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专业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5 20:50:20

文学专业论文

文学专业论文篇1

(一)备课:分项过关。

备课即在进行正式的课堂教学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内容包括课标研读、文本解读、学情了解、目标设定、重点确立、难点挖掘、过程设计、方法选择、课时安排、课件准备、板书设计等,最终落实到教案编写。课堂如同战场,教案如同作战计划,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对课堂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既体现出师范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情况,也体现出他们的专业综合能力,难度较大,可以采取分项过关的方式。可以先过文本解读关,然后练习目标设计,初步掌握目标确定的方法,能够运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表述教学目标。如:“学生(行为主体)在课堂讨论中(行为情境),至少能够比较(行为动词)两种(行为标准)课文所用修辞手法(行为对象)的异同。”之后进行教学过程设计的训练,在对程翔的“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四步单元教学过程模式、钟德赣的“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以及潘凤湘的“八步教读法”、魏书生的“六步法”、钱梦龙的“导读法”、余映潮的“板块式”等单篇课文教学过程设计及依据了解的基础上模仿总体教学过程设计,再根据课堂教学过程所需技能分项训练,如导入、提问、讲解、结课、板书等。这样一步一步逐项训练,最后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修正,相对会减轻备课的难度,而且比较扎实。

(二)说课:开口论辩。

说课是既要说出课上什么、如何上,又要说出为何要这样上,既考察教师的实践能力,又考察其理论素养,是进行教学研究、培训师资的重要活动形式,可放在课前,也可放在课后。课前说课,主要说为何这样设计,可起到对课堂教学矫正的作用,增强上课的理性;课后说课,主要说为何这样设计及课堂教学实效,可起到检验教学设计的作用,反思意味浓厚。说课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理论素养,撰写好说课稿。说课稿一般要涉及五个方面: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其核心应是说出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独特理解及教学设计的思想、思路,力求达到既具备科学性,又具备理论性、可操作性。二是多开口练习。稿子过关后读熟,直至脱稿,把握好说课的时间,提高说课的逻辑性与艺术性,力求语言表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字正腔圆,悦耳动听。三是在论辩中提升说课水平。一般训练把说课仅仅作为了一种形式,师范生说课完毕后辅导教师点评一下说课就结束,忽视了说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与同行及专家交流。所以说课训练除了让师范生准备好说课稿,自己多开口练习外,应有重要的一环,即提问与答辩。教师与其他师范生在说课结束后可模仿专家与同行,针对教材内容、目标设置、教学思路、方法选择、重难点突破等提问,使说课者在与专家及同行的对话交流中进一步明晰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升说课水平。

(三)讲课:自讲合作。

自讲即按照教案设计,自己在空教室或其他地方反复演练,进一步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发现疏漏,及时修改。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为下一步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打下基础。试讲中的合作学习主要体现为小组活动及班内交流,在个人讲熟之后把全班师范生编为小组,在小组内试讲,进一步发现问题,使教案更加科学,教学更加有效。还可结合年轻人精力旺盛、争胜好强的特点,在组内展开比赛,以赛促讲。小组试讲之后,组内选拔代表进行班内交流。讲课要求抓住重点,突出重点,让学生掌握重点,透彻理解重点,能够结合运用,转化为能力最好。因为师范生的试讲没有真实的教学对象,缺乏真实的体验,讲课易出现两个问题:其一是忽视学生的学,以个人讲解为主。讲课中要培养师范生一种教学生学,引导学生喜爱、理解、欣赏、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而不是当知识的“掮客”。其二是贪多,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结果每个问题都是走马观花,要引导师范生学会一节课着重解决一两个问题。这些都要在师范生自讲与合作学习的反复练习中加以解决。

(四)评课:先写后评。

评课实际属于教学研究范畴,评课训练不仅使师范生具备评课能力,更重要的是起到如何导引教学的作用。从以往师范生的评课来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多关注外在的东西,如教师的仪容仪表、语言表达等,对教学内容是否适切、教学方法是否灵活、课堂结构安排是否合理、学生接受是否难易等涉及较少。还有的要么全评优点,看不到问题;要么全评缺点,一概否定,抹杀授课者的创造,严重打击授课者的自信。作为师范生的能力弱项,不妨先练习写较详细的评课稿,慢慢明确评课的原则、内容、方法后,再写较简略的评课稿,直至最后列出要点评课甚至打好腹稿脱稿评课。评课稿主要包括评课的内容与思路。评课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效果、教师素质等方面。评课思路可以有两个:一是按照上述内容逐项点评;二是抓住一项或几项内容点评,先说优点,再提出问题,最后提出建议。评课稿必须有理有据,不能只有论点。评课可培养师范生的反思意识,自我反思有利于师范生专业发展,因此在他评前应该先自评,进行自我剖析。

二、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策略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文教学能力的高低,除了与师范生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理论高度相关外,其自身具备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听说读写能力本身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师范生的重要标志,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底气、看家本领,可称为专业核心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始于小学一年级,直至大学四年级,本文着重探讨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课学习中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听:课例讲座。

教师要对学生的答问做出反应,具备良好听力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对语文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对话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而对话的基础是理解与尊重,其表现则是倾听能力。现在的大学生,个性都比较强,善于自我表现,对别人缺乏应有的尊重与理解,可借助师范生课堂试讲、见习、听讲座等机会,对其进行听的能力的培养。一是善于倾听,在别人讲课解说时尽量不交头接耳、嘀嘀咕咕地说,有问题记下来,可在小组互动、师生互动环节进行表达。二是听课、听讲座要专心听,记录要点。三是边听边思,记录自己的感想、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师范生听的能力会有所提高。

(二)说:备课讲课。

说课就是说备课,是面对同行专家介绍说明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设计依据的教学研究活动,是培训师范生的重要方式,也是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说的能力的良机。说课前要求其撰写好说课稿,自己课下反复练习,直至脱稿,然后小组内说课,借助微格训练,调出录像反复查看比对,查漏补缺,提升说课的逻辑性、艺术性,从而提升说的能力。讲课中的讲授技能训练、课堂引导及课例观看后的反思评课,也是提升说话能力的机会,可组织师范生辩论研讨,一方面增加了开口说话的机会,另一方面加深了对教学的理解。比如针对案例发表自己观点的即席讲演,考察了师范生多方面的知识储备,特别是训练了师范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三)读:教育名著。

读书,应该是语文教师的一种生活状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凭借是教材及语文教育名著。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文学名著读的较多,语文教育名著阅读量较少,对语文教材的阅读也比较忽视,不明白语文教材阅读与一般阅读不同,一是不管喜欢与否都应细读,二是阅读中不仅有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还有教师与作者、教师与编者、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从而把语文教材阅读简单化。针对上述情况,可在课程开设之初,向学生开列语文教育名著书单,推荐语文教育名著,如《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导读的艺术》、《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思想录•中学语文卷》等,以及语文教育报刊杂志《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国教育报》、《语文报》等,要求做好笔记,在合适的时机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进行交流。语文教材的阅读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如朗读、诵读、细读、读书报告会等。

