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观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02:06:09

家庭教育观论文

家庭教育观论文篇1

随着近代中国国门打开,西方文明包括家庭教育思想伴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也逐渐进入中国,在西方文化侵略的同时,也促成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尤其是西方先进的家庭教育思想,如“儿童本位”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化倾向等,带来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在观念与理论上的革命。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历经鸦片战争后,受西方自由、民主、独立思想的渗透,逐步发生了变化。直致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进一步变迁,形成了一些新的特色。与传统相比,现代家庭教育思想表现出如下特色:(1)在儿童观上,首先把儿童当作一个有独立意识、人格、个性的独立个体,其家庭附属性放在第二位。(2)教育观上,运用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侧重实践和生存教育内容,以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个性自由、人格完善为教育目标。(3)亲子观上,注重亲子平等。(4)人才观上,不再以“学而优则仕”作为唯一成才标准,重视充分发挥儿童自身才能为成才。(5)价值取向上,家族本位让位给个体本位。

当代家庭结构的变化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组成的类型及各成员相互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结构(即人口结构)和内在结构两部分。家庭的外部结构又称家庭的人口结构或家庭的类型,美国社会学家默多克于提出家庭类型可以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还有其他家庭,包括无父母的未婚子女共同居住、跨代或缺代以及由实体婚姻产生的其他多人共同组合形式。诸多社会因素导致我国当代家庭的外部结构形成自己的新特点:

(一)家庭规模缩小

我国解放以来,主干家庭的比率逐步增加,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全国城市家庭三代户占15.4%。而核心家庭则逐步得到巩固和扩大。50年代核心家庭占各类家庭总数的比重为50%,70年代升为58%,1990年则达到77.12%。依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核心家庭达到68.15%。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全国家庭人均人数从2000年的3.58人缩减到2012年2.86人。“四世同堂”是传统思想中理想的家庭模式,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下,伴着家长制的削弱与瓦解,累世同居的联合家庭己经失去了存在的现实基础而逐渐趋于消失,家庭规模逐渐减小。

(二)家庭模式呈现多样化

此外,在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这些因素从不同侧面影响了婚姻家庭的结构,使中国家庭结构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表现为:(1)丁克家庭有所上升;(2)单身家庭在城市呈增加趋势;(3)空巢家庭增多、社会老龄化和家庭规模的缩小;(4)单亲家庭逐渐增加。家庭的外部结构就像是家庭的物理框架,它们的变化使家庭成员之间权利分配、角色分配、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变化,即家庭内在结构的变化:(1)家长集权减少;(2)家庭角色复杂化;(3)亲子沟通方式艺术化;(4)价值取向多元化。这些家庭内在结构是牵动着家庭教育思想变迁的最为敏感的神经。

当代家庭结构对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变迁的动力性作用

(一)推动家庭教育思想多元发展

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人员数量减少,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比起传统的联合家庭来更简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关注增加。在核心家庭的家长眼中孩子不再是家庭和家族的附属物,而是有独立意识、人格和个性的独立个体;在实施教育的方式上,家长们摆脱了封建家族和家长的约束,更多是向民主平等倾斜;当代小家庭脱离了联合大家庭这棵大树独立成户,独立面对社会经济的动荡,承担起家庭及成员发展的责任,同时也获得了独立支配、规划自己小家庭的权利和空间。所以,家庭规模的缩小,使家庭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关注“事”转移到关注“人”;使家庭关系从不平等趋于平等;使小家庭获得更多的权力和空间,这样为家庭教育思想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家庭模式多样化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国内外文明碰撞的结果,也是现代多元文化的体现。这种多元文化在家庭中的体现,直接挑战传统家庭教育思想中的“权威性”、“唯一性”,在家庭中为世人展示了“多种可能”,对传统的家庭存在形式提供了变化的空间。当代家长不再把自己看成家庭的绝对权威、亲子关系加入了平等和民主的意味、家庭成员可能发生角色串演、“学而优则仕”也不再是家长对孩子的唯一成才标准,孩子的成才成长有了更丰富的诠释、“权威和指导”也不是孩子对家长的唯一期待。这些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思想让每位家长都在调整自己的育儿理念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推进了亲子关系、权力分配、沟通方式的发展。

(二)凸现家庭教育思想“个体”价值取向

家庭规模缩小,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增加。孩子被视为有独立意识、人格和个性的独立个体;家长们培养孩子的目标也从“光宗耀祖”转移到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个性自由、人格完善。现实生活的要求和改革开放后搞活经济的社会风潮,使每个家庭的主宰者都认识到,孩子的成长不仅仅以“学而仕而优”作为标尺,能健全身心,追随自我本心获得一技之长,全面持久发展才是一条好的成长成才之路。离异、单身、丁克等家庭模式丰富了传统的家庭结构,也向世人展示了冲破传统思想束缚,听从本心,追求自我的“个体本位”。多元化的家庭结构本身就是凸现自由、个性、追求自我的最好佐证。“个体”取向成为社会文化的一大风潮。广大家长们都或多或少转变自己的家庭教育思想:把儿童当作一个有独立意识、人格、个性的独立个体;尊重孩子的自主发展;注重亲子平等,运用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侧重实践和生存教育内容,以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个性自由、人格完善为教育目标;价值取向上,家族本位让位给个体本位。

(三)推进家庭教育思想的“艺术性”传播

家庭教育观论文篇2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育质量家庭教育因素

一、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1.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不仅来自于学校和社会,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例如,有资料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所以家庭收入水平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家庭经济发展水平就相对低下。其结果就是城镇家庭有能力对受教育者进行更多的教育投入。随着城市与农村家庭收入差距或是教育投资的拉大,将会有更多的家庭因为缺乏购买能力或是缺少家庭教育投资认识而无法实现学生对教育的需求。

2.家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1)“全面发展观——利用各种因素促进动态生成;与“成绩至上观”

“全面发展观”即德、智、体、美、劳动技能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要进行智育,而且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受教育者形成来那个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美育,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杜威曾言:“教育历程本身以外别无目的,它便是自己的目的。”蔡元培也在他的教育著作中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而农村的一些家长不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对受教者的期望过高,把考上大学作为受教育者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将分数教育、比较教育、择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教育无用观”与“教育有用观”

