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5 17:13:11

深度教学论文

深度教学论文篇1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

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主要指的是将课程内容、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将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利用新科技来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良。

一、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语文和信息技术都是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工具,这两种知识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信息技术扩展了课堂语文教学的空间和资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可以帮助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更深的了解。信息化教学已经初步实现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开放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境等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体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一)优化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最大的贡献就是对传统的教学环境进行了改良。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网络、计算机等新技术、新设备来创造新的学习模式,营造新的学习氛围,通过大量生动有趣、色彩鲜明的画面向学生传达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沉浸式的学习氛围中,以最自然的心态吸引语文知识,充分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基于互联网的国际化属性,将互联网引入语文课堂中,实现语文课堂的国际化,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将语文课堂打造成知识的海洋,真正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信息技术是目前为了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最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信息化的语文课堂,学习资源几乎是无限的,既摆脱教学课本的局限性又实时更新了教学内容。这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料,包含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材料,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

(二)实现学习资源的开放性

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中封闭式的、固定不变的、预先确定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全方位的学习资源。学生在学习模式以及在获取信息的方式上得到了更深层次的优化,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用新方法来学习新的技术与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语文课堂教学通常使用纸质的教材,书本教材的内容是固定不变的,在信息化的时代下,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在网络上都可以找到,且所包含的信息量受纸制载体的局限十分有限。为了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好地迎合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一定要保持校内与校外教学资源的畅通,建立动态发展的教学资源流动体系,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内容的灵活性与丰富性,使语文课堂可以长期保持较强的生命力。由此可知,课程体系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其目的就在于实现语文课堂上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三)有利于个别化自主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淡化了教师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提供教学信息的主要人员。信息化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的功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即指导并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认清学习语文知识的重大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可以将一些文字或词汇的含义通过动画、音效、图片、文字等手段演示出来,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知器官,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课文作者所处的社会与时代背景有一个更加全面且完整的了解,从作者的思想情绪出发,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与意境。

(二)加强兴趣引导

俗话说,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在教育活动中,积极组织兴趣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整个教育活动和学生的成长来说十分有必要。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充分地向学生展示直观、生动的画面,并且通过活灵活现的方式将课堂内容具体化。在教学中,如果能够给学生直接的感官刺激,对学生要学内容的传递十分有效。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以及教师呆板地在讲台上讲课,都很难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通常都是在文字上,不仅容易感到枯燥,也不易去理解。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来创造生动有趣的画面,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积极的观察倾向,让以往的听和记录变为观察。

(三)建立实践教学氛围

实践教学课堂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领悟的效率和质量。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必要的。课堂教学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以学生对外在事物的真实想法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特长出发,建设一套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冲破传统的教学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活跃地对文章的含义进行探讨,从而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同时,教师也应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创新自己的教学思维,与学生做充分的交流,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作用

将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关键在于实践,教学重点在于应用,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良与优化,实现双向互动式教学,结合专业的语文教学软件对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实现自主学习。教师与在校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语文学习软件的使用技巧,自觉查找生字的使用方法以及生字的组词与造句方式,综合运用多媒体影音对所学词汇的来源以及用法进行讲解,在提高学生生活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一)运用信息技术知识,促进学生手脑结合

在信息化语文课堂中,学生在初步了解网页的制作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一些简单的网页制作工具(如FrontPage)进行个人网页的设计与制作。其内容有个人的特长、爱好、学习体会和获奖情况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了学生语言学习的信心,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又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语言学习中感到愉快。

(二)运用信息技术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的相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同,学生语文知识的基础水平不同,教师可以对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设计。如果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得比较好,就可以带领学生通过网络渠道进行自主学习。由于我国互联网产业是最纯粹的市场经济,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为了得到用户的青睐,对生字和词汇原意以及使用方法所做的解释都是最容易理解的,而且网络资源的篇幅不受限制,网络环境下,对单一生字以及词汇所做的延伸几乎是无限的。

深度教学论文篇2

深圳市高中生 议论文写作 问题 对策

高中生写作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能力。议论文文体的写作难度对高中生而言是最大的。因为议论文的写作无论在内容和思想上都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虽然国内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教师的作文教学情况的研究比较多,但对学生议论文写作的研究还非常少,迄今还没有人专门研究深圳市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存在问题,本研究采用调查法对此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

选取深圳市三所公办高中(分别为重点、普通、职高选取)学生为调查对象,发出问卷420份,回收有效的问卷400份,有效回收率98.5%。

2 研究工具

自编调查问卷,共设计23个调查题目。在自编调查问卷以前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议论文写作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拟定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三部分:(1)学生的背景资料,包括学生个人信息和所在学校的基本信息;(2)学生对议论文的兴趣和认识;(3)学生的议论文的写作看法和写作情况;(4)学生对教师评改议论文的情况的评价。

3 统计工具

使用SPSS16.0软件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1)深圳市高中生对议论文写作的兴趣

从本调查发现,深圳市高中生喜欢议论文的为22.5,而喜欢小说的占23,记叙文的占28.5,散文的占26。高中生对议论文写作“没有特别好感”为40.7,对议论文“没有感觉,感到头痛”的占11.5,“能够表达观点,很有意”仅占46.5,其他的占1.3。上述结果体现出五成多的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的麻木茫然甚至是痛恨的态度,这些学生比较排斥议论文写作,这是一个不容乐观的现象。

(2)深圳市高中生课外阅读的情况

深圳市高中生对杂文随笔评论的喜好占53.8%,另外喜欢消遣小说的占40.5%,网络快餐文学的占5.8%,数据显示出近六成高中学生有阅读经典文学或者有思想有深度的文章的渴望,近三成学生钟情于以情节娱乐取胜的文学,极少部分学生钟爱快餐文学。

(3)深圳市高中生课外活动的情况

课外活动是学生学议论文的另外一种方式,课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兴趣、展示自我才气、开阔眼界,是丰富学生生活经验和提高其思辨能力的重要渠道。通过表2的数据可知,深圳市高中生的语文课外活动更倾向于剧本表演和辩论赛,读书汇报会周期长,娱乐性质低,所以更多的学生热爱剧本表演和辩论赛。

(4)深圳市高中生对议论文的写作看法的情况

我们从两方面对高中生对议论文的写作看法进行了调查:

一是深圳市高中生对写作难度的调查。本调查发现,深圳市高中生对议论文的写作普遍感到困难。他们认为材料型作文写作很有难度的占30.3,难度一般的占58.5,很容易的占7.5%,“无此经历”的占3.8%。认为命题作文写作很有难度的占15.7,难度一般的占67.8,很容易的占15,“无此经历”的占1.5%。认为话题作文写作很有难度的占17.5,难度一般的占68.5,很容易的占12.5%,“无此经历”的占1.5%。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是一般的材料作文主体对象不止一个,材料的情感倾向的不确定性,出题者的出题意图的不好把握,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对材料作文的畏难心理。

二是对深圳市高中生认为要写好议论文应该具有的学习方法的调查。本研究发现,有近六成的高中生认为,要写好议论文必须“主动进行课外相关素材论据的积累和模仿练笔”;有50.75的高中生认为,必须“得到专业科学的议论文写作方法技巧、策略的主题训练”;另有43%的学生认为,要写好议论文必须“经常进行课堂内议论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指导训练”;“在写作前,适量进行与论题相关的辩论式思维活动训练”,上述调查结果反映出学生期待教师能够加强读写训练的愿望。

