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综艺节目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22:57:30

电视综艺节目

电视综艺节目范文篇1

作为一种通过一定的中介形式和大众参与,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种娱乐氛围的节目形态,娱乐节目不可否认的起到了传播思想和观点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媒介传播的“信息环境”成为判断标准被人们用来认知客观环境。作为当今“信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娱乐节目的立意和主旨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否则就会给社会带来一些隐性的问题,从而会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

比如现在风行的平民造星类娱乐节目所展示就是具有一定特长的一种普通人短时期内获得成功的事例――邻家女孩摇身变成大明星的飞跃。这类节目的立意就出现了偏差,它向人们展示出了一个一夜成名的模板,将平民大众与成功明星之前通过造星的比赛联系起来,使人们(特别是那些尚处于学生时代的年轻人)对成功的看法产生了一些误解,他们因此认为造星的活动就是一个通往富裕、名誉、成功的直达电梯。如果控制不好的话,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这样一来,人们的心态就会变得越来越浮躁,而导致“泡沫意识”的产生。除这类节目外,还有一些带有巨额现金奖励的游戏类互动节目也存在同意的问题。

二、格调不高、平庸媚俗

我国的娱乐节目在剥离了“政治”和“教化”等功能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却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节目的文化内涵的弱化。现在有很多的娱乐节目,一味的为了提高收视率,用一些粗俗不堪的低级趣味来反映所谓的“真我”,给社会的文化娱乐生活造成的很大的不良影响。如台湾的《综艺最爱宪》就是一个典型的以“恶搞”为噱头的一个综艺节目,节目主要以主持人恶整毫不知情的来宾为主线,制造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所谓的笑点。而这些明星来宾也成为了“喜剧暴力”的牺牲者。这样的节目除了能得到那些不过大脑的观众的短时间的爆笑以外什么也得不到,没有什么实质意义。还有许多游戏类节目,制作的水准不高,表现手法拙劣,一味的搞笑,制造闹剧,缺少最最根本的文化品味十分庸俗。

像这类缺少文化气息的电视节目如果充斥了我们的电视行业的话,那么我们的文化必将走向粗糙、粗俗。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娱乐节目的规范问题。

三、节目抄袭现象严重,缺少创新

搜索全国的较有名气的娱乐节目,“目前该节目是法国人在中国进行技术指导,是用法国布料做的中国旗袍。收视率极高的《快乐大本营》的制片人兼导演也表示节目与香港10年前的《综艺60分钟》同出一辙。《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则与台湾同类节目换汤不换药,而娱乐界有人士传出,《非常男女》与日本一娱乐节目极为相象。其它的像《欢乐总动员》、《假日总动员》等都是《快乐大本营》的北京版、浙江版而已。”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的来说就是不知名的抄袭知名的,大陆的抄袭港台的,港台的抄袭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

艺术创作就是要有创新,学习别的节目是可以的,可是如果原搬照抄的化,就只能说明我们的很多节目编导的创造力都是很值得怀疑的。大家可能都看到某一个节目的收视率高,轰然群起炮制的结果就是不仅使被模仿的节目丧失它原有的生命力,“克隆”出来的节目自然也不会收到效益。

四、节目数量过多,浪费资源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各电视台电视综艺节目总量达十万个小时,平均每天生产二百五十个小时。从节日庆典、各行各业、从中央到地方,各种主题晚会、栏目晚会应有尽有。这样庞大的数目不仅不能说明我国的电视事业的发达,反而会给观众造成困惑,无从选择。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娱乐节目的数量过多,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有许多的晚会类、游戏类的节目的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它们的供大于求,大多数的节目不尽不能得到收益,反而会因此浪费掉大量的资金。这样的资源浪费真的是相当不必要的,我们一边抱怨节目的制作费用低一边又如此的浪费可利用的资源。我们应该提高每个节目的质量,而不是一味的去追求数量。

五、违背艺术创作规律

综艺娱乐节目能够让多种艺术门类同时兼容并存于一体,这点为娱乐节目的创新创造大众多的条件。可是,创新是不可以违背艺术创作的规律的,现在有一些娱乐节目任意篡改我国的一些传统艺术,将他们进行改造,毁坏了它们原有的艺术样式。像这样的节目是绝对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坚决抵制这样的节目的出现。

以上几点是我国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所存在的问题。

电视综艺节目范文篇2

关键词:文化自信;《舞千年》;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舞蹈综艺节目;河南卫视

作为电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满足了观众的文化、艺术、娱乐等精神需求,以其具备的文艺娱乐功能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随着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出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各省级卫视充分利用我国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以精彩多元的艺术呈现方式丰富了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形态,形成了独特的当代电视文艺风貌。无论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原创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还是以河南卫视为代表的省级卫视打造的一系列“现象级”优秀文化类视听产品,都以绝对的影响力引导了社会主流价值。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文化建设成就突出,全社会认同本民族文化并为此自豪的思想感情蔚然成风,体现着中国人民社会心理结构和情感体验的电视文艺领域必然“国潮”风起。文化剧情舞蹈综艺节目《舞千年》正是在中国人民文化自信、民族自豪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的优秀作品。其剧情式演绎、跨“三界”赋能以及省级卫视与网络平台合作的制作播出方式,不仅使节目成为收视率、点击率双丰收的“流量爆款”,而且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与探讨,其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不断提升。

一、文化自信语境与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创作

近年来,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迅速,多主题、多层次、多类型的优秀综艺节目不断推出,各类节目竞相争艳。除了高质量的传统娱乐节目,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综艺节目大放异彩,充分体现出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的电视文艺创作得天独厚的优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①在认清讲好中国故事的独特资源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下,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以绝对的优秀作品展现文化自信语境下文化建设的非凡成果,以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精神力量彻底打破了片面追求娱乐的“泛娱乐化”电视文艺面貌,以潮头之势引领电视综艺节目创新升级,并以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和价值传播效应引导主流价值观。首先,在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考古大会》《上新了·故宫》等高质量、高口碑的综艺节目以及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2022元宵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代表的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中,展现传统文化的内容不断增多,涉及传统戏曲、诗词、文物、礼仪、传统节日、杂技等领域,覆盖面不断拓展,极大提升了节目的思想穿透力、文化影响力以及艺术感染力。其次,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主题内容深入,呈现出历史厚度。作为颇具代表性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以“文化节目+戏剧+影视化”的方式,讲述典籍的成书、核心思想及其背后的故事,展现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最后,在中国传统美学表达上,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创作注重彰显人文精神之美。如文化剧情舞蹈节目《舞千年》除完整表现剧情的舞蹈节目外,每一章都附加了互动章节,如《揭秘科幻制作幕后故事》《从新国潮音乐感受李白仙酒世界》《新春成书夜》等,带领观众了解舞蹈作品、节目制作背后的故事和历史文化,以纪录片的形式向观众展现舞蹈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舞千年》的创作分析

电视综艺节目创作者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充分运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足够自信的姿态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地转化出既具有传统美学精神又有时代特色的高口碑、高收视的“双效”节目精品。在2021年年末之际,文化剧情舞蹈节目《舞千年》乘势而出,由河南卫视与网络视频平台哔哩哔哩(B站)联合出品制作,一开播就占据各大网络平台热搜榜单,观众好评不断,主流媒体纷纷转发推荐。2021年11月6日至12月25日,共8集节目完结播出,B站平台共计9208万播放量,1.7万人打出9.9的高分。《舞千年》仅用一个多月的播出时间,便成功“出圈”。

(一)打破常规,剧情式沉浸体验

《舞千年》摆脱传统真人秀舞蹈比赛的综艺形式,采用影视剧拍摄手法,以剧情贯穿主线,用舞蹈演绎故事的形式来呈现节目内容。《舞千年》结合善于抒情的舞蹈艺术、长于叙事的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根据舞蹈所表达的情绪,设计出与之相契合的故事情节,在一舞一故事的艺术形式中给观众提供了情感代入点。如第一章的《侠骨伞影》与第三章《越女凌风》以同一故事表现江湖侠客风云,既串联起了节目主线故事,又赋予了节目更丰富的观看效果。舞剧《朱自清》片段《背影》再现人们耳熟能详的在车站站台与父亲送别的故事,用影视场景作舞台,加上适当的音乐渲染,以充满情感意味的舞蹈演绎,在情景交融中以浓浓的父子之情感染观众。破旧出新的节目创作使剧情演绎与舞蹈呈现相互补充,提升作品的艺术内涵,达到“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②,给予观众剧情式沉浸体验,让观众有新鲜的感受,领略到舞蹈的魅力。

(二)难度升级,跨“三界”相互赋能

《舞千年》节目采用场景化影视剧表现形式,嘉宾化身为历史人物,“穿越”到中国历史上东汉时期、唐朝、宋朝以及绚丽今朝四个文化盛世中,在“以舞论道”中寻中国舞之经典,并将其载入舞籍《十二风舞志》。节目跨越了综艺、影视、舞蹈三个圈子,既发挥了各自优势,又在相互融合中展现最大效能,为观众服务。如以影视剧制作方式串连起整个节目的主线,巧妙地在宋代荐舞的场景化故事情节里融入诗词、焚香、茶道等文人墨客交往之雅事的中国传统文化。此外,《舞千年》大量运用三维、CG、AR等先进技术将虚拟现实与史海钩沉熔于一炉。例如,《幻世金刚》用精湛的动效CG技术,将赛博朋克的概念风格融入传统舞蹈,展现末世金刚的守护者形象;《秦王点兵》中,以红底黑色剪影的定格动画艺术手法配合秦腔、民乐“绛州大鼓”等,展现中国古典舞“拧倾圆曲”的审美特征和闪展腾挪的各类技艺,在精益求精中达到形式与内容的融合统一,展现出“文质彬彬”的艺术品格,彰显独树一帜的中华审美风范。

