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职业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6-27 17:06:38

培训职业教育

培训职业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培训;策略

我国职业教育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以往的外延扩张的发展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内涵建设是当前职业教育摆脱困境的主要方法,而专业建设则是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1-3]。专业带头人作为专业建设的引领者,肩负着职业教育内涵转型的关键任务。然而,在职业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专业带头人并没有较好地引领职业教育改革[4]。为此,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期通过针对性培训来改善此种现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研修;《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教师〔2019〕6号)中也特别提出加强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的培养。然而,现有的培训缺乏科学的系统化策略研究,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通过对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培训的策略研究,在分析已开展的专业带头人相关培训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的相关文件要求,构建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培训体系,设计培训方案,制定跟踪评价体系,为专业带头人的培训提供指导性建议,从而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培训现状分析

职业教育中,专业带头人肩负着整个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人才的培养和规划等一系列重大任务,专业的升级改造一方面要求他们在专业方面有所引领,另一方面更要求他们在专业改革谋划方面有所作为。然而根据当前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专业带头人在专业方面能力较为突出,但对本专业综合发展的推动能力欠佳,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与产业的沟通交流,知识能力跟不上产业的高速发展。教师培训是当前职业院校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主要方法,也是新时代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高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方法[5-7]。专业带头人培训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专业发展的全方位能力,意义重大。从各级的职业教育的专业带头人培训的情况来看,目前的培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培训理念的误解

许多院校寄希望于培训让专业带头人“脱胎换骨”,专业能力全方位提升,而往往忽略了教师职业理念的树立、更新和专业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仅仅依靠几次培训肯定是不行的。与之相反的是,一些职业院校的管理者认为培训的效果几乎没有,并且投入较大,因办学经费的原因就减少培训或者干脆不培训[8-9]。此外,许多专业带头人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地认为培训是强加给自己的额外任务,简单敷衍地去应付,这样的培训效果就微乎其微了。

(二)培训形式的误用

当前职业教师的培训缺乏创新,形式单一,主要以专家讲座和企业调研为主,参培教师的学习兴趣不高。并且当前的培训普遍存在“注重校外培训、轻视校本培训,看重职教理论研讨、忽视企业顶岗锻炼”等不良现象[10],更为严重的是,还有部分教师打着培训的旗号,到处去旅游,严重破坏了培训学习风气。一些短期培训,缺乏岗位针对性,既浪费了学校的经费,培训质量也得不到相应的保障。

(三)培训同质化

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各级行政部门也都高度重视,各种培训应运而生。然而,现阶段大部分培训都是从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开始,进而造成培训内容的重复和培训学员重复,仅仅是培训的级别和名称不一样[11]。究其原因,是各级培训部门对各类培训的认识不足、定位不清,对于培训目标没有深入地认真分析,培训教师也都是应付性地参与各种重复的培训,造成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培训效果也不理想。(四)培训缺乏整体化现代社会是各行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时代,那就需要专业带头人能够掌握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运用。而当前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的各类培训主要针对本专业的技能培训,缺乏对所有专业的跨学科组合研究和创新性交叉培训。

(五)培训与行业发展的脱离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新技术与新方案也在飞速发展,专业带头人的培训必须与行业紧密贴合,否则将会陷入“纸上谈兵”的境地,教出的学生也无法适应岗位需求[12-14],丧失职业教育的本质。

(六)培训管理与考核不足

当前,一方面,部分承担培训任务的高校缺乏社会意识,急功近利,一味地追求培训的指标和任务,对培训质量没有过多关注,对培训项目的管理缺乏精细化提升,培训考核流于形式,草草了事,可操作性差。为简单了事,培训的最终考核以培训学员的单方面培训书面总结为依据,严重缺乏系统的、全方位的深层次考核。另外一方面,参训教师的学校对教师培训的认知不足,缺乏科学的管理考核机制,导致培训效果不佳[15-17]。

二、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培训策略

(一)更新培训理念

高职院校方面,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教师才是核心的人才资源,培训是提升人才质量的重要手段,要科学正确地对待专业带头人的培训。专业带头人方面,参培教师要树立“主动终身学习”的理念,紧随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从专业带头人的使命和专业综合发展的高度来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培训,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培训”,努力提升自己作为专业带头人的综合能力。

(二)创新培训模式

1.精准分类培训不同专业的专业带头人的知识、技能结构不同,实施培训时需按照专业带头人的专业背景进行精准分类培训。不同的培训院校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和师资力量,申报对应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培训,这样才能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利用化,提升培训效果。例如,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利用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服务航空为特色,以服务装备制造业为主题的专业带头人培训。这样的培训还促进了相似专业背景间专业带头人的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专业建设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增强了专业带头人的培训效果。2.“三位一体”培训针对专业带头人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虽然培训可以在短期内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有一定的作用,但专业能力结构的完善不能一蹴而就,只有经过长期系统地训练,它才能逐渐发生改变。当前社会经济、知识、技能飞速发展,更需要专业带头人不断地自我学习完善,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及时更新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仅仅依靠短期的培训,很难实现全方位提升的效果。为此,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多年专业带头人培训的成功经验,形成了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以职业院校为基础、以行业为载体的“三位一体”培训模式,三方联动共同参与学院专业带头人的培训工作,共同推进专业带头人的发展,培训效果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三)扩充培训形式

专业带头人的培训需运用创新的培训方法,以培养专业带头人的实践能力,启发其主动学习能力为宗旨开展,从而带动专业带头人的全方位发展。扩充培训形式主要包括扩充培训方式和扩充培训渠道。在培训方式方面,在运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和专家讲座的同时,还应更多地创新培训方式,以此来激发专业带头人的培训兴趣,提升培训效果,例如小组讨论、情景模拟、沙盘演练、顶岗锻炼、网络在线学习和远程教育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在培训渠道方面,应根据培训项目自身的类别和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选择。可以借助师资培训基地进行理论培训,依托企业培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方面的培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组织学员参加境外培训。

(四)创设培训评价

专业带头人培训效果的关键在于培训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对于培训的评价,必须全方面地覆盖到培训的每一个环节。在前期评估阶段,重点应聚焦在对专业带头人培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估优化。在过程评价阶段,应变换形式地对教员和学员进行实时考核和测试,精准掌握整个培训的动态,适时调整优化。此外,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培训的整个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宏观考察和测评。在结果评价阶段,应创新考核方式,可通过“理论测试+技能考核+专题答辩+产品(项目)设计”的组合式考核,对教师的整体培训效果进行最终检验,配套必要的奖惩制度,实事求是,奖罚分明,对培训考核优秀的教师给予表扬嘉奖,对没有达到培训效果甚至弄虚作假者应给予一定的处罚。在后期延伸评价阶段,应将对专业带头人的培训评价延伸到培训结束后的工作过程中,及时跟踪,结合培训学员单位的人事部门进行考核,提升其后期工作过程中的培训效果。

三、结束语

培训职业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模式;现状;建议

职业教育教师的综合水平直接关系到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而在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还存在种种问题,培训内容落后,培训形式单一,培训考核办法不合理等,都制约了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这种培训模式不仅浪费了教师的时间,而且对实际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应该对现有的培训模式进行反思,然后进行相应的改进,提高专业教师的执教能力,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模式的现状

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模式存在很多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培训质量。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训内容更新速度慢。现阶段的职业教师培训大多采用“菜单式”培训,主要在教室中对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进行理论内容的讲解,每期都是固定的内容,更新速度慢。同时,培训内容与职业院校的实际教学需求相脱节,接受培训的教师无法将培训内容应用于实际教学工作中。第二,教学形式单一。目前主要的培训形式为班级授课,而职业院校的教学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教师缺乏实践操作方面的经验和技能,就无法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所以教师培训缺乏实践锻炼是现阶段最大的弊端。第三,培训缺乏自主性。有些学校的教师培训为被迫式参与,教师事先不知道培训具体内容和培训模式,多数为行政命令的安排,没有遵从教师的意愿,同时有的教师还会参加重复性的培训,导致培训资源的浪费。第四,培训考核模式不科学。在教师接受培训后,为了检验培训效果,直接对教师进行纸面考核或者以教学课时为标准,而完全没有注意到教师是否将受训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导致教师培训流于形式,没有实际价值。职业教育教师的这种培训模式,不仅导致资源的浪费,同时也阻碍了职业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利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打造,最终影响到职业院校的教学效果。

二、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模式的改进建议

(一)培训形式多样化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教师的培训形式也不相同。为了充分发挥职业教师培训的潜在价值,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应该探讨更多形式的培训课程。在信息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可以将集中面授与远程网络培训相结合,各个地区的教育部门可以建设职业教育教师交流平台,可以将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上传,供教师学习。各个地区之间的教师进行交流,可以吸取先进的经验,以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还可以采用“专家门诊式”培训,邀请名师、导师对本校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这种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对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二)建设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需求,对教师的培训内容应该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不仅要注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传授,更要注重对教师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职业院校可与有实力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这是提升职业教育教師质量的重要手段。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普遍缺乏在企业一线的生产工作经历,所以应该到企业中去顶岗锻炼,并且在不同的岗位之间进行轮岗实践。教师只有亲身经历了岗位工作的业务流程,进行岗位实操,才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将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务相结合。

(三)充分尊重教师培训的自主性在教师职业生涯的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培训需求,所以在制定职业教师培训标准时,应该做好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律和特点,为不同专业、不同教龄段的教师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教师也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单位和培训内容,这样更有利于教师个人专业素质的快速提升,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度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教师培训资源。在条件限制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教师培训需求,国家指定培训单位。

(四)完善培训考核办法为了提高教师对培训内容在实际应用中的转化,应该改善培训考核办法,从更多维度对其成果进行考核。可分为作业考核、培训成果展示以及技能操作三个部分,作业考核部分从作业的完成进度和质量两个方面进行考核;成果展示可以针对某一方面以PPT的形式进行讲解;操作技能要由现场实际操作和企业顶岗学习的考察报告为准。这种考核形式应该注重阶段性,教师将所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还需要不断的提升,所以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效果。

(五)差异性与通用性相结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和地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职业教师培训标准方面也应该注意到这种差异化,不要全部用国家统一的标准来要求不同地域的教师,这样就无法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专业教师的需求。但是对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这是教师的共性特点,所以在教师培训标准中全国都可通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差异性和通用性相结合,以完善职业教师培训标准。

三、结语

对现有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模式进行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培训内容更实际,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考核人性化,更加注重企业实践,为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利的条件。更加注重教师的自主性,不断完善职业教师培训体系建设,从而全面提升职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报春,黄玲芝.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职业·中旬,2017(4).

