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风貌规划十篇

时间:2023-04-02 01:2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风貌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景观风貌规划

景观风貌规划篇1

【关键词】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现状

前 言: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已经逐渐成为衡量国家发展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城市景观风貌的规划与设计是城市建设工作中重要的内容,对于展现城市特色、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下,城市景观风貌的建设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特别是工厂从城中心搬离之后遗留的破旧厂房问题。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是自然环境、精神文化、历史传统以及经济水平多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巨大的推动力,为此,必须将城市景观风貌的规划放在重要的位置。

一、城市景观风貌的基本内涵

城市景观是城市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的外在表现,是城市生活的表象特征,侧重于人们对城市具体审美对象的审美知觉。城市风貌中的“风”是对城市人文取向,即文化、风俗等软件系统的概括;“貌”是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等城市地域文化的载体,是通过自然景观、人造景观体现出来的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的特征,主要侧重于城市文化内涵。

二、我国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觉醒,城市景观风貌的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发展,使得人们日益增长的社会生活需求无法得以满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形象趋同,特色减弱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由于对技术的盲目崇拜,造成一部分人对现代化的认识出现错位。城市建设中没有协调好时尚与传统,工业化、现代化与民族化之间的关系。一些城市在追求“日新月异”的思想影响下,误将城市建设中的大拆大建看成是社会发展快的标志,脱离城市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套用国外流行的模式化方法,一味强调所谓的城市现代化的国际潮流,而忽视了城市特色的保护和创造,致使很多城市形象雷同,千城一面。

2. 城市整体景观不协调

一方面,城市不同地区因重视程度不同,环境质量、城市风貌差异悬殊。对重点地区是不吝重金打造,而有些地区如城乡结合部和部分老旧城区则破败不堪;另一方面,城市建筑又过于追求个性的张扬,城市形象的塑造缺乏整体思考。相当一部分建筑的设计脱离城市的整体空间环境,仅仅局限于对自身个体建筑艺术的推敲,单纯求新、求异的思想严重,而忽视了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过强的建筑个性破坏了城市的整体景观。

3. 城市景观重形式,轻功能

城市景观规划建设过分追求表面的形式,而忽视了景观的功能作用。在城市建设中“贪大求异”的问题突出,“大广场”、“宽马路”、“大草坪”、“大喷泉”等大而不当的城市景观泛滥,而并没有将市民对景观环境的真正需求予以足够的重视,对居民的行为活动规律缺乏研究,由市民共同参与进来的城市景观规划建设项目更少。城市景观多是唯视觉美而设计,唯城市建设决策者或设计者的审美取向为美。

4. 城市传统风貌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在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对历史上遗留下的旧有建筑和传统历史街区的风貌产生了很大冲击。在旧城改建和历史名胜区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因大拆大建或过于商业化,而使城市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传统风貌受到一定损害。

三、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思考

城市景观风貌建设是城市整体风貌的直接体现,是衡量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为此,以工业城市景观规划为例,积极探寻有效的策略来实现对以上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根本上的解决。

1. 由“面面俱到型”研究转向“问题导向型”研究

1.1城市景观“检讨”

学术界一般把城市景观分为自然景观、人工景观、社会景观。通过对我国部分城市的实地踏勘、拍照记录等观察方式的调查研究,如柳州等一些工业城市,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逐渐将工厂从城中心撤离到郊区,但是其遗留下来的破旧厂房一直是较为困扰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对这些不适应周边环境的陈旧建筑进行及时的拆除,以实现城市景观群落之间的协调性。

1.2建筑风貌“检讨”

建筑物是城市中体量最大的实体性要素,建筑的风貌对城市整体风貌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为了有效的解决城市建筑风格与形式多样、缺乏特色与协调统一等问题,要对不同城市的地域特点与建筑类别进行详细的分析。例如,在柳州,对于一些具有建筑特色的古老工业厂房要进行保留,与周边旧建筑形成协调统一,打造旧城中心展示区。

2. 推崇主导设计理念

2.1推崇“广义城市风貌”理念

推崇“广义城市风貌”的理念,即除了重视前述的城市空间实体性要素之外,更加关注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景观。例如柳州这一工业城市,其大部分工业都已经转移到郊区,对于城中心遗留下来的厂房,为了体现历史文化特色,以柳长路为中心,打造工业历史风貌区――以展示柳州百年工业发展历史为主题。

2.2建立“生态城市”理念

以柳州为例,对城市内部的重要山体、柳江进行视线分析并划定重点控制区,形成点、线(带)、面相互叠加、有机串联的建筑高度控制区范围,以此为依据划分出山体景观保护控制区,水体景观保护控制区,历史景观保护控制区,对整个城市的山水景观风貌做出有效控制,突出柳州的山水特色,以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3. 规划设计导控一体化

“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导控”分为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格局、城市空间视象三个层面。其中,规划是先行官,是龙头,总体规划的地位决定了城市景观风貌的建设仍应该提倡以规划为主导。“以设计为重点”要求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图底关系的分析,合理的控制与调整城市建设用地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协调建设用地和开敞空间的关系,进而科学规划河流及水域、公园绿地的系统布局。“以导控为最终目的”要求应注意控制城市轮廓天际线、城市色彩基调、重要景区、景点等地的空间视象,在建筑高度上作好控制,建立以山体为背景,以建筑为图的城市天际线,有机地布置高层建筑,形成有起有伏、有张有弛、和谐的城市视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景观风貌规划与设计对于城市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景观风貌的规划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指导,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通过对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等方面的把握,在借鉴其它城市建设经验的基础之上,坚持规划、设计、导控一体的建设理念,合理的建设具有风土特色的城市景观,以提高城市发展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林靖.城市景观建设现状及发展构想[J].中国园艺文摘,2011(9)

[2]张平,李迎军,张红娟,赵玉峰等.河北省定州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探析[J].规划师,2013(29)

[3]高和英.浅析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规划的必要与可能[J].中华民居,2014(3)

[4]吕永实,王明霞.试论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J].科技信息,2014(5)

景观风貌规划篇2

关键词:城乡总体风貌, 设计方法 , 长寿区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ongevity area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ocial economy, thoroughly understand the past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style, based on regional urban and rural style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problem, with "longevity area overall style desig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for example, regional style landscape elements, the use of urban design princi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verall view of the urban and rural county design method.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overall style, design method, longevity area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长寿区地处重庆腹心,拥有“一江二湖三山两槽”,地形地貌特征鲜明,自然景观资源丰富,长江水道和长寿湖等风景旅游资源尤为突出;长寿是重庆重要的化工城,具有现代重化工业城市的特点。然而,现状长江岸线的利用不尽合理,景观环境欠佳,工业发展与城乡景观塑造的矛盾日益显现,城乡风貌景观特色逐渐消逝,迫切需要集中的解决。《长寿区城乡总体风貌设计》旨在建立一个符合地域特性、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城乡风貌建设指引框架,保护自然生态本底,重塑城乡风貌魅力,提升区域竞争力。

1 探索县域城乡总体风貌设计方法

针对县域范围的大尺度风貌总体设计在国家没有明确的技术规范或是编制办法,因此明确设计目标是探讨县域城乡风貌总体设计问题的基础。设计围绕三个核心问题:什么是最具长寿特色的城乡风貌和主要的风貌问题?如何改善风貌存在的问题同时保护和强化特色风貌?如利用设计指导建设特色风貌,形成区域特色风貌,提升区域竞争力?设计从分析城乡聚落特色景观特色、分析山水自然格局、发掘历史文化底蕴、提炼城乡产业特色风貌出发,以长寿特有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经济环境特征为基础,采取了一种既考虑到城乡风貌整体又顾及局部,一种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切合长寿实际情况的城乡总体风貌设计方法来指导城乡相关设计、建设和管理。在设计思路上,本着宏观总体定位、中观引导、微观落实的原则,实行总则和分则两条技术路线:总则是城乡风貌整体性指引,分总体景观系统构建和风貌专题研究两条支线。分则是在总则指导下,对区域城乡风貌要素分别进行归纳总结,分通则和导则两条支线予以落实。

