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传媒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18:44:30

电视传媒论文

电视传媒论文篇1

【关键词】《非诚勿扰》 传媒文化 媒介传播 影响

《非诚勿扰》的走红

电视相亲类节目是在媒介激烈竞争压力下的新型产物,虽然它并非由中国媒体原创,但是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却让该类节目的原产地美国的媒体《今日美国报》等都大为惊叹。“根据索福瑞71城市收视率最新统计,包括所有频道在内的所有节目,《非诚勿扰》的收视率仅次于央视一套新闻联播,牢牢霸占着全国卫视所有上星节目每周收视第一的宝座,《非诚勿扰》的收视率领先当周收视第二名将近180%。”①

《非诚勿扰》节目符合当下社会关于“剩男”“剩女”的话题,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并且成功运用了“视觉传播”效果,无论是节目内容的包装还是女嘉宾的形象上,都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度。《非诚勿扰》的游戏规则使得全场节目充满变数、伏笔重重,更增加了其收视率。此外,精准的“时尚、婚恋的真人秀”节目定位也让《非诚勿扰》高居收视榜首。当然这里也不能不提到的“话题”因素的重要作用,实际上,电视台频频制造的各种噱头正是这类节目火爆的最大理由。“拜金女”“富二代”等互相攻击的出位语言,在《非诚勿扰》里不止一次出现,而且甚至保持着较高的频率,这使得“天涯论坛”、“百度贴吧”等大型网络讨论区内有大量针对该节目褒贬不一的发言,而且言辞同样犀利。即便如此,该节目依然能够“夺冠”,由此使得同行竞相羡慕、效仿。“从已播出的节目来看,一些处于弱势、低收入和长相一般的男嘉宾,其经济能力、容貌、职业和社会地位等无不成为女嘉宾的调侃对象。一些节目中明显表现出嫌贫爱富、轻视普通劳动阶层的不良现象。”很多话语“体现出了80后青年对感情处理的直接而粗暴,甚至是不负责任。”②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阐述了这样的两个观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出现会使一切文化变成附庸甚至消失,而这种消失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电视无法延伸或扩展文字文化,相反,电视只能攻击文字文化” 。③如今,在由“看图时代”向“读图时代”演变的背景之下,“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理解成是对电视可以将任何文化都具象、直观、浅显地呈现的一种肯定。”④当代电视传媒作为一种文化正在深刻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视觉文化的转向使得传媒文化形成了视觉霸权,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尼尔・波兹曼的理论。“尽管传媒文化方式多样,但从当展来看,有一个明显的‘视觉文化转向’―― 视觉性成为传媒最为有力的手段,以至于视觉性压倒了其他因素或形态成为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主因’(dorninam)。”⑤

传媒文化(Media Culture)指因大众媒介的社会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显现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出现与大众传播的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大众传播影响着传媒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传媒文化也深刻地影响大众传播思想与传播方式等。尼克・斯蒂文森说,传播是文化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传播本身就属于文化范畴,媒介就是文化的产物。有了文化,就需要传播;文化越繁荣,传媒越发达,传媒文化越繁盛。传媒文化(Media Cultures)这个概念最能反映传媒与文化的关系,体现大众媒介对社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巨大影响,同时表明传媒自身也构成一种文化系统。⑥

传媒文化对电视媒介的影响

传媒文化对电视媒介的传播形式及传播内容的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视觉文化突出,电视媒介注重“形象包装”。现在,无论是图书、杂志和报纸等传统的印刷传媒,还是电视传播媒介,甚至是新兴的网络媒体,都正在遭遇着“视觉的征服”。当“读图时代”到来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图像侵入了传统上以文字为主的印刷物世界,也正因为“视觉至上”原则,电视和网络等传播媒介以超凡的色彩和夸张的布局来争取更多的受众。《非诚勿扰》节目中的“形象包装”充分体现了视觉文化的转向对电视媒介的巨大影响。节目的包装非常精心细致,不论是现场整体的环境氛围、灯光服装、化妆以及道具,还是节目的背景音乐、节奏控制等等,都尽量与节目的目标受众“时尚的年轻群体”贴近。同时节目参与者的装束也十分靓丽养眼、打扮时髦前卫、表现大胆奔放,多位平面模特的加盟更在无形中为节目创造了较多的看点与卖点。

我们甚至可以亳不夸张地说,电视传媒如果缺少视觉冲击力,同时又面临互动式新兴网络媒体的竞争压力,将会立即失去对公众的吸引力。电视传媒越来越追求视觉奇观的效果。今日电视传媒的视觉性高低可以说是传媒影响力大小的一个重要尺度。当代传媒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这种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就是视觉性或视觉资源的竞争。将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核心竞争称之为“眼球经济”或“注意力经济”上的竞争,乃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较之于其他媒体,当今的传媒奇观,一方面体现为视觉性压倒其他要素,视觉的诱惑和追求上升到首位,因而很容易压制受众自觉的理性批判和思考;另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吸引眼球的视觉效果,因此传媒内容本身也日益碎片化和平面化,难免会挤压了传媒内容生产的文化意蕴和思想深度。⑦

第二,传媒文化促使电视媒介商业化与娱乐化。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传媒文化的繁荣程度。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传媒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不得不把评判权完全交给了作为消费者的受众,至此,为了讨得广大消费者的欢心,传媒文化不得不将电视媒介推向商业化和娱乐化的道路。

《非诚勿扰》以夺得收视排名第一为目标,娱乐自己、娱乐大众为手段,全然不顾由节目内容而引发的各类争议。看过几期节目的观众都会发现,每一期节目几乎都会“精心”设计一个话题,或与金钱有关,或与道德有关。比如,宁愿坐在宝马里哭的“宝马女”,牵一下手要20万的“拜金女”,甚至是因出言不逊、不可一世,招致所有女嘉宾及现场调解员乐嘉“攻击”的“富二代”,明明条件很好,却迟迟不肯速配下台的女嘉宾,这些都会成为受众攻击的看点。诚然,为讨好消费者,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是一个主要的目的。于是,受众想要什么,《非诚勿扰》就做出来什么,美女,金钱等社会上热议的话题毫不加回避直接讨论,虽然收视率提高了,但是对广大受众的误导与错误的价值观的宣传,也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也是传媒文化娱乐化的巨大弊端,它削弱了传媒文化的深刻性,导致其日益趋向浅显低俗的娱乐化,并颠覆了现存的主流文化价值观。

第三,传媒文化激发了受众“偷窥欲”。《非诚勿扰》节目在激发受众“偷窥欲”上做了很好的处理,甚至可以说,该节目的火爆也归功于敢于暴露男女嘉宾的隐私。将功利主义裸地摆放在公众面前,对自己交过女友的数目坦然暴露给公众,得益于受众对隐私的好奇,由此《非诚勿扰》超越了多数电视传媒节目,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南京师范大学新传院副教授于德山认为,真人秀改变了大众对隐私和自我表达的态度。事实上观众和真人秀节目的关系远比一般节目复杂,他们收看并不是因为某个角色是行为模范,而是因为彻头彻尾的娱乐性,这种娱乐性的深层含义是:真人秀节目迎合了人性中坏的成分,尖锐丑陋,喜欢看人出丑。”⑧《非诚勿扰》的制作人王刚也承认,其实只是借着婚恋交友的名义,节目的实质还是真人秀。

如今为了提高自身的商业价值,报纸和杂志等传统纸质媒介,将各种花边新闻和明星轶事作为“卖点”;在电视节目中,更是毫无限制地暴露被采访者的私生活,以吸引受众;在互联网中,个人日记更是被搬上博客以曝光个人隐私作为增加点击率的筹码,等等。当代传媒高度娱乐化,越是奇异、刺激和耸人听闻的私人素材,就越有传媒的商业价值。然而却因为中国的传媒立法尚不健全,以至于导致了传媒对私人生活的窥探,进而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传媒伦理问题。

在这个“快餐化”与“物质化”高度盛行的时代,相亲类节目只是顺应浮躁的环境而滋生的产物。传媒文化对电视传播节目的影响也绝非仅限于以上三点,更多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作者单位分别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经济学院)

注释

①《非诚勿扰》baike.省略/view/1664023.htm?fr=ala0_1。

②王彩平:“‘热相亲’的冷思考――兼论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新闻实践》,2010年第6期。

③[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4、110页。

④江月英,贺莉娅:“真人秀节目的‘怪胎’:电视相亲类节目――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为例”,《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第4期。

⑤⑦周宪:“传媒文化:做什么与怎么做”,《学术月刊》,2010年第3期。

电视传媒论文篇2

(一)传播形式单一缺乏互动性

对于新媒体的出现,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变化,与传统的电视新闻相比,电视新闻由于对人们的舆论和社会生活能够带来更多的信息。因此,受政策、传播理念以及各种体制的束缚,给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空间带来了巨大的限制,尤其是不能够在正常的情况下像网络一样与观众实施互动,只能通过电视直播和网络形式进行播放,并不能够对于某一新闻某一话题针对观众的反应做出及时的反馈,而是在后期的制作过程中才能够得到信息的反馈,这种传播形式的单一性限制了电视新闻的传播。