(三)艺文融合,呈现中华传统文化风采

在文化自信的社会氛围下,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大胆创新,以制作精良的作品吸引了中国人,特别是以青年一代为主力的国风爱好群体。受众的迅速增长影响至整个社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共同致力方向。擅长制作文化节目的河南卫视与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B站联合推出《舞千年》,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融合创新,以全新的综艺节目形式展示了继承传统、拥抱时代的自信交流姿态。节目不仅在正片中展现古代为之起舞的精神力量,还在每个章节后面附加舞蹈作品背后真实的历史故事和创作历程。如在《全章节幕后纪实》中解释了《醒狮》舞蹈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向观众介绍了中国人民三元里抗英的英雄事迹,让观众更深刻地体会到融合了舞蹈、武术和家国情怀的“雄狮”魅力。《舞千年》在艺文融合中展现民族文化风采,令观众在真切的情感中体验中国舞蹈之经典,一经播出,B站评分即高达9.9分,至收官时播放量超8000万。文化剧情舞蹈节目《舞千年》有力地证明了“国潮”热浪正翻涌兴起。

三、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创作之思

在打造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在高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旗帜下,中国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的文艺精品需求强烈,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只有在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上深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文化为主题和内容,运用具有艺术张力和传播力的艺术形式,令节目更具生命力和吸引力,使节目价值观传播效用最大化,才能以自身强有力的社会效应引导主流价值观。这是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传统文化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自我觉醒之路。

(一)重构时空场域,呈现厚重历史文化

近年来,“以非现实或奇观性给予观众新的视听空间体验”③的再造时空场域节目形式是电视综艺节目常用的表现形式之一。从《中国诗词大会》到《典籍里的中国》,再到《舞千年》,受众在中国悠久广阔的历史空间、地理空间里遨游,在古今中外、天上人间的时空场域里尽情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彰显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运用重构时空场域的艺术手段,不仅是当今数字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体现,而且是“科技里的人世诗情,是科学美”④的彰显。在中国人“有无相生”的宇宙观下,力求在虚实相间中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展现“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⑤的艺术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在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助力下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丰富节目形态样貌,集成创新文艺节目

电视节目创作体现了受众群体所共同期待的文化创新和公共审美需求。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受众的审美需求多元化、审美品格逐步提升,文艺产品创作不再单一,向内容丰富、形态多样的方向进发。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应在文化自信的社会现实中不断尝试新的综艺创意构思、视听手法和表现形式,丰富节目形态样貌,在新时代下创造性转化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电视文艺节目发展。比如,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围绕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中的重大考古发现、文化遗址等,通过“影视演绎+专家解疑+现场互动”的节目形式将历史与当代有机结合,梳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再如,文化剧情舞蹈节目《舞千年》以与时俱进的视听语言表达方式,跨界赋能,在丰富的形态样貌中表现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魅力。

(三)上下共同发力,实现综艺节目全面开花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自主原创文化节目引领文化类综艺电视节目创新,省级卫视联合网络平台发挥各自优势开辟节目新路径,这是当前中国电视文艺生产创作的主要状态,也是综艺节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最有力的方向。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深厚的技术、文化内涵制作出《国家宝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考古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典型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河南卫视全力打造出《中秋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收获一众好评时乘势而上,以综艺节目《舞千年》再掀“国潮”热。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通过深入制播联动,精准掌握并利用当下互联网传播特点,打造节目口碑,不断创新,上下共同发力,让中国的精神文明遗产、古籍知识、文明礼仪、服饰文化、节日传统等传统文化持续出现在大众视野。

(四)赓续美学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心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内在的美学品格和美学传统是支撑其历久弥新、持续向好的不竭动力,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能量来源。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意蕴的发扬、传播,在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引导广大受众建立起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并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只有不断去挖掘、去发现,将中华传统美学精神融入现代艺术形式中,才能将这些精神成果传承发扬下去。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力量,赋予了《舞千年》以灵动的视觉美感,成功唤醒了受众强烈的文化认同,在赓续美学传统中延续中华文脉,在创新利用中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四、结语

电视综艺节目范文篇3

一、电视综艺节目原创力

原创力即原始性创新的力量或能力。电视综艺节目的原创力,主要体现为节目内容、表现形式、风格、运营、营销等方面的原始性创新能力。电视综艺节目的原创力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是首创性。这是电视综艺节目原创力的首要因素,任何参考模仿性的制造都不能称为原创。原创力必须是理论上的首次提出或首次技术发明。目前,国内流行引进综艺节目模式并加以改造,虽然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这其中也有创造性的劳动介入,但这种创造只能称为再创造或改造而非原创。第二是引领性。原创性成果往往引导其他后来者以新的研究方向,能够带动行业的创造性发展,在整个大环境或某一特定领域内形成一种前赴后继的整体创新氛围。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电视界有一部叫作《一日女王》(QueenforaDay)的游戏节目,它被认为已经初具真人秀的雏形。②这一节目开“真人秀”节目之先河,引起了美国各电视机构的模仿学习,引领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乃至世界电视行业“真人秀”节目的浪潮。今天,“真人秀”仍是世界荧屏的主流节目类型。从开创性与引导性来看,《一日女王》当是一档具有原创力特性的节目。原创力本身是一个辩证概念,在新的原创成果问世的同时,也就宣告了自身原创性的结束,因此,追求原创永无止境。

二、中国综艺节目原创力的困境分析

在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国内的电视综艺节目迅速进入了一个“井喷”式的爆发期,《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蒙面歌王》等一批优秀的综艺节目相继获得口碑、收视、收入的多重佳绩。在这些“现象级”节目的带动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迎来了一个辉煌时期,然而,这辉煌却带有一种苦涩的味道,仔细数来,目前国内电视界有影响的综艺节目几乎全是“舶来品”,难觅原创踪迹。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中国电视在5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曾出现过众多原创佳作。但是,电视综艺节目的原创力在经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提升后,却在市场化的进程中逐渐迷失。原创力思维的疲软、认知力的肤浅、实践力的低迷,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并构成一种“原创力焦虑症”,③这一症状给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带来的致命伤害,便是当今的电视综艺节目荧屏,几乎变成了世界电视节目模式的倾销地。有数据显示,仅在2013年各电视台引进的境外节目就接近60档。虽然我们也在引进模式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着自己的创造力,在学习外来先进标准与理念的基础上开拓、再创造,但这毕竟只是一种文化模仿,而这种方式一旦成为一种习惯,无异于饮鸩止渴。近年来,虽然有媒体人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内,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创新,希冀从传统文化中寻求综艺节目原创的捷径,但是,在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化转换再造中,急功近利的破坏性开发、低层次的粗放式开发、雷同化开发和盲目性开发等现象,④同样是原创力缺失的表现。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从一个文化原创力大国,逐步衰落为依靠引进、模仿、克隆甚至是盗版来进行电视综艺节目的生产?曾经的文化自信因何不在?影响综艺节目原创力的关键又是什么?从物质层面看,是技术与资金的基础。《VOICE》(荷兰)、《我们的星期天晚上:我是歌手》(韩国)等境外节目的成功,充分体现了资金与技术对于电视综艺节目原创力的贡献。从制度层面看,是政策法律与体制机制的保障。特别是关于版权保护方面的措施,是抑制惰性与激励原创的重要力量。从精神层面看,全社会尊重人才、尊重原创并包容失败的价值诉求与氛围最为重要。首先,文化主体意识的迷失是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原创力缺失最主要且首先的责任。文化主体意识是指“一个民族自觉到其所拥有的历史传统为其所独有,并对此历史传统不断做有意识的省察,优越之处发扬光大,不足之处奋力加强,缺失之处力求改进。换言之,就是对自己的民族文化重新认识,从而接受传统、承认传统为我们所自有、独有、固有,进而批判传统、超越传统、创新传统”。⑤百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抛弃自有传统和拿来主义的过程。如果中国文化对自身主体角色的认知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对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创造功能和形象的认识模糊、淡薄,原创自信心缺失,那么,原创力便难以形成。其次,工业化生产模式的限制。现代社会中,电视综艺节目也被部分地纳入到文化产业的范畴里,而产业讲究的是效率和效益,一切以降低成本和创造收益为最终考核标准。标准化、模式化、市场化成为电视综艺节目最主要的生产与销售方式。在这样一种“被规定了”的环境中,许多媒体人失去了对创造性思考和劳动的兴趣,故而,原创性的文化成果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了。缺乏精神的动力,最终导致在技术层面出现了普遍化的原创力丧失:剧本是模仿的,歌曲的主题意境和旋律都是模仿的,就连作品和栏目的名字都要抄来抄去。谁也没有独家秘诀,谁也不能在艺术和技术上独冠群芳。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工业生产、产品设计,甚至城市规划和有的领导讲话稿,都变得一模一样了。⑥同样,大工业化的生产模式下,在市场降低成本与追求高利润的刺激下,特别是由于目前法治的不够完善,造成文化生产在追求原创上的不给力。就目前国内电视业热衷引进节目模式而言,一来引进成熟的节目模式有收视保障;二来可以减少电视台研发原创节目的时间与成本,特别是对需要不断营造“现象级”节目的中国电视业来讲,引进模式能够节约成本。由于相关法律不健全,特别是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治道路刚刚起步,部分电视机构心怀侥幸,将国外节目模式拷贝之后进行简单的“中国化”处理,就堂而皇之地制作播出了。近期,韩国MBC发表声明,称除中央电视台2015年第四季度制作、播出的中国版《无限挑战》外,国内多家电视台制作播出的类似“挑战”类节目,都属于非授权制作,MBC将采取果断的法律手段。当引进、模仿、复制、盗版等非原创成本远远小于原创成本时,原创的行为就会成为个案,而原创力提升也就只能是一种幻想了。

三、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原创力提升的路径与策略

当前,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原创力不足的问题已在业界、学界形成共识。原创力的提升不是自然的进化,它需要进行有意识的、长时间的推进才能实现,需要从原创资源、软硬环境等方面进行建设。

1.重视“人”的力量,满足原创力的精神需求

人是原创力提升的首要因素,人才队伍建设是原创力提升的重中之重。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离不开从业者创造意志的展现。2014年,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同时,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其中,人既是综艺节目原创力提升的主体,又是最终的享用者,具有双重身份。这就要求在现实的人才培养中,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物质、精神、教育等条件,给人以物质自由、精神自由、知识自由,使人能够热爱生活、理解生活、渴望改变生活,唯其如此,才会产生具有原创力的文化辨识力和文化感召力,由此创造出来的文化艺术作品和工业技术产品,才会爆发出文化原创力的冲击力与凝聚力,形成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而持久的推动作用。原创力的丧失,在很大程度上,还因为我们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与真诚。高度的精神压力使人没有了创造的积极性,对于失败的恐惧,束缚了创作者的手脚。没有失败的尝试,不可能换来成功的原创。宽容,也是原创力不可或缺的因素。

