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测量十篇

时间:2023-04-03 00:05:49

地籍测量

地籍测量篇1

地籍测量是调查和测定土地(宗地或地块)及其附着物的界线、位置、面积、质量、权属和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及其几何形状的测绘工作,是进行土地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它是服务于地籍管理的一种专业测量,主要由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和地籍细部测量两部分组成。

二、地籍测量的内容

地籍测量是调查和测定土地(宗地或地块)及其附着物的界线、位置、面积、质量、权属和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及其几何形状的测绘工作。在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地籍测量所绘制的地籍图件有地籍图、宗地图和宗地草图。一般来说,地籍图的内容包括地籍控制点、必要的地形要素(如道路、水系等)、全部地籍要素(如房屋、界线、界址点等)和文字、数字注记。地籍测量应遵循“由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步步检核”的测绘原则进行,方能得到精确、合格的地籍成果。

三、地籍测量的任务与作用其内容应该是:

1.调查不动产的权属资料、权属位置及拥有土地的编号、土地利用现状类型、质量等级以及与税收有关的地籍要素;

2.进行地籍控制测量,测设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图根点;

3.测定行政区划境界线、土地权属界线、界址点坐标值和权属范围的面积;

4.测定测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图形及其上覆盖物的几何位置和面积;

5.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及时对原地籍成果进行变更测量,包括地籍图的修测、重测和地籍簿册的修编,以保持地籍成果资料的正确性与现实性;

6.根据土地整理、开发与规划的要求,进行有关的地籍测绘工作地籍测量通常要求精确测定土地与地面附着物的平面位置,对高程要求可以放宽或不做要求。

四、地籍平面控制测量

地籍控制测量是指在地籍测绘前期工作中,为满足地籍基础控制和测制地籍图之需,以地籍区或地籍子区为范围,以国家等级点为基础,按规范要求而采用三角测量、导线测量、全球定位系统定位等方法,测定基本控制点和图根控制点的过程。

1.地籍控制网基本要求

地籍控制网是为开展地籍细部测量以及日常地籍测量而布设的测量控制网。地籍控制网的布设,在精度上要满足测定界址点坐标精度的要求,在密度上要满足辖区内地籍细部测量的要求,在点位埋设上要顾及日常地籍管理的需要。

地籍控制测量坐标系统尽量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统。地籍控制测量坐标系最好选择国家统一的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使城镇地籍控制网成为国家网的组成部分,使地籍测量能充分利用国家控制点的成果。在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地籍控制网可采用地方坐标系或任意坐标系。采用任意坐标系时,起算数据应在较大比例尺的地形图或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图解获取。

2.首级地籍控制网的布设

首级地籍控制网应能长期使用,因此布设首级地籍控制网的范围应覆盖中长期的城市规划区域。随着全球定位系统( GPS )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 GPS 定位技术具有精度高、速度快、费用省、操作简便、控制点间勿需通视等优势,首级平面控制网应优先以 GPS 网形式布设,采用 GPS 接收机测定控制点的坐标。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用导线网、边角网、三角网等地面控制网布设方法,采用全站仪等测定控制点的坐标。首级地籍控制网的精度,要能保证四等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以及四等以下各等级控制点相对于上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 5cm 。布设首级地籍控制网时,必须先制定技术设计方案,经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3.加密控制网的布设

加密控制网应按地籍细部测量的要求安排计划,可分期、分片布设,也可以一次整体布设完成。加密控制网可以采用GPS 网或导线网的形式布设。当调查区域范围较大,并要求一次整体布设加密控制网时,一般多采用 GPS 网形式布设,布设导线网时,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当复合导线长度超过《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时,应布设成结点网。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 , 不应超过复合导线长度的 0.7倍。由于目前全站仪和 GPS 接收机的广泛应用, GPS 网和地面控制网计算平差软件的功能增强,因此,加密控制网的等级一般不再分级,计算时应整体平差。与地形测量相比,地籍测量要求平面控制点有较高的密度。一般说来,地籍平面控制点的密度每 km 2 不少于 10 点。

4.地籍图根控制网的布设

为满足地籍细部测量和日常地籍管理的需要,在基本控制(首级网和加密控制网)点的基础上,加密的直接供测图及测量界址点使用的控制网称为地籍图根控制网。

地籍图根控制网的特点与地形测绘的图根控制网 相比 ,地籍图根控制网有下述特点:

地形测绘的图根控制网布设规格(点位密度、精度等)由当时的测图比例尺决定,不同成图比例尺图根控制网的规格相差很大。地籍图根控制网布设规格,应满足测量界址点坐标的精度要求,与地籍图的比例尺大小基本无关。

地形测会的图根控制点,是为地形细部测量而布设的,测图(整个项目)完成后,便失去了其作用。因此,埋点时原则上设临时性标志。而地籍图根控制点不仅要为当前的地籍细部测量服务,同时还要为日常地籍管理(各种变更地籍测量、土地有偿使用过程中的测量等)服务,因此地籍图根控制点原则上应埋设永久性或半永久性标志。地籍图根控制点在内业处理时,应有示意图、点之记描述。

五、地籍图根控制网布设方式

在城镇建成区,通常采用导线布设地籍图根控制网。为减少图根控制点的二次扩展,应优先布设导线网,以一个或几个街区为单位,布设一级地籍图根导线网,然后采用二级复合导线或导线网加密。在建筑物稀少、通视良好的地区,可以布设地籍图根三角网。

六、关于地籍图根导线布设的几点特殊规定

1.当导线长度小于允许长度的 1/3 时,只要求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小于 13cm ,而不作导线相对闭合差的检查。

2.当单导线中的边长短于 10m 时,允许不作导线角度闭合差检查,但不得用该导线的边长及方位作为起算数据布设低一级导线或支点。

3.当用电磁波测距仪或电子全站仪测量导线的边长时,导线总长允许放宽。但这时导线全长绝对闭合差不得大于± 22cm,而相对闭合差:一级地籍图根导线不得大于 1/5 000 ,二级地籍图根导线不得大于 1/3 000 。

七、地籍平面控制网的技术指标

地籍平面控制网的常规布设方法主要是三角网、三边网、导线网和边角混合网。三角网是把控制点按三角形的形式连接起来,测定三角形的所有内角以及部分边长,通过计算,得出控制点的坐标。三边网网形结构和三角网相同,只是测定三角形的所有边长,计算各内角,得到控制点的坐标。导线网是把控制点连成一系列折线,或构成相连接的多边形,测定各边的边长和相邻边的夹角,计算导线控制点的坐标。边角混合网是指在一个网中,包含有多种网形式(包括三角网、三边网、导线网),这种布网形式很灵活,但对控制网平差软件的性能要求较高。

参考文献:

地籍测量篇2

关键词:地籍测量;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P271文献标识码: A

一、地籍测量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1、质量第一

在进行地籍测量的过程中,要坚持以质量第一的基本原则,依据客户的要求实施地籍测量,充分考虑土地管理部门和客户对地籍测量的有效建议和意见。土地的管理部门和客户有监督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的权利,因此,在进行地籍测量的每一个环节时,都要依据实际要求进行测量,从而满足客户的需求。

2、数据为主

地籍测量的主要结果就是土地各项属性的数据,因此,在进行地籍测量时一定要坚持数据为主,以数据为依据,进而有助于提高数据测量水平和质量,最终以主句作为衡量标准。通过对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判断,由此来确定地籍测量的质量。为了保证测量的质量,还要对地籍测量的数据进行审核,并依据实际的测量数据对地籍测量的质量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评价。

3、以人为本

实施地籍测量的技术人才是影响地籍测量质量的主要因素,在进行地籍测量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合理的运用人才,有利于实现地籍测量的有效控制,充分发挥技术人才的作用,从而保证测绘工作的高效性、有效性。

4、事先预防

在进行地籍测量的过程中,在保证地籍测量质量的前提下,应当注意预防测量过程中测量问题的出现。首先对测量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有效的控制,然后对测量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解决策略。在对测量产品进行检查的同时,需要对地籍测量的工作和流程进行质量检查,从而有助于地籍测量质量的提高。