(四)写:教学论文。

研究,也是教师的生存状态,是未来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要素。教师需要对教育教学进行创新,如果认为其只是技能的叠加,则教学活动就会很快陷入满足,继而无趣,行而不远,体验不到职业的幸福感、愉悦感。目前,语文教育科研的训练欠缺,毕业后能够写出教研论文者寥寥。只有认真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教学的规律,更好地运用技能传授知识。要学会在调查中了解,在实践中反思,在研讨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要结合教材分析、教案设计、说课稿撰写、评课稿撰写、读书笔记、调查等常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把探讨的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并在写作中创新。写作是思维的利器,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教师只有写,才会写,如果能够把其中优秀的文章修改发表,对师范生会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一方面在写作中提高了写作能力,保留了精神作品;另一方面也体验到了问题解决的喜悦,增加了对原有问题的认知与解决能力。

三、结语

文学专业论文篇2

(一)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训练、专业能力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三个层次组成。其中,基本技能训练包括专业劳动、军训、社会实践、体育锻炼、“思想课”实践活动等实践环节;专业能力训练包括专业实验(实习)、课程论文设计、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综合能力训练包括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

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层次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有教师评价、实验(实践)报告评分、毕业设计答辩等形式,对教师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学院督导评价、教学单位督导评价以及学生评教等形式。其中学生评教是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评教工作奠定了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加强师生间的互动。通过学生评教,教师可以及时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模式

(一)培养模式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完善和创新。林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将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与专业应用能力增长相结合。在理论教学中强调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中深化理论教学知识。以林学专业核心课“森林培育学”为例,学生经过认知能力、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实施能力四个环节的综合培养。大一认知能力培养。从认识植物、树木开始,了解植物“开花—结实—种子形成—种子成熟—种子采收”的生理生态特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大二实验能力培养。结合专业从种子的测定、种子的发芽实验开始,进行“采种—选种—测定—发芽”等方面的训练,可以在一个实验中研究多个问题,或者多个实验方法去解决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实验能力的锻炼,表现出实验技能宽厚扎实,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大三实践能力培养。专业从苗圃设计、苗木培育、苗木管理、造林设计开始,通过“苗圃设计—育苗—苗木管理—造林”等环节的专业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全面理解苗木培育理论和工艺。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我们会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开放性实验,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尽可能的接触到新知识、新工艺,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和产业能力。大四实施能力培养。大学四年级结合毕业论文(设计),进行“经营—总结—毕业论文—专业技术认证”环节的实训,与指导老师实时沟通实践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提高实践效果,增强学生生产实施能力,尽快的适应社会需求。通过四年实训锻炼,学生经历“采种—育苗—造林—经营”的森林培育基本过程的培养,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训中,全方位锻炼了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效果分析

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正式从2011级开始,在林学本科专业每一级选择一个班级进行试点实施。利用现有的教学实习苗圃,在新生进校开始就指定一块地作为各年级本科生的实训基地,在四年中由本班级自己负责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几年的改革建设,初步形成了林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林学为一级学科,成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及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实验教学中心1个;重点学科1个,硕士点4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2门;校级教学团队2支;承担教学研究项目5项;教学成果奖2项;编制4部实验教材;承担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15项,校内外专业指导委员会1个。这些教学成果可以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实际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近几年,专业学生踊跃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为代表的高水平大赛,开阔了眼界,增强了自信心,证明学生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提升了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几年,专业学生就业率令人满意,据不完全统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上岗后毕业生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并获得单位的高度评价。

三、实践教学模式展望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林学专业是实践很强的专业,苗圃真实的生产环境是林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资源。如何建立一种长效的校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教学模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虽然经过几年的建设,林学专业与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林业生产单位(公司)、苗圃等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但对于学科专业发展来说,还存在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在合作机制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建设。

(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在实践教学的改革中,实践基地是前提,师资队伍是关键。在实习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成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小组,需要年轻教师带队、资深教授指导和聘请校外实践指导老师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

(三)实践教学时间的安排

文学专业论文篇3

而在实际教育中,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认为只要练好专业技能就能胜任幼儿教师这一职业,而文化课程的好坏对其影响并不十分重要。尤其是科学类课程,学生普遍在初中的基础就不好,更谈不上学习兴趣。在学习中普遍存在应付心理,对知识的掌握也不扎实。现在幼师院校的学生既是将来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老师,又是家庭科学教育的实施者。所以,随着各种科学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人们开始关注小学、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以及幼师院校科学师资的培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我的关注和反思。一方面很多学生没有基础,另一方面对这门学科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学生最初不能很好的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向教务科老师请教,得到了他们的悉心指点,使我茅塞顿开,职业教育有别于普教的应试模式,在每一学科的教学中,都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包括文化课程,同样要从技能教育入手,结合幼儿园实际,在提升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使他们的所学能有效运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比如冰雪融化,钢铁生锈,为什么吃鸡蛋有营养等等这样的生活常识,都是幼儿园小朋友经常向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需要用相关的化学理论知识去解释,既不能太抽象难懂又得让小朋友弄明白。所以我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尽量避开生涩的方程式及元素符号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而多以实验,实例为主,激发学生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才能使他们更容易于接受和掌握,使其能够学以致用,用科学知识给小朋友们解答疑问,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某幼儿园园长在谈到对新毕业幼师的印象时给我感触颇深,她认为现在的毕业生有两大优势:一是工作热情高,二是专业技能好。但欠缺的一点就是文化底蕴不够深。文化底蕴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包括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能单单从文学修养一个角度来判断,而是对于一个人全方面的衡量:习惯养成,知识广博,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各方面。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无论是成人还是幼儿,无时无刻都与自然打交道,观察,体验生活。尤其是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见到的一切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他们身边需要一个“百宝箱”,打开来应有尽有,能够帮他们解答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家长和老师们常常为孩子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感到苦恼。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会对诸多事物产生好奇心。能否正确引导幼儿的好奇心,用科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将对幼儿一生的成长带来重大的影响。所以幼儿教师要能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给小朋友们解答疑难问题。如幼儿在玩耍和游戏中,常会提出一些令人难以解答的问题,如在一次语言教育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有幼儿问:“小蝌蚪为什么和青蛙妈妈长的不一样?”“青蛙在春天时产卵,卵又会长成小蝌蚪,小蝌蚪长大后又变成了小青蛙了吗?”所以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幼儿教师是必备的。同时幼师要用最新的科学知识武装幼儿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家长和老师常常给幼儿讲一些寓言故事,如: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月亮里为什么有兔子和仙女?等等,看起来,可以启发幼儿的想象力,但有时却对幼儿智力发展产生负作用,以寓言故事为例:很早以前,有一位又饿又可怜的乞丐倒在路边,兔子什么也拿不出来就对乞丐说:“请你把我烧一烧吃了吧!”说罢,就自己跳到了火堆里去了。那位乞丐在“啊”的一刹那间,就变成了神仙,他抱起兔子跑到月亮上去了,从那以后月亮上就有了兔子。在登月活动已经实现的今天,还继续给幼儿讲这种故事显然是不科学的。要给幼儿讲清楚这是寓言故事,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如月亮是围绕地球转的球体,上面有丰富的矿藏,科学家正在努力把月球变成人类生活的空间站,最后可以启发幼儿:等你学到本领后,也可以到月球上去看看是什么样,这样就可以引导幼儿产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文学专业论文篇4