2.依托物质力量,满足原创力的物质需求

原创力不是凭空就能具备的,它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首先,原创者需要有充足的物质供给,贫穷饥饿是不可能谈及提升原创力的;其次,原创过程需要有必要的技术支撑。21世纪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更加依赖于媒体技术的进步。没有现代影视技术的发展,《我是歌手》就不可能呈现出“高大上”的舞美效果与声音品质。新媒体的技术进步,推动着媒介融合的加速,让同一种作品能够在不同介质上传播,全面提升了传播效果;再次,资本与原创的结合能够产生巨大的效果。当今世界,资本成为行业发展的一把利剑,特别是对于电视行业这种高投入、高产出的领域,资本的力量更是难以考量。大投入可以聚集更多的原创因素,资本的介入将给予原创力以更多的提升空间。

3.发挥政府力量,实现有效的政策法律

原创力的提升,不仅仅是电视综艺节目领域的事情,从宏观视角来看,还涉及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国家文化安全等,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是“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等四个层面的重要抓手,是致力于“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战略的重要手段与内涵。因此,要提升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原创力,就必须从国家层面给予充分的政策法律以及体制机制层面的供给,营造鼓励原创精神的大环境。首先,要做到保护原创,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21世纪的竞争,有很多已经转移到知识产权层面。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更多的是以版权矛盾来体现。而版权保护是原创力提升的基准,没有健全的法律保护,原创作品一问世便被盗版、拷贝、复制,给创作者带来物质上与精神上的伤害,原创精神将不复存在。其次,要鼓励原创,就需要政府制定并有力落实相应的激励政策,如为原创作品设置专门的奖项,建立资助原创行为的公共基金等。再次,要推动原创作品的价值实现,同样需要政府机构在体制机制层面开拓创新,探索符合行业规律与适合国情的制播机制、购销机制、院线制度;建立科学健康的演艺及薪酬管理制度,完善行业中介机构如各类行业协会等。

4.借助市场力量,实现原创力的效益价值

在目前的社会形态下,市场是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动力。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成就,让市场价值得到了认可,但是,由于意识形态以及国家文化安全等因素的影响,综艺节目领域的市场化步伐一直存在较大的禁忌,近几年虽有不断的探索,但瓶颈仍难以突破。应该说,市场的自有规律能够调节人的主动意识。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合作经济、平台经济的集合体,在这三种模式之下,市场能够将人、物以及政府的作用结合起来;而这三者的结合,能够促进实现原创力的价值转化,真正对原创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诚然,当下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原创力难以与国家的整体实力相匹配,难以满足国之所需、民之所用,但综艺节目作为一种电视文化,具有强大的自我完善与修复能力。在经历了原始的探索、引进、模仿甚至“山寨”等初期积累后,它必将寻觅到自己的发展道路,而这将是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原创力的应有之路与必然之果。

作者:邓文卿 张莹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注释:

①④徐稳:《论原创力视阈下的中国文化主体意识重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

②该资料来自谢耘耕的个人博文:《真人秀节目在全球是如何兴起的》,发表时间为2007年7月29日。

③王琪森:《让原创力成为一种公共意识》,《解放日报》2007年9月10日第13版。

电视综艺节目范文篇4

关键词:娱乐节目;平民化;泡沫意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电视技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发展做好了技术准备。随着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要求的不断变化,综艺节目从众多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以它独特的综合性、参与性、媒介性及艺术性,逐渐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

在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中,综艺节目的备受瞩目尤其表现在它的博采众长。就它的科学技术支持而言,与电视艺术一样,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多门类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从艺术表现形式上来说,综艺节目实现了对多门艺术的综合,它汲取了各门艺术的优点,使它的表现力得达到最好效果。从受众面来说,它拥有最为广泛的受众群体,涵盖了不同的年龄、性别、群体、民族及文化层面。从电视技术方面来说,它是多种表现手法及多种构成元素的集中体现,使它的艺术表现力丰富多彩。

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经历了一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综艺大观》为代表的联欢形式,它将歌舞、相声小品等艺术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创了我国综艺节目的先河,但是主持人与观众的互动却很少;第二阶段是以《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游戏娱乐形式,以明星的参与作为卖点,主持人和观众部分互动;第三阶段是以《幸运52》为代表的益智形式,观众被请上舞台,成为了节目中的主体,与主持人进行互动,可是这类互动的条件较苛刻,在节目录制之前需要进行选拔和审核;第四个阶段则是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平民化形式,这类娱乐节目的特点是平民参与和评判过程的完全公开化。特别是节目的全程跟踪式直播吸引了众多的眼球。现在我国的综艺节目正处于第四个阶段,即“平民娱乐时代”。这种形式的娱乐节目的口号是“平民参与、观众做主”,肯定了娱乐本身的平民性以及与大众进行亲密接触的可能性。

虽然我国的综艺节目在我国的大众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巨浪推动下,它在我国一直成上升的趋势。但是随着它的不断发展,我们也不难发现,它已经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立意错误、格调不高、平庸媚俗、抄袭泛滥、创意不足等等。

一、立意偏差,产生错误的导向

作为一种通过一定的中介形式和大众参与,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种娱乐氛围的节目形态,娱乐节目不可否认的起到了传播思想和观点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媒介传播的“信息环境”成为判断标准被人们用来认知客观环境。作为当今“信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娱乐节目的立意和主旨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否则就会给社会带来一些隐性的问题,从而会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

比如现在风行的平民造星类娱乐节目所展示就是具有一定特长的一种普通人短时期内获得成功的事例――邻家女孩摇身变成大明星的飞跃。这类节目的立意就出现了偏差,它向人们展示出了一个一夜成名的模板,将平民大众与成功明星之前通过造星的比赛联系起来,使人们(特别是那些尚处于学生时代的年轻人)对成功的看法产生了一些误解,他们因此认为造星的活动就是一个通往富裕、名誉、成功的直达电梯。如果控制不好的话,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这样一来,人们的心态就会变得越来越浮躁,而导致“泡沫意识”的产生。除这类节目外,还有一些带有巨额现金奖励的游戏类互动节目也存在同意的问题。

二、格调不高、平庸媚俗

我国的娱乐节目在剥离了“政治”和“教化”等功能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却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节目的文化内涵的弱化。现在有很多的娱乐节目,一味的为了提高收视率,用一些粗俗不堪的低级趣味来反映所谓的“真我”,给社会的文化娱乐生活造成的很大的不良影响。如台湾的《综艺最爱宪》就是一个典型的以“恶搞”为噱头的一个综艺节目,节目主要以主持人恶整毫不知情的来宾为主线,制造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所谓的笑点。而这些明星来宾也成为了“喜剧暴力”的牺牲者。这样的节目除了能得到那些不过大脑的观众的短时间的爆笑以外什么也得不到,没有什么实质意义。还有许多游戏类节目,制作的水准不高,表现手法拙劣,一味的搞笑,制造闹剧,缺少最最根本的文化品味十分庸俗。

像这类缺少文化气息的电视节目如果充斥了我们的电视行业的话,那么我们的文化必将走向粗糙、粗俗。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娱乐节目的规范问题。

三、节目抄袭现象严重,缺少创新

搜索全国的较有名气的娱乐节目,“目前该节目是法国人在中国进行技术指导,是用法国布料做的中国旗袍。收视率极高的《快乐大本营》的制片人兼导演也表示节目与香港10年前的《综艺60分钟》同出一辙。《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则与台湾同类节目换汤不换药,而娱乐界有人士传出,《非常男女》与日本一娱乐节目极为相象。其它的像《欢乐总动员》、《假日总动员》等都是《快乐大本营》的北京版、浙江版而已。”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的来说就是不知名的抄袭知名的,大陆的抄袭港台的,港台的抄袭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

艺术创作就是要有创新,学习别的节目是可以的,可是如果原搬照抄的化,就只能说明我们的很多节目编导的创造力都是很值得怀疑的。大家可能都看到某一个节目的收视率高,轰然群起炮制的结果就是不仅使被模仿的节目丧失它原有的生命力,“克隆”出来的节目自然也不会收到效益。

四、节目数量过多,浪费资源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各电视台电视综艺节目总量达十万个小时,平均每天生产二百五十个小时。从节日庆典、各行各业、从中央到地方,各种主题晚会、栏目晚会应有尽有。这样庞大的数目不仅不能说明我国的电视事业的发达,反而会给观众造成困惑,无从选择。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娱乐节目的数量过多,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有许多的晚会类、游戏类的节目的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它们的供大于求,大多数的节目不尽不能得到收益,反而会因此浪费掉大量的资金。这样的资源浪费真的是相当不必要的,我们一边抱怨节目的制作费用低一边又如此的浪费可利用的资源。我们应该提高每个节目的质量,而不是一味的去追求数量。

五、违背艺术创作规律

综艺娱乐节目能够让多种艺术门类同时兼容并存于一体,这点为娱乐节目的创新创造大众多的条件。可是,创新是不可以违背艺术创作的规律的,现在有一些娱乐节目任意篡改我国的一些传统艺术,将他们进行改造,毁坏了它们原有的艺术样式。像这样的节目是绝对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坚决抵制这样的节目的出现。

以上几点是我国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所存在的问题。

电视综艺节目范文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综艺节目;品牌优势;问题对策

一、《经典咏流传》节目概况

为了响应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1],2018年2月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推出了大型文化音乐类电视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开播三天,全网平均收视率达1.33%,豆瓣评分高达9.3。节目以传统文化诗词为载体,以传承经典为导向,重在阐释文化内涵,传播传统文化。节目将中华古典诗词文化通过电视媒介、互联网、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重在传达诗词文化的韵味、意境,并以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展现。传唱人不仅有明星、艺术家,也有许多社会上的普通人。每个传唱人都将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生活的诸多感悟,通过演唱的方式,将经典诗词转化为动人、优美的旋律,并用现代流行唱法来演绎中国古典诗词的新韵味。

