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课教学十篇

时间:2023-04-06 13:03:30

护理专业课教学

护理专业课教学篇1

1.1行业标准分析

通过走访相关行政部门(如省、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门),了解行业颁布的专业准入标准;教师到临床一线进行行业调研,了解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护理人才标准和内容要求。通过调研、分析得出护理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及时调整教学目标、计划,优化专业知识结构,使培养出的学生符合行业需要。

1.2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点分析

分析近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关考点,得出本门课程在从业中所应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再结合行业标准,围绕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2课程教学围绕核心,从“五个面”与岗位工作相结合

2.1课程目标设置护理学

基础课程目标设置贴近护理岗位需要,按岗位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现代护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及最新进展,掌握护理基本技能,了解临床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具备从事基础护理的能力,为学习临床护理课程和从事护理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2.2教学内容构建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相对接

教学内容构建紧扣课程目标,按岗位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在内容选择上体现实用、能用、够用、贴近岗位的特点。课程教学不是机械的“教教材”,应按实际的岗位工作任务,通过增、融、改、组等方式重构教材内容,优化知识结构,使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能够满足实践教学和未来从事岗位工作的需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2.2.1临床新技术和经验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上运用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教师需通过临床调研、阅读相关资料、外出进修学习等方式获取新信息,并将之融入教学中。如近5年在我国迅速发展的PORT(静脉输液港)技术,该项技术对于需长期静脉用药的病人来说具有避免反复穿刺和减少药物外渗的优点,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是一项正在推广的新技术。将此内容融入教学中,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今后工作岗位的适应性。此外,在各项护理操作中,都会积累一些临床经验,传授给学生可减少由于反复操作或操作失误给病人带来的不适和痛苦。如教材上插胃管的方法是在胃管插入到咽喉部时,嘱清醒病人做吞咽动作。而在临床上如病人病情许可,可在插胃管前1分钟,给病人口含VC片。由于酸的刺激作用可促进唾液腺的唾液分泌,通过病人的主动吞咽动作能使胃管较顺利地通过咽喉部插入食道进入胃内。临床上为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有些方法值得借鉴:如针对贫血、消瘦、恶液质病人,扎止血带后,让病人握拳、松拳20次,使静脉充盈,这样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

2.2.2实践操作释义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具有指导作用,但教材中部分操作的描述模糊且缺乏细节,需要教师通过操作演示进行释义。如做皮试时教材中描述为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刺入皮内;静脉输液完毕拔针时,用干棉签或小纱布轻压在穿刺点上方,快速拔针后按压片刻至无出血。在该项内容讲授时,笔者对学生疑惑之处边讲解边用操作进行释义。例如如何绷紧注射部位皮肤,有的学生横向绷紧皮肤,有的学生纵向绷紧皮肤,通过实践,强调将皮肤横、纵向绷紧最有利于进针;而在输液完毕拔针时,按压部位为皮肤针眼及上方2cm处(不仅按压了皮肤穿刺点,而且按压了血管壁上的穿刺点),按压时间≥5min,能有效减少皮下淤血的发生。通过教师释义、学生实践,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操作手法,达到与临床工作的接轨。

2.2.3及时将行业颁布的新标准、新规范反映在教学内容中

2.2.4学校与医院合作开发校本教材

按岗位工作任务构建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提高,为将来从事护理岗位工作做好知识和技能准备。

2.3教学实施方式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学校与医院的合作,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将教学过程与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以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真实工作环境为教学场所,以项目化教学为主体(项目都是护理专业学生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事项),以“教、学、做一体化”为途径,让学生在完成项目实操过程中,学习与掌握整个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自2012年起,我们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进行项目化管理,即改变以往实习手册中对各科室有总体要求而无具体和量化指标的现象,按各临床学科实际工作任务将实习内容项目化(如学生在外科临床实习时被要求掌握术前病人常规护理、胃肠减压法、T形管引流法等项目操作),临床带教教师按项目进行带教,学生按项目进行学习,双方目的明确,学生实习成绩按项目完成情况评分,具有客观性。

2.4职业防护教育

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学生在实习和临床工作中将面临多种职业危害。对我校2004级高护1、2、9班及中职班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实习期间被锐器刺伤(主要是针头)的人数占87.5%;刺伤后未进行规范处理的占93.7%(护生一般处理为碘酊+乙醇消毒或碘伏消毒);刺伤后未进行任何处理的占1.1%;在配制化疗药物时,无配套防护的占50.0%;为污染伤口换药时防护不规范的占35.7%。现阶段我国护理教育体系尚未开设系统的职业防护课程,自2009年起,我们结合护理学基础中的各项护理操作,加入职业性防护知识,加强学生职业防护意识教育,减少学生今后的职业暴露,保障学生职业安全。如在学习各种注射技术时,传授锐器伤防护:在用手掰安瓿时应垫纱布;注射器用后不可将针头套回针帽,污染的针头向下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手不可接触针头,不取下针头,减少被锐器刺伤的机会。在学习配药技术时,传授配制化疗药物的防护知识。结合操作传授防护知识和技能,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为其在今后工作岗位中自觉运用职业防护措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打下基础。

