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碳经济十篇

时间:2023-04-07 22:06:23

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生活方式;改革

在2009年12月6日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全球变暖引发的种种问题再一次呼唤“低碳生活”。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究竟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低碳” 的含义呢?现在正大力发展的低碳经济对居民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影响?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这方面的问题,我于湖南省常德市进行了一次低碳经济对居民生活影响的调查活动。

湖南省常德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史称""黔川咽喉,云贵门户""。是湘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和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三峡——洞庭湖、南岳衡山——张家界黄金旅游走廊的纽带与中枢。 常德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中国有名的“非金属矿产之乡”。

一、调查背景

(一)调查地点

湖南省常德市

(二)调查时间

2011年3月1日—4月1日

(三)调查方式

通过街上随机派发、上访企业单位、E-mail等方式派送调查问卷。

(四)调查对象

调查显示,受访者年龄集中在18—50岁之间,文化程度水平多在高中及以上,以在校大学生和企事业单位人士为主。

(五)调查内容

主要涉及人们对低碳知识的了解情况,对于低碳的关注程度,低碳生活的方式及对发展低碳经济的看法和政府作为的评价。

二、 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低碳知识调查

大家都在讨论低碳经济,但“低碳”中的“碳”究竟是指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仅有半数的人选择了“二氧化碳”,说明还有一部分人对“低碳”的了解还很不够;关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对自然社会及人类社会的影响,有40%的人选择了不清楚,20%的人“知道一点,但觉得实际上不会太严重”,说明社会上还有一部分人对温室气体带来的危害还不是很了解。如图1所示,在受访者中,有七成的人是从互联网上了解到“低碳经济”一词的,说明了现代社会中,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一条重要途径,所占比例最少的是户外公益广告和学校教育,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和学校教育方面的宣传力度还很不够。

图1

(二)低碳关注调查

在受访者中,有80%的人对全球变暖表示出了很高的关注度,说明这已成为一个普遍受到重视的话题;有30%的人认为气候和环境问题对生活的影响不是很大,同时有20%的人表示其影响很大,导致了生活质量的降低,然而更多的人选择了“不清楚”,说明还有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气候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至于如何补偿日常生活的碳排放方面,有70%的人选择了“愿意植树,不愿付费”,20%的人选择“两种方式都可以”,还有5%的人表示“都不愿意”,如图2所示,这说明有一些人的“低碳”还仅仅停留在思想和口号上,不愿意为低碳做出实际行动或是支付更高的成本。

图2

(三)低碳生活方式调查

据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低碳还处于开始阶段,但大部分人都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支持,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均表示低碳会提高生活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等,说明大家对于低碳的前景还是比较期待的;90%的人对于低碳生活持支持态度;85%的人表示他们愿意从身边做起,为低碳生活作出贡献,但只有15%的人做到了“积极选用景区节能减排设备,自觉保护生态环境”,说明人们在身体力行实现低碳生活时,其自觉性还有待提高。

在节能产品方面,有60%的人表示他们选购过节能产品,在节能环保产品价格偏高的情况下,只有5%的人选择了首先考虑购买节能环保产品,这说明在大力发展环保节能产品的过程中,其相对较高的成本是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如何降低其成本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企业推行低碳技术增加的生产成本应该由谁来承担呢?如图3所示,有45%的人选择了“政府”,20%的人认为是“企业政府共同承担”,认为由企业消费者政府共同承担的人占到15%,仅有5%的人选择由消费者承担,说明大家普遍认为由于推行低碳产品而增加的成本不应该由消费者承担,企业和政府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图3

(四)低碳经济调查

低碳经济日益被提上议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也势在必行,调查结果显示,有85%的受访者表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是“十分必要”的,而认为有必要的原因主要是“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和“我国资源利用率低”,分别占到了75%和80%;而在认为“没必要”的人中,65%的人认为其原因是“低碳经济需要先进技术及低碳能源,成本太高”,说明技术和成本仍然是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一大瓶颈。

如图4所示,关于低碳经济的实施,有70%的人认为是节能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最为关键,认为是公众低碳意识和行动的占到65%,同时还有60%的人选择了“政府公众政策引导”,这说明大部分人都意识到要实施低碳经济,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和大家共同的努力。

图4

(五)被调查者对于政府作为的评价

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实现低碳生活方式,政府应该“建立健全低碳消费的制度,引导公众合理消费”和“加大科研力度,增加对低碳产品研发的投入”持有此两种观点的人均占到了65%,同时还有60%的人认为政府应该“制定政策法规,加大对低碳生活的推广和监督力度”,这说明公众对于政府在促进低碳生活方式方面的期望还是很高的;对于当前政府部门采取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措施效果,半数的受访者认为有效果,20%的人表示“说不好”,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政府部门采取的措施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可,但同时还需要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在调查的结尾,有85%的人表示他们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同时保持较高增长有信心,而表示“非常有信心”的人占到10%,这说明大部分人对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景还是非常看好的。

三、调查结果显示的问题

在调查中及其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了如下的一些问题:

(一)对于低碳知识的了解,互联网起了主要的作用,而政府部门、学校等机构的宣传力度还很不够。

(二)全球变暖得到了大部分人的关注,然而还有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气候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对于其影响“不清楚”,同时大家也不愿为低碳生活付出太高的成本。

(三)低碳生活方式得到了人们普遍的支持和关注, 日常生活中的节约用水、用电,很多人都能做到,但令人关注的一点是,选购节能产品的人相对较少,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节能产品的价格比一般产品要高,人们不愿意付更多的费用购买节能产品。

企业推行低碳技术增加的生产成本,受访者普遍认为应该由企业消费者政府共同承担,忽略了消费者在其中应承担的责任。

(四)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先进技术及低碳能源,成本过高,技术和成本仍然是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一大瓶颈。

四、提出的建议

(一)政府和学校等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宣传,使更多的人能通过更广泛的渠道获得低碳相关信息,从而能更好地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各相关企业应进一步加强节能产品的技术改革和创新,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使得节能产品对于一般产品有更强的竞争力,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三)虽然发展低碳经济,企业和政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消费者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消费者应加强自我意识,积极参与到低碳经济的发展中来,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四)要发展我国的低碳经济,还需要尽快解决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与能源效率低的矛盾,改变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中重型化的趋势一致的现状,同时政府应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制定政策法规,加大对低碳生活推广和监督力度;建立健全低碳消费的制度体系,引导公众合理消费;加大宣传力度,推动群众观念特别是消费习惯的改变。

参考文献:

发展低碳经济篇2

有关低碳经济发展论文范文一:绿色经济下低碳经济发展思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内环境的持续恶化,空气污染现象日益严重,国家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提倡绿色、低碳和环保。绿色经济的现实形态与形象概括即为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推动我国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与迫切要求。本文针对绿色经济下如何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探讨与分析,同时制定部分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绿色经济; 低碳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指的是从最大限度上降低石油、煤炭等消耗碳类资源的经济,其本质特征为低污染、低排放和低能耗,核心是通过对技术的创新,尽量减少碳类气体的排放,以绿色经济为根本,缓解气候变暖,并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与清洁发展。因此,国家经济部门应积极提倡企业采用绿色能源技术,形成低碳经济发展体系。

一、提高低碳经济认识,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在绿色经济环境下,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将低碳经济发展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有机整合起来,促使健康经济得以健康发展。首先,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应提高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认识,制定一套完整的规划,通过大力宣传,树立低碳发展与低碳经济的新概念,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及低碳生活的紧迫性、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观念深入人心,产生广泛的群众基础,并自觉参与行动。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应将低碳经济发展与推进低碳生活放在日程议事上来,制定一套合理的发展规划;制定一些硬性指标来约束公民,促使他们树立节能减排意识,并将其纳入低碳经济的发展措施与发展目标。通过对绿色经济的大力宣传,低碳经济发展在广大公民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让他们支持政府提出的绿色经济理念,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形成低碳经济技术体系

近年来,气候经常出现异常现象,全球气温逐渐升高,为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我国大力提倡加强对绿色能源技术的创新,全力发展绿色经济,形成一个低碳和无碳的经济发展体系。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对无碳技术、低碳技术、绿色生产技术与绿色能源技术的扶持,提升重视程度,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以绿色经济为主导,全力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应大力推进和高度重视先进低碳技术与绿色能源技术的创新、研发、运用和推广,从而形成一套绿色经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以此保证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壮大。另外,在加强绿色技术创新过程中,科研工作十分重要,所以,国家经济部门应与科研部门和环保部门相互合作,共同研究和开发绿色能源技术,保证低碳经济技术体系的完整性与科学性。

三、加强绿色制度创新,形成低碳发展体制机制

在绿色经济条件下,为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壮大,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绿色经济制度的创新,形成一个低碳和无碳发展体制机制,通过对绿色经济制度的创新,促使低碳经济能够快速而平稳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的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制度,使其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主要包括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体制、绿色管理体制、绿色能源技术和绿色科技体制、绿色心态体制、节能减排体制、节能环境产生发展体制以及绿色产业结构体制等,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绿色能源技术、清洁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另外,当这一套体制机制制定完毕之后,在执行过程中应加大力度,其中各级政府部门需起到较好的调控、监督、管理和执行等作用,保证各项绿色制度的有效实施与落实。

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政府主导公民广泛参与

现阶段,绿色经济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经济与无碳经济是国内经济发展趋势,要想保证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政府与公民的作用都不容忽视,应以政府为主导,促使公民广泛参与,积极主动培养国家绿色经济制度的实施与执行。从本质上讲,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与变革,还是人类消费方式与社会生活方式的科学转变。所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需公民广泛参与,人人有责,使其成为大众化的经济发展形式。其中,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公民转变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促使全民树立低碳经济发展意识,使低碳生活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公德,营造一个良好的低碳消费习惯与生活方式氛围;同时,政府部门与各种社会组织应采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引导公民广泛参与低碳生活,转变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

五、结语

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我国实施低碳经济发展已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我国应全力推进经济转型,提倡绿色能源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王卫防.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制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

[2]刘亚平.从绿色经济视域探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01:86-87.

