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建设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6 17:56:37

政务建设论文

政务建设论文篇1

一、电子政务培训的机构建设应予重视

由于电子政务是信息社会出现的涉及多学科的新事物,一些地方的教育培训单位,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还没有专门的电子政务研究培训机构,而是把电子政务培训任务挂靠在现有部门,如管理教研部、计算机教研部等。由于机构的缺位或不到位,不能有专门人员研究、策划电子政务培训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细则,使电子政务培训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由于现有教研部门工作职责、职权范围所限,教学人员与当地政府信息化部门缺乏紧密联系和直接往来,教学单位对于当地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前沿性政策及技术问题等缺乏有效、及时的了解沟通,信息不灵。因此,各省、市级电子政务教学培训主管单位组建相应的专门机构,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及技术前沿课题,适当参与相关的科研及建设实施实践,对于提高培训质量、效益以及有效组织各级扩散培训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来看,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培训工作给予了重视,各地大都完善、建立了电子政务培训硬件设施,如设备完善的计算机房和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室等,为电子政务培训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各地电子政务教学主管单位应加强和完善培训单位的机构建设,从机构设置上为电子政务培训提供保障,以便有专门培训机构承担各省、市级电子政务培训的具体实施工作,如了解并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技术条件进行培训规划的制定、培训课程的设计、扩散培训的指导;参与科研和技术攻关,不断改进、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协调培训与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实施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关系等。

二、首先要加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

电子政务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政务培训的广度和深度。由于电子政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很电子商务资料库!1;5+*96*)15%)"强的政策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电子政务培训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多学科综合知识以及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宏观战略和相关政策、技术,但是目前现有师资队伍尚不足以胜任电子政务培训教学需要。一方面教师现有的专业知识单一,很难将电子政务的理论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加以概括和领悟;另一方面教师没有电子政务实践经验,对相关政策把握不足,对建设的宏观规划和具体步骤了解不够,在教学和技术上均无经验可言。依现有师资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实效性。要使教师尽快掌握电子政务学科理论以及培训必备知识,有效推进电子政务培训,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家权威性培训大多针对较高层次和级别的领导干部,尚未扩展到师资培训。而对于地方广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培训来说,则主要依靠地方培训教师进行。因此各地必须抓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并将培训与资格确认统一协调起来,参与电子政务扩散培训的教师应当首先取得电子政务培训教师资格,师资资格培训是各地电子政务培训的当务之急.

三、电子政务培训必须标准化、规范化

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规范有赖于电子政务培训的标准化。目前电子政务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培训机构的不完备,师资力量不足,当前电子政务培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规范的问题,有些地方尚不能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有侧重地进行课程设置。对于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从内容和形式上应区别于普通公务员培训,课程设置应有区别。随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领导干部将担负起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工作,他们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实施的决策者,对于领导干部的培训,应侧重在电子政务理念以及电子政务的系统规划与管理上,通过培训使广大干部加深对推进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明确责任,理清建设思路,提高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的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对于专业技术管理干部还应通过培训,使其具有评估和鉴别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电子政务的新的应用发展和实践效果,以便辨识新技术给政府现代化带来的新的机会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断适应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而对于普通公务员则应把重点放在电子政务办公能力培训上,主要培训桌面系统应用、OA办公自动化应用、网络平台应用等操作技能。

目前,一些地方培训课程的设置不够理想,比如,对领导干部的培训与普通公务员的培训选用同样的教材;将大部分学时分配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将电子政务培训仅作为一种烘托。这显然偏离了国家培训要求和实际需要,如此往复将会形成以计算机培训代替电子政务培训的局面,达不到应有效果,影响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其次,由于培训师资紧缺、实验环境和条件的局限,培训课程受到影响,比如,培训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因人(教师)设课问题。设置培训课程的时候一般按照现有教师可以胜任的课程(如计算机课程等)安排。在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实验环节的设计上,由于目前没有电子政务模拟系统,所以培训的实验环节只好安排为计算机基本操作: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等,使电子政务的培训变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目前的电子政务培训尚未实现与全国统一考试同步实施,因此电子政务培训,从内容、标准和效果上不能得以确认。

四、重视电子政务培训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的统一性

教学——科研——建设是三位一体的有机体,三者在电子政务实践过程中缺一不可,通过科研这个中间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建设实践联系在一起。电子政务培训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密切相关。一方面,电子政务培训为电子政务建设实践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对电子政务建设实践也将促进电子政务人才培训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各省、市电子政务培训主办单位的师资应积极参与本地区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施工作。参与科研攻关、了解当地电子政务建设实践进程对于培训师资是非常重要的,假如培训师资不参与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践,就像医学院的教师不临床一样,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如何可以搞好电子政务培训呢?因此,为深入了解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战略、建设规划、电子政务的总体结构和框架体系等,各省、市电子政务培训主管单位的师资应积极参与本地区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践,以便更加贴近实际地进行培训课程设计、开发与研究,编写比较权威、实用的培训教材和课件,使培训更好地配合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实际需要,确保电子政务培训的有效性,为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实践提供人才保障。

五、利用模拟环境提高电子政务培训质量和效果

电子政务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的具体业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向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同时电子政务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电子政务的培训应该在一个模拟环境下进行。模拟环境的主要意义有两个:

第一,这个模拟环境可以开发为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电子商务资料库(.44,1+06&1".-(的模式,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基本处于电子政务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基础信息建设尚未完成,机构调整问题、电子政务的立法问题;电子政务安全数字鸿沟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还无法做到成熟的水平。因此人们无法看到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的形态,从而对电子政务有一个完整的、形象的认识。但是电子政务在模拟环境的建立中可以屏蔽许多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难点和制约因素(比如:基础信息平台尚未建成,政府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问题,机构改革问题,数字鸿沟问题等)。建立虚拟的基础信息环境(如政府信息平台,即:电子支付、电子纪录、电子文件以及电子签名;国家基础信息系统:如人口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理想的政府机构的结构和政府运行方式,建立模拟的一体化电子政务体系等。这个模拟环境的建立可以将最成熟的电子政务理念、最成熟的电子政务技术、最完善的电子政务方法集成到一起,力求使培训者通过这个环境深入理解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产生的影响;电子政务给政府管理模式带来的变化;电子政务成熟阶段政府的组织结构以及业务流程等。政府角色及与公众关系的改变;政府管理的有限虚拟和虚实并举的新型态;信息时代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最终了解成熟的电子政务的整体模式、实施过程,掌握电子政务这门新兴学科。

政务建设论文篇2

服务型政府,是在民主政治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实现服务职能,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它是公共行政从传统官僚制向后官僚制转换的一种理想模式。

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特征是:(1)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政府;(2)民主和负责的政府;(3)法治和行政行为有效的政府;(4)“顾客至上”,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5)职能有限的政府;(6)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7)实现了合理分权的政府。

二、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1.中国公共行政面临的突出问题

(1)党政的二元结构体系,造成党政不分,甚至以党代政,公共行政难以按照应有的规律来设计和架构,造成机构膨胀、人浮于事、推诿扯皮、行政成本高、猖獗。执政党如何执政,是推进政府公共行政改革的前提条件。

(2)权力过于集中,政府职能配置不合理。权力过于集中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病根。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企业、社会、公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压抑,政府又掌舵又划桨,承担着社会的无限责任。

(3)公共政策的失败。政府对经济生活干预的基本手段是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但公共政策存在着种种困难、障碍和制约因素,使得政府难以制定并执行好的或合理的公共政策,导致公共政策失败。

(4)公营部门高度垄断,缺乏竞争。我国公营部门长期实行公共投资、公共所有、公共经营的方式,几乎不存在经营风险问题。由于其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具有独占性,公民的意愿和利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维护。

(5)行政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消极因素,制约着公共行政改革的进程。我国传统的行政文化理念是权威主义,政府的绝对权力造成了许多寻租和腐败现象的滋长,助长了“官本位”思想,使政府难以真正产生“公民至上”的服务文化。

2.服务型政府理论运用于中国行政改革的战略构想

(1)掌划分离的有限行政。政府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事必躬亲,应更多地借助于市场这一手段,恰当地利用私营部门来供给公共物品和服务。有限行政是我国彻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传统,推进行政改革的必然选择。

(2)讲求效果和收益的有效行政。有效行政是我国行政改革的基本理论诉求。以提供高质量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实现高绩效的社会治理为自身行动的终极目标。

(3)授权与分权的民主行政。我国行政改革要朝着民主行政的方向发展。政府在进行公共决策、实施公共管理和供给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增强民主意识,实行民主制度,积极发展和有效引导非营利组织的成长。

(4)以民为本的服务行政。服务行政是我国行政改革的根本目标。政府行使公共权力的目的不再是为了管理甚至控制公众,而是为了给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此时,公众才能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才能得到根本体现。

三、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道路选择和对策

1.公共服务法治化,实现公共服务的良性发展

一是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职责权限。二是制定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依据这个标准合理公平地分配公共资源。三是提高公共服务的透明度和公开化程度,加大对公共服务的监督力度,严厉禁止和杜绝公共服务中的乱收费、乱涨价现象,保证公共服务的质量。

2.重新审视和定位政府治理的角色,即“服务”而非“掌舵”

服务型政府理论强调政府角色的转换,主张将政府角色定位为“掌舵”而非“划桨”,意味着政府不应过多地具体承担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而是尽可能地以委托、承包、等市场化的制度安排,将公共服务呈递责任转移给私营部门及非营利部门,并对公共利益做出积极的回应,这也是服务型政府追求的根本目标。

3.建立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供给的民众导向制度

政府服务应体现“以人为本,以客为尊”的原则,以民众诉求为导向,以民众的期望决定策略设计的蓝图,以民众的需求决定服务的内涵和方式。我们应该重新认识社会与政府的关系,从制度上实现政府的决策与行为由“以政府为中心”向“以公众为中心”的转移,使服务行政具有透明性、公正性、回应性和责任性,疏通政府与公众对话的渠道,保障公众知情权。

4.培育公民社会自治能力,建立政务公开制度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强调社会力量的参与,强调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向社会组织的转移。首先,政府必须积极培育各种民间社团,培育各种带有自治性、自主性的社会组织,承担起多样的治理责任。其次,政府与社会应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沟通、互动和合作,形成治理网络,建立畅通的社会沟通与协商机制,推动政府文件的透明化传输,保障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5.建立政府绩效评价制度

目前,从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整体价值理念来看,现代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所要求的服务行政还谈不上任何绩效管理。因此,必须对政府的服务实行绩效管理和评价制度。首先,政府绩效评价必须明确评价的主体。服务品质的好坏,必须取决于民众的满意度,评估主体必须是多层次、多渠道的。其次,政府绩效评价必须确立一定的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标准要具有有效性、效率性、公平性、合法性和政治可行性,要疏通民众参与评估的渠道,让民众评议,让人民监督。

6.加强责任制度的建设

责任政府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基本理念。人民不仅有享受政府服务的权利,还有监督政府行政、要求其承担责任的权利。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公务员引咎辞职制度,强化行政问责体制外的控制手段建设,完善公民个人申诉渠道。逐步实现把政府和部门的行为置于社会和民众的有效监督之下,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从而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井敏.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迟福林.全面理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涵义.人民论坛,2006.

[3]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指南[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4]邹东升.政府公共服务中的价值导向、法治取向与政策转向[J].求实,2005,(1).