2.5行为举止训练

护理工作是为人群健康服务的工作,需要具备较高人文素养。护士在为病人进行护理过程中,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病人的身心健康。护士除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外,还要有训练有素的行为举止和良好的人文关怀品质。在工作中,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搀扶的动作都体现出护士对病人的关爱之情。结合护理学基础实操训练,将护理职业礼仪要求与之有机融合,不仅要求学生按护理程序完成操作,还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姿态、言谈举止,学会与病人交流,体现人文关怀,体现自身良好职业素质,避免操作时只顾“埋头苦干”,忽略病人的身心需要和感受。操作与行为举止的综合训练,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岗位工作的具体要求,同时也为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打下基础。

3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接轨

护理专业课教学篇2

二十一世纪也是护理事业的蓬勃发展的时代,我国护理界与国际的全面接轨,国外护理新理念将对发展中的我国护理事业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由于世界性护理人才资源的缺乏,给我国护理人员创造了更多走出国门,学习国际先进护理理论和实践技能,在国际市场就业的机会。因此,作为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柱----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必须迎接挑战,抓住契机,培养出满足国内外护理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国际化人才。为此,加强护理专业英语和专业课双语教学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

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护理专业英语

护理专业英语作为我校英语教学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促使学生完成从基础阶段到应用阶段过渡的任务,它既不是单纯教授英语,也不是单纯传授专业知识,而是一门语言实际应用与护理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它要以实践训练为主,让学生学会在护理专业领域中用英语进行有实际意义的交流。护理专业英语对于保证在校学生英语学习五年不断线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是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重要渠道。

护理专业英语更侧重于护理理念,护理理论,护理知识,护理程序,护理新进展以及评估等,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是在护理专业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到一定阶段,针对学生实际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语言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是通过专业英语教学扩展学生在护理专业方面的英语词汇量,熟悉护理领域的专业术语,了解科技英语的表达特点以及掌握护理专业英语翻译的技巧,能够达到阅读护理英语文献,具备较好的专业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护理专业课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基本原则就是教师使用学生的目的语(英语)授课。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来达到掌握该语言和专业知识的目的。实施专业课双语教学,培养出具有全球化视野、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级护理人才是当前护理教学的一个新热点。

护理专业课双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加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更好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采用2 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使学生掌握护理专业领域的新理论,同时提高学生护理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培养21 世纪国际化的护理人才。对教师而言是通过英语教授学科知识,对学生而言是通过英语学习学科知识,从而也达到了学习语言的目的。

三、专业英语教学与护理专业课双语教学的现状

专业英语教学开展得要好于护理专业课双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已经积累了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教学管理体系。无论是师资队伍,还是教材建设都有了比较好的基础。护理专业课双语教学,虽然近几年在某些专业课上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专业课双语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处于探索时期,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

一)是师资问题。专业教师英语水平达不到双语教学的要求。很多人英语能力只是停留在阅读水平,听说能力不强,极大地限制了双语教学的实施。师资能力的不足使专业课双语教学无法在短期内有飞跃式的提高。

二)是教材问题。我国尚无护理专业课的双语教材,引进原版教材,一是费用高,二是现有的师资无法完全理解原版教材的内容。

三)是学生问题。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未能达到双语教学的要求。虽然许多学生已经通过了三级英语考试,但是学生的听说能力不强,课堂上无法跟上教师的全英语式的授课。

四)是教学方法问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不适合双语教学要求。国外原版教材内容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教材多数是依照讨论和座谈模式安排学习内容的,师生互动性强。

四、专业英语与专业课双语教学的相关性

一)在课程的性质与内容上。专业英语课是通过阅读英文专业文献来获取综合性的专业信息,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英语进行教学,所涉及的专业文献一般都是学生已有所了解和掌握的科普性专业知识。护理专业课双语教学是指除母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用语进行的某门专业课的教学。护理专业课双语教学突出了护理课程的专业性质,语言被看作是一种学习专业知识的交流工具。通过发挥英语和汉语2 种语言的教学媒介作用,帮助学生提高用英语表达、理解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的能力。

二)在教材使用上。专业英语课使用的教材绝大多数是国内教材编写者从英文文献中节选出来,内容主要是涉及了专业学科范围内的基础知识。护理专业课双语教学使用的是国外英文原版教材,知识体系具有系统化、科学化和内容的先进性和文字描绘的准确性。

三)在主要目标上。虽然专业英语教学与护理专业课双语教学有着不同的内涵,但是它们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方面却有着相同的目标,即提高护生利用英语检索资料等方面的能力。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护生能够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2 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转换。

四)在教学方法上。专业英语与专业课双语教学都是通过英语作为学习媒介,来达到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获取。国外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很多采用了CBI 教学法,即通过学科专业的学习,来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把语言视为学习专业的媒介,学生主要掌握学科知识而不是语言知识,意在通过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来习得语言能力,最终达到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双赢。从本质上来说,推行护理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就是通过护理学科专业的学习来带动护理英语的学习,以护理学科内容为核心,课堂教学的组织围绕护理专业内容来进行,让学生通过学习护理专业课的具体内容来获得护理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这是护理专业教学的一次重大的突破。

护理专业英语课基本能够覆盖本专业的所有新技术领域,而且所选护理文章绝大多是介绍性的文献,但由于学时有限,许多内容只能做到浅尝辄止,无法深入系统地学习。对学生来讲仅仅是增加了一些护理专业词汇和基础知识,无法真正建立起来用英语思维的模式。如果在专业英语课程之中、之后再开展护理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则可以有效地突破这种限制,真正地推动护理英语的实用性教学,提高护理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护理专业英语课可以作为双语教学的前导和前期准备课程,让学生先熟悉护理专业的常用词汇和基础文献,这样护生在进入护理专业课双语教学时就会感到轻松和从容许多。通过护理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为双语教学打好基础,通过护理专业课的双语教学进一步提高护生理解和应用英语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国际化交流的高级护理人才。抓好专业英语教学,提高护生护理专业英语水平,是目前我国提高专业课双语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赵成平,黄萍. 双语教学大突破―――技能与方法[M] .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1 - 2.

