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与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5 21:40:38

培训与管理论文

培训与管理论文篇1

电力企业人员培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升人员的整体素质,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培训运用中,许多管理人员对该项工作并不重视,这导致人员培训出现非常多问题,造成日常培训中员工不能够及时学习相应的技术,遇到问题时无法采取科学措施进行补救,最终导致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还有一些电力企业对职工的职业道德培训不足,员工自身的工作责任意识较差,操作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当出现工作问题时,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没有制定相对科学的处理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力企业的发展水平。所以在今后的管理中,管理人员要制定出更加完善企业员工培训方案,从各个方面来保障培训的质量,为今后电力企业的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电力企业人员培训与管理策略

1.建立健全员工管理培训体系

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在进行员工管理时,需要有比较完善的管理培训体系作为支撑,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管理质量,同时也可以提升培训效率。在以往的工作中,由于管理人员对员工的工作素质不够重视,电力企业发展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通过管理培训制度的建立,能够明确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责任,让他们掌握更加专业的操作技术,最终达到电力企业人员管理培训的目标。建立健全职工培训管理制度,首先就要制定好相应的培训方案,要建立健全电力企业内各种各样岗位的职责,同时也要建立起员工能力素质模型,并对这些模型数据进行分析,找到自身企业员工工作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做出更加科学的解决方案,为以后电力企业的进步提供帮助。其次,要努力实现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的多样化发展。如果职工培训形式过于单一,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就会下降,这样就无法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也就不能够保证企业的发展水平。因此在进行培训时,相关人员需要结合员工的需求,不断丰富培训内容,能够让员工讲培训理论与自身实践相结合,在工作岗位上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2.提高职工的学习理念

电力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不仅需要加强内部制度的建设,同时还要转变职工的工作理念,努力学习相关的技术知识,争做学习型人才,这样才可以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更多的贡献。职工管理与培训工作要想顺利展开,管理人员就要积极转变职工的工作理念,增强自身的学习意识,在培训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掌握一些技术,学习相应的知识,从而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为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在进行培训时,管理人员要重视可持续培训工作,为职工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和环境,让他们在工作之余能够进行自我提高。比如可以创建网络培训平台,既可以实现员工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向一些专业人士请教工作知识,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管理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结合不同岗位员工的技术需求,制定出相应的培训方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电力企业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

管理人员在对电力企业职工进行培训时,需要制定出比较科学的培训计划,掌握当前企业员工的实际状况,从而保证培训质量。制定培训计划时,人员管理部门要充分了解各个工作岗位职工的培训需求,结合不同岗位状况调整培训方案,使得该方案内容符合职工工作需求。尤其是要做好新职员的岗前培训,让这些人员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树立他们良好的工作意识,要让他们充分了解企业文化,以文化为基础,更快地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最终达到岗前培训的工作目标。除此之外,培训计划还要有较强的前瞻性,能够满足今后电力企业人才发展需求,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4.加强培训后评估工作

电力企业员工在接受培训后,由于人自身的惰性,一些员工不能够及时巩固已学知识,这样就无法达到培训的工作目标。因此管理人员在制定培训方案时,还要加强职工的培训评估,及时了解职工的培训质量,从而为下一次的培训方案制定提供科学数据。实现培训评估可以利用多种形式来进行,比如观察法、测试法、谈话法等。这种培训评价形式既提升了管理人员对员工培训状况的了解程度,又激励了职工及时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为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奠定基础。除上述内容外,在进行电力企业职工培训时还要提升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让他们认识到责任意识的重要性,要加强对其他员工行为的监督,减少工作失误的出现,为电力企业发展创建良好的内部环境。

三、总结

培训与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理论;培训管理;茶叶企业;经营理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和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大促使茶叶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最大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做好培训是企业留住人才和创造人才的关键一步。探索茶叶企业的培训管理模式有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企业保持和培育更多的人力资本,提高员工和企业的绩效。

1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理论概述

探索人力资源管理下培训管理的方法与模式,首先,需要了解培训管理的相关理论。一般地,学者们将培训管理的理论划分为传统的培训管理理论和现代的培训管理理论,体现了定期培训工人,重视教育,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培训管理理论不断丰富。本文笔者重点探讨几种现代的培训管理理论,为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1.1人力资本理论

对于企业经营发展来说,人力资本与土地、资本等各种生产资料同样重要,对于人力的投资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人力资本相较于物质资本,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人力资本具有存量形式。投资于人力资本将创造更大的价值,对工人进行教育和培训,传授新的知识和技能,不再是一种成本投入,而是一种有回报的投资。

1.2培训转化理论

在现代的培训管理理论中,培训转化理论对于培训方案的设计和培训效果的评估与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同因素理论认为只有当受训者在接受培训时与培训后的真实工作场景相似时,培训转化的效果最好,当受训者所处的环境、使用的材料、设备、完成的培训课程与真实的工作场景相似度高时,培训转化的限度最大。另一个重要的培训转化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的内容越直观,越有助于受训者的理解。受训者对知识的理解和培训的认同至关重要,只有受训者对培训高度认同,理解培训的内容才能保持培训效果的迁移和转化。

1.3学习型组织理论

建立学习型组织,在面对高度竞争与剧烈变化的外部环境时,组织应不断精简机构,探索出一个具有弹性的、灵活的、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学习型组织一是员工和管理者应具有共同的愿景,以此作为奋斗的目标。二是要重视团队的学习,提倡团队的共同进步。三是剔除旧思想和陈旧的制度。四是个人要有超越自我的信念,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迎接突如其来的挑战。五是全局思考。管理者和员工应看到问题的本质,而不被表象干扰。在学习型组织中,组织的知识储备与应用是快速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企业应重视内部培训与开发。

2茶企现状分析与培训需求分析

2.1茶企业发展现状

纵观我国茶企业经营现状,茶企业的基层员工以低学历为主,员工的流动性大,缺乏在茶叶行业发展的职业规划。长期从事层次较低且重复性高、劳动强度大的工作使基层员工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基层员工的服务态度和责任感较弱。而中层及高层员工大都步入中年,他们普遍缺乏管理专业知识,对外部市场的变化不敏感,内部经营理念落后。因此,针对这一现状,茶企业应明确培训管理的重要性和方向,在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应授权并支持人力资源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对培训体系重新设计,建立能够应对内部压力和外部竞争的战略性培训管理模式。

2.2茶企业培训需求分析

茶企业的培训需求重点应兼顾组织发展的战略和绩效中存在的问题。培训的最终目标应与组织的发展战略一致,以此实现企业的愿景。培训需求应从行业性质、组织目标逐级分解,最后落实到部门、岗位和员工层面。人力资源部门和其他部门配合,通过调研,以问卷的形式收集员工的培训需求及各岗位的绩效考核状况,根据收集的问卷整理后,分析企业面临的问题,如员工态度差、出勤率低、专业知识缺乏、创新能力不足等,根据结果设计具体的培训计划。

3PDCA模式下茶企培训体系建构策略与实施

3.1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茶企培训规划

培训规划是指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培训需求出发,对企业培训过程前、培训过程中、培训过程后的安排和计划。具体来说,包括企业的培训对象人员安排、培训时间计划、培训资源应用、培训内容安排、培训方式选择、培训费用预算、培训成果考核等。设计茶企业的培训管理体系,首先应确定培训的类型,新员工的入职培训或是老员工的在岗培训。根据不同的类型,可以选择不同的师资,对于茶企业这一竞争激烈、人员流动率大的企业特点,应关注行业的发展动向。一般情况下,企业应积极培训内部的讲师,采用内部培训方式为主,外部培训方式为辅的培训模式。从而,避免过高的培训成本,防止培训后员工的离职。

