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05 03:49:53

中班数学教案

中班数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游戏化的教学,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2、培养幼儿从身边事物中发现单双数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超市购物活动场景,1—10的数字卡片若干,音乐,幼儿分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引起兴趣。

听音乐开火车到超市, 瞧,我们已经来到了数字超市,你们开心吗?

2.在情境中体验、感知10以内的单双数。

(1)提问:数字超市都卖什么东西?它们的数量是多少呢?

(2)它们的摆放有什么规律?

(3)小结:两两一排,有的都能找到好朋友,有的不能都找到好朋友。

那像这样两个一排,有一个找不到好朋友的数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单数。1 3 5 7 9

而两两一排都能找到好朋友的数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双数。2 4 6 8 10

10以内有5个单数,5个双数。单数挨着双数,双数挨着单数,它们手拉手,都是好朋友。

3、让幼儿亲自操作材料感受单双数的不同。

(1)准备3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操作。

圈一圈:两个两个地圈,区分单双数。

分一分:在许多点卡和涂卡中区分单双数。

扔一扔:扔骰子 ,记录下单双数 。

(2)进一步区分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以及规律。

4、游戏:抱一抱

(1)规则:教师出示1—10中的任意一个数字,幼儿根据数字做相应的动作。(单数——自己抱一抱,双数两个人抱一起)

(2)游戏反复进行,教师不断变化数字,期间问幼儿自己抱住自己或两个人抱在一起的理由。

5、玩火车游戏开出超市。

(1)给每个幼儿的手臂上贴上1-10中任意一个数字

(2)小朋友玩的好开心,开上火车回家吧,单数数字的小朋友跟着杨老师回家,双数数字的小朋友跟着王老师回家吧!

活动反思:

总之这节课我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首先幼儿对单双数的定义还是完全理解的,通过幼儿的操作体验运用多种感官,引导幼儿发现了单双数是相邻的,10以上的物体,区别单双数也知道如何去区别(两个两个地圈数看有没有多的,有就是单数,没有就是双数)

中班数学教案篇2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学案;知识点题型化;理论实践化;有效方法

前言

同时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人们对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了解决广大家长对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普遍愿望、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适应当代教育观念的变革的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近十多年对学校教育的空间范围作了调整,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正适应了这种形式的需要而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小班化教育成为了教育的一场新革命。小班化教学在我市逐步推广之际,我校今年也实行小班化教学,作为一位即将担任小班教学的数学教师,为了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及促进教学,为了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促进我校的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特作这个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以前我们老师针对50~60多人的班级一般是采用传统式“填鸭式”教学:由老师讲,学生听,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这样学生与老师并没有产生共鸣,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这样的教学,实际上知识的收效甚微!那我们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们在这场时代的变革中,我们是固步自封呢还是勇于创新?答案是显而易见。这是我们课题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二)拟解决的问题

重点要解决的内容是改变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了使每个儿童都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老师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习方法又如何发生相应的改变?教师将课本上理论性的知识怎样通过习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先制定学案,在学案中体现:①学习目标,目标要具体,便于学生理解;②自学内容,学习内容具体化和精细化,将目标分解,每一小目标与相应的内容以习题的形式出现,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结合,基础知识部分全员过关的习题,互帮理解部分的思考题,只要求学生程度好学生县进行思考,对思考的观点在课内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并让中下层的学生参与进来,在讨论中认知和理解;③突破重难点,发挥集体备课的智慧,认真分析教材和课程标准,重点把握重点、难点和考点,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力争编出能适合学生实际的学案;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能从已知的知识和教材内容上能找到依据,进行分析、推理,及至得出结论,这样学生从简到难,言之有理,说之有据;④典型例题、过关测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有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得。将课本得知识点渗透于各种题型中,那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的形式解答题目从而理解课本知识,老师可以当场批改,及时发现和指出学生的学习的失误,纠正学生的错误。在解题中掌握知识、潜移默化地吸收;在合作交流中进行愉快学习;这样知识点不抽象,“理论实践化”,学生对概念、公式、定理等有针对性的练习,却不需死记硬背,而是理解地记忆,“见多识广”,从而可以灵活地应用它们,增强综合解题能力。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数学课堂的学生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团结合作互助的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去领会题目隐含条件,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去审题,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知识点题型化”小班化数学教学方法就是通过解题来理解概念、定理、公式等,“理论实践化”,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和阅读自学中,温馨、快乐的学习,获得成就感。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由其他人代替。那么对小班化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的研究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的内容

1、小班化教学的数学教师数学素养、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

2、享受小班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

3、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学案、教学过程、教学时间控制、作业批改方式。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小班化”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研究 ,得到:

1、探索并形成数学教学切实可行的“操作样式”,丰富课堂的有效策略。

2、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

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充分享受愉快的数学课堂教学,人人都能学有价值的数学。

4、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5、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的欲望,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6、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能掌握知识,获得成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访谈法

搜集国内外同类研究信息,借鉴先进经验,关注研究趋势,寻找新的突破点。分类阅读关于小班化教学和《数学课程标准》等有关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方法研究的有关文献,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2、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成功个案研究法

以研究对象中的小班化教学的教师和学生老师个体为分析单位,向学生、家长发问卷,开座谈会,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成因。对享受小班化教学与没有享受小班化教学教育的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个案跟踪研究。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调查对象的有关咨询,加以分析来开展研究。

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分析研究,特别是考试成绩较好的班级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并且追踪调研,重点建立小班化数学教学档案,进行科学归因。