(二)国内外新闻报道内容不平衡

新闻报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时代日益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对于网络和手机电视都带来了更多的信息传播。而对于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变。电视新闻主要侧重于国内的新闻报道,对于海外新闻、国际新闻缺少评论和各种报道,尤其是在互联网速度发生之快的状态下,电视新闻对于国际新闻报道的欠缺造成了观众缺乏对国际新闻的了解,从而使得国际化之间的交流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还应该加强海外新闻的针对性和包容性。从新闻报道上更多地了解国际新闻,国际新闻也成为电视媒体传播的内容,从而使中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世界,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三)内容更新速度较慢新闻最重要的特点

之一是对于新闻内容的“快”。但是电视新闻由于具有固定的播放时间,并不能够将刚发生的事件通过电视及时地传达给观众,尤其是对于突发事件的爆发,使得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播出时间产生了时间差,这有可能对于观众的预防措施产生不利的影响。这种应对突发事件报道的能力不如新媒体的更新快,直接失去了新闻媒体所具有的基本特点。

二、加强新媒体环境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的措施

(一)加强电视新闻的互动电视新闻

在为观众提供重要的新闻内容外,还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多元的话语空间。在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发达和普遍的情况下,能够使数字化时代下实现多元化的舆论形式,在于观众的互动和舆论的发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将新闻变革的理念实现社会的创新,从而加强电视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发展,使得电视新闻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适应社会的发展。事实上,互动理念在电视新闻中的应用是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革新,是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传播理念变革的必然结果,只有加强与观众的互动,才能使电视新闻节目更真实、更体现民众的思想。从而将大众的声音反映到新闻节目中,能够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尤其是在社会舆论压力大的情况下,民众的声音最能反映新闻的真实程度。随着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提高,中文在国际上也得到了普遍,有更多的人去学习中文,我们在关注世界母语的同时,国际上也在关注中国的声音。在互联网日益迅猛发展的今天,这需要电视新闻改变传统的媒介环境和新闻的生产模式,才能呈现给观众以新颖的传播方式。在当下,社会大众在新媒体的情况下,会从报纸、电视台和网络进行多方面的接触新闻,但是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互联网更多的是以手机的形式进行传播,这对于传统媒体的应用造成了严重的挑战。因此,这就需要电视新闻针对社会的发展在新闻的节目安排上能够给予国际新闻更多的空间和播放,只有共同发展,才能使得更多的人继续关注电视新闻节目。

(二)及时更新内容新闻的及时性

能够使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社会的动态,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地采取应对措施。新媒体不断冲击着新闻传播格局,新闻信息过载和传播渠道过剩使电视新闻频道的生存空间受到了空前的挤压。因此,在对于电视新闻进行安排的情况下,要将电视新闻的播放时间尽可能缩短,或者设置专属的新闻电视节目,才能将新闻及时地反映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同等重要,而不是等待播音员进行时间上的整理后才能播出,这样的效果远远落后于网络的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三、结语

电视传媒论文篇3

论文摘要:旅游文化传播是传播学和旅游文化学关注的交叉点。本文在这两门学科背景下’采用比较法探讨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视与作为人际传播媒介的导游在旅游文化传播中各自呈现出来的特占’,并尝试提出电视与导游相配合达到旅游文化传播效果最大化的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需求。人们对于旅游文化的渴望也愈来愈强烈。另一方面,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大众传播特别是电视,占据了人们休闲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人们从电视上大量接触异国他乡文化,同时也不满足于此,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在导游的带领下身临其境地感受旅游文化的魅力。电视和导游,作为旅游文化传播的两种媒介,代表着典型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本文旨在探讨电视和导游在旅游文化传播中作为不同的媒介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存在哪些异同,能否有机结合以及结合模式问题。

    一、旅游文化传播与媒介

    1、旅游文化传播

    旅游文化是由于旅游活动的介入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是旅游者为了休闲和娱乐而进行的短暂迁移。旅游者把自己原来居住地的文化带到旅游地,在旅游地又领略了当地的文化,在此过程中,各种文化交汇融合,形成了旅游文化传播。但是,在人们被大众传媒密不透风地包围住的今天,以上关于旅游文化传播的概念只能算作狭义的概念。今天的人们如果有一台电视机就可以足不出户地领略异国他乡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而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也可以通过电视节目接受外界文化影响。因此,要探讨当今的旅游文化传播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以人际传播为基础的“真实世界”,还要着眼于以大众传播为基础的“传媒世界”(参见图一)。基于“两个世界”的旅游文化传播都带动了人员、信息、物质和资本的流动,促进了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增进了不同地区之间文化的大传播和大融汇。

    2、旅游文化传播的媒介

    传播媒介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也是传播研究的重要内容。如前所述,当今的旅游文化传播具有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双重属性,因此旅游文化传播媒介包括人际传播媒介和大众传播媒介。本文主要选取其中的导游和电视进行分析。

    在“真实世界”的旅游活动中,帮助旅游主体完成旅游活动的中介组织称为旅游媒体。它是旅游文化传播的渠道,包括各旅游组织和企业的活动。导游人员的活动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类。一般而言,游客首先接触且接触时间较长的目的地居民就是导游人员。他们通过语言、手势和神态等非语言符号进行传播活动,连接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属于较为典型的人际传播。导游人员对旅游目的地的介绍和讲解,不仅使游客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目的地的风土人情,也扩展了游客对自然风光的审美欣赏能力,促进了不同国度、地域、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通过旅游主客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传播着各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是一种广泛的文化传播。

    从大众媒介来讲,电视是最具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媒介形式。电视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形声并茂、声画同步,可以传递更多、更直接的信息。在“传媒世界”的旅游活动中,电视能够把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生动、形象、逼真、立体地展示给受众,让受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种对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产品栩栩如生的可视化展示,会对受众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是电视传媒的优势。旅游目的地宜人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人文景观通过电视媒介广泛的传播,可以让受众直接地、感性地领悟到旅游地的魅力。通过电视媒介传播的旅游文化,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旅游需求,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受众的旅游动机。

    电视同时也是受众接受旅游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根据卿志军和郑岩在《电视对旅游文化的传播作用》中对海南海口、三亚部分旅游者的调查,受访者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电视(39.9%),也最关注电视上的旅游信息(48%)。那么看电视是否能够代替实地的旅游活动?电视旅游信息是否能够代替导游的讲解呢?答案是否定的,个中原因则要从两种传播媒介的比较分析中去寻找。

    二、两种旅游文化传播媒介的比较

    1、电视与导游的差异: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

    大众传播是传播手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指特定的社会集团通过文字、电波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图像、声音、符号等形式,向不特定的多数人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从构成大众传播的要素来看电视对旅游文化的传播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大众传播中表述的“特定的社会集团”是指专门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这就意味着,经过电视台采编后形成的电视旅游节目中的旅游信息具有很强的公开性、权威性和全面性。相比较而言,以人际传播为基础的导游人际传播中,导游人员带团的讲解则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每个旅游者所接受的信息也是不平衡的,有时还因为导游个人素质和职业责任感的参差不齐导致错误旅游信息的传播。

    第二,大众传播以社会上不特定的大范围受众为传播对象,且受众具有匿名性和不确定性。电视旅游节目具有大众性,这就意味着它是点到即止的,对旅游目的地的介绍通常是广泛而肤浅的,因而难以满足观众个性化的文化需要。导游员通过与游客面对面个性化交流,可以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需要。比如对同一古建筑的介绍,面对知识界游客,导游员主要讲解该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等;如果面对的是一般游客,他们感兴趣的可能是关于此建筑的奇闻轶事和神话传说,导游员可根据情况调整导游词的内容和形式。

    第三,大众传播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电视凭着它独特的魅力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体。电视声画合一的传播方式,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现实体验。经过编辑和修饰的“媒介世界”有很大的吸引力,甚至让人感到“媒介世界”比“真实世界”还要“精彩”,不少游客去过旅游景点后感叹“没有电视上看着那么好”!

    第四,电视在节目形态上具有多样性。电视的旅游文化传播形式主要有电视旅游新闻、电视旅游广告、电视旅游节目、影视剧等几种。丰富的节目形态不论从对旅游文化传播的广度还是深度都具有很强的传播优势。相比而言,导游员的带团讲解似乎单薄了很多。也许在大众传媒让这个世界变的绚丽夺目时,人际传播很容易被忽视,但它依然是最基本的传播方式,依然有它独特的传播特点。

    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形式。在人类的传播行为中,人际传播有许多种样式,如交谈、争论、讲演、会议、教学,甚至包括电话、电子邮件形式的交谈等。“当人们最大限度地以表现个性的方式,在一起谈话和倾听时,这种传播的样式就发生了”。旅游文化传播中的导游和游客之间就是典型的人际传播。

    首先,人际传播具有双向性,具有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的特点。反馈是旅游人际传播的重要环节,它是游客对导游员讲解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旅游人际传播的进程。旅游过程中,游客可以随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导游员反馈得到解答,对导游传递的信息有接收不到位的,也可以及时补充信息。因此,游客在实地游览中对旅游文化信息的了解是深人的、透彻的。同样的信息,如果通过电视媒介来传播,情况会截然不同。虽然网络的兴起弱化了大众传播的单向性,但是受众对电视媒介的传播反馈依然是延迟的、低效的。电视的特性决定由它传播的信息也是易消逝的。

    其次,人际传播的内容更丰富和复杂。人际传播最具有魅力的就是它的符号传播,比如表情、手势、姿态等,由这些符号传达出来的意义往往更加丰富和复杂。人际传播的意图就是要产生理解,而理解就在于要领会传播者的意义。通过这样的理解,概念中的人际传播范围刁讯深度却加大孔导游的人际传播相对于大众传播,更易于沟通旅游地和旅游者之间的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每个导游员都有自己的讲解风格,或风趣幽默,或引经据典,在讲解过程中不仅仅是机械的旅游信息交流,还是情感的交流,进而对目的地产生综合的印象。

