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的概念十篇

时间:2023-11-21 17:53:35

深度教学的概念

深度教学的概念篇1

一、重视物理概念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由于物理概念比较抽象,有的中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不能持久,学习的知识往往是片断的,孤立的,把握不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要尽量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进新概念。例如在密度概念之前,先引导学生复习质量的概念,比较体积相同的铁块、木块质量是否相同?而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两个不同的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又有什么关系?以此引入新课――密度。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使新概念从旧知识中自然引伸出来,使学生了解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把教学目的巧妙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使学生既不感到新概念来得突然,又掌握了新旧概念(质量与密度)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

当然,引入新概念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但不管采用什么途径引入概念,都必须使学生认识到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愿望,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到新课题上来,这才是教好中学物理概念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形成概念的感性认识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做好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与物理概念有直接联系的,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的重要基础。由于有的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较少,思维活动往往要依靠直观具体的材料和形象,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做好演示实验就格外重要。例如在讲熔化与凝固时,教师课前必须精心组织实验方案,在课堂上演示好海波、松香的熔化和凝固实验,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海波、松香在熔化和凝固时发生的物理现象。这样就为讲清楚物理概念创造了令人信服的实验依据,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好多中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弱,因此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之后,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关键的一步。

例如,密度概念的形成。

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已获得以下感性认识:

①同一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②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相同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即不同种类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征,为了表示这种特性,物理学里引入密度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密度的定义,启发学生用语言和公式来表达这一概念。

在概念形成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容易混淆的概念,搞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启发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暴露与概念形成相关的直观错觉,然后加以纠正,才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概念

学生在概念形成的初期,对概念的掌握是不巩固、不完全、不深刻的。一个概念的建立总是要经过感性到理性、理性到实践两个认识过程。因此在概念建立之后作些简单的概念练习题,对学生正确地建立概念是有益的。学生学完一个概念,很容易记下来,可对与概念有关的物理现象和为什么引入这个概念,却不大重视,重视记忆而不重视理解。所以教师切勿以为课堂上已讲清了概念,学生认为已经听懂了便万事大吉。如不及时练习,过时就忘,很难收到正确地、巩固地掌握概念的实效。因此引导学生应用概念去解释现象、分析实际问题、做实验等等,使概念得到巩固和深化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学完压强概念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包扎伤口时,为什么要用较宽的绷带?

(2)用绳线为什么可以切开湿肥皂?

(3)紧固工件时,为什么要在螺母下面放一个垫圈?

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深度教学的概念篇2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8-084

科学概念是科学知识构成的基本要素,在小学科学概念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科学概念的教学方面,要想使学生获得对概念的理解与认识,就要活化概念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化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概念的深刻认知,从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奠定基础。

一、丰富感知,唤醒概念认识

学生获得新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科学教学中,在学习概念时,由于学生眼界不开阔,社会生活经验较浅,很难对一些科学知识有多么深刻的认识,结合这个特点,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感性材料,这样一来,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容易被唤醒,进而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帮助学生完成概念的建构。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科学《认识矿物的性质》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矿物在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以及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好处。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对矿物的相关概念知识的掌握存在了一定困难。结合这个特点,在课堂教学时,我主要采取了多角度观察,丰富学生感知的方法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在学生学习矿物质的性质时,教师主要鼓励学生从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细致观察矿物。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知,而且为促进学生的概念学习奠定了基础,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由此可见,在科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而要从实际出发,能够从多角度丰富学生的感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教学,就可以化无趣为有趣,进而起到深化学生所学知识的目的。

二、分析比较,促进概念形成

在科学教学中,在一些概念的获取上,由于学生有一些科学概念之间比较相似,学生很难区分与比较,这时,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引导学生对所学概念加以区分与比较,这样一来,学生对一些科学概念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并且在这样的比较中,学生真正学会了如何通过表象看本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概念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科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是“浮”,以及要想使物体浮起来需要具有什么样的条件,在课堂教学时,我主要采取了通过具体实验操作对比的方式来完成。在具体教学时,我让学生准备了橡皮泥,牙膏皮,土豆,铝片等实验用品,让学生把这些物品放在盛有水的容器里,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是下沉或者上浮,然后教师再鼓励学生想办法,怎样才能使这些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在学生一次次添加水或改变物体大小形状的观察比较中,学生不仅知道了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条件,而且对“浮”这一概念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

由此可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在概念的教学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对比,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深化学生所学知识,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概念的深刻理解。

三、深化实践,学会运用概念

在科学教学中,学习一些概念知识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与掌握,还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从而帮助学生巩固概念,形成能力。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在学生初步掌握领会概念的具体要义之后,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更为扎实,还可以使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科学《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的形成条件以及利用增大、减小摩擦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主要从学生常见的拔河现象引入,让学生说一说在拔河比赛时,为什么选用绳子作为拔河用品,以使学生对摩擦力有初步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通过具体的实验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摩擦力较大,什么情况下摩擦力较小等相关知识。为了深化学生所学,我再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在光滑的地板上增大摩擦力,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不仅获得了对摩擦力的认识,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深度教学的概念篇3

1 物理概念及其分类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科中的基本构成单元,学好物理的前提就在于牢牢的掌握相关的物理基本概念”.教师在高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物理知识中的概念,为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物理知识打下基础.

