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后勤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22:52:32

学校后勤论文

学校后勤论文篇1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思想逐渐向着多元化发展,然而,在传统的管理中很难顾及到学生的思想差异性,更谈不上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导致学生管理工作问题频出。随着我国“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提出,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也在发生积极的改变,而“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正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这种管理模式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更加精细的服务,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适合学习和发展的环境。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各项管理的规范化,能够极大的改善后勤人员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使管理工作更加贴近于学生的需求。另外,“以学生为中心”的后勤管理模式能促进管理人员与学生的互动,有效获取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反馈意见,帮助后勤管理部门完善管理方法与策略,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2.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在不断地改革中日趋成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高校后勤管理水平的发展。如:后勤部门在管理中非常注重于经济部分,导致教育功能被极大的忽视,在校园内各种商业网点越来越多,存在很多的经济活动,校园内的餐厅、超市等被各种营业城所承包,导致经营者一心追逐经济效益,学校的各项规定无法约束其行为。如,如承包出去的高校食堂,商家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以低价购买病死猪肉,并以此为原料生产加工猪肉菜肴,然后再以高价卖给学生,置高校学子的健康于不顾。这只是高校后勤的一个缩影,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说明了高校后勤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其次高校后勤管理各种业务内容与经营内容处在矛盾的位置,经营管理本身是为经营活动提供服务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其发展,主要是为了是经营活动变得更加的合理化,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后勤管理的主要目标则是提高工作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往往需要控制成本,经营与管理之间存在矛盾。第三高校后勤管理普遍存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制约了后勤管理及服务的质量,后勤部分在管理中普遍存在忽视学生的价值缺陷,最后后勤管理工作的反馈机制不够完善。

3.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构建

首先,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是一门“繁、杂、细、变”的工作。后勤管理服务的涵盖面非常广,涉及的内容广、牵涉的部门多,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长效的工作,一不留意就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出现问题,并且后勤管理服务有体现学校门面的作用,必须认真思考,落实有关政策,把工作做到实处。在后勤管理服务的活动中,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凭借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为师生员工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和要求,采取不同的管理服务方法,营造高效服务理念和氛围。其次,根据学校及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了解在当前社会下,后勤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更加适合用于学校发展的管理机制。可采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使学校的后勤管理变得更加的规范化、标准化。在后勤管理中不断增加教学的评估工作,使各项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更加的规范化,不断完善后勤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办法,及时处理学生的意见。建立高校尽快理清后勤服务、物业以及管理之间的关系,改变目前商业性质过重的现象,学校可以与商业机构进行谈判,争取学生公寓管理的权利等,不断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逐渐收回学校食堂的管理权利,不断引入到竞争机制,保证学生的餐饮安全,与商业机构协商,将学校商业街的权利规划到后勤管理部门,方便商业街的管理,改变经营混乱的局面。另外学校应逐渐规范后勤制度,在学校的事业经费中增设后勤开支,并把后勤管理模式列入到奖励中,对于后勤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学校应允许他们有针对性的完成毕业论文,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高校的后勤管理中还需要不断加强科学技术的使用,减少后勤人员的工作量。其次在高校后勤管理中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发挥出管理制度的优势,建立更加合理性的组织结构,不断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在后勤管理模式的构建中一定要把学生放在中心地位,实现人性化服务、规范化服务以及主动化服务等,建议高校每个月举办一次后勤接待活动,解答现场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超过后勤外的部分问题,也不能忽视,而是详细记录下来,反映给上级部门进行处理。对于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解决,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4.结束语

学校后勤论文篇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也得到快速发展,高校后勤经济活动已不再是简单的高校内部间的往来。国家在政策鼓励的同时,加强了税收管理,国家对高校后勤企业的所得税减免条件限制更加严格,高校后勤企业的税负就会增加。随着后勤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主体逐步成熟,纳税成为后勤企业的一项重要成本支出,后勤企业开始关心成本核算,纳税观念已有了较大提高。目前,全国已有上百所高校后勤注册独立法人企业,还有些高校后勤注册几个不同行业的独立法人企业,这些后勤企业面向社会乃至国际进行生产和贸易活动,其中有大部分经济活动涉及到增值税业务,如何合理避税和按身份正确纳税已成为企业管理的必然需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理》规定,将纳税人按其经营规模和会计核算健全与否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并规定了不同纳税人的适用税率。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的纳税人简单的认为一般纳税人税负轻或小规模纳税人税负轻,于是,千方百计地进行纳税人身份置换,尤其是后勤一些规模比较小的经营实体。其实,仅税负轻重而言,并不简单的取决于纳税人的身份,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纳税人所经营的商品的增值率、商品成本项目构成等要素。现就高校后勤实际工作中关于增值税纳税人身份的确认和对税负的影响,谈几点看法。

一、增值税的“增值额”所包含的内容及税负

增值税使对在我国境内(除台、港、澳以外)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货物或应税劳务销售额,以及进口货物金额计算税款,并对一般纳税人实行税款抵扣制的一种流转税。从计税原理上看,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和流通各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附加值进行征税,所以叫做“增值税”。但在增值税的实际操作上采用间接计算方法,即根据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不含增值税),按照规定的税率计算税款,一般纳税人从中扣除上一道环节已纳增值税款,其余额即为应纳增值税额。即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或=(商品不含税销售额-外购原材料或商品不含税进价额)×实用税率;小规模纳税人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即应纳税额=不含税销售额×征收率,或=含税销售额-含税销售额/实用税率。

根据不同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增值额”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1)商品流通型的后勤企业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的“增值额”的构成要素比较简单,就是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即商品销售毛利。(2)生产型的后勤企业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的“增值额”为商品的售价额与生产该商品外购原材料、动力之间的差额,即增值额=商品售价-该商品的原材料、动力成本。从增值额构成的要素来看,包括产品销售(主营业务)利润、产品销售(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产品生产成本中的人工费,折旧费等加工费用。也就是说,这些企业增值税的“增值额”不单包括了商品和应税劳务的实际增值额,还包括了商品和应税劳务的部分成本。(3)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由于按6%或4%的税率采用销售额×税率的简易方法计算应纳税额,其销售额(扣除6%或4%的增值税)就可视同为“增值额”。

二、不同纳税人税负的比较方法

由于不同的纳税人计税方法和税率不同,在购进货物和商品销售价格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应纳税额往往是有差别的。

例1:某高校后勤是属于一般纳税人的生产型企业,以含税117万元购进原材料,其中增值税进项税17万元,全部加工生产成商品,以含税292.5万元的价格销售,其中增值税销项税42.5万元,应纳税额为25.5万元(42.5-17)。同等条件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则为16.56万元[(292.5/1+6%)×6%]。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比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多8.94万元(高35%)。

例2:某高校后勤是属于一般纳税人商业企业,以含税105.3万元购进商品,其中增值税进项税15.3万元,以含税117万元的价格销售,其中增值税销项税17万元,应纳税额为1.7万元(17-15.3)。同等条件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则为4.5万元[(117/1+4%)×4%],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比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多2.8万元(高164.7%)。

那么,如何确定高校后勤中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等于小规模的应纳税额这个平衡点的呢?这要从商品销售价款与商品、货物购进价款之间的差额入手。从理论上讲,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商品销售价款-商品、货物购进价款)×适用税率,商品销售价款和商品、货物购进价款均为不含税价,如果将“商品销售价款-商品、货物购进价款”称为进销差价额,将“进销差价额/商品销售价格”称为进销差价率,则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商品销售价款×进销差价率×适用税率。小规模的应纳税额=[商品含税售价/(1+适用税率)]×适用税率。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与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的平衡点为:商品销售价款×进销差价率×一般纳税人使用税率=〔商品含税售价/(1+小(下转第14页)(上接第12页)规模纳税人适用税率)〕×小规模纳税人使用税率,将此公式整理得:平衡点的进销差价率=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一般纳税人增值税销项税额。当实际进销差价率高于平衡点的进销差价率时,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高于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反之,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低于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前面所举例1,平衡点的进销差价率=16.56/42.5=38.96%,实际进销差价率=(250-100)/250=60%,高于平衡点的进销差价率,所以,一般纳税人的纳税额比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高8.94万元;前面所举例2,平衡点的进销差价率=4.5/17=26.47%,实际进销差价率=(100-90)/100=10%,低于平衡点的进销差价率。所以,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比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低2.8万元。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1)一般纳税人只有商品销售价格高于商品(货物)购进价格时才产生应纳税额,而小规模纳税人无论商品销售价格是否高于商品(货物)购进价格,都会产生应纳税额;(2)当实际进销差价率高于平衡的进销差价率时,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高于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反之,则低于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3)工业企业产品成本中,外购原材料费用占成本比较低的(如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应纳税额高于外购原材料费用占成本比例较高的企业;(4)增值税应纳税额不同,由此而产生的城市建设维护税和教育附加费也不同,进而会对所得税产生影响;(5)由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外购原材料成本和商品销售价格的计算方法不同,会对所得税产生影响。

三、强化高校后勤税法培训

对高校后勤财务人员的税法培训刻不容缓,尤其在税务税法、财务政策、会计技术和计算机水平等方面强化培训:(1)要培养会计人员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集团可通过业务技能培训和经验技术交流等形式,使集团财务人员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能,以适应高校后勤改革深入发展的要求。(2)要建立不同时期有不同侧重的后续教育机制,随着社会法制健全程度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后勤财务人员则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加强税法等法规学习,为高校后勤改革取得更大社会效益提供保障服务。(3)要建立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信息化会计后续教育新模式,当前对职业后续教育方式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信息技术,尤其是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后勤整体的发展也要跟随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而进步,后勤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同样也要建立信息化下的新模式。

总之,后勤企业的财务人员要适应新形势,学习新业务。充分利用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利用税法及相关条文进行后勤企业纳税筹划,在不违犯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依据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选择较合适的方案,正确选择增值税纳税人身份,准确界定兼营行为,分别核算,为高校后勤企业合理避税,均衡税负、减少支出成本。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教科书).