[2] 杜峻,何华英,王素芳. 双语教学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实践[J ] . 现代护理,2005 ,11 (16) :1345 - 1347.

护理专业课教学篇3

1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

1.1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精神素养

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性化护理意识,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这是因为教师是护理专业教育的关键,是实施人性化护理意识渗透的实施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的情感、意志、认识素养都能得到提高,以自己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师德去感化、熏陶学生,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学生的道德精神。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详细说明南丁格尔精神。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并且将人文精神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要求。

1.2 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人性化护理意识渗透的技巧

掌握人性化护理意识渗透的技巧,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人性化护理意识的渗透也有多种方法,如潜移默化的引导,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在教学和生活当中与学生接触、交流,利用自己高尚的品质和人文精神,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影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除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之外,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教师可以借助于一些人性化护理的例子教育学生。如白求恩精神,这既是一种国际主义精神,还是一种伟大的人性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在医疗工作当中处处以患者为中心,以解除患者的病痛为主要目的。无论哪一种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必须灵活掌握并加以运用。

2 培养学生具有人性化护理理念

要培养学生的人性化护理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培养措施。

2.1 建立完善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要为护理专业学生制定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为此,学校应该在原有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基础上,在护理专业教育当中开设社会学、普通心理学、伦理学、人际关系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除了专业课程之外,护理专业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选择所需的课程,如国画、声乐基础、医疗文化、文学鉴赏等,这些课程具有明显的人文精神特色。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完善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从而为人性化护理意识的渗透奠定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2.2 实践多样化的人文教育形式

教师在护理专业理论教学当中,要按照人性化护理意识的要求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过程中能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人文精神教育。在实训教育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患者的身体、心理、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整体护理教育,为学生的人性化护理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除了教师之外,学校也要为学生的人性化护理意识渗透创造良好的机会,如开展人文教育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社会人文精神发展的情况,了解人性化护理的重要性,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性化护理意识的目的;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护理专业人士,从护理实践的角度阐述医院实施人性化护理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人性化护理意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多元化的人文教育形式,让人性化护理意识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2.3 重视和加强临床实习教育

护理专业教育模式一般采取理论学习加实习教育的模式。实习是学生毕业以后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也是学生形成人性化护理意识的重要阶段。

1)让学生学会微笑服务,微笑服务是一种服务方式,是拉近护理人员与患者距离的有效方式,也是人性化护理意识的一种具体体现。学生在实习当中要学会微笑服务,如面带微笑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满足患者的要求,只有这样,患者才能在护士身上看到治疗的信息,才能看到治愈的希望,这是实习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服务技能。

2)开展仪容仪表教育。良好的仪容仪表能够给患者美的享受。护理人员要整齐、清洁、大方地面对患者,让患者看到护理人员对自己的尊重和责任,体现出护理工作的严谨性,给患者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为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良好的条件,争取患者最大程度的配合。在实习阶段,学生要进行护士服、工作帽的着装训练,要穿戴整齐、整洁,不能出现褶皱、破损的现象;戴燕尾帽后前发不遮眉、后发不搭肩、侧发不掩耳。

3)开展端庄服务教育。护理人员举止的端庄能够带给患者亲切感和温暖感。学生在实习阶段要注重自己的操作行为,做到动作规范、节奏明快,这样患者才能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因此,应该将举止训练引入时序当中,让学生在实习阶段培养良好的仪容仪表,体现出护士的仪表美、姿态美、心灵美。

3 发挥实习医院在人性化护理意识渗透中的作用

在学生人性化护理意识渗透当中,除了发挥学校的作用之外,还要发挥实习医院的作用。

一方面,实习医院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习条件,除了提供实习岗位之外,应该为其提供实习条件,比如说必要的护理实践指导,为学生提供经验丰富的实习教师,引导学生参加医院的各种护理学习活动,利用实习教师向学生传授实习经验,帮助学生从专业知识到护理能力转变,使其具备护理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比如,安排护理人员到手术室实习,观察护理人员与主治医生在手术期间的配合,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另一方面,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传帮带是医院新进护士成长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通过经验丰富的护士向新进护士传授护理经验、护理技巧,帮助新进护士尽快成长起来的一种方式。医院也可以将这种方式应用到学生实习教育上,利用经验丰富的护士帮助实习学生尽快成长起来,从而达到实习教育的目的。但是在传帮带当中,要注意强调人性化护理意识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如何赢得患者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医院在人性化护理意识渗透中的作用。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性化护理意识,学校要重视和加强学生的人性化护理意识培养,通过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和素养,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性化护理意识教育等形式,同时发挥医院在人性化护理意识渗透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具备人性化护理意识,提高学生的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护理专业课教学篇4

    实验组教学改革中,我们把护理程序教学法应用于药理学教学改革中,教学内容上,突出药物应用与护理的特点,以临床实践为指导,优化教学内容,把药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和基本态度方法融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着眼于“实用性”,以“够用”为度,详细介绍每类药物的作用原理、药理作用、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及禁忌症;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中心,强化自学能力培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药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2效果与评价

