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十篇

时间:2023-03-31 10:18:58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篇1

关键词: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当今的城市建设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现代大都市的形象,提高城市环境的品质,以创造适合人们居住并且具有一定特色景观和文化内涵的城市空间。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建设中最具有特色、最有活力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窗口,一个城市文化的体现,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广场是这个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我们设计一个好的广场需要大量的城市广场设计理论的指导和帮助。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一些问题, 比如说不同的城市广场有不同的设计定位。 应该根据它在城市中的地位和文化特点以及周围的环境交通、 人的活动内容与规律来加以规划设计。

一、城市广场景观的含义及特点

城市广场是一个城市中心公共开放的空间, 其景观往往集中代表整个城市的历史风貌、 文化特色、 风景名胜乃至发展方向。城市广场景观是一个城市的窗口景观, 往往具有典型性、 空间性、 实用性等特点。

二、城市广场的组成部分

广场按其性质和功能分类可以分成集会游行广场、生活广场、市民广场、建筑广场、纪念广场、市场广场、休闲广场、交通广场和商业广场等。如果按照广场平面的组合形态分类可以分成规整形广场、不规则形广场和复合形广场三大类。按广场的组成形式分类也可以分成平面型和立体型两大类。

三、城市广场的本质

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存在形式,因此广场会具有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些共性和自身的一些特殊性。

(一)城市公共空间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它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物质积累和象征。城市公共空间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场所,同时也对人的活动起到促进和限制的作用。二者是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一个特定的空间形式和场所会吸引特定的活动,而行为和活动也比较倾向于发生在相对适宜的环境之中,甚至会对环境产生一些能动的作用。如果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分析的话,就是不同的生命体验、不同的社会生活和不同的价值体系在城市空间进行交流沟通,使得它们彼此共存、互相交融并且互相补充。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其他存在形式还有很多,比如绿地、商业步行街等。它更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的文化,并且包含了更多的社会生活。由于我们的社会文化具有历史阶段性特征和地域性的差异,因此说,广场的设计会体现当时的时代特征和本地区的文化特征。比如,欧洲的一些城镇广场和我国的天安门广场就有本质的区别。我国近年来新建的一些城市广场在建设之初就被要求成为展现这个城市风貌的一个窗口,承担地区标志的重任。

四、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风格定位

同传统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相比,现代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整个城市精神风貌和历史面貌的总结展示,因而在设计前需要对整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具有充分的解读和把握,从而和谐圆融的展示城市景观。城市广场作为一个城市的中心平台,具有空间开发、 人流量大、关注度高等特点, 因而在风格定位时也必须结合城市特色考虑城市广场景观的外观性、 功能性与生态性。

(一)外观性

要求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必须具备美观的特点,且风格需大方圆融,兼具特色,切忌为了个性特色而与周边环境产生割裂,应整体考虑,提升品位。

(二)功能性

要求城市广场结合其所处地段区域具备一定的使用功能,如交通广场、生活广场、纪念广场等。不同的城市、区域对城市广场会产生不同的使用要求,要切实结合城市、区域功能及市民的行为、生活、精神需求考虑城市广场的功能,否则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成为华而不实的摆设。

(三)生态性

要求城市广场景观具备良好的绿化效果,能够为现代城市增添绿地森林区,提供室外休息、 交流的空间,增添城市亲近自然地空间,创造丰富的绿化景观。

五、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思路和措施

(一)当前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缺乏独创性。当前,一些城市在进行城市广场景观

设计时,往往忽视了该城市自己的历史内核、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盲目地模仿国外特色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或是国内一线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互相模仿攀比,导致各个城市的广场景观缺乏特色,难以给人眼前一亮之感。

2、丧失整体性。城市广场景观缺乏对整个城市区域的总体把握,导致其广场环境与周边环境割裂,在整体的空间尺度安排上比例失调,在对城市广场景观的动静分区需求及交通流向、灯光设计缺乏整体性。

3、欠缺功能性。城市广场作为大型街区,对周边市民的生活需求需具备相应的符合,当前许多城市广场往往片面的强调城市广场的景观性,却难以满足周边百姓的生活需求,对于交通设施、人流引导也缺乏控制引导。

(二)完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思路

1、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具有独特性。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充分展现城市的精神风貌, 具有标志性的展现鲜明的城市精神和文化内涵。设计时,应结合景观建设的目的、思路,充分放大文化主题,形成独特、明确的可识别性。

2、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具有统一性。城市广场景观应与周边的环境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城市的活动中心。因此,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所处城市的历史风貌、文化特色、 风景名胜乃至发展方向。在景观设计时应尤为注重城市居民的文化内涵,深刻领悟城市不同文化环境的差异和特殊需要,设计出符合城市文化环境的广场景观。

3、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具有层次性。城市广场空间的结构层次应与周围整体环境协调统一,并且实现动静分区、交通分流。城市广场的结构大多为开放式,在进行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时应注重广场周边的建筑、道路,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历史建筑,合理设置交通路口,丰富空间的层次和类型,解决广场使用多样性的需求。利用尺度、围合程度、地面质地等手法,结合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整体思路,在广场整体中划分出休闲动区、办公静区、 市民广场、休闲绿地等不同的空间领域。

4、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具有通行性。城市广场往往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周边交通要道及生活建筑众多,到城市广场的人流、车流量大。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居民参观、浏览、交往及休闲娱乐等需求,结合广场的性质,合理进行人车分流,科学设置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畅通欣赏城市广场。

5、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具有可识别性。城市广场景观往往应注重视觉魅力,具备视觉冲击力,但不能脱离城市整体而片面强调冲击效果。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可通过设置具备文化历史特色的标志物,提高广场的可识别性,形成特色传播效应,实现市民的归属感与场所感。

总之,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城市归属感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因而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对城市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但目前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我们进一步整体把握设计思路,努力打造更好的城市广场。在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握城市空间体系分布系统、控制绿化比例、继承与创新、可持续发展、突出个性创造、重视公众参与等原则。从而创造出人性化的城市广场,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杨任骋.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及功能[D].山西大学,2007.

[2]王光新. 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7.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篇2

关键词:寒地城市;地面铺装;景观设计

引 言

寒地城市是指因冬季漫长、气候严酷而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城市广场融合了城市历史文化,体现了城市精神、特质,展示了城市的文化和风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铺装景观作为广场景观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在营造空间的整体形象上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寒地城市的广场景观设计中,地面铺装的景观设计却往往处于容易忽视的位置。在广场铺装景观设计中总存在一些问题:如铺装的色彩设计过于鲜艳、富丽,形成喧宾夺主混乱的气息;地面铺装选择的材料过多,各式各样的材料同时存在,大大破坏广场景观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地面铺装的形式单一,图案缺少变化等等。这都说明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1 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现存问题分析

1.1 广场铺装景观形态设计繁杂内涵不足

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存在形态模糊繁杂的问题,过分追求形式和造型上的变化,削弱了空间的表达力及控制力,忽略了广场铺装景观整体形象的塑造。有的铺装景观设计的美感缺失,削弱了广场空间的性格和气氛,降低了广场铺装设计的艺术性,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有的盲目的模仿、照搬照抄国外的广场铺装设计,没有结合寒地城市自身特点,合理好处理继承与发展问题;还有的一些主题广场的铺装景观设计没有对主题烘托、氛围感染力的塑造起到很好的作用。从实体艺术层面上没能反映出寒地城市主题文化的内涵特征。这些都是铺装景观形态设计的处理不善,造成了寒地特有的地域文化认同的遗失。

1.2 广场铺装景观材质设计选择忽视气候特性

广场铺装景观设计忽视寒地城市气候特点,没有考虑到广场地面铺装材料的防滑性,不能确保行人安全,降低了广场使用率。有的广场为了追求美观,全部使用花岗岩铺装,但是花岗岩渗水性较差,遇到冰雪天气,经行人的踩踏,很容易在表面形成凝结层,使材料的防滑性大大降低。有很多广场所使用的花岗岩材料虽用火烧面、斩假面、剁斧面等方法处理,但由于材料本身的硬度较高,抗压强度较低,这样的地面铺装在使用几年之后经常出现碎角、裂纹的情况,破坏了广场的使用环境,也增加了维修难度。

1.3 广场铺装景观色彩设计运用脱离周围环境

铺装色彩设计如果脱离了环境,就显得与环境格格不入,会降低广场的空间表现力。目前,很多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整体色彩较单一,最常用的色调是灰色,并基本作为广场地面主色调使用;绿色次之,基本以草坪的形式出现;然后是红色、黄色、黑色常作为点缀色出现,黄色调偶尔成为广场主色;最后是蓝色、橙色、白色、粉色在广场铺装色彩设计中也偶有采用。色彩在寒地广场铺装设计中并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设计者不但没有很好的考虑环境中的色调的协调性,也没能对空间的限定、气氛的营造起到很好的效果。另外,大部分寒地广场铺装的色彩设计的组合变化突破度也较低,形成的花色图案也比较陈旧,弱化了对空间气氛的营造作用,缺乏丰富的空间表情,吸引力、感染力明显不足。