[3]王玲.问题与对策: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工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有关低碳经济发展论文范文二: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摘要: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规制,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民族地区和东部、中部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在分析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提升人力资本层次,增强经济发展动力、调整产业发展结构,推进低碳产业转变以及加强区域间政府合作,营造输血环境等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民族地区

一、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中政府规制所面临的问题

由于低碳经济的最新提出是在欧洲,其欧洲发达国家实施的相关政策较为完善,而我国接触低碳经济较晚,国家和政府对于低碳经济准备不足,仅知道其主题意义,并未对其具体实施制定相关的策略。国内不但在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科技的有效利用率方面,在社会体制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国内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正在努力实现低碳行为,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只依靠政府的努力并不能完全达到低碳经济的目的。

(一)民族地区的富饶的贫困问题

国内经济贫富差距较大,然而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相关资源往往较为丰富,这导致了这部分地区不依靠先进的科技技术,而是借助于过分开发的资源进行经济的发展,这就导致了资源越丰富的地区其资源的利用率越低,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在少数民族地区占有绝大的部分,比如内蒙古大约有7016吨煤炭的储备量,而大约有2190吨的储备量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而大约1685吨的煤炭储备量位于山西省。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然而,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却比较落后,基础设施设置不足,资源利用率较低,其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大量资源的利用进行带动,因此很难实现低碳经济。同时,这些地方的主要特点就是物广人稀,其地域的跨度占有率大约为78%,其资源的占用率较高,但经济发展跟不上东部较为发达的地区,而国家东部地区虽然科技较为先进,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但是其资源覆盖率较低,因此国家政府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将东部的科学技术与西部的资源储备相结合,努力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充分利用西部资源进行科技发展是目前政府的主要研究方向。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国内产业结构的分布较为不平衡,其具有经济效益的产业大多依靠高消耗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的。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能够充分调动国家经济的发展,目前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依靠于碳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日益消耗能源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成为了关键性问题。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经验可以发现,国家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逐步地调整第一第二产业,增加第三产业可以实现碳的排放减少情况,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主要依靠于第二产业,其特点就是主要依靠于过度消耗的资源来进行和保持西部的经济发展势头,这样不但过度浪费了资源,增加了碳的排放量,同时经济的发展依然跟不上东部较为发达的地区;据统计,2011年西部发展的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大约37.1%,2010年更低,因此西部的经济结构发展十分不合理,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利于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技术不足,创新不够

只有在先进和创新的科学技术保障下,才能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才能够在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减少碳的排放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我国资源分配极不均匀,西部地区占有绝大多数资源,然而,将东西部企业进行比较可发现,西部地区企业其自身的科技利用率和创新意识较为不足,不能够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加资源的利用率。并且,西部地区企业大多数过多地依靠资源的过度开采,没有形成自身的产业特点和先进的环保意识,根据统计数据,具有大规模先进科学技术的企业在西部仅仅占到3%,大约是东部先进企业的7.2%,国家科学技术的投入在西部地区较低,仅仅为东部地区的11%。因此,西部地区虽然资源较为丰富,但是科学技术较低,不能够短期内实现低碳经济。西部地区政府对企业研发能力投入和关心不足,仅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要把握低碳经济的主要目标就是在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过程中减少碳的排放量,增加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因此必须将重点放在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的先进的科技水平和研发能力方向上。然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科学技术水平较低,人民形成的固有的以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基础较为顽固,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四)低碳经济意识不足

虽然政府一直在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而低碳经济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认知度也较高,但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于低碳经济的内涵认识不足。尤其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主要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依靠资源的过度利用,其已经形成了要想发展经济必然得让环境资源作出一定牺牲的固有的思想,同时低碳经济的运行在短时期内会引起当地地区的经济下滑,因此在是否能够解决当地经济问题的眼前利益下,导致西部地区人们很难接受低碳经济的策略,当然,西部地区还是有不少人认可低碳经济的,但是由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经济发展水平不足,人们的吃饭问题尚未解决,如何减少因资源的开发而增加当地居民的生活负担成为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开发的最主要问题。所以,西部欠发达地区人们的低碳意识并没有形成,政府对低碳经济的好处宣传力度不足,人们还是倾向于眼前利益,以解决目前温饱问题为主要的出发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对于当地居民仅仅是一个新名词,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五)低碳经济制度不健全,地方政绩观阻碍低碳发展

由于国内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刚刚起步,没有什么经验可循,同时国家仅仅是倡导低碳经济,并没有形成固定的重要的法律法规条文,而是仅仅是在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及,对于企业和公民约束力不强,其本身的相关制度建设并不完整;同时,政府对于当地企业的发展监督不合理,没有具体的对于企业相关规定,仅仅是考察企业是否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为主要标准,其标准考核制度有待加强。再就是政府对于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和能耗的效率监督不够完善,在经济为主要导向和标准的市场背景下,低碳行为显得十分脆弱。比如政府惩罚企业污染环境的措施对于企业的资源消耗来说较少,这引起了企业宁愿接受政府的监督和惩罚而不愿意减少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碳的排放,这使得政府对企业制定的相关政策达不到预期的减少资源浪费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效果。而国内政府更加倾向于自身的业绩突出,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地方政府有时候过度看中其GDP的增长与否,根据经济的是否增长来判断企业的好坏和政府的工作业绩,这种地方政府的管理方式严重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构建有效的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优化方式

(一)结合自然资源优劣势,大力发展低碳能源

低碳经济的主要核心问题是通过合理地调整产业的结构,使资源分配均匀化,借助科技的优势,努力开发能源的替代品,进而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下,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我国主要的能源大多都分布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而东部经济发达和科学技术先进的地区其资源的储备较低,因此目前的重点应该放在借助东部先进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基础,努力提高西部的资源有效利用率,使东西部的经济和低碳行为得到全面地发展。我国应当注重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众所周知,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尤其新疆地区的太阳能较为丰富,国家应当注重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减少相关能源的使用量,进而减少碳的排放。在我国地震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比如云南、四川等地,由于处于板块运动间隙,因此含有丰富的地热能源,如果将地热能源利用好,就可以降低煤炭能源的过多使用,降低碳的排放量。同时,西藏、新疆地区的风能储备较为丰富,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风力资源丰富,国家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充分利用风能进行发电,进而减缓依靠烧炭发电的传统发电方式,减少炭的使用率,提高风能的利用率,在保持国家发电量的同时减少了碳的排放量。云南、西藏地区丰富的水能也可以进行开发,如果国家能充分利用这些外在的自然资源,将这些太阳能、地热资源、风能、水能转换成我们熟知的热能、电能,为我们所用,就可以节省日常的烧炭量,进而减少相关能源的开采和浪费,实现低碳经济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样能保证经济的发展下降低碳的排放量,实现低碳经济。然而,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虽然所具备的资源较为丰富,但是由于其本身的经济基础较差,相关设施和制度不完善,如果一味地追求能源的开发,有可能短时间内造成西部地区资源遭到极大破坏,因此,国家或地方政府在加大弘扬低碳经济优势和进行相关新能源开发的同时,应当增加对西部地区资源分配的关注,要结合当地的民俗风情,分清哪些资源可以开发,哪些资源不能够开发,充分运用闲置资源来弥补传统资源的开采,建立一套完善的低碳经济指标,进而使低碳经济在西部地区有条不紊地发展。

(二)提升人力资本层次,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在提升相关的基础设施之时,必须注重其相关人员结构的调整,注意提升其相关人员的个人层次。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在相关高层次人员的带领下,逐步将原来粗放的发展模式转变为集约的发展模式,只有提高了人力资源的相关水平和思想觉悟,才能够带领西部地区更好地发展。所以,国家或地方政府必须致力于相关人才的吸引和保留,为了更好地实施低碳经济而培养合适的相关人才。政府必须为专业相关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进而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将人才的发展战略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低碳经济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后盾和人才资源。政府必须建立相关的奖励制度,而奖励的标准就是按照人才对相关地区所作出的贡献程度,这样才能够培养一部分水平较高的人才,才能够激发人才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热情。企业也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人员的整体水平,让员工意识到低碳经济的优点,使员工和企业共同关注低碳经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因此,政府必须注重人才的建设问题,努力改善相关人才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家庭安置,奖励制度,从而能够吸引更优秀的人才来到西部,为当地的低碳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三)调整产业发展结构,推进低碳产业转变

