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设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8 09:49:14

深化设计论文

深化设计论文篇1

摘要:石材幕墙结构设计

石材幕墙的深化设计通常根据设计方提供的图纸确定石材的精确分格尺寸、颜色、材质、嵌缝材料等,并绘出尺寸详尽的石材立面图及各复杂部位的节点详图,然后依各单块石材的重量、尺寸及抗震、抗风压等各项要求,进行相关的力学计算,确定石材的干挂方式及龙骨体系、埋件、连接件等的尺寸规格。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计算结果进行现场的力学性能试验,以确保石材幕墙的平安性。

1.石材的选择

对于深化设计而言,应配合设计单位和建设方的工作,根据设计方对幕墙分格形式及材质颜色等建筑效果的要求,向建设方提供各种石材样本,以协助其尽快确定所用石材。通常要在对几种石材的选择中,应依据所把握的石材资料,重点考虑拟用石材的表面特征、颜色和纹理等技术性能指标。尽管石材供给商已给出了石材的物理性能指标,但石材作为一种天然材料其物理性质变化很大,因此必须重新确认,以便为石材的设计确立相应的设计指标。

2.干挂方式的选择

石材的干挂方式有钢销式、通槽式、短槽式、背栓式等几种形式,较常用的有短槽式和背栓式两种,其悬挂方式如图1所示,比较而言,短槽式成本较低但平安性不如背栓式,通常用于石材重量不太大或平安系数要求不太高时;背栓式干挂牢靠稳定,但成本较高,用于较大块石材(厚度30㎜时石材面积大于1.5㎡)或对石材平安性能要求较高时。

3.石材及干挂体系的力学计算

首先确定幕墙所受的荷载及功能形式,然后确定石材的干挂方式,进而确定石材板块的计算模型,进行受力平安性计算,最后根据干挂体系所受荷载值确定干挂体系的构造形式和所用挂件、连接件、埋件及横竖龙骨的规格尺寸。石材及其干挂体系的设计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金属和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33-2001的要求。

3.1荷载的确定

计算时通常考虑材料的自重、所受风荷载及地震荷载,并根据荷载功能方式对其进行组合。其相应分项系数及组合系数都应严格按规范要求取用,对某些非凡的建筑物,设计说明书中对相应荷载计算取值会有非凡要求,在计算时应和规范对照取其最大值。对干挂体系进行计算时,应根据刚体的力的传递的特性,确定其所受荷载进行力学计算。有时。一些荷载不易确定时,可通过模拟试验来确定其大小。

3.2石材的计算

石材的计算主要包括挂板板块自身的抗弯计算和挂板和挂件销钉连接处的抗剪计算。有时还应计算石材的热裂应力。计算方式和石材的干挂方式有关,本文以背栓式干挂石材固定体系来说明。石材板所受荷载包括水平向的风荷载和地震荷载,竖向的地震荷载和石材自重。以及温度变化产生的热裂应力。背栓式干挂石材典型的安装体系是通过上下各2组(共4组)挂件将石材固定,其中石材上边两组挂件起支承石材重量及在垂直于石材平面的方向上约束石材的功能,下边的两组挂件只是在垂直于石材平面的方向上起约束石材的功能。对石材进行抗弯计算时,应按四点支撑板计算其应力。其计算边长a0、b0如图2所示。所得最大弯曲应力设计值不应超过石材板的抗弯强度设计值;对背栓挂件在石材板上产生的剪应力进行抗剪计算时,一般根据相应的经验公式进行计算,要求石板所受剪应力标准值不大于板材抗剪强度设计值。应注重的是,竖向剪应力只有上排的两组挂件承担,而不是由全部四组挂件共同承担。

3.3干挂体系的设计

在石材幕墙工程中,石材干挂体系的设计一般由施工单位独立完成,由于幕墙作为悬挂体系的特性,干挂体系的设计决定着幕墙的结构平安,有着非凡的重要性,而又因为其属于隐蔽工程,尤其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干挂石材体系力的传递

板材中的最大应力可通过简化计算方法或有元程序计算得出。值得强调的是,有些非凡的石材由于其独特的纹理特性而使石材在沿板长及板高方向的强度具有非常明显厂的差异,须分别对这两个不同的强度方向进行计算。另外,在计算石材于某一点达到某方向的最大应力的同时,必须计算其在垂直方向上的应力。

石材的答应应力

根据前述石材物理性能试验,可得到相应的石材强度指标。通常用于建筑物干挂石材的有花岗岩、大理石和石灰石等,根据各种石材特有的性能特征及施工经验在对上述石材进行力学计算是采用的平安系数应有所不同。美国各种石材的工业协会对于相应的石材都给出了推荐使用的平安系数。如对于石灰石,美国石灰石行业推荐的设计平安系数值为8。用实验的出的石材弯曲强度及压缩强度除以相应的设计平安系数,即可得到时常的答应应力。

3.4石材板块自身的抗弯验算

对于各向异性的石材,石材板块姿势的抗弯验算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石材板块中发生最大弯曲应力的点在另一方向上的应力为零,只要此最大应力小于对应方向上的石材答应应力则石材板块自身的抗弯性能满足要求,反之则不满足。二是石材板块中发生最大弯曲应力的点在另一方向上的应力不为零,则验算时也应该同时考虑此应力。这时可以应用内摩擦理论,设一个方向为X,另一个垂直的方向为Y,在满足下列公式时,则石材板块自身的抗弯性能满足要求,反之则不满足。

3.5销钉孔处石材的抗剪验算

先根据销钉孔的深度、石材板块的厚度等几何参数算出销钉孔处的深度、石材板块的厚度等几何参数反之则不满足。

4.石材物理性能试验

在为一个工程项目的石材做试验建立设计指标时,必须取能代表所用石材的试样,或者直接从将要用于建筑物的石材中挑选试样。干挂石材的物理性能主要包括弯曲强度、断裂模量、压缩强度、吸水率及体积密度,这些指标均可通过标准试验方法获得,而相应的标准中都有指定的最小物理性能指标。

5.现场受力性能试验

干挂石材理论计算的模型究竟和现场时常的实际受力情况有所不同,为验证理论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在施工现场按拟采用的干挂石材的固定体系固定石材,然后对其逐步施加设计规定的荷载并观察记录其整体受力性能。最后按试验对力学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探究,以确保干挂石材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确实具有相当的平安度。

6、施工图设计

干挂石材施工图设计的依据为摘要:建筑平面图、立面图、节点大样图、其他专业需和干挂石材配合的有关图纸及其他要求和干挂石材的计算书。施工图设计必须做到既满足建筑师的要求,又要和现场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施工图设计主要包括石材的安装立面图设计、石材节点大样图设计、石材的加工详图设计等。