政务建设论文篇3

一、落后地区县级政府电子政务的建设现状

目前,落后地区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总体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其主要问题如下:网站页面上的内容较少而且单一,信息比较陈旧而且相当少,几乎没有上传新的信息;网络只是对硬件的建设比较注重而比较忽略其具体的应用,另外网络的内部业务应用层次低,公共网络系统基本上只可以提供上网浏览业务而其他的职能较少;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的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网络信息共享的基础非常薄弱;落后地区县级政府部门没有形成信息化管理中心,也没有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更没有形成全县政府部门统一的计算机网络交换平台;对于电子政务投入的资金很少,政府的各个部门各行其是,信息建设得不到交流,使得信息建设处于低水平且存在大量重复,导致了电子信息资源的浪费;最后公众对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关注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利用程度低,缺乏专业的电子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人才。

二、落后地区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水平较低的原因分析

1.缺乏对电子政务的范围和地位的正确认识。如何正确的认识信息化建设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正确认识。由于落后地区县级政府的一些领导层文化水平、思想层次以及眼界阅历不够,缺乏对电子政务的范围和地位的正确认识。其中一些领导认为电子政务的建设就是政府网站的建立,某些领导认为电子政务的建设就是自动化办公的实现;某些领导认为电子政务建设就是面子工程,只要政府网站的做的比较美观就可以了,对网站主页的文字宣传比较重视,而忽略了政府电子政务的信息化服务是面向公众的,导致政府在电子政务上与公众缺乏互动与回应,最终使得电子政务成为面子工程、虚而不实。同时,落后地区经济总量不足,使得落后地区县级政府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电子政务的建设中去,并且对电子政府也缺乏正确的认识,这导致电子政务建设成为一个虚有的形式。另外电子政府中的政府网站主页面上的内容较少而且单一,信息比较陈旧而且相当少,几乎没有上传新的信息,严重背离了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初衷。

2.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雄厚的经济基础通常是发展信息化的保障。而作为一项系统的电子信息化工程,电子政务的建设与管理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进行长时间的连续投入。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化程度不高,很多必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都难以进行,并且电子政务的建设也需要拥有信息数字化的软件平台与硬件设施,这都需要数额巨大的财政经费来给予支持,更何况电子政务工程的后期的运营与维护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落后地区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水平较低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

3.基层公务员和群众文化素质较低,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第一,落后地区基层公务员的文化素质不高,缺乏足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公务员甚至可能连计算机都不会使用,有的地方县级政府的网络知识普及率较差,关于电子政务以及信息化的基础培训较少,难以达到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第二,落后地区县级政府精通网络技术的专业人才匮乏。主要是因为落后地区县级政府经济基础薄弱,物质条件与福利待遇不高,难以吸引到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有很多地方即使有合适的专业人才也很难留住人才。同时,落后地区的群众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对计算机、网络更是闻所未闻,无法运用其了解和利用相关信息。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电子政务在落后地区县级政府的建设和发展速度。

三、落后地区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领导的重视与认识程度。实现对落后地区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推进工作,首先要转变思想,努力正确的理解与认识电子政务与信息化建设。通过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的研究表明,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越是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其在电子信息化的建设上投入的资金与重视程度也就越大。在当前的环境背景之下,信息获取的滞后将严重影响到落后地区社会各方面发展的落后。因此,要重视电子政务的推进和发展。当前,推进电子政务的工作是极其复杂而又艰巨的。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行政理念、办公技能以及办公习惯都将受到新的挑战。无论是各级领导还是广大社会民众都应该努力转变观念以适应电子政务的建设与信息化推进的工作。落后地区县级政府及其下属各个部门应该对此有充足的认识,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到广大公务员,都要尽快转变思想。首先要树立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对电子政务是政府为了更好的全新全意的为人民服务的内涵进行正确的认识,抓住时机,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其次,落后地区县级政府以及各相关部门应进行“系统思考”,克服官本位思想与主义,从整体利益出发,顾全大局,使得落后地区县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真正得以实现,并充分发挥其为人民服务的应有作用。再次,领导重视将是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障,也应通过电子政务的高效工作来提高领导对电子政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把推进部门和单位信息化的进程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制度上进行保障落后地区县级政府电子政务的有效实施。同时,随着当前不断深入的大部制改革的进行,落后地区县级政府应该积极推进部门电子政务协同工作,从而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2.发展经济,保持电子政务建设资金的正常投入。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严重的制约着这个地区其他方面的发展,所以,对于落后地区县级政府来说,首要任务是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发展经济,利用本地区的优势资源,寻找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经济突破口,带动当地经济繁荣、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落后地区县级政府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单一且较少,需要进行的基础项目支出较多,这样就很难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电子政务的建设中,因此落后地区县级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上,要明确政府投资的主体和范围,把可以市场化运作融资的部分推向市场,从而可以节约大量的资金。此外,落后地区县级政府还应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政府业务的改造需求以及各部门信息化成熟度等按照各自的特点进行区别规划,并给以资金保障。政府也还可以为电子政务建设工程成立专门的专项资金,并设置科学的监督制度来保障资金合理的用于电子政务的建设中去。在解决资金问题上,可以借鉴其他县级政府的成功经验,比如“四个一点”的做法,即地方财政出一点、部门出一点、发动社会各界捐助一点、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多支持一点,通过多渠道来筹集资金以支援信息化的建设,与此同时调动各方积极性联合各个部门实行共建,从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政务建设论文篇4

论文摘要:进行现代化教育改革,推动素质教育发展最终是为了建立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新型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学科综合能力。近些年来,初中思想政治素质化教育改革从教育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进行了改革。文章基于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对当前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了总结性探讨。