何为文学素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又须具备怎样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理解,一方面通常是指一个人借助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即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创作能力;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较好地再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蕴。一般而言,文学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一定的文学基本理论,包括创作理论、鉴赏理论等;

(2)掌握一定的文学基本常识;

(3)能够具备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

(4)能够具有良好的文学作品阅读感悟能力及习惯;

(5)能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自己见解、观念的能力等。作为高师院校所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学生而言,在具备以上文学基本素养的同时,还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凸显学前儿童文学的阅读对象心理特征、接受能力以及儿童文学的教育理论等,才能建构起适应专业需要的文学素养。为此,他们还应该具备以下一些适应未来职业需要的文学素养。掌握学前儿童对文学的接受心理。学前儿童文学主要是以婴幼儿为阅读对象,然而,他们的心理还处于成长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特征。首先,他们生活经验不丰富,心理机能发展不完善,在接受文学作品时主要靠的是视觉和听觉,甚至是借助动觉即演示来接受和理解文学,因此,作为未来的教师就要了解他们特有的接受心理。其次,他们注意力不够集中或集中时间短暂,容易受外在事物干扰,在教学中就要了解这一特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以吸引他们注意力,保证教学顺利实施。第三,他们思维形式主要是一种直觉性思维、形象性思维,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创设丰富情境,尽量将文学作品内容进行再次创编,以诉诸于他们感官体验,增强动感。第四,他们的心理还具有幻想性特征,那些夸张的、超现实的形象和故事更易于激发他们的兴趣。只有了解学前儿童的这些心理特征,才能在儿童文学教学中真正发挥其教育功能。具备基本的艺术表演素养。由于学前儿童对文学的接受具有视和听的特性,儿童文学作品中很多内容是通过形象直观的表演形式才能让他们接受和理解,基于此,在一定意义上儿童文学也是“听”的文学,“看”的文学,“演”的文学,所以,作为我们培养的学生,就要具备一定的艺术表演素养,才能适应未来教学需要。比如做游戏,是学前教育中最常见的教学形式。游戏作为人类的一种原始本能,也是婴幼儿的一种天性,最为学前儿童所喜爱,那么如何实施游戏教学,就离不开教师的艺术表演能力,通过游戏来引导学前儿童感受生活、体验情感、理解社会。再如,儿歌、童谣等都是儿童最早接触的、也是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这一教学实施也是伴随表演而被学前儿童所接受。

能够进行儿童文学二次创编能力。由于学前儿童特有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能力,他们对文学的接受缺少直接的领悟和感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就必须具备对文学作品进行二次创编能力。教师通过自己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感受,然后用优美动听、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声音,以及适度的夸张表情传达出真挚的情感,进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领学生自己走进儿童文学世界,实现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对文学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作品的二次创作和改编就理应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的文学素养之一。因此,我们在培养未来学前教育师资过程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创作和改编能力,促进学前儿童文学教学更加贴近儿童本位,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性和儿童性,提早实现由单纯的知识教学向职业需要转变。具备对儿童文学语言的感受能力。儿童文学具有自身的语言特色,这也是学前儿童语言心理机制决定的。由于学前儿童生活经验不多,知识词汇较少,作品中的语言简单易懂,明白浅显,生动逼真,力求能够有助于儿童直觉感知和思维想象。无论写人写事还是写物,都具有形象直观性,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大多具有色彩鲜明、形态活泼、声音清晰、富有动感等特性。同时形象描绘上多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以此激起学前儿童的丰富想象。语言表达上还注重音乐性,节奏明晰,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有时候,还通过重章叠句、反复排比等形式增强语言的童趣。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就要掌握学前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才能让儿童所喜闻乐见。

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学素养的路径

儿童文学是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该专业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或教学资源,同时,在幼儿园目前开设的语言、常识、计算、美术、音乐等五大学科课程中,都或多或少涉及儿童文学,可以说,儿童文学是一门基础性、奠基性课程。但毋庸置言,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还存在着很多瓶颈,比如学科建设滞后、师资力量匮乏以及职前职后脱节等问题,不可避免地制约了高师院校培养具有适应未来学前教育专业需要的、具备较高文学素养的师资需求。根据目前高师院校实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建设。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中儿童文学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越来越规范有序,但由于在我国高师院校中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大多借鉴中文专业而来,而忽视了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儿童文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沿袭中文专业重视理论研究的特点,而忽视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教学具有较强实践应用的性质。第二,重视学科理论建设而忽视了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显然,沿袭中文专业而来的儿童文学教学体系不能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更不能适应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需要。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建设必须紧密围绕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职业需要等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体系。

因此,如何建设一个既能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学素养的课程体系,又要注重指向未来职业需要的儿童文学课程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还要突破原有中文专业文学教学的藩篱,建构既与中文专业文学相联系,又彰显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拓宽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内容的边界。儿童文学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切合专业特点,力求全面、系统地掌握文学及儿童文学学科的理论知识,在进行文学的基本理论、文学史及文学鉴赏等通识教育同时,还要让学生较好地把握中外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扎实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及文学鉴赏知识,使儿童文学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内容。在儿童文学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我们还要不断突破狭义的儿童文学观念,要构建“大儿童文学”的观念,形成既凸显儿童文学自身特色,同时又要形成与儿童文学相联系的知识结构。这是学前教育专业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因为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仅具备文学基本素养,还要将文学作品内容通过演示、表演、语言等形式再现出来,才能被学前儿童接受,因此,在儿童文学的教学中不断拓展教学内容边界,增加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现他们将来所从事儿童文学教学的科学性、现实指向性。加强从事儿童文学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有一批合格师资是保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升文学素养的重要保证。然而,在现行的高师院校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中存在明显的缺陷。近年来,各类高师院校受办学市场化的影响,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哪个专业就业前景好,学校就增设哪个专业,不管条件具备与否,不具备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增设相关专业。这虽然适应了社会需要,但因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不一、师资力量不等,这势必会带来很多问题,特别是那些并不具备相应条件的学校也办起了学前教育专业,很多教师原来都是中文专业出身甚至教育专业出身临时转为学前教育专业,从事儿童文学教学,他们在知识结构、教学观念等方面明显受原有专业影响,更多的是他们边学边教,现学现教,很显然不能适应学前儿童文学需要,更何谈培养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为此,我们就要适时注重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培养,转变他们观念,及时适应儿童文学教学需要。目前国内一些办学水平高、师资力量强、介入学前教育专业早的一些大学开设了相应培训班,为提升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做出了积极努力,对推进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文学专业论文篇5

本文认为,地方独立学院法学本科双语教学的目标应根据社会及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制定,教学上应该充分按照独立学院自身实际情况,设定符合独立学院特色和学生特点的法学人才培养方式,即坚持为地方服务的理念,兼顾学院发展及学生特点。