1、安装立面图设计摘要:根据建筑立面图的板块分格要求,在各立面上将不同外形或不同尺寸的石材分别独立编号,编号应确保唯一并方便实用,所设计的石材安装立面图应清洗表达出各立面上所有不同种类的石材板块。若工程的体形较复杂,为查找干挂石材立面图纸方便,还应设计干挂石材安装立面图的位置索引图,清楚的表示出建筑物每个区域墙面对应的挂板立面编号图编号。

深化设计论文篇2

在景观设计初期,我们常常运用手绘设计来表达概念设计,手绘设计的灵活性很适合表达设计初期的思想变换,然而到了景观深入设计阶段,手绘设计就无法真实的再现复杂的景观材质肌理效果,此时SketchUp软件的运用是设计师推敲复杂材质对比效果不可缺少的工具。

景观中的硬质景观材质具有肌理的秩序美和构成美,成熟的景观设计师往往对常用的材料肌理的形式特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材料肌理构成的形式多变,传统的设计媒介很难让设计师全面掌握变化无穷的肌理对比,而在SketchUp中,设计师能直观的围绕美的形式要求表达的自己对材料肌理独特的见解与感受,进而揭示自然生活与艺术设计的一种必然关系,激励大众发现生活中的视觉审美肌理要素,达到领会好景观作品源于自然生活的基本含义。设计师在SketchUp中通过对肌理艺术材质的欣赏和分析,实践体验了解肌理在景观设计深入创作中的应用表现,让设计师们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获得操作经验和景观艺术创作乐趣,从而增强设计师对艺术的感悟力和审美体验。

SketchUp中的材质肌理实景模拟,能够对基础材质的点、线、面、色彩和质感进行详细描述,能对肌理的形式特点做出基本明确的表达,能尽可能表述设计师对肌理形式美感的见解,能对人工与自然形成的肌理做出分析比较,能对肌理所表现的情感进行实质性探讨,能通过动手尝试过程,学会材质肌理运用技巧和积累创作经验。

2细节的详细推演

俗话说“,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在景观设计中,细节决定着成败!例如,重庆龙湖地产的吴亚军坚持认为“细节决定成败”,该观念很好地体现在了龙湖开发项目的景观实践中,这也成就了许多龙湖高品质项目。但是设计师想要真正做到重视细节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它需要你在设计中不断的推敲和深化,因为细节不会摆在你的眼前,它需要你去寻找并发现它们。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做到高效的深化细节设计呢?景观设计细节在SketchUp软件中的实质推演便是答案。景观深化设计中,个体造型的宽窄、大小、长短、高低等精准的比例对比关系,可以在SketchUp中通过设计师之手简易而又流畅的实景体验,SketchUp给设计师带来了无限遐想和可能。除了形体细节外,色彩细节更是如此,红一点,红一点,再红一点的色彩想象,能在SketchUp中轻松的体会和感知。

景观中的竖向设计历来都是设计的重点,SketchUp中一比一再现设计场景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给设计师提供较为合理的细节推演,这将有助于打破过于依赖经验的设计过程,通过科学的详细场景再现,形象而又直观的提升设计质量。细节的详细推演因为有了SketchUp而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景观中细节的深化设计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充满活力的世界。

3结语

深化设计论文篇3

【有戏】唤醒创意大咖来袭

设计正以一种不同以往的方式改写着全球家居生活版图,设计产品的应用与推广、设计理念的植入与传播正重新构建新的文化认同,并在更深远的层面影响与重塑人们的生活。设计已成为创新生活方式的有力构建者,以其跨界的融合力,呈现出无处不在的当代生活状态,并将构建、优化与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

而家居设计黄金时代的到来,从本届设计周的大师级阵容、国际化规模、专业化水准与跨界化趋势上亦可见一斑。届时,素有国际室内设计“奥斯卡奖”盛誉的 ANDREW MARTIN国际室内设计大奖将首次举办年度颁奖典礼,同时由获奖华人设计大师主讲的室内设计峰会也同时举办。2015安德马丁国际室内设计峰会以“观想・新生”为主题,汇集国内外众多具有卓越影响力的设计精英对话、论道,交流设计名流的观想,探讨设计思潮的新生。除此之外,国内具广泛影响力的国际空间设计大奖“艾特奖”也将在设计周上举行2015年度大奖启动仪式及相关讲座。此外,全国最具实力的室内装饰设计集团亦将在深圳设计周举办设计・匠心人文软装论坛。众多海内外设计大咖共聚一堂,共话趋势,即将在深圳引爆一场星光熠熠的设计嘉年华。

【有趣】激荡灵感对话未来

此外,主办方还将首次邀请台湾当代设计群共同打造台湾当代设计展暨台湾当代设计论坛,据悉,台北当代设计群由台湾顶尖的创意菁英吴孝儒、周育润、林桓民、庄育儒、黄显勋与韩德昌等组成,以其华人文化观念及国际设计语言的融合,及独有的创意品质和细腻感的注入,提供从建筑、景观、室内空间、家具、产品到视觉的整体设计规划,而由其所主导具国际水准的精致设计作品更曾多次获全球指标性设计大奖,本次首度亮相设计周掀起又一场创意新风潮。将为观众呈现“传统文化当代新解”“竹艺新趣”“当代生活器物”三大系列主题,并同期举办设计论坛――“以设计雕琢文化质感”,为设计师人群带来国际化的设计理念如何与传统文化相融的碰撞,分享当代设计背后的意义与旨趣。

首届创意设计周之台湾当代设计展展品-同心竹凳

首届创意设计周之当代设计展-同心竹扶手椅

首届创意设计周之当代设计展-山水衣帽架

【有料】设计有魂承接地气

当前,设计已不再停留在传统外观形态与美学意义上,而是在掌握工程、结构产品的核心技术以及设计管理、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与产业链高度结合,从消费者与市场终端拉动生产的发展、资源的合理使用与效益的最优化。

往届展会Andrew Martin国际室内设计峰会

往届深圳展室内软装流行趋势的研究及实景经典案例展示

深化设计论文篇4

关键词: 设计史教学 设计伦理教育 教学改革

设计史作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旨在使学生掌握中外设计的主要风格流派、代表作品和相关思潮,结合艺术与技术、艺术与经济、艺术与文化的关系分析各个国家和地区设计发展的内在规律,树立科学的设计发展观,建立正确的设计伦理观,并以此为其从事设计艺术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设计伦理教育在设计史教学中的必要性