论文关键词:初中生思政治手段

当前形势下,初中生受来自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其思想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因此,进行创新的教学模式探讨不但是为了满足教育改革,同时更重要的是跟进社会方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要跟进时展,与时俱进,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立足于全面改革。促进当前教育格局由成绩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功能体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能力。

1应当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必须以学生为本。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确立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政治道德需求,培育他们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等主体属性;贴近学生实际,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通过启发交流、参与互动、研究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贴近学生,克服角色偏差,既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又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贴近生活,积极创造条件,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同时要更多的关心和指导特殊群体的学生。既要重视经济困难学生的扶贫帮困、又要做好心理障碍学生的释疑解惑工作。

2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所谓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并不是要求每个教师在每一节课都要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是要在扬弃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交叉使用启发式、讨论式、和谐式、自学式等新的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学生总希望每一堂课都有新鲜感,每一堂课都能学到一些新的知识,能力得到新的提高。而学生的情感引发往往与一定的情景有关,创设情景才能满足当代中学生求知求新的内在要求,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觉悟和素质。为此,我们要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善于带领学生置身干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使学生进人情感共鸣的境界。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既有优点,也有不足,因而要全面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善于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使用各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求新求活。一般来说,在教学实践中,理论性强的内容要采用启发式;感彩浓的内容宜采用和谐式;有争议的知识在教学中应采用讨论式;要求学生必须记住的知识点适合竞赛式;简单明了的教学内容最好组织学生自学。如在讲授“正当防卫”一节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将案例播放给学生,并提出讨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其次采用启发式,通过对理论的阐述和案例分析,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然后引导学生自学,并进行辅导;最后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结合一些法律条文,让学生把知识点记住。

3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意义

开展实践活动,实施情感体验,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一大目标来抓,这要求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强化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爱自己,爱家庭,爱社会的世界观的形成。这就需要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应当加强兴趣教学活动的开展。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著名的捷克教育家也指出,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场所”。因此,政治教师应当给沉闷的课堂增添乐趣,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呢。教师应在有限的讲授时间里充分发挥语言魅力,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有关的故事、名言、谚语;有关感兴趣的问题;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时事等等,都能引发学生注意焦点,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再次,应当注重情感和道德实践。在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成长。活动课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提高学生行为的正确性,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道理,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包括当地学校及教师自身条件和学生的特点,以及时事背景,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这些活动实际是学生互动、交流、沟通、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交流对话中提高。

4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打破“应试化”评价模式的藩篱

应试化的评价模式不仅不能科学判断学生的学习成果,反而会打压学生的创新热情,束缚学生的开拓性思维。在此情形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务必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用更科学化的指标来衡量学生成绩,而不应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教材的框架之内。

政务建设论文篇5

内容论文摘要:“十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电子政务总体发展水平迈上了新台阶。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难点,受到“数字鸿沟”、“信息孤岛”等的影响。有必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探索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有效措施。 论文关键词:电子政务 信息安全 措施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滞后,电子政务受到人文环境的约束 从近年的实践来看,对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一方面,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不少人对电子政务的目的、意义、重要性和发展趋势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习惯于传统的办公模式,对电子化给传统政务办公方式带来的革命性变革认识不足又难以适应。把电子政务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认为电子政务是一个技术问题,从而加强硬件投入,却不重视软件的开发,也不重视业务流程的重组,更不注重信息的收集,使建立起来的网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部门利益自我保护根深蒂固。电子政务建设强调政府流程再造,需要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必然会带来政府相关部门利益和部门的消失和权利的削弱,会减少人员等,对发展电子政务的阻力也会增大。 (二)标准化程度低,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 电子政务建设没有完全以政府业务流程为导向,各业务系统共享程度较低,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尽管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现有网络平台条件,严禁重复建设”的明确要求,但由于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宏观的规划,政务专网建设存在各自为政、标准不统一的现象,不能支持实现互联互通,信息不能共享,跨部门业务不能协同。“纵强横弱”、“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制度规范尚不完善,政务信息公开的制度性建设刚刚开始,制约了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整体水平。 (三)注重“电子”建设,忽视政府业务流程的改进 “电子政务”的关键是“政务”,而不是“电子”。但不少领导者只是把电子政务当成一种新技术,以为只要投资,有了硬件设备和各种软件,政府上网以后,就算建成电子政务。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出现一些问题,一方面,原有的金字塔式的行政组织结构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播。信息在行政传播过程中呈现非对称性和层级性,往往造成信息的失真或失效。另一方面,传统的业务流程不适应电子政务。传统的政府机构条块分割,职能包罗万象,政府业务数据流程不得不按地理位置和人力分配被分割在多个部门,使得相同的信息往往在不同的部门都要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和管理,在建立电子政务系统时,各个系统相互独立,技术与规范各不相同,结果是建立起了一个个信息孤岛。这种多层次、低效能的行政机构和业务流程不利于信息的统一收集和整理。 (四)安全存在隐患,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对于电子政务来说,网络的安全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信息时代国家机器的稳定运行和社会秩序的安定团结。总体上看,我国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科学、完整、高效、统一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主要表现为我国的政务系统大多分级、分域保护不明确;安全隔离不彻底,内外网承载业务划分与信息安全的要求不对等;密码与信任体系建设不完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不完善;全社会的信息安全意识不强;信息安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信息安全技术缺乏创新性与自主性,同时对引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缺乏有效的管理与合理改造。呈快速上升趋势的病毒传播和网络攻击等犯罪活动使网络泄密事件屡有发生。这些都存在对电子政务系统构成威协的不安全因素。 完善电子政务建设的措施 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既是我国各级政府机构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与国际接轨,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现状,针对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健全领导机构,规划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 目前,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应用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地方之间、部门之间不能协同共享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因此,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要加强领导、统一规划。一方面,国务院要成立电子政务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和组织中央及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可以采取“总体统筹、分工负责”的原则,加强政府的指导监督等管理