3.2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茶企培训项目实施

当一个企业的培训规划设计完成后,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培训项目的实施,培训项目的实施对于整个培训管理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茶企来说,培训项目的实施也是不能轻视的。众所周知,一个完整的培训项目实施过程包括实施前、实施中和实施后三个过程。在培训项目实施前,需要进一步确认和核查培训课程的内容以及一些相关的培训地点的布置等,还要和培训师沟通培训课程的安排和设置,提前将一些培训的事项跟学员说清楚,便于培训的顺利开展。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应急预案,以应对一些突发状况。应急预案的制定是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完成的,这样有利于方案制定的完整性。这两个过程完成后,并不是代表培训项目已经完成了。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也就是培训项目实施后,这一过程需要做的是安排培训项目的后续安排和工作。

3.3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茶企培训效果评估与反馈

对于培训管理,尤其是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这一流程已经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各个企业在这上面的投入也是越来越大。在当今的培训效果评估和反馈中,有很多的方法和方式。针对茶企这个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再结合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在本篇文章中,主要采用柯氏四层次评估模型,对于这个模型,从事管理的人员应该都不陌生。对于反应层的评估,主要是对于参加培训管理的学员在培训完成后对于整个过程的反应,包括培训的内容、培训的安排、培训的讲师等。学习层指员工培训后学到的内容与掌握情况。行为层指员工在工作中是否运用培训的内容。结果层指员工的培训为企业带来的具体收益大小,可以通过员工流动率、净收益率等指标考察。

3.4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茶企培训机制建设

培训风险防范不仅要求企业做好培训过程中的防范,而且要求企业在培训后对员工离职行为进行防范。茶企业在市场中逐渐处于激烈的买方市场,员工在一家企业学到的知识与技术如果不加防范,很容易发生机密泄漏的危机,对企业的产品和营销带来冲击。特别是在培训管理中,高层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培训风险管理,统筹规划,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与应对机制;中层管理者应安排好各职能部门与人员的工作,监督并实施整个风险防范体系;基层员工应树立风险意识与道德责任感,对于企业的机密做到不外传。具体而言,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和高层领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培训风险管理。第一,制度防范。劳动者在进入公司时,茶企业应与员工建立合法的劳动关系,清晰地界定员工和企业各自的权利、义务。如果一方违约,应承担的赔偿责任。针对培训过程涉及到的茶叶制作与运营的相关内容,企业应与新员工签订培训合同,明确规定培训的内容、项目、费用,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及违约赔偿。针对一些涉密的岗位培训,还应签订保密协议,明确说明保密的期限,范围,内容,违约赔偿等条目。有些培训实施的内容只适用于本企业,因此,企业还应签订竞业限制协议,限制员工在本企业工作期间,不得私自兼职同类或类似行业。第二,与培训相关的激励机制。在茶企业中,设计培训体系应考虑将培训实施的结果与绩效考核、薪酬福利、职位晋升挂钩,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而且有利于企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整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促进企业战略和目标的落地。第三,企业文化。茶企业具有独特的企业文化优势,茶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能够将员工在巨大的感召力下,树立和企业一致的价值观、目标和理想信念,在价值观的指引下,内化为具体的行动。茶企业可以倡导我国几千年来流传至今的优良传统,倡导员工精进、尚勤、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独特而有丰富内涵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在培训时明确培训的意义,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追求自我的实现,同时为企业贡献更高价值。

培训与管理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中青班;教学改革;培训质量

党校是党员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阵地,又是学员进行党性锻炼的熔炉。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葛洲坝党校形成了“修学储能,光大精神,熔铸脊梁,奉献集团”的办学理念,提炼了“健全理性、修养党性、团队学习、与时俱进”的教学管理方针,致力教学改革,创新培训模式,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打造德才兼备、文理相通、能力突出、忠诚集团的管理团队,发挥了党校培训轮训企业干部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教育和理论宣传的主阵地作用。

中青班被称为葛洲坝集团培养后备领导干部的“黄埔军校”,历来受到集团领导和成员企业的高度重视,抓好该班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党校干部培训的重中之重。在中青班的教学管理过程中,秉承“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树立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增进党性修养”的宗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与管理创新,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师资配备、学员管理、学习考核各个环节加大改革力度,在培训工作的全过程中贯彻教学求新、管理从严、服务人性的原则,确保了培训的针对性、目的性、实效性,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一、合理设计培训课程,体现企业培训特色

根据中青班宗旨和领导要求,我们把中青班培训分五个部分:理论培训、工商管理和项目管理培训、领导科学与管理者素质、人文知识讲座、社会调查研究。理论培训部分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核心开设了近20余个专题讲座,内容包括:“三个基本,五个当代”、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党建等。理论培训着眼于夯实理论基础,培养战略思维,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党性修养。工商管理和项目管理培训重点讲授了管理经济学、公司理财、财务报告分析、市场营销、公司法、合同法、组织行为学等7门课程。这部分内容的培训着眼于丰富学员管理知识,增强学员依法治企、从严治企、精细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把握经营规律,防范经营风险,促进管理创新。鉴于大部分学员是理工科出身,为提高学员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使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相互支持,相得益彰,中青班还开设了人文知识专题讲座(《论语》解读、沟通大智慧等),以圣贤先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涵养与韬略来提升中青年管理者的心灵层次和人生境界。

为深化学员对集团公司改革方略、战略举措、发展走向的认识和理解,树立“又好又快、好中求快”的发展理念,践行“依法、从严、精细”的治企方针,学校特别邀请集团及部门领导来校上课,他们分别就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国际工程管理、集团投资管理、企业民主管理、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发展战略、企业风险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课题作了精彩的演讲,起到了领航企业、修炼人生的极好作用。

二、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丰富培训内涵

1.倡导研讨式教学

在完善教学内容的同时,切实进行教学方式改革,鼓励多向交流、提倡案例教学,推进电子课件和多媒体教学。先后多次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重点就科学发展观与中青年干部素质培养、集团公司丰碑文化建设与企业基业长青、管理经济学与项目效益分析、“创新与发展”、分配理论、项目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讨。

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了团队学习、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讨论和交流,学员之间激发了灵感,拓展了思维,破除了自我封闭的思维定势,培养了多角度、宽领域、全方位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师组织讨论既发现了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又了解到集团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学员思想需求,还收集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案例。如白均生教授的专著《工程合同管理与工程索赔》大部分素材来源于中青班课堂讨论的案例。

2.开辟学员讲坛

在教学进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学员在各自专业领域和管理岗位的比较优势,全面调动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使党校的讲坛转变为党校教师主导、中青学子积极参与的思想论坛,成为管理干部进行理论研讨、经验交流、信息沟通、思想碰撞的前沿阵地,成为党员修养党性、充实个性、完善人格、提升品质的精神熔炉。

为此我们在班上主持开展了“中青论坛、精彩十分”的演讲活动,为每位学员提供了表达思想、抒发情感、交流经验、展示风采的舞台。不凡的工作经历,真切的情感体验,务实的管理风格,深刻的人生感悟,可谓是群英荟萃、精彩纷呈,绘成了中青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尤军华的公文写作的理论与方法、鄢江平的水电施工项目管理、熊英的新闻写作与媒体应对、程兵的法律理论与实务等不仅在中青论坛、班级讨论和交流中给予同学以启示,而且在相关的培训班次成为我们重要的校外师资资源。