1.1 物理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物理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的认识,是人们进行物理学习的最重要的基础.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定义和原理都是通过物理概念进行发散和总结的.比如说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向心力”这个概念就是对所有向心加速度的本质特征的总结.

1.2 对物理概念的分类

在物理学习中会接触到很多的物理概念,而且对物理概念划分的角度也非常多.所以,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对物理概念的划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1)根据反映对象的形式的不同划分为肯定和否定概念.

肯定概念是指物理学中的物体具有某种属性.否定概念是指反映的对象不具备某种属性.在教学中,利用物理学概念的这一划分可以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对比某一对象的肯定、否定概念更好的认识这一对象,增强对物理概念的认识.

(2)根据物理概念中所包含对象的多少可以分为普遍和单独概念.

普遍概念是对一类事物概念的总结,比如说中学物理中反映力与力之间相互作用的力的概念.物理学中的单独概念是指只反映一个物体的特征的概念,比如力的惯性、重力等概念,在教学中对这些单独的物理概念不需要再进一步细分.

(3)根据概念所表现对象的属性可以划分为属性和实体概念.

属性概念是指所包含物体的属性.这类概念所表现的不是对存在事物的描述而是事物的各种抽象的属性,例如:电磁感应、大气压、密度、溶解性等等.实体概念是表现的具体事物的概念和性质,比如:参照物、导电体等.这一种对概念的划分方式对物理概念的教学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2 影响学生物理概念学习的主要因素

2.1 学生在困难面前的厌倦心理

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物理概念非常多,而且种类也多样.学生在面对比较难懂的物理概念时,就会产生厌烦心理.甚至有些物理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会这样,在课上对物理概念浅尝辄止,课下又不能很好地自己理解,这就造成对物理概念的放松学习,不能深入的掌握物理概念.长此以往,学生在以后学习物理概念时就不愿意深入学习,甚至是厌烦.

2.2 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的转换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比较重视对基础物理知识的教授,而且大部分的初中物理概念比较浅显易懂,实物类的概念也比较多,这就使得初中生能在课堂上很好地掌握物理概念,再加上物理知识的趣味性,这样也能帮助初中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而到了高中阶段,需要掌握的物理概念更多,甚至在一节课中就需要学生掌握两到三个,这种量的积累无疑增加了物理概念的难度.而且在这些物理概念中大部分都是需要逻辑思考才能理解的,概念本身理解的难度增加.

3 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

3.1 创设物理概念情境,激发兴趣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怎样引入概念,怎样在枯燥的概念讲解过程中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在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不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创设适合讲授物理概念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能激发学生进行概念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加速度”这一课时,笔者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这一概念的积极性,在学习物理概念之前向学生展示实际生活中能看到的物体的加速度这一过程,像通过视频、图片展示赛车、汽车、飞机在运行过程中的速度变化,让同学们思考速度大、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快的不同,让学生对“加速度”这一概念有初步的认识,这样对于下一步的学习有重要作用.通过实践教学,笔者认为创设教学中概念出现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对概念教学是非常有用的.

3.2 在教学中运用类比的方法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要掌握的概念数量和种类都非常多,记忆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高中教师在讲授物理概念的过程中注重运用类比的方法,把一些新的概念与以前学过的一些熟悉的概念建立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新的概念.在讲授电动势这个概念时,笔者先利用图片向同学们展示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水流系统以及比较熟悉的抽水机的工作原理,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将电流比作水流,让同学们将电池、电阻也可以置于水流系统中认识.在课堂中将电动势概念与抽水机的工作原理相类比更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利用类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温故知新,增强对概念的学习、理解.

3.3 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融入概念教学中

深度教学的概念篇4

关键词: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探讨

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并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学过程,但一般都要经历概念、规律的引入、形成、深化和应用等四个环节。根据教学实践,针对以上四个环节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1.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引入

物理概念是从感性世界中来的[1]。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分析、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的运动变化及概念间的本质联系进行归纳、总结,就形成了物理规律。为此,教师必须从有关概念和规律所包含的大量感性事例中,精选包括主要类型的、本质联系明显的典型事例来教学[2],从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如何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呢?教师要充分利用板书、板画、挂图、演示试验等手段,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优势,充分结合多媒体技术,使物理课堂教学形象生动,让学生在一个形象化的物理世界里来探究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比较抽象的。在进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时,常常采用“抽象概念形象化”的方法或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来描述物理情景[3]。通过形象化的物理情景,利用逻辑推理、逻辑思维对其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抽象出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在电场和磁场的教学中,用“电场线模型”来描绘电场,用“磁感线模型”来描绘磁场;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利用蓄水池中出水量和入水量对水池中水量变化的影响来体现感应电流的磁场对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通量变化的“阻碍”作用。