政务建设论文篇6

摘 要:行政服务中心是现行行政体制下开展的一种新型行政工作制度和行政办事方式,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表现模式,其对建设服务型政府、效能政府有极大的研究意义。 论文关键词:服务型政府 行政服务中心 行政许可 行政服务中心是本世纪初我国地方政府治理中出现的新鲜事物。它有多个说法,有的地方叫做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有的地方叫做行政中心,有的地方叫做政务大厅,一般正式文件里叫做行政服务中心。不管其称谓如何,行政服务中心是现行行政体制下开展的一种新型行政工作制度和行政办事方式。基本模式是:政府多个相关职能部门将行政许可、审批工作和各类大众服务性工作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在这个通透式办公场所中,通过集中服务部门,集中服务项目,简化服务流程,优化服务机制,以良好的服务作风依法开展政务活动的一种便民方式。它集首问责任制、办事承诺制、一站式办公等多种便民措施为一体,目的是为了提高行政办事效率,防止以行政权力谋私。现在,我国不少地方包括区县级单位都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涉及数千种政务工作。如北京市18区县和43个政府部门全部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涉及各类行政许可和服务事项约2000余项。根据2007年l月的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报告统计,全国建有2166个行政服务中心。可见,行政服务中心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对建设服务型政府、效能政府有极大研究意义;其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行政服务中心出现的主要背景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这是我们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明确要求。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需要,要履行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迫切需要加快政府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这样才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行政服务中心就是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而出现的。 (二)是为了改变政府及其公务员服务意识淡薄的现实 2005年某网站刊文:惊闻“政府机关人员敬业度最低”!文章称,根据调查,政府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敬业度最低。敬业指数用来反映员工对本岗位的热爱程度,指数越高则表明员工越热爱本岗位,反之亦然。调查显示,“爱岗不敬业”的现象在政府机关人员中大量存在:他们“热爱”自己的岗位却缺乏相应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行业敬业指数高低既有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因素,还有外部的客观环境、竞争压力等因素。由于政府机关人员的工作压力、责任意识、忧患意识等远远逊色于那些市场化、商业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的员工,而政府人员敬业与否与其工资标准、福利待遇并没有直接联系才造成如此低的敬业指数。如此低的敬业指数,如何提升政府工作效率,更逞论建设效能政府、服务型政府了。行政服务中心就是为了回应提升政府及其公务员职业道德水准特别是敬业精神的需要而成立的。 (三)是为了配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而成立 2001年10月,中央就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行部署,国务院批转监察部、国务院法制办等部委的《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监察部,承担行政审批日常工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政府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项目,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更加重视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升政府工作效率。行政服务中心就是为了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而成立的。 (四)也是为了配合《行政许可法》实施而成立 2011年《行政许可法》实施,按照行政许可法的精神,行政机关要将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事前行政许可与事后严格监管、管理与服务等有机统一起来,要充分利用间接管理手段、动态管理机制和事后监督检查,加强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这对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将产生积极推动作用,有利于建成效能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就是为了配合行政许可法的更好实施而成立的。 二、行政服务中心的运行模式 (一)基本工作模式 各地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模式,归纳起来有:一口全程代办式、大厅承诺办结式、网络信息服务式、牵头单位式等。 “一口全程代办式”即设立统一的对外受理窗口,全程代办、及时回复。一些服务事项少、每天接待群众较少的单位按照“一口受理、全程代办、内部运作、按期办结”的要求,在受理窗口一次性地把服务事项办理完毕;“大厅承诺办结式”,就是政府职能部门或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统一设立服务大厅,厅中设立多个窗口,为群众办事全程的模式。这种模式关键在于提高一次办结率,同时依法按承诺时限办结。一些服务事项多,接待群众量大的部门大多采用这种方式。“网络信息服务式”,就是通过电子政务的信息化服务模式为群众服务。这是政府服务形式的发展方向。“牵头单位式”即对行政许可事项需统一办理或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的,由一个牵头单位负责受理并协调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办理,统一送达办理结果。以上几种模式,都可以在行政服务中心里进行,但是有的在中心只是完成一部分,有的在中心则能全部完成,这要视申办人的申办事项而定。 (二)基本工作制度 各地行政服务中心已经制定和出台了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和办法。如全程办事制工作流程、行政服务中心工作实施细则、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行为准则、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考核办法、行政服务中心投诉督查办法等制度规定,明确和完善了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和行为规范以及考核、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体系,保障了行政服务中心的规范运作。 (三)工作关键环节即整合环节 按照事权责相一致和便民高效的原则,政府部门内部、部门之间的职能要整合,办事程序和工作流程要优化调整,办事效率要提高。政府部门只有整合了进入中心的各项职能,效能政府的目的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三、行政服务中心的初步成效 行政服务中心的建立,实现了在现行体制下对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重新组合,通过创新和改进工作方式,推动政府部门工作方法的改变,减少部门之间的推诱扯皮和相互挚肘,从而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能。 (一)提高了工作效率 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口受理,全程代办、按时办结等工作模式,改变了政府部门内部科室各自为战、分别对外的传统模式,由一个窗口统一接待申办人,各种手续在部门之间自行流转,限期办理,最后由一个窗口统一送达申办人,促使各单位自我清理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以及部门间的繁杂规程,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 (二)实现了办事公开透明 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公开制度贯穿于中心工作全过程。服务项目、办事手续、办事程序、完成时限、收费标准、投诉办法等全部向社会公开,办事过程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增强了办事透明度。受理室的设立使得经办人与申办人相对分离,减少了申办人与政府工作人员打交道的机会,较好地防止了以权谋私、与民争利行为。 (三)提高了政府服务意识 人本、服务、高效是行政服务中心的宗旨。把申办人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在行政服务中心里成为政府各部门的实际行动,改变了政府机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 (四)提高了电子政务水平 行政服务中心促使政府各部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通过电子政务的形式,为申办人服务,提高了电子政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毛昭晖.中国行政效能监察—理论、模式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41一53页. 2.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5年10月26日 3.康贵民.服务型政府框架下行政监察职能研究[D]博士论文,2009年5月 4.《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历次全会工作报告汇编》,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