学校后勤论文篇3

关键词:高校后勤 和谐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115-02

高校后勤服务部门(实体)是从学校的一个直属部门逐渐演变的特殊企业,当前面临着诸多的困惑和问题,一是在缺乏强有力的行政助推的背景下,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路径怎样选择;二是在全面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的新形势下,如何充分、有效的保障员工的权益;三是如何有效解决学校教学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师生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对后勤服务提出的新要求。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高校“和谐后勤”建设势在必行。

一、高校“和谐后勤”的内涵

“和谐”思想古今中外由来已久。“和谐”作为词语,“和”指的是音乐和调,谐,由“言”与“皆”组成,就是“和”、“合”的意思。所以“和谐”一词实际上就是“和”一个意思。中国古代典籍中,“和”的概念出现的很早,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和”字。后引申为一切不同事物之间互相作用而臻乎协调统一的哲学范畴。在《尚书》中,“和”被广泛地应用到家庭、国家、天下等领域中去,用以描述这些组织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的状态。孔、孟等人对“和谐思想”也都有颇多的论述,具体表现在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人与人之间相容相生,和平共处等。

“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在西方,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亚当・斯密、席勒、马克思等哲学家、思想家在其众多的论述中包含了丰富的关于和谐的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1.结构功能论。认为人类社会看成一个大系统,社会运行是否良性,社会系统能否发挥其正常功能,取决于维护其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边界关系的最低平衡。

2.协和社会论。认为社会应当是为了共同利益,协调行动的统一体。社会成员之间的协和程度,将高协和社会和低协和社会区别开来。在社会成员高协和的社会,人们和睦相处,合作共事,在社会成员低协和的社会里,人们互相倾轧,损人利己。

3.社会系统论。认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系统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均衡和协作,系统本身存在着与环境的交换。纵观古今中外哲学家、思想家们关于“和谐”的论述,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和谐”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行为方法和人们追求向往的一种境界,是矛盾对立的双方彼此依存地处在同一个共同体中,是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主体价值追求与客观平衡相符合的一种客观关系。以“和谐”理论为指导,认真剖析高校后勤的本质,我们把高校“和谐后勤”的内涵概括为多途径、多层次、全方位的有机协调学校、后勤、员工三者间的关系,通过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着力拓宽后勤生存的空间,提升发展的层次,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二、加强高校“和谐后勤”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高校“和谐后勤”建设是后勤党员干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载体。建设“和谐后勤”是个过程,体现在思想观念和具体的行动中,尤其需要每一个党员树立榜样,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觉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岗位,无私奉献。高校是先进生产力的产生地和传播机,做为高校的后勤党员干部虽然不直接创造和传播先进生产力,但为创造先进生产力的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样也是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校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全体师生“自强不息、发愤图强”的精神,也塑造了高校特有的文化氛围,把后勤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融合到学校中去,同步于学校的快速发展中,则充分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学校的发展有后勤保障的需求,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有服务的需求,这一切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服务于学校的发展,服务好师生的要求是最直接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加强高校“和谐后勤”建设是突破后勤改革之瓶颈,促进后勤服务稳步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历了十多年。通过改革引入了社会力量、社会资金建设学生公寓及其它后勤服务设施,不仅解决了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后勤事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改革过程中的“路径依赖”不仅在一般意义上起作用,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仍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社会化改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困难,后勤服务部门(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牢固树立“师生为本,服务至上”理念,练好内功,通过服务凝聚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已成为深化改革的有效途径。而后勤服务的品牌形成,一方面需要后勤人自身的努力,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则是服务对象的理解和认可。要获得服务对象的理解和认可需要有和谐的环境。

3.加强高校“和谐后勤”建设是建设平安校园,确保学校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有力推进剂。和谐与平安是同一命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离开了“和谐”,“平安”无从谈起,没有平安的校园环境,和谐的局面也无法构建。“平安校园”是学校发展的基本保证。建设“平安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确保校园稳定是首要标志,。当前由于高等教育等教育的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收费制度的改革等使校园稳定出现了新的问题,需要有高质量的教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满意的后勤服务来保证,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却使为学生提供生活服务产品的后勤企业(部门)与作为消费者的有知识、懂法律的青年学生消费者间因为追求目标的差异带来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突出,数量庞大的青年学生聚集在面积有限的学生公寓内,因为学生公寓的管理模式、管理人员的素质、手段、服务的内容、标准的差异及外界环境的诱发等都给“平安校园”带来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面对新问题、新矛盾,我们应以系统的观点来全面审视“平安校园”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树立“学生遵章守纪时,我们是服务者;学生有困难时,我们是协助者;学生违纪时,我们是管理者”的管理和服务理念,通过高标准的服务来化解矛盾,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增进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融洽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高校“和谐后勤”建设的有效途径

1.以人为本,关注员工的利益和发展是高校“和谐后勤”建设的首要任务。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马克思说:“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他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换句话说:人应当融入社会,社会应当融入人,这才是高度和谐。近年来,随着学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各类社会佣工(外来务工人员)已成为学校后勤服务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目前仅后勤公司拥有各类社会佣工650人,是三年前的2.5倍。其中18~30岁占33.6%,31~40岁占25.48%,41~50岁占37.58%,51~60岁占3.87%,构成了后勤公司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一群体中,文盲占2%,小学占16.14%,初中占59.8%,高中(技校、中专)占20.93%,大专占1.13%。虽然这一群体的学历层次、文化水平与高校的师生形成巨大的反差,但他们依然是高校后勤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这一群体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与高校的环境有诸多的不适应,但他们仍然是保证高校发展的生力军;尽管他们因其自身综合素质的局限,其中的绝大多数只能处在层次低下的弱势阶层,但他们仍有自身的追求和理想,因而成为高校“和谐后勤”建设的重要一员。在高校“和谐后勤”建设中,应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合理需求,一是要建立有效的教育培训机制,通过教育培训,一方面促进员工不断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藉以逐步提高后勤员工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能使外来员工尽快了解高校的现实情况,熟悉高校的工作规律,使员工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融入到高校的大环境中来。二是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用人机制,用机制激励人,用机制促发展。三是要建章立制,推进民主化管理,培养员工的参于意识、责任意识,用制度保障员工素质的全面提高。

2.创新后勤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是高校“和谐后勤”建设的基础。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黑格尔进一步解释说:“简单的东西、一种音调的重复并不是和谐,差别是属于和谐的;他必须在本质上、绝对意义上是一种差别。”后勤服务(企业)部门作为学校提供后勤保障的主体之一,在“服务与被服务”的系统内,面临的是“服务无止境、经营管理有成本”这一矛盾。高校的后勤服务企业的特性决定了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本质是为学校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方便,解决后顾之忧,最大限度的培养人才。服务水平与服务技能的现状与服务对象对服务满意的追求构成了服务过程中的对立,正是这种对立,才为构建“和谐后勤”提供了基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有较长的历史,目前仍然是一个热门话题。从现象上来看,后勤社会化改革是要将学校的服务市场化,引入竞争机制,降低服务成本,但从各地各高校的改革模式来分析,改革的实质依然是坚持高校后勤为学校教育事业服务的宗旨,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后勤的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是要引进社会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理念、管理的模式、管理的方式方法与传统高校后勤服务的观念、管理模式的对立统一,也构成了建设和谐后勤的坚实基础。在建设“和谐后勤”的过程中,后勤(企业)部门应正确把握教师、学生等各种关系的对立统一,大力引导干部职工树立“优质服务是立身之本、在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思想,树立“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服务观念,变“有求才服务”为“主动服务、特色服务”,把服务与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学校综合实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结合起来,使服务对象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一种产品,同时还是一种享受。