二、造成地籍测量误差的主要因素

1、观测者自身的局限性

作为土地测绘工作人员,应该熟练操作仪器、准确处理采集的数据、科学管理测绘资料,从而组织测绘工作的顺利进行。土地测绘工作中观测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等条件不同,其进行土地测绘所得到的结果就会差生差异。首先,观测者在感觉器官的鉴别能力,如视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仪器的安置、照准、读数等方面,可能会差生误差。其次,土地测绘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对土地测绘的质量也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测绘工作者有不同的态度、习惯、责任心、经验和技术水平,而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到测绘结果。

2、仪器精准度的有限性

测量误差指的是,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实数值相差情况。在现实的地籍测量工作当中,通常会选取约定真值。约定真值需要所测量的不精准度来展现其所处的情况。为此,测量误差在现实工作中是没有办法达到有关准确的要求的。在现实的工作当中,地籍测量设备生产工艺具备一定的约束性,通常是选用的有关设备绝对不可能都达到一定的标准,为此,就会造成地籍测量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针对机械设备所造成的地籍测量结果有误差的存在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机械设备的选择类别是否能够达到地籍测量的精准度,施工功能能否达到客户的要求,操作形式是否方便等,这些因素都将会对地籍测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3、观测条件的不定性

比如,阳光、温度、地质、风力等客观因素是无时无刻的处在一个不断改变的状况下,为此,地籍测量结果会受到观测客观条件的巨大影响。

三、提高地籍测量质量的建议

1、做好地籍测量前期的准备工作

我国古代的名言“万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地籍测量工作同样需要详尽的前期准备工作。地籍调查工作是地籍测量准备工作关键环节,地籍调查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地籍测量的最终成果。地籍的建立是政府行为,因此,地籍调查工作应由当地的政府进行组织,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成立以主管行政长官为首的地籍调查、土地登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必须责令调查辖区内各级国土部门和行政部门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本辖区内地籍调查工作的实施;地籍调查机构对辖区内的地籍调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协调及检查验收,使地籍调查工作的质量有管理上的保证;随着地籍信息化的逐步完善,还要满足社会公众对地籍资料的需求。

2、做好地籍测量的监察工作

首先,建立健全的地籍测量监察体系,明确对地籍测量的作业、监理、检查进行科学分工,做到各尽其职。明晰监理内部组织的岗位职责和具体分工,通过监理和检查人员的技术指导和检查工作,保证地籍测量的质量。其次,促进地籍测量的程序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将地籍测量工作置于严格的程序控制之下,使作业的主要环节和工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有效地把握作业过程中的活动,适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最后,把握地籍测量各阶段的特性,在进行地籍调查工作中要加强对有关确权政策的把握和调查程序的控制,对在地籍测量中,应多进行旁站监理,重点检查使用仪器的状态是否正常,有关仪器的使用是否规范以及操作是否符合规程规定的要求。

3、加快高科技的应用速度

地籍测量工作应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许多测绘部门已形成了数字图的规模生产,GPS定位系统、WBGPS-Survey测绘系统和GPS-RTK测绘技术的大力应用,是提高地籍测量的准确度和速度的重要方法。

4、加强新闻和舆论监督工作

首先,加强于地籍测量项目区域人们群众的沟通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在工作中落实为广大人们群众服务的精神,倾听项目区域内群众的心声,正确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其次,加强地籍测量作业人员的思想工作,地籍测量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工作量大,应该支持作业人员有新的办法、思想和感悟,加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一定会提高地籍测量的质量。其三,要充分利用报社、电台、电视台进行全面宣传,充分利用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争取社会对地籍测量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发挥新闻舆论的力量为提高地籍测量质量服务。

5、创建信息共享平台

地籍测量部门创建科学的测量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提升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准,这对于土地地籍测量质量的提升有着十分关键性的影响作用。加大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力度,将其能够更好的为整个社会所服务。地籍测量部门需创建较为完善的地理信息管理制度,把现代化办公与计算机通信技术、测量流程及MIS系统有效的统一在一起,经过利用信息化方法来创建统一化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便于能够为地籍测量工作的开展供应真实的信息依据。

6、综合调查

对地籍测量质量掌控工作中综合调查是非常重要的,有关单位及操作队伍需把测量质量进行关键性的掌控,全面开展质量管理工作。这将直接关乎着调查质量结果。经过开展综合调查,能够及时的对地籍测量工作中潜存的问题进行解决,避免隐患的形成。

结束语

综上所述,政府部门只有对地籍测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才能保证土地管理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土地管理部门对地籍测量的认识和管理,对测量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有助于地籍测量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王津桑.地籍测量关键工序探讨[J].江西建材,2014,06:230+232.

[2]叶炳斌.高层建筑施工测量的质量控制[J].城市建筑,2014,06:108.

地籍测量篇3

关键词:地籍测量 关键技术 内外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028-02

1 地籍测量技术概述

地籍测量成果直接为国土资源科学管理、社会经济宏观决策提供基础依据,对国民经济影响极为深远。多年来,我国地籍测量成果不仅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建设用地审批、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基础资料,促进了国土资源的科学管理,土地数据还成为国家实施土地监管、有效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地籍测量为各级人民政府日常决策和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特别是每年的变更调查成果已经成为衡量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效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国土资源管理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数据。地籍测量中充分发挥了“3S”技术、信息化技术的作用,最后全面获取了覆盖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第二次地籍测量的全国性展开,将推动地籍测量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将传统的地籍测量的技术方法推进了一大步。地籍测量技术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为地籍测量方法的选择存在了一定的条件。如何合理选择有效的地籍测量技术方法,实现更高效、无偏差的地籍测量就要先了解各种地籍测量技术方法的特性,才能更科学合理地进行地籍测量技术方法的设计,才能更准确、高效地完成地籍测量工作。

2 地籍测量技术比较

地籍测量技术方法从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全野外法;另一种是内外业一体化法。而对于外业调查中对于补测地物的处理方法有两种:(1)简易补测法;(2)仪器补测法。

2.1 全野外法

全野外法是根据地籍测量内外业两部分的侧重点来划分的。全野外法是指外业部分的时间和调查时间占整个地籍测量的大部分时间。其主要的作业方法是:先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校正,数据源的收集,同时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部分内业解读,输出工作底图,然后外业调查的一种作业方法。其作业流程见图1。

从上面的作业流程可以看出,内业部分解读主要是根据数字正射影像图对行政界线、行政村名矢量化,这种矢量化主要是对照权属协议书和原土地变更数据库,不对地类进行预判,内业作业完后没有内业作业的检查。

2.2 内外业一体化法

内外业一体化法是现在国内比较先进一种技术方法。内外业一体化法是指内业部分的时间占整个地籍测量的大部分时间。其主要的作业方法是:先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校正,数据源的收集,同时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全部内业解读,进行内业检查再输出工作底图,然后进行外业调查的一种作业方法。其流程见图2。

内外业一体化方法主要是作用于内业解读方面,同时辅助于外业调查的的方法充分预判,除了对行政界线和行政村名的矢量化,还包括对各地类和地类范围的预判以及自然村名,图斑预编号,和线状地物的确定等,在进行了内业充分预判后的同时,还对预判结果进行了内业的专业检查。

从人员的技术要求来看,内外业一体化法明显要比全野外法的人员技术要求更高,不但要求技术人员对外业调查要点的掌握,同时对内业数据处理软件也要精通;而全野外法作业人员在和内业作业人员进行交接数据时,容易造成数据丢失,数据质量上得不到保证,作业速度上也远远比不上内外业一体化法。可以看出全野外法主要是适用于数字正射影像比较模糊,根据影像特征无法完全判读,对地类地物判读比较困难时可采用全野外法,这样可减少不必要的内业作业时间。

