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1 21:32:20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1

1.人文素养教育是新的医学模式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医学模式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文精神对于救死扶伤的意义,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医学教育需要人文引领,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渗透于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实质上是蕴含着丰富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要求的,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医学模式,体现了医学人文的回归,要将“以疾病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从根本上对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必然要求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2.医患关系的现状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提出新要求

医学实践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就是医患关系。当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过多依赖高科技设备,医患沟通面临诸多问题;医生本应是病人的守护神,却在某些情况下变成了病人憎恨的人,医学蕴含的人文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刻不容缓。

二、对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途径的思考

1.更新人文素养教育理念,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学校应该高度重视人文素养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将大学的人文素养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校训精神的解读、校园文化的打造,在校园内弘扬“医乃仁术”、“救死扶伤”的人文精神。学校要通过政策上的引导,增强医学生学习医学人文知识的自觉性。通过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其人文素养的积累打造良好的平台。

2.教学改革,实现医学专业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融合

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改革课程体系,修订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人文精神,融医学人文素养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要更加注重人文课程的体系建设,使人文课程的教育更加系统。学校要进一步优化人文课程的教学,使医学生得到启迪;同时,要更加注重医学人文核心课程的建设,出版高质量的人文医学教材。

3.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国内医学院校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教学内容上应保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讲授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医学领域的人文社会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可以积极吸取PBL教学法的优点,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用现代教育手段,发挥多媒体功能。同时,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不要局限于课堂笔试答题,通过综合笔试、写作、参与讲座、教学、互动、研究项目,进行综合评价。

4.加强教师人文素养培养,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2

1.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是打开音乐教育质量之门的“钥匙”

在音乐教学中,老师通过艺术的内在美去感化学生,使其受到艺术的熏陶。一个人文素质低下的学生很难吸收音乐中的内在精华,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音乐艺术审美能力的强弱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加强音乐教育基础、完善人格,将其改造成高雅且具有品味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中之重就是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是推动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关键

我国总是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讲究高层次人才的全方面发展。在提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除了要注重学生专业素质、文化素质与身心素质培养以外,音乐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个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丰厚的高校里,音乐教育必定会是有源的水、有根的木,既能丰富大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又能满足其精神需要。

3.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能正确指导他们分辨和接受各类音乐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一般以民族音乐、传统的美声为主,也开设了一些音乐欣赏的课程。除了上面的这些音乐,在学习以外的生活里,大学生更喜欢听的是一些流行歌曲,各种流行音乐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影响力度是不容忽视的。它们中有的是亲情的,有励志的,有唱爱情的,有积极乐观的,也有价值观念颓废、不求进取的...加上对歌手的包装、唱片公司的极力推销,学生特别容易的就被吸引了。如果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他们就能具有辨别好坏的能力,能选择出对人生有积极作用的歌曲。

二、音乐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的方法

1.加强音乐文化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和互补作用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目的,但高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素质和审美能力。素质教育应从始至终以教学管理、教学实践为线索,并具体实施到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教学环节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求教学中各项环节都必须协调一致、配合密切,且应从教学实际出发,着重解决提升审美层次的问题。要增加课程结构中人文教育的比例,重视专业技能和人文知识的互补与结合。在具体教学中要更进一步更新、充实、深化人文素质的方法和内容,使得教学方法和课程教学更具有实际性、效果性、活跃性,增加课程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动性。教学内容的整理结合,要具有素质教育的整体观念,美化音乐教育的全面结构和功能。所说的整合不单是简单的拼加而成,而是有目的的把音乐教育和其他艺术的学习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整体的协调发展。

2.注重教师的学术水平,重视培养具有人文素质的教师团体

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能力素质与知识素质而且还有观念的转变,“在知识方面要成为“杂家”,具有较广泛的相关的学科知识,在业绩上要成为“专家”,要拥有使人相信服从的专业水平,这样才能完成文化素质教育的伟大任务”。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有人文意识,学生就会在他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

3.转换观念,发掘教学中的人文要素

要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成才观,就得通过转换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来完成。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掘各个学科教学中的人文要素,尤其是充足运用好文科教学的人文教育作用。要坚决改掉以前那样背题、画书的做法,使文科欣赏得以发挥,让学生在欣赏中领会人文精神,在欣赏中有所领悟,受到人文精神的启发,是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享受的过程,激励学生学习人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辨别、理性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推进了音乐教育的发展,给音乐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媒介,还能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新型的教育成果,不断的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使音乐教学与现代人民生活更加贴近,与学生的需要更加贴近。如中央电视台的多种多样的文艺节目,《国乐飘香》等,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很大可能性,可以使学生在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中,亲身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智力水平,完善自身的人格。

三、结语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3

商科院校 人文素养 教育体系 措施

一、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内涵

《周易》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程颐《伊川易传》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可见,在中国古代,人文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西方,人文是指高雅学问和高超技艺的教育与训练,统称教养。“素养”是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和道德修养的总和。人文素养,就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内在素质和修养,其内涵十分丰富,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主要包括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层面,大致可分为六方面。

1.科学素养。这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部特质,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10年我国只有3.27%的公民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欧盟国家的水平。科学素养是科技发展的“软实力”,只有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增强其创业能力,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2.传统文化素养。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不仅外显于民俗民风、建筑艺术、经典文献当中,也内化为中国人特有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传统文化对于提升大学生自身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具有深刻影响。

3.文学素养。这是一个人的语言、行为、思想体现在文学方面的综合能力和修养。观其文,秉其性,知其人。文学素养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审美情趣以及阅读、写作、思辨和交际的能力。商科院校的大学生尤其需要加强文学素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史、文学理论知识,通晓古今中外主要作家和作品,熟悉儿童文学、民间文学常识,学会文学创作。

4.艺术素养。主要指对艺术的认知、体验与创作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大学生艺术素养主要表现在对艺术的兴趣、鉴赏、体验与创作等。商科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鼓励学生了解多种艺术形式、流派,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