    2、电视和导游的契合——“把关人”角色

    传播的过程牵涉到对某些信息的选择与传递,以及对另一些信息的剔除与摒弃。美国社会学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尸库尔特·卢因1947年首次提出了“渠道与把关人理论”,传播学者怀特1950年又进一步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从而形成了传播学中的“把关大,理论体系: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人传播渠道。由于传播渠道的有限性,以及一些社会集团对传播过程不可避免的制约,信息不可能无限制地传播,选择与剔除的活动自然成为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

    旅游活动中导游为游客讲解时,对内容也有一个类似“把关”的取舍选择过程。一般来说,无论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在历史长河的变迁中抑或人类的开发演绎中,大都已经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讲解体系。导游词的内容包罗万象,包括一般性的景观介绍、背景材料、典故、相关的文字作品和文化事迹以及传闻轶事等等。如前所述,在浏览的动态的有限时间内,导游基本上无法对上述内容一一进行讲解,同时由于游客的个体差异性,可能层次悬殊、审美情趣不尽相同,导游一般会有选择地针对不同游客选择不同的讲解内容,导游词的深度、广度及结构都会有所不同。在这一过程中,导游是传者,游客是受者,导游对大量讲解素材进行甄选,确定传播内容,可以说,导游是旅游文化传播的“把关人”。

    电视旅游节目同样延续着传媒内部的普遍规则,介绍什么样的旅游文化,安排在什么时间段播出,节目时间长短等等这些无一不是在对传播进行“把关”。而在旅游活动中,导游每一次带团都是一个旅游文化传播活动,同时也是一个“把关”过程,导游作为旅游文化传播中的“把关大,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尽管有行业条例和规章制度的约束,相对于电视旅游节目的“把关”程度来讲,导游的“把关”有更强的主观性。

    三、旅游文化传播效果最大化探求

    以上对旅游文化传播的两大媒介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尝试探讨寻求二者有机结合以达到旅游文化传播效果最大化的途径。作者认为,从某一地方旅游文化的传播来讲,可以采用三段式传播方式,即游览前电视旅游文化传播+游览中导游旅游人际传播十游览后电视旅游文化传播,如图二所示。

电视传媒论文篇4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媒体;舆论监督;媒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3-0029-02

电视媒体是大众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电视媒体履行传媒职责,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传播正能量,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积极有效地反映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及时有效的化解社会矛盾,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具有极强的公信力与权威性,依然是政府宣传的窗口,而电视媒体作为视听合一的大众化传播媒介,宣传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主流话语权。电视媒介面对传媒的市场化和多元化,也显现出了新的特点和功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电视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也受到了相当大的挑战,舆论引导和信息传播是电视媒体竞争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以及其传播正能量、促进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视传媒与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大众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舆论监督在本质上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社会公共事物进行监督,这里所讲的舆论监督,是指舆论监督中的新闻舆论监督。在当今,主流媒体中的电视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时,总是希望获得最好的社会效益,通过个别指导一般,是一个基本原则[1]。批评揭露一个典型,警醒教育一大片,这正是电视舆论监督的实质所在。可以说,电视报道是实现舆论监督较好的形式,而舆论监督是电视报道的一项重要功能。电视报道不仅契合了舆论监督的内在价值取向,其媒体特性还有利于增强舆论监督的作用[2]。电视媒体是党和政府进行宣传的重要窗口,它凭借其自身的媒介特性和报道的优势,在新闻舆论监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要尊重新闻事实、维护正义,对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对事实本身及全局意义全盘掌握,然后对各种违法违纪行为所进行的揭露、报道、评论或抨击。电视报道正是建立在大量的事实调查基础之上的,报道的事实不仅形象直观,而且经得起推敲,经过电视语言的生动展示,还能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2]。舆论监督主要通过新闻媒体的监督来实现,这对政府改进工作提供事实依据,对遏制腐败,推进我国民主与法治建设,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政府形象,开展危机公关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新媒体时代下电视舆论监督优势

毋庸置疑,新媒体的推陈出新,给传统媒体带来极大的挑战和压力,电视媒体由传统的单一传播发展到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如今三屏合一时代强势来袭,电脑、电视、手机网络联为一体,以新媒体形态反向融合传统媒体,观看节目不受场所限制,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更为广阔,速度更为快捷,这大大提升了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也给政府进行党政工作宣传提供了多种渠道和方式,成为舆论监督进行当中一大效果媒体。

三、新媒体时代下电视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当下,新媒体的急速发展给电视舆论监督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目前,社会现状对舆论监督的要求愈来愈高,舆论监督的发展现状和现实要求还不太匹配,这就促使当前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效果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主要问题有:

1.电视媒体舆论监督处境尴尬。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力度加大,其在开展舆论监督时难度越来越大,电视媒体在报道负面事件时,时而会出现阻止电视台记者采访的事件,这就把电视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置于一个尴尬的处境。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环境,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开展舆论监督的难度不断加大。

2.舆论监督法制不完善。我国目前尚未正式出台《舆论监督法》,所以舆论监督无法可依是当前舆论监督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阻碍,首先这就造成媒体人开展舆论监督的道路不平坦,极易引发新闻方面的事件诉讼。其次,舆论监督的操作目前还不规范,不同的人、不同地区、不同的媒介会产生不同的监督力度和效果。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依然具备强大的公信力与权威性优势,在开展舆论监督时往往要产生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若没有法律的保护,在报道负面新闻时,其产生的社会负面效应也是较巨大的。舆论监督要进一步发展,关键一点就是要制定规范措施,增强规范操作的实施力度,将舆论监督尽快纳入法治化的运行轨道,使其能够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合法,这对提高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效果将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3.电视媒介自身存在的问题。由于受节目时间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节目的活动空间变得相对狭小。同时,电视传媒相对于网络媒体时效性较弱,在和网络媒体的配合中还不是很默契。此外,在媒介市场化的背景下,电视的舆论监督类节目的数量不稳定,未形成节目的规律性,从而影响电视的舆论监督效果。

四、加强和完善新媒体时代电视舆论监督作用的建议

1.发挥电视媒介自身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如今,网络的迅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电视媒体需要转变观念,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从整体上提升经营战略,从根本上提升报道水平,发挥电视媒介在舆论监督时自身优势,进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重视节目策划,扩大受众群。节目策划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该节目的收视群,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节目的策划更是实现舆论监督功能的重中之重。策划不仅可以保证舆论监督内容的典型性和针对性,还能对舆论监督进行必要和有效的控制,使节目的舆论监督作用发挥到极致[3]。另外适时利用新媒体技术扩大电视媒介的受众群,提高舆论节目的关注度,这也是新媒体时代提高电视媒体舆论监督效果的重要方面。

3.扩大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电视是一个强势媒体,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一是有较大的收视群,其“视听合一”的传播方式,使得传播内容更具说服力,传播方式极具亲民效果,故形成强大的受众资源。二是具有国家政策优势,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国家对传媒各项政策的提出,使得我国传媒业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电视媒体的经营和发展更为灵活,更为有效。三是电视媒体还是主流媒介中的重要一员,有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往往更容易引起轰动效应。在新旧媒体不断融合的时代,电视媒体需要不断进行资源整合,同时还要和别的媒体进行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以促进监督效果的提升。

4.鼓励报道创新,提升舆论监督广度和深度。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要提升舆论监督广度和深度,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开展舆论监督要拓展思路,在报道形式上要灵活多样,用辩证的思维看待社会问题和矛盾现象,提高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二是进行人性化报道,报道危机事件中的人间真情,让事实说话,用道理服人,从而获取受众最大范围的理解和支持。注意报道中的受众的情绪反应,积极引导社会热点、难点,疏导公众情绪;三是提高时效和应急反应能力,杜绝为了“报道”而报道的现象出现,加强报道时效性和处理问题的速度,确保监督的实效性。

5.联手新兴媒体,提高舆论监督速度。网络媒体的崛起为电视舆论监督注入了新的活力,电视媒体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增加电视的受众率,与新兴媒体联手,加强与网民在舆论监督的各个阶段保持适时的信息沟通,以保证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在问题事件的监督过程中信息准确、及时、一致,舆论监督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传播效果和传播速度才能实现最大化。另一方面,电视媒体应积极和新媒体进行融合,加大力度建设自身的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其他媒体的传播合作,使舆论监督通过其他媒介载体得以多次传播,进一步增强舆论导向效果和媒体影响力。

五、结 语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媒体也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传媒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趋势愈演愈烈,竞争格局随之到来,传统媒体也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谋机遇。新闻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因此,在新的传播格局下,作为电视传媒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高思想意识,增强信心,加强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感,积极适应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竞争格局,发挥电视本身的优势,加强自身舆论监督功能,这对稳固电视传媒的主流媒体地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二是要审时度势,转变观念,抛弃过去电视“唯我独尊”的观念,积极开展媒介融合,在媒体转型改制的浪潮中稳固自己的地位,以提高传播力;三是恪守媒体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规范,将电视媒体建构成公共的话语平台;四是要改革创新,求实发展,以辩证的思维去审视目前的舆论环境,积极适应当前社会对舆论监督的要求,探寻发展的新模式。另外,完善我国电视舆论监督体系,以通过加强媒介批评和媒介监督,重塑媒体的社会责任,要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形成合力,进一步发挥新媒体时代下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繁荣发展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锦力.解密中国电视[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