[2]刘天放.培育“双师型”教师破解职教突出矛盾[N].中国商报,2019(2).

培训职业教育范文篇3

一、引言

2006年的9月,我参加了天津市教委组织的职业院校骨干教师赴加拿大的进修学习。经过这次出国进修学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不少见识,拓宽了思维面,使我对西方国家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教学特征有了进一步了解,对中西方职业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体验。加拿大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专门技能、非凡技能的劳动者或企业短缺人才,并为他们提供技能和进修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加拿大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先进理念,为我们进行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指导和启示。

二、加拿大职业培训的教学特征

在加拿大以进行英语语言强化培训和计算机专业职业培训为主要内容,培训课程教学方法特征突出。

1.英语语言培训的教学特征

(1)教学形式新奇,采用圆桌分组的教学形式,教师随时可以和学生进行交流,易于师生互动,同时也便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合作,以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提高学生学习喜好,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利用启发的形式让学生尽量地多提出新问题和个人见解,然后和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实用。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培训内容,教学内容涉及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摘要:参观用语、基本对话交流等,信息量适度,易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英语的基本会话。

(3)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教师有独到之处。教师利用做游戏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很轻易把握所学的知识;另外教师采用的教具简单而实用,利用情景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参和度很高。例如,在英语语言培训课程上,上午学习日常生活用语,下午就到有关的相关的地方去进行实践学习。

(4)进行英语培训的过程中没有固定教材,天天学习一个知识模块,教师会发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料,这些教学资料是教师精心为培训专门设计的,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更新,最后用活页夹加到一起,累加成册形成英语培训教材。

2.计算机职业培训的教学特征

(1)课堂采用案例教学,教学实例接近生活和实际工作需要

案例教学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加拿大学院的教师根据我们学员学习的特征进行案例教学,所采用教学案例很实用,接近我们的生活和实际工作,为进一步学习提供良好的素材。

(2)课堂作业采用大作业的项目形式

教师为了提高我们学习的创新能力,以大作业形式让我们完成他们所提出基本练习要求,学员做好大作业后,要在课堂上公开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处理新问题的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积极性。

(3)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为我们进行专业培训的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很强的职业技能,例如,网络平安教师,曾任教前公司的网络管理部门经理,有极为丰富的网络平安管理经验,另外他所展示计算机网络教学课件打破了传统的PowePoint课件模式,以三维动画的形式讲解网络传输的原理,把讲解枯燥的原理知识变成简单易懂的动画展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喜好;多媒体教师在HBI学院任教时,自己设计开发网站,做专业摄影师,另外他还是一位冰球教练,同时也是冰球队的经纪管理人。数字技术教师是一位专业的音乐制作人,有丰富的数字音乐制作经验。他们在讲授课程的同时,也向我们传授了丰富的职业经验,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三、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

在进修期间,还对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进行了考察。加拿大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中学后的职业教育,其教育类型有摘要:授予文凭和证书的社区学院(相当于我国的高职)教育;非学历的职业培训和预备性练习;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形式多样摘要:有二年制或三年制的专科、四年制本科(和大学联办)和一年制探究生专业证书班等。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是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参和意识,老师讲课并不面面俱到,提倡学生自学和思索。老师有时会选择一个project(项目),让学生自学后提交书面报告或根据项目内容完成相关内容操作,这样学生就会到图书馆查阅大量的文件和资料,提交书面报告;或者自己通过自学后完成项目操作任务提交操作成果,否则只能得到0分的成绩。另外,在许多教学场合,教室和操作车间连在一起,学生在教室中自学,碰到实际新问题可以随时到操作车间进行练习,并有教师进行现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和他人合作协调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根据老师提出的新问题,大家商量策略、分头预备,最后在班上宣讲和表演出来,以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加拿大职业教育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把握更多的实用技能。在安大略省宾顿市FletchersMeadow高中,还推行一项名为Co-op的实践教育项目,其教学实践目的意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Co-op,全称为CooperativeEducation,是由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共同参和的一种教育项目。高中学生11年级或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二、高三年级),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完成学校部分的学习任务,并通过用人单位面试,学生进入公司工作,用人单位也非常欢迎这些学生到公司工作,在这段工作期间学生定期向学校汇报工作情况,负责这个项目的教师也要随时跟踪学生以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调整学生的工作、学习进度,工作一段时间后,学生要回到学校接着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直到高中毕业,学生不但熟练地把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很强的职业技能,丰富的职业经验。为进一步地学习工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摘要:

培训职业教育范文篇4

一、引言

2006年的9月,我参加了天津市教委组织的职业院校骨干教师赴加拿大的进修学习。经过这次出国进修学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不少见识,拓宽了思维面,使我对西方国家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教学特征有了进一步了解,对中西方职业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体验。加拿大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专门技能、非凡技能的劳动者或企业短缺人才,并为他们提供技能和进修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加拿大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先进理念,为我们进行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指导和启示。

二、加拿大职业培训的教学特征

在加拿大以进行英语语言强化培训和计算机专业职业培训为主要内容,培训课程教学方法特征突出。

1.英语语言培训的教学特征

(1)教学形式新奇,采用圆桌分组的教学形式,教师随时可以和学生进行交流,易于师生互动,同时也便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合作,以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提高学生学习喜好,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利用启发的形式让学生尽量地多提出新问题和个人见解,然后和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实用。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培训内容,教学内容涉及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摘要:参观用语、基本对话交流等,信息量适度,易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英语的基本会话。

(3)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教师有独到之处。教师利用做游戏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很轻易把握所学的知识;另外教师采用的教具简单而实用,利用情景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参和度很高。例如,在英语语言培训课程上,上午学习日常生活用语,下午就到有关的相关的地方去进行实践学习。

(4)进行英语培训的过程中没有固定教材,天天学习一个知识模块,教师会发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料,这些教学资料是教师精心为培训专门设计的,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更新,最后用活页夹加到一起,累加成册形成英语培训教材。

2.计算机职业培训的教学特征

(1)课堂采用案例教学,教学实例接近生活和实际工作需要

案例教学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加拿大学院的教师根据我们学员学习的特征进行案例教学,所采用教学案例很实用,接近我们的生活和实际工作,为进一步学习提供良好的素材。

(2)课堂作业采用大作业的项目形式

教师为了提高我们学习的创新能力,以大作业形式让我们完成他们所提出基本练习要求,学员做好大作业后,要在课堂上公开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处理新问题的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积极性。

(3)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为我们进行专业培训的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很强的职业技能,例如,网络平安教师,曾任教前公司的网络管理部门经理,有极为丰富的网络平安管理经验,另外他所展示计算机网络教学课件打破了传统的PowePoint课件模式,以三维动画的形式讲解网络传输的原理,把讲解枯燥的原理知识变成简单易懂的动画展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喜好;多媒体教师在HBI学院任教时,自己设计开发网站,做专业摄影师,另外他还是一位冰球教练,同时也是冰球队的经纪管理人。数字技术教师是一位专业的音乐制作人,有丰富的数字音乐制作经验。他们在讲授课程的同时,也向我们传授了丰富的职业经验,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三、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

