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改革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5:02:06

整体改革

整体改革范文篇1

为接受组织和党员群众的评判和监督,根据全市及”中心”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安排布署。确保达到修正错误,纠正缺点,提高觉悟,增强党性,创新发展的目的制定本个人整改方案:

一、指导思想

对照《党章》及《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照自身党性分析材料,按照边整改边完善逐步提高的整改要求,针对个人存在问题和不足,不断修正错误,纠正缺点,学习先进,取长补短,真正达到提高觉悟,增强党性,履行职责,以身作则,创新发展的目的争做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模范。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1对学习抓得不紧。满足于有一定的基础,因而放松和忽视学习,致使学习被动应付,缺乏学习的自觉性。特别是对“三个代表”系统理论理解不深,联系实际不够,学习空对空,解决实际问题少

2党的理想信念、宗旨观念松动。认为自己快三十年党龄了存有想当然。用朴素的感情代替党性觉悟,用一般的工作纪律、工作要求代替党的纪律。忽视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想问题办事情依赖于服从分配,完成了上级交办的任务,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工作,强化自我约束、自我监督方面有所忽视。

3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不强。作为单位党政一把手。满足于工作有分工,偏重于强调各负其责,统揽全局,负总责的意识不强,有分工不具体,布置多检查少,落实责任不到位,调度不及时,督促不到位。如在发挥党支部作用上责任不具体,职能不到位,基层支部一班人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好,以会代训,一竿子插到底,特别是支部成员的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少数人忙,自我管理不够,没有形成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局面。

4工作失之于软。进“中心”原则,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奖惩措施等都制定的非常明确,但是具体执行起来,由于个人思想软弱,有怕得罪人的思想,怕处理不好部门关系,怕得罪一大片,有给自己留后路的思想。

5工作不够深入。个人深入大厅各窗口不够,与同志们谈心交流少,借口工作忙,应酬多,忽略了与同志们及时沟通,对同志们批评指责多,关心照顾少,特别是同志们大厅里靠的时间长,个人生活家庭困难较多,对此有所忽视。

三、整改的目标

1树立牢固的理想信念和宗旨观念。树立良好的个人党性形象,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2增强学习的自我约束机制。

3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作用。

4坚定立场原则。树好形象,创优发展,搞好服务。

四、整改的措施

1努力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学习无止境。首先是自己带头学习,自觉学习,学习上也要增强自我约束机制,自我加压,强化学习,努力学习理论,学政治、学市场经济知识,学法律法规,学会管理自己,学会管理单位,学会与时俱进。

2加强党性修养锻炼。牢记党的宗旨。既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更要统揽全局,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作用。

3发挥好党委一班人的作用。切实形成团结协调,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坚强堡垒。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好基层支部的作用,管好自己,带好队伍,树好形象,创优服务,促进发展。

整体改革范文篇2

下面笔者试图就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体改革作初步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狠抓“四个优化”工作,带动素质教育的整体改革。

(一)优化德育工作。

前不久,李岚清副总理就学习、贯彻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作了题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报告。其中“思想品德、纪律法制”教育则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内容上,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纪律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自制力、鉴别力、抵抗力,自觉地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培养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了进一步搞好德育工作,我校开展了如下活动:1、实行校级、班级两级管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2、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爱国热情;3、开展普及法律教育活动,使学生学法、懂法、守法。4、围绕“五会”教育加强德育工作一月一专题教育活动。5、采用中学生思想品德评定用表及“家长、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参加评估的方法,进行量化考核。6、实施生动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必须优化育人环境,开拓生动活泼的教育新天地。在实施生动教育过程中,我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英雄为榜样,始终坚持了“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的思想教育活动,把革命传统教育作为教育的切入点。为实施生动教育,我校每年举办“读书节”、“雪地杯足球赛”、“田径运动会”、“校园艺术节”、“爱我中华读书演讲会”等活动。丰富多采的活动,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优化教师队伍。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基础教育的一次深刻而艰巨的改革。要实现转变,就必须在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等根本问题上彻底转变传统的意识,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极大的优化教师队伍。

为了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我校从“四个结合”入手,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培养。

第1、指令性与主动性相结合;

第2、指导与自修相结合;

第3、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第4、教学急需与阶段性培训相结合。

为此,我们作了以下几项工作:

1、请进来,走出去。学校每学期有计划地聘请有关专家顾问来校指导教研活动,同时委派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市、区各类骨干教师培训。

2、结对子,老带新。我校每年举行一次拜师,新老教师签订师徒合同。老教师耐心传、帮、带,新教师虚心求教。组织定期集体备课,青年教师做汇报课,评选教学“新秀”。高级教师讲授示范课,中级教师每学期出一节教研观摩课。

3、定期开展基本功竞赛活动。学校先后举办书法、绘画、教案和教材分析等项竞赛活动。

4、树典型,培养学科带头人。几年来,我校鼓励青年教师出去拜师,学习教学经验,摸索教学方法,积极为青年教师成长“压担子”。“搭台子”。

5、双向反馈,服务学校。凡是参加国家、省、市、区继续教育的教师无一例外都要完两个任务:

(1)带着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参加培训和进修。

(2)将培训进修的学习成果主动自觉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目前,我校初步形成了一支相对德高、业精、风正、纪严的教师队伍,有利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开展。

(三)优化科研管理。

科研为先,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不注重科研管理的校长不是好校长,抓不好科研工作的校长不是聪明的校长,为了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确定了“端正认识、科研兴校;领导重视、广泛发动;健全组织、加强培训”的教科研工作方针。

我们宣传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教出成人成才的学生,鼓励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做出成绩。

我们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教育工作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由于它的本质特性、过程的长期性、效益的滞后性等等,如果不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一切改革也只能在黑暗中摸索。所以我们在教工中大力提倡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树立良好的风气,形成正确的舆论。学习之钟长鸣,校风建设之本已成共识;“活到老,学到老”已成为大家的行动口号。我们提倡教师人人走学习、实践、科研三结合的道路,鞭策教师破除科研神秘感,树立自信心,提高理论思维,增强科研意识。

教研、科研管理人员深入到教师中去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用心发现、培养、总结、推广那些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改革经验;进一步明确教育科研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推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的方向。充分展开对重点科研课题的研究,做到人人有课题,带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更广泛地开展。

近年来,我校全面工作在教育科研导向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学校先后有2人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一位骨干教师参加了首届“中小学骨干教师部级培训”,十六位青年教师出类拔萃,成为市、区骨干教师。先后有两个教研组被评为市、区先进教研组。连续三年接受市、区综合办学水平检查,名列榜首,并对我校工作给与高度评价。1999年,被省授予“先进家长学校”称号,“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先进试验校”称号,并荣获省级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实验研究科研成果二等奖。于2000年4月我校课题:《创新教育教学“四要素”整合模式的实验与研究方案》,荣获省科研成果一等奖。

总之,一种学风浓厚、教风严谨、校风向上、人人“知耻而后勇”、“发愤而成才”的朝气蓬勃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优化管理机制

我校本着狠抓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为切入点,依照向管理要质量的原则,先后推出了一系列落实科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如《学校全员岗位职责》、《学生管理考评细则》和《学校教职工奖惩办法》等,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走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科学轨道。同时,学校领导以身作则,努力变消极为积极,变矛盾为团结,最大限度的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有效的保证了学校素质教育的稳步发展。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产生了飞跃,连续三年位居全区先进校行列。

二.加强教研教改,探索素质教育整体改革的新模式。

为适应世界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第三次全教会提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一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模式的根本变革,无疑对中小学教育管理提出挑战。

由于对传统教学方法驾轻就熟,一些教师不愿意花力气探索新路,相当多的课堂教学仍然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学生全面发展;重视教而忽视学;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忽视学习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差异;重视认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合作、交往等行为的养成;重视考试的选择功能,忽视学生的综合评价等。为此,有必要采用硬性管理手段,加大对原有教学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进行变革的力度,纠正当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做法,改变教师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习惯,通过规范教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初级中学应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呢?结合我校的探索实践,我们体会最深的有如下几点:

第1、什么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什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体,而不是在时间安排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次”。

第2、教育工作的最终成效不是以教师教了什么,而是以学生学了什么、对学生的素质产生了什么影响来衡量,这是教育思想的重大转变,按照这样的教育思想,教学活动理所当然地要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轨道,衡量一节好课,评价一节好课也要以学习者的发展为尺度。教学管理人员应进一步更新观念,用新教学观来透视与分析今天的教学。不可否认,大多数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但不是有意识的、自觉的,因此是低水平的,如何将这种不自觉的行为转变为自觉行为,正是管理者的职责所在。

现在,教育界有一种说法:“课外抓能力,课内抓知识,热热闹闹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这句话引人深思,课内课外为什么两张皮?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不是故意为之,广大校长、教师对改革课堂教学有着强烈的愿望,但深感无从下手。为此,我们围绕创新精神的培养制定了一套符合校情的教育教学方案,即《创新教育教学“四要素整合”模式的实验与研究方案》。

要素一:建立适应创新教育教学“四要素整合”模式的课程体系。

要素二:建立适应创新教育教学“四要素整合”模式的课堂体系。

要素三:建立适应创新教育教学“四要素整合”模式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整体改革范文篇3

关键词:政府干预社会性管制整体改革

政府管制也称为政府规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干预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公共政策目标,由具有法律地位的政府管制机构,依照一定的法律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政府管制按管制性质和内容一般可分为经济性管制和社会性管制两大类。经济性管制“主要是指政府对企业在价格、产量、进入和退出等方面的决策进行限制。”会性管制是指为保障全体公民的安全、健康、卫生和防止公害、保护环境及确保教育、文化等社会福利而对社会经济主体各种特定行为进行规范和限制的政府干预。

政府管制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结合点.而社会性管制改革又是管制革的一大重点。目前我国政府社会性管制改革明显滞后,社会性管制本身存在不少严重问题。当前我国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问题,禁而不止的煤矿矿难问题,层出不穷的假酒、假药和有毒食品问题等的存在,反映了我国政府社会性管制职能的缺失和社会性管制能力的不足,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政府转变以GDP为中心、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传统做法。把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解决国民健康、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基本问题上来,这些问题都属于政府社会性管制职能的范畴。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快政府社会性管制改革步伐,完善社会性管制职能政府社会性管制改革事关重大,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必须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在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我国政府社会性管制的整体改革,应从以下七个方面协调推进。

一、完善政府社会性管制的法律体系

政府社会性管制必须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基础,法律体系的健全与否直接决定着政府社会性管制职能的有效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针对健康、环境、安全、教育、文化等领域的社会性管制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应当说,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涵盖健康卫生、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灾害防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内容的政府社会性管制法律体系。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从政府社会性管制职能的现实需要上看,我国政府社会性管制的法律体系还很不完善,与社会性管制的广泛性、深人性和重要性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坚持修法与立法并重,细化相关法律条文,建构系统规范的法律法规群体,增强法律的惩处力度和可操作性.以完善我国政府社会性管制的法律体系。

完善政府社会性管制的法律体系还有利于增进政府管制的合法性。“合法性意味着,对于某种要求作为正确的和公正的存在物而被认可的政治秩序来说,有着一些好的根据。一个合法的秩序应该得到承认。”就是说,“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皖善政府社会性管制的法律体系,依法规范政府在配置社会资源、控制市场冲突、维护公共秩序、增进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职能和行为,从而维持和强化社会成员对政府社会性管制的认同和支持,这意味着政府管制合法性基础的巩固。因为“合法性的基础是同意”.即社会公众认为政府的管理是合法的和公正的。如果“缺乏同意,政府就只能依靠高压手段。”

二、健全社会性管制的行为主体

管制行为主体状况.直接决定着社会性管制水平。要完善社会性管制职能,必须健全其行为主体。

第一,构建新的社会性管制主体体系。传统上,政府行政机关是唯一的管制主体,其管制内容不分巨细、管制手段单一的特点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治理的需要。随着社会日益复杂化,政府压力不断增大,必须考虑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在这种背景下,将部分管制职能由中央政府下放给地方政府,由行政机关转移到社会中介组织,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要使非政府公共组织同相应的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一起,构成新的具有合理分工的社会性管制主体体系。