5.历史素养。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认识而形成的内在品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史可以明智”。良好的历史素养,不仅可以使人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明辨是非,还可以培养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6.法律素养。这是公民具有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并自觉应用法律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目前,不少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由此引发的恶性案件亦屡见不鲜,如2004年“马加爵杀人案”,2010年药家鑫杀人案等,其案犯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培养其良好的法律素养具有战略意义,影响深远。商科院校尤其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契约精神。

二、商科院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

1.顺应现代教育改革潮流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转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也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大责任,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非常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商科院校主要培养现代商科人才,应顺应教育改革潮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既要重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将学校建设成传授科学知识与倡导人文精神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2.商科院校培养特色人才

国内外的商科院校大都将办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较好的文化知识和实践技能、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商科专门人才,尤其注重学生素养的培养。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明确提出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道德情操、富有洞察力和深刻见解的,有文化教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北京工商大学2004年启动“新世纪十大教改工程”,明确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商科人才的总体要求。湖南商学院坚持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商科院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商科人才的责任,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是实现其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3.WTO时代社会亟需高素质人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国作为世贸组织的重要成员,国际贸易快速发展,已成为举世瞩目的贸易大国,正在向贸易强国迈进,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因素,这种发展态势为我国商科院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要求商科院校培养出既懂经济又经营管理、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商科院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亦义不容辞。

4.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只有提高人的素养,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商科院校的大学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健全的人格等,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必不可少。首先,人文素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人生的理性认识,使学生在追求知识、获得技能的同时培养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其次,人文素养教育有利于完善商科院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其人文知识体系,培养其人文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人文素养教育使学生既具有科学素养,又具有道德修养,既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保证大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商科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不足

1.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人文素养陶冶

爱因斯坦曾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只能使人形成一种有用的“机器”,而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目前,商科类院校大都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却忽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对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开设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偏少,课时不足,教学资源缺乏。其次是人文素养教育流于形式,开设的相关人文课程也主要停留在人文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和学生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2.单纯依赖课堂教学,忽视课外教学

目前,商科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主要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停留在说教层面,未能很好地做到“学思结合”和“知行合一”,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因此,高校必须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人文素养教学活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将所学人文知识运用于实践锻炼,并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只有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紧密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大学教育体系,这也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3.学生人文素养参差不齐

目前,商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呈现参差不齐的特点。部分学生人文素养好,知识全面,有良好的思想境界和积极健康的心态。但也有不少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好高骛远,缺乏社会责任感。

四、商科院校应构建立体式人文素养教育体系

1.课堂教学是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商科院校应构建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将人文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教学大纲编制、教材选订和教学组织的指导,开设种类丰富的人文素养课程,如历史与传统文化课程,语言与文学课程,艺术与审美课程,心理健康课程,哲学与思想政治课程,法律与社会伦理课程等等。商科院校应保证人文素养课程在课程体系占有一定比例,对授课教师的资质和授课方式做出具体要求,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言传身教,还应不断改革传统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此外,还应规定学生必须修满一定量人文素养课程的学分,使人文素养教育得到贯彻落实,以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2.大学生社团是商科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平台,它是由具有共同志趣、爱好自愿组成、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以其开放性、学习性、互、趣味性吸聚广大学生。据调查,8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高校社团组织。大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锻炼了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课余生活。大学生社团也可以组织有特色的活动,提高社团成员的人文素养。如理论学习型社团,可组织社员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参观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先烈的遗迹,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如学术型科技社团,可通过组织学术交流、科技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如社会公益型社团、文学艺术社团,也可组织文艺演出和公益讲座等,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商科院校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社团蓬勃发展,培育优秀社团,使高校社团真正成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平台。

3.社会是一所大学,也是商科院校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舞台。社会实践拓展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学以致用,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磨练意志,坚定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获得比在课堂更直接、更深刻的体验,社会实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理想情操、人格信念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商科院校应与社会紧密合作,整合校内校外多种教育资源,创新人文素养教育的模式和手段。

五、商科院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措施

1.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人文素养课程建设

培养商科类人才是商科院校的核心职能,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首先,高校领导应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真正认识到人文素养对大学生成才和发展的重要性,确立以育人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健全人格、创新意识为重点,切实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其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人文、艺术、思想政治等人文素养层次高的专任教师担任人文素养教学工作,采取集中培训、学术交流等形式,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学骨干队伍。再次,商科院校要加强人文课程建设,重视人文素养课程的设置、人文师资的配备、经费投入等,使人文素养教育得到充裕的资源支持。再次应科学规划和全面监控,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计划性和可执行性。制订相关鼓励政策,调动师生自觉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积极性。此外,还应加强人文素养教材建设,组织编写适合商科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特色教材,尽可能采用教育部推荐的优秀人文素养教材。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作用,可从四方面着手。第一,整合校园文化资源,着力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建设专门的校园人文素质教育网站,通过网络平台,传播人文知识,宣传人文素养教育的活动和成果。重视校园的文化中心、文化展厅、文化橱窗的建设,不定期举办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文化作品展,普及人文知识,宣传人文精神。第二,举办各类人文素养教育系列讲座。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多种人文知识讲座,指导大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第三,充分发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科技节、大型文艺晚会、人文论坛等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积极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具有时代特征和商科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第四,鼓励大学生积极组建各种有益的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创造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使社团活动成为商科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

3.校企互动,加强校外人文素养教育基地建设

校企互动,高效整合学校、企业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企业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热心支持,达到学校、学生和企业多赢的效果。首先,商科院校应重视社会实践在育人中的地位,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相应的学时和学分,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领导组织机构和保障体系,建立社会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其次,商科院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加强校外人文素养教育基地建设。坚持互利互惠的原则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的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实践平台,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开拓企业实践基地,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企业得到锻炼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学生积极回馈社会的感恩意识、服务意识、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完善人文素养教育的评价体系和评估标准,有利于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使人文素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之效。首先,学校应建立操作性强的人文素养教育评价体系,出台相应的评估制度和评估细则,构建多元互动的科学评价体系,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评价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和客观性,避免评价走过场,敷衍了事。其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化社团、艺术活动、体育竞技、演讲辩论及知识竞赛,并将其作为学生人文素养和能力的评估内容。同时,学校为学生颁发人文素养教育的结业证书,完善学生接受人文素养教育的档案,为学生就业、为企业选用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马明华,涂争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袁群人.文精神视域下大学生的审美艺术[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感恩教育;三本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8)03-0114-03