在进修期间,还对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进行了考察。加拿大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中学后的职业教育,其教育类型有摘要:授予文凭和证书的社区学院(相当于我国的高职)教育;非学历的职业培训和预备性练习;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形式多样摘要:有二年制或三年制的专科、四年制本科(和大学联办)和一年制探究生专业证书班等。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是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参和意识,老师讲课并不面面俱到,提倡学生自学和思索。老师有时会选择一个project(项目),让学生自学后提交书面报告或根据项目内容完成相关内容操作,这样学生就会到图书馆查阅大量的文件和资料,提交书面报告;或者自己通过自学后完成项目操作任务提交操作成果,否则只能得到0分的成绩。另外,在许多教学场合,教室和操作车间连在一起,学生在教室中自学,碰到实际新问题可以随时到操作车间进行练习,并有教师进行现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和他人合作协调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根据老师提出的新问题,大家商量策略、分头预备,最后在班上宣讲和表演出来,以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加拿大职业教育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把握更多的实用技能。在安大略省宾顿市FletchersMeadow高中,还推行一项名为Co-op的实践教育项目,其教学实践目的意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Co-op,全称为CooperativeEducation,是由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共同参和的一种教育项目。高中学生11年级或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二、高三年级),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完成学校部分的学习任务,并通过用人单位面试,学生进入公司工作,用人单位也非常欢迎这些学生到公司工作,在这段工作期间学生定期向学校汇报工作情况,负责这个项目的教师也要随时跟踪学生以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调整学生的工作、学习进度,工作一段时间后,学生要回到学校接着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直到高中毕业,学生不但熟练地把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很强的职业技能,丰富的职业经验。为进一步地学习工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摘要:

培训职业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终身教育

一、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

1.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经验

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各有特色。英国是最早提倡终身教育的国家,并不断完善其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德国非常注重员工培训,政府官员、管理人员、企业内部各级人员都要接受成人继续教育,并建立起以动手能力为特色的职业培训体系。美国以社区学院为特色,成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规模最大的国家。加拿大的教育很注重能力培养,其最突出的是建立起以能力为教学基础的CBE教育思想体系。日本积极推进终身教育,是经济飞速发展的国家。虽然各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各具特色,但体现着共同的发展趋势。

(1)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首尔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教科文副总干事鲍维尔在主题报告中提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是通向未来的桥梁,但是,必须有一条由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导向的就业道路,否则我们就是在制造新问题。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重振活力和更加协调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而且是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就业结合的新局面——我们需要把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联系起来的新模式,使教育、培训、就业和社会福利几个方面工作在一个国家内、在国际范围内联系起来。”近年来,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已成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流模式。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就是政府各级教育部门、就业部门与社会的工业部门、雇主组织和工会组织等通力合作,对于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方向、内容等进行协商,同时就业部门、经济部门、雇主组织等越来越多地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决策。在这个机制中,政府除了从事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实际办学以外,还要起到组织领导、协调办学、建立质量保障制度等作用。而各种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就业需求的信息,提供有效的实习、培训场所和就业渠道,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动态,提高培训质量,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

(2)职业教育和培训终身化。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会议主题是“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这表明职业教育终身化的趋势已被国际社会所重视,并因其重要的意义而被提倡。目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正逐渐融入终身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不再被看做是终结性教育,过去那种认为只靠一次教育或培训就能享用终身的想法或做法已经过时了。20世纪90年代各发达国家纷纷实施“终身学习”或“继续学习”计划。例如,瑞士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包括更新知识和技能、获得新资格的职业继续培训和高级专业考试,面向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等。英国于1998年提出了建立“产业大学”和“个人学习账户”的设想,以便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接受开放式的远程教育和实施“终身教育”计划。日本提出终身职业训练及终身技能评价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并努力建设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美国早在1971年就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终身化的职业教育——生计教育。生计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意义的职业教育,它的推行实施得到美国联邦政府及美国职业协会等组织的广泛支持。

(3)职业教育和培训内容的综合素质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以能力为本位。过去的技能主要是指任务能力,即与完成具体任务相对应的具体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能力标准就是任务技能清单,培训课程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一系列任务技能(或称教学模块),能力评价的依据就是直接观察个体对这一系列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这种任务能力观是传统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内容设计的理念基础。在现代职业发展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能力观。一种观点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对于有效的工作表现是至关重要的,一般素质是掌握那些特定的、具体的任务技能的基础,也是促进个体能力迁移的基础。一般素质包括相关知识、分析与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判断力、创造力等,它们往往能应用于许多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强调的是一般素质的培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将一般素质与具体的职业岗位或工作情景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将一般素质与任务能力结合起来。最近,德国、澳大利亚提出的关键素质概念,英国的核心能力概念,美国劳工部提出的包括资源合理支配、人际关系处理、信息获取利用、系统分析综合、多种技术运用的五种能力以及技能、思维、品德的三种素质,等等,都是新的能力观的体现。

(4)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国际联合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劳动力在国际和国内流动量加大,顺应这一变化趋势,职业教育与培训也开始建立国际化的职教合作网络和运行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世界职教领域国际合作的主要组织者,目前已建立的联合国职教信息网络,是连接了128个国家的一个职教实施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要在德国波恩建立一个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提供职教研究与发展信息,培训职教人员。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也在发展。中德两国政府近20年来进行了下岗妇女再就业、关键素质培训等多项专题项目合作,最近又结合中国政府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以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为目标的综合性职教合作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双边以至多边的合作办学或合资办学,成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又一新形式。

2.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经验的三点启示

(1)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培养实践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开发人力资源的重点是培养,关键在应用。职业培训从其本身特点看,是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再指导实践的知识螺旋积累过程,是发现人的潜能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建设中真正需要的就是这种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人才,要培养造就的也是这种不断更新知识和思想理念的专业人才,书本理论知识只是对这种专业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重视人才的开发,又要重视人才的应用;既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又要重视人才的自身培养;既要重视人才的基础知识,又要重视人才的知识更新。这里说的培养和知识更新的重要途径就是职业培训。

(2)政府部门在职业培训中要站准位置,发挥作用。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政府有关部门除了必须重视职业培训外,还应该摆正位置,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一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规范作用;二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内容的指导作用;三是要发挥对培训市场的监管作用;四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激励作用。

(3)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协调好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从教育规律和各层次教育对象的特点分析,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环节,是公民必须经历的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是系统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书本理论。它以提高公民的学历层次为主要特征,为提高公民素质和就业准备打好基础。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与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如果说基础教育重视的是提高人的学历文凭的话,那么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就应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职业培训是终身教育的基本形式。

二、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的实践和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我国就业问题的挑战,展开了以就业、转业、创业能力建设为本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建设。职业培训教育在适应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现行的职业培训教育无论在体制上,还是其他方面,都存在许多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与“缺乏一个既符合国情市情又符合市场运作规律、适应职业培训需求的体系”有关。

1.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政府及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职能问题。全社会的职业培训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具体来讲,就是要对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收费和培训管理权限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统一、规范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培训组织、人员在职业培训方面的权利、义务等具体事项。目前,我国在职能界定方面,一是政府对职业培训应提供何种支持和服务,承担何种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明确;二是企业及中介组织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清楚。

第二,职业培训教育的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市区无论在政策与财政支持、还是在实践方面发展速度较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二是企业间发展不平衡。有的企业职业培训有声有色,对企业经营起到极大推动作用,而另外一些企业欠缺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意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48.4%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单位没有对技术工人实行中长期培训计划或措施。在问及“您参加工作后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主要来源”(多选择题)时,90.2%的被调查者表示是自己在工作中的积累;31.1%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单位的培训;18%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社会有关部门的技术培训。三是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人们在观念上存在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情况。

第三,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下岗职工就业的需要。各种培训班名目繁多,费用不少,并且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培训效果有待提高。多层次、专业化培训体系有待建立。

第四,培训经费筹措和使用方面的问题。目前,除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由国家全额负担外,其他培训资金均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担负。对于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调控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使用不规范,有些部门把其看做创收手段。在农村缺少政府有效组织的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

第五,宣传导向和观念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被扭曲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是当前阻碍职教发展的重要因素。现行教育的选拔功能被过分扩大,并且往往只以一种标准分数为依据,从而使教育过程演化成为应试能力竞争。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人的多样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被忽视,教育类型的多样化被异化为等级化,不同教育类型的分流变为选拔和淘汰者的归类,行行出状元的思想被否定,往往认为学业失败的学生才进入职业教育学习,对通过岗位职业培训和自学的人,其工作能力再强,也会因没有文凭而不被重视和重用。职教的发展得不到公正的对待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反映在政策上是待遇过低。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有效手段。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强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而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确实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总量不足;二是流失严重;三是技术结构不合理。以天津为例:截至2003年底,在83.5万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1.27%,高级工占9.83%,中级工占27.3%,初级工占61.6%。呈“金字塔”型,塔基过大,高级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发达国家的技术等级结构呈“钻石”型,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

2.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的框架

(1)将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确立第一资源战略和实施能力发展战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转业和创业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瓶颈。同时,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人力资源是我国最具比较优势的潜在资源。把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将成为我国今后一二十年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必须确立人力资源“四个第一”的思想,即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各级政府的第一任务。实施能力开发战略,实现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以提高全民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教育和培训的能力建设,使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解决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

(2)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指导作用,努力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政府在职业教育中承担的首要责任是政策制定、提供经费、协调关系、制定标准。技术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政策制定和办学必须由政府、产业部门和社会三方面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来实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术为核心。在职业教育中增加公共财政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建设,为强化高技能性和实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通过减免职业学校学生的学费,使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对象更广,受教育的机会更大。在职业培训中要抓住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住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培训机构的培训方向,即以劳动保障信息平台为依托,通过网络招投标方式确定培训单位,由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以确保培训的实效;二是抓住职业技能鉴定和发放资格证书两个环节,确保培训的质量。实现职业培训运作市场化,社会培训资源集约化,培训考核鉴定标准化。

(3)树立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推进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整体改革。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除了教育共性之外,具有明显的区别。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与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职业教育应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综合性。基础教育重视的是提高人的学历文凭,职业培训更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职业教育的发展使教育第一价值得到提升”,因为,职业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用教育的方法使人的生活具有乐趣,职业教育给人们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课程类型,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整个教育事业关注全民成为可能,关注每一个人,这是以人为本的认识基点。

(4)坚持市场导向,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培训质量。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劳动者,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满足劳动者终身学习的需要服务。一是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和把握培训方向;二是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密切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重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三是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行“订单式”定向培训。职业培训机构要向多功能、综合性方向发展,为受训者提供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就业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围绕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支柱产业的发展,制定新的岗位技能标准,加强岗位培训。为培养一支有较高职业技能的劳动后备军,进一步提高新生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结合我国工业东移、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做好劳动力结构调整和职工转业转岗培训。围绕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实行市场化、社会化再培训机制;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

(5)完善职业培训政策,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一是推行“双证”就业制度,把就业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学历证书加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先培训后就业”,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保证;二是鼓励和支持民办、中外合办职业培训机构,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三是制定完善高技能人才鼓励政策;四是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培训经费应采取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将财政拨付的再就业培训经费落实好,提高再就业培训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毕结礼.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2]李建中.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J].外国教育资料,2000(6).