2 把握资源特色,塑造城乡风貌的总体定位

从山水自然特色角度分析,突显特色山水资源价值,强化长寿“一江二湖三山两槽”山水格局,塑造“山水优美之地”;从历史文化角度,需要突显寿文化等历史文化,塑造“养身长寿之乡”;从产业角度,需要优化和提升化工产业特色,塑造“工业繁荣之区”。

3 保护山水自然格局,打造区域城乡自然和谐有序的空间格局

城乡总体风貌的展现首先要有清晰的风貌景观系统,规划分别从区域总体景观构架、区域景观风貌特定区划二个要素来引导:

一是依托长寿“一江二湖三山两槽”山水格局,结合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需要重点控制的山体、结构性生态景观地段、城市功能区之间和城镇之间的生态隔离带等生态要素形成网络状区域生态景观构架。从宏观层面确定区域整体景观风貌格局,建立具有地域特色总体风貌形象。二是以地形地貌特征、产业功能区划、城镇分布为基础,划分山岭林地特色风貌区、平谷湖域特色风貌区、现代农业特色区、城市风貌区、工业风貌区、小城镇风貌区等不同特色的风貌分区,从中观层面制定统一而又有差别性的风貌特色分区。

4通过专题研究,强化城乡特有的景观元素

根据城乡总体风貌设计目的和要求,对影响长寿城乡的一些重要景观因素进行专题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次设计将分别对长寿的自然山水格局、历史人文、田园风貌、城市风貌、镇乡风貌、村落风貌、田园风光、交通走廊、门户节点、产业区风貌等进行探讨研究,以便更好地落实长寿城乡的风貌特色。

自然山水要素:山体作为自然载体与生态屏障,是维护好山林植被的良好生态条件,是城乡审美创造的基础与维护区域环境的根本。区域风貌总体设计首先应保护区域内大山大水的生态格局,通过分析山体高程、植被、水体情况划定山体和水体的保护边界,控制山体、水体开敞空间中的生态廊道,维护山林原生植被与生物多样性特征。

历史文化要素:挖掘各历史时期的文化元素,并运用于各城乡空间环境予以反映。

城市要素:研究城市的形态和结构,重点研究城市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提炼城市意象和特色,塑造个性化的城市空间格局。组织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系统,确定城市三维空间形态,挖掘并提高城市形态环境的品质和生活质量,赋予城市鲜明的个性和特色。设计着重把握城市整体建成环境,从多个系统来构建整体景观风貌格局。包括景观分区和重要节点、廊道的识别,以及建立景观界面和视觉系统(如天际线、视线走廊)、开敞空间和公园绿地系统、城市生活与公共设施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和照明系统等。

小城镇要素:根据城镇功能、发展定位、历史文化与所在景观风貌分区,确定小城镇各自的风貌定位和具体内涵,规划将小城镇分为工贸特色城镇、田园特色城镇、山水生态特色城镇进行分类指导。

村落要素:村落是乡村环境的基本单元,是乡村居民居住、休憩、交往以及从事生产活动的场所与依托,具有归宿感与标识性,基本单元环境品质的好坏除了融入周边大环境的融洽,还在于自身环境的美化。规划按照建筑规模将村落划分大中小三类进行分类指导。

田园要素:乡村田园既是一种生产空间,也是一种乡村景观展示空间,是乡村的一种典型代表特征。创造良好的田野景观,将农田、溪流、湿地、草地、灌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田园景观,对提升乡村景观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规划整合长寿特有的沙田柚种植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等特色农业景观,

交通要素:由于长寿区境内水陆交通发达,交通干道对各景观资源起到串联与组织作用,为提升区域整体形象,规划依托公路、铁路、水路交通景观走廊和功能制定交通沿线的风貌景观。

门户节点要素:城市中心、区域门户地区、“山”、“水”、 “城”空间交汇处、有历史、人文价值的区域等再造门户节点景观,提升对外形象。

产业要素:长寿作为老牌化工工业地区,工业区的景观风貌是城乡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风貌总体设计重点关注工业区风貌建设,提高工业区环境品质,展现现代、和谐和繁荣的工业文化场景。

5、制定城乡风貌建设与管理文件,强化设计的可操作性

在总体风貌设计和风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乡总体风貌建设与管理总则,作为指导城乡风貌建设的技术规定。总则的编制和审定,是给总体风貌规划设计赋权的过程。总则明确区域风貌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设计原则,确定城市的总体结构与形态以及城乡的总体形象,提出城乡风貌管控的基本方法,明确总则与各层次规划设计的衔接要求。

在风貌特色分区和风貌景观要素的基础上,结合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管理通则,通则将识别长寿城乡风貌景观要素,提出系统性管理办法。

以中心城市、镇、乡、街道为管理单元,制定管理导则,落实风貌分区、风貌要素等控制要求和建设指引。

结束语

根据上述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城乡总体风貌设计工作阶段的划分,其设计任务就是在充分调查和收集现状资料的基础上,对设计范围自然资源、历史人文、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总体的分析研究,提炼风貌景观要素,并运用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合理地组织城乡风貌景观要素,并形成系统性管理文件。同时城乡总体风貌设计属于非法定性规划,是引导性而非强制性的。因此还需要通过控制引导的方式影响城市、镇和乡村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来落实设计内容,共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乡风貌。

参考文献

景观风貌规划篇3

关键词:城市风貌特色;地域性;

随着全球化的演进与发展,城市风貌正在逐渐趋同。现阶段,在建筑与规划领域,国内正在大规模的进行城市风貌规划设计,那么如何体现城市的个性,在城市规划中,风貌特色规划是非常有必要的。

1城市风貌特色概念界定

城市风貌特色主要是指一座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由历史积淀、自然条件、空间形态、文化活动和社区生活等共同构成的、在人的感知层面上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形态表征。一个有风貌特色的城市,具有在认知上的清晰度,能增进来访者对该城市认知的理解力,产生对该城市的期待感、好奇感、兴奋感、认同感和迷恋感,因而使该城市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2城市风貌特色构成及要素研究

城市风貌特色的研究体系构成为宏观视角的整体空间构架、中观视角的特色景观组织、建筑风貌及公共空间,微观视角的特色风貌街区。

2.1宏观――城市总体空间格局

城市总体空间格局可以看作是城市物质空间构成的集中体现,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反映城市特定社会文化背景,表现城市风貌特色的构成物质空间形态间的总体反应。

1.空间格局的典型模式

(1)中心集结型

中心集结格局是城市建设发展中最早存在的布局形式,深刻反应了社会的向心取向和人类基本的心理需求。它通常将市民共同举行活动的公共场所(包括市政厅、教堂、供人流集散的广场等)置于中心,并通过体量或尺度上的处理使其成为城市的视觉与心理中心。

(2)条带延伸型

条带延伸型格局通常会沿着主要道路走向,串接布置建筑、绿化、道路广场等要素,并沿线形成一系列的空间节点和节奏变化。该类型城市空间格局有一条交通主要干线贯穿其中,沿线良好的交通可达性,吸引了城市主要建筑多面向道路排布,城市主要功能、景观与公共活动沿轴线展开。

(3)网格型

网格型城市代表着理性与秩序,体现社会发展的文明形制。该城市格局课利用网格的等级关系体现向心与庄重,如老北京的网格格局;也可通过格网的均一和开放特征体现民主与公正。