收稿日期:2008-03-05

ぷ髡呒蚪椋

李占乔(1974-),女,河北无极人,石家庄经济学院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

当今,开放的社会给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取向提供广阔选择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许多不利影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深入分析与思考这种途径所发挥的作用,是本文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的必要性

オィㄒ唬┤宋乃匮的内涵

ト宋木神的内涵是人格修养的内在构成,是人的人文素养的具体体现。在现代汉语中,“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及审美情趣等;“素养”与“素质”及“精神”不同,它更强调能力,而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后天的训练与实践而得到的。例如它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逐步内化为人格的风度、气质、修养、谈吐等,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ゼ蚨言之,人文素养具体指人所具有的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学科等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修养以及这种修养的外化,它体现了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人的社会化发展、人的社会属性的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因素。

ィ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培养的必要性

ト宋乃匮决定着人精神家园的品质与归宿,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能力、价值取向、审美体验、意识形态和理想模式都具有决定作用。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呢?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比较严重。譬如说文理科大学生在人文意识、人文素养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且大学生的功利心较强,再加上相当部分的大学生主动汲取人文知识的意识较弱、道德修养较差、自控能力不强和人生理想信念淡漠,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偏重于个人的得失,不能实事求是地践行做人的基本准则,不能以诚信的态度与他人相处或办事,这说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特别是目前我国正在经历体制的战略性转变,国民的素质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大学生作为劳动者不仅要具有科学素养,而且更要具有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要性并举,如果大学生人文素养能得到有效提高和加强,那么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价值取向、良好人际关系都能实现,甚至大学生的其他诸多问题都有可能得到恰当的解决。人文素养如此重要,培养的途径何在?作用如何?我们把探索的视角投向了感恩教育。

二、感恩教育的内涵

オジ卸鹘逃,单就“恩”而言,它是施恩者对授予者由外向内的单向线性传递。而感恩的“感”是其自身在接受了恩惠的前提下,经过一番心理活动后激发的从内向外相呼应的思想活动。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性是其成为人的先决条件,而“恩”与“情”乃是维系人际关系的基础和桥梁。由此可见,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生活的教育,是教育者在挖掘和拓展特定或特殊情感情境下针对学生个体心理采取某些手段和方法,引导和激发“原恩情结”产生共鸣,从而使受教育者的“原恩”不断发展、升华的人文关怀的教育。感恩教育具有鲜活的生活气息、浓厚的感性色彩、广泛的认同性和丰厚的历史积淀等特点。

ゾ芨卸饕淮适歉霾袄雌罚但是感恩教育的思想和做法在中国古文化中却源远流长,感恩教育也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广受推崇。那么感恩教育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怎样的作用呢?

三、感恩教育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

オピ诜治龈卸鹘逃与人文素养的内涵时,我们发现感恩教育与人文素养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为便于深入分析感恩教育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笔者引入动态“三本论”模型(其剖面图如下):

动态“三本论”,即人之为人的存世之本、立世之本和行世之本。最里边小圆代表人的存世之本,而中间方框表示处在动态的张弛状态中的人的立世之本,最外边大圆是人的行世之本,是高水平社会化的“我”的表现。

ザ态“三本论”的模型构造形象体现了人的社会化发展过程的一般步骤及规律,说明人的成长发展是有层次和先后次序的,具有很强的阶段性、时间性。其实人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也就是在物质层面(生理)和精神层面(心理情感、思想思维以及审美等)上的逐步累积与完善,直至达到与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事等社会必备素质及原则的完美统一,即经过感恩教育的有效开展达到促使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切实培养与提高。

ヅ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经过感恩教育的情感唤醒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感恩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感情教育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和意义。

ィㄒ唬┰诖笱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初始阶段

ヅ嘌大学生人文素养需要经过相对连贯而有序的阶段和步骤,特别是在其初始阶段,开展感恩教育有利于稳固“存世之本”之物质层面和部分精神层面的根基。譬如说引导大家懂得珍爱生命,关爱自己和他人,塑造自己真实的情感世界,建立灵活的思维方式和强健成熟的心理应对素质。

ヒ愿卸鹘逃为主要载体,有选择地充实和开设人文选修课,把人文素养培养纳入教学计划,使知识性与思想性结合起来,有利于人文素养的培养能够长期有效地持续下去。其实通过实施感恩教育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是以情育人、创设和挖掘感恩教育良好情境的过程。因为人的情感行为是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产生,而良好的氛围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的情绪接受力。感恩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在教育的初期包括认知阶段和情感阶段。认知阶段主要是在主观思想上的思想接受和心理反应两个过程,而情感阶段则包括价值评价和思想组合两个层次。

ゴ哟笱生个人发展来说,在感恩教育的认知阶段和情感阶段要从物质和精神层面进行感恩教育,关注和把握大学生心理、 思想发展变化,这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懂得珍惜父母赐予自己的生命,培养健康的心理感知,引导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主动地营造丰富的精神、情感世界,促使他们达到身心和谐。对于形成大学生健康的社会性情感品质,进而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进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最终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和谐与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ニ孀糯笱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以及他们对自然、社会与自我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渐转化为社会人。这一转化过程是在种种“恩”与“情”的环境氛围下通过个体接受社会文化熏陶和社会生活锻炼而逐渐发展理性实现的,这为最终实现人文素养的提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ィǘ)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攻坚阶段

ピ谌宋乃匮培养的攻坚阶段,通过感恩教育的深化与内化有利于大学生在已经形成的客观稳固的身心和谐与全面发展基础上帮助大学生磨炼坚强的意志,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塑造独立的人格等,即感恩教育在帮助大学生构建牢固而又有弹性的“立世之本”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ピ谡飧鼋锥危重视利用情感和意志的特点,特别是它们构成相互制约的心理过程,一方面情感教育激励意志,另一方面,意志调控情感,这是实施感恩教育取得实效,内化为自身习惯的一个规律。作为学生个人而言,要学会换位思考,自觉反省,设身处地地站在父母、学校、社会方面思考和分析问题,确立自己的目标,然后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从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方面来说,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开展感恩教育相关知识的灌输和培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独立人格的形成。