3.创新服务的内容、自主提升,创新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是高校“和谐后勤”建设的核心。有学者研究认为,和谐的本质属性是人的主观能动的价值追求与客观平衡相一致,或者说是主观思想意识平衡与客观平衡的对立统一。应当说“兢兢业业工作、实实在在做事”是后勤人精神的真实写照,“在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也是后勤人的基本追求。但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对同一事件看多了、感受多了,就会产生疲倦,一有新的内容、方式出现,立刻会产生新鲜感。只有满足人的这一基本心理需求,工作结果才能获得认可,主观能动的价值追求才会与客观平衡相一致。然而,人的思想意识在反映客观现实时,总是对被反映的对象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和改造,使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现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果这种差距很大,就不会产生统一,必须要有适当的行为来调整。高校的后勤服务量大面广,做好一时一事的工作不难,难就难在随时随事都要做好。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师生人数的增加,高效、优质的服务需求对后勤原有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后勤服务工作可细分为餐饮、物业、维修接待服务等具体工作,尽管部门间的工作内容和职责有差异、有侧重,但是服务的对象都是相同的,服务对象对服务质量的要求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讲,后勤服务不论怎样细分服务内容,对服务对象而言,则依然是个团队行为,必须由个体行为的协作和合成。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一个集体比做一幅拼图,而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就是拼图中的一块,每一块都有自己特殊的形状,只有每一块都能完全锲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俗话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说明了个人的形象和作为对集体声誉的重要性,“一个好汉三个帮”正可以说明服务工作需要有相互的协作、补台的及时。人的心理需求和后勤服务工作的特性要求我们的员工把自己置身于消费者中,不断的换位思考,不断的发现问题。后勤服务工作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后勤服务的管理日趋科学、规范。要探索与发展全新的后勤服务形式,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提高高校后勤服务品质,保证后勤服务质与量共同提高的必由之路。

4.创新自我评价的标准是“和谐后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和谐”首先表现的是思想和谐,因为平衡是客观世界的总法则,客观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中并不总是一种和谐。人们只有对这种平衡进行了价值判断并在符合主体需要的价值追求中维护或打破原有的平衡,或创建起符合主体需要的新的平衡时,这种客观平衡反映到人的意识中,才是一种和谐。长期以来高校的后勤保障体系总体而言是处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之中,广大后勤人凝炼出“吃苦耐劳、勤奋奉献”的后勤精神,得到了服务对象的高度评价,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广大师生员工对后勤服务的需求在不断地做出调整,对后勤服务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地调整,“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是后勤服务最显著的特点。建设“和谐后勤”,就是要使后勤战线上每一个员工都清醒的认识到服务对象的良好评价、领导的肯定更多的是对后勤工作的理解和宽容。满意是动态的,今天的满意意味的是更高服务水平和更优服务质量的需求,应当牢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教导,经常性的审视自我,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意识。只有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发现不足、不断改进,提高自我评价标准,才能使服务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和谐就能在稳定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史美珩,周容庭.《书经》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今日中国论坛,2006(1)

2.李钟麟.论儒家和谐思想与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东疆学刊,2006

3.夏向东.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前进论坛,2005(5)

4.刘卫学.中外和谐思想发展的脉络.江西社会科学,2005(6)

5.焦淑军.马克思“两种尺度”理论中的和谐思想.东疆学刊,2005

6.张正才,李斌.论高校后勤实体企业文化建设.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7.黄睿.浅析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及其塑造.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3

学校后勤论文篇4

关键词:关心理论;高校后勤;服务育人;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191-02

高校后勤不仅为广大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生活等各方面服务,更是担负着“育人”的重任,即寓育人于优质的服务之中。高校后勤在不断加强管理建设的同时,应主动发挥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和服务育人的作用,为促进高校建设与发展做出贡献,进而创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诺丁斯关心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她围绕着“教育学生学会关心”这一主题对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建设性的主张。长期以来,全国各高校在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工作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服务育人并未发挥真正的作用。关心理论对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有很大的启发,本文通过对关心理论与高校后勤等相关论文进行研究总结和调查研究分析,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出论述,希望为高校后勤服务育人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树立榜样――塑造良好的后勤队伍形象

榜样是人们模仿的对象,榜样教育是通过引导学生模仿榜样的言行举止而实现的,大学生个人对榜样的言行举止进行模仿,从而内化为自觉、自愿的行为。后勤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教学及其他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高校后勤员工是青年大学生最接近的榜样,一个好的后勤员工应是青年学生模仿的对象,后勤员工对学生不仅仅只是服务人员,更应主动承担起育人的重任;后勤员工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将潜移默化地对青年学生起着感化、熏陶和示范的作用。

(一)努力提高后勤员工的综合素质

高校后勤可以通过引进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工作人员,大力加强后勤员工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各高校后勤员工文化水平大多较低。因此,高校后勤首先要做的是对现有后勤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随着社会数字化与现代化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广大教师与学生对后勤服务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因此,更需要高校后勤员工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和业务素质,提高自身的服务本领,主动承担起管理者、服务者和育人者的角色。他们的服务对象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因此,高校后勤要对员工进行思想、文化以及素质各方面教育,使他们与学生有话可谈、有理可讲、有道可传,更重要的是使后勤员工能对学生提供正确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引导。高校后勤也可以组织员工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练兵、劳动技术比武竞赛活动,在员工中形成比学习、比技能、比贡献的良好氛围,从而通过后勤服务工作全面体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理念。

(二)展示后勤员工热情关心的服务言行

高校后勤服务人员要在自己的职能范围内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自觉关心学生,并努力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高校后勤员工首先要做的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增进与学生的沟通,也许只是一个微笑,一句简单的关心话语,都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温暖,让他们体会到人与人交往的关键在于关心和真诚。高校后勤员工应多与学生交流,对学生体现出关心,让他们体会到在家一样的感觉。高校不仅要保障后勤人员的工作生活利益以增加后勤的凝聚力,还要改变他们仅仅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临时工”等错误的观念。从而增加他们的工作热情,让他们体会到归属感,同时也能把这种正面的力量传达给学生,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倘若学生在深夜突然发高烧,来到学校校医院就诊,我们的校医要像担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尽自己的力量去医治学生,关心他们的健康安危,毫无怨言地为学生们提供他们需要的服务,让学生们感受到在家一样的贴心与温暖,在他们年幼的心理种下难忘的情怀,后勤员工用敬业的服务精神感染着学生,当学生毕业走入社会以后会自觉遵守真诚、热情的为人处世态度,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出好业绩,促进自己的成长成才。

二、增加对话――加强员工与学生的沟通

(一)培养后勤员工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高校后勤要实现服务育人的目的,就要增加后勤员工与学生的沟通,因此,每一个后勤员工都应从亲切、友善、热情的言行举止开始,从自己应该做和能够做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使高校后勤服务育人从点点滴滴这样的小气候开始,坚持下去、推广开来,长此以往就可以形成具有良好道德风貌的校园大环境。后勤员工通过提高自身的优良作风和先锋带头作用,以身作则的对学生服务教育。后勤员工的思想作风、工作态度和道德修养,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可能对大学生们产生微妙的影响,对在校大学生们的思想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熏陶作用。后勤员工自觉地将“服务育人”运用于服务的全过程,如此才能促进学生与后勤员工的沟通和谅解,从而进一步实现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目标。

(二)构筑后勤员工与学生关心和沟通的交流平台

高校后勤应是勤劳朴实、兢兢业业、热情亲切的一支队伍。高校后勤员工要加强自身的职业意识和服务意识,自觉接受监督,开展挂牌上岗制度。开设后勤服务热线、后勤障碍报修服务台、意见箱、后勤网站等,为方便广大教师和学生报修,及时排难解忧,争取学生、老师以及员工们的理解、合作与支持,定期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举行听证会,与学生展开讨论。值得注意的网络沟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后勤也要不断开拓与学生沟通的新途径,后勤可以安排网络监管小组,使后勤网站不仅仅只是一个摆设,而是实实在在与学生交流、拉近关系的工具,时刻注意学生的需求,满足他们合理的要求,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后勤员工的热情与温暖,从而转变师生对后勤的偏见,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服务质量,使高校后勤服务可以实实在在地贴近学生,逐步实现后勤服务育人的目的。

三、深化实践――举办有利于关心的活动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学生服务

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应该具有主动承担责任和奉献他人和社会的品质和意识,大学生承担责任和贡献自己力量的最重要途径是社会实践活动,因此高校后勤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多举办实践活动,磨炼学生的意志、提高他们的能力,实践活动对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存在感具有不可取代的影响作用。高校后勤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更容易展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了解人民的意见、社会的情况等等,深化他们对书本知识的体会和理解,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贴近他人和服务他人,这样的精神也使大学生能进一步树立真诚、友善、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大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端正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更利于他们实现社会需求和自我价值,在实践活动中改正自身错误并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二)提供丰富的实践岗位让学生体会关心

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强调,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们所了解”。高校后勤可以提供多样的勤工助学岗位,这些岗位将无形中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现行的教育宗旨是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全面发展,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补充,高校后勤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和岗位,后勤员工也能够指导他们,后勤员工用自己爱岗敬业的专业行为和充满热情的服务态度去感染和影响着大学生,使大学生也可以在充满爱的氛围中热爱劳动并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从而达到服务教育的目的。