2 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方法探析

2.1 广场铺装景观形态设计空间层次丰富

寒地城市冬季时间较长且寒冷多冰雪,必须考虑不良气候条件对人们户外运动的影响,使城市广场在不良的气候情况下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广场是人们共享的城市文明舞台,它既反映作为正常人群的需要,又要综合考虑特殊人群的使用需求。寒地城市广场铺装设计要考虑人行为的多元化需求,以及人对空间的感受。在铺装设计时应注意气候的适应性设计。城市广场底界面的多层次化有助于改善局部小气候环境,而且有助于增加空间的趣味性。铺装景观造型的立体化也是寒地城市广场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并可以结合绿化增加其空间活力和趣味。

2.2 广场铺装景观材质设计彰显地域文化

铺装材质的设计可以以传统文化与地域性特色为出发点,选取具有地域性特征的要素在底界面上进行视觉性表达,以此表现地域性的真实感。应满足使用要求和气候特点,并提供坚实、耐磨、防滑的材料。材料表面质感也应进行合理选择,如要营造优美优雅、显得冷静的空间可以选择光滑细腻的材料;如要营造坚实,稳重,富有力度的空间可以选择石材。寒地广场铺装材质的设计构思同样需要立意,通过一定的造型、图案和空间组织将其巧妙地表现出来。根据具体环境,运用不同质感、图案和色彩的材料,创造动人的地面景观,表现和加强场地的特性。结合寒地城市空间的历史和现状、城市文脉,赋予广场铺装设计的历史性,使广场铺装设计既立足于现代,又要很好的与地域、历史、文化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广场文化环境。

2.3 广场铺装景观色彩设计呼应环境色调

任何一座城市广场的色彩都不应是独立存在的,均应与广场周边的环境色彩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广场铺装景观的色彩设计应尊重城市历史,切不可将广场的色彩与周围建筑色彩相脱节,形成孤岛式的广场。铺装景观应考虑到铺装色彩和空间性质的符合与统一,与环境气氛相协调,与侧界面文化艺术效果相协调,属于它所在的空间性质。寒地城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景观文化,在寒地广场的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中,应该通过地域色彩景观文化的表达,丰富寒地景观,体现地域的文化性与历史性,并为市民创造宜人的寒地公共空间,促进人们在空间内的使用和逗留,增加人群户外活动时间,形成良好公共空间氛围。所以要善于运用色彩来营造环境的协调统一性,呼应城市色彩肌理,展现寒地城市特有的文化色彩。

3 结 语

寒地城市广场受气候条件影响具有其特殊性,对于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针对寒地城市特点,从地域、气候等视角出发,探讨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对策,对于今后继续深入研究寒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篇3

关键词:城市广场;滨海空间;景观改造;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城市广场是最具活力和开放性的,它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活动的舞台、交流的场所及多元的精神空间,是城市中最具艺术魅力,也是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的开放空间,被誉为“城市客厅”。广场作为一种城市艺术建设类型,既继承了传统和历史,又传递着美的节奏和韵律,是城市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因此,城市广场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回归人性、重回自然,不仅要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考虑,更要从广场使用者和感受者的角度出发,营造出形式多变、层次丰富、悦人的公共生活空间。

本文通过对防城港市北部湾广场的景观改造设计,以人与自然和谐、遵循生态低碳为原则,在人居环境多元化的空间设计改造方面进行一些探讨和摸索,力求将城市景观、居民的需求、以及当地城市的文化与生态有机结合。

1 广场特点分析

北部湾广场位于防城港市中心区南半部,南面临海,北侧为市政府行政办公大楼。广场分为南北两部分,其中北广场主要以市政集会为主,南广场则以市民休闲为主,总占地面积约38.6公顷,为滨海广场。

1.1多功能相结合

北部湾广场功能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滨海广场环境的优越性成为城市居民节假日休闲娱乐的最佳选择,同时广场也兼顾市政广场职能,是集会以及举行大型活动的场所。另外,随着北部湾滨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滨海广场既担负着城市功能又兼负着部分旅游功能。因此,广场景观改造设计时应将景观规划、市政功能以及旅游规划结合考虑,不仅要满足本地居民需要的同时还须考虑外来游客需求。

1.2景观资源丰富

滨海广场最大的特点就是濒临大海,处于海陆两大生态体系的边缘区,生态“边缘效应”造就了其空间独特的复合性景观特征。滨海景观包括滨海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人工环境景观。随着每天日月交替、潮涨潮落,海滨呈现出以时间变化为主的四维景象,景观资源十分丰富。

1.3空间独特性

城市滨海空间是城市中陆域与海域相连的特殊地段,是城市环境与文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滨海空间对城市面貌的重要作用是城市其他空间场所无法替代的。因此,较之于其他开放空间类型如滨江、滨湖等滨水空间,滨海开放空间能够更直接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形象,成为人们心理上默认的城市门户。

1.4生态敏感性

从生态学理论可知:两种或多种生态系统交汇地带往往具有较明显的生态敏感性和物种丰富性。滨海区是地球两大生态系统的交汇地,具有很强的生态敏感性,强烈的生态敏感性要求广场的改造规划设计中要更加尊重自然规律,严格保护自然生态区的平衡状态,广场水域中生长的红树林以及栖息的白鹭,就是生态承载力的最好体现。

1.5潮湿性和盐碱性

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海上的季风、洋流、降雨等因素的影响,滨海地区风力大、光照强、潮湿性和盐碱性状况非常明显。潮湿性和盐碱性特点严重影响了滨海广场改造中各种设施的设置和植物的种植设计。

2广场现状解读

(1)主题不明确,没有形成视觉焦点,广场无任何主题性表达,没有视觉焦点的设计。同时因为它忽视了对防城港的历史、特色的了解,造成广场内涵缺乏,市民认同感低。

(2)广场界面不够完整,没有形成场所记忆。广场只是穿越式广场,无法给市民留下场所记忆。

(3)广场上原有的设计元素过于混乱,没能达到广场与周边建筑统一协调的效果。广场铺装材质单一,文化性和艺术性不够,提升艺术品质的空间较大。

(4)缺少设计细节,空间冷漠。广场缺乏设计细节,形式呆板,忽略了近人尺度,缺少绿化及花架、亭廊等遮阴设施,缺乏对人的关怀以及行为心理的研究,使人不愿意长时间停留。

(5)实用性不强,后期管理不到位。广场在实际使用中有诸多现实需求,原有设计几乎没有考虑这些需求,以致后期管理仓促应对,造成广场使用秩序混乱。

3 广场定位总结

场地的改造应该从当地社会发展的水平和场地本身功能复合化发展的事实出发,是体验和谐生活的场所,城市居民置身其中能充分体验人文关怀。

经过充分解读现状,考虑到营造良好的户外公共环境,满足使用需求,强调防城港城市形象,是本次改造设计的核心。因此, 北部湾广场的定位应突出以下几点:

(1)市民文化休闲及市政集会为主要职能;

(2)突出滨海生态特点;

(3)以城市特色为文化主题。满足城市居民多种休闲、游憩、娱乐、集会、旅游参观、等多功能的“城市客厅”。

4 广场空间功能划分

广场的功能分区大致为一轴四区。“一轴”指的是贯穿南北广场的中心景观轴,轴上串联了风声水起、万众一心演艺场、海纳百川、亲水音乐圈、树阵迷宫、九曲桥、亲水木栈道和沿岸观景道等主要景观节点,一直延伸至海边。“四区”则分别是北广场行政集会区、文化碑林诗词苑区、海洋文化休闲区以及红树林观赏区。

5广场景观改造理念阐述

5.1提炼主题文化,建构场所记忆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重要的文化精神场所,容易形成强烈的认同感。这就需要广场具有可识别性及别具一格的文化特性,区别于其它场所,在市民内心留下印象,为人们所接受。充分考虑广大市民的心理特征、文化背景以及行为模式,建立有精神认同的环境语言系统,使他们通过对滨海广场特质的感知产生认同感,进而产生归宿感,建构起新的记忆场所。

5.2完善空间序列,突出视觉焦点

利用新增的实木花架变换的韵律起到对视线的引导,延续原有南北向的空间序列,加强广场的纵深感,结合原有铺地线条和绿化花池的凹凸变化,组合为视觉走廊,形成生动美观的广场空间,完善整个广场的核心景观轴线。

在广场中心增设天然石刻,力求主题突出,与周边建筑和绿化组合严谨,将海洋文化最为精华的诠释,在此抽象表达,形成能控制广场全局的主要标志性小品,同时塑造出广场的气氛.凸现该广场的休闲文化特征,形成富有变化、艺术情调浓厚的景观区域。

5.3深化设计细节, 强调人性关怀

一个好的广场景观设计,不仅整体方面要做文章,对细部的精心设计也不容忽视。广场空间环境的细部设计可以增强环境的“感人度”(即体验主体受环境感动、感染的程度),因此在此次广场改造设计中,将在广场内部小空间设置一些低矮的花坛,变化丰富的铺装、雕塑等环境小品、游憩设施等,有助于交往行为的发展,为可能发生的交往活动提供适当的场所,既可满足功能要求又增强感性认知上的趣味性。

在广场设计中,采用合理的围合比例、尺度、造型,合适的高度和连续性。在满足功能完善的情况下,加大绿化面积,乔木灌木结合,注重植物多样性与地域性。引入多种景观元素,塑造多样的空间形态特征,建构不同的空间感受与体验,使广场中的各种行为活动,获得平等、安全、自由、亲切、愉悦的心理感受,营造舒适、充满活力、富有人情味的空间环境。