[3]韩振轩.劳动和社会保障基层建设与管理实物全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4]于法鸣.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培训职业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NEET族;就业;职业教育和培训

NEET族(Notin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ing)一词指“既没有正式工作,也没有接受学校教育和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必须依靠家人为生的青年人”①。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1999年英国社会排斥办公室(SEU)的一份报告中,而后在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逐步被广泛使用。在我国,NEET族通常被称为“啃老族”。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加上缺乏劳动力市场所需的工作技能、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或由于家庭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使一部分无法就业的青年选择逃避劳动力市场,成为“啃老族”。根据国际劳工组织2017年的数据,“全球NEET族人数占青年人口总数的21.8%,其中发展中国家为12.1%,新兴国家为25.2%,发达国家为13.1%”②;“东亚地区NEET族人数占东亚地区青年总数的3.7%,与亚洲其他地区及其他大洲相比,所占比例最低,但是与往年相比也呈现上升趋势”③。目前我国没有政府部门关于NEET族人数及其构成的相关统计资料,但有学者研究显示“2000~2010年,我国NEET族人数占青年总人口数的比例从9.4%上升至20.4%”④。如何激发NEET族青年的工作意愿、提升工作竞争力,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NEET族的成因

NEET族在我国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其对国家经济发展、产业转型以及社会稳定等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探析NEET族形成的原因将有助于形成预防NEET族出现以及促进NEET族就业的相关对策。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来看,NEET族的成因具有国别差异。1.国外NEET族的成因。国外NEET族的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教育、培训不足。在技能方面,OECD2013年的平均数据显示,“在读写能力方面,具有较高读写技能的人占NEET族人数的比例低于6.94%,而NEET族中具有低读写技能的人的比例则接近26.11%;在计算能力方面,具有高计算技能的人占NEET族总人数的比例仅在6.16%左右,而具有低计算技能的人则占到25.21%左右。”⑤从个人层面来看,技能水平低、教育基础差、培训不足也是让一些青年成为NEET族的原因之一。不过,OECD2015年的数据显示,虽然OECD国家的NEET族在学历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大部分至少接受过高中阶段的教育。这表明技能文化水平低下并不是阻碍NEET族就业的唯一因素。其二,社会资本不足。在家庭方面,OECD对12个国家的调查结果显示,本地出生的移民后代与本地出生的当地人后代相比,仅两个国家的当地人后代的NEET族比例高于本地出生的移民后代。LaurentGobillon等人也提出,根据空间不匹配假说,拥有低技能的少数族裔居住在就业机会较少的地方,很难进入劳动力市场,也就很难获得工作的机会;同时,由于移民身份,他们在社会福利和就业援助、社会资本方面获得的帮助可能比当地人少,这些因素都可能使得他们在就业中比本地人缺乏竞争力。2.我国NEET族的成因。就我国来看,除了区域经济水平、社会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等一些影响NEET族出现及数量的因素外,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NEET族的产生还有一些特殊的原因。第一,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增大,而NEET族缺乏就业竞争优势。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开始调整、转型及升级,大量行业出现人才短缺情况。从2017年开始,一些一线、二线城市开启“抢人大战”,陆续出台了大量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但与此同时,仍有大量毕业生难以就业。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7年公布的毕业生数据显示,“2016年的未就业人数与2017年的待就业人数及中职毕业生数相加,预计2017年将产生1500万待就业人员。”⑥追根究底,造成抢人大战与待就业人口过剩并存的两难局面的原因,是我国经济新常态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发生了转变,而大量待就业者仍然没能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毕业后未就业青年主要集中在16~24岁,占毕业后未就业总人数的80.7%;未就业人口中,高中及以下学历占到63.12%,专科及以下学历占到87.72%。”⑦相对而言,未就业人员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过去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就业情况受青年的受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影响相对较小。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科技强国战略的提出,许多受教育水平、技能水平较低的青年人毕业即失业,难以满足和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求职的过程中屡屡碰壁。同时,他们又缺乏参加职业培训、提升受教育水平或技能水平的意识和途径,导致求职意愿逐渐减弱,部分青年人选择放弃求职。第二,职业教育和培训缺位,导致NEET族接受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不足。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带来了青年就业的阵痛,一方面,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许多岗位对就业者的受教育水平及技能水平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经济变革带来的教育大变革尚未完成。在基础教育阶段,缺乏相应的职业启蒙教育、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学校后教育阶段缺乏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导致NEET族接受再教育和培训的意愿不强。职业培训机构是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成人职业技能培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提升一线劳动者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职业培训机构数2013—2017年五年间减少了23082所,下降幅度达到20.56%。除了培训机构的减少,2013—2017年五年间职业培训机构注册生数和结业生数的下降幅度基本超过10%。职业培训机构整体规模和质量下降,大批待就业青年难以获得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第三,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涯教育与实践能力。“学而优则仕”是中国许多人奋斗的终极目标,这种价值取向在社会职业选择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潜伏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表现在人们的职业选择上。这样的传统观念表现在教育上就是学校和家长关注应试教育,缺乏对实践能力的认识,盲目追求热门专业,未考虑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学生以考上好学校为目标,缺乏实践能力和相关技能的培养,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由于缺少对劳动力市场的准确认识,在尝试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容易出现自我定位偏差,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就业局面,对就业产生畏惧心理,进而放弃就业。此外,传统家庭观念也对青年就业产生了影响。有些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过多干预,使孩子在很多方面难以做出自己的决断。同时,由于受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即使孩子已满18岁,父母仍然认为抚养孩子是自己的义务,导致有些青年就业的意愿相对较低。

二、我国NEET族的基本特征

由于各国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以及社会教育文化的差异性,各国NEET族的特征也具有差异。就我国NEET族而言,具有以下两个典型特征:1.就业意愿不高。NEET族与未就业青年在概念上有所不同,NEET族主要是主观上缺乏就业意愿,具体表现为主动放弃就业机会。从NEET族这个单词的构成也可以看到,它意指不去就业、不接受教育、不参加培训。而未就业青年应该是主观上具有就业意愿,但是目前尚未达到就业目标的这一类群体。所以,根据NEET群体就业意愿较低原因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类:(1)追求自由的自主创业型。这一类NEET被称为积极的NEET族,他们通常是由于个人选择或其他一些原因成为NEET族,目前可能处于无业或创业状态。(2)求职受挫的自我封闭型。这类NEET族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技能或受教育水平不足以及自我期望过高等问题屡屡受挫,求职意愿低下甚至拒绝求职。(3)社交困难的社会逃避型。这类NEET族由于受自身成长环境或心理状态的影响,在人际社交方面存在一定障碍,从而拒绝融入社会群体,也拒绝进行如求职这样的社会性活动。2.人力资本不足。影响NEET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因素既有经济、文化、社会传统、原生家庭等外生原因,也有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心理资本不足等内生性因素。与国外NEET族相比,由于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因素,人力资本因素是影响我国青年人是否会成为NEET族以及NEET族是否能重新回归劳动力市场的一个关键因素。人力资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了NEET族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对NEET族而言,其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与培训进行技能、心理、文化等各方面提升后的资本量总和。这种人力资本的高低会对NEET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意愿、进入后的薪资水平以及能否长久呆在劳动力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国NEET族人力资本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低基础的文化素质。NEET族以低技能群体为主。“调查显示,我国25~34岁的人群中约有64%的人没有完成高中教育,远高于OECD国家15%的平均水平;25~34岁人群中,仅有18%接受了高等教育”⑧,而这一批人恰恰是待就业的主要群体。同时,根据2016年《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当前阶段全国结构性失业人口(劳动技能与岗位要求不匹配)规模约704万人,占全部劳动力人口的1%。在16~29岁失业风险较高的年龄段中,92%的失业者是高中及以下的低技能劳动者”⑨。第二,缺乏技能培训。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许多低技能岗位可以被机器所替代,在减少了企业人力成本的同时也缩减了低技能青年的就业岗位。同时,根据“资本—技能互补性假说,相对于低技能劳动者,高技能劳动者与设备资本的互补性更强,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表现为设备资本的快速积累,会拉大高低技能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距”⑩。然而,一方面,低技能劳动者难以通过资本进行自我提升从而向高技能靠拢;另一方面,在生产智能化的今天,低技能劳动者由于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技能的需求,从而可能被劳动力市场淘汰。总的来说,NEET族的文化水平、技能水平越高,或获得的技能数量越多,就越有可能帮助其脱离NEET族的身份,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然而,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青年人以文化、技能为核心素养的人力资本积累远远不足,正是这种不足,导致他们在应聘求职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有研究显示,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有一定工作经验和较高技能的应聘者,以降低用工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三、促进我国NEET族就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策略