2.3 补测地物方法

(1)简易补测法:简易补测法是地物补测的主要的常用方法,它主要是利用几何原理,采用简单测量工具对新增地物进行补测。主要有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法、截线法等,适用于补测地物较小或较规整,而且四周有较多的与影像对应的实地明显地物点作为控制的地区。(2)仪器补测法:仪器补测法是指利用测量仪器对新增地物进行补测的方法。由于外业调查范围比较广,作业环境比较差,而且费用比较高,所以该方法主要用于简易补测无法完成的情况。仪器补测的方法有平板仪法,全站仪法和GPS补测法。这三种方法主要都是采用补测地物附近特征比较明显的地物或控制点作为已知点,测量已知地物到补测地物的坐标增量,再插入到工作底图上。

简易补测法和仪器补测法各有各的特点,两者要互相结合,在不同地点采用合适的地物补测的方法。

3 全野外与内外业一体化综合法

地籍测量技术方法主要是全野外法和内外业一体化法,这两种方法的区别不仅反映在内外业工作量的多少的不同,而且还反映在对作业成果的检查上,从作业效率上来说,内外业一体化法要优于全野外法,全野外法是体现在室外作业的工作量较大,而内外业一体化法主要是内业作业时间较多。全野外法采用的是先内业少预判(即只在工作底图上作业权属界线与权属名称),对于地类的确定、线状地物和自然村名全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而内外业一体化法先充分内业预判(对地类,线状地物和自然村名和权属界线等都矢量化,线状地物宽度须外业采集),外业作业还可以对内业情况进行检查和修改,大大的减少了外业的工作量。全野外法的缺点是外业作业工作量太大,外业中除了对线状地物宽度采集和自然村名等反映在调查底图上外,还要对地类范围等的确定;而内外业一体化法只要在室外对室内作业内容的修改少量采集就可。这大大减少了外业的工作量,同时增加了对内业和外业数据的检查。从上面可以看出,对于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方法有三点优点:一是内业的充分预判,减少了外业的工作量;二是内业作业对地类判别,在外业还可以对其范围,地类,位置等的正确性做一次检查;三是对于外业调绘情况的反映在内业矢量数据上更为方便,并能对预判数据再做一次检查和修改。

地籍测量常采用的是全野外法和内外业一体化法综合法。具体流程图见图3。在复杂丘陵、山区,易充分利用并结合两种方法,即对于影像比较模糊,影像地物阴影比较多、影像现势性差的区域,采用全野外法,而对于地势比较平坦,影像清晰的一些区域,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法,同时采用固定作业人员的方法,即内外业为同一作业员,减少在作业员交接时产生的数据的丢失。

通过野外数据采集及处理的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经验:

(1)内业预判,容易出现内业作业标准不统一,矢量化精度达不到要求,地类范围不明确或者错误的情况发生。对于矢量化数据线型及颜色不一致的情况,处理的方法是统一内业作业标准,加强内业质量检查;对于地类范围不明确或者错误的情况,有明显错误的,室内立即修改。但对于内业把握不准的,外业调查后再作修改。(2)以正射影像图作为调查基础底图,解译比较明显、容易判断的线状地物、林地、居民地以及较大的河流、湖泊,无法判断的地方作好标注,进行全野外调查以及对解译的地类图斑进行全野外核实和补充,与权属调查同时进行,依据影像调绘在工作底图上。将地物属性标注在调查底图或记录在《地籍测量记录手簿》上,确保每一地块的地类、界线、权属等现状信息详细、准确、可靠。(3)外业作业时对于行政村合并情况较多的,但却与市民政局提供的村合并和村名称不符,处理方法就是按民政部门提供的资料为准,对于实地行政区界线与权属文件不符时,应签写新的权属协议。

实践证明,对于丘陵、山区面积较大的区域地籍测量的作业方法采用该文设计的方案,既先对影像进行分类,能充分在室内预判的影像,先在室内充分判读,对于影像比较模糊的图幅,采用部分预判的方法处理,这样在室内节省了时间,在野外也有减少了工作量,在进行地籍测量时,既提高了效率,又保证了质量。

参考文献

地籍测量篇4

关键词地籍测量;研究分析;基本方式;测绘工作

中图分类号:P27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地籍测量主要是针对土地进行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地籍测量工作是以地籍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作为基础,并且辅助以相应的测量技术手段,从局部至整体、从单一到全面,精准的测量得出各个土地的实际位置、实际的大小、临界点以及具体的坐标等等,进而为相关建设工程项目的开展与进行以及相关部门的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了进一步的满足地籍测量工作的实际需求,还需要在针对土地权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运用相关的科学技术和操作的手段,在特定的区域之内对所属的界限等进行分析,对土地的基本形状和类型进行测绘,最终计算得出土地的面积,并且绘制出详细的图纸。这一点不仅仅是进行土地管理工作的重点技术支持,更是有效的开展专业性的测绘工作的重要工作步骤。

地籍测量的作用和价值研究

针对地籍测量的基本价值和作用进行研究和分析,是开展一系列工作的基础性环节,同时也是一个重点的工作项目。地籍测量在地籍、地籍的调查以及地籍的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1)地籍。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 用数据、表册和图等形式表示。地籍按发展阶段有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同时还可以根据地籍的特征点进行相应的划分。

(2)地籍测量的价值和意义研究。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是地籍调查中依法认定权属界址和利用现状的技术手段,是地籍档案建立的信息基础。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类型、面积等。地籍测量应根据“测量尽可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多方面的需要”的原则。

(3)地籍测量在地籍调查当中的重要性和基本的意义研究。地籍调查是遵循国家的法律规定,采取行政、法律手段,采用科学方法,对土地及其上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基本状况进行调查。

地籍测量的控制测量研究

根据上文的详细阐述和分析,可以对相关当中地籍测量的基本价值作用、地籍的基本含义、地籍测量在地籍调查当中的实际意义等,有着全面的了解和细致的掌握。接下来,将针对地籍测量工作的主要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为有关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地籍控制测量主要是运用地籍图纸的相关描述、实际的精准度的要求以及实际的坐标位置等等,对某一个区域的大小、现状以及控制点的数量和等级等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般的来讲,按照测量的实际原则和精准度的需求,可以开展相应的野外测量工作、选点工作、技术的设计、埋石等操作,最终得到数据结果。主要的测量技术手段有运用GPS定位技术进行测量的技术方式以及运用基本控制网络的测量方式技术。

(1)在我国的一些大型的城市当中,一般都已经建设起了相关的城市控制网络,在此基础之上,也进行了大量的测绘工作。但是现阶段由于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的加快,经济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城市可谓是日新月貌,所以,现有的技术标准已经难以满足实际的操作需求。在实践的工作当中,针对当前的形势,需要运用GPS定位技术来对控制网络进行加强和改造,最终建立起完善的地籍控制网络。对于边长小于 8 k m ~1 0 k m 的二、三、四等基本控制网和一、二级地籍控制网的GPS 基线向量,都可以采用 GPS 快速静态定位的方法。应用 GPS 快速静态定位方法,精度可达到 1cm~2cm 左右,满足实际的需求,并且提高经济效益。

(2)运用基本控制网络的方式。在使用相关的控制成果之时,需要对所使用的实际成果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审计,同时,在调查研究所得到结果的基础之上,在检查的过程当中,发现问题需要及时的进行改进。对已经设置了三四级控制网络而没有设置一二级控制网络的地区,可以将其作为基础地区,并且加密成为一级或者是二级的控制网络。而对于已经设置了城市控制网络的地区,则可以加密成为相应等级的地籍控制网络。

地籍碎部测量研究

地基控制测量技术是针对地籍进行全面测量的一项关键性的技术手段。而在实践的工作过程之中,地籍的碎部测量也极为关键。其中包含有常规性的地面测量技术手段、GPS定位技术测量技术方法以及摄影测量的技术方式,下文将针对这三种手段进行全面的探究。

(1)常规性的地面测量技术手段。首先需要设定坐标点,在控制点之上设置相应的设备和仪器装置,同时将以控制点作为基本的定向,对控制点与测量的目标点之间的实际距离、所成的角度等进行测定,最终可以得到测量的目标点的具置。现阶段,由于全站仪的采用,使得相关的技术方式可以更加先进化,并且保证地籍测量常规地面测量的精准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此种技术手段目前已经成为了得到区域性的地籍要素的关键方式之一。在实践的工作过程当中,对每一个碎部点所处的位置、高度、水平的角度等进行测量,进而通过计算得出三维坐标,保证测量的精准度和可靠性。