政务建设论文篇7

论文摘要: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建立之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与先决条件。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既要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正确把握其基本特征,又要科学设定建设路径。唯有如此,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才能积极稳妥地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才能得以最终实现。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公共服务;体制创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党的1项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从理论到实践,它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新境界必有新要求,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完备的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系,以消除社会公共需求日益增长与当前社会公共服务提供不足的矛盾,缓解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紧张关系。 1、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与先决条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社会市场化进程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催生了大量的利益主体,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但也带来了新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国内各种利益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伴生出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比如,社会需求的某些方面仍然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社会贫困问题虽有所缓解但仍然严峻,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大量的社会稳定与公共安全问题、失业问题、教育问题、环保问题等日趋突出。诸如此类的社会不和谐问题犹如病灶1般侵入并损害了我国社会机体,给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深入分析上述这些侵害我国社会机体的因素,笔者认为,这些不和谐因素归根结底都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备所致。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这不仅给“公共服务”下了1个权威性定义,而且深刻地阐述了公共服务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确,在新形势下,我国公共需求呈现出增长迅速、主体多元化、结构复杂化、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需求比重大幅上升,公共需求结构正逐步由消费型向发展型升级。具体而言,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主要表现如下:1是公共需求以超常的速度增长。近几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总需求中,个人公共需求年均提高的比重相当于过去5年的总体增幅,并且近两年的增幅更大。2是公共需求主体快速扩大,广大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者逐步成为公共需求的主体。3是公共需求的结构变化迅速,除了义务教育和公共医疗,对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以及利益表达的需求越来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由于1方面是公共需求迅速增长,另1方面则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使得我国公共服务体系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甚至已经成为我国突出的社会矛盾。这个社会矛盾不解决,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和谐社会的建构就无从谈起。因此,从1定意义上说,建设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就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与先决条件。换言之,只有建立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才能实现社会公平、稳定、快速、健康、持续性的发展。 2、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必须1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出发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相当长时期内所要面临的1大基本国情。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要受基本国情的制约,和谐社会的发展程度同样要受制于此。也就是说,当前我国所要建构的和谐社会,是1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和谐社会,否则,这种和谐社会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我们党也正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发展状况,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九大目标包含了我国民主法治、人民生活、公共服务、道德文化、社会创新、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全方位的内容,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1定时期内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同理,完备的公

政务建设论文篇8

1、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回顾及现状分析

探索阶段也就是办公自动化阶段,一九八五年我国启动了“海内工程”项目,其核心是在中央政府展开办公自动化建设,应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完成1些政务管理流动。尔后,在全国掀起了学习计算机的热潮,但此时“电子政务”的概念尚无正式提出来,而计算机的利用也仅限于政府内部。其次,推动阶段。推动阶段以“3金工程”施行为基础,而自一九九四年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后,国内才开始了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建设。“3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以及金卡工程,尔后还有1系列的“102金工程”,“3金工程”以及“102金工程”均属于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除了此以外,国务院为加强政府信息化建设,于一九九六年成立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组织领导全国各级政府的信息化建设。而此时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还处于试点阶段,利用项目的数量不多,大规模的利用以及推行尚无实现。最后,高速发展阶段。高速发展阶段是自一九九九年一月“政府上网工程”启动之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所处的阶段。政府上网工程患上到了全国各级政府部门的踊跃响应,各个政府以及部门纷纭建起了自己的门户网站,但因为缺少统1的标准,各个处所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乱象丛生,同时因为缺少法律规范以及部门监管,政府网站信息安全不容乐观。目前跟着电子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1些新的利用被开发出来,如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在政府管理方面的利用,能大大提高政府管理以及服务的效能。目前良多城市都在进行无线城市建设,无线城市就是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典型利用。除了此以外,政府挪动办公内网系统也是利用的物联网技术。

2、政务公然视域下电子政务发展的对于策

一.将电子政务建设与行政体制改革相结合电子政务是电子与政务的结合

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对于传统业务流程的再造,因而,电子政务的发展离不开行政体制的改革与完美。而行政体制改革是1项系统工程,它不可能一挥而就。二0一三年三月一七日上午,102届全国人大1次会议落幕后,国务院总理答中外记者问,在回答1位中央电视台记者关于改革的发问时,指出“现在触动利益常常比涉及灵魂还难。”在谈到政府机构改革时,还指出:“这是削权,是自我革命,会很痛,乃至有割腕的感觉”。咱们说“革他人的命容易,革自己的命难”,而行政体制改革必然要涉及1些政府部门的利益,这也是行政体制改革滞后的1个首要缘由。