二、广立学院法学专业双语教育的价值定位

综上,独立学院的法学双语教学欲取得显著效果,就要根据地域、功能、任务等重新定位。本文认为,作为区内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双语教学活动要考虑以下方面:

(一)社会价值:坚持为地方服务的理念

法学专业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更多为地方服务的涉外法律人才。随着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流域合作、中越两廊一圈合作、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等区域经济合作的提出和推进,广西经济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国家南海战略中作用也日益重要。《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确立了广西十二五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的目标。据2010年的经济数据,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达2927.8亿美元,仅次于欧盟、美国和日本,居第四位。在这些经济活动中,蕴藏着巨大的法律服务机会,但是,现阶段广西律师介入这些经济合作、提供法律服务的机会并不多。根据2011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司法厅公告,全区通过2010年度检查考核和备案的律师事务所389家,律师4098人,公职、公司律师156人、法律援助公职律师205人。与全国20万人的律师队伍相比,广西的律师队伍即使从人数上看也是较弱的。这4000多律师,大部分集中在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等本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而边远地区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则非常少,个别县只有不到3名的律师(白色市西林县只有2名律师)。其中,从事涉外案件的律师就更是少之又少,即使首府南宁,百所大所涉外律师也是凤毛麟角。因此,借西南重地的区位优势和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建立,在法学教育中开展双语教学,为地方培养急需的懂外语、专业精、实践性强的复合型涉外法律人才是区内高校的重要任务。

(二)工具价值:重视外语与法学技能

外语和法学都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在法学双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外语及法学理论的工具价值。《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我区教育发展也面临多重挑战。随着我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对各级各类的人才需求空前旺盛,我区教育必须肩负起建设西部人力资源强省(区)和实现“富民强桂”的人才培养重任。”实际上,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偏低,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观念相对落后,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素质教育推进困难等问题亟待解决;另一方面,广西对于涉外法律人才又是十分急需的。“截止2009年12月31日,广西具有相当外语水平(大学英语四级)的律师仅489人,仅占当时广西律师3755名的13%。”“在这些懂外语的律师中,绝大多数的外语是英语。但实际上,即使取得英语四六级证书,能熟练使用英语作为法律服务工作语言的律师也是少之又少。其他语种,初步了解,极个别律师懂法语、德语、韩语、日语等,而对东盟法律服务中急需的越南语、缅甸语、老挝语、泰语等小语种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甚至难觅踪影”因此,在法学双语教学中,必须注重法科学生的实践性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外语的语言工具的重要作用,法学务实的学科本质。

(三)工程价值:注重学生能力的均衡培养

法科专业开设的课程对建立法科学生的知识体系十分重要。根据法社会学工程价值学说,如果将法学专业比作一个机器的话,每门课程犹如该专业中的齿轮,如果某个齿轮松动的话,那么学生的素质必受到影响。所以,“法学教育的双语教学是通过外语这一语言介质进行法学专业内容的教学。它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法学专业学科的知识,其传播途径是外语。”对法学双语教学来说,法学与外语的知识及技能同等重要。但适宜开展双语教学的法学课程确实需要一定条件,我们“应优先选择世界范围内趋同性较强以及中外理论相近且联系越来越密切或者说与国际密切联系的课程”。此外,还要考虑授课对象的外语基础。一般而言,大一、大二的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外语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外语能力,但是要达到能够通过外语学会法学知识的程度,其外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还是要经过大学阶段的磨练才能适应外语授课和外语思维模式。所以,在本科一、二年级进行外语教学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三、广立学院法学专业双语教学活动的改进措施

(一)专业课程的设置

如上所述,将广西区内独立学院法科教育的目标定位为为地方培养懂外语、专业精、技能强的实践性复合型法律人才是比较恰当的。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法学教育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本科教育的始终,外语课程设置与法学课程同步。具体而言:1.课程设置上,将开设双语课程的范围限定在具有一定国际性的法学课程上。可以优先考虑以下课程:(1)专业核心课程中的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等;(2)非专业基础的国际法类课程,如国际商法、WTO案例分析等;(3)外国法律知识介绍课程,外国宪法、外国民商法,英美合同法等;(4)应用文写作类及实务操作型课程,如涉外文书写作等。2.教学时间上,课程开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外语水平、学习兴趣及发展方向、师资队伍等因素。所以,大一时,开设外语课程,强化外语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大二时,以外语课程形式开设介绍东盟各国法律概况的相关课程;大三时,根据学生兴趣,开设外国部门法的专业选修课。具体到广西,可以考虑开设东盟国家的外语及相关法律课程。3.某些课程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可以在国际经贸、外语、法学专业中开设通行的基础课,打破专业限制。教学形式方面,可以增加课外与课内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跨专业实习机会,增强法科学生综合运用法学知识及外语工具的能力,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广西而言,与东盟国家相关的外贸、金融、经济等行业及为其服务的涉外律师事务所均可以为法学学生提供较多实践机会。

(二)教学活动的条件保障

文学专业论文篇6

对于学生自选本专业值得探讨、学生很感兴趣、且之前已做过些调查、查阅过一些资料的题目。这类题目没有教科书可参考,虽有这方面相关文章,但没有相关设计资料及及较为成功的实例,并且根据学生个人目前知识和能力状况还不能完成题目。面对这样的题目,老师应该支持和鼓励学生,赞同他们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不应该认为学生好高骛远、自不量力而枪毙和否定,应在理论可行的情况下让学生做一尝试。这样的设计题目不违背选题原则,能达到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达到设计全过程训练之目的。笔者曾在前些年指导过几个主动要求来本设计组作自选题目的学生,其中之一题目是“公交车低地板”设计。该设计目的是将现有公交车地板降低,方便老年人、残疾人上下车,缩短乘客上下车时间,提高公交车营运效率。该题目没有现成图纸和成熟设计资料可参考。且对现有各类公交车地板最低高度及相关设计依据,对城市一般路况、坡度、车辆通过性等等问题也须作大量调研。尽管该题目对指导教师极具挑战性,围绕该学生自选题目,笔者投入较大的精力、花了较多的时间去做相应准备。给学生分析、并提出面临的许多要解决的前期问题和后续会遇到的诸多问题,以及设计过程中理论问题的参考依据、实际可借鉴、参考的实例等。设计中学生表现出不怕困难和挫折,勇于求知、求实的探索精神。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主动探索、积极努力解决了一些新问题。尽管最终距设计目的有较大差距,这完全是意料之中的结果。而毕业设计并不是以获得什么成果或阶段性成果为目的,主要以培养学生素质、培养学生作风、训练学生能力为目的。这次设计目的都达到了,且比预期的效果还好。设计中让他们得到非同寻常的锻炼,在不断遇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他们的设计能力、综合素质都得以快速提升。对探索性学习增添了兴趣,对创新性工作更增添了信心。在指导该学生设计的同时,教师也对这方面设计做了深入的了解、分析和研究,且在后续工作中对这方面设计、改进措施、有无实例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提高了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真可谓教学相长。选题若非所学专业或与学生所学专业差距较大,对一般学生来说不合适。这类题目使学生在较短的设计时间里要学习的新知识多,学生会感到压力大,使其对设计失去信心,进而产生走“捷径”,抄现成或类似题目图纸和说明书应付毕业设计。这样不但不能达到所希望的毕业设计训练目的,还对学校、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合适的题目如给学生提供了一适当的训练背景或训练环境,背景或环境不同,则训练效果亦不同。