2.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忽略影响问题的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和本质属性,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例如在动量的教学中,就是通过创设物理情境进行探究来逐步建立概念的。首先通过演示“静的粉笔”与“动的粉笔”和“静的锤子”与“动的锤子”的运动情况,比较发现静止物体和运动物体所产生的机械效果不同;再通过“慢慢行走的你”、“快速跑动的你”与墙相撞和篮球、铅球以同样的速度落地比较可知影响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又通过质量不同、速度不同的两辆小车运动的有关分析与计算引导学生发现质量不同、速度不同的运动物体也可以产生相同的机械效果,但其前提是物体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必须相同。显然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是由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决定的,至此,引入动量来反映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便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了。

3.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深化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被学生理解了的知识,学生才能牢固地掌握它,也只有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后,才能进一步灵活地运用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之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以深化知识,巩固知识。

3.1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的理解是关键。例如,加速度反映了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而速度则反映了物置改变的快慢,弄清了它们的物理意义,就可以避免“速度为零,加速度也为零;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或速度越小,加速度越小”等错误的认识。

3.2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的把握是前提。例如,讨论地球公转问题时,它可以被视为“质点”,但在讨论地球自转问题时,它又不能被视为“质点”;电场强度E=kQ/r2仅适用于点电荷所形成的非匀强电场;牛顿第二定律F=ma只适用于惯性系中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问题等。因此,只有明确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至于生搬硬套,做“拿来主义”的奴隶。

3.3物理概念间、规律间的比较也是非常重要的。比较是确定概念间、规律间在不同条件下的异同的一种思维过程。物理学中,概念间、规律间在空间上、时间上都存在着差异性和统一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作空间上、时间上的比较以辨别概念间、规律间的异同和了解它们的发展过程,才能做到正确运用。以动量和动能为例,它们相同的是,都是物体的状态量;不同的是,动能的增量表示能量的转化,而动量的增量则表示机械运动的转移。既然已有动能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何还要引入动量呢?原因就是动能的变化是力在空间上的累积效应,而动量的变化却是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应,二者从不同侧面来表现同一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显然,非如此不能满足全面描述物体状态的客观需要。

另外,既要重视概念、规律的纵向联系,又要加强它们的横向联系,以活化学生的思维。如以加速度为中心,与速度相联系,可使学生理解加速度是速度变化率的含义;抓住加速度产生的原因,可以联系到力、质量、惯性以及牛顿第二定律;根据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基本物理量这一点,可以联系到常见机械运动的分类;根据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量,可以联系到物体做功的快慢、磁通量变化的快慢等。

4.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在学生牢固掌握和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在运用它们来说明和解释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在运用概念和规律的这一环节中,一方面要精心选用一些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的共同讨论,深化、活化对所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使学生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进行运用概念和规律的练习,在练习的基础上,要帮助和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意教学的阶段性,把握概念、规律的四个教学环节,逐步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从而达到提高物理教育教学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姜水根.《理念的世界》.《中学物理教学参考》[J].2004.9.56-58

深度教学的概念篇5

一、创设动手操作的游戏活动

在概念数学中,教材通常都呈现了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现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调用已有的经验理解概念的内涵,但有时学生对这样的情境未必熟悉,因而未必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如果涉及恰当的操作情境,将有助于学生在操作中感知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创设了“摸图形”的游戏情境,在口袋里放有正方形、三角形、不规则曲线图形、椭圆和圆这几种图形,让学生先观察这些图形,然后再闭上眼睛摸出“圆”,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直观认识圆与直线图形以及其他曲线图形的区别,初步感受圆的特征。

二、找准新旧知识的联接点

例如,“千米”是较长的长度单位,相对于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而言,其“可视性”程度较差,离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较远。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围绕核心问题“1千米有多长”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数学活动。

第一层:复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接着提问:如果要表示小民家到火车站的距离,选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从而自然引入千米这—新的长度单位。

第二层:组织学生“走一走”“查一查”,感受并体验“可视”的l00米、200米有多远,所走时间有多长,所走步数有多少等等,既为学生课内认识千米提供想象、折算、感受和思维的现实背景,又解决了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制约而不便操作的实际问题,为学生认识千米提供了有效的认知阶梯。

第三层:在“千米”概念的建构过程中,引导学生“借助体验、合理推想、建立表象、建构概念”,从而多角度、多形式地理解和体验“千米”。为了加深认识,教师可通过收集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物距、路距等,让学生借助步行及其他交通工具行进时的路程、时间等数据,深刻体验l千米的实际长度。经历了这样有层次、有梯度的数学学习活动后,学生对“千米”这一数学概念的认识才可能更深刻、更鲜明。

