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体育文化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5 00:43:00

社区体育文化论文

社区体育文化论文篇1

体育锻炼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手段。目前虽然政府和社区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宣传及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一)现状分析

目前,社区体育文化虽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被列入到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上,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文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要求,政府对部分居民小区体育文化建设也进行了投入。但是,大部分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还面临着“五个不到位”。

1.对社区体育文化认识和宣传不到位

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在其运作的过程中,由于认识和宣传上的不足,制约了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已有的成果也难以巩固,这必然影响社区体育文化网络向成熟健康方向发展。虽然社区体育已经被纳入了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纳入时间相对较短,加之各级政府领导、社区干部甚至居民对此事的认识和宣传还不到位。因而,在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中往往不重视甚至忽略了社区体育的发展。甚至部分人认为社区体育只是为体育而体育,无非是组织居民跳跳蹦蹦,与社区文化建设无关。因此,社区体育的发展必须首先建立在人们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只有思想认识提高了,行动和措施才会到位。

2.社区体育设施薄弱,经费保障不到位

在城市建设中,规划部门虽然把社区公益性场所用地列入规划中,但是由于经费落实不到位,公益性活动设施难以落实,规划也往往是纸上谈兵。经费保障是社区居民委员会正常运转和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没有经费就难以组织居民开展活动,也难以协助基层政府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目前,社区基础设施薄弱,经费保障不到位,社区体育建设难以开展,这直接影响居民的正常体育锻炼活动。

3.社区体育文化组织管理不到位

目前,社区体育管理人员极为缺乏,街道与社区两级均没有体育专业的专职工作人员。社区体育工作没人抓,没人管、更没人去监督和考核,只能简单搞点文体活动。其次,社区体育工作缺乏规范和完善的制度。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主要由群众组织承担,活动组织形式也比较简单,没有形成网络化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

4.社区体育设施发展不平衡,落实不到位

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社区和一些新开发的小区体育设施较为齐全,体育活动开展得较好,活动质量较高,能充分发挥它的体育功能。而部分老居民小区体育设施则比较落后,配套性差,居民只能借助马路边的广场、开放公园空地和学校运动场进行锻炼。据有关资料显示:社区环境好、居民收入普遍高的社区,相对体育场地及设施就比较健全,但这种情况仅占保定市社区的9.8%。由此看出保定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明显不高,发展也极不平衡。尽管保定市有单项体育运动协会28家,体育俱乐部23家,体育指导站30个,但是70%以上的体育馆或俱乐部只为本系统服务,不对社区居民开放。因此,大多数社区居民很难满足锻炼场地的需求。

5.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薄弱,人员配置不到位

目前保定市社区体育的指导员和志愿者结构、整体素质与社区体育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志愿者人员主要是由街道办和居委会的人员兼职,大多没有接受过体育指导员的专门培训,更没有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不能很好地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设置体育项目和进行体育活动指导。大多数社区的健身活动志愿者人数不足且年龄偏高,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二)对居民文化素质的现状分析

社区居民人员情况比较复杂,有外来打工人员、学生、家庭妇女、离退休人员、下岗及无业游民等,居民的文化水平层次不齐,受教育程度也不同,只有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才能促进文明城市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1.社区居民缺乏思想道德素质

由于社区居民的人员的资历、职业来源等均比较复杂,文化层次不一,从整体情况看文明素质较差,缺乏整体观念。有些居民道德素质不高,自我约束意识缺乏,自律观念薄弱,不注意邻里团结,不懂得爱护公物等。更严重的是有些居民语言粗俗,举止不雅,不读书看报,不关心国家大事,不注重政治学习,放松自己的行为,影响社区对外的整体形象。

2.社区居民缺乏科学文化素质

部分社区居民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不接受新鲜事物。对于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体育知识知道得很少,有些居民在空闲时间沉迷于打麻将、、上网玩儿游戏,不愿参与社区活动。有些年轻居民下岗失业,不是积极想办法自救自立,而是坐等政府救济。这样不仅降低了他们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也给社会和政府增加了压力和负担。

3.社区居民身体素质有待提高

身体健康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先决条件。但是,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整体健康水平却下降了。因为一些居民不讲合理膳食、不戒烟、不限酒、高盐、高糖,大鱼、大肉,而且多吃少动,缺乏室外锻炼,也不知道如何加强锻炼,这导致一些居民患上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加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对策

加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首先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多方筹措资金,要从人员、政策、制度上给予支持和帮助,这样才能搞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制度

对社区体育工作,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认识问题。各级政府领导、社区干部甚至居民都要认识到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作为政府部门和管理者更要提高认识和责任感,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同时,要强化领导,使社区体育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和合理化的轨道。搞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有利于提高社区人员的团结意识,有利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加强社区居民对体育文化建设的全面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体育锻炼,提高社区居民的道德素质和健康水平。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多方筹集资金

首先,要多方筹措社区体育建设经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因为社区体育事业大多带有公益性质,较难得到回报,所以应采取多方筹集方式进行。虽然政府已将社区建设纳入财政预算,但是对社区的体育建设资金投入依然较少,对于整个社区的体育文化建设和居民体育活动远远不够。为此,当前可采取驻社区的单位援助一点,慈善机构募捐一点,群众集资一点,企业单位赞助一点的办法,缓解社区体育建设的资金紧缺问题。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居民文化素质

加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是提高居民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社区要结合居民不同年龄、文化层次及兴趣爱好的现状和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对他们进行培训,让社区居民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文化知识和素质不断增强,参与活动和锻炼身体的意识不断提高。社区要经常组织体育专业人员对居民进行培训、指导和讲解,让他们了解体育的内容、发展和作用,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加强和改进居民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和道德觉悟,进一步增强社区居民的邻里团结。要真正搞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还必须做到有政府领导重视,有经费保障和政策的支持,有科学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使活动计划有人管、体育知识有人教、邻里困难有人帮,只有这样才能使居民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满意,也有利于加强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四)借助学校师资指导社区体育活动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导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一支新型体育工作队伍,其主要职能是组织、指导群众科学开展健身运动。鉴于目前社区缺乏体育指导员的现状,借助学校体育师资参与社区体育指导工作很有必要。因为学校体育教师都是经过体育专业的学习后才进入工作岗位。他们已经具备了体育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运用科学方法来指导体育锻炼。此外,鼓励学校体育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去社区兼职,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的指导和管理能力,开展文体活动及体育知识讲座,加强对社区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的体育文化知识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居民自愿参加体育锻炼,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社区体育专门人才紧缺的问题。