2毕业设计的完整设计流程

有了恰当的毕业设计题目,设计如何进行,直接影响毕业设计效果。笔者认为设计应进行全过程训练。这不仅是通过这些过程,使学生了解完整的设计步骤,更重要的是通过设计的全过程,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训练,获得全面的收获。同时,自然也改变了部分学生认为“设计即画图、参数可随意、精度不考虑”的错误认识。对设计各阶段,笔者有以下粗浅体会。毕业设计本来对学生的目的和要求就是一综合训练。既然是训练,就不允许取巧,走所谓的“捷径”。并且训练须是全过程。在进行每一个设计步骤或不同的设计阶段,学生都会获得不同程度的体会和感悟,这对他们即将从事专业工作有益处,而这些在课程学习阶段可能没有获得或体会不深刻。尽管学生在毕业设计前已经历过几次课程设计,但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不知道设计步骤及设计的各阶段都完成什么任务。对毕业设计一人一题,独立完成信心不足,不知道如何去分析,满足设计给出的功能、参数及指标。面对毕业设计很茫然,无从下手。故毕业设计从头开始,全过程训练很有必要。

1)现场调研和查阅资料阶段。面对问题应作哪些分析、从哪些方面入手,现场需要重点看什么、了解什么,需要查阅哪方面,针对什么问题的资料,获得资料的来源及途径。理论和实践会让他们打开眼界、提高认识、开拓思路,为制定可行性方案作相应的准备。经过这阶段工作,他们会体会到设计不是上来就画图,也不是闭门造车、凭空想象。

2)方案、系统设计阶段。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现场调研、收集资料,为实现设计要求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求达到设计要求的不同途径,从而制定出不同设计方案。再对不同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各自的优劣,筛选、最终确定方案,作出总体布局图。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多方面分析,使其明白方案优劣可能导致的种种结果。使他们意识到设计工作从一开始就不能有半点马虎,认识到方案制定、筛选对整个设计的重要程度,学会综合考虑问题,重要问题如何分析,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3)参数设计阶段。此阶段同样需要运用所学专业基础及专业知识来完成参数设计。经历这一过程,学生便懂得,设计必须具有理论支撑,设计的参数必须具有可靠的理论依据。设计中也逐渐知道,用哪门专业基础课、哪门专业课去解决哪方面的实际问题。设计中不仅运用现有知识,有时还需要学习一些教科书上没有的新知识来解决设计中的问题。故设计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在带着问题不断学习、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中,得到锻炼、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在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也会感到设计工作并不枯燥,还有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自然改变了对设计参数随意的不正确认识。绘图是表达设计者意图的方式,如某题目仅要求完成总装图或两个以上部件图,似乎学生设计工作量很饱满。但仅有装配图不能加工零件。且学生不设计零件,他们所学的多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方面知识便不能在设计中得以充分应用和体现,还可能继续认为“四年中学到的不少课程在设计中没用”。并且零件设计过程中可能发现系统设计中存在某些问题,需要重新考虑和修改装配图。这种情况对初学设计者更是发生的可能性大。若没有零件设计,便少了一些验证系统设计合理性的途径。故通过系统设计和参数设计,使学生体会到系统设计与零件设计相互关联以及零件设计的重要性。

4)精度设计阶段。机械产品上述设计完成后,尽管前面设计都合理,但零件需要制造、装配。一般来说,零件上任何一个几何要素的误差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其功能。因此,必须进行精度设计。即使有些零件属于无需注出精度,但也须在图纸中有明确说明。在这一阶段,学生应学习如何根据产品的使用性能要求、制造条件、确定零部件几何要素允许的加工误差和装配误差,即给出相应的精度要求。多年的毕业设计,仍然反映出学生不重视精度设计,不少学生图纸上没有该有精度的要求,图纸上重要、关键之处距合理精度要求相距甚远。这已经不是合理不合理的问题,而是错误或荒谬,且有些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并没有认识到问题所在。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是指导教师重视,再要求学生重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功能要求,查阅相关资料,类比各种条件、状况,细致地完成精度设计。经过该阶段的要求和训练,应使学生明白,设计不是不考虑精度,而是设计者不能小视的重要任务。设计者必须建立较强的精度意识。完整的毕业设计过程,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综合的基本训练。每一阶段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体会和新的认识。在学生们发现问题、主动学习、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途径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为即将从事的工作、学习奠定了基础。