伦理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伦理是以人为出发点和目标点的种种关系的道理与规范,以人为本是其根本,它能从宏观的角度和理论的深度平衡‘利’与‘义’的关系。合理调节并维系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1]设计伦理是社会伦理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旨在调整社会的设计道德观念,促进设计与人、设计与社会、设计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设计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加大,与设计有关的种种道德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已看到,在世界日益兴起的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已开始影响大众的消费价值观。设计师、设计教育者站在社会和人类命运的大背景下,对现代设计的有关伦理问题进行的思考是非常必要的”。[2]设计师建立健康的设计伦理观对于设计的良性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高等院校是培养未来设计师的摇篮,在高校设计教育中加强设计伦理教育的渗透,为社会培养具有正确设计伦理观的设计师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正如许平教授所指出:“当今天的人类社会正在日益普遍关注设计行为的社会责任时,伦理学的主题进入设计艺术教育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命题。”[3]因此,在设计史的教学中教师要本着知识学习和道德修养并重的原则,不仅要传授设计的历史知识,而且要树立科学的育人观,不断深化对学科教学渗透伦理道德教育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作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在设计史教学中如何进行设计伦理教育

设计史课程教学内容中抽象的理论和具体的概念较多,如何使学生真正深入历史的进程并思考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且对设计伦理思想的流变有深刻而全面的认识,树立科学发展的设计伦理观,这在具体教学中显得较为困难。我在多年设计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环节等方面对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尝试。

1.提高系统性和针对性,在理论阐述中渗透设计伦理思想。

设计史的主要教学内容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为萌芽期的设计、手工业社会的设计、早期工业化社会的设计、工业化社会成熟期的设计、后工业社会的设计。我在每一单元的教学中,都将设计伦理思想作为宏观的主要线索贯穿其中,使学生在系统掌握设计史论知识点和设计艺术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到设计的伦理内涵从设计萌芽期的以实用性为主,手工业社会的阶级性特征,工业化社会鲜明的民主性,直至后工业社会人―物―环境的高度和谐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设计伦理的内涵都与当时的经济、文化、政治、宗教等因素密切相关,呈现了不同的特征。这种以设计伦理思想演变为线索结合史论的教学安排不但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设计伦理道德教育潜移默化,而且能改变传统的设计史教学在设计伦理道德教育方面的忽视或分散的情况,有助于学生形成更为系统的、整体的、发展的设计伦理观。

其次,针对不同历史时期设计伦理内涵的变化特点,结合设计史中的相关思潮和理念对设计伦理内涵的难点和要点展开分析,在有针对的渗透中逐步深入设计伦理的教育。如在厘清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原因、特征时,强调指出:“现代设计是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技术条件下之必然产物;同时又是设计界改变以往专为权贵服务的方向,转而提出要为民众服务口号下的产物,是设计民主化的进程。”[4]教师可有所倾向地将现代主义设计观与手工业时代的设计观作比较,在清楚剖析现代主义设计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特征的同时,也强化学生对现代主义设计民主性的认识,使学生理解现代主义设计不仅试图改变社会的物质外观,而且在深层次上力图通过设计改良社会,通过社会民主革命构建理想社会。这种民主性既是现代设计有别于手工业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且是现代设计的重要伦理内涵之一。这种有针对性的讲述和辅导可使设计伦理道德教育不流于空泛的说教和形式主义,既能让学生有深度地把握设计史的发展要点,又能进一步加深对设计伦理思想的认识。

2.增强趣味性和思想性,在问题讨论中深化设计伦理思想。

在设计史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伦理道德教育的渗透要讲求趣味性。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设计伦理道德教育的实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阐述设计史理论和分析设计伦理思想时,应避免向学生自上而下和由外向内单向强制地灌输,避免封闭、刻板和程式化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模式,要注意教学中的生动性与互动性,多开展启发式教学。具体而言,教师可在课堂上增强问题讨论环节,巧妙地将相关的设计伦理问题与当次课的教学重点相结合,并通过现代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教学形式,营造教与学的良好氛围。教师在课前精心构思,合理安排好问题讨论在课程中的位置,问题可大可小、可深可浅,可结合课堂演示的感性的设计形象提问,可从设计史中的经典案例入手提问,也可在古今对比、中西对比中提问,等等。这样不但能巩固当次课教师讲述的史论重点,优化设计史教学的教学质量,而且能使道德伦理教育不囿于空洞的道德说教,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其对设计伦理思想的理解。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教师要不断通过科学而合理的“设疑”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质疑、探疑、解疑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其进一步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有所提高。如我在教学中分析未来设计的发展方向时安排对“日本无印良品”、“上海新天地心灵超市”的经典设计案例设疑讨论。学生积极性很高,反应也很热烈。在相互辩论和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学生能感知当前设计将不再囿于满足大众的物质需要,而是指向人类的精神文化层次。同时鼓励学生展开联想,由进一步的比较分析认识到未来设计的发展要强调设计的道德自律,把环保、生态、节能、绿色作为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实现人与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总之,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训练,既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又能激发学生自觉探索、寻求多种解决方法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设计伦理意识,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考中逐步形成健康、科学的设计伦理观念。

3.凸显实践性和时代性,在实践活动中感悟设计伦理思想。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实践教学是设计史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对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深化学生的设计伦理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设计史的教学也要注重实践性,要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可能利用学校现有的软硬件教学资源和周边城市的设计资源,如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相关展览及市场考察调研等教学手段,给学生创造和提供更多自主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认识,深化学生对设计史中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从而进一步在实践中感悟设计伦理的思想,形成正确的伦理观。如为更好地配合教学内容的需要,我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参观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学生实地感受贝聿铭设计中的现代主义设计手法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领悟其建筑中彰显的人性关怀和民族亲情。再如讲述北欧风格的设计时,安排学生利用周末分小组自行参观上海宜家家居,拍摄图片回来做成幻灯片课堂交流,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北欧设计中的人性化、科学性及对社会、环境资源的保护,更好地理解北欧设计深厚的人文内涵和伦理内涵。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设计的内涵和伦理属性也在不断地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设计的本质在于创新,设计是追求新的可能,因此,研究设计理论和渗透设计伦理道德教育也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在设计史的教学实践环节还应强调凸显时代性,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设计思潮和设计伦理思想的最新变化。如我组织学生参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展馆设计,这些展馆展现了设计与科学、艺术的高度融合,彰显了最新的设计理念,倡导了更为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通过实践参观,学生不但完善了知识体系,拓宽了视野,而且把握了时代设计的新节奏,充分认识并领悟了当代设计伦理的内涵是注重在深层次上审视人类设计意志与设计发展的合理性,追求人―设计―环境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将改造生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设计伦理意识融入内心深处,真正感受到了“现代设计的伦理观念对于设计的发展方向起着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5]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

三、结语

在设计史的教学中有效地开展设计伦理道德教育,关键是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和自我思考感悟的状态下形成健康而正确的道德伦理观。教师应通过理论渗透、问题深化、实践感悟的方法把设计伦理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设计史教学之中,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思考―实践中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当前全国高校中设计生源呈越来越扩大化的趋势,设计人才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设计大国转变的历史进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在设计时,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设计教育观念,以史为鉴,以德育人,加强设计伦理观的培养,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设计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设计师。

参考文献:

[1]姜松荣.第四条原则――设计伦理研究[J].伦理学研究,2009,(2):58-62.