5.4构筑和谐界面,实用功能景观化

广场通过新增文化碑林、补种植物构筑新的界面,尤其是增加灌木及小乔木,增加绿化量、特别是接近视线高度的绿色植被数量,使植物密而不乱,形成种植的层次感,围合出丰富的绿色空间。同时充分运用当地具有滨海特色的本土植物如海芒果、龙血树、露兜树等植物造景,既突出特色又有助于广场外部形象的提升。

考虑到广场还承担着集会活动、信息展示、临时商品出售、车辆停放等实际功能。因此在本次设计中,将采用景观化的处理方式,给这些实际功能提供必要场所,使实用功能也成为景观,以可移动的灵活方式,将它们一并纳入到广场的景观改造体系中统一设计。

6 广场景观改造策略及措施

6.1强调广场的景观轴线

整合原广场中绿地、水体、微地形等景观要素,建立一种自由温和、亲切宜人的空间体验,完善场所结构。由入口开阔空间、中央石碑、花池树库、旱喷广场及亲水音乐栈道等有节奏感的系列空间构成贯穿整个广场的南北向景观主轴线,在主入口处设标示景石增加广场的标志性。几何的向心平面构图与立面的高差变化,强化了广场与城市的界面联系,对路人起到很好的引导和吸引作用。新增刻字景石,赋予环境空间以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 增强空间的整体性和文化感。

6.2建立多元化空间

南广场通过富有海洋特色的雕塑及神话故事浮雕来展示当地民俗文化,考虑到原中心广场景观区缺少舒适的休息设施,改造设计结合花池做木质坐凳,并通过局部改造铺装形式来提高环境形象。主体铺装以花岗石为主,简洁、大方,与景石的颜色相协调。滨水带亲水栈道上增设亲水平台,栈道改用实木铺设,丰富滨水景观。另外,在广场中轴线两侧增设木花架和廊架,使其在空间相互呼应,丰富了场地立体景观。同时廊架可作为临时活动悬挂宣传广告的媒介。抽象简洁的造型提升了广场的艺术品质,廊架下设计放置船甲板坐椅, 既增加了实用性又满足造景所需。

6.3塑造宜人的尺度与设施, 增加广场的亲和力

充分考虑人的空间尺度和行为需要,处理好铺装、坐椅、灯具、雕塑小品等的细部尺寸问题,塑造宜人的空间体量与尺度。提供周全的休闲观赏设施,布置方式多样化,如固定的长椅或可活动的椅子、花池、树池、草坪等,与环境有机结合,让市民真正感到坐在自己“客厅”里的舒适与轻松。充分考虑方便残疾人的无障碍设计,在滨水地区、突出地面的物件或有高差的地方如座凳、护栏、矮墙或踏步设计灯光安全提示,使环境与最广大的使用者沟通,并为之服务。

6.4梳理交通,便捷集散

北广场重点考虑行政办公区的交通特点,合理组织车行交通路线,实行人车分流,并在广场两侧增设生态停车场。南广场则增设中央水体联系栈道,原南广场中央水体两岸之间缺乏直接的步行联系,不便于游人的游赏,导致中央水体景观的使用率低。因此改造方案于万众一心景点与海纳百川景点之间增设九曲拱桥进行步行联系,为游人的游览提供多种步行选择。

7 结语

城市广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生活现象,广场空间也是城市居民生活空间的组成部分。广场的使用者和感受者使广场从原有的有限物质空间扩展到无限的精神文化层面中来,使其具有了生活的特质。因此, 城市广场的改造设计应该从人们生活的舒适性角度出发,营造宜人且具有生活气息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在充分调查场地特征和使用者的反馈意见基础上确立设计理念与思路,针对原有不足加以改进,从而提出改造策略及措施。改造后的防城港北部湾广场将更好的发挥其“城市客厅”的功能,成为城市主要的展示与交往空间。尽管北部湾广场的景观改造设计已经结束,但是留给我们对空间优化及环境提升的思索却仍在继续。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 万钧, 石颖. 寻回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J].新建筑,2004(4):25-28

[2] 王征.城市广场空间设计[J].山西建筑,2005(4):11-12

[3] 卡米罗.西特《根据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规划》

[4]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 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公共空间.公共生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篇4

关键词:城市广场文化;雕塑;创作理念;广场景观设计

Abstract:Jiaonan city administration square through the" Langya city"," squares"," annular channel"," anchor" prototype", a prototype" understanding after the formation of the external space form, interpretation of the Jiaonan city executive Plaza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esign of square. Square landscape culture embodiment, through the historical prototype of reconstruction, sculpture sculpt of fission, twisted, the ancient city in the city square planning thought understanding and marine culture in the square in the proper position to achieve. Square in the introduction of culture thinking, not only makes the city square is a humanistic color, but also in the city square for history, in which people travel Plaza at the same time, feel the local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of traditional.

Keywords: city cultural plaza;sculpture;creative ideas;the square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5.1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4-0081-03

1 城市背景与广场概况

近年来,城市广场的建设,如雨后春笋一样点缀着我们的城市,无疑对城市的形态及景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设计中漠视历史文脉,也日益成为广场设计的通病。只追求构图效果,缺乏文化内涵的设计充斥在我们的城市之中,我们呼唤精品,我们崇尚文化。

我院在胶南市市政府行政广场的设计过程中,如何体现胶南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加以创新,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在设计上,也进行了一些深入的思考。

胶南市地处山东省东部沿海开放地带,是青岛和胶州湾经济圈的重要卫星城市,胶南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有齐邑、越都之置,秦代设琅琊郡、县之置;之后或裁或复,1946年改建胶南县,1990年撤县设市。胶南山海荟萃,古迹名胜较多,秦始皇、汉武帝“乐而忘归”的琅琊台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长城遗迹,铺金漱玉的天然海水浴场等。

胶南市市政府行政广场位于胶南市开发区中心地段,占地12.67hm2,四周均有城市道路与基地相连,北侧为珠海路,南侧为深圳路,东侧为温州路,西侧为宁波路,基地内有胶南市政府办公大楼,(12层,由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现已建成)由于办公大楼位于基地偏北,因此将广场划分为南北两个广场,南广场以开敞景观、集会为主;北广场以绿化、停车、休闲为主(见图1)。

2 胶南广场景观设计的建筑学文化特征

2.1“琅琊古城”的由来及古城设计构思提炼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已有齐长城,由诸城市桃园乡史家夼入青岛界内。青岛境内的齐长城起自胶南市李家前夼西岭,横亘而东,经市美、六旺、铁山、隐珠、薛家庄、灵山卫6个乡镇,跨赵鲁山等地入海,全长55km。

在广场设计中,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琅琊郡城市形态及古长城遗址,在南广场中引入“琅琊古城”构想,平面原型采用古城墙城垛式空间限定,(方形下沉式广场)材料为灰白色花岗岩,以体现古城风韵。其中,在下沉式广场地面铺装中,纵横交错的九条白色花岗岩色带 (地面铺装),寓意《周礼考工记》③中朴素的城市规划思想,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在此方格之下,用红色花岗岩色带将方形下沉式广场划分为九个格,体现“九宫格”思想。九宫格的方式,实际上是中国上古宇宙图案或空间定位的图式,九宫的结构为过去荀子所言“欲近四方,莫为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也,礼也”。中央集中,从城市规划到住宅等大体都有这样一种模式。在九宫格中间设中央喷泉,周围设凹槽,暗设喷泉头,节假日可形成音乐喷泉景观,平时可不放水,这样既可以作为规则方形广场的变化,又使整个下沉式广场使用功能(集会)不受损害(见图2)

2.2体现“琅琊古城”特色的“水文化特征”及景观灯柱构想

“琅琊古城”取材于齐长城遗址中城墙独特的平面形式,其四周设环形水道,取护城河之意,其底部铺将军红大理石,节假日可放水充满,水深500mm,环形水道四周设喷泉,在北侧设6个浮雕柱。在古城四角,利用胶南出土的西周时期铜鼎原型,进行创作,形成景观灯柱,使灯柱集音响、景观、照明于一身,灯高15m,使广场的横向与竖向构图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见图3 、图4 、图5 、图6)。

2.3北广场中雕塑的文化特征――“海之魂”

北广场功能有三,一为停车场,二为主题雕塑,三为带形绿化景观。在三者之间主题雕塑位置显著,在北广场外部空间中起主要构图作用。在放置雕塑的平台周围,设水景码头,构景要素主要由旱船、平台、水面组成。码头立意体现胶南市海洋文化特征,加上雕塑本身的寓意形成“海之魂”景区。

2.3.1“锚之构想”

雕塑周围利用旱船及水面营造码头场景,上置旱船原型,体现胶南海上码头之功能。雕塑由两部组成,底部为虚实两层“锚之原型”,上部为“灯塔”之原型。两层锚采用扭曲变形构思广场,外层为白色两面球形网架结构形成外壳虚的锚,内侧镶嵌实体锚,使虚实对比的美学效果,得到了升华。上部的灯塔,由球型网架和几片横片组成,夜晚设灯光照明,在广场附近形成独特的海洋文化特征,成为北广场标志性景观(见图7)。

2.3.2“帆之构想”