培训职业教育范文篇7

摘要: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终身教育

一、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

1.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经验

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各有特色。英国是最早提倡终身教育的国家,并不断完善其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德国非常注重员工培训,政府官员、管理人员、企业内部各级人员都要接受成人继续教育,并建立起以动手能力为特色的职业培训体系。美国以社区学院为特色,成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规模最大的国家。加拿大的教育很注重能力培养,其最突出的是建立起以能力为教学基础的CBE教育思想体系。日本积极推进终身教育,是经济飞速发展的国家。虽然各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各具特色,但体现着共同的发展趋向。

(1)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首尔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教科文副总干事鲍维尔在主题报告中提出摘要:“技术和职业教育和培训是通向未来的桥梁,但是,必须有一条由技术和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导向的就业道路,否则我们就是在制造新新问题。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重振活力和更加协调的技术和职业教育和培训计划,而且是技术和职业教育和就业结合的新局面——我们需要把技术和职业教育和培训联系起来的新模式,使教育、培训、就业和社会福利几个方面工作在一个国家内、在国际范围内联系起来。”近年来,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已成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流模式。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就是政府各级教育部门、就业部门和社会的工业部门、雇主组织和工会组织等通力合作,对于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方向、内容等进行协商,同时就业部门、经济部门、雇主组织等越来越多地参和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决策。在这个机制中,政府除了从事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实际办学以外,还要起到组织领导、协调办学、建立质量保障制度等功能。而各种社会组织,非凡是企业在其中的功能主要是提供就业需求的信息,提供有效的实习、培训场所和就业渠道,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和把握企业的动态,提高培训质量,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

(2)职业教育和培训终身化。第二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会议主题是“终身学习和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这表明职业教育终身化的趋向已被国际社会所重视,并因其重要的意义而被提倡。目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正逐渐融入终身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不再被看做是终结性教育,过去那种认为只靠一次教育或培训就能享用终身的想法或做法已经过时了。20世纪90年代各发达国家纷纷实施“终身学习”或“继续学习”计划。例如,瑞士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包括更新知识和技能、获得新资格的职业继续培训和高级专业考试,面向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等。英国于1998年提出了建立“产业大学”和“个人学习账户”的设想,以便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接受开放式的远程教育和实施“终身教育”计划。日本提出终身职业练习及终身技能评价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并努力建设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美国早在1971年就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终身化的职业教育——生计教育。生计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意义的职业教育,它的推行实施得到美国联邦政府及美国职业协会等组织的广泛支持。

(3)职业教育和培训内容的综合素质化。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以能力为本位。过去的技能主要是指任务能力,即和完成具体任务相对应的具体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能力标准就是任务技能清单,培训课程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一系列任务技能(或称教学模块),能力评价的依据就是直接观察个体对这一系列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这种任务能力观是传统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内容设计的理念基础。在现代职业发展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能力观。一种观点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对于有效的工作表现是至关重要的,一般素质是把握那些特定的、具体的任务技能的基础,也是促进个体能力迁移的基础。一般素质包括相关知识、分析和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判定力、创造力等,它们往往能应用于许多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强调的是一般素质的培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将一般素质和具体的职业岗位或工作情景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将一般素质和任务能力结合起来。最近,德国、澳大利亚提出的关键素质概念,英国的核心能力概念,美国劳工部提出的包括资源合理支配、人际关系处理、信息获取利用、系统分析综合、多种技术运用的五种能力以及技能、思维、品德的三种素质,等等,都是新的能力观的体现。

(4)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国际联合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劳动力在国际和国内流动量加大,顺应这一变化趋向,职业教育和培训也开始建立国际化的职教合作网络和运行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世界职教领域国际合作的主要组织者,目前已建立的联合国职教信息网络,是连接了128个国家的一个职教实施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要在德国波恩建立一个国际职业技术教育探究中心,提供职教探究和发展信息,培训职教人员。国和国之间的合作也在发展。中德两国政府近20年来进行了下岗妇女再就业、关键素质培训等多项专题项目合作,最近又结合中国政府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以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为目标的综合性职教合作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双边以至多边的合作办学或合资办学,成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又一新形式。

2.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经验的三点启示

(1)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培养实践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开发人力资源的重点是培养,关键在应用。职业培训从其本身特征看,是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再指导实践的知识螺旋积累过程,是发现人的潜能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建设中真正需要的就是这种理论和实践知识相结合的人才,要培养造就的也是这种不断更新知识和思想理念的专业人才,书本理论知识只是对这种专业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重视人才的开发,又要重视人才的应用;既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又要重视人才的自身培养;既要重视人才的基础知识,又要重视人才的知识更新。这里说的培养和知识更新的重要途径就是职业培训。

(2)政府部门在职业培训中要站准位置,发挥功能。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政府有关部门除了必须重视职业培训外,还应该摆正位置,发挥积极有效的功能。一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规范功能;二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内容的指导功能;三是要发挥对培训市场的监管功能;四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激励功能。

(3)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协调好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从教育规律和各层次教育对象的特征分析,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环节,是公民必须经历的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是系统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书本理论。它以提高公民的学历层次为主要特征,为提高公民素质和就业预备打好基础。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和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把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假如说基础教育重视的是提高人的学历文凭的话,那么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就应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职业培训是终身教育的基本形式。

二、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的实践和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我国就业新问题的挑战,展开了以就业、转业、创业能力建设为本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建设。职业培训教育在适应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现行的职业培训教育无论在体制上,还是其他方面,都存在许多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问题。这和“缺乏一个既符合国情市情又符合市场运作规律、适应职业培训需求的体系”有关。

1.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中的主要新问题

第一,政府及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职能新问题。全社会的职业培训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具体来讲,就是要对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收费和培训管理权限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统一、规范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培训组织、人员在职业培训方面的权利、义务等具体事项。目前,我国在职能界定方面,一是政府对职业培训应提供何种支持和服务,承担何种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明确;二是企业及中介组织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清楚。

第二,职业培训教育的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摘要: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市区无论在政策和财政支持、还是在实践方面发展速度较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二是企业间发展不平衡。有的企业职业培训有声有色,对企业经营起到极大推动功能,而另外一些企业欠缺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意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摘要:48.4%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单位没有对技术工人实行中长期培训计划或办法。在问及“您参加工作后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主要来源”(多选择题)时,90.2%的被调查者表示是自己在工作中的积累;31.1%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单位的培训;18%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社会有关部门的技术培训。三是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人们在观念上存在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情况。

第三,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下岗职工就业的需要。各种培训班名目繁多,费用不少,并且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培训效果有待提高。多层次、专业化培训体系有待建立。

第四,培训经费筹措和使用方面的新问题。目前,除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由国家全额负担外,其他培训资金均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担负。对于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调控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使用不规范,有些部门把其看做创收手段。在农村缺少政府有效组织的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

第五,宣传导向和观念方面存在一定新问题。被扭曲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是当前阻碍职教发展的重要因素。现行教育的选拔功能被过分扩大,并且往往只以一种标准分数为依据,从而使教育过程演化成为应试能力竞争。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人的多样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被忽视,教育类型的多样化被异化为等级化,不同教育类型的分流变为选拔和淘汰者的归类,行行出状元的思想被否定,往往认为学业失败的学生才进入职业教育学习,对通过岗位职业培训和自学的人,其工作能力再强,也会因没有文凭而不被重视和重用。职教的发展得不到公正的对待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反映在政策上是待遇过低。

国内外的经验证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有效手段。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强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新问题的关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而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确实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新问题。一是总量不足;二是流失严重;三是技术结构不合理。以天津为例摘要:截至2003年底,在83.5万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1.27%,高级工占9.83%,中级工占27.3%,初级工占61.6%。呈“金字塔”型,塔基过大,高级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发达国家的技术等级结构呈“钻石”型,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

2.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的框架

(1)将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确立第一资源战略和实施能力发展战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转业和创业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瓶颈。同时,和其他国家相比较,人力资源是我国最具比较优势的潜在资源。把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将成为我国今后一二十年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必须确立人力资源“四个第一”的思想,即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各级政府的第一任务。实施能力开发战略,实现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以提高全民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教育和培训的能力建设,使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解决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安宁的重要手段。

(2)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指导功能,努力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政府在职业教育中承担的首要责任是政策制定、提供经费、协调关系、制定标准。技术和职业教育的非凡性决定其政策制定和办学必须由政府、产业部门和社会三方面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来实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术为核心。在职业教育中增加公共财政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建设,为强化高技能性和实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通过减免职业学校学生的学费,使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对象更广,受教育的机会更大。在职业培训中要抓住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住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培训机构的培训方向,即以劳动保障信息平台为依托,通过网络招投标方式确定培训单位,由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以确保培训的实效;二是抓住职业技能鉴定和发放资格证书两个环节,确保培训的质量。实现职业培训运作市场化,社会培训资源集约化,培训考核鉴定标准化。