“教育无用观”是在大学扩招以后才逐渐流行,并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者接受。近几年来的大学扩招使大批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就业困难,毕业论文答辩。大学生就业困难状况确实存在,但也应该看到教育对于社会发展,民族素质和自身发展的深度影响,不能因噎废食。

(3)“女子无才便是德”与“教育平等观”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观念在中国存在了数百年,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更被封建家长奉为圣言。然而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在一些农村这一观念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者,许多家庭教育者仍然不愿意将太多的金钱投入到女性受教育者身上。引用龚继红,钟涨宝的“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直接投资的影响”调查资料就能清楚的看到家庭在各项事务投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家庭男孩的教育。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农村长期以来积淀的思想观念是不无关系的,以男为重、重男轻女的行为常常是不由自主的发生的,团体核心凝聚力的打造。“教育平等观”与之相对立,许多城市家庭是独生女,他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接受了男女平等观,并且在教育中实践了教育平等观。

3.家庭教育者自身状况

家庭教育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者来实施。因此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地位等因素也会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家庭教育者自身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因素

家庭教育者的职业背景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上直接发生,而且职业习惯也影响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2)文化因素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家庭教育者的教育经验不仅来源于前人的教育经验和自身的生活体验,还需要从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各类刊物中汲取经验教训,论文范文素质拓展活动在高职学生干部培训中的运用实例,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而很多农村家庭教育者文化素养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这就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MPA,进而影响教育质量。

(3)与学校合作态度

教育合力的形成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合及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合作态度。这种态度影响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参与程度。家庭教育者与学校不合作,就不能得到反馈信息,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家庭教育,进而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二、通过改善农村家庭教育来提高中小学学校教育质量的建议

1.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这些错误观念不转变,家庭教育将难以有大的发展。“成绩至上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教育无用观”等观念的存在使得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必须使家庭教育者转变这些错误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2.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

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来说还处于较低水平,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很多农村家庭的收入甚至已经赶超了城市家庭,只是在思想上农村家庭教育者还没有家庭教育的投资意识。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投资的意义,量力对家庭教育增加投资。

3.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多为严厉型或放纵型两个极端。在这样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下家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积极改善教育方式,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积极引导但不可过于干预,包容其个性发展但不可过于放任,促使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4.建立一个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

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家庭教育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现在的农村家庭教育多是处于自发的、比较随意的状态,还没有科学、规范化的教育引导机制,特别是实施这种教育的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无论是在领导、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经济方面的保障上都还存在薄弱环节。长效机制能帮助家庭教育者了解家庭教育功能,指导家庭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及促进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家庭教育者多途径获得教育信息和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使家庭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

参考文献:

[1]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54.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10.

[3]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4]龚继红,钟涨宝.农村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J].亲年研究,2005,(3):19.

家庭教育观论文篇3

1构建家庭廉洁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腐败文化助长了官员的腐败行为,错误的思想意识使得腐败分子、腐败行为和反腐败之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链。家庭是预防腐败的重要关卡,将廉洁教育引入家庭是反腐倡廉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抓源治本的有效途径。一些学者认为,减少腐败现象,最重要的就是抓好领导干部“8小时”之外的生活和社会区间,使腐败失去滋生的土壤,将政府、社会和家庭连接在一起对形成有效的、全方位的反腐倡廉体系有很大的作用[1,2]。还有一些学者以教育形态为切入点指出,由于家庭教育对家庭成员的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终身性的特点,因此将廉洁教育引入家庭教育具有长效性[3]。宫克雯在《构建家庭防线营造廉洁港湾》一文中指出,中国古代的家本观念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家庭廉洁是社会廉洁的最低标准,因此,构筑家庭廉洁防线对于预防和抵制腐败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王忠武认为,从我们国家的历史发展情况来看,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使得中国人认为家庭是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归属,是家庭成员努力奋斗的依托。家庭观念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促使他们的行为活动要以维护家庭利益为根本,严格的家风环境可以加强家庭成员内部的互相监督、互相督促,优化家庭内部德育环境[3]。部分学者以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为切入点,指出家庭不仅起着联系家庭成员感情寄托的作用,同时它还承担着对子女的早期教育,它是子女接受诚信教育、清正教育和勤俭教育的启蒙学校。家长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是孩子的榜样和标准,家长的德育素质对子女的人生走向和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高尚的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4,5]。还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廉政文化与家庭文化之间的关系指出,从被动的“人要我廉洁”到自觉的“我要廉洁”的转变可以减少腐败意识的滋生,良好的家风环境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强化个人自律意识,从而形成健康的亲情观,维护家庭幸福[6]。李高海和王建在《论家庭文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文中指出,家庭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弘扬勤俭持家的风气和提倡正确的消费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之一。笔者认为,血浓于水,家庭是人们走向社会接受教育的第一站,将廉洁意识灌输在日常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造就严格的家风环境,对家庭成员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整体的组成部分之一,家庭的和谐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家庭廉政文化建设是构建反腐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家庭廉洁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潜在作用。

2家庭廉洁教育的途径由于家庭廉洁教育的缺失,越来越多的行贿人在行贿的时候采取迂回路线,通过向干部家属和子女发射糖衣炮弹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家庭成员的拒腐能力已成为影响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重要因素。从近两年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官二代”和“富二代”现象,我们也可发现父母的行为举止深深地影响着许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更加严重地影响到了他们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后的价值观和财富观。针对以上现象,学者们认为,家庭廉洁教育应主要包括权力观教育、财富观教育、亲情观教育和道德伦理教育等内容,而其主要教育对象应包括领导干部自身、配偶、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家庭廉洁教育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点:

2.1立足于传统道德风尚,并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刘德云在研究中指出,家庭廉洁教育要兼顾美德教育、家风教育和传统教育。首先要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将家庭构筑成为一个廉洁、幸福和温馨的港湾。其次要明确亲情和原则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在原则之外讲感情,在感情之内讲原则,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避免羁于亲情、背弃原则的事情的发生。最后要加强传统家本思想教育,使家庭成员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家庭幸福所产生的后果。家庭成员之间要共同形成“尊廉、助廉”的格局[7]。还有一些研究学者认为,进行廉洁文化建设要从小家开始,增强家庭观念,重视传统亲情教育,凸显家庭责任感,从思想上改变领导干部的认识,优化家庭德育环境,营造反腐倡廉的良好家庭氛围,这样有助于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从而从根本上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几率[8]。一些学者建议,家庭廉洁教育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上看待,将其纳入党建和政治文化建设的大格局中,高度重视家庭廉洁教育,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9]。利用与廉政文化建设相关的中国优秀传统资源,如“立志”、“畏”“知耻”的论述,以人为本,立足家庭这一特殊场所,将廉洁思想与“五好文明家庭”和“学习型家庭”相结合[10]。