3结语

文学专业论文篇7

【关键词】民办高校;法语专业;实践教学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的新建民办本科院校正在蓬勃发展。近年来中国企业在非洲法语国家投资不断增加,法语人才需求呈现膨胀性增长,因此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选择开设法语专业。民办高校的法语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渐渐地体现出它与传统公办高校法语专业的不同之处,其中最主要的区别之一是人才培养类型的区别。潘懋元先生依据人才培养类型的不同将现在的高校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类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培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人才;第二类是专业性应用型的多科性或单科性的大学或学院,培养理论基础宽厚的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和各级干部、管理人员,如律师、教师、工程师、医师等;第三类是职业性技能型高等院校,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的技术人才。”民办高校属于其中第二类高校。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社会发展的需要、办学定位的选择等众多因素,民办高校应当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是相对应的,应用型人才是具备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人才。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是实践能力。在民办高校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首先,它是国家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高校应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其次,它是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民办高校要面对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学生就业情况不佳会给学校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民办高校的学生多就业于各类企业,而企业更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实践能力与职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课程来实现的,目前许多民办高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例。以我校为例,我校的教学计划将课程分为三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素质拓展教学,并规定人文社科学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应当占学分的25%、理工类占30%、艺术类占35%。这意味着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有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课程均为实践教学类课程。因此,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实践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民办高校法语专业建设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阶段式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种类繁多,有课程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有学者认为“如果一种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的互动过程,不论这种互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还是同探究对象之间的,只要是学生的智慧、操作技能以及经验得以提升,都属于实践教学的范畴”。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语言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训练是无法分割的。担任过法语精读课程的教师都有一个体会,尽管课堂上花了大量时间讲授语法知识与词汇句型,但学生往往还是很难真正掌握该语法或词汇的用法,必须辅以大量的练习或者通过书面与口头的实际运用,学生才能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根据上述定义,学生练习与运用的部分就是一种实践教学。在此,我们将法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的实践教学与高年级实践教学。基础阶段的实践教学以基础语言知识的实践为主,高年级阶段的实践教学将根据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有针对性地设立独立的实践课程。1.基础阶段的实践教学:“输入”与“输出”的结合在本科四年的法语学习中,基础阶段的实践教学尤为重要。和英语专业不同,民办高校法语专业中几乎所有的学生在读大学前都没有接触过法语,因此必须从“零”开始学习。基础阶段的教学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纯粹的“输入”过程,学生需要大量的接受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基础知识。但实际上,基础知识的教学(输入)与实践教学(输出)是紧密结合的。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说”以及后来加拿大语言学家Swain补充提出的“输出假说”是语言习得领域影响较大的两种假说。根据Krashen的观点,“只要提供足够数量和形式的语言输入,其他包括说在内的语言技巧的提高和语法知识的获得就会随之自动产生。”而Swain发现理解性输入虽然对语言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不是学生所需要的唯一手段,她认为语言输出的重要性也应得到承认。在前两位语言学家的研究基础上,英国语言心理学家Dörnyei认为这两种假说在语言学习方面并非彼此独立的,不接受某种输入便不能指望学生产生输出,而纯粹的理解性输入本身可能并不会导致语言的提高,两者应当相辅相成。正如Dörnyei所说,基础阶段的教学主要任务虽然是基础语言知识的“输入”,但也不能忽视所学知识的实践。这个阶段的实践教学主要由基础语法课程中的课堂练习环节与口语课程所组成。以口语课为例,口语课是基础阶段最主要的实践课程,但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能够很好地对其利用。刚入学时,许多学生都对口语表达能力抱着很大的期望,他们十分向往毕业时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然而不少学生学习了几年法语却很难说出一句完整而没有语法错误的句子,这令很多教师对教学效果感到失望。原因之一便在于我们在基础阶段的教学当中过于重视基础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由于民办高校的法语教师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多数精力都集中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上,基础语法课程的教师并不了解口语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反之亦然。我们忽略了一些必要的沟通工作,最终导致教学上“各自为政”,“输入”与“输出”环节没有很好地对接,使学生无所适从。事实上,在基础阶段的口语课教学中,教师无须花时间讲授新内容,而应该直接以基础语法课程教授的词汇、句型为基础开展训练,将“输入”与“输出”结合起来,无须着急让学生自主创造内容。学生可先通过模仿与重复加深语法课所学内容的印象并进行实际运用,等拥有一定积累后再进行拓展。2.高年级的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就业能力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于任何一所高校来说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对于民办高校更是如此。高就业率可以为高校创造良好的口碑,能够吸引更多的生源。民办高校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学生的学费,生源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此外,民办高校的学生大多存在外部动机强于内部动机的现象。以法语专业为例,许多学生在选择法语专业前考虑得更多的不是自己的兴趣,而是是否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近年来,中国企业在非洲法语国家寻求发展,投资不断增加,法语人才需求呈现膨胀性增长,良好的就业机会是大多数同学选择法语专业的主要原因。因此民办高校应当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形成“就业能力强—就业率高—生源增加或生源质量提高—学校投入资金增加—办学质量提高—就业能力更强”的良性循环。高年级阶段的实践教学与基础阶段不同,基础阶段着重培养的是学生基础的语言运用能力,而高年级的实践课程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它是“个体在劳动力市场成功地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个性特征及各种条件的集合”,其中包含了职业认同、专业知识与技能、个人适应能力、市场状况等内在与外在因素。在此我们主要讨论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根据网络公布的招聘信息以及企业招聘人员和历年毕业生的反馈,良好的法语交流能力(包含听力理解能力、口语与书面表达能力)与翻译能力是企业招聘时最为重视的两种能力。如果学生了解企业所在行业的知识则将会更加受到青睐。为了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针对学生的就业需求单独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尤其是听力、口语、写作与翻译的实践课程,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当增加培养专门用途法语能力的实践课程。以高年级的听力课为例,赫尔德曾在《论语言的起源》中说过“语言的第一个教师是听觉”,听是人类学习语言的第一个步骤,学习外语时亦然。在基础阶段,听力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语音和日常情景表达。高年级的听力课程内容难度有所加深,语速增快,主题涉及范围更广。在高年级的听力实践课程中,我们应该思考如何针对就业需求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我们可以使用两种比较特殊的音频来训练。第一种,拥有真实环境杂音的音频。以往学生习惯在较为安静的环境下集中精力听法语对话,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很难在一个很安静的环境中与对方交谈,尤其是通过电话交谈时,杂音是一个十分常见的干扰因素,学生应当学会如何适应。第二种,带有口音的对话音频。非洲是学生的主要就业目的地,与标准法语相比,非洲当地居民说的法语有较重的口音,部分用词也与标准法语不同。不少学生初到非洲时均遇到了交流障碍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听或者观看一些对话中带有口音的音频或视频,帮助学生适应不同的口音。

二法语专业能力实践平台的搭建

除了开设实践课程,民办高校法语专业应当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现实践能力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都可以对实践教学的效果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与了解。它既是考核与评价实践教学效果的手段,同时也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工具。1.校内实践平台的建设:法语专业能力综合实践关于校内实践平台的建设,国内早有高校进行了尝试。比如西安交通大学法语系的“法语综合能力培养与训练”,以电影配音或戏剧表演为形式,考核学生的法语语言综合能力。我校法语专业也为学生设立了名为“法语专业能力综合实践”的实践平台。该实践平台贯穿整个本科四年,针对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要求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比如一年级的实践课程形式为朗诵与演讲竞赛,着重训练学生的语音与口语表达能力,强化学生对基础词汇与表达的记忆。而三、四年级的实践课程则围绕就业能力展开,形式可以是应用文写作竞赛和商务现场模拟口译实践等。作为考核与评价的手段,每个实践项目都应该有一个负责人制定相关的考核标准并由系主任或相关领导审核。由于民办高校学生人数较多,一个年级会出现平行班,每个班则应安排一个指导老师负责记录实践活动准备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并将该记录反馈给该班级的授课教师,授课教师以此为参考进行教学反思,改进基础课程实践环节或实践课程的教学。上文已经阐述过,民办高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外源性动机强于内部动机或者学习动机不明确的现象,开展专业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美国心理学家JohnKeller提出了一个激发学生动机的ARCS模式,该模型将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归为四类:注意力(Attention)、相关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与满意度(Satisfaction)。其中“自信心因素”指的是学习者是否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获得预期的成功,而教师必须关心通过何种方式帮助学习者建立对成功的正面态度以及怎样让学习者认识到成功是建立在他们的努力及能力的基础上的。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检测自己是否达到了自己阶段性的短期学习目标。如果已经达到,则能进一步地增强学习信心。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无论学生表现如何,教师都应该向学生提供“正反馈”,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应当肯定他们的努力并认可他们的学习方法,对于表现不尽理想的学生也尽量避免批评,要帮助他们将原因归于“努力不足”或“方法不当”。2.校外实践平台的建设:校企合作的开展除了开展校内实践活动,民办高校法语专业还应当积极建设校外实践平台。校外的实践平台既可以检验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也可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常见的校外实践平台就是企业。在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合作关系之后,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定期接收学校推荐的学生到内部实习,使学生能提前了解职场环境,将来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除了能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校外实践还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其他就业能力,比如岗位适应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另外,校外实践平台并不仅仅使学生受益。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得到企业与学生两方面的反馈。法语专业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企业的要求,了解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并针对企业与学生的反馈调整实践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实践课程,提高教学效果。最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邀请曾经参与实习的学生以及企业工作人员为在校生做讲座。实习生们可以向在校生讲述自己的实习经过,分享工作经验,让在校生对就业更有信心,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企业工作人员可以让学生对将来的工作环境有更加直观的了解,也能解答学生对就业的各种疑惑。比如部分学生对非洲的法语国家可能有一些错误的固有印象,因此对非洲的就业机会望而却步,企业人员客观的解答可以更有效地消除学生的疑虑。