电视传媒论文篇5

关键词:媒介融合;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

一、目前广播电视舆论的引导状态

目前,我国还是以广播电视为主要的引导舆论的传播途径,为了有效提升广播电视的市场竞争力,我们要使其传播的内容更具有娱乐效果,不断增强报道的可读性,提高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效果。与新媒体相比较,广播电视具有代表性,其权威性比较强,[1]但在热点或突发事件中,新媒体比广播电视更具优势。因为新媒体能够使用各种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事件报道出去,群众随即产生主观印象,起到了引导舆论的效果。一般情况下,通稿灌输是广播电视的报道手段,其对于很多新闻热点都处于后知后觉的状态,在报道热点新闻以及突发事件上,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的权威地位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令广播电视处于较为不利的位置。广播电视虽然拥有政府及群众赋予的权威话语权,但由于报道时间较为滞后,其影响力已大不如前。

二、在媒介融合下,提升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能力

(一)提升广播电视的公信力

媒介与广播电视相比,其公信力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目前,广播电视的公信力还是比较强的。在公信力方面,广播电视占据着比较大的优势,因为其是国家和社会授权的一种正规媒介,对于公众信息,广播电视有知情权、权和采访权,对于的一切信息,其都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和道德风险。因此,在各种传播媒介中,其公信力是最强的。随着媒介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广播电视的舆论公信力也在慢慢下降。根据目前的情况,应更加重视广播电视媒介的公信力,关注民生民情,树立服务大众的理念,如实反映民众的主要诉求,在提升公信力的同时,其舆论引导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2]

(二)媒体转型速度加快

将媒介进行融合,互动性是其主要的特点。在媒介的发展过程中,将各种媒介融合在一起是实现转型的有效手段。目前,随着媒介融合步伐不断加快,传统传媒机构的垄断现象将不复存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需要对社会舆论进行干预与控制,在当今的媒介融合时代,传统的舆论干预手段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信息化时代本身就带有数字技术的烙印,能够使得受众积极参与社会舆论事件的评价与讨论,其具有交互性的特点。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都是由传媒机构控制的,但当今社会,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人人都能在信息化平台上任何热点新闻以及突发事件。目前,我国仍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不同利益群体的纠纷与矛盾被不断激化。在自己的主观诉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很多人就会将心中的不满及愤恨的情绪释放在网络中,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为传统媒介甚至政府机关带来了很大的困扰。[3]为了彻底解决这种问题,作为我国传统主流媒介的广播电视媒体,应加快媒体融合的步伐。广播电视应充分利用数字传播手段,由原来的单向传播方式,逐渐转向互动式传播方式,确保公众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最终有效地提升自身的舆论引导能力。

(三)在三网融合环节,确立主置

所谓的“三网融合”,即把电信网、互联网以及广播电视网进行结合,令其在引导舆论方面起到较为积极的效果,同时实现舆论格局的统一。在当今媒介融合的大环境里,三网融合为传媒行业内的主要发展趋势,将三网进行合并,顺应了时展需求。目前,三网融合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逐渐凸显,[4]其关系到各个媒体之间的传播权归属问题以及利益划分等。在网络的让渡部分和传播渠道中,都可以进行相关提升,进而提高电信网络的利润。例如,可以对一部分节目进行转播,在被允许的范围内成为合法提供商。另外,还可以在广播电视网的传播中,施行垄断经营以获得更大的传媒市场份额,争取更多的传播渠道。进行三网融合的改革,可以从根源上杜绝垄断传播。另外,因为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性,在流通优势和舆论内容上还是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的。

(四)区域传播策略

第一,策略分析。在进行传播活动的过程中,首要目的就是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传播的基础是保证渠道的畅通,保障信息流通有序,使得传受双方能进行有效的沟通。首先,传播区域要以经济发展为方向。结合经济发展趋势,以中心城市为基础,利用经济资源优势,进行媒介生态圈的发展。其次,传播内容要适当结合当地文化,立足于传播区域内的特点,如方言文化、民族信仰等。最后,达到一定的覆盖面积,满足各种类型受众的需求。不同地域的受众可以接受的舆论程度也不尽相同,在这方面应将节目的播出时间和播出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逐渐成为当地舆论的引导者。第二,跨区域整合。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广播电视台的管理模式属于分级管理,地方政府对下属级别的广播电视机构进行引导和管理。在今后的整合中,要根据大背景进行分析,坚持几个原则[5]:推进制播分离制度;争取政策空间;改进管理方式;坚持管理原则;把握媒体机遇。将我国广播电视跨区域整合进一步深化。

三、结语

广播电视节目是通过电视向公众传达新闻及舆论消息的一种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以及其他信息传播方式正在不断冲击广播电视的主体地位,为了适应新的形势需求,我国的广播电视传媒必须进行相应的创新,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龙静玉.探讨媒介融合时代下如何提升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J].西部广播电视,2016(14):33.

[2]乔保平,冼致远,邹细林,等.再论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J].现代传播,2014(1):35-39.

[3]高成,尹世峰.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J].新媒体研究,2015(20):1+12.

[4]常双赫.媒介融合视角下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J].新闻研究导刊,2016(6):164.

电视传媒论文篇6

【关键词】新媒体 基层电视台 舆论引导力 分析

一、基层电视台的特征与关系定位

1.基层电视台的特征

①地方性。基层电视台与中央和省级的电视媒体有着较大差别,其传播与覆盖的范围基本上以本地区域为主,在县镇区域之间。因为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较大差异,呈现出浓郁的地方性文化特色。

②边缘性。基层电视媒体获取的各项新闻信息,相比于省级的媒体电视机构,无疑是处于资源传播架构的边缘区域,这种边缘性特征对于基层电视媒体获取信息的时效性有着一定的消极影响。除此之外,基层的媒体通常是上级新闻电视台向下传达的一种最终媒介表现形式,是基层群众用以接受有效新闻信息的一个重要的关口,有其边缘性特征。

③唯一性。基层电视媒体作为基层政府的重要关注方面,是地方性新闻的重要聚集地,在其特定的时间范围内以传播本区域信息为其主要的任务,因此,在进行地方新闻的传播中,基层电视媒体具有独特的优势。

2.基层电视媒体的关系定位

①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基层的电视媒体加强革新,突出其地方性特色,需从内容及其形式方式做好“三贴近”理念的实施,可以说,基层的电视媒体在处理全局与部分关系方面有着更多的空间,全局与局部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电视媒体作为政府的重要管理喉舌,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正确思想、文化建设以及组织建设方面的领导下,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发展,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方面的动力,保证基层媒体发展不偏离正确方向。

③转播与自制的关系。基层电视媒体一方面需要转播上级媒体的电视节目,这种形式能够打破基层媒体的局限性,极大地丰富节目的内容资源,还能够有效保障舆论的正确导向不偏离。另一方面,基层电视媒体也应当充分重视自主节目的制作,将区域内特色文化呈现出来,将当地的群众意见反映和传播出来,不断提升电视台的服务性质,努力将基层媒体发展成为一种群众与政府部门沟通的有效平台。

二、新媒体背景下提升基层电视台舆论引导力的策略

随着我国新媒体技术的不断革新,加上数字化电视的不断普及,基层电视媒体的发展和生存空间受到严重制约,面对这种狭小的生存空间,基层电视媒体必须要立足于本土特色文化,将焦点放在民生问题的解决方面,并在节目传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方面做文章。

1.立足基层百姓,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基层电视媒体与省级电视台相比,其技术方面支撑与电视信号的覆盖范围都远远不及,而因为基层电视媒体本身的唯一性质,观众更加对身边的新闻产生强烈兴趣,因此,在新闻传播的地方化方面,基层的电视媒体相比中央和省级的媒体来说也有着较强的优势。因此,基层电视媒体应当推出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类节目,如《百姓热点》《乡村热线》《民生面对面》等等。这种“接地气”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节目,因其关注民意,并注重对身边市民困扰的有效解决,将百姓身边趣事与新闻报道出来,就能够充分吸引当地百姓的关注。《百姓热点》这种栏目坚持以一种平民化的视角,为百姓解决其身边发生的民生问题,是基层的群众与政府有效交流的重要平台,被群众称为良心的“办事热线”。

2.优化人才管理,提升舆论引导。电视媒体人是基层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湖南卫视来说,其网络集团中心的人才有200多人,而整个电视台的人员还没有500人,95%的优秀媒体人都是通过全国聘用渠道而获取的。因此,基层的电视媒体也应当充分将人才管理M行不断优化,充分提升舆论的导向。基层的电视媒体首先应当加强对其从业者的专业能力训练,现阶段的基层媒体人大多属于单技能的人才,在新闻各个环节中的协调性与互补性明显不足,记者、摄像、编辑等仅仅负责自身工作内容,而无法达到一种新闻策划效果。因此,基层的电视媒体必须要对本台媒体人做好综合能力的培训,将其打造成独当一面的综合性人才。另一方面,采取一种竞争化的招聘与上岗制度,构建一种合理的人员双向化选择,不断强化新闻媒体人的责任意识,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3.拓展媒体渠道,加强受众互动。随着我国网络化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电视媒体开始受到巨大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转型和创新的重要机遇。基层的电视媒体应当充分抓住机遇,通过门户网站的成立,由专人进行网络端口的信息资源更新,让观众能够在网络平台中了解到基层电视节目内容,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基层电视的交流,加强网络端口的交流和互动,不断增强舆论信息引导的有效性与针对性。除此之外,基层电视媒体还应当适时推出《媒体链接》这一类型的节目,将政府的新政策和新法规融入到新闻报道中来,让基层的观众能够通过电视栏目获取重要信息资源。