[2]许平,刘青青.设计的伦理――设计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大课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97,(3):44―49.

[3]鲁晓波.关于设计伦理学的一点思考[J].观察家,2003,(6):11.

深化设计论文篇5

【关键词】关键词]传统文化;重要性;当代平面广告设计;影响因素

通过平面广告设计可大幅度提升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是企业打造良好品牌形象的主要途径,平面广告设计自身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同时也具有艺术美和文化性的特征。如果在平面广告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可有效提升平面广告的文化气息,而也可以达到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效果。但我对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因此,本文基于理论实践,对传统文化对当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影响如下分析。

1、将传统文化融入平面广告设计中的重要性

我国拥有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诞生了很多独具特色且具有意义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弘扬、继承,形成了一套具有当地特色、包容性、统一性的文化体系。是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软件实力,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新理念、新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文化要想得到不间断的发展和应用,就必须跟着时展的潮流,进行适当调整和发展。当地平面广告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设计效果会受到设计人员自身文化思想和文化底蕴的影响。而传统文化则是众多影响因素中最重要最深远的一个因素。传统经历过多个朝代更迭的洗礼,不但包含着了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且理念也博大精深。因此,如果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平面广告设计中,不但能进一步充实广告的形式,而且还可以促使平面广告的内涵和精神更加丰富多彩。

2、传统文化对当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影响

2.1传统民间艺术对平面广告设计的影响

各个传统民间艺术都包含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文化和精神的传统,将其应用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可大幅度提升平面广告设计的借鉴价值。同时还能使当地平面设计作品中拥有更多的人文魅力,比如:西周到先秦的青铜器、汉代的画像、唐代的金银器物、明清时代的盛行的瓷器等,都可以的应用当代平面广告设计中,比如:国航的企业标识由一只艺术化的凤凰以及英文“AIRCHINA”构成。具体如图1所示:

国航的企业标识展翅欲飞的凤凰就是取材于一件出土的青铜器造型,凤凰是中华民族古代传说中的神鸟,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拜的吉祥鸟,无论飞到哪里都会给哪里带来吉祥和安宁,而从凤凰的外向上看又似“VIP”的艺术变形。用传统中国红绘制成展翅欲飞的凤凰,具有吉祥、圆满、祥和、幸福的意义,深得国内外游人的喜爱。

2.2中国传统水墨对当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影响

目前很多企业平面广告设计时,就充分应用了水墨画随意触笔、虚实相间画风,把水墨画不规则的特性和商业广告设计的严谨性巧妙融合到一起,可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我国传统文化水墨画从其表现形式上而言,属于一种不可逆的创造思维,一旦落笔就不能见第二次修改,因此,从水墨画中可以清楚体会到艺术家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由的向往。在当代平面广告设计中,很多设计人员都比较偏爱水墨画此种意义而发的特点,比如:中国旅行社的标识在设计时,就是通过水墨画的表现形式,把一个行走的人表现为自由自在、随意而为、无所拘束的状态,虽然开起来非常简单,则是黄维教授苦心经营的结果,充分体现人在旅途就应该放松身心,不去管世俗问题,亲身体会大自然的魅力。

2.3中国传统书法对平面广告设计的影响

传统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书法艺术形式非常多,包括:草书、行书、隶书、楷书等,虽然我国经历了过个朝代的更替,但书法一直被人们广泛喜爱。如果在当代平面广告设计中融入传统书法文化,则可以设计出独具文化特色的广告设计作品。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背景”如图2所示:

从如2中可以看出,会徽由两部分共同组成。其中上部为中国的传统印章,是印章上刻着一个奋力向前奔跑的运动员,正在迎接比赛胜利的喜悦,又像现代文字中的“文”字,也像北京的“京”字,即体现了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是融入了奥运会的举办地,非常形象深刻。下部为采用毛笔书写的“Beijing2008”和奥运五环的标志,把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的结合起来,同时也表明了奥运会的时间和地点。

2.4构图时处理方式对平面广告设计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平、和、中、庸”,对我国传统文化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中”指的就是的恰到好处,对我国千百年来各行业的发展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中线排版是当地平面广告设计时经常应用的方法,就是一条中心线从上到下贯穿了整张画面的构图方式,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一种均衡的状态,此种观念根深蒂固,对当地平面广告设计人员有很大影响。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理论实践,深入分析了传统文化对当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年文化内涵和人文理念,将传统文化应用到当代平面广告设计中,可大幅提升广告的实际效果,同时也是实现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房丽娜. 论传统文化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影响[A]. 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2]龚敏敏.试析我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5(18):48-49. 

深化设计论文篇6

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是建筑学(古建修缮与保护)专业的基础课,建筑尤其是中国的古建筑自古与园林环境联系紧密,因此,该课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建筑保护的内涵和外延。对课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设计题目等的分析,有助于教师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完善地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设计,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究、体会、继承和发展中国的古典园林文化。

关键词:

建筑学(古建修缮与保护)专业;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建筑自古以来就与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的园林与建筑是并行发展的,上自帝王的宫殿与苑囿,下至官僚富豪、文人名士的住宅与私园,建筑与园林在建造的过程中都是统一考虑的,尤其是中国的古建筑,蕴含着先人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因此,古建修缮与保护方向的学生非常有必要学习和掌握园林景观尤其是古典园林的设计方法,但该专业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只有建筑学外部空间设计的理论知识,缺乏园林设计的基本知识。学生如何在短短的课时内掌握并且能够运用园林设计方法和要素设计传统园林景观,是古典园林设计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的

教师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知识和流程,掌握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并能够进行中小规模的古典园林设计。此外,教师要求学生在设计的同时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准确地将调研、分析语言转化为图面语言,二是如何将现代景观的设计语言用传统园林的要素表达出来,三是如何在满足现代园林空间功能的同时体现传统园林文化的意境和内涵。

(二)教学内容

理论课程首先讲授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要素与方法、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其次讲授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构图和意境。实践课程主要安排两个作业,第一个是场地调研,第二个是具体设计,这可以加深学生对古典园林设计及表达方法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希望通过作业使学生能够将现场调研和设计构思很好地转化为设计语言,并且能够将现代园林空间功能与传统园林设计要素相结合,扩大建筑设计的视野、宽度和深度。

(三)教学方式和流程

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理论与实践各12个课时。理论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成要素和作用、造景与意境营造、构思要点。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4个课时,以三或四人一组进行调研,讲解对场地的理解和感悟,随后由全班学生与教师一起分析和点评;第二阶段4个课时,个人对场地进行深入构思并绘制平面草图,以调研现状为基础,深入绘制平面草图;第三阶段4个课时,深化草图,完成设计图纸。