(五)借助学校资源促进社区体育发展

体育场地设施是社区居民开展体育活动必需的物质条件,是体育活动经常开展的重要保证。社区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共同参与,在目前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情况下,可借助学校的某些资源为社区服务。比如那些损耗比较小的场地和器材,可以利用闲置的时间向居民开放。这样不仅使学校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社区体育设施不足的现状。另外,社区还可以与学校一起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表演或竞赛活动,这对社区来说,不仅会吸引社区不同成员的积极参与,还会增强居民对本社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进而更加自愿地参与社区体育文化活动。这也体现了学校对社区的帮助和贡献,符合校、区共建的精神。

社区体育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 学校体育文化 社区体育文化 融合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1相关概念辨析

体育文化一词最早直译为身体文化。我国学者把体育文化概括为“是在增加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为达成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以及相应的成果”。体育文化本身是一种社会体育现象,从物质层面讲,体育文化主要包括体育生活方式、民族体育风俗、体育活动内容、体育审美等;从精神层主要包括,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念、意识、心理、道德等。

社区体育文化是社区的一部分,也是社区发展的一部分,其对于社区居民在体育锻炼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在社会中,社区体育的发展,既有其促进社区发展的目的,也包括其自身发展的过程。学校体育的主要发展环境是学校,其发展的基础也是建立在教育上的,通过体育教学和运动等,对学生等形成身体和心理的体育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加强。

2社会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融合的意义

大力发展体育文化,利用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对广大参与群体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激发参与者健身锻炼的兴趣、提高身体素质,而且可以提高社会整体素质、促进和谐校园。同时,还可以通过健身、健心,提高群体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想道德品质和体育观念,培养审美观,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

2.1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以“和谐”为理念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的精神乐园,也是学校追求的终极价值。高校体育文化通过体育的手段和内容教育、引导和感化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行为意识和习惯,发展学生的身体机能、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行为,提升学生体育文化修养,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的内涵,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同时,推进学校“阳光体育”的开展和普及。

2.2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质

社区体育文化属于较为新颖的概念,其主要范围是在社区,然而,由于社区居民参差不齐,在具体的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上,就很难达到统一。将学校体育文化融合在社区体育文化中,可以将学校体育中的一些关键有效运用在社区体育中,对社区体育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从而促进社区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同时,将社区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融合起来,还可以进行资源共享,提高体育设施的实用性,从而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完善的体育锻炼场所及设施,促进社区居民更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3学校体育文化与社区体育文化融合路径

3.1以社区为主体的融合方式

首先,确定管理内容。在对于学校体育场馆、场地进行经营管理时要注意,明确工作责任范围。学校根据自身所拥有的健身活动器材,场地,场馆划分公共活动区域。在公共活动区域内学校与俱乐部共同拥有管理权限,根据学校场地的经营性质确定主要管理权限。经营俱乐部根据学校给定的区域以及公共开放时间选择并安排相应的活动内容。

其次,确定经费来源。在明确管理内容之后要注意区分两种形式的经营方式。一种是针对于广大周边居民以及本校学生公益性免费开放的公共类体育文化活动,这种形式主要是俱乐部开发体育服务产业,响应国家政策法规所进行的服务,这一情况需要国家或地方给予补贴,或者按照国家购买俱乐部的体育服务的方式。另一种是俱乐部承接的盈利性的商业服务,服务除在公休日时间承担的各类银行、公司特定的年度运动会或者趣味性活动外,还可包括场馆的租用等方面,此类服务有较为成熟的市场机制进行调控,因此俱乐部可以自给自足完成经营。

另外,完善管理监督机制。针对现阶段提出的俱乐部经营模式,由于其包含了不同的职能部门,因此社会资本对于学校场地运营管理就需要学校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职能部门来对俱乐部的运营状态,场馆使用进行合理监督,并要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的实施。学校由于接受着教育职能部门的管理与监督,因此在场馆运营上也需要满足各地区教育体育局的要求,各地区教育体育局要对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场馆的运营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及时对学校与俱乐部产生的体育活动公共区域运营发生的问题进行调和。

3.2以学校为主体的融合方式

以中小学学校体育为主的强化融合模式。以中小学学校体育建设为主的强化融合应当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活动在体育领域的作用,在满足学生完成每天至少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之上,应当充分的组织与安排各类体育竞赛形式。还可以通过多种类多形式的体育比赛活动,来调动社区范围的体育活动开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的体育赛事可以向社区开放,通过学校的赛事活动带动社区赛事的组织,同时也增加了学校体育教师与社区体育指导员或社区体育活动骨干的交流作用。

4结语

随着社区功能的不断发展健全,开展社区体育文化活动,是社区居民重要的精神需求,已成为现代城市居民的休闲方式。但是,随着社区建设速度的加快,受经费投入和社会管理方式的制约,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远远满足不了居民的需求。高校在体育场地和设施、体育专业人才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探索高校体育与社区文化建设融合的新路径,实现二者的互惠双赢,对于提高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社区体育文化论文篇3

社区体育文化建设难点工作对策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构建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城镇社区体育文化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之一,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也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一、当前城镇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众对社区体育文化的认识有待提高

从我国目前现状看,人们对社体育文化的理解并不全面。一说到社区体育文化,人们首先提到的是有多少广场,将“广场文化”等同于社区体育文化:一问到负责部门,自然地就认为是文化局、体育局,实际上,文化局、体育局所从事和管理的只是群众文化期社会体育,只对群众文化馆(站),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具有直接行政领导权和业务指导权,与社区体育文化的应有之义有一定差距。因为,社区体育文化包括社区精神文明、社区教育、社区保健科普、社区文娱、社区体育等。以建设主体两论,社区体育文化也可以包括一定地域内的企业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等。这种理解的偏差,造成了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要。

2.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主管部门不明确,各种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从1999年国家民政部进行社区建设实验开始,到现在全面推进社区建设,时间仅仅过了4个年头,许多相关工作还处在不断摸索除段。现有的社区建设思路,基本上还是以行政强制为主,并没有真正实现社区自理。有的地方并没有把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纳入社区建设的整体考虑之中,没有明确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更谈不上进行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长期规划。

3.有关法律法规有待建立和健全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新体制下,街道办事处权力行使与监督没有依据。转变政府职能,实行重心下移,是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目前,实行的是“重心下移“的管理方式,进行的是“以块为主,融条于块“的组织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有的条块分割矛盾。但是“重心下移”后的各项职能,街道并不能胜任。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架构,目前还难以找到街道办事处行使“下移”职能的权力法律依据。同时,“重心下移”后,谁来有效监督不断膨胀的街道行政权力和财政班子,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二是对于新出现的社区建设方式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如对于社会力量,尤其是私营企业主投资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管理缺乏具体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操作。相关条款的缺乏影响到他们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继续投资的兴趣和信心。