3.组织学员辩论

为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中青班策划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学员们就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如分配原则中“效率与公平”组成甲乙双方辩论组展开辩论,双方代表各抒己见,慷慨陈词,进行了热烈的辨论和激烈的交锋。学员章丹林的思辨能力、杨俊的反驳水平、杨国义的应变能力给与会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辩论会受到学院领导和组织部门的高度称赞。

4.思维拓展训练

组织学员开展军事训练和户外思维拓展训练,活动包括信任背摔、穿越电网、高空挑战、驿站传书、酋长特色晚会、极限99秒、七巧拼图、毕业墙,通过拓展训练学员们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促进了信任的建立、责任心的建立、自我信心的建立,实现了生命能量的再开发和人生体验的再跨越。体现生命价值,感受人生快乐,增进团队荣誉,锻炼组织能力,训练取得良好效果,为拓展培训思路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转贴于

三、组织课题研究和论文答辩,突出培训时效性

本着求真务实、学以致用的宗旨,为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使学习更加有的放矢,培训班在调查摸底,充分酝酿的基础上,确定了企业管理、市场开拓、项目管理、企业文化等四大课题方向和研究小组。每个学员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和专业兴趣加入到相关的课题小组,带着问题开展团队学习、集体切磋与交流,变被动的知识学习为主动的问题研究,变单打独斗为群体攻关,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通过三个月的个人自学、小组讨论、课堂交流、社会考察等学习形式,每位学员对自己确定的研究课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形成了有独立见解、各具特色、富于创新的毕业论文和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以提高理论素养和管理能力为中心,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着眼于管理思路的开拓创新、着眼于工作绩效改善提升,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形式。全体学员递交了论文并通过了答辩,班委会编辑整理部分文章在《葛洲坝论坛》以专刊面市或出版《葛洲坝中青年干部论文集》。没有撰写论文者或论文答辩不通过者不予结业。

四、精心策划社会考察,开拓学员思维视野

本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思想宗旨,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学员赴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杭州、苏州、青岛、大连等地)进行社会调查。重点学习上海宝钢、杭州娃哈哈、苏州工业园、青岛海尔、青岛啤酒、大连国际等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和企业文化,通过考察参观、座谈交流、相互讨论等形式深化企业管理实务的学习,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度开发。在学习先进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的同时,我们积极主动地宣传葛洲坝的企业宗旨、发展战略和丰碑文化,做到知己知彼,取长补短,广交朋友。

沐浴先哲思想雨露,学习现代管理知识,游历祖国奇山丽水,体察民族风土人情。考察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无不激荡起中青学子对伟大祖国的深深热爱和眷恋,更激发起青年才俊牢记宗旨、创业报国的壮志与情怀。不论是内容丰富、寓意深远的考察活动,还是学员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时代使命感,永保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生动课堂,考察学员无不游目骋怀、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五、扎实开展党性锻炼,提升管理者人格魅力

党校是理论学习的阵地,又是党性锻炼的熔炉。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的党性原则,努力打造政治坚定、纪律严明、团结协作、求实上进的学习型团队,使融入这个团队的每位学员有健全的理性、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感情、完美的德性。

我们倡导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学思结合、教学相长的学风;努力打造有纪律又有自由、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波的班风;倡导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他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严肃考纪、鄙视抄袭的考风。切实整顿一度在班上存在的学风不浓、班风不纯、纪律松懈的现象。通过严格考勤、严格考试、严格答辩促进了学风好转、学业进步。

为弘扬正气、抵制歪风,在中青班上提出“八荣八耻”的学员守则,即“以勤奋学习为荣,以放松学习为耻。以遵守纪律为荣,以违背纪律为耻。以团结合作为荣,以各行其是为耻。以体健志坚为荣,以体虚志弱为耻。以海纳百川为荣,以夜郎自大为耻。以情趣高雅为荣,以低级趣味为耻。以求是创新为荣,以保守僵化为耻。以忠诚集团为荣,以背离集团为耻”。要求每个学员自觉对照上述标准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借以达到砥砺品行、磨砺党性、促进学业的目的。

在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过程中,组织全体学员开展“科学发展观与中青年干部素质培养”的大讨论,在党性党风建设中,注重摆正党性与个性的关系。讲党性不抹杀个性,彰显个性而不丧失党性原则,以党员的先进性规范个人的自由意志,以个性的丰富性充实党性内涵,在人格独立与人文关怀中塑造新世纪、新时代的党员新形象,使之既信念坚定又个性鲜明、既理性沉稳又激情飞扬,既能力突出又忠诚可靠,真正成为葛洲坝集团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最广大职工群众利益忠实的代表者。

培训与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培训机制;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员工;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01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具有优势,尤其是在一些大型企业工作中,拥有高智商的工作人员是企业之间取胜的关键,这意味着企业的管理模式需要改变,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

作为企业的首要资源——人力资源的管理要把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只有充分运用了人的力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会更强。因此,培训对于开发人力资源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培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现在,把培训任务放在首要位置上的企业不在少数。另外,作为企业的员工,他们在选择企业的过程中最重要一个标准就是要有良好的培训机制。

一、培训机制的基本内容

(一)培训机制的含义

第一,培训主要是为了完成组织上定的目标。通过了解培训及组织目标的关联,得出培训的关键是要帮助组织完成目标。培训不是单纯的学习知识,了解了组织的需求后,找到相应的培训目的。并且,培训必须是用来完成组织目标的。所以,组织上没此实行培训计划时都要详细的计算培训所需的投资,最后得到的利益,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培训的误差,使培训效率更高。

第二,培训是一种管理工具。把职工培训看成是一种管理工具,就是要通过培训塑造员工的合理行为。不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把培训看成是一种管理手段,而且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因为它不是在消极地约束人的行为,而是在积极地引导人的行为。世界各地的企业,每年培训活动的经费数以百万计。对这些巨额支出的效果,必须依据能否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来评判。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塑造组织所需要的工作行为。管理者期望通过培训活动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这一过程必须通过影响员工在特定工作情景下所选定的行为选择完成。

(二)培训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培训作为科研课题首先是在心理学和科学管理领域进行的。随后,培训理论随着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00-1930)、行为科学时期的培训(1930-1960)、系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60-)三个发展阶段。在传统理论时期,培训是以发展个人技术与态度为主,较少考虑个人与他人,或者个人与团体的相互关系;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的培训,除了延续传统理论时期重视个人技术与态度的发展以外,更重视员工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培训理论进入系统理论时期,系统理论最重要的基本假设是系统对于外在环境的开放性,亦即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且特别重视系统与系统间的适应与沟通。

到90年代以后,组织培训工作可以说已经是没有固定模式的独立发展阶段了,现代组织要真正搞好培训教育工作,则必须了解当今的培训发展趋势,使培训工作与时代同步,而当今世界的培训发展趋势可以简要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员工培训的全员性。培训的对象上至领导下至普通的员工,这样通过全员性的职工培训极大地提高了组织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有效地推动了组织的发展。同时,管理者不仅有责任要说明学习应符合战略目标,要收获成果,而且也有责任来指导评估和加强被管理人员的学习。另外,培训的内容包括生产培训、管理培训、经营培训等组织内部的各个环节。

第二,员工培训的终身性。单凭学校正规教育所获得的一点知识不能迎接社会的挑战,必需实行终身教育,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经营理论。

第三,员工培训的多样性。就是培训的范围已从企业扩展到整个社会,形成学校、企业、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的完整的职工培训网。培训的方式有企业组织的培训、有社会组织的业余培训、有大学为企业开办的各类培训班。

(三)培训机制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国际上许多著名企业都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企业之所以愿意耗费巨资进培训开发活动,是因为培训在整个企业组织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培训能够使企业的员工对企业文化和企业目标有深刻的体会和理解,能够培养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培训使员工了解岗位的需求,通过提高员工各方面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达到任职资格的要求,使个人和企业双双受益;培训能够改进员工的工作行为,提高员工完成任务的质量水平,因而可以使管理者从日常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不再陷入补救错误,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从事更重要的管理工作;在企业准备推行变革时,培训是极其有效的促进观念转变的方法,同时也能培养员工的相关技能,以适应变革的需要;培训具有激励作用,当员工接受一项合适的培训时,会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经过培训后他们会主动应用所学到的新技能,提高个人和公司的绩效。

员工培训是企业管理者的重要工作,也是管理体系中极其重要的部分。现在一些企业规定,企业管理者是有培养下属的责任,并将领导者是否有能力培养下级作为考察领导者是否称职的一个重要指标。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训是一种投资,而且是回报率很高的投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强人才的管理、选拔和培训是企业国际化管理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小叶秀子.凤舞东方—肯德基与中国快餐业[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3-6.