三、比较发现,自我生成

比较发现是指通过比较所学概念弄清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本质属性或规律。这种方法是针对事物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探索,能提供对事物较为全面的认识,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发现方法。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可以先给出一些自然数,让学生分别找出这些数的所有约数并比较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然后根据约数的个数把这些数进行分类:a.只有一个约数的;b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c.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即约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引导学生根据三类数的不同特点,概括出“质数”和“合数”的定义。

四、由表及里,抓住概念的“核心”

深度教学的概念篇6

关键词:概念教学 形成 深化 知识迁移 优化 联系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事物本质属性的精确概括,是从个别的物理现象、具体过程和状态中抽象出的具有相同本质的物理实体。在中学物理中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用词语直接表达的概念。如力、重心、质点、匀速直线运动、理想气体、点电荷、衍射、衰变等等;另一类是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概念,常称为物理量。如加速度a=V/t,电场强度E=F/q等等。

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认识和学习概念,他们能否正确理解和掌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概念教学时教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语言描述是否严谨、到位。所以,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概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抓好概念的引入、形成、深化和应用等,使学生在概念教学中逐步了解概念形成所必须遵循的逻辑学客观规律,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新的概念时能自觉地按一定的规律去思考,探讨和掌握它。

一、循序渐进,分散难点

高中物理中很多概念对学生而言都是初次接触,鉴于他们感性材料、认知结构等方面的不全面,学生对新知识地接收,能力地提高可能要有一个很长过程。如力的概念,学生初学时感觉是非常抽象的,认识也是十分肤浅的,通过受力分析,才能进一步理解力的物质作用性质;通过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才能进一步理解力的相互性;学习了力的合成和分解才能理解其矢量性;只有接触重力、弹力、摩擦力后才能趋于具体化;在用它解决形变问题和动力学问题时就具体到了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定律和受力分析后再加深对它的理解,从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加速度)角度去分析静摩擦力的方向及大小,自然水到渠成。不要一开始就把知识难度提高到高考要求,这样一步到位,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只能加大大部分同学对物理的畏惧感,动摇他们的信心。

二、对相关概念比较对照,深化概念内涵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在形成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就是要使学生掌握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联系,学会排除各种非本质的因素,透过表面现象,掌握事物的本质。比较对照这种做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和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比较相似之处,可以充分发挥正迁移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比较相异之处可以有效遏制负迁移效应,使学生分清易混之处,提高识别能力。

三、设置多功能情景,构建物理模型

学生对物理概念地理解上不到位,有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能把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物理情景有效结合,缺乏相应的感性材料来印证该概念。为此,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能产生多种作用的情景,它可以是几个有内在联系的简单情景的组合体,也可为一组物理实验、几幅图表,来辅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加强实验教学,还原物理情景

对一个物理概念的认识,一般需经三个阶段:感性的具体、理性的抽象、理性的具体。老师每讲一个新的概念,总是首先引入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些具体物理现象、物理实例或做一些物理实验,使我们产生具体的感性认识;再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分析比较,抽象出本质属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物理概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理表象的丰富、直观和准确。而物理实验,尤其是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运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能起到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就分明的作用,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为了使学生能在物体失重的过程中直接观察到失重现象,根据因陋就简的原则,我做了以下失重实验,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用一个空的塑料瓶,在靠近底部管壁上钻两个对称的小孔,上端开两个通气小孔。演示时,在瓶中装满水,盖紧瓶塞,此时在管下端小孔处喷出两股水。然后,将瓶子提高2米左右,请学生仔细观察两小孔的喷水情况,接着松手让瓶子自由下落,此时由于瓶子中的水处于失重状态,不再对瓶壁产生静压强,所以管壁上小孔的喷水现象立即消失,效果明显。

深度教学的概念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概念;数学能力

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与掌握,高中数学教学中自始至终要贯穿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的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数学概念是数学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的理论依据。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数学概念学习提出了高要求,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注重概念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概念具有严密性、抽象性,因此,数学概念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一、更新观念,强化学生的概念意识

数学概念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数学需要推理、判断,这些都是以概念为基础的,概念又是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学不好概念就无法学习其他的数学知识。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中必须注重数学概念教学。以往的数学概念教学中,基本上表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学生认为学习概念枯燥无味,不重视概念的学习与理解,只注重搞题海战术,以为会做题就行了;另一种是有的学生重视概念但倾向于死记硬背,不求深入理解,在脑海中形成的只是对概念的模糊认识。所以考试时,这些学生会因为概念理解不清而出现错误,长期下去,会影响到学生对数学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运用。如有的学生一直认为正弦函数在第一象限是单调递增的,更有甚者有的学生认为正弦函数的值能取2,出现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概念。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概念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创设情境,揭示概念来源

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逐步积累的过程,有着丰富的知识背景,如果在概念教学中,不揭示概念来源,直接让学生识记概念,会让学生不知道如何理解。学习数学概念时,如果学生知道概念的来源,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概念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揭示概念的来源,重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数学新课标指出:要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这就是说,数学概念教学需要学生亲身体验,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