4.经费开支难以完全保障,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目前社区体育发展严重不平衡,主要原因是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和当地领导的重视,尤其是一把手的重视直接相关。社区建设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建设经费的经常性和制度性拨款,往往会因为主管领导的位置和注意力的变化面发生变化。同时,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相对而言得到的经费较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相对而言经费较少,这就造成了地区间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的参差不齐。

二、加强城镇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宏观措施

1.大力加强社区建设的宣传,提高干部、群众的认识

舆论往往是行动的先导。要大力加强和推进城镇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就必须切实重视对社区体育建设工作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开展城镇社区体育建设,既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又是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政权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更是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体现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一项“民心工程”。

新时期社区体育文化是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是繁荣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是巩固基层政权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我们应抓住社区的含义、社区划分原则、社区地域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产生、构成、职责、性质等基本问题,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甚至还可以举办相关的培训班。使人们真正认识到,社区体育建设是一项新的工作,只有使干部、群众真正明白了社区体育建设的意义,才能真正搞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

2.城镇社区体育文化

社区体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标志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此,要保证把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以提高社区群民的素质和文明程度,形成崇尚先进、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促进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要有明确的主管部门。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有着义不容辞的领导责任。因此,应由党委宣传部门总负责,民政、文化、教育、体育等部门和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积极配合,齐抓共管。这样,就能做到建设有人分管,工作有人推进,措施有人落实,问题有人解决,保证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

3.尽快制定和调整有关社区体育建设的法规,实行依法治区

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居委会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社区的管理要求。为了加强社区管理,完善社区功能,使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有法可依,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应该尽早出台《社区法》,来代替早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区管理要求的《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社区体育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也顺应了社区管理法制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即使不能尽早出台《社区法》,也应切实建立、健全有关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规章制度,如监督制度、评价体系等,以确保社区詹委会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减少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

4.采取灵活措施,广泛吸纳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资金

在目前情况下,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依靠政府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取得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充分鼓励民间力量投资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建设社区体育文化的局面。特别是要争取一些企业家参与和支持文化活动,使体育文化事业与企业发展产生互动作用,争取形成国办文化为主导,社会各界和各种经济类型共同参与的,形式多样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接轨的文化格局,形成多元化的文化形态发展道路。依循这一思路,是社区对体育文化采取“政管企办,官助民办”的运作模式,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文化部的肯定,并向全国进行推广。对一些小区的体育文化设施,允许私营和民营企业主投资建设,政府只进行宏观调控。这样,实现了文化事业与企业经济发展的互动,既提高了企业在当地的声誉,又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场所和经费,实现了政府与企业的“双赢”。

5.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把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城市社区体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社区体育文化教育以其整体性效应,对社区成员的人格精神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地确定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内容,要从实际出发,从基础工作做起,标准由低到高,项目由少到多。同时,要防止几种错误倾向:

(1)将文化作为经济的附庸,用文化的手段来支持经济的发展。目前社会上把文化行为当作经济行为的衍生品和工具,导致在文化评判的标准上,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忽略或不注重社会效益,从而抑制了文化发展的空间。

(2)比较注重文化的硬件建设,如文化广场、文化馆等,相对忽略了文化中“软”的部分的建设,不能发挥现有文化人才的作用。不能有效地组织一些具有明显社会效益但没有直接功利目的的体育文化活动,从而妨碍了社区居民自觉的行为规范、良好的社会风气、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消费行为的形成。

(3)单纯注重文化的娱乐性,没有充分考虑采取有效的形式,将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有机结合起来,无法使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三、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城镇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微观措施

1.注重伦理关际,关注特殊人群精神上的慰藉与实际要求的满足,促进社会生活的人文文化

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居民的体育生活质量,提升社区居民的精神境界。要使杜区真正成为一个守望相助的共同体,必须使居民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当前的城市社区中,不少居民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人发展的直接受益者,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社区成员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处于经济较为困难、精神较为贫瘠的境地。尤其是老年人、下岗人员、残疾人、劳教释放和劳教解教人员等特殊成员,由于社会角色的特殊性,使他们常常受到无助与悲凉的侵袭。他们希望依靠自身的力量,努力地抗争着生活的艰辛。同时,他们更希望能在困境中感受到人间的关怀,这些特殊人群寻求关怀和帮助的愿望比任何人都要强烈,如果这种愿望无法满足,不仅会成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不和谐音符,甚至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一要建设一个基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之上的现代文明社会,这实际上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注重伦理关怀,提高人文关怀水平,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减少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现代城市病”带给社区居民的伤害.为整个社会的理想伦理关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强价值引导功能,传递社会主流文化,发挥社区体育的社会化功能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没的根本任务,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要加强价值引导功能,传递社会主流文化。在内容上,要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用先进人物、典型事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形式上,要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中,把社会主义道德要求蕴含其中,使社区居民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开展“文明锻炼”“文明健身”“健康家庭”“健康社员”等评选活动,使社区居民逐步建立起“体育,生命健康”的价值观念。这样,通过主流文化的传递,新的价值观的确立,可以为社区居民的体育行为指出明确的方向,推动社区体育建设健康稳步的向前发展。

3.以体育文化为纽带,培养共同的社区意识,担负共同的责任

提搞居民参与度,保持自己的活动空间,多元共处,和而不同随着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行政因素不断向社区渗透,个人已经主要作为居民被紧密组织到了区域行政体系之中,两不是作为从业人员被各单位所组织。意味着个人生活事务不断脱离单位,转移到了居住区,居委会在社会事务管理上的重要性不断上升。但从目前城市社区的建制来看,个人在社区中基本上还是通过行政体系组织起来的。因此,在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居民是否认这种行政意义上的社区体育行政组织,是否认为社区体育事务是与自已有关的公共事务,不用行政方式,作为个人的居民走不到一起来。社区不可能像单位或家庭一样,与每个人都有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直接经济利益关系。在社区体育中,要让人家接受管理、愿意被管理,主要还是靠体育文化认同。社区居民要在体育价值观、体育思想方法和体育生活方式上找到同一的感觉,培养共同的社区体育意识,担负共同的责任。同时,要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充分显示社区的社会参与的价值功能。社区居民尽管居住在一起,但人们的爱好、习惯、职业、性格等都有很大的不同,所处的社会阶层也相去很远。因此,我们在培养共同的社区体育意识,担负共同的责任的同时,又要使人们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保持自己的活动空间,保持每个个体和家庭的个性。这样,会使得在社区体育中生活的人们感到舒适、安全、便捷、宽容、丰富,从而提高整个城市的竞争力,促进城市的多样性、创造性,提高城市的生机活力。

四、结论

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好坏与全民健身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能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事业都有重要的联系。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了目前我国社区体育文化建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群众认识有待提高、宣传工作不够、主管部门不明确、各种关系尚未理顺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未来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涪浩,李荣启.文化国力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2]宣兆觊.新编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