3、教育教学实验法

通过观测与小班教学的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小班化教学中的实施原则、方法和有效的操作措施,总结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方法,逐步形成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上课准备学案,备课时即备教材,更备学生,充分体现教学的四环节:情境激趣——合作讨论——展示演板——点评反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最大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4、经验总结法

经过研究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方法的研究,总结并整理出适合当代教学方法的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研究工作开展情况

研究阶段(时间)、研究方法、阶段性目标、研究内容和阶段性成果:

1、申报立项阶段2011年5月——2012年8月

①主要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

②阶段性目标:明确工作职责,学习有关理论;

③主要研究内容:搜集国内外同类研究信息,借鉴先进经验,关注研究趋势,寻找新的突破点;

④阶段性成果:构建相关的理论支持体。

2、调查分析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0月

①主要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成功个案研究法,写出调查问卷。

②阶段性目标:调查学生参与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以及存在问题,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③主要研究内容:向学生、家长发问卷,开座谈会,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成因。对享受小班化教学与没有享受小班化教学教育的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个案跟踪研究;

④阶段性成果:写出调查报告,对小班化“知识点题型化”小班化教学效果进行调查总结,和一些教学反思。

3、探索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2月

①主要的研究方法:教育实验法

②阶段性目标:得出实施原则、方法和有效的操作措施。

③主要研究内容:探索小班化教学中的实施原则、方法和有效的操作措施,总结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方法,写出体现“知识点题型化”小班化教学使用的学案,逐步形成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④阶段性成果:实施原则方法和有效的操作措施。

4、完善整理阶段2012年1月——2012年5月

①主要的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

②阶段性目标:将实验课题的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归类,总结课题研究,形成成果。

③主要研究内容:经过研究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方法的研究,总结并整理出适合当代教学方法的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④发表关于“知识点题型化”小班化教学方法研究的论文论文。

参考文献:

[1]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

[3] 山海教育出版社《小班化教育》、《山海教育丛书》

[4] 《数学课程标准》

中班数学教案篇3

关键词: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管理

开展教育干部培训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干部培训在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十多年来,接受培训的大批干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事实证明,培训是继续教育和提高校长素质的有力手段。但培训面积大、人数多、形式多样、人员调离与转岗、学校合并等原因也给培训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培训电子档案,探索多种形式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已成为目前高校教育干部培训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的特点

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既有电子档案的共同特点,也有别于其他电子档案的特性。

1.共性

依赖性。电子档案的形成、存储、转移、输出等均须借助计算机、照相机、录像机等设备才能够完成,一旦离开计算机等设备,电子档案就无从谈起。电子档案依赖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数字编码、硬件、软件、技术设备更新和安全加密等。

数字性。电子档案是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产物,其信息形态是数字化的。人们在计算机上看到的由文字、图形等构成的电子文件形态只不过是电子文件的某种输出形式,电子档案均是以数字编码的形式存在,所有的操作处理实质上都是数字信号的相互转化。

共享性。电子档案容易复制,便于传播,发达的网络技术平台能够实现电子档案资源的共享。

2.个性

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电子档案产生之初,由于培训工作任务的突击性和时间安排的局限性,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培训,同一时期可以有不同类别的培训,基本上不按照学期或者学年规划,具有任意性,电子档案的形成时间出现延迟,从形成时间上来看具有分散性、不连续性和不稳定性;二是由于受载体寿命、保存环境、管理手段和方法等因素的影响,电子档案容易遭到损坏,从而影响到电子档案的安全。

多样性。主要存在于电子档案的归档整理过程中,是由教育干部培训类型的多样性和电子档案载体形式的多样性决定的,具体体现在档案类型和档案形式上。根据培训形式,可分为常规集中培训、现场培训、各种专题培训、异地办班培训、网络培训、远程培训等;根据培训学习方式,可分为学分制、脱产、半脱产等;根据培训目的,可分为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研修培训等;根据档案形式,可分为文件、培训方案、领导讲话、规章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讲义、科研课题、教学质量评估等。培训的内容广泛,种类繁多,目标不一,对象参差有别,直接造成电子培训档案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立卷归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系统性。主要体现在电子培训档案归档和检索的过程中。从办班开始到结束,每期培训都有一系列有序的组织实施过程,如确定办班意向、上报领导审批、制定培训方案、组织报名注册、组织课堂教学、资料录入、证书审批、证书发放等。在归档时需要广泛收集各个环节中的相关资料,经过精心的整理、组卷、编目,成为一套完整的培训档案,方便今后检索查询。

二、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的分类

培训档案主要分为学员培训档案、培训班管理档案和培训知识储备档案三个大类。

1.学员培训档案

学员培训档案是培训管理部门为受训者建立的体现受训者在一定时期内参加培训项目的记录性文件。档案的主要内容涉及个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职务、职称、单位、参加培训的名称、培训日期、培训学时、培训机构、授课人、培训结果、培训费用等。

2.培训班管理档案

培训班管理档案是培训管理人员在培训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过程性文件档案,包括培训计划、培训项目建议书、培训项目评估报告,培训中心及外聘培训师资档案、培训证书打印发放和继续教育档案、培训业务定点联系机构档案等。

3.培训知识储备档案

培训知识储备档案是由培训管理部门负责积累和不断完善的、在培训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数据档案,主要包括以专业类别划分的自行设计和开发的培训课程、各种介质形态的培训书籍和讲义、培训实况影像记录光盘,另外还包括以发生时间为分段的同一培训课程的版本修订、知识补充与变更情况档案等。