数学概念教学需要不断地解答学生的疑问,创设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动力。教师可以从实际应用的需要引入,也可以从复习旧课中引入,还可以从故事中引入等。总之,所创设的情境能服务于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路纳入轨道,这对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教学“弧度”概念时,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很难理解,可以借助阿凡提的故事引入这个概念。从前的时候有个巴依老爷问阿凡提:门前河里的水有几桶?阿凡提很机灵地答道:如果桶与河一样大,就是一桶;如果桶只有河的一半大,就是两桶。这个故事能引发学生思考:度量某个量时,要先规定“单位”,也就是多大是“1”。如在初中我们学习角时,规定周角的1360是1°,以此为基础,任何其他角与它比较,是它的多少倍就是多少度。对同样的量,不同的场合下也会使用不同的单位。如我们的住房面积计算都是以平方米为单位的,农田面积计算是以亩或者公顷为单位的。三角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在研究和使用中发现了角度制的一些不足,为了弥补这种不足,引入了弧度制。这样引入,学生很容易明白,弧度制和角度制都是一种度量角的制度。

三、体验概念生成过程,明晰概念内涵

数学概念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不能忽略数学概念的生成过程与概念的内涵理解;否则,会导致数学概念本质的东西减少。数学概念教学不是让教师把概念讲解得多透彻,也不是直接把概念硬塞给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去归纳概括,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就是说概念教学需要教师揭示其生成过程或者提供大量的例证,然后由学生自主建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概念的理解。概念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及其本质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这里所说的本质属性就是概念的内涵。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概念会受到其内涵的约束与限制。弄清楚概念的内涵就是让学生明白概念中的符号、式子等代表的内在含义,彰显概念的关键属性。如教学奇(偶)函数概念时,一般情况下,学生比较注重两个等式的验证,容易忽略对奇偶函数概念内涵的深刻领会,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关注定义中的关键词“任意”,从这个关键词眼能推导出奇(偶)函数的一个重要属性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领会了这个属性,就会明白如果函数的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肯定不是奇(偶)函数,而不必再去验证等式。

四、加强训练,深化概念理解

对数学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概念的等价变式,横向比较所学概念与相关概念,如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类比,从而使学生对概念有一个更为明确的认识,达到灵活运用概念的目的。概念教学中进行变式训练,目的要是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在一定的系统、关系中学习概念,构建起知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达到数学概念的迁移。概念教学中的变式训练基本上都是从正反两方面探究,让学生从正面深入理解概念包含的对象,还要从反方面认识到它不包含的对象。也就是说,理解概念不能只局限于概念,要通过大量的变式、反实例等让学生分析、比较、归纳,从而让学生在变式训练中弄清楚相近概念的区别,避免概念之间的干扰问题。如学习完函数奇偶性的概念,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变式训练,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判断函数f(x)=4x-1的奇偶性,并说明理由;根据奇偶性的函数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判断函数f(x)=x2,x∈[-1,1]是不是偶函数。这几个问题都是奇偶性函数的变式训练,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会加深对奇(偶)函数概念的理解。

五、及时应用,巩固概念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会用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才算是掌握了这种认知。如果说学生学习完数学概念不知道如何运用,就不能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此,概念教学中要注意及时应用概念,巩固概念。概念形成初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往往不深刻,也容易与旧知识发生混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所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概念的巩固以及学生的解题能力的提升。如学习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后,在解题时虽然能模糊运用,但还存在一定的疑问。这需要通过应用定理,暴露出学生理解中的错误,然后根据概念进行纠正,达到巩固的目的。再如对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有界性等定义的理解中,学生很容易忽视点的任意性要求,要通过概念的应用,让学生在解答、探究中对概念形成全面、正确的理解,促进认知结构的内化。

六、合理分层,注重概念教学阶段性

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高中数学要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与掌握,教学过程中贯穿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例引领学生学习概念,在运用中理解概念本质。高中生的认知结构是阶段性的,教学也要遵循这一规律,在抓住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有不同层次的理解。如初中函数概念要点是“变化过程”“变量”“每个x”“唯一的y值”和“对应”,整个概念不涉及定义域和值域。高中函数概念与初中的相比增加了“对应法则f ”和定义域及值域,进行高中函数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这个初中函数定义入手,提出对概念理解的新要求,提升学生的认识层次,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构建函数知识体系。

总之,搞好数学概念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概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深度教学的概念篇8

摘要:理解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在化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概念获得一般要经历以下心理过程:初步了解、产生表象、形成表象、深入修整、形成整体。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设置变式练习、注重教学交流等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关键词 :化学概念;心理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3-0093-02