[3]王永云.文化论[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

[4]童恩正.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5]王青山.社区建设与发展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社区体育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吉安市,社区体育,现状,对策

 

1.前言

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由社区居民自主进行的简便易行、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具有自主性、公益性、多样性、有趣性、服务性等特点。对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交流邻里感情,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区繁荣发展等都有重要意义。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吉安市吉洲区五所小区西苑小区、星港澳园小区、天龙小区、世纪花苑、创天丽景城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检索万方数据库和知网等获得关于社区发展的期刊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国内社区体育方面论文20余篇,阅读了相关报刊资料和相关文件,对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状况有一个初步了解,并进行了整理与分析。

2.2.2问卷调查法 对吉安市吉洲区四个社区的体育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状况》问卷200份,收回2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90份。

2.2.3访谈调查法 针对问卷中设置的问题对部分社区居民、居委会干部及有关专家进行了座谈和个别访谈。

3.结果与分析

3.1社区体育锻炼的参与率和项目选择情况

我市吉洲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较高,根据抽样调查(抽样数为200人),54.0%的人表示经常参加,28.5%的表示偶尔参加,17.5%的表示不参加。该调查表示我市吉州区居民追求健康的意识较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较大,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这可能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有关。另一方面,我市吉洲区居民锻炼项目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前几位依次是跑步,乒乓球(各占20%),散步,羽毛球,和篮球(各占15%),而参加太极拳、武术,健身气功,民族舞蹈,等传统体育活动的人数较少(合计15%)。

3.2居民锻炼场所与体育消费状况

根据统计显示,社区居民多选择在公园(占25%)、广场空地(占20%)和公共锻炼场所(占25%)进行体育锻炼,成为社区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但是,在对社区锻炼存在的问题的回答中,40.5%社区居民认为可锻炼的场地太少,32.5%的居民认为场地器材设备满足不了社去居民的需要。为此,造成很大比例社区居民只能在自家阳台或街道路边锻炼状况。另一方面,我市吉洲区居民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有限,主要用于购买健身器材前六位的依次是羽毛球,跳绳,乒乓球,哑铃和篮球,跑步器材。在社区体育活动场地器材设备满足不了社区居民的情况下,居民购买一些健身器材,是满足自我健身锻炼的保证。

3.3社区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和居民自主锻炼情况

调查表明,有40.8%社区居民认为所在社区从未组织体育活动。可见,作为社区,组织居民开展体育活动的职能尚未充分挖掘;另一方面,居民参加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究竟何原因,社区居民普遍认为工作较劳累没有时间,或者运动场所条件不符合自己的愿望。论文参考。居民自选锻炼的时间一般选择早晨或傍晚,分别为73.4%和23.1%;在调查对“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对话中,有一半的居民每次锻炼在三十分钟以下,只有部分居民在六十分钟以上,在调查“每周锻炼次数”的对话中,只有少数的居民在三次以上。由此可见社区居民长期性和持久性锻炼缺乏,活动的次数和时间普遍的不足,也表明我市吉洲区参加体育锻炼持久性的人口比例低。我市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是以行政为主导的纵向结构组织管理体制,是在政府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体育组织参与下的管理。论文参考。街道办事处设有文化站或其他人员来兼管社区体育,没有一个街道设立专人管理社区体育。我市吉洲区基层政府和社区居委会在社区体育管理上职责不明,是导致我市当前社区体育发展滞后最直接的因素。

3.4居民对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意义的认识,100%的居民认为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强人际交往、改善邻里关系;有利于创造良好生活方式、增进居民共同意识、促进社区繁荣、有利于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和维护社区安全团结。这表明,我市吉洲区居民对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意义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为进一步搞好我市社区体育工作奠定了思想认识基础。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我市社区体育活动主要有是群众体育活动点进行的日常性体育活动,而体育活动项目和活动场所的选择相对局限;城市社区体育组织数量不多,组织活动少,相互间缺少联系和交流。

4.1.2吉安市吉洲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较高,而居民社区意识薄弱,对社区体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感不强。

4.1.3我市社区体育发展相对滞后,社区体育经费缺乏,场地设施不足,管理制度不全面,指导力量不足等,另外,居民体育消费意识和健康投资观念不强。论文参考。

4.2 建议

4.2.1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加大对全民健身和社区体育的宣传力度。市、区人民政府文化部门在建设和发展社区文化的工作中,要重视社区体育的开展。要大力宣传体育健身对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意义,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对全民健身和社区体育的正确导向作用。

4.2.2加强部门与部门、单位与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加强体育主管部门与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联系,共同参与到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多考虑其综合服务功能,把一些体育设施建设到人流量大、居民乐于前往的公园、如在白鹭洲、仁山平公园等、广场、绿地中,使居民的休闲与健身融为一体,实现公园体育化,体育场地公园化。

4.2.3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投入,完善设施,使社区体育活动资金保障有力。根据《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吉洲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政府部门应制定全民健身与社区体育建设的投资规划。

4.2.4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改革评价方式,实现管理制度化、科学化。我市吉洲区社区体育应建立一种符合吉安市吉洲区实际的,易操作的评价体系,变上级评价为主为社区成员评价为主是当务之急。形成“以全市体育主管部门为龙头,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以社区体育组织为载体,以居委会为基础,以市民健身站为阵地,以各项群众健身组织为带头人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建立和完善社区体育管理制度,加强对社区体育人、财、物的管理,使我市社区体育管理纳入制度化、科学化、规范的轨道。从而更好的推动吉安市吉洲区社区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洪潭.社区体育运行简论[J].体育与科学,2002,23(1):17-20.

[2] 骆媛,张力.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29(07):898-900.

[3]杜雪峰.小康社会社区体育市场表现特征分析[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 ,22 (3) :29-31.

[4]李井平.社区体育发展的动力要素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5):12-15

[5]范国振,张宏,梁恒.广东省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6(2):148-151.

[6]钱文军.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设计的研究[J]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 ,41 (3) :861

[7]魏争光,杨建设.中国社区体育研究综述[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3):33-34.