(2)摄影测量技术方式。摄影测量技术方式也可以将其称作为是航空式的测量技术法。此种技术手段主要是依靠航空的摄影影像,来进一步的获得坐标的位置,而此种方式采用的是全部数字影像的方法,来进一步的通过计算得到坐标点的具置,保证了地籍测量工作的可靠。在实践的地籍测量工作过程当中,有时候会出现界址点比较多的情况,或者是地面的可视情况不佳,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就需要采用较高精准度的摄影测量方式,来提升地籍测量工作的准确性。此种技术手段是当前针对我国的城镇地区等进行测量的主要方式之一,并且在多个实践的操作项目当中也有着重要的使用。

(3)GPS地籍测量技术方法。此种方式作为现代化的地籍测量技术手段,在近些年以来得到了非常重要的使用,并且技术也更加的成熟、更加的先进。而相关的数据收集工作也正在向着详细的数据属性这一方面稳步的发展。GPS定位测量主要是提供相关的地理空间信息和位置的坐标信息,其中还包含有地籍的诸多属性等,即道路的等级、道路的宽度。运用此方式之时,需要注重达到数据所实际需求的精准度,同时对于坐标系统的转换工作也需要引起足够程度的重视。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针对地籍测量工作进行详细的探讨和概述,并且以此作为切入点,深入并且详细的针对我国当前阶段的地籍测量工作进行了探析,力求为测量以及测绘工作的进步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王鹏.浅议地籍测量工作的进步与发展【J】.测绘工程,2008.10;92-102

地籍测量篇5

关键词:地籍测量;测绘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 P271 文献标识码: A

一、地籍测量的含义

地籍测量主要是指利用现代测绘技术以一定的精度测定土地境界、土地权属位置、土地面积并以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级的专门测量,它为国家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具有现时性的土地详查资料,并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地籍测量不同与普通的地形测量,地籍测量应随着宗地的土地登记的变更而不断地更新,时时保证地籍资料的现势性。地籍测量是测绘技术与法律的综合应用,地籍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性技术行为;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地籍测量是在地籍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地籍测量具有勘验取证的法律特征;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地籍测量工作有非常强的现势性;测绘人员不仅要具有熟练的测绘技能,而且还应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事地籍测量的技术人员应有丰富的土地管理知识。 

二、地籍测量的基本方法 

1、地籍碎部测量的极坐标法

在控制点A 上架设仪器,并以控制点A和点B 定向,由于全站仪的广泛应用,该法已成为目前获取地籍要素的主要方法,通过直接将每个碎部点的高度角,水平角和斜距自动记录在电子手簿或掌上电脑上,直接解算界址点的三维坐标。 2、利用全站仪的界址点测量

对于高层建筑物或较为隐蔽的地区,R TK 接收机接收条件不好,测量状态无法固定时,则应用全站仪进行界址点测量。所用全站仪都具有自动记录和内存管理功能,外业直接观测界址点的平面坐标,并记录在全站仪内存中。在测量过程中注意画草图,由于全站仪的测量的坐标精度高,且又能如实记录数据,方便地向计算机传输数据,所以也是数字测图的主要方法。在部分界点和地物点无法用仪器直接施测时,可在图根点或界点上用钢尺测量取栓中采用距离交会法,内外分点法等几何方法求其坐标,量取栓距时应注意要有多余条件检核,以排除粗差,对作为起算点的界址点应量取至少1~ 2 条界址边长,检核其精度。 3、白纸成图法

白纸成图法包括大平板仪,小平板仪配合经纬仪等作业模式,它是一种图解成图法,在建立图解地籍时,最初图解地籍测量是建立在平板仪测图技术基础上的,由于平板仪测量法不能提供精确的野外实测坐标数据,而只能得到图解资料,因而只能提供图解地籍,随着解析测量方法以及摄影测量法的广泛采用,平板仪测量法已逐步被取代。

4、摄影测量法

摄影测量法也称航空摄影测量法,是一种利用被摄物体影像来重建物体空间位置和三维形状的技术,主要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的方法求得界址点坐标。界址点的数目很多,地面通视不良的情形下,采有高精度的摄影测量方法是经济有效的,对于采用其它方法施测界址点坐标,而用航测法绘制地籍图,更是我国当前城镇地籍测量的主要方法之一。 

三、地籍测量技术的应用分析

1、GPS——RTK 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1.1控制测量 

传统的控制测量采用三角网、导线网方法来施测,不仅费工费时,要求点间通视,且精度分布不均匀,在外业中也不知道测量精度如何,采用常规的GPS静态测量,在外业测量过程中不能实时知道定位精度。外业完成后,回到业内处理后发现精度不合要求,还必须返测,而采用RTK来进行控制测量,在测量过程中,同时接受基准站和卫星同步观测数据,实时解算整周未知数和用户站的三维坐标,如果解算结果的变化趋于稳定,且其精度已满足设计要求,便可以结束实时观测,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观测效率。

1.2土地利用动态测量

主要包括宗地测量、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测量和违法用地测量等。传统的测量方法是利用已知控制点,利用全站仪逐步测量待测点坐标,都要求带测点和控制点完全通视,操作人员一般为2-3人。采用RTK技术后,仅需一人背着仪器到要测的待测点或特征点上停留1~2s,同时输入特征编码,把一整个区域或宗地测完后回到室内,由专业的软件接口就可以输出所要求的图幅。如配备电子手薄则可进行各种专题图的可视化测量,如铁路带状地籍图、电力系统地籍图、水利流域地籍图等专题图。

1.3界址点放样测量

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是界址点放样测量的主要内容,工作要求是采用一定仪器把设计好的点位在实地给标定出来。传统常规的放样方法很多,如经纬仪交会放样,全站仪的边角放样等,一般要放样出一个设计点位时,往往需要多次来回移动目标,而且需要2-3人操作。如果点位不通视,那么还需利用更多的已知点,程序十分复杂,工作效率很低。采用RTK技术放样时,仅需把设计好的点位坐标输入到电子手薄中,背着GPS接收机,它会提醒你走到要放样的位置,既迅速又方便,由于GPS是通过坐标来直接放样的,而且精度很高也很均匀,因而在外业放样中效率会大大提高,且只需一个人操作。 

2、全数字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全数字测绘是在现代机助制图技术下发展起来的高新测图技术。是以传统的白纸测图原理为基础,采用数据库技术和图形及数字处理方法,实现地图信息的获取、变换、传输、识别、存贮、处理、显示、编辑修改和计算机绘图。实用全数字测绘技术,实现一体化作业,大大减轻了室外作业的强度,缩短了成图周期,采用全站仪进行野外采集工作半径大,所需控制点数目比传统白纸测图大大减少。将传统的逐级控制方法与现代测量技术手段相结合,既保证了成果的高精度,又保证了作业的高速度。打破传统的观念与局限,使整个作业流程方便快捷,作业人员得心应手。精度永远保持不变充分体现出一图多用的优势,避免了重复测绘,节约了资金。 

4、GIS在 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在地籍、地形的测量技术中,其中的GIS技术正在不断的全方向发展。互操作地理信息系统是GIS 技术系统集成平台, 可实现异构环境下多个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之间的通讯协作。基于WWW的GIS (WEB GIS) 是利用Internet 技术在网络上空间信息, 供用户浏览使用, 成为GIS 社会化大众化最有效的途径。面向对象和构件的GIS 是把GIS 功能模块划分为若干个标准控件, 分别完成不同的功能, 并通过可视化工具集成起来, 形成最终GIS 的应用。嵌入式GIS 是把GIS 功能和嵌入式设备、嵌入式操作系统相结合的创造更自由随意的GIS应用的模式。三维GIS (3D GIS) 目前研究重点集中在三维数据结构的设计优化实现, 立体可视化技术的应用, 三维系统功能和模块设计等方面。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 其核心思想是利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地球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在GIS 软件的开发上, 更换平台和环境,扩展数据库管理系统、更改一切语言和开发模式。在理论研究的方面, 时空数据处理及其三维GIS还是当前的热点, 随着计算机处理的能力和多维空间可视化技术方面的进步, 推进商品化的多维GIS将为时不远。