[2]陈斌.我国大型企业培训体系现存问题分析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9:1-5.

培训与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管理培训 效果评估 关键指标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017-03

在人力资源开发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培训效果评估。关于“培训效果评估”的概念,雷蒙德・A・诺伊教授认为,就是指“收集培训成果以衡量培训是否有效的过程”;而英国的管理服务委员会(MSC)将其定义为“用来判断培训是否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培训是一个由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设计、培训实施和培训效果评估组成的系统,如果说前三个环节的开展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的话,培训效果评估却远远落后于培训的脚步。长期以来,企业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后没有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大大降低了培训效果,进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而企业不重视效果评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一套科学的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效果评估是对各评估指标的信息综合,评估结果是否客观、准确,首先依赖于被综合的对象――各评估指标的信息是否准确、全面和有代表性,评估指标的选取和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综合评估的结论。因而,选取什么指标来刻画管理培训的效果,是本文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采取的指标选择方法是文献资料的提炼和专家访谈。

一、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相关研究综述和指标的初建

(一)关于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研究

目前,我国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研究相对较少,多是一些一般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研究。如周勇、张燃(2001)提出培训效果评价的几个方面:培训力度,技术适用度,效益增长度。晏秋阳、曹亚克(2002)提出员工培训评估指标分为两大类,硬指标和软指标。王鲁捷、钟磊、孙启霞(2002)认为培训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成本―效益评估指标和顾客满意度指标两大类。陈卫(2006)提出了包含对培训项目的评价、对培训教师的评价……受训者的工作态度总体表现、人力资源绩效指标、运行指标等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熊敏鹏、杨小东(2007)根据Kirkpatrick的四层次评估模型设计了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反应指标(如培训对象的满意度等)、学习指标(如推销知识、辅导技能、选材技巧等)、行为指标、结果指标(如培训成本、组织发展的状况等)。肖娟(2007)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分解为:反应类(对培训感兴趣、培训内容对工作帮助程度等)、学习类(知识学到程度等)、收益类(培训对企业的货币价值贡献率)、战略支持类(人员流动率等)。

但管理培训,由于其培训的特点,效果评估都有不同于一般员工之处,因此,效果评估的指标也有其独特之处。虽然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但还是为我们提供了指标设计的依据。

1.William H.Clegg的观点??。美国学者William H.Clegg(1987)对639位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被调查者认为的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重要性排序应该是:工作绩效的改善、学员对培训的反应、学员知识的增长、学员技能的提高、学员态度的改变、企业运作绩效的提升、对课程设置的评价、对课程讲授的评价、对后续课程的需求程度、对培训活动组织情况的评价、企业经理对课程的推荐程度、学员的激励程度、学员的参与程度、培训项目成本等。

2.国内学者的观点。萧鸣政(2004)教授提出评估的指标与内容表现为过程评估与成果评估两个方面。

管理开发的过程评估指标包括完善的管理开发规划、相关的配合措施和适当的评估与追踪管理措施。完善的HRD规划包括:确定HRD需求、建立管理开发的客体与对象、课程设计、教育培训技术的选择与确定。相关的配合措施包括:师资的选择、对被开发者的了解、时间场地的安排、管理开发前后的相关措施。适当的评估与追踪管理措施包括:成果导向的评估内容指标、评估规划内容。成果评估指标包括内部成果与外部成果两个方面。内部成果包括:被开发者的意见与满意度、学习成就评估。外部成果包括:被开发者在岗位工作中的变化、对组织整体的影响与效益。

陶祁、王重鸣(2006)在管理培训的背景下,提出了在培训效果评估中可使用适应性绩效作为培训效果的效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据此,开发出了包含压力和应急处理、创新解决问题、岗位持续学习、人际和文化适应四个因素,共25个项目的适应性绩效问卷。

曹如玲(2009)提出了培训课程的启发性、培训课程的实用性、学员的课堂参与程度、教师的感染力与课堂气氛、教师讲解的逻辑性与清晰度、学员对相关知识和原理的掌握情况、学员的人际和文化适应能力的提高、团队合作精神的增强、员工满意度的提升、制度执行力的提升等22个评估指标。

(二)基于文献研究的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初建

在整理总结了大量有关培训效果评估、管理培训效果评估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培训过程理论、综合性培训模型和层次培训模型为依据,从管理培训的目的、需要出发,结合管理培训的特点,本文预选出符合指标体系构建目的和原则的三大类、七种、29个有代表性的指标,其指标定义、来源和理论基础如表1所示。

二、基于专家访谈的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完善

结合研究内容,本次访谈目的在于了解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目的、需求,管理人员培训的特点以及他们所关注的培训效果评估指标,并通过访谈对已汇总出的评估指标进行修订,使得评估指标更加具有针对性、操作性。

专家访谈的对象共7人,由三部分组成:(1)企业管理或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2)管理培训领域的培训师和组织者;(3)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这部分对象的数量不必很多,但要求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并对培训评估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或实践经验。

专家访谈主要问题:

(1)能描述一下贵公司的的发展战略吗?如何将该战略应用到管理人员的培训上呢?(2)近年来,企业开展了哪些针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活动?能具体描述一下吗?您觉得效果如何?您觉得效果不错或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3)您所了解的企业在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时通常会使用哪些评估指标?您觉得有效吗?(4)我们已总结出了一些评估指标(如上所述),您认为它们是否重要?(5)您认为是否有其他的评估指标需要加入?