上述调查结果反映出深圳市高中生急切需要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加强对他们的思维训练,根据本研究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教育对策:

1.改进教师的教学,加强对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兴趣的培养

本研究发现,深圳市高中生对议论文写作的兴趣不高。因此,教师要着手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兴趣。

首先,教师要选好议论文的写作题目,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对议论文写作题目的选题要遵循以下的特点:一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所选议论文的话题是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范畴之内,才能使学生有想表达想创作的愿望;二是所选议论文写作题目要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高中生心智比较成熟,有个性化的见解和思考,期待以成人的眼光去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教师需要选择有个性化有思辨色彩的题目。

其次,教师要提高议论文讲评课的针对性、时效性。提高教师议论文讲评课的针对性、时效性要做到:

(1)讲评课少批评多鼓励,设身处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以消除畏难情绪;

(2)教学目标有的放矢,教学重难点突出,争取让学生能有收获;

(3)选择有思想和有内涵的范文来点评,让高中生在阅读优秀范文中揣摩好作文的妙处,以获得心灵的洗礼和智慧的熏陶;

(4)要让作文有时效性必须缩短作文的批改时间。教师单枪匹马来完成这项工作是很困难的,因此能让高中生参与进来并高效地完成任务,要做到:①布置评改任务提供评改方法。②小组讨论巡回指导。③小组合作,互动评改。评改工作结束后,教师的讲评课要针对凸显出的问题,对症下药。

2.扩大高中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知识

本研究发现,深圳市高中生的阅读面比较狭窄,这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议论文写作水平。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教师需从两个方面入手:

(1)是立足课本。学生首先接触的是课本素材。语文教材及语文读本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要鼓励学生提取精华创建自己的素材库,《史记》中各种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诸子百家中的亘古不衰的智慧哲理,现当代作家中充满理性智慧的文字等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充满生命活力的素材。,三鼓励的导师的知识)本中生议论文写作兴趣的培养。

(2)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外阅读是学生课内阅读的补充和继续,不仅能夯实课本知识,深化课本内容,对开阔眼界和写出个性化的议论文是很有益处的。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为学生营造一个大的课外阅读的环境。让学生到图书馆去, 到阅览室去,将课内读书与课外读书结合起来。②帮助学生读有价值的书。教师可定期开出一些阅读书目推荐给学生。如拥有广泛读者群的《读者》、《青年文摘》、《思维与智慧》等。③指导学生选择科学的阅读方法。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下的阅读方法:a.略读:快速阅读,不求细枝末节,锻炼议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思维――归纳;b.精读:把握微观细节,关注值得推敲研究的的局部内容;c.总结概括人物生平事迹,每天阅读一两个历史人物( 如孔子、孟子、庄子、屈原、刘备等) 的生平事迹, 并且对他们的生平事迹进行提炼概括,然后再从不同的角度来比较辨别,分析人物的独具特色的一面。 ④指导学生做笔记。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一些优秀的文章,摘抄其中的有内涵的句子和提取事例精华。⑤要求学生背熟名句,提升文章的文化品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本研究发现,高中生对语文课外活动持积极的欢迎态度,尤其短期性的集体性的活动(如剧本表演和辩论赛)更受高中生追捧。诸如开展辩论赛,通过选取值得论辩的社会焦点问题,做好论辩前期准备工作,做好论辩指导工作,安排好论辩双方论题。

4.向学生传授议论文写作的策略

本研究发现,深圳市高中生认为不同的高考题对议论文的写作有影响,其议论文的写作思维水平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

(1)加大对学生审题的训练。教师要从高考考查的范围中来加强对学生的审题训练,加强审题专题训练,要帮助高中生学会审题,明确审题步骤和把握审题的关键要素。如果是材料作文那么要做到: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整体把握材料的情感倾向,明确出题者的出题意图;透过表面现象,挖掘本质根源。如果是命题作文,教师要帮助高中生分析题目的语言结构,明确题目要求的重点。一般来说,命题作文的题目的特点一般有三类:以判断句为题的命题作文的题目直接点出了中心论点,对这样的题目应该着重分析它的谓语部分,因为这部分往往是题目要求的重点。以词组为题的命题作文如果题目若以联合词组为题,就要搞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地位;若以偏正词组构成,重点关注定语。以紧缩复句为题,就要明确句子内部的关系。

(2)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议论文写作中的思维能力包括形象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①是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如写“人生的境界”为话题,写超脱的人生境界,借助于思维的相似性而展开联想的翅膀,可以想到庄子、许由巢父、竹林七贤等人的境界,这是相似联想,也是一种横向思维;对比联想,两类事物的对比可以是同向对比也可是反向对比,比如,美人与花越比越美,东施效颦只能是美人越美丑人越丑了;另外还有因果联想,由果推因等,这里就不举例了。

②是要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议论文写作中,逻辑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分析和综合,筛选与概括、求同与求异、推因与论果的能力等。拥有这些能力,文章才能尽显深度和精辟。

③是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辨证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会辨证的分析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内因与外因、整体与部分、内容与形式等关系。它往往体现在关系型的议论文中,比如话题作文“露与藏”的关系是一正一反对立统一的关系:藏为了更好的露,藏是露的基础和依托,露是藏的归宿和寄托。

深度教学论文篇3

论文摘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以成为推动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动力,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有助于切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式被煽入新教材之际,应进一步推进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努力实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双向互促。

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指引道路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时,作为中国高等院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最新教材《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也已经在新学期进入大学课堂面对新教材,理应努力探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改革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最佳契合方式,以期在新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实现二者的双向互促。

一、拓展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人文维度,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

近年已有学者指出:中国“大学人文教育之长期缺失,实为结构性缺失。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说:“我们单方面地强调技术教育或职业教育,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这种局面目前虽然已有所改变,但仍然亟待更大幅度的改善。除了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在中国高校增设人文教育课程之外,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在中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传统课程,完全可以用拓展本课的人文维度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而人文维度的拓展同时也会直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实效。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无不具备深广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努力帮助学生从人文的维度着眼更为广泛和深入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人物,有助于学生充分地消化和吸收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政治理论,而且逐步形成自己的历史洞察力和政治判断力,并最终确立坚定的政治信念。例如,为了讲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就有必要让学生们不但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四中全会前后中国国内的社会状况,而且也对苏联、东欧的剧变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尤其有必要让学生们深刻认识苏共因为丧失广大人民的支持从而最终走向分崩离析的历史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做到既比较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特定的政治理论,又加深对人生的感悟,并且逐渐养成充满人文关怀的善良心地。又如,在讲授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的时候,可以比较深入地介绍邓小平作为一个“中国人民的儿子”的人生历程和人文情怀,尤其应当重点介绍邓小平和他的家人在十年浩劫中的真实经历。学生们通过拓展了人文维度的教学方式学习公共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对政治理论的理解也更为全面和深入。他们普遍反映:用这种方式学习,他们学得有兴趣、有效率,通过这样的学习,他们不仅学到了中国当代的政治理论,而且还获得了丰富的中外人文历史知识以及浓厚的人文熏陶。