三、建立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的必要性

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保存及开发利用是培训档案管理要面对的新课题。由于电子档案的信息内容是数字化, 文档处理需要一体化;电子档案保存是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又是多样化,造成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明显的区别,形成了电子档案管理的特殊性。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档案管理工作普遍存在重保存轻利用的现象。无论是纸质档案还是电子档案,档案保存的目的都是利用,存而不用只会失去档案的价值,造成档案的浪费。时代在发展,教育干部培训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为适应校长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培训,必须建立培训电子档案。

四、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管理措施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培训档案管理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子化和信息化管理能够充分提高培训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效率,实现相关信息和数据共享,从而节约人力物力给培训档案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电子档案存储信息量大,便于归档整理和编目,有利于信息整合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够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培训对象足不出户就能够接受培训,方便各类人员的检索查阅,使教育干部培训工作更加人性化、公开化和方便化。

1.收集整理归档

培训档案内容很多,从培训班前期准备时就应着手资料的采集、整理、加工、归档和档案的电子化。自培训班筹办之日起就开始建立培训班档案和学员档案,培训班的档案包含培训班通知,培训班学员报名表,培训班实施方案,培训班教学讲义、提纲,培训班教材、课件、参考资料,培训班音像资料,培训班照片,领导讲话,学员名册,考勤表,研讨交流论文,研讨交流会议记录,考试试卷及成绩,教学效果测评表,培训班教学意见、建议表,教学质量评估资料,培训班总结,宣传报道等内容。

学员档案包含学员培训情况登记卡,个人信息,培训班名称及培训时间,培训科目、课时及考核成绩,考勤情况,班主任鉴定,培训机构意见,人事部门意见,学员考试成绩、参训学员花名册等。以班次为单位建档,凡属培训班档案的基本内容均逐项录入电子档案。

每期培训结束后,都要及时做好培训电子培训系统的电子报送工作,将培训的办班计划、课程表、校长培训审核表、学员成绩等报送河南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审批,待审批合格加盖省教育厅公章后及时做好计算机证书的打印及发放留档工作。

2.载体的管理

培训档案的载体主要是只读光盘、一次性可写光盘、可擦写光盘、磁带等。禁用软磁盘作为归档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载体。归档后的培训电子文件需要集中存放,制成归档数据集,拷贝至耐久性的载体上,至少一式三份,一份封存保管,一份供查阅使用,另一份异地保存,对于加密电子文件,则应解密后再完成上述工作。存储培训电子文件的载体或包装盒上应贴有标签,标签上标明编号、名称、密级、保管期限等;归档的载体应作防写处理,不得擦、划、触摸记录涂层,存放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环境中,要远离强磁场,与有害气体隔离。

3.制度上如何规范

培训电子档案从形成、归档到开发利用,中间经过许多环节,培训的电子文件类型包括文本文件、图形文件、多媒体文件,还有学员成绩数据库、学籍管理数据库等。将如此复杂、数量众多的电子文件收集归档,必须有规范的制度约束,因此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归档工作有章可循。可根据《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和《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结合各类培训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电子文件归档细则》《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等文件,以加强对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

4.人员的培训管理

《全国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优质培训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培训,努力探索干部培训管理的新模式和新途径。

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现代化的成果在档案管理工作的应用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业务素质要求。因此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转变观念,主动适应档案信息化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档案管理和计算机业务水平。

培训中心要高度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加大档案人员业务培训力度,注重加强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的心理教育及职业引导,爱岗敬业,勇于探索。加强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充分利用高校和社会上广泛的教学资源,结合工作实际以多种形式按需施训,使档案管理人员能不断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

5.建立与其他高校培训机构的联系

此外,培训部门要注意加强沟通,建立与其他高校培训机构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高校培训部门要主动走出去,加强沟通,建立与其他高校培训机构的横向联合,打破各个高校培训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培训档案一体化管理,通过建立局域网、培训档案数据管理中心、网站等,利用网络开展在线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总之,面对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管理的现状,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探索干部培训档案管理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朱燕.“十一五”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新视点[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2]隋春玲,刘晖,罗发奋.“十一五”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应凸显网络优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1).

[3]王伟平.试论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J].科技档案,2004,(3).

[4]白莉,张莉英.论学校电子档案的管理[J].黑龙江史志,2010,(3).

[5]屈秀红.成人教育培训档案的特点与管理[J].云南档案,2008,(5).

[6]梁秋英.电子档案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0,(22).

中班数学教案篇4

1.问题研究

问题研究是一切科学研究的起点,与理论工作者的问题研究相比,中小学教育研究中的问题研究是为了改革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小学教师在每天的工作中都能碰到大量疑难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成为研究的资源,关键是对问题的性质和范围加以分析和界定,形成特定的问题域。而要分析问题,就必须对教育事实进行调查,了解问题的成因。其次,要检验问题解决方案的有效性,也要回到教育实践中。研究者要在教育实践中搜集证据以说明教育措施的效度。总之,关于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一切假设都要到教育实践中得到检验,这其中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都离不开教育实际。下面简要介绍一个问题研究的实例:

(1)问题的发现:高一某班学生M在期中考试前后的表现极为不同。

根据学籍档案的记载,M以较高的分数考进高中。在班主任老师的印象中,M性格开朗,学习认真。但是,期中考试后不久,M变得寡言少语。为什么?