访谈结束后,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和评估指标提炼。

最后,汇总访谈结果,结合评估指标筛选原则,对已总结出的指标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具体结果是:增加了“体现管理人员学习特征”的指标“被培训者的课堂参与程度”;将原来的“培训需求与战略”指标细化为“培训目标明确”、“培训目标与组织战略目标一致”、“培训计划完善且有针对性”、“培训需求分析有针对性”四项;增加了“培训手段先进性”、“企业员工积极性”、“企业员工流动率”、“企业市场份额”等指标。

三、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和关键指标的描述

总结上述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的研究结果,本文得出管理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包括三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18个四级指标。如表2所示。

(一)培训准备类评估指标――培训需求与战略

在企业实践中,每个企业的情况是不同的,必须根据企业不同的定位来评估培训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制定不同的指标体系。培训的预期效果和培训重点的确定来源于对企业目标的正确认识。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管理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它决定了培训能否瞄准正确的目标,进而影响到能否设计与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因此对培训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中培训准备阶段的指标的设计就确定为企业管理人员培训需求与战略的联系进行论述。包括:培训目标明确、培训目标与组织战略相一致、培训计划完善且有针对性、培训需求分析有针对性。

(二)培训过程类评估指标

1.课程内容。管理人员培训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因此,课程内容设计得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满足企业和被培训者的实际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培训的效果。本文中,课程内容类评估指标涵盖了对课程的启发性、实用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三个方面的评估,主要通过管理人员自身的学习感受来进行评估。

2.手段和方法。该类评估指标设计为:培训方法的多样性、培训手段的先进性,主要用于评估管理人员开发培训中培训方法能否与内容相符合。如对知识类培训时,可采用讲授法、专题讲座、研讨法;对提高和开发综合性能力的培训时,可采用案例研究法、头脑风暴法、模拟训练法、敏感性训练;对行为调整和心理训练时,可采用角色扮演法、行为模仿法、拓展训练法。同时,还要重视手段的现代化。

3.师资的选择.教师是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和引导者。培训教师的组成可以内外结合,既包括高校从事企业管理的学者、从事企业管理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员,也应有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领导者,甚至企业自身的成功的管理人员。教师的感染力、教师的责任心、教师的专业水平等情况都会直接影响管理人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这三个指标成为评估师资选择是否恰当的依据。

4.培训的保障。这一类指标用于评估培训的组织与实施等方面的情况,其中,教材与相关资料的准备情况、教学环境与设备情况这两项会对培训效果的迁移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培训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培训组织工作是否到位,则会影响到被培训者、甚至是所在企业对培训的满意度。

5.管理人员的特点.本文提出的培训效果综合评估体系,是基于战略绩效和学的,因此在评估指标设计别设计了“被培训者的课堂参与程度”这一指标,目的在于考察管理人员培训能否遵循成人学习的特点,充分调动成人学习的积极性。

(三)培训结果类评估指标

1.个人学习效果。在效果评估系统中,个人学习效果分为知识的效果和技能效果两种。知识效果指的是通过不断学习和经验的积累获得的智力上的进步;技能的效果指的是管理人员在某一个专业领域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获得的产生绩效和最佳效能的行为。由于管理人员的职业角色和素质要求,对管理人员培训效果的评估指标就侧重在是否达到决策能力的提高、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的提高、持续学习能力的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精神的提高等。

2.组织绩效效果。组织绩效的提升是几乎所有培训的最终目标,也是企业主最关心的目标,但管理培训对组织绩效方面的影响往往不会那么直接、快速地从这些指标中体现出来。因为管理人员培训的目的是通过个人管理能力的提升,进而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所以,本文借助平衡计分卡这一战略管理工具、绩效管理工具,设计了管理人员培训效果评估的组织绩效指标:学习与成长类,内部流程类,客户指标类,财务指标类。

注释:

曹如玲.中小企业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模型研究.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8

本论文作者根据资料整理

参考文献:

1.Richard A.Swanson,Elwood F.Holton Ⅲ,Foundation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EISBN:1-57675-075-2,Copyright 2001 By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Inc

2.[美]赖尔・约克斯著,胡英坤,孙宁译.战略人力资源开发[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雷蒙德・A・诺伊.雇员培训与开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熊敏鹏,杨小东,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培训效果评估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7(6)

6.陶祁,王重鸣.管理培训背景下适应性绩效的结构分析[J].心理科学,2006(3)

7.王鲁捷,钟磊,孙启霞.企业培训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培训,2002(12)

8.周勇,张燃.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评价模式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1(8)

9.晏秋阳,曹亚克.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估模式的探讨[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0(S)

10.陈卫.企业培训的绩效评估[D].硕士论文,2006

11.肖娟.培训效果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硕士论文,2007

培训与管理论文篇6

(一)技术成分较大

装备试验部队人员学历层次较高,平均学历层次高于全平均水平,且大部分毕业于工程技术院校。装备试验管理工作需要复合型人才,要具有知识、技能和能力所组成的多序列、多要素和多层次的动态综合能力结构。但是,目前多数管理人员在调入机关前一直从事技术工作,知识结构单一。走上管理岗位的技术人员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是优秀人才,走上管理工作岗位后,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工作需要,又不能及时得到相应的知识补充,致使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工作任务繁重

我大部分是全训部队。而装备试验部队则不同于其他部队,工作任务繁重。装备试验任务种类多、间隔时间短、多项目并行,这就造成了装备试验部队培训难集中,时间难保证,训练难组织,计划难落实。工学矛盾突出是制约培训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人员流动较快

装备试验部队人员任职时限较短,变动频繁。一大批高学历的专业技术干部进入了管理岗位,发挥了指技合一的重要作用。他们富有朝气,工作主动性、积极性较高。但是,由于部队性质决定了人员必须较快流动,尤其是装备试验部队大多驻地偏僻,远离城市,生活条件艰苦。因此,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选拔难,保留难,使培训需求持续不断。

(四)培训欲望强烈

装备试验人员对项目管理培训的欲望非常强烈。特别是装备试验管理人员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在装备试验过程中,经常要用到项目管理知识和技术,在组织指挥模式的构建、资源优化与调配、质量与风险的管理和试验流程优化等方面,急需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做支撑。

二、装备试验项目管理培训模式设计

(一)组训方式

1.项目管理专题培训高密度装备试验任务对试验组织指挥模式、资源调配、风险管理、流程优化等试验任务管理问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适应高密度试验任务的需要,全面提高装备试验人员的项目管理能力,可结合高密度试验任务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项目管理知识领域,设置装备试验组织指挥、装备试验资源管理、装备试验质量管理、装备试验风险管理、装备试验多项目管理等专题培训。2.项目管理认证培训在装备试验部队,有些精通项目管理的同志希望通过PMP认证考试获得项目管理职业资质来全面提升自身的价值,参加短期项目管理认证培训班是他们在繁忙工作之余的重要选择。举办项目管理认证培训班,按照PMP认证考试的要求,帮助学员系统地复习备考,达到考前冲刺提高的目的。3.任职教育项目管理课程培训由于项目管理是一种特别适用于责任重大、关系复杂、时间紧迫、资源有限、创新性的一次性任务的管理方法,完全适合于装备试验任务的管理。不论对装备试验部队决策层(领导)、管理层(中层管理干部)还是执行层(技术干部、士官),掌握一点项目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是完全必要的。对于前来院校参加任职教育培训的装备试验人员,应在任职教育培养方案中设置项目管理课程,普及项目管理基本理念和技能。4.开展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培训(1)脱产培训脱产培训采取院校集中授课,论文分散撰写的方式进行。每学期由院校统一安排课程,学员集中到院校进行面授,通过课程考试,取得规定的学分后,可回原单位在双导师指导下进行论文撰写,并统一到院校进行论文答辩。(2)集中培训当某一试验部队参训人数达到一定数额,形成培训规模可采取集中培训的模式。集中培训的时间在保证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根据装备试验任务的间隙时间灵活确定,培养院校采用送教上门的方式进行面授。学员通过课程考试,取得规定的学分后,在双导师指导下进行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的时间可利用装备试验任务的间隙,在答辩人员相对集中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3)假日培训利用假日进行课程培训,对于无法脱离工作岗位的人员来说,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授课地点可以在培养院校也可以在人员集中的部队进行。学员通过课程考试,取得规定的学分后,在双导师指导下进行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的时间可利假日在答辩人员相对集中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4)课程培训在装备试验任务间隙,采取单科独进的方式进行。学员通过课程考试,取得规定的学分后,在双导师指导下进行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的时间可利用装备试验任务的间隙,在答辩人员相对集中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