ビ捎诟卸鹘逃培养了大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营造了丰富的精神、情感世界,使得大学生基本上达到身心的动态和谐,那么再通过感恩教育相关知识和课程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使之逐步内化升华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テ涫蹈卸鞯墓程是自我对他人情感表露的过程,是双向的,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助、谅解和信任,有助于人们建立稳固的友谊。会感恩的人由于具有谦虚的态度、敬重他人的品德和知恩图报的心理、行为等基本的人文素养,所以也最容易同他人相处。这是感恩教育的功能之一,也是实现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前提。大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有利于促进人文素养的提高。

ィㄈ)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外现阶段

ゴ哟笱生人文素养的初步形成和外现来说,在前两个重要阶段稳步推进的基础上,感恩教育进一步推动了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基本形成,并引导其树立远大的理想,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价值实现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实现“行世之本”的完善和升华,较好地实现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加强和提高,并将这种素质外化为现实生活中的风度、气质、修养、谈吐及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方式和规则的完美融合。

ピ谡飧鼋锥危引导学生积极认识社会并参加实践,检验、巩固和提高感恩思想意识,在这方面感恩教育所起的作用更是独特。根据感恩教育具有感染和迁移的功能以及扩散与泛化的规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通过教育工作者及时观察了解大学生的各种行为方式,洞察学生实际的思想状况并有效指导学生,重视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会使得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加直观化、步骤化、规则化,增强了培养过程和内容的可操作性。这种修养的外化的有效加强与提高就意味着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タ梢运蹈卸鹘逃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一整套的培养方案,感恩教育能够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感品质,促使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最终使得大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审美观及劳动态度和习惯等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发展。

オゲ慰嘉南祝

ィ1]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2卷)[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ィ2]朱会丛.感恩教育的现代缺失与重构[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ィ3]闫世东.社会转型与当代大学生[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2.

ィ4]胡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J].教育评论,2007,(4).

ィ5]邢志丽.加恩教育走进大学课堂的进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ィ6]洪娟.浅谈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J].高等职业教育,2007,(3).

ィ7]宋保明.实施感恩教育 构建和谐大学校园[J].现代农业,2007,(9).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专业课 教学 人文素质教育 方式方法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1.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的今天,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等多个方面。

2.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人格心理方面的养成过分依赖理论知识的传授,人文教育内容过多强调理论性。人文教育工作者过于寻求理论体系的完整和宏大,评价机制不与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相关联,只是倾向于解决一般的道德认知,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实践性。人文教育不能贴近高职生的生活、不能贴近社会发展的变化、不能够贴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校园里无论是课堂上“两课”教师的长篇大论,还是课堂下辅导员的滔滔不绝,大都是知识的传授和说教,理论宏大而收效甚微,造成“空对空”的尴尬局面。

二、在教学过程中将人文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中的可行性

“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着精神文明,自然科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可以说,离开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教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而离开科学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造就的同样也只能算是一种并不丰满的人文素质。这二者的紧密联系为人文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中的进程提供了可行性。

其实,人文素质教育不是单凭某一门课、某一个机构或某个老师就能完成的,它应该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而专业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主观上师生都很重视,客观上这些课程有相对较多的课时量,因此,把专业课的课堂作为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阵地,其优势毋庸置疑。在此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将人文知识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内化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由此,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此途径得以加强。

三、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

1.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加强针对性,顺应现代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

现代企业除了要求员工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而且更需要员工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团队意识等。那种只有一技之长而德育素质低下的人员已经被排除在企业的选择之外。但是有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却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重技能轻德育”倾向,片面追求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忽视了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所以,在校企合作中,学生远离学校到不同的企业去实习实训,校企各方应在学生的德育工作方面真正的合作起来,避免出现所谓的德育“盲区”。

比如,有的学生个人素质很好,在专业技术方面很是精通,算的上是行业中的能手,但是,当他到了某个企业,由于缺乏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等,只想一人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单打独斗,那么,势必会被凶猛的竞争浪潮所吞没。必然的,最终也不会得到企业的青睐。由此看来,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过程中,要深入持久的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人的目标一定要加强针对性,顺应现代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注重加强学生的抗挫折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抗挫折力――也就是一个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抗挫折力的大小,同人的经历有关,也同人的意识、意志有关。一个能够正确对待挫折,意志比较坚强的人,在同样的不如意面前,他的情绪波动相对就比较少,挫折耐力则相对比较高。

很多学生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历练,心理比较脆弱,这对他们的发展不利。在实践中经历挫败,在挫败后感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在实际的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的创造一些机会,对学生进行挫败训练,让学生在反复的观察、研究中经历挫折和失败后再体会成功后的喜悦,从而磨砺学生的心性,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

3.以人为本,丰富学生生动的个性,充分展示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使受教育者无批判的接受某种固定的价值体系,过分注重培养对象的标准性与统一性,却忽视了对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良好个性的培养,客观上产生了束缚受教育者思想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几乎实行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作为新时代的骄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动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影响和冲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多元化;就业形式的多元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社会实践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他们思想的多变性;社会生活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复杂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差异性;现代科技传媒的多样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

基于以上所述,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现状,使高职人文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丰富学生生动的个性,充分展示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促进其自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理工科基础课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可行性浅析.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3.