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是在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努力降低碳的排放量,政府要依据资源的分配问题,努力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将资源丰富但是经济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地区与经济较为发达但资源少的地区加强联系合作,统筹资源和科技的共同发展,努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将原来经济的粗放型发展转变为资源的节约型发展。西部地区资源较为丰富但经济基础较差,相关设施并不完善,产业结构紊乱,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因此政府应当努力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舍弃那些资源浪费并且经济效益低下的生产方式,依据自身的能源优势努力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在保持自身的经济发展节奏的同时降低资源的浪费和碳的排放,实现低碳经济。具体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必须形成低碳经济的概念和意识,以低碳经济来引导经济的发展;第二,提高低碳经济的影响力和个人品牌的相互融合,加强品牌效应。政府努力调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和低碳经济低碳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企业之间实行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策略机制,加大高碳行业的治理力度,减少其营业利润,使之逐渐淘汰,进而增加低碳行业的所占比例,使之调整为以低碳行业为经济主导地位的低碳经济体系,促进低碳经济的稳步发展。(四)加强区域间政府合作,营造输血环境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是经济科技较为薄弱,而东部地区科技先进但是资源较为薄弱,这种背景下要想实现资源的节约和经济的发展水平,政府必须努力增强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交流,将西部的资源优势和东部的经济科学技术的优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资源的损耗,保护环境。政府应当加强低碳经济的宣传,对于西部来说,提高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入东部先进的科学技术,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为西部的建设和资源的保护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东部地区,要将西部地区的有效资源分配到东部,再结合东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整体开发。政府要使东西部整体融合在一起,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率,建立自己独特的共荣区域,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规制,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民族地区和东部、中部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在分析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提升人力资本层次,增强经济发展动力、调整产业发展结构,推进低碳产业转变以及加强区域间政府合作,营造输血环境等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

参考文献

发展低碳经济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储量;环境保护

[DOI]10.13939/ki.zgsc.2016.38.189

何谓低碳经济?2003年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最早提出“低碳经济”这个概念。低碳经济就是低耗能、低排放和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经济形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和制度创新、开发新能源等手段,减少石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耗费,达到既能使经济发展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同时,煤炭、石油等能源发挥了巨大的重用,伴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经济规模的扩大,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耗也不断增加,带来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的不断升高,造成雾霾、废气、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和气候的变化,其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对生态带来严重破坏。2009年11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公布了我国的碳减排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因此,提高人们环保意识、转化经济发展模式、减少石化能源的耗费、控制碳排放是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1 当前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的总体评估

对中国低碳现状情况进行总体评估,可以正确判断当前我国低碳发展的基本形势,揭示低碳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各地区的低碳发展工作,为“十三五”低碳发展的研究和决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015年,我国煤炭产量约为37.5亿吨,占世界煤炭产量的47%,煤炭消费量39.65亿吨,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的比重为64%,这个数据远远高于世界煤炭平均水平30%。在我国2015年能源消费结构中,电力行业消耗18.39亿吨,钢铁行业消费6.27亿吨,建材行业消耗5.25亿吨,化工行业消耗2.53亿吨。1吨标准煤排放的二氧化碳为2.6吨,一直以来,我国在汽车、交通、化工、能源、建材等行业都成高速发展状态,经济也是典型的高碳经济。

2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初步研究显示:从2006年我国成为碳排放最大国以来,各省市、各行业和相关企业在低碳发展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国家低碳发展工作产生较大影响。

(1)低碳技术相对落后的问题。在我国探明的能源储量中,煤炭与石油、天然气的占比为:94%、5.4%、0.06%,煤炭使用释放的二氧化碳比较高,煤炭消费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天然气释放的近2倍。我国的能源消费又主要依赖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但在减少煤炭排放技术上,各地政府节能资金投入不足,使低碳技术得不到发展,长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造成大气污染、生态破坏。

(2)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过高,能源消费结构刚性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我国能源耗费中,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结构占比还比较低,从前面的数据中,可以发现煤炭占比过重,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风能、太阳能、水能、核能等能源没能得到很好的利用,低碳排放能源与化石能源的结构占比还比较低,在低碳发展中,应切实解决这一问题。

(3)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十多年前,我国就提出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化,但没有得到根本的变化,这一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欠发达地区面临经济发展和低碳发展双重目标选择时,往往选择前者。这些地区高耗能行业快速增长,单位GDP能耗水平居高不下。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往往在交通、化工、钢铁等高能耗产业上增加投入、加大发展;加上,城市人口增长、基础设施建设,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消费方式,碳排放量没有下降的趋势。

(4)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2011―2015年我国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比重一直上升,2015年年底增加到50.5%,第二产业下降到40.5%,不过随着经济的增长,第二产业内部高能耗产业比重大,经济增长消耗了更多的石化能源,各省能源产业结构也存在差异,产业结构的重型化发展倾向,对低碳发展产生严重阻碍。

3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

自2003年英国首先提出低碳发展的观点以来,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跟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低碳发展。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了国际上一个新的潮流。我国是一个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相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环境保护等矛盾更为突出。通过对我国低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现有的一些做法,初步提出了我国低碳发展的五条途径。

3.1 制定符合国情的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

目前,各国公认为,征收碳税和开展碳交易是发展低碳经济比较有效的方法,碳税是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开征的,它不同于对消费资源开征的能源税,消耗石化能源的企业单位就要支付更高的价格,而低碳或零碳能源的企业不需要交税,从而鼓励整个社会节约利用,促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非化石能源在价格上的竞争力,以此达到减排节能。放眼国际社会,芬兰、荷兰、瑞典、丹麦等国已经开征了碳税,这为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提供了可借鉴的做法。我国首家环境权益交易所在2008年8月正式挂牌,这样碳交易、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有了平台,碳交易可以平均各地区、各单位之间的利益,提高减排效率。

3.2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能源效率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各行业中,往往有最先进的技术,也有比较落后的技术。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处在主导地位,可以在投入部分财政资金外,设立低碳基金,支持低碳技术的改进,鼓励公司、企业应用低碳技术,政府支持并加强与国际上有先进技术的国家、企业合作,引进可以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又能提高能源效率的技术。对一些企业进行的低碳技术的开发、利用、技术革新等,可能降低企业效益,但有社会效益的,可以对其进行补贴,加速成长。

3.3 提高消费者低碳节能的环保意识

对于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在衣、食、住、行方面能节约能源,较少耗费的资源也不少。平常对居民加强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教育,认识我国在能源消耗上存在的问题和危机,培养节约资源和爱护环境的意识。学习能源使用和生活环保的知识,知道节约能源、低碳生活的途径。不要因为在学校或工作单位是集体的或国家的就不需要节约。每个居民能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我们整个国家减少的碳排放量也相当可观的。

3.4 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和使用低碳能源

2014年11月我国发改委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中提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15%,在当月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我国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要提高到20%左右。目前,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在农村地区用的比较普遍的有太阳能热水器、小沼气等。风能、核能、天然气等能源业在研发、逐步成熟、推向更广阔的市场。电动汽车也投入了使用,在低碳能源使用上前景广阔。

除以上措施外,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还有:

(1)增加陆地植被碳汇,实现生态效益和碳效益的共赢;

(2)优化产业结构,有效发挥节能减排的结构效应;

(3)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各产业产品附加值;

(4)依靠技术进步,实现经济的低碳增长。

总之,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不应该也不能使我国经济保持健康高速的发展,降低能源消费、转化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不是赶时髦,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要每个企业、每个部门、每个公民都落实在行动上。

参考文献:

[1]闵惜琳,陈原,张启人.创新发展低碳经济系统思考[J].系统工程,2010,28(1):78-89.

[2]徐瑞娥.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9(66): 34-40.

[3]张晓理.低碳发展中的碳减排及政策导向[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3):53-57.

[4]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18-23.

[5]王海霞.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新兴产业发展问题[J].研究生产力研究,2010(3):14-16.

[6]曹海霞,张复明.低碳经济国内外研究进展[J].生产力研究,2010(3):1-6.

[7]徐玖平,李斌.发展循环经济的低碳综合集成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3):1-8.

[8]付加锋,刘小敏.基于情景分析法的中国低碳经济研究框架与问题探索[J].资源科学,2010,32(2):205-210.

[9]何建坤,周剑,刘滨,等.全球低碳经济潮流与中国的响应对策[J].世界政治与经,2010(4):18-36.

[10]李育鸿.探析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与可再生资源利用[J].财会研究,2010(4):72-75.

[11]李D.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56-68.