二、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现状及功能

(一)发展现状。自2013年中央电视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开播以来,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便不断涌现,掀起了一股“综艺文化热潮”。在此基础之上,《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故事》《传承者》等关于传统文化的综艺节目更是发展迅速。此外,2016年底,《见字如面》在春节档走红,被网友称为“综艺界的一股清流”。2017年推出的《朗读者》更是赢得了不错的口碑。同年年底《国家宝藏》的播出再次带来一夜刷屏的惊喜[2]。2018年推出文化音乐类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是继系列口碑佳作后,又一经典力作。由此可见,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国家在文化层面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其发展的根本原因。文化是展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基本前提。因此,大力发展和传播优秀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重点打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综艺节目也是当下展现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二)功能。1.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就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而言,达到宣传的效果是最为理想的。《经典咏流传》由中央电视台打造,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和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传播文化的同时,我们每个人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对于电视综艺节目来说并非易事。2.继承传统弘扬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优秀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数不胜数。新时代的不断发展,致使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被时代淹没以致流失,这对国家和人民而言都是巨大的损失。《经典咏流传》在这一点上的做法是千千万万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人的最佳典范,让优秀的文化再次点燃,也让继承的火焰生生不息。3.彰显国家文化底蕴我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国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所谓长久,首要传承,之后才能继往开来。从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具备的主要功能来看,其不仅能够唤醒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更能够在提升个人内在上发挥重大的作用,同时也在国家形象的树立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

三、《经典咏流传》传统文化元素展现

从当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节目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类节目大多有一个共同的模式,基本都是沿用相似的竞赛形式为基础来展现的。《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成功的关键在于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方式上。(一)“和诗以歌”传承传统文化。“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穿越千年,又再次得到回应[3]。节目将“诗”与“歌”完美的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进行再次演绎。那些曾经或是激荡、或是悠扬、或是忧伤、或是叹息、或是欣喜或是婉转的文字,在传唱中又再次触碰我们的心底,打动着、也感染着无数人。元代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首诗由新生代实力唱将谭维维演唱,康震老师讲解的就十分出彩。他讲解到:“这首诗就是告诉大家我并不是靠那点颜色来让你们喜欢的。我有我让你们感到欢喜和高尚的东西。”所以不得不说这种“和诗以歌”的形式成为了节目的一大亮点。《经典咏流传》节目采用这种传唱的创新形式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以其独创的视角收获了众多观众。和以往诗词节目或音乐节目竞演方式不同,《经典咏流传》打造了一种“轻赛制,重传播”的形式[4],实现模式上的突破与创新。节目本身不仅让人们了解到了更多的中国经典文学,而且相当具有中国特色。不仅如此,古典诗歌的意蕴也完美地呈现在观众视野中,历史积淀着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再一次涌进人们心中,让经典文化传承,不觉已成为一种习惯,便是最为成功和令人欣喜的。(二)“三情合一”直抒胸臆。中国古典诗词自古就十分注重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这里的“三情合一”主要指诗词作者本人情感、传唱人情感以及受众情感的融合[5]。首先,一首诗自然少不了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本我思想,作为原创作者对这首诗所赋予的情感是能从诗的字里行间中展现的;其次,作为传唱本人对诗的理解,将自己的情感注入诗词本身,结合流行音乐传唱,这样一来,传唱者对诗词又赋予了新的意义;最后,受众基于对诗词本身的理解和感悟,加上传唱者新活力的注入,在受众心中情感升华会更加浓厚。“三情合一”在这种传统文化情感的表达上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是节目成功的关键。清代袁枚的《苔》这首诗写道:“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传唱人支教老师梁俊这样说:“我是从大山里出来的,我不是最帅的那一个,也不是成绩最优秀的那一个,就像是角落里潮湿又不起眼的青苔,但是如果在显微镜下,这些青苔就像一朵一朵的小花,很美。”而作为演唱者的梁越群小姑娘来说,这首诗里面就有她的人生。所以,在她唱这首歌时,梁俊老师告诉自己的学生,要像牡丹一样盛开时,观众在看到后也是眼前一亮,感动的不仅是诗本身传达的思想,更是梁老师和学生对现实人生的感悟,默默无闻即便再浅小,也有自身的价值所在。此情此景,诗中有我,我中有诗,情到深处最为感动。(三)传统与流行相融的创新元素。在大多数观众的眼中,诗词是非常古典、雅致的,所以跟诗词搭配的一定会是传统的、有一定韵味的、古色古香的,而《经典咏流传》则是将以往这种一贯风格打破。1.在传统文化元素上,为了与当下时代相结合,将这种最传统的文化元素,与当下流行音乐相结合,根据古诗词的选择,既有通俗唱法又有流行唱法。例如,王力宏饶舌版《三字经》是典型的流行唱法,曹轩宾用陕西方言这种通俗的唱法演绎的《别君叹》,仅3天点击量破两千万,无论是现场嘉宾还是观众都深受感动。2.在配乐上,节目既有中国传统的乐器伴奏,又结合了西洋管弦,节目既结合了当下潮流时代的发展需要,又将这种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更好地赋予了这种古典文化以时代内涵,希望用流行的方式唤醒传统古典诗词的原有生命力。3.在舞台设计上,节目遵循了我国古代诗词从右到左的竖排写作模式,加上场内LED视频背景内容的展现,让观众一下就能融入到诗词之中,进而展现了传统诗词典雅、隽美的特点,同时营造出了一种浑然天成,清新古朴的意境。4.在传唱人选择上,节目组在人员传唱上要求也十分严格,要求传唱人首先是具有文化内涵的人,其次是所选择的诗词要与本人的经历相似或相近,有相同的体验感这点也十分重要。例如,王俊凯传唱的《三字经》,这本身与王俊凯的气质很相近,年轻人的朝气蓬勃和精神面貌都十分吻合,伴随着古琴的意蕴,尽显传统的魅力所在。

四、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问题。虽然中央电视台成功地打造了这档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但物以稀为贵,很多综艺节目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帜一味地追求商业价值,既戏谑、恶搞、扭曲了优秀文化,又毫无内涵可言。1.内容缺乏新意从我国的电视产业角度来看,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视节目,其内容上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同质化”。例如,宫斗剧、抗日剧、相亲类综艺节目的同质化最为严重。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内容、体制相对固定也会出现“同质化”现象,内容的“撞车”更是层出不穷。2.娱乐营销商业气息重信息与科技的时代,我们无可避免地都会和“娱乐至上”“商业利益”挂钩,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展现也寥寥无几,只是打着“传统与文化的招牌”谋求各自的利益。所以传统文化元素变成了盈利的手段,纯粹的变得不纯粹,就失去了原本的价值。3.未能真正融入日常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正是因为在这种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导致许多文化渐渐淡出大众视野,最终可能导致消亡。尤其是当前处于信息科技时代,古老文明的传统很容易被时代冲刷,与日常生活的距离感,导致这些传统文化很容易被人们遗忘。(二)对策。1.内容选择上凸显主题,展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代表性对于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而言更要严格把关,对内容要优中选优、要结合当下时代的需求、要引人共鸣、要展现文化内涵、要体现人文气息。在内容上《经典咏流传》是一个很好的典范,选择诗词题材,又结合当下流行元素,新颖又具底蕴。2.打造国家品牌计划,展现大国传统文化经典品牌是一种标志,也是一种荣誉,要想贴上传统文化的标签,首先就要考虑如何打造品牌。《经典咏流传》是国家品牌计划的节目,也是国家重点打造的传统文化类节目。因此,中央电视台在制作此节目之前,就制定了“国家品牌计划”。事实也印证了各行各业都需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品牌一旦树立,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3.分析受众特点,明确受众需求,将传统文化植根于人们的日常中去传统不是呆板、乏味、陈旧的象征,而是历史积淀下的厚重感的完美展现。如何将传统融入到日常生活,包括衍生品的开发、新媒体的运用等是我们主要考虑的问题。《经典咏流传》节目选择的诗词是语文课本上出现的诗词,这样就会显得日常化。此外,根据诗词的内容来选择传唱人的新型演绎方式,受众在广泛接受的同时好评如潮,正因如此节目也达到了创作预期的传播效果。

五、结语

客观来讲,《经典咏流传》这档综艺节目的成功之处在于品牌计划的打造、全新的创新元素的注入、新型的表演方式的融合等。但从主观上来讲,人们对于古诗词这种文化的强烈归属感,它是我们中华古老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悠久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以往的以“播出为核心”的商业倾向,转向以“传播为核心”的宣传倾向,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注重展现中国文化的内涵,彰显中华文化底蕴的文化综艺节目是亿万观众所共同期待的。未来绝不仅有一个《经典咏流传》,要让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绽放光彩、让经典永传,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做优做强中国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更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将开播[EB/OL].光明网,2018-03.

[2]朱瑞.当前我国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

[3]刘媛媛.从《经典咏流传》看传统文化的传承新意[J].当代电视,2018(10).

[4]廖冲.创新性发展视野下经典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尝试[J].科技视界,2018(8).