(2)问题的症结:问题的成因。

在家长会上,班主任教师与M的母亲交换了意见。据M的母亲说,在初中的时候,M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是名列前茅的,这次期中考试是进入高中后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考试,M没有想到自己仅是处在班级的中等水平。看来,M从一所普通的初级中学来到市重点高中后,没有适应“高手”如云的学习生活。又据家长介绍,M的数学是弱项,为了考取重点高中,家长专门请了家教来辅导数学。进寄宿制高中后,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跟得上,就没有再请家教。

根据家长提供的信息,班主任认为M来自一所普通初中,优势意识过强。尽管以较好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也有家教的原因。进入高中后,学习方法与初中有很大的不同,M还未适应,加之这所中学是以数学特色闻名,数学尖子很多,而数学正是M的学习弱项,这也正是M期中考试成绩不太理想的原因。另外,M还未适应学习强手如林的班级生活。

(3)问题的解决:帮助M正确认识自己,愉快地生活。

班主任与M的家长交流信息以后,对M情绪出现反常的原因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形成了如下教育方案:一是找M进行个别谈话,帮助M客观地分析自己,对自己在班级的状况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二是请家长多关心M,帮助M尽快实现初中到高中的转变。三是请各科教师帮助分析M的学习情况,尤其请数学教师分析M在数学方面的处于弱势的原因。经过老师们和家长的一致努力,M走出了心情的低谷,灿烂的微笑又洋溢在青春的脸庞。

(4)反思:教育入是一个情感与理智相互交融的过程,同时也需要家长和教师集体的共同参与。对于学生行为中出现的异常行为,教师要及时地把握,并进行准确地诊断,采取及时有效的教育措施。

2.教育个案研究

若从问题入手进行研究,教师就要把工作中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全过程记录下来,成为教育个案。这种个案研究类似于医生的“病例研究”、律师的“案例研究”。于是,有学者也把教师进行的个案研究称之为“教例研究”。

总结延安中学教师的教育案例研究体会,主要是把教育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问题的全过程如实记录下来,写成“教育案例”,然后围绕案例中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或集体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形成教育案例研究报告。

通过案例研究,中小学教师把实际工作与教育研究相结合。教师围绕教育个案进行分析,并形成研究报告。教师从中可以发现新问题,也可以通过对同类个案的比较研究,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大量案例研究的积累可以总结出诸多的教育策略。这就为教育行为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使教育逐步摆脱对经验的依附。

以上文中提及的解决学生M的问题为例,简要介绍一下案例写作的一殷要求。一是背景描述,对学生M所在学校、班级的概况以及学生M表现出的问题作简要介绍;二是特定问题的分析,对学生M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三是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四是结语,对于教育方法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性分析。

中班数学教案篇5

[关键词]高职师范 案例教学 教学效果 问题与策略

[作者简介]佟凤仙(1966- ),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理论基础。(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46-02

一、引言

高职师范专业以培养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为目标,采用传统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法已满足不了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这就需要运用实践性强的案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教学实践动手能力。实践证明,在高职师范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能激发师范生学习教育理论兴趣,培养师范生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提高师范生合作和沟通能力。本研究旨在探讨案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重点探讨高职师范案例教学法当前存在定位问题与相关提升策略,为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提供有效的建议。

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案例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发挥师范生的主体性,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师范生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沟通合作能力。不过,尽管案例教学对师范生培养有很大帮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案例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足。

二、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范类课程案例资源比较匮乏,针对性不强

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能否提供适合师范生的教学案例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师范生对于课堂案例评价究竟如何呢?下面我将分别阐述。首先,从案例的针对性出发,只有10.7%的学生认为课堂课题的案例符合教育实际情景,针对性强,并认为有些案例如“范跑跑”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让他们对教育理论找到了现实的结合点。有68.4%的师范生认为课堂上呈现的案例有时符合教育现实,但大多数没有针对性。有20.9%的学生认为案例完全没有针对性。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有7位教师在谈到案例教学遇到的困难时,都提到案例选择空间小,撰写案例难度大。

(二)教师缺乏引导技巧,案例教学角色扮演不到位

在对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调查中,45.7%的师范生认为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有效地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致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在对学生的访谈中,被访者多次提到,教师引导失误,致使讨论没有效果。有些教师对案例教学角色转换和适应不够重视,加之缺乏教学经验,造成教师角色期待与教师角色实践发生偏差,形成“角色差距”。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从传统的讲授者向案例的提供者转变,教师除了提供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外,还集多重角色于一身。访谈中有6位教师谈到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短时间很难适应案例教学工作。

(三)案例教学缺乏良好实施环境

案例教学对环境的要求可分为班级规模和教室的桌椅排列两个方面。我国由于高职师范生人数多,教师缺乏,再加上教室、教学设备以及场地等条件的限制,班级规模往往过大,班级学生人数在30人以上。对此,分别选取一个68人的大班和31人的小班进行观察,发现小班的学生案例讨论中,纪律明显好于大班,同时,45分钟内,大班只有15人发言,18人参与小组讨论,而在小班中,23人发言,28人参与案例的讨论。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大班授课形式不利于案例教学的开展。在教师的访谈中,很多教师都认为,由于班级人数过多,学生主动发言相对较少,造成只有比较固定的少数同学会自由发言,达不到互动的效果。我国传统的课桌椅排列方式是秧田型,在这种课堂中,就座于前排学生与教师及其他同学之间互动较多,就座于后排位置的学生参与互动少。案例的讨论主要是进行双向交流,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以这种排列方式势必会使得前排学生与后排学生难以进行交流,不利于案例教学的实施。

三、改善案例教学的对策

针对以上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调查研究结果,笔者借鉴国外案例教学一些有益经验,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