第二,解决好各管制主体之间的工作机制问题。

一是合理安排各主体间的权责分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哪些管制职能由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履行,哪些应下放给地方;哪些管制由行政机关保留,哪些交给其他公共组织。二是确定管制主体问的协调沟通机制,特别是当管制权存在交叉时要有明确有效的协调渠道,如定期会议、联合办公等。

第三,建立和完善各管制主体之间的分权制衡制度。在管制活动中,由于政府集准立法权、执行权、自由裁量权、准司法权于一身。管制机构问如果没有合理的制度安排,很可能出现寻租现象,使管制者成为被管制者的俘虏.使社会性管制偏离社会福利目标。为此,可借鉴西方国家行政改革中实行的“行政三分”原则,即将社会性管制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环节由不同的部门来实施,以实现分权制衡,从而防止某一环节的偏废或腐败。同时,要注意解决好管制体制改革中地方和部门之间的利益之争,维护各管制主体之间关系的和谐稳定。

三、设置社会性管制的合理目标

与其他管制手段一样,社会性管制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因素:一是管制方法。在社会性管制中,政府多是通过命令和控制来直接配置资源.这导致社会性管制容易严重干预被管制企业的运行.乃至影响到企业的微观管理。二是管制成本。实践中,社会性管制往往是以具有货币价值的产品为代价(成本),来增加不具有货币价值的产品(收益)。比如法律强制要求更清洁的空气和更安全的工作环境,这必然会提高企业活动的私人成本.或降低生产率的增长速度。除了这些可计算的经济损失之外,社会性管制更大的成本来自对企业自由意志和行为的限制,来自对一般竞争的依法限制。除了被管制方遵守管制政策需要付出成本外。政府管制本身也需要巨额成本。政府社会性管制的成本包括立法成本、司法成本和旧制度的终结成本等,其管制的综合成本相当高昂,并且管制越是浩繁细密,成本就越是高昂。

因此。在设置社会性管制目标时必须权衡各种关系。权衡是政府管制的核心要求。政府管制并不仅仅是尽可能地降低某种风险的发生概率,同时还需要衡量管制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效率,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达到政府管制的目标。应该寻求一种符合社会最佳利益的管制,既要考虑管制有益的一面,也要权衡管制的成本和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基础上,还应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以实现经济的良眭运行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社会性管制的合理目标,应该使环境、安全、质量、卫生等维持在社会可接受的水平之上。从而既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又达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四、构建“适度型”社会性管制模式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同时面对着计划经济时代“全面管理”、“过度管制”、“管制主宰”的遗留影响和市场经济带来的新问题(既包括由市场机制本身缺陷所造成的市场失灵,也包括由市场经济运行所需的配套制度、机制暂时缺失所造成的市场失灵)。因此,如何在“市场失灵”与“管制失灵”的双重困境中确定管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模式,显得尤为重要。确定社会性管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模式,就是要在加强与放松管制之间作出选择。然而,无论是加强还是放松管制的做法,都无法单独达到管制的目标,统领社会性管制改革的方向。啤实上,两者之间是个巨大的连续体.我们要做的便是在其间选择二者的最优配置比例。一方面,基于对社会性管制在行政管理中重大意义的认识,必须积极发挥其应有作用.也就是要加强管制;另一方面,如果管制数量浩繁巨大,内容细致庞杂,超过维持一定监控水平的需要,反而会抑制社会活力,阻碍社会发展,破坏社会和谐,因而必须控制管制水平或者放松管制。权衡以上两个方面,政府社会性管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模式应是松紧结合,构建“适度型”管制模式,逐步完善其整体结构和运行机制。具体而言,在某些领域、某些层面上适度地加强.在其他领域、其他层面上温和地放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凡是市场可以解决的,应当尽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凡是通过中介组织、行业自律能够解决的,政府不应进行干预:凡是可以通过招标、拍卖形式进行分配的事项,政府不再进行审批。对于那些政府应该有所管理、却不需要管制尤其是不必审批的事项,就必须转变管理方式.如降为核准或备案。同时要尽量充实政府的引导、调控、监督、咨询和其他服务职能,防止过度管制倾向的产生,陷入“管制崇拜”的陷阱,这在“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要引起特别注意。随着煤矿事故、食品中毒、重大环境污染等恶性事件的不断发生,安全生产、食品卫生、污染防治等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公共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固然有技术性和偶然性因素,但政府社会性管制的不得力也是重要原因。对那些关系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政府必须有重点地加强管制。在具体管制环节上,也要改变传统的被动检查工作模式.坚持主动预防、关口前移的原则.逐步实现从源头开始的全过程监控。以尽可能地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五、综合运用强制型和激励型管制方法

政策工具是政府治理的手段和途径,是政策目标与政策结果之间的桥梁。社会性管制过程中政策工具的运用是否适宜.直接影响管制绩效.影响社会福利的增进程度。以往为实现社会性管制政策目标经常采用的工具如行政许可、标准设立、监督检查等,基本上都属于强制型的政策工具。而激励型管制政策工具则是放弃强迫企业服从的传统方式,转而利用市场机制,为被管制者提供选择和行动的机会,引导、激励被管制者主动服从管制要求,从而实现管制政策目标.因而又称为市场化的政策工具。

与强制型政策工具相比.市场化政策工具对于被管制者而言具有两个突出的优点:市场化工具使企业和其他被管制主体能以成本最低的方式达到监管目标:市场激励机制鼓励通过创新和技术革新实现这些目标。府通过税收、补贴、排污权交易、押金返还等市场化政策工具。提高或降低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成本,从而对被管制者提供充分激励,以鼓励被管制者作出政府所希望的行为或避免出现不合理的行为,进而实现社会性管制的政策目标。与强制型政策工具相比,激励型政策工具还能更好地解决管制者与被管制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竞争不足以及设租、寻租等问题.在改善企业服务方面效果也比较明显。目前我国社会性管制领域仍然以强制型工具为主,市场化工具的运用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但在国家实行绿色GDP后,节能减排工作进展并不顺利,市场化工具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在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有必要加大市场化政策工具的,运用范围和力度,综合运用强制型管制方法和激励型管制方法,增强企业服从管制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以确保政府管制政策目标的如期实现。

六、强化安全、健康和环境的管制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需求增长,同时对于安全、健康、环境等问题,也有了更多、更高的认识和要求。但对于安全、健康、环境等重大问题,很多情况下公民个人所能承担的责任是非常有限甚至无能为力的,必须依靠政府加以协调和解决。政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受托者、代表者和管理者。政府行为的最大目的应是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公共利益。政府社会性管制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安全、健康和环境管制。这种管制正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是对和谐社会微观基础的巩固。

安全和健康管制.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在政府职能中的重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中,人是生产中的主体,是市场中的消费者,更是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目标是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和发展人的能力。如果人的各种需要中最基本的安全和健康需要都得不到保障,以人为本就无从谈起。通过安全和健康管制。政府在个人与企业组成的市场交易的双方中,保护处于弱势的个人一方,保障劳动者生产和消费者使用产品的安全与健康,这既是对公民基本权益的维护和尊重.也是和谐社会本质内涵中“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环境管制以节能减排为中心,以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护社会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社会观和发展观。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政府必须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进行必要干预与合理调节,将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生态环境作为统一的整体加以规划。为此,政府要采取强有力的社会性管制措施,保护生态,治理污染,坚持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七、实现对管制者的有效管制

我国政府社会性管制失灵还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所谓政府社会性管制失灵,就是社会性管制未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预期目标,并且由于管制不当而出现新的社会问题和负面效应,从而导致社会福利净损失的现象。要根治社会性管制失灵.防止管制机构不作为或违反管制规定现象发生,必须强化对管制者的管制,建立一套保证和促使管制者坚持以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福最大化为管制目标和行为准则的规范体系。

第一,建立对管制者管制的机构。企业作为一种利益集团,对政府管制有特殊的影响力,而政府管制者也有各种利己的动机。这两者结合会产生“管制俘获”现象。即管制者对被管制者特别关心,允许其规定更高的价格,赚取更高的利润,及降低服务标准和质量,从而偏离和违背公平正义的管制原则。因此,建立对管制者实行管制的机构,以之对作为“法定垄断者”的管制者滥用权力加以限制,监视其是否按照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要求去行动。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管制部门要健全信息公开披露制度。信息不对称是永远存在的,但不能过度,要保证法定的、必需的信息正常披露和传阅。制部门应公开所有业务活动.全盘公布影响决策的有关信息,并在实际决策公布前,提前预示该决策可能实施,接受监督,以避免同利益团体或政府官员达成私下协议。

整体改革范文篇4

关键词:政府干预社会性管制整体改革

政府管制也称为政府规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干预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公共政策目标,由具有法律地位的政府管制机构,依照一定的法律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政府管制按管制性质和内容一般可分为经济性管制和社会性管制两大类。经济性管制“主要是指政府对企业在价格、产量、进入和退出等方面的决策进行限制。”会性管制是指为保障全体公民的安全、健康、卫生和防止公害、保护环境及确保教育、文化等社会福利而对社会经济主体各种特定行为进行规范和限制的政府干预。

政府管制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结合点.而社会性管制改革又是管制革的一大重点。目前我国政府社会性管制改革明显滞后,社会性管制本身存在不少严重问题。当前我国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问题,禁而不止的煤矿矿难问题,层出不穷的假酒、假药和有毒食品问题等的存在,反映了我国政府社会性管制职能的缺失和社会性管制能力的不足,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政府转变以GDP为中心、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传统做法。把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解决国民健康、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基本问题上来,这些问题都属于政府社会性管制职能的范畴。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快政府社会性管制改革步伐,完善社会性管制职能政府社会性管制改革事关重大,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必须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在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我国政府社会性管制的整体改革,应从以下七个方面协调推进。

一、完善政府社会性管制的法律体系

政府社会性管制必须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基础,法律体系的健全与否直接决定着政府社会性管制职能的有效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针对健康、环境、安全、教育、文化等领域的社会性管制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应当说,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涵盖健康卫生、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灾害防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内容的政府社会性管制法律体系。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从政府社会性管制职能的现实需要上看,我国政府社会性管制的法律体系还很不完善,与社会性管制的广泛性、深人性和重要性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坚持修法与立法并重,细化相关法律条文,建构系统规范的法律法规群体,增强法律的惩处力度和可操作性.以完善我国政府社会性管制的法律体系。

完善政府社会性管制的法律体系还有利于增进政府管制的合法性。“合法性意味着,对于某种要求作为正确的和公正的存在物而被认可的政治秩序来说,有着一些好的根据。一个合法的秩序应该得到承认。”就是说,“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皖善政府社会性管制的法律体系,依法规范政府在配置社会资源、控制市场冲突、维护公共秩序、增进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职能和行为,从而维持和强化社会成员对政府社会性管制的认同和支持,这意味着政府管制合法性基础的巩固。因为“合法性的基础是同意”.即社会公众认为政府的管理是合法的和公正的。如果“缺乏同意,政府就只能依靠高压手段。”

二、健全社会性管制的行为主体

管制行为主体状况.直接决定着社会性管制水平。要完善社会性管制职能,必须健全其行为主体。

第一,构建新的社会性管制主体体系。传统上,政府行政机关是唯一的管制主体,其管制内容不分巨细、管制手段单一的特点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治理的需要。随着社会日益复杂化,政府压力不断增大,必须考虑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在这种背景下,将部分管制职能由中央政府下放给地方政府,由行政机关转移到社会中介组织,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要使非政府公共组织同相应的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一起,构成新的具有合理分工的社会性管制主体体系。

第二,解决好各管制主体之间的工作机制问题。

一是合理安排各主体间的权责分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哪些管制职能由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履行,哪些应下放给地方;哪些管制由行政机关保留,哪些交给其他公共组织。二是确定管制主体问的协调沟通机制,特别是当管制权存在交叉时要有明确有效的协调渠道,如定期会议、联合办公等。

