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5:51:08

景观文化

景观文化范文篇1

1现状分析

本项目为景观改造工程,它位于北京地坛公园内的牡丹园,占地约3•5hm2.现状:地上物有一组亭廊和一个公卫;南侧水池形式老旧,布局不美观;北部门球场利用率高;道路系统不完善,但面层铺装较好;植被茂盛,大树多,种类较丰富,主要有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三球悬铃木(Platanusorientalis)、早园竹(Phyllostachyspropinqua)、元宝枫(Acertruncatum)、银杏(Ginkgobiloba)、蝴蝶槐(Sophoraja-ponicaf•oligophylla)、七叶树(Aesculuschinensis)、油松(Pinustabulaeformis)、白皮松(Pinusbun-geana)、雪松(Cedrusdeodara)、海棠花(Malusspectabilis)、碧桃(Prunuspersica)、连翘(Forsythiasus-pensa)、木槿(Hibiscussyriacus)、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芍药(Paeonialactiflora)等(图1).

2设计理念及指导思想

2•1设计理念

中医药养生学的精髓在于通过“时间养生”和以经络连接的“脏腑养生”达到“精、气、神”的“和合”[6].本项目设计理念定位为:突出和谐养生主题,将文化养生、环境养生、运动养生、时间养生、五脏养生等中医养生内涵与景观营造相结合,打造集养生知识宣传、养生习操、互动体验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主题公园.

2•2指导思想

中医养生博大精深,对于广大普通的游客,能够在游园过程中真正学到一些切实有用、简单易行的养生知识是最主要的,所以针对服务对象,项目指导思想为:针对大众,神形兼备,通俗易懂,知行统一.

3总体布局及设计内容

根据设计理念,并遵照五行方位,园区整体上以水溪和陆路为经络联系五脏(五行)“5个特色区域”———火区(心区)、木区(肝区)、水区(肾区)、土区(脾区)、金区(肺区),其间穿插时间养生、运动养生、环境养生等理念和内容(图2,图3).

3•1火区(心区)

从正南门进入园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和”主题的石雕壁画,用抽象的图案表达了“精、气、神”的“和合”(图4).如果把园区看成一个人体,道路和水溪就是人体的经络,5个景区就是人体的5个主要脏腑.按中医理论,心区位于园区的南边,整体色调以暖红为主[6].火区(心区)的主要景点有:致和廊、致和广场、涌泉、火焰雕塑.火区(心区)有一组长廊,名为致和廊,取《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意,它是整体园区“和”理念的体现之一.廊上挂对联“秋风橘井落甘露,春雨杏林别有天”,这是岳美中老先生的名联,既得景观之趣,又体现了岳老对中医的热爱.心主神明,故设置致和休闲广场,以养心神;心为君主之官,要有规有矩,故其地面铺设圆中有方;铺以红砖,并养有金鱼,体现神明活跃之性[6].心主血脉,火区(心区)的中心设一块形似心脏的景石,汩汩流水,喻指心之泵血,同时,线刻铺地“涌泉穴”寓意滋水涵木,体现中医学火中有水,水火既济的阴阳平衡理念.心在五行属火,故在此区塑以火焰雕塑,明艳的红色象征君主之火、阳明之火,3朵火焰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生生不息.火区(心区)周围植以红色花系为主的植物,如红花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Decaisneana)、紫叶矮樱(Prunus×cistena‘Pissardii)、碧桃、贴梗海棠(Chaenomelesspeciosa),点缀黄花的连翘,在嫩绿的垂柳(Salixbaby-lonica)下营造早春欣欣向荣的植物景观.

3•2木区(肝区)

按中医理论,肝区位于园区的东边,以青绿色调为主[6].木区(肝区)的主体是一组曲屈的养生长廊,围合成一个草药圃(图5),名为悦和苑,是养生知识宣传及室外草药展示之所.“悦和苑”匾挂于肝区月亮门之上,“养肝之要,在乎戒忿”,所以名中取“悦”字,精神愉悦以使肝气得以疏泄;“和”字紧扣“精、气、神”三宝和合的主题,并与园中“望和亭”、“致和廊”、“明和仙域”等景观遥相呼应.曲屈的养生长廊,源于“木曰曲直”与肝的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长廊展示以彩绘创作、浮雕及展板为主体,宣扬中医养生文化.入悦和苑,映入眼帘的是长廊序,四字行文,押韵成趣.长廊序的左边是大型彩绘———时珍采药图.右侧是长廊入口,左右对联:“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体现了中医学顺养的养生原则.长廊墙壁上有中医养生适宜技术展示,包括拔罐、艾灸、刮痧、药枕、药浴等,以贴近大众、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了中医药的保健技术.长廊拐角之处,立一尊针灸铜人,铜人采用明代官办铜人的型制,标示了361个穴位,游客触手可得穴位,与自身对照,增加了参与性和趣味性.沿长廊向北,依次还有彩绘壁画“生生之道”、木雕八段锦、木雕五禽戏、彩绘壁画“融合共进”、中医运动养生展板.养生坊门庭两边挂“健行天地兼修内外七分养,康度春秋融贯古今百岁生”的对联.养生坊是集养生保健、互动演绎及售卖为一体的综合区域,给大众传达养生之道、养生之法和养生之源.在养生坊,可邀约中医药专家介绍养生文化,设置若干中医传统养生体验项目,进行养生适宜技术体验及养生文化的实践.悦和苑的另一个室内建筑是药房茶社,药房茶社命名为杏林问茶,它具有3个功能:一是展示中医药文化底蕴.整体空间装饰为古中医药房,装饰物件有:牌匾、药柜、宝阁、柜台及制采药工具、医疗器具、著作等.二是中医药人文演绎及养生常识展示,即进行人文表演,如:开方、抓药、制药过程等.三是通过茶文化让人们了解“以养御治”的养生理念.草药圃草木丰茂,以应肝之升发,其色青绿,以应肝之主色.这里种植了40余种华北地区适宜生长的药用植物,主要有扁茎黄芪(Astragaluscomplanatus)、落新妇(Astilbechinensis)、沙参(Adenophoraelata)、北柴胡(Bupleurumchinense)、薄荷(Herbamenthae)、北仓术(Atractylodeschinensis)、铁线莲(Clematisflorida)、地黄(Re-hmanniaglutinosa)、旋复花(Inulabritannica)、防风(Saposhnikoviadivaricata)、远志(Polygalatenuifolia)、芍药、华北耧斗菜(Aquilegiayabeana)、委陵菜(Potentillachinensis)、东北土当归(Araliacontinentalis)等[7].草药圃内立有木制如意葫芦,象征“福禄吉祥”、“健康长寿”,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3•3水区(肾区)

肾是人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6],按中医理论,肾区在整个园区的北边,道路铺设以暗黑色调为主.水区(肾区)设置了山石、瀑布、深潭、跌水、小溪,营造出宁静惬意的养生环境.瀑布之下,深潭之处,有“水中丹炉”矗立其中,取水中有火、阴阳并济之意.“火非水不藏,水非火不生”,二者是分不开的,与肾寓元阴元阳相符合.药王制药的雕塑位于瀑布一侧(图6),描绘了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读书制药的场景.孙思邈一生著作数十部,场景取最有代表性的《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放于前,同时手拿《大医精诚》长卷,体现其仁爱之心.旁边宣传牌展示了孙氏“养生十三法”,即: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漱玉津、耳常鼓、面常洗、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摄谷道、膝常扭、常散步、脚常搓.为对应黑色(深色),水区(肾区)周围以常绿植物为主,如油松、雪松、青扦(Piceawilsonii)、华山松(Pinusarmandii)、沙地柏(Sabinavulgaris)等,山石周围也围绕着似自然生长的植物,有紫丁香(Syringaoblata)、金银花(Lonicerajaponi-ca)、金银木(Loniceramaackii)、迎春(Jasminumnudiflorum)、棣棠(Kerriajaponica)等,形成“虽由人作,宛如天成”的景观效果.

3•4土区(脾区)

按照中医理论,脾区位于整个园区的中心[6].脾和运动相关,所以这里设置了一个运动养生广场,作为群众运动健身的场所.“时间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土区广场周围摆放了“二十四节气”的主题地雕,并设立4个主要节气,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石墩,展示不同节气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养生知识[8].养生广场的中心渐渐升高,在3个抬高的斜面上雕刻了黄色的“水、云、火”纹,分别代表着“精、气、神”,欲表现“和合”的精髓(图7).土区周围以春天黄花的连翘、棣棠、黄刺玫(Rosaxanthina)和秋天黄叶的元宝枫为主,搭配海棠花、雪松,主要是在保留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植物景观改造.