电视综艺节目范文篇6

一、物理空间的拓展

演播厅叙事一直以来都是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惯用的叙事选择,其基本模式是通过主持人的话语牵引,辅之以音乐、画面等手段,让观众进入预设的故事情景或人物活动中,并在节目受众产生共鸣、震撼、感悟等心理体验的过程中完成文化传播以及节目售卖的目的。然而,随着节目创作环境的变迁以及观众观看需求的不断提升,单一的演播厅叙事空间已不能满足节目受众的观看体验需求,多重叙事空间的建构已成为必然选择,其中,物理空间的拓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它可以提升节目叙事的表达意境,为观众带来更加真实立体的观影体验。以《上新了•故宫》为例,在节目叙事过程中,嘉宾邓伦和周一围并不是在演播厅推进节目进程,而是带着文创任务对故宫进行实景探索,节目的叙事空间由演播厅变为故宫现场,节目的文化表达变得更加真实和立体,而节目受众则获得了“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对故宫历史文化的感知也更加有深度。再如《国家宝藏》《朗读者》等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同样都通过物理空间的拓展来提升节目的叙事能力和节目受众的观影体验。《国家宝藏》在演播厅叙事的基础上,增加了国宝守护人在各大博物馆寻找国宝文物的实景画面,以此来丰富国宝文物历史背景的物理表达;《朗读者》在朗读现场之外又增加了嘉宾访谈的第二现场,以此来丰富节目的空间层次,并在强化人物故事私密、真实的同时提升节目受众对人物故事的认可,进而提升对节目预设价值的认同。

二、心理空间的带入

心理空间的带入可以有效地建构叙述者、叙事内容和接收者之间的情感联系,提升叙事效能。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叙事需要具体物理空间的承载,更需要心理空间的渲染,即通过故事、音乐、字幕、特定镜头等话语符号将节目受众带入预设的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心理空间和心理状态中,进而促成节目受众在完成心理共识的观影体验过程中实现意义的建构。对于身处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时代的节目受众而言,其内心的情感反应机制是基本保持不变的,其情感反应取向通常是可以预知的,由此,通过情感空间的建构来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预期传播效果的达成便自然而成。具体而言,通过心理空间的有效建构,可以最大限度地构建节目与受众在心理层面的联结和共识,进而随着情感共鸣、心灵震撼以及消遣娱乐等心理体验实践的完成,深度构建节目内容与节目受众之间心理层面的强联系,提升节目黏性,并最终达成节目预期的传播效果。情感空间的叙事功能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感共鸣:即通过感人的故事引起节目受众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提升节目受众对故事所承载的精神价值的认同。如《朗读者》在访谈过程中,以朗读嘉宾亲身经历的感人故事为依托,在节目受众产生情感共鸣的心理状态中,进一步通过经典美文的朗读完成节目预设主题价值的引导和传播,如《国家宝藏》中关于国宝文物今生故事介绍,《见字如面》中不同信件背后故事的挖掘等都是基于这种叙事功能机制。第二,心灵震撼:即通过极具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以及传承价值的作品来突破节目受众的认知界限,进而引发节目受众内心的巨大震动。比较有代表性的节目是《国家宝藏》。作为一档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节目组从全国各大博物馆(院)精心挑选了27件藏品,涉及书画、乐器、青铜器等,大多历史久远,文化价值极高,它们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辉煌历史,也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延续,它们代表了所在特定历史时期世界最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能够给节目受众带来巨大的心灵震撼。如在文物《千里江山图》的展示过程中,其颜料的提炼过程、绘画的上色技巧以及历经千年依旧光彩如新的画面质感等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节目受众以往对于绘画知识的认知,给节目受众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第三,消遣娱乐:即通过“游戏型”的节目形式或在节目内容叙事中添加一些娱乐性元素来提升节目的趣味性,增强节目受众黏性,以满足节目受众娱乐消遣的心理需求,进而辅助推进节目所承载的文化的传播。在《上新了•故宫》的节目叙事中,两名自带流量的偶像级明星以新品开发员的身份带领节目观众畅游故宫、开发文创新品的过程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娱乐性,而御猫“鲁班”的穿插解读和应景的牢骚、嘉宾心理状态的幽默解读以及趣味动漫画面的呈现等都极大地增强了节目内容的娱乐性。节目受众在满足自身消遣娱乐心理的过程中,共时完成了对节目承载的文化的接受。第四,认知感悟:即通过不同时代语境、不同地域的感人故事来解读人类共有的一些情感经验和共同关注的认知概念,并通过专家的解读,促成节目受众对这些经验和概念产生心灵的感悟,进而提升节目受众对特定主题的认知。在《见字如面》节目中,信件背后是鲜为人知的人物情感和故事,节目组通过信件背景的深度挖掘,结合几位专家的系统解读,使节目受众可以理性透视信件承载的情感和价值,从而获得自身精神层面的升华。

三、记忆空间的联结

“从广义来说,许多感知活动就是对记忆的唤起。”[4]对于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叙事而言,要提升节目受众对节目内容的感知活力,实现预期的文化传播、价值引导等目的,首先要在认知层面与节目受众建立起基本的联系,以保障节目和受众之间有公共的话语空间。正如戴维•莫利和凯文罗•宾斯所言:“文化是一种时间的传承,在空间中塑造时间的意义,借助集体记忆,借助共享的传统,借助对共同的历史和遗产的认知,才能更好地保持集体认同的凝聚性。”[5]在具体实践中,唤醒节目受众已有的认知记忆是建立这种联系的有效方式,换言之,通过记忆空间的建构可以有效地联结节目和受众。在节目叙事中,记忆空间建构的作用机制是“联结”,即通过特定的主题、人物、故事等唤起节目受众已有的相关认知记忆,在认知层面建立起节目和受众之间的基础联系。以此为纽带,节目叙事可以在受众已有的认知空间中顺利推进,同时,通过主持人的引导、嘉宾的解读,受众对节目传播内容的认知程度、层次获得显著提升,节目预期的传播效果得以达成。在具体实践中,记忆的联结可以通过以下载体实现。

(一)主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媒体的普遍应用,人类接受信息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多元,速度越来越快,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关系都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转变,快节奏、碎片化、多元化等已然成为这个时代人类生活的显著特征,新的概念和话语不断涌现,又不断被新的概念和话语替代,但总有一些主题能够历经时代变迁,始终被人们内心所重点关注,如亲情、勇气、乡愁、感恩等,每每提及,都能唤起、打开个人厚重的历史记忆。对于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叙事而言,通过特定主题的设置,可以唤起节目受众内心的相关记忆,并以此为联结,“绑定”节目受众一同去完成节目对主题的演绎。如《朗读者》第一季设定的主题分别是“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告别、勇气、家、味道、那一天、青春”;《见字如面》第三季设定的主题分别是“错位、守望、不舍、冷眼、烽烟、暖流、相思、润物、笑谈、离愁”。在这些主题中既有抽象的概念,又有具体的行为;既有宏观社会的写照,又有微观生活细节的特写,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联结节目受众记忆空间的纽带。

(二)人物

通过节目受众熟悉的人物来建立起节目和受众的记忆联结是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常用的叙事手段。如《上新了•故宫》节目中的康熙、雍正、乾隆、溥仪、婉容等历史人物;《国家宝藏》第一期节目中的宋徽宗和乾隆帝;《朗读者》第一季第一期节目中的濮存昕、蒋励、柳传志、周小林、殷洁、张梓琳、许渊冲;《见字如面》第三季第一期节目中的蒲松龄、大岛中典、李清照、周宏翔、殷夫。节目受众通过书籍、报刊、电视、电影或互联网等媒介对这些历史或现实中的人物有不同程度上的认知,并留存有相关的记忆,而节目组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来推进节目的内容呈现,自然能够在记忆层面打通节目和受众之间沟通的空间。

(三)文本

通过节目受众熟知的诗歌、散文、书信等文本可以有效建立起节目和受众在认知记忆方面的联系,尤其是一些经典的受众面广的文本。《朗读者》在第一季节目中选择了以诗歌、散文等为主的主流文学文本,如第一期中老舍的《宗月大师》、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扬》、林徽因的《别丢掉》等。在第二季中,节目组更加注重文本的认知度,将文本的选择扩展到武侠小说、童话故事、畅销书等层面,极大地延展了节目的受众群。如选择村上春树的畅销书《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可以联结到其背后庞大的青年读者群。事实上,中国的古典小说、绘画、雕刻、建筑等都是承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本载体,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象征符号,都可以成为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叙事载体。随着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纵深发展,相信更多的文本载体会被挖掘出来。

四、历史空间的再现

在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叙事过程中,历史空间再现是提升节目文化内涵、深化节目主题观念的重要叙事表达。“导演在运用影像建构空间、推动叙事的同时,也无意识地传达或有意识地建立了基于空间的权利秩序与价值观念”。[6]在视听作品叙事中,通过特定历史空间的建构可以完成特定历史场域中不同人物角色权利关系的建构,也可以实现特定价值观念的传递,对于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叙事而言,历史空间的建构同样具备这种叙事功效。在节目叙事中,历史空间再现的作用机制是“溯源”,即通过各种视听手段还原历史画面,帮助节目观众探寻承载节目内容、主题、价值观念的特定历史事件和历史场域,在“溯源”的同时也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并以此提升节目受众的观看体验,深化节目受众的文化认知层次和认同效度。在具体的实践中,近期热播的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主要通过小剧场演绎、历史资料照片呈现等方式验证了历史空间建构的叙事效能,其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全景再现:即通过小剧场演绎等形式对特定的历史空间、历史故事进行还原和演绎,促成节目受众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完成对节目故事所承载的主题和价值的深度认同。在《上新了•故宫》的节目叙事中,乾隆的秘密花园、婉容学骑自行车、文物南迁、溥仪与胡适通电话等故事的小剧场演绎使节目受众对故宫历史文化、历史人物的认知和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而《国家宝藏》则通过对“石鼓”“千里江山图”“铜鎏金木心马镫”“贾湖骨笛”“妇好鸮尊”等国宝文物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的演绎完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流传的合法性寻根,以及国人文化自信的历史“溯源”。第二,部分幻象:即通过历史文献资料画面的呈现、契合的配乐以及其他视听手段一起“部分地”为节目观众呈现出信件故事背后特定的历史语境,让节目受众在对历史空间“部分幻象”的观感体验中理解故事所承载的主题和价值。在《见字如面》节目叙事中,信件朗读的背景屏幕通常是与故事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画面,包括主人公、历史场景、特定历史标志物等,结合应景的背景音乐以及昏暗的光线,自然将节目观众带入特定的历史场景中,切身感受信件所承载的情感和价值。综上,在新的时代语境中,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可以通过叙事空间的多重建构与节目受众建立起多重的传接联系,即通过物理空间的拓展来提升节目受众对文化的感知力度;通过情感空间的带入来构建节目与受众在心理层面的联结和共识;通过记忆空间的建构来建立节目和受众之间在认知层面的基础联系;通过历史空间的再现带领节目受众文化完成“溯源”,并助其树立文化自信。由此,可以使节目受众在多重的叙事空间中获得“身临其境”的、立体化的观感体验,进而在提升受众节目沉浸度的同时,共同提升节目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效度和文化自信。当然,各类叙事空间完成叙事效能的过程并不是割裂的和分散的,在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叙事过程中,物理空间、心理空间、记忆空间以及历史空间叙事效能的释放并不是孤立的、各自作为的,而是相互联结、相互支撑、融合(叠加)发力的,是依托节目受众的认知心理规律和观看心理需求合理建构、有序设置的。

参考文献:

[1][2]黄昌林.论电视的叙事本质及其交流模式[J].社会科学研究,2003(004):68-71.