三结语

我们尝试构建了一个适用于民办高校法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仍然有许多细节有待完善,而且要想让这个体系良好运作,仍需一些额外条件。首先,民办高校法语专业必须加紧建设一支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引进拥有行业背景的人才或“双师型”教师,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必要时安排教师到企业见习。其次,民办高校应积极开展相关教材的编写工作。现在市面上法语教材较少,也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民办高校法语专业可根据企业与学生的需求编写适合自己的实践课程教材。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3]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7)

[4]ZoltánDörnyei,宋孔尧.实践中的Krashen输入假说和Swain输出假说:设计“i+1”教学技巧[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994(1)

[5]朱新秤.就业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培养[J].广东社会科学,2009(4)

[6]郭琳.新世纪法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法语专业教学研究,2013(00)

文学专业论文篇8

(一)发展迅速,但是缺乏大量的专业教师。现在很多高校的动画专业都是从2000年以后随之出现的,根据市场的发展和国家的重视程度,相关的动画政策也开始出现,使得培养动画专业的人才变成各个高校的热点问题,并且发展十分迅猛。有的不具备专业能力的高校也把相关的专业和动画专业联系在一起,构建影视美术,电脑艺术,数字媒体和影视广告等专业。虽然动画专业的范围不断增加,但是其中很多老师都是由美术和计算机专业转化而来的,从而造成整体师资力量不够强大,也使得许多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照本宣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业专职的动画教师,大部分老师都没有从事过动画实践工作。有的学校也聘请一些企业的动画员工作为学校的专业师资,并且这些老师都具有相应的操作经验,但是却缺乏整体的理论体系,不容易把理论和实践融合到一起,教学时间也不稳定,人员交换频繁,教学工作受到阻碍。

(二)学生数量增加,但专业人才缺乏动画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动画人才。但是,有很多高校被大量艺术生和利益所驱动,增加专业,但是没有考虑到学科的实际情况和专业设备,大量增加学生数量。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得学生的专业能力各不相同,从而出现培养目的不鲜明,理论和实际脱轨的情况。所以,很多高校培养的动画专业的学生都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实际操作能力欠缺,创造力不强。针对动画专业来说,培养专业的动画人才,不但需要投资,还需要对动画内在观念,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的投入。

二、高校动画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健全专业配置,实行强强联合,动画专业牵涉的面积较广,是动画产业的关键环节,具有培养动画人才和输送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动画产业长效发展的动力。高校动画专业教学中要分化出“产业动画”和“实验动画”两个方面,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合理教学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动画专业中融合了许多学科。比如:文学创作计算机技术,音乐音响,市场管理等等。高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发掘可合作单位,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动画专业。目前,高校各个教学单位之间缺乏沟通,主要是因为自身优点没有体现出来,还有就是专业重复构建耗费资金。动画专业不仅需要软件,还需要各个学校的结合,突出优势,建立自己的特色,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前沿知识。通过强强结合,我国的动画教育才能走的长远,顺应市场的发展。

(二)研究项目化教学,提升竞争水平为了保证动画专业的学生能够顺应市场的发展,项目化教学在动画专业中的地位就越来越重要了。动画的创作和创意都是十分关键的,需要专业人员具备专业的操作能力。在我国,动画专业讲究的是理论体系的健全性,在讲课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些实践的内容,但是还是停留在小范围,简单的动画设计中,这样不利于学生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动画教学注重的是实践,这些不只是停留在学校的机房中,而是要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市场的运作状态。动画教学要根据实际项目,加强专业的实用性,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加强对于知识的使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等。从某个层面上来说,注重动画专业教育,也是提升学生的竞争水平。

(三)运用于实际,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动画专业人才。吸取国内外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培养实用型人才。高校需要走“定向招生,校企合作,以需要定规格,以岗位定生源”的道路。这种培养方式主要是以动画企业为培养人才的载体,把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这样不但可以完成学校教育还可以进行岗位培训,更可以根据具体的动画项目培养专业性的人才。除了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把更多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更好的顺应市场的发展。在实践方面,高校要提供更多的机会结合和专业有关的企业,进行校企之间的合作,构建动画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研究制作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今,已经有部分高校和一些企业建立了实训基地和联合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样的办学方法的好处就是有针对性,培养具有专业能力的动画人才。

三、综合

文学专业论文篇9

关键词: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尊重式教学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曾经在其“尊重的教育——新世纪的教育理念”中提出:新世纪的教育者要尊重教育规律,特别是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尊重受教育者,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除了教会必要的知识,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生活的勇气、向上的精神、创造的激情和社会责任感”。尊重的教育,如果落实到教育的执行者之一,大学专业英语教师的行动上,就是在课堂上进行“尊重的教学”。何为尊重的专业英语教学?

在很多人看来,专业英语课堂应该是:老师在前面用英语讲,学生在下面边听边记;老师把该讲的讲透,越祥越好;学生把该记的记住,越多越好。这种教学把教师假设为英语和专业的“知者”(knower),把他所知道的用英语表达的专业知识传给“无知”的学生。教学主要是通过“讲解”(explanation)加上偶尔教师的提问或学生的提问完成的。讲解过后,学生常常要做一些用英语表述的专业知识的练习,检验是否明白了被讲的一切。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老师在说话。

不可否认,过去多数专业英语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的不同时点成为好的讲解者,但是现在,如果英语教师的教学生涯只由这种“教”的经历充斥着,那他真的有必要停下来思考,并问如下问题:“这是最有效的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方式吗?”