(一)科学选择适合师范教学案例,积极构建师范课程案例库

案例教学资源库可以说是教育工作者的经验和教训库,由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典型教育案例组成,而且需要不断更新。案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需要有关部门统筹规划。考虑到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适合师范教学的案例,在构建案例教学资源库的时候,可以采取以校为本,以一线教师为主体,由专家参与逐步引领构建的策略。

1.学校通过教师直接撰写和收集案例的方式积累校本案例资源。研究发现,在谈到师范生需要什么样的案例时,提到“生动案例”“真实案例”“教师亲身经历或发生的案例”次数最多。为了改变当前师范教学案例缺乏的现状,急需要一线教师参与案例的编写和收集,应鼓励教师到中小学考察,根据师范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撰写真实教育案例。在撰写教学案例前,教师应首先对案例教学的相关知识有所掌握,并且应该阅读一定数量的教学案例,借助录音、录像等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实录,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案例撰写。同时在收集案例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处处留心,及时收集。教师可建立自己的收集册,把收集到的案例教学资源归类后存入。其二,注明出处,以备查阅。对收集到的案例要及时注明出处,可备使用时查阅、核对。其三,适当整理,以备使用。所收集到的案例,大多是原始形态。在收集到案例后,可根据使用的意图做出或简或详的分析,附在所收集的案例后,以便有针对性地使用。各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策略,积累丰富的案例教学资源,努力做到共享案例资源,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案例资源库。

2.专家参与校本案例的考核和审查,建立高级师范案例数据库。从更高的层面来说,案例教学的有效开展,不仅需要丰富的案例教学资源,更需要做好案例分类整理工作。这需要专家参与选择针对师范生的有效案例,在对校本案例进行考核和审查的时候,应遵循以下原则:从教育类课程内容来说,既需要一系列的专题性的案例,又需要整合各方面教育理论知识的综合性案例;从案例课程功能来说,选择的案例既需要培养学员分析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又需要培养学员在实际教育情境中具体决策与采取行动的能力。总之,整个师范专业的案例以及各门相关课程的案例都应该统筹安排,专业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最终形成体系。

(二)多渠道完善案例教学引导技巧,做好案例教学角色转换

在案例课堂中,高效能的案例教师总是善于巧妙引导讨论,而不是控制支配案例讨论。在善于引导的教师的教学中,对案例的讨论是自由衔接的讨论,起承转合处体现出教师与学生的合作。高水平的教师引导,需要注意两点:其一,加强课前准备工作,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讨论的具体方式,制订案例引导计划。引导计划主要包括案例呈现的程序、讨论的时间、应当达到的目标、介入的标准及方法等。这需要案例教师能够预测学生可能做出的反应,明确自己在案例教学中的职责和角色,确定自己介入案例讨论的时机等。其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供理解案例所涉及的关键问题的概念框架或基本理论,营造出自由、开放的气氛,耐心等待热烈讨论情形的出现。其三,在教学后应该反思案例教学过程,可以自我录音、录影来改善,也可以听取学生的反馈,以作为改进参考。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角色观念,扮演案例讨论的引导者和案例分析的组织者角色:(1)案例讨论的引导者。对于师范教育理论课程,因明确它是提高学生教育理论素养的重要渠道,因此积极引导学生以教育学的立场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对教育现实的关注;同时对小组发言人的语言、教态等都要作适当的引导,为以后师范生能有规范的教态和教师语言打下基础。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应重述或回述学习者的观点,将学习者个别的言论改为全班共享的语言,而不是下结论,或对学习者的观点进行评价。(2)案例分析的组织者。案例教学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在案例分析时间的把握、案例分析形式的多元化等方面都需要教师注意。有的案例可以随堂讨论,而有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可以进行辩论,不一定都要完全采用既定的形式,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换。

(三)精心营造最佳环境,促使案例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在班级规模方面,心理学的研究证明,班级人数控制在25人左右可以让师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充分讨论。如果班级无法在短时间内调整,建议在教学时间方面,要保证学生必要的预习和准备时间,以使其对问题作深入而细致的思考,避免课堂讨论草草收场而影响效果。在时间分配上,通常精心选择4~5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课堂上公开讨论,其余的作为课外作业完成。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了案例讨论的基本方法,又节约了每门课程进行案例分析时所占用的课堂时间。在探索最佳案例教学课桌排列方式时,选取一个自然班,分别采用秧田型、马蹄型和圆形课桌排列方式。结果发现,最适合案例教学的桌椅排列方式是马蹄型课桌排列和圆形课桌排列。与传统座位排列的课堂相比,马蹄型的空间构成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的相互交往。在圆形座位排列的课堂中,从空间特性上消除了座位的主次之分,有利于师生的平等关系的形成。案例教学的桌椅排列应根据班级规模的大小及其实际的需要而采取多样化的座位排列方式,既可选其中一种,也可选几种加以混合。

此外,案例教学可适当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在美国,多媒体等高新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已广泛运用于案例教学,效果显著。在教育类课程中进行案例教学时,应尽可能地和计算机模拟、网络技术等结合运用。这样可以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动态的环境中,让他们看到自己所作的各种决策所产生的教学后果,并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与责任。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以它的高度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等特征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欢迎,也是当前教育方法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随着案例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案例教学也面临着许多困境,需要继续加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程乐,冯文全.案例教学: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

[2]蔡笑岳.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董静娟,王金峰.论案例教学[J].科技信息,2009(29).