(4)自由生长型

自由生长格局往往结合地形水流,因地制宜,强调道路线型的柔和顺畅和建筑布局的自由活泼,并将人行活动路线和绿化景观有机的糅合到一起,城市布局生动自然,建筑布置高低错落,环境景观富于变化。如瑞典魏林比新城,是顺应山势而采纳这一格局。

2.空间格局构成要素

城市空间格局的特色要素为凯文林奇的五要素:路径、节点、边界、标志和区域(见图1.1)。路径为城市路网骨架,是城市活力所在和特征体现;边界往往由河流、铁路、公路所构成,一般河流湖泊沿岸被设计为游憩场所,城市边界视作城市特色的初现展台,注重环境设计;路网的交汇点和交通接点,或者是群众喜欢聚集的场所,被称为城市的门户,应注意构成节点的建筑风格、材质色彩、形体组合、广场空间等城市特色的集合体现;城市中明显提出,用于识别方向和区位的建筑物与构筑物,不但给人们提供方向感,还易于称为城市的景观特色;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或自然要素意义的地区,主要包括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开发区、历史地段等。

2.2中观――特色景观组织、建筑风貌、公共空间

1.特色景观组织

特色景观组织包括景观秩序、景观视廊、天际线、城市色彩、门户地标、城市标识与家具等。景观秩序主要为景观点、景观线和景观面。

景观点包括城市门户与出入口、广场、公共绿地、重要的道路交叉口、标志性地段和标志点;景观线主要为城市主要景观轴线、城市滨水绿化带、城市道路景观线,景观秩序的设计是城市特色风貌的体现;景观面为城市各风貌区的风貌特色体现,对每个风貌区域进行定位与设计,是城市风貌特色主要规划方面。

城市中观赏城市景观的主要视觉通道,它通常由城市中主要的道路形成,人们通过这些视觉走廊,体验沿途的建筑景观或自然景观,对城市风貌形成一定的印象;城市天际线是指由建筑、构筑物、植物、山体等城市体型要素构成的体型轮廓线,是反映城市风貌特色的视觉模式;城市色彩是城市中自然要素色彩与人工要素色彩的综合体,影响着城市整体环境和特色风貌,甚至还设计城市的格调和文化内涵等更深层次的领域;门户地标是城市的主要形象展示要素。城市的门户是从外界进入城市的主要入口,这里是对外来人对城市第一印象;城市标识与家具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树穴盖板、花台花缸、休息亭廊、坐椅、公用电话亭、时钟、废物箱、栏杆、水池喷泉、雕塑,指示牌、交通标志、路灯圆灯、绿化植物花草等。

2.建筑风貌

建筑作为城市风貌构成中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其体量、尺度、比例、空间、功能、造型、材料、用色等均对城市风貌特色产生重要的影响。建筑物形成要与内外空间、交通流线、人流活动和城市景观相关联,与特定地段文脉相协调。

3.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包括盆地周围的山坡地、水域河岸、城市公园以及活动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属于公众的场所,是市民可以无拘无束地光顾、自由自在地活动的地方,也是享受城市生活、体认城市风情、彰显城市个性、领略城市魅力之所在。好的公共空间一般具备独特性、连续与封闭性、吸引力、易达性、可识别性、适应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城市公共空间包括广场、公园及滨水空间等。

2.3微观――特色风貌街区城市设计

在微观视角下城市风貌特色主要针对每个特色街区来进行设计。其中包括城市主要每条街区的特色定位,建筑风貌设计,街道景观设计,特色小品设计等。在特色风貌街区设计中应注意:(1)与总体和片区城市设计内容相衔接,针对不同的地段类型,对自然条件、空间形态、建筑形体、环境设施、交通组织及人文活动进行整合与设计,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与设施准则,以指导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2)应与详细设计规划紧密配合,结合城市文脉,体现城市特色风貌。

3小结

景观风貌规划篇4

关键词 灾后;乡村景观;规划;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731.7;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51-01

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地区范围内人类因生产、生活的需要,在地表之上叠加人类活动形成的人文景观以及自然景观的综合表现[1]。

1 乡村景观存在的问题

个别地方政府缺乏对农村基层的调查,没有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央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与要求,简单地将新农村建设理解为进行整治工程建设,在编制村庄规划时,没有结合村庄现状进行。此外,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日益消退,千“村”一面的景象普遍存在[2]。

2 龙蟒河地块(太平村)景观规划的实践探索

2.1 规划背景

四川省绵竹市沿山地区地貌复杂多样,区域文化资源丰富,地方、宗教、历史等多元文化相互交融,曾具有一定知名度,带动了周边的经济发展。此次规划的龙蟒河地块位于沿山地区的核心地段遵道镇,其自身特点既可以集中体现遵道镇的山水、田园、城镇的核心内容,又可以集中展示沿山地区的特色资源。遵道镇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捷,东部是物华天宝的平坝,西部是大片茂密葱郁的森林,素以环境优美、山清水秀、风光秀丽著称。

2.2 现状概述

龙蟒河地块位于沿山地区中心地带,是沿山公路沿线唯一紧邻村镇的景点,山水兼备,形态多样,浓缩了沿山地区特有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块内文化资源充沛,地方、宗教、历史等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周边农田资源非常丰富,肌理脉络松弛有序,且当地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风俗文化,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历史悠久。

2.3 规划主题

2.3.1 挖掘资源优势,引导发展优势农业产业。根据龙蟒河地块现有的基础和资源条件,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城郊型山地生态农业。通过场地整理,发挥综合效益,对现有肌理和风貌加以保护和调整,结合沿山地区特色产业玫瑰、茶园,选择川西乡土品种,分块分层种植,形成色彩斑斓、阡陌纵横、自然生态的川西特有梯田风貌。

2.3.2 整合优势资源,综合开发产业的多元性。地块内文化资源充沛,地方、宗教、历史等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立足于现有产业,从农业生产中挖掘旅游资源,如保留原有酒厂,对其建筑进行适当的风貌整治,同时部分用地进行功能置换,设置酒文化展示馆,增加展示川西酿酒工艺的小品设施,并开展酿酒体验活动,打造文化体验旅游。部分民房进行功能置换,设置农具展示馆,展示当地的生产生活模型农具,让游客了解当时璀璨夺目的文明。形成农业资源开发和旅游资源利用的良性互动,促进三农的现代化进程。

2.3.3 延续民居风貌,提升村庄整体格调。政府在对各村庄进行整体规划时,充分尊重地方传统风格,提炼川西民居的环境特征,与环境相结合,提升村庄整体文化格调,在建筑的整体规划布局中,通过细部设计,充分展现川西特色的新农村风貌,体现了传统民居风格与乡土文化资源,融合沿山地区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彰显浓郁川西特色民俗文化的地域风貌。

2.3.4 尊重农民意愿,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加强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在规划中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才能保证规划方案的实施[3-4]。

2.4 总体布局

基于用地功能和路网结构的不同,对重要的空间节点和绿化廊道提出功能业态、空间场所特征、开发项目上的要求,以村镇建设为契机,独特的山水环境为背景,产业发展为动力,文化为核心,历史为脉络,形成“一轴两带五廊四片多点”、“水畔绿荫秀新村、巴蜀江南绘龙脉”的总体布局结构。立足太平村现状,保护和延续原有肌理和风貌特色,优化空间,优化肌理,布置居民点及绿色开敞空间,实现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优化联动,形成沿山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特色风貌片。

3 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一项设计方方面面的宏大工程,是一项需要长期不懈奋斗的攻坚工程。在灾后村庄规划景观规划编制中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有效地利用资源,培育农村自身的“造血机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5]。

4 参考文献

[1]刘莉文,程道品,王力峰.中国乡村景观旅游开发与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819-1820.