发展低碳经济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总体框架;发展模式;低能减排

目前,全球的工业化城市越来越多,发展速度非常快,全世界的能源急剧下降,全球的生态环境每况愈下,严重威胁了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一直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全世界的心声,所以低碳的经济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低碳经济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保护环境,目前,许多的国家正在大力倡导“低碳经济”,不断的发展转型,并且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相关政策进行了调整,来占取先机,我国也出台了一些有关低碳能源的政策,十一五计划也提出了要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要倡导低碳能源,走低碳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低碳经济的主要内涵和和误区

1、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是当前的一个流行词。关于“低碳”及“低碳经济”,大家对此了解的并不多。在低碳经济这个工业新浪潮来临之际,了解低碳经济的基本特点是至关重要的,“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合理有效的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念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2、低碳经济的误区。在低碳经济问题上,人们需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首先,低碳不等于贫困,贫困不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第二,发展低碳经济不会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只要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领先,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第三,低碳经济不一定成本很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甚至会帮助节省成本,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术,但需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碍;第四,低碳经济并不是未来才需要做的事情,而是应该从现在做起;第五,发展低碳经济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应对全球变暖,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一个人。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将与全球化、信息技术一样,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

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第一,就是要低碳生产,低碳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中国正处于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范围的倡导节能减排有点不切实际,应强调节能优先,在节约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上采取一致性,倡导低排放发展。要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全过程中寻求节能途径,推广节能技术。“低碳生活”在于提倡与鼓励人们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做起,树立“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进而控制或者减少个人及设备的碳排量。

第二,就是低碳消费,选择购买节约建筑材料、节能节电、建造和使用成本等方面都优于大户型的小户型住房;购买与使用低价格、低油耗、低污染,同时安全系数不断提高的小排量车;尽可能地减少用车量,多用电话、电子邮件、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外出和休息时关闭电脑及显示器。在建设低碳城市方面,需要加快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

第三,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根据我国的化石资源的结构特征,煤炭能为了能源的消耗主体,根据当前的统计,煤炭能源在总能源的消耗比例接近70%,比起国际水平还要高出几十个百分点,目前,石油的比重有所上升,但是也能勉强满足国内的基本的需求量,没有多余的可以代替煤炭的需要。所以,煤炭作为主要的能源消耗,在几年之内都是无法改变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对碳的处理时,尽量减少碳的排放量,快速发展天然气,不断的发展,水、电、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降低煤炭消耗的比例,这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新方向。

第四,认真做好宣传教育普及及舆论监督工作。各级政府应利用各种方式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利害关系,经常向社会通报减排进展、成效与不足,同时要组织媒体配合政府号令及时进行相关报道和揭露。开通低碳经济网络专线,搭建老百姓与政府勾通的桥梁,发挥人民群众“低碳经济”主人翁作用。

三、低碳经济对发展中的中国的挑战

第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口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

第二,是“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

第三,是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

第四,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无论如何,低碳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树立正确的低碳观念,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工作习惯,使用新型低碳节能设备等,就是对可持续发展最好的行动支持。

总之,低碳经济最终的发展目标,就是要通过不断的科技探索与技术创新,研发出崭新的无碳能源及其相关装备,创造无碳经济,从而彻底摆脱化石能源潜在的危机,消除二氧化碳气体对环境的巨大危害,开拓人类文明新纪元。历史已经发展到新旧文明交替的临界点,惟有超前认识,超前行动,才能超前发展。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战略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化石能源资源的消耗,导致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一是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探明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这种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粗放利用,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低碳经济。二是碳排放总量突出。按照联合国通用的公式计算,碳排放总量实际上是4个因素的乘积: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强度)、单位能耗产生的碳排放(碳强度)。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还包含着出口产品的大量“内涵能源”。

我们靠高碳路径生产廉价产品出口,却背上了碳排放总量大的“黑锅”。在一些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当作一个政治问题之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意义尤为重大。三是“锁定效应”的影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具有依赖性,一旦作出选择,就很难改弦易辙,以至在演进过程中进入一种类似于“锁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简称“锁定效应”。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对化石能源技术的严重依赖,其程度也随各国的能源消费政策而异。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时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产业和技术不断通过国际投资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四是生产的边际成本不断提高。碳减排客观上存在着边际成本与减排难度随减排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1980—1999年的19年间,我国能源强度年均降低了5.22%;而1980—2006年的26年间,能源强度年均降低率为3.9%。两者之差,隐含着边际成本日趋提高的事实。另外,单纯节能减排也有一定的范围所限。因此,必须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大趋势着眼,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把宝贵的资金及早有序地投入到未来有竞争力的低碳经济方面。五是碳排放空间不大。发达国家历史上人均千余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挤压了发展中国家当今的排放空间。我们完全有理由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率先减排。2006年,我国的人均用电量为2060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经合组织国家的1/4左右,不到美国的1/6。

综上所述,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应通过产业结构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创新、消费方式的改变和优化、政策法规的完善等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10)

[2]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03)

发展低碳经济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碳关税可再生能源

2009年12月7日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不仅引起了全世界对气候变化的关注,而且还将“低碳”这一概念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也随之增强。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居高不下的碳排放量使我国在国际上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因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发展低碳经济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近年来,碳排放所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呈现了变暖的趋势。全球变暖导致的干旱、沙漠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洪涝灾害等现象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表明,近50年来,由于我国西部平均气温每10年上升0.2℃,致使约82%的冰川处于消融状态①,由此造成地表反射率的改变,将会对区域气候过程和大气环流运动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毫无疑问,全球气候变暖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环境,而生存环境的变化又会影响整个世界,因此,为了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拯救地球,我们应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②。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对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等能源有大量的需求。但是,长期以来,资源短缺这一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此外,由于我国设备技术装备水平、能源利用技术水平和能源生产、消费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我国单位GDP能耗相对较高并且能源效率只是其他工业国家的1/4③,这些因素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及对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及其他低碳二次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是有效应对碳关税的有效手段。为了保护欧盟国家的利益,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了向未遵守《京都协定书》的国家的高能耗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④。毫无疑问,征收碳关税,会在环保领域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碳关税构成了一种新的绿色贸易壁垒,会严重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的发展。因此,为了有效应对碳关税并确保我国贸易的健康发展,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应采取的有效手段。

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动力和目标。单位GDP能耗水平的高低与产业结构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以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导致高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有关数据表明,我国企业与居民的碳排放量之比是7:3⑤。为了降低生产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首要的是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

虽然发达国家纷纷将气候变化的压力指向发展中国家,但是发达国家在这一问题上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依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有关规定,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因此,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仍是我国的首要任务。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经济的快速增长离不开能源及资源的消耗、但从本质上来说,经济增长与发展低碳经济并不矛盾。当务之急是要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在碳约束条件下提高生产水平,并改善能源结构,以实现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第二产业的发展重心仍会集中在冶金、化工、火电等高耗能、高碳排放产业。为了有效利用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实力雄厚的冶金等高碳产业开展低碳技术示范工程,通过制定严格的标准、激励政策及统一的税收制度以实现能源效率的提高和推动高碳产业的低碳化改造;二是我们要积极探索低碳产业发展模式,加快“中国低碳企业、低碳产品”的认证工作,并从政策、税收、信贷、技术支持等方面鼓励低碳产业的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碳汇产业,增加森林碳汇。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与能力。此外,我们还可通过投资、融资等方式帮助中小企业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并引进国外先进的能源管理经验和技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随着节能减排力度的增强,以及对高耗能产业调控力度的加大,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2010年,在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的情况下,重工业增长速度有所回落。重工业产值、增加值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在降低,轻工业所占的比重在增加,前三个季度重工业增速分别为22.1%、、17.1%和13.6%⑥。

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我国是世界可再生能源大国,合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发展低碳经济及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现有电力的17%、总能源的7%来自可再生能源⑦。需要指出的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需要技术、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为了推动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建立和发展,2006年1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依据该法,我国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列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并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参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为了降低可再生能源产品的研发成本及风险,提高产品质量,政府应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并在新能源的研发、示范阶段进行必要的补贴。在新能源的商业化阶段,政府可在税收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并适度给予价格补贴。由于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起步较晚,开发技术相对薄弱,因此,我国政府应大力支持相关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加强国外先进关键技术的引进及应用,并进一步拓展我国与美国、德国等掌握先进技术国家的合作研发空间,加快对太阳能电热储存及生物燃料等技术的研发,以保障我国可再生能源持续健康发展,进而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30万人因气候变化而死亡,随着气候变化的进一步加剧,到2050年,全球至少有2亿“气候难民”。可见,气候变化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全球命运的政治问题,可以说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我们全球应该承担的共同责任。目前,在新能源等低碳产业领域,发达国家居于先进技术领导地位。因此,我们应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一方面,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应借此契机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进而推动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推广,为国际合作开辟新的道路。

倡导低碳社会氛围和生活方式。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了确保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我们应加强对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宣传力度,普及低碳生活常识,并在全社会树立低碳生活、健康生活、绿色生活理念的理念以增强公民的低碳环保意识。同时,我们要号召全社会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一克油、一张纸”做起,大力推行低碳生活方式,减少生活中的碳排放。此外,还应通过宣传各种家电、燃具的节能知识,引导公民在家用电器、水、电、燃气的使用方面自觉做到节能减排。(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经济贸易系)

注释

①章轲:“干涸之危:冰山上的新‘来客’?”,《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3月31日。

②Gro Harlem Brundtland:《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1987年。

③王海平,斯特朗:“征收碳税不可抵挡发达国家履约仍得靠市场”,《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8月2日。

④于立新:“‘低碳经济’压力下的可持续贸易战略调整”,《经济参考报》,2009年8月26日。

⑤郭普松:“榆林高碳产业低碳化之路”,《新西部》,2010年。

发展低碳经济篇6

[关键词] 县域低碳经济 问题 对策

“低碳经济”的理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之后,“低碳经济”迅速引起了全球的关注,特别是美、德、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了本国的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低碳经济已成为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作为中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域,如何改变原有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应该解决也是必须解决的难题。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英国)白皮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同时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