[4]勒玉乐,宋乃庆.案例教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汪虹,王丽玲,刘玉珍.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中班数学教案篇6

我所在的学校属于城乡接合处,由于地理位置、名校效应等原因,优胜资源流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为了办好教育,把每班学生人数控制在25~35人,向全国有名小班化学校观摩学习,也开始实施小班化教学,我担任了数学课教学与班主任任务,经过三年的不断揣摩与探索,我觉得小班化益处多多。

首先班级人数少,任课教师可以照顾到每个学生。比如,数学课,一个概念的复习提问,2~5分钟班级四分之一的学生可以被抽背到,新课的探索环节,四分之一的学生可以被提问,黑板巩固练习环节,一半学生可以参与。整节课每个学生完全可以充分参与到教学中,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其次,班级人数少,可以让每个学生担任一个班级职务,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小主人,更好地锻炼他们的能力。最后,由于学生人数较少,对于学生出现的任何问题,班主任与任课教师都可以一一进行指导。比如,一个数学题,基础好的学生掌握了,基础薄弱的学生,任课教师可以用课下时间及时指导。以上这些在名校实施起来很困难,由于班级人数较多,上课时间和教师精力的有限,每个学生被充分照顾到不现实。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很可能就被忽视,久而久之就会掉队。

三年的摸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案例一:学生甲,小学基础扎实,但不拔尖,喜爱画画,性格内向,不聪明,但是很听话,家长对她期望很高,希望她考取重点高中。摸透了她的情况,从初一开始,我就让她担任文艺委员,锻炼她能力的同时提高她的交际能力。因为她不够聪明,学习成绩仍然不拔尖,但我一直鼓励她、支持她,在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地给予指导,各科老师也是如此,三年她学得很稳,最后考上了重点高中,同时结交了知心的朋友。这类学生多半没有自信,老师要多鼓励和表扬。

案例二:学生乙,小学基础不够扎实,活泼,聪明,但爱玩,家长稀里糊涂,对她的学习关心不够。她偏爱文科,爱记爱背,不太愿意做理科题,有些懒,回到家里学习不够自觉,家人也不督促。这种情况下,老师每天多提问她,尽可能地让她当天消化新知识点,对于错题,给予及时纠正。三年不断的督促,她也考上了重点高中。这类学生聪明,学习效果显著,多半自大,易骄傲,要及时沟通以防翘尾巴,注意多鼓励与施加压力。

案例三:学生丙,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好,贪玩,家长对其不管不问,自己也没有目标。各科老师依然不离不弃,最后考上了二类省示范高中。这类学生学习没有毅力,容易半途而废,对待他们需要耐心,思想工作要反复抓,给他们创造梦想,鼓励的同时施加压力。

案例四:学生丁,基础极其薄弱,对学习丝毫不感兴趣,只想混毕业。像这样的学生,不能只要求他们学习,应该重点培养他们怎样做人,锻炼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对待这类学生需要更多的耐心,刚柔并济。

中班数学教案篇7

1 进行不定时园内专题公开课及培训

我园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定期的给新老师进行培训,让她们明确的知道怎样上好一节《智能数学》课,知道上课的流程。教研小组开展了不定时抽查班级的授课情况,实行授课透明化,并且给带智能数学课的每位教师的教学方法作出了针对性的研究和讨论,并多次邀请全称教育发展(河南)有限公司教研中心讲师杨鹏佳老师:1.2010年11月郑州智能数学专家来园观课指导。2.2013年3月22日来园进行《智能数学观摩及培训》,杨鹏佳上两节示范课中班《按规律排序》、大班《统计》及我园两位教师观摩课大班吴文娟《仿编加减法应用题》、中班涂新丽《认识颜色和分类》。3.2013年8月20日来园进行《智能数学培训》,通过多次给我园教师进行理论培训、上示范课、听我园教师授课并加以点评,使每位教师能更好地学习和改进!

2 活动时都要做好充分准备

活动前制定了一些各年龄阶段的活动目标,要求及工作计划,如:小班年龄阶段操作常规培养为主;中班年龄阶段以感官教育及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为主;而在大班年龄阶段则以抽象教育及数学教学为主等;同时,我们还逐步摸索《智能数学》教具的操作方法;根据其原则配备了生活部分的操作材料,设立了《智能数学》操作区角。让幼儿自由选择教具操作,教师进行分组及个别指导。

3 开展智能数学展示课活动,提升教师智能数学教学能力

我们幼儿园坚持开展了智能数学展示课活动:2010年11月潘瑜大班智能数学《认识左右》,2011年4月李平枝大班智能数学《区分左右》,2012年4月吴成英中班智能数学《找规律》,2013年3月大班吴文娟《仿编加减法应用题》、中班涂新丽《认识颜色和分类》等每位做课老师在设计时能关注幼儿的兴趣,创设较有情趣的场景,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活动过程中能关注幼儿的操作方法和策略,探究幼儿学数学的心理过程。每一位老师的每一次展示、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特色,也都有自己的亮点,为我们智能数学数学展示课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每位老师也在一次次的听课、磨课中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对智能数学教学活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4 紧抓幼儿园智能数学活动契机,积极培养锻炼老师

每一次智能数学活动的开展,不仅锻炼教师的智能数学教学组织能力,又能为大家提供了展示、交流、反思的平台,真正起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作用。为此我们组统一思想,紧抓机遇:

2011年4月我园7名教师参加了河南省“全程博雅杯”《幼儿智能数学》教案征集活动,其中井亚娟老师中班教案《10以内的单双数》获得“活动设计奖”。

2013年4月我园11名教师参加了河南省“全程博雅杯”《幼儿智能数学》教案征集活动,其中潘瑜老师小班智能数学教案《5以内的数物对应》、赫蒙蒙老师中班智能数学教案《相邻数》、范晓红老师大班智能数学教案《分类统计》均获得优质课件“活动设计奖”。