第三,建立和完善各管制主体之间的分权制衡制度。在管制活动中,由于政府集准立法权、执行权、自由裁量权、准司法权于一身。管制机构问如果没有合理的制度安排,很可能出现寻租现象,使管制者成为被管制者的俘虏.使社会性管制偏离社会福利目标。为此,可借鉴西方国家行政改革中实行的“行政三分”原则,即将社会性管制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环节由不同的部门来实施,以实现分权制衡,从而防止某一环节的偏废或腐败。同时,要注意解决好管制体制改革中地方和部门之间的利益之争,维护各管制主体之间关系的和谐稳定。

三、设置社会性管制的合理目标

与其他管制手段一样,社会性管制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因素:一是管制方法。在社会性管制中,政府多是通过命令和控制来直接配置资源.这导致社会性管制容易严重干预被管制企业的运行.乃至影响到企业的微观管理。二是管制成本。实践中,社会性管制往往是以具有货币价值的产品为代价(成本),来增加不具有货币价值的产品(收益)。比如法律强制要求更清洁的空气和更安全的工作环境,这必然会提高企业活动的私人成本.或降低生产率的增长速度。除了这些可计算的经济损失之外,社会性管制更大的成本来自对企业自由意志和行为的限制,来自对一般竞争的依法限制。除了被管制方遵守管制政策需要付出成本外。政府管制本身也需要巨额成本。政府社会性管制的成本包括立法成本、司法成本和旧制度的终结成本等,其管制的综合成本相当高昂,并且管制越是浩繁细密,成本就越是高昂。

因此。在设置社会性管制目标时必须权衡各种关系。权衡是政府管制的核心要求。政府管制并不仅仅是尽可能地降低某种风险的发生概率,同时还需要衡量管制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效率,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达到政府管制的目标。应该寻求一种符合社会最佳利益的管制,既要考虑管制有益的一面,也要权衡管制的成本和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基础上,还应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以实现经济的良眭运行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社会性管制的合理目标,应该使环境、安全、质量、卫生等维持在社会可接受的水平之上。从而既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又达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四、构建“适度型”社会性管制模式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同时面对着计划经济时代“全面管理”、“过度管制”、“管制主宰”的遗留影响和市场经济带来的新问题(既包括由市场机制本身缺陷所造成的市场失灵,也包括由市场经济运行所需的配套制度、机制暂时缺失所造成的市场失灵)。因此,如何在“市场失灵”与“管制失灵”的双重困境中确定管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模式,显得尤为重要。确定社会性管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模式,就是要在加强与放松管制之间作出选择。然而,无论是加强还是放松管制的做法,都无法单独达到管制的目标,统领社会性管制改革的方向。啤实上,两者之间是个巨大的连续体.我们要做的便是在其间选择二者的最优配置比例。一方面,基于对社会性管制在行政管理中重大意义的认识,必须积极发挥其应有作用.也就是要加强管制;另一方面,如果管制数量浩繁巨大,内容细致庞杂,超过维持一定监控水平的需要,反而会抑制社会活力,阻碍社会发展,破坏社会和谐,因而必须控制管制水平或者放松管制。权衡以上两个方面,政府社会性管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模式应是松紧结合,构建“适度型”管制模式,逐步完善其整体结构和运行机制。具体而言,在某些领域、某些层面上适度地加强.在其他领域、其他层面上温和地放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凡是市场可以解决的,应当尽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凡是通过中介组织、行业自律能够解决的,政府不应进行干预:凡是可以通过招标、拍卖形式进行分配的事项,政府不再进行审批。对于那些政府应该有所管理、却不需要管制尤其是不必审批的事项,就必须转变管理方式.如降为核准或备案。同时要尽量充实政府的引导、调控、监督、咨询和其他服务职能,防止过度管制倾向的产生,陷入“管制崇拜”的陷阱,这在“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要引起特别注意。随着煤矿事故、食品中毒、重大环境污染等恶性事件的不断发生,安全生产、食品卫生、污染防治等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公共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固然有技术性和偶然性因素,但政府社会性管制的不得力也是重要原因。对那些关系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政府必须有重点地加强管制。在具体管制环节上,也要改变传统的被动检查工作模式.坚持主动预防、关口前移的原则.逐步实现从源头开始的全过程监控。以尽可能地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五、综合运用强制型和激励型管制方法

政策工具是政府治理的手段和途径,是政策目标与政策结果之间的桥梁。社会性管制过程中政策工具的运用是否适宜.直接影响管制绩效.影响社会福利的增进程度。以往为实现社会性管制政策目标经常采用的工具如行政许可、标准设立、监督检查等,基本上都属于强制型的政策工具。而激励型管制政策工具则是放弃强迫企业服从的传统方式,转而利用市场机制,为被管制者提供选择和行动的机会,引导、激励被管制者主动服从管制要求,从而实现管制政策目标.因而又称为市场化的政策工具。

与强制型政策工具相比.市场化政策工具对于被管制者而言具有两个突出的优点:市场化工具使企业和其他被管制主体能以成本最低的方式达到监管目标:市场激励机制鼓励通过创新和技术革新实现这些目标。府通过税收、补贴、排污权交易、押金返还等市场化政策工具。提高或降低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成本,从而对被管制者提供充分激励,以鼓励被管制者作出政府所希望的行为或避免出现不合理的行为,进而实现社会性管制的政策目标。与强制型政策工具相比,激励型政策工具还能更好地解决管制者与被管制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竞争不足以及设租、寻租等问题.在改善企业服务方面效果也比较明显。目前我国社会性管制领域仍然以强制型工具为主,市场化工具的运用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但在国家实行绿色GDP后,节能减排工作进展并不顺利,市场化工具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在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有必要加大市场化政策工具的,运用范围和力度,综合运用强制型管制方法和激励型管制方法,增强企业服从管制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以确保政府管制政策目标的如期实现。

六、强化安全、健康和环境的管制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需求增长,同时对于安全、健康、环境等问题,也有了更多、更高的认识和要求。但对于安全、健康、环境等重大问题,很多情况下公民个人所能承担的责任是非常有限甚至无能为力的,必须依靠政府加以协调和解决。政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受托者、代表者和管理者。政府行为的最大目的应是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公共利益。政府社会性管制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安全、健康和环境管制。这种管制正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是对和谐社会微观基础的巩固。

安全和健康管制.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在政府职能中的重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中,人是生产中的主体,是市场中的消费者,更是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目标是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和发展人的能力。如果人的各种需要中最基本的安全和健康需要都得不到保障,以人为本就无从谈起。通过安全和健康管制。政府在个人与企业组成的市场交易的双方中,保护处于弱势的个人一方,保障劳动者生产和消费者使用产品的安全与健康,这既是对公民基本权益的维护和尊重.也是和谐社会本质内涵中“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环境管制以节能减排为中心,以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护社会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社会观和发展观。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政府必须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进行必要干预与合理调节,将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生态环境作为统一的整体加以规划。为此,政府要采取强有力的社会性管制措施,保护生态,治理污染,坚持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七、实现对管制者的有效管制

我国政府社会性管制失灵还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所谓政府社会性管制失灵,就是社会性管制未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预期目标,并且由于管制不当而出现新的社会问题和负面效应,从而导致社会福利净损失的现象。要根治社会性管制失灵.防止管制机构不作为或违反管制规定现象发生,必须强化对管制者的管制,建立一套保证和促使管制者坚持以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福最大化为管制目标和行为准则的规范体系。

第一,建立对管制者管制的机构。企业作为一种利益集团,对政府管制有特殊的影响力,而政府管制者也有各种利己的动机。这两者结合会产生“管制俘获”现象。即管制者对被管制者特别关心,允许其规定更高的价格,赚取更高的利润,及降低服务标准和质量,从而偏离和违背公平正义的管制原则。因此,建立对管制者实行管制的机构,以之对作为“法定垄断者”的管制者滥用权力加以限制,监视其是否按照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要求去行动。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管制部门要健全信息公开披露制度。信息不对称是永远存在的,但不能过度,要保证法定的、必需的信息正常披露和传阅。管制部门应公开所有业务活动.全盘公布影响决策的有关信息,并在实际决策公布前,提前预示该决策可能实施,接受监督,以避免同利益团体或政府官员达成私下协议。

整体改革范文篇5

2020年,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社会领域发生巨大变革,教育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深化办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学校整体改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在更高层次上打造学校君子教育靓丽名片。

二、工作思路

本年度工作突出“一个目标”,站稳“两个阵地”,实施“三大工程”的“123”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开展。

“一个目标”: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加强党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广泛深入开展“做人民满意教师”活动。

“两个阵地”:以课堂为主阵地,全面落实以质量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深入实施“学思行课堂深化增效”活动;以班级为主阵地,以塑造学生良好君子风貌为重点,全面开展“附小少年君子行”系列教育活动。

“三大工程”:以规范办学行为为目标,全面实施“依法治校工程”;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为目标,继续深化“青年教师培育工程”。以打造全国传统文化教育品牌学校为目标,深入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十大行动推进工程”。

三、重点工作任务

1.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加强党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广泛深入开展“做人民满意教师”活动。(校级责任领导:苏明。中层责任领导:张伟。参与人员:全部科室、全体教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教育思想的重要论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办人民满意学校,关键在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学校开展“做人民满意教师”活动,对于全校教师认识和践行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学习和遵循人民教师的政治责任和师德规范,打造一支信念坚定、素质精良、作风扎实的教师队伍具有重大意义。

“做人民满意教师”活动从2020年1月份开始,利用一年的时间。活动要结合规范办学和大家访活动,明确两个目标“看到变化、收到实效”。要坚持三个导向: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从发展目标入手,从人民需求入手,从存在问题入手。要遵循三个起点:从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上级带动下级,领导带动群众;从党内做起,党员教师要身先士卒,结合党员领航工程,每位党员做先锋队和示范岗;从不满意的事情做起,每位教师针对问题找差距,定措施,抓落实,切实看到变化,切实看到成效。

“做人民满意教师”活动分为五个模块:政治信念满意、师表师风满意、廉洁从教满意、敬业爱岗满意、教书育人满意。政治信念满意就是要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信念,坚决服从党的领导,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师表师风满意就是要树立儒雅、文明、谦和、严谨的教师形象;廉洁从教满意就是要坚守纪律底线、不碰法律红线;敬业爱岗满意就是履职尽责,兢兢业业,上好每节课,批改好每份作业,组织好每一个活动。

“做人民满意教师”活动包括五个阶段:宣传发动阶段、学习对标阶段、整顿改进阶段、风采展示阶段、总结表彰阶段。重点开展十项活动:开展教师宣誓活动、讲好每一节课活动、批改好每份作业活动、全员育人导师制活动、讲好我的教育故事活动、学校课堂开放日活动、五查五看活动、寻找身边的教师榜样活动、教师才艺展示活动、致敬好老师活动等十项活动。

“做人民满意教师”活动在党支部领导下开展工作,将本项工作作为党支部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党支部要将此项工作中的表现情况作为干部考核、党员考察、党管人才、评优树先一项重要内容。党支部成立纪检工作小组,定期督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加大对活动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推动活动深入开展。各项活动都要组织考核评比,实施红黄蓝三星管理。对优秀的表彰,对做不好的警告,对不合标准的坚决处理。

2.以课堂为主阵地,全面落实以质量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深入实施“学思行课堂深化增效”活动。(校级责任领导:高喆。中层责任领导:张凤霞、王茜。参与人员:全体教师)

我们推行的“学思行课堂”项目,既传承了孔子教育思想精华,又体现了西方现代教学理论,是我们将孔子教育思想融入现代课程改革的有益探索,是我们“办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学校”的核心任务,是我们立足学生长远发展提升育人质量的有力举措。