[2]田翠英.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创新.现代企业文化,2008,(19).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6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艺术课程是高中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综合素质的优劣有很大影响作用。但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长期影响,当前很多高中教师仍旧将艺术理论及技术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就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快速提升,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就在高中艺术教育中培养人文素质的策略,进行了详细的探究。

关键词:高中;艺术教育;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75-02

当前,高中艺术课程的教材普遍具有很强的人文气息,其教学活动是渗透人文素养培养的最佳途径,借助艺术鉴赏教学,可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优化。但是,当前部分高中艺术教师尚且没有清楚了解人文素养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及综合素质提升的影响作用,从而在日常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那么,在高中艺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创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教育行为与方式的先导,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决定了其能组织出怎样的教学方案与教学过程。因此,要想在高中艺术教育中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人文素质对学生成长的巨大影响作用,并主动将人文素质培养提高到与艺术课程理论知识及操作技巧教学等高的地位,并自觉把人文素质培养渗透到艺术课程教W的各个环节中,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想有效创新高中艺术课程教师的教学理念,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为其提供必要的环境及条件,促使教师用先进的新课改理念武装自己的思想,从而在日常教学中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应做好以下几点:①组织教师深度解读新课改理念,让教师对人文素质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有更明确了解。②为教师订阅一些期刊、专业书籍或电子读物使其可在第一时间学习高中艺术教育理念,并较好地将其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二、提高教师素质

在高中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所有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也是引导者,其自身素质的优劣对艺术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质量的高低有很大影响作用。因此,要想在高中艺术教育中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需要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①教师应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及教学中主动关心学生,热情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当学生就某些知识点难以深刻理解时,教师应不厌其烦地对其引导与启发,帮助学生解决一切学习难题,从而使得学生在教师高尚师德的影响与感染下,逐渐养成乐于助人、善于钻研问题的良好品质与习惯。②教师应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高中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其实也是教师厚积薄发的过程,教师只有做好充分的专业知识及人文知识的储备工作,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将教材中蕴含及相关的人文知识讲解给学生,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③教师应主动参与各种教育培训活动。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快速发展,艺术教学的内容及人文素质培养的方式也日新月异,教师只有借助各种教育与培训活动,才能不断汲取具有时代气息及先进性的教学思路与方法,才能在艺术教育中设计出更高效的人文素质培养教学方案。

三、改革教学方法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高中艺术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成效不够理想的核心原因,是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过于陈旧、乏味与单一,不易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真切、生动、深刻地感知艺术教学中的人文气息。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大胆创新传统的艺术课程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地把先进的、生动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以帮助学生更清晰、透彻地体味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知识。有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普遍具有热爱表演、爱玩爱闹、荣誉感强等特点。因此,高中艺术课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深度解决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法,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从而使得他们都能与艺术作品的作者产生思想与情感上的共鸣,进而高度认同他们所拥有的良好品质及行为准则,最终将其作为激励自己或指导自己行为思想的指南。这就需要高中艺术课程教师在教学尽可能多地为学生补充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探究与挖掘其中与人文有关的内容,并激励学生在小组中对这些人文知识进行交流与分析,最终充分其影响成分。在高中艺术课程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方法有舞台剧教学法、比赛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及多媒体教学法等,在实际教学中艺术课程教师只需要依照学生特点及教学需求,灵活选用即可。

总之,在高中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不仅是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需求,而且也是落实新时期人才标准的需求。因此,在高中艺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主动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积极提高自身的修养与素质,并大胆创新传统的艺术课程教学方法,最终推动高中生人文素质的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苏静,徐春丽. 艺术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的方法[J].大舞台,2015,(12):168-169.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高校教育;人文素养;现状及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216-03

人文素养教育是高校教育在现代语境下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高校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我们不可小看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和价值,这就像不能低估每一个大学生的生命力量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潜能一样。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继续,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忽略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或逐渐剔除、或降低标准、或听之任之,势必使大学生产生各种困境,影响教学质量。

(一)民族精神逐渐淡化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与发展积淀中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的心理追求,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淡化或弱化,是一个不用申辩的事实,即便是民族感很强的大学生在对民族精神的认知和领悟上也普遍存在着偏差和肤浅。”的确,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商业化、思想自由化、行为世俗化、生活优裕化的全球发展趋势下,很多人没有读过四大名著;对传统文化(诸如国画、书法、古典文学、古典音乐等)没有兴趣等。其实这不仅仅是由于大学生自我认识的缺失,究其原因,我们在大学教育中未处理好传统文化本身的缺失、代际文化的断层,中西文化的冲撞等问题才是主要原因。

(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大学时期的青少年是一个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群体。他们渴望被关注,渴望塑造自我的良好形象,渴望获得更多人的肯定,渴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但是,虽然生理上、智力上趋于成熟,但在心理上、思想上善属于发展期。

很多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单纯,学习动力不足,社会阅历浅,是非判断力尚有待于加强。在面对现实的境遇、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如意的环境、甚至是遭遇挫折,与理想大相庭径时,往往无法正确调节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无法理性看待各种现实存在的问题,亦不善于调节心理上的平衡,于是受挫感加重,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容易出现心理失衡,进而影响各种判断力和行动力。

(三)缺少人文知识的积淀

人文知识是每一个大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之一。人文知识“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可见,人文知识是一个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必备条件之一,是其优良的知识结构的必须要素之一,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形象和竞争力。

然而,我们现在的高校教育中,人文知识的教育是不容乐观的。不少大学生的从小到大积累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文、史、哲及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浅薄。尤其我们越来越多的看到,作为身在中国的当代大学生,多数学生现在学习英语的时间远胜于学习自己母语的时间,对西方文化的关注程度也高于本国传统文化,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沉迷于动漫、言情、上网、游戏等享乐生活上。

(四)人生目标不明确

现代大学生越来越多的表现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大多数没有长远的目标,对自我发展的前景不清楚,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知道大学毕业走向何方。于是很多大学生的生活过得浑浑噩噩;上课不积极或对知识没有渴求;对集体或社会活动没有热情;对各种事情产生不满,等等。“那种(理想化)意象越是不真实,愈是敏感脆弱,就愈贪求别人的肯定和承认。对我们确信自己具有的品质,我们是不需要他人来证实的;但如果别人对我们所声称而实际并不具备的品质表示怀疑,我们就会极端敏感小气”。他们很多容易受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个性释放、权力至上甚至是拜金主义的侵蚀和影响,产生价值观困扰。

二、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及途径

对于如何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我国早在1998年就专门颁布了教高司第2号文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可见此项工作的重要性。然而,时代在发展,新的社会形势与人才需求要求我们不断思考开展此项工作的新的措施与途径,这才具有现实意义。新形势下,除了遵循文件中提及的五点意见(第一,充分认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采取多种途径与方式,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第四,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第五,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在已有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我们还要结合自身环境和现有资源,做出以下新的、更加具体有针对性的思考,开展具体可行的实践操作。