雕塑由两部分组成,底层为四片“帆”之造型,上部为“桅杆”造型,四片风帆皆在船基底部,通过扭转的艺术手法,使“帆”的造型更具有神似的特征。上部桅杆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顶部设四片子风帆,使整个雕塑具有 良好的竖向构图特征(见图8)。

总之,北广场雕塑与其他构景要素的结合,形象而巧妙的体现了胶南沿海开放城市的特征(见图9)。

3 广场设计后的反思

3.1城市广场文化特征构思框架 (图10)

3.2城市广场文化创作理念

3.2.1从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中,寻求广场文化的精神。

3.2.2从地域特征(如海洋、沿海城市)中,寻求广场文化的地域的特征,找出适宜的空间形态及城市雕塑。

3.2.3从历史片断的重构,寻求广场的复杂性与深刻的文化内涵。

3.2.4从后现代主义中,寻求广场雅谷共赏的品质,体现广场历史文脉发展的延续性与创新。

3.2.5功能、空间、色彩、质地、绿化应围绕广场主题,进行取舍与创意,达到技术、艺术、工程科学的完美统一。

3.3城市广场文化的构成方法

3.3.1原则

①具有重点文化特征的空间,应放在广场中显要位置,以突出其重要性,达到统领整个广场之目的。

②广场中文化要素的安排,应采取“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平面布局方式,一切文化要素的取舍均应与主题相紊合,切忌繁杂。

3.3.2构成方法

①将具有突出文化特征的要素提炼后,置于中轴线上,可突出广场文化氛围,(如“琅琊古城”)具体手法:可采用高台式或下沉式。

②将城市雕塑放在具有地域氛围场所中,宜使人联想到雕塑的文化内涵,其竖向构图、色彩、体量,也容易形成局部构图中心,甚至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如“锚”、“帆”之雕塑)。

③外部空间的限定可以使整个广场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利用园林中“障景”的手法,优则敞之,俗则屏之,使广场中主要景观视线纯净而完美。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胶南市行政广场的设计,深刻体会到区域的地方文化对城市广场设计的形成起着举足起重的作用,尊重文化,尊重传统,永远是我们设计中“取之不尽,用之不截”的主题。

参考文献: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篇5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绿地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风景园林设计规划逐步涉及到人们正常的生活之中,成为人们日常休闲、锻炼的主要场地区域,得到广大民众的重视。道路设计能够对风景园林的结构以及观赏特性方面做到相互匹配协调,即体现了自身的功能性,同时也兼顾了园林设计整体的美感。

一、园林景观概述

园林艺术作为我国重要的艺术文化遗产,被称之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有这样高的艺术成就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从艺术设计方面看,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艺术风格独特,具有诗画性特点。在设计中更加讲究“天人合一”。这种艺术思路主要是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一种重要体现。园林艺术设计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人类情感等多方面的因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园林表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与表现范围。同样,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加快,园林文化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迎合新的需要。

二、园林道路类型

1、变态路[是正确的]。园林道路的建设要符合其周围园林景观的需求,因此根据需求将变态路分为磴道、休息岛、步石、踏级、磷和汀步等种类,依环境而建,达到与环境的融合。

2、游息小路。游息小路,顾名思义,它是一种供游客娱乐和休息的小路,辅助游客通往园林更细致的地方。一般双人行走的距离是1.2-1.5m,单人的则为0.6-1m,对于一些特殊的地方,比如疏林、山上、水边等地方设置的小路,是根据地势蜿蜒、曲折等特点进行自然发挥设计。

3、主园路。在园林风景区的观光中,主园路是大部分游客必走的道路,甚至有时需要一些小型车辆的通行。因此,一般主园路宽度建设在4-6m即可满足人们需求,也不容易造成人流拥堵。这些主要道路旁一般都有很好的绿化带进行填充。

4、次园路。次园路在园林景区内起辅助作用,主要是对主要道路的补充,对景区与建筑有着连接作用,次园路的宽度设计一般在2-4m之间即可。

三、园林道路的功能

1、组织空间,引导游览。在园林中常常是利用地形、建筑、植物或道路把全园分隔成各种不同功能的景区,同时又通过道路把各个景区联系成一个整体。

2、组织交通。园路的布置不仅仅要满足游人的集散、疏导还要满足园林绿化、建筑维修、养护、管理等工作,同时要完成对安全、防火、公共电话、公共餐厅、小卖部等园务工作的运输任务。

3、构成园景。园路优美的曲线丰富多彩的路面铺装可以与周围山、水、建筑、花草、树木、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不仅是“因景设路”,而是“因路保景”,使得园路可行可游、行游统一。

四、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绿地设计

一般情况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内容包含多种因素,但是基本构成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如:山、水、建筑及植被。城市道路以及广场设计作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基础布局内容,通过进行绿地设计能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并融入到整个城市化园林艺术体系当中来。使得道路及广场设计不仅具有观赏性还更加具有生态意义。城市化过程中园林景观道路绿地设计内容

1、城市园林景观中的道路绿地设计

城市道路绿化主要反应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文明程度及面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这个城市的整治、经济、文化水平,更是城市园林景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道路绿地建设能够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从整体上促进城市面貌发展。维护城市居民生活环境与社会生活环境。甚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交通情况。促进城市快速良性发展。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共建国家园林式城市,促进城市环境改善,为居民创造属于更加健康的生活环境为主要任务,使居民生活的舒心、放心。加强绿地道路建设就是对这项任务的真正践行。当然,城市园林景观艺术设计中的绿地设计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该设计的科学合理。并且符合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与城市规划建设之间形成相互作用的目的。道路绿地设计中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对道路本身的功能性、行车交通要求以及空间情况、地形情况等因素进行考虑。因此,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1 道路绿地设计表现景观特色

道路绿地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工程表现就是对城市园林景观的体现。因此,在进行道路绿地圆领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在符合城市整体规划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应当成分结合当地的实际地域环境情况,发展特色绿地景观设计。尤其重视对道路两侧绿地的设计。

1.2 道路绿地的功能发挥防护功能和生态功能。道路绿地可以改善道路及其附近的小气候具有生态防护功能,降温遮荫,防尘减噪,这是其它城市硬件无法取代的。

1.3 道路绿地与交通相协调。道路绿的设计务必要和道路交通相协调,不能阻挡驾驶员视线,也不能阻挡交通指示牌,不能影响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行。

1.4 植物的选择要符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植物的选择符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切忌盲目追新,方才有利于绿地效果的保持。提倡以乔木为主,与灌木、地被植物、人工置于相搭配,形成多层次的道路绿地景观。

2、城市园林景观中的广场绿地设计

城市园林景观中的广场绿地设计从其内容上看主要是指对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的绿化。其中主要包括公共环境当中的建筑物、街道以及绿地等。城市广场也被誉为“城市起居室”。近些年,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广场的开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城市广场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一个城市当中十分重要的标志。城市广场代表着城市的文明形象,更加具备多种多样的功能。发展城市广场绿地,具有重要意义。广场绿地不仅是广场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充分展现广场形象的外在部分。

2.1 纪念性广场,纪念性广场总是在广场的中心位置布置比较突出主题纪念建筑,并以此作为广场的标志物,广场的绿化也要与整个广场的纪念气氛相协调。

2.2 集会性广场。这一类广场一般出现在城市的中心区域,成为城市的象征。由于广场性质的要求,广场绿地设计一般多为水泥、石材铺设,而不配备大量的植被,仅在节日或大的庆典时,布置大量的草坪和盆景,以此烘托节日或庆典的欢乐气氛。

2.3 交通性广场。比如站前广场、道路交通广场,它们的作用是连接交通枢纽,人流集散,承担着组织和管理交通的作用。虽然和其它广场一样,交通性广场也具备一定的观赏作用,但是其绿地设计首先要考虑到城市交通网的安全性,满足人流、车流的集散要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化过程中人们在多种需要的基础上形成了园林景观设计,这是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重要产物。城市化过程中相关规划设计人员在进行这项活动过程中,主要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多种因素融入城市景观设计内容当中来。充分发挥城市景观的观赏性、功能性和文化意蕴的发挥。本文则主要将城市化过程中的园林景观以及道路广场中的绿地设计作为主要论述的对象,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探索,寻找到更加能够满足城市园林设计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任涛,城市园林景观中道路与广场的绿地设计研究[M].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02):152.