现代人文精神是长期深受封建主义思想文化传统毒害的中国人尤其需要补充的现代文明要素。不论是讲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依据,还是组织学生讨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以及政治文明建设的实际问题,都应当引导学生反思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和苏联斯大林时期有突出表现的狂热的个人崇拜现象,努力揭示其深层的社会历史原因和人性因素}在讲授真理标准大讨论和“三个代表”理论创新的时候,可以联系人类思想解放和人文精神成长的历史,向学生们介绍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到中国的五四运动,从法国大革命到明治维新等一系列政治运动的思想条件和人文价值,以及从伽利略到严复、从张闻天到顾准、从鲁迅到王小波、从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到吴敬琏等一系列中外思想者的思想精华和心路历程,努力培养学生对民主和科学的热爱。只有竭尽全力做到将现代人文精神深深植根于一代新人的心中,这时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师才算已经比较全面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及时吸纳国内外最新信息,增加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感和生命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它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理论体系,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也必须通过教学改革而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富有时代气息,更加注重及时地将国内外各种最新信息与新教材中的相关理论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运用书中的新理论去观察和分析国内外各种新动向。例如:十届全国人大刚刚闭幕,通过在课堂上及时分析举世瞩目的我国宪法的重要修改,让同学们认识到,这次对宪法的修改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立法上的集中体现,在宪法中写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重要原则,标志着“以人为本”正式成为国家的价值观}在透明国际(transparencyinternationa1)2004年《全球腐败报告》之后,及时向学生们介绍了报告的主要内容,以及清华大学廉政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的专家们的有关看法,使学生获得了开阔的国际视野。

这种密切联系当代社会现实、随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教学方式,信息量大而富有冲击力,能够让书本中的政治理论在剖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过程获得立体感和生动性,因此深受学生欢迎,而且很快养成了学生对公共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主动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2004年3月,当台湾“3·20公投”临近之际,学生们主动提出要求,希望老师为他们介绍有关情况,并对未来趋势作一番分析和预测。笔者当时就汇集了关于台湾问题的历史资料和最新信息,结合教材中“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这一章的讲授,评析台海局势,及时满足了学生们的要求。课堂上,学生们全神贯注,并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三、优化整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提升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实践中,应当加大对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幅度和频率,让电脑、vcd、dvd、投影仪、多媒体cia课件为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不能偏废包括口头讲解和粉笔板书在内的传统教学方式。仍应十分注意经常磨练自己的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注重对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和实践,注意在课堂内外仔细了解不同的学生对教学改革实践的各种反应,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论科技水平多么发达,教学设备多么先进,决定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高低的最主要因素仍然是主讲教师本身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教师在决定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都仅仅是辅助工具而已}在教学改革中,主讲教师的主导地位绝不能被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所削弱,如果教师放弃了自己的主导地位,忽略了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反而会而造成教学失序和低效。只有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妥善地结合起来,实现最优整合,才能全面提升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用电子教案将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传统纸介教案转换成适合计算机处理的数字信息格式,已经成为当今许多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一。进一步提高电子教案的制作水平还会为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创造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电子教案的作用也不应该被过度夸大。过度使用电子教案,反而会减弱或遮蔽其他教学手段的强大功能。在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特别是在进行必须大量介绍人文历史背景的教学中,除了使用电子教案之外,也必须充分重视各种能够有力地配合教学的vcd、dvd影碟的合理使用,不必因为这些影碟不是由教师自己制作的,就认为它们教学体系中的价值远远低于电子教案和其他多媒体cai课件。实际上,要为内容丰富、课时有限的新教材找到各种各样适当的教学影碟,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好插播影碟的时机、设计好精彩的解说词,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由专业机构制造的影碟包括各种的中外历史记录片、当代纪实片、历史题材和当代题材的优秀故事片等等,它们都程度不同地含有生动逼真、令人印象深刻的人文视听信息,如果精心加以运用,的确能有效地加强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起到电子教案及其他多媒体课件所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

四、加强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素质教育功能,努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深受盛行多年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一年级新生起初对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就是抱着一种消极应付的态度,他们早已习惯于将政治课视为功能单一的政治理论灌输课。面对这些学生,在开学之初第一堂课上,可以开宗明义,除了讲明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所具有的意义重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之外,也明确指出本课程所蕴含的有待师生共同去开发的不可忽视的素质教育功能。在教育理念日趋科学的新时代,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中国,任何一门课都不应再重蹈应试教育的歧途,都应当尽可能地发挥素质教育的功能,每个教师都应该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己任。

   在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本课的素质教育功能。

1.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在当代青年应当具备的众多素质中,独立思考的能力十分重要。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精神文明只能由众多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构成。虽然,简单地灌输政治理论,也可以让学生考出不错的卷面成绩,但是,只有启发式教学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倡发现学习法(discovery learning)的教育学家认为,学习一般的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探索新情境的态度,培养作出假设、推测关系、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不要简单地将教材中的现成结论强加给学生,应当尽可能先为学生介绍相关的人文历史背景,努力让学生先掌握丰富的可供思考的素材,然后向学生提出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素材,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使学生的看法存在谬误,也不要简单地加以否定,应当举出更有说服力的事实材料,用共同探讨的态度提出教师的意见,通过耐心启发帮助学生纠正偏见,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2.塑造创新个性

认知主义理论家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得”,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学生学习。随着认知理论的发展,人们更加重视学习者在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struc—tural learning theory)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创立生成学习模型(generative learning mode1)的维特罗克(wittrock,mc)指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从外界选择性地知觉新信息,然后进行主动建构并生成意义的过程。由于条件所限,目前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还不可能像实行导师制的研究生专业课程那样,让每一个学生在讨论之前都认真研读老师指定的专著,写出读书笔记,然后再进行深入的讨论。尽管如此,在现有条件下仍然必须遵循教育心理科学所揭示的客观规律,仍然必须坚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强调的创新精神贯彻落实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之中,仍然有可能通过创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新方式,在现有条件下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在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笔者经常组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课堂讨论,大力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畅所欲言、交流思想,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当众发表独到见解,这些教学举措不仅有利于广大学生深切理解当代最有活力的创新理论,而且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个性的健康成长。主讲教师也会因此得到大量的教学反馈,更有针对性地改进后来的教学工作。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从许多大学生上交的作业和课堂发言的情况来看,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书面和口头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应当要求自己尽量用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语言讲好课,而且有责任努力使广大学生通过学习这门政治思想突出、文化内涵丰富的特殊的文科课程,尽快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布置作业和组织课堂讨论的时候,除了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对有关理论的理解之外,也应当要求学生有意识地锻炼自己书面和口头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每个学生上交作业和发言结束之后,笔者都会在课堂上及时点评学生发言的思想内容、语言质量,乃至仪表和风度。由于生动活泼、确有实效,每次讨论和点评学生们都感到有所收获。

4.弘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深度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深度语文;友善用脑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013-02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行业关于教学实践有过很多讨论和反思,但始终没有一个根基深厚的教学流派形成,特别是语文教学,各种理论都还在实践过程中。因此有必要就现今时下流行的“深度语文”和“友善用脑”的教学理念开展实践与研究。

一、“深度语文”的理念

“深度语文”的理念已小有名气,它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不仅需要语文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面和深厚的文学修养,更要具备语文教学的专业素养,即熟知教学流程和技巧,懂得施教于人,有一定的课堂把控力。虽然“深度语文”的理念大受欢迎,但真正能在教学中实践并不容易。

1.学生的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深度语文”也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语文学科素养,那么很少看课外书的学生确实与从小喜爱文学书籍的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和知识差距。就大的方面说,乡镇的学生与一线城市的学生学科素养差距是比较明显的,从这一角度来说,“深度语文”就不适合在城乡地区实施。就一个班级来说,在老师教学的很多时候,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进行深度互动,通过老师启发性的引导与提问,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那么不能理解老师讲解深层意思的学生是否能适应“深度语文”呢?