2.2重视对配偶的廉洁教育郭群认为,为了加强配偶在反腐败斗争中的重要作用,要立足于家庭,发挥家庭优势,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即“干部本职工作与家庭助廉的关系”、“干部廉洁自律与家庭助廉的关系”、“处理好干部防腐倡廉与家庭助廉的关系”,而配偶要努力营造家庭亲情氛围,在事业上、生活上当好监督员。通过领导干部与配偶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影响,促使领导干部及其配偶都有正确的权力观、财富观,共同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家庭环境[2]。王忠武指出,依靠家属助廉需要培养一个可以理解和尊重配偶的廉内助,在生活和事业上都可以给予合理的关心和支持,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还要时刻提醒配偶遵循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3]。

2.3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价值观李海凤指出,要想培养子女良好的价值观念,提高子女的道德素质,家长要以身作则,与学校、社会形成三股合力。首先父母要具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要培养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善于自我批评,注意生活作风,加强对子女的正面引导[10]。

2.4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家庭成员的廉洁自律意识李明辉在《通向善政之途———论廉政道德建设》一文中指出,法制教育既包括法律规范的普及也包括法律文化的普及,而普法教育更重要的是为了普及观念,树立法律公平、公正以及权力与义务的价值观念,有利于社会成员辨别是非,增进对廉洁正直和民主意识的追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在“小家”教育中普及法律文化、培养家庭成员的廉洁自律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笔者认为,要将反腐倡廉从事后查处转为事前预防,家庭廉洁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我们要努力探索开展家庭廉洁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可以通过建立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积极组织各种廉洁知识竞赛、廉洁文化照片展和演讲比赛,还可以结合当今新兴的传播手段,如微博、社交网络等新媒体进行活动改革,以更加新颖的活动方式吸引大家参与其中,提高教育有效性。

家庭教育观论文篇4

【关键词】家庭教育 自我评价 指标体系

一、引言

大量的实证与理论研究都表明,早期家庭教育的对孩子成年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研究结果都显示,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家庭教育作为独立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外的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立的体系和特点。许多国家都将其作为国家家庭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政策的支持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家庭结构从原来的联合家庭更多被于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模式所取代。尽管生长在更好的物质条件下,但从各种不时出现的80后、90后独生子女负面事件的报道中可以发现,我国家庭教育的质量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提高,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工作都较为缺乏。

目前国内在社会学领域研究主要有经济结构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离异家庭、进城务工人员以及边疆少数民族的家庭教育问题等。在心理学领域主要有父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等。虽然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具体到应用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有人提出应该通过制订家庭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进一步推动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欧美等国家从二战之后就开始对家庭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1987年在美国家庭关系的全国会议上,人们对家庭教育所涵盖的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教育等10个方面的问题做了明确定义。国外有报道,对于父母行为的指导和系统性的培训可以有效改善家庭教育的质量,而为年轻父母提供指导性的手册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家庭教育中的行为。

在中国现代社会家庭中,母亲一般承担较多教育的子女义务,她们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方式产生了最为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中国当代文化背景下。中国母亲对于家庭教育的基本观念对于帮助明确家庭教育的内容,评估家庭教育的现状,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就当前中国母亲们在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态度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希望为人们在家庭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对1990年以来,国内外关于家庭教育评价的文献进行检索和分析,选取具有评价意义的内容形成考察家庭教育观念的基本框架。通过对来自城市和农村24名家长的结构访谈,形成初步的评价指标内容。经专家筛选,合并了内容相近或相同的指标,去除了其中被认为难以理解和缺乏代表性的内容。之后,我们组织母亲们就指标内容是否合适以及有无缺漏进行4次,每组6人,共有24名母亲参加的焦点小组讨论,并跟进结果整理形成初步的家庭教育观念的调查问卷。初步发放400份(农村地区200份。城市地区200份)问卷给被试填写后回收,对获得的数据在SPSSI1.5社会学统计软件平台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去除其中统计学无意义的部分,形成标准问卷。最后,将形成的标准问卷再次发放500份(农村地区200份,城市地区2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为363份,有效率72.6%),回收后数据后在AMOS7.0的平台上运用结构方程对各二级指标进行建模,检验评价体系的结构效度,并根据各维度拟合指数的值,形成重要性排序。问卷所有项目采用对重要性评价的方法,以自陈式Likert五级量表评分的方式呈现。

三、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共得出101条关于家庭教育观念的自评项目。采取聚类分析的方法,可分为:劳动技能教育、社会技能教育、道德与情操教育、文化修养教育、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和家庭教育方式,共计8个维度。对第二次问卷发放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结构方程建模,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结果显示:结构测量方程模式中所有待估参数的t检验的绝对值均大于2.58(p

根据对各个维度的主成分分析,家庭教育自我评价体系一共分为四个级差。分别为一级指标:家庭教育自我评价体系;二级指标:教育方式、道德情操、社会技能、行为习惯、性教育、文化修养、心理健康、劳动技能8个维度;三级指标:涉及家庭教育不同方面101个自评项目。

家庭教育观论文篇5

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教育家长,转变家长观念,只有教育观念现代化了,才能谈得上教育行为的现代化;只有家长从思想上认识到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性,他们才能积极主动的想方设法去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我们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家长家庭美德建设观念的转变、提升:

1、举办美德知识专题讲座。邀请专家来园作有关家庭美德建设方面的讲座。使其认识到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性,了解家庭美德建设的内容,理解家庭美德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增强家庭美德建设的意识和自觉性。讲座后再与家长做进一步的沟通,帮助其进一步认识到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性,让家长意识到家长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榜样作用,以期转变有的家长言行粗鲁,不重视文明举止行为,让家长自觉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

2、充分利用家教宣传栏进行家教知识的宣传。结合家庭美德建设的内容、典型事例,适时推出每期的家教宣传栏,使宣传栏成为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阵地。