结束语

基层电视媒体必须要坚持舆论的正确导向,与群众路线紧密结合,通过不断变革与创新,充分将本区域的地方文化优势发挥出来,在新媒体背景下,将被动地位转换为主动地位,不断满足基层受众对新闻的合理化需求,加强新闻舆论的针对性与精准性。

电视传媒论文篇7

在当前这个大竞争、大调整、大创造的改革开放时代,创新是时代的主题,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题,更是媒体生存和发展的主题。目前,绝大部分广播电视媒体已经认识到这种形势和发展要求,开始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这些探索和创新还处于自发、自愿、自主阶段,没有形成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繁荣广播电视产业的强大推动力。为了促进媒体改革创新的常规化、规律化,引导广大广播电视工作者积极思考与实践,2010年12月14日至16日,江西省广播电视协会学术部和本刊在南昌共同举办了“2010声屏论坛”。本届论坛以“认清形势 把握规律 提高宣传质量”为主题,与会人员围绕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加快栏目创新、扩大媒体影响等议题展开研讨。

提高新闻报道质量

改进经济报道。经济报道作为媒体报道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成为不少作者关注的焦点。纵观当前各主流媒体,经济报道中普遍存在着不敢触及热点、不能与经济运行同步、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缺乏报道深度、不敢预测分析、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改进媒体经济报道,要凸显媒体经济报道的专业性、通俗性、实用性、亲民性,使媒体经济报道成为生产力,助推经济发展。媒体在具体实践中必须拥有全局视野,权威信息,树立服务意识,让经济报道多用“数据”说话,增强报道深度,使报道既见经济又见人。

做好“三农”报道。新时期的“三农”报道应转换报道视角,由生产视角转换为生活视角,由俯视视角转换为平民视角,由单一视角转换为多元视角,优化报道方式,改变“三农”报道低层次重复、创新不足、观念陈旧的现状。“三农”报道应增强针对性、贴近性、实效性,使报道真正做到三贴近。

加强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肩负的重要职责,是媒体树立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主要途径。新时期的舆论监督呈现出政策控制由显性硬控制走向隐性软控制、媒体技术革新改变原有格局、媒体“市场化”异化舆论监督、反舆论监督手段不断升级等特点,因而,在新时期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加强对新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引导,加快舆论监督法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舆论监督也应以人为本,恪守人文关怀原则。

加快栏目创新

创新机制的建立。在广播媒体方面,有作者谈到创新广播节目,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创造良好的意境,追求绝妙的化境。为此要虚心学习,常怀变革创新之心,常怀为民之心,常怀包容之心。要高度重视创意,特别重视把“平民”“公益”“益智”“服务”等创意元素融入创新节目。在创新过程中,要坚持正确导向、发挥舆论引领,坚持创新研究不放松、创新实践常态化,提高队伍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整合资源、综合发力,通过以上方式方法,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在电视媒体方面,有作者通过江苏卫视与湖南卫视的竞争,得出电视媒体运作中要注重品牌升级,敢于大胆创新,实行开放运作。

栏目的品牌化建设。品牌栏目容易使媒体在观众中产生广泛影响,在论及如何发挥创意水平、促进自办新闻栏目的品牌化建设时,有文章谈到了三力、三性、三化、三点,即“透漏思想力、表现信服力、传导亲和力,坚持贴近性、注重趣味性、倡导互动性,表达口语化、新闻故事化、报道本真化,关注社会热点、切入民生焦点、展示个性特点。”不少县级台作者立足自身,谈了县级电视台如何探索电视品牌之路,在夹缝中求发展。这些作者的文章大多围绕两个观点:一是县级电视台自办栏目的品牌化建设要认准本土特色,科学定位;二是创新是县级电视台品牌化建设的不竭动力。

栏目创新的实践体会。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惠农直播室》作为全国首创惠农的政务平台,节目围绕如何当好农民的“贴心人”,通过近两年的摸索,得出了六点经验:一要充当农口部门的宣传主阵地;二要充当农民和官员直接交流的桥梁;三要重视主题策划,凸显节目特色;四要全面打造大农业概念;五要以活动促品牌、扩影响;六要加大节目播出频次,最大限度满足农民需要。南昌人民广播电台长篇系列广播小说《扬眉剑出鞘》《华夏风云录》的创作者认为针对广播小说唯声音是取、稍纵即逝的特点,播讲人员在播演时要做到引人注意,引人入胜,以音传情,以声立人。萍乡电视台的《丰收》节目是一档有着十二年创办历史的“老牌”农业节目,栏目创作者在实践中得出了创办农业节目的四点体会,一要选好题材,二要巧设故事情节,三要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四要注重节目编排。此外,南昌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剧《大法官梅汝H》、赣州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630播报》、景德镇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国瓷都景德镇》《成长》、吉安电视台世博吉安形象片、鹰潭电视台大型山歌戏《七彩畲乡》的创作者们也都从各自的工作实践出发,谈了创作心得。

扩大媒体影响

把握传播规律。扩大媒体影响力要从把握传播规律做起。新的形势诞生了新的宣传规律,广播电视工作者应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作为科学化的首要任务,把“三贴近”作为应对传播环境变化的最大“法宝”,在新闻宣传中着力创新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对宣传资源从时间、空间、业态上进行全方位聚集整合,发挥主流媒体在多层次传播格局中的主导作用。地方台在进行正面宣传时,应注重创新主流报道,突出公信力;做好舆论监督,提高影响力;强化服务意识,扩大吸引力;发挥媒体优势,提高竞争力。面对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经济新闻要把握热度,加快速度,挖掘深度,调整舒适度,以此改变经济报道的“扑克脸”,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服务。

体现媒体责任。重大事件报道是主流媒体提高公信力、体现媒体责任感的重要时机,主流媒体要抓住时机,打造媒体品牌;张弛有度报道,树立媒体权威;建立科学有效的媒体组织架构和保障机制。在2010年抗洪抢险报道中,受灾地的城市电视台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好自身的地域优势,科学调度,合理安排有限的采访力量,发挥了主流媒体应有的重要作用;地方电台则充分利用广播传播快速、覆盖范围广的优势,在舆论引导、信息传递、组织群众、鼓舞斗志等方面体现了广播的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宣传任务。2010年10月9日,新余发生有害气体泄漏事故,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报道,有作者认为应对突发事件,有责任感的媒体应当重视民众的知情权,及时告知事件相关信息;做好政府的喉舌,有效传达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准确预测和把握事件的传播效应。此外,一些作者对当前个别媒体中存在的新闻失真、内容低俗、人文关怀缺失等现象进行了批判与反思。

顺应三网融合。三网融合经过数年的孕育,千呼万唤始出来,已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三网融合后,公共传播将进入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媒体面对三网融合,应拿出详尽的应对之策,要在三网融合还没有真正开始之前,抢占新媒体先机,布局新媒体发展;要引导新闻采编队伍改编内容生产理念和方式,迎接三网融合后的挑战;要做好受众资源的经营工作,为三网融合后的受众市场竞争打下良好基础。广电网络更应当积极应对三网融合,从多业务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和实施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加快产权多元化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快体制机制转换,构建有竞争力的广电企业及集体运营商;全面推广增值业务,重点发展优势业务;加强业务建设,提高员工业务素质。

电视传媒论文篇8

[摘要]:

本文分别从媒体管理体制产业化变革的政策进程与实践推进、电视资本运营的理论探索、电视产业集团化浪潮的问题反思等三个方面,对中国近十年来的广电体制改革进行了回顾与总结;认为无论对于管理者、实践者,还是理论学家,迄今为止并未就电视产业化进程的理论进路与资本经营,达成统一、明确的认知;今天的中国广电产业体制改革在诸多矛盾问题的交织与困扰中,已经进入到了产业体制改革的“冷冻时期”。

一、电视管理体制产业化变革的政策推进与实践回顾

2000年前后,中国电视产业在经历了行政事业管理和事业/企业双轨制管理两个发展阶段的徘徊与渐进过程之后,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指向和实践运行都步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99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设管理的意见》(即国办[1999]82号文件),从行业结构上引导并促进有线网与无线台进行合并,并在具体的操作实践层面,明确提出了广电媒体应该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指导原则。这个文件的出台为后来电视运营的产业化变革和电视媒体内部管理机制的产业转型提供了切入的契机,因此也被业界人士和行业专家认为是政府广电管理高层锐意进取,改革原有广电系统零散化分割格局、促进新一轮体制变更的纲领性文件。