3•5金区(肺区)

由土区向西南进入金区,即肺区.按中医理论,肺区位于园区的西面,以白色调为主[6].肺是人的呼吸器官,金区(肺区)以林木为主,通过高大的侧柏林、银杏林及点缀的七叶树,营造安静的“呼吸吐纳”的养生环境[9].林下开辟了动、静两个小广场.一是调息广场,适于练习静功,位于金区的茂林之中,是一个相对闭合的养生活动空间.按照五行理论,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所以肺阴与肾阴相互滋生,称为金水相生,广场上以“金水相生”景石为中心,设置有6个调息打坐台,滴滴答答流水不断的景石给练习呼吸吐纳的人们提供了视觉焦点(图8).二是导引广场,适宜导引运动.导引是指由意念引导动作,并配合呼吸对形体进行锻炼的运动.草地中的金石雕塑是肺区的标志,肺在五行属金,金石以河北曲阳黄石料制成,石上镌刻金区的简要说明.健身步道位于导引广场的边上,是按照中医足底按摩原理设置而成的.步道上铺有突起的卵圆形小石头,游客可赤脚行走其上,以按摩足底穴位和反射区,从而调节脏腑,强身健体.由金区向东就回到了南入口广场,结束了一个短暂的人体养生之旅.在此过程中,还可以看到各个区域内的宣传栏、养生箴言及穴位的铺装,听到悠扬的五行音乐,处处精致,处处用心,让游客在游玩、娱乐、休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和学习中医药养生文化知识.

景观文化范文篇2

关键词:河北省沧州;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利用

河北省沧州市,地处冀东南的平原地带,北连天津市,南接山东省,西攘保定市和衡水市,东临渤海湾,与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隔海相望,京杭大运河穿市而过,是运河古郡、历史名城,因东临渤海而得名,意为沧海之州。沧州绵绵流长的千余年历史,留下了很多历史遗迹和经世传奇,给古今沧州带来了曾经的繁华景象和现代的发展资源。

一、对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利用的现实意义

沧州,自然形成景观较少,历史文化景观确是可圈可点,并且还有很多处闻名于世。由于家乡缘故,经常借省亲之机,参观过几处历史文化景观,对沧州历史文化景观的传承保护、开发利用情况作过一些简单调查,认为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景观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传承文化。无论全国各地哪一处历史文化景观,都是一座文化殿堂,其间闪耀着璀璨的文化光芒,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连接着延绵的文化渊源。通过这些历史文化景观,我们可以穿越历史地时空隧道,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状,让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得以绵远流长而未断线。(二)创收经济。保护利用历史文化景观,就是用“文化+、+文化”平台,推动开发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为社会和群众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动当地经济有力发展和有效增收,切实能够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三)保护环境。随着强大的治理环境压力下,存在污染源的产业将难以为继。作为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开发文化旅游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开发利用历史文化景观,不仅可以带来丰硕的经济效益,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维护。因此,文化产业开发业已成为全国各地发展经济的重要渠道,必将得到高度重视和长足发展。

二、沧州历史文化景区保护利用现状分析

沧州的历史文化景观资源虽然丰富,在保护传承、开发利用上也做了大量工作,改善升级了历史文化景观的设施环境和服务功能,但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省外文化旅游城市相比,差距就更大。(一)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沧州自古以来,始终以农业为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经久生活历程,养就了这片土地人们观念自封、守成难进取的性格。很长一段时间,沧州以发展化工业为主,非常重视工业强市,从而较为忽视发挥文化兴市功能,尤其在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利用上,思想观念更是相对滞后,缺少必要的开拓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引起部分领导和民众的高度重视。(二)景观保护措施欠缺。通过参观了解,沧州对大多历史文化景观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升级,让更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得到充分保护。但仍有个别文物古迹还在承受着岁月无情的侵蚀,比如镇海吼——铁狮子因铸造工艺原因,至今还难以从技术上防护它一点点地被自然腐蚀,并且铁狮子景观区基础条件也比较破旧,甚至很多建筑已成危房,内存反映古沧州的墙画也因屋漏潮湿而残迹斑斑,有的画面已经黯然失色。(三)内涵开发深度不足。历史文化景观内涵需要深挖细研,如果没有深度详细地讲解,难以给参观者留下深刻记忆。在青县盘古庙、东光铁佛寺、大运河文化带、河间府署这些景点,不是没有专业讲解,就是没有深挖景观的深层历史,讲解只停留在景观表象上,让本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景观,似乎缺少了应有的历史文化的精彩之处,不能给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河间府署的讲解,只是讲解了府署的建筑情况,并没有对府署的地位作用、知名巡抚及其著名事件作深度讲解。(四)对外宣传力度弱化。沧州的历史悠久,曾经也是人才辈出。一代文宗纪晓岚就出生在这片土地上,也是水浒英雄林冲充军发配的地方,即使有这么多文人武将,仍然不被大多数人熟知。在之前,很多人得知沧州,多是来自《水浒传》,更不用说沧州历史文化景观了。由于大多历史文化景观过于陈旧,而无法通过媒体传播和广告宣传。至此,沧州的历史文化景观还没有完全走上屏幕、走进百姓心中。

三、对沧州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利用的对策思考

景观文化范文篇3

1.1企业背景。福能总院原名福建省煤矿中心医院,为福能集团旗下的附属企业,目前是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教学基地,是福建省第一家拥有开放式病床的心理治疗中心,也是煤炭职业尘肺病的专科疗养医院,企业的特色为打造唯一性景观提供了基础条件。1.2企业标识。标识的3个富有旋转动感的色块,象征集团“产业多远,多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格局,喻示着集团顺势而为,在事业的大潮中滚滚前行,不断迈向发展新征程。黑色是煤炭色,代表集团以煤起家、以煤兴业,蕴含集团历史。红色是太阳色,代表集团的能源产业为社会奉献光和热。蓝色是海洋色,代表集团致力发展清洁能源,走节能环保之路。标识的中心圆心象征以集团为核心,3个色块内侧的白线,相成3个“人”字,喻示权属企业紧密围绕集团核心,以人为本,众志成城,为集团发展壮大而奋斗(见图1)。1.3企业口号解读。“福相伴,能永远。”(1)福相伴:平安是福、健康是福、发展是福。(2)能永远:能源为主、能量永恒、能力无限。

2思考

2.1如何建设具有特色的现代新医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不仅满足于依靠药物及物理疗法来改善健康模式,一个良好的调节身心并缓解压力的景观环境成为现代人们的共同诉求。2.2如何给患者提供康体疗养环境。康体景观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景观类型,在医疗机构中起到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园艺疗法越来越被更多人关注,成为现代医疗康复机构中重要的景观,在恢复身心健康和身体疗养等方面有积极重要的作用。2.3如何传承企业文化,塑造品牌效应。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品牌塑造的重要性,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福相伴,能永远”,提升企业的品牌效应。

3设计思路

3.1企业文化的融入将企业文化中的“福相伴,能永远”的文化理念运用于本次医疗景观设计中,体现福能总院服务于民、为民祈福的特色。3.2特色空间的塑造作为煤炭职业尘肺病的专科疗养医院,空间的设计满足不同疗养空间的景观需求,如:心灵疗养区、形象区、冥想区与复健区,实现科学医疗与自然生态的医疗完美结合,更快地使患者康复(见图2)。

4设计愿景与目标

新医疗技术、新医疗能源、新医疗文化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实现医疗技术与自然界疗养的结合,使患者得到更快的康复。