(3)树立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推进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整体改革。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除了教育共性之外,具有明显的区别。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和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把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职业教育应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综合性。基础教育重视的是提高人的学历文凭,职业培训更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职业教育的发展使教育第一价值得到提升”,因为,职业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用教育的方法使人的生活具有乐趣,职业教育给人们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课程类型,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整个教育事业关注全民成为可能,关注每一个人,这是以人为本的熟悉基点。

(4)坚持市场导向,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培训质量。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劳动者,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满足劳动者终身学习的需要服务。一是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和把握培训方向;二是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密切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重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三是和用人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行“订单式”定向培训。职业培训机构要向多功能、综合性方向发展,为受训者提供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就业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围绕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支柱产业的发展,制定新的岗位技能标准,加强岗位培训。为培养一支有较高职业技能的劳动后备军,进一步提高新生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结合我国工业东移、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做好劳动力结构调整和职工转业转岗培训。围绕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实行市场化、社会化再培训机制;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

(5)完善职业培训政策,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一是推行“双证”就业制度,把就业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学历证书加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先培训后就业”,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保证;二是鼓励和支持民办、中外合办职业培训机构,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三是制定完善高技能人才鼓励政策;四是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培训经费应采取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将财政拨付的再就业培训经费落实好,提高再就业培训的实效。

参考文献摘要:

[1毕结礼.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M.北京摘要: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2李建中.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目前状况、趋向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策略[J.外国教育资料,2000(6).

[3韩振轩.劳动和社会保障基层建设和管理实物全书[M.北京摘要: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4于法鸣.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M.北京摘要: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培训职业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终身教育

一、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

1.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经验

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各有特色。英国是最早提倡终身教育的国家,并不断完善其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德国非常注重员工培训,政府官员、管理人员、企业内部各级人员都要接受成人继续教育,并建立起以动手能力为特色的职业培训体系。美国以社区学院为特色,成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规模最大的国家。加拿大的教育很注重能力培养,其最突出的是建立起以能力为教学基础的CBE教育思想体系。日本积极推进终身教育,是经济飞速发展的国家。虽然各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各具特色,但体现着共同的发展趋势。

(1)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首尔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教科文副总干事鲍维尔在主题报告中提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是通向未来的桥梁,但是,必须有一条由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导向的就业道路,否则我们就是在制造新问题。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重振活力和更加协调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而且是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就业结合的新局面——我们需要把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联系起来的新模式,使教育、培训、就业和社会福利几个方面工作在一个国家内、在国际范围内联系起来。”近年来,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已成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流模式。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就是政府各级教育部门、就业部门与社会的工业部门、雇主组织和工会组织等通力合作,对于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方向、内容等进行协商,同时就业部门、经济部门、雇主组织等越来越多地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决策。在这个机制中,政府除了从事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实际办学以外,还要起到组织领导、协调办学、建立质量保障制度等作用。而各种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就业需求的信息,提供有效的实习、培训场所和就业渠道,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动态,提高培训质量,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

(2)职业教育和培训终身化。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会议主题是“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这表明职业教育终身化的趋势已被国际社会所重视,并因其重要的意义而被提倡。目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正逐渐融入终身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不再被看做是终结性教育,过去那种认为只靠一次教育或培训就能享用终身的想法或做法已经过时了。20世纪90年代各发达国家纷纷实施“终身学习”或“继续学习”计划。例如,瑞士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包括更新知识和技能、获得新资格的职业继续培训和高级专业考试,面向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等。英国于1998年提出了建立“产业大学”和“个人学习账户”的设想,以便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接受开放式的远程教育和实施“终身教育”计划。日本提出终身职业训练及终身技能评价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并努力建设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美国早在1971年就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终身化的职业教育——生计教育。生计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意义的职业教育,它的推行实施得到美国联邦政府及美国职业协会等组织的广泛支持。

(3)职业教育和培训内容的综合素质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以能力为本位。过去的技能主要是指任务能力,即与完成具体任务相对应的具体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能力标准就是任务技能清单,培训课程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一系列任务技能(或称教学模块),能力评价的依据就是直接观察个体对这一系列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这种任务能力观是传统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内容设计的理念基础。在现代职业发展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能力观。一种观点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对于有效的工作表现是至关重要的,一般素质是掌握那些特定的、具体的任务技能的基础,也是促进个体能力迁移的基础。一般素质包括相关知识、分析与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判断力、创造力等,它们往往能应用于许多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强调的是一般素质的培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将一般素质与具体的职业岗位或工作情景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将一般素质与任务能力结合起来。最近,德国、澳大利亚提出的关键素质概念,英国的核心能力概念,美国劳工部提出的包括资源合理支配、人际关系处理、信息获取利用、系统分析综合、多种技术运用的五种能力以及技能、思维、品德的三种素质,等等,都是新的能力观的体现。

(4)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国际联合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劳动力在国际和国内流动量加大,顺应这一变化趋势,职业教育与培训也开始建立国际化的职教合作网络和运行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世界职教领域国际合作的主要组织者,目前已建立的联合国职教信息网络,是连接了128个国家的一个职教实施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要在德国波恩建立一个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提供职教研究与发展信息,培训职教人员。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也在发展。中德两国政府近20年来进行了下岗妇女再就业、关键素质培训等多项专题项目合作,最近又结合中国政府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以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为目标的综合性职教合作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双边以至多边的合作办学或合资办学,成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又一新形式。

2.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经验的三点启示

(1)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培养实践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开发人力资源的重点是培养,关键在应用。职业培训从其本身特点看,是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再指导实践的知识螺旋积累过程,是发现人的潜能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建设中真正需要的就是这种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人才,要培养造就的也是这种不断更新知识和思想理念的专业人才,书本理论知识只是对这种专业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重视人才的开发,又要重视人才的应用;既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又要重视人才的自身培养;既要重视人才的基础知识,又要重视人才的知识更新。这里说的培养和知识更新的重要途径就是职业培训。

(2)政府部门在职业培训中要站准位置,发挥作用。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政府有关部门除了必须重视职业培训外,还应该摆正位置,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一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规范作用;二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内容的指导作用;三是要发挥对培训市场的监管作用;四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激励作用。

(3)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协调好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从教育规律和各层次教育对象的特点分析,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环节,是公民必须经历的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是系统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书本理论。它以提高公民的学历层次为主要特征,为提高公民素质和就业准备打好基础。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与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如果说基础教育重视的是提高人的学历文凭的话,那么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就应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职业培训是终身教育的基本形式。

二、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的实践和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我国就业问题的挑战,展开了以就业、转业、创业能力建设为本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建设。职业培训教育在适应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现行的职业培训教育无论在体制上,还是其他方面,都存在许多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与“缺乏一个既符合国情市情又符合市场运作规律、适应职业培训需求的体系”有关。

1.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政府及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职能问题。全社会的职业培训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具体来讲,就是要对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收费和培训管理权限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统一、规范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培训组织、人员在职业培训方面的权利、义务等具体事项。目前,我国在职能界定方面,一是政府对职业培训应提供何种支持和服务,承担何种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明确;二是企业及中介组织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清楚。

第二,职业培训教育的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市区无论在政策与财政支持、还是在实践方面发展速度较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二是企业间发展不平衡。有的企业职业培训有声有色,对企业经营起到极大推动作用,而另外一些企业欠缺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意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48.4%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单位没有对技术工人实行中长期培训计划或措施。在问及“您参加工作后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主要来源”(多选择题)时,90.2%的被调查者表示是自己在工作中的积累;31.1%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单位的培训;18%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社会有关部门的技术培训。三是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人们在观念上存在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情况。

第三,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下岗职工就业的需要。各种培训班名目繁多,费用不少,并且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培训效果有待提高。多层次、专业化培训体系有待建立。

第四,培训经费筹措和使用方面的问题。目前,除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由国家全额负担外,其他培训资金均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担负。对于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调控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使用不规范,有些部门把其看做创收手段。在农村缺少政府有效组织的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

第五,宣传导向和观念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被扭曲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是当前阻碍职教发展的重要因素。现行教育的选拔功能被过分扩大,并且往往只以一种标准分数为依据,从而使教育过程演化成为应试能力竞争。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人的多样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被忽视,教育类型的多样化被异化为等级化,不同教育类型的分流变为选拔和淘汰者的归类,行行出状元的思想被否定,往往认为学业失败的学生才进入职业教育学习,对通过岗位职业培训和自学的人,其工作能力再强,也会因没有文凭而不被重视和重用。职教的发展得不到公正的对待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反映在政策上是待遇过低。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有效手段。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强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而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确实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总量不足;二是流失严重;三是技术结构不合理。以天津为例:截至2003年底,在83.5万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1.27%,高级工占9.83%,中级工占27.3%,初级工占61.6%。呈“金字塔”型,塔基过大,高级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发达国家的技术等级结构呈“钻石”型,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