[2] 顾哲,夏南凯.以增强“造血功能”为主导的新农村规划设计探索――以云和县大坪村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8(4):78-81.

[3] 潘家恩.中国当代乡村建设的限制与突破[J].小城镇建设,2005(11):46-48.

景观风貌规划篇5

关键词张谷英历史文化名村大屋控制性详细规划

一、历史遗产现状评价

1.遗产构成

1.1建筑遗产

国家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张谷英村内部古建筑群建造格局颇具中国传统血缘宗亲制特色、保存较为完整的中国南方明清传统民居建筑群。建筑群由多个张氏建筑组群构成,总体布局依地形呈“干枝式”结构,中轴建筑与两侧横轴建筑皆以天井为构成单元,分则自成一家庭院,合则为大宅院。目前尚有51000,其中巷道62条,天井206个,房间1732间。此外村落内部还留存古井、古桥、古道路、古墓葬、古迹等其他历史构筑物若干。

1.2滨水空间形态

⑴. 渭溪河及玉带河沿线。

渭溪河为东西向贯穿张谷英村的主河流,连接当大门、王家河上新屋三大片古民居建筑群,其核心部分为畔溪走廊,同时也是古驿道的一部分。渭溪河的空间形态在各河段各具特色,从上游到下游,沿河景观逐渐由自然乡村景观向民居聚集区的人工化景观过渡,河道与两侧驳岸均由未经整理的自然形态向人工形态转变,河床距地面的落差也逐渐增大。沿河环境物质要素主要包括桥梁和驳岸两部分。

⑵. 玉带河沿线

玉带河是由后峦水库自北向南流过张谷英村东侧的一条比较重要的河流,为狭窄的小溪流,沿河经过山丘和农田,与渭溪河的空间形态有很大区别,以自然形态为主,沿河空间基本未做整理。

1.4村落空间形态

张谷英村为张氏家族600多年聚族而居之地,在村落选址、古建筑群建造、建筑格局方面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稀缺性。其村落空间形态特点大致可总结为两个方面:其一为三大片大屋,反映家族发展的空间布局;其二为山丘与冲沟地区的自然村落,建筑质朴,多坐落在沿山丘脚下的小盆地内,几户围绕农田而建,形成挡风遮雨小组团,田园风光明显。

遗产使用现状

由于历史原因,张谷英古建筑群局部曾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特别是在1960至1970年代的和时期。但从总体而言,古建筑群形制保存仍相当完整,并且大部分建筑仍在作为居住使用。古建筑群面临的最大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是自然损毁,部分房屋急需维修;二是建设性破坏,主要是指村民无指导性的自行改造房屋、居住环境等,对古建筑风貌破坏较大。

二、总体设计

1.风貌整治策略

系统地改善古村的整体公共环境

在公共环境整治实施的基础上,始古建的整修和景点的开拓

业态整合

2. 规划结构与功能布局

规划结构

根据古村现状建成情况和环境地貌特征,规划结构框架呈现以当大门为核心的两个三角形,以三个重点片区为节点,分别为古村入口、上新屋以及后峦水库。由入口通往后峦水库的道路以及规划在北侧山林沟通的游路形成了连接三个节点的三边。

由西向东,规划各片区特征分别为:以民居和农田构成的建成性丘陵区、以三大片大屋为核心的古建筑群区、地貌特征完整的自然景观展示区,以及以农田和自然山林构成的农业活动丘陵区。

功能布局

在针对古村落历史建筑、设施分布、自然环境的一系列现状分析之后,为今后在文物保护、旅游发展等方面提供优良的资源,规划将整个村落划分为八个不同的功能区,分别为:

⑴. 大屋文化区

⑵. 乡村体验区

⑶. 民俗文化展示区

⑷. 休闲商业区

⑸. 旅游商业服务区

⑹. 休闲渡假区

⑺. 重点景观整理区

⑻. 限制发展区

3.建筑保护与更新规划

3.1 规划控制原则

按照《湖南省岳阳市张谷英村古建筑群保护规划》(2004-2020),规划范围内用地分别属于“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一类建设控制地带”及“二类建设控制地带”。其中,“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按《文物保护法》严格保护和控制,此范围内的工程建设项目应报国家文物局审批。一类建设控制范围内以建设控制为主要目的,不得擅自改变规划用地性质,建筑整治后不得加建。二类建设控制范围则以景观控制和风貌协调为主要目的。

3.2建筑拆改留规划措施

⑴.建筑风貌的界定

文物建筑: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以及历史的或传统的建筑群。

历史建筑:能够反映建筑艺术特色,能够反映某一时期地域的历史文化特色,具有历史文化特点的建筑。

风貌协调的一般传统建筑:单体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较低,数量较大,需要不断修缮的一般传统建筑。

风貌协调的现代建筑:建筑各方面要素与保护区的传统风貌比较协调的现代建筑。

风貌不协调的现代建筑:居民近年来自行翻建、改造的建筑,对保护区的传统风貌有很大的破坏作用。

⑵.拆、改、留建筑的界定

修缮建筑 :文物建筑

维修改善建筑 :历史建筑

保留建筑 :现状评价中的风貌协调

的一般传统建筑、风貌协调的现代建筑,并具有良好的建筑质量。

改造建筑 :现状评价中的风貌不协调且质量尚可的传统建筑,以及风貌不协调且质量较好的现代建筑。

拆除建筑 :棚户简屋,与历史风貌特别是街道历史景观有严重冲突的新建建筑,以及因规划对于公共环境改善的措施而需要拆除的一般建筑。

⑶.规划措施

修缮及维修改善:针对文物建筑及历史建筑的建筑风貌、建筑细部要依据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进行保护性的改善。

保留 :规划以局部整修为主。对于风貌完整的一般传统建筑及风貌协调的现代建筑,规划予以保留和整修。

改造 :此类建筑与历史风貌有一定的冲突,但仍可以通过采用传统材料对建筑外墙、建筑构件和屋面进行改建,达到与历史风貌相协调的目标。

拆除 :张谷英村居民世代聚集,村内多为私房,为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规划尽量通过改建的方式达到整体环境的协调。

三、详细设计

规划针对景区入口及畔溪走廊两处较重要的节点进行了详细设计,以突出其在景区观景的重要性,并对今后的保护整治建设予以指导。

1.古村入口

由规划的新建道路进入古村,经过停车场后到达具有复合功能的步行商业街区及迎宾广场;建议拆除古牌楼东北侧有现存的风貌较差的闲置房,恢复渭溪河道以及文新塔,改为公共的开场绿化,以加强村落入口的观赏效果。

2.畔溪走廊

畔溪走廊是张谷英村中除开张氏大屋之外最引人入胜的部分,规划将商铺集中于畔溪走廊两侧,再现古驿道的热闹场面,并形成一条民俗商业街。规划将水泥路面改为石材铺砌,并在路面改造的同时埋设污水管道,两侧树木目前种类凌乱,大小不齐,规划将移栽香樟和桂花间植。除道路自身之外,道路两侧景观也需要整体梳理,规划将配合各类体验性农业项目,分别沿路种植成片果园、花圃以及农田。

四、控制体系

此次《湖南张谷英历史文化名村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中,根据张谷英村自身比较独特的历史风貌特色,在常用的保护规划控制内容的基础之上,又加入了一部分与风貌要素、自然景观植被以及旅游服务设施等内容的建议性控制内容。将每个地块的控制图则细分为建筑建造控制体系与绿化景观控制体系两部分。