一、化学概念获得的内涵

化学概念的获得主要是概念的理解,广泛的概念理解主要指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能在不同的情境中随时提取,国内外对理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从学习的心理过程对化学概念的获得进行分析。在这里,我们认为,化学概念的获得过程就是学习者先概念的一些特征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产生表象、形成表象,通过在不同情境中的变式练习,学习者对概念的认识深入修整,最终与其他知识建立联系,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整体。

二、化学概念获得的心理过程

1.化学概念获得的心理过程。概念获得的过程主要经历以下过程:初步了解、产生表象、形成表象、深入修整、形成整体。这五个过程包括了人们理解化学某个概念所经历的全过程。下面以原电池的概念来分析化学概念获得的一般过程。

水平1:初步了解,指对概念的一些特征有初步印象。主要停留在宏观实物表征的层面上。在刚接触原电池概念时,初步的印象就是从原电池的相关实验中看到的:原电池装置能产生电、有两个电极在溶液里、电极有导线连接。该水平主要对直观的原电池装置和实验现象有一个初步印象。

水平2:产生表象,指学习者从获得的信息中,不断提取认为与概念有关的片段,并将这些片段拼凑,归结出概念的特征,逐渐在头脑中有个判断的“标准”,但此时的表象是个体性的,可能对,也可能不对。如从原电池的结构和实验得出这样的想法:原电池是一个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两个电极材料不一样,必须插在溶液里面,原电池的正极本身不发生反应,有电子转移等。

水平3:形成表象,指学习者在概念的应用中,不断将无关片段、因素剔除,逐渐分辨出跟概念有关的因素,对概念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判断有充分的认识,并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相关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性的表象逐步融合成一般表象。通过不同溶液、电极材料、放置不同位置对形成原电池的条件进行探究,学生逐渐加深对原电池的认识,同时,之前的与原电池认识无关的因素,如:原电池的电极必须插入溶液中这样的想法也相应减少,并能得出哪些结构能形成原电池,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等。

水平4:深入修整,指将新概念在不同情境中应用,并不断地修整相关要素,实现宏观—微观—符号三者的相互转化,对概念的认识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反复修整,使学习者本身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更加细致化、通用化、准确化。如原电池反应中,负极失电子,电子由负极转移到正极,所以溶液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学习者结合铜锌原电池,从符号和微观的角度对原电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由Al、Mg、NaOH溶液形成的原电池正负极判断,负极从活泼性的角度判断或是从失电子的电极判断,形成“平衡—不平衡”的状态,通过实验,确定想法,学生的认识又由“不平衡—平衡”,对原电池的认识更加深刻、准确。通过不同情境的变式练习,对原电池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认识逐步细致化、准确化。

水平5:形成整体,指将新概念与其他知识联系,逐渐建立起概念间的联系,把新概念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与原有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整体,成为经验的一部分,可在任意的需要中随意提取。如原电池的后续学习中,学习者逐步将原电池与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溶液、金属腐蚀与防护等知识联系、融合、应用,从而将原电池的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2.化学概念获得的心理过程的特点。

(1)化学概念理解是内部思维和外部条件作用的过程。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建立化学的理解必须是在宏观—微观—符合三重表征的基础上,将外部条件的刺激通过内部思维活动逐步将原有知识结构扩大和重组。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将新知识与头脑中的与新知识有关的“固着点”相联系,外部条件提供的内容越丰富、与原有知识的联系越多,就越能降低理解新概念的难度。

(2)化学概念理解具有过程性。概念的理解具有过程性,在不同的情境和接触的内容不同,由于个人情况如方法、速度等不同,获得的信息不同,形成的表象不同,修整的程度不同,达到的理解程度也不同。

(3)化学概念的理解曲折迂回。化学概念的理解并不是直接逐步深入,而是呈曲折迂回状态。学生的理解无论到达什么层次,当遇到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为了加深和扩充自己的理解,有必要返回到概念获得过程的初级阶段,这种返回与之前的刚接触新概念时的初级阶段虽然过程相同,但是思维的角度和层次相对原认知水平已经不是同一个级别。该过程实际上是新概念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是对原有概念认识的改造,其结果是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更加细致化、通用化、准确化。

三、启示

结合化学概念获得的一般心理过程对我们深入认识化学理解,改进化学教学提供了一些启示。

1.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可以使学生达到“初步了解、产生表象、形成表象”。要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全面、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创设问题呈现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提供足以认识概念的模型、实验、实物、具体事例、化学史、故事或恰当的比喻等一些具体的认识,让学生借此来进行各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要认识事物的特征。

2.变式练习。解的过程是多样化、个性化的,理解结果有对的,也有错的。学生在理解化学概念知识时,不可能一次性短时间内就达到深层次的理解,需要不断地反复。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时,要通过创设适当的概念性变式练习,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更加细致化、通用化、准确化,进而建立新概念与原有概念的本质联系。

3.教学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交流。通过交流,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理解概念的情况:理解的程度、是否有偏差、是否存在相异概念、别人的优点在哪等,才能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对症下药”。