2.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的框架

(1)将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确立第一资源战略和实施能力发展战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转业和创业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瓶颈。同时,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人力资源是我国最具比较优势的潜在资源。把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将成为我国今后一二十年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必须确立人力资源“四个第一”的思想,即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各级政府的第一任务。实施能力开发战略,实现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以提高全民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教育和培训的能力建设,使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解决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

(2)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指导作用,努力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政府在职业教育中承担的首要责任是政策制定、提供经费、协调关系、制定标准。技术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政策制定和办学必须由政府、产业部门和社会三方面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来实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术为核心。在职业教育中增加公共财政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建设,为强化高技能性和实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通过减免职业学校学生的学费,使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对象更广,受教育的机会更大。在职业培训中要抓住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住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培训机构的培训方向,即以劳动保障信息平台为依托,通过网络招投标方式确定培训单位,由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以确保培训的实效;二是抓住职业技能鉴定和发放资格证书两个环节,确保培训的质量。实现职业培训运作市场化,社会培训资源集约化,培训考核鉴定标准化。

(3)树立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推进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整体改革。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除了教育共性之外,具有明显的区别。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与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职业教育应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综合性。基础教育重视的是提高人的学历文凭,职业培训更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职业教育的发展使教育第一价值得到提升”,因为,职业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用教育的方法使人的生活具有乐趣,职业教育给人们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课程类型,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整个教育事业关注全民成为可能,关注每一个人,这是以人为本的认识基点。

(4)坚持市场导向,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培训质量。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劳动者,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满足劳动者终身学习的需要服务。一是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和把握培训方向;二是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密切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重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三是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行“订单式”定向培训。职业培训机构要向多功能、综合性方向发展,为受训者提供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就业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围绕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支柱产业的发展,制定新的岗位技能标准,加强岗位培训。为培养一支有较高职业技能的劳动后备军,进一步提高新生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结合我国工业东移、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做好劳动力结构调整和职工转业转岗培训。围绕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实行市场化、社会化再培训机制;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

(5)完善职业培训政策,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一是推行“双证”就业制度,把就业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学历证书加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先培训后就业”,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保证;二是鼓励和支持民办、中外合办职业培训机构,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三是制定完善高技能人才鼓励政策;四是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培训经费应采取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将财政拨付的再就业培训经费落实好,提高再就业培训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毕结礼.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2]李建中.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J].外国教育资料,2000(6).

[3]韩振轩.劳动和社会保障基层建设与管理实物全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4]于法鸣.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培训职业教育范文篇9

(一)评估的依据与内容标准

目前,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评估的依据与内容标准有《VET质量框架(2011)》和《VET课程认证标准(2012》。为确保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持续提升,2011年澳大利亚出台了《VET质量框架(2011)》,旨在注册与监控方式及培训机构标准的执行实现全国更大的统一性。质量框架由注册培训机构标准、对法人的健康要求、财政可行性风险评估要求、数据提供要求和学历资格框架五部分组成。其中核心部分是注册培训机构标准,注册培训机构标准是注册评估的依据与主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与培训持续发展的追求目标,其内容标准有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遵守平等参与原则、办学目标和宗旨、财务管理制度、资格证书和课程证明管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分为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和先前学习认定三个方面,教学内容达到认证课程标准;教师经过必要的培训且具备必要评价能力,至少达到与其教育或鉴定同等级别的职业能力水平,能直接展示其承担培训与鉴定行业领域有关的技能,还要看是否给教师提供了必要的专业发展机会;先前能力认定是对现有能力的认定,不考虑学习是如何、何时、何地进行的。遵守平等参与原则是指职业教育培训要确保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不论其年龄、性别、文化或种族背景、身体缺陷、语言读写计算能力、失业或处于偏远地区都有权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会,且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3]。办学目标和宗旨必须符合培训质量框架和国家指导方针。财务管理制度必须公开透明,学费、管理费、书本费及可能涉及到的所有费用都要公开,且表述确切没有任何歧义。资格证书和课程证明管理有营销宣传要求、教学标准要求、证书和证明要求。营销宣传必须合理合法,必须使用注册培训标识。教学标准要符合培训包和认证课程标准。证书和证明要在资格框架基础上统一管理,认可其他机构颁发的证书和证明,以促进与方便学生的终身学习与进修[4]。

澳大利亚基本上每年都出台课程认证标准,现在所用的为《VET课程认证标准(2012》,《VET课程认证标准(2012》适用于接受技能质量署监管的所有课程,也适用于新制度实施前州和地区课程认证机构认证的课程,该标准主要有课程认定要求和课程设计标准。课程认证要求为:①课程必须符合行业、企业和社区需求;②提供适当的能力结果和令人满意的评估基础材料;③符合国家质量保证要求;④符合学历资格框架的适当水平[5]。课程设计标准体现在培训包标准方面,培训包是规范和界定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统一资格标准,有能力标准、资格和评估指南三个主体,还包括学习策略、评估材料和职业发展材料等辅助材料[6]。培训包标准规定行业各岗位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文化知识、技能和素质标准,其中必不可少的能力标准有工作技能、工作管理技能、事故处理技能与他人合作的技能[7]。课程设计的具体标准为[8]:①课程是基于既定产业企业、教育、立法(或社区)需要而开发的;②课程是经有国家认可能力的单位开发的,与培训包的开发手册要求相一致,与已认可的培训包的资质没有任何重复;③有些达到与国家学历资格框架描述相一致的课程或者满足既定行业、企业、社区需要的课程,但却没有满足培训资格所需广度和深度的课程也可得到认证;④业已证明确实为专业或行业机构适用的课程;⑤设计必须符合课程结构原则;⑥评估证明课程是适切的,效果是显著的;⑦提供了适当的教育信息与路径;⑧有指定的具体学习要求,有具体限制学习的条件;⑨指定了课程评价的具体策略,如评价是有效的、可靠的、灵活的和公平的,证据是充分的、有效的、真实的和当前的,评价标准与相关培训包要求一致,确保满足相关工作场所与监管的需求,能辨别判断现场评估与模拟现场评估的技能表现;⑩有适当的支付模式导向、限制课程支付和基于工作培训需求的建议;輥輯訛有专门的设备与资源,有职业技能培训教师和必不可少的课程发行顾问;輥訛輰整个认证评估期间要确保课程内容和结果随时可被复查,且始终保障复查材料与评估内容的高度相关性。

(二)评估的过程与结果

培训机构必须通过注册授权才可开展培训工作,成为注册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在第一次申请注册时要接受办学条件和办学资格的评估。新注册机构还要在一年内接受一次评估,办学一年以上的机构要每年进行一次自评估。注册培训有效期五年,到期还需接受继续注册评估,继续注册评估可以是全面检查,也可以是局部抽查,还可以依据上报书面材料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来决定培训机构是否继续注册、能否继续办学。注册有效期结束前半年,技能质量署就会提醒培训机构提交继续注册材料,若没有提交材料,该机构注册就会失效[9]。注册评估不仅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准入要求,还是质量持续改进的要求。注册评估使培训机构不断改进其制度和服务,持续检查与完善培训状况,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使学生获得更大成果,不断满足市场持续变化的需求。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外部评估中,初始注册评估无疑最具代表性。现在通过初始注册评估来看外部评估的过程:初始注册评估过程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①注册资格确认(只有在技能质量署管辖权范围内的培训机构才有权申请注册);②理解注册要求,遵守包括注册标准与注册条件在内的质量框架,理解职业教育与培训运行的所有知识,包括培训包、资格框架(AQF)、质量框架在内的国家技能框架(NSF),了解财政可行性风险评估标准(2011)及相关要求;③进行财政可行性风险评估,提交财政可行性评估包。财政可行性风险评估包是由与技能质量署签约的、有独立资格的评估师做出,评估师将培训机构作为一个独立的财政商业实体对其进行财政可行性评估,主要评估项目为预测财政项目计划和财政比率。第二阶段为申请阶段。提交财政可行性风险评估包和包含自评报告的申请书,自评估报告需通过自评估检测来看其是否遵循质量框架。第三阶段为评估阶段。①有技能质量署复查所提名的高级和\或有影响的人员的材料来看他们是否满足适当人选的要求,还可能要通过证券投资委员会(ASIC)调查申请机构的业务状况;②技能质量署对提交的支撑性材料进行的符合性核查,确认申请机构履行的义务,核查与注册标准相关制度,确保申请机构准备好培训所需的资格或能力;③技能质量署现场考察,考察申请机构在运用策略、资源和材料方面的资格或能力,考察管理系统、配送策略、培训/考核材料的适当性,考察设施和设备的可行性和任用人员的文凭资格;④技能质量署对申请机构是否符合质量框架做出初步鉴定。如果不符合,申请机构可在20个工作日内提交附加或修改证据来证明其符合质量框架,技能质量署会对提供的新证据进行分析后再作出鉴定。第四阶段为告知结果阶段。在技能质量署做出决定的30天内向申请机构书面通知结果,如果申请批准,则发放注册证书、注册范围文件、注册时期、注册细节和注册详细费用;如果没有批准,则以书面通知没有批准的理由。根据《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注册2011》第199-200条法规,没有批准申请的机构可申请重新审查,批准的机构也可就注册期限与注册细节申请重新鉴定,申请机构若对评估结果不满意还可在行政上诉法庭对质量技能署提出上诉[10]。内部评估过程一般为:①创设评估情境;②准备评估;③计划并准备搜集证据;④搜集证据并做出评估决定;⑤提供评估反馈;⑥记录和报告评估结果;⑥反思评估过程;⑦参与重新评估和申诉程序[11]。