3、加强集中学习,使家长能够较为系统地接受家庭教育培训。把家庭美德教育纳入家长学校的必修课程,结合省编家长学校教材,定期开展活动,使更多的家庭能够了解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明确家庭美德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注意自身言行,合理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4、不定期的推出重点讨论话题。针对家庭美德建设中存在的普遍误区,及时推出讨论话题,让家长带着自己的美德建设心得和困惑参加,在讨论中明确事理,在经验交流中,学人之长,纠正错误做法。

理解源自于沟通,沟通工作做好了,才能使家长与教师、家庭与幼儿园相互了解,相互支持。

1、在原有利用早晚接送孩子的间隙、上门家访、电话家访、家园联系册等沟通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完善网络沟通渠道,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工作群、各班建立了qq群,建立了幼儿园网站,通过这些有效的沟通渠道,家园共同探讨培养孩子传统美德的必要性和方法,让教师了解孩子在家里的生活情况,清楚家教方式和家长的教养态度;让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在园表现,双方对幼儿的情况都心中有数,消除误解,达成教育一致。

2、办好家园通讯,为家长及时提供信息,输送养料。与移动公司合办的家校通使与家长的沟通变得更加快捷,通过家园通讯向家长宣传相关的法律知识、先进的家教理念以及幼儿园新风尚等,以此逐渐渗透正确的教育观念,提升家长的整体素质,寻求家长教育观念和幼儿园教育观念的协同发展,有效避免教育观念的分歧,更好地形成家园合力。

(一)家庭互助,榜样示范

1、发挥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榜样作用。开展家长工作时往往都是老师讲,家长被动的接受,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互动。老师既不是家庭教育的权威,也不可能了解所有家庭的特性。所以,开展家长工作时,应该避免老师一言堂的做法,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而且说服教育的效果,远不如现身说法更深入人心。定期召开家长经验交流会,在家长中树立典型,成立优秀家长讲师团,让家长来引领家长、帮助家长,鼓励家长把自己的好经验、好做法讲出来,发挥家长互相学习、相互影响、共同提高的作用,也帮助家长及时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教训。

2、 发挥家长对幼儿的榜样作用。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很多时候,孩子的不良品质正是在家长的娇纵下形成的,可以说家长的模范作用不容忽视,有些家长行为不文明,对家中的老人不够尊重,不孝敬,,在一定程度上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还能指望日后孩子能孝敬你?!要想孩子做的好,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

(二)利用文学作品,学做道德典范

1、充分挖掘利用传统美德故事。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美德故事、传说、儿歌等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孔融三岁让梨、司马光砸缸救小伙伴等等,都是老幼耳熟能详的经典教材,通过这些教材的挖掘利用,促进家庭美德建设。例如:开展尊老敬老美德教育,要求家长和幼儿共同搜集有关尊老敬老的故事,一来可以让幼儿在搜集的过程中学习古人的敬老美德,二来也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突破现有资源的局限性,让更多幼儿分享古代尊老敬老故事的精华。通过搜集故事,一些典型的教育小故事也让大家受到深刻的教育。历史上许许多多展现美德、令人感动的小故事,件件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也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从伟人、名人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正是他们以及许许多多平凡人的闪耀着美德之光的平凡小事,汇集成了传承中华美德的巨大洪流。

2、鼓励幼儿创编美德故事、儿歌。要求幼儿和家长一起尝试创编有关文

明美德的故事、儿歌,小朋友和家长也都乐此不疲,相继创作出了许多有趣又有意义的儿歌。例如家长和孩子一起创编的《回家歌》:妈妈下班回到家,

进家门,问声好,

拿拖鞋,歇歇脚,

搬椅子,快坐下,

端水杯,把水倒,

妈妈妈妈辛苦了!

通过创编,琅琅上口的儿歌不仅让幼儿在传诵的同时深受教育,也激发了大家的文学创造力,增强了家庭成员的文学修养。

1、开展书香型家庭评比活动。重视书香型家庭建设,每学期开展一次书香型家庭评比活动,倡导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在全园开展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书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和家长之间互相推荐好的篇目进行分享阅读,促进教师和家长共同提高。“倡议每个家庭读一本美德故事书,讲一个美德故事,每天做一件文明美德事”的三个一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大家的家庭美德建设意识明显增强,幼儿的文明礼貌行为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2、开展优秀家庭美德建设论文评选活动。向广大家长征集家庭美德建设论文,组织有家长代表、教师、专家组成的评比小组进行评审,评选出的优秀家教论文,予以表彰。作为每学期评选优秀家长的条件之一,激励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做好家庭美德建设工作。

家庭教育观论文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文化价值观;差异

本文探讨了中国和美国家庭教育的教育目标和期望,家庭教育内容、家庭教育方法的差异。通过分析,找到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与中美家庭教育差的关联,以便探索更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本文第一部分探讨了研究的理论,其中包含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理论框架。第二部分对比分析美国和中国家庭教育之间的差异,包括家庭教育目标和期望,家庭教育内容以及家庭教育的方法。第三部分是探究文化价值观差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最后一部分是本文探索的总结,包括研究结果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理论

(一)比较分析

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找出他们的异同之处,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为比较分析法。本文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看中美国家庭教育的异同,所以不可避免地应用到比较分析的方法。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1.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是一种主张个人服从社会,个人利益服从集体、民族和国家利益。集体主义的最高标准,一切言行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也是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内容。其科学含义是,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个人要服从集体。一切行动和言论以集体为重个人为轻。

2.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认为个人利益应是决定行为的最主要因素,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个人独立”。在个人主义的社会,强调个人成就和个人权利。人们更强调独立和自力更生。“鼓励竞争而不是合作,个人目标优先于组织目标”在很早的时候就鼓励孩子独立和自力更生。

二、中美家庭教育之间的差异

(一)家庭教育目标和期望的差异

1.学术上的期望

中国父母在学术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优秀的精英。[1]因为中国是应试教育,成绩已经成为中国父母最重视的东西,甚至会认为成绩就是一切。如果孩子想做其他的事情,必须先完成学校作业。美国父母在孩子学业上不会给其太多的压力,希望孩子享受学习。父母让孩子尝试不一样的东西,鼓励孩子们运动、游戏、做家务或出去和朋友们玩,而不是做作业。