二、实践课程题目设计

(一)题目设定

设计题目对场地、面积及设计背景进行限定,设计成果统一为A3大小的装订文本。设计基地主要选择南阳市白河的小岛——月亮岛,四周临水,要求学生在基地内部自行选择1~2hm2的用地设计汉代背景的古典园林。该处是南阳市公园用地,既要满足现代公园的空间功能需求,又要体现园林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

(二)设计成果要求

总体设计要求学生利用该基址使之形成一处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恬淡雅致的意境的古典园林式休闲空间,运用古典园林设计方法组织建筑、绿化、道路、山水元素,创造美景宜人的游赏环境,营造独具匠心的园林意境。设计成果要求包括总平面图(比例自定)、设计分析图、总体剖面图、整体鸟瞰图、局部透视图若干及各项设计说明。

三、教学成果分析

(一)学生加深了对调研分析语言与设计语言的转化能力的理解

对于场地的调研分析是整个古典园林设计的基础工作,也是整个场地设计构思的关键。对于场地的现状、历史背景以及人文背景等的分析,学生能够从场地的背景出发进行园林空间布局。比如,一个学生的场地调研从现状要素的分析出发,确定场地的出入口以及场地的基本空间结构,从而确定场地的构思和基本布局。

(二)学生加强了对现代景观的空间功能与古典园林设计要素的转换能力的理解

学生设计的场地不同于传统的私家园林,学生在设计中要体现现代公园的基本功能需求,同时体现传统园林的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在有限的空间里,综合运用了多种设计手法,完美地完成了由物质空间的拓展到意境空间的联想升华,这些设计手法看似传统,实则与当代环境心理学、现代设计基本原理等并不相悖。因此,在整个古典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习用传统园林的设计要素表达现代园林的空间功能。

(三)学生对古典园林与诗词书画等关系的理解和感悟提升

古典园林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同时与当时的诗词书画相互影响。诗文题咏与某些景象相结合,被组织到景象之中,点出景象的精粹所在,阐明景象的思想、情趣,促使景象升华到精神的高度,从而成为园林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通过设计,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悟古典园林与诗词书画等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许多学生用题词或者景点题名来深化意境,比如,清音阁、正凝堂、致远斋、经畲书屋、珠箔舫等。

(四)学生加深了对古典园林空间造景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古典园林景观要素种类丰富,排列多样,看似表现出自由随意的风格,但实际上古典园林空间逻辑清晰,体现出有序的空间脉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设计加深对古典园林造景手法的理解和运用,通过模型感知、剖面表现等体会所设计的园林空间布局和竖向空间表现,同时进一步通过细部空间的设计和表现,学生掌握了园林空间从大到小的转化和设计,进一步掌握了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的运用和相互组织的方式。

四、结语

在古典园林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基本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学生也在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设计中对古典园林设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但是在教学中也出现很多问题,如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现状场地条件,对于场地内部的建筑、道路等尺度把握不准,在设计中暴露出对该课程知识储备明显不足等。结合课程中的具体问题,笔者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有针对性地结合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以期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更加完善地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设计,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究、体会、继承和发展中国的古典园林文化。

作者:赵瑞 王婷婷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深化设计论文篇7

关键词:室内设计;室内设计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特色

近年来,室内设计教学要注重挖掘本土文化,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精髓自觉地、积极地融入到教学中,去改革和完善我们的教育体系,探索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理论和教育已经取得了设计教育界的共识。然而室内设计教学,如何立足于民族文化根基,去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是一个重大的课题。笔者的设想是进一步扩充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融中国传统文化于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

一、改变以往片面的教学观念

要充分重视和主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打破以往“重技轻道”“重技能训练,轻知识理论”“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精典作品赏析等课程,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更加灵活多样,以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形式,集中、系统、概论式地引导讲解,并让学生互动参与,进行讨论、辩论、演讲。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兼顾知识性、趣味性和针对性。要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接受更多的有关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的熏陶;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以更浓厚的兴趣、更自觉的意识、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去探讨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相关的问题,最终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把这些文化素养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相互之间的比对、浸染、互促互动,使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全面提升艺术修养,获得综合、完善、充分的创造才能。

二、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互动

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互渗互动。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要充分重视那些与室内设计类相近、相关的专业学科彼此之间的兼容性、互通性,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理论上、技法上、审美观念上找出它们之间的异与同,使之与室内设计学科融会贯通,从而在深度和广度上提升这门学科的品质。例如,中国画在构图和笔墨技法中经常关注的黑白、聚散、疏密、虚实、浓淡、粗细、曲直、刚柔等各组相关性辩证概念和室内设计中所追求的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哲学内涵和审美特征是互感相通的。再比如理论上由谢赫提出的“六法论”,其核心正是以辩证象形思维为特征的天人合一认识论,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也同样受到了它的深刻影响,直到今天,其指导思想与审美特性仍然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而那些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中国民间传统图案中的色彩和造型,也是我们今天的室内设计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它们中间那些寓意丰富的祥瑞图案表达无不体现了人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这种寄寓吉祥的创作观不仅能够给过去的人们以美的欣赏和未来的希望,更能给我们许多发人深省的启迪。我们今天把民间传统图案的知识及其背后丰富的内涵观念纳入现代室内设计教学,作为设计的传统资源,既能够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了学生艺术修养水平和综合人文素养,又能够为学生的艺术设计创作起到一种有效的“催化剂”“诱导素”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意识、积极主动地通过不同的形式、渠道,让学生广泛接触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深入了解其多层次、多侧面的深厚内涵,充分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借鉴那些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活力的传统元素,推陈出新,把它转换成现代设计理念,并贯穿到新的设计实践中去,从而体现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室内设计教学。

三、搞好学科建设

要增强对弘扬民族文化内容课程的开设。现有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大体上是以《结构素描》《色彩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为公共基础课;以《室内设计原理》《专业制图》《透视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室内陈设》等为专业基础课;以《居室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展示设计》等为专业课。除了常规的专业课程外,我们理所当然可以开设“传统装饰”“民间美术赏析”“室内民族风格装饰”等课程,训练学生从传统入手。另外,我们还可以在相关课程中突出中国的民族艺术特色,将中国工艺美术概述或中国设计艺术思想之类的课程指定为室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还应开设一些相关的特色选修课,例如在陶瓷、漆艺、印染、雕刻、建筑装饰等有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课中精选若干门,要求学生通过这些专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传统符号表现形式的运用并进而领会我国传统设计的内在精神。这样,既使学生加强了专业动手能力又能够使之深刻了解传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所在,从而恢复并坚定他们对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念。