中国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鲍健强等指出,碳排放量已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刘细良则强调,现代意义上的低碳经济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

综上所述,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进步。

二、县域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县域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截至2008年底,我国县域(不含县级市辖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93.5%,人口占全国的71.7%,全年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41.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约占全国的36.8%。总之,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各项指标中均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的甚至占到绝对比重。当下,县域经济已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并最终实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战备支点。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县域经济还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有的还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低产出”的“高碳经济”特征,与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

三、当前县域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生活能效低下,现代农业是“高碳农业”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生活用能源效率低下,结构层次低,农村用能商品化程度偏低的现象。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是建立在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之上的。化肥和农药的生产和使用,会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现代农业可谓是“高碳农业”。

2.产业发展层次低下,低碳技术运用相当不足

目前,县域经济中仍存在着一产过重、二产脆弱、三产滞后的现象,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档次低,生产技术和装备差,自主创新能力弱,资源利用效率低,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不高,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等问题,低碳技术的运用相当不足。

3.低碳消费的方式远未形成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消费的合理引导,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许多不良的消费习惯,“一次性消费”、“过度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等现象比比皆是。这些不良的消费行为和习惯给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浪费。

4.有关扶持政策十分滞后

目前,中国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绩效考核体系以及执法监管体系仍很不完善,如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场所和交易平台,缺乏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政绩考核、财政转移和生态补偿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无法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

5.资金制约有待破解

在当今的财政分配体制之下,县域获得的资金相对较少,而且在市管县的行政体制下市截留县财政资金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融资角度来看,县域企业同样面临着困境。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主要投放于大城市、大企业、重点项目,县域企业大多为小企业,往往达不到放款条件。农村信用社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心有余而力不足,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扶持县域经济中也没有发挥出太大的作用。资金难题导致了县域在保证环境不受到破坏的条件下发展经济的机会大大减少,在寻找不到其他途径时往往以环境换取经济的增长。

四、县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制定低碳发展新规划,树立低碳发展新理念。从各县具体实际出发,尽快制定科学的县域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建立低碳经济统计、考核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大力宣传低碳经济,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观念,并将这些观念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努力促成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普及。

2.建立良好的低碳发展机制,促进低碳产业快速发展。及时研究和统筹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切实有效地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试点与基地建设。继续推进生态屏障体系、农业体系、工业体系和旅游体系的建设,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区域经济结构,减少经济发展对工业增长的过度依赖。积极扶持低碳产业和绿色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效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强度。

3.促进森林碳汇增加,确保温室气体低排放。利用有利的自然和气候条件,广泛开展造林和护林运动,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大幅度增加森林碳汇。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加大对农村的科技投入,加大太阳能中温沼气站和农村沼气池的建设力度,加强对垃圾和人畜粪便的严格管理和综合利用,大力推进污染减排工作。

4.积极发展低碳农业,改善农村生活用能结构

发展低碳农业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出路。低碳农业的发展主要应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应尽可能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同时,在不适宜耕作的地区,应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这样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我国的碳储量,改善生态环境。

在农村生活用能方面,要及时转换广大农村的薪柴消费、转换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的消费结构,在农村推广沼气、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

5.改善县域经济条件,为低碳经济在县域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应逐步改革现有的财政分配体制,增大对县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县域财政资金的划拨方式上应尽量由中央或省直接划拨到县,避免市财政截留。县域财政要逐步加大对低碳技术和绿色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财政与信贷资金的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和社会资金,加大投资环境建设,以促进县域低碳经济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发展低碳经济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DPSIR模型;支撑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2-0113-03

一、前言

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低碳经济”一词。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新能源的开发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我们在得到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代价。尤其是人类使用了大量的化石能源,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也会使得极端自然灾害增多,严重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体现了人类对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发展模式的反思,是人类寻求可持续发展途径的积极探索。

纵观世界各国,低碳经济发展方兴未艾。英国和欧盟都确定了自己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英国到2050年将C02的排放量削减60%;欧盟到2020年减少20%的温室气体排放,2050年将温室气体削减60%至80%。德国注重提高能源效率和研发新能源,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在2007年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广东启动了发展低碳经济路线图研究,力图走出一条低碳发展之路。

本文首先介绍在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中得到广泛应用的DPSIR模型,然后结合广东实际情况,运用该模型具体分析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及政策。

二、DPSIR模型及其应用

驱动力一压力一状态一影响一反应(DPSIR)框架是从经合组织(OECD)的压力一状态一反应(PSR)模型发展而来,被认为是系统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因果关系流的一个基本但有效的工具。该模型认为,人类的生产和消费等行为给自然环境施加了压力,进而会导致自然环境状态发生变化;自然环境有相应的功能,其状态的变化会给人类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人类会做出相应的反应。DPSIR模型在分析资源环境问题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M.D.A.Rounsevell等(2010)基于广泛使用的DPSIR模型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供给(FESP)框架,并将该框架用于评价环境变化驱动因素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政策及管理反应的影响;Stfile Knudsen等(2010)运用修改的DPSIR模型来组织调查和分析了导致萨姆松捕鱼压力的驱动因素;Lorenzo Benini等(2010)运用DPSIR模型评价了Lamone河流域(意大利北部的亚平宁山脉)的土地使用变化及环境影响;Karen Ann Bianet Jago-on等(2009)应用DPSIR模型考察了亚洲一些城市的城市化和地下环境问题。可见,国外学者近年来运用DPSIR模型或改进的DPSIR模型广泛地分析各类资源环境问题,表明DPSIR模型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基于此,本文试图运用该模型来分析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

三、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DPSIR模型分析

(一)广东大气质量变化的驱动因素(D)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经济增长很快。2008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已达,3.5696万亿元,其中第二产业为1.8403万亿元。与此同时,广东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不断推进。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课题组的研究,在“十五”末期,广东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广东人口的增加,加上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对交通的需求也随之迅速增加。此外,居民收入增长以后,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私家车。这些都是广东大气质量变化的驱动因素。

(二)广东大气质量面临巨大压力(P)

广东经济的增长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1990年广东能源消费总量、煤炭消费量和原油消费量分别为4065万吨标准煤、2991万吨和912.94万吨;2007年这三项数据分别为2.1912亿吨标准煤、1.2594亿吨和2940.10万吨。能源的大量消耗,不可避免地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2008年,广东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13.59万吨,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148.4万吨。广东还将继续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相对落后的东西两翼等地区的工业也将得到较快的增长。因此,广东的经济发展还需要使用大量能源,广东的大气质量面临巨大的压力。此外,消费具有“示范效应”。居民收入的增加使得一部分人先拥有私家车,这必将对其他人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私家车消费具有负外部性,如拥挤、空气污染等。2008年广东机动车总计1683.5051万辆,其中广州为183.8796万辆。机动车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已成为影响广东大气质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广东大气质量变化(S)

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导致的能源消耗会影响广东的大气质量,这也是广东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之一。广东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指出:2005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达129.4万吨,比2000年增加43%。与“九五”期末相比,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上升,部分城市轻微污染天数增加,局部地区空气质量下降明显,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多次出现灰霾天气。换言之,广东“十五”期间空气质量继续下降。虽然广东关闭了很多污染严重的小企业,但目前广东的大气质量仍不容乐观。

(四)广东大气质量变化的影响(I)

大气质量的变化对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是多方面的。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增长过程中累积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目前广东经济增长面临严峻的环境约束。为了实现广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广东省政府提出了“双转移战略”。此举是为了缓解珠三角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为珠三角地区引进高技术的产业腾出环境空间。可见,包括大气在内的环境容量成为广东制定经济增长战略时需要关注的重要因素,如何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维持甚至改善大气质量,成为广东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周启星(2006)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的影响。广东大气质量的下降同样会影响广东的环境及居民健康。

(五)广东应对大气质量变化的政策(R)

面对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浪潮和广东的大气状况,广东也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1 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在广东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广东的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升级。目前,广东立足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5.0:50.4:44.6。可见,虽然广东的第三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还没有超过第二产业,仍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排放理应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应有之义。这就要求我们对广东的碳排放进行分解,明确各产业的碳排放贡献。在广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我们要密切关注各产业的碳排放状况,努力采用先进技术,减少碳排放;逐步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的生产能力。

2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可以降低能源消耗量,进而减少能源使用过程中排出的温室气体。1981年广东能源效率为0.164万元/吨标准煤(以1978年不变价GDP计算),2002年达到0.352万元/吨标准煤,但2005年又降至0.338万元/吨标准煤。广东应看到与发达国家能源效率的差距,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大力提高能源效率。

3 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2005年,广东一次能源消费量中原煤、原油、电力、天然气比例分别为52.8%、26.1%、20.8%和0.3%。广东应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和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政府可以对新能源的研发与推广提供支持,逐步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能源结构的优化,必将对广东减排温室气体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加强对私家车的管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广东的私家车也急剧增加。私家车在方便居民出行的同时,也进一步恶化了广东的大气质量。广东应大力发展公交、地铁系统,方便居民出行;同时,应加大私家车的使用成本,如对高峰时段进入市区的车辆收税。当使用私家车的成本较高,而公共交通系统又很发达的时候,会促使居民更多地选择公共交通系统,从而减少拥堵,也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5 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消费模式。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建立低碳消费模式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政府可以加大宣传,让消费者认识到低碳消费的意义,养成节约能源的习惯。企业作为产品的供给者,在建立低碳模式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应认识到低碳消费是大势所趋,率先掌握低碳技术,生产低碳产品的企业能够抢占先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政府应支持生产低碳产品的企业,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选择低碳产品,引导整个社会的消费取向。