社区体育文化论文篇5

关键词:社区;网络教育;实践思考

当网络在不断向教育领域渗透时,网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了人们的工作与学习。诸多国家为适应潮流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社区教育结合,也就需要发展社区的网络教育。

一网络学习应用于社区教育的途径

广义的网络学习主要是指学习主体在网络的环境下而发生整体的影响;狭义的网络学习主要是指利用网络进行在线学习。本文所探讨的网络学习主要是指狭义的网络学习,是指社区用户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社区用户利用网络进行在线学习必然要求社区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社区能保证针对式的服务。社区的网络环境、服务是应用于社区教育的重要条件,社区教育需要良好的学习平台搭建,平台中要有丰富的电子学习内容;应用推广主要包括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

1.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在网络飞速发展之时,多种网站纷纷建设,这些网站具备较多的学习功能,并能充分提供学习内容。社区教育即整合自己本身的数字化资源,为社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学习内容与服务。以常州为例,常州市教育局联合各区建立了自身的网络数字学习平台,为社区用户提供必要的网络学习服务。网络社区服务必须要做好一定的分析,考虑到网络用户自身的学习习惯与网络的硬件条件,保证社区用户能以十分便捷的方式进行网络学习,保证自身的学习积极性。网络学习平台除了具备基本的网络学习功能外,还要能进行网络在线测试、网络平台交流等功能,包括网络在线平台提问与回答、网络在线测试、网络用户论坛、网络学习资源云共享等。

2.学习内容的构架。社区教育和干部在线培训平台是不同的,社区教育所面对的群体是来自于文化程度不一的用户,这些用户年龄有差异、人生阅历不同、信仰也不同。整体网页设计可以参照一些其他较好的教育网站进行,遵循有关的宣传政策、推广服务、群众路线、丰富生活等原则进行网页内容构架。网页中必须包含丰富的教育新闻资讯、通知公告、教育辅导、生活休闲、文化常识等。以常州社区教育网站为例,常州市教育局也意识到学习资源的重要,在常州终身教育在线网(www.czcu.net)推出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这里的资源涵盖了道德讲堂、文化素养、现代生活、教育辅导、职业技能、休闲娱乐六大资源,其中既有生动的教师讲课视频,也有不少课件、文字材料。对于整个社区新媒体学习资源库的建设,常州仍然在探索建立过程中,还并没有完全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从大市的网站来看,资源较为丰富,但就各区来看,并不是每个区的资源都十分丰富,这就导致了整体的新媒体资源建设各个区存在一定的不平衡,不过正因为新媒体资源的共享性,优质资源仍然能互通有无,相互共享。当前,常州终身教育在线网的网站主要内容仍然是以流媒体和文本内容为主,其中流媒体包含了各种课件达431个。

3.网络化学习模式。网络化学习模式,是为用户搭建好优良的网络学习环境。为了取得预期的良好学习目标,必须要有相应的学习模式。因为社区网络用户自身条件各异,他们分属不同的学历、经历、网络化程度、群体,他们对相应的网络学习模式各有各的要求。经过若干年的探索,如常州市教育局推出“社区教育先行”的三期活动,当前常州已经探索出四种基本的社区学习模式:讲授型网络学习模式、讨论型学习模式、探索型学习模式、协作式网络学习模式。讲授型学习模式是最常见的学习模式,主要是教师预先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机制等材料,编写为HTML文件,将文件放置于WEB浏览器,用户通过浏览这些页面即可享受学习,或者预先将教师的课堂授课情况实录经过一定的剪辑,制作成流媒体文件,方便社区用户进行点播,社区用户不需要去某地集中学习,在家中拥有电脑即可享受教师的授课。讨论型学习模式较为常见的是,利用网络论坛进行学习讨论,网络论坛往往具有用户管理、讨论管理、内容讨论、实时讨论、用户留言、电子邮件等诸多功能,这是一种容易实现的讨论学习模式。在进行讨论时,一般都有专职教师进行监控,由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一定的特定学习方向讨论组,用户在自己所感兴趣的主题区内进行发言,与他人互动,每个人的发言能够被其他用户看到。在进行讨论时,所讨论的内容必须有教师或其他专家进行监控,以防止讨论内容不符合学习目标。探索型学习模式目前在网络教育中运用得不多,包括常州终身教育在线网在内的国内几个知名网站都没有完整的探索型学习模式,探索型学习模式针对社区用户可以这样操作:通过教育机构设定一定的主题给用户,让用户进行解决,通过网络进行,同时,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供用户进行学习探索。在学习探索过程中,网络中可以设定一定的在线专家对话或教师对话、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供给学生疑难问题的帮助,给予学生帮助并不是直接把答案给用户,而是给用户以适当的启示,比如提示用户“请查阅某某文章”,这样,能广泛调动社区用户的兴趣与创造力。协作学习模式主要是基于网络,用户针对同一学习内容进行彼此的交流与互动,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可以预先设定网络的协同学习系统,让诸多用户通过网络来解决网络中所呈现的问题,用户之间的交流协作会通过特定的公共领域来实现,每个用户与其他用户进行讨论,交流彼此的学习心得,以此解决问题。用户之间经过最终的讨论,选择适合自己最有效的方式。

二开展社区用户网络学习的意义

开展社区的网络学习,就要不断克服社区用户的网络学习弱势,加强思想教育。

1.克服社区用户的心理弱势,加强思想交往。社区在进步,不断地在吐故纳新,网络技术飞跃发展,必然会影响到整体教育。社会的知识在不断地更新,新的知识在不断取代旧的知识,很多社区用户尤其是老年人原本各自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在其工作岗位上也发挥着技术骨干作用,但是面临种种新技术,他们不得不产生沮丧,并对新知识产生畏惧感和恐慌,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无法适应。甚至部分社区中的用户因为长期脱离新的技术知识,形成了规避现实,回避与他人交往的性格,这也就导致了部分长期脱离现代知识的社区用户精神空虚,甚至产生被社会遗弃的感觉。在看到擅长使用网络的用户在无限畅游新技术并因此而获得物质或精神快乐时,其产生的自卑感就愈发强烈。使用网络化教育对克服社区用户的这种心理问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网络能为脱离现代知识的社区用户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在这种空间中,利用社区工作人的帮助,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进入学习状态后,用户不断地利用网络进一步获得知识,获得物质与情感的支持,与善于使用网络的用户形成合作关系,并产生与时代对接的感觉,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缓解心理压力。“电子媒介确实改变了社会交往行为的社会参数,大体上使得任何人都能够在任何时候与任何其他人进行交流。”[1]

2.跨越知识鸿沟,增强文化情操。网络的出现,在给世界带来飞速发展时,也给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带来了革命式的影响,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久而久之,在社区用户不断脱离社会时,就形成了知识鸿沟。为配合时代需要,推广社区网络教育,给社区用户带来文化增势。为培养社区用户的信息素养,就必须加强社区网络文化建设。首先,相关社区工作人员要创造文化理念,通过网络文化建构和谐社区,形成“人人热爱网络学习”的氛围,通过社区人的网络文化知识竞赛与互动,倡导文明上网,建设良好的网络文化社区。其次,相关社区要建设信息化社区,构筑一定的信息化社区服务,以便更好地为社区服务。通过一定层面的服务和实践操作,帮助社区中信息能力落后的民众实现知识鸿沟的弥补。