    课程考核评价既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衡量。因此,考核方式和考评指标设置有较高的科学性要求。以2010级护理专业学生为改革试点,新的考核体系以考核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设计期末考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综合分析表,保持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检验的客观公正性。从理论考核结果看,实验组记忆型题的平均成绩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综合分析理解型题(选择题、简答题及案例分析题)的平均成绩与对照组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实验组学生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

    且实验组理论考核通过率达100%,高分人数多于对照组,平均成绩高出对照组9.23分,总成绩和对照组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药理学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从实验考核结果看,实验组高分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11.45分,且实验技能总成绩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从具体项目看,实验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而实验观察能力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药理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讨论

护理专业课教学篇5

随着我校护理专业扩招,学生的人数增多,教学配备的各种资源不足对学生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教学班级的增大,学生之间干扰增大,应急措施不足,课程见习和实习医院能容纳的人数有限等都造成了学生学习的障碍。了解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自我感知,找出适合的办法解决目前的困难,是当务之急。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上海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2006级至2008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年级每班随机抽出20名学生进行访谈。

1.2 方法 采用根据世界性医学教育环境测量工具(dundee ready education environment measure,dreem)[1]和我校具体实际情况修改后的问卷进行研究。

1.3 评价标准 问卷单项得分总分为100分,分为3个等级,0~50分为问题较多,50~85分为较好,85~100分为很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软件excel将回收资料建立数据库。

2 结果

单项得分85分以上有“通过课程的学习,我感到有助于为我的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项,为护理学导论、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老师乐于对我们学习中的问题提供反馈意见”,为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儿科护理学。“我认为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能够起到督促、诊断问题、客观评价我学习效果的作用”项有健康评估、护理学导论两门。除儿科护理学外其他课程均为基础护理部分。单项得分为50分以下有“我觉得老师的上课进度太快”项,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我认为老师的上课内容丰富且具有启发性”项,外科护理学。“该课程的教学方式较为灵活,有充足的自学空间”项,外科护理学。均为临床课程部分。

3 讨论

课程间横向比较,基础护理部分明显比临床部分分数高,学生访谈表示基础护理课偏重于实践,课程老师制作了标准的操作录像,在操作练习中设计阶段考试。对学生来说有大量的课后时间用于实践操作,学生对要掌握的知识范围,操作要领较清楚,而阶段考试对于学生掌握了哪些操作,哪些没有掌握有很清楚的显示,考试分数随后公布给学生,附上教师点评,使学生明白什么地方还没有掌握或者没有很好的掌握。操作考试中有不及格的学生,教师采取以优生带差生的方法,将操作分数高的学生和操作分数低的学生配成一组,学生间交流操作心得。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由己及人、实施管理,以及领导能力。这是基础护理学的素质教育从相应的制度出发,进而上升到人的境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学生之间相互的交流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了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临床护理课程教学主要是理论授课,加上课程见习。由于学生人数增多,理论课授课教师认为不利因素很多,医院见习安排困难,致使每组学生人数较多,见习效果不是很好,学生有失望情绪。理论课中因要求临床应用能力部分增多,学生对这一部分缺乏知觉,难以理解其中的内容。访谈中学生也认为临床课比较难,要求比较高。课程中基础护理课和健康评估课程教师年资长,教学经验丰富。而临床护理课程教师大多为工作时间一年到两年的新教师,存在教学经验不足,应对突然出现的教学问题考虑不周的问题。针对操作问题,我们已采取措施,督促各教研室拍摄操作录像,并建立网站。针对年青教师经验不足的问题,我院采取以一对一的老教师带青年教师的方式,尽快培养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选取青年教师去临床进修以增加临床经验。通过年青师资的临床进修,增加教师的临床经验和科研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各种授课对象不同,理解能力和求知欲望也不同。要求针对各种授课对象定期召开教研室的研讨会,对大专和本科学生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加典型病例的教学讨论以改变传统的护理临床教学往往从概念、病因、病理到诊断治疗一一讲述,加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完整的患者需要的条件,典型病例教学法强化了知识的多元性,整体性。使用本方法以典型病例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探究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事后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增强,同时还会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由于医院患者的维权意识以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不可能普遍实行临床教学,学生动手机会减少,教学缺乏生动性,学习兴趣不高。建议教师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多种手段将枯燥抽象的理论生动的展示出来,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护理工作的特点是与人交往,护理工作者应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学生则存在着不会开口、开不了口的问题是将来步入临床的很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学生分组,分别由学生扮演护士、患者及家属,模拟医患之间的对话,把学生带入所学情景中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3]。大班授课的针对教师注意点增多,课堂不容易管理,教学效果反馈慢的特点,建议教师教授过程中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反应。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加强课堂教学设计。或者把大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小组分散教学。挑出一部分授课内容,根据教学要求将学生分为2~3个小组,由2~3位老师分开讲。操作课和见习课前集体备课,同步进行。见习基地和实习基地正逐年扩大。另外采取不定期抽查公开课的方法了解各位教师的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方法是否有所改进,教学效果是否有所提升。并每年举行一到两次教学竞赛对获教师给予嘉奖。落实公开课后,听课小组与被听课的教师交流心得,对不尽如人意的部分进行改善。每学年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反馈,给每位老师提出合理的建议。通过这些措施使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越来高,对知识的感知越来越好,能够教学互动,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roff s,mcaleer s,harden rm,et al.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dundee ready education environment measure(dreem).med teach,1997,19(4):295-298.