结束语

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它是以地籍调查为依据,以测量技术为手段,从控制到碎部,精确测出各类土地的位置与大小、境界、权属界址点的坐标与宗地面积以及地籍图,以满足土地管理部门以及其它国民经济建设部门的需要。 

参考文献

地籍测量篇6

关键词: GPS技术;地籍测量;精度要求;方法

地籍测量作为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础,主要是为了获取和表达地基信息。运用先进的GPS测量技术可以准确的测量出土地位置的界限,大小以及坐标。这种技术的运用,给土地管理工作人员带来很大的便捷,满足了土地管理部门以及有关部门的需要。随着对测量技术的不断更新,而对于地籍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测量技术的创新,新的测量技术才能不断改进测量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RTK作为GPS测量技术的新改革是一种动态技术能够满足测量精准、快速的要求,是一种适应时展要求的技术改革。

1 GPS技术概括

GPS作为一种定位系统,对于各种领域的应用都有一定的影响,与传统的测量系统相比,GPS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对于难度系数大的测量工程也能够通过GPS的运用得到解决。

1.1 GPS定位原理

GPS作为一种先进的定位系统,它主要的原理将一颗卫星作为已知位置,接收机接收GPS卫星发来的信息,算出距离作为基本观测量作为定位。通过天空上的四颗卫星发来的信息,传到GPS接收机上,使用伪距离测量方式或者载波相位测量,排出一颗卫星不正确的位置,然后确定接收机的位置,通过计算做出三维坐标系。运用这种原理测出的数据精准、误差小对于各领域的使用都有很大的帮助。

1.2 GPS技术的特点

传统的测量需要消耗过多的人力与物力,不仅工作效率很低,而且非常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GPS测量技术是一种简单的、测站之间无需通视的简单操纵系统,这样就降低了工作难度,定位准而且测量出来的结果准确度高,避免了重复测量以及测量之中由于外界因素影响带来的误差。在地籍测量中的使用完全可以满足土地管理的需求,有效地改善了测量中存在的问题。

2 GPS地籍测量要求

地籍测量是为了获取和表达地籍的信息,满足相关部门的需要,为土地管理提供相关精准、可靠的数据作为档案备份。GPS在地籍测量上的运用是当今测绘技术的一种集成表现对测量有一定的精确要求。

2.1 地籍控制测量精度要求

地籍控制测量是根据土地的界限需求精度的方式,然后通过仪器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测量原则测量出在规定的测区内的控制点的分布情况。一般有以下两种测量包括基本控制测量地籍控制测量,对这两种测量都有基本的精度要求。而精度指标是一种衡量GPS网技术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测量的过程以及结果比较得出测量技术的可实施性。地籍测量的精度是根据界限的精度以及地基图的精度而产生的,对其误差要求也比较高,为了减少地籍测量中误差的较大导致影响土地的管理工作,根据《地籍测量规范》对地籍控制点相对起算点的误差要求很精准,上下不超过0.05m才能满足地基测量的精度要求。

2.2 地籍碎部测量精度要求

地籍碎步测量一般是指局部区域、范围很小界址点、坐标的测量,包括土地的界限、权属界点、房角、围墙、路、海岸、滩涂等物测的测量。然后去内业连线就可以达到所需要求。对于界址点来说,根据地域的面积很大以及各地经济的发展的不平衡,所以要求的精度也不同,一般界址点都是都是运用测量手段获取界址点的坐标信息,然后用数字表达出地理位置的准确方位,是地块地理位置的依据。界址点的坐标对于土地权限有着法律的保护作用,如果遭到破坏或者外界因素的影响,会用测量放样的方法使界址点的坐标回复原本的数据。现在一般对于碎步测量都是用的GPS系统中RTK测量技术,这种技术一般都是在现场直接进行数据的处理,不需要返回业内进行处理,不仅减少了作业量,而且对于数据的精准度有了很大的改变。

3 GPS在地籍测量中的实际运用

随着测量工程的不断进步就需要应用新的技术来满足在工程中遇到的难题。一般户外的测量会给工作者到来很大的麻烦,所以通过测量技术的发展,GPS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户外测量带来了很大的便捷。它的快速动态系统能够计算出所需坐标,然后记录数据。与传统的测量系统比较有了很大的改革,特别是用途发面,GPS目前在各种领域内都有一定的使用,包括海、路、空的各种应用。主要是由于GPS的测量不需要站点之间的通透,这样就能独立高效的完成任务。

3.1 运用GPS测量定位网的设计原则

目前许多城市的控制网比较繁杂,对于点的选择很重要,GPS系统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铁路、公路的还有一些建设的控制网都需要GPS系统的应用。它的精度指标很高,一般满足了二等控制网的要求,这就说明GPS系统在控制网中存在的重要性。在地籍测量中GPS也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大大的减少了测量中繁琐的程序。所以运用GPS测量定位网的设计要遵循三个原则。首先要构成回路,我们知道有回路才能够接收和发送信息。所以要将GPS网从整体到局部的布置,从总的网环路到子环路中要构成闭合的GPS网,或者采取附和路线,构成所需GPS网。因为GPS网存在的形式一般是三角网状,所以构建回路对于GPS控制网起着关键作用。其次要是GPS网与以前控制网联合测量。这说明GPS网测量的数据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评估来决定。在进行计算时候,所需坐标必须至少将3个点与已有的控制网中点的重合,来满足测量中布设的GPS网。最后边长与精度是测量所需的主要指标,因为测量不需要站点与站点之间的通透,这就要求对网点之间的距离进行严格的控制,才能满足测量时所需的要求。对于误差要尽量去避免,提高精度的尺度。

地籍测量篇7

关键词:城镇地籍测量 GPS RTK 应用

土地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及时了解与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数量和空间特点, 对于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土地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国土资源部门靠原有传统的手工操作白纸图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效率的需求, 没有一套较完善的国土资源地籍测绘数字技术数据供监测、决策时使用,将会阻碍很多工作的开展。为强化土地资源管理, 满足社会对土地资源信息更多、更细、更完善的服务要求,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只有充分应用现代先进的数字测绘技术和设备去获取实时地籍测绘资料,才能做到真正的科学决策和高效管理。

1 GPS 在地籍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GPS 卫星定位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地籍测量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应用GPS 进行地籍控制测量,点与点之间不要求互相通视。这样就避免了常规地藉测量控制时, 控制点位选取的局限条件, 并且布设成GPS 网状结构对网精度的影响也甚小。由于GPS 技术具有布点灵活、全天候观测、观测及计算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 使GPS 技术在国内各省市的城镇地籍控制测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GPS 技术进行地籍测量的控制, 没有常规三角网布设时要求近似等边及精度估算偏低时应加测对角线或增设起始边等繁琐要求。只要所使用的GPS 仪器的精度与等级控制精度相匹配, 控制点位的选取符合GPS 点位选取的要求, 那么所布设的GPS 网精度就完全能够满足地籍测量规程的要求。

1.1 GPS 地籍控制网点的精度和密度

地籍测量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全测区的控制测量, 它是测绘地籍图件和数据采集的基础, 而地籍控制网点的精度和密度主要是为满足测量土地权属范围的特征点即界址点服务的。GPS 地籍网可按测区范围和先后次序分基本网和加密网两类。由于城镇界址点密度较大, 故在保证网点点位精度的条件下, 控制点密度力求增大到便于测定界址点, 必要时可在GPS 网下再加密一级图根导线, 以便于能直接从图根点测定界址点。在同样视线良好的情况下, 由于全站仪相对于传统经纬仪在测角、测距精度方面都要高, 因此应用GPS+ 全站仪进行工程测量时, 碎部点的距离可以放大, 图根点的密度也可作相应降低。边长可放宽至100 至300 米,其各边比常规网边长变化幅度大并且长短边结合灵活方便, 因此各级网可视需要分期布设,也可一次性混合布设到需要的密度。