[3][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7.

[4][英]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M].杨青娟,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47.

[5][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97-98.

电视综艺节目范文篇7

【论文摘要】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节目体系逐步成熟和受众对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认同,中国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起步过晚,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与国外的同类节目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文章通过对节目内容和受众的分析,对中国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电视技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发展做好了技术准备。随着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要求的不断变化,综艺节目从众多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以它独特的综合性、参与性、媒介性及艺术性,逐渐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

在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中,综艺节目的备受瞩目尤其表现在它的博采众长。就它的科学技术支持而言,与电视艺术一样,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多门类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从艺术表现形式上来说,综艺节目实现了对多门艺术的综合,它汲取了各门艺术的优点,使它的表现力得达到最好效果。从受众面来说,它拥有最为广泛的受众群体,涵盖了不同的年龄、性别、群体、民族及文化层面。从电视技术方面来说,它是多种表现手法及多种构成元素的集中体现,使它的艺术表现力丰富多彩。

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经历了一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综艺大观》为代表的联欢形式,它将歌舞、相声小品等艺术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创了我国综艺节目的先河,但是主持人与观众的互动却很少;第二阶段是以《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游戏娱乐形式,以明星的参与作为卖点,主持人和观众部分互动;第三阶段是以《幸运52》为代表的益智形式,观众被请上舞台,成为了节目中的主体,与主持人进行互动,可是这类互动的条件较苛刻,在节目录制之前需要进行选拔和审核;第四个阶段则是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平民化形式,这类娱乐节目的特点是平民参与和评判过程的完全公开化。特别是节目的全程跟踪式直播吸引了众多的眼球。现在我国的综艺节目正处于第四个阶段,即“平民娱乐时代”。这种形式的娱乐节目的口号是“平民参与、观众做主”,肯定了娱乐本身的平民性以及与大众进行亲密接触的可能性。

虽然我国的综艺节目在我国的大众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巨浪推动下,它在我国一直成上升的趋势。但是随着它的不断发展,我们也不难发现,它已经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立意错误、格调不高、平庸媚俗、抄袭泛滥、创意不足等等。

一、立意偏差,产生错误的导向

作为一种通过一定的中介形式和大众参与,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种娱乐氛围的节目形态,娱乐节目不可否认的起到了传播思想和观点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媒介传播的“信息环境”成为判断标准被人们用来认知客观环境。作为当今“信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娱乐节目的立意和主旨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否则就会给社会带来一些隐性的问题,从而会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

比如现在风行的平民造星类娱乐节目所展示就是具有一定特长的一种普通人短时期内获得成功的事例――邻家女孩摇身变成大明星的飞跃。这类节目的立意就出现了偏差,它向人们展示出了一个一夜成名的模板,将平民大众与成功明星之前通过造星的比赛联系起来,使人们(特别是那些尚处于学生时代的年轻人)对成功的看法产生了一些误解,他们因此认为造星的活动就是一个通往富裕、名誉、成功的直达电梯。如果控制不好的话,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这样一来,人们的心态就会变得越来越浮躁,而导致“泡沫意识”的产生。除这类节目外,还有一些带有巨额现金奖励的游戏类互动节目也存在同意的问题。

二、格调不高、平庸媚俗

我国的娱乐节目在剥离了“政治”和“教化”等功能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却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节目的文化内涵的弱化。现在有很多的娱乐节目,一味的为了提高收视率,用一些粗俗不堪的低级趣味来反映所谓的“真我”,给社会的文化娱乐生活造成的很大的不良影响。如台湾的《综艺最爱宪》就是一个典型的以“恶搞”为噱头的一个综艺节目,节目主要以主持人恶整毫不知情的来宾为主线,制造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所谓的笑点。而这些明星来宾也成为了“喜剧暴力”的牺牲者。这样的节目除了能得到那些不过大脑的观众的短时间的爆笑以外什么也得不到,没有什么实质意义。还有许多游戏类节目,制作的水准不高,表现手法拙劣,一味的搞笑,制造闹剧,缺少最最根本的文化品味十分庸俗。

像这类缺少文化气息的电视节目如果充斥了我们的电视行业的话,那么我们的文化必将走向粗糙、粗俗。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娱乐节目的规范问题。

三、节目抄袭现象严重,缺少创新

搜索全国的较有名气的娱乐节目,“目前该节目是法国人在中国进行技术指导,是用法国布料做的中国旗袍。收视率极高的《快乐大本营》的制片人兼导演也表示节目与香港10年前的《综艺60分钟》同出一辙。《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则与台湾同类节目换汤不换药,而娱乐界有人士传出,《非常男女》与日本一娱乐节目极为相象。其它的像《欢乐总动员》、《假日总动员》等都是《快乐大本营》的北京版、浙江版而已。”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的来说就是不知名的抄袭知名的,大陆的抄袭港台的,港台的抄袭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

艺术创作就是要有创新,学习别的节目是可以的,可是如果原搬照抄的化,就只能说明我们的很多节目编导的创造力都是很值得怀疑的。大家可能都看到某一个节目的收视率高,轰然群起炮制的结果就是不仅使被模仿的节目丧失它原有的生命力,“克隆”出来的节目自然也不会收到效益。

四、节目数量过多,浪费资源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各电视台电视综艺节目总量达十万个小时,平均每天生产二百五十个小时。从节日庆典、各行各业、从中央到地方,各种主题晚会、栏目晚会应有尽有。这样庞大的数目不仅不能说明我国的电视事业的发达,反而会给观众造成困惑,无从选择。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娱乐节目的数量过多,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有许多的晚会类、游戏类的节目的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它们的供大于求,大多数的节目不尽不能得到收益,反而会因此浪费掉大量的资金。这样的资源浪费真的是相当不必要的,我们一边抱怨节目的制作费用低一边又如此的浪费可利用的资源。我们应该提高每个节目的质量,而不是一味的去追求数量。

五、违背艺术创作规律

综艺娱乐节目能够让多种艺术门类同时兼容并存于一体,这点为娱乐节目的创新创造大众多的条件。可是,创新是不可以违背艺术创作的规律的,现在有一些娱乐节目任意篡改我国的一些传统艺术,将他们进行改造,毁坏了它们原有的艺术样式。像这样的节目是绝对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坚决抵制这样的节目的出现。

电视综艺节目范文篇8

【论文摘要】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节目体系逐步成熟和受众对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认同,中国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起步过晚,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与国外的同类节目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文章通过对节目内容和受众的分析,对中国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电视技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发展做好了技术准备。随着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要求的不断变化,综艺节目从众多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以它独特的综合性、参与性、媒介性及艺术性,逐渐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

在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中,综艺节目的备受瞩目尤其表现在它的博采众长。就它的科学技术支持而言,与电视艺术一样,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多门类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从艺术表现形式上来说,综艺节目实现了对多门艺术的综合,它汲取了各门艺术的优点,使它的表现力得达到最好效果。从受众面来说,它拥有最为广泛的受众群体,涵盖了不同的年龄、性别、群体、民族及文化层面。从电视技术方面来说,它是多种表现手法及多种构成元素的集中体现,使它的艺术表现力丰富多彩。

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经历了一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综艺大观》为代表的联欢形式,它将歌舞、相声小品等艺术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创了我国综艺节目的先河,但是主持人与观众的互动却很少;第二阶段是以《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游戏娱乐形式,以明星的参与作为卖点,主持人和观众部分互动;第三阶段是以《幸运52》为代表的益智形式,观众被请上舞台,成为了节目中的主体,与主持人进行互动,可是这类互动的条件较苛刻,在节目录制之前需要进行选拔和审核;第四个阶段则是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平民化形式,这类娱乐节目的特点是平民参与和评判过程的完全公开化。特别是节目的全程跟踪式直播吸引了众多的眼球。现在我国的综艺节目正处于第四个阶段,即“平民娱乐时代”。这种形式的娱乐节目的口号是“平民参与、观众做主”,肯定了娱乐本身的平民性以及与大众进行亲密接触的可能性。

虽然我国的综艺节目在我国的大众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巨浪推动下,它在我国一直成上升的趋势。但是随着它的不断发展,我们也不难发现,它已经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立意错误、格调不高、平庸媚俗、抄袭泛滥、创意不足等等。

一、立意偏差,产生错误的导向

作为一种通过一定的中介形式和大众参与,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种娱乐氛围的节目形态,娱乐节目不可否认的起到了传播思想和观点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媒介传播的“信息环境”成为判断标准被人们用来认知客观环境。作为当今“信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娱乐节目的立意和主旨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否则就会给社会带来一些隐性的问题,从而会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

比如现在风行的平民造星类娱乐节目所展示就是具有一定特长的一种普通人短时期内获得成功的事例――邻家女孩摇身变成大明星的飞跃。这类节目的立意就出现了偏差,它向人们展示出了一个一夜成名的模板,将平民大众与成功明星之前通过造星的比赛联系起来,使人们(特别是那些尚处于学生时代的年轻人)对成功的看法产生了一些误解,他们因此认为造星的活动就是一个通往富裕、名誉、成功的直达电梯。如果控制不好的话,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这样一来,人们的心态就会变得越来越浮躁,而导致“泡沫意识”的产生。除这类节目外,还有一些带有巨额现金奖励的游戏类互动节目也存在同意的问题。