6 筹建广东碳排放交易体系。为了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控制在某一目标水平,必须控制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不同经济主体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不同,不论是哪个企业减排一定量的温室气体,对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影响是相同的。因此,由减排成本最低的经济主体减排温室气体是最有效率的。广东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建立,能够为有意进行碳排放交易的经济主体提供交易平台,在既定的温室气体减排额度之下,实现减排成本最小化。

以上分析可用图-1简要表述。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广东工业、交通业等的发展,广东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必将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从而对广东大气质量带来负面影响。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是广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广东应对大气质量变化的政策(R)要涵盖广东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D)、广东大气质量面临的压力(P)、广东大气质量变化(s)以及广东大气质量变化的影响(I)。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广东不仅要着力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点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也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对私家车的控制;还需采取措施缓解大气质量变化给广东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等。

四、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撑体系

基于以上DPSIR模型分析,我们认为广东向低碳发展方式转型需要建立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撑体系。这个支撑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

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包括政府、城市、企业和居民。广东省政府首先应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加强低碳发展的宣传,培育广东低碳发展的意识。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中心环节,而新技术的研发时间长,风险较大,因此,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财政和金融政策予以扶持。广东可以设定低碳建筑标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力争打造若干低碳城市。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排放废气,这种行为属于生产的负外部性。作为追求利润的市场主体,如果缺乏外在的监督和惩罚机制,企业将忽视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因此,广东须出台相应规章,强化企业环境责任。此外,随着低碳意识的形成,居民也将养成低碳消费的习惯。

(二)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广东发展低碳经济,需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技术等。节能减排是广东需要长期坚持的方针,关系到广东经济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发展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逐步提高新能源的使用比例,可以缓解广东碳排放压力,为广东经济发展预留碳排放空间。鉴于广东目前仍使用大量的原煤,原煤清洁使用技术的研发也显得尤为必要。

(三)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

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反映出低碳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广东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应包括碳汇建设、碳排放、低碳产出等。不仅要关注碳排放总量,还要关注单位GDP的碳排放。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应努力达到或低于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的平均水平。这要求广东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努力提高低碳产出。

五、结束语

前文运用DPSIR模型对广东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广东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压力及应对策略,同时指出广东需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撑体系。实际上,发展低碳经济也面临巨大的机遇。汇丰银行的研究表明,2008年全球气候变化行业的上市企业(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核能、能源管理、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企业)的营业总额达到了5340亿美元,超过5300亿美元的航天与国防业。。既然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潮流,掌握低碳技术的国家和地区就能够站在低碳经济的制高点。因此,广东如果能够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就有可能走出一条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不仅能够实现广东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且能够改变广东“世界工厂”的地位,提升广东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广东的经济增长将由依靠高投入、高能耗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技术提高的轨道;广东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比重也将相应增加;广东经济将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载于《发展研究》2009年第2期第23页。

②⑤⑥2009年广东社会统计年鉴第21、409、225页。

③赵玲玲《高成本时代广东的工业发展》,载于《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第57页。

④参见《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第108至111页。

⑦2011年1月22日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所作政府工作报告。

发展低碳经济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 低碳旅游 双向影响

一、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及内涵

近年来,绿色生活、生态生活、低碳生活等新鲜名词跃人人们的视野。其出现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从现象分析,暴风雪、洪涝灾害、旱灾、雾霾等反常态气候灾害以及与之相呼应的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日益严重;另一方面,诸种不容乐观的现象给人们带来焦虑感。因此,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内容及途径的低碳经济模式,而近些年低碳经济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随后,英国政府在优化能源结构、调整能源政策、实现照明技术的更新换代等多个方面都作出调整和改变。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再一次以不可忽视的地位隆重地被摆放在世人面前。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并代表着绿色经济的低碳经济模式自此成为遍及全球各个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的趋势也已在世界范围内不可逆转。刘啸认为,低碳经济对全世界未来宏观经济的影响是深刻而重大的。碳排放量将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志;不仅如此,它更是一个国际政治问题并成为世界进程的又一重要规则。因此,低碳经济将成为社会文明发展史上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产生的新文明;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宗旨的全新的、进步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的关系

蔡萌、汪宇明认为,旅游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具有响应低碳经济模式、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倡导低碳消费方式的先天优势。在当代社会中,需要倡导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体到旅游业便是以营造低碳旅游吸引物、建设低碳旅游设施、培育碳汇旅游体验环境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为主要实现路径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

因此,低碳旅游是低碳理念在旅游行业的具体体现。也是低碳经济在旅游行业的实现途径。低碳经济规定了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其重视的“低碳性”强调未来旅游行业的环保、绿色、可持续性,要求旅游行业需向低碳化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业先天的低碳性则顺应了当代全行业发展潮流,以不容小觑的影响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进程。

三、旅游业的低碳性――开展低碳旅游的可实现性

被人们视作“无烟工业”的旅游产业,有其先天的低碳性。陈海波、莫莉萍认为旅游业在全球倡议实行的低碳发展大进程之下,扮演着先行者、教育者及受益者的角色。

1.碳的排放量较小

2008年,以世界旅游组织为主出版的《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应对全球挑战》的报告表明:在2000年,整个旅游行业发展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一亿吨。仅占人类活动全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9%。旅游业是以满足游客感受体验为目的的人类活动。与制造业、重工业等传统产业相比,旅游业的生产活动所占比例较小。旅游业主要是利用可持续的、可再生的旅游资源(以自然、人文景观为主)吸引游客,带来收益,它的碳排放量相比较而言是较低的。

2.碳汇机制的积极效果

根据《联合国气候大会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中所知,“碳汇机制”即是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其含义是能够将二氧化碳在大气中所占的比重降低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汇机制”并不主张通过人类生产活动人为地控制二氧化碳所占比重。而是提倡运用自然界生态地使其降低。树木、森林、水体等都是重要的生态型碳汇载体,其中,森林碳汇居于最主要的地位。旅游业本身便以丰富的林业资源、水体资源等作为骨肉框架,也据此具备积极的碳汇机制功能。

3.调整居民收入结构

靠旅游业谋生的居民。在其收入来源上。与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工作者有差异。旅游业充分调整着居民的收入结构,使其趋向环保型、绿色型,使当地产业结构向生态、环保型过渡转型。同时,旅游业对其他产业有强劲的带动力,它的低碳性的发挥将更好地带来全行业的低碳效果。

4.“教育者”的身份

旅游活动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活动。具有深厚的社会教育意义。它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身意愿自发的受教育活动。社会群体能够通过进行规划设计过的旅游活动受到积极的教育及启发,因此可带动全社会的观念转变。

四、旅游业的低碳化――开展低碳旅游的途径

在经济低碳化大方向的指导下。旅游业低碳化是不可避免的选择。同时,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旅游者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更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旅游。

梅燕认为,低碳旅游的低碳化体现在两方面:旅游生产低碳化与旅游消费低碳化――针对旅游产业而言。低碳旅游实际上是在经济领域对旅游产业的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针对旅游消费者而言,低碳旅游既是一种低碳化的生活方式,又是新技术、新理念的体验。

发展低碳经济篇9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地区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农村经济的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可是农村的经济发展方式尚不完善,粗放经营、外延扩张的特征十分明显,使得农村地区的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在生产、生活中,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使得农村地区的环境遭受到了污染。所以,对我国农村经济进行升级转化已成为当前最主要的任务。

(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尽管遭受全球金融风暴、欧债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下行趋势明显,无法再维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进入了个位数增长的新常态,但相较其他国家,我国经济的发展仍然较快,农村出现了农民收入高于GDP增长的可喜局面。可是,农村的经济结构尚且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使得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我国农村地区,长久以来就一直实行粗放的经营模式,这一模式的延续,不但浪费了农村地区的资源,还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粗放的经营模式,使得水体流失、土地沙漠化现象加剧,耕地资源日益减少。此外,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其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使得环境污染问题更显突出。例如,农村地区的农作物原先都是用农家肥,可是,农家肥对于植物的生长来说较慢,一些农民就开始使用化肥、农药。这些化学物质,不仅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还污染了土壤与周围的水资源。农村地区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违背,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合理征象,除了生产方式不合理外,还表现在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费方式上。农民的消费观念较为落后,再加上他们的收入不高,他们的消费观是能省则省。例如,大部分农村地区主要将木材作为燃料,用木材做饭、取暖。这种生活方式,不但造成了木材的浪费,还污染了环境。还有农村居民随意堆积生活垃圾,而不是进行集中处理。农村这种落后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违背了低碳的理念,使生态环境问题更显严峻。由此看来,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所以,必须要对其进行升级转化以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二)低碳理念为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来的助力