3.实现思想意识的再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2]社会是封闭与开放的结合,在社会中,人往往会形成自己的思维定势,随着年龄的增长,往往生活趋于固定,不愿意去接受新事物,甚至对新事物会有猜测和怀疑的态度。在思想意识方面指导社区用户去认识网络,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能够帮助社区用户进行思想意识的再社会化,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纠正思想的偏差。社区用户会有意识地重新适应社会生活,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与社区其他群体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对社区用户网络学习中的不良因素的规避

在社区用户中推广网络学习也要对一些不良因素进行规避。1.对于“网络信息过载症”的规避。美国著名学者西奥多•罗斯扎克曾说:“信息,到处是信息,唯独没有思考的头脑”,“信息太多,反而会排挤思想,使人在空洞零散的一堆事实面前眼花缭乱、六神无主、无所适从。”[3]网络媒体在带给社区用户无限浩瀚的信息时,对本身网络素养基础差的社区用户而言,如果没有选择,就会迷失方向。社区用户在接受诸多网络教育时,需要防止信息过剩。社区中的工作人员针对社区用户的思维速度、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式地进行指导,让社区用户不断进步。2.对于“网络意识形态冲击现象”的规避。网络技术本身发源于西方,不管是技术还是思想较多被西方控制,在整个网络媒体发展过程中,网络西化成为显而易见的事实,在西方国家网络助推思想已经成为常用的软武器。“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毫不掩饰地说:中国不会拒绝网络,拒绝网络就是拒绝现代化,中国只要不拒绝网络,我们就有武器。”[4]“种种迹象表明,西方社会从来没有停止对我们的政治图谋和意识形态渗透,只不过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图谋和渗透变得更加阴险、尖锐、现实和复杂”。[5]不少长期不接触网络知识、缺乏新思想的网络用户在接触网络后,部分人因其思想中的偏执一面而对负面新闻深信不疑,对社会的不良风气义愤填膺。本身关心国家大事、热衷政治新闻没有什么过错,但是对负面新闻全部相信,甚至导致缺乏信仰,这就完全进入了意识形态冲击的歧途。所以,社区工作人员在对社区用户引导时,一方面在对其进行网络培训,另一方面还要构筑思想的防火墙,放置网络用户在接触网络的过程中去接触不良信息,将网络培训的良性效果发挥好。

参考文献

[1]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64.

[2]刘光宁.论老年人的社会化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2000(2):53-54.

[3]西奥多•罗斯扎克.信息崇拜———计算机神话与真正的思维艺术[M].苗华健,陈体仁,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108.

[4]苏云生,周如俊.网络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2):22.

社区体育文化论文篇6

2013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应对国际国内环境重大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一年。街道宣传思想工作将按照总书记“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区委的决策部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一、大力宣传普及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

1、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党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制定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培训计划,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交流研讨会和专题讲座等形式,丰富理论知识,提高理论认识。通过参与街道中心、重点工作引导街居干部群众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现实理解,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宣传阐释工作,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引向深入,不断提升党员干部能力素质和业务水平。

2、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心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方案,充分发挥社区党校、市民学校作用,通过自学与集中学习、在职教育与脱产培训、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街居干部必学必训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解决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的一些问题,推动社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3、多途径、多方法学习宣传先进理论。总结“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为泰州作贡献”主题教育活动的经验,配合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引导街居干部群众全面掌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全街道开展“学先进理论,做优秀党员”主题教育,通过举办图片展、知识竞赛、读书演讲和征文等多种形式宣传贯彻先进理论,动员和引导党员干部为建设和谐社区建功立业。注重典型引导,充分发挥好典型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开展十佳优秀党员、十佳党员示范户创争活动,推进先进理论学习贯彻的深入。

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深化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

1、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新时期“三创”精神。在各社区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共建和谐社区”主题实践活动,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公民素质,倡导文明礼仪,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宣传教育,开展文明服务、志愿者服务、结对帮扶活动,形成文明关爱、共创社会和谐的氛围。

2、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楼院、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工作,进一步弘扬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宣传文明礼仪、社会新风,提升文明社区创建水平,确保70%社区建成文明社区。

3、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法律法规、文明养成教育,组织健身操表演、书法书画展、象棋擂台赛、广场文艺晚会等文体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大力推进人文街道建设,不断增强街居文化感染力和号召力。

1、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做好社会宣传。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率先全面达小康等重大事件、中心、重点工作作为宣传为重心,开辟专栏专题,大力宣传社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社区群众团结奋进、昂扬向上、创新创优的精神风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全面展示社区建设成就和发展特色。

社区体育文化论文篇7

一、抓好理论教育工作,掀起党员干部学习热潮。

理论教育工作,学习是关键。社区党总支把党员干部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深入搞好居支两委班子成员理论学习教育,把理论教育和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做到领导干部带头学、工作人员广泛学、党员干部重点学,坚持每月一课,重点是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我是共产党员》为读本,要求党员干部坚持读一本好书,开展一次学习研讨。社区党总支结合当前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各党支部利用黑板报、公开栏等多样化载体,精心组织,广泛宣传学习,唱好学习理论思想领域的主旋律乐章。通过组织观看《赌色筑囚牢》等电教片,加强理论宣传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使党员干部深受教育。为认真落实党的关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构筑终身教育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号召,除了学习党的理论外,还组织干部学习了市场经济、相关法律等当前工作中急需的知识,引导干部拓展事业,更新思维,顺应新的形势需要。我社区党员干部中讲学习的氛围越来越浓,爱读书,爱学习,勤研讨的气候正在形成。

二、服务经济,支持各项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宣传工作始终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各项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重点,联系实际,开展各项宣传工作。

一是文明创建宣传力度不减。为进一步巩固提高广大居民对文明创建的知晓率和参与率,我社区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发动,使文明创建工作做到“点上提质,面上拓展,深度推进”,有效地提升了居民的文明素质,大大扩张了文明创建的影响力。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文体活动、座谈讨论等形式展开立体式宣传,全社区共张贴、悬挂宣传标语50多条,出宣传栏4期,累计受教育群众达4000多人次,在全社区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

二是社区卫生整治宣传效果凸显。今年元月份开始,我社区加大了卫生的环境整治工作,经常组织党员、小区负责人开展卫生大整治活动,掀起了全民参与整治居容居貌的热潮。宣传工作在此项整治活动中效果显著,社区党总支通过悬挂横额、张贴标语、发公告等形式进行宣传,做到卫生整治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有效地提升了群众的参与意识,形成了“人人讲卫生、人人管卫生”的可喜局面。