5空间结构分析

景观设计遵循两轴、一心、多节点的空间结构,做到因地制宜,收放有致。

6详细设计

入口形象区位于1期新建病房门诊综合楼南面,导向性、直达性、稳重感为其设计方向。医疗门诊的入口空间通常是人们步行进入医疗场所的必经之处,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尤为重要;门诊区域由于其特殊功能,更要求场地的可辨识以及直达性,因此,福能大道的景观设计以简洁大气的设计手法展现福能总院的形象,使其具有标识性、导向性、展示性和礼仪性。福能大道铺装的设计以简洁、指向性明朗的铺装形式铺设,方便患者较快、准确地进入门诊综合大楼,同时简洁的铺装样式减少对患者心理的冲击和负担。福能大道为门诊综合楼人流的主要通道,设置车挡实现该区域内人车分流,确保人们快速进出门诊楼。原设计的行车道(兼消防车道)须于新建门诊综合楼前尽端式回车进出医院,且宽度仅4m,给平时前往医院的车辆交汇车停车造成极大不便,临时停车位设计也有待完善。因此,在原消防流线不变的前提下增加1条机动车道,使道路与医院主入口成环,并增加应急停车位,应急停车位方便平时急救车辆进出医院。园内的景墙——福能赋景墙,以优美诗句歌颂企业文化,流水景墙满足患者通过水体景观的水声、观水、闻水等园艺景观疗法,促进病情的康复。疗养区位于项目1期新建病房门诊综合楼南面,入口形象区东侧。设计中保证原有的消防操作场地,合理利用和布局景观节点,设计小桥、福能亭、引水知源、亲水广场、景观叠水、汀间寻乐和景观漫步道等节点,结合医疗植物的配置实现自然园艺疗养的功效,达到心灵释放、缓解压力,使病人重获动态平衡,调节病人的心理和情感健康,恢复和提高患者身体状况,使他们在压力后重新达到身心平衡(见图3)。图3福能亭效果图福相伴能永远广场位于疗养区东侧,该广场的景观设计通过福能亭、引水知源、叠水、特色座椅、小桥以及循环的自然水体展现主题广场的特点。广场上设计休闲座椅,四周以围合的园艺疗养植被,体现空间的私密性和满足患者独处疗养的空间需求,通过植物隔离和地形营造等手段给患者创造“静”的环境氛围。福能亭的设计以福能的标识演变而来,体现企业文化。全园医疗景观的设计考虑人性化设计,设置无障碍设施,该区整体的道路系统均采用无障碍设计,方便患者使用。复健康体区位于项目东南角,现在为废弃绿地,该区主要是对患者身体的治疗方案,以关注身体上的康复为主,达到期望的医疗效果。通过积极的活动和运动,以有氧运动的形式循序渐进地保持和提高运动负荷,来体现该区自然的园艺疗法的特点。冥想康复区位于项目中间区域,为项目已建医技、病房综合楼四周景观空间。该区景观主要以静思、休闲为主,区内设计有休闲木平台、林荫漫步道、休闲广场和生态停车场等空间节点。同时,该区的植物配置以芳香植物为主,营造“静”的空间,使患者能放松心情静静思考,以实现精神和心理的恢复。考虑人性化设计,设置无障碍的设施,为住院处的患者特别设计冥想场所,以身体状况的恢复为主导,精神和心理的恢复为辅助。

7植被选择方式

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观刺激,营造满足不同人群的视景需求和功能需求的植物景观;避免使用具有浓烈香味的鲜花品种,以免给较敏感的患者带来不适;选择具有防病、强身、益寿作用的植被。合理配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层次丰富、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季相变化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从适地性、适应性、安全性、美观性、经济性等多方面考虑,场地内乔木和灌木的比例宜为1∶4~6左右,以确保常年具有较好的景观观赏效果(绿地面积应不少于7500m2,其中草坪面积不少于1500m2);重点选用改善环境作用强和具有防病、治病、保健等功能的植物,形成健康、安全、舒适的院区环境。根据分区植物景观特色,入口形象区以提供感观上的特殊体验为主;疗养区以缓解压力、疗养身心为主;复健康体区以植物围合,提供休养运动提神类植物为主;冥想康复区以营造静谧环境,供思考交流为主;配套景观区以提供辅助景观功能为主。

8结语

医疗景观在调节人的心理和修复社会交流能力方面,毋庸置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企业文化的景观化解读也是当代医疗景观必不可少的发展趋势。本文以福建福能集团总院室外景观为例,对其进行粗浅的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景观文化范文篇4

关键词:景观园林设计;地域文化;文化景观

1地域文化的提出以及概念

文化景观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萨澳教授在1925年提出的,他认为“文化景观风貌的文化群体是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文化是动机,自然环境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人类居住的地方,不只是生活的地方,更加是创造的对象,这是文化景观论一直强调的观点。地域文化是属于不同地方,有着悠久历史传承下来的独特文化。它和当地的地形地貌特点和人文特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密不可分。在中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在特定区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的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因而被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文化独特性。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在形成过程中的地理背景,在范围上可大可小。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每一个地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要巧妙运用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造出有独特魅力的园林景观设计是现代中国园林设计的重要出路。尤其是能和当地的文化结合,就可以更好突出园林的美,不同地域,文化差异相差较大,但是如果能相互结合,又能融入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造就出不同的园林风格,才能够更符合现代园林的发展趋势,推动特色园林文化的建设。

2从文化角度理解设计项目

景观伴随着人类社会一起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带着时代烙印和地域特色。在今天,设计师更要把握景观的人文氛围和文化内涵,让人们在所处环境中不仅得到功能上的满足感,更要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因此设计师们要更多的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所设计的项目。以证大西镇朱家角景观设计项目为例。对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做相关的说明。项目名称:证大西镇E1地块景观概念设计。地理位置:上海青浦区的中南部,紧靠淀山湖风景区,朱家角古镇对面。项目背景:大约成陆于70000多年前,发掘了新石器时期的“崧泽文化”明代中叶因盛产棉布名闻四乡。镇区36座古桥,古朴典雅,9条长街临水而建,民居宅地依水而建,素有“上海威尼斯”及“沪郊好莱坞”打造目标:朱家角历史文化商业街。综合特色商业,搭配部分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及休闲消费,打造朱家角特色历史文化风尚商业街。“小桥流水人家”,水在江南小镇不可或缺,水塑造了景观的气韵,给空间以灵动。一条诗意的河流带给人们多少追思回忆。孩童时的玩伴,白墙灰瓦间的窄巷,涓涓细流汇作的水网。这些许久以来萦绕于心的美好记忆,在一片灯火阑珊的河湾中与我们邂逅。一丝丝,一缕缕,片片滟滟,仿佛走进了梦里水乡,打造一个“古韵朱家角,水语俏江南”的江南新中式小镇。“江南丝绸之路”把整个江南的城市都串连在了一起,是一条稻米之路、陶瓷之路、茶叶之路,丝绸柔美感加编织的纹理通过设计演化为现代化铺装和流畅的线条.昆曲在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一带形成,故而得名昆曲.它有着将近六百多年漫长的发展历史,剧目丰富,名作林立,文词优美;表演细腻传神;唱腔婉转动听,淡雅飘逸,在中国戏曲史和艺术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有着傲人的至高地位。该项目中,在广场上结合昆曲文化用景观的表现手法植入其中,一个景观框景墙应运而生.

3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景观

地域文化要注重对乡土文化的保护性,因为文化是从土地上建立起来的,而土地大幅度的改造,会对地域文化产生严重的破坏性,令原本在土地上的文化受到冲击,改变了和地域文化相辅相成的整体性,导致地域文化只剩下空壳,变成空洞没有灵魂的园林。地域文化的载体是人,当地生活的人们有着继承当地地域文化的传统,因此在园林景观上要强调人的重要性。通过和当地人文的有机结合,令整个园林富有生命力,不会只是美丽的景观而缺乏园林的灵魂。注重当地的人文状况、风俗习惯,和园林建筑互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富有当地地域文化内涵的园林,是走出千园一面的重要一步。

4结束语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加入地域文化可以令原本的园林设计更添活力,更能接地气,可以更能带出园林自身的灵巧。在和地域文化相结合的时候,要注意做到切勿胡乱按照不同地域文化设计,要根据当地的文化,以及周边文化为主,和深远的文化相融合时,要注意改良,不能生搬硬套,造成反效果。

作者:于焱 单位:山东港通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合文.浅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J].中国住宅设施,2009,(4):24-25.

[2]郭永久.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11):6673-6675.

景观文化范文篇5

关键词:地域文化;景观设计;南昌城区

南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早在三千年前,灌婴筑城成为了古代时期南昌人民的聚集地.南昌地处长江下游,水路交通便利,形势险峻,自然风光宜人,物产丰富.著名文人王勃层以“人杰地灵”四字来形容南昌,南昌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深厚人文要素的结合凸显了具有南昌文化特色的景观.将南昌地域文化融合到景观设计当中对于丰富南昌城区景观设计内容,提升南昌城区景观形象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1南昌城区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应用原则

1.1传承与保护原则

作为一座文化历史名城,南昌拥有十分丰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赋予了南昌这座城市充满个性与特色的风格.南昌正在飞速的发展着,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尤其是城区的改造,更加要优先考虑历史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关系,全面兼顾到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回见的平衡.在景观设计中,还需要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融入地域文化当中,详细征询不同市民的意见与建议,开展深度的调研活动,使得城市的地域文化与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得以保存延续.在充分把握南昌城区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保存历史文化的遗迹,从而实现历史与资源的有机融合,在推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沉淀人文历史,凸显城市特有的文化特色.南昌城区的景观设计特色大多集中体现在山水相依,人杰地灵上.城区可以以“豫章十景”以及三大历史街区为主线,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拥有深厚文化背景的建筑物保护起来,在景观设计上实现对地域文化的保护[1].