四、建立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教学目标

在面向市场、面向全球化的今天,室内设计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是设计教育发展的方向,已经取得了共识。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状况不同,市场对设计人员的需求各有侧重,所以要提高理论学习的思想认识,并加强与设计实践的结合。室内设计教育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新设室内设计专业的院校每年在不断地增加,大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相似、结构相同、缺乏特色。实际上每个院校应根据各自不同的优势和条件制定教学目标,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室内设计虽然是应用学科,具有较强的技艺性和实践性;但理论上的支持和创新是整个学科发展的需要,尤其在人文教育方面的内容要有明确的主导性。长期以来,我们普遍存在着轻学科理论、重设计实践的现象,传统文化方面相关的课程不足,有关地方性传统文化的课程更是缺乏。我们强调与目标接轨,在某些方面造成了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的一致性,形成了人才培养的相似性,因而无法适应新经济时代多元化发展的目标。多元化与其它教育体系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教育模式,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过分强调一致性,将缺乏创造的个性和激情。要使室内设计教学特色明显、更趋成熟,除了专业课程的区别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艺术设计理论的框架,重视理论教育并非仅指专业方面的理论。原理性理论是学科与专业发展的前沿和指导;实践性或技法性理论是实际工作中的技巧表现;文学、史学、哲学和美学等理论的探索与教学,应根据不同的优势和条件制定教学目标,以满足社会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建立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框架,将已有的地方文化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合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文化理论对艺术设计教学的指导意义。

关注和重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育,是全民的责任,培养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室内设计师是室内设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因为室内设计不是简单的物质信息传达,它还反映了文化的根源和理念。所以,以培养设计师为目标的室内设计教育就必然要以丰厚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鲜活的民族艺术为特征,结合现代表现手段,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精髓自觉地、积极地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教育中去。去改革和完善我们的室内设计教育体系,探索和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理论和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室内设计才能立足于世界,才能体现其民族性、世界性。

参考文献:

[1]屈云东,毛寒.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特色观[J]装饰2005(2):127.

[2]欧阳巨波.对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装饰2006(9 ):97.

深化设计论文篇8

关键词:环境设计;环境设计理论;环境美学

一、成就与问题

2012年中国教育部公布了新的学科目录,艺术学成为独立学科,下设音乐、美术、设计学等门类。在学科目录中,“环境艺术设计”更名为“环境设计”,与工业设计、工艺美术等专业并列成为设计学门类下的专业之一。之前,环境设计专业已经几经更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时期,为室内装饰(1957年)、之后为建筑装饰(1958年)、建筑美术(1962年)、室内设计(1980年)、环境艺术设计(1988年)、环境设计(2012年)。其中,1988年专业名称从室内设计改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初衷是将设计范围由室内扩大至室外,包括建筑内部与外部空间设计、中小尺度的公共环境与景观园林设计等,这一调整,也是当时国内外形势所导向,有其必然性和深远意义。而2012年“环境艺术设计”再次更名为“环境设计”,其初衷应该是希望该专业在教学目标上更强调“环境”而淡化“艺术”。这在艺术学下的设计学科已有先例,“工业设计”也曾将“工业美术设计”中“美术”二字去掉,以强调“工业”的重要性。回顾历史,195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装饰系成立之初,全系中心工作是为国家建设中的重点工程服务,主要从事室内与建筑外立面设计。这一期间著名的成果有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民族饭店等室内设计与建筑装饰设计作品。经历最初成功后,1960年—1975年是该专业的低潮期,全中国每年十名左右的建筑美术专业毕业生竟然难以对口分配,当时能到城市公园绿化部门工作算是较好待遇。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启动改革开放,出现由于对环境设计需求剧增而产生的设计真空,使设计学科的天平向室内设计等专业倾斜,并持续给环境设计专业带来了近四十年的发展机遇。与同时期重要建筑常由国外建筑师领衔设计不同,大量部级建设项目的室内外空间设计几乎全部由中国自己培养的设计师完成。大量的设计实践,取得了令人惊奇与瞩目的成就,并使一大批室内设计师和景观设计师快速成长为环境设计专业中坚力量。几个约略数字可以概括这一时期的发展:全中国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由1977年之前的一所,增至现在的一千余所;每年培养的该专业毕业生由1977年之前的十几人,增至现在的十余万人;2000年后,全国与环境设计相关的设计或生产从业人员维持在一千万人左右,产值年均二万亿元以上。[1]如果说环境设计的辉煌成果源于其一直倡导的设计实践,那么存在问题也在于由于偏重实践而欠缺对专业理论的梳理与研究。环境设计专业大多设在美术或设计类院校、少部分设在工科院校中,环境设计教学的理论主要是从艺术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理论“拿来主义”式的应用,自有的专业理论一直没有形成体系。以作者所在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为例,本科学生在低年级的理论课程为艺术哲学、艺术史、设计史等,高年级的理论课程为设计程序、建筑史、园林史等。针对环境设计专业自身理论研究的不足,使得学科发展与教学实践出现一些问题,如:环境设计专业的学术地位与其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不相匹配;对专业水平的评价标准在艺术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各自评价标准之间游走,缺乏本专业自成体系的评价方法与理论;部分学生或专业人员缺乏恒长的专业自信,难以终身投入环境设计事业等。

二、专业定位与理论依托

环境设计是由“环境”与“设计”二词构成,“环境”是对“设计”的定位与约束,“设计”是对学科与学术方向的表达。环境是个总体概念,从尺度区分,可以被表述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国土环境、生态环境等“大环境”;也可以被表述为城市环境、社区环境、建筑环境、室内环境等“小环境”。在教育部学科目录中对环境设计服务范围的解释是“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等”,明确地表述环境设计专业研究所指的环境为“小环境”。无论是“大环境”或是“小环境”,“环境”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关键词,是专业研究的的核心概念。研究环境,是要研究在环境之中的所有关联者,包括人、其他生命共同体、物与事等各个要素在环境中的关联关系与变化关系。关于理论与实践孰先孰后问题,某些特定学科中,是理论指导实践,如在物理学、化学等理科研究中。在建筑设计学科中,理论与实践是交互跟进的。而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先行、理论跟进是目前设计专业的一般常态。在当代学科互动的大背景下,艺术设计学学科的理论体系也在进行着交叉、重构的重大调整,原有的艺术学、建筑学、园林等经典理论与原则也被不断质疑和重新诠释。基于此,作者认为,在环境设计的专业理论探讨与教学过程中,除了已有的艺术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理论外,应加入对当代环境学、生态学、人类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特别是强化对环境学与美学交叉研究的成果——环境美学的研究,应使环境美学成为环境设计专业的重要理论依托。对环境美学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弥补当代环境美学对中、小尺度环境与美学关系研究的空白与不足,可能是环境设计专业建构自主专业理论框架的主要基础与路径。