2.社会成就上的期望

在社会成就上,中国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社会精英并努力培养自己的孩子。他们认为只有社会精英会受到其他人的尊重,不会遭到不公平对待。当孩子在某方面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如绘画、书法等,父母会说:“也许你以后会成为一个画家、书法家。”美国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享受学习与生活的普通人即可。只要能独立,照顾好自己,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并不是一个坏主意。

(二)家庭教育内容的差异

1.中国的家庭教育内容

中国家庭教育的内涵分为德、智、体、美、劳五个部分,但是父母经常把知识教育当做首要内容。[2]在体育运动中,中国的父母更喜欢防守,静态和被动的保护方式,比如补充各种各样的营养、关心孩子的安全,注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教育上,父母在孩子进入学校前,通常会买很多书籍,培养孩子的读写、计算能力,为学校学业奠定基础。关于艺术的培养,父母通常会帮自己的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但真正坚持下来的却为数不多。

2.美国家庭教育内容

美国家庭教育的内容关注孩子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身体、情感等。在身体方面,美国父母重视孩子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比如在院子里活动,徒步旅行等。在认知方面,注重发展孩子的文化观和审美观,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并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引导孩子欣赏音乐、舞蹈,带孩子们去美术馆和博物馆去看各种展览,鼓励孩子们亲身接触和体验大自然的神秘。

(三)家庭教育方法的差异

1.赞美和奖励

赞美和奖励是指父认同孩子的良好行为和美德。它包括三个具体方面:事实恭维,称赞人和奖励。事实恭维指父母对孩子的良好行为表示赞同,认同。中国父母经常使用事实恭维,因为你所做的事情他们赞美你。事实上,他们赞美的事情本身。称赞人是指由于孩子的善行和美德对孩子本身进行赞美。美国父母通常将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而不是孩子做的事情本身的好坏。

2.批评

批评是指父母的否定孩子的错误思想,性格和行为。父母通过批评或惩罚他们错误的行为指出和纠正孩子们的错误。这里将批评分为错误陈述和斥责。

错误陈述指父母使用温和的声音叙事般地指出孩子的错误。美国父母总是使用这个方法,因为他们尊重他们的孩子,他们不想伤害孩子的自尊。

三、文化价值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一)集体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在中国这样受集体主义文化影响的国家。当一个人成功时,荣誉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整个家庭或团体。当一个孩子得到很高的社会成就,不仅孩子会赞扬,而且父母会被称赞。这也被称为孝顺。如果一个孩子失败或缺乏成就,人们通常会认为是他/她的父母没有教育好。更甚的会怀疑这个家庭内部的问题。所以中国父母会更严格,对孩子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

(二)个人主义对美国的影响

美国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重要性。因此美国父母的主要目标是让他们的孩子变得独立。鼓励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观点。父母不为孩子计划未来的生活,如告诉他们必须去上大学。学习并不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唯一,社会生活也很重要。

总结

本文从文化价值的角度分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从中美家庭教育目标和期望,家庭教育内容以及家庭教育方法的差异分析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对中美家庭教育的影响。

作者简介:王真坪(1995-),女,民族:汉,籍贯:四川,学历:本科,职称:学生,就读于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经贸英语。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观论文篇7

关键词:中学 家庭体育教育 现状

前言

体育慢慢深入家庭,能在促进身体健康的同时,又排解个人在现代社会中所承受的竞争压力,给家庭成员提供精神和心理上的支持与慰藉,起到改善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沟通思想,活跃家庭气氛,提高亲和力、凝聚力,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使家庭成员获得全面的健康,去享受丰富多彩的人生。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体育慢慢地深入家庭,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体育锻炼,是群众体育活动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展家庭体育活动,将成为未来每个家庭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解中学生家庭体育教育现状,使家庭教育走出重智轻体的误区。重点调查家庭对子女的体育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开展家庭体育锻炼的途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找出中学生家庭体育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提出建议和对策,为中学生家庭体育教育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遵循随机抽样原则,运用抽样法选取了岳阳市第二中学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

1.2调查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针对本课题研究的需要,通过计算机检索系统查阅了《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和《科技文献通报》等有关家庭体育教育的论文和论著,对收集的信息加以分析、研究。

1.2.2调查访问法

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岳阳市二中部分的学生和家长进行走访,咨询教育方面的专家,就论文的某些问题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依据社会学调查理论与方法制定、发放、回收问卷,问卷制定过程中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为论文的分析提供了实证材料和数据共发出问卷125份,回收问卷120份,回收率96%。收到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98%。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影响家庭体育活动的因素

(1表示工作学习时间长,没有时间 ,2表示无体育兴趣,3表示无人组织,指导、4表示合适的器材,5表示没有场地,6表示经济方面,7表示懒惰,8表示其他。黄-百分比、红-人数)

图1影响家庭体育教育活动的因素

从图中1可清楚地了解到影响家庭体育活动的因素。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排在首位的是“没有时间”,说明了岳阳市二中学生的学习比较紧张,学习压力较大,也或许是因为中学生在其生活方式中对空余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其次家庭成员没有共同爱好,也制约着家庭体育活动。结合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对象来看,中学生大多数是跟朋友同学一起活动,说明朋友同学之间的共同体育爱好使中学生更多的与朋友同学一起参加。有少数人跟家人一起活动,不排除家庭成员的爱好对家庭体育的影响。假如家庭成员能有共同的爱好,中学生能更多的与家人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可喜的是认为对体育活动“没有兴趣”为零,说明中学生都对体育活动有兴趣,都愿参加体育活动,但是客观原因制约着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家长对体育课的认识浅薄是制约其子女参加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2.2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家庭体育影响

从对岳阳市二中部分学生父母的学历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 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很少,只有15名,占总调查的13%;专科文化程度的也只占到了总调查的21%;高中及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了总调查的一大半,有65名,占总调查的54%;父母低文化程度的也占到了33%;父母的学历对家庭体育内环境的好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家长的体育健身态度是影响子女参与体育健身的关键因素。家长喜欢体育的程度与反对子女从事体育的比例呈负相关,家长受到的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对提高孩子的体质健康重视程度也明显要高,他们通常都会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积极支持孩子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但是,也有少数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和大多数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家长,由于对体育健身功能认识不足,没有形成体育健身的正确观念,认为孩子参与体育健身是浪费时间,反对孩子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由此我们得出父母的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家庭体育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实施的效果。