之所以有必要问这个问题,是因为这种课堂上教师的却是在“教”,可是究竟有多少由于老师的“教”而产生的“学”呢?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老师在卖力地用英语教,但学生却没有从他那里学着什么,因为大多用英语表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在汉语的专业课本上存在;如果说学专业知识,学生会看懂汉语课本;如果说学专业英语,在这样的课堂上英语老师却没有给学生机会去学。因此,在教师是“讲解者”的课堂上,不知何时,很多努力要跟上讲解的学生,退了下来;另一些记录不知何意的笔记的学生,停下了笔;更多的人做起了白日梦;开始上课时的张张期待的面孔,有很多已经换成了静静的黑头顶。

这就是“不尊重的”专业英语课堂教学!首先,上课的老师忘记了:这是专业课,更是外语课。而语言是需要互动的。其次,作为教师,他不能替学生学习,只有他们自己才能为自己学习。第三,也是最要不得的,他把学生真的当成了“容器”,一味地在灌输。在他看来,他们只需被动地接纳,这便是最大的不尊重。何况处于被动地位容易产生疲劳,使人失去兴趣。

大多数人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最容易想起也最难以忘记的是重视你、鼓励你、欣赏你、尊重你、并以你为荣的老师。在他期待的目光中自己做了什么,出了什么成绩也记忆犹新!这就是“尊重的教学”带来的快乐和幸福。老师信任、器重学生的能力,并表示欣赏和欣慰。老师的尊重是学生最大的学习动力。

其实,根据JimScrivener的总结,学习过程常常需要五个步骤的循环:(1)做事(doingsomething);(2)回忆(recallingwhathappened);(3)反思(reflectingonthat);(4)得出结论(drawingconclusions);(5)运用结论准备继续做事(usingtheconclusionsforfurtherpracticalexperience)。因此,“教”不一定产生“学习”;前者会介入到人们学习得以产生的每个步骤中去,但学习的产生主要源于“做”,以及做了之后的反思、回忆等。

上述循环对专业英语教师的启示是:人们靠自己做而能学的更多,并不是靠灌输;要让学生们用英语多说、多讲、多做,因为学生都是聪明的、功能完好的正常人,他们会思考、联想、回忆、反思、并得出结论,而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在外语教学界,最近的研究越来越强调学生作为“完整的人”(wholeperson)的重要性。承认学生是完整的人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完整的人对专业英语教师意味着:学生们来到课堂,不仅仅带来了笔和纸,还带来了许多看不见的东西:他们的需求、愿望、梦想,他们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他们的人生记忆,他们的热情、期待,以及他们的愤怒、恐惧,等等,他们是完整的人。因此可以说,专业英语教师“教”的工作仅仅是产生专业学习和英语学习的一个小因素。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关于如何与完整的人打交道的工作。只注重把内容传输给学生是不够的。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就要了解他们的心声,努力找出使学习真正发生的方法。这意味着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发生改变:教师再也不是中心焦点,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们人人都参与学习活动,讲起来,做起来。这时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者”和“讲解者”,他更应该是学生个体需求、感觉和想法等等的“觉察者”,并且有能力使用恰当的教学组织程序及技巧,设计多样的、适合不同个体差异及需求的练习和课堂活动,创建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己的学习的课堂氛围。他有时又是向导,有时是参谋,有时是“信息源”。

美国心理学家CarlRogers曾指出三个最重要的、有助于创建有效学习环境的教师特点,它们是尊重(respect)、理解(empathy)和真实(authenticity)。其中的“理解”是指教师能想象学生的感觉,并且感同身受;“真实”是指教师作真实的自己,不虚伪、不假装、不貌似权威,作诚实的、有时甚至是脆弱的真人。仔细想想,这后两者的本质其实还是在讲“尊重”。当教师具有了尊重的品质,课堂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开诚坦白,充满信任,少了猜疑和胆怯、多了勇气和自信;教学气氛会更积极、更有朝气。学生会更勇敢地面对外语学习上的挑战,同时提高自尊(self-esteem)、增强自悟(self-understanding),继而逐渐地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而不是认为那是别人的工作。

总而言之,“尊重”的英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信;了解学生的问题及所求;热情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幽默;真诚;平易近人,耐心,等等。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上,首先,要依据教学内容设计足够的课堂活动或任务让学生参与。活动可以包括个体活动、同桌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其次,在课堂活动的组织上,努力做到:创建和善、轻松的学习环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如果充满信任、肯定和支持,就会有更多的英语交流。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史宁中.“尊重的教育”——新世纪的教育理念.河北教育,2004,(5.)

文学专业论文篇10

1课程学完后缺乏后续实践训练原教学体系中,安排的理论课程完成后,大多没有后续的课程继续跟进,就无法保证学生对于整个专业课程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有的理论课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比较多且关键。学生的学习不同于工人的短期或长期培训,整个教学体系中从认知实践到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需要一个符合教学认知规律的完整过程,一定的理论学习完成后要有后续的实践来加强巩固,如果没有与企业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无法掌握市场最新需求,也就无法制定更好的贴近学生就业的实践训练,前面的知识与后续的实践就会脱节。

2实践课程的考核机制仍然不完善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刚从初中上来的低年级的学生,大都还处在传统教育体制的阴影下,实践课程不单独考试,学生就不重视本门课程的情况还是很严重的。由于整个专业课程内容不同,性质也有一定差别,实践课没有系统的、完备的考核标准,绝大多数的课程都是实践报告来考核的,而实践报告这种考核方式的随机性很大,有很多同学会因为图方便,而将其他同学已经写好的实践报告借鉴过来只是稍加改动就交上去,而最后得到的成绩就差不多。这样学生自然就没有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如此恶性循环,实践课程的作用就收效甚微。

3“双师型”师资力量的不完备现有的实践课程教师大多是由校内的理论课专业教师或实习老师协助来完成,有的教师教学是从课本上学习来的,他们的教学内容往往不能与实际工作过程接轨,进而出现理论与实践二者不能有效结合的问题。有时学校会启用校企合作中聘任的企业人员,他们的教学能力还有待于提高。现在大多数的中职学校都存在这种问题,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弊端,在新的教育教学体系下,这种问题不应再发生。

二多层次教学体系的建立

1协调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就要协调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在不影响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实践类课程的上课频率,使学生可以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融合,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消化理论知识,进而达到更好地学习效果。这样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讲,无疑是一个提升他们动手能力的好机会。

2必要的理论课程完成后安排更多更加完善的后续训练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就要为学生安排更加完善的后续训练。要给学生安排更多的校内外实际岗位实习。必要设置一个综合性实践内容贯穿课程始终,注意与先修课程的呼应,增强课程之间的关联度。可以使用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结合各章的知识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既可有效覆盖课程的重难点,又接近园林专业的实际需要,使学生了解园林设计的各阶段任务与工作,掌握各个阶段的设计方法,充分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3制定专业的系统的考核机制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体制,就要制定更加专业的系统的考核机制。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应是“以就业为导向”去培养学生。那么考试的考核机制也要向这方面倾斜,所以考试应重视对实践能力的考核。由纸质试卷考试方式向真正的实际操作进行转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有更加好的未来发展。考核过程中设计综合素质考评方案,强调过程考核,发挥评价体系应有的指导作用。这种更加新颖的考试机制并不拘泥于考试卷,多样的考试形式也更加能被学生所接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用多样的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更加真实、更有效果。进而达到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的全面了解,更加能够知道学生还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以至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这些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4增加更多的师资力量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体制,就要增加更多的师资力量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对于学生教学,师资无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教好学生,就要投入相应师资力量,只有把相应的师资和相应的教学力度提高上去,学生才会对这门课程足够的重视,进而对该门课程进行努力的学习。也许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强制学习也许会让学生暂时反感,但是这对于他们的学习是有利的,教师就应该去这样做。那么学校就要招聘更多更好的老师,特别是既懂理论又有实践工作经历的“双师型”省、市教师,更好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