1.2持续与发展原则

向前发展并不是对过去传统的抄袭,而是在要在城市景观发展中功能与形式的变化当中,进行相应的优化与调整,以满足城市发展的文化需求.现代城市景观设计需要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来实现对历史的继承.因此,现代景观的艺术特征需要融合传统文化的特点,在现代景观的建设中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使得现代城市的景观形式可以以创新的形式融合传统文化的特点.南昌城区在融合地域文化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也应该遵循这一满足现代需求的艺术设计理念,将设计理念与南昌的传统历史文化相结合,建立起基于南昌地方文化的体验特点.

1.3整体与局部原则

在南昌城区景观设计中需要着重关注景观的设计,避免城区中的景观要求各自独立,毫无联系.必须要站在全面的角度,深入、准确的把握南昌城区环境与景观要求,对其人文传统的内在特点与发展趋势做出全面的考虑,将城区中的景观特色融入南昌城区整体发展中.在景观设计中要将城区景观特点的表现与城区规划设计密切密切的联系起来,将全面保护城市特色为核心,使得南昌城区的景观特色在保持原有特点的基础上不再大同小异.

2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应用———以南昌城区为例

2.1南昌城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

首先,自然风光.南昌城区公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巧妙借用自然山水的美景来打造园林的艺术美感,将南昌独特的自然资源特征与人文资源特征都融于一体,这就是南昌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应用显著的特点之一.例如,位于东湖区中山路旁的八一公园就是基于南昌城区众多的景观而造的,八一公园是南昌东湖区乃至城区的主要水体景观之一.八一公园中的湖泊东湖为自然湖泊,面积大约有13公顷,水体优美,富有魅力.在东湖中有三座小岛相互贯通,则被成为百花洲.其次,环境设施.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环境设施是较为独立的部分.环境设施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可以为人们提供依靠、辨别等功能,同时由于园林景观中景观设施功能明确、造型优美、意象性明显,因此可以在设计过程中融合地域文化,打造成为拥有地方特色的造型,与其所处于的区域环境空间之间实现内在的联系与整合.环境设施与当地区域的整合是将环境设施与当地区域周边的环境建筑物、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形态、空间、色彩、材料等方面协调[2].例如,在街边环境设施的选择方面,南昌的街边环境设施,座椅、水池等设计都被赋予了十分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个性化与艺术化的处理方式使得空间场所更具文化节特征.例如,街边水池利用外部花纹勾勒描绘出水的元素;又例如,在水池边有各种在水中生活动物的雕像,十分显著的突出了南昌市的水文化特征.这些环境设施对园林场地进行点缀,十分显著的赋予了园林更加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最后,植物配置.不同的城市都拥有当地独有的植物品种.这些植物在当地的生长十分良好,不仅仅给当地的园林绿化工程带来了恰当的植物品种选择,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够给人们传递出一种浓浓的故乡情怀.目前,南昌城区园林的绿化植物大多为香樟树,植物素材相对单一,虽然可以显著体现南昌的地域特色,但是颜色缺少变化,在色彩的搭配以及平面的设计布局上缺乏层次性,无法将植物景观的丰富色彩展现出来,从而导致无法体现南昌城区应该拥有的地域特色与时代特点[3].基于此,南昌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要更加丰富植物配置.面状的绿化植物到需要考虑到邻近用地的性质功能.在园林景观设计的植物配置中可以根据目前南昌植物品种较少的情况,在满足南昌城区气候特征与地理条件的基础上,秉持着生态多样化的原则,利用生态融合技术,丰富植物品种资源,积极开发未开发的品种,使得其能够在人工种植的环境下生长.同时,针对南昌城区水资源十分丰富的特征权利培养水生植物,在艾溪湖公园、瑶湖湿地公园等地打造水生植物园,着力培育水生植物,以实现净化水体,丰富植物配置种类,凸显城区地域文化的目的.

2.2南昌城区商业区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

商业区景观设计是景观设计中的主要构成部分,现笔者以商业区景观设计中的照明设施设计、雕塑设计以及文字来分析地域文化在南昌城区商业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第一,照明设施设计.城市的发展与进步与现代化的照明设备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照明设备不单单可以提升公共交通运输效率,还可以让人们在夜晚也能够安全出行.城市中的夜间照明可以根据功能进行分类分为安全照明、建筑照片以及装饰照明.但是站在城市设计以及景观艺术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城市夜间照明可以分为道路照明以及装饰照明两种不同的类别.如图1所示,南昌夜间照明灯具设计方案拥有着十分浓厚的红色文化,延续了南昌光荣的历史革命历史.图1中的照明灯具中运用了闪闪的五角星以及寓意着手臂的钢铸,使用镂空的钢条来将一条条手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象征着伟大革命家的革命精神,现在的幸福生活是伟大的革命家用献血浇筑的.在灯具的上半部分,使用了红色的镂空钢条将其拼合成为球形,寓意着战士们刚强有力的拳头,紧紧握在手中的星火,这是珍贵的革命火种,是无数英雄们用性命换来的.南昌这座充满红色文化的历史古城,在夜间照明的灯具上凸显了后人要继承革命先辈顽强精神的意愿,革命的光芒将照亮街道的每一个角落,让这座城市能够光明而美好.夜间路灯融合红色文化的设计时刻提醒着人们要珍惜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美好生活.每当夜幕来临,富有红色文化的夜间照明灯具融合南昌城区商业区的整体氛围,照亮着这座英雄城,让南昌人们心中涌起了一份自豪感[4].第二,雕塑设计.雕塑是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著名建筑家梁思成所提出的“艺术之始,雕塑为先”深刻的揭露了城区空间与雕塑之间的密切关系.雕塑是为了美化城区、美化商业区所建造雕刻的,拥有一定深厚含义或象征意义的观赏物,是一种以立体视觉效果来表现的艺术载体.雕塑可以分为纪念雕塑、主题雕塑、装饰雕塑等.雕塑建造的技术分为有圆雕以及浮雕.雕塑是一种运用十分广泛的艺术形式,其不单单可以出现在公园中,而且已经作为普遍的公共艺术形式在商业区中普及.雕塑在南昌城区景观系统中的广泛使用不单单丰富了景观环境,还使得景观环境更加多样,为南昌城区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气息与地域特色.雕塑在南昌商业区的应用主要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人物型.以单个历史文化名人或众多历史文化名人作为创作载体.在南昌城区以陶渊明名字命名的渊明路的商业区景观设计中,摆放有陶渊明的人物头像于道路两头,并且在雕塑下方附有相关文字解释,描述陶渊明的生平作为、诗词佳作以及与南昌的渊源等等.与此相同,南昌有很多街道都是以名人名字命名,例如永叔路、孺子路、榕门路、叠山路、象山路、船山路、子固路等,分别是以欧阳修、徐孺子、陈宏谋、谢叠山、陆九渊、王夫之、曾巩的名字命名,因此在商业区景观设计中可以以名人群组的群雕艺术表现形式来打造南昌文化艺术名人的雕塑景观,打造极富南昌特色的历史文化名人景观.生活生产型:将十分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德镇陶瓷手工艺技术、上饶铅山连四纸制作技术、金星砚制作技术、香樟木雕刻技术等融合到雕塑的形态设计当中,其发挥宣传推广,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动植物型:南昌所处于的区域常见的花木有月季、杜鹃、桂花等等;极富特色的农产品类型有南丰蜜桔、赣南脐橙、军山湖大闸蟹等.在雕塑的设计中可以将这些极富南昌特色的动植物造型运用其中,以展现南昌物产富饶.自然山水:以青山湖、瑶湖、艾溪湖、梅岭等自然杉树的题材相结合,以展现南昌独有山水文化、地理风貌以及生态文化内涵.第三,文字.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文字的存在是不可获取的,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运用文字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方式,文字大多数都取自于诗、词、歌、赋、文,演绎着文学语言的审美功能.在南昌城区景观设计的商业区景观设计中以文字符号来突出地域特色的现象十分普遍,取材范围也十分广泛.南昌当地的历史文化名人、路名地名、名人字迹等都被运用到景观设计当中.例如,南昌东湖区的八一大桥中的桥匾中所书写的“八一大桥”四字是前总书记所书,充分体现前总书记对南昌发展的期许以及南昌特有的地域文化.