2.3家庭生活水平对家庭体育影响

家庭的生活水平是指家庭收入的高低以及家庭负担所带给家庭的承受能力,这是学生能否受到良好家庭体育教育的物质基础。也是决定家庭体育教育在家庭中开展是否顺利的先决条件。

表1 家庭收入水平

表2 家庭消费情况(月)

表1中说明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子女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基础因素之一。有研究报道,家庭所属社会阶层与体育参与有密切关系,社会经济状况优越的家庭体育参与程度也趋向于高水平,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高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即家庭收入的多寡与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存在正相关。表2中数据说明,家庭经济收入的高低与体育消费水平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体育消费与家庭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的高低呈正相关,家庭体育消费随家庭收入的增加而增大。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只占到总调查的9%;生活水平一般的占到了44%,也占到了相当大的比率;有34%的生活水平较差,对家庭体育教育也是有心而无力的;而更有13%的家庭生活水平差,对家庭体育的关注甚少,且对家庭体育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程度,也未有正确的认识。

3.2家庭教育态度和行为对家庭体育影响

(1重学业健康指导;2重学业无健康指导;3没有考虑)

图3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目标

从图3可看出,绝大多数家长对体育能增进孩子体质健康、调节心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但是,现行的学生升学制度,造成了家长对孩子文化成绩的重视,超过了对孩子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视。因此,有许多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了体质的培养。总体上看,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较高,对学习及智力发展比较关心,但存在重智轻体,体育教育观点不明确的问题。家长在重视子女学业的同时,也希望孩子有健康的身体,但体育教育意识性差。调查发现:家长对孩子的健身活动完全依赖于学校的安排,忽视了家庭在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教育方面的应有作用。这是在开展学生家庭体质健康教育活动中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体育教育行为是指父母对待子女体育锻炼的态度以及所采取的措施,这将对子女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与激情产生直接的影响。

表3父母对子女的体育教育行为

从表3中可说明家长在家庭体育教育中,无能为力,口头说教任其发展是家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法提供现有条件,不能积极为孩子创设环境,不能用身体力行带动影响孩子,说明家长的体育教育行为、态度、观念确实存在问题,只求表不求本。

3 建议

3.1 树立科学正确的健康理念

国家有关部门应从管理机制入手,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升学考试和对学校教育的评价机制。同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使家长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重视对孩子的“健康投资”,通过营造家庭的体育健身氛围,使孩子养成自觉锻炼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3.2 营造融洽的家庭体育氛围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体育爱好,结合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激发孩子对体育健身活动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家长要身体力行,带领孩子进行体育健身活动,这对促进家庭亲人间关系的融洽和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3 进行必要的家庭体育投资

家长应尽可能地为家庭体育健身活动投资,为孩子添置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等体育运动器材,如经济条件好的可以购买健身器材、假日体育旅游、聘请家庭体育辅导教师、送孩子到专业的健身俱乐部等。

3.4 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

家长应主动跟学校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情况和体质健康状况。学校要做好健身知识的宣传工作,让家长知道科学评价孩子体质健康的标准,并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报告和相关的健身运动处方提供给家长,指导家长利用空闲时间安排好孩子的体育健身活动。通过家庭和学校经常性的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在孩子体质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

3.5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体育教育观

现在家长的认识主要受制于高考制度,就业形势,社会文化传统等。“重智轻体”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所以要帮助引导家长们学习新的教育手段,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潮流,为自己的孩子更好的立足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引导和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正确的教育观,就是要使每个家长具有全面而长远的素质教育意识。其次,引导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再次,引导和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处理好孩子的文化学习投资和体育锻炼投资。其实“知子莫若父”,做好“文”和“武”的投资平衡是很关键的,要把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健康中成长。

3.6 家庭在家庭体育教育中应承担恰当的责任

对于孩子的体育教育问题,家长必须改变过去的传统观念,走出认识上的误区,主动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在家庭体育教育中,首先要使孩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生活、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如果不牢,构筑的理想大厦迟早都会倒塌;其次要坚持“快乐体育”的基本原则,积极参与孩子的家庭体育活动计划制定,督促他们持之以恒,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再次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等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确定家庭在体育教育中的位置,主动配合学校、社区共同做好体育教育工作。

结论

父母的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家庭体育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实施效果,父母的学历对家庭体育的内环境的好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家庭经济水平是影响子女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基础因素之一,是决定家庭体育教育在家庭中开展是否顺利的先决条件。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高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即家庭收入的多寡与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存在正相关。

家庭体育态度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重要因素,父母对家庭体育教育的思想是学生能否更好的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影响因素,这是在开展学生家庭体质健康教育活动中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即父母的体育态度决定学生体育参与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山灵团. 论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有效结合[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12) .

[2]李淑梅,卢莎,金长伟. 谈家庭体育的社会功能[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8,(12) .

[3]石伟铮,章连娣. 论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有效结合[J]. 浙江体育科学 , 2004,(01) .

[4]万益民. 我国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若干关系探讨[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 2003,(06) .

家庭教育观论文篇8

【关键词】中国家庭教育 西方家庭教育 中西文化比较 构建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194-02

随着社会竞争力的日趋激烈,家庭教育也备受关注。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也是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孩子的素质和品行。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着孩子们未来的生存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家庭教育模式。中西家庭教育各有千秋,只有深刻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取长补短,并且不失时机地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占有更大的优势,在未来的挑战中轻松应对。

一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概述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等的文化精髓,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儒家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儒家文化的理念成了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一般认为,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后有忠于他人、忠君爱国等多种含义。《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中徐盛对孙权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何惧哉。”这段话就是“忠”的具体体现。“孝”主要指孝顺父母以及尊长,死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仁”就是常怀行善济世之心。孔子《论语》中所倡导的“仁”是一种道德观念,即“爱人”,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在《论语》中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首次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义”包含品行端正、秉公行事、为人正直、伸张正义、恪守道义、有情有义、讲义气、讲信义等意义。“礼”指的是言行举止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也指尊重别人。儒家经典典籍之一《礼记》指出,“礼”是人的标志、文明的标志。孔子的一言一行均讲礼,他认为“礼”是一种人性、伦理、情感化的道德规范,孔子本人就是“礼”的典范。“智”是指知识、智力、智慧、智育等。按照儒家的说法,“智”是知识的本质、源泉、内容以及结果。一个智者应有德,不奸猾。“信”就是诚实守信,不欺诈。根据孔子的观点,“信”乃立人之本。一个人要“人言为信”,即一个人要讲信用,一旦许下承诺,就要遵守诺言。