[2]苗力.浅谈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J].中国房地产业(理论版),2012(02):134.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篇6

关键词:树景传统景观文化生态环保空中绿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对城市环境景观空间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环境景观规划也越显重要,特别是城市景观中的广场景观更是重中之重,成为近些年来设计者、居住者们瞩目的焦点。一个城市的广场景观设计的优劣会影响到整个城市未来规划发展和生态环境,影响到这个城市未来景观的旅游开发。因为广场景观文化是一个城市人文、历史文化特色和未来发展趋向的具体体现,是大众聚集和交流的开放性的活动中心。广场景观体现的就是一个城市大众的审美取向和审美风格。但现实中,设计者们对广场景观的设计只重视草坪和硬质景观的设计,而忽略了景观造景的重要要素——具有中国园林特色的树景的造景设计。我国几千年来的优秀的树景造景史给民众留下了深刻而广泛的景观印象,也深埋下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特征。因此,我们在今天这个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与碰撞的时代,一定要结合中国文化环境的实际,特别是中国人实际的生活习惯和审美习惯对广场景观规划的要求,在积极引进国际上先进设计理念和最新的设计成果的同时,也要技术而艺术地对我国的广场景观中的树景进行具有我国文化特色和符合我国民族心理审美标准的造景设计的探索。设计者在树景的安排设计中,不仅要解决大众的“生存居住问题”和大众心理上的“安全、舒适问题”,还要注意既保留我们中国文化历史特色遗产和审美标准,又要符合时代的潮流、注重生态环境。

一、现有广场景观设计的局限

我国传统景观审美讲求“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讲求自然美与人工美的融合,希望能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树景是我国传统景观造景的中国要素之一,是我国传统景观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好体现。它在我国传统景观文化和审美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成为了中华景观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树景在现代景观中的使用意义和价值已经扩大,除了体现我国园林文化特色和审美之外,它还要起着绿化和美化环境、促进生态环保、调节区域气候、增加城市中有限的空中绿化面积、塑造立体绿化景观等作用。然而,在我国的现实景观设计中,设计者们对树景的应用却远远不够,树景只是作为景观的某种添加以填补景观空间的漏缺,当硬质景观出炉之后,树景更是被许多设计者无情抛弃,更别说是要设计者们去探求树景的更深层的景观艺术价值和审美应用了。这种情况特别体现在城市广场景观的设计上。我国现有的广场景观流行西方广场一览无余的模式,完全没有中国园林式的绿荫婆娑、曲径幽通、一波三折的意境和风貌,更别提树景在广场景观中所起到的一系列的生态、社会意义了。曾有人这样概括现今的城市广场:“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雕塑,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机关。”①例如兰州的东方红广场、西安的音乐喷泉广场、成都的天府广场都属于这种情况的典型。这种借鉴于西方模式的无树景的广场景观势必会失却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特色,以及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环保价值,更没起到有效的空中绿化作用。这就有违“以人为本”的城市广场景观规划原则的初衷了。

二、树景在广场景观中的意义

笔者认为广场景观中的树景在现代环境景观中应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体现中国传统景观文化和审美特点;促进生态环保,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意义;增强空中绿化或立体绿化,美化视觉效果。

1.体现中国传统景观文化和审美特点

城市广场被视为“城市的客厅”,是一个城市形象的集中体现,也是城市文化历史和民族心理文化的融汇处,代表着这个城市给人留下的最初印象。因此,塑造出一个能在各个季节都能体现自然美与艺术美相结合又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开放性空间,城市的魅力就会倍增,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在广场景观设计中,独具中国园林审美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树景便能达到此种目的。

中国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园林在儒、道文化的熏陶演绎之下,讲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学原则,这一原则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要素之一——花木造景就是这种美学原则的重要体现,其中树的造景尤为重要。花木从入土到萌芽、成株、成景,整个发育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变换的动态景观,是一个春天花开、夏日成荫、秋日落叶、冬天积雪的动态变化过程,也是人与自然交流和和谐相处的互动过程,这个过程加上中国式的树景讲求曲直盘旋的“姿态美”,讲求不同树种在不同气候条件下音韵铿锵的“声响美”,讲求艳阳和冷月下,婆娑的“光影美”,完美地表达着东方审美神韵。广场景观规划中的树景造景就要利用这一点来体现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

西方的广场景观规划在体现其自身特色方面就做得很好,例如,举世闻名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被拿破仑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②,它就不仅是威尼斯城市的象征,而且也是威尼斯人的文化标志,有了圣马可广场,世人才会永远记住威尼斯这个美丽的城市,而它自身也成为现代广场景观空间设计的经典之作。圣马可广场上虽没有一棵树木,哪怕是低矮的灌木也没有,但有周围的体现其历史性和民族性的建筑,并以此吸引来来往往的人群,使之成为广场设计中“景中之景”的动景,这是我们设计者所汗颜的。因为我们的广场景观很难在艳阳条件下留住具有“动景”之称的人群。设计者们没有考虑到我们中国人的地域条件和生活习惯,即中国人对待景观中树木的态度。圣马可广场代表着西方人的广场文化和西方人的审美观念,适应着西方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背景。西方广场艺术排斥自然,讲求理性,追求广场布局的图案化和一览无余。广场中的树景因西方人那独特的传统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而几乎被完全抛弃,广场只作为民众集散地而存在着。另外,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人们对太阳神阿波罗的崇拜,使得西方人并不惧怕太阳的灼晒,而且还喜欢日光浴,喜欢古铜色的肤色,更何况欧洲的紫外线远比亚洲地区的要弱得多。但在亚洲,尤其是中国,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取向则完全不同,人们不仅惧怕灼热的阳光,更是喜欢“肤若凝脂”式的美,并且中国人并不像西方人那样喜欢在广场边上的餐厅、咖啡厅或酒吧间里聊天聚会,而是倾向于在户外的荫凉幽静之处闲聊,既增进感情又与自然融合。

在这样巨大的文化差异之下,我国的广场景观设计就不能照搬西方的一览无余的模式,而是要懂得将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利用树景在广场景观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景观文化和审美原则:“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树景“虽由人作”却“宛自天开”的审美特点,将造就具有浓重本土特色和东方审美特点的城市广场。

2.促进生态环保,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意义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加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然而随着这种城市化的高度发展,城市人口也迅速增加膨胀,城市环境也急剧恶化。因而城市绿化、促进城市生态环保就显得尤为重要。绿化被各大城市作为解决城市的生态污染的主要武器提上了日程。那么,在具有“城市客厅”之称的人口密度极高的城市广场景观中,是否也可以通过增加层次丰富的树景来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呢?在笔者看来,答案是肯定的。

在人口密度很高的现代城市中,一棵树一年可以贮存一辆汽车行驶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很多树木如柳杉林、臭椿、夹竹桃、银杏、梧桐等可以吸收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当一座城市的绿化面积达到50%以上时,大气中的污染物可得到有效控制。并且,树木可增加城市空气中的湿度,据有关学者估算,一株成年树一天可蒸发400公斤水,当城市绿化面积每增加1%,当地夏季的气温可降低0.1摄氏度。同时,树木还有降低城市噪音、减少城市细菌和城市地下蓄水的作用。宽30米的林带可降低噪音6—8分贝;有树木的城市街道比没有树木的城市的街道大气中含病菌量少80%左右;一公顷林地与裸地相比,至少可以多储水3000立方米。这对人口高度集中的现代城市尤为重要。而且,据估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的生态价值,累计创值约196,000美元。且不计这些估算是否精确,但树景的社会经济效益确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仅要把树景纳入到城市绿化和生态环保的建设之中,还要把树景纳入到具有“城市客厅”之称的广场绿化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之中,更要把树景规划所带来的经济价值纳入到未来城市的经济建设与旅游开发的系统当中。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广场建设中,设计者可以通过增加树景来形成有效的绿色廊道和绿色空间,提高整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为城市各方面的发展做出生态环境方面的贡献。地处四川省成都市中心地段的天府广场因其显著的地理位置及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吸引着众多的游客,然而广场周边环境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广场内外人群嘈杂,广场树景匮乏、形式单一,不成规模,既导致游客大失所望,又起不到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的作用,无法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假如当时我们的市政府或者设计者进行规划设计之时能很好地考虑到树景在城市中心广场中的生态环保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那么,现今的天府广场的生态景观环境就完全不一样了。当然,在我国现有环境条件下,我们不能奢望我国广场景观设计中的树景像闻名于世的美国纽约中心花园那样能对整个城市的气候发挥生态调节功用,完美地保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但笔者希望我们的设计者们在做广场景观设计时也必须把树景的生态价值及其所带来的社会经济价值考虑进去。

3.增强空中绿化或立体绿化效果

近年来,国外的城市绿化已由平面向立体方向发展,而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城市广场的立体绿化还尚未提及。所谓的立体绿化,是指地面绿化、墙体绿化、屋顶绿化的总称。然而笔者认为,我们不能把立体绿化简单地理解为绿化物一定要附着于某种固体建筑物之上,立体绿化景观或空中绿化景观应该有更多的处理方式和表现形式。我国现今的空中绿化还停留在探索屋顶绿化和墙体绿化的俯视和平视的初级阶段,仰视的空中绿化或立体绿化景观还很少。这种具有平视、仰视和俯视的多视角效果相结合的广场景观的表现形式应是我们设计者所倡导的。那么在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中,我们又怎样来解决从平视到仰视,再到俯视形式的空中景观的设计呢?树木的造景便能很好地达到这种目的,树景既可俯视,也可仰视,还能平视。树木的空中绿化造景方便易行,效果显著,它完全可以把地面绿化带到三维空间之中,这种绿化格式对人口稠密、建筑拥挤的城市闹市区的广场尤为适用。“联合国生物圈和环境组织提出‘城市绿地面积要达每人60平方米,为最佳居住环境’。”③然而,这在我国人口多、土地人均值相对较少的大环境下是很难实现的。日本和我国人多地少的情况相似,他们在增加绿化面积、塑造空中绿化景观方面探索了屋顶绿化和建筑墙体绿化。那么,我们就应从具有悠久历史和美誉的传统园林上得到启示,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并具有空间立体绿化效果的盆景、树景在广场景观中的空中绿化和塑景作用。高低错落、丰富多彩、多视角的树景不仅丰富了游者视线,增加广场景观空间的层次和景深,以及广场景观的多样性,而且这种延伸于空中的绿化塑景格式还增加了城市广场的绿化面积,减轻了广场绿化的占地之痛,使空中绿化或立体绿化成为一种独具特色风貌的景观艺术和城市或广场的景观特色,是一种广场景观的自然之美,也是技术和艺术的集中体现,独具中国广场景观特色。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篇7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城市规划

