销。

病毒式营销与病毒传播扩散不同之处就是传播的内容不同,前者是信息,后者是病毒,两者相同之处就是传播的方式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向多个个体传播,这多个个体再向多个的N次方个体传播。信息传播的媒介除了电子邮件还有快速发展的社会化媒体(包括微博),KennethE.Clow.的概念中传播工具虽然有局限性,但是指出了病毒式营销的最重要特点:网络和用户的口碑传播是其依赖的工具。与此同时,病毒式营销的重要性也被重要的消费者行为模型所印证,如在新的消费者行为模式AISAS模型(由日本企业电通公司提出)把消费者行为依次经历的五个环节设置成: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引发兴趣)―Seareh(实施搜寻)―Action(实施购买)―Share(与其他消费者用户共享),Share这个环节在此模型中发挥了为延续消费者行为提供动力的作用,它为病毒式营销提供了传播发散的持续动力。

微博客可以对病毒式营销的运营进行最佳的注释,第一,运用微博营销的企业在其微博上可以推送企业文化价值理念与品牌形象等信息,其追随者收到信息后,可以加深用户理解企业文化价值等;第二,企业信息的传播运用微博的诸多功能特别是转发功能可以形成最佳的病毒式传播功效,转发评论微博信息的次数越多,企业的注册标志就会互联网上出现越多,企业的形象也会在用户中得到加强,微博客极大地加强了病毒式营销的效果,同时也加强了AISAS模型。

2.2.3湿营销理论

Tom Hayes在其著作《湿营销:最有破坏性的营销革命》中首次提出湿营销:在包括微博在内的各种社会化媒体中,逐渐形成许多内部个体之间具有不同程度信任性的群体,企业运用高效双向互动的对话等方式取得这些群体的信任后引导他们成为企业的关注者,并引导关注者主动传播企业的信息,以达到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的诸多营销行为。Clay Shirky认为各种社会化媒体中的互相关注以及双向互动对话不是建立在规则制度基础上,而是靠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与兴趣联系在一起(也即互联网世界是湿的)。企业进行湿营销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获得用户主动积极的口碑式传播以提高企业产品的销售。而微博等各种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准确地解释了湿营销理念,在微博世界中,运用微博的企业推送的信息在被关注者收到后传播发送会产生病毒式扩散的效果。微博的转发与评论功能为建立用户间以及用户与企业间的高效互动机制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微博的这种属性特点和湿营销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2.2.4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Don E. Schultz(20世纪90年代)等提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企业在信息前,应该先把与企业的生产、销售等全部的市场营销行为有关的所有传播行为一体化,然后在此一体化基础上把企业的信息优化整合为统一的模式对外。许多学者分角度给予了阐述:如特伦奇?希姆普认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就是将企业实行的面对用户的全部传播方案制定一个计划。唐?舒尔茨把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看作是对企业品牌传播计划实施连续四个步骤的完整过程:设置、优化整合、行动和评估;美国广告公司协会认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就是企业要注重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用户间的高效双向互动与交流机制,企业要充分运用全部传播资源为之服务。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企业对传播信息的要求尤其是对传播目标的精准性越来越高,即有潜在需求的用户群能直接收到企业的信息,在企业运营的微博上可以很好地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来满足企业的这个需求:首先,企业把不同的诸多官方微博(如技术微博和销售咨询微博等),企业各个管理层的微博与企业员工的微博等转化为成“一种语调”对企业关注者推送信息;其次,综合运用企业微博和其他传统媒体,来发挥传播影响效果,例如,充分利用微博信息的及时性把微博和官方网站官方博客同时运用起来。

此外,网络外部性理论也是微博营销的一个理论来源,网络外部性是指消费者用户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受其他消费者用户对该种产品需求影响支配,也即随着消费者用户对某产品需求量的增加,该产品的价值也越来越大,这一特征又加剧了消费者用户对该产品的需求量的增加。微博的发展充分地验证了网络外部性,以新浪微博为例,2011年4月注册用户不到1亿,截止2014年12月,微博用户规模已达2.49亿。