政务建设论文篇9

摘 要 电子政务既是政务信息化的具体体现,也是衡量现代城市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显著标志,还是城市竞争力提升的途径之一。武汉作为我国中部特大中心城市,要实现中部崛起、和在中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必须要不断加快信息化进程,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关键词 政务创新 行政流程再造 保障体系 电子政务是政务信息化的具体体现,是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竞争力水平的显著标志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传统政府管理中的政策不够透明、管理职能单一和运转效率不高等现象,已难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同时,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加速迈向现代化的同时,客观上也要求政府创新政务处理模式,积极推进电子政务,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 1 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的意义 1.1 可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创新 电子政务的实现可以有效地向市民提供交互式服务,提升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政府上网,为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履行职能、实施管理、提供服务的行动平台,政府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双向互动特点,通过建设各级政府网站、及时政府信息以及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项目,将政府拥有的大量信息资源与市民和企业日益增长的政务信息需求之间架起方便、快捷的沟通桥梁,随时能够倾听市民的心声、接受市民的监督,变政府管理导向为为民服务导向,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以政务公开为突破口,规范政府行政管理行为。政府部门在网上公开各自的工作职能和职责、政策文件、重要活动,以及有关办事项目、办事程序、办事标准,使老百姓了解各部门主要干什么,具体怎么办。同时,通过设立网上电子公告牌、投诉信箱等形式,开辟老百姓评判政府部门行为的渠道,自觉将本部门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从而达到杜绝暗箱操作、不断规范行政行为、完善政府管理的目的,努力为市民营造一个透明的办事环境。 1.2 是加快推进城市信息化的切入点 电子政务是城市信息化的核心和重点,率先实现电子政务,必将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的进程。电子政务的整体策划和设计应以城市电子政府各项应用和服务为目标,参考城市信息化总体构架和电子政务逻辑结构模型,结合城市信息化建设规划,制定包括网络、安全和应用支撑体系在内的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总体技术方案应给出电子政务的总体建设目标、总体功能目标、总体组成以及各个专业系统的方案等,总体实施方案应明确具体建设项目、项目的工程设计、项目分期建设计划以及管理办法等。 1.3 是促进政府行政流程再造的需要 电子政务是一场深刻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革命,它不仅意味着政府行政管理要进一步地公开和透明,政府要通过网络去处理属于其管辖范围内的一部分公共管理事务,更意味着政府工业时代形成的职能式、集权化的政务流程必须再造,才能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现代政府的要求。 政府行政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绕不过的门槛。政府行政流程再造是政府根据电子政务运作的内在机理为原则,对传统的以行政职能为中心的行政流程进行再造,转变为以公众服务需求为起点,政府应创造出对公众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终点,进行一系列借助网络运行的政务活动。政府再造后的行政流程以公众满意为目标,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面向公众,以事务为中心;二是跨越职能部门、所属单位的现有边界。再造流程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流程本身,而是适应电子政务的要求,充分利用和发挥电子政务的特点和优势,提高政府竞争力。 2 武汉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现状 2.1 领导体制逐步完善 为科学规划和实施信息化重点工程,武汉市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适时调整了信息化领导小组组成部门和人员,实现了党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组织的协调与统一。成立了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设计专班,包括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的业务人员和有关信息化专家。组织体制的创新,为推进武汉电子政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有利的技术支撑。 2.2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全市已基本形成光缆、微波、卫星、移动通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信息传输网;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高速发展;推进了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企业改革和技术进步取得了明显进展;各行业信息化应用得了显著的进步;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初见成效。 2009年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209.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68.43万户,电话

政务建设论文篇10

论文摘要:理论建设是参政党思想建设的首要环节,是参政党各项建设的基础建设。关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研究已经起步,并且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本文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内涵和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主要任务,以及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的主要措施等多个方面,概述了新世纪以来国内理论界关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研究的状况。

理论建设是参政党思想建设的首要环节,是参政党各项建设的基础建设。新世纪以来,理论界对参政党理论建设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产生了一批影响广泛的学术成果。对参政党理论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系统和科学地研究和论述,有力地促进了参政党建设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而且对执政党的理论建设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使研究推向深入,现将这些学术进展作一简要论评。

一、关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一)关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内涵

参政党理论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理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参政党理论建设”这一命题是如何提出的,它有什么样的内涵,是我们在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论者对“参政党理论建设”命题的提出进行了论述和考证。王行道、李启先等论者认为:参政党理论建设问题,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给黄炎培的两封信中就有涉及,在信中第一次提出了建立派理论这一重大课题。在1989年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参政党”的概念。此后,理论建设被作为参政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方面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

关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实质,大多数论者都认同民建中央名誉主席孙起孟的观点,参政党理论建设,就是“把参政党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使之带有条理性、综合性,上升到理论。”农工党中央明确提出,参政党理论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理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包括:理论的学习运用、宣传教育、研究创新和成果转化等四个方面。这其中,理论的学习运用是基础,宣传教育是手段,研究创新是重点,成果转化是关键。

(二)关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意义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不仅具有认识的深刻性,而且具有实践的导向性。对于一个政党来说,理论是立党之本,理论建设也是参政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在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理论建设不仅对执政的共产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参政的派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理论界普遍认为,派加强理论建设,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团结、凝聚广大成员,是新形势下保持参政党理论上成熟、政治上坚定的必然要求,对于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把派建设成为适应世纪形势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参政党,从而推动多党合作事业的不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论者们指出了参政党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围绕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意义展开论述。

参政党理论建设的理论意义。陈宗兴、李启先、张献生等论者认为,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参政党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适应新世纪参政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建立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客观要求。朱晓琳、侯向东认为,理论成熟是参政党成熟的标志,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多党合作的内在需要。不仅有利于参政党政治上的成熟,而且有助于参政党成员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理论体系的发展。

参政党理沦建设的实践意义。农工党中央认为,参政党理论建设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商制度的需要,是新世纪多党合作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参政能力、建设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参政党的需要;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我党工作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需要。王认为,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有利于多党合作,这是时代对参政党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各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实践的需要;是团结党员,凝聚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的理性要求。不仅有助于参政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职能的强化.而且有助于改变参政党理论研究工作滞后于实践发展的现状。