四、强化认可――内化关心行为

(一)深化后勤员工关心育人的思想

在校学生以及教师,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后勤的各种服务之中,包括教学楼宇、餐厅食堂、学生寝室以及教师公寓、校园超市、校园洗浴中心、学校医院、校园环境、绿化以及各种维修等等,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后勤服务。优质的高校后勤服务,可以对大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他们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正面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强化服务意识,深化员工的关心行为、实现优质的后勤服务是高校后勤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各项服务工作中,后勤员工不仅要满足广大师生的一般需求,也要努力满足教师和学生们多层次、多方面的不同的需求,高校后勤不仅要努力解决现在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更要探索并解决好某些大学生的个别问题。在赢得高校领导以及广大师生和员工理解与支持的同时,也被社会所认可,在各种高质量的服务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在校大学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对学校、社会的信任和责任感。

(二)增强大学生的关心意识

增强大学生的关心意识,首先要使高校后勤员工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的职业精神,要善于发挥服务育人的作用,不断提高后勤员工的各方面素质,使后勤员工掌握专业的服务技能,努力提高后勤员工的服务水平与综合能力。后勤工作服务人员通过自身人生阅历、生活常识等方面对大学生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对他们表现出体贴与关心,努力帮助广大师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加强自身技能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以及良好的正面积极的职业道德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关心,并通过和他们交流起到相互帮助的效果。这种来自于人性最真切的关怀才能使大学生们感动并付诸行动,进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如此以往,他们才会自觉地去关心他人。

在后勤服务育人的工作中,大多都蕴涵着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高校后勤工作应该立足于大学生们的个人发展、着眼于大学生们的未来发展,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努力。高校后勤的关心育人教育是大学生们在课堂上和教科书中学不到的,这些对大学生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以及促进大学生们形成健康、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雪霞.诺丁斯关心理论对教师素质的全新要求[J].外国教育研究,2003(3).

[2]亓素梅.关于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的思考[J].岱宗学刊,2006(2):6.

学校后勤论文篇5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互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大学生是高校后勤管理主要的服务对象,高校的后勤管理既具有教育属性又具有企业属性。从教育的角度来看,高校后勤管理是保障高校教育工作顺利进行,为师生活动提供相应的物质支持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探讨高校后勤管理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对于提高后勤管理效益和增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知识,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后勤管理的职能

高校后勤管理是大小开展日常的教学活动、科研和师生校园生活的基础性保障,是每一个大学生进行生活和学习的物质基础,高校的后勤管理水平之间的影响着大小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其他教学科研活动的进行。高校的后勤管理与社会上的其他后勤管理相比,具有其独特的的教育属性。首先,高校的后勤管理是体现高校特有的文化氛围的重要方式,整洁的校园环境和教学生活设施是校园文化的具有表现。其次,高校后勤管理可以实现与大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学生通过产于后勤管理活动,来建立劳动意识和获得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高校后勤管理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

后勤管理作为大学综合管理的一部分,后勤管理所提供的服务影响着大学教育。在大学生的大学生活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不是呆在课堂去听课而是在图书馆、自习室、操场等各个学校的教学功能区进行着学习和生活,校园的环境无声无息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和学习。而这些校园环境,就是高校后勤管理的部分,后勤管理也是高校教育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着大学生。高校后勤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主要的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后勤服务所带来的的整洁的环境和合理的服务设施的布局,创造一个良好的后勤文化;二是后勤员工的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准,特别是勤劳朴实的工作作风,弥补了大学环境中过多的学术思想和空谈思想的不足,后勤职工身上的优良品德和价值观念、人生观念通过与学生的接触传递给大学生,促进其全面的发展。三是通过后勤工作对大学生校园日常生活的约束性。

三、大学生对高校后勤管理的互动参与作用

首先,高校的后勤管理具有其经济属性,大学生是高校后勤服务的主要对象和经费来源,大学生作为高校后勤的主要消费者,对后勤管理工作具有首要的发言和评价的权力。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发展模式下,大学生对高校后勤的互动参与作用,首先体现在对其服务内容和质量的监督,对其相关价格等市场化行为的监督,是推进高校后勤管理市场化、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措施。

其次,大学生参与到后勤管理中来,可以增加学生与后勤部门之间的了解。在实际的后勤工作中,由于工作性质所决定的,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一般不被外人所了解,这常常会造成学生对后勤管理的服务表现出不满意,对涉及到价格的问题表现出不信任,这是由于学生和后勤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引起的。对此,可以通过成立相应的学生社团组织,如食堂伙食监督小组等学生组织,对后勤服务进行监督,可以有效的提高后勤管理的水平。还可以及时的向后勤部门反馈来自于学生的信息,对出现的不足及时的改正。后勤部门也可以通过学生组织向学生传达自身的管理的执行标准,增进了解。

最后,学生可以直接以勤工俭学、文明宿舍建设和义务劳动等活动形式参与到后勤管理的工作中来,做校园文明环境建设的主人,体会劳动的光荣。勤工俭学活动一般是由高校的后勤部门为贫困学生提供的课外兼职工作,主要集中在大学食堂、图书馆等部门,大学生通过直接的参与后勤活动,活动劳动的报酬。勤工俭学是大学生作用与后勤管理的重要方式,它直接的推动了后勤管理的服务水平,节约的管理成本,而且对大学生本身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文明宿舍建设是高校后勤常会进行的,以宿舍为单位,以宿舍卫生和文化为主要考察对象的活动,大学生在活动中可以体会到后勤管理的重要和建立校园的主人翁精神。义务劳动是大学课程中设置的学生参与校园卫生等后勤活动的课程,是大学生了解后勤管理重要性和体会劳动艰辛的一个途径。

四、增强高校后勤管理与大学生互动的策略

1、让大学生广泛的参与后勤服务

高校后勤服务涉及到学校教学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部分可以增加大学生参与度,建立多方式多渠道的大学生后勤参与途径。如大学餐馆的勤工俭学,由后勤饮食服务管理部门向学生提供食堂饭菜出售窗口、卫生打扫、原材料采购等机会,让学生全面的了解高校后勤的保障工作,认识到后勤工作的艰辛和重要性。勤工俭学是高校后勤与大学生之间互动作用的一个较好途径,既可以增加大学生对后勤管理的认识,也可以解决贫困学生的生活保障问题,一举两得。此外,在学生的课程中安排后勤管理的体验课程,如打扫校园卫生和负责公寓管理等,让学生深入的参与到后勤工作中来。

2、成立学生监督委员会

学生监督委员会是代表学生,对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作出监督和提出意见的组织,是后勤管理和大学生之间互动的桥梁。学生监督委员会,是学生作为高校后勤的主要消费者,行使其对服务质量的监督权利的主要途径,监督委员会的成员由学生选举学生代表参加,监督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密切关注高校后勤在饮食、公寓管理、卫生和水电等直接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服务方面的质量问题,收集学生对于后勤服务的意见向后勤服务部门反映。学生监督委员会还可以直接代表学生参与到后勤管理工作中来,比如在高校中常见的宿管会,就是利用学生直接来进行后勤管理的一个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很好的实现后勤部门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可以降低后勤管理的成本,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

3、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搭建新的互动平台

高校后勤管理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作用,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后勤管理中来,从中获得社会实践知识、培养劳动精神和行使监督权力,这都需要后勤管理与大学生之间有效的信息交流作为保证。现代高效都进行了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建有校园网络,一些后勤服务如食堂、图书馆、体育场等也都被纳入信息化的校园网络,高效后勤管理部门和大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一便利优势,建立后勤管理信息网站、交流论坛等,后勤部门将实时的一些信息到网站上,学生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查询和反馈意见,实现有效的互动沟通。建立论坛,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较为简单有效的网络沟通平台。

总结:

高校后勤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一方面表现在后勤管理为大学生提供着后勤服务,是正常学习和生活的保障;另一方面表现在高校后勤部门作为高校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方式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着大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念,大学生通过参与后勤管理获得社会实践知识等。做好两者之间的互动,可以对后勤部门和大学生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怀娄,俞卫华. 论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学生互动参与[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11(04)

学校后勤论文篇6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系统重组

高等学校后勤工作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工作,是高等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后勤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封闭的、分散的、以自我服务为主的“一户一校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的自办后勤体系,其弊端日益显现,影响和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外部环境影响下,高校后勤内在的经济属性也要求自身的变革与发展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还要遵循经济规律。因此,我国高校后勤必然要走向社会化改革的道路。