与此同时,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现代传播》、《电视研究》等为代表的电视专业期刊,也集中刊发了一批旨在探索广电管理体制产业化变革的理论文章,在学术层面上推动着广电体制产业化变革的实践进程与观念深化。从1999年到2000年,周鸿铎的《对广播电视产业化、集团化的认识和采取的经营策略》(《视听纵横》1999年第2期)、《广播电视产业化、集团化道路的实践和理论依据》(《现代传播》1999年第5期),高福安的《关于我国媒体经营的类型与研究》(《现代传播》1999年第5期)、《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经营管理思路》(《现代传播》1999年第6期),郭荣生的《电视经济:一条快速发展的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年第1期)、龙佑云的《谈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和即将到来的产业格局》(《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年第2期)、梁和的《产业化经营是电视业发展的趋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年第5期)、朱建飞的《产业经营:中国电视跨世纪的抉择》(《电视研究》2000年第1期)、尧风的《电视产业经营的必然性与相关条件》(《电视研究》2002年第2期)等文章先后刊出。这些评论者以观察员、理论家和实践者的身份借助学术论文化的表达方式,在广电管理行业政策产业化变革呼之欲出的关键年份,向媒体实践领域也向广电政府管理层表达着自己的话语诉求和问题意识。

2000年11月17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化发展试行工作的原则意见》(即广发办[2000] 284号文件),明确了在保持宣传任务为中心不变的前提下,组建集多媒体、多渠道、多品种、多层性、多功能于一身的广电传媒集团的行业发展指导方针。同年底,全国第一家省级广播影视集团湖南电广传媒集团成立。第二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即中办发[2001] 17号文件),正式明确了积极推进传媒集团化改革,组建大型新闻传媒集团的目标,并对组建广电集团的原则、体制、融资、运营目的等进行了全面明确地界定,该文件因而成为助推中国电视产业集团建设的里程碑。同年,国家广电总局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广播影视集团化改革的实施细则(试行)》(广发办字[2001] 1452号文件),对广电集团的管理结构与运作制度、宣传任务与企业创收等方面进行了细则指导。

在此前后,随着中共中央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文化产业和其体制改革作为重点内容,在两次会议形成的决议报告及相关文件中被多次提及。“完善文化主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事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第一次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宏观层面上受到关注。200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即中办发[2003] 21号文件),更进一步地对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在21号文件的指导方针下,国家广电总局制定并了《广播影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及配套的相关文件,审核批复了浙江广电集团、山东广电总台、南京广电集团、厦门电视台、深圳电视台、中国电影集团公司、长春电影集团公司等7家试点单位的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审核批复了广东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和峨眉电影集团组建方案,将广电行业的集团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开。

在中央战略决策导引、业界实践探索和理论界观点争鸣三者的合力推动下,2003年12月,国家广电总局公布了《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分别从当前广播影视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发展广播影视产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发展广播影视产业的相关措施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广播影视业改革与建设的产业思路。这也是国家广电管理系统高层对中国电视行业的产业化变革,所进行的第一次详细全面地阐述。《意见》分析了中国电视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电视台电台1900多座,电视节目2000多套,节目制作机构近900家,年产剧作1000多部10000余集,系统收入514亿元人民币;并进而指出,从1982年到现在,我国的电视媒体已基本实现了从依靠财政拨款生存到自收自支、自我营生的历史性转变。在《意见》中,“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按照广播影视产业的特性和规律,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依法管理为保障,以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的产业化指导思想被明确提出。[1]围绕这一指导思想,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基本思路和重点内容及相关措施得到逐一阐释,这一文件的出台,也标志着我国电视产业发展思路和政策导向的最终明确。

二、电视资本运营的理论探索与争鸣

电视产业化发展政策的明朗和实践探索进程的加快,带动着电视资本运营理论研究的持续升温。1999年11月,《光明日报》在第五版“文化风云”栏目发表了刘志远的文章《影视资本市场亟待发展和规范》。在这篇篇幅不长的短论中,作者指出影视业作为“新兴产业”、“黄金产业”、“朝阳产业”,虽然发展潜力巨大,却由于资本市场发育不良、产品交易市场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其发展状况难以令人满意。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分别从“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发展我国影视业”、“发育资本市场,建立影视产业投资基金”、“完善影视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创造一流产品”、“组建影视产业集团,提高国际竞争力”等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中国影视业资本运营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其中所提到的“缺乏市场经济意识”、“行政干预、封闭式运作”等,看法尖锐而又切中肯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影视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本市场运营现状。文中所提倡的“形成产业规模”、“实行制作与播出分离”、“利用资本市场,合理配置影视产业资源,并通过有效地融资手段来推动中国影视业发展”、“充分发展人才的积极性”、“以资本为纽带,实行强强联合,组成强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影视产业集团”等[2],都成为了以后电视产业改革和资本运营理论研究的重点方向与问题所在。

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广电集团化呼声的升高,电视资本运营的理论研究也迅速呈现出了深化、细化的发展趋势,并开始由单纯的理论研讨向实践运营层面过渡。该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在第3期上刊发了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的文章《深化改革 开拓进取》。在文中,作为业界精英和代表人物的赵化勇,针对中央电视台的当下运营情况及未来发展前景,鲜明提出了“大力推进频道专业化进程”、“进行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分离的改革尝试”、“全面推进成本核算工作”、“推进建立以全员聘用制为核心的人事管理机制”、“加快建立‘第二经济支柱’(广告为第一支柱)”[3]的运营理念和整体变革策略。相比较之下,此处的电视资本运营实际已经扩及到了电视产业运营的方方面面,而不再仅仅只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资金”概念。由于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电视台的标杆作用和示范效果,它在电视资本经营理念上所提出的变革主张,也无疑地成为了全国各地方电视媒体效法的对象。

在同一期杂志上,还刊发了山东胶州广播电视局王政林、周建明的文章《广播电视产业经营的初步实践》,对电视媒体优化资源配置、推行集约化经营和引入竞争机制、改变用人制度、调整原有局台机构设置、实行制片人制度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述。[4]此后,刘占华《开拓广播电视节目资料管理的新思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第5期)、林涛《从资本整合到资本运营——关于广电集团化的一点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第3期)、卜彦《电视产业金融资本的运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第12期)、王刚健《成本预算与成本经营——电视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9期)等一批文章先后发表。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出发,推进并深化了电视产业运营中资本经营的研究工作。

其中,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李岚的文章《广电产业集团运营效率评估理论探讨》,结合广电行业2000年以来集团化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对电视媒体资本运营现状和其效益评估体系的建立进行了反思与构建。[5]这篇文章提出,应该从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行有限财产责任、建立保障各方利益的分配机制等几个方面,对现有集团管理运营制度进行制度创新。在广电集团内部运作机制的效率评估上,她主张从经营模式及其运作、支出结构及其运作、收入预期及其运作等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严格评估。这一观点,是对2000年以来广电集团化浪潮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广电产业改革由速度型向稳健型转轨的恳切理论建议。文章还从产业链打造的角度,考量了中国广电集团市场价值的评价体系建设现状,并将电视媒体品牌的无形资产纳入到了评估体系的范围中来。这篇文章是中国电视产业化发展初期,就资本运营和体制监管进行深度剖析的,极富创设性的理论探索论文之一。

在电视产业进行资本运行理论探索的过程中,民营公司的出现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105号文件,在第10条中明确规定了以下内容:“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以股份制、民营等形式,兴办影视制作、放映、演艺、娱乐、发行、会展、中介服务等文化企业,并享受同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6]。次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颁布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管理规定》,在第五条中明确肯定了社会组织和企事业机构可以设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或从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活动。[7]随着民营电视在产业格局中合法地位的正式确立,民营电视资本运营也成为整个产业理论研究中的受人关注的焦点内容之一,《中国民营电视公司现状报告》(李幸、汪继芳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解析中国民营电视》(陆地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国民营影视发展研究》(耿蕊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等专门以民营电视产业运营为研究对象的一批著作也随之问世。这些著作一方面应和着星美传媒、太合影视、浙江影视集团、贵州金天地广告节目有限公司等民营公司的快速发展情势,一方面也扣合着中国电视管理体制改革制作/播出分离浪潮的推进,在整体上促生了产业理念研讨多元化发展局面的形成。

这一时期,较早介入媒介资本运营研究领域的周鸿铎也先后出版了《传媒产业资本运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出版)、《传媒经济导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出版)、《媒介产业制度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出版)等著作,对包括电视在内的中国媒介资本运营进行了系统化地研究。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推出了黎斌编著的《中国电视业资本运营系统分析》,该书在继承原有电视媒体资本运营理念的基础上,首次将系统模型、耗损结构、产业经济学框架引入到了中国电视传媒产业改革的理论研究中来。在对中国电视现状进行具体评估的基础上,《中国电视业资本运营系统分析》不但揭示了中国电视资本运营系统的演进特征,而且还进一步提出了中国电视传媒资本运营的整体推进、价值集成和风险控制等对策建议。

2006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媒资本运营》(谢耘耕著)则第一次对包括电视在内的中国传媒资本运营的现状和未来提出了相对完整的框架。作者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国际传媒资本运作的经验,对我国传媒的资本运营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分别就传媒资本运营的发展、传媒融资、传媒并购与反并购、并购后的整合、传媒收缩战略、传媒无形资本运营等方面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同时期的媒介资本管理著作中,具有着开拓性意义。次年7月,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台长李晓枫主编出版了《中国电视传媒资源整合》一书。围绕“传媒资本运营”这一重点主题,全书从理论框架、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等视角出发,对我国电视业广播电视体制改革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并在“电视传媒资本运营”的理论构建、国外传媒经验借鉴和国内电视业的资源整合等层面提出了富有启发性和重要借鉴意义的理论建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体多元”产业格局及其经营思想的提出。围绕这两个问题,编者阐述了以播控环节为中心,向电信行业、图书及杂志市场寻求合作的综合化电视产业经营思路,并着意强调在在现有语境下推行“国资为体、资本多元”,“公益为本、经营为用”[8]运营理念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较高的理论层次上总结了七年来中国电视资本运营和理论探索所取得的发展与进步。此外,这一时期涉及电视资本运营的理论著作还有曹鹏/王小伟主编的《媒介资本市场透视》(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出版)、赵曙光/耿强合著的《媒介资本市场——应用导向的分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严三九/黄飞珏著《媒介管理学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赵曙光/张志安著《媒介资本市场案例分析》(华夏出版社2004年出版)等。这些著作也都在不同维度和不同层面,或专门论述或顺带提及,探讨了电视产业资本经营中的相关问题。