护理专业课教学篇6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c)-0115-01

中职护理人才培养以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编著《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指导,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职教原则。该校于2012年开始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工作,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鼓励新教法的实施,其中,案例教学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初步尝试应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该校中职2012级护理17班学生共52位,第四学期共18周采用传统教学法,第五学期共5周采用案例教学法,均由同一老师授课。

1.2 方法

传统教学法: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使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启发式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穿插提问,学生集体听课,课后完成学习指导练习。

案例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能反映教学重点的案例。课前3天给出案例,交给学生自主预习课本内容并查阅相关书籍资料,在4组座位基础上每组分为2组,全班共分8组;由学生进行组内讨论,根据要求列出三个以上护理诊断和相应的护理措施,上课之前各组统一讨论结果;教师主持课堂汇报,由小组代表分别汇报各组讨论结果并回答其他组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各组汇报情况,进行点评,并全面梳理本课教学内容。

1.3 教学效果

1.3.1 问卷调查

设计不记名听课情况调查表(表1),进行问卷调查。每项答案中D计1分,C计2分,B计3分,A计4分。在实施案例教学法前后各做一次调查,将调查结果统分后进行配对t检验。

1.3.2 考试成绩

传统教学法实施后进行期中考试,案例教学法实施后进行期末考试,均采用笔试形式,由同一老师出卷,试题难度基本一致。将考试成绩进行配对t检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

2 结果

实施案例教学法前后7个问题得分差值的统计量描述依次为1.00±0.52、0.77±0.43、0.86±0.68、1.03±0.56、0.92±0.51、0.75±0.53、0.83±0.47,t值分别为13.76、13.04、13.25、13.17、13.28、13.55、13、28;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差值统计量描述为9.85±6.13,t=11.59(n=56,P

3 讨论

案例教学法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朗德尔教授在法学教育中引入了判例,首创了案例教学法,随后被广泛用于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1]。曼莎斯认为[2],案例教学法可以包括大班级及小团体的讨论、案例里的角色扮演或案例撰写。我国案例教学是于1979年由工商行政代表团访问美国后引入到国内的,虽然国内对该教法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就案例教学发展趋势来看,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推广和发展[3]。

护理专业课教学篇7

【关键词】微课 《护理学基础》 教学设计

一、前言

《护理学基础》是临床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与临床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具有知识面范围广、知识体系整体性强等特点。因此,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往《护理学基础》课程多以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为主,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学设备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模式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方法和信息传授量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有些老师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该门课程的临床实践性,或有些老师只是照着PPT讲。而《护理学基础》的临床实践性特点以及真实病人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上述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笔者通过对几届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学生普遍反映上述教学模式存在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和疑点不能重点详细讲解等问题,而学生课后又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源去吸收消化课堂没有掌握的知识点。

因此,《护理学基础》课程的老师如何组织一些主题明确,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难点能够重点详细讲解的教学资源用以辅助解决上述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形成一套课上课下关联教学的开放性教学平台,实现《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效结合,成为高职专业《护理学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设计逐渐发展并得以广泛利用起来。“微课”便是以某个特定的知识点讲解为教学目标,将讲解过程及临床实践操作等录制成5~10分钟的微视频,并结合相应的作业与讨论,主要目的就是为老师提供一个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课下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课下反复学习的视频资源。

二、《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的设计

(一)“微课”教学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1.课程分析

授课老师首先应对《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及知识体系进行分析,确定基于“微课”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明确课程教学中需要重点讲解或需配以临床实践操作录像的知识点,同时还应调查分析学生对《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辅助教学模式的需求程度,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进而确定“微课”的教学目标及所需录制微视频的关键知识点。

2.教学设计

授课老师首先应基于《护理学基础》的课程教学大纲及各个知识体系之间的关联关系、重要性等确立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及前后知识点的紧密联系。然后,授课老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做到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全面性及临床实践性,尽可能多地收集临床实践图片、临床视频动画等辅助资源用于理论教学中,通过实实在在的临床实践图片提高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感性认识,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微课”教学的实施

“微课”应根据高职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以及《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特点,采用适宜的组合教学方法,如理论讲授、临床案例讲解、现场实际操作等使学生易于接受掌握有关的知识点、重点及难点等。

(二)《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教学案例设计的基本步骤

根据上述“微课”教学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实施的三个方面可知,“微课”教学案例的设计主要步骤如下:

1.确定“微课”的主题

根据《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特点及课程教学大纲的主要教学要求,确定课堂教学外需要重点补充讲解、详细讲解的重点及难点知识点,并将其独立出来作为“微课”的主题进行教学设计,例如:以“如何护理冠心病患者”为专题设计“微课”。

2.制作“微教案”

根据上述“微课”的主题设计详细的教学方案,形成“微教案”,主要包括:教学主题、重点、难点及临床示范、微习题等。

3.录制“微视频”

根据上述设置的相关“微课”教学内容,利用摄录机或常用的录屏软件如Screencast-O-Matic、Camtasia Studio等将老师的讲课过程及临床现场操作等录制下来,并经过后期剪辑形成“微视频”。

(三)《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案例

三、结论

本文基于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利用“微课”教学模式所具有的优点,提出了基于“微课”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并通过《护理学基础》课程某“微课”教学实际案例的设计,介绍了“微课”制作的基本步骤及要点。本文提出的基于“微课”的《护理学基础》教学设计,对于以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慧h,刘海燕,刘桂瑛,等.“微课”在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开发初探[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5,29(08):2893-2894.