2.教学理念与考评标准有冲突。“深度语文”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解读与挖掘,同时传达给学生,但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教师的理解传达角度就是不同的。比如有教师解读朱自清的《匆匆》,把文章理解为“与生命竞赛实现自我价值”,可以说这种理解是比较有个性的,但如果在考试中出现这道题,如果学生按照老师的引导思维答题,那么可能会被扣很多分数。这也是“深度语文”不能真正深入进行的客观原因。

3.“深度语文”与新课标的冲突。“深度语文”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深入思考,主要是以教师与学生提问回答的互动模式。然而,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进行自主研究和讨论。“深度语文”还是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深化与引导;新课标就是要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处于中心地位,老师为辅。

二、“友善用脑”的理念

1.“友善用脑”理念与新课标相符合。“友善用脑”的核心理念就是学生本身就具备学习创造的能力。提倡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将“友善”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布置教室、课堂交流互动,都在一个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而新课标的改革,就是要改变以往的“说教”模式,更注重学生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就主动学习,把学生放在主置。“友善用脑”的理念更关注学生自身,对所有学生适用,而“深度语文”则更适合针对优等生进行教学。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更倾向于选择“友善用脑”的理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实践。

2.“友善用脑”理念的实践。(1)课前预习,引入情境。提前一天把所学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做预习和准备,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也可以让所有学生的整体差距不会太大,这是“友善用脑”的理念。比如,具体告诉学生不明白的地方用“?”表示,新知识点用五角星表示,学过的知识用三角形表示,上课前五分钟可以安排小组长检查,布置的预习内容是否有疑惑,然后给予评分。正式上课前,可以把对学生引入情境,进行一个兴趣激发的环节,比如《口技》,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听一段各种声音模仿的表演片段,从而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想象和兴趣。(2)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友善用脑”的观点是,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与新课标的改革理念是相符合的。把班级全体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配小组的时候要保证每个组的素质相当,6个人为一个小组,这样形成两两互帮的机制。可以互相探讨和帮助课前预习的内容,旨在发挥所有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让大家也变得更团结。比如,上一环节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学习了解口技的技巧,可以参与模仿,在课堂提出学生可以互相讨论的问题,例如“你认为口技难学吗?口技的表演方式的意义所在?”,等等。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3)建立课堂反馈机制。“友善用脑”的方式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学习,用自己的方式结合老师的启迪,把知识内容形成自己的东西再进行创新。《口技》这篇文言文,主要是语言描述,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可以让学生听一段相声或者双簧,在让学生用语言把所听到的内容描述出来,要运用文章中用到的修辞手法等。这样学生在可以在观看中就梳理和消化知识结构,课堂反馈就达到了很好的效果。(4)精益求精。螺旋式提升也是“友善用脑”的理念之一,教学过程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学习和寻找答案,而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就要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启发学生。一般这一环节都是在课堂快结束时进行。学生对预习时产生的疑问已经得到解决,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知识,就要“逼”着学生精益求精,这样学生的知识体系就在不知不觉中螺旋式地提高了。

深度教学论文篇5

一、准备动员和学习培训

成立了以中心主任、总编辑、支委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教育宣传中心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六人领导小组,以中心主任为第一责任人。于10月13日下午正式启动教育宣传中心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确定并围绕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委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舆论宣传这两个方面,制定了6个整体性方案:教育宣传中心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学习调研阶段方案、宣传方案、调研蹲点调研方案、为民办实事方案和《安徽教育》宣传报道方案;建立了4项学习制度:中心领导小组学习制度、党支部集体学习制度、党小组学习制度、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学习制度。

正式召开了7次领导班子和支委会议;以领学主讲制组织了6次集体学习,普通党员集中学习达22学时。

二、深入调研和为民办实事

由中心主任作为责任人,围绕“教育宣传如何更好地为推进教育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奋力崛起服务”的主课题,以全省各市、县(区)为普遍调研对象,以六安市及所辖县区为蹲点调研对象,采取蹲点调研与专题调研、集中调研与分散调研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跟踪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广泛、深入、扎实地开展调研活动。向全省各市县区和调研、蹲点调研对象发放调查问卷325份,回收151份;集中调研17次,其中蹲点调研4次。

11月20日—22日赴松潘,深入到我省支教老师所在的每一所学校,采访慰问了所有支教老师,并集中召开了座谈会。

本着“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原则,充分发挥教育宣传中心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培育作用、激励作用、推动作用,确定并开展了为民办实事项目:单位为有关农村地区奋发向上的薄弱学校捐赠“爱心书屋”和职工捐资奖助品学兼优贫困学子,活动时间初步定为1年。第一批选择六安市裕安区华祖初中作为定点捐助对象,精选了语言工具书、中国古典名著、世界文学名著、新课程教与学辅导、科普佳作等各类图书700多册(套),价值15556.90元;15名党员、2名预备党员等38名全体职工个人捐款总计15600元;12月2日正式实施了捐赠活动。该项目待取得成功经验后再逐步适当在全省选点推开。

通过调研和为民办实事的实践,形成推进教育宣传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机制制度思路举措与调研报告。

三、精心组织解放思想大讨论

11月27日—12月4日,集中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取得了扎实成效。

其特点:一是较早启动,周密安排,在时间上保证大讨论的成效。其间召开领导小组会议2次,学习讨论2次,所有人员还都认真进行了自学、个别讨论和精心准备讨论发言稿。二是精心组织,突出主题,在内容上保证了大讨论的成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联系委厅及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紧扣“用敢为人先的精气神、创科学发展新业绩”的主题,围绕“转什么观念、破什么束缚、创什么机制、立什么举措、办什么实事”,结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结合20*年工作和今后工作思路、工作安排,就教育科学发展、教育新闻宣传、教育期刊工作和切实转变转念、找准发展难题、理清发展思路等,认真思考,深刻剖析,建言献策。三是全面动员,全员参与,在人员上保证了大讨论的成效。整个讨论活动参与人员不仅是全体党员,而且还扩大到全体职工,尤其是中心和各部门有关负责人。四是对接媒介,搭建平台,在宣传上保证了大讨论的成效。实时浏览追踪人民网、中安在线、《安徽日报》以及安徽教育网、委厅《简报》、论坛等各种媒介,密切与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安徽教育网、委厅《简报》等方面的联系,加强安徽教育宣传网、《安徽教育》的相关工作,及时登载传达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第十指导检查组和委厅有关精神,做好信息报送与宣传报道工作。

大讨论涉及以下内容和课题:一是用科学的态度、历史的眼光、理性的思维探寻和剖析教育的过程、现象和问题,广开言路,深刻思考,深入讨论;二是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将教育宣传工作全面推进到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三是本着建言献策的目的,以开诚布公的态度,探究了对委厅进一步推进教育宣传事业发展和教育宣传中心建设的有关建议。

四、大力做好舆论宣传和信息工作

把舆论宣传和信息工作本身视作为教育宣传中心的学习实践,充分运用自身宣传媒体,对接中央、省以及委厅各种媒介,切实搞好委厅及本中心学习实践活动的舆论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