参考文献:

[1](美)Grant Wiggins,Jay McTighe著,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一种教学和评价的新实践[M].么加利,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方婷.学生“电化学”概念的认知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3]李广洲,任红艳.化学问题解决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4]金洪源.学科学习困难的诊断与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深度教学的概念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

初中化学教学是学生以后化学学习的基础,而化学学习的内容比较庞杂,化学概念是对这些内容的抽象概括,因此在学习化学概念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觉得比较吃力。但是实际上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化学学习有技巧和方法,化学概念的学习同样有一定的“捷径”存在。因此在学习化学概念的过程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调动学生的理性思维,让学生在观察和学习的基础上真正的掌握化学概念学习的诀窍。此外通过学习化学概念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同样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当前学生化学概念学习存在的困难

化学概念的学习是学生化学学习的基础,因此广大教师要对此给予积极的重视。但是笔者在调查过程之中了解到,当前不少学校的化学概念教学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化学学习质量的提高会产生消极的影响。笔者认为,造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实际上总结起来主要有一下问题。第一,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不同,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但是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存在差异的,不同时期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模式有着比较大的差异。此外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我国学生在学习经验的积累和学习方法的掌握等方面都存在有比较大的问题。这就使得在构建知识体系、学习抽象概念的时候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第二,化学概念比较复杂和抽象,并且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也不大,因此学生以前积累的学习方法、记忆方面就很难起到作用。另外初中化学之中很多知识都比较抽象,学生在以前的学习生涯之中根本就没有接触过,所以在记忆的时候其学校过也不是很理想。第三,化学知识庞杂,其对宏观和微观世界的都有所涉及,另外大量的符号有各种各样的意思,这些都会对学生的记忆造成巨大的困难。第四,学生在初中第一次接触化学,其基础比较差,有一些教师却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其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安排的教学内容都不是很合理,这对学生的学习同样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质量

1.深入分析概念内容

记忆的基础是理解,因此为了提高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质量,我们首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在此基础上再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化学概念比较抽象,同时为了保证概念的准确性,因此不少概念的内容都比较凝练,用词十分的严谨,这就使得学生在理解概念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应该有意识的对一些重点概念进行剖析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概念。比如说溶解度这个概念的定义一直是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难点,这主要是因为这个概念涉及的内容很多,并且句子也比较长,因此学生在理解的时候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笔者在教学这一内容的时候将其进行了拆解。在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好每一个小的知识点,掌握好了小的知识点,那么学生对整体概念的理解也就能够得到明显的提高。首先,溶解度对温度有一定的要求。其次溶剂的量必须是100g,再其次,溶解度这一概念的使用必然要求溶液是饱和状态。最后,在这些条件之下溶质的重量。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

2.分层次教学、注重重点和难点

概念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概念的本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应该注意分层次和抓重点。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比如说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这一概念进行分层,然后按照每一个层次的特点和整个概念的重点进行教学。首先质量守恒指的是反应的各种物质之间的总体的质量是一定的。而在反应之后留存下的物质则是生成物。从微观的角度上来说,在反应前和反应之后,物体之中原子的数量是没有变化的,其质量也没有增加或者减少。

3.讲解过程加深学生的记忆

某些化学概念的确定是在一定的过程之后才确定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这些内容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另外概念确定的过程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小故事,这些故事能够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利用这一内容提升学生的概念学习效率。

4.构建稳固的知识体系

化学知识之间的练习虽然不大,但是实际上也是存在有一定的练习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构建稳固的知识体系,这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概念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比如说在学习一个新的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其和另外一个概念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两者之间的不同,这样学生对这一概念的把握和理解程度就会更加的深刻。比如说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混合物和纯净物、分子和原子等,这些都是能够进行比较的概念,通过比较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此外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稳固的知识体系,这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5.明确外延

化学概念是有一定的外延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明确外延,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记忆的准确性,提高学生概念记忆的质量。化学概念的外延明确了概念的使用范围,使得学生在使用的时候能够心里有数。同时外延的确定也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比较轻松的完成学习任务。

初中化学教学是学生以后化学学习的基础,因此广大初中化学教师要对此给予积极的重视,而概念教学则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如何提高概念教学的准确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要仔细考虑的重要问题,希望广大教师积极思考真正做好概念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深度教学的概念篇10

关键词:物理;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074-02

物理概念是由物理现象、事实中抽象出来的,物理概念的基础就是物理定律、物理公式和学说,如果在掌握物理概念这一环节学生做的不好,那就很难进一步把物理定律以及公式掌握好。相对物理定律来讲,物理概念就像是构成物理学大厦的砖瓦基石,而物理定律就是支柱。因此正确地理解物理概念对于学好物理学是非常重要的。