建筑建造控制体系:

总体控制指标:地块/道路/停车设施/出入口/广场/步行通道

建筑保护与更新措施:修缮/维修改善/保留/改造/拆除/新建

重要控制线:文保控制范围/建筑退界线/绿化控制线

市政设施控制:各类市政设施布点

指标体系:地块编码/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面积/建筑密度/绿化率/建筑限高

4.2绿化景观控制体系:

植被改善控制:植被保护/植被改善/植被重点恢复

植被类型控制:原生林/风景林/竹林/经济林/梯田/草地花卉

桥梁驳岸控制:保留石桥木桥及古井/改造水泥桥/驳岸保护及更新

景观设施控制:重点景观点/重点景观建筑/古遗址/古驿道

旅游设施控制:各类旅游设施布点

景观风貌规划篇6

第一条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是景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旅游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是提升景区品味,打造景区特色,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加强对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依照《建筑法》、《城乡规划法》、《风景区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风景区总体规划》、《风景区建设性详细规划》、《风景区民居建设风貌改造规划》等依法进行管理。

第三条景区内的所有单位、民居必须严格遵照本办法进行建设、管理与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检举、揭发。

第四条县旅游局对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发改委、财政局、民政局、林业局、水保局、环保局、文化局、建设局、国土局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有关乡镇从各自角度配合旅游局履行风景区建设与管理职责。

第五条景区内建筑(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民居)由县旅游主管部门按照风景区《总体规划》、《建设性详细规划》进行审查后,按照国家建设审批程序进行审批,未经批准不得建设。

第二章目标与原则

第六条建设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规划为先导,以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景区档次为主要内容,整治景区环境、打造景区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着力推进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努力打造生态良好、风格统一、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的精品景区(点)。

第七条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必须符合景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原则;

2、风格与风貌统一,特色突出,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3、不破坏生态环境与绿色环保的原则;

4、改建和新建结合,前期整治与后期管理结合的原则;

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第三章建设与管理

第八条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要按照景区总体规划和建设性详细规划要求进行,必要时应另行编制旅游风景区民居风貌改造规划。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风格应突出当地民族民俗特色,避免“百村一面”;要适应小康社会生活标准,努力提升档次和品位;要充分体现保护生态和节能环保的理念,并统筹安排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第九条旅游风景区应按照景观的观赏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与不可再生性特点划分为景观核心区、建设控制区和接待服务区,实行分类管理。景观核心区严禁建设与资源保护以及旅游服务无关的各项建设内容,景观核心区内的民居应逐步搬迁、拆除;建设控制区可适应建设为景区接待服务所用的建设内容,原有的民居建筑应根据景区规划要求改造为旅游服务设施;接待服务区的民居应根据景区规划要求,按照统一风格进行改造,开展旅游服务。

第十条本办法颁布前在景区内已建造的原有民居和其它建筑物,由县旅游主管部门统一进行核查。凡不符合景区规划要求,与景观不协调,需要改建或拆迁的民居,应有计划地进行改建或拆除。对成片的民居建筑应通过风貌改造打造为旅游服务区。

第十一条在景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翻修的各种建筑物(包括民居),其规模、体量、高度、造型和色彩等都应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严禁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

第十二条在景区内施工,必须保护景物及附近的林木、植被、水体和地貌,不得造成污染和破坏。施工完毕,必须及时清理周围场地,进行绿化,恢复环境原貌。在主要风景游览区内施工应尽量避开旅游旺季。

第十三条对景区内被确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院落,由文化部门牵头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保护,对文物保护单位周围影响其历史风貌、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及其附属物应予拆除。特别要注意保留散居在村落中有利用价值的旧民居,应作为景观进行保护、开发利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破坏景区内的古建筑及其文物古迹。

第十四条景区内重要古建筑的修复,应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尽量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古建筑修复由县旅游主管部门按照景区规划要求,与文物、宗教部门协商确定,有计划地进行修复。

第十五条景区内的商业服务业网点由县旅游主管部门统一规划设置,凡不适合在风景游览区设置的经营网点要限期迁出。

第十六条景区内的单位和民居都要按照规定的卫生责任区,搞好卫生保洁,严禁随意倾倒垃圾、污水、堆放粪便或其它杂物。饲养家禽必须远离景观和道路实行圈养。

第十七条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和管理的资金投入和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国土整治、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以工代赈、生态移民等各种项目,支持景区民居搬迁与改造。同时要加大对景区民居建设与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保证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措施有效实施。

第十八条旅游风景区民居管理由旅游主管部门、风景区管理单位和风景区所在乡镇共同管理,各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支持,要逐步建立和形成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

第四章责任追究

景观风貌规划篇7

关键词:风貌;特色;风貌规划;建设管理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fast city chan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Chinese style and features of city is gradually disappearing, become an important problem of the contemporary city. To shape city image, showing city characteristic,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promote a city competition ability, be imperative.

Key words: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landscape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B83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风貌,即城市的风采和面貌,风是“内涵”,貌是“外显”,二者相辅相成。从美学意义上讲,是指人们对城市所进行的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在审美主客体所产生的审美意象。从城市特征上讲,城市风貌就是集城市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现代风情、精神文化、经济发展等的综合表征,即反映了城市的空间景观、神韵气质,又蕴含着地方的市民精神和文化特质。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的控制力似乎有脱离轨道的危险。城市的怪兽吞噬了绿地、河流、山脉、村庄,同时带来诸如用地紧张、房价高涨、交通阻塞、环境污染、城市用地使用率畸形等“城市问题”,且这些问题伴随着大规模城市化而日益严重。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全面覆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作为文化物质载体的城市越来越多地受到其影响,地方性和传统性正在弱化,各地城市风貌特色作为一种长期发展形成的文化特征正在逐渐消失,千城一面,似曾相识,缺失个性。城市风貌特色作为极具价值的“稀缺性资源”,正在发展成为政府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锐利武器。

城市特色的产生、发展是由其所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及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所决定,既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创造城市风貌特色工程中关键是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处理好多样与协调,重点与一般,继承与创新,发掘与借鉴的辩证统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近年来,随着对城市环境、生态的日趋重视,城市风貌的塑造,正在逐渐被人们所重新认识,为了更好地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和个性气场,提升城市内在品位和总体形象,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大部分城市都在立足本地资源区位优势基础上,积极编制城市风貌规划,寻找自身城市风貌定位。但由于城市风貌规划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规划一味套用已有的理念和成功模式,不能充分挖掘城市自身在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导致城市个性不明显。规划成果可操行不强,主要表现在1、规划理念落后,非物质风貌要素体现不充分;2、规划方法缺乏现代技术手段;3、规划内容面面俱到,难以体现城市个性特色等。

针对城市风貌规划在规划理念和方法上的一些缺陷,我们应积极探索规划新模式、新方法,使城市风貌规划的质量进一步提高,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性。

1、注重公众参与的原则。

开展城市风貌规划必须确立一个基本的认识,即城市是市民的城市,是公众的城市,而非专家和领导的“私家花园”,城市居民才是城市风貌的直接感受者和被服务者。所以,城市风貌规划应当强化公众参与的程度,拓宽公众参与的路径,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题,选举各行各届市民代表参与规划研究会,开辟网上主题论坛或咨询热线等方式来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广泛性。