为提高GPS 测量精度, 应尽量避免在障碍物、高压电线或变电器、大面积水域附近使用,以免影响卫星信号的接收。当必须在有障碍物的地方定点时, 应尽量使机子处于相对空旷的地方使信号接受准确; 高压电产生的磁场对GPS 的信号有干扰, 必须在有电磁干扰的地方定点时应采取差位定点即把定点位置平移几米, 以避免电磁干扰。并在草图中注明在正式绘图时复位。

1.2 位置基准点的偏差对GPS 网的影响

应用GPS 定位技术代替常规测量技术建立地籍控制网时, 由于GPS 定位得到的是WGS-84 坐标系的三维坐标差, 故GPS 在参考椭球面上的网形与其在参考椭球面上的位置基准有关。在经度方向上位置基准的偏差能使GPS 网产生整体旋转, 但对于一定范围内、高差较小的GPS 网而言, 其位置基准在经纬度方向上的偏差( 一般100m 以内) 对投影在椭球上网形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对于高差较大的GPS 网则要求有较精确的起算数据。由于位置基准在高程方向的偏差使投影在椭球面上的GPS 网的尺度发生变化, 所以可用常规方法测定高程。

1.3 GPS 地籍控制网的优化设计

与传统三角测量相比,GPS 数字测量具有更为复杂的函数和随机模型。尽管GPS 具有灵活多变的布网方式, 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但是如何总结工作经验, 对GPS 地籍控制网进行优化设计, 使其测量结果更能显示出GPS 卫星定位技术的高精度与高效益并在地籍调查监测中发挥重大作用,是今后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2 GPS 技术引入地籍细部测量

地籍细部测量是地籍测量的核心, 是在地籍平面控制网的基础上, 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及地类界线等, 并计算面积、测绘地籍图、绘制宗地图。《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采用解析法和勘丈法进行测量时, 城镇街坊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间距、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为±10cm; 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的界址点及村庄内部界址点间距、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为±15cm 。采用解析法测定时,城镇街坊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相对邻近图根点点位中误差为±5cm , 界址点相对邻近图根点点位允许误差为±10cm ; 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的界址点及村庄内部界址点相对邻近图根点点位中误差为±7.5cm , 界址点相对邻近图根点点位允许误差为±15cm 。

利用GPS 技术进行地籍细部测量完全能够满足上述精度要求。因此在适合布设GPS 点的测区可使用该项新技术。而对于GPS 卫星信号接收受到遮蔽影响的地带可使用全站仪、测距仪、钢尺等测量工具, 采用解析交会法、极坐标法、图解交会法等进行地籍细部测量,这样有利于加快地籍细部测量进度。

3 RTK 技术在建设用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地籍测量篇8

关键词:RTK;组成与工作原理;影响因素;应用

中图分类号:P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043-1

1 RTK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RTK由基准站、移动站组成。基准站由一个GPS接收机和一个发射电台组成;移动站由一个GPS接收机和电子手簿组成。基准站架设在一个已知点,将从卫星接收到的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通过数据链(无线电波)一起传送给移动站,而移动站要随着外业测量人员到各个测点上进行测量,它除了接收基准站通过数据链传输过来的数据,同时还要自己从卫星上采集数据,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历时不到1s。

2 影响RTK的因素

2.1 空间障碍物

GPS依靠的是接收距离地面约2万km的卫星发射来的无线电信号。相对而言,这些信号频率高、功率低,不易穿透可能阻挡卫星和GPS接收机之间视线的障碍物。事实上,存在于GPS接收卫星之间路径上的任何障碍物都会对系统的测量产生不利的影响。有些物体会完全屏蔽卫星信号。因此,GPS不能在卫星信号达不到的地方使用,如室内、隧道内或水下。有些物体会部分阻挡、反射或折射卫星信号,如在树林茂密的地区,卫星信号会很差,难以达到厘米级的精度。

2.2 电磁干扰

RTK作业的另一个不利因素来源于RTK传输数据链本身。RTK数据链的工作与周围的电磁环境以及作用距离都有较大的关系。在高压线下、电视发射塔以及其他强电磁环境下,接收机接收到的卫星信号会产生畸变,使RTK测量结果产生偏差。因此,要尽量避免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业,不能将基准站架设在这样的环境下。远离这些强电磁环境,距离不能小于200m。

2.3 基准站假设高度

基准站是一个卫星信号接收机,也是一个无线电发射台,要实时地把接收到的卫星数据及已知数据传输给移动站接收机。基准站的架设高度与其作用距离有关。在通常情况下,应尽量将基准站架设在较高的地方。同时,因基准站发射的信号会受到障碍物的阻挡,因此基准站与移动站之间不应有大的障碍物。

3 RTK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RTK具有的省时、省力、操作简单、精确度和准确度高等特点,是传统测量工具所不能比的。以下介绍我们在地籍测量工作中确定基准站位置、坐标系选择、确定基准站坐标的方法及编辑部测量等方面的实际操作。

3.1 确定基准站位置

从影响RTK的因素来看,基准站的位置对地籍测量工作有很大的影响。要选择一个好的基准站架站点位。条件好的基准站架设点位要满足以下几方面条件:①基准站架站点位置相对较高;②四周开阔,且无障碍物;③远离电磁干扰源。

这样可以保证基准站接收到的卫星数多,受到干扰少,保证地籍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一般选择将基准站架设在视野好的楼顶上。这样可以避开不利因素对RTK的影响,避免他人的破坏。将基准站架设在这样的地方,可以接收到8-10颗以上卫星的信号。

3.2 选择坐标系

在基准站架设好以后,就可以在移动站的电子手簿上,利用厂家提供的应用软件“设置”菜单下的相应子菜单命令进行坐标系的设置。坐标系可以是地方坐标系,也可以是自定义(任意)坐标系。使用地方坐标系,还要对四参数、七参数进行设置,将“北京54”坐标系转换成地方坐标系。同时,还要对投影参数进行设置。在实际工作中建议使用“北京54”坐标系。

3.3 确定基准站坐标

基准站的坐标是根据基准站架设在已知点上,还是架设在未知点上,有2种确定方法。如果基准站架设在已知点上,就可以直接应用已知坐标;如果基准站架设在未知点上,就要通过一个已知点来进行校验。我们采用的是基准站架设在未知点上,因为高等级的已知点一般都是在距城镇距离较远的山上,若将基准站架设在这样的已知点上,不变基准站的看护,且搬运也不方便,所以我们选择了基准站架设在楼顶上一个条件好的未知点上。在城外的山顶上选择2个已知点,将移动站移到一个已知点上,通过电子手簿上的应用软件(天王星)“测量”菜单下的“校正向导”命令,来一步步确定基准站由未知点变成了已知点。然后在移动站移到另一个已知点上,进行测量,用测量结果与该点的已知坐标进行比较,如果精度满足要求,就可以进行细部测量。

3.4 细部测量

地籍测量篇9

关键词:数字测绘;3S技术;数字国土

随着以数字测绘、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现代测绘技术体系的建立,4D产品以及高精度、高效率的新型测绘仪器的出现,地籍测量与现代测绘新技术的结合逐渐紧密,使地籍测绘从理论到实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代地籍测量主要是指利用现代测绘技术以一定的精度测定土地界、土地权属位置、土地面积并以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级的专门测量,它为国家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具有现时性的土地详查资料,并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同时,应国土资源部“一五”规划的要求,“数字国土”工程已全面展开,因此,地籍测量必须为进一步建立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系统提供准确、合理、规范、全面的基础数据。传统的地籍测量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现代测绘技术和方法正发挥着巨大作用。

1 现代地籍技术的测量模式

地籍测量专业性强,地籍数据具有法律效力,对数据精度要求高,配套的成果资料现时性强,同步变更需及时。因此,根据地籍测量所特有的专业性,现代测绘技术对于地籍测量来讲,主要有野外数字测量、GPS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内业扫描数字化测量4种模式。受环境和技术的约束,这些模式各有优、缺点,但能相互补充,从而实现地籍信息的全覆盖采集。