二 西方家庭教育概述

西方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源自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个人本位理念,并以此为核心培养个人的能力、素养和个性等。西方家庭教育把受教育者放在突出的位置,强调天性发展和自然发展,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适应各种环境的人,具备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人。因此,西方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从个人本位出发,建立孩子的独立、自由、平等、进取、开放、创新、博爱、人权、民主、法制等理念,健全独立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树立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以便将来孩子能自食其力,体现个体生命价值。但个人本位并不是个人主义,也不是以孩子为中心,而是指塑造有丰富个性的个人,是能驾驭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拥有完美人格和健全个性的现代人,而不是自私自利、为所欲为、依赖性强的功利化的个人。

西方的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主要受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1712~1778)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以及20世纪美国实用主义创始人、教育家约翰・杜威(1859~1952)的“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经验中心)的影响。卢梭主张,教育理念要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和身心发展规律,以促进学生自由发展。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三 中西文化的比较

文化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经验、信仰、价值、态度、等级、宗教、时空观念、宇宙观念以及物质观念的总结”。广义的文化包括诸如认知的(语言哲学、科学思想、教育)、规范的(道德、信仰、法律)、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戏剧、建筑美学)、器用的(生产工具、衣食住行的器具以及制造这些工具和器具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结构、风俗习惯)等众多领域。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了民族性,并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了民族的传统。民族文化就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儒、释、道三种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三大源泉,以儒家文化为中心,三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共同发展,一同创造出中华民族独有的灿烂文化。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连绵不绝的文化链上。韦政通认为,中华民族文化有十大特征,即独创性、悠久性、涵摄性、统一性、保守性、崇尚和平、乡土情结、有情的宇宙观、家族本位和重德精神。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光彩夺目,惠及历代中华子孙,还影响了周边各国文化的发展,如朝鲜、韩国、日本等。特别是自汉代开辟丝绸之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之后,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世界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不断地交流和中国国力地不断提升,中国文化对西方乃至世界的历史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西方的最初理念,从地域上讲,主要指欧洲。18世纪以后才开始包括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及其他欧洲移民聚集地,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西方文化的主要源泉是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希伯来文化等。它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呈现出矛盾冲突和互补融合之势。当今的许多科学学科、技术发明以及民主制度,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产生了雏形。当代西方世界的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潮流,科学理性、经济自由、政治民主的前进方向,都由希腊文明首开先河。罗马文明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文明,罗马的自然法是近代西方自然法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并对现代西方法律体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希伯来文化的主要文献是《圣经》。以《圣经》为代表的基督教精神主宰着欧洲的中古文化,逐渐形成了西方文化的传统。在西欧封建社会里,文化教育渗透着浓厚的宗教性神学思想。

西方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但也有一些具有持久性、普遍性以及相对稳定的基本特征。其中最主要的基本特征有尊重理性,富有开放、进取、创造精神,崇尚人文主义、经验主义、自然科学法则、科学实验精神等,倡导自由、博爱、人权、民主、、法制等理念,追求自由平等、个体生命价值等。

中西家庭教育差异的关键在于各自所处的文化环境的不同。不同的文化环境,导致了不同的家庭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因此,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视角,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对比来探讨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 中西方文化比较视角下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构建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21世纪青少年应该具备“四个学会”,即“learn to know”(学会求知),“learn to do”(学会做事),“learn to live together”(学会共处),“learn to be”(学会做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他不仅指出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方向,也对中国家庭教育理念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2008年,中国教育专家赵雨林提出的 “三道” 家庭教育理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内容是:(1)为生之道,即以生命健康为核心,由生理保健(健)、心理健康(乐)、安全适应(安)等三大方面组成;(2)为人之道,即以生命价值为核心,由生命角色(本)、人格人生(志)、处世修养(交)等三大方面组成;(3)为学之道,即以生命智慧为核心,由学习品质(学)、综合素养(素)、自主专长(特)等三大方面组成。

综合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以及各专家提出的有关家庭教育的理念,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家庭教育:

第一,继承中华传统美德,用现念实施家庭德育教育。“忠”: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在将来的工作中爱岗敬业、恪守职责;“孝”:孝敬父母,尊老敬老、赡养老人;“仁”:品德高尚、乐于助人、睦邻友好、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善待他人;“义”:见义勇为、伸张正义、报效祖国、品行端正、一身正气、坚持真理;“礼”:礼貌谦恭、以礼待人、尊重他人、遵守公共秩序、不违法乱纪;“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博览群书、活用知识;“信”:诚实守信、不欺诈、不诳语。

第二,吸纳、借鉴西方“个人本位”家庭教育理念,尊重孩子,做孩子的良师益友,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创新意识、开拓意识、博爱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等。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健全、完善孩子的个性和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现个体生命价值,做一个对社会和人类有用的人。

第三,运用科学发展观,合理开发孩子的各种潜能,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发展,做一个人格完美、个性健全、博学多才的现代人。

第四,运用“赏识教育”理念,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1970)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要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即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赏识可以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动机,培养兴趣,树立自信心,对孩子的启蒙和整个人生的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国现代家庭教育应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理念,取其精华,与时俱进,弘扬时代精神;吸纳、借鉴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与中国现代家庭的实际相结合,推进中国家庭教育现代化,让中国的现代家庭教育与世界同步。

五 结束语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家庭教育理念、目的、内容、模式以及方法的差异。无论是中国的家庭教育还是西方的家庭教育,都培养出了众多的人才。有人认为,在教育孩子方面,东方父母比西方父母更成功。也有人认为,西方父母更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杰出青年。其实,中西方的家庭教育无所谓孰优孰劣。我们应吸纳古今中外家庭教育的经验,结合自己家庭的现状,运用现念,科学、合理地构建切实可行的家庭教育理念,实施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家庭教育观论文篇9