护理专业课教学篇8

【关键词】化学;五年制护理专业;调查

化学是五年制护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它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两门课程。随着高校扩招、生源质量相对下降,教学课时缩减,后继专业课对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课程的要求又较高等新情况的出现,同时化学的思维方式、理论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化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成为各高校相关领域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

通过对本校五年制护理专业化学课堂教学状况的调查,调查内容涉及课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学习态度方面等方面。此外,还考察了目前五年制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化学的具体感受,争取能对化学课程的编排和教学活动提供一定参考。问卷调查在2012级和2013级两个年级共八个班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发放问卷500份,学生当场答卷,共回收问卷492份。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课堂教学方法

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五年制护理专业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教学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讲授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讨论法;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的“做、乐、赛”教学法。对这几种教学方法喜好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18.3%的学生喜欢讨论法,78.2%的学生喜欢“做、乐、赛”教学法,只有3.5%的学生喜欢讲授法。由以上数据显示,大部分五年制护理专业学生喜欢“做、乐、赛”教学法。

(二)学习态度

问卷1-4题数据统计及分析,

(1)、对化学的认知程度( )

A、很重要 B、较重要 C、不重要 D、不知道

(2)、对化学的喜好程度( )

A、很感兴趣 B、较感兴趣 C、不感兴趣 D、讨厌

(3)、对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接受情况( )

A、容易 B、比较容易 C、一般 D、困难

(4)、对化学课堂教学的总体评价( )

A、满意 B、一般 C、不太满意 D、不满意

表1

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重要性评价并不乐观,只有 21.1 % 的同学认为化学对五年制护理专业很重要,3.5 %的同学认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不重要,而认为化学重要性一般的同学66.2 % 。这里可能是2013级学生目前大部分学习的是基础课,还没有大量开设专业课,以致目前还没有把化学知识应用到专业课上,所以没有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比较乐观的是,对化学兴趣十分浓厚的同学占36.5 % ,一般有兴趣的同学占了53.6 %。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也就是说90.1 %的同学对化学学习颇有潜力可挖,如果我们合理引导,完全可以激发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对于少数3.6%讨厌化学学习的同学我们更要注意教育方式和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对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接受情况来看,12.9%的学生认为目前所学化学知识很容易,对所讲知识的接受情况很好。有10.9%的学生认为比较容易,有57.2%的学生认为一般,不容乐观的是,认为化学所学知识困难的学生占19%。从此数据可以看出应该加强基础知识的讲授,在以后的教学中多留意一下后进学生,采取合理的方法使他们把化学成绩赶上来,避免专业基础课学不好,从而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从对化学课堂教学的总体评价来看,比较乐观的是72.9%的学生感到非常满意,22.7%的学生认为当前的课堂教学水平一般,但是,4.4%的学生对现有的课堂教学还不太满意。这里应该继续调查不满意的原因,从而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内容

问卷第(1)、(2)和(3)题数据统计及分析

(1)你认为化学所学知识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 )

A、难以满足 B、内容合适 C、内容偏多 D、感到茫然

(2)你最希望增添的化学课学习内容是什么?

(3)你最希望删去的化学课学习内容是什么?

32.2%的学生认为课堂知识难以满足自己的需求,50.4%的认为课堂所讲授内容合适,11.3%的学生认为内容偏多,6.1%的学生对此感到茫然。说明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学习化学的态度进行分类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据统计,90 %以上的学生要求增添实验和与生活有关的化学内容,表达了他们“增加动手机会”,“到实验室里做实验,在生活中学化学”的强烈愿望,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当前的化学教学存在实验教学过少,与实际应用有较大脱节的弊端,导致学生对当前化学教学的不满。这说明我们的确还没有发挥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优势。我们应该尽最大可能进行引导,并积极拓展其他途径,如自制简易反应装置等,提供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而 80%以上的学生要求减少过于复杂的理论和繁难的计算。

(四)教学手段

目前,本校大部分教师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这次调查表明:有6.3%的学生持支持态度,有3.5%的学生支持传统的板书教学,但是,90.2%的学生提出多媒体教学应该与板书教学有机结合。学生反映多媒体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多媒体教学课堂内容太多,屏幕切换太快,导致无法摘记和思考所学内容。其次,教师和学生的交互性不强,受限于多媒体教学设备,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最后,由于教学课件演示的屏幕面积有限,每次显示的信息量受到限制。

(五)具体感受

以上几个问题反映了当前五年制护理专业所设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课程设置的一些问题,比如缺乏完整性,合理性和灵活性,同时,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值得引起化学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二、 启示及建议

通过此调查问卷反映出了当今五年制护理专业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学生不会学习,只会死记硬背,甚至厌恶学习。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重视对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下转第149页)(上接第150页)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由生动活泼的绪言课揭开学习化学的序幕,正如俗话所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要想上好第一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此外,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身边存在许多化学现象,而他们对这些现象往往熟视无睹。其实当他们能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时,往往引以自豪,感到满足,这种满足会使他们对化学产生极大兴趣,充分调动起思维的积极性。[2]