(一)专业教学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前提是要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之一,“如果放弃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我们不仅会失去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时间和阵地,最终导致单纯的、填鸭式、灌输式专业教学。”因此,教师不应将专业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截然分开,而是应该互相渗透,互相融合。

教师除了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教育,自身也需要不断进步。首先,要积极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及时跟进时代步伐,转变教育思想。传统的知识教育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否则课堂只会失去吸引力和影响力。其次,教师在课余时间也要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给学生做出表率。自己不读书却要求学生好好读书的老师,注定是不会有学生附和的。而一个人文素养高的教师,身上会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往往拥有更好的师生关系,更容易被学生所接收,更加容易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感化学生,这种影响力是潜在的,更为细腻、更加长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再次,教师自己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还要注意挖掘专业教学中的人文知识,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到教学之中,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人格魅力以及所教知识的人文影响力,激发学生产生求知、向上的热情,才能真正激励学生形成稳固、持久、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增加人文课程的比重

从课程设置上提高人文课程的比重是一个重要途径。“从民族发展的高度看,学校应该像重视英语、计算机等课程那样重视人文课程”。

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设置时,应该充分考虑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专业课程设置,首先从制度上给予支持。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了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与导向,才可能真正将人文素养教育落到实处。例如在文学或艺术专业中加入“书法”作为基础必修课是很多高校惯例。虽然由于现在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课程不重视,甚至不感兴趣。但是,现在不努力,何时才努力。任何传统文化都是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沉淀下来的,避免文化断层是高校教育责无旁贷的义务。

其次,现在高校开设的人文课程更多集中在校级公共选修课中,建立健全严格的审查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该选择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公选课程,聘请权威的教师开设课程,而不是只要提出申请,不加审查或者简单审查就可以开课。同时,对于纯娱乐性的公选课,要少开,这类课程上起来容易,但是如果上下来的效果是学生一笑而过,那就失去了高校课程开设的根本意义。开设此类课程的老师也应该加深理论与人文素养的教育,在娱乐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实际上是最有效果的,例如好的电影、好的音乐、好的绘画都是能对学生形成重要影响的,但要切记不要只停留于看、听、笑的层面,使本身很有价值的人文素养教育流于表面、流于形式。

(三)借鉴好的人文素养教育方法与理念

人文素养教育的理念应该是先进的、创新的,有针对性和有意义的。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人文素养课程常常为所谓的主干课程(即语文、英语、数学)让路,有的学校缩减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的课时,有的甚至直接取消美术、音乐等与考试无关的课程。

进入到大学,专业性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时间和平台。世界著名的美国哈佛大学在其本科教育中制定了六项核心课程,包括科学、历史、文学与艺术、外国文化、社会分析和道德推理,每项中再分小项,每个哈佛本科生都必须从六项中选修8门课程。这种课程设置下的教学,告诉学生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的种类、探究知识的不同方式、不同的分析研究方法以及它们的价值与意义。这是一种引导学生去“趋近于”知识的方式,而非被动接受呆板的说教,它不仅显示了哈佛对于向学生传递什么样的知识、如何传递知识的明确的思考与实践,也反映了学生对6项课程各自的领域中不同的兴趣取向和学习欲望,其教育效果的积极性与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实现这样的课程设置,但是,我们可以借鉴这一优秀的课程设置理念,在专业课程中开展积极,有社会现实意义的人文课程,从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成长。

(四)丰富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形式

人文素养的教育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高校教育中可以开设诸如文学、音乐、绘画、书法等校内的人文课程。其次,课外实践形式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要求学生既能静心于课堂,也要能走出课堂,进入现实与社会。高校应该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如环保行动、“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爱心传递等,不仅能看到课堂上看不到的人间百态,也能促进大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挖掘自身的潜力,并为将来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人文关怀

大学生都是具有自主思维的个体,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他们身上的差异性,不能统一要求、育。实际上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中一直遵循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看到男性思维与女性思维的差异,正视、善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我们应该多看学生的优点,多鼓励式教育,毕竟“人无完人”,要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在每一次错误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越来越好的成长。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要允许“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适当的人文关怀也是人文素养教育中的一种,也许它不像课程一样那么外化,但它是内化式的教育,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值得每一个教师学习与运用。

高校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甚至可以说,一个大学培养出的大学生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这个学校的教育质量。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该具备的信念是:每一个我们教育的学生,都是因为想让他过得更好。怀抱这样的人文情怀去教育学生,也是一门艺术。我们需要共同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的氛围,承担起促进和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高朋.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淡化的文化根由研考[J].黑龙江: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02).

[2]王珊珊,林志鹏,张水银.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选择[J].南京:文教资料,2010(02).

[3][美]卡伦・霍妮.我们内心的冲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8

(一)注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的前提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进步,对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相应的教学技能、充实的专业知识储备之外,还必须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提升高师院校英语教育的全面性与完善性,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使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推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二)注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必要选择

英语是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物,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为了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必然会向学生展示西方的文化、政治体制、风俗人情等等,学生可能会受到西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等消极思想的侵蚀。始终注重人文教育的开展,注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能够促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与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严格管理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以一名专业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的提升。

(三)注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保障

师范院校教英语教育是一项耗时较长、任务繁重的复杂过程,开展与实施人文教育,能够全面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优势,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生活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学生往往能够保持不断求知与学习的良好习惯,这对于即将从事教师行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二、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一)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基础比较薄弱

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一般是学习的文科,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但是,在进入大学后,他们开始接受英语教育,而英语教学中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力度不足,学生只是学习语言,其学习的目的也在于掌握一门语言技巧,没有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没有形成对人文素养培养的心理机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追求显性的成绩,而对于相对于隐性的人文素养却没有重视,英语学习中提高语音的准确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已经成为一种教学目标。

(二)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意识在觉醒

通过相关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人文素养,其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方面有了很大的觉醒,很多学生开始意识到作为学科专业的他们,与理工科的学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可以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能够符合市场的要求,使自身能够得到全面地发展。在学习英语时,一些硬性的量化指标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相反的,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软实力,才能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区别开来,人文素养在提高高师英语专业学生软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提高其人文素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让学生较高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哲学、历史学等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工作是多元化的,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行业,而且还可以从事商务谈判、政治外交等领域,这就更加要求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过于机械化,要运用人文知识懂得变通。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英语老师不仅仅要具有标准的口音,扎实的语法知识,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要广泛地了解西方的文化,在英语的教学中,不仅仅只是狭隘的传授语言知识,同时也要讲授西方的文化给学生。