《安徽教育》开辟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栏,自11月号开始重点报道;安徽教育宣传网与委厅活动同步,开辟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栏,并在《教育要闻》、《特别报道》、《工作动态》等板块,分中央精神和中央大型主流媒体的有关宣传报道、省委精神和省大型主流媒体的有关宣传报道、委厅精神和安徽教育网的有关宣传报道等几方面,组织了100多篇宣传报道。

向委厅上报了20多份文件和宣传信息材料,6篇(次)被安徽教育网及其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委厅《简报》刊发。

《安徽教育》还将根据委厅的安排,有选择性地发表处级干部心得体会与交流讨论文章,并将组织编辑出版委厅(含委厅领导、各支部、有关处室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特辑。

五、一手抓学习实践,一手抓日常工作

把学习实践活动融入到各项工作中去,把各项工作结合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做到学习实践与日常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深度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教学实践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教师不断反思、研究、实践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校本教研,对克服教师教育研究脱离实际的弊端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选择教师专业发展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是抓住了校本教研的重要问题,能够使研究更加深入有意义。笔者通过细致搜寻,在各类网站上搜寻到多篇与两个关键词相关的文章。各学者从宏观微观上多层次、多分角度论述相关内容,对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做了深层次的诠释,对本研究剖有启示意义。下面笔者将就部分研究分类别作以文献论述。

白昊(2005)在《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中的校本教研》一文中,从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深刻视角入手,试图在深化校本教研的理论认识基础上,对校本教研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项问题上作一番阐述。该文章以“反思性实践”研究成果做为理论基点,从这一新维度进行探索,从而推动理论发展,并对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文章偏于理论研究,因此对时间的指导比较宏观,无法具体实施。并在创新上深度不够,有牵强之嫌。并由于文章研究内容所限,其他如保障机制、阻力因素等许多相关内容未涉及,不够全面。[1]

乔军(2007)在《推进校本教研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一文中探讨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的相关问题。文章以校本教研建设为切入点,来探求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和方法。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围绕“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核心要素,来开展校本教研的研究,并以推进新课程实施为目标,把立足点放在解决课改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新课程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上。[2]

雷自自(2010)在《基于校本教研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一文以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取向为着眼点,用以追寻作为校本基础的校本教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文章以甘肃省兰州市实施校本教研的9所学校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中小学校本教研情况调查问卷,寻找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策略建议。但本研究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限制,使得研究的深度不够,对于如何使校本教研更加有力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还不能够形成系统有效的策略。[3]

张庆玲(2007)对高中二、三年级的物理课堂教学为例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以及对校本教研理论分析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引入了新的创新点,以学生反馈机制来保障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从而使教师在活动中的专业成长具有持续性。但文章研究只是初步引入此机制,还有很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反馈机制运行过程中的途径与方式的探索、学生反馈机制的监控和评估功能如何实现等等。[4]

龚跃华(2006)在《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文中对此有另一种解读:该文章从教师专业发展这一理论视角入手,试图在深化基本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就校本教研是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作一番阐述。作者分别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深入分析了校本教研事如何让对对教师专业发展促进的,最后就如何让建立良好的校本教研支持系统,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建议。但研究更多的是一种理论上的探究,还缺乏明晰的实证研究的支持,又限于篇幅与研究条件,有些地方的论证深度不够不足以支撑全文。[5]

马忠丽(2008)《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互动关系的研究》一文中以兰州市某所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并以 llyx 作为案例,在 llyx 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了解的基础上,对如何才能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何通过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校本教研的质量以提升以及二者实现互动的基点和路径作了深入的研究。通过访谈了解到llyx在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成长的互动中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及取得成就与存在问题,并对此进行分析,找出借鉴价值并探索一条在校本教研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可行路径,为我国当前新课改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的参考依据。但是限于单个学校的研究,其影响意义有待考究。[6]

由此可见,校本教

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虽然起步不久,但凭籍高速发展的教育时机以及校本理论的滋养,其强盛的生机与活力慢慢展现出来。但通过文献梳理我们也可以看出诸多文章中多偏于理论探究,而实践的操作性构想及建议不多,且可操作性实施困难重重;大部分研究中创新力不足,诸多方面论证深度不够,有牵强之嫌;大部分实证研究由于调查时间及地域有限而无法进行深入调查,不够完备系统。

参考文献:

[1]白昊.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中的校本教研[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乔军.推进校本教研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7

[3]雷自自.基于校本教研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张庆玲.完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龚跃华.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马忠丽.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互动关系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作者简介:

深度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221-02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是宣传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阶级立场。高职院校作为中国高校的半壁江山,为国家的建设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一线技术人才。“概论”课主要培养高职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党和国家把好政治关,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本文着重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概论”课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分析思政课教师在“概论”课教学中的教学难点和困境,探讨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教学方法。

一、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概论”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里指出,教育教学必须抓好“教”与“学”两个方面。笔者认为首先要了解“学情”,这是上好“概论”课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点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和困惑,教师就做不到有的放矢,很难有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95后”的高职学生有其鲜明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有些学生思想独立,价值观多元化,有时候带有功利性色彩;有不少学生很自信,思维活跃,上课愿意积极参加课程的讨论学习,但是这些学生课堂实践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活动中说得多,做得少,不愿意做深入的学习研究,“概论”课的自主探究学习开展有难度;还有些学生,他们经济不独立,沉迷于手机和互联网,人际交往能力不强,心理抗压能力差,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低头族”,玩手机,不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对老师的讲课内容不感兴趣,对“概论”课表现出冷漠,甚至是逃课。总体来说,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对“概论”课不够重视、存有偏见,上课是为了拿学分,想要高质量地开展教学,难度很大。

其次,从现在高职院校生源情况来看,学生来源于高考招生、各高职院校自主招生、“3+2”中高职招生、中专升高职等方式,可以说生源的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在上“概论”课时是混合排班,学生的教育背景文理科都有,高考生、单招生、中职生合班上课非常普遍。学生的学习基础又千差万别,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第三,高职院校“概论”课是大班教学,每个大合班学生数在100人以上,这给教师上课带来很大困难:一方面课堂管理困难,教师一面组织开展教学,一面还要维持课堂秩序;另一方面,在国家教育部新一轮教改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要求提高“概论”课中学生的参与度。无论是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还是推行翻转课堂教学,都应该以小班教学为主。而现实情况是,一个大合班(平均100―150人)分学生学习小组就要20个小组左右,在课上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开展讨论和展示成果,课下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考核在时间上也是捉襟见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每学期基本教学学生人数是200―300人,有的学校更高达500人)。这种情况下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一对一指导基本上不可能,即使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实践活动,老师也是疲于奔命;而学生觉得增加的只有作业量却感觉不到有多大收获,甚至认为只是走走形式,增加了抵触心理。

二、思政课教师在“概论”课教学中面临的难点和困境

(一)“概论”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难点

首先,“概论”课内容广泛、理论性强。“概论”课教学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熟练掌握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党史;准确把握党和国家最新的理论和国家政策;洞悉国内外政治时政,了解世界热点问题和主要国家历史政治情况。“概论”课教材近几年来以两年一版的频率修订,党和国家的新理论不断充实更新,国情、党情、世情的发展变化使得“概论”课教学内容无止境,这对思政课教师来说教学压力巨大,需要不断学习、理解和消化新知识;对高职学生来说,学生们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有限,很多同学不能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其次,“概论”课教学内容与高中所学理论内容多有重合,理论知识枯燥,对高职学生吸引力不足,教学内容抽象且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联系不大,导致其缺乏学习动力。