一、传统高校后勤的确立、运营与缺陷

(一)传统后勤运营方式。

传统高校后勤是旧的国家体制条件下的产物,它的确立基于以下条件: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系统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短缺经济条件下的供给制;国家大包大揽式的招生和分配制度;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高福利和追求相对公平的低工资制度。在这种条件下,传统的高校后勤,水、电、暖、通讯、交通、伙食、商店、浴池、中学、小学、幼儿园、招待所、学生宿舍、家属住宅等生活和服务设施设备,应有尽有,绿化、清扫、维修等服务队伍一应俱全,后勤自成系统,实行行政管理。毋庸置疑,旧的国家体制对高校的发展曾做出过重要贡献。在这种条件下,也只能用学校办后勤来实现学校的后勤服务,保证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行,使得师生有较社会上更为方便和廉价的生活服务。在这种条件下,高校后勤系统在管理体制上自然形成“单位制”,大多数高校自然形成“拨款靠国家,服务要免费”、“一校一户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的运营方式。其组织形式的主要特点便是“大而全,小而全”,学校过多地承担着办社会的职能;运行机制则以封闭式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为主,用人看身份、分配大锅饭、干活大帮哄,不计成本,也没有节约和浪费的概念。资源配置的供给制,经费使用的拨款制,管理模式的行政型,服务方式的福利型,使得传统的高校后勤系统与我国高校自身存在着几乎母子般相似的问题。行政主导、条块分割、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忙闲不均、人浮于事、效率不高。

(二)传统后勤管理的主要弊端。

1、行政主导下的高校后勤必然给高校领导带来“家长”式的烦恼。我们的校长不但管教学、科研,还要管“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等。每所高校都是围墙圈定的“一大家”,这里的点点滴滴、是是非非,都对高校的工作或直接或间接、或大或小地产生着影响。在这种行政性、福利型的管理与服务模式下,高校领导必然有来自“后勤行政管理”的烦恼,学校领导不仅要管学子,还要管房子、车子、银子、孩子等事情,而这又是学校领导不想管又不能不管,且管起来十分费力、平衡十分困难又不见得十分有效的事情。这种模式下的校长有时更像一个后勤部长、一个平衡部长、一个保育院长,而真正用于教学、科研管理和学校发展战略思考上的精力只好打七折甚至五折了。

2、行政管理,政企不分,这既“套住了”高校领导,又阻碍了后勤服务的规范化、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后勤系统内单一的投资主体和僵化的机制,使得后勤主体更习惯于“等”、“靠”、“要”,更习惯于因循守旧、机械服从、被动应付。激励评价体系的缺陷,后勤管理者的行政任命、频繁变动,以及简单的“命令主义”、“老板”心态,加上对人的尊严的漠视、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漠视,使后勤主体最关键的因素――人的活力和动力逐渐萎缩,难有勇气和实力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3、后勤系统的学校“单位制”使得后勤资源重复配置,运行效率低下。可以说,绝大多数高校都是依靠行政拨款,享受国家补贴,独门独院办后勤,从事后勤服务的简单再生产。由此产生的结果是,规模越扩越大、校舍越来越紧,要求越来越高、档次越来越低、设施越来越旧,块块越来越多、服务越来越散、保障能力越来越弱,规模效益低下,资源重复配置,缺乏资金,缺乏场地等问题普遍存在。

4、由于过多办了社会应办的事,高校后勤不得不经常在社会目标与效益目标之间进行权衡与取舍。政府、市场、社会、学校各取所需,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要求和制衡后勤。一般地说,政府制衡更强调政治功能,市场制衡更强调经济功能,社会制衡更强调服务社会功能,学校制衡更强调学术进步功能,因此,后勤既要讲政治,守住稳定的前沿阵地,又要面向社会,应付来自各方面的要求;既要体现教育特色,保证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转,又要面对市场的竞争,找到自己的位置,求得基本的生存和发展。处在四大制衡条件下的高校后勤,有时只能是徒唤奈何。结果是市场目标被冲击,社会目标被弱化,影响了效益,影响了教学科研的保障,也影响了学校规模的扩张。现今形势下,传统高校后勤的管理与运营模式已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李岚清副总理在《给教育部的信》中就指出“后勤是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传统的高校后勤体制及运行机制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其在现今形势下表现出的种种缺陷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障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高校后勤的生存环境及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高校后勤实行社会化改革,已成为必要,也是一种必然。

一般认为,社会化可称之为社会性,“化”是指程度和过程,是指生产、交换、消费以及人和社会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过程。高校后勤社会化是相对于高校后勤服务的校园封闭性的单位化以及行政化而言的,是使高校后勤服务成为整个社会服务的一部分,使每一所高校的后勤服务都能实现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后勤服务的社会内容、社会目的和社会方式。因此,后勤社会化的定义可以表述为:通过分流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为主、高校选择、办学需要的市场化服务体系,使传统上由学校直接承担的教学、科研的后勤保障和师生的生活服务,逐步与教学、科研工作分离,发展成为独立的新兴高校后勤产业。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可包括五个方面:商品交换代替供给制,变无偿的福利服务为有偿收费服务;以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大生产代替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和“小社会”;以资产多元化代替全民一元化;劳务制度、物资供应市场化;校办后勤发展为行业化、社区化、社会化的服务于教育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

从教育与社会的不断融合来看,高校后勤社会化就是高校后勤与社会融合的过程,也是不断与国际接轨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融合”,并不是将高校后勤简单推向社会,学校不再有后勤。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正是由于在这方面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学校的稳定。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将学校后勤的管理与服务两种职能在“政企分离”的原则下分开,采取两种不同机制实现。一是建立高效精干的后勤行政管理机构,纳入学校行政管理序列,代表学校对后勤服务行使规划(计划)、组织和监控权。后勤管理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及实施管理的目的,都是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尽可能在最低总成本条件下实现既定的服务水平,即“寻求服务优势和成本优势的一种平衡”。二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服务价值理论,将后勤服务职能从学校行政系统中剥离出来,恢复其应有的商品化的属性和功能,回归社会。这里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学校在通过后勤与社会融合中,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利用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保障服务,通过某种利益分配方式,利用社会资金建设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服务设施,利用社会公用事业的设施、设备为学校提供水、电、暖、气、通讯、交通等条件;另一方面,将学校原有的后勤服务人员从学校行政系统中“成建制”地剥离出来,组建具有经济属性的、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服务实体、并逐步融入社会第三产业大军,成为按照教育规律的具有鲜明教育特色和现代企业制度所规定的企业法人经济主体地位的后勤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质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后勤服务的社会化。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性思考

(一)系统的理论指导是高校社会化改革顺利进行的依据。

为使高校后勤能适应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的需要,二十年来,高校广大干部、职工一直在进行着艰苦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探索,而且从理论上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不断地推动改革的深化。1999年、2000年和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先后三次召开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每次会议,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都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凭借这股东风,全国各地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风起云涌,形成了多种模式,取得了新的突破,为招生规模的扩大,解决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纵观后勤改革的过程,也不难发现,整个后勤改革的推进,都是由高等教育发展形势所迫,每一次改革高潮的兴起,也都是为解决某一影响发展的特定问题,如为使有限的后勤经费发挥更大效益,出现了“承包制”改革,为解决由于扩大招生而导致后勤设施不足、学校又无充足经费投入的问题,就出现了引入社会力量承担高校后勤服务的改革,等等。这多少有些就事搞改革的味道。尽管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提出了“后勤社会化”的概念,而且国务院和教育部(包括原国家教委)又先后在几个文件中都作了论述和决定,明确把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作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但后勤社会化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质是什么,后勤社会化战略的核心是什么,怎样去实现后勤社会化等等,一直没有统一的认识,也没有系统的论述。于是后勤广大职工在改革实践中,经常对一些问题感到困惑,如高校后勤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传统后勤的某些问题却反复出现;一些看上去很有价值的改革措施与政策,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引发了新的问题;政府下了很大功夫,投入很多资金,但后勤设施紧、缺、差的局面却得不到根本好转,等等。这一切说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缺少理论的支撑。追寻高校后勤改革二十年风风雨雨的脚步,不难发现,每一个闪光的足迹,无不同后勤改革的理论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每一段坎坷的路,也都与理论指导与理论实践的不足连在一起。

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的逐步发展,必然要涉及到更深层次的问题,如管理理念问题、后勤体制问题、产权归属问题、资源配置问题,等等。为使高校后勤改革能够健康发展,不断深入,达到目的,必须对前段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理论上的阐述,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改革、把握改革。从而保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能够抓住实质,使得制定政策和出台改革措施能有战略考虑,具有前瞻性。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自己的战略研究,需要自己的理论,没有战略的考虑,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二)实现后勤系统重组是解决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根本问题。

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不能只满足在后勤管理和经营的一些环节上的改进,而必须从战略高度以系统的观点,抓住实质,解决深层次问题,这就是实行后勤系统重组。第一是管理理念重组,把“行政权力主宰一切”的后勤管理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调动后勤职工积极性,发挥其能动性、创造性和竞争性,以实现后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第二是恢复后勤服务的商品属性,恢复从事后勤服务的主体的企业属性,对从事后勤服务的学校后勤实体按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制改造。第三,对后勤资产产权重组,将后勤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确立后勤实体的法人产权,使后勤实体对所运营的资产具有占有、支配、使用和处置的权力。第四,后勤资源配置的重组。人力资源的重组,是打破“身份制、单位制、行政制”限制,吸引优秀人才,建设高素质的高校后勤人力资源主体;资产资源的重组,主要是通过清产核资、资产评估、量化计核、经营性重构等环节,将高校后勤资产的所有权逐步转到后勤实体;市场资源的重组,主要是利用高校市场资源优势,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后勤服务,从而优化后勤资源配置,加快后勤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文献汇编》[M],教育部办公厅编,2001年版。