1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其目的是通过城市与周围影响地区的整体研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环境。城市景观,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是在对土地的性质研究后对之作出的综合利用,如哪些可用于建怎样的建筑,哪些最好用作公共绿地,哪些应保持其现状。城市的美,不仅仅意味着应有一些美丽的公园、优秀的公共建筑,而且城市的整个环境乃至细部都应是美的。这些内容构成了城市风景的所有东西,都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题材。景观设计除了必须满足其适当的功能外,还应符合客观的美学原则,即形式美原则。规划师、建筑师、道路工程师在自己的工作中都必须表现精巧的美,但又必须组成一个具有同一性的画面,即它们联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城市景观。

2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

2.1与自然协调的原则

城市景观的总体设计要以较好利用本区域的自然景观为基础,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追求景观整体风格的统一。同时,景观总体设计应力求自然和谐,强调可以自由活动的连续空间和动态视觉美感,避免盲目抄袭、照搬;公共设施的尺度需与空间相协调,地面铺装应尽量统一;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改善人居环境,使景观、生态、文化和美学功能整体和谐。只有综合考虑,才有可能规划布局出功能合理、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景观。

2.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城市景观设计要追求可持续性发展,即人与自然环境的一种协调关系。发展必须以保护自然和环境为基础,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使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关系始终处于平衡或协调状态。自然景观和传统景观均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景观设计中要对自然景观资源和传统景观资源合理地保护与利用,创造出既有自然特征、历史延续性、又具有现代性的公共环境景观。善待自然与环境,规范人类资源开发行为,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干扰,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一项主要任务和重要原则。

2.3“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城市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自然环境是城市环境的基础。城市空间是人与人交流的地方。离开了人的活动,城市景观便失去了其特有的意义。城市景观不仅是向人们展示的,而且是供人使用、让人参与其中的。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心理及生理的需要。在景观设计中,公共设施要符合人的视觉观赏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椅的摆放位置要考虑人对私密空间的需要;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充分考虑特殊人群对景观环境的特殊需要,并落实在细部设施的设计中,使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真正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休闲场所。

2.4保护和发展文化景观的原则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和村镇的改造,许多文化景观遭到严重的破坏。景观风格趋同化使得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日趋减少。民族文化的继承性是民族文化得以保存和延续的根本。在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过程中,挖掘和提炼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情、风俗并恰到好处地将其表现在景观设计中,对于体现景观的地方文化特征、增加区域内居民的文化凝聚力和提高景观的旅游价值都具有重要作用。

3城市远景和轮廓线的作用

每个城市都可能有引人注目的远景景观。进入和离开城市的景观是城市的珍品,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点,需要保护一些有价值的城市景观,或采取某种手法,去平衡这些景观。

城市的轮廓线是城市生命的体现,如沈阳浑南的浑河沿岸的建筑群轮廓线,同时也是城市潜在的艺术形象,城市轮廓线是城市的远景,是唯一的。对每一幢可能改变城市轮廓线的建筑都应研究它与城市的整体关系,特别是远离市中心的一幢较小的塔式建筑,常能使城市轮廓线得到改进。

远景和轮廓线的另一景象是夜里的灯光,富有戏剧性的灯光以及黎明和黄昏的朦胧的阳光提高了城市的艺术感染力。

4城市各类中心的景观设计

在城市里,由于一定地域内聚集成的特定的功能分区,因此就存在着各类功能不同的中心,一般可分为:城市中心、市民广场。城市的景观设计与这两类中心的景观设计密不可分。

4.1城市中心的景观设计

城市中心是城市的主要行政管理、商业、文化和娱乐中心的区域,是表现城市有价值特性最有利位置,在这里,人们对这个城市个性的认识得到强化。城市中心的功能是根据城市规划决定的,因为中心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城市中心的景观能否产生良好的视觉印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从市中心有什么远景可以眺望?怎样使人去观看重要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与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4.2市民广场的景观设计

市民广场具有多样性,它是指由各种用途的道路、停车场、沿街建筑的前沿地带。由建筑组成的空间形式有三种:(1)市民集合的主要广场,它一般与市政厅或其他市民建筑相结合;(2)娱乐建筑的空间,如影剧院、宾馆前面的供人流集散的广场;(3)购物的空间,如商业街、商业区和市场以及办公建筑所围成的空间。

市民广场上的公共建筑物对广场景观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街景的公共建筑其立面处理的重点,应放在完整的街道立面上,而不要强调个别建筑物的立面;作为纪念碑式的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应是一个视线焦点,是可以被人们欣赏的主要景观。

使用轴线可以使多个空间相互发生关系,是景观设计的一般方法,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当一个建筑物与另一个建筑物有一定距离,同时是行道树形成狭长景观以强调一个理想的视点,于是建筑物变成了一个有镜框的焦点。在一个对景上集中的街道愈多,获得的狭长景观也就愈多。

市民广场应有一定的比例和尺度,当广场的地面过大,使建筑物看去仿佛是站在空间的边缘,墙和地面分离开来,使空间的封闭感消失,广场的景观也随着发生质的变化。

5总结

城市景观设计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尊重自然,以人为本,不断创新,适应市场,通过城市园林设计理念的改变,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运用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手段,不读优化城市景观设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参考文献: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篇8

一、城市广场水景概述

在广场设计中,水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与水的关系可以说与生俱来,人的生长历程离不开水,人因亲水而有智慧。水是万物之源,富有灵气,水景的可赏性几乎包容了环境景观所要求的全部内涵,即声、色、光、影。水体的灵动,涵养生灵,陶冶着人的情趣与心境,从而极大的提升人类生活环境的品质,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习性。

(一)城市广场水景的概念

城市广场水景的概念可归纳为:处于城市广场中的,由人工或自然水景构成的景观,具有反映城市生活、文化内涵和人们生活需求的功能。

(二)城市广场水景的分类

一般广场中水景可分为静态水环境和动态水环境。

1.城市广场的静态水设计。静态水环境一般是指广场中成片状汇集的水面,水体保持相对的静止状态。在广场设计中常以池的形式出现,具有安详朴实的特点。

2.城市广场的动态水设计。动态水环境一般是指广场中水体保持相对的运动状态。大致又可分为流水设计、落水设计以及喷水设计。

(1)流水设计。流水是连续的带状动态水体。它能给人别样的自然情趣和深邃的哲理。

(2)落水设计。落水是将自然水或人工水聚集一处,使水流从高处跌落而形成垂直水带景观。

(3)喷水设计。喷水也称喷泉,是将压力水喷出后所形成的各种喷水姿态用于观赏的动态水景。

二、我国城市广场水景设计存在的问题

水景是体现广场魅力的重要因素,可当今广场水景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笔者总结目前城市广场水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过于追求气派

一方面表现在规模上的过于扩大和对资源的浪费,在我国很多广场中水景是作为一种市政建设的成就来体现的,一味追求壮观的场面而无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表现在过于追求形式和风格。

(二)表现形式单一

近些年我国广场的水景还大都停留在观赏的设计上,大部分是喷泉,表现形式不够丰富,没有挖掘出水的众多特性。蕴涵内容和意义的水景较少,水景还缺乏特色和感染力。

(三)对人的忽视

水景设计首先应该是为人服务,让人随处感受到水的特性、自然的气息。我国现今的很多城市水景设计还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供人欣赏的多,可以亲近、玩耍的少,对人的感受和需求还不够重视,水景周围的辅助观景及休息设施也还不够完善。

三、现代城市广场水景的设计原则

在设计水景时,我们应考虑地域水资源的状况,尤其是在水资源缺乏的情况下,设计水景更应慎之又慎。在此,笔者就如何营造广场水景做如下概括:

(一)宜“小”不宜“大”

所谓的“小”是小面积水体的设计,而“大”则是一望无际的大型水体设计。大水体的存在与人们过于追求气派的心理有关,总觉得大的水体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但大水体会出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后期的养护往往代价巨大;而且会让游人敬而远之,大水体旁一般会竖起警示牌:严禁游泳,严禁垂钓,严禁游泳等等;大水体大都不是自然水景,而是人工开挖的死水,如果水体不慎被污染,后果不堪设想。小水体建造代价低,容易亲近,便于养护,一旦水体受到污染也不难治理。

(二)宜“曲”不宜“直”

所谓宜“曲”不宜“直”,指的是水景设计成曲的要比直的好。古典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即在设计中遵循大自然中的规律,设计出不露人工痕迹的景观。自然界中的江河溪流蜿蜒曲折,这种水体形式自由且富于变幻效果。在广场中更适宜设计仿自然的曲水,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则将水体设计的成规则的、笔直的,觉得此种做法体现的是一种秩序美,由此得到征服自然的心理满足感。

(三)宜“下”不宜“上”

宜“下”不宜“上”指水景的设计最好由上往下流,遵循万有引力定律。不宜设计太多的大喷泉,因为喷泉是向上喷的,需要能量来支持它们抵消重力影响,此过程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我们最好能充分利用重力的作用,用尽可能少的能量来营建尽可能美的景观。