再次,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概论”课教学内容难易程度难以平衡,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高技能一线专业人才,对公共课教学强调“实用、够用”,有很多高职院校压缩“概论”课学时,要求教学中少讲理论,多做活动。笔者认为“概论”课是对学生道德、素质等深层人格的培养,关键是信仰的传递。“概论”课的理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逻辑性,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没有对“概论”课理论的系统认识,完成知识目标的要求,就无法达成对学生能力目标和态度目标的培养。“概论”课要做到“实用、够用”,就需要进一步思考。总之,“概论”课教材内容多、深,在教学中要讲得精、浅很困难,需要思政课教师从提高教学效果上下工夫。

(二)思政课教师在“概论”课教学中的困境

首先,高职院校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概论”课重视不够。“概论”课教学要依据各系部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各系部安排的校内、校外专业实习实训常常挤压、打乱“概论”课教学计划,思政课教师忙于调课补课,按照教学计划开展的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得不到保障。此外,“概论”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教育十分必要,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开展得并不好,有的高职院校只是在合作单位挂个实习、实训基地的牌子,组织学生参观观摩也只是少数学生,走马观花,从教学效果和受益学生范围上来看,都达不到“概论”课教学的要求。

其次,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相对于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有很多劣势。高职院校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顶岗社会实践,取得专业技能资格证书。思政课教师因为学科性质的原因,很难有专业对口的顶岗实践机会。此外,高职院校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科研研发,专业课教师在横向课题申报、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教师技能比赛以及知识产权申报等方面优势明显。而思政课教师教学任务重,忙于上课,科研课题少,科研奖项少,称评定晋级困难。有些思政课教师偏重职称评定,轻视教学,难以在教学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影响了“概论”课的教学效果。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的思考

“概论”课开展一定要立足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学情和“概论”课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过程。本文主要从思政课教师师德师能、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式方法探讨如何提高“概论”课的教学实效。

(一)思政课教师师德师能是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的决定性因素

1.“概论”课对教师师德方面的要求

“概论”课的内容具有高度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理论深奥,逻辑严谨。而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差,对“概论”课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不高。要弥补“概论”课教与学生学的巨大差距,需要思政课教师的辛勤努力。“概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层面的要求,而是要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是对学生道德、素质等深层人格的培养。身教重于言教,只有师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够克服在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迎难而上,以坐冷板凳的精神苦心研究上好“概论”课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有耐心地和几百名学生利用各种途径进行交流和教学指导,激发和鼓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深厚的理论功底、饱满的教学情感和积极的师生互动,这些可以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形成良好的教学默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可以说思政课教师的师德是“概论”课教学实效的根本保证。

2.“概论”课对教师师能方面的要求

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要立足于课程和学生的实际,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将“概论”课的理论由深入浅,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听得懂、听得进去。另一个是将“概论”课的内容由远及近,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觉得贴近他们的生活、对他们有用、愿意思考和参与。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必须提高思政课教师“概论”课理论学识的深度和教学技能的广度。

从提高思政课教师“概论”课理论学识的深度角度看,“概论”课教学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保、外交与国际关系、党建理论等等。要想将“概论”课的理论讲得由深入浅,必须提高思政课教师对“概论”课理论的研究深度。吃透理论才能融汇贯通,整合“概论”课全课内容,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事件进行贴近“概论”课理论教学的深入分析和解读,用多角度、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科学理论的逻辑魅力和巨大的现实作用。目前,互联网时代是个知识碎片化的时代,各种理论观点和言论形形浩如烟海,思政课教师在“概论”课教学中一定要坚守政治立场,和党中央的观点步调保持一致。要系统化地研读知名学者的专业论著,把握理论的逻辑脉络和系统观点,做到对“概论”课理论“知其所以然”。

从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的广度看,思政课教师要熟知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勇于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比如翻转课堂教学、慕课;要掌握计算机技能,会利用各种软件制作课件、教学视频;善于利用先进的教学软件(比如蓝墨云班课)实现师生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实时交流。只有贴近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概论”课,才能提高“概论”课的教学效果。

(二)对“概论”课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多种教学方法运用的探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职院校“概论”课理论要想由浅入深,让学生听得懂,教学内容由远及近,让学生感兴趣,就要对“概论”课进行精炼,运用专题教学法对课程内容整合,在教学方式上,运用案例教学法、翻转课堂模式、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

首先运用专题教学法实现对“概论”课教学内容整合,每个专题围绕2―3个重点问题开展。对每个重点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对于理论性强、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以思政课教师讲授为主,结合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要选取经典的、典型性和社会关注度高的时政事件,让学生讨论思考,由老师总结和讲解;对于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则可以运用翻转课堂模式和课堂实践方法,让学生自学,在课堂展示表演,教师总结评价。

【⒖嘉南住

[1]莫岳云.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8(18).

[2]蒋荣,代礼忠,胡同泽.专题式教学法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运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3]马晓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09).

深度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深度学习;教学策略;教学改革

【Abstract】Deep learning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contemporary study science and an effective way of learning; it advocates the depth process of knowledge information and can improve the effect of learning. The paper studies the teaching of the principle of operating system, the deep learning theory is referred, the general process of deep learning i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in each process strictly, and practice proves that the use of the deep learning ideas get good teaching results.

【Key words】Deep learning; Teaching strategy;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S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通过学习得来,所以现在也是个“学习化时代”。在此大背景之下,作为社会未来的栋梁--在校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培养及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个人竞争力也就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为此我国教育领域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其重点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深度学习就是这种新形势下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美国学者FerenceMarton和Roger Saljo,在1976年发表的《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1]。一文中提出。相对于浅层学习,深度学习是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基础上追求对策略性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它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更注重接受之后的反思,不满足于对原有知识的扩充,更注重学习者认知结构的重建,并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2]。

国外对深度学习的研究开展较早,且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课堂教学,并且取得了成功,例如:Deep K.Khosa等人已将深度学习应用到大学的兽医课程学习中,并通过案例法实现了深度学习;Jiangxia Du 和Byron Havard 等人建立了远程教育中深度学习过程的分析框架,为深度学习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相关文献也比较丰富,Marton、Ransden等学者已经著有多本关于深度学习理论的论著,期刊论文的数量也不断上升,虚拟学习环境、教育游戏、概念图等多种策略被应用到深度学习中,评价方法也陆续提出,比如问卷测验、SOLO分类法等。我国对深度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3],尚不成熟,直到2004年才出现对深度学习论述较为全面的文献,2010年后,随着学习科学研究领域的兴起,带动深度学习研究数量大幅度增加[4],开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正是研究热点,文献的发表数量呈上升趋势,在深度学习的体系结构、技术策略和评价因素等多个关键点都取得了研究成果。

为此本文以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课程为例对深度学习展开了研究,引入深度学习的理论,研究其一般实现过程,并对此进行扩展,寻找适合本校学生的深度学习过程和评价方法,从而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保证学习效果。

1 深度学习的基本要素

深度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信息整合、着意迁移和运用、强调多维评价,在此思想之下,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策略、媒体及评价等要素都会发生变化,因此必须运用系统的方法将深度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进行转化和融合,重新规划教与学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去实现深度学习。所以本文对深度学习的一般过程进行了研究,将其归纳为以下5个基本要素:

1.1 营造积极的、鼓舞的学习氛围

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不是冷漠无情、无动于衷,而总是带有某种倾向性,表现出鲜明的态度体验,充满着感情的色彩[5]。学习也是一样,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有活力的、全民皆学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而且这个单元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状态。

1.2 双向制定学习目标

任何学习都必须有目标,才能有动力去学习。教师为了设计教学单元的目标,会更加认真的研究教学内容,同时将目标传达给学生;而学生也需要设置学习目标,将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每节课的努力方向,督促自己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

1.3 进行预评估

预评估是指在学习活动开始之前,对于学习者进行诊断性评价。预估学生知识水平的这个过程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所有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才能更好地设计出教学目标、内容、策略和方法;同时对学生来说,这个过程能够让其更好地对自己评估,然后才能有目的性的根据评估逐一解决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为新的学习做好准备,而这又是先期知识的预备。

1.4 获取新知识,深度加工知识

开始新的知识学习,首先获得陈述性知识,而后对知识进行构建,这个过程既包含对新信息进行建构,又包含对原有知识的改造和重组;通过变式联系,将新知识转化为技能,为更好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并最终具备能够解决真实情景中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个就是深度学习的最高目标。

1.5 多维度评价学习

如何确保学生始终处于深度学习的路线上,就需要对其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以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6];而学习者收到反馈后则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从而调整学习方法,这就需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进行形成性评价。在深度学习活动结束时,再进行总结性评价,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确定学生所获得的学习成效和所达到的层次。

2 深度学习的具体实施和策略

学习是个完整的过程,更是一个有感情的过程,所以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成为学习的主人,这需要构建一个广泛参与的学习共同体,鼓励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这个学习的环境中,使他们能够互学互助。所以在每节课上都会设置讨论时间,学生们可以对课程中的内容进行充分讨论,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课后建立了通信群,老师和学生可以在通信群里进行讨论,布置任务等,学生的参与度会非常高,而且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无限的扩展了课堂。

如果没有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时会觉得迷茫,在学习过程中就缺乏动力,参与度不高。

所以在学习的一开始,教师就必须认真地研究课程的内容、确定相关的概念、设计相关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技能等,并将上述要素综合起来创造为教学单元和目标,在每节课开始之前,在通信群里下发该课时的学习目的和要求,让学生有时间、有目的地去预习内容,使得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前就参与学习中,从而有效的保证了学习的开展。这样学生就能明确地知道学习的方向。另外一方面,在每节课中,会让每个学生自己给出本次学习的目的,每个学生的目的会有差异性,但是每个人都会因为是自己定的目标,会更好的自我约束,从而朝自己定的目标去努力,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又会作为后期的考核评价,从而更好的督促学生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一次新的学习开始,对知识的建构必然是建立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前面的预评估可以发现,很多学生会对原有的知识有所遗忘,所以在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就需要重新预备和激活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以便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两者之间的整合,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学习,从而促进对新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所以就必须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列出每节课中所需要的先期知识,并设计出相关的问题,形成测试文档,给学生并要求其独立完成。对于共性问题,在课堂上统一讲解,个别问题在通信群中单独回答。对教师来说,会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学内容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对学生来说,可以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先期知识的准备。

真正的学习过程、深度加工知识的这个环节非常重要,需要充分调用一切手段来进行教学。在这次教学中,特别引入了概念图的方法。概念图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Novak教授及其同事提出,是一种知识加工工具,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概念图用图和线帮助学生把新概念与已有的概念建立联系,从而将头脑中的知识可视化出来;也可以帮助学习者整合零散知识、增强记忆力和理解力;帮助学习者评价知识结构的总体特征、知识间的有机联系。所以每节课都会要求大家完成相应的概念图,并且在课程结束时,完成一个关于这门课程的完整概念图,最终实现对知识的构建。为了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和面向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也引入了多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学习的操作系统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中离不开评价,需要通过评价来对学习过程进行调节,或者对学习结果做出价值判断。所以多种评价方法被应用到深度学习中。过程性多维评价方式贯穿了整个学习过程,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在每个单元结束时,会设置习题对学生测试,获得学生对知识的评价;会设置PPT演讲环节,让学生自己总结在这个单元所做的努力和收获,获得学生对自我的评价;统计通信群里学生的参与度,获得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情评价。过程性评价可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也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课程结束时,会给出综合性评价,给出每个学生的课程完成情况。

3 总结

将深度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操作系统原理》的课程中,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改变当前较为单一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提出多元素评价方法;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深度学习的研究还在不断发展和继续,未来本文会在“如何促进深度学习”、“评价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技术支持”等多个方面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Marton F,Saljo R.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1-Outcome and Proces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6,46(1):4-11.

[2]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计算机教与学,2005(5):29-30.

[3]张国荣,基于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高教探索,2016(3):87-92.

[4]张思琦,张文兰,李宝.国外近十年深度学习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引文分析及共词矩阵的知识图谱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6,35(02):64-72.

深度教学论文篇9

xxxx年是我党和国家历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大事多、喜事多,热点多、难点也多,改 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很重。随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全面启动,高校改革将会有 新突破,我校的改革也将进一步深化。面对新的形势,宣传思想工作要紧紧围绕学校培养人 才这个中心,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迎接建国50周年、迎接澳门回归祖国、迎接新世纪 ,努力唱响祖国颂、社会主义颂、改革开放颂的主旋律,抓住今年重大庆典和纪念活动比较 集中的有利时机,与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好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1.围绕纪念五四运动85周年,弘扬爱国主义和民主科学精神,在青年学生中深入进行理想 信念教育,激发青年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热情。组织报告会、座谈会、演讲 比赛和文艺演出活动。

2.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大力宣传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党的领导才能 使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走向胜利。切实抓紧党员理论学习教育,加强党校建设,加大创 先争优的宣传力度。

3.围绕庆祝建国50周年,展示社会主义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深入进行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组织形势政策报告会、“风雨五十年,辉煌五十 年”诗歌朗诵会和大型歌咏演唱会。

4.围绕迎接澳门回归祖国,迎接新世纪,回顾百年历史沧桑,展望民族光辉未来,振奋民 族精神,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举行“迎回归,跨世纪,颂祖国,爱中华”系列活动。

二、全面推进邓小平理论“三进”工程,进一步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

1.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和校党委《关于在全校兴 起学习邓小平理论新高潮的决定》,把学习邓小平理论同学习xx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同 学习xx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省部级领导干部金融研讨 班上的讲话精神结合起来,近期召开学习座谈会,大力宣传新时期伟大实践、历史巨变和成 功经验。

2.深入开展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师生的工作。在系统学习掌握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基础上 ,近期重点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以《邓小平文选》中有关教育问题的原著为基本内容,以 《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为重点辅助材料,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推动学习不断深入。

3.进一步加强“两课”教育,总结教改经验,努力探索《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教学方法 及其特点,大力推进邓小平理论的“三进”工程。同时加强“两课”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 “两课”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

4.加强理论和理论研究工作。筹备组建邓小平理论专家教授报告团,结合理论学习中的难 点、形势政策教育中的热点、师生思想上的疑点进行重点辅导。同时结合哲学社会科学项目 研究,力争取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5.筹备出版我校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经验体会论文集,组建大学生理论学习汇报团,在 院系进行巡回报告,巩固和扩大青年学生“MMD”学习小组的学习成果,迎接全国青年学生 邓小平理论经验交流会的召开。