(二)教学方式

培训与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高校党员干部培训 十 基本原则 学分制

[中图分类号] D2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082-02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创了我国事业发展的新局面。随着事业的不断开拓,新的理论不断出现。十以来出现的新理论新成果,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为了适应新时期党员干部工作的需求,我国高校党员干部在培训内容、形式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创新,但同时暴露了与实际工作内容脱节、管理体制松散、培训内容不系统等问题。

一、我国高校党员干部培训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各高校高度重视各级党员干部的培训学习,始终把党员干部培训当作一个培养各级班子建设、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性、基础性事务来抓,坚持鼓励党员干部进修自学、半脱产进修等。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党员干部培训体系缺乏系统性的管理体制,其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存在一定的脱节,其培训方式也缺乏一定领域的融会贯通,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欠缺。

(一)培训目的不明确,没有系统的培训计划

高校党员干部的培训目的是培训中必须明确的问题。很多高校干部在确定培训项目和内容时不是依据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党员干部的需要,而是凭感觉、照搬其他高校干部的培训计划。很多高校并没有明确的党员干部培训计划,没有主动、积极给党员干部培训的意识,即使是对于上级要求开展的党员干部培训工作,大多抱着应付的态度,有的高校还将许多日常工作列入党员干部的培训中。此外,培训的时间安排随意性很大,没有专门的管理制度,缺乏相应的培训规范,培训的老师大多是随机选择的。

(二)培训结构不合理,横向与纵向都缺乏系统性

高校党员干部的实际工作与高等教育息息相关,承担着大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以及未来择业观、人生观良性发展的重要职责。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党员干部的培训都采用集中短期培训的方式,主要集中某一部分党员干部进行训练和学习。高校党员干部培训普遍存在这样的倾向:多为一般性的培训,忽视分层分级别、按需施教、分类培训;多为课堂授课式的大众化理论培训,忽视岗位知识和岗位能力培训;培训的实践性较差,针对性不强,培训与使用相脱节。从长远来讲,这样的培训不利于党员干部形成系统性的素质教育观,只能在短期内在业务素质上“锦上添花”,并不能在长期高等教育的发展瓶颈上“雪中送炭”;同时,部分高校的党员干部培训只能覆盖到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这不利于科级及科级以下的党员干部的素质提升与整体组织建设的提高,造成系统上“青黄不接”的局面。

(三)内外资源利用率低,培训形式单一,质量不高

当今社会员工培训已经成为各企事业单位的一个专门的加强员工生命力、工作能力的重要必修课,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展开多样、具体的培训,例如素质拓展、文明礼仪、性格养成等培训。而当前高校党员干部培训的形式过于单一,培训质量不高。这种“大锅饭”式的培训缺乏应用性、科学性、灵活性,致使效果不够理想,大多局限于传统式的大班讲课、主题教育活动、材料发放等,缺少一些适应新时期的业务能力的培训,比如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新媒体的灵活运用、传统文化与新型文化的灌输、出国访学、跨界交流等新型培训,这些都需要高校合理配置和利用内外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提高培训效率,保持我们高校党员培训的先进性。

二、“学分制”培训体系在新时期高校党员干部培训的应用

学分制,是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1978年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行。学分制给学员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和按需学习的动力,更有利于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当今高校的先进管理制度产物之一。

“学分制”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的应用已经日趋成熟,将此理论应用到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培训中,则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可以作为员工晋升的硬性指标;有利于激发员工提升创造力和工作积极性;能够做到工作、培训两不误。

新时期高校的党员干部培训管理要按照灵活多样、以人为本的思路,把理论培训和日常具体工作结合起来,把素质培养和有目的的实践锻炼结合起来;要不断探索教育培训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建立新型、完善的培训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使高校党员培训“课时化”;要在高校党员干部培训中施行创新企业的“学分制”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管理层重视

管理层重视是实行高校党员干部培训学分制管理的前提。在当今高校,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具体管理方法和理论交流还不甚深入,各部门应结合实际,广泛交流,把各自的优势资源集中起来,把先进的管理制度引入新的领域试行,这对高校党员干部培训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样的学习制度,如果领导不重视,就不可能启动或持续推动,尤其是在方案论证、过程指导、教学设施配置、经费保障等方面。

(二)健全制度

健全制度是实行高校党员干部培训学分制管理的关键。要按学分制的要求在党员发展、党员管理、党员活动等一系列过程中严格制定相关规定和规范,使在职党员和学生党员在严格的党员学分制体系中接受管理,规范自己的行为和学习过程,这有利于规范我们高校党员干部的行为,有利于激发高校党员干部的智慧。学分制培训管理制度不仅要规范化、科学化,还要程序化和现代化。比如,要设计出培训内容、课程设置、培训实施、培训考核、学分计算、培训奖励等实施细则,以方便学员培训的实务操作工作。

(三)内外资源保障

高校党员干部培训需要内外资源的根本保障,包括培训场地、培训仪器、培训教师、培训材料等。在学校内设置党团活动室、素质拓展培训室、学分办公室等部门,保障学分制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同时,动用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培训也是必要的一环,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校党员干部培训的制度创新提供保障。

(四)贯彻实施

学分制的运用是实行高校党员干部培训学分制管理的保证。一种制度的推行,既需内力又需外力。推行高校党员干部培训学分制,内力是高校党员干部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的渴望;外力则是政策力。以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例,学校设置党团组织部、办公室、监督部、考评部等相关部门,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每一名预备党员在预备期内需要修够12学分作为自身转正的及格线。在此期间,负责培训工作的人员需要在党团办公室申请培训方案和内容,培训由组织部负责审核和组织,在实际培训中由监督部监督,最后由考评部负责学分录入工作。考评后把党员干部接受培训情况作为年度评优的必要条件。更深层次的要求是把党员培训情况及其获得相应学分作为转正或晋升的必要条件。在实际过程中,要严格运用学分制进行培训成绩考核。要建立完善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系统,对高校党员干部培训学分进行登记,并将考核结果与每名党员干部的奖惩挂钩。每年评选党员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对未完成培训学分的党员干部,采取一定的惩罚。

试点高校应成立考核或研判小组,考核每名高校党员干部的培训“业绩”。学校每年成立专题小组,专门负责每名党员干部的培训计划,按职位类别和工作形式选择相应的培训形式和内容,制订每个干部的培训方案,按培训的年终学分计算、考核每名党员干部的学习与掌握情况,纳入每年党员干部个人的工作考评内容。

党的十以来,指出,党的理论创新需要求真务实、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理论唯有“常新”,才能“常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就照耀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创造新的辉煌,一面开放的、包容的、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旗帜正在“中国道路”上高高飘扬。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群,陈永进,程君,等.简论“学分制”管理理念在企业员工培训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9(6):46-47.

[2] 王艳芳.对高校党员干部教育与管理的思考[J].世纪桥,2008(3):105-106.

[3] 刘苏敏.高校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形式和途径研究[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1(1):96-99.

[4] 卞松华.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培训体系初探――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观点构建学生干部的培训体系[J].西北医学教育,2008(5):945-947.

[5] 项赠.权力回归:高校党员干部密切联系师生的动力之源[J].理论观察,2014(8):143-145.