三是居委会中心工作宣传成果丰硕。今年居委会各项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诸如计生工作“创国优”、殡改工作不出差错、居民建房秩序规范等难点工作,对此,全社区上下以宣传教育为切入点,体现了宣传面广、量多、力度强,确保了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通过努力,我社区计生、殡改、居民规范建房等工作进展顺利、成绩显著。

三、依托载体,实现亮点创新,不断增强了宣传效果。

一是巩固生态文明社区创建成果和创特色文化社区活动。社区党总支把社区文明建设工作列入工作重要议程,按照宣传工作要求,制定工作方案,健全领导机构,安排专人负责。在文明建设活动中,干部思想认识到位、居民参与热情高。社区结合实际,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支持,加快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层次挖掘本地特色文化。

二是加强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社区党总支加强对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指导,组织力量检查各单位对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贯彻情况,要求每个单位都要指定专人负责宣传文化工作。

三是做好本居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为做好本居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社区党总支积极发挥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协会的作用,社区关工协专干王开恒同志认真组织老干部到学校开展讲革命故事等形式进行德育教育,活跃校园文化。

四、以人为本,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社区党总支今年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完善居级宣传文化活动阵地,同时整合资源,不断繁荣和活跃群众文化,组织好文体活动,使文化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五月,我社区选派三名妇女参加了县首届民间传统体育农民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在“七一”建党节,社区党总支组织了老年大学学员自编自演丰富多彩的文娱节目,深受居民欢迎,活动过程中,居民踊跃参与,笑语声声、掌声阵阵,气氛异常热烈,大大丰富了群众文娱生活。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备和农家书屋资源优势,给居民带来更多的精神食粮。

五、下半年工作打算

上半年我社区宣传文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宣传文化工作的方法、形式、途径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宣传文化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战斗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下半年,我社区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以创建文明家庭活动和创建文明单位活动为载体,丰富宣传文化工作内涵,积极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使宣传文化工作进一步为经济建设服务。

社区体育文化论文篇8

2014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喜庆之年,也是积极应对严峻经济形势、全力推进街道发展新跨越的关键之年。街道宣传思想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着力加强理论学习武装,着力营造良好氛围,着力培育文明风尚,唱响“加压奋进、加速赶超”的主旋律,为街道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一、深入学习宣传科学发展观,为街道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宣传。根据上级部署,围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结合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各社区要开展各种宣教活动,不断提高党员群众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内涵,掀起学习教育宣传热潮,营造科学发展、加压奋进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工委中心组学习,规范和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努力提高学习实效性。通过党员轮训、冬训、支部党课、讲坛宣讲等形式,加深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广泛开展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精心组织举办好街道“民生讲坛”,街道将整合辖区人力资源,邀请专家学者全年为街道党员干部、居民开展各类理论、知识讲座20余场,各社区要加大对街道“民生讲坛”的推荐和宣传力度,积极组织社区党员、居民参加。同时要利用市民学校、市民讲堂等阵地,结合身边人、身边事以及具体实践开展理论宣讲,做好理论通俗化、大众化文章,使党的理论为群众所接受、所掌握。积极探索社区党员教育的新形式。以社区党校为阵地、以支部为载体,组织支部党员自己讲党课。以老上访户和拆迁户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做好理顺情绪、平衡心理、化解矛盾的工作。

注重学习成果转化和运用。切实发挥理论武装解放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重要作用,围绕街道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理论学习、深入调研,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提升发展理念,增强党员干部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领导干部中开展“应对挑战、谋求跨越”学习调研活动,在党员居民中开展“科学发展,我看健康”学习征文活动,努力形成一批有影响、有实效的学习成果。

二、突出舆论宣传引导,为街道发展鼓劲造势

加强对内对外宣传。各部门、社区要按照《街道2014年新闻和宣传工作意见》的要求,围绕主题、贴近中心、贴近基层积极来开展对内对外宣传报道工作,为街道更好更快发展提供舆论支持。一是要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区委区政府的重大决定来开展宣传报道;二是贴近街道中心工作,以街道城市经济建设为主线,突出街道为民服务“四张网”建设(“零距离”活动、助老中心、宜居环境网、数字街道建设),为“打造一流街道、建设一流城区”的目标宣传造势。三是注重社区宣传、宣传社区。宣传报道注重基层、贴近群众,回归大爱主题活动,努力挖掘身边典型人和事进行报道宣传。

努力提升整体宣传实效。处理好报道数量与报道质量之间的关系,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报道数量,做到质与量并举。各部门和社区要大力做好与市、区两级宣传部门记者的沟通与联络工作,团结一支高素质的记者队伍,共同配合做好街道对外宣传工作,提高宣传质量。通过多种形式的研讨和交流,共同研究、策划街道的宣传工作,使记者成为报道者,更成为策划者,提高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同时,切实关注网络舆情,注重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化解各类负面舆情。

精心组织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宣传文化活动。各社区要联系实际,深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改革开放教育。精心组织重点纪念活动,各社区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开展1至2次有影响的广场文艺活动。同时,严格宣传纪律,涉及建国以来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评价,必须符合中央精神,切实防止否定歪曲党的历史、共和国历史、改革开放的错误倾向。

三、加强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和谐社会风尚

抓好文明创建工作。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创建文明城市各项工作任务,在开展活动、浓厚氛围、提升群众满意度等方面下功夫,建立完善创建工作机制,制定实施创建工作方案,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推进创建任务的落实,确保街道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走在全区前列。认真组织参加市、区两级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创建评选,精心培植1—2个在市、区有地位、有影响、特色鲜明的知名文明社区。开展“志愿者行动深化年”活动,组织志愿者投入“普及文明风尚、整治公共环境、维护社会秩序、情暖空巢老人、关爱流动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努力打造桃花坞文明示范一条街,创建一批文明小区、文明社区、文明单位,表彰宣传一批文明之星。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展示群众身边的凡人善举,引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

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精心组织上报“群贤”选树宣传活动,大力选树创业楷模、师德标兵、文化俊杰等各类先进典型,大力宣传辖区范围内有道德、有威望、起表率作用的“群贤”,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群贤、争当群贤的良好氛围,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工程化建设、项目化管理,进一步推进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建国60周年,在青少年中开展“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打响“七彩的夏日”暑期活动品牌;实施关注关怀特殊和弱势青少年群体的“结对双帮”工程;全面推进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把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格局工作引向深入。

四、强化自身建设,为宣传工作的新提升提供基础保障

加强宣传、文化载体建设。围绕“街道有一站、社区有一室”的工作目标,加快街道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实现社区全民健身点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街道文体活动中心功能设置,建立、健全街道文体活动中心管理、使用等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文化产业的招引,充分发挥街道文体活动中心的载体作用,培育引进1-2个文体特色项目。