(四)宜“虚”不宜“实”

这里说的虚是指虚拟的或有象征意味的水景,是对一些水资源缺乏,没有天然河道的景区而言的,它是一种意向型水景,在造园过程中利用沙石和水草等自然水体所具有的特征加以设计。这样的水景对于严重缺水地区水景的营建具

有特殊意义,同时这样的水景会带给人更多的思考和体验。

四、未来城市广场水景设计

未来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舒适宜人的生态体系,文明高效的精神风貌,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在未来广场水环境的设计中,将会更多的体现它的生态化和整体性。我国应该把城市广场水景观建设视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城市广场水景观设计、建设、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致力于营造以人为本的广场水景。只有通过对水景观意义和内涵的深刻了解和透彻分析才能赋予水景观真正的意义和价值,设计出符合人们内心需求的水文化。

参考文献

[1] 陈晓彤.中西方现代城市广场设计比较

[2] 龚明.城市建筑水环境设计手法研究

[3] 赫伯特.德莱塞特尔、迪特尔.格劳.德国生态水景设计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篇9

关键词:城市;广场;水景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的设计是不可缺少的,在我国古代就有无水不成园这一说法。水在景观设计中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体现出城市特色文化,给周边的环境带来各种生趣,容易与周边的环境融合、协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多城市开始修建广场,广场的出现给人们提供娱乐、玩耍的空间。水景的可观赏性包容了园林景观的色、声、光、影等基本内涵,水景作为广场造景的重要元素,让广场变得富有生命力,外观亮丽。因此在未来的广场设计中,水景设计将占主体,水景的变幻莫测,形式丰富多彩,使水景在城市广场设计中更加具有新的意义。

一、城市广场水景的表现形式

(一)城市广场水景中静态水

静态水在广场中主中主要运用在水池中,通过与周边的铺装、植物结合起来形成供人们观赏的小景。在广场水景中,水池的装饰有美化周边草坪的效果,水池边缘设计与周围铺装的材质、色彩、形状协调,体现周边环境安静的氛围。硬质景观较多的广场对规整的水池较为适宜,也可将草坪作为组成的一部分,是城市广场上重要点缀物。广场的面积与水池的面积比例要适当,水池面积过大,显得让人难以接触,无法体现出人的亲水性;水池面积过小,显得广场太小气,不能给人足够的空间张力,空间显得过于紧促。水景池池底可以运用马赛克、拼花等特殊材质来体现出外观的特色,增加游人的观赏性。

自然式的水景也是广场中静态水常用方式之一,其特点是水体设计曲折、变化丰富,宽窄根据广场面积而定,让其外观看似自然形成,水体应该有分有合。自然式静水根据广场面积大小进行不同的设计,小面积水体适合分开,大面积水体应该有分有合。通过参照自然界中湖泊的造景手法,运用在生态广场中的设计,生态广场中的铺装、植物较多,自然式静水在设计中尽量将水体设计成曲线,让静态水体变化丰富,与大自然的规律相结合,体现出人性化设计。

(二)城市广场水景中动态水

1.广场水景中的喷水

在广场水景设计中喷水主要表现在喷泉,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水压的大小将静水变为供人们观赏的动态水。将各种灯光效果结合起来,使水体的形态丰富多彩,起到缓冲、软化城市硬质道路、建筑的效果,让城市的生活气息更加强烈,水也变的富有灵魂,满足视觉艺术需要,体现出水景的艺术美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喷泉变化多端、花样翻新,让这种动态水景的设计达到一种随心所欲的程度,使之迅速成为城市中的一道独特人文景观。

喷泉经常与音乐、灯光结合起来构成一幅欢快娱乐、具有朝气的广场水景画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在喷泉的设计中所运用新材料、新技术,让喷泉外观的变化更加丰富多彩。在形式与主体上喷泉要与环境协调统一,在设计与应用中要与环境相协调,让其在环境中能够起到衬托和装饰的作用,让周围环境提供足够的想象空间和喷水空间,让其成为一个可供观赏的广场空间。

2.广场水景中的流水

流水在广场水景中应用较广泛,由地势的高低而连续流动的水体,流水是自然界中瀑布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对自然规律的反映,在表现形式上最具有个性。在广场水景设计中以仿照自然界的溪流进行设计,将流水与周边环境结合起来形成变化丰富的效果,突出水景别样情趣。流水的应用范围应该与现代化广场景观相契合的、具个性化与创造力的水体,而不是局限于古典山水园林的景观设计中。这样更好的丰富了流水的形式与内涵,让人充满想象力跟创造力。

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在平坦的地形上设计流水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合理有效的设计跟工程措施是可以实现自然溪流的,如将瀑布与流水等水景相连或设计成较平稳的斜坡,广场水景设计中可以运用汀步的设计将水景设计成阶梯状的,让水体可以自由流动,通过水景与道路铺装的交替,可以方便人行走,满足人们的亲水性,供人们嬉戏、玩耍,也可以体现出流水的动态美。

3.广场水景中的落水

落水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人工或者自然等方法将水集中在一起,利用高低的落差,让水流从高处跌落而形成弧形或垂直带等景观。在广场水景设计中,通常是参照自然界中的流水瀑布由高处向低处溢出,由水位差的高低变化让水景产生丰富的变化。落水溅起的水花、水声也能够给人一种视觉跟听觉的享受。

根据落水的状态与形式,可分为瀑布、叠水、管流等多种形式。瀑布在广场的设计中应用较多,如光谷步行街旁边的人工瀑布。瀑布水量、高度越大,所要的能量也就越大,设计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这些因素,才能保证落水的最佳效果;叠水在广场水景设计中,主要是由于水满后往外溢出,最后分层流出,人工设计的叠水形态决定于水池的面积大小、形状层次等。根据台阶的高低,层次变化也就月丰富,叠水的形式、水量、水声也就各异;管流即水从管状物中流出,在广场水景设计中,通常是将管流与雕塑二者结合起来设计,组成一个具有观赏性的小景。这种水景通常是由于水流从雕塑物里面流出直落而形成小景,然后沿台阶而下则成叠水溢流池,在周围的环境中,让水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这种无声垂落的水幕将会产生一种非常美妙的梦幻效果。

二、城市广场水景设计存在的问题

由于城市建设、发展还不够完善,一些城市没有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大量修建广场,在水景设计方面,没有把节约水资源、科学技术、生态环境等结合起来运用,抄袭、滥造水景,导致在城市中的水景形状都不尽人意。如水池面积建的过,人们大无法接触,喷泉没有喷水,静静的躺在那里,景观水体被严重污染,这些情况在现实广场设计中并不少见。为了建造出好的城市广场水景,我们应该足够重视并加以纠正这些问题。

目前我国广场水景的亲水性不够强,水资源浪费严重,大多数的水景设计都是供游人参观游览的,但水景面积建的过大,让人有种敬而远之的感觉,更不要说嬉戏、玩耍,因此在设计中能够让人们所接受、游览的广场水景是当前设计师要考虑的问题。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独特历史文化背景,避免照抄别人的设计,要充分了解地方特色、人文精神,设计中将其结合起来考虑,满足其功能要求;在水资源上,由于我国南北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长期以来受“我国地大物广,水资源充足”的传统思想影响,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形成了节水低下的意识。因此,在景观水景设计中,我们更应该合理的去开发、利用水体,可持续的利用水资源,做到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广场,广场是城市形象外貌及文化的反映,水景又是广场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因此水景在广场的设计中起关键性作用,它是城市的环境、城市文化特色、城市的生态系统的重要标志,也是营造城市景观富有特色、精神风貌中的一部分。在设计中应该对城市广场水景的设计、施工、管理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将水景的设计作为广场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坚持可续发展的原则,这样才能设计出满足基本功能、吸引人们欣赏的广场水景。只有对广场水景内涵意义有了深刻的分析和理解,设计才能体现广场水景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设计出让人们内心接受和喜爱的水景文化。

参考文献

[1] 赵娜.浅谈城市亲水空间带的形态设计[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09)

[2] 黄骁.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激发要素营造原则[J]. 中外建筑. 2010(02)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篇10

关键词:城市广场;环境;空间;地域性;民俗性;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28-02

一、城市广场的定义及重要性

城市广场是指专供商业贸易建筑、商亭、供居民购物以及进行集市贸易活动用的广场。随着城市主要商业区和商业街的大型化、综合化和步行化的发展,商业区广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们在长时间的购物后,往往希望能在喧嚣的闹市中找一处相对宁静的场所稍做休息。因此,商业广场这一公共开敞空间要具备广场和绿地的双重特征。正因为如此,商业广场在注重投资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商业繁荣和公众舒适的目的。同时,还需要配合场地的地质地貌以及自然环境进行广场设计。