培训与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管理培训 培训模式 建议

互联网、工业4.0、大数据……这些耳熟能详的术语不仅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变革,更直接影响各行各业的商业模式、经营战略与运营,对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中高层管理者的经营理念、素质、知识结构、管理技能与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环境、新经济、新要求使得传统的培训理念、模式、内容、方式、方法很难普遍适用并满足企业的培训需求,培训行业整体(包括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大学商学院、专业培训机构、培训讲师等)面临巨大挑战,也产生新的机遇。本文就新环境、新经济下的企业中高层管理培训属性、模式及应对策略进行探析。

一、企业中高层管理培训的需求属性演变

传统的中高层管理培训主要是系统化(通用化)、知识化、课堂化、规模化、任务化的“无差异”、“同质性”培训,培训内容通用、模式比较单一,培训效果难以评估,短期难以显现。在企业培训的初始阶段,针对大部分管理人员并非管理专业科班出身、从其它技术岗位转岗管理岗位而没有受到过基本的管理培训的状况,这种培训模式起到了普及管理理念与知识、管理技能与方法的作用。随着普及阶段的完成,这种较为单一的、长线的培训内容、方法、模式已难以满足他们的胃口,企业管理培训需要升级、创新。在互联网、新经济环境下,企业需要转型升级,企业管理培训需要更加新颖、前沿的理念、更有针对性的课程方案、满足不同管理层次及职能的个性化需求、更加“落地”或更具操作性的内容、创新的多样化培训模式、更加清晰可视的培训效果。对于专业的培训机构来说,除了基本的公开课程、通用课程培训外,还需要为企业提供定制与内训、咨询与诊断、融资与上市辅导、论坛与沙龙、国内外游学以及其它满足顾客潜在需要的增值服务,为客户企业提供集成化的解决方案。

归结起来,新形势下的中高层管理培训表现为“个性化”、“异质性”培训:定制化、个性化、操作化、创新化、可视化。需要根据企业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痛点”或薄弱环节,定制课程方案,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指导管理人员落地操作,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取得看得见的效果。

这些异质性培训需求,无论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是专业培训机构与培训讲师,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本文认为,主要的挑战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企业培训需求准确把握――前期调研与挖掘。企业管理培训的组织者,要么是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要么是专业的培训机构,而培训的需求方则是企业内部的各个层级――高层管理者、中层及中层后备、基层管理者,或者特定的某类人员。无论培训由谁来组织,都需要把握真实准确的培训需求。企业管理问题的存在,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潜在的需要培训者往往认识不到问题的存在,而人力资源部门对其它部门的管理又往往是“隔鞋搔痒”、“不识庐山真面目”,限于时间和精力,很难提出真实完整的需求。外部的培训机构更是如此。企业除了内部的现实培训需求,还有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企业转型升级的培训需求。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培训机构与企业各部门管理者的广泛、深度的需求调研与挖掘既是定制培训的关键,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第二,课程方案的设计与开发。根据培训的需求、目标、预算,课程方案可以是系统的课程方案,也可以是单次课程方案。单次课程方案目的明确,比较简单。系统性的课程方案设计,不仅要围绕培训需求目标,还要考虑培训对象的层次、接受能力、对应的教师资源匹配、理论与实战的比例分配、教学模式与方法、培训过程的可操作性、培训效果的评估等。一个好的课程方案是培训可否成功的基本保证。

第三,培训机构与讲师的选择与评估。培训讲师是培训能否成功、培训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目前,培训机构众多,培训市场鱼目混珠,培训讲师水平参差不齐。优质讲师资源属于市场稀缺资源,拥有优质的讲师资源也是培训机构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通常情况下,企业定制的培训课程所需要的讲师都有特定的要求,单靠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所掌握的讲师信息或搜索新的信息很难满足需求,通常需要外包或与培训机构合作。因此,审慎选择一家有信誉、有品牌、有资源、有实力的专业培训机构十分重要。专业培训机构有其自身的资源、渠道、网络、平台,有各种行业企业的培训经验,有专业的课程开发团队、有完善的服务流程和优质服务保障。对于培训的需求企业来说,只需要做出审慎的选择和评估,剩下的事情都交给培训机构。

二、中高层管理培训模式的创新

中高层管理培训的方法或模式有很多,可以根据培训的主体分为内训和外训;根据培训学习的方式可以分为课堂讲授式学习、案例讨论式学习、体验式或情景式学习、行动学习、翻转式学习,等等;根据企业培训内容的要求,可以分为通用化的学习、定制化学习,等等。根据为企业解决问题的程度,可分为行动学习、翻转课堂学习、深度会谈+培训、培训+微咨询、培训+咨询及企业人力资源或企业管理解决方案的提供。

定制培训、行动学习、翻转课堂、体验式学习、深度会谈、微咨询、咨询等近年来普遍兴起和广为应用的培训模式,都是紧紧围绕企业个性化需求,强调问题导向,注重可操作性,注重培训效果清晰可见的创新型培训。本文对它们的内涵与特点进行了一个比较(见表1)。

三、企业中高层管理培训建议

基于前文的分析,对企业中高层管理培训提出以下建议:

1.高层重视,预算保证。现代管理以人为本,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培训并不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是事关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需要。在新环境、新经济环境下,企业不是要不要培训的问题,是为什么培训、怎么培训、投入多少的问题,这需要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和支持,需要拿出“真金白银”,要有足够的预算保证。

2.因地制宜,权变培训。虽然从宏观来看,互联网、新经济对每个企业都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但是,每个企业都有其特定的行业环境、任务环境与内部资源、能力、文化,企业具有不同的规模、所有制性质,企业及其培训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因此,企业要“因地制宜,权变培训”,即企业管理培训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并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切不可“以不变应万变”。

3.理论超前,实战落地。很多企业无论什么培训,都提出要求培训落地,希望能够通过培训解决企业实际管理问题,最好直接告诉企业应该怎么做。但是往往事与愿违,难以达到目标。本文认为,一项培训,不太可能既做到理论、思维超前,又做到实战落地,可以兼顾,但一定会有所侧重。一般而言,学院派讲师侧重于超前的理论、思维培训,实战派讲师侧重于实战落地的培训。企业首先要搞清楚培训的目的是什么,培训的目的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培训机构或讲师。

4.资源整合,解决方案。现代管理培训,已经不单纯是找几个讲师上课那么简单,需要根据企业当前和未来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寻求解决方案。单靠企业自身的能力很难满足需求,需要企业借助外力,与专业的培训、咨询机构合作,整合资源。

参考文献

[1]冯燕.我国管理培训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营管理者,2010(20):136-136

[2]陈爱玲.新形势下国资管理培训的发展趋势探析[J].当代经济,2014(12)

培训与管理论文篇9

关键词: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创新;研究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企业的各项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对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根据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现状分析可知,大多数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的主要问题是培训管理方式单一、缺乏理论指导和考核过于形式化等。那么针对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且本文主要以创新新员工培训管理为发展方向。

一、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现状分析

1.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方式单一。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方式单一,主要体现在企业在新员工入职培训上,大多数的企业采取单一的培训方式是你说我听,问卷考核等。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这种方式不能体现出员工的优势能力,某种程度上成为企业定向的培养有潜力的人才的障碍,而且这种单一的培训管理企业新员工的方式缺乏一定的创新,使得企业在选拔,合理任用人才上有所欠缺。

2.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缺乏理论指导。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缺乏理论指导,主要原因来自于企业对于新员工培训管理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了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意识薄弱,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由于新员工培训管理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就使得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实践工作无法着实有效的进行,更不能发挥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应有的价值。而且缺乏理论指导的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反而会使得新员工对于企业的形象大打折扣等,影响企业形象的树立。

3.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过于形式化。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过于形式化,主要在于考核的方式以问答为主,或以卷面测试为主。这种过于形式化的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没有新意,而且这种考核并不能突出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的优势和特色,由于缺乏考核机制的创新研究,更加起不到对新员工提高自身能力的督促作用。