三、电视产业集团化浪潮与体制改革的理论反思

在电视资本运营的探讨中,2001年4月,中国证监会了新版《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在该文件的上市公司名册中,传播与文化产业被定为13个基本门类之一。隶属于这一门类的音像、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艺术、信息传播业等5个大类,都被视为可以上市经营的各二级产业门类而名列其中。这个分类的出台,向中国广播电视业传递了三个重要信息:一是明确承认广播电影电视是一个经济产业门类,二是明确宣示了广播电影电视业可以上市经营,三是已经上市的广播电影电视电视可以放心大胆地经营。[9]其实这个文件的出台,和当时中央两办相关文件的精神是存在某些冲突之处的,一是在对待国外资金的态度上,二是在对待上市问题的态度上。这两个问题所反应出的,实际上也是广电行业推行集团化,实行产业改革后最终属性的判断问题,也即是“企业”还是“事业“的问题。其实,从1999年6月,全国第一家广播电视集团无锡广播电视集团成立算起,这个问题就一直是隐藏在产业化和集团化浪潮之后的软肋所在。这个问题或明或暗地始终制约着广播电视产业集团化的推进,也是向制约广电集团化更高层级和更稳健姿态发展的最大难题。同时,它也也是困扰研究者和批评者的最大问题和理论探讨的症结所在。

电视传媒论文篇9

(湖北广播电视台电视经济频道 湖北 武汉 430071)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各种新媒体得到快速发展,“泛”新闻成为新媒体时代传播的主流。电视新闻作为传统的传播媒体,面临着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从新媒体时代下“泛”新闻的定义与特点出发,分析了“泛”新闻对电视业的影响,包括权威性、公信力、传播优势、人才竞争等,重点阐述了“泛”新闻下电视业如何良性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泛”新闻;电视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5.035

收稿日期:2015-06-0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新媒体快速发展,新闻传播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多媒体等多种表现形态。“泛”新闻成为时代传播的主流。电视新闻作为传统的传播媒介,主要借助电视图文声并茂的优势对近期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报道。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视新闻面临着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电视新闻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泛”新闻的变化,也成为新闻界的重点研究方向。

1 新媒体时代下“泛”新闻的定义与特点

“泛”新闻是新媒体时代的必然产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依托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多媒体、超媒体、跨媒体、全媒体、融合媒体等多种表现形态,新闻传播进入新媒体时代。而“泛”新闻,是新媒体时展的一个显著特征。

所谓“泛”新闻,就是在互联网时代,各种传播方式层出不穷,人人都是媒体,个个都可以接受新闻,也可以发表新闻,随时随地,新闻表现方式为方式泛化、渠道泛化、内容泛化、主体泛化、时间泛化等多维、多角度、多层次的泛化。

“泛”新闻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信息呈现方式全媒体化,同一信息在不同媒体上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出来:有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也有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各种“自媒体”形式;二是信息渠道多样化,除了传统媒体,还有网站、论坛、社区、博客、微博、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三是传播内容的无序化。这种无序表现在传播的内容不仅格调不一,并且真假难辩,不仅包罗万象,也是泥沙俱下;不仅是身临其境、实时实地实境,并且泛滥成灾;四是信息主体身份多元化,有传统媒体、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各种团体等传统信息源的正规信息,也有个人、自由职业者等准专业的者、草根的者;五是信息接收一体化。泛”新闻下信息接收的手段基本上是多媒体一体化,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电视机等都可以接收各种媒体的信息。

2 新媒体时代“泛”新闻对电视业的影响

2.1 传播主体的泛化,冲击着以电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的权威性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信息的主体日益多元化,有传统媒体传播的新闻信息,也有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各种社会团体等传统信息源在自己的网站、微博等的正规信息,也有个人、自由职业者等草根者在各种新媒体的各种信息,上述各种信息,有的真实可靠,有的失真失德,更有甚者,有的宣传暴力和传播黄色信息,严重影响社会正常秩序,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缺乏传统媒体充满人文关怀、遵循社会伦理道德,维护公正和公平的社会职责,冲击着以电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的权威形象。

2.2 传播形式的互动,冲击着以电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环境下,无论是社会精英、成功人士,还是新闻媒体记者,还是产业工人、农民工、普通大众等,人人都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每个人都能成为意见的表达者,没有时间、空间限制,也没有身份、地位的限制,人们的言论权利平等自由,人们的思想、需求等通过各种方式传播。新媒体下的传播形式的互动,一方面为群众表达利益需求和赢取支持提供了渠道,为群众的利益表达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互动性也冲击着以电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2.3 传播渠道的泛化,冲击着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

新媒体的发展,一方面是对传统媒体进行了优化和补充,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使我国的媒体格局更加完整,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与提高;另一方面,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播渠道更加泛化,新闻传播既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可以通过博客、播客、聚合内容(RSS)、即时通信(IM)、对等联网(P2P)、社交网络(SNS)等,还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交互网络电视(IPTV)、数字移动电视等移动通信设备。媒介世界正在走向融合,单一媒介渠道正在消失。同时,新媒体的个体性、互动性、移动性、时效性等,也侵袭着传统新闻传播的渠道优势,尤其在突发性事件的新闻传播方面,传统媒介更是难以匹敌。

2.4 传播媒介的泛化,冲击着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人才优势

相对于主流传播媒介,由网站、微博、博客、维基百科等泛媒介正日益显示出强大社会力量。一方面在新闻信息传播上,不断侵蚀传统媒体阵地,改变人们的传播观念,深刻影响着社会进程;另一方面,对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形成竞争态势,在社会资源利用、人才队伍培养、客户(用户)培育等多方面形成实实在在的挑战。

3 “泛”新闻下对电视业的良性发展对策

3.1 加强“泛”新闻时代下电视新闻的舆论主流阵地建设

在“泛”新闻下,泛在网络带来泛在社会现象,深刻影响着社会进程。信息失真、新闻腐败、宣传暴力和黄色信息、缺乏人文关怀等,败坏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从而践踏了社会的公正公平。传播新闻信息,尤其是传播舆论主流新闻信息,是电视媒体的首要功能,也是电视媒体泛媒体时代下应对的主要手段。电视新闻应切实加强舆论主流阵地建设,发挥主流媒体的社会导向作用。一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新闻报道中,电视传播者需要客观、真实地报道事件,不跟风、不炒作,最大限度地将事件还原,真正做到真实报道、客观评价;二是保持良好作风。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新闻传播者的约束力越来越小,产生虚假空间也越来越大。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禁止带有任何偏见,而是要保持公正,让社会大众来评判,遵守良好的伦理道德;三是维护公众利益。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碰到那些危害公众利益的事件,要敢于利用自身的舆论监督职责,将各种丑陋现象揭露出来,并对其进行批判,切实维护公众的利益。

3.2 加深“泛”新闻时代下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程度

一是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大力进行形式的创新,丰富电视内容,开发多个电视新闻增值点;二是利用新媒体,建立网络电视平台。网络电视是新媒体下广播新闻重要的发展方向,具有透明度高、时间性强,参与范围广等特点,将新媒体的技术资源优势与传统的电视相结合,扩大了电视新闻的传播范围;三是将电视与新媒体微博深度融合,增强电视新闻的时代感。目前,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各种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一方面要加强了解,在条件容许的前提下,以同步的形式,开通电视新闻自己的微博、微信等,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知名论坛、网站、微博、微信的沟通交流,建立合作开放机制,共同扩大电视新闻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3.3 加快“泛”新闻时代下电视改革发展的步伐

加快改革发展的步伐,是电视媒介在“泛”新闻时代下的必然选择。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更应坚守和强化新闻立台的宗旨,有弃有守,在坚守中回归大众传播媒体的本质要求,在精进中不断深挖新闻资源,增加创新手法以吸引观众。一是坚守新闻本土化策略。电视新闻的优势在于坚持将镜头多对准本地百姓的身边事、身边人,做到新闻内容贴近本地、贴近群众,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做作、不媚俗,真实真切地传达信息。做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二是坚持新闻直播常态化。重大的时政活动、关系民生的政策、突发社会新闻,包括天气状况突变、每日交通高峰等,在备足功课的前提下,都可以成为选题。设置常态化的直播,发挥电视新闻的实景实情优势,增强电视新闻的吸引力和参与感;三是强化新闻的服务功能。在“泛”新闻下,快速传播信息虽然已经不是电视常态化节目的长处,但是资讯类的服务信息,如本地财经、商品价格、交通、气象、医疗保健等服务资讯内容可采用开设早问资讯类节目,其他时段底拉字幕、分时段切入等形式给予实时播报,延长观众在本频道停留时间,满足观众对实用资讯的需求。