在评估前,评估者与被评估者进行会谈,就评估的内容进行交流与对话,评估者向被评估者解释评估的目的、过程、内容与标准,确保被评估者完全理解评估的各个方面与各个过程,并建议被评估者先进行自我评估。当评估者确认被评估者做好接受评估准备后再制定评估计划,评估计划向被评估者公开,要得到被评估者的支持与认可,然后再根据计划进行评估。评估过程不是“简单地对受训者所学课程进行考核,而是提倡现场鉴定和综合考核”[12],根据完成任务的表现来判断是否达到培训包所描述的职业能力,按照既定的知识、能力与态度要素来判断学生在职业场所的能力表现。评估过程是一个收集证据并判断学生是否达到能力的过程,强调证据的收集,证据收集在整个评估过程中都居于中心地位。倡导过程性评估,关注学生真实技能的提高,评估工作有较强的操作性。澳大利亚政府将注册评估结果与办学经费相挂钩,与新增经费的分配挂钩,要求职业教育与培训必须满足市场、行业和个人需要,要求培训机构高效运作,评估结果权威性大。政府给通过注册评估的机构提供大量的办学经费,公立培训机构90%以上的经费由政府拨给。国家还对各类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定期进行评估,评估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率”、产业部门的“满意率”作为考核培训机构是否合格的标准。凡就业率低于60%的培训机构,政府将取消当年培训拨款计划,连续几年不能达标的将予以关闭。

二、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评估:特点

(一)评估机构健全,评估理念先进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评估机构健全,国家技能质量署是国家统一的注册评估机构,同时还对已注册机构进行定期检查评估。各州均设有教学评估机构,教学评估机构根据注册机构标准与课程认定标准对培训机构及其课程进行评估认证。行业技能委员会组织制定培训包来规范课程认证与评价标准。注册培训机构还设立课程董事会、评估机构(人员)和质量保障工作小组对其培训质量进行评估。这样,澳大利亚就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评估组织机构,为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评估有较为先进的评估理念,体现了第四代评价理念,在评估过程中,评估者与被评估者要经常沟通、交流与反馈,关注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参与评估过程,学生也是评估主体之一,强调学生对评估过程与结果的认可,强调真实性评价与情境性评价,做到了评价真实技能的目的,及时告知学员的不足所在,使其明确努力的方向。

(二)评估主体多元化,凸显产业界参与

澳大利亚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走市场化主导道路,重视产业界对职业教育全过程深度参与。当然,在评估方面也不例外,在不同评估机构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产业界人士参与,甚至在有些评估中产业界人士起主导作用。质量委员会中来自于行业组织和企业的代表占总成员的四分之一。州和领地注册/课程认证机构组织的水平评估专家组中必须有行业代表参与。由产业界组成的技能委员会主导培训包的制定与修订。可见,产业界不仅是评估的主体,还是评估标准制定的主体,甚至主导了评估标准的制定。这样使职业教育发展建立在产业需求基础上,满足市场与产业经济的价值诉求,强化职业教育助推经济发展的功能,在评估中产业界有绝对的话语权,产业界人士是评估的主体,被评估机构与学生也是评估主体,内部评估采用同行评价,其他培训机构也成为评估主体。在注册机构财政风险评估中还引入了第三方评估,还有证券委员会对注册机构的业务调查,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评估主体走多元化之路,引入了第三方评估机构,产业界在评估主体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三)基于能力本位,强调真实性情境性评估

澳大利亚强调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评估,是基于能力本位的评估,强调学生真实技能的获得,对于能力的强调不仅体现在有关法规上,还体现在教学设计与评价上,以能力目标作为评估的尺度,提出课程的最低能力测试考核要求。为了客观评价学生的能力,教师经常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评价,看其是否掌握了必要的操作技能,这样评价结果与学生工作能力成正相关,杜绝了高分低能的现象。若是条件不具备,则采用模拟现场工作情境进行评价,尽可能得出学生真实技能水平,真正实现高分就是高能。

(四)评估依据权威明确,评估内容全面规范

培训职业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内涵探析

作者简介:李继坤(1963-),男,广东潮洲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政工师,从事高校管理与思想教育。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体系是相对于传统普通教育而言的。传统普通教育体系的本质特点是知识本位、学科导向,按照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方向来系统设计各个层次的教育,而忽视行业、职业等社会需求,忽视各类社会成员个性发展的不同需要。①而职业教育则是在现代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应运而生、蓬勃成长起来的新的教育类型,它的本质特征是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社会上有什么样的职业,职业教育领域中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内容;社会职业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广泛性。

首先什么是“职业”?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的总和。

再说“教育”的含义。由顾名远主编的《教育大辞曲》中对教育的解释,是国内最具有权威性的解释。他首先明确了教育属于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其次,规范了这种社会活动是通过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和培养人来完成的;然后,他把教育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教育,泛指人们的意识、内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等级教育。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关于“职业教育”的概念,并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连名称都有多种不同的叫法。

在我国各种叫法中,影响最大、正规化程度最高的有两种,一是“职业技术教育”,二是“职业教育”。前者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的,后者是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确定的,而后者最终成为我国关于这种教育类型的法定名称。但是前者仍然在许多领域继续发生重大影响,如:我国大陆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现在均称为“职业技术学院”;我国有两家级别很高、影响很大的职教杂志,一家叫“职业技术教育”,一家叫“职业技术教育”。

其实,我国最后以形式确定的“职业教育”的名称是一个悠久、包容性很强、非常严谨准确的名称。它发端于“五四”运动前夕我国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黄炎培、蔡元培、陶行知等人创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历经近80年的发展历程,到1996年,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被确定下来。它包括了“技术教育”的全部内涵:在传统的职业体系中,有些职业(如技术员、技术工人等)本来就有明显的技术性,其职业教育相应地也具有明显的技术内涵。不过,这些职业岗位多属于第一、第二产业领域,属于“大理科”范畴。而随着教育的普及,社会职业的发展、进化和职业技术的扩展、延伸,传统的无技术或非技术职业正日益减少,具有技术性的社会职业日益增多,而其领域又大大超出了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的范围,许多是属于第三产业领域的(如管理性职业、服务性职业),属于“大文科”范畴。②相应地,其职业教育也同样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只是已经不局限在传统的狭义的“技术”概念之中而已。可以预言,随着职业和技术的发展,职业教育将普遍具有一定的技术性,而简单的生产劳动教育将不再能代表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所以,这种教育的名称应当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确定为“职业教育”,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不应该再有什么非议。“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名称虽然不同,但其内涵却是基本一致的。

那么,职业教育的完整内涵,应该包括技术教育、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等方面的范畴。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越来越普遍采用这个广义的词语,共意义在于: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突出了技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强调了从抽象到实践过程的“教育与训练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不能替代”。

,国际上对职业的内涵基本已经达成共识: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一是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满足对合格劳动力的需求,降低青年就业的门槛,解决社会就业,是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目标。二是即面向地区建设和社会,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三是职教法中规定的“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因此,职业教育应当是思想教育、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等几方面的有机结合,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灵魂,基本的文化教育是基础,职业技能训练是特色。

职业教育就是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的“第三本护照”,③加强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创业教育专家张竹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创业所要做的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因而创业教育必然离不开创新,必然具有探索性与开创性,这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特性。一些发展家,如印度、泰国及印度尼西亚,近年来特别重视在职业教育中实施以开办小为目标的创业教育,建立“小企业创业机构”,开发符合职教特点的创业课程。以澳大利亚的创业教育为例,采用模块化课程,通过大量的案例启发学生,教会学生市场,设计创业方案,开展考核评估,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一是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可以帮助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就业。

职业教育就是贯穿终身教育。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表明,现代职业教育已经并正在从“终结性”转向“阶段性”和“终生性”,从单纯满足“就业需求”走向“就业和创业并举”,职业教育内涵从“职业预备教育”延伸拓展为“职业预备教育和升学预备教育”或“人生预备教育”。现代职业教育正在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据研究表明,就教育所传授知识的适用期来看,基础教育的知识可用15年,高等教育可用10年,而职业教育则只能用5年。所以,加强职业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在职业教育基础之上构建一个职业继续教育体系,已成为新世纪教育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的关键。由此可见,建立一个全面的终身化职教体系的重要性。形成职前培训、再就业培训等一系列培训体系。以促进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促进劳动者知识的更新、技术的创新、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劳动部副部长林用三曾经召开的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座谈会上也曾提到要按照终身教育的要求加强在职职工培训工作,并提出了造就高素质劳动者的四项保障措施,为人才的终身制培养提供了保障。

职业教育它具有双重属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它既相同又相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对它们的比较中,我们可以从职业教育的内涵得到更明确的认识。前者是一种“依赖性强”和“变化周期短”、与社会经济发展更为密切的教育,而后者则是—种具有相对独立性、较为稳定的教育。纵观职业教育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市场“睛雨表”的和技术的“助推器功能”,在职业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④

:

①张震中、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导论[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职业与教育.

②辜胜阻.高等教育的结构失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J]。中国高等教育,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