2013年8月我园教师井亚娟老师小班智能数学活动《5以内的数物对应》、赫蒙蒙老师中班智能数学活动《比较高矮》、吴文娟老师大班智能数学活动《10的加减法》将参加河南省“全程博雅杯”《幼儿智能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

5 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化

智能数学活动形式主要分为集体活动和分组活动,在集体活动时教师们都能有明确的目的、计划、组织、连续性,突出集体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在分组活动是能按幼儿的兴趣、爱好、意愿进行选择活动,并结合幼儿的能力进行。

6 实践的效果与体会

这三年的智能数学教育教学,幼儿的各方面能力提高较快,大部分学过幼儿与过去没有接触智能数学的幼儿对事物感知的灵敏度要高,观察细致,无论是生活能力,还是学习习惯,都有很强的顺序性。同时,他们还爱动脑筋,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

7 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7.1 在探索活动中,教师在运用每一种教具时还不够灵活和充分利用教具。

7.2 进行智能数学教具教学时,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简洁。

7.3 方案教学中的实施工作中,中班级和小班级的有待提高和加强。

中班数学教案篇8

关键词:数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32-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进行转变,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从2012年起,赤水市第二小学大力推行“学案导学,小班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对“学案导学,小班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多种思维能力及发展空间观念,这就决定着这门学科的操作性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多,学习过程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应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转变成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转换,这些为我校尝试进行“学案导学,小班合作”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前提与保障。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些理论为学案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案导学,小班合作”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根本目的,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知识、合作探究知识、提炼归纳知识、练习巩固知识、形成系统知识为主要途径的。学案不同于教案,教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怎么讲,而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开启学生智慧,调动学生积极性,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教案重在教,学案重在学;教案以教师为中心,学案以学生为中心;教案强调“给予”,学案强调“拿来”;教案侧重“学会”,学案侧重“会学”。二者虽密切相连,最终目标一致,但在教育观念、课堂结构、课堂角色、教学方法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学案导学,尝试解决

课前下发“学案”后,学生据此进行自学,当遇到困难时,可在小班内合作探究完成。课上老师可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指导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实现会学。学生以“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案是学生的引路人,学生尝试性自学思考,从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多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对所学内容是学习时才知道的,学生的学是受到教师教的制约,课堂低效。使用学案导学,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在充分估计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上,为全体学生提供主动学习机会,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成功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二、质疑归纳,释疑点拨

通过小班内自主学习,学生首先在新授前对将所学内容有了较初步的了解,在自学中通过比较、合作、探究、归纳、实践等方法,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再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出来,新课学习时才能真正有所交流,各抒己见;也才能真正有所合作,适时加以验证,师生共同努力得出准确完整的答案。教师在课堂上应适时点拨、引导解决自学时绝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可让学生在课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可真正回到自己“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中,培养了学生倾听、表达、思考、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并可逐步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形成的学生学习被动性、依赖性较强的弊端,为终生学习、发展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反馈精讲,自我矫正

为了试探学生自学、交流后掌握新知识新内容的情况,此时可进行展示练习,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在练习中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是否还存在问题,揪出这些问题再“精讲”。这里的“精讲”有很大的突破,多数教师在课堂上“不信任”学生,总想“面面俱到”,认为“多讲”总比“少讲”好,结果是“泛滥”到学生听而不闻的地步,课堂效率、时间利用率不仅降低,也无形中造成了学生的厌烦心理。“学案导学,小班合作”让学生不仅会学,还要会讲,学生讲明白的老师不再重复。所谓“精”,则是“解”绝大多数学生的“疑”,要把握度。这样,学生的听课效果和课堂利用率就提高了,也就实现高效课堂,学生也学得有乐趣。

四、当堂检测,反思领悟

中班数学教案篇9

这种批评有一定的道理,勇于质疑与教学实际不相符合的学案教学“神效”,让“传说”回归理性.但是如果不能就学案教学提出使用建议,光“破”不“立”,没有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就不能体现了创新思维.笔者不揣浅陋,结合自己一些做法,提出学案使用的几点意见,以求教于方家.

1 明确作用,认清功能

学案,如同练习、测试、多媒体展示一样,都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为练习而练习,为测试而测试,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其教学目的就会受到质疑,其教学行为也会受人诟病.我们一定清醒地认识到,学案只是教学的一个抓手,而不是教学目的.目的明确了,才能设计开放性的学案.要灵活机动地使用学案,以学案为抓手而又不拘泥于学案.

2 再次创造,“二次备课”

学案是集体备课的产物.在学科组集体备课时,教师们往往七嘴八舌地“集体创作”,最后由一人记录.以电子稿的形式发给大家统一使用;也有学科组集体备课时,各自完成分摊的任务,最后置换“成果”,加以整合.依照学案所上的课都像同卵双生的双胞胎.开学初,笔者在学校里连听一个年级的三节数学课,三位教师都上《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第一课时,这三节课就像一个模子铸造出来似的:引入都一样(问题情境),例题、学生练习没有区别,三个班上的反应都出奇的类似,都是蔫蔫的,无精打采,与其这样上课,还不如录制其中一位教师的课堂实况,放给其他班的学生看,反而节省人力物力.假如三位教师都能在原学案的基础上实行再创造.即实行“二次备课”——先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学案,在上课前抽查并批改部分学案,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再进行一次课前备课,重点解决自己班级存在的实际问题.这样的课堂肯定会是另一番景象.