三、理论研究的重点

作者认为,当代环境美学与传统美学的思辨与论争对环境设计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环境设计理论研究的一部分重点应从此处开始。传统美学是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哲学观点探讨艺术问题,运用艺术来探讨美的哲学。传统美学源远流长,18世纪,由于康德的思想体系和启蒙主义运动,美学开始摆脱对宗教的附属地位,绘画、音乐、舞蹈、艺术与设计等在此背景下获得长足发展。时至今日,传统美学是中国乃至世界大部分国家艺术与设计教育的主要理论来源,传统美学的审美认知经验和艺术规律,如对称、均衡、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美原则一直左右着艺术与设计的审美方法和评价模式。长期以来,传统美学认为:高层次审美是通过对静止的艺术作品“无功利静观”而获得,而欣赏自然环境是无法达到“无功利静观”的。自然环境可以被普通大众欣赏,而艺术美只能被艺术工作者创造,并被艺术“熏陶”,懂得“美学趣味”的鉴赏者所感知,所以,艺术美始终高于自然美。自然美被置于艺术从属地位的另一个观念是作为传统美学分支的“如画性”(Picturesque)美学观,“如画性”环境就是适宜入画的环境,其主旨是像欣赏风景绘画一样地欣赏自然环境。在此理念下,自然环境被贬低为欣赏“如画性”环境的客体与素材,画家从大自然中挑选出诸如高大伟岸的树木、曲折有趣的小路、婉转的河流、巍峨的远山、神秘的建筑等入画,而人们依此“美学趣味”对大自然进行有选择的欣赏。“如画性”环境支配了人们的环境观与欣赏文化,并在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运动中达到顶峰。应当客观地承认,“如画性”美学观对人们认识自然美、保护自然起到一定的历史作用。直至当代,这一美学观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环境审美模式,成为整体与深刻地理解生态环境的“障眼油画布”,即使是专业人士,如环境设计专家或设计者在评价设计作品水平高低时经常有意无意地将“如画性”作为评价依据。当代环境美学对传统美学将自然美置于艺术美之下和“如画性”美学观的批判构成了其理论建构的起点。当代环境美学认为: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所存在的一切都有其内在联系与存在意义,都是美丽的,而非只有“如画性”才是景观;自然环境的美不仅在于传统美学所关注的形式、线条、色彩或构图,也在于隐藏在自然表面下的生态关联带来的健康的美。因此,将环境审美定义为风景画一样的主观审美是一种不成熟表现;除了“如画性”景观,包括湿地沼泽、雪山沙漠、海洋深处、平凡的日常景观在内的一切自然环境都应该成为审美对象。应借助生态科学、地理学、自然史等知识帮助人们对自然环境进行正确、深刻的鉴赏。在此基础上,当代环境美学提出“自然全美”的理念,倡导培养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具备包含伦理关怀和整体意识的新审美观。自然全美理念打破了传统美学对自然环境“有选择审美”的旧有意识,使当代环境美学与环境学、生态学一道,站在了哲学理论研究的最前沿。环境美学是衔接艺术学与环境学的重要桥梁,对环境美学理论体系的深入分析与参与研究是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与理论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选择。当代全球学者对环境美学理论的研究尚属开端,其在宏观目标与大尺度自然环境(大环境)领域的研究比较深入,但对城市环境、人工技术环境以及中、小尺度环境(小环境)与美学关系的研究多有欠缺,对这些理论盲区的探讨,应是当代环境设计专业理论建构的主要课题。

四、专业理念的再调整

以人为本,为人类生活而设计,是设计界一直遵循的定理。设计界据此理念,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福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当代,以人为本的信条正在逐渐被动摇。与以往思想观念的变革经常开始于艺术界或设计界不同,这一次变革的声音始于生态学界,尤其是深层生态学。1973年,哲学家阿伦•奈斯发表了《浅层生态运动和深层、长远的生态运动:一个概要》一文,该文对当代人类面临的整体环境问题进行思考,开创了当代环境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深层生态学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首先,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与逻辑思维,“深层生态学所持的是一种整体主义的环境思想,是把整个生态圈乃至宇宙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人类只是该系统的一部分,是生态圈网上或内在关系场中的一个结。人类的生存与其他部分存在状况紧密相连,因此,人类无权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如果自然受到损害,人类也好不了。据此,人类应该对与自然的关系作批判性思考,并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根本性变革。”[2]其次,在对待自然资源与自然伦理问题上,深层生态学主张人类不是地球的主人,只是客居大地的居住者,地球资源由生态圈所有生命共同体共享,因此,作为具有强势的人类应该自觉发展一种使用较少资源满足基本需要的生活方式,当对资源的需求与其他生命共同体的基本需要发生冲突时,人类要学会谦让。再之,在环境教育问题上,深层生态学认为要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大众认识到当代消费经济的不可持续性,人类从自然环境中索取已经非常多、日常消费品已足够充足,应该认识到当前社会发展模式、人类价值观都是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之一,并将重点放在对环境的保护而非开发上。改变危机的方法只有对现有社会、经济、文化模式的深刻改造。在对待人类发展与建设问题上,深生态学呼吁应该最小而不是最大地影响环境与生态(最小干预原则)。对必须的建设行为应“手段简朴,目的丰富”(Simpleinmeans,richinends)。[3]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恶化已经持续几十年,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这种状况加速了深层生态学观念在学术界、理论界和普通大众中的认同感与支持率。深层生态学理念对设计界的影响早已存在,无论是理念探索、艺术创作,还是设计作品都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生态与环境问题,并从各种角度回应环境保护、生态圈生命共同体繁荣与共存等时代问题。作者认为,环境设计专业作为以“环境”为本的设计专业,应当率先从宏观整体考量设计的本质与当代目标,适时审视“以人为本”原则是否仍可诠释环境设计的全部责任?是否应该把对生态环境、全生态圈与生命共同体的整体利益作为新的服务目标加入专业理念中?