2、陈至立:《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开创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局面》[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2000年第1期。

学校后勤论文篇7

关键词:网络;高校;党建;新时空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115-02

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后勤党的建设,推动后勤党建科学化水平,在后勤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继续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思想引领作用,为学校后勤保障与服务等各项工作提供思想与组织保障,保证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提高后勤服务能力与水平,不断和逐步满足学校广大师生对后勤工作的新要求,已经成为高校后勤党建科学化的新目标和新任务。

一、高校后勤党建的现状分析及主要困难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近10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推进,其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显著提高,为高校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高校后勤成长的同时,后勤党建工作也出现了新的情况和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给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其目的是要建立和完善“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后勤保障与服务体系。不同利益群体对此持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于政府而言,希望突破高校后勤的“瓶颈”制约,满足高等教育发展对后勤的需求;对于学校而言,希望利用市场机制,减少对后勤资产的投入;对于后勤实体而言,希望转换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对于师生而言,希望享受优质低价的服务。对于广大后勤职工而言,面临去行政化和分配机制的变革。因此,随着“后勤社会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和更加科学有序发展,积极主动引导教育后勤广大职工处理好思想与工作、福利与市场、个人与集体、精神与物质等各方面的关系,帮助广大后勤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已经成为高校后勤党建工作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

(二)具有鲜明后勤特点的党建工作弱点和困惑

后勤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后勤保障在高校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但是,由于后勤保障工作的具体事务较多、岗位管理难度大、工作责任高、社会化程度高、服务对象要求高等特点,给后勤职工造成较大的工作压力。与此同时,后勤员工既要履行管理职能,又要从事具体的工作,他们的劳动强度很大,一些党建基础工作或党员活动很难有效实施。同时由于服务对象对服务需求不断提高等,后勤战线的党员和干部整天忙于日常事务,因而对于组织与开展理论学习和组织活动,思想认识上不够统一。而相对于整体文化层次较低的后勤员工来说,政治理论学习是形式多于内容,缺乏深入思考和研究,在“真学、真懂、真会”要求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此外,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和科研工作,而教学和科研工作一般都有明确的可以计量的成果衡量,而后勤党组织的工作更多地被看作“软任务”,工作任务难以量化,工作效果也不易精准地衡量,这些具有后勤特色的问题和困难是困扰后勤党建的重要因素。

(三)高校后勤队伍人员的现状给党建工作带来新问题

后勤员工是高校人力资源和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群特殊的人才群体。从工作内容角度理解,后勤员工是从事后勤保障工作的,为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基础保障的;从高校人才队伍角度看,其整体素质偏低,特别是文化基础素质偏低,是高校人才队伍中注重实用技能的人才;从高校收入状况看,由于受职称、职务、科研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和限制,收入相对偏低,是高校低收入群体之一。但其肩负推进后勤工作和感召后勤职工的双重职责。在高校后勤改革的转型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稳步推进的过程中,聘用工和临时工在后勤职工中的比例逐渐增大,职工中党员比例相对缩小,市场竞争和社会化改革的冲击易导致后勤党组织建设相对滞后。非在编人员由于与后勤关系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在后勤工作或许只是他们人生中一个短暂的停留,使得对这其中党员的教育培训、日常管理存在很大困难,后勤党组织也缺乏对他们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以上情况是高校后勤党建工作所独有的,传统的党建经验很难很好地处理好这些难点,这就迫使高校后勤必须开展党建工作创新。

二、“网络党建”成为高校后勤党建工作的新领域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也赋予了新的内容和载体。应该说,是希望和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互联网以其独特的功能和强大的使用空间,挑战着传统的高校党建工作。当然,后勤党建工作也不例外,必须直面互联网时代给党建带来的新问题和新希望。如何利用互联网改进后勤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以期取得新的更大成效,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何借助网络信息传播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通过电子办公、电子交互,将极大地简化烦琐的日常党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时效性,传统党建工作在注入网络活力之后,构建的高校后勤党建工作新方式,必将以一个全新的方式提高高校后勤党建工作的层次与水平。

(一)“网络党建”是高校后勤党建科学化的新阵地

互联网已然成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和舆情集散地。那么,如何把握、利用互联网的巨大优势和强大功能,主动占领和控制意识形态的网络阵地,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人们所熟悉的方式方法开辟虚拟空间的网络党建领域,积极主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和思想,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吸引力,努力为高校党建科学化服务,是摆在高校后勤党建工作者面前的新任务和“攻坚战”。互联网具有信息海量、交互式、信息快速传播、网络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这些特点和优势如果都能在高校后勤党建中得到有效的运用,让网络成为高校后勤党建的新阵地,那就可以大大提高党建水平,丰富党建形式,拓展服务领域,提高党建效果,让后勤党组织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后勤保障工作和后勤社会化工作的需要。

(二)“网络党建”是提高高校后勤党建水平的新动力

所谓动力就是指力量的来源。那么互联网或者“网络党建”如何能成为高校后勤党建的力量来源,助推后勤党建科学化呢?如何处理好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与传统党建载体之间的关系呢?如何有效避免互联网的开放性、信息良莠不齐、网络自律不够等负面影响给高校后勤党建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些问题都是值得“网络党建”课题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后勤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员工的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部分懂技术、会管理、掌握互联网使用技术的年轻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进入了后勤的管理队伍,这部分员工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也熟悉运用网络来解决各种问题、开展学习、办理公务。所以,“网络党建”更是高校后勤党建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其重要意义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一是开辟学习新渠道。所有的党员都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网络互动,并以远程学习、网络课堂等形式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学习效率。与此同时,和过去开会集中学习、印发学习资料学习等形式相比较,网络学习具有即时、交互、没有时间和地点限制、轻松等诸多优势,深受广大党员喜爱,是一条党员学习的新渠道,也是党建的新载体。二是推进党务公开。党务公开是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广大党员干部非常关注的一个焦点领域。多年来,各级各类党组织都在探索党务公开的途径和方法,也创新了诸多理论和载体,效果明显。但是,如果把互联网技术有效运用到党务公开工作中来,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党员发展计划、党建工作重点和创新、党员评优、党费收缴等各方面的工作都可以通过网络向广大党员公布,让大家知晓,扩大党员的知情权的同时,不断增加党员的参与度。三是增强党组织与党组织、党员与党员、党员与群众之间的互动交流,降低相关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三、高校后勤“网络党建”的应用与实践

“网络党建”以其深受广大青年喜爱、互动性强、信息量大、反应迅速等特点获得各级党组织的认可,并积极利用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认为,“网络党建”的运用和发展,必须要遵循“实事求是、联系实际、推动工作”的基本原则,不能搞形式,更不能走过场,要真正把互联网的优势运用到党建工作中来,让高校后勤党建工作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探索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和“网上党支部”建设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管理体制新模式的出现以及新的用人机制的产生,不少党员脱离了原先的组织成了难以联系的“游离党员”,为了让这部分党员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可在网上设计支部留言板和开启支部电子邮箱,不管他们走到哪里,从事什么行业,党组织都可以通过发电子邮件和在留言板上留言与他们联系,让他们不断接受党组织的教育与监督,继续增强党性观念。同时,利用网络,他们也可以与同一支部的其他成员进行党内活动,包括交流、沟通、汇报、民主评议、组织选举等。

(二)建立网络党员和党建档案管理系统

该系统应由基本信息管理、基层组织建设、统计与分析、数据交换传输、党内法规查询等多个相互联系的系统模块组成,应是集党务工作的日常管理、统(下转121页)(上接116页)计分析、信息传输等为一体的多功能、高效率的党务管理信息系统。可实现基层组织建设、党员及流动党员管理、发展党员、组织生活、党费管理、党内统计、党员学习培训等党组织工作的实时动态管理,为后勤党组织随时把握党的建设“脉搏”和党员队伍动态、及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快速、准确、科学的信息。

(三)建立健全网上党建信息系统

多年来,我们习惯并成功地运用广播、影视、报纸杂志乃至黑板报、街头宣传栏等宣传党的最新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的重要精神。互联网的出现,使党的这种宣传和渠道受到了巨大挑战。越来越多的“网民”对传统的宣传和方式接受程度不高,通过建立网上新闻渠道,发挥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中的时效优势,在第一时间即时新闻,使党的各级组织、党员和广大后勤职工网民以最快速度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

(四)开辟党员网络学习新天地

建设和充实网上意识形态阵地――将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经典著作、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和理论以及高校后勤工作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等文献资料上网,形成网上主流意识形态和高教理论知识的资源库,为广大后勤干部职工提供理论“粮仓”;运用多媒体等技术实施网上远程教育,建设网上党校,提高党员教育质量,使权威的声音能直接迅速地传递给每个上网者,使每个党员都能在“网上党校”深造,不断提高和改造自己。