6.加大对邓小平理论教育的宣传报道工作,校报、广播站继续开辟理论学习专栏或专题节 目,及时反映我校理论教育的动态,刊发师生有关理论学习的文章和心得体会。

三、继续加强党性党风教育,进一步树立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风气,巩固和 深化“三讲”教育成果

1.继续做好处级以上干部“三讲”教育的宣传工作,配合学校“三讲”教育办公室编印简 报,在校报、广播站、校电视台进行专题报道。

2.组织参加“三讲”教育的处级以上干部撰写有关“三讲”教育的理论文章,会同有关部 门总结“三讲”教育的经验,加强“三讲”教育成效的宣传,进一步增强讲学习、讲政治、 讲正气的浓厚氛围。

3.举办一期党员骨干教师党校读书班,加强广大党员的党性党风教育,巩固和扩大“三讲 ”教育的成果。

4.坚持和完善院系中心学习组制度、政治学习制度和党员学习制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自觉性,增强学以致用的实际成效。会同有关部门对院系开展理论学习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筹备召开院系中心学习经验交流会。

四、进一步加强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1.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通过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 不断提高政工干部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 法和新途径。

2.大力推进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继续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两创两争”、“三 育人”和“双文明服务”活动,结合全省开展的“热爱河南,增辉中原”的活动,激发师生 “热爱郑大,建设郑大,为河南增辉添彩”之情,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 郑大做贡献,为河南增辉。继续搞好文明创建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做 好迎接省级文明单位和省级文明高校的复查工作。

3.大力开展大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重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辅导中心做好有关教育和宣传工作,开办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等。加强心理辅 导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进修。

4.认真做好“三五”普法教育工作,今年普法宣传教育的重点是认真组织广大师生学习《 中国高等教育法》,同时结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增强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观 念和意识。

五、加强宣传部自身建设,做好对内对外宣传工作

深度教学论文篇10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4-0073-02

国际金融是我国高校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在当前我国经济开放程度较高和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学好国际金融这门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等等, 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毕业以后从事国际贸易、 国际金融等相关工作。 但由于国际金融这门学科的理论性、 实务性、综合性都很强,要学好国际金融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科学、务实的教学方法来教好这门课程。笔者经过多年探索,总结出了“6+1”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要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政策相结合、宽度与深度相结合、中文与英文相结合、课件与板书相结合、教材与网络相结合,同时还要做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即六个“结合”加一个“简单化”。 该方法在笔者长期的国际金融教学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开展科研活动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过程,不仅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树立教师的威信,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重感,而且可以使学生对某一个问题形成比较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近几年来,笔者对人民币汇率问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也公开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如《通货膨胀下的人民币汇率为什么会稳中有升》、《人民币汇率的“三难”困境及其对策》、《世界各国汇率安排现状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参考程度分析》、《从特别提款权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等。 这些研究不但丰富和深化了笔者对人民币汇率的认识,而且融入到国际金融教学中,也使学生比较全面和深刻地认识了人民币汇率问题。

2. 理论与政策相结合。在国际金融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将国际金融理论与我国的有关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对外金融政策相结合。这样做,既能够使学生直观、真实地理解有关国际金融理论,又能够培养学生用理论观察政策,用政策验证理论的思维习惯。如在讲述汇率问题时,应当紧密结合近几年来人民币汇率升值走势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来进行分析,根据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的选择等理论,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利弊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取向。在讲国际收支问题时,要结合我国10多年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资料,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原理和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影响、措施等理论,分析我国国际收支长期顺差的原因、对我国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我国应对顺差的政策措施。在讲外汇管理问题时,要紧密结合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介绍。如2008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新的外汇管理条例,教师就应当更新教学内容,引进新外汇管理条例的内容。在讲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时,必须紧密结合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等实际来分析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等理论。

3. 宽度与深度相结合。国际金融课程涉及的知识面不仅宽,而且有一定的深度。该课程不仅涉及宏观经济学、财务管理学、会计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等较多学科,而且又有较多的数学模型。在国际金融教学中,笔者利用自己专业知识面较宽尤其是较扎实的财务会计基础和一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将国际金融知识的宽度与深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讲国际收支平衡表,首先要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原理;讲外汇风险防范措施时,首先要介绍货币的时间价值原理;在讲汇率变化幅度时, 首先要介绍统计学中增长速度的计算原理。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上述国际金融问题。 对于汇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等较深的问题,教师不能回避。尤其是对于有关的数学模型包括数学公式、图表等,教师更不能以自己不懂数学为由回避不谈。从事国际金融教学的教师应当认真学好宏观经济学、微积分等基础课程,这样才能将国际金融的有关理论问题讲深、讲透。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如果只注意知识的宽度,学生就会学得很肤浅;如果只注意知识的深度, 学生就不能全面地掌握课程的知识结构,也不能全面地理解问题。在笔者主编的国际金融教材中,将国际金融知识分为基础篇、拓展篇和深化篇,就是贯穿了宽度与深度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4. 中文与英文相结合。如今我国的经济已经是高度开放的经济,而国际金融又是与开放经济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既然是国际金融,如果不涉及英语,那就不能称国际金融。因此,在国际金融教学中,要特别注重中文与英文相结合。中文与英文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阅读有关国际金融的英文文献,也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工作奠定一定的英语基础。 如果教师有较高英语口语水平,学生也有较好的英语阅读能力,最好采用国际金融原版教材进行授课。如果没有条件采用国际金融原版教材,也要尽可能在国际金融教学中多用英语词汇。 凡是国际金融的有关概念,都应将其英文名称标注在中文名称的后面。在讲国际结算中有关汇票、本票、支票、信用证等内容时,要对照全英文的汇票、本票、支票、信用证等示样分析它们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特点。

5. 课件与板书相结合。 随着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我国高校的教学条件在不断改善。如今,高校大多数课程都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课件教学具有美观、信息量大、便于数据图表的讲解等优点。但是,如果教师单纯依靠课件进行教学,完全抛弃黑板板书,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一方面是因为如果单纯依靠课件教学, 学生上课时会产生疲劳感,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教学中有些内容必须通过板书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如在国际金融教学中,凡是涉及有关模型推导和理论论证时,通过在黑板上板书的形式进行讲解,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有关图形和公式的来龙去脉,这与采用课件形式将问题和盘托出相比,效果要更好。另外,有些在课件中没有出现的重要概念、词汇或者学生没有听清楚的字、词等在黑板上板书,也能够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词汇的印象,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事实证明,在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传统的板书形式仍然不能丢。

6. 教材与网络相结合。目前,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知识、了解世界的宽阔平台。在国际金融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外,还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国际金融的基本原理,而互联网可以给学生提供国际金融方面的最新形势、事件、数据和政策,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因此,国际金融课程教师不仅自己要利用互联网掌握最新的国际金融动态以充实教学内容,还要引导和督促学生上网了解国际金融方面的知识。可以向学生推荐的有关国际金融方面的网站有: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网站。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人民币汇率、我国的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外债等历史数据和最新数据,还可以提供我国外汇管理方面的最新政策动态。中国银行网站则能够反映有关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实务知识。如果要了解有关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机构方面的信息,可以登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