3企业微博营销绩效理论

各种社会化媒体营销(包括微博营销)强调的是在企业与消费者用户间建立高效的长期双向互动关系,因此企业在评估社会化媒体营销(包括微博营销)绩效时,不仅要观察如市场增长率,销售收入等常用的指标,而且还要看到企业微博与消费者用户间的双向互动质量高低即双方沟通交流的效果大小以及是否建立积极地可持续发展关系。衡量这些社会化媒体营销(包括微博营销)绩效需要我们对这些双向互动质量进行量化,但很难找到一个精确的量化指标来衡量这种双向的沟通效果和长期关系。目前学术界对包括微博营销在内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绩效的衡量尚没有统一的概念。

学术界对包括微博在内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绩效度量综述如下:胡为夕(2011)指出:基于微博营销注重与用户建立长期互动关系,评估度量社会化媒体营销(包括微博营销)绩效通常用投资回报率(ROI),也有些企业用微博营销的应用效果来度量评估微博营销绩效。Jason Falls(2008)指出:度量双向互动质量与度量社会化媒体营销ROI(投资回报率)是同一个问题。Tamar Weinberg(2009)认为企业运营社会化媒体营销时很难度量评估ROI,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效果没有办法立即测量出来,因为在线交流互动的质量无法用数值来衡量;而且多种营销策略同时运用时更难以判定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带来新顾客的数量。同时他认为以下5个指标可以估算投资回报率:(1)到达率;(2)访问频率和流量;(3)影响力;(4)转化率和交易率;(5)持续性。Chris Murdough(2009)认为衡量社会化媒体营销效果是相当不成熟的,并提出了一个社会化媒体营销效果评估体系,该体系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前者有用户讨论的中心内容及用户评论的看法等,后者有关注者数量、评论和转发数量、参加促销活动的关注者数量、下载企业产品运用薄的数量等。Richard Pentin(2010)认为消费者用户被社会化媒体通过四个连续阶段影响:Awareness(关注)-Appreciation(理解)-Action(行动)-Advocacy(提倡),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可依据不同特征分别确定每个阶段的社会化媒体营销关键指标,该模型不足之处是划分社会化媒体营销的阶段不全面。唐兴通(2011)设计了包括网络流量、追随者参加比例、双向互动度、品牌信息曝光比例等众多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绩效评价指标。DCCI的《中国社会化营销蓝皮书》(2012)提出了“关注者双向互动质量”与“运用关注者关系度”两个概念,前者指微博营销等活动中社会化媒体与关注者、关注者与关注者之间的互动的质量高低;后者指在微博营销等活动中社会化媒体使用真实的关注者关系网络的程度。该蓝皮书同时也指出企业在运用社会化媒体营销时应该最大程度使用“关注者双向互动质量”与“运用关注者关系度”这两个指导原则,以达到关注者与关注者、社会化媒体与关注者之间高效互动,达到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原创新话题,也更加着重强调度量评估微博营销等社会化媒体营销效果时可选用社交对话质量作为关键指标。王睿(2012)认为企业微博营销效果度量指标可分为短期指标(包括信息推送、追随者行为和销售额变动幅度等)、中期指标(包括用户忠诚度、被搜索引擎排名情况以及媒体曝光度等)和长期指标(包括追随者收入状况和企业品牌无形资产等),中期指标和长期指标是大量的短期指标的集中表现,同时指出目前大多数的企业微博营销活动是由众多的短期营销活动构成,只有少数企业的微博营销活动处于中期指标阶段,达到长期指标阶段的企业更少。

Donna L. Hoffman(2010)进一步指出,在微博营销等社会化媒体营销中,消费者是生产和运用在线内容的源动力,该源动力包括联系(connections),生产(creation),运用(consumption)和掌控(control),这几个动力不断循环反复,驱动消费者持续使用各种社会化媒体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