(五)努力把党员思想政治工作“搬”到网上

学校后勤论文篇8

关键词:高校 后勤服务 社会化 管理体制 企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早在1985年,我国就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文件中首次提及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观念,之后在1999年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朱F基总理又提出:要将学校与后勤相剥离,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大力引导社会各界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此后,我国高校不断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进程,并将后勤服务社会化作为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1.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价值与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都是奉行“自给自足、自办后勤”的理念,既要负责教育事业,又要进行后勤管理,自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学校教育与后勤管理的矛盾不断凸显,后勤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后勤服务质量远落后与教育的发展,学校无法兼顾后勤管理与教育教学的共同发展。为了摆脱这一局面,我国教育部、财务部等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明确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具体步骤与阶段目标,大力推进高校进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具体分析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意义与价值如下:

提升了学校的教育质量。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使学校转变了以往的教育观念,促进了学校办学规模与办学模式的改进,将后勤服务与学校脱离,让学校将更多的精力放置到科研、教学上,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c优化配置。

提高了学校的后勤服务效率。在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之后,学校由以往的“自办后勤”变为现在的“选后勤、管后勤”,使后勤服务更加专业化、集中化,有利于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与管理水平,为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提升学校的财务管理质量。在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之后,越来越多高校开始借鉴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将原来的经费拨付方式转变为现在的按服务、按项目收费,在后勤部门内部建立了相对独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了后勤服务的成本核算,降低了后勤服务管理投入的成本,有效的提升了学校财力、物力的利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也减轻了学校的财务负担,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在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十几年发展历程中,各大高校经过不断的探索与改进,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由于以往高校后勤管理的观念与思想根深蒂固,在开展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进程中也逐渐凸显出诸多的问题与矛盾,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后勤社会化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从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开展的现状来看,虽然高校基本上在已经完成了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形式,后勤管理与学校的行政管理体系相分离。但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由于大部分的后勤实体并没有取得独立的法人地位,其资本大部分还是属于学校管理的范畴,这在某种程度上大大的阻碍了后勤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目标实现。这样的管理体制导致高校后勤实现了“离”而未达到“立”,学校与后勤实体的产权关系不够明晰等,导致高校后勤很难实现真正的社会化、市场化管理,也阻碍了后勤服务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2.2 学校行政干预现象严重

据调查发现,虽然当前大多高校都已经实现了后勤与行政管理系统的相互脱离,但分析高校后勤的现状发现,这种脱离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在高校后勤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学校对于后勤部门的行政干预并没有因此减弱。后勤部门自身需要追求经济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但由于高校本身的特殊性,高校后勤部门必须契合学校教育性、服务性以及公益性的特性,这就导致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因学校行政干预无法实现以自主经营促进利益发展。

2.3 后勤服务社会化工作队伍专业能力不足

据相关调查发现,当前大部分高校后勤服务企业存在的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管理技能不足等问题,并且由于后勤企业缺乏系统化的人才引进与培训机制,导致高效后勤队伍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专业化人才较为缺乏,制约着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3.高校后勤社会服务化的改进对策

针对当前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下主要从后勤管理方式、后勤管理制度、人才引进与培训机制以及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改进的建议对策,旨在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提供一些借鉴。

3.1 高校后勤管理实施企业化管理方式

高校要想真正的提升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效果,首先要做到全面放权,实现学校行政管理与后勤服务的真正分离,明确学校与后勤服务企业之间的权利、义务以及责任,让后勤服务企业拥有足够的自,实现后勤服务企业的独立经营。当然,这里的放权并不是学校就完全不管了,而是说学校在后勤工作的开展上不要有太大的行政关于,至于后勤服务工作的质量监督、成效考核等还是需要学校重视的。后勤服务企业可以按照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进行成本核算,开展预算管理,实现精细化管理等,以有效的控制成本提升利润。高校后勤部门可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方式,在人才引进机制上遵循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的原则,在激励分配机制上遵循按劳取酬、效率优先的原则,按照目标绩效管理制度等促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质量的不断提升。

3.2 建立健全后勤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后勤服务对象不断增加,工作难度不断加大,同时后勤服务工作队伍也不断壮大,如果没有健全的工作制度保障,后勤服务工作将会乱成一团。

首先,高校后勤部门应根据学校的办学规模以及后勤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实用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既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又要具备令行禁止的刚性规范,要求每一位员工都能按照规章制度做事,不断提高后勤服务的规范性。

其次,高校后勤服务工作除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开展之外,还有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开通师生监督渠道,实行责任问责制度,将具体责任落实到个人,以此来有效避免高校后勤工作随意性大、存在应付心理等现象。另外,高校后勤还应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后勤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严肃处理,对于师生的投诉及时整改,避免后勤工作一味的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服务开展的质量。

3.3 强化高校后勤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工作开展的主体是广大员工,员工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到后勤服务开展的质量。因此,高校后勤服务企业要合理优化人才引进机制,通过提升薪酬待遇、设置岗位职级等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后勤队伍中,不断优化后勤服务工作队伍的结构。

首先,学校后勤企业要合理优化聘任机制,从以往的被动型、粗放型管理模式转化为主动型、精细化管理模式,设置一定的激励机制来调动后勤服务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不断完善各级管理机制,优化队伍结构。

其次,学校后勤应进一步健全人员管理机制,包括人才争淘汰机制。进一步规范选人用人机制,在人员招聘时制定具体细化的招聘流程和考试办法,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同时也要完善解聘制度,对于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存在问题的人员进行解聘。

最后,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以及长期的岗位实践,来不断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培训的方式可采取交流会议、讲座等方式,培训时针对老员工着重引入竞争意识与创新管理意识,针对新员工强化对学校文化、后勤文化以及新知识、新技能的植入。对于一些年轻的、高学历管理干部要做好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完善自身能力适应岗位需求。

3.4 进一步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信息化建设

在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中,后勤部门要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升信息化建设的力度,通过信息化技术与网络技术来建立一站式的服务平台,加强后勤各项业务之间的衔接性,提高后勤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如学校后勤部门可将学生日常收费情况纳入到后勤服务平台中,让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查看收费明细、缴纳费用等,将缴费数据更加的透明化、明晰化。又如学生可通过后勤服务平台进行物品的报修,省去了一些繁琐的中间环节,提高了后勤服务的效率。另外,学校后勤部门在推进信息化建设时,还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尤其是和信息化建设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如完善硬件设备和网络系统的管理与应用制度、要建立信息共享制度、要制定职工的计算机水平培训计划与制度、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制定岗位职责规章等。

4.结束语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中,学校与后勤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共同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又相辅相成。因此,各大高校要从大局出发,正确处理好与后勤部门的关系,以服务师生为导向,不断采取各种方法提升后勤服务质量,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1] 王金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以H高校后勤服务为例(硕士论文)[D].黑龙江大学, 2014.

[2] 冯登豪.电子科技大学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案例研究(硕士论文)[D].电子科技大学, 2014.

[3] 王华玉.政府推进下的C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案例研究(硕士论文)[D].电子科技大学, 2015.

[4] 伍玫.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反思[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5).

[5] 夏伟秀.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外交流,2016,(20).

学校后勤论文篇9

学校后勤管理作用策略学校后勤人、财、物的管理,是后勤管理的核心,是能否搞好后勤保障工作的关键。应该根据学校办学的客观规律,管理和服务的对象、生产和工作的特点进行合班组织和科学规划,并运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控制,加强检查、考核和监督,确保管理目标如愿实现。“学校后勤管理任务繁重,事情多而杂,需要管理者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和劳动。”

一、学校后勤管理的定义

学校后勤就是指直接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生产、工作和师生员工生活提供物资条件和提供服务的工作部门。学校后勤的范围很广,内容很丰富。它包括学校的基建、维修、房产、膳食、生活能源供应、宿舍、设备、物资采购供应、财务、绿化美化、运输、爱国卫生、生活服务公司、劳动服务公司,等等。学校后勤是以膳食(伙食)为中心,以优质服务、服务育人为宗旨。学校后勤中难度最大的是膳食和房产分配与管理两方面的工作,“一人难满百人意”。学校后勤困难多,涉及面广、要求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食堂办好了、住房管好了,就把学校后勤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解决了,学校就基本稳定了。

二、学校后勤的地位及作用

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所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要搞好,关键在于教务处和后勤处,学校后勤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后勤工作,是学校出色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物质保障。学校的工作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但是,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孤立的.要求互相配合,互相衔接,协调一致,才能取得预定的良好效果。后勤管理者是学校的“先行官”。只有后勤部门提供了必要的良好的物质、设备、设施、用品等条件之后,教学和科研才能顺利进行,达到良好效果。良好的后勤服务,对教学科研直接起着促进作用。