二、格调不高、平庸媚俗

我国的娱乐节目在剥离了“政治”和“教化”等功能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却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节目的文化内涵的弱化。现在有很多的娱乐节目,一味的为了提高收视率,用一些粗俗不堪的低级趣味来反映所谓的“真我”,给社会的文化娱乐生活造成的很大的不良影响。如台湾的《综艺最爱宪》就是一个典型的以“恶搞”为噱头的一个综艺节目,节目主要以主持人恶整毫不知情的来宾为主线,制造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所谓的笑点。而这些明星来宾也成为了“喜剧暴力”的牺牲者。这样的节目除了能得到那些不过大脑的观众的短时间的爆笑以外什么也得不到,没有什么实质意义。还有许多游戏类节目,制作的水准不高,表现手法拙劣,一味的搞笑,制造闹剧,缺少最最根本的文化品味十分庸俗。

像这类缺少文化气息的电视节目如果充斥了我们的电视行业的话,那么我们的文化必将走向粗糙、粗俗。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娱乐节目的规范问题。

三、节目抄袭现象严重,缺少创新

搜索全国的较有名气的娱乐节目,“目前该节目是法国人在中国进行技术指导,是用法国布料做的中国旗袍。收视率极高的《快乐大本营》的制片人兼导演也表示节目与香港10年前的《综艺60分钟》同出一辙。《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则与台湾同类节目换汤不换药,而娱乐界有人士传出,《非常男女》与日本一娱乐节目极为相象。其它的像《欢乐总动员》、《假日总动员》等都是《快乐大本营》的北京版、浙江版而已。”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的来说就是不知名的抄袭知名的,大陆的抄袭港台的,港台的抄袭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

艺术创作就是要有创新,学习别的节目是可以的,可是如果原搬照抄的化,就只能说明我们的很多节目编导的创造力都是很值得怀疑的。大家可能都看到某一个节目的收视率高,轰然群起炮制的结果就是不仅使被模仿的节目丧失它原有的生命力,“克隆”出来的节目自然也不会收到效益。

四、节目数量过多,浪费资源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各电视台电视综艺节目总量达十万个小时,平均每天生产二百五十个小时。从节日庆典、各行各业、从中央到地方,各种主题晚会、栏目晚会应有尽有。这样庞大的数目不仅不能说明我国的电视事业的发达,反而会给观众造成困惑,无从选择。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娱乐节目的数量过多,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有许多的晚会类、游戏类的节目的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它们的供大于求,大多数的节目不尽不能得到收益,反而会因此浪费掉大量的资金。这样的资源浪费真的是相当不必要的,我们一边抱怨节目的制作费用低一边又如此的浪费可利用的资源。我们应该提高每个节目的质量,而不是一味的去追求数量。

五、违背艺术创作规律

综艺娱乐节目能够让多种艺术门类同时兼容并存于一体,这点为娱乐节目的创新创造大众多的条件。可是,创新是不可以违背艺术创作的规律的,现在有一些娱乐节目任意篡改我国的一些传统艺术,将他们进行改造,毁坏了它们原有的艺术样式。像这样的节目是绝对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坚决抵制这样的节目的出现。

电视综艺节目范文篇9

关键词:电视综艺节目;导演团队

近些年以来,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层出不穷,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和突破。而各大电视台为了提高综艺节目的播放量和收视率,也是运用各种方法形式打造和优化综艺节目,以此满足观众的情感及心理诉求。但是由于观众的鉴赏要求越来越高,而一档优秀的综艺节目往往由导演团队共同制作,因此为了提高综艺节目质量、打造新颖综艺节目,必须对导演团队进行整合和建设。

一、电视综艺节目导演团队内涵

从本质而言,电视综艺节目导演团队是由一批具备高水平导演能力组建的人员集合,他们有着各自的分工和任务,却有着共同的目的,即共同打造高质量的电视综艺节目。电视综艺节目是一门美妙而有特殊的艺术形式,呈现出娱乐性、多元性以及深度性的特点,其艺术形式包括文化、音乐、舞蹈等各个方面。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近些年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层出不穷,为观众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视觉盛宴和情感升华。但是一档综艺节目仅有导演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许多优秀的综艺节目背后都有由着不同工作人员共同组成电视综艺节目导演团队。从本质上理解,电视综艺节目导演团队是由一批具有不同专业能力组成的导演人员集合,他们分别有着各自的职能和分工,其中包括导播、编剧、后期制作等。虽然他们在电视综艺节目制作过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却有着相同的目的,即制作出高水平高水准的电视综艺节目。

二、电视综艺节目导演团队现状

在电视综艺节目层出不穷的今天,电视综艺节目导演团队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并且朝着专业化、原创化方向努力。纵观当下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导演团队现状,呈现出导播地位举足轻重、团队重技术指导及专业化趋势明显的情况。(一)导播地位举足轻重。电视综艺节目可以分为许多种类型,其中包括女性时尚类的综艺节目、真人秀综艺节目、户外竞技类的综艺节目等,但是无论是在哪一种类型的电视综艺节目导演团队里,导播的地位都是特别地明显突出。作为一名专业的导播,在电视综艺节目播出过程中,其首先应当保证节目现场的音频画面同步,把综艺节目现场发生的画面自然地传播给屏幕前的观众,同时也应当在第一时间掌握节目现场突发事件的细节问题,以此及时制定相关解决措施。其次导播必须具备熟练操作相关器械设备的能力,以此在处理一些较为精细化的综艺节目中细致切换。最后导播应当具备精确无误的时间意识,特别是对于一些现场直播的综艺节目,因为现场直播录制的综艺节目对镜头和画面的要求极其苛刻,没有多余时间去处理突发事件。(二)团队重技术指导。从电视综艺节目的诞生到发展至今,其导演团队建设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并且逐步进入专业化建设阶段。现阶段下,电视综艺节目导演团队表现出重技术指导的特征,换句话说就是根据技术优先的观念开展工作活动。在最初的电视综艺节目中,大部分导演团队采用从现有导演团队中抽调人手进行团队重组的方法,去指导新的综艺节目制作。而在这个过程中,各职能部门的导演会非常注重技术指导的作用,因为只要技术水平提高了,那么整个导演团队的效率就会提高。如果将近几年的电视综艺节目跟过去相对比,观众们会觉得无论是节目画面还是节目形式,都比过去的综艺节目水平高出几个档次,这是导演团队专业化的结果,也体现出媒体技术的进步。(三)专业化趋势明显。只有不断朝着专业化发展的电视综艺节目导演团队,才能够更好地为观众呈现出画面精美、内容丰富的综艺节目,才能创造出富有趣味性和创造力的综艺节目,打造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综艺节目。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精进,为了能够制作出更专业化的电视综艺节目,导演团队正在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比如说导播这个职位,精练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虽然重要,但是其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也是不可替代的。而我们这里所说的专业化导播,指的是专业进行某种类型综艺节目的导播,因为只有开始职业化的导播才能更好地向专业化导播发展。而在今后的导演团队发展过程中,专业化势必成为导播团队发展趋势,以此为电视综艺节目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三、电视综艺节目导演团队建设策略

(一)加强导演团队的思想文化建设。纵观我国现阶段的电视综艺节目,无论是《向往的生活》,还是《奔跑吧兄弟》,任何一款爆款综艺节目不仅能够迎合大众的品位,娱乐丰富观众的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其自身拥有着独特的文化品位,传达着一种健康积极的思想。目前我国电视综艺市场正处在消费升级的关键阶段,人们对于电视综艺节目有着更多精神层面需求,而每个综艺节目也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化情感支撑。作为电视综艺节目的幕后导演团队,电视综艺节目的价值体现往往由导演团队所决定,因此加强导演团队的思想文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导演团队应当注重和提高团队成员的思想文化水平,因为只有导演团队自身的思想文化水平上去了,才能够向观众打造出具有思考价值、健康积极的综艺节目,才能在坚守道德常识的基础上创新多元文化。(二)加强导演团队的专业化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精进和观众思想认知水平的提高,观众对于电视综艺节目的鉴赏能力和硬性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虽然现在综艺节目提倡“创意领先,内容为王”,但是技术能力是综艺节目的基本,也是打造创意精品节目的必要手段。如果一个导演团队的技术水平无法跟上科学技术的脚步,仍然采取“五毛特效”的技术手段,那么即使综艺节目的立意多么新颖,文化价值多么富有内涵,也无法保证能够长久存留下去。因此作为制作和优化综艺节目的导演团队,应当不断加强其专业化建设,以此提高导演团队的整体水平。一方面要注重内部工作成员的学习培训,学习和掌握现有的先进媒体技术,对每个镜头、场景进行专业化的细致研究,并在参考和研究爆款节目特征的基础上,创新出具有新意,健康积极的综艺节目。另一方面也要引进优秀人才,不断扩充导演团队的人才储备,为导演团队人才建设注入新的血液,从而提高导演团队的实力水平和创新能力。(三)树立导演团队品牌意识。对于整个导演团队而言,打造品牌化节目或者打造导演团队品牌是非常有重要的。纵观我国所有的综艺节目,对于每一个平台来说,爆款的综艺节目没有几个,能够被观众津津乐道的也只有那么几个,例如说提到上海东方卫视就想起《极限挑战》,提起湖南卫视就想起《快乐大本营》一样。作为综艺节目幕后工作者的导演团队,不仅要具备把电视综艺节目最好最精的专业精神,更要有一种精神价值追求,即树立综艺节目品牌意识,树立导演团队品牌意识,以此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正如现在提倡的那样“打造品牌化团队”“打造精英团队”,这句话同样可以适用于导演团队建设中。首先应当将导演团队各个成员的职能细致分工,包括导播、灯光、监制等,力求做到1+1>2的合作效果,把自身团队打造成完美整体,这是品牌化导演团队的基础也是最低要求。其次由于品牌化导演团队需要品牌化综艺节目体现,所以还应当不断探索和创新综艺节目的新形式,努力打造和打响自己的特色品牌,这才是现代电视综艺节目导演团队建设的重点。

综上所述,在电视综艺节目层出不穷的今天,电视综艺节目导演团队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并且朝着专业化、原创化方向努力。为了制作出更受观众喜欢,更具积极健康的综艺节目,电视综艺节目导演团队应提高自身思想文化和专业技术建设,树立品牌导演团队意识。以此把握新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紧跟综艺节目市场潮流。相信在更加专业和完善的导演团队共同努力下,我国综艺节目会制作得更加完美和成功。

参考文献:

[1]杨思量.论团队导演趋势下综艺类节目的发展前景[J].中国传媒科技,2012(14).