(二)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既要有好的教学内容,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将与化学有关的现代科技成果以及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及时地渗透到化学教学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把所学的化学理论知识与护理专业知识相联系,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种实际相联系,使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得到提高。78.2%的学生表示喜欢“做、乐、赛”教学法,所以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该摒弃传统的讲授法,把“做、乐、赛”教学法作为首选,但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继续探索,不断完善“做、乐、赛”教学法。通过数据分析,教学手段以多媒体结合板书最受学生欢迎。

(三)强化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课是化学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程,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通过生动活泼的化学实验,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那些学习兴趣不大的学生通过实验课加以引导,也能很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化学实验课的开设可以使枯燥无味的化学理论变得生动多姿。因此,加强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是提高化学课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在今后的化学教学中我们还要继续探索,面向全体五年制护理专业学生,使化学课真正为后续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护理专业课教学篇9

关键词:医学人文精神;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

高职院校主要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既要注重技术的熟练与精准,又要强调情怀与专注。高职护理专业人才既要具备专业护理技术,又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重视生命与健康。在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学生具备相应的医学人文素质已成共识,对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践行力度也越来越大。只有实现医学生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才能避免将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成“技术工人”,实现有扎实医学基础知识、精湛医学专业技能、良好医学人文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完善的人格、良好的人文修养、高尚的职业道德,能够真正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1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现状

1.1学校对医学人文精神教育重视不够

高职院校对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还存在一些认知误区,认为护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懂技术会操作的应用型人才,偏重于技能教育,重视学生护理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把护理专业课程放在首位,弱化人文课程,认为人文课程可有可无,导致人文精神教育边缘化。有些高职院校长期以来认为人文精神教育只是人文学科教师的职责,与护理专业教育无关,专业课程教学只是单纯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对学生的考核也以知识技能的掌握为标准,缺少价值观、职业责任、职业使命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考量。

1.2受制于课时少、时间短的客观现实

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长时间的渗透。由于对于什么是医学人文教育、如何实施医学人文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解与系统的教育教学计划,大部分高职院校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内容陈旧、没有完整计划、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强,流于形式。即使有院校开设了医学人文课程,也是任凭学生随意选修,缺乏精心设计和指导,学科综合优势远远没有发挥,效果欠佳。同时,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还受限于时间。由于高职学制三年,除见习、实习时间外,学生在校时间仅两年,随着年级的升高和专业课的增多,人文教育比重逐渐降低,无法达到文医渗透的效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不利于学生心智的全面发展。

1.3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倾向

高职院校学生处在思想活跃期,是成长的关键阶段。当今社会出现价值多元、信息裂变、新生代成长、新媒体快速融合等新形势,社会上的许多负面思潮不可避免地流入学校,对高校思想品德教育造成很大冲击,致使一些大学生诚信缺失、精神颓废、缺乏远大理想和人生规划、得过且过、私欲膨胀,对他人对社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反而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津津乐道。同时,缺乏学习动力,倾向于功利性地学习一门技术,谋得一份职业,不追求精神层面的成长和提升。

2医学人文精神融入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推广,发达国家越来越意识到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传统以学生技术训练为主的教育模式逐渐发展为对综合能力的培养[1]。国外护理院校纷纷将人文素质纳入专业教育体系,注重一系列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价值取向和专业行为的养成,注重职业道德品质培养。如培养学生的利他精神、实施人文护理,尊重病人自、维护病人尊严,强调诚实正直、维护社会公正等。注重护理与人文教育的结合,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种族和生活方式的表达形式及其对人类健康状况和健康照顾的影响,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高职护理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为宗旨,但培养目标的第一位应是育人,其次才是职业教育。只有先成为“人”,成为一个真正有理智、有信念、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能成为一个能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既能够关注病人的身体疾病,又能给予病人心灵抚慰的优秀护理人才。将医学人文精神融入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教育,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医学人文精神内涵,深入挖掘护理专业中的人文因素,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培养有志有为、德才兼备、人格健全、一专多能的护理人才的迫切需要。

3医学人文精神融入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教育的路径

3.1更新专业教师的育人理念,转变教育观念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是根本,树人是核心。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突出的实践能力的同时,决不能忽视育人的本质。因此,专业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每门课程都有价值引领作用,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要靠公共课程、人文课程,更应该在护理专业课程中体现。专业教师要强化课程本身的人文因素,提升育人能力,将育人、育德与专业知识教学融会贯通,在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将培养“具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丰富的人文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的医学护理人才贯穿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特别是现在很多病症的产生不单纯是生物因素引起的,还有心理、行为、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医学也由躯体医学向整体医学转变,医护工作者的职责也不再是单纯的治疗疾病,而是提升人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护理服务既需要科学技术又需要人文情怀,真正做到“医者父母心”,从生物、心理、社会全方位、多角度对待病人,才能更好地服务病人,服务社会。因此,专业课程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医德、价值取向、人文素养等的考核比重,实现护理人才培养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

3.2加强文医结合的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育人能力

教育部、人社部倡议坚决打破学历和文凭的条框限制,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拓宽选拔优秀教师的渠道,让懂职业教育、爱职业教育的人管好办好职业院校。结合现代高职护理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加强护理专业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培养,激励教师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拓展职业生涯发展空间。通过重视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与管理,产学研结合,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多元化人才,加大经费支持力度,鼓励脱产或半脱产形式的学习,营造和谐的氛围等,拓宽文医结合的新型教师培养渠道,在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的同时提升整体素质、职业技能及教学水平,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以评促教,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人文素养与育人效果贯穿在综合能力考评中。将医学人文精神、师德师风、个性魅力等纳入评教、评学、职称评定、绩校考核中,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通过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和完善外部评价、激励机制,使教师更加专注地进行教学工作,促进自身素养向纵深方向不断发展,促进文医结合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3.3提炼专业课程中的医学人文元素