1、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的升级。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就是以小生产为主,此生产模式,使得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低、总产量得不到保障。而且此产业模式还属于高能耗产业,造成的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现象很是严重。而低碳理念的出现,旨在运用新技术、新能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非常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将低碳理念运用到农村的经济发展中,有利于调整农村的经济结构。例如,农村地区要将农业的剩余能量充分使用起来,即要对农作物的秸秆或作为肥料使用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或作为饲料使用以喂养牲畜,或作为沼气料使用以增加清洁能源。这样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由资源浪费型转变为资源节约型。

2、有利于在农村地区推广清洁能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只注重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而低碳理念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重视环境的保护。以往,大多数农村地区是以传统的化石能源为基础,无论在农业生产,还是生活中,都是以化石能源为燃料。将化石能源运用到生产与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会严重污染大气。而低碳理念的出现,则促使农村地区开始使用清洁能源,从而可避免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例如,农村地区开始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用沼气做饭。这一现象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在农村地区对运用清洁能源的推广。

3、有利于转变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农村的经济在不断发展,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提高,相应地农村人们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民的生活消费会直接产生大量的碳排放。一般农村地区都使用木材为燃料,燃烧木材会产生碳排放。再加上,农村地区的家用电器不断增多,还有汽车也在不断增多,这必然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而低碳消费理念的出现,使得农村地区的人们开始意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开始注重转变农村的生活方式。农村地区为了减少碳排放,开始实行低碳消费。他们开始大量使用清洁能源、选购无氟冰箱、乘公交车等。因此,低碳理念的出现,已经开始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有利于村民的身体健康,更有利于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二、当前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激化,人们越来越重视碳的排放问题。低碳理念的出现,将会使企业注重发展低能耗的产品,也会使人们倡导低碳消费,进而还会使得生产、消费的各个层面都更加注重低碳、节约、环保,使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可是,在农村地区发张低碳经济,尚且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其经营模式不完善、生活方式落后、消费观念单一等,都在阻碍在农村经济向低碳方向的升级转化。

(一)低碳理念不成熟

低碳理念在全国而言,也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农村地区明显还没有被完全认可,这使得农村经济的升级转化受到制约。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方面,是农业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其目的是减少农村生产和生活中的碳排放量,以此来保护环境。可是,低碳理念和低碳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尚不成熟,使得农村的资源不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而且随着农村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其工业碳排放量还将会逐渐增加,这会使得农村的环境频繁遭受工业的污染。此外,随着我国对农村地区的优惠政策不断加大,其家用电器、汽车等不断进入农村,但是,村民的低碳理念不够成熟,使得他们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二)农业经营模式不合理

进入21世纪以来,低碳农业的发展已成为主流。然而农村的农业经营模式尚且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不够顺畅。农村的经营模式大都为小生产经营,其规模较小、生产水平低下,造成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难以满足低碳经济所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浪费的需求。再者,农村的服务体系也不完善,使得农业从业人员较为分散,不利于农业的集约经营和低碳化生产。农业经营模式的欠缺还表现在农村对环境的监管与治理力度不足,使得农村地区不能够及时对环境进行治理。

(三)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低碳农业的目标是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此发展方式是农业经济进行升级转化的助推力量,可是,现如今,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机械化程度低,使得生产效率较为低下,进而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较低,非常不利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转化。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得利益,而大量使用农药与化肥,使得土壤与水源遭到破坏,因而不利于种植出优质的农作物。而且,农村也不注重对资源的循环利用,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四)减排技术尚待提高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我国的农业消费结构还不是十分完善,其所造成的碳排放量也越来越多。所以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对减排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可是,我国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减排技术水平较低,对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造成了掣肘。农业生产中,会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如煤炭,可是我国的减排技术缺乏,会使得燃烧煤炭所产生的废弃气体排入大气中,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再加上,农村的生活中所产生的大量剩余物质,必须要对其进行处理,可是,我国的减排技术水平低,不能够对其进行充分的处理,这就会产生新的环境污染,阻碍了农村经济向低碳优质发展的步伐。

(五)农村的消费观念落后

农村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艰难,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较为落后引起的。大多数农村居民所受的教育程度不高,其低碳消观念较为薄弱,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购买低碳环保的产品,往往只注重看价格而购买一些便宜的东西。可是大部分便宜的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现象较为严重。此外,农村的消费观念落后还体现在废弃物的利用上,他们的消费观念较为落后,不注重对废弃物的循环使用,所以,就无法提高农村废弃物的利用水平,这也会对农村经济的升级转化造成阻碍。

三、低碳视角下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低碳经济的发展任务是节能降耗,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而低碳理念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运用,则可以最大程度低使得农村的资源得到利用,还可以有效保护环境遭受污染。而低碳消费方式,既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能够保护自然环境。可是,低碳理念在我国的起步较晚,难免会有一些制约因素,需对其进行完善。下面就对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中所存在的一些阻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找到解决之策。

(一)加大力度转变农村的经营模式

农村的经营模式不合理,使得农业低碳经济发展受阻,所以,要加大力度转变农村的经营模式。以往,农村都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其生产力较低,对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而将小农经营进行合理改造、重组,使其转变为大规模化地生产经营,则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减小对环境的污染。此外,还要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加强对农产品的开发,以此来促进高校农业的发展。还有要完善农业生产中各个环节的建设,着力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善于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

我国的农业低碳经济起步较晚,再加上缺乏先进的技术,由此便导致我国的农业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缓慢。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善于借鉴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引用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去。首先,要勇于打开农村的市场,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如,燃烧化石能源时,先将二氧化碳进行分离,这样就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再次,可以与国外先进企业进行合作,实现技术的最优重组,这样就可以降低对环境的伤害。最后,是要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理。即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要进行科学地处理后再排放。

(三)优先发展低碳农业

近年来,农业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地加快,可是,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也不断加大,而发展农业低碳经济则可以有效减轻对环境的伤害。在在生活中,优先发展低碳农业。可以引导农村居民优先食用一些碳排放量低的食物来代替粮食,因为粮食的碳排放量较高,不利于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优先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以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娱乐设施为基础,满足游客对吃、住、玩的要求。优先发展休闲农业既可以减少农村的碳排放量,还可以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积极树立低碳消费观念

农村的消费观念较为落后,其对农业低碳经济发展造成了阻碍。而要想促进对清洁能源的使用。一是在农业生产中,优先使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环保型的能源,尽量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二是要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度。三是要注重购买节能、环保的产品,同时还要减少对一次性产品的使用,以此来促进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