3结束语

地域文化的融入对于景观设计来说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其能够凸显城市的文化底蕴与自然风光.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的景观设计融入地域文化不单单是延续华夏文明古国的需求,更加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凸显中国特色景观的需求.南昌作为一座历史文明名城更加应该变对西方景观设计的抄袭,而是融合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来设计出具有南昌特色的景观设计.

作者:彭佳丽 单位:江西服装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国英.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应用分析———以景德镇市浮梁县三贤湖公园设计为例[J].低碳世界,2016(35):265-266.

〔2〕叶绵源,周建华,康敏.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以巫溪马镇坝新区南北中轴线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222-226.

景观文化范文篇6

在各种景观设计中,历史文化的渗透,是重要组成元素,在展现景观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同时,使景观更加充满活动,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文化欣赏品味等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北方人具有的豁达、豪爽等性格特点,南方人具有的温婉、细腻等性格特点,都与各地区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地域文化景观设计必须注重不同历史文化的选用,注重本土历史发展历程的运用,通过使用不同的符号和标识,使景观价值得到有效提升。只有合理运用历史文化,才能体现景观设计的文化底蕴,从而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各地区的整体形象得到有效提升。在合理利用地方历史民俗文化的过程中,景观环境的形成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客观载体,具有一定引导性和启发性,是给人提供寻找社会属性的重要场所。因此,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必须尊重地方历史民俗文化,以将某种集体精神不断传承和发扬。在针对不同的地域文化进行景观设计时,对地方历史民俗文化给以的尊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不同地域传统文化活动的参与;其次,地域传统形式的合理借鉴;最后,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重新展示。例如: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将文人的事迹和文学创作结合在一起,整个景观具有古典高雅、简单祥和的特点,通过以理服人的方式设计景观,让人不由自主的被古代文人的情操所陶冶。

二、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应注意的内容

(一)合理利用自然条件

在实践过程中,景观设计必须不断继承、发扬和体现不同区域的地方特色,在合理利用各种自然条件的同时,注重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地形、气候植物和动物等的合理利用,是现代景观设计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合理利用原有的地形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各种工程的不断开发和实施,使土地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地质破坏。一旦土壤的结构发生改变,土地结构的稳定性便会逐渐降低,使生物的栖息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的还会改变光照的特性等。因此,在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中,必须高度重视各地区原有地形的合理利用,才能避免倒塌、不稳定等情况出现,从而提高景观环境的稳定性。

(三)合理利用气候

一般情况下,气候条件是通过对光照条件、空气温度、湿度等,给人的视觉和触觉感受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务必做到合理利用气候,以保证整个景观的视觉效果和感观效果。在某些情况下,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可以通过人为的方式来调理环境的微气候,提高环境质量,以改善人的生活舒适程度。例如:在居住环境中的景观设计,南方设置有很多开敞的室外活动空间,与南方的气候有着密切联系。

(四)合理利用植被

在植被的合理利用方面,主要是指乡土植物和城市植物的选择。其中,乡土植物作为本地区的土生物种,在各地区的自然环境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较多的采用乡土植物,不但不可以提高植物的成活率、保证它们的正常生长,还能很好的展示地域特色。而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选择具有一定指向性,例如:在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受到植物功能特殊性的限制,使得地域文化的挖掘和体现以其它景观设计有着很大差异。因此,在合理利用地域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原生生态系统的有效保留,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三、结束语

景观文化范文篇7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景观文化系统都江堰

旅游文化的挖掘在旅游景区的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风景区,如何在开发中把握分布、蕴含于其各处景观的文化,对于旅游者把握这一处举世瞩目的世界级景观,对于开发者合理规划景区以留住旅游者驻足欣赏,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都江堰风景区占地面积虽然并不大,但是其各处景观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却复杂而深刻。因此构建一个逻辑清晰、布局合理的景观文化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旅游景观文化设想

1.1旅游文化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最早关注旅游文化这个命题,他们认为“旅游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它是“在吸引和接待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1]可见,概念提出者非常关注其完整性。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个亚类,但绝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是一个组合品,具有自身独立的完整性。但它又不是无所不包的,它只是文化与旅游活动的深度结合,在旅游活动产生的过程中,旅游文化应运而生了。其它文化因为旅游者的欣赏可以转化为旅游文化,但是不是所有其它文化就直接成为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泛文化现象目前十分严重,以至于一提到旅游文化,大家就自然的将其等同于关于旅游景观的文化。导致其核心部分的关于旅游者的文化,如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等反倒被漠视了。本文不拟对旅游文化的概念进行批判,之所以提出此问题,主要是为了明确界定旅游文化中的子类别才能在关于旅游文化的研究中正本清源。

1.2旅游文化分类

要对旅游文化概念进行深入认知,就必须对其进行分类。由于旅游文化的关键修饰词是“旅游”,因此从“旅游”一词来认识旅游文化就非常关键了。目前国内旅游文化的分类大多从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开展,也容易操作。就是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等。但具体操作有所不同,如李琼英、方志远在其《旅游文化概论》中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消费文化和旅游企业文化。[2]如刘敦荣在其《旅游文化学》中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旅游审美文化、自然旅游资源文化、社会人文旅游资源文化。[3]笔者认为,为了学术研究的方便,应将分类简单化,以便于操作,因此本文认为旅游文化应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者行为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景观文化、旅游介体文化-旅游业经营文化。其它一切类别的旅游文化均可归入其中一类,这样方便学术交流、构建深入研究平台。而本文关于旅游景观文化系统的构建也是建立在这一分类上的。

1.3旅游景观文化与旅游景观文化系统

旅游景观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一部分,陈宗海认为它“探讨旅游景观生成、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旅游景观的结构、特点与文化内涵,以及旅游景观观赏者和旅游景观之间的审美与被审美的关系。作为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景观文化有其完整的结构和内容,有其自己的特点。”[4]旅游景观文化构成了解读和理解旅游景观的核心,是发展旅游业的关键所在,这对于文化景观尤其如此。旅游景观文化是旅游景观的内心世界、精神领域,旅游者要是无法把握旅游景观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旅游景观的壮美、悠远、深邃等美学特征。而深刻的把握旅游景观文化则是我们旅游景区开发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我们的开发才能完美的展示旅游景观的魅力。

旅游景观文化系统是对于旅游景观文化的整合,它将旅游景区的文化看成是有生命的独立整体,分别由各个功能不同的部分组成。旅游景观文化系统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解读旅游景观,它通过对旅游景区的深度文化解读,从文化上解构整个旅游景区,然后通过功能配合,以空间布局为表象、以文字表述为内容,建构景区文化系统,为旅游景区开发提供文化支持,为旅游者欣赏旅游景观建构更方便的平台。

2旅游景观文化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当今旅游景区的开发和规划多从旅游功能入手,多从为旅游者提供流动空间的建筑布局入手,较少考虑景区文脉的关联性,即使有所考虑,也多零散,不注重景区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导致很多游客对于景区的把握缺乏整体性和深刻认识,往往停留在娱乐休闲放松的层面,难以上升到增智益神和精神升华的层面,以至游客对于很多风景名胜无法理解其文化内涵,造成客源的流失,也无法形成回头客源。因此,现在总体看来,自然景观被接受程度较高,而人文景观则较低。这一方面与从业人员素质和游客素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旅游开发本身有关。旅游景观文化系统高屋建瓴,整体、深度的把握景区文化,将整个景区文化统合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它关注旅游景区文化的哲学命题,关注旅游景观的意境和内涵。以这种系统统领的旅游规划和开发必然更加切合景区的文脉,容易展现景区景观的意境和神韵,此类旅游开发是“写意”的。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切合,具有可持续的科学意义。在当今工具化规划文本和开发方案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它的构建无疑让我们的规划重新关注文本的价值命题,把握旅游景观的神韵,更加科学和高效的开发我们宝贵的旅游资源,避免出现“焚琴煮鹤”的悲剧。