临床护理强调以病人为中心,以“人本主义”来对待病人,护理人员不仅要关注病人的身体疾病,还要给予心灵上的抚慰。这就要求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挖掘医学人文元素。可以从临床案例、社会热点出发,将提炼的医学人文元素有效融入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形成护理专业课程人文教学资源,制定专业知识技能与医学人文素养相结合的课程标准,突出专业核心课程的育人导向。在讲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融入情感和价值观教育,如对病人的尊重、关怀、共情、鼓励、解释等,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2]。将案例融入教学,结合护理专业实际,形成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比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一线医护人员,他们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用实际行动担负起“以病人为中心,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做病人之所需”的职业责任,彰显了高尚的职业操守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或临床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习他们身上坚定的信念、无私奉献的精神、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对病人负责的敬业精神、不畏艰难的创新精神、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等。还可以将现阶段全民新冠疫苗接种引入预防接种、传染病护理等专业知识教学中,既让学生了解预防保健方面的知识及传染病的控制方法,同时又通过国内外疫情防控的对比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荣誉感和自豪感。提炼专业课程中的医学人文元素,选取蕴含人文元素的教学案例,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学习,找准着力点,有效推进,实现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超然,秦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患沟通课程教学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7):48-49.

[2]林珍,刘萍.在护理学专业开设医学人文课程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杂志,2014,31(4):63-65.

护理专业课教学篇10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经过高考入学并随机分班的2014级高职护理第五教学班共105人作为试验组,2014级高职护理第六教学班也总共108人作为对照组[3]。使用科学出版社出版,郑美蓉和方义湖主编的第1版病理教材,研究时问为2015年6月,共1学期

1.2方法试验组与对照组授课老师、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4]。试验组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具体过程为课前提前1~2周分配预习教材任务,教师将本次课的教学课件和重点难点在在班级手机微信群,QQ群,并由病理学主讲教师亲自录制或者网络上优秀的开放视频资源。接着学生要完成老师准备的课前作业,帮助巩固掌握基本知识点,同时每次指定一个小组(10人)准备电子课件,并将学习情况、作业情况、难点问题带回课上讨论解决[5]。课堂随机点名指定小组某个成员上台“授课”。其他同学则进行相应提问或补充。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先在小组间相互交流讨论先征求学生进行主动回答,对不能现场解答或未完全解答的问题由教师进行解答。最后进行随堂测验。并做出总结反馈。课后指定小组同学协作整理成果,完成分享。见图1。

1.3评价方法。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考题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实行统一考试。并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效果[6]。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末考成绩的比较

试验组末考成绩为(76.67±12.35)分,高于对照组的(72.68±11.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传统模式与翻转课堂模式的评价效果

在问卷调查中,试验组对各项目评价效果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最早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通过录制讲课视频并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请假缺课的学生补课。但没有缺课的同学也经常观看学习,于是两位老师颠倒教学模式,让学生课下学习教学视频,而在课上师生互动交流讨论问题,极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2007年非盈利的在线可汗学院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manKhan)创建,为翻转课堂的实践建立了雏形。2011年,他的主题演讲《让我们用视频重造教育》在TED会议上发表[7]。从此翻转课堂成为各级学校教学改革推行的热点教学模式之一。1991年,哈佛大学著名物理学教授埃里克•马祖尔(EricMazur)研究并归纳出学习主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两个过程[8],传统的病理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上往往受教学时间有限、内容繁杂,老师很难在45分钟时间内要将本节课全部知识点教会学生,学生往往忙于听课记笔记,课后经常在内化知识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没有人提供帮助只好死记硬背,这就影响了学习效果。而我们实行的翻转课堂将知识传递过程从课堂上转移至课下,知识内化过程从课下转移至课堂上,完成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新范式[9]。通过课下全神贯注观看短小精炼的教学微视频,完成在线练习,并可以通过重复播放对难点内容加以强化学习,这种知识传递过程克服了传统课堂知识传递的枯燥乏味,而且节省了时间。由于内化知识的过程有教师参与,有同学之间的讨论与合作,帮助学生做到消化巩固和融会贯通,从而使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双双产生质的飞跃[10]。并且通过布置小组任务倒逼机制促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这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论是考试成绩还是教学效果评价试验组学生均高于对照组,该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病理学的教学质量。但在该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学水平,课堂驾驭能力和知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探索[11]。

作者:王晓蔚 李芳 朱萌 单位:山西省运城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陶彩云,蒋雪梅.病理学教学中预防与临床结合培养实用型人才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5):326-328.

[2]严佳鸣.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杠杆教学[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5,33(2):62-63.

[3]宋晓环.病理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对比[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1(1):9.

[4]宋晓环,甘卉,李伟.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3(4):114.

[5]徐进.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4,19(12):27-30

[6]朱莉,宋晓环,王忠超.病理实验课CPC教学法应用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71-72

[7]杨改学,李军.微课程与少数民族中小学微课程开发与制作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35(5):73-76

[8]宋艳玲,孟昭鹏,闫雅娟.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1):105-112.

[9]卢炳祥,罗卫群.翻转课堂在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5,61(6):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