(三)在高师英语专业中,学生没有时间学习人文知识,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语言

在高师英语专业中,很多学生已经意识到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在平时学习时间比较紧张,没能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而且,在高师英语教学的大纲中,对于英语教学目标的提出是比较具体和明确的,而对于人文素养的加强目标比较模糊,这导致学生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时找不到科学的指标加以评价。

三、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立足教学课堂,适度增加人文教育内容

课堂是高师院校开展英语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开展与推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开设中国文化知识课程(诸如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程等等、中国历史与国情相关课程等等),进一步充实学生人文知识储备。此外,学院还可以通过开展中国文学作品鉴赏竞赛、与文学院联合举办交流活动等等方式,扩展学校人文教育形式,提高学生参与人文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英语属于实用工具的范畴,再加上高师院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英语教学教师,那么,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教学技能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尤为重要。具体来说,高师院校要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加强与当地中小学的学校联系,使学生在真实的岗位上体会作为教师必须的技能、能力、素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审视与总结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学生对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认同程度,减少学校推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阻力。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贫困山区支教,给予学生体验生活、接触社会、认识世界的机会与平台,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与人身价值观。

(三)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创建良好的校园氛围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9

《美术新课程标准》将人文性确定为小学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改变了小学美术教育过去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教育观念,从而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不断发展其在美术文化学习过程中的人文素养。我认为小学美术课程的人文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在它与审美活动紧密相联。学生在各种美术活动中培养起了艺术的鉴赏力、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修养,这正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所需要的人文情感。

(2)体现在它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独特性。美术活动中需要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需要直觉、顿悟和灵感来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这正是人文学习所需要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3)体现在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各种信仰、理想、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这些正是人文精神的反映,通过美术学习,能使学生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提高人文素养。

(4)体现在美术对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在美术学习中,学生的内在思想和情感可得到充分的表现,进而发展其个性,因此美术学科同其他的人文学科一样,对人性的完善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构建学校美术教育的管理体系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直接领导下建立系统的美术教育管理体系:校长室——教导处——美术科组——美术教师,有序地开展各项活动,为美术学科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建立有效机制。

2.加强对美术教材的内部人文素质的挖掘力度

作为美术教师,充分挖掘美术教材中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人文内涵,理清其表现特征,以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人文教育成为美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①挖掘美术教材中版面形式的人文因素。美术作为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始终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美术教材的版面形式,能让你感受到一股浓厚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给人耳目一新,不说内容单看那形式各异色彩绚丽的画面、每一课颇具审美价值的布局构图,就足以使人赏心悦目,怡情养性了。那“我喜欢的颜色”“编织的线”“面具”“飞向月球”让人感受到生活是那么美,生活着是那么快乐,美就在我们身边。

②挖掘美术教材中内容的人文因素。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于这种观念,教材许多内容里穿插了不同时期的古今中外的名人名画,供学生感受了解欣赏,有质朴的装饰性很强的农民画,有极富童趣的马蒂斯的画,有世界艺术巨匠毕加索的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文化学习情境,在引导学生学习鉴赏中能够逐步地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对优秀传统艺术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在世界画家介绍方面一年级就有荷兰卡雷尔、法国马蒂斯等,对于低年级学生的教育是那么的深入浅出,给予学生一片了解文化的天空。

③挖掘美术教材中课题的人文因素。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睛。四年级美术课《学穿编》,体现了美术课程作为人文课程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在欣赏感受这一环节中,教师从编织艺术的历史文化引入,让学生感受编织艺术的独特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揭示课题。通过观看中国地图,了解祖国是如此广阔,在这片富饶的国土上,有着丰富的编织材料,如竹、草、藤、柳等,数千年来,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掌握了精巧的编织技艺,利用各地的材料,编制出了各种各样各具地方特色的生活用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激发学生走进艺术的领域,去探究编织艺术的美,认知基础穿编的规律并掌握技巧和方法,发现将经、纬线变化而穿编出来不同效果的图案,运用剪、粘、穿编等方法装饰剪纸作品,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收获成功,让他们了解美,懂得美。

3.培养人文素质的美术教学策略

①创设美景,以美促情。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需要人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最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在美术教学别注重创设美的情景,营造审美化的课堂,以美促情。以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课件,美的作品,美的教学手段等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以此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并将情感内化为积极学习的动力。我在上“画太阳”、“彩虹桥”等课中,以生动有趣的作品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勤动脑,多动手,就一定能创造生活中的美。又如在引导学生欣赏名家名作时,让其感受绘画内容的丰富美,绘画形式的多样美,工艺制作品的趣味美、立体美、动态美,让学生感受各类作品所呈现的高雅美、通俗美、稚拙美、精致美、具象美、抽象美等等。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10

Wu Xiaomin

(Shaanxi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of CPC,Xi'an 710065,China)

摘要: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所大力倡导的。其基本出发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地发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贵在落实,重点则在于课程的设计与建设。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中我们应以涵盖人类知识的主要领域和每个必修领域内的课程为主,遵循两个原则,允许学生进行自我选择。从而达与学生的个性差异性以及课程计划的弹性需求相结合的目的。这一工作原则既是高校教育教学规律的体现,也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得以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理论依据和重要保证。

Abstract: The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is advocated by higher education. The basic starting point is to promote the full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 key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is implementation, and its emphasis is curriculum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When setting the curriculum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we should take the courses which cover the main areas of human knowledge and the compulsory field as the main point, and follow the two principles and allow students to select by themselves,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ombining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and the flexibility demand for lesson plans. The working principle reflects the law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but also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an important guarantee of the sustained,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关键词:高校 文化素质教育 理性认知

Key words: college;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rational cogni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166-02