二、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创新研究

1.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模式创新。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模式创新,应该在充分认识到原有培训模式缺陷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弥补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模式中的不足之处。首先,对企业新员工培训应该各取所需,根据不同层次的员工,选择合适的培训管理模式,以此增强不同层次员工的各项必备能力。如企业基层新员工培训管理模式,应该注重培养基层新员工团队合作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等培训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以增强企业基层新员工自身实际工作能力为根本目标。而对于中高层员工的培训管理模式,应该倾向于培养其领导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挑战能力等为主要目标,从而激发企业中高层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还应该注重企业新员工与老员工、及中高层的互动、交流培训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从而增强企业的集体协作能力和企业集体荣誉感。最后,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模式创新应该具备灵活性,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适当的培训管理方式,灵活的处理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通过各种针对性的培训管理创新模式解决企业新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创新。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创新,主要来自于企业管理层的基本思路,企业管理层对新员工培训管理思想意识,决定了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创新能否被实现。首先,企业管理层应该重视对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的创新研究,充分认识到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的创新的必要性。如企业管理层与时俱进的不定期的学习新员工培训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并结合企业自身新员工的特点,创新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模式,以便于通过创新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模式,来增强新员工的各项基本能力。其次,企业管理层应该重视对自身培训管理理念的更新,坚持与时俱进的对自己的培训管理能力和理念进行革新,以此指引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创新的方向和趋势。最后,企业管理层应该重视借鉴国外先进的培训管理经验和理念,将先进的培训管理理念应用在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创新研究中去,以此形成企业特色的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为其服务。

3.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机制创新。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机制创新,主要是为了促进企业新员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各项技能和水平等,激发企业新员工斗志,从而提高企业新员工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首先,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机制的创新,应该以为企业培养人才为根本目标,并为新员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统一企业新员工的核心价值观等。其次,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机制的创新,应该注重对考核形式的创新研究,通过研究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形式,并使其与绩效产生必然联系,从而提高企业新员工各项技能和水平,并因此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最后,应该建立新员工培训管理长效考核机制,通过不同的考核方式,如定期考核、抽象考核、个人考核和集体考核等。对企业新员工进行全面的考核,并对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后的效果跟踪记录、及时反馈,建立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档案记录,以便于对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机制的进一步创新研究。

三、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创新研究是企业持续发展管理人才的需要,而且对于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创新研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除此之外,完善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的创新工作,可以提高企业对人才的甄别能力,激励新员工发挥自身的潜力,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侯书森.美国著名商学院MBA核心课程人力资源整合精华读本[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4.

培训与管理论文篇10

【关键词】人本管理理论;铁路职工培训;应用

0.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企业快速发展,铁路的大提速、重载货物运输以及客运专线的不断开通都需要大量先进技术性人才。目前,我国铁路职工培训依然沿袭陈旧的知识系统,课程内容缺乏新意,使用陈旧的教学软件设施,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代铁路企业的发展需求。人本管理理论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改革与创新铁路职工培训教育,切合铁路企业发展的现代实际需求,解决铁路职工培训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现代铁路企业发展必然选择。

人本管理的内涵

我国管理理论界借鉴西方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论”和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以及美国行为科学家麦格雷戈的“人的本性理论”等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1]。其深刻内涵包括四种涵义,即尊重人、依靠人以及为了人。尊重人是指每个职工都具有做人的尊严和享有的权利,职工应享有最大的尊严以及应有的权利,不准侮辱、伤害职工的人格和人权;依靠人是指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职工的共同努力,职工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若只为谋求自身的产值和利益,而忽视员工的发展和利益,企业终将失去活力与市场竞争力;发展人是指挖掘职工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职工的潜能,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为了人是指企业的发展和利益要与员工的发展和利益相结合,保持企业的发展利益与职工的发展利益相一致,使企业的成果让职工分享,而职工的发展利益带动企业的发展利益[2]。

铁路职工培训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教职工缺乏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改革创新的认识

教职工缺乏对铁路职工培训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认识,培训教育失去积极性。铁路新职工大多数是复退人员,绝大多数是初高中毕业生,文化基础水平低,业务技能操作能力低下。各站段培训教育时间短,培训教育停留于形式。教师讲解知识笼统,未细致分解成系统知识体系,导致职工文化水平以及技能操作未能提高,人本管理理论在铁路职工培训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中未得实效性实施。

2.2教材知识陈旧,缺乏培训知识的针对性

在铁路职工培训教育中,大部分的教师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大专毕业生,教学知识内容比较陈旧,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中各项技能知识都已经全面提升,陈旧的教学知识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现场教学需求,而铁路教师也未经常深入现场了解新技术,依然停留在陈旧的知识中闭门造车,未进行知识系统的全面升级,影响培训教育效果。

2.4培训教育的手段单一

我国铁路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铁路大提速、重载货物运输以及客运专线的开通,大量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先进操作方式已经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管理职工的方法不能满足职工学习需求,而教师又未经常深入现场了解实际情况,也未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更未花精力和时间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1转变传统教育理念,重整铁路职工培训教育的认识

在铁路职工教育培训中,加强人本管理理论的宣传力度,正确定位职工教育的重要性,重整职工对铁路职工培训教育的认识,使铁路职工自觉参与铁路职工培训教育活动。建立完善的铁路职工培训教育制度,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登记制度”、“持证上岗制度”等,并实施考核制度,最大限度的提高职工素质修养,激发职工积极参与教育培训,转变职工对传统培训教育的认识[3]。

3.2构建完善的铁路职工培训教育体系

铁路职工培训教育在铁路企业发展中已经显得越来越加重要,而铁路相关部门也逐渐意识到铁路职工培训教育的重要性。针对传统的铁路职工教育中针对性差以及资源利用不规范以及不合理的情况,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培训教育体系。完善的铁路职工培训教育有利于有关部门根据职工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并有效的实施培训教育,同时也能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实现最大化的培训教育的效益。

3.3优化配置各种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

3.3.1开展模块化培训教育

根据职工实际需求动态完善教学教材,提高培训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开展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教学是根据不同工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将教学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对应将每个知识学分,职工通过模块内容学习累积知识学分,而累积学分越多,评定的等级就越高;同时建立职工考核档案,将职工模块学习考核结果与职工岗位等级和职工收入挂钩,通过机制控制,实现职工自觉参加模块化学习。

3.3.2开展现场培训教育

采用现场培训教育以提高教学效率。培训教育以班组为单位展开,根据培训的不同职工选择不同的现场教学场地,并适当在培训中提出针对性问题,使职工相互探讨和交流,同时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提醒职工实践教训,积累实践经验,通过针对性的问题以及探讨交流,职工深刻掌握知识,使培训具有实效性。

3.3.3增加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是培训教育的重要手段,根据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将模块化知识内容结合实际生产作业现场拍摄的实践操作照片和相关资料,制定成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而生动形象的讲解培训知识,激发职工培训兴趣。培训教育还可以充分利用局域网实现网上教学与考试一体化以及铁路各站段的资源共享,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4.结束语

人本管理不同于把人作为工具或获取利益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出职工是企业经济活动主体的重要地位,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左善优.铁路职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无线互联科技,2013,03(01):143-144.

[2]郝俊峰,刘俊英.浅谈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的教学改革[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01):177-179.

[3]邓静萍.人本管理理论在职工培训教育中的运用[J].继续教育,2009,04(02):51-52.

作者简介:刘晓晓 工作单位:北京铁路局石家庄职工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