(五)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教育与宣传力度

发展低碳经济篇10

在全球极端气候日益增多,能源问题尤为突出的当今,世界各国正在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原则的“低碳经济”不断涌现,正成为世界的焦点。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关键时刻,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持续加重,是典型的CO2排放大国。[1][2]太原市作为我国能源重工业基地的中心城市,冶金、焦煤、机械、化工、电力是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为保持工业经济稳定发展,太原市大力推进绿色转型,把工业发展的重点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来,积极探索太原市产业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低碳经济发展方式。[3]目前,国内对低碳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关减少碳排放来源和增加碳汇潜力方面的研究;二是有关构建低碳城市内涵和概念的研究;三是有关怎样建设低碳城市及其发展路径选择的研究。顾朝林等认为,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自金属冶炼、水泥煅烧、火力发电、交通运输、做饭取暖等家庭生活中。[4]刘志林等认为,低碳城市应是转变城市发展模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情况下,实现有利于碳排放降低的城市建设模式。[5]林姚宇等提出了城市发展的5种低碳模式,分别为基底低碳、结构低碳、形态低碳、支撑低碳和行为低碳。[6]通过对前面研究的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对于低碳城市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定性研究和规范研究的阶段,而在定量研究方面还很少。总体来讲,我国建设低碳城市不仅要减少城市中碳排放,增加碳汇,改善居住的生态环境,而且要实现城市稳定发展,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片面追求低碳而忽视城市的发展是不符合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现阶段在全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分析评价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成效,准确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制定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政策和措施,是现阶段急需攻克的重点,现实的困境需要研究和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模型。正是基于上述问题,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得出制约太原市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制约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影响城市低碳经济的因素有很多,对其必须进行筛选。本文在指标选取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指标应能够反映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数据来源要准确,处理方法要科学,具体评价指标能够反映出低碳经济主要目标和实现程度。 (2)稳定性与动态性原则。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此,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因子必须要具有动态性。建设城市低碳经济不仅是目标,更是一个过程,并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效率性与效益性原则。低碳经济应该遵循减量化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低碳经济还必须遵循资源化原则,以废弃物再利用的最大化为目标。低碳经济最重要的是要遵循无害化的原则,以污染排放量最小化为目标。[7]低碳经济是以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运行作为根本目标,针对产业链的全过程,通过对产业结构的重组与转型,使得系统整体合理。因此,在统计指标体系设计时,也要贯彻这一基本原则。通过设计全面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统一起来。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上述原则,借鉴任福兵、吴青芳、郭强等国内外相关文献的选取指标方案,选择20个评价指标,这些指标用Xi来表示,并且这些指标都是易于测量、便于观察的,能够反映城市低碳经济状况不同方面的信息。[8]具体的指标详见下表: 二、样本数据的说明与来源 (一)样本数据的说明 主要是通过选取太原市2000年-2009年10年期间最能够反映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并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指标作为研究样本。 (二)样本数据的来源 样本数据主要来自2000年-2009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太原市统计年鉴》以及太原市的地方年鉴和太原市统计部门网站。但是,由于部分指标数据无法在统计资料中找到,而这些指标对于研究评价又是必须要用到的,所以,只能采用其他可收集到的相关指标数据来代替和换算的方法进行处理。还有部分数据是通过计算得出,如“人均生活用水量”就是利用当年全市供水总量与总人口相比得出等等。[9]总之,样本指标数据的获取是在数据来源的真实可靠权威、换算依据准确科学的前提下进行的。但尽管如此,一定的误差还是会存在的。 三、太原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分析评价 (一)样本数据的处理 首先,将指标体系表中的逆指标和非正指标作正向化变换,对逆指标“人均生活用水量(吨)”、“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人均生活用电量(千瓦小时)”、“煤气家庭用量(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家庭用量(吨)”采用求倒数后乘100、100、1000、100000、100000的方法对其加以变换,使数据更加清晰完整,便于分析评价。其次,为了消除指标间量纲的不同,保持指标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将正向化变换后的指标再进行标准化,设有n个样本,每个样本都可用两个指标x01和x02表示,n个样本是随机分布的,则第k个样本的原始参数为x1k和x2k。 (二)分析评价方法的选用 有关低碳经济评价涉及的指标量较多,所以采用主成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比较合适,关于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和方法可见相关文献。使用因子分析法之前,首先要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主成分的个数。在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各样本的选取中,因为数据来源真实可靠,避免了掺杂调查人员的主观偏好等影响,所以,特殊因子的残余项予以忽略。采用上面标准化后的数据,运用EViews7.1软件,采用普通的(Pearson)相关矩阵的方法来确定主成分的个数,[10]如下表所示: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和最初m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90%的原则,选取主成分的个数,从表2可以看出,当m=4时,模型特征值=1.18,累积贡献率=91.87%,符合上述要求。所以,此模型的因子个数也应该为4个。#p#分页标题#e# (三)因子载荷矩阵和旋转因子载荷矩阵的计算 利用EViews7.1软件,估计方法和因子个数采用上一小节的主成分分析法以及其确定的4个因子个数,并且因子分析是基于相关矩阵的类型和普通Pearson协方差来计算因子的载荷矩阵。因子分析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找出主因子,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每个主因子的实际经济意义。为了使各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更为突出,便于对因子进行解释分析,须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使得因子载荷的平方按列向0和±1两极转化,达到其结构简化的目的。这里采取正交旋转中的最大方差旋转法(Varimax)来对原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是因子载荷矩阵中各因子载荷值的总方差达到最大作为因子载荷简化的准则,从而得到旋转因子载荷矩阵R(见表3)。由表3可以确立因子分析模型为:x=Af式中,x为指标变量向量,x=(x1,x2,…x20)’;A为主因子载荷矩阵,具体如表3所示;f为主因子列向量,f=(f1,f2,f3,f4)’。 (四)因子命名和经济含义分析 从主因子载荷矩阵A来看,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工业总产值、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工业烟尘去除量、人均园林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量、人均道路面积和园林绿地面积在第一个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人均生活用水量、煤气家庭用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在第二个因子上有较大的荷载;煤气家庭用量、液化石油气家庭用量、工业烟尘去除量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在第三个因子上也有较大的荷载;煤气家庭用量、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工业烟尘去除量在第四个因子上有较大的荷载。从中可知,除第一个因子表明了城市低碳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经济基础外,其他因子意义含糊不清,比较混杂,较难解释。从最大方差正交旋转因子载荷矩阵R来看,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人均园林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城市道路绿化面积、园林绿化面积在第二个因子上有较大载荷;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煤气家庭用量和液化石油气家庭用量在第三个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工业总产值、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第四个因子上有较大荷载。 综合上述分析,可将低碳经济影响要素分为4大类:第一类包括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工业总产值、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工业烟尘去除量、人均园林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量、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和园林绿地面积,它表明一个城市低碳经济的基本经济基础和整体发展水平,可称为低碳经济的基本经济因子。第二类包括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人均园林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量、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园林绿化面积,它表明城市基本设施和市政建设情况,可称为基础环境因子。第三类包括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煤气家庭用量和液化石油气家庭用量,它表明城市居民住房水平以及消费观念,可称为居民生活因子。第四类包括工业总产值、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主要反映城市产业结构和投资规模,可称为产业结构因子。这样影响太原市低碳经济的要素可归结为基本经济因子、基础环境因子、居民生活因子和产业结构因子构成。通过分类得到影响太原市低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4个相互独立的构成因子,这样可以避免多个变量的相关性约束造成部分重叠的指标变量被加大权重,从而进一步明晰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要素构成,保证评估的科学性。 四、太原市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前面对太原市低碳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经济意义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太原市未来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实施。 (一)调整升级产业结构 一是将高碳产业实现低碳化。减缩钢铁、化工、能源、汽车、交通、建材等高碳产业所延伸的产业链,把这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实现“低碳化”。在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先行试点,把低碳技术引入并对其进行改造,让其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二是要引导发展低碳产业。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渐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提高服务业的比重,促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的两端延伸,即向前端延伸,从低碳规划设计着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向后端延伸,形成自有品牌和销售渠道,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产业结构符合低碳经济的标准。[11] (二)设计优化空间布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人口开始进入城市,城市的用地规模急速膨胀,但太原市的空间布局不合理,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土地集约化利用,使城市空间布局紧凑。转变以前功能分区理念,提倡“有效混合”理念,有效缩短居住地和工作地的通勤距离,使居民出行乘用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减少。[12] (三)加大城市基础环境改善的投入 首先,从源头上减少CO2的排放就是要从开发新能源着手。目前正处于城市化与工业化高速推进时期,对能源的需求是刚性的。对于太原市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要想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减少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增加核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新能源的生产消费量。其次,从碳汇方面来吸收CO2的排放,即扩大城市绿化水平。太原市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无法彻底改变,因此,需要发挥森林绿地的碳汇潜力,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对排放的碳进行自然的吸收和封存。所以,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该多建公园绿地以及道路绿化带。此外,太原市楼宇的顶层基本上都是空置的,如果把这些空置的屋顶建成空中绿地,这样既不占用城市土地面积,又可以增加城市绿化率,使碳汇的能力有效增加。这不仅可以使建筑物保温隔热,降低建筑能耗,又可以恢复城市景观,提高空气质量,美化城市形象。#p#分页标题#e# (四)践行低碳生活和低碳办公理念 低碳生活应在生活模式和消费观念上进行倡导,使用节能家电、变频空调等低碳环保的电器,消费观念上不买大排量汽车,加大混合动力车的消费空间,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低碳办公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态度。太原市应在政府部门中加大宣传力度,鼓励低碳办公理念,在政府办公区域和行政事业单位中明确用电用水指标,把低碳办公形式作为一项指标加入政绩考核中,使低碳办公制度化,这样不仅可以节约一部分公费开支,还能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小结 目前,国内已有170多个城市或城区提出要建设低碳城市或城区,但普遍存在“虽有漂亮规划,但落地困难”的问题,我国要建立低碳城市的概念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现在还只停留在概念上,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拿出来,甚至有些低碳城市实施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太原市提出建立低碳城市是比较晚的,因此,太原低碳城应尽快启动相关建设,避免出现只有概念的尴尬境地。建议尽快启动示范区的建设,同时探索如何在结合现有项目的前提下,推进低碳生态城的建设模式。 可以先划分一个区给未来整个低碳生态城作个示范,并探索经验。可以对现有建筑进行绿色改造,同时对现有的民居、社区进行绿色低碳社区改造,做到新旧建筑融合,探索建设立体农业示范区。最重要的是应尽快制定强制性绿色低碳标准:低碳区建设应该要有一套强制性的绿色低碳标准,比如说要进入低碳城的企业需要建设怎样的绿色建筑,具有哪些硬性指标。目前在国际上,低碳生态城的标准也是各不相同。太原低碳城应创立自己的标准,为现有企业的相关建设提供标准、指引。 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分类和资源再利用,要建立一个好的生活理念。低碳城市构成的三大元素是低碳经济、低碳空间、低碳生活。从产业维度来看,太原市低碳城市应定位为低碳技术研发中心、低碳解决方案提供中心、低碳技术集成应用示范中心、低碳发展服务中心、低排放产业的聚集中心。太原市建立低碳城的价值,不仅在于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且也为传统产业低碳化寻找升级途径。在低碳城的产业发展目标中,太阳能产业、新材料和环保产业、物联网产业、低碳服务业将是重点。 低碳城的建设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全新探索,要处理好人们居住、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关系,处理好城市核心竞争力与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建筑节能与提高居民的生活舒适度之间的关系。形成土地储备、项目引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园区管理等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积极探索十大“小微战略”,探路新型城市化,分别是:在垃圾和污水处理方面推行“微降解”、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实现“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的“微能源”、通过绿色处理对生态“微冲击”、倡导有机更新减少大拆大建的“微更新”、鼓励自行车和步行的“微交通”、外立面绿化和外遮阳的“微绿地”、建立自循环的“微农业”、无线城市与高速信息网的“微创业”、社区医院和家庭医生组合的“微养生”、居民自治与政府数字化对接的“微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