1.1 野外数字澜置模式

数字测绘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产业和计算机制图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成为现代测绘的主流。全野外数字测绘产品主要是全野外测绘的基础数字地形图、地籍图,是建立适用于国土、规斯.房产、城建、水利、电力等部门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基础信息库来源。地籍也是如此,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系统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运用这种测量模式采集的数据。同时如果基础数字测绘产品质量标准较好,可供不同部门使用,避免资金的重复投入。

针对数字地籍测量的三个环节——确权、测量、编绘,作业流程的科学化是保证质量的关键,同时还要注意作业工具的合理选择与搭配。野外数字测量主要使用的是全站电子速测仪,根据所搭配使用的硬件不同分为3种方式:

(1)全站仪+电子记录簿+测图软件。这种方式是利用全站仪在野外实地测量各种地籍要素的数据,在数据采集软件的控制下,实时传输给电子记录簿,经过预处理后,按相应的格式存储在数据文件中,同时配绘草图,供测图软件进行编辑成图。全站电子速测仪、电子手簿是目前最新的测量仪器,同传统的测量手段相比,智能化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够实现角度、距离的自动计算,技术容易掌握,但受硬件设备的限制,操作可视性较差,草图容易出错,功效不高。

(2)全站仪+便携式计算机+测图软件。这是一种集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于一体的数字式地籍测量方式。通过全站仪在实地采集全部地籍要素数据,由通信电缆将数据传输给便携式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实时处理并显示所测地籍要素的符号和图形,原始采样数据和处理后的有关数据均记录于相应的数据文件或数据库中。由于现场成图,具有直观、快速、高效的优点,但价格昂贵、野外环境适应能力较差。

(3)全站仪+掌上电脑(PDA)+测图软件。作业方式与全站仪+便携式计算机+测图软件方式相同,采用蓝牙传输,这种系统定位于地籍数据的前端采集部分,通过使用体积较小、便于携带的PDA来满足外业测量的智能化、电子化要求。从地籍测量外业的结果来看,该系统具有多种数据格式的融合显示、多种地籍测量方法的可视化实现、自由测站的自动化计算功能,并且掌上电脑价格低廉、操作简便、现场成图、速度和效率都很高。这种系统虽然不完善,随着硬件和软件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2 GP8测量模式

GPS本身就是现代测绘技术的一种标志。在现代地籍测量中主要用GPS控制整个测区,以满足精度的需要。随着RTK技术的迅速发展,GPS+RTK技术几乎覆盖整个测量领域。这种测量模式能实时地获取地籍要素坐标信息,能在满足地籍测量高精度的前提下,在作业现场提供经过检验的测量成果,摆脱后处理的负担和外业返工的困扰。GPS—RTK技术卡要有两种方式:

(1)GPS-RTK接收机+测图软件。利用GPS—RTK接收机在野外实地测量各种地籍要素数据,经过G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预处理,按相应的格式存储在数据文件中,同时配绘草图,供测图软件进行编辑成图。GPS-RTK接收机是一种实时、快速、高精度、远距离的数据采集设备。其显著的优点是控制点大大减少,测量效率大大提高。其存在的缺点是必须绘制测量草冈,一些无线电死角和卫星信号死角无法采集数据,必须用全站仪进行补充。

(2)GPS-RTK接收机+全站仪+掌上电脑+测图软件。这种模式将克服集中数字测量模式的缺点,发挥各自的优点,可适应任何地形环境条件和任意比例尺地籍图的测绘,实现全天候、无障碍、快速、高精度、高效的内外业一体化采集地籍信息。

1.3 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

应用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进行地籍测量前景非常广阔。随着航空航天影像信息获取手段朝着多平台、多时相、多传感器、高分辨率、高光谱和快速机动的方向发展,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将成为地理空间信息获取与更新的主要数据源,以激光测距系统(LIDAR)、激光成像雷达、双天线SAR系统、数字摄像机、GPS/INS为主体的机载三维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等多种数据获取手段的迅速发展,不但能完成地籍线划图的测绘,还可以得到各种专题的地籍图,同时利用卫星遥感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为快速及时的变更地籍测量作好参照。由于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较高,数字摄影测量主要以大比例尺航空像片为数据采集对象,利用该技术在航片上采集地籍数据,其控制点和目标点主要采用航测区域网法和光束法进行平差,即所谓的空三加密,进而通过专有数字摄影测量的数据处理软件,完成地籍测量的内外业。

数字摄影测量与模式得到的地籍图信息丰富,实时性强,既具有线划地图的几何特征,又具有数字直观、易读的特性;地籍图上的界址点完善。不受通视条件的限制;除要用GPS像控和地籍权属调查外,大部分工作均是在内业中完成,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是一种广有前途的地籍测量模式。

1.4 内业扫描数字化测量模式

用扫描数字化方法对已有地形图或地籍图采集数字化地籍要素数据,而界址点的坐标数据则由之前所述的两种模式测出和计算得到,或把已有界址点的坐标数据输入计算机,然后将这两部分数据叠加,并在数据处理软件的控制下得到各种地籍图和表册。

“准地籍测量”就是近年来出现的内业扫描数字化模式,即在已有的地形图上根据地籍台账实地标绘宗地界址线,划分街道、街坊、调查区及编号,调查宗地座落、地名、门牌号码、房屋结构及层数,标示不清或精度不符时,可待日后做地籍调查和变更填补;这种地籍测量模式的前提条件是要求测区内的地形图或地籍图现时性强,并且具有完备的控制点和目标点。

鉴于现代测绘技术存地籍测量中的几种模式,可以总结现代地籍测绘技术的几个特点:专业性、数字化、网络化,即以数字化的采集模式获取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地籍要素,并最终建立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网络办公自动化。但是上述四种模式以及各种组合方式各有优、缺点和适应范围,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单独使用。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各种模式的适用环境和作业单位的实力背景,可以选择经济、高效的测量模式,以达到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

2 现代地籍测绘与“数字国土”的关系

现代地籍测绘、地籍信息系统与“数字国土”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地籍测绘为建立地籍信息系统提供基础数据,但为了有效管理和共享大量的地籍测绘成果,需要建立一个地籍信息系统,进而就可以存放各种图形和属性等信息,并对国土资源部门进行从“部”到“厅”到“局”的各种行政级别上的空间应用分析。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等的作用下,人们共享该数据库资源。“数字国土”包括广泛的数据和信息,高分辨率影像和数字地图是其中的重要数据之一,地籍测绘正是地籍信息系统建设及其网络体系建设即“数字国土”的重要内容。现代地籍测绘、地籍信息系统和“数字国土”的关系。

3 现代地籍测绘技术的基本框架

现代测绘技术是运用到地籍测量中的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它是融地籍测量外业、内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作业系统。其最大优点就是在完成地籍测量的同时可建立地籍数据库,并通过一定的途径建立地籍管理系统,为完成“数字国土”工程、实现电子政务和现代地籍管理奠定基础。现代地籍测绘主要是采用自动采集地籍要素的方式,利用全站仪、计算机或PDA采集地籍要素,传输到计算机上,运用专用的地籍数据处理软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编辑和入库。其基本流程为:

(1)资料分析:对测区已有的地籍数据进行分析,熟悉测区地形,根据本身已有的设备和最终建立地籍数据库的要求确定采用何种测量技术。在资料分析过程中,可以考虑能否使用“准地籍测量”。

地籍测量篇10

关键词:现代测绘技术地籍测量数字测绘 基本框架

中图分类号:P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现代测绘技术的测量模式

现代测绘技术对于地籍测量来讲,主要有野外数字测量、GPS 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内业扫描数字化测量四种模式。受环境和技术的约束,这些模式各有优缺点,但能相互补充,从而实现地籍信息的全覆盖采集。