2、规划方法上积极探索,引入现代分析技术手段。

目前,城市风貌规划在现状调研和分析过程中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规划人员的实地踏勘,运用访问、记录、摄影、座谈等手段,对城市的环境特色、景观的视觉质量、风貌要素的组合关系等进行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是建立在规划人员的专业知识之上的,但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对一个城市而言,这种短时间的调研只能是片面的,是基于其专业背景的一种主观判读。对城市的认识不够全面,对隐含在城市表象背后的深层次的内涵无法揭示出来。为增强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必要将一些现代分析手段引入风貌规划的前期研究中,以减少现有城市风貌评价中的主观臆断成分,如聚类统计分析、三维模拟分析等。运用三维模拟将城市的现状、建筑群体组合关系等复原到图纸上,结合实际调研情况,对天际线、建筑高度、色彩、景观轴线、视线通廊、空间肌理及周边的呼应关系等进行更深层次的审视、判读,从而使规划成果更具有现实性和指导性。

3、规划内容上突出重点,具有针对性,充分重视非物质风貌。

近年来,城市风貌规划广受关注,但是每个风貌规划关注的内容几乎雷同,既未突出重点,也缺乏针对性。每个城市的风貌特色因其地域环境、气候条件、风俗习惯、演进历史、发展阶段等不同而存在差异,风貌规划应重视城市的历史文脉和人文精神,根据各自城市的不同,形成各自独特的人文传统、空间肌理、和建筑风格。同时,城市风貌中也蕴含了深厚的人文精神,与人为善的处理哲学、融于骨血的经商理念等等,这些都是塑造城市个性的关键要素。开展城市风貌规划,必须加强对这些非物质风貌要素的分析、研究,通过概括,提炼使之抽象成地方性的建筑符号或图案,以展现城市别具一格的魅力与风情。我们实施城市风貌规划根本目的就是要展现城市的独特性。所以城市风貌规划的内容不在于对所有要素的全面覆盖,而在于针对的有效性,以确保城市风貌的个性化,差异化。

俗话说:“规划是龙头”。高起点的规划是蓝图,高标准的建设则是关键,是规划落到实处的体现。当前我们在城市风貌建设中应重点抓以下几项工作,争取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开创城市风貌特色塑造的新局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建设特色城市,关键是靠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城市政府要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来加强管理,要防止把塑造城市特色看成是纯粹专业技术活动放任自流,也要防止出现长官意志包办代替。而应采取领导把关与专业创造相结合的方法,积极有序地推进。大中城市要根据需要,在城市风貌规划指导下制定有关城市风貌特色的条例、导则、法定图则等各类规范性文件,立足长远,引导发展。

二、广泛宣传,争取广大公众积极参与。要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意义,普及建筑科学知识,提高广大居民的艺术修养和保护城市特色意识,让广大市民关心和参与塑造城市特色工作,要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征集意见等方式,收集群众对城市特色的看法和建议,借此达到团结凝聚市民热爱家园热情,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共同信念和追求。

三、要加强协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各城市来成立由政府领导牵头的城市特色专家评审机构和咨询机构,确定工作目标,任务和内容,形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机构。

四、要加强管理。城市规划管理职能部门要以城市风貌规划为依据,做好城市重要景观节点、主要街道、重要地区的城市设计,切实把城市风貌特色的要求体现在每个片区、每条街道、每个节点上。对建筑造型、立面、色彩及布局要提出明确要求,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都要有严格规定,防止随意性,保持连续性,对抄袭照搬,不符合城市景观风貌的构筑物一律不予审批,而且要做好监督管理。文化职能部门要深入挖掘本地城市文化特色资源,并做好保护管理工作。

景观风貌规划篇8

【关键词】总体规划;旅游小镇

中图分类号: TU972 文献标识码: A

1规划编制背景

1.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提出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而专门制订的战略规划,也是安徽省第一个进入国家级层面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于崛起中的安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目前,安徽正在举全省之力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示范区规划有四大战略定位: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1.2 适应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求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意见》提出,“十二五”时期,重点组织实施“11221”工程,培育200个左右中心镇,在150个省扩权强镇试点镇的基础上,再选择50个左右中心镇培育。到2015年,镇建成区道路网密度合理,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污水、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教育、文化、卫生、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形成产业特色明显、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人居环境良好的中心镇。

2 陵阳概况

2.1 区域位置

陵阳镇位于青阳县南部,地处安徽“两山一湖”旅游腹地,是池州市确立的中心镇之一,镇域总面积213.85平方公里。103省道纵贯南北,325省道从境内起点,合铜黄高速公路平行103省道从镇西穿过,并设有出口。境内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途径陵阳时,留下了“富贵陵阳镇、风流谢家村”的赞美诗句。

2.2 历史沿革

集镇文化底蕴深厚,西汉至汉武元封二年之间(公元前206~109年),置陵阳县,属鄣郡。元封二年,鄣郡更名为丹阳郡,属丹阳郡。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拆丹阳郡以南为宣城郡,陵阳属宣城郡。东晋成帝咸康四年(338年),因避杜后讳,改陵阳为广阳县,仍属宣城郡。战国时期屈原曾顺江而下,驻足陵阳多年。

3 规划重点

3.1 皖南山区城镇生态环境的保护

山地旅游环境生态敏感度高,生态环境脆弱,规划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从风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出发,以综合保护基础上的合理开发利用为城镇整体发展目标,使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得以永续利用。

3.2 城镇景观环境优化

旅游城镇景观是旅游地形象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游客对旅游地形象的感知并间接影响到旅游地的认识度和美誉度。规划考虑到金刀峡镇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于自然环绕的山区小城镇,从风景的层面整体控制城镇景观规划,建构山区城镇的山水格局。此外,规划还注重镇区建筑形态、广场公园、小品等的建设,重视景观的文化性,以形成良好的城镇旅游景观。

3.3 功能分区合理

山区旅游小城镇的用地主要由旅游接待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两部分组成。其中旅游接待用地以外来游客为服务对象,要求生态环境好,相对独立;而城镇建设用地主要为镇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载一般城镇的居住、商业金融、文化教育、行政管理功能;。两者在旅游城镇交融,又由于服务对象、功能形象要求上的不同彼此独立。考虑到旅游城镇人口集聚时间的不均衡性,规划将城镇中心相对集中,避免旅游淡季时,城镇中心的空心化现象。在城镇用地结构的规划上,根据两个主要功能的实际情况,对旅游接待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进行适当分区,适应各自的功能和空间需求。

4 旅游发展目标与格局

4.1 发展目标

九华山风景名胜区南部具有山水特色的、具备良好接待能力的旅游小镇,重点培育以生态旅游为核心,以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及商务会议旅游为辅助的四个旅游板块,实现陵阳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4.2 主题口号

“富贵陵阳镇、风流谢家村”

“锦绣山河、文化圣地、最美陵阳”

“访旅游古镇、品千年文化、赏风流陵阳”

4.3 旅游格局

规划确定陵阳镇“一个中心、一个基地、三个旅游村”的旅游城镇建设格局。

“一个中心”—陵阳镇接待中心,主要发展商贸、旅游接待等服务业;

“一个基地”—南阳旅游服务基地,作为九华山风景区南部重要服务基地,设立游客服务中心和自驾车服务基地,为从黄山和太平湖方向进入九华山的游客提供服务;

“三个旅游村”—谢家村、所村村及上章村,结合美好乡村的建设,重点突出村庄的历史文化特色,打造成特色鲜明的旅游型村庄。

5 城镇布局规划

5.1 发展引导性因素分析

1、城镇发展轴线的引导

103省道南北向穿越镇区,是青阳县向南联系黄山市与石台县的重要道路,是区域人流和物流的重要通道。

2、陵阳片区与沙济片区谋求整体发展的诉求

新陵阳镇由原陵阳镇、沙济镇及南阳乡组建而成,城镇建设用地分散。目前,陵阳镇城镇发展集中区域主要为陵阳片区和沙济片区,两大片区均沿现状的103省道发展,且相距不到2公里。考虑到陵阳镇是山区型城镇,城镇人口规模不大,按照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整体部署,规划期内谋求陵阳片区与沙济片区的整体发展,节省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投资。