结语

通过全文分析,作者有以下几个结论:第一,环境设计专业是中国特有的专业,在国外学科目录中没有与之名称相同的专业,而在中国,它是具有本土特色、在特定历史时期创建,并逐渐发展成熟的独特学科专业。第二,环境设计专业有以设计实践为主的专业特征,设计实践的多元与丰富,是该专业对国家、对社会的重要贡献。第三,环境设计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需要有其专业自身理论建设及学术支撑。除了已有的艺术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理论基础外,也要融入对当代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深入探讨与研究。第四,建立在对传统美学反思与批评基础上的当代环境美学应成为环境设计的重要理论依托,对其研究与发展,应该是环境设计专业建构自主专业理论框架的主要路径之一,而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质疑与修正,体现出环境设计专业对当代全球关注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同步共行。本文试图通过梳理环境设计发展脉络,尝试对其学科专业理论建设进行深入思考。文章定有偏颇之处,希望得到关注、批评与讨论,以共同促进环境设计专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曙旸等课题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0

[3]雷毅,《深层生态学:阐释与整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4]江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及教学控制体系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09

[5]ChristineTudor著,《AnApproachtoLandscapeCharacterAssessment》,2014

深化设计论文篇9

【关键词】平面设计;传统文化;中职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设计理念的广泛传播,在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如何加强传统文化的培养,实现平面设计现代感与传统元素的完美融合,已经成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方向和重要内容。

一、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漫长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智慧源泉。比如传统的吉祥图案、传统年画、戏剧脸谱、民间灯笼、剪纸艺术和青花瓷器等,都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是先代们在长期生活和实践中总结出的视觉艺术,这些符号随着中华文化的成功输出而得到了广泛认可,成为中华民族国际形象的重要构成要素。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生活张力,具有非常强的艺术表现力。比如著名的青花瓷,是在唐宋元发展基础上,由于市井文化的深远影响,逐渐形成了稳定而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此外,许多民间吉祥图案也都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至今依然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民众喜欢。同时,传统文化符号对于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结晶,是具有无限生机的艺术源泉。

正如大师韩美林所讲的,成功的艺术离不开“根”,这一说法得到了艺术界的广泛认可。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艺术的大树能够在漫长历史长河的冲洗后依然屹立不倒,正是由于它的“根深蒂固”。而传统文化就是滋养民族艺术大树的重要河流。试想,若是传统文化之流出现断流,那么民族艺术的大树还会像今天这般繁茂吗?

十八世纪中期,平面设计开始出现,是为服务人们生活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态,在国内,平面设计的起步较晚,也没有经历过国外的历史变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开始广泛引进西方的设计理论和设计理念,但始终忽视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挖掘和利用,导致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几乎消失殆尽,面对这一问题,近年来许多设计大师开始将视角转向传统文化,强调两者的融合发展,因此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现代感与传统文化要素融合的平面设计。

二、加强平面设计中传统文化培养的策略

(一)制定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加强民族文化的设计应用

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制定传统文化的授课内容方案,重点介绍我国设计史上先民是如何设计出依然具有现代实用价值的生活工具的,在历史长河的流动中去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设计史中去深入掌握平面设计的精髓。目前,国内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中,大部分都开设了相关的中华民族历史教学内容,宗旨就是为了加强民族历史对学生平面设计的深刻影响,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

(二)完善课程教学模式体系,提高平面设计教学质量

就目前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来讲,许多平面设计学生在学完之后,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内容逐渐忘记,印象不深,这就说明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无法有效激发中职生的学习热情,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无法加深中职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因此学生无法有效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平面设计中去。这些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通常枯燥乏味,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照本宣科式的知识灌输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因此目前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要加强对传统落后教学模式体系的革新与完善,灵活采用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教学题材、元素开展平面设计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提高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课堂质量,让学生在未来的平面设计中能够灵活运用传统文化元素。

(三)加强教学内容资料的收集,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

教学资料的收集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对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教学知识点加以重点讲述,比如在具体设计主题的教学环节中,总课题要紧紧围绕相关图片开展讲解,充分挖掘出图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若是涉及到传统文化中的“礼”,那么就要从字面意思进行跨越式生发讲解,挖掘出所蕴含的身后文化内涵,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深入理解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素养,然后灵活应用于平面设计中。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让学生自己从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搜集图文资料、影像资料等素材,会加深学生对设计主题的理解。通过对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会有意识地去收集相关素材,丰富设计,提升设计。

三、结语

经过上述对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中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我们不难看到,要想有效提高中职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加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平面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应用能力,需要从各个方面同时进行,在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设计出现代感与传统文化要素完美融合的优秀设计作品,增加平面设计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砝码。

【参考文献】

[1]杨浩然,宗同惠.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茶馆设计中的分析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3(06)

[2] 尹伟伟.中国传统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体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4)

深化设计论文篇10

关键词:创新实践设计教育

新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设计的观念不断地发展,设计已经不再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世界,更重要的是设计与科学的调和。探索未知,为后工业社会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理念,需要发展、深化和创新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并在艺术教育实践中不断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1深化设计教育理论体系

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传承了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德国包豪斯的教育实践中,形成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研究和实践服务;研究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践为教学和研究提供验证,同时也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可能的经济支持。这种良性循环的教育体系,更能培养出社会和市场上急需的合格人才。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还可以掌握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他们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在今天的经济市场条件下,需要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学校设计教育并没有完全达到社会或者市场需求的标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脱节,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完全依赖用人企业,给学生就业造成压力。

2建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模式

2.1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艺术教育本身富有创造性,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一批富有时代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我们应改变传统的以单纯传授艺术知识、训练艺术技能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集体绘画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育方式,营造人性化的教学氛围,根据学生的差异选择适合的手段、方法,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个性化体验、自由尝试和表现自我的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加强基础课教学适应性与专业课教学实用性

艺术设计教学应纠正以往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在基础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逐步塑造出充满创造性、个性的表达自我。一种理论只有用于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在制订改革方案时,经认真调查研究,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强调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结合现实的就业需求,对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强调实用性。

2.3增强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艺术设计是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相渗透的。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在今天开放的社会中,对外设计服务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以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际设计中完成,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学校应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的设计理论过度转化到设计实践中,增加理论指导实践的针对性,让学生在实际的设计项目中不断提高理论的深度,解决不断发展的设计实践中的问题。

3把握艺术设计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3.1艺术设计的发展必须适应科技的变革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科技主义文化已不能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已变成了一种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学科。新世纪的设计观念是,从有形的设计向无形的设计转变;从物质设计向非物质设计转变;从产品设计向服务设计转变;从实物产品的设计向虚拟产品的设计转变。人们的需求重点从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转移。我们的社会从过去的“硬件社会”向今天的“软件社会”转化,人类已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因此,设计与社会经济形成互动的关系是设计艺术发展的大趋势。在这里,任何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和衡量标准都显得毫无意义,设计师同时也是艺术家,它将充满感性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合理的生存空间,在更高层次上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2艺术设计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文化背景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因为那是孕育它的土壤。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审美观和哲学观,因而使得设计语言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永恒的,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设计是文化的设计,而不仅仅是流行的色彩与块面的罗列与拼凑。对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借鉴是在传统审美基础之上进行的。当代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然立足于本土文化,将精髓融汇于现代思潮中,丰富我们的生活,成为一个多极化的现代国际文化体系。在未来的设计趋向中,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价值观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把握住历史的契机,站在新的高度对中国传统哲学观、美学观的再认识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道路。

3.3坚持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