1.1野外数字测量模式

数字测绘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产业和计算机制图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成为现代测绘的主流。全野外数字测绘产品主要是全野外测绘的基础数字地形图、地籍图,是建立适用于国土、规划、房产、城建、水利、电力等部门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基础信息库来源。地籍也是如此,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系统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运用这种测量模式采集的数据。同时如果基础数字测绘产品质量标准较高,可供不同部门使用,避免资金的重复投入。针对数字地籍测量的三个环节———确权、测量、编绘,作业流程的科学化是保证质量的关键,同时还要注意作业工具的合理选择和搭配。野外数字测量主要使用的是全站电子速测仪,根据所搭配使用的硬件不同分3 种方式:

①全站仪+电子记录簿 (如 PC-E500,GRE3,GRE4 等)+测图软件。是利用全站仪在野外实地测量各种地籍要素(控制点和目标点)的数据,在数据采集软件的控制下,实时传输给电子记录簿,经过预处理后,按相应的格式存储在数据文件中,同时配绘草图,供测图软件进行编辑成图。全站电子速测仪、电子手簿是目前最新的测量仪器,同传统的测量手段(外业白纸测量、内业数字化)相比,智能化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够实现角度、距离的自动计算,技术容易掌握,但受硬件设备的限制,操作可视性较差,草图容易出错,功效不高。

②全站仪+便携式计算机+测图软件。是集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于一体的数字式地籍测量方式。通过全站仪在实地采集全部地籍要素数据,由通信电缆将数据传输给便携式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实时处理并显示所测地籍要素的符号和图形,原始采样数据和处理后的有关数据均记录于相应的数据文件或数据库中。由于现场成图,具有直观、快速、高效的优点,可价格昂贵、野外环境适应能力较差。

③全站仪+掌上电脑(PDA)+测图软件。作业方式与②相同,采用蓝牙传输,这种系统定位于地籍数据的前端采集部分,通过使用体积较小、便于携带的 PDA 来满足外业测量的智能化、电子化要求。从地籍测量外业的结果来看,该系统具有多种数据格式的融合显示、多种地籍测量方法的可视化实现、自由测站的自动化计算功能,并且掌上电脑价格低廉、操作简便、现场成图、速度和效率都很高。这种系统虽然不完善,随着硬件和软件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2 GPS 测量模式

GPS 本身就是现代测绘技术的一种标志。在现代地籍测量中主要用GPS 控制整个测区,以满足精度的需要。随着 RTK 技术的迅速发展,GPS+RTK 技术几乎覆盖整个测量领域。这种测量模式能实时地获取地籍要素坐标信息(通过实例证明,可以得到厘米级甚至更高精度),能够满足地籍测量高精度的前提下,在作业现场提供经过检验的测量成果,摆脱后处理的负担和外业返工的困扰。GPS 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应用普及,它在城市测量中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当前,利用多基站网络 RTK技术建立的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Continuous OperationalReference System,缩写为 CORS)已成为城市 GPS 应用的发展热点之一。CORS 系统是卫星定位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通讯技术等高新科技多方位、深度结晶的产物。GPSRTK 技术主要有两种方式:

①GPSRTK 接收机+测图软件。利用 GPSRTK 接收机在野外实地测量各种地籍要素数据,经过GPS 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预处理,按相应的格式存储在数据文件中,同时配绘草图,供测图软件进行编辑成图。GPSRTK 接收机是一种实时、快速、高精度、远距离的数据采集设备。其显著的优点是控制点大大减少,测量效率大大提高。缺点是必须绘制测量草图,一些无线电死角和卫星信号死角无法采集数据,必须用全站仪进行补充。

②GPSRTK接收机+全站仪+掌上电脑+测图软件。克服集中数字测量模式的缺点,发挥各自的优点,可适应任何地形环境条件和任意比例尺地籍图的测绘,实现全天候、无障碍、快速、高精度、高效的内外业一体化采集地籍信息。

1.3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

应用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进行地籍测量前景非常广阔。随着航空航天影像信息获取手段朝着多平台、多时相、多传感器、高分辨率、高光谱和快速机动的方向发展,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将成为地理空间信息获取与更新的主要数据源,以激光测距系统(LIDAR)、激光成像雷达、双天线 SAR 系统、数字摄像机、GPS/INS 为主体的机载三维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等多种数据获取手段的迅速发展,不但能完成地籍线划图的测绘,还可以得到各种专题的地籍图(如正射影像地籍图、三维立体数字地籍图等),同时利用卫星遥感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为快速及时的变更地籍测量作好参照。由于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较高,数字摄影测量主要以大比例尺航空像片为数据采集对象,利用该技术在航片上采集地籍数据,其控制点和目标点主要采用航测区域网法和光束法进行平差,即所谓的空三加密,进而通过专有数字摄影测量的数据处理软件,完成地籍测量的内外业。数字摄影测量与模式得到的地籍图信息丰富,实时性强,既具有线划地图的几何特征,又具有数字直观、易读的特性;地籍图上的界址点完善,不受通视条件的限制;除要用GPS 像控和地籍权属调查外,大部分工作均是在内业中完成,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是一种广有前途的地籍测量模式。

1.4 内业扫描数字化测量模式

用扫描数字化方法对已有地形图或地籍图采集数字化地籍要素数据,而界址点的坐标数据则由之前所述的两种模式测出和计算得到,或把已有界址点的坐标数据输入计算机,然后将这两部分数据叠加,并在数据处理软件的控制下得到各种地籍图和表册。“准地籍测量”就是近年来出现的内业扫描数字化模式,即在已有的地形图上根据地籍台帐实地标绘宗地界址线,划分街道、街坊、调查区及编号,调查宗地座落、地名、门牌号码、房屋结构及层数,标示不清或精度不符时,可待日后做地籍调查和变更填补;这种地籍测量模式的前提条件是要求测区内的地形图或地籍图现时性强,并且具有完备的控制点和目标点。

鉴于现代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几种模式,可以总结现代地籍测绘技术的三个特点:专业性、数字化、网络化,即以数字化的采集模式获取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地籍要素并最终建立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网络办公自动化。但是上述四种模式以及各种组合方式各有优缺点和适应范围,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单独使用。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各种模式的适用环境和作业单位的实力背景,可以选择经济、高效的测量模式,以达到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

2 现代地籍测绘与“数字国土”的关系

现代地籍测绘、地籍信息系统与“数字国土”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地籍测绘为建立地籍信息系统提供基础数据,但为了有效管理和共享大量的地籍测绘成果,需要建立一个地籍信息系统(其核心就是数据库),进而就可以存放各种图形和属性等信息,并对国土资源部门进行从“部”到“厅”到“局”的各种行政级别上的空间应用分析。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等的作用下,人们共享该数据库资源“。数字国土”包括广泛的数据和信息,高分辨率影像和数字地图是其中的重要数据之一,地籍测绘正是地籍信息系统建设及其网络体系建设即“数字国土”的重要内容。

3 现代地籍测绘技术的基本框架

现代测绘技术是运用到地籍测量中的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它是融地籍测量外业、内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作业系统。其最大优点就是在完成地籍测量的同时可建立地籍数据库,并通过一定的途径建立地籍管理系统,为完成“数字国土”工程、实现电子政务和现代地籍管理奠定基础。现代地籍测绘主要是采用自动采集地籍要素的方式,利用全站仪、计算机或 PDA 采集地籍要素,传输到计算机上,运用专用的地籍数据处理软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编辑和入库。其基本流程为:

3.1 资料分析:对测区已有的地籍数据(包括已有的地形图、地籍档案资料、已有的控制料和电子文档等)进行分析,熟悉测区地形,根据本身已有的设备和最终建立地籍数据库的要求确定采用何种测量技术。在资料分析过程中可以考虑能否使用“准地籍测量”。

3.2 数据获取:数据获取途径包括两种:第一种是通过上述分析,直接利用已有的资料,如原始的正确的地籍档案资料等;第二种是野外直接采集与收集。数据采集必须根据建立数据库的要求,得到适宜的数据格式。数据获取的内容一般包括全要素地形数据、地籍数据、地类数据、控制数据。

3.3 数据编辑、整理、入库:对于获取的各种数据,按照数据库建库技术要求进行编辑、整理、入库,并进行各种统计、分析、汇总,最终建立地籍数据库,形成地籍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