一、要了解物理概念是不断发展进化的

因为人们理解的物理现象,是在有限空间范围内的无限发展和变化,所以针对物理概念整体理解也经历了由浅至深,由简单到复杂,从外到内的过程。换言之,一个完整概念往往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不明确的概念。比如,对力的概念的发展,从亚里士多德时期到牛顿时期超过了两千年。而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物理理论,则是完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研究的,完全抛弃了牛顿物理力的概念。“光”的物理概念,则经历了牛顿“量子粒子说”、“惠更斯波理论”、麦克斯韦的“电磁说”、爱因斯坦的“量子说”,直至光的波粒二象性本质特征被发掘出来,历时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实际上,任何的一个物理概念的出现与形成,都会经历一个动态历史的阶段,都有从低到高、从感性到理性的出现、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介绍物理概念,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们知道,目前所学、所讲的东西并不是死的,将来都是会根据实际有所发展的。这样就把概念的定义讲活了。切忌让学生形成一种僵化的思想,僵化思想是指学生会以为物理概念是绝对不能破坏的,这样是错误的。事实上,物理学永远是探索中在不断前进、不断得到发展的。讲解物理概念的方式是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结合物理学的概念来解释物理概念发展的历史,这样既符合认知规律,又有趣味性,会使学生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能帮助学生淡化与消除物理概念来源的“神秘感”。没有任何的物理概念、定律可被视为最终真理,人们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的物理知识的范围只能是一种相对真理。

二、物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反映在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独特本质特性,就是物理概念的内涵。概念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理解概念内涵。例如,“密度”的概念,我们必须知道,不同的物质,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相同的物质,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肯定的。只有从这两个方面讲,才能让学生明白:对于某些物质,它们的比值是恒定的,与质量和体积的大小无关。这种比值不变的特性,是一种物质的本质属性的反映,称为密度。明白了这一点,学生就不会再说,质量越大的物质,密度越大;体积越大,密度越小了。物理量的内涵,除了把它的本质属性定性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还要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来得出它的定义式。最严密、最精确、最概括的方法是用数学公式定义物理量。例如加速度、电阻、电量、电场强度的定义式都是量度公式,而不是决定条件式。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区分物理量的测量公式和决定条件,结合的文字描述和数学表达,从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理解其内涵的物理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就是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外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概念的适用范围,它表明重力、弹性、摩擦力、磁场等这些对象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在概念教学里,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要让学生逐渐的理解。学生学习了物理概念的外延后,也有利于深化和拓展这对一概念的理解。

三、了解概念、其他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很多物理概念的本质既有不同的一面,又有具有联系的一面,教学时要注重一定的概念本身,但也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比不同的概念,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举一反三,让学生能明白这些概念的不同,加强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例如: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磁通量的变化速度,可以模拟一个例子,让这三个概念进行比较。在匀强的磁场中有一矩形导线框,长1.5m,宽1m,线圈平面垂直磁场方向,磁感应强度为0.06T。线圈磁通量是多少呢?那与磁场平行方向上的线圈,磁通量是多少呢?在这个过程中,磁通量变化是多少呢?如果完成了这个过程,第一次用0.1s,第二次用0.01s,哪次磁通量的变化更快呢?通过这个举例可让学生知道任何位置对应磁通的线圈平面、磁通量状态。磁通等于磁初末状态变化,差异。在磁通量单位时间的变化来表示,即磁通量的变化率。学生把不同物理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理解清楚,才能正确地理解概念,防止错用概念,提高、加强其运用概念的能力。

四、对概念定义中的关键“字”、“词”要咬文嚼字

比如,楞次定律:“感生电流的方向,总要使感生电流的磁场,阻碍引起感生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第一句话指出定律是用来判断“感生电流方向”的。第二句中的“总是”,其含义是“肯定”。第三句中的“阻碍”,不是“阻止”,当然也不是“产生相反方向的磁通量”,而是“感生电流磁通量减少时,感生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阻碍它减少;感生电流磁通量增加时,感生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阻碍它增加。要注意,“引起感生电流的磁通量是变化的,引起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在阻碍这个变化的”。总之,对解释单词和句子的词概念的界定,关键的“字”、“词”进行仔细研究,使学生的概念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五、学会概念的运用

“学以致用”既是教学目的,也是概念教学中的基本要求。学生的物理概念只有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是了解和掌握了概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习题,习题可以加强学生对概念本质的掌握。但是要选择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习题,从而达到强化概念的目的。比如:摩擦的概念。摩擦要阻碍物体的运动?我们可以怀疑;静摩擦力必须在静态物体发生?可以怀疑;摩擦阻力?加速度的概念?可以怀疑;速度变动越大,加速度越大?减小的加速度,减速度?加速度是正的,速度会增加?用这种方法,首先对虚假陈述的物理概念,揭示其概念的内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使用自己掌握的物理概念,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掌握更加精确和深入的概念。

总之,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对每一个概念的深度和广度都进行深入研究,并较好地完成物理概念的教学,最终要使学生达到会正确科学地运用物理概念分析物理现象、解决物理问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