3 个别辅导,因材施教

现在的班级大多是平行班,班级内的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落差很大.学案编写是一个“大统一”的工程.设计问题时难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实际,设计的教学进度也不可能与每一位学生的水平同步.优等生有可能“吃不饱”,学困生感到“吃不消”.因此,教师课后对某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这就成为“必须的”了.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在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使优等生有被“扶上马”的感觉,学困生享受到“吃小灶”的待遇.这是最能点燃学生动力的火花.也就是说个别辅导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弥补了学案“一锅灶”带来的弊病.

4 自主学习,挖掘潜力

学案要体现学习的自主性,要设计“自学导引”,引导学生放手探索新知识,放手寻找规律,放手讨论重难点和疑点,放手思考、解答同学提出的问题,放手小结或主旨,放手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这是笔者制作学案的一道题.收集批改时发现任教的两个班级96人中就有22名学生出现同样是“02 1x≤

最后,我想用几句口诀作为我的“学案使用观”:

问题导引,课前使用;质疑解疑,当堂生成;

中班数学教案篇10

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档案袋评价;农村;初中写作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20世纪80年代,档案袋评价在“评价改革运动”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形成性评价方式,档案袋评价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和老师以及学生之

间的交流,弥补了传统考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足。本文将重点论述档案袋评价在农村初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和启示。

一、 档案袋评价的概述

档案袋的英文是portfolio,意思是文件夹或公文包。最早使用这一方法的是画家、摄影家,后来是作家、建筑师。他们使用这一方法来汇集自己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展示其技艺和成就(曾鹏,2005)。档

案袋评价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在教育评价上的反映(王纪元,2008)。

美国到九十年代初,档案袋评价成为课堂教学及写作评价的焦点。现如今,西方国家关于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以及档案袋评价已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引领教学前沿(王瑞,2010)。

随着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提出,有的学校配合课程改革进行了档案袋评价的实验研究,例如,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英语特级教师马荣花实施研究档案袋评价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但至今,教育者和研究者更多的是关注英语写作档案袋在高中及大学的应用,而很少关注此评价方式在基础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二、 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景德镇市蛟潭镇蛟潭中学的两个初二班级,两个班英语写作的条件相同,如相同的教师,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材。其中一个班被随机选为实验班,另外一个班为控制班。其中实验班35人

,控制班33人。

2.研究假设

(1)档案袋评价是否能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2)档案袋评价是否能促进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3.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是用于测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自陈式量表,本问卷分为6个维度,分别为外驱动机、内驱动机、任务价值、学习信念、自我效能

和考试焦虑,共有31个题目构成。该问卷采用7点计法,从“完全不像我”到“极为像我”分别记1到7分。

访谈在实验中间和实验之后,研究者对实验班老师和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档案袋使用的感受。

测试研究总共进行了两次测试,分为前测和后测,为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前侧采用2011年初中升级考试作文,后测选用2012年初中升级考试作文,以检测学生实验之后的写作水平是否有提高。

4.教学实验的开展

研究者首先与学校实验班的英语老师沟通好,给他们解释实验的目的、过程与方法,接着教学实验正式展开。档案袋评价在农村初中英语作文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具体步骤:

1)建立一个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档案袋。档案袋包括学生自己的封面设计、学生英语学习情况分析表和评价标准。在实施学生档案袋的方案时,首先要和学生们讨论它的目的、意义和步骤,并听取

学生的意见。

2)积累档案材料。档案袋里可以收纳学生写的单元小作文、获奖作文、周记,作文主题可根据学生兴趣进行选择。另外,在每次评估后,学生可将修改稿放在里面,记录自己的成长。

3)档案评估。档案评估可以是学生自评、同伴评估和教师评估。教师也可以开展主题交流会来及时对学生表现及档案袋作出反馈。

5.数据收集和分析

在实验之前,研究者对两个被试班级进行前测,以保证两个班拥有相当的英语写作水平。接着,研究者对实验班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实验,控制班使用终结性评价,如考试和测试,而实验班采取档案

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验后,再次对学生进行写作水平测评以及学生英语写作调查问卷,再对学生和老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档案袋评价使用的感受。调查问卷所得数据用SPSS 16.0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1.MSLQ问卷数据分析

把实验班学生和控制班学生的问卷数据输入SPSS16.0后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P=0.011

案袋评价可以提高农村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英语写作成绩前、后测分析实验前实验后实验组平均成绩12.4613.26标准差2.102.69控制组平均成绩12.4212.56标准差2.252.48实验班后测英语写作成绩平均分为13.26,而控制班平均成绩为12.56,

说明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以后,实验班英语写作成绩高于控制班,由此可验证研究假设二:档案袋评价可以促进农村初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3.访谈分析

通过访谈发现,老师反映档案袋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英语写作的兴趣,写作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操作比较麻烦。有的学生反映档案袋评价增加了他们的作业负担,学生觉得比较繁琐,但也有

学生反映他们对此评价方式很感兴趣。

四、讨论和启示

档案袋评价存在操作难,耗时多,虽然对英语作文有较好的提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教师和学生都需花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档案袋评价的形成性评价特征,

将档案袋评价当作学生发挥创造性、主动性的工具,以及将档案袋评价当作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媒介,则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写作过程,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帮

促学生进步;学生也可以通过见证同伴成长,增强自己的写作效能感,提高写作兴趣,促进写作进步。

基金项目: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档案袋评价在农村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蛟潭中学为例”(编号:YJS2013052)

参考文献:

[1]陈兵.档案袋评价与小学生英语学习[J].中小学教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