3都江堰景区旅游景观文化系统的构想

3.1都江堰景区文化解读

都江堰风景区分为离堆公园、渠首三大主题工程、二王庙和玉垒山公园四大部分,其景观各有侧重,包含不同的文化意涵。综合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水利文化。是人们在利用水的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从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到离堆公园的园林建设,都江堰景区处处渗透着水利文化的影子,水利文化就是都江堰景区的灵魂。例如,鱼嘴分水堤的创建,它不同于传统堤坝,为拦水的横“一”,是一个分水的竖“1”。就是这个“一”字写法的简单变化,在人类治水的历史中却经历了血与泪的洗礼与磨练,这个变化昭示了在人与水的关系中,人类终于站起来了,掌握了主动权,变水患为水利。这种思想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人—大禹,并将其发扬光大。竹笼和杩槎在水利工程的建造中的运用,也是都江堰水利文化典型的代表。竹笼以柔克刚、聚少成多,在都江堰治水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其二,园林文化。是人们在利用空间进行审美时,构筑建筑物、栽种花木、掇山理池等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它包括建筑小品、假山、人工池、动物以及安排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形成的制度和思想。作为风景名胜地的具有景区,园林文化在离堆公园、二王庙、玉垒山公园均有体现,而离堆公园尤为突出。其中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一处假山的堆叠,还是一丛花木的摆放,都非常讲究。其中众多的川派树桩盆景的离堆的亮点。比较遗憾是后来修建的堰功道一改中国传统园林的幽深、曲折为平直、对称的西洋园林风格。二王庙和玉垒山的园林建造也十分出色。作为道教建筑群的二王庙因地制宜,布局严谨,建筑杰出,为川西道教宫观的代表。而玉垒山各处建筑的建造也非常注重与环境的配合。

其三,祭祀文化。是人们为表达对于不可征服神秘力量的敬畏而形成的仪式、节日、禁忌,并因此修建的寺庙、神坛等有形和无形的东西。都江堰景区的伏龙观、二王庙、城隍庙均包含了丰富的祭祀文化内容。除此之外,二王庙的庙会、都江堰放水节等节日和活动都蕴含大量祭祀文化。

其四,其他文化。此外,都江堰景区还有交通文化、军事文化等。

3.2都江堰景区景观文化系统

都江堰景区景观文化主要包含水利文化、祭祀文化、园林文化、交通文化、军事文化等诸方面。但由于交通文化、军事文化等涉及面较窄,与景区核心文化价值关系相对疏远,因此景观文化系统的构建主要集中于水利、祭祀、园林三方面。其地位分述如下:

3.2.1水利文化为核心

由于水利文化涉及都江堰景区的大部分地区,而且是都江堰景区的核心魅力所在,所谓“拜水都江堰”,这里的水其实准确来讲就是“水利”!我国水资源丰富地区甚多,水文化发达区域也应以长江中游平原、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而水利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则都江堰当仁不让。因此水利文化在景观文化系统中占据核心的地位。

3.2.2园林文化为依托

红花也要绿叶配,再有文化底蕴的名胜如果没有美景点缀,也是不够完美的。都江堰景区植被覆盖率高,奇花异卉、亭台楼阁、山溪盆景点缀其间,使其更加耐看,增加了景区的魅力。游人在或走或停之间,美景满眼、步移景异、美妙异常。离堆公园、二王庙、金刚堤、玉垒山公园均有园林做背景。因此园林文化为都江堰景区文化系统的依托。

3.2.3祭祀文化为皈依

二王庙、伏龙观、城隍庙以及由此延伸出的敬神、庙会、放水节都是祭祀文化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二王庙、伏龙观都是为了祭祀都江堰的修建者的。这种传统的祭祀活动表达了当地先民淳朴的感恩心理。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二郎的生日、六月二十六李冰的生日,人们都要在二王庙举行隆重的庙会,将他们当神仙进行祭祀。从宋朝起,每年清明放水节,地方政府高官要亲自主持都江堰放水大典,沿袭至今,形成了一个盛大的集会和节日。这些祭祀文化对于弘扬水利文化精神,净化和升华旅游者的精神世界都有莫大的好处。这就如同宗教旅游者的朝觐一般,可以升华旅游者的精神。因此祭祀文化为景观文化系统的皈依。是我们建立景观文化系统的目的—增智益神、提升旅游者的精神境界。

综上所述,景观文化系统的构建有助于我们在开发旅游景区时高屋建瓴,从文化的深度解读旅游景区。而都江堰景区景观文化系统的构建需以水利文化为中心,园林文化为背景,祭祀文化为皈依。

参考文献

[1]查尔斯·R.戈尔德耐,J.R.布伦特·里奇,罗伯特·W.麦金托什.旅游业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4.

[2]李琼英,方远志.旅游文化概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9.

[3]刘敦荣等.旅游文化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9.

[4]陈宗海.旅游景观文化论[J].上海: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景观文化范文篇8

【关键词】声音景观;陕西文化形象;《白鹿原》;听觉阐述

景观,“原意为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景象”[1],通常表示一种表象和影像群。电视剧艺术作为艺术与技术相互兼容的艺术门类,离不开声音景观对于电视作品的文化呈现、美学表达和创意阐释。电视剧的声音景观是指声音与画面建构出的视听空间与影像形象,以艺术意象的方式在电视剧中着重呈现,其中包括语声景观、音乐景观以及音响景观三个部分。目前,学术界对于《白鹿原》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关于声音景观方面的研究仍暂付阙如。众所周知,电视剧《白鹿原》受到业界与学界的一致好评,“豆瓣评分高达9.2分,收视率一路走高多次破一。”[2]而这一切都跟声音景观在剧作表达、视听结构以及影像风格方面的艺术呈现有关,尤其在叙述地域文化、激发观众的情感认同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本文以陈忠实先生的文学著作《白鹿原》跨媒介改编而成的电视剧《白鹿原》为例,基于景观理论的研究视角,对语声、音乐以及音响景观层面进行分析,其中语声景观包含方言景观与吼诵、吟诵景观,音乐景观包含秦腔音乐景观与配乐景观,音响景观包含表情景观与表真景观。

一、语声景观与陕西方言文化、民俗文化

(一)方言景观:地域语言的表意与再现

在语言表达方面,方言作为显性的语意符号,具有独立的语音以及语调魅力。为了更好地向全国传播陕西文化,进而表现其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电视剧《白鹿原》的导演在人物台词中加入了方言,让不同人物角色之间的对白交流呈现得更为明朗。电视剧《白鹿原》的题材来自陕西白鹿原农村,这里有着独特且浓郁的关中风情。该剧除了普通话的语意表达以及字正腔圆的语音呈现,还采用关中方言化的普通话风格进行演绎与塑造,从而整体再现了真实的生活场域。剧中的方言具体指代的是人物对话时选择了比较通俗的普通话表达方式,同时加入地域化与民俗化的词汇及发音,强化关中语言在作品中的整体呈现,例如,把爸叫成方言的亲属称谓词“达”(dá),还经常在句尾处使用“哩”“呀”“咧”“咋嘛”等语气词。这种方言拉近了电视剧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好地再现真实生活场景,让观众可以从中获取某种崭新的体验。电视剧《白鹿原》基本还原了小说《白鹿原》的叙事场景和地点,主要描写关中白鹿原的故事。方言强化了受众对地域的认同感。从电视剧选择独特的地域语言来看,方言已经深入电视剧主创人员的创作理念之中,创作者并未刻意顺应观众的观剧习惯而彻底弱化、稀释关中语言文化,而是在语言审美与表意基础上,进一步建构与传播地域语言文化。

(二)吼诵与吟诵景观:特色仪式场景的描绘与传播

“有研究者把陕西人的性格特征总结为‘生、蹭、愣、倔’”[3]不同性格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吼诵与吟诵是质朴诚实、爱憎分明、性格豪爽的关中人的语言外化特征,亦是结婚仪式、丧葬仪式等场景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在电视剧《白鹿原》中多有提及。在白鹿原的乡民以为世间万物及其生活环境不由自己掌握的社会背景下,吼诵与吟诵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与文化价值。白鹿原遇到干旱少雨的年馑,族长白嘉轩主持完成祈雨仪式,其中极尽夸张与舒展的吼诵,实则在替乡民百姓说话,因此,他吼诵时的语调轻重有别,语势顿挫有致,语气起伏流畅。对观众而言,吼诵并非简单的吐字发声,需经过口耳协同,方可体味白鹿原乡民虔诚求雨的复杂心理。在劝退清兵的革命仪式场景中,朱先生吟诵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送元二使安西》。在归家途中他再次吟诵一首清代大儒牛兆濂的七绝诗句《登华岳南峰极顶》。朱先生的吟诵所展现的是他高尚的人格魅力与道义情怀,体现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寻、认同与超越。吼诵与吟诵景观将关中特色人文精神通过艺术渲染呈现出来,在推动剧情发展的同时,刻画了白嘉轩和朱先生行事以德报怨且有仁者之心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关中特色风俗仪式场景与农村世俗生活常态。在影视剧中,吼诵与吟诵传统文化对传播仪式观与民间思想、展示关中风土人情与传统习俗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音乐景观与陕西戏曲文化、女性悲剧形象