社区体育文化论文篇9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社区现状的分析,指出农村发展社区教育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指出了如何在西部农村地区对公众进行社区教育的途径。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开展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政治文明的教育活动。我国社区教育是从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兴起的。社区教育从开始时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学校社区教育,逐步拓展为提高社区全体成员(包括青少年)的素质、生活质量和发展社区的社区教育。我国要发展好社区教育首先农村社区教育要优先发展。我国多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人员素质教育水平低,农村地区的教育相对落后。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对于实施终身教育的全员、全程、开放式的社区,“大教育”的社区教育要优先发展。发展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应以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突破口,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

重视农村社区教育城镇化进程中重视农村社区教育。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是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既有物质资源的城镇化,也有人力资源的城镇化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城市化则更为重要。只有大多数的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了、思想观念的转变了,城镇化才算是真正的完成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依靠农村地区的基础性教育很难完成这个任务,只有利用无处不在的全程、全员、开放的农村社区“大教育”才能很好的完成。因此,各级领导要充分重视农村社区教育问题,提高社区教育的思想意识。重视总结社区教育的经验,并把社区教育纳入到政府工作规划当中是非常重要的。

继续完善政府统筹多方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社区教育是一种全员、全程、开放的大教育,不是任何单方的力量所能完成,要全社区的各方都联合起来。因此,政府的行政性参与是非常必要的。行政性是我国社区教育的一个明显的特征,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我国社区教育文件中提出的“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我国目前社区教育的主要管理体制,在今后的社区发展过程中还要继续完善这种由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管理体制,建立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以便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统筹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向社区开放,促进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相联结,促成教育社会一体化的实现。

认真总结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的经验指导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我国的社区教育从城市开始,经过了几年的实践,已有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积累了相应的一些经验,特别是发达地区的一些农村已开展了农村社区教育实验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做法,要对这些经验认真的进行总结以便于指导农村社区教育工作。如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不仅有全国的社区教育实验基地,还从城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有分类有重点的落实了一些省、市、县三级实验区进行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布实施,形成了与当地城镇化相适应的省、市、县、乡、村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如全国第一个农村实验区江苏省江阴市以乡镇成人学校为中心联结党校、团校、妇女学校、老年大学、农民学校等社区内的教育类学校为一体,整合社区内的文化、科持资源,形成了与其城镇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社会大教育体系。

农村社区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经费问题是保障农村社区教育正常开展的基础,在经费投入上,由于农村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素质差,开展社区教育涉及人员的数量大、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多,农村地区政府的财力有限,对于经费投入上,农村地区国家承担为主,但要多多渠道的筹措经费。农村社区教育人员队伍问题。农村社区教育能否正常有效的开展,人员队伍的配置是相当重要的问题。这部分人员分两类:一类是专门管理人员、一类是教师。各地政府应公开招聘或选派有组织管理能力,热爱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负责社区教育的管理工作,以保证社区教育的日常工作高效的开展;社区教育的教师是直接关系社区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要在农村地区选一批素质高的专兼职的教师来担任社区教师。既可从外地聘用一些,也可从乡村中小学选拔一些教师。随着近年来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人口出生数逐年下降,小学生群体正在萎缩。以苏北某总人口为3.26万的乡镇为例,近5年每年人口出生数减少150-430人之间。学生群体的迅速萎缩,导致从2000年起每年将有8名左右小学教师要转岗改行,也就是说,在今后的5-7年内小学教师要过剩25%-28%,将其中的若干人员引向社区教育工作,让他们成为社区教育师资这既是可行的。而对这部分人享受教育行业人员同等待遇,以稳定人员队伍。

农村社区教育的资源和基地建设问题。社区教育的基础和资源是农村社区教育开展的生命力所在。由政府出面统筹文化、教育、农业、科技等各方,打通资源拥有之间的壁垒,盘活社区内教育资源、实现社区内教育资源共享,社区教育内的教育资料要向全社区内适当的开放,在经济发达乡镇成校要以成校为中心,充分发挥社区内成人学校职教中心的作用,联合社区内基础教育和相应的教育资源更好的发展社区教育,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成立社区学院。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要充分发挥社区内基础教育的作用,拓展其教育的功能,还要充分利用城市教育对农村地区的辐射作用,联合办学。为农村培训人才也要开展送学下乡活动。

农村社区教育要立足于社区,服务于社区。区域性是社区教育的一大明显特征,因此,各地的社区教育本着要要依靠社区,服务社区的宗旨。广泛利用社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的力量办学,教育教学内容要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要满足社区内成员的多方面开展多种方式、多种层次的社区教育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如东部小城镇发展很快,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人员的文化素质相对较高,这些经济发达地区除要培训人员再就业外、提高精神文明方式的服务性的内容要多些,;而如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员的文化素质不高,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以教兴农的内容要多些。

社区教育在21世纪方兴未艾,已成燎原之势,必须坚持区域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针,及时总结新鲜经验,切实加强理论指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农村社区教育的体系。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确保社区教育的正常运转。国家对社区教育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文件,已开展社区教育的地区要建立相应有关社区教育规章制度,以保证社区教育的开展,没有开展社区教育的地区要根据本区县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社区教育建设规划,要把社区教育和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列入同等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何静.关于我国农村健康教育的思考.湖北省健康研究所,1999,(7).

[2]郑晓瑛.西部开发中的EPD.教育问题[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5).

社区体育文化论文篇10

社区宣传思想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统领,紧紧围绕街道中心工作,结合社区实际,积极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形式,倡导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一、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能力。一是社区充分利用支部党员每月一次的学习机会,根据上级有关部门及街道的总体学习要求,制定系统学习计划,促使社区广大党员干部把理论学习用于指导实践,推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二是加强学习型社区建设。根据“六位一体”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目标,积极扩大社区市民学校、学习超市、党员远程教育等学习平台,充分发挥图书室、夕阳红书画社的作用,精心打造各类学习型社区活动,组织宣传一批学习型家庭典型,构建较为完善的全民教育体系。

二、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居民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

一是抓好群众性精神文明系列创建。以弘扬传统民俗文化为载体,开展元宵、端午、重阳节等各类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活动;以街道第五届书香节活动总体要求,精心组织策划和积极开展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系列群众性活动;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幸福和谐家园”为抓手,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创建活动;以公民道德建设月宣传活动为契机,把公民道德建设教育寓于各种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继续开展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活动,突出道德内涵,强化道德需求,明确具体标准,引导居民自觉增强礼仪、礼节、礼貌,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广泛调动居民群众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社区整体发展进度。二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社区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基地夕阳红书画社为载体,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开展各类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同时办好“一社区一特色”活动,让未成年人在体验中得到成长锻炼、体会生活意义,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