[2]孟令杰.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3]王贝贝.谈电视综艺节目导演的职能与必备的素质[J].大众文艺,2015(12).

[4]孙劲松.电视直播中导演素质与导演技巧分析[J].文艺生活•文艺海苑,2014(8).

电视综艺节目范文篇10

关键词:文化类综艺节目;价值观传递;运行机制;社会责任

自2017年以来,文化类综艺电视节目异军突起,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社教类综艺节目。它们不仅在与传统歌舞选秀类综艺节目的激烈竞争中存活下来,还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润物细无声式的价值观引导获得了观众的喜爱,成为一股“文化清流”。而此类节目都有着鲜明的共同点,即节目内容与环节设计制作精良,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破传统灌输模式,提供了舒适、愉悦的视听感官体验,吸引了各个年龄段观众的注意力与兴趣,形成了全民互动的热潮。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与电脑的普及,各种面向不同受众的网络综艺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观看更为自由、内容更为多样、模式更为多元的网络综艺节目。而这些网络综艺节目大多数本着“娱乐至上”的心态以吸引眼球、博取关注和吸引流量为目的,质量良莠不齐,没有起到积极的文化传播作用。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认为,现代社会的迅猛变化造成了社会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的混乱,大众传媒应成为人们的引路人,教导人们正确看待社会新近形成的各种意识形态。在这个大环境下,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为了确保自身对观众的吸引力,也在力图寻求变革,即通过优化设计、突出社会价值观引导作用,加强节目综合表现力,继而为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长效发展创设有利的辅助要件。[1]当今社会,人们工作及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停下来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人们极易在这种“钟摆式”的生活中迷失自我。而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满足了观众对于追求更高文化水平、更多文化知识的精神诉求,使得观众在参与文化知识的角逐与对抗中抛却空虚和麻木。[2]本文比较具有典型代表价值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研究它们的节目运行机制,并分析其关于价值观传递的表达逻辑。

反向创新思维,在“表面娱乐时代”做“深层次文化综艺”

电视节目的播出与受众的接受能力紧密联系,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播出与受众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氛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3]新时代以来,国内的电视综艺节目数量及种类不断增多,但部分电视综艺节目存在着依靠引进、刻意模仿、缺乏创新等问题,节目的环节与内容形式都缺少“中国精神”“中国风貌”的时代表达与传递。有部分媒体人开始反思,认为当前电视台应当致力于制作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展现民族风貌、传递正确文化价值观的综艺节目,而不是一味随波逐流,屈服于大众市场娱乐需求。同时,观众也在过度的娱乐浸染下产生了对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观看需求,《中国青年报》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89.3%的受访者认为现在存在“文化缺失”的现象,61.0%的受访者希望能够发掘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制作更多类型的文化类综艺节目。[4]在如此背景下,文化类综艺节目承载着传递新时代主流价值观的使命应运而生,而这正是电视综艺节目理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当为娱乐而娱乐的综艺节目充斥荧屏,一颗颗曾经平静的心不再平静,但即便如此,泛娱乐化汹涌的波涛下仍潜藏着人们对于文化知识的渴望,希望匆忙的脚步能等一等滞后的灵魂。[5]文化类综艺节目是一种兼顾娱乐性的具有文化内涵的电视节目,其首要使命是传播文化,它不仅能够满足在当下快节奏社会中的观众观看节目时的娱乐性、放松性需求,同时还填补了当下人们心灵与精神上的价值缺失。央视出品的《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文化类综艺节目,通过逆娱乐社会思潮的反向创新,把握了当下年轻群体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消费需求,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通过诗词知识比拼及赏析的形式,让观众感受诗词魅力,提升欣赏品位,提高文化内涵。《中国诗词大会》没有天花乱坠的节目噱头与包装,也没有赚取眼球与流量的当红流量明星,参赛选手都是各行各业的平凡人,通过选拔进入节目。就是这样一个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又“接地气”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第一期播出就取得了该时段收视率全国第一的成绩。之后,央视相继推出的《见字如面》《朗读者》,虽各自呈现的具体内容不同、传播的文化方向不同,但它们的共性显而易见———守住大众媒介的社会责任底线,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人们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快节奏与快餐文化盛行的社会做传递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慢”综艺与“深层次文化”综艺。清华大学尹鸿教授曾这样评价:“这些节目都是慢下来、静下来,读信、背诗、朗读、访谈,用稀缺而有价值的内容来做电视。”[6]

走“真挚”路线,以感性为载体进行文化价值观念传递

以明星为核心卖点的真人秀节目在电视综艺中占据较大的市场,并形成了一批忠实的观众群体。然而真人秀节目的真实性却一直备受质疑,时常被“吃瓜网友”推上媒体热搜。贴近生活实际的节目内容展现,能够帮观众建立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准确认知,避免形成脱离现实的、扭曲的价值观念。如今的综艺节目虽然都号称秉承“真实”“返璞归真”的制作理念,但基本上所有节目在实际制作过程中,通过后期剪辑与艺术加工来迎合观众的喜好以呈现更好的节目效果,“真人秀”变质成了“作秀”。以之前备受广大电视观众喜爱的湖南卫视制作出品的《变形记》节目为例,因为节目组的剪辑与字幕引导,被交换到农村体验生活的城市少年王境泽被描绘成一个任性、冲动、不懂得为他人着想的问题少年。看似客观的视觉画面呈现最初得到了观众的喜爱与赞扬,但之后在社交媒体上流出的录制原片却暴露了剪辑后成片的“伪纪实”性。原来,“问题少年”王境泽身上也有许多闪光点,性格开朗、大大咧咧、幽默风趣……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演员的诞生》这档节目中,参演嘉宾著名女演员袁立的举止言行被节目制作团队剪辑得支离破碎,给观众留下了喜怒无常的负面印象,愤怒的袁立直接在微博上为自己叫屈,并表示节目早就内定了淘汰结果,这场“真人秀”并不“真”。这种单纯为吸引关注与流量、盲目追求展现效果而不惜通过后期剪辑甚至是再创造来制造剧情的节目比比皆是,这完全背离了“真人秀”综艺节目客观反映生活以及传播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生活价值观的初衷。“真人秀”节目如果没有了对于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坚持,哪怕在一开始因为丰富的人为制造的剧情获得观众的兴趣与关注,其最终必然摆脱不了被观众抛弃的下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一定是对现实生活的某种映射,通过观照现实触动人们关心、关注的敏感点,纯娱乐、浅娱乐的思维只会让节目空洞乏味。《见字如面》就是一个如春风轻拂般令人愉悦的真正有社会价值的综艺节目。《见字如面》主要有以下三个环节:首先是在朗读信件之前对当时所处环境做一个总体介绍,第二部分是由节目邀请来的社会公众人物对信件的深情朗诵,最后一部分则是对信件书写背景的解读。三个环节的设置为观众提供了每一封信所处的时代、环境所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信中的相关内容,而声情并茂的朗诵则能够带领观众一同去体会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某期节目中,台湾著名女演员归亚蕾朗读萧红写给抗战一线的弟弟的信,当念道:“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灭亡的!”配上她充满感情且极具渲染力的朗诵,观众仅仅在视听语言环境下就能深切感受到当时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怀与抵抗精神的喷涌,仿佛自己就身处在当时水深火热的中国。这种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国情感带给观众的感动是难以用言语表述的。在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的今天,爱国精神从没有过时,反而显得更加重要与珍贵,这样极富感情的爱国教育正是我们如今所极度欠缺的。《见字如面》以书信为引贯穿整个节目,并不只是向观众普及书信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或号召人们重拾写信这一传统的交流方式,也不是简单地推敲信件的文笔用词,而是为了展示由信件所引出的宏大的历史背景。不同于《朗读者》从讲述者本身挖掘节目的故事性,《见字如面》与众不同的核心内容是将个人故事融汇于文字。这其中有亲情有爱情,有山河有国家,有小情小爱,更有宏伟大爱。各种复杂叠加的情感在书信汇集并喷涌而出,让人的思绪回到旧时光中,在缅怀历史记忆的同时回味书信中蕴含的真挚情感。[8]这种“不掺有一丝水分”、真挚的互动式的情感传递更为直接与深刻,更容易进行价值引导,产生精神上的价值观念共鸣,也是此类文化综艺节目能“叫好又叫座”的根本原因。

结语

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当下的中国各类思潮与观念涌动,呈现多元化、包容化的特征,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增长,歌舞类、选秀类等娱乐节目固然有其生存土壤,但绝不应该成为电视台保证流量与关注度的“掌上明珠”。新时代呼唤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的优质电视节目,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异军突起,归因于它们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浇灌以真挚的情感与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个浮躁与不安的社会中给大众带来精神上的慰藉与温暖。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与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摸索,要想获得观众的尊重与喜爱、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只有不断创新更好地将教育性与娱乐性融合,才能既赢得市场又赢得人心。

参考文献:

[1]刘丽丽,苏燕华.从社教类综艺节目看电视文化的社会引导价值[J].当代电视,2017,(04):84-85.

[2]罗丁元.《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探索[J].新闻传播,2018,(02):80-81.

[3]范靓.《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J].传播力研究,2018,2(28):28.

[4]崔艳宇.86.4%受访者喜欢看文化类综艺节目[N].中国青年报,2017-03-07(07).

[5]洪婷.论“慢综艺”《见字如面》的故事化叙事策略[J].视听,2018,(10):67-68.

[6]王彦.“慢综艺”走红,让文化浸润心灵[N].文汇报,2017-02-20(04).

[7]卢武,周敏.央视《国家宝藏》对于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启示[J].新闻世界,2019,(2):25-27.

[8]蔡瑞国,蔡瑞邦.书信类节目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影响———以《信中国》《见字如面》节目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8,(13):196-197.

[6]王彦.“慢综艺”走红,让文化浸润心灵[N].文汇报,2017-02-20(04).

[7]卢武,周敏.央视《国家宝藏》对于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启示[J].新闻世界,2019,(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