(一)秦腔音乐景观:情感轨迹的追寻

由于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不同的音乐符号反映了人们不同的生存境遇、性格特征、语言习惯和审美趋向。陕西的音乐艺术在中国音乐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电视剧《白鹿原》的影像叙事多次借助音乐来呈现剧中的故事与人物。来自三秦大地的秦腔音乐属于板腔体结构,“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与苦音之分”[4]。电视剧中的情感“对照”与艺术呈现往往在剧情中难以完成,因此,秦腔音乐被赋予了复杂多变且隐约扑朔的精神意象,来探寻人物的心理与感受。剧中白嘉轩回忆亡妻而吟唱的《苦娘子》出自秦腔《周仁回府》中的《哭墓》,呈现悲痛欲绝、呼天抢地的氛围,进而使观众感知这份深沉悲壮的感情。开篇的秦腔音乐高度概括了夫妻分离后悲痛的感情基调,在仙草死后,白嘉轩唱的十几句悲词叙说了他“无处话凄凉”的哀伤与颓丧,也反映出作为封建性“神性”人物的他在反封建时代逐渐走向具有悲剧性的世俗的人。吟唱与叙说都是秦腔音乐,不同的是,二者所遇的事情和所处的境况。这种对比确实有助于强化电视剧的戏剧冲突,使得画面产生同构作用,并由此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同情心理,既弥补了镜头语言表达的缺憾,又使电视剧的声画结构更完整。

(二)配乐景观:悲剧形象的凸显

电视剧的配乐被表达为“betweenthe-actsMusic”(幕间音乐),常融合于所处场景内,和特定画面的内容形成搭配,以便表达剧中人物的情感。中国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在创作电视剧《白鹿原》的背景音乐时,将地方音乐剧改造后融入电视剧配乐中,使得剧中的配乐叙事风格呈现民族性与整体性的特质且简单直白、易于理解。黑娃来到农协之后,对田福贤和鹿子霖进行全面否定,随后田福贤带领众人重回白鹿原,黑娃情急之下仓皇出逃。田福贤无处消气便抓住田小娥,并将其手反捆背后,吊上戏杆。此时,绵延空幻的背景乐渐出,把田小娥畏惧、悲观、无助的情绪展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她想要的其实很简单,过自己的日子”[5],但生活总是事与愿违且难以圆满。这种配乐的处理方式在其他影视作品中也时常出现。而贯穿《白鹿原》的配乐,一方面传递出田小娥的情绪,道出她生活中的无奈,另一方面推动了故事叙事与情节发展,并给予观众某种悲剧意识,即用听觉转向的方式强化了观众对田小娥悲惨处境的真实感受。影视作品中的配乐深化了人物的悲剧底色与个体命运沉浮的现实性,弥补了摄影机所捕捉不到的平衡,同时带给观众更多的悲剧感知和情感观照。

三、音响景观与陕西革命文化、饮食文化

(一)表情景观:革命气氛的延伸

听觉上的细节呈现已成为文学艺术作品描绘事件发展与人物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音响元素在展现、还原人物性格特征与内心活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听觉艺术与影视的有机融合,电视剧中的“音响”元素具备了情感表达和叙事延伸的功能。全剧有关革命的情节大部分依靠“枪声”音效推进。比如,鹿兆鹏为躲避追赶,来到朱先生的书院,此时岳维山和白孝文也在朱先生家中,双方相遇后水火不容,鹿兆鹏伺机躲避,岳维山迫切想捉拿他,而白孝文鸣枪以示威慑。枪声让观众的内心在害怕与亢奋中来回跳跃,把剧情助推到新的高潮。一方面,枪声让等候在门口的田福贤此刻显得手足无措,塑造了紧张的气氛,同时强化了田福贤欺软怕硬的个人形象。另一方面,枪声加剧了白灵对鹿兆鹏生命安危的担忧,凸显了其对鹿兆鹏的情深意浓。此时,枪声音效实现了营造气氛与衔接剧情的功能。电视剧第五集中,白嘉轩与乡民以三次枪声为约,尽管白嘉轩、田福贤、鹿子霖三人来回交涉,并顺利放出两枪,但鹿子霖他爹阴差阳错地误开了第三枪,使得“交农”事件顺利且微妙地结束了,事成之后,白嘉轩低调且不张扬。剧情中枪声空间的设置加速了革命的完成,塑造了白嘉轩的人物形象,也体现出导演的叙事倾向。

(二)表真景观:关中美食的展示

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作品,常将地域文化符号融入剧情叙事之中,进而还原特定年代的生活样貌与文化形态,以现实主义的声音表达勾勒真实的生活状态。电视剧《白鹿原》利用表真造型折射出蓝田地区的生活形态、时代原貌,展现了生动的现实空间与叙事场景。剧中仙草擀面的哗哗声伴着犁面的撕拉声,还有木头箍成的锅盖接触铁锅之声,热烫的菜籽油泼在葱花与辣椒上的“滋滋”声,这些影像伴着音效真实而自然地展现出关中地区以面食为主的饮食日常。此时,剧中的背景音效是以环境音响为基础的真实呈现,其不仅清晰还原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空间,而且从听觉层面展现了空间内的真实声音。电视剧对仙草多次制作面食的音效记录,实则是在呈现导演所表达的“改变”与“不变”的主题。剧中“油泼面”“臊子面”“羊肉泡馍”等美食音效从头至尾穿插呈现,预示着仙草虽做着不同的食物,但对于白嘉轩的爱却是坚定不变的。白鹿原丰收时的麦浪滚滚声和镰刀割麦的喇喇声,让观众在自然声音里获得了一种审美诗意。由此可知,声音和画面同步与融合的影像,“深化和凸显了关中平原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点”[6],唤醒了观众对彼时农家风貌、生活氛围、情感习惯的认同,捕捉已经消失的群体记忆,最终提升了观众对生活的审美与感知。

四、结语

电视剧《白鹿原》还原了陈忠实先生所要表达的文化主题,强化了革命内容的时代特征,又顺应了影像的叙事结构,从整体上呼应了蓝田县白鹿原上的地域内涵、历史场域与文化图景。电视剧在声音景观表达上关注陕西方言、民俗、戏曲、美食等文化的呈现与美学表达,通过对语声景观、音乐景观、音响景观三个层面的显性、隐性表达与听觉阐述,试图建构陕西文化形象与地域镜像美学。未来影视陕军如何做强西部影视文化品牌、重构陕西文化的新形象、塑造具有时代场景的声音景观,这是学界与业界不断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2]李荣,洪亚琪,张娟莉.电视剧〈白鹿原〉中的关中文化解析[J].中国电视,2018,(04):109-112.

[3]樊子塽,刘晔原.艺术地理学视域下电视剧的地域特色——以电视剧〈白鹿原〉为例[J].中国电视,2020,(01):58-61.

[4]雒社扬,尚洪涛,崔彦.图说秦腔(上)[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194.

[5]电视剧〈白鹿原〉剧组.白鹿原一剧15年[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7.184.