今天,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人类一方面在深刻的反省中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谋求建立人文环境与自然的平衡关系,以图重建已破坏的家园;另一方面,新时代的来临使人们更加需要建立一个融当下社会形态、文化内涵、生活方式以及面向未来的更具人性的、多元综合的理想生存环境空间。随着日常生活的日益私密化和间接交流的迅速增长,人们对公共空间中的公共生活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因此,作为公共空间的城市广场日益兴盛起来。在这里,我们能够体验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以及了解自己作为一份子的社会;另外,我们还能领略身边发生的事情,从而体验、参与及感受一种社会意识,与许多间接的交流和分散的私密空间相对照;在这里人们将有机会得到自己的直接感受,并能于周围环境直接交流。广场是城市的客厅,是城市特色形成及空间构成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广场热遍大江南北。在这种背景下,形式多样、类型不一、主题丰富的广场建设项目真可谓是层出不穷。同样的,随着若干年的广场热的逐渐降温,人们也开始反思和总结广场设计与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二、城市广场设计原则

城市广场发展已有数千年历史。从西方看,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起源于古希腊。然而最让人们心动的还是欧洲中世纪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城市广场,如佛罗伦萨的围合性,比利时布鲁塞尔市政广场等。广场空间具有显著的识别性与良好的视觉感,在密集的城市形态中真正起到了“城市客厅”的作用。现代城市建设在经过一段“功能至上”和“唯物质论”的追求后,开始认识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价值观念也由简单追求“效率、实用、方便”转为重视“历史、文化、环境”,从注重空间转为注重场所。现代城市广场与古典广场相比,无论在内涵还是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对城市空间综合利用,如立体复合式广场的出现,场所精神和对人的关怀,以及现代高科技手段的运用等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广场是市民心目中的精神中心之一,体现着城市的灵魂。因此,搞好广场建设要明确一个基本点:简洁实用、为市民服务、以人为本。这就要求设计师们以人的需求为准则,拓宽设计思路,重视人的行为、心理等多种因素,进而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广场大小并非简单的面积问题,它受活动内容、结构布局、视觉关系、光照、条件、空间围合、周边建筑等诸多因素共同制约,同时也与相邻空间的对比衬托有关。例如在欧洲许多中世纪城市,人们走在狭窄弯曲的只有2~3m宽的街道中,突然就会出现广场。阳光照在广场上,暖洋洋的,周边摆着咖啡座和鲜花。尽管面积不大,却让人感到这小小的空间已成为生活的必须,这才是真正意义所在。相反,有些广场面积不小,但除了让人感到空旷、单一、无所依靠外,并不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一个好的城市广场要有适当的围合感,若不能产生向心力,凝聚性差的话,就削弱了广场作为社会交往空间功能的发挥。美国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广场面积不大,却是现代广场的范例。所以笔者认为,从当前的社会需要和可能出发,我们应该结合旧城市改造、城市重要公共建筑以及商业文化建筑分布,并依据具体情况建一些小广场和小广场群。这样花钱少,利用率高,而且有利于提高城市空间品质。

三、城市广场地域性构形要素

地域性,顾名思义,它是一个空间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它强调地域自然环境(地理、气候、资源等)的特殊性与一贯性,也强调文脉,即特定地区文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与一贯性。广场设计地域性的实质是将设计结合本地风土人情的实际情况,发挥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特色并因地制宜地使用材料,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广场。

下面我们以西安户县中心广场为例。在对该场地进行了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上的系统调查与规划,再配合户县地区的总体地形特定进行规划设计,最后对该区域整体考究思量后进行广场景观的设计。户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在东经108°22'至108°46',北纬33°46'至34°16'之间,东以高冠河、沣河与长安县毗邻,西以白马河与周至为界,南以秦岭分水岭与宁陕县接壤,北靠渭河与兴平县隔岸相望,东北与咸阳市相接。户县属暖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南部山区为秦岭褶皱带的组成部分,中部为黄土台原,北部平原区为渭河地的组成部分。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光、热、水资源丰富,适合小麦、玉米、稻谷等农作物生长,是古老的农业区。因之户县古称天府,为九州膏腴。广场设计首先应继承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当地的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以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并能够有效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当地旅游吸引力。其次,广场设计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一充分考究购物中心广场的环境与周边建筑及环境和谐融合性。

1.功能结构设计。以中心广场为核心,四周依次展开功能性主题的布置,形成功能齐全、统一和谐的城市空间。下面对个分区的结构设计进行分析。入口景观区及树阵广场区:布置主题形象雕塑,设置树阵广场,景观柱,在地面铺装上采用对唱的手法,以色彩丰富的铺装,提示空间景观。景观核心区:中心广场设计引用平面造型,结合特色欧式元素,设置中心雕塑,并布置大面积水晶空间,演绎丰富的广场水空间。下沉广场设有舞台空间,供市民举行聚会等娱乐活动,尽显经济发展的潜力。商业步行街区:本区域以商业店面为主体,设有休息坐凳,特色雕塑,并结合景观树池和商业设施等,提供一个可游玩可观赏的商业空间。生态观赏区:以微地形为造景元素,(所谓微地形是针对地理学中巨地形和大地形而言,在园林设计中由于一般用地规模较小,而且多以人工改造后的地形为多,故地形高低起伏变化不时太大,对此类地形多称微地形)再现天柱峰群山围抱的壮阔气势,同时种植丰富的植被,来展现层次丰富的生态景观系,体现绿色生态主题。康乐活动区:即儿童活动区和老人活动区。二者相连,方便老人照顾小孩,同时老人也有自己的活动区域。

2.空间结构设计。在空间结构上主要有三条轴线组成,即入口景观主轴线和广场景观次轴线及商业步行街景观轴线。入口景观主轴线串联起入口景观区、中心广场、滨水区域、商业步行街,有效地组织起周边各分散点的联系,形成轴线。交通上的景观视觉焦点能够展示出城市广场主题,进而提升区域整体环境。广场景观次轴线串联起康乐活动场所、下沉广场、水景空间及周边微地形生态观赏区。其以中心广场为核心,四周依次展开景观节点、功能主题的布置,形成功能齐全的城市空间。步行街景观轴线位于广场西侧边沿同时结合社区商业店面,形成气氛浓厚的商业步行街景观,并完善开发区广场的功能设施。

3.景观视线设计。入口景观主轴线和广场景观次轴线是广场内两条主要的视觉轴线,广场的各个景点沿景观轴线合理分布,形成不同的景观区域。入口景观主轴线要充分考虑对人群视线的引导性,以中心广场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形成对景。

4.景观设施设计。室外设施在方便人群使用的同时,应考虑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坐凳材料尽量选用自然、环保的材料,以符合广场生态主题。公共设施在设置时要充分考虑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及界面的造型等因素,使其不仅能够符合场所的尺度和造型,同时也能够成为广场景观的亮点之一。导视牌、垃圾桶的设计以适合使用为原则,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为主旨,在符合人性化的尺度下,注重美观与功能。

5.植物种植设计。本区域的植物以规则的树列形式种植,选择常绿树松树为主调树种,强调入口的整体性。同时在乔木层树池中种植整齐的色叶灌木如红叶石楠、红继木、紫叶李、金叶女贞等,以颜色明快、亮丽的观叶植被来增加观赏性。商业区域上层植物种植选择落叶树种。如鹅掌楸、白玉兰等,同时设置花钵和时令花卉,如一串红、万寿菊等,以丰富的色彩营造商业活跃的氛围。背景微地形区域种植要结合地形,以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为主要植物造景手段来营造。种植大乔木无患子、香樟,同时依次配置二乔玉兰、红花油茶、垂丝海棠等观花效果较好的小乔木、灌木,地被丰富植物层次。广场中心区水域边种植耐水湿的植物,如乌柏、垂柳等,达到点缀水面的效果。在草坪上布置观赏树大香樟,同时点植香花植物大桂花,使整个中心区域的空间具有开阔性。康乐活动区域植物的选择以无毒、无刺为原则,在常绿树女贞、桂花为背景的衬托下,种植鸡爪械、日本晚樱、碧桃、木本绣球等开花植物,营造出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空间。下沉广场区域种植设计要结合空间的功能,种植以常绿树为主,同时也要种植具有丰富色彩的植物,如春天嫩绿新叶的银杏、黄山栾树。秋色叶树种如水杉、鸡爪械等。开花的植物如垂丝海棠、金丝桃等。

6.竖向空间设计。广场空间竖向充分考虑现状地形过于规整、地势过于平坦的问题,采用“以小见大”的设计手法,通过整体布局,试图营造一个层次丰富的城市公共空间,从而突出强调广场空间的围和感和归属感。围合的不同空间形态相互组合,创造出变化丰富的理想景观空间。同时突起变化的微地形,结合景观植被,塑造了自然生态,错落有致的城市绿地系统,也增强了广场游玩的趣味性,达到“移步异景”的景观效果。

四、总结

广场,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要素,它不仅受到政治、军事、商业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地域特征、自然环境、文化传统、民俗民风等因素的影响。它需要通过一些景观元素―水、地形、植物、铺装等有机组织,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来实现广场空间形态的布局,从而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交通便捷、景观优美的集文化娱乐休闲与一体的中心广场。此外,还要充分考究广场的环境与周边建筑及环境和谐融合性,也要对区域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进行深入的了解,做到城市广场景观与当地文化完全融合。

参考文献:

[1]杨风和.中国景观设计年刊(中篇)[M].天津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美]西蒙兹・斯塔克.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蒋宗和.生态景观设计与实务参考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5][美]保罗・拉索.图解思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佳图文化.景观细部设计手册(1)[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7]周岚.低碳时代的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8]荀平,等.景观设计创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9]成玉宁.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10][德]BDLA德国景观设计师联盟.当代德国景观设计盘点[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