3、重要交通节点的引导

陵阳镇域内的合铜黄高速公路陵阳出口、103省道与325省道的交口等重要交通节点均位于沙济片区,考虑到陵阳镇产业发展及交通发展的需求,城镇发展应重点向南发展为主。

5.2 城镇空间结构

陵阳镇中心镇区总体的发展框架为“一河两岸、一城双区”,远期形成“1122”的空间结构。

6 城镇景观风貌规划

6.1 风貌要素提取

根据陵阳镇风貌资源的分析,认为陵阳镇共有五大风貌要素。

山:视线的焦点、空间的高点、整体空间变化的要素;

水:陵阳河与南流河作为最重要的水体为镇整体风貌承载要素,其余水系为视线引导、路径引导、空间划分的要素;

城:诸多风貌资源的集聚、展示区,实体承载、空间变化、空间联系的要素;

乡:实体承载、空间组成的要素;

人:具象感受、抽象感受的要素。

6.2 总体风貌定位

“一河环山僻幽静,一城双区富陵阳”

6.3 风貌分区规划

6.貌节点控制

6.5风貌视线控制

参考文献

1王彬汕 王萌 杨明 . 传统风景区周边的新兴旅游镇规划设计——以黄山谭家桥镇为例. 《理想空间—旅游城镇规划与策划》(43).

2陈雷. 浅谈皖南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和布局. 《交通运输》2011.

景观风貌规划篇9

[论文摘要]丹霞地貌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对它的开发与利用应以保护旅游区自然资源为前提。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旅游区进行生态建设是实现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景观结构的构成要素,并从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调控两方面探讨了如何对旅游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以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

丹霞地貌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据,全国共有600多处丹霞地貌,以长江以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发育最为典型。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丹霞地貌呈现出瑰丽奇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丹霞地貌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先后建立了一批风景旅游区。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却常常为了追求利益而忽视了对景观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导致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为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景观的特色和质量,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针对丹霞地貌风景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调控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的。

一、景观生态学与景观结构

景观生态学是现代和生态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连接自然科学和人类学的交叉性学科,属于宏观尺度空间研究范畴[1]。它注重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强调生态整体性和空间异质性,通过对旅游区的景观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的研究,从而实现对景观的优化利用与管理。

描述景观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有斑块、廊道、基质和缘[2-3]。斑块是景观中与周围在外貌和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匀性的空间单元,在旅游区内是指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地域和服务网点;廊道是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旅游区内的廊道主要表现为河流、林带、线及其两侧的带状树木、草地;基质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景观背景结构,对应于旅游区内的自然地理环境;缘则是指旅游区的保护带或旅游斑的环境,作为缓冲区,可避免自然环境与周围环境直接接触,有利于旅游区的生态保护。

二、丹霞地貌景观生态设计

丹霞地貌风景区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体,不仅具有观赏的功能,还具有维持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乃至无法恢复,无论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是旅游业来说,这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因此,对风景区进行设计与开发,应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以保护、优化风景区内自然生态环境,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

(一)景观的结构设计

1.斑块的设计。景观要素及其功能格局是控制旅游区生态环境状况的关键。在自然风景区内,按照景观生态学理论,在斑块设计方面应以大型植被斑块作为主要考虑对象,同时需要一定数量分散的小型斑块作为补充。就丹霞地貌风景区而言,它最具特色的景观要素是赤壁丹崖,丹山、碧水、秀峰、奇石构成了旅游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因此,为保护旅游景点的整体性,应以巨型的旅游斑为主要考虑对象。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点与周围环境组成旅游斑,斑块的构成大体上是有一个近圆的核心区,弯曲边界和有利于物种的边缘指状突出。对于斑内脆弱的核心区,为避免破坏结构,应禁止游客进入,可以考虑建立远距离观景平台,配置观景设施,为游客提供远距离观景服务。红色岩系胶结和固结程度较差,岩石硬度小,易受风化侵蚀,因此在旅游斑内严禁砍伐树木,禁止在崖壁上人工斧凿和雕刻。旅游区内自然植被斑块对于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型的植被斑块可以起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的作用;小型自然植被斑块既可作为动物临时栖息地和避难场所,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又可增加景观异质性,扩散干扰风险,因此要注意保留、保护,加强实时监测,及时养护管理。作为游客休憩、消费为主的小型人为斑块,则要注意远离巨型旅游斑块,沿廊道分散安排,合理布局。

2.廊道的设计。在区内,廊道的构成主要是引导游客活动的旅游线路。丹霞地貌风景区内的廊道除了具有旅游线路引导功能外,还是联系斑与斑、斑与种源之间的纽带,因此,廊道的设计必须从多方面考虑,总的思路是保护、保持原有地形,其宽度、长度和位置的设计应根据山体实际情况而定,综合估计其利弊。根据丹霞地貌风景区独特的条件,廊道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1)为了保护地形,同时也为了控制游客数量,景区内应以步行道为主,不宜建造盘山公路,也不宜修建高空索道;(2)旅游区内不同斑块之间要有廊道相通,注意保持廊道和斑块植被结构的相似性,以保证斑块之间的连通性,满足内部种在斑块间运动的需要,保护景观整体的生态功能;(3)在线路选择时,最好利用现有自然通道,同时避开生态脆弱区;(4)在道路施工时,尽量利用自然的无污染的,如木材,石板等;另外,对于某些自然廊道,如林带、河流等,既是景观中能流、物流的通道,同时本身也具有娱乐价值,因而要注意加以保护与,避免人为破坏。

3.基质和缘的设计。基质是景观中的背景地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主导作用。从生态学角度看,保持旅游区内基质的稳定性对于实现景区内生态系统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生态规划角度看,对基质的全面与研究也是对旅游区进行功能分区、优化景观格局的基础。由于丹霞地貌多发育在气候湿润地区,流水对其影响极大,因此在开发时要注重流域的完整性;从景观上来讲要注意山水结合,突出“山体为主,水体映衬”,体现丹山碧水的特色。另外,在旅游区要规划一定宽度的缓冲区。一方面,作为工具的停放地和旅游者住宿、购物区,满足游客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将游览以外的活动集中在缓冲区,可减轻旅游区内部压力,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二)优化景观格局

景观格局是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景观生态学强调空间格局对过程的影响,通过优化景观格局来改善景观的功能、调整能流物流的输入输出,从时空尺度上来耦合生态与过程之间的联系,管理景观资源的利用[2]。目前,“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被认为是生态学意义上最优化的景观格局(Forman,1995)。依此为规划目标,注重风景区内质地粗细结合,大小斑块互为补充,斑、廊和缘的合理布局,最终实现土地利用的合理分类。如在廊道之间或没有廊道的地方加设一行小的斑块以增加调景观连接度;在细质地的景观局部设置小型植被斑块和廊道;设置边界过度带,作为服务区,为游客提供休憩机会等。目的是使景观要素之间达到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在优化景观格局的同时还丰富了视觉空间,最终形成以地貌景观为依托,并融合当地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景区整体风格。

三、丹霞地貌景观生态调控

(一)景观生态管理

在生态系统进行动态监控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旅游区进行管理,力求使系统结构合理,功能协调,促进系统内的互利共生与良性循环。这包括对景观、基础设施和人员的管理等几个方面。

为了保护丹霞地貌风景旅游区内的天然风貌,保证视觉景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除了遗留的文物古迹、楼台庙宇外,在景区内应避免建造新的人工物,必要的基础设施要严格限制其规模和数量,设施的造型,色彩、质地等也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能破坏景观视觉美感。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而遭到破坏的景点和基础设施,需要及时修缮或替换,确保基础设施的正常发挥。