景观文化范文篇9

上海地区拥有千年文明,百年沧桑。18世纪中叶上海逐步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工商业城市和重要港口。同时,城市的开放和经济的发展,随之引来欧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占,英,法,美,日和公共租界的划定,这种分割的统治造成了上海整个城市没有统一的城市规划。而各个租界内留下的有历史价值的造型各异,风格不一的建筑从空间布置规划上和风格上都很难达到统一。1990年上海加速发展以来至2005年,建设总面积相当于上海开埠到1990年建设的总和。而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上海地域文化的符号和语言,其已经处于城市化发展的肌理之中,互补相连,孤立而立,成孤岛状态。这些历史文化景观孤岛之中最近的达10米到200米,已经被现代化的城市肌理分隔开来,历史文化保护单位被所谓的新区,和新的地块所分割,所以造成现在有历史价值的地块被分割开来,形成所谓的历史景观孤岛。上海历史景观孤岛形成基本可以归纳为四种。第一种为历史文化保护单位本身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遗址本体处于淡化及半消失状态,交通可达性弱,基本被周边现代化的环境完全侵蚀,显得孤立无援,形成历史景观孤岛。第二种为历史文化保护单位保护较为良好,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处于封闭状态,不对外开放,也没有突出的指引性标志,并且与周边环境显得不相协调,形成孤岛状态。第三种为历史文化保护单位本身保护很好,文保单位在保护的同时,内部景观元素也显得很为协调,与周边环境的使用功能有所不同,如文保单位紧邻商业,住宅,其他等建筑,文保单位与周边建筑没有足够的景观过渡空间,显得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形成历史景观孤岛。第四种为历史文化保护单位保护良好,但被交通因素干扰,或出现交通可达性较低的状况,或紧邻主干道及被高楼现代风格的建筑物所包围,被分割开来,形成孤岛。

二、上海历史景观孤岛的分布

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从密度来讲,大部分孤岛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特别黄浦区,静安区尤为集中,浦西较为集中。老城区集中布置的地块,其集中在靠外滩这一侧。沿外滩风景区北起浦江饭店,南至董家渡天主教堂。老城区沿着黄浦江有分布。即分布呈现中心城区较为密集,而郊区城区分布较为稀疏。且表现出各个新城区内部历史景观孤岛集中,距其他郊区城区的景观孤岛距离较为远。上海历史景观孤岛分布的区域性较为密集,特别是集中于黄浦区,静安区等上海老城区。而新,老城区间孤岛分布又较为疏离。从密度来讲,集中于老城区,静安区,黄浦区,虹口区。老城区集中布置的地块,主要集中在靠外滩这一侧。老城区沿着黄浦江有分布。在老城区的分布呈T形结构。上海历史景观孤岛在中心城区主要形成“带和点”组合的分布结构。由黄浦区为中心,向虹口区、闸北区、静安区、浦东新区承放射性带状分布,形成三支树杈形,周边以点状分散布局。从黄浦区东起外滩,历史景观孤岛承带状向静安区扩散。同时,以黄浦区由吴淞路开始承线状向虹口区分布(如图1)。中心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很为集中,而郊区城区历史景观孤岛相对分散。老城区是中心,四周新城区成众星拱月之势。在郊区城镇主要以青浦区,嘉定区,宝山区比较集中。新城区主要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结构特征。各个新城区内呈簇团态,而该区域内的各个组团之间也较为分散。

三、上海历史景观孤岛的保护现状

在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历史,人文,政治等各种原因,这些历史景观孤岛的保护状态各不统一。在这些研究对象中,其现有的保护状态,有的保护良好,有的保护欠佳,有的几乎被忽略。有的为场地内部保护良好,整体保护较为完整,但周边环境和交通可达性比较差,而有的是场地内文物本体保护力度不足且周边环境保护的也比较差。根据实地调研,本文对景观孤岛研究对象进行历史资料查阅,平面图绘制,空间结构整体,建筑形态分析等大量工作,可以粗略地将上海历史景观孤岛按照历史文化属性分为九种,红色革命类历史景观孤岛,古塔经幢类历史景观孤岛,寺庙教堂类历史景观孤岛,海派文化建筑类,名人故居类,公寓里弄类,历史文化遗址类,纪念性建筑类,进行保护现状的研究。(一)红色革命类历史景观孤岛保护现状。上海是中国近代史上红色的光荣之城。上海城市的繁华中也包含中国革命史上的进程演变,红色革命是上海的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上海历史景观孤岛中属于上海近代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具有红色革命历史意义的文保单位,本文中统称为红色革命类历史景观孤岛。这些红色革命类历史景观孤岛记录了上海的红色革命足迹,见证了上海从这座城市在革命中的成长。目前,这类红色革命历史景观孤岛的保护状况大概可以分为4类:1.目前仍为居民居住所用,不公开对外开放。与周边里弄建筑从外观浑然一体,大部分无明确的标识性历史主题。其历史价值较为弱化,被周边建筑所淹没,侵蚀,形成景观孤岛状态。这类红色革命历史景观孤岛周边多无景观建设,缺少历史主题的加强,只是保留其原有的建筑风貌。如:中共“六大”以后党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旧址等。2.整体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且其历史文化意义也得到了宣扬。或独立建设其展览馆,或将其历史文化意义强调,又改为他用。这类孤岛多有一定规模的占地面积,绿化,广场,标识系统也较为健全。也为大多数人参观,熟知,但或周边的环境从使用性质上有所不同,形成视觉上的孤立状态;或孤岛存在交通可达性不够便利的状况,形成孤岛。如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三山会馆,《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周公馆等。3.原遗址本体已经毁坏,或拆除,在旧遗址上另建其他建筑,只竖标牌作为纪念。如:上海工商学联合会遗址,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等。4.在原有场所性历史文化遗址,现在该场所建遗址公园,或在某个文化性公共场所内设置纪念碑。这类孤岛为本身保护较为完整,有独立景观衬托,绿化丰富。但与周边环境无明显景观过渡,及延伸,显得格外孤立。如:吴淞炮台抗日遗址,金山卫城侵华日军登陆地点,罗红店十字纪念碑等。(二)远古遗址类历史景观孤岛保护现状。远古遗址承载着上海先民时期的文化遗物,是上海文明最早开始发展的起源。上海远古遗址类景观孤岛中保护现状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根据原有遗址发掘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旧址,建设遗址公园。如:福泉山遗址,亭林古文化遗址及正在建设的广富林文化遗址等。第二类是原有遗址仅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保护,不对外开放,如老宝山城遗址等。最后一类为在远古遗址处未经过任何保护,尚保持原有最为简单的状况。仅立碑标记。如汤庙村古文化遗址,戚家墩古文化遗址,平原村古文化遗址等。(三)古塔经幢类历史景观孤岛保护现状。上海作为一座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城市,自唐代至明代有多座古塔经幢,共有12处古塔经幢类历史景观孤岛。古塔中年代悠久的主要有:南翔双塔、天马斜塔、永安塔、兴圣教寺塔、青龙塔、松江清真寺塔、嘉定法华塔等。松江唐经幢则是上海现存最早的地面文物,也是全国保存最为完整高大的。在上海历史景观孤岛中,古塔经幢类文物本体现状都保护较为良好,基本已经都进行了复原,修复。有些文保单位已经建成公园,旅游,参观区域等,而有些还没有其独立的历史信息场所。(四)寺庙教堂类历史景观孤岛保护现状。寺庙教堂,上海5000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国各个朝代对宗教的信仰和膜拜,为上海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祠庙建筑。共拥有10处寺庙教堂类历史景观孤岛。如真如寺,龙华寺,东林寺,上海城隍庙等都是上海历史文化发展中留下的宝贵遗产。而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以教堂的形式也在这座城市留下符号。无论是佘山天主教堂,还是圣三一基督教堂等,其精湛的建筑外观及独特的建筑风格都形成了城市中最美的风景线。而中国传统寺庙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并存与对话也再次证明了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遗产。(五)名人故居类历史景观孤岛保护现状。名人故居,上海是文化艺术繁荣发展,革命运动轰轰烈烈的重要城市之一,它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决定了其几百年来产生了无数名人政客。而名人故居也成了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一部分,这些故居在建筑上为城市的发展留下了记号,也为后人留下了记忆。如陈云故居,刘晓故居,路易。艾斯故居,等等。(六)公寓里弄类历史景观孤岛保护现状。上海作为中国最具有“都市气派”的城市,建筑是超前,时尚的,但伴随着上海历史发展的轨迹,公寓里弄类建筑已经成为上海城市建筑的一大风采。在上海一百多年的城市建设所形成的特色风貌中,石库门里弄建筑是兼容并蓄的代表。随着近几十年上海房地产的迅猛开发,大片里弄旧公寓被夷为平地,留下的文保单位则大多数因建筑和设施陈旧而成为繁华都市中心的边缘地带,形成孤岛状。(七)历史文化遗迹类历史景观孤岛保护现状。历史文化遗迹景观孤岛共有8处,上海历史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遗迹,如豫园是清代原址的后期重建,是中国私家园林造园艺术的典范之一。其精美的建筑造型,园内移步换景的绝美景色,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再如方塔园是清代回复重建的,内有兴圣教寺塔及砖刻照壁。朱家角镇的普济桥,放生