【关键词】场域;家庭学习场域;必要性;创生

一、家庭学习场域的理解

1.家庭学习场域概念界定

场域(field)一词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他说:“我将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网络(network)或一个形构(configuration),这些位置经过客观限定的。 ”依据布迪厄的理论,首先,场域是一种客观相对自主的存在。其次,场域是一种客观的关系系统。再次,场域内部充满斗争性。与布迪厄的场域概念相联系的还有“资本”与“惯习”。资本是行动者行动的动力资源。惯习是从内部揭示行动者的“性情倾向”。笔者根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将家庭学习场域定义为, 家庭成员通过争夺文化资本达到有效适应社会生活、促进个体社会化而形成的客观关系网络。了解场域内部的运行机制是创生家庭场域的必要前提,笔者将场域内部运行机制建构为“冲突―博弈―平衡”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行动者之间从冲突开始,最终达到相对稳定的客观关系。

2.家庭学习场域构成要素

(1)行动者。家庭是由夫妻之间姻缘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血缘关系、兄弟姐妹之间亲缘关系等构成。在家庭学习场域中,笔者将行动者分为家长与子女。(2)学习内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作了科学地说明,“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家庭学习场域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化。学习内容包括:①社会知识与生活技能的掌握。②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行为规范是指调整人们各种行为的、具有普遍性的规矩和方式。③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3)学习媒体。学习媒体是学习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家长和孩子间传递信息的工具。(4)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影响着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家庭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二、家庭学习场域创生的必要性

随着“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概念的提出,现代社会全面进入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的理念给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冲击。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应适应时展的潮流,走出原有家庭教育的误区,实现家庭可持续发展。

在学校学习场域中教师与不同的学生建立不同的场域,教师需要在不同场域中不断变换角色。但由于“惯习”的影响,教师很难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公正的教育。而且学校教育虽具有系统性、有效性,但也存在着不足。美国教育家伯顿・怀特就曾指出:“如果一个家庭在孩子生活的早年提供基础稳固的启蒙教育,那么他将可能从以后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得到最大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几年质量不高的学校教育大概也不会对孩子有什么严重妨碍”。科尔曼与詹克斯的研究发现, 一半或三分之二的学生成绩变化与诸如社会经济层次等家庭变量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些研究都表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学习场域理应成为学校学习场域的必要补充。

三、家庭学习场域的创生

1.行动者之间权力的平衡

在布迪厄看来,一个人拥有资本的数量和类型决定了他在社会空间的位置,也就决定了他的权力。在家庭学,家长占据更多的资本,而孩子仅占据极少的文习场域中化资本,这就决定家长在场域中的权力。家庭学习场域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在认同与对抗中不断博弈、整合、重组而成的。家长在场域中往往通过权力来彰显自己的权威,以期达到预期的威慑作用而使场域正常运行。但是,最终的结果往往不如我们预期。家庭学习场域的创生要求家长必须弱化自己相应的权力,赋权于孩子,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权力适当平衡。特别是现代网络时代,父母已失去了知识权威的优势,孩子也有参与家庭重要决定的权利。家庭学习场域中,家长需要尊重孩子,与孩子一起学习。这样父母的权威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家庭场域也处于相对稳定、和谐状态。

2.隐性教育策略的选用

理论界对隐性教育尚未有统一的界定。本文中隐性教育是指家长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孩子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在隐性教育过程中,家庭场域中的父母有明显的教育意图,但孩子无明显的受教育意识,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悟出了道理。因此,在家庭学习场域中,首先家长要创设情境,使孩子自己去领悟某种道理,有时也需要父母的引导,通过此方式使孩子在无意识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家长要树立榜样。孩子的思想、行为、观念等大多数受到父母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润物细无声”。总之,隐性教育避免了空洞、灌输的说教,启发了孩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孩子亲身体验,使学习成为一件愉悦的事情,并使促进场域中的行动者相互发展。

3.外来者的有效介入

不同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及不同的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文化资本。在文化资本较弱的家庭中,其家庭学习也相对较弱。因此,必须有外来者有效介入家庭场域从而打破现有稳定的场域以达到新的平衡。(1)教师的有效介入。教师通过家庭联系, 传授给家庭场域中的家长与孩子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方式等,同时通过传递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如学习作品)等来增加场域中的文化资本。这样,家庭成员通过增加文化资本实现社会化,从而在社会中实现最大的价值。(2)社区的有效介入。这主要是指充分利用社区中的文化资源。家庭学习场域中的行动者处于主体地位,要自觉加入到社区的学习场域中。充分利用社区学习中心、社区图书馆等文化资源,与社区其他家庭互动学习,以达到增加自身场域文化资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L.D.Wacquant,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A Workshop with Pierre Bourdieu[J].Sociological Theory,Vol.7, 1989

[2]闫旭蕾.教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瞿保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社会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家庭教育观论文篇10

关键词:蒙特梭利;教育理论;家庭;成长

一、蒙特梭利教育理论观念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孩子的教育培养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广泛关注,意大利教育学家玛丽亚・蒙特梭利通过观察儿童成长中的不同状况和表现,逐渐总结出蒙特梭利教育理论。蒙特梭利教育理论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孩子能够通过亲自劳动和自我教育,实现秩序感、手眼协调、专心、独立等能力,让孩子能够走出家庭和学校为孩子创造的温室,走进社会。在蒙特梭利教育理论中,家庭尤其是父母被赋予了重要的教育责任,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二、蒙特梭利教育理论观念在家庭中的应用

1.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

父母的日常生活往往是快节奏的、充满压力的,这让他们逐渐失去接纳孩子一切无意义行为的耐心。例如,家长在教育孩子诚实这一点上,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不必太过认真,总是随口说些理由来搪塞他,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自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父母影响,难以做到诚实守信。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应该始终与孩子保持共同成长,要想孩子诚实,自己就必须学会诚实。家长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轻易许诺,又或者解释清楚原因,取得谅解。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也成为诚实守信的人,孩子在家长的成长中也就实现了自我的成长。

2.提高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

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与孩子未来的独立生存能力有着密切联系,因此,蒙特梭利教育理论要求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

3.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蒙特梭利认为,父母应该把孩子培养成社会中的人。因此,孩子必须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与人友好相处,并帮助、引导孩子多与其他孩子交流合作,并能够与孩子分享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快乐与悲伤,让孩子能够在人际交往中收获快乐,培养乐观向上的性格。

总而言之,蒙特梭利教育理论能够健全孩子人格,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父母必须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