3.4 加大“泛”新闻时代下电视新闻人才培养力度

“泛”新闻时代下,电视新闻的发展必然对人才的要求会随着传播技术、渠道、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全能型、全媒体、数字型的新闻人才成为电视新闻人才的标准。电视新闻人才不仅要懂得一整套电视新闻的操作流程,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报道任务,还要具备多媒体下的新闻信息采编操作能力,包括能熟练运用数码相机、摄像机、笔记本电脑、录音笔等工具,懂得影视音像作品的策划编制、数字合成、网站应用等技术。在服务传统电视媒体的同时,也具备多媒体网络新闻信息服务能力。在“泛”新闻时代下跨媒体合作成为趋势的今天,应加大电视新闻人才培养力度,包括自身员工的培训学习和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

参考文献

1 杜骏飞.弥漫的传播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 刘劲松.试析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l(2)

3 陈波,于玲.泛在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传播控制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11)

4 罗昕.结构性缺失: 网络时代把关理论的重新考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3)

5 舒德森.新闻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6 Alfred Hermida .Twittering theNews: The Emergence of Ambient Journalism[J].Journalism Practice,2010(4)

7 户松芳.“泛专业化”与专业价值理念[J].新闻爱好者,2010(4)

电视传媒论文篇10

【关键词】新媒体 长尾理论 电视节目

近年来,一些新的经济学理论不仅促使众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屡立战功,同时也给我国文化和传媒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变革,电视领域也不例外。克里斯・安德森所著的《长尾理论》被称为网络时代最重要的商业著作之一。“长尾理论”告诉我们,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热门产品,不在传统需求曲线的头部,而在于过去被称为“失败者”的那些产品,即需求曲线中那条无穷长的尾巴。“长尾理论”作为流行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学理论,已成为众多企业在商业市场中获得成功的法宝。那么,能否把这一理论科学合理地移植到我国的传媒领域中来,它对于我国的省级电视行业发展来说又有哪些重要的启发呢?

启发一:新媒体时代下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成为生产元素,无数个“小众传播”可以形成无限的传播价值。

新媒体的诞生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传播载体不再是稀缺资源,传播主体也不再仅仅是专业人士,任何人都可以很方便地提出并完成一次传播行为,并且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因此,在新媒体的作用下,大众传播之外将会衍生出无数个性化的“小众传播”,它们的传播主体、传播渠道、受众范围、传播效果均和大众传播有所不同,即传播发起者可能是某个普通人,传播受众可能是发起者并不相识的另一部分普通人。在传统媒体,这种传播行为创造的价值微不足道,但在新媒体时代,无数个这样的“小众传播”汇聚成一条无限长的尾巴,并构成无限的传播价值。①目前中国有2000多家电视台,其中大部分电视台库房里的播出节目磁带都是闲散的,如果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大量有价值的闲散节目进行视频链接,通过积少成多的付费下载,或许能使其价值倍增。另外,由于电子技术发展带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信息传递成本接近为零,商业成本大幅度下降,展示空间无限扩大,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电视媒体的优势不再占据主导地位。长尾理论告诉我们,新媒体时代下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成为生产元素,可以低成本获取其他人的产品信息,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成为节目的“制作者”、“参与者”,而传统的电视媒体人则由“制作者”充当了“把关者”或“引导者”的角色。

启示二:开发“长尾频道”。互联网、数字化的“长尾”是媒体产生巨大变革的驱动力。

按照传统电视媒体的经营和发展规律,收视率高的节目往往能获得更多的资源,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而那些收视率低,社会效益却较好的节目往往就成为“长尾节目”了。这种传统的电视媒体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视产业的发展。长尾理论为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从而极大地加快了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速度。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与电视的整合成为必然,通讯网、互联网、电视网三网合一只是个时间的问题。未来几年,除保留传统的免费频道外,将开发许多收费的“长尾频道”。借助新媒体、数字电视终端等网络电视平台,受众可以随意在互联网上搜索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可以随意点播、录制、存储电视节目和切换电视频道。这些“长尾频道”的内容可以涉及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长尾频道”起初的受众数量可能很少,但因其传播成本非常低廉,一年或是几年以后,其带来的收益将不可估量。②

启示三:某些“长尾”电视栏目正逐渐发展成为“热门”节目,“长尾”电视节目市场空间广阔。

原本在非热门频道播出的冷门节目《百家讲坛》,在长时间的坚持后,收视率有了巨大的攀升。它由于节目投入小而获得了巨大的边际利润,并且带动了相关书籍、影像产品的畅销。而且我们还看到,目前有越来越多的“长尾”电视节目正在悄然兴起,并逐渐发展成“热门”节目。如第一财经、东方卫视、唯众传播联合打造的新锐财经节目《波士堂》、上海文广推出的《文化中国》、贵州卫视推出的《人生》《论道》等。曾经有专家预测:由“长尾”电视观众的购买力决定的“长尾”电视广告的需求将越来越丰富。根据长尾战略,品牌广告与非品牌广告分别代表大热门(短头)与冷门(长尾)。当前一些“长尾”栏目已经可以盈利并且效益可观。目前,中央电视台、上海文广等已经充分利用自身的多频道资源开发了一些分众化的长尾频道。如上海文广的纪实频道,经过前两年的低潮期后,第三年开始盈利,第五年广告收入达1.3亿元。由此可见,目前“长尾”电视节目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③

那么,面对发展中的“长尾”电视力量,省级卫视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节目改革策略呢?

第一,电视机构及其产品应该加大品牌推广的力度,丰富“长尾”电视节目形态。

随着各地地面频道、卫星电视扩增,有线电视网的普及,网络电视、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楼宇电视的快速发展,观众市场容量日趋饱和,受众注意力的稀缺性更为突出,这标志着电视市场进入“零和博弈”竞争阶段,电视媒体的品牌战和淘汰赛已经打响。当前大多数“长尾”电视节目包括高端电视节目、公益类节目、科教类节目、文化类节目等还处于单纯谈话、对话阶段,节目形态过于单一。结合贵州电视台“西部黄金卫视”的定位,我们可以拓展思路,充分利用娱乐、综艺、纪实、新闻等多种成熟的电视手段来创新节目形式,丰富节目形态,打造精品节目。2007年贵州卫视先后开播的两档节目《中国农民工》和《论道》,一个关注弱势群体,一个面向高端群体;一个以真情动人,一个以智慧启人。二者看似无意的组合,实则匠心独具。另外,长达120集的方言情景喜剧《六点开心帮》,结合了贵州、四川、重庆、云南四地的方言,深受本省百姓的喜爱。2009年6月1日期,贵州电视台强力推出《人生》栏目,因有曹颖、舒高、辛唐米娜、万峰等主持人的加盟使栏目尚未开播,就已引发媒体评论。因此,要坚持多元化方向,加强“长尾”电视节目自身形态建设。节目更加丰富多彩,有利于打造出更多的品牌,使更多的“长尾”发展成为“热门”。

第二,“长尾”电视节目的创收要由单一的依赖广告收入模式,发展到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长尾”产业链模式。

目前,国内电视台的绝大部分收入还是“押宝”在广告这一“大头”上,少有产业链的开发可言。其实,跨国传媒机构早已建立并健全了自身的产业链,除了广告收入这一传统经营的“大头”外,产业链上集少成多的“长尾”收入也非常可观。贵州卫视自创的优质品牌节目《百姓关注》就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例如:“《百姓关注》,走遍贵州”。近三个月的活动,将新闻直播现场带到地州市,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百姓关注》‘小福星’入户送礼”活动作为成功的植入式广告节目,成功延续了四年,成为该节目亲民手段的一项常态活动,从而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另外,省级电视台也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在新媒体的建设和新的创收形式上多做文章,比如可以在无线领域和互联网领域探索新的创收模式。

第三,卫星电视、有线开路电视、数字收费电视、网络电视中“长尾理论”的运用不能顾此失彼。

传统的“二八法则”认为企业80%的业绩来自于20%的畅销商品。而长尾理论提出,尽管没有一个利基产品能实现大的销量,但由于利基产品数不胜数,它们聚合起来,将形成一个可与大热门市场相抗衡的大市场。对于卫星电视、有线开路电视、数字收费电视、网络电视我们应该分开来看。卫星电视和有线开路电视属于大众媒体,它主要是通过播放具有高收视率的节目来聚集成规模的“注意力”,然后通过第二次售卖注意力来赢得商家的广告赞助。由于这两种电视在一天中播出的时段是有限的,它只能谋求在有限的节目时段里满足尽可能多的公众收视需求,以此来提高单位时段里的价值回报。这是传统电视单位时段的价值促销模式,适宜运用传统的“二八法则”。而数字收费电视和网络电视则不一样,因为它不受播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还具备双向互动性,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大量增加专业频道和内容,人们可以像在超市里按各自所需来支配和消费自己的“注意力”。这则是新媒体电视集少成多促销的模式,适宜运用“长尾理论”。所以我们得根据不同属性的媒体来科学运用“长尾理论”,不能顾此失彼。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时代,“长尾理论”为电视产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观念和营销等方面为省级卫视带来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启示。在新时期电视媒体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和运用“长尾理论”,促进我国省级电视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欧阳国忠,《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产业运营》[J].《北方传媒研究》,2007(10)

②黄孝章、张志林、刘双双,《长尾理论促进新媒体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集团经济研究》,2007(12)

③王澍、祝秋华,《“长尾理论”的电视启示――兼议江西卫视的应对策略》[J].《声屏世界》,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