加强游客管理,正确引导游客的旅游行为,一是通过计算景区环境容量来确定游客数量,防止因游客数量过多加重环境压力;二是通过广泛的宣传,普及环保知识,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提高游客保护自然地貌的自觉性;三是通过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游客的某些不良行为(如攀爬、刻画等)。

对于旅游区工作人员,要进行集中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服务水平,加强与旅游者的沟通。实践证明,只有游客与管理人员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才能促使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二)景观生态监测

景观生态监测的任务是不断监视景区内生态系统的状况,确定其改变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人类活动对这些变化所起的作用,以便能快速、准确的制定出相应对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的应用,景观生态监测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4]。

1.3S系统的应用

3S系统是对GIS、GPS和RS的总称。三者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在解决问题的功能上各自存在优点和不足。只有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实现各种技术的综合,才能完全实现监测地表变化的功能,在资源、和区域中发挥巨大作用。随着景观生态规划、研究尺度的扩展,3S技术逐渐成为景观规划不可缺少的方法和手段。目前,该项技术已被应用于区位置的确定,生物资源调查,地貌监测等方面。由于丹霞地貌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区域,气候湿热,风化强烈,加之其特殊的岩性特征,对于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因此,利用3S技术对丹霞风景区内的地形地貌实施监控是十分必要的。

2.LEDESS空间明晰化模型

LEDESS 模型[4](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and Evaluation Support System)原意为景观生态决策与评价支持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帮助决策者对景观中自然环境部分进行管理和规划,尽量减少未来出现的非确定因子,分析不同的决策方案对植物和动物种群造成的生态后果。将LEDESS模型引入丹霞地貌风景区,用来模拟植被演替过程,按植被演替和生境的需要,评估物种生境适宜性,计算潜在生物斑块间的景观连接度,将对景区的规划、建设和保护有很大的帮助。

目前,我国对3S系统或LEDESS模型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还要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善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对这方面的研究,尽快应用于实践,为实施有效的生态保护和恢复行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许慧、王家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应用[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3

[2]李敏,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研究以目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02(5)62-65

景观风貌规划篇10

【关键词】水乡古镇 ,形象, 风貌, 木渎古镇

【 abstract 】 the jiangnan town with a long history, style and pleasant, is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is one of the best.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image and feature of ancient watery by numerous direct or indirect influence. Thus, ancient watery protecting and renovating the planning is increasingly, including ancient watery style protection is the plan focus. This paper, from the ancient watery image and styl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study, in suzhou mudu town, for exampl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in mudu image and feature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characteristics, refining a series of image and feature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 key words 】 ancient watery, image, style, mudu town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江南水乡古镇是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人类聚居地和经济网络空间,不仅在中国文化史和经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已成为中国传统优秀聚居文化的代表 。江南水乡古镇构建了杰出的人居环境,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观和低碳发展模式,对中国城镇发展建设具有指导意义。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镇,越来越多的土地被作为建设用地大肆开发,同时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在城镇发展中地位日渐重视,这些无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水乡古镇形象与风貌,有些在发展中忽视了水乡古镇原有的景观肌理,导致古镇风貌丧失或勉强的夹杂在现代城镇中。由此,对江南水乡古镇的研究与风貌保护探究是极有必要的。

1水乡古镇保护与整治规划目标内涵分析

水乡古镇保护与整治规划的目标在于充分协调历史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开发旅游与改善居民生活、振兴地方经济等方面之间的关系,通过保护能反映不同历史时期浓郁水乡古镇风情的传统风貌特色。通过水乡古镇保护与整治规划,从而突出古镇的传统风貌特色、加强古镇风貌感知度等,对水乡古镇的形象与风貌延续和保护是整治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2江南水乡古镇形象与风貌特质概述

从现象学角度而言,城镇形象是城镇内在属性的表现形态,是一种本质与现象、内涵与外延的对立与统一 。江南市镇在明清时期持续几个世纪的经济繁荣。为当代江南留存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优美卓绝的城镇形态 。因此水乡古镇在布局、建筑形态、景观、文化等方面均有着明显特征,文章试图从这四个方面出发,总结了水乡古镇的形象与风貌特质。

2.1城镇布局特质

古镇建设与空间布局因地制宜。一般而言,镇的空间形态却不拘一格,表现出了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以及人性化的特征。水乡古镇的形成肌理同中世纪欧洲城镇一样,属于地域系统内部自组织形成的空间体系,这种自组织体系在社会、经济与文化等深层机制作用下,其空间格局多沿水系、山体等自然脉络自发性生长出来,往往具有明显的不规则枝状特征。

2.2建筑形态特质

古镇的建筑规模通常较小,体量适宜,风格凸现淳风古韵,不事浮华张扬,浸透着当地乡土风俗理念,地域文化特色浓郁。另外,古镇建筑的布局和风格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与经济作用的完美结合:布局随意精练,造型轻巧简洁,色彩淡雅宜人,轮廓柔和优美 。

2.3城镇景观特质

古镇在自发生成的过程尤其注重人和建筑,以及各种自然要素之间的和谐,运用各种要素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另外,水乡古镇的灵魂在于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完善的以水为中心的网络体系,是水乡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其城镇空间形态反映了深层的文化内涵,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和“可印象性” 。并且,“水”是水乡古镇机体的血脉所在,古镇源起多因水而兴,并且作为显现水乡景观的要素和传承古镇文化的重要载体。

2.4城镇文化特质

具有传奇性的历史文化事迹。谈及古镇、人们往往将其与一些名人轶事、历史传说联系在一起。在古镇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其优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形成地方特有的文化特质,并融入地方人的性格特征中。或为善思向上,积极进取,或为勤于商贾、富贵发达,或为专于诗文,大师纷呈这些名人大家、巨贾显贵及其成才发家史、趣闻轶事一起成为古镇宝贵的文化财富,进一步丰富了古镇的非物质文化,它们同水系、街道、建筑、雕刻等物质文化一起组成了水乡古镇的灿烂文化。

3木渎古镇形象与风貌现状特征解析

木渎古镇历史悠久,风貌独具特色,是集苏州园林和太湖山水为一体,揽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处的典型江南水乡集镇。老院旧宅灰瓦白墙,酒肆店铺鳞次栉比,街巷狭窄摩肩接踵,处处凝结岁月沧桑。

3.1自然人文景观齐汇,景观节点层出不穷

木渎旧有“十景”名噪一时,今存“斜桥分水、虹桥晚照、下沙落雁、姜潭渔火、西津望月、灵岩晚钟、南山晴雪”诸景,仍可见其遗韵。木渎又有“园林之镇”的美誉,明清时镇上私家园林多达二十余处,其中遂初园、严家花园均为江南名园。镇上有不少老街,如山塘街、下沙塘、西街、下塘街和南街等,虽经数百年沧桑,但风貌犹存。另外,深宅大院荟萃,水滨绿岸纵横,古桥古树静立,等等,大量留存的景观为木渎绵亘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了生动的注解。

3.2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风貌长盛不衰

木渎地处太湖流域,这一地区长期形成的水乡习俗是吴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木渎古镇由于经济相对发达、它的民俗风情更具鲜明特色。吴地节庆习俗一向多姿多彩,而在木渎则应有尽有。昔时这里的庙会每年达二十徐次,如“猛将会”、“庙场汛”等,规模盛大,届时万人空巷,壮观非凡。同时,作为“园林之镇”,木渎镇内经国家批准的文物保护单位有12处,其中6处为省级文物。除此以外,木渎还流传着众多的名人佚事和民风民俗,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古镇的文化风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