深入实施“学思行课堂深化增效”活动,要以君子素养目标为导向构建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有机融合的君子教育课程体系。将三级课程有机融合,形成具有我校君子教育特色的学校课程是我们多年探索的一个奋斗目标。经过努力,我们已经有了雏形,积累了经验,一些好的做法要继续。如晨诵课程、故事课程、社团课程等,加强劳动教育组织和管理。我们要继续探索学思行课程模式下的课程整合,形成一套结构更加合理、实施更加有效的课程体系。

深入实施“学思行课堂深化增效”活动,要加强课堂常规管理,全面、刚性落实“课堂九条”。课堂教学活动高效的基础是有序的教学活动管理,“课堂九条”按照活动过程和要点,明确了待课、上课、课堂习惯培养、课堂“三大行动”、精讲精练、学习笔记、下课等活动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全面落实,每一个学科每一位教师都要把落实课堂九条作为学思行课堂的第一要务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严格落实,每个环节都按部就班。教务部要狠抓落实情况的督查,要抓到每一个学科,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教师部要加强课堂九条的研讨活动,及时推广优秀经验。

深入实施“学思行课堂深化增效”活动,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主题模块为训练单元,完善“学思行”课程实施流程,加强学思行课堂模式的研究与推进。“学思行”课程实施模式已经倡导多年,一直未见明显成效,甚至有些同志提出各种质疑。问题就在认识不深、理解不透、执行不实。在认识上要转变观念,要牢固树立学思行教学的三大理念,“快乐学习、深度思考、生活实践”。在理解上要加强研讨,教研组活动要紧紧围绕学校课程实施纲要的理解和实施开展活动,在用中理解,在理解基础上应用。本年度的重点是执行。要在执行中有突破,做到以下几点:⑴重新修订各学科学思行教学实施纲要,将近年教研成果进一步制度化,体现在课程实施纲要之中。拉出几支骨干队伍,重点研究,解读课程实施纲要。⑵围绕各学科课程实施纲要实施情况、实施心得、经验体会等学校校刊刊发专题。⑶教研组活动要紧紧围绕学思行课程的实施过程而展开,教育活动不离开课堂教学。⑷学校课题和向上级申报的课题聚焦学思行课堂,校级课题要求人人申报。⑸教务部要根据学科模块运行时间统筹安排督察活动、分项测评活动。⑹教学计划、教师备课、教学总结都必须按照学思行课程实施要求和模式进行。

深入实施“学思行课堂深化增效”活动,要学生素养分项测评和发展性学生评价构建完善评价体系。学生体质训练常态化,校园运动吉尼斯活动常态化,竞争比赛定期。强化质量检测。

3.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班级为主阵地,以塑造学生良好君子风貌为重点,全面开展“附小少年君子行”系列教育活动。(校级责任领导:陈皓。中层责任领导:孔霞、纪慧慧。参与人员:全体班主任)

全面开展“附小少年君子行”系列教育活动,构建党管德育的工作机制。德育工作纳入支委会研究内容,阶段性研究德育形势、面临问题、采取措施和处理意见。德育工作方向要由党支部把握,德育任务要由党支部部署,德育队伍要由党支部完善,德育工作奖惩要由党支部研究。要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的先锋示范作用,将德育工作融入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活动中,纳入到学校“党员干部领航工程”,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一个难题一个难题地克服,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项任务一项任务地完成。每周一到两个重点任务,工作不到位决不收兵。

全面开展“附小少年君子行”系列教育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重点开展36个君子教育活动。36个君子教育活动全程、系列、完善的君子教育体系,是我校德育特色。曾经得到吕玉刚同志的高度认可。现在的问题是教育活动不扎实,实效性不强。本年度要针对以上两个突出问题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吸收近年成果和经验,重新修订编写36个君子教育活动方案;按照时间节点指导班级开展君子教育活动,每月公布各级部教育主题,每月收集活动资料,每月开展班主任研讨交流;加强活动的督导检查,没有完成的要严肃问责;列入科室和班级计划和总结,列入党支部督察项目。

全面开展“附小少年君子行”系列教育活动,要以班级九条为指导,以五项行动为重点,加强班级学生常规管理,实现学生变样、班级变样。主要措施是:强化科室管理,班级部重点抓管理,大队部重点抓教育,两个科室同向同力;班级部建立管训一体的管理团队,五项行动落实到具体管理人员,既要管理,又要跟踪指导,培训服务;落实校级领导包保学段制度和全员育人导师制度;全面落实训导制度。每天课间操全校有五分钟校级领导训话,每天中午有班主任午训。

全面开展“附小少年君子行”系列教育活动,要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为进一步完善学生评价机制。为在全校同学中形成你追我赶的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以落实五项行动和班级九条为重点,全面实施星级评价。我们今年推行的星评是运行了15年的升级版,这次有几大突破:一是设计基础星,每月每生基础星为20颗,月底清零,下月再发。二是采取“每日登记”,“每周总结”,“每月表扬”,“期末表彰”的运行机制。三是支部领导,分管负责,包保协同,督察推进。班主任、任课教师、小组长和志愿者协同管理,更具合力。四是有奖有罚,奖惩分明,公平公正,便于操作。

全面开展“附小少年君子行”系列教育活动,要深入开展家校合作。家校合作一方面要以家长同心同力为重点开展家长学校活动,另一方面以家风家教为重点指导家庭教育活动。家长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友会、关委会力量,在家长中开展家风家教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家庭教育理念方法教育等。小规模,常活动,每学期家长要轮训一遍。家庭教育活动以家风家教为重点,开展书写家庭评选活动、我家的传家宝展示活动、家信活动、好家长评选活动。

4.以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目标,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实施“依法治校工程”。

实施“依法治校工程”,全面推进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依法治校是中小学深化综合改革的必由路径,也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内容。现代学校制度的关键词“依法办学、民主监督、社会参与”,我们要以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为目标,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支持和参与学校管理的格局。大力提高自律意识、服务意识,依法落实和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积极建设民主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

重点工作任务:完善党支部领导,校委会决策,工会和家委会监督的现代管理体系;加强民主管理,完善教代会制度,提高工会代表参与监督深度;完善制度体系,全面梳理各项制度,印发学校制度手册;完善制度执行程序,确保程序执行到位;强化制度执行督查,开展违规问责。

5.以整体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为目标,继续深化“青年教师培育工程”。

以“青年教师培育工程”为重点,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培育工程主要开展教师成长“五项行动”:基本功训练行动、读书行动、私淑名师行动、博客行动和课题研究行动。可以说,五项行动是我们推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路径。

重点工作任务:发挥省级齐鲁名校长领航工作室作用,建设全省有影响的工作室;成立学校名师工作室,制定工作室管理办法;对有影响力的名师制定量身定做的发展规划,召开名师教学思想研讨会、座谈会、教学团队研讨会、教学成果展示会等;导师团以带徒弟、带项目、带课题形式开展活动。

6.以打造全国进传统文化教育品牌学校为目标,深入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十大行动推进工程”。

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十大行动推进工程”,全面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十大行动”包括:诵经典、兴礼乐、祭先贤、习六艺、传家风、办讲坛、研学游、过节庆,讲故事、做君子,十大行动开辟了传统文化整系统、全领域、多渠道融入课程、融入班级、融入校园活动、融入家庭教育、融入社会实践的路径方法。为全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经验,在全国形成一定影响,成为全省窗口名校。我们将打造十大行动的升级版,在更高平台、更广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塑造教育品牌。

重点工作任务:成立中小学孔子学堂秘书处办公室和孔子教育思想与学校发展研究所办公室,具体开展十大行动项目推进;在全国范围内成立“孔子学堂十大行动”联盟,在孔子学堂设立秘书处;建设传统文化教育精品课程,晨诵课,经典讲读,孔府雅乐,书法课,武术课,礼仪课,茶艺课等;培训一批传统文化教育(十大行动)讲师;编印十大行动专刊,筹划全国孔子学堂十大行动研讨会。

四、保障措施

1.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化实施“党员干部领航工程”,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搞好学校改革,促进学校发展,关键也在党。教育新突破,需要以党建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打造队伍、推进发展。党员干部要以“坚决跟党走”的信念坚定“政治领航”;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态度领航”;以党风廉政建设“作风领航”,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业绩领航”。领航工程为学校发展新突破“当先锋、筑堡垒、塑师魂”。

2.全面落实督查制度。

学校成立督察委员会,在学校党支部领导下,由党支部书记主持,由纪检委员负责,由工会委员和老教师代表组成。将大快严活动常规化,通过大快严平台,坚持边检查边整改,边检查边教育,边检查边理制的方式开展,通过检查促整改,通过整改促教育,发现一点整改一班,整改一班带动全校。严肃问责制度,对问题集中的科室、班级、教师学校下达书面整改通知,由校长约谈班主任,对不负责任管理人员清除管理队伍。

3.全面加强平安文明校园建设,全力以赴,做好病毒肺炎的防控工作。

工作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本着对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要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以构建“文明校园”为目标,扎实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确保师生和校园安全。

我们在做好校园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消防安全、防溺水安全、上下楼梯安全、学生假期安全、教育教学安全和学生心理安全等常规安全管理的同时,重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为切实做好我校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及时防范和应对我校师生及教职员工可能出现的感染疫情,更有力地保障师生员工身体健康,维护学校稳定、维护社会稳定,切实采取以下应急管理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二是加强宣传引导。三是加强管控措施。四是引导师生、家长居家或外出时做好防控教育工作。

4.以《市中小学校园精细化管理实施意见》为抓手,全面提升后勤精细化管理水平,为学校重点任务落实提供扎实有效的后勤保障。

上年度,市出台了《市中小学校园精细化管理实施意见》,对校园精细化管理提出更新、更高、更具体的工作要求。校园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现代校园管理理念,是“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学校精细化管理要强化管理目标,落实管理责任,树立精细化管理意识,落实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必须全员参与,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

加强班级资产管理,财资部对班级资产维护情况每周一次巡查,每月一次评比,评比结果作为班级资产管理津贴发放的依据。学期末评选优秀管理班级,从班主任津贴中发放奖金。对有意损坏学校财产的学生要进行赔偿,特别是课桌、凳、门窗,严格管理。专人负责办公室以及功能室资产管理,明确任务,定期检查,对新添置的资产及时统计、编号、入档、做到不漏、不错、及时,确保账物卡相符。仓库内资产管理,保持仓库内卫生干净、能利用的资产存放整洁有序,对一些废旧的物品特别是损坏的课桌凳,按照报废审批程序,及时清理。低值易耗品管理,严格管理程序,购入的低值易耗品先由仓库管理人员验收入库,填制“材料入库单”,依据“材料入库单”及时入账。领用物品时,依据“钉钉物品申请批复”,填制“出库单”进行发放。

校园环境绿化改造。本年度将对校园东南角竹林山景观设计改造,做好春秋季绿化以及树木的修剪、施肥,冬季做好特种树木防冻措施。对绿化植被残缺地方及时添补,确保校园绿化、美化。严格按照物业服务责任合同,做好校园环境建设以及设施设备维修工作,确保服务质量。

校舍安全检查。后勤服务人员对学校环境、绿化、安全、校舍设备资产维护等情况进行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对学生故意损坏进行通报,对学校各部门、班级等提出的报修,及时做好维修。学生资助管理。全面按照上级政策做好学生资助管理,严格审核营养餐、困难学生发放名单,认真核对资助学生资料,及时上报市教育局,按时完成资助金发放、系统录入等工作。财务管理。做好财务分析,及时提供财务数据,规范财务行为,实行“阳光财务”,严格按照预算支出,实行公务卡结算。

本年度重点项目:仁爱厅增设多功能显示屏,预算资金13万元;为创设智慧校园,重建校园局域网,预算资金34万元;教室内空调设备老化严重,制冷制热效果较差,更换教室内空调,预算资金18万元;教室内三五六年级部多媒体投影设备老化,维修频繁,需更换12套一体机智慧黑板设备,预算资金46万元;室外led屏幕显示效果分辨率较低,重建室外全彩led屏幕,预算9万元。

五、附校和幼儿园工作

附校工作根据学校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自行拟定适合本校发展的工作计划。

整体改革范文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体改革

一、采取多元化教学

创建一个修改过小语言的实验教师团队。这支团队不仅具有奉献的精神,而且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技能和优秀的教学艺术。有效促进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小学语文教育整体改革试验,中国教育“三大支柱”的思想已经转移到其他领域,推动了其他领域的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老师很容易说服学生们学习并实现“教与学”。同时,它也促进了各种科目的教学。首先,中国教育改革不仅仅是课堂教育改革,还要在不同领域创造良好的生活语境。其次,需要老师的配合。为了有效地开展这项实验,更有必要与各学科的师生合作,形成一个真正庞大的语言教学理念。每个实验教师都必须具备学习、热情教学和学习的奉献精神和能力。小学教育是各级教育的基础,语言应该是基础学科,是小学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课题。小学语言是一个基本工具领域。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言,教学首先应该是基础,根据受试者的性格和孩子的身心特征及可接受性,中国小学教育基于语言知识或培养语言的能力。

二、教育基础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必须是全面的,所谓的包容性意味着首先要为中国人的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特别是语言技能、单词、听力、口语和阅读应该打下良好的基础。语言技能的所有方面都需要接受培训,但每项培训都应该是基础性、介绍性的和浅薄的知识。学生应初步具备“听、说、读、写”技能,因为这方面的“新教学大纲”非常明确。其次,它必须面对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教几个好学生并不难,但要提高全班教学并不容易。对于所有学生,有必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基础必须坚固,如果写作不能打好基础,就很难在初中写好文章,如果打好基础,你可以在初中读文章并阅读。重点是阅读速度慢,因此小学语言需要有坚实的基础,引导他们积极回答问题,注意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老师提问之后,给他们时间思考并督促他们回答问题。对于简单的问题,教师使用简单的单词来提示和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吸收能力进行教学,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以便完全释放他们的表达欲望并实现他们的学习技能目标。小学语文教育应以学生成长为基础,为终身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学生的发展必须是全面的,也就是说,应该全面发展学生的语言素质,这是对语言素质的全面理解。良好品格、思想、道德、情感、习俗、思维能力、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等都包含在小学语文教育,它能促进语言、思维、道德、情感、思维和良好习惯的形成。

三、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虽然小学语言实际上是一门非常丰富有趣的课程,但对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校的语言教学仍然采用“以班级为中心,以书为本”的教育模式。是教学大纲要求强制注入教科书知识。从长远来看,学生逐渐失去学习汉语的兴趣,这会降低中国小学的教育效率,它不能在语言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教授“初冬”时,选择一个有雾的早晨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观察雾的美感,并告诉学生“像一层纱线”和“模糊”来进行理解。“隐形”和“阳光灿烂”等场景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并通过个人经历获得文本知识。与此同时,学生和老师近距离的交流,从而产生良好和谐的教育氛围,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提升,进而将提高学生学习的课堂效率。在当前的主题教育中,多媒体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除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外,还可以使教育环境更加和谐。通过应用这些新技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将更加顺畅,每个学生将能够在课堂上与教师互动,并在互动过程中创造一定的创新能力。将电子黑板和应答机系统应用于教育可以保证实际教育对话的有效性。电子白板可以在学生眼前更清晰地显示抽象知识和旧内容,让学生在视听过程中创造最直接的情感,从而培育的一颗学习心灵诞生了。此外,在语言教室中应用响应系统允许教室中的每个学生都有与教师互动的相同机会,教师可以使用该系统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显示自我答案的实际结果。交互式教学与现代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学生不积极的情况,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各方面能力。

在活动中,学生学习如何使用他们学到的知识来完成相应的操作。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了他们的动机。还有很多这样的实验。教师应探索更多的教育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并学习更多实践知识,为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佳.科学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5).

[2]赵财经.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0,(04).

[3]尤志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

[4]姚洁瑛.在创新思维中释放学生的潜能[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

[5]阎秋.理想与突围: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6.

整体改革范文篇7

我代表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对同志们光临大会,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这次大会是中小学整改委的第十四届学术年会。明天下午还要召开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及其学术委员会。

十四届学术年会,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主办,*市教育局承办。会议主题是:“有效学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我们很高兴,请来了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同志,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王洪同志,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同志,还有教育专家魏书生同志、钟启泉教授、熊梅教授,他们将为大会做精彩的学术报告或讲话。这是大会学术水平的重要保证。谢谢各位专家!

建议各位代表参加大会思考以下问题:

第一,什么是有效学校?弄清楚有效学校、有效管理、有效教学等基本概念。

第二,为什么要研讨这样一个问题,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对我们当前进行的教育改革有什么重要作用?

第三,有效学校建设的关键是什么,回校后您打算怎么做?

希望同志们通过这次会议对以上问题的认识能有所提高。

我们特别高兴能到*市召开十四届学术年会和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市刚刚被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评为“中国避暑之都”。这里有凉爽的夏天,拥有喀斯特风貌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还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市周边到处山青水蓝,是没有污染的真山真水。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进行“有效学校”的学术研究,更使我们企盼着没有污染的良好生态教育—纯真有效的学校教育。*市教育局和中小学的同仁们,在建设“有效学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为开好这次会,在软件和硬件方面,都做了精细的准备。我看了*市学术会提交的20篇中小学的“有效教育”论文,他们普遍论及三个问题:一是低效、无效、复效教育问题的揭示及其对策研究;二是对虚假浮躁、浮夸现象的批判;三是求真务实建设“有效学校”(有效管理、有效教导、有效校本科研)的经验。这些经验将展示给会议代表。我们深深感谢*市教育局领导、全体工作人员和参与展示的中小学的校长、全体师生为大会所做的精细工作,他们为开好十四届学术年会提供了保证。

我们衷心感谢*市委、市政府对这次大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谢谢宣传媒体对大会的支持!

整体改革范文篇8

一、要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中小学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了解基础教育的发展阶段。

从总的来说,经过五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的新的飞跃,我们的基础教育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就是从基本普及向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发展的新阶段,这里面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标志:

第一,就是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明确,从国家战略发展来说,教育处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又是处于重中之重的重要地位;

第二,在公共财政支持的基础上,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基本确定,得到完善,省级统筹和“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

第三,在本届政府下,西部地区的“两基”攻坚即将完成,其标志是所有的适龄儿童都能上学,这样的历史任务即将完成;

第四个标志是新一轮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告一段落,学校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农村和边疆地区的学校面貌有了新的改观;

第五个方面的标志就是素质教育的推进,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和全面的展开,学校面貌和整体的教育质量正在发生深刻而积极的变化。

第六个标志,基础教育的各项事业在新形势下,有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教育普及率有了新的提高。举几个数字,小学的入学率从*年的99.1%到现在的99.3%,基本上所有的适龄儿童都能上学,*年初中的入学率是88.6%,到现在的97%,高中从42.8%到59.8%,高校从*年的12.5%到毛入学率22%。

我们研究学校教育的有效建设的时候,要考虑到和了解我们基础教育正处在一个从基本普及到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上,我们研究中小学的发展。

二、是在在新的形势下,要发挥学校拥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就要研究和应对当前面临的,也应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概括起来有这样六个方面: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提升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国民素质。温饱之后,从家庭来看,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头等大事——教育,孩子是摆在了首先的重要位置,这一代人,往往寄托着几代人的希望!同时,在当今的条件下,民众参与社会生活,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的一个前提也处在教育上,我们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是通过教育手段来实现的。从未来来看,社会生活的提高,物质的、精神的、生活的提高和改善也依赖于受教育的程度,所以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说,要求我们发展好基础教育。

第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整体提升我们的人力资源。现在,我们面临的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国际的产业分工的发展变化和形成的新的格局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目前来看,我们虽然在总体实力上有很大提高,但是我们现在的人力资源仍然不能够很好的支撑增长方式的转型,和国家的竞争力的快速提升,现在我们国家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8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至少三年以上。所以,创新型人才的不足、杰出人才的缺乏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普九”之后普高的问题和普及学前教育的问题也历史地提到了我们的日程上来,所以基础教育同样要为国家的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作基础性的贡献。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国十三亿人口,八亿在农村,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4%。新农村建设要求我们要培养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应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需要我们的中小学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要开拓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功能,特别是要转变主要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的模式,为农村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服务。

第四个挑战是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以更加要求我们注重基础教育的公平和公正。社会公平的基础和体现是教育,社会公平的价值的延伸和体现也在教育公平,所以特别是我们提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就是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体现,是公共教育、公共教育政策的一个出发点。

第五个方面的挑战是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深化基础教育的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的一个课题要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第六个方面,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要求我们科学地规划基础教育的发展。未来十五年,我们的发展从整个九年义务教育的学龄人口来说可能要下降,但是仍然维持在1.7亿,其中西部地区大概在1亿左右,占60%。所以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普九”的任务,难度还很大,我们是规模很大的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第二,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将转移到城镇,其中一部分是由中西部转移到东部,可能在教育学龄的人口上,西部可能要有所下降,而东部可能要有所上升的趋势。所以面临的难题是对现行的教育资源的布局和现行的教育管理制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所以我们研究学校的有效的教育也要研究和应对我们面临的挑战。现在我们应该确立这样的观点:我们的基础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前所未有的社会环境和新的形势,所以我想表达的第二个意思就是研究有效的教育,要应对和研究我们面临的挑战。

三、在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中小学应该有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是要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

从中国的文化传统来说,学校教育、教育应该是明确的,

但我们特别强调的是,在新形势下,新阶段,你是不是能够发挥你还应该发挥的作用。这就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所以,我们要研究有效性第三点表达就是要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现在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面对的是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那么基础教育也是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什么样的机遇期呢?就是在政府主导下,在公共财政优先保证下,怎么能够更好的体现基础教育的全民性、公益性;怎么更好地注重基础教育的质量和内涵发展;怎么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是重要基础性。重要基础性在政府主导,公共财政保证下,我们怎么更好的体现基础教育应有的作用,把它发挥出来。

从目前来看,我们的整个基础教育的体系,特别是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两基”攻坚这个情况来看,我们还带有突击性、带有不稳定性。要从带有突击性和不稳定性的基础教育的体系巩固发展成为稳固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化的、标准化的、规范化的发展,比如说相对稳定的制度环境、比如说稳定的经费来源和发展支撑、基本的办学条件、相对规模的学校管理,规范的学校管理制度、合格的教师队伍、基本的教育质量,都要在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上推进,从而保证到做到在学生身上就是从人人有学上,到人人上好学。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合格学校,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完整的教育的发展。

所以在发展内涵上,我们从量的发展为主要任务到质的提高为中心,在发展重点上从硬件建设到软件建设为主到软件建设为主,特别是学校的管理制度建设,不光是管理,是整个制度建设。从争取外部关心、外部政策和投入,逐步过渡到注重教育教学和内部管理;从发展机制上,我们从多渠道的筹集教育经费,其中很大程度上通过收费和捐助逐渐过渡到依靠公共财政来支持;从发展形态上,从单一的教育的供给体制也要向公办、民办共同发展,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满足日益增长的整个教育的需求和选择;从教育发展阶段上,从传统的精英模式要向大众教育,面向人人的教育。最近,总理在北师大与免费生座谈时,提出了穷人的教育,原来是讲穷人的经济学,到现在是要讲穷人的教育学,面向人人的平民教育,因此从未来趋势上,我们基础教育有五个发展趋势:第一是优先发展,第二是均衡发展,第三是内涵发展,第四是协调发展,第五是规范发展。优先发展就是要把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锦涛同志在和优秀教师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对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什么叫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总书记讲了三个方面,第一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当中,首先优先安排教育的发展;第二在财政资金上优先保证教育的投入;第三是在公共资源上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开发。

因此,我们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在巩固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整个教育里面,处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有几个任务必须完成:我们首先要完成“两基”攻坚的任务,到*年底,我们还有四十个县,还不能完成“普九”,这些地方当然都是边远山区,高原荒漠地区,“普九”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所以难度很大,所以要重点支持四十个县的“普九”攻坚任务的完成,第二就是对已经完成的广大农村地区的巩固问题。刚才我们说到由于受当时的历史条件的限制,很多地方“普九”都带有突击性,所以整体水平上来说是低水平的,是不全面的,是不巩固的,现在还面临什么问题呢?比如,初中辍学率的问题,教育教学仪器、图书馈乏的问题,按国家规定开不齐课程的问题,达不到教学要求的问题,学校的寄宿设施,还短缺的问题,初中大班额的问题、还有“普九”欠债问题,这些,都是影响发展的,特别是现在有些地方,初中学生的辍学率还居高不下,现在虽然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以后,有些学生回流,经济问题减少了,但是有些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增加了,所以,怎么能够让初中的学生进得来,学得好,留得住,也是面临的重要挑战,所以要优先发展,把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

均衡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的公平公正问题,如果说白的话,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所以国家在均衡发展方面,更加强调注重农村、民族边远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关注城市薄弱学校的发展,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受教育的问题使得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区域内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以有几项工作我们是要做的,也是“十一五”规划里面明确的,一个是制订标准。就是说如果要均衡发展,国家就要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各地也有相应的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趋势的这样一种本地区的合格学校的标准。第二个方面,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特别是在区域内的均衡发展问题,硬件不行的,要分开限期改革;软件不行的要整体改革;领导和管理不力的,要逐一会诊和指导,同时要加强信息化方面的运用,依法设置公共资源,按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不办重点校和班,教师定期流动,高中阶段招生名额的均衡,这些经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同时要扶持弱势群体来接受义务教育,特别是对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开展监测,建立预警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这是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就是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重要位置。这里面有这么几个观点,我们要明确,第一个是要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那么我们特别明确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重点抓三个环节:一个就是学科的融入,一个是社会实践,一个是校园文化。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够有效的来实践德育为先呢?就要在各门课程中体现德育的要求;同时,要重点在社会实践问题里面有所突破。最近,我们正在跟国务院的有关部委研究把国家的一些资源作为一个模块,把我们新的课程,我们教育教学的各方面有些点是需要可以在实践当中进行,而比在学校里面更好的这些点找出来,形成一个对接,现在,好多国家部委找我说这专题也要进学校,那个也要进课堂,而我们的课程,确实容量有限。我们就想,你别过来,我们要出去,我们能不能用你的设备资源、凭你的优势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的积极性也很高,所以我想我们最后要形成三个东西:一个就是这种社会资源的经济的标准;一个方面是它这个资源里面的优质资源,同时你这个资源里面还应该为我教育服务。你要做一些调整,我的学生能够去实践,你可不可以有一个我们学生可观赏的走廊,你的车间里面是不是能够让学生动手,包括技术人员的讲解,那么第二个方面我们要形成我们的实践方面的教案。我们有些实践活动老师放羊了!对不起,现在我们要把每一个环节上的教育目标和方式都要形成要求。第三个是形成可操作的手册,我们学校的老师怎么到实践基地去?实践基地,国家投入的资源怎么接待师生。应该形成这样一个氛围:凡是国家的资源和国家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有责任来为我们的教育服务,来实现中央八号文件提出的,全党、全社会共同来关心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这个良好局面。同时,我们也在跟发改委和有关部委正在研究解决一费制之后带来的社会实践的经费问题和我们的校长、学校负完全安全责任的瓶颈问题和制度问题,来推动社会实践,真正把党的教育方针,教育与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从实践到理念来整个地推动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和新课程理念,有效的衔接。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点抓好校风、教风、学风建设;重点抓好课后的各种综合改革课外活动,重点抓好我们的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让学校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一表一景都能够形成教育的正向体验。从人的成长规律来讲,首先认知,我们的大量时间在课堂教学里面,它应该有所体现,当然在实践中,去内化、去体验,围绕周围的氛围,也是正向的指向才能够达到教育目标。所以我们应该把德育工作和整个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作为一件事情来抓。在考虑德育工作的时候就要考虑到教育教学的管理各个环节怎么体现,在抓教育教学管理的时候,就要考虑我这些措施到底对学生的成长有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同时,我们在这里面,推进课程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还有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了。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与教育质量相关的工作机制和工作纪律,还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最近,我们也运用了远程教育工程在全国四十万中小学和一亿多学生中开展形势教育课,我们也想把优质的教育资源怎么能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得到运用。

第四个发展是协调发展,推动各项事的发展,比如说关注特殊教育的问题,那么现在我们随班就读,加大学校建设,30万人口以上的学校还需要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我们还有一个普高的发展问题,现在是要控制在两千四百万人这样一个发展规模,东部地区可能要相对减少,西部地区要扩大,另外,扫盲的工作,这些,都要协调发展。

第五、规范发展,就是加强学校的管理和安全问题,一个是依法办学,一个是坚持义务教育的公益性,一个是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特别是严格的教学秩序。还有一个就是中小学安全工作,建设和谐校园,把安全放在第一,要科学细致的预防,要有效的管理和教育,来有效降低事故。

整体改革范文篇9

关键词:政府干预社会性管制整体改革

政府管制也称为政府规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干预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公共政策目标,由具有法律地位的政府管制机构,依照一定的法律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政府管制按管制性质和内容一般可分为经济性管制和社会性管制两大类。经济性管制“主要是指政府对企业在价格、产量、进入和退出等方面的决策进行限制。”会性管制是指为保障全体公民的安全、健康、卫生和防止公害、保护环境及确保教育、文化等社会福利而对社会经济主体各种特定行为进行规范和限制的政府干预。

政府管制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结合点,而社会性管制改革又是管制改革的一大重点。目前我国政府社会性管制改革明显滞后,社会性管制本身存在不少严重问题。当前我国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问题,禁而不止的煤矿矿难问题,层出不穷的假酒、假药和有毒食品问题等的存在,反映了我国政府社会性管制职能的缺失和社会性管制能力的不足,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政府转变以GDP为中心、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传统做法。把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解决国民健康、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基本问题上来,这些问题都属于政府社会性管制职能的范畴。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快政府社会性管制改革步伐,完善社会性管制职能政府社会性管制改革事关重大,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必须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在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我国政府社会性管制的整体改革,应从以下七个方面协调推进。

一、完善政府社会性管制的法律体系

政府社会性管制必须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基础,法律体系的健全与否直接决定着政府社会性管制职能的有效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针对健康、环境、安全、教育、文化等领域的社会性管制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应当说,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涵盖健康卫生、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灾害防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内容的政府社会性管制法律体系。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从政府社会性管制职能的现实需要上看,我国政府社会性管制的法律体系还很不完善,与社会性管制的广泛性、深人性和重要性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坚持修法与立法并重,细化相关法律条文,建构系统规范的法律法规群体,增强法律的惩处力度和可操作性,以完善我国政府社会性管制的法律体系。

完善政府社会性管制的法律体系还有利于增进政府管制的合法性。“合法性意味着,对于某种要求作为正确的和公正的存在物而被认可的政治秩序来说,有着一些好的根据。一个合法的秩序应该得到承认。”就是说,“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皖善政府社会性管制的法律体系,依法规范政府在配置社会资源、控制市场冲突、维护公共秩序、增进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职能和行为,从而维持和强化社会成员对政府社会性管制的认同和支持,这意味着政府管制合法性基础的巩固。因为“合法性的基础是同意”,即社会公众认为政府的管理是合法的和公正的。如果“缺乏同意,政府就只能依靠高压手段。”

二、健全社会性管制的行为主体

管制行为主体状况,直接决定着社会性管制水平。要完善社会性管制职能,必须健全其行为主体。

第一,构建新的社会性管制主体体系。传统上,政府行政机关是唯一的管制主体,其管制内容不分巨细、管制手段单一的特点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治理的需要。随着社会日益复杂化,政府压力不断增大,必须考虑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在这种背景下,将部分管制职能由中央政府下放给地方政府,由行政机关转移到社会中介组织,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要使非政府公共组织同相应的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一起,构成新的具有合理分工的社会性管制主体体系。

第二,解决好各管制主体之间的工作机制问题。

一是合理安排各主体间的权责分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哪些管制职能由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履行,哪些应下放给地方;哪些管制由行政机关保留,哪些交给其他公共组织。二是确定管制主体问的协调沟通机制,特别是当管制权存在交叉时要有明确有效的协调渠道,如定期会议、联合办公等。

第三,建立和完善各管制主体之间的分权制衡制度。在管制活动中,由于政府集准立法权、执行权、自由裁量权、准司法权于一身。管制机构问如果没有合理的制度安排,很可能出现寻租现象,使管制者成为被管制者的俘虏,使社会性管制偏离社会福利目标。为此,可借鉴西方国家行政改革中实行的“行政三分”原则,即将社会性管制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环节由不同的部门来实施,以实现分权制衡,从而防止某一环节的偏废或腐败。同时,要注意解决好管制体制改革中地方和部门之间的利益之争,维护各管制主体之间关系的和谐稳定。

三、设置社会性管制的合理目标

与其他管制手段一样,社会性管制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因素:一是管制方法。在社会性管制中,政府多是通过命令和控制来直接配置资源,这导致社会性管制容易严重干预被管制企业的运行,乃至影响到企业的微观管理。二是管制成本。实践中,社会性管制往往是以具有货币价值的产品为代价(成本),来增加不具有货币价值的产品(收益)。比如法律强制要求更清洁的空气和更安全的工作环境,这必然会提高企业活动的私人成本,或降低生产率的增长速度。除了这些可计算的经济损失之外,社会性管制更大的成本来自对企业自由意志和行为的限制,来自对一般竞争的依法限制。除了被管制方遵守管制政策需要付出成本外。政府管制本身也需要巨额成本。政府社会性管制的成本包括立法成本、司法成本和旧制度的终结成本等,其管制的综合成本相当高昂,并且管制越是浩繁细密,成本就越是高昂。

因此。在设置社会性管制目标时必须权衡各种关系。权衡是政府管制的核心要求。政府管制并不仅仅是尽可能地降低某种风险的发生概率,同时还需要衡量管制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效率,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达到政府管制的目标。应该寻求一种符合社会最佳利益的管制,既要考虑管制有益的一面,也要权衡管制的成本和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基础上,还应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以实现经济的良眭运行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社会性管制的合理目标,应该使环境、安全、质量、卫生等维持在社会可接受的水平之上。从而既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又达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四、构建“适度型”社会性管制模式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同时面对着计划经济时代“全面管理”、“过度管制”、“管制主宰”的遗留影响和市场经济带来的新问题(既包括由市场机制本身缺陷所造成的市场失灵,也包括由市场经济运行所需的配套制度、机制暂时缺失所造成的市场失灵)。因此,如何在“市场失灵”与“管制失灵”的双重困境中确定管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模式,显得尤为重要。确定社会性管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模式,就是要在加强与放松管制之间作出选择。然而,无论是加强还是放松管制的做法,都无法单独达到管制的目标,统领社会性管制改革的方向。啤实上,两者之间是个巨大的连续体,我们要做的便是在其间选择二者的最优配置比例。一方面,基于对社会性管制在行政管理中重大意义的认识,必须积极发挥其应有作用,也就是要加强管制;另一方面,如果管制数量浩繁巨大,内容细致庞杂,超过维持一定监控水平的需要,反而会抑制社会活力,阻碍社会发展,破坏社会和谐,因而必须控制管制水平或者放松管制。权衡以上两个方面,政府社会性管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模式应是松紧结合,构建“适度型”管制模式,逐步完善其整体结构和运行机制。具体而言,在某些领域、某些层面上适度地加强,在其他领域、其他层面上温和地放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凡是市场可以解决的,应当尽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凡是通过中介组织、行业自律能够解决的,政府不应进行干预:凡是可以通过招标、拍卖形式进行分配的事项,政府不再进行审批。对于那些政府应该有所管理、却不需要管制尤其是不必审批的事项,就必须转变管理方式,如降为核准或备案。同时要尽量充实政府的引导、调控、监督、咨询和其他服务职能,防止过度管制倾向的产生,陷入“管制崇拜”的陷阱,这在“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要引起特别注意。随着煤矿事故、食品中毒、重大环境污染等恶性事件的不断发生,安全生产、食品卫生、污染防治等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公共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固然有技术性和偶然性因素,但政府社会性管制的不得力也是重要原因。对那些关系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政府必须有重点地加强管制。在具体管制环节上,也要改变传统的被动检查工作模式,坚持主动预防、关口前移的原则,逐步实现从源头开始的全过程监控。以尽可能地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五、综合运用强制型和激励型管制方法

政策工具是政府治理的手段和途径,是政策目标与政策结果之间的桥梁。社会性管制过程中政策工具的运用是否适宜,直接影响管制绩效,影响社会福利的增进程度。以往为实现社会性管制政策目标经常采用的工具如行政许可、标准设立、监督检查等,基本上都属于强制型的政策工具。而激励型管制政策工具则是放弃强迫企业服从的传统方式,转而利用市场机制,为被管制者提供选择和行动的机会,引导、激励被管制者主动服从管制要求,从而实现管制政策目标,因而又称为市场化的政策工具。

与强制型政策工具相比,市场化政策工具对于被管制者而言具有两个突出的优点:市场化工具使企业和其他被管制主体能以成本最低的方式达到监管目标:市场激励机制鼓励通过创新和技术革新实现这些目标。府通过税收、补贴、排污权交易、押金返还等市场化政策工具。提高或降低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成本,从而对被管制者提供充分激励,以鼓励被管制者作出政府所希望的行为或避免出现不合理的行为,进而实现社会性管制的政策目标。与强制型政策工具相比,激励型政策工具还能更好地解决管制者与被管制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竞争不足以及设租、寻租等问题,在改善企业服务方面效果也比较明显。目前我国社会性管制领域仍然以强制型工具为主,市场化工具的运用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但在国家实行绿色GDP后,节能减排工作进展并不顺利,市场化工具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在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有必要加大市场化政策工具的,运用范围和力度,综合运用强制型管制方法和激励型管制方法,增强企业服从管制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以确保政府管制政策目标的如期实现。

六、强化安全、健康和环境的管制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需求增长,同时对于安全、健康、环境等问题,也有了更多、更高的认识和要求。但对于安全、健康、环境等重大问题,很多情况下公民个人所能承担的责任是非常有限甚至无能为力的,必须依靠政府加以协调和解决。政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受托者、代表者和管理者。政府行为的最大目的应是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公共利益。政府社会性管制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安全、健康和环境管制。这种管制正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是对和谐社会微观基础的巩固。

安全和健康管制,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在政府职能中的重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中,人是生产中的主体,是市场中的消费者,更是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目标是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和发展人的能力。如果人的各种需要中最基本的安全和健康需要都得不到保障,以人为本就无从谈起。通过安全和健康管制。政府在个人与企业组成的市场交易的双方中,保护处于弱势的个人一方,保障劳动者生产和消费者使用产品的安全与健康,这既是对公民基本权益的维护和尊重,也是和谐社会本质内涵中“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环境管制以节能减排为中心,以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护社会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社会观和发展观。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政府必须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进行必要干预与合理调节,将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生态环境作为统一的整体加以规划。为此,政府要采取强有力的社会性管制措施,保护生态,治理污染,坚持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七、实现对管制者的有效管制

我国政府社会性管制失灵还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所谓政府社会性管制失灵,就是社会性管制未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预期目标,并且由于管制不当而出现新的社会问题和负面效应,从而导致社会福利净损失的现象。要根治社会性管制失灵,防止管制机构不作为或违反管制规定现象发生,必须强化对管制者的管制,建立一套保证和促使管制者坚持以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福最大化为管制目标和行为准则的规范体系。

第一,建立对管制者管制的机构。企业作为一种利益集团,对政府管制有特殊的影响力,而政府管制者也有各种利己的动机。这两者结合会产生“管制俘获”现象。即管制者对被管制者特别关心,允许其规定更高的价格,赚取更高的利润,及降低服务标准和质量,从而偏离和违背公平正义的管制原则。因此,建立对管制者实行管制的机构,以之对作为“法定垄断者”的管制者滥用权力加以限制,监视其是否按照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要求去行动。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管制部门要健全信息公开披露制度。信息不对称是永远存在的,但不能过度,要保证法定的、必需的信息正常披露和传阅。管制部门应公开所有业务活动,全盘公布影响决策的有关信息,并在实际决策公布前,提前预示该决策可能实施,接受监督,以避免同利益团体或政府官员达成私下协议。

整体改革范文篇10

【内容提要】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了图书馆管理的基本理论(如概念、内容、职能、原则等),开创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四种模式,完善了图书馆现有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集成管理),创新了图书馆管理工作和图书馆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图书馆管理/创新

邱均平教授指出:最近几年来知识管理研究已开始拓展到图书情报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动向和趋势。不过,在当前知识管理研究热潮中,大部分是介绍和跟踪国外知识管理的理论进展或企业知识管理的,而对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互动的研究很少涉及。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促进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创新和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全面发展[1]。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理论与图书馆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将从基本理论、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图书馆管理工作与图书馆文化5个方面创新图书馆管理。

1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基本理论的创新

1.1基本理念的创新

图书馆管理是指应用现代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动,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资源,发挥其最佳效率,达到预定目标和完成图书馆任务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和发展了图书馆管理。什么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笔者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充分地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由此看来,图书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管理有如下不同:①理论基础不同。从上述两个定义可以看出,图书馆管理是以传统的管理学理论为基础,图书馆知识管理则是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②管理对象不同。图书馆管理对象是由人员、文献信息、建筑、设备、经费、技术方法等要素构成的图书馆系统;图书馆知识管理对象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它是由信息与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资资源、技术与图书馆文化等要素组成。③侧重点不同。尽管图书馆管理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但是在实践中,很少有图书馆贯彻了这一基本管理思想,而只是忙于一般的事务性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人力资本管理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服务与知识创新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

1.2管理内容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将实现图书馆管理中人事管理、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整合和创新,突出如下主要内容:①知识创新管理。它主要包括:图书馆学理论的创新研究,以“知识”为主要对象和核心概念,革新图书馆学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等;图书馆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图书馆工作业务流程的创新研究,以“知识流”为主线,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与创新,探讨从文献采访过渡到知识采集、从文献组织过渡到知识组织、从文献服务过渡到知识服务的方法和途径;图书馆管理的创新研究,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研究。②知识应用管理。图书馆需要为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建立虚拟图书馆或信息中心;为用户开拓多样化、深层次服务;构建复合型图书馆。③知识传播管理。主要是为了促进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源之间、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提供者之间的及时准确的匹配和传送。④知识服务管理。图书馆应帮助用户开发知识和运用知识,使图书馆能在更高层次、更直接方式、更关键性活动和更全面过程中支持用户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⑤人力资本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十分重视人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积极培养胜任知识管理的知识型馆员。⑥知识产权管理。图书馆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遇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和新办法。

1.3管理职能的创新

一般说来,图书馆管理具有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6种基本职能,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为:①外化,它是以外部贮藏库的形式捕获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知识。②内化,它是设法发现与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在内化过程中,从外部数据库里提取知识,并以最适合的方式重新布局或展示信息,通过信息过滤来发现与用户相关的信息内容或知识。③中介,它是指把与某一研究领域相关的人和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群件、内部网、工作流和文件管理系统进行明确、固定的知识匹配和传送。④共享,即帮助员工从知识库中发现有用的知识甚至从中获得启迪和智慧。⑤学习,即帮助图书馆与个人解决学习问题,包括学习的目的、内容、程度与方法等,涉及知识的收集、整理、积累(储存)、共享,从而激励员工不断学习与更新知识,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⑥认知(创新),它是在外化、内化和中介的基础上创造知识的过程,即知识创新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可以帮助用户获得相应的知识,并提供最新的信息;也可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知识生产等过程,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关注知识在社会和用户间的扩散和传递,促进知识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4管理原则的创新

过去,图书馆管理往往强调系统原则、集中统一原则、民主管理原则、动力原则、效益原则[2]。图书馆知识管理将突破图书馆传统管理的一些条条框框,突出如下原则:①开放性原则。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平台,让所有成员能把自己的新知识添加到知识管理平台中去,同时也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丰富图书馆的知识库。②共享性原则。当图书馆成员间的知识得到共享时,图书馆的知识存量将成倍地增长,而转让知识并不损失成员任何东西。而且由于知识的共享是一个过程,需要转让者和接受者共同的参与,因此成员在转让知识的过程中能使自己的知识得以深化,或者获得一些新的知识。③激励性原则。图书馆通过建立知识管理激励系统,包括知识运行机制、知识明晰机制、知识绩效机制和知识奖惩机制,就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型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或者针对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3]。④发掘性原则。图书馆应该认识到知识在图书馆产品及其服务的价值创造中所具有的关键作用,图书馆需要明确知识的价值,并将其挖掘出来。⑤协作性原则。基于知识共享性,图书馆团队间的协作活动变得非常重要。只有团队活动才能真正将知识资本挖掘出来并加以形式化和资本化,因为只有在知识得到共享之后,知识才与知识的拥有者——图书馆员的个人相对独立,才能说明图书馆对知识有了更大的所有权。当某个图书馆员离开图书馆时,他们的知识才会留存在图书馆中。⑥增值性原则。由于知识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图书馆员工通过知识共享,可以分享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减少团队的学习时间,实现知识价值的增值与功能放大。⑦层次性原则。图书馆知识管理可分为3个层次:一是信息管理,是对信息的收集、整理、贮存、查找和利用的过程;二是对知识的管理,即包括对用户、供应商和图书馆内部员工的知识加以识别、获取、分解、储存、传递、共享、创造、价值评判和保护,并使这些知识资本化和产品化的过程;三是对图书馆知识资本的管理,也就是对图书馆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结构资本和知识产权资本的管理。⑧创新性原则。图书馆应本着创新性原则来实施知识管理策略,也就是说要用知识创新的观点来构建图书馆知识管理理论,并加强其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

2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

根据工作复杂程度和相互依赖程度的高低,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事务模式、专家模式、集成模式和协作模式[4]。

知识管理的事务模式的最大特点是“知识的规范”,通过核心业务知识的规范化、标准化确保核心业务活动持续稳定地开展。它强调知识的系统化、运作的自动化,或工作常规化、操作程度化、员工行为标准化,不需要太多创造性的员工。这种模式在工作复杂程度和相互依赖程度上都比较低。

知识管理的集成模式着眼于“整体最优”,着重于跨部门的统一协调,通过业务集成的方式促使掌握相关知识的各部门形成统一的运作规则和行动标准,充分发挥共享目标体系和信息反馈体系的作用,使各部门的功能性决策建立在整体运营效率最大化的基础之上。这种模式在相互依赖程度相对高,在工作复杂程度相对低。

知识管理的专家模式注重从“专家”的工作中获取核心业务发展的推动力,发挥“明星效应”,要求图书馆必须采取特别的激励手段吸引具有专门知识的个人,鼓励他们进行价值增值活动,并通过图书馆知识资本的内部运营来培养图书馆内部的业务骨干。这种模式在相互依赖程度相对低,在工作复杂程度相对高。

知识管理的协作模式注重从全局角度来综合各种知识领域,调动各方面的知识储备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尤其强调学习型组织“共同超越”理念的挖掘,建立起激励员工们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共同关注个人和集体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在工作复杂程度和相互依赖程度上都比较高。

3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方法的创新

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集成管理是图书馆常用的管理方法,图书馆知识管理将创新这些管理方法。

3.1图书馆知识管理对目标管理的扬弃

目标管理是以重视成果的思想为指导,共同确定一定时期的总目标,通过层层分解目标、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手段来达到目标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图书馆目标管理,实际上就是目标管理方法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虽然图书馆目标管理有利于调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图书馆从分散性管理向系统性管理过渡,从单项管理向综合管理过渡,有利于提高图书馆专业队伍的素质和工作效率,但是在图书馆目标管理实践中,经常遇到两个棘手问题:①难以协调目标间的冲突。虽然在目标管理中,图书馆有一个总目标,但是各部门、小组的具体目标是不同的,有时这些具体目标间存在冲突。有些部门和个人为了更早或更轻松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往往不顾大局,不愿或很少为其他部门多做些贡献,从而对图书馆目标管理起了阻碍作用。②难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创新精神。尽管图书馆目标管理提倡运用授权理论、自我控制理论、激励理论,发动并鼓励图书馆全体人员参与制定、实施、评价目标的全过程,但在目标管理实施过程中,员工主动地、自觉地为实现目标所作贡献是不够的,他们往往是为完成计划任务而工作,而没有从内心深处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图书馆知识管理引入人力资本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作用和重视员工本身的发展,强调运用权变管理思想来加强对员工的管理,以柔性管理方式取代目标管理中的硬性管理,使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创新精神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图书馆知识管理通过建立灵活的扁平化知识型组织——知识型团队来弱化等级,注重平等参与,克服了目标管理中存在的上下信息沟通不畅、信息失真甚至阻塞的弊端,也有利于在图书馆内营造一种平等竞争的气氛,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图书馆知识管理还通过营造一种知识共享文化,形成一个能够让知识自由流动的环境,这样就可协调图书馆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和员工间的关系,使图书馆成为一种学习型组织,从而促进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

3.2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全面质量管理的扬弃

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是图书馆为保证和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动员图书馆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综合运用管理技术、专业技术、思想教育、经济手段和科学方法,建立健全服务质量保证体系,对服务的全过程实行有效控制,从而经济地开发、设计、生产和提供用户满意的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做到最适质量、最低消耗、最优生产和最佳服务,最终实现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目标[5]。图书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做到:①对质量的全面承诺;②面向用户;③不断改进操作系统;④协同工作;⑤重视培训;⑥为员工授权和尊重员工;⑦测度绩效;⑧持续改进。然而,一些障碍使全面质量管理难在图书馆实施,这包括心理障碍、术语障碍、承诺上的障碍、过程中的障碍、职业化的障碍和测度工具上的障碍。因此,国外尽管建立了多种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模型,但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实践并未象企业全面质量管理那样得到广泛推广。

CarlGustavJohannsen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密集型信息管理[6]。所以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区别也体现在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中。与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相比,图书馆知识管理在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和管理技术上都有所拓展。在管理对象上,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往往注重的是编码化的信息、流程和显现知识;而图书馆知识管理不仅关注上述对象,更重视员工隐性知识的管理,努力把员工脑子里的观念、点子转化成可以共享的知识,以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能力。在管理方式上,图书馆知识管理可以将信息管理和协同合作紧密结合起来,将个人知识(隐性知识)转化为集体知识(显性知识)并将新的显性知识传递给员工,使这种显性知识再被其他员工吸收,成为指导个人行为的新的隐性知识。在管理技术上,图书馆知识管理深化了对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的运用,充分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获取信息中隐含的知识;广泛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新型检索技术、智能、搜索引擎以及网络技术、群件技术来保证知识的存贮、传播和共享。

3.3图书馆知识管理对集成管理的扬弃

图书馆集成管理,是指运用集成的思想和观念指导图书馆的管理实践,实现信息技术、文献信息资源、人员、机构等各种资源要素的全方位优化,增强管理对象的交融度,促进各项要素、功能和优势之间的互补、匹配,从而最终促进整个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的提高[7]。由此看来,图书馆集成管理只不过是实现了对图书馆管理要素的整合与集成,是信息管理的一种高级形式。一方面,图书馆集成管理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图书馆可以运用集成管理技术与方法来促进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另一方面,图书馆知识管理吸收了集成管理中的“集成”理念,站在更高的层次,即从知识创造、知识共享和知识服务的角度来拓展图书馆集成管理的应用

4.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创新集中体现:

4.1以“知识型团队”创新图书馆组织模式

图书馆知识管理要打破传统的组织结构,建立柔性的、灵活的知识型团队组织。知识型团队是一种以知识的创建、传播与应用为基本出发点的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图书馆知识型团队组织由资源建设团队、信息服务团队、技术支持与开发团队、高层管理团队4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资源建设团队负责各种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数字化转换、描述和加工;信息服务团队主要负责图书馆服务项目的设计与创新,为用户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如包括外借阅览、参考咨询、网络导航、用户培训等在内的信息服务和包含知识发现、知识挖掘、知识创新等在内的知识服务;技术支持与开发团队负责图书馆新理论、新技术、新工具、新标准的研究与开发,系统设备的更新与维护,数据处理系统的升级与维护,数据的长期保存与安全保护等;高层管理团队负责规划、组织和控制本馆发展与建设的目标、步骤与进度,构建图书馆知识管理平台,促进馆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协调本馆部门间、馆际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组织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这里,团队是由多个部门的具有互补能力和知识的人参加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充分自治的工作单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模块。内部网与互联网成为团队进行协调与沟通的桥梁,通过它们实现团队成员的知识共享[8]。

附图

图1图书馆知识型团队组织结构

这种知识型团队组织具有如下几个优点:一是消除了由于层层传递所造成的信息失真和延误,缩短了信息与知识传递的路径和时间,提高了时效性;二是由于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信息与知识是开放的、共享的和集成的,团队间的相互协作与交流得到加强,提高了组织的凝聚力;三是这种结构便于用户参与知识开发,通过采纳用户的合理化建议,可以完善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四是可以激发团队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改变了领导与员工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建立起新型的伙伴关系,改善了领导关系;六是实现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

4.2用知识管理思想指导图书馆服务

4.2.1在服务取向上,坚持“以用户为中心”。

以前图书馆更多地是关注信息对象(馆藏)而不是信息用户(读者),即是“以馆藏为中心”开展服务,导致一些弊端,如馆藏重复建设、馆藏结构单一、利用率低、服务范围小、服务层次低、经济效益差等。图书馆知识管理能贯彻“以用户为中心”,紧密地将信息用户、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针对用户结构、阅读倾向、各群体数量及比例、利用图书馆的频率和方式、对服务的需求层次和满足程度、将来可能的发展变化等参数,连续地收集用户数据,深入研究用户信息需求,建立明确有序的用户信息反馈渠道和科学、可行、系统化的评测指标,借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和评价图书馆服务运行的状态和效率,指明需要改进的环节和项目,有针对性地调整服务对策,从而扩大和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9]。

4.2.2在服务内容上,强化知识性。

知识经济对图书馆服务提出了较高的知识性要求,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不再是简单的资料收集、贮存和传递,而是基于知识的开发、创新与利用。首先,在服务内容的深度上,应特别注意扩充知识内涵,实施知识挖掘与知识发现,使原有信息和知识得到系统化、综合化、深入化,产生针对性和适用性更强的再生知识,实现知识资本的更新、整合和增值;其次,在服务内容的广度上,应尽量扩展相关问题的知识涵盖面,充分利用图书馆现有各种实体资源和网上虚拟资源(包括知识导航系统),依靠现代信息技术为图书馆提供知识面很广的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

4.2.3在服务方式上,实行知识服务

图书馆应在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开展知识服务。知识服务是建立在图书馆服务功能和专门知识基础上的一种价值取向,不再是以规范化的信息资源收藏和组织为标志,而是以灵活的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和调动知识工作者的智慧进行的特定问题的分析、诊断、解决为标志[10]。知识服务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基于分析和基于内容的参考咨询服务、专业化信息服务、个人化信息服务、团队化信息服务、知识管理服务等。需要指出,知识服务并不排斥以藏书建设、文献编目、文献检索、文献流通阅览为基础的传统服务,只不过这些服务将不再体现图书馆的核心能力、专业取向和标志性内容,将主要作为辅助性的后台服务来支持知识服务[11]。

4.3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培养能胜任知识管理的知识型馆员

吴建士指出:21世纪现代图书馆工作重心将从“书本位”向“人本位”转移、业务重心从第二线向第一线转移、服务重心从一般服务向参考服务转移[12]。图书馆员是实现这些转移的关键。但怎样提高馆员知识和技能呢?笔者认为应加强人力资本管理,培养能胜任知识管理的知识型馆员。这里强调人力资本管理而非人力资源管理,是因为人力资本不同于人力资源,这体现在如下几方面:①理论视角不同。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总和。通常,我们用一定范围内具有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从事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人的数量和质量来表示。人力资本是指通过一定的投资形成的,存在于人体中的能力和知识的资本形式,强调以某种代价获得能力,而付出的代价会在人力资本的使用中,以更大的价值得到回报。②起源时期不同。从历史的角度看,先有人力资本理论,后有人力资源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源理论的基础和重点。③外延不同。人力资源是一个宏观的、概括性的范畴,具有层次性,既包括自然人力资源,又包括经过培训才能上岗的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者的能力和知识。而人力资本仅指复杂劳动的能力和知识。④强调重点不同。人力资源只注重劳动的量,却忽视了劳动的非同质性。而人力资本却强调劳动的非同质性即劳动力素质[13]。以人力资本管理理论为基础培养知识型馆员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创新图书馆管理。所培养的知识型馆员应该具备胜任知识管理的如下基本素质:①具有了解知识和信息的特征、结构、媒体的知识;②具有收集、组织、保存、利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③拥有信息技术识知(ITliteracy),即知道怎样运用合适的技术为目标用户捕获、分类和传播信息与知识,以及怎样把知识转化成集中化的员工数据库来存取;④具有敏锐的和善于分析的头脑,能从多种角度了解用户需求;⑤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14、15]。

5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文化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要求建立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知识共享文化。它的核心价值观如下:一是相互信任。领导与员工间、员工之间、员工与用户间要建立相互信赖关系,因为它是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如果双方互不信任,双方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员工或用户就不可能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贡献出来与大家共享。而这种相互信任关系是建立在管理过程的开放和透明,管理决策的公开、公正和民主,以及员工对管理目标和价值观的认同上;二是开放式交流。由于任何组织90%的知识都存在于员工的头脑中,释放这些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大挑战。员工可以通过使用类推、暗喻和讲故事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充分交流,共享他们的经验与知识;三是互动式学习。图书馆可以利用Internet和Intranet构造学习平台或专用知识网络,并通过这个学习平台把员工和用户联系起来,使他们能随时随地接受来自图书馆或员工/用户间的信息与知识;四是知识共享。图书馆应该吸收那些愿意并有能力参与合作与共享的员工、用户来组建图书馆的知识库,通过该知识库实现知识共享,使知识共享成为图书馆内部结构的一部分[16]。五是鼓励创新。图书馆不仅要建立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而且要容忍创新失败,允许奇思妙想付诸实施。这种知识共享文化必将全面创新图书馆文化,同时也为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一种氛围。建设这种知识共享文化的措施包括:

·培养员工的知识共享意识。图书馆可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员工的知识共享意识,如通过人员培训传送知识共享信息,通过一系列的庆典礼仪等创建知识共享氛围等。

·建立知识共享的技术基础,如建立图书馆网站及Intranet来快捷地进行知识交流。

·建立知识库。在图书馆的Intranet上建立知识库是实现知识共享必不可少的,其内容至少包括图书馆的人力资源、主要用户资源、先进的工作经验与技术、图书馆工作职位需要的技能和评价方法等。

·发挥高层管理者的示范作用。图书馆高层管理者可通过自身行为来强化员工的知识共享意识,如高层管理者同员工进行网上业务交流与指导。

·制定知识共享原则,如允许每位员工都能通过便捷的方式访问知识库、鼓励每位员工对相关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提供24小时的上网服务、确保每个关键词都能在知识库中搜索、及时更换知识库中陈旧的知识、提供多种语言服务等[17]。

·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通过一系列奖励政策促进知识共享文化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邱均平.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创新.情报资料工作,2002(3):5

2潘寅生主编.图书馆管理工作.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3李华伟等.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

4南方等.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与战略.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0(3):23-25

5孟广均,徐引篪主编.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进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6李桂华等.知识服务之运营方式探索.图书馆,2001(1):18-22

7吴怡青.试论现代图书馆的集成管理.情报资料工作,2000(5):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