二、关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关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指导思想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必须坚持自己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和定性。理论界对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指导思想认识完全统一。学者们均认为,政党的指导思想是政党所致力的事业的理论基础,是政党一切活动的行动指南,是政党存在和发展的理论依据。不同的历史时期,政党的指导思想不同。现在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指导思想上绝不能搞多元化,这是参政党理论建设绝对不能突破的底线。把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一冯克思主义作为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基础,不仅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科学性决定的,更是由派的历史使命、坚持多党合作制度和自身建设的需要决定的。很多论者明确指出:参政党理论建设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方法,提高认识能力和水平,而不是要把派都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科学发展观是中共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的指南。余天武认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发展观全面、和谐、发展的观点来指导参政党的理论建设,强调的是用辩证的、统一的、整体的、协调的科学理念。

(二)关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基本原则

参政党理论建设,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陈宗兴、张献生、卞直忠等论者都认为,参政党理论建设先必须把握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这就要求,参政党理论建设必须在多党合作理论的框架内进行,绝不能搞出一套独立于多党合作理论之外的理论体系,这就指明了参政党建设的正确方向。在指导思想上绝不能搞多元化,这是保证多党合作的思想基础。

很多论者明确提出,参政党理论建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这是对理论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理论不断丰富发展的关键所在,是保证多党合作的发展基础。同时,参政党理论建设也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派和统一战线工作中不能搞多中心,这是保证多党合作的共事基础。参政党理论研究必须以派的长期实践为基本依据,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为重要借鉴。

三、关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主要内

(一)关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内容分类

从日前情况来看,由于各派的积极努力,在自身建设上已经探索出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加上中国共产党理论工作者和社会上一些专家学者的悉心研究,也形成了一些很有见地的科研成果,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内容框架初步形成。中国农工中央对参政党理论建设主要内容的概括比较系统和规范:关于理论的学习运用、宣传教育;建设什么样的参政党和怎样建设参政党的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研究;如何参政议政、促进发展的研究:参政党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研究。此外,派历史研究也很重要。从构建参政党建设理论体系的要求出发,袁廷华提出,关于参政党的指导思想、参政党的功能、参政党利益表达和代表性问题、参政党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建设问题、扩大多党合作制度的包容性与派的组织发展问题、参政党能力建设等一些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内容。蒙少宁从研究对象等方面着手,把参政党理论建设内容大体上分为:加强党员的理论武装提高整体素质;加强对党组织自身存在与发展的研究;对参政实践即多党合作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等三大块内容。他又分析了这三个部分内容的关系,即:前两块内容是基础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多党合作打基础,是为实现第三块内容。陈岩也把参政党理论建设的结构大体上分为三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参政党建设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是研究派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部分的任务是回答为什么要建设参政党。第二部分是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是研究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原则、方法和规律,这部分的任务是回答如何建设参政党。第三部分是参政党功能的运行原理,主要内容是研究派的功能、机制以及发挥作用的根本途径。这部分的任务是回答参政党在多党合作的格局中怎样履行职责、发挥作用

(二)关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具体问题

理论建设与思想建设的关系。曹志、陈岩认为,理论建设是思想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内容上理论建设含在思想建设之中,但是思想和理论密不可分。思想是理性认识,理论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没有理性的导向,思想认识就很难统一;没有科学理论指导,思想认识和思维观念必然是肤浅和混乱的。离开理论建设单独去谈思想建设,思想建设就会空洞乏味,没有说服力。没有理论建设这个基础性建设,其它各项建设就很难奏效。

参政党理论建设与执政党理论建设的关系。余天武认为,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首先,我国实行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合作的方式、方法,合作的程度、成效,不仅取决于参政党自身的努力,也取决于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其次,合作的双方在进行合作时不仅需要研究了解合作本身,还需要了解研究合作方围绕这个项目的意图、背景、政策支持、前景目标、实施计划等方方面面,才能找到共同点和更好的切入点,以便更和谐地进行合作。其三,既是参政与执政的多党合作,就应该在各自特色的党建研究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共同面对合作中的诸多问题。

传统文化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关系问题。农工党重庆市委理论研究指导小组认为,参政党理论建设在坚持多党合作政治准则的基础上,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理论智慧。对于传统文化应该客观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参政党理论建设应对其进行有区别的文化选择,要坚持在弘扬中实现超越的原则。

四、关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任务

多年以来,由于各方面条件不成熟,参政党建设理论并未作为一门正式的专业学科而得到确立,关于中国参政党建设理论研究的已有成果,大多还停留在对多党合作有关政策的解释或重复有关政策文件的观点,学术研究雷同于一般的政治宣传层次。然而,参政党建立理沦是一个政党发挥主动性和发展多党合作所不可缺少的。

参政党理论建设的任务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但都是围绕国家的中心工作来展开。探求参政党建设的一般原理,研究参政党自身建设的规律、原则和方法,以及参政党职能运行规律。蒋正华、陈宗兴等论者认为参政党理论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我国政党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和贯彻中国共产党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且提出参政党理论建设要实现“三个着眼于”,即:研究回答参政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持和促进我国政党关系和谐;加强多党合作和派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切实保证多党合作事业薪火传承。

李启先、蒙少宁提出参政党理论建设的任务,就是执政党的指导思想与参政党的社会政治实践结合起来,探索参政党自身建设一般原理,研究在理论、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具体问题。I:LOH:参政党如何通过对国内国际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展开全面系统的探讨,进行科学的判断和分析,借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基础,用以指导和推动参政党的工作实践。研究和回答参政党建设中亟待解决、广大党员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参政党理论建设,还要提高派成员的综合政治思想素质,增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及对参政党的地位、性质、任务和历史使命的认识,为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供思想理论支持。

五、关于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的王要措施

理论建设任务艰巨而繁重,限于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当前参政党理论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朱晓琳、魏晓文等论者对此作了总结归纳,主要有:参政党的理论建设主动意识不强,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研究体系;参政党理论建设更多地套用了共产党理论建设模式,缺乏自身特色;参政党缺乏高水平的专业理论研究队伍,理论建设与其历史地位和政治本色不适应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