0引言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目的的两大永恒主题。高等教育作为高级阶段的教育形态,一直以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都存在着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激烈争论。19世纪以前,自由教育占据着西方高等教育的主导地位。19世纪以后,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成为近代高等教育的一大特征。从19世纪初叶开始,西方高等教育界一直就有高等教育是自由教育还是专业教育的争论。在争论中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主张高等教育是自由教育,旨在给学生一种广博的教育,不专为某种职业活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做准备;一种主张高等教育不是自由教育而是专业教育、科学教育、规范化教育。每一主张都有众多追随者和实践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争论的不断深入,在这两种观点之外出现了另一种观点,它既不同意大学本科教育完全是自由教育,也不同意把它完全视为专业教育,而是认为大学本科教育应该分成通识教育(在我国,应为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部分,二者都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教育实施的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重心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性选择,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文化素质教育,但前提是要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目标、实践及其原则等问题进行理论反思与考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认识和把握文化素质教育的精髓,才能为文化素质教育在高校和谐发展创造坚定的理论支撑。

1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

文化素质教育其内涵很丰富,可以从多个维度和阶段来思考。大多数学者、专家都曾试图给其下一个全面准确的定义,但至少到目前来看,要形成一个公认的、一致意见的内涵还不可能。在已有学术研究中,对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认识,主要包括两种相近但区别又比较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教育”;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其是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显而易见,后者是前者的推进和延伸。教育部于1998年颁发的教高(1998)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从这一《意见》来看,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则是人文素质的规范化、科学化、复合化。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还存在着诸多不同看法,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实质是促进学生内在身心的“发展”与人类文化向个性心理品质的“内化”的教育,是将知识升华和转化为内在品质和外在能力与气质的教育;有的则认为文化素质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人”为目的,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还有的认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应以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为原则,这样有利于开阔视野、整体优化。杨叔子院士认为,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素质,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教育。显然,他是以人文教育来限定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的,人文素质就是做人的素质,重视对健全完美人格的塑造。可见,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文化教育,都有其合理性,文化素质教育本身也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需要我们做深入全面的思考。

首先,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不同于专才教育、人文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的大学理念;其次,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人的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不仅具有比较宽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又对人类主要知识领域有所了解的高素质人才;再次,文化素质教育比人文教育内涵更加宽泛,它不仅涵盖人文社会科学内容,而且还兼有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知识;还有文化素质教育是位于素质教育之上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最后,文化素质教育并非是一种与专业教育相对立的教育理念,专业教育应包容在文化素质教育之中,专业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而不能片面的、单纯地把文化素质教育看作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与纠正。不可忽视的是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隐于高等教育之中,是所有在校大学生都应接受的一种非专业性教育。它是一种广泛性的、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大众化教育,旨在培养所有学生都应具有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教育,从而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

2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

“专业化”教育曾经一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影响深远。时至今日,我国的大多数高校的本科生培养计划还是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制定的,与文化素质教育完整、全面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众所周知,专业教育具有功利性的和目的性,是单向的人才技能的培养;而文化素质教育是非功利性的,其宗旨是培养一种完善人格的教育,这种理念反映到教育目的上必然是多层次的、全方位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模式。有学者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应是以知识为载体,通过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达到重建教育整体性的目的;另有学者则认为,文化素质教育通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使学生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理性意志和感性意志和谐统一,科学与人文、心理和生理等方面协调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具有真善美完美结合的人格特征。

显然,无论怎么讲归根结底,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人的片面发展;在于让所有学生都可以获得发展,而不是单单少数学生的发展;在于人的持续发展,而不是人的短暂发展;在于人的特色发展,而不是人的平均发展;在于人的个性发展,而不是人的同质发展。具体来说,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应当涵盖如下两方面。一方面,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议题是培养现代社会中合格的“公民”和“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分工不断精细化,以培养人、教育人为目的的高校,其专业化、学科分化趋势也越来越突出,高等教育培养社会某一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已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但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人的基本素养,关系到个人的健康、全面和和谐发展,因此务必引起高度的重视。另一方面,文化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文化结构和能力结构。现代高校狭窄的专业化,加之教育学科壁垒分明,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一个狭窄的领域,接触不到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思想,这样的学生其知识结构必然是不合理的。文化素质教育就要让学生全面接触人类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使学生形成全面的、完整的、相互联系的知识和文化结构。

3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及其原则

在文化素质教育内涵与目标的指导下,如何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是能否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目的的关键。这就需要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与原则进行切实可行的定位,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又好又快地推行文化素质教育,才能增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性,使文化素质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朵奇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理论创新。文化素质教育得以实践与落实的重心在于课程的设计与建设方面。现阶段形形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从表面上来看,似乎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但繁荣背后不是没有问题,或许隐藏着更大的危机与隐患。在我国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永恒主义的课程方法、多科性文化素质教育方法和主辅修制文化素质教育方法等多种方法;再有就是高校在文化教育的理论方面还是不很明晰,很少汲取我国传统教育的营养精华,而是对西方教育模式的简单模仿和嫁接居多;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没有明确的定位,而在与其相匹配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方面也没有成熟的方案,这些倾向必将导致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理论误区。或将文化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割裂开来只是简单的等同于人文教育;或将文化素质教育理解为通才教育、知识普及教育等等,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成了全校公共课加自由选修课。要化解误区,摆脱文化素质教育实践中的难题,应有最起码的要求。文化素质教育其宗旨和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阵地,其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遵循全面灵活的原则,要涵盖人类知识的主要领域,而每个必修领域内的课程允许学生进行自由选择。如在美国著名高等院校的通识教育计划中,其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基本都涵盖了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个传统的知识领域。文化素质必修课的开展,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是目的和关键。

4结语

总之,现阶段我国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应该努力按照2005年10月在教育部召开的“纪念文化素质教育开展10周年暨高等学校第四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前部长周济对今后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指导方针,力求实现文化素质教育改革和发展。首先要把十年来高等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和任务目标相结合,探讨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和成熟方案,把它作为高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其推广到二千三百多所学校,在包括民办学校要蓬勃开展起来;再次,文化素质教育的普及过程中要向深度进军,要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使文化素质教育上升到新的更高水平。要树典型,评模范,在全国实施示范性基地,力求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健康、稳步、和谐地向前推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