2.良好的后勤工作,向教学科研人员,向师生员工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为他们排忧解难,消除后顾之忧,使他们一心一意,集中精力搞好本职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和学习中去。在此,后勤工作就为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直接起着保证作用,对稳定科研队伍,对学校内部的安定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良好的后勤工作,可以使学校的人、财、物得到合理地有效地使用,提高资金和设备的周转率和使用率,不断降低人才的培养成本,提高国家教育投资的效益。国家每年的教育投资很大,如何有效地发挥作用,学校的人、财、物如何能得到合理使用,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向管理要资金、要设备、要效益是我们学校工作的迫切任务。

三、提高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策略

要做好后勤管理工作要树立一心为学校,一心为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爱岗敬业优秀品德。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要管好人,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靠制度管人,在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发动后勤部门职工讨论,共同制定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一旦定论,便是大家必须共同遵守和执行的“法规”,谁也不得例外。对制度的执行不能有任何伸缩和灵活性。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是后勤管理工作的基本功,一定要认真抓细抓好。一定要做到行为有准则,办事有章法,处理按规定,处处事事有章可循。

2.实行岗位责任制。这是现时管理中常见的一种管理手段。对于后勤管理来说尤其显得重要。学校的领导应该把各科室和办公室的职责范围明确,并以文字公布于众,后勤领导应该把后勤各岗位职责明确,并以文字公布于众,使各科室和办公室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应该干什么。

对于后勤部门人员的使用,不少学校是实行以正式职工为骨干,以临时工、合同工为主体的作法,我认为这是可取的。安排临时工时,要把工作任务要求讲清楚,其酬劳也要交底,两厢情愿,合情合理,使用时间在一个星期以上者,最好有文字依据。使用合同工时,一定要签订好合同,认真履行合同。合同中要写明工作期限,工作待遇,劳保条件,工作内容,要求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医疗、保险、安全、在人员安排使用上,不论是临时工、合同工、还是正式职工的安排使用或聘用,一定要经过周样考虑和研究,力争合理合法,人尽其才,不要留下任何后遗症。对于工作成效卓著,有贡献者,不论是正式工、合同工还是临时工,都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学校后勤论文篇10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作者简介]易海涛,邵阳学院政法系副教授,湖南邵阳422000

[中图分类号]C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4―0188―03

同志指出,愈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愈要适应新的形势,全面加强和改进全党全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正在全面展开,高校后勤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认识和研究这些新情况、新特点,改革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略,对于提高高校后勤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后勤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改革成果不断涌现:学生宿舍条件得到改善,伙食质量得到提高,学校后勤实力不断增强,校园环境不断美化,后勤职工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也给高校后勤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变化。

1.后勤职工岗位多样化与管理开放性并存

后勤职工岗位多样化是指高校后勤从学校分离出来后,后勤内部组成若干个经济实体和服务机构,岗位设置出现多样化。从岗位类型看,有机关管理、服务管理、生产岗位之分;从劳动强度看,有轻度体力劳动、繁重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之分;从技能方面看,有简单劳动和技术性较强的复杂劳动之分;从工作时间看,有不固定工作时间、8小时工作制和昼夜值班制之分;从流动状况看,有固定值班岗位和流动作业岗位之分;从约束方面看,有明确规定时间、地点、场所的岗位和未规定时间、地点、场所的岗位之分。后勤职工岗位的多样化,要求相应改变过去那种固定的管理模式,实行开放性管理。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工作时间的开放性,工作地点、场所的开放性,上岗方式的开放性,效益检验的开放性,考核评价的开放性,报酬分配的开放性,等等。这种岗位多样化和管理上的开放性并存,必然使后勤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许多新情况。

2.后勤职工职业价值取向的一维性与对后勤改革的多种不适应性并存

人们的职业价值是职业理想支配下在职业选择中对价值目标的认定,它受控于主导价值观。主导价值观的形成,固然是人们头脑中有关理想和信念系统的反映,但归根结底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作为后勤职工,主要追求就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取得社会报酬,他们很少追求升迁或者进步,赚钱是他们的主要精神动力。浓厚的经济价值取向的一维性,构成了后勤职工最基本的价值取向。然而,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工作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给后勤职工带来诸多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后勤社会化打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体制,过去那种工作由组织人事部门安排的做法,被职工凭能力竞争上岗所代替,从而使他们在职业选择上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感;二是高校后勤被分离后,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后勤实体经营的成效,直接与职工的经济利益挂钩,后勤职工的经济利益保障性减弱了,因而产生了恐惧感;三是改革破除了行政管理模式,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转为“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管理模式,这对那些年龄偏大、没有特长、手中有一定权力的行政管理人员是一个很大冲击,他们需要重新学习技术,竞争上岗,与有文化、有技术的青年职工相比,有望岗兴叹的失落感。后勤职工上岗的“压力感”、心理上的“恐惧感”和事业上的“失落感”与职业价值取向的一维性并存,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

3.后勤职工思想状况的复杂化与后勤政工队伍力量薄弱状况并存

随着竞争上岗和利益驱动,被分离到后勤系统的职工思想日趋复杂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认识不足。有的职工认为高校后勤分离是学校甩包袱,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后勤由事业转为企业,铁饭碗被打破了,今后全靠自己经营糊口,担心破产下岗;有的职工认为,高校后勤被分离后,基础设施差,学校投入少,没有发展潜力,企业发展困难大,担心今后日子难过;还有的职工认为,被分离出来的后勤职工与学校机关和教学单位的职工相比,身份低了,待遇差了,保险系数小了,因此思想出现动摇,工作不甚安心。二是后勤职工文化水平偏低,理论素质较差,对后勤社会化的认识很难统一到位。不少职工在高校后勤转为企业后,把赚钱作为唯一目的,只讲经济效益,不顾社会影响和师生利益,忘记了“服务育人”的宗旨。三是后勤职工工作时间长,工作十分辛苦,工作岗位分散,很难集中学习。尤其是食堂工人、宿舍管理员、卫生员,天天起早贪黑,忙于日常服务工作,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的机会少,很难接触新事物,因此思想难求上进,缺乏理想和追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后勤职工思想复杂化,急需加强后勤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然而,后勤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现有的状况却难以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一是政工队伍力量薄弱。后勤社会化后,后勤集团政工领导配备不齐,而且大部分领导把主要精力用于抓行政管理,抓经济效益,少有领导专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二是政工干部不安心。认为后勤集团的政工人员同学校机关和教学单位的政工人员相比,政治地位低,经济待遇差,总觉得低人一等,前途暗淡,工作不安心。三是信心不足。认为后勤职工理论和文化水平较低,加之工作繁忙,学习提高的机会少,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大、效果差,因此对做好后勤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信心不足。四是投入少。后勤集团是新组建的单位,各方面条件差,学校对后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投入少。

二、创新高校后勤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略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新情况,为适应发展了的形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我们必须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扬弃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辟新路子。

1.创新后勤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观念

创新后勤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观念,关键是要善于抓住当前后勤职工思想特点,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新后勤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观念,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即目标意识、时代意识、表率意识和超前意识。目标意识是指高校后勤职工思想政治工

作始终要把为师生服务作为目标价值取向,要教育职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发展党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时代意识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要紧跟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做好后勤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要以新的理念去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这是思想政治工作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变化的内在要求。表率意识是指思想教育工作者要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示之以行比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更重要。树立表率意识,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拒腐防变,不贪心,不私心,不偏心,树立良好的人格魅力,事事处处模范带头。超前意识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预见性,要做到防微杜渐,把一切问题和矛盾处理在萌芽状态。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经常深入职工之中,了解职工的工作、生活情况和思想状况,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善于做职工的知心人,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职工。

2.创新后勤职工思想教育的理论体系

理论体系创新是后勤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核心。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职工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职工思想教育的理论体系要适应新形势,注入新内容。当前,务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加强后勤职工思想理论教育的针对性。为此,我们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其一,提高理论的实用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要发挥好教育职工的功能,其理论要有实用性。一方面,理论要有指导性、逻辑性和说服力,真正能发挥以理服人的功能;另一方面,理论要具有可操作性,能发挥其实用的功能。其二,要加强理论的针对性。理论的针对性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化,它主要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当前,加强职工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就是要结合职工在理想、信念、道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其四,要加强理论的趣味性。做到理论内容要新,要富有艺术性和知识性,但这种趣味性必须建立在科学、健康的基础上。

3.创新后勤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创新后勤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职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主动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自觉成为新一代后勤服务员。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在建立完善经营管理体系的同时,建立好企业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并全面开展各项工作。二是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企业的人事变动、干部使用、经营状况、财务管理、分配方案都必须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并经大会审议通过。三是积极推行政务公开,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财务收支、人员聘任、收益分配及干部廉政情况,都要采取不同形式向职工公开,增强企业管理的透明度;要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把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特别注意解决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四是要建立约束机制,建章立制,用制度来教育、管理、约束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收入直接同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并按照规定实行个人收入与财产的申报制度,自觉接受上级组织和职工群众的监督,防止后勤改革中腐败现象的发生。

总之,通过民主政治建设,切实维护好后勤职工的合法权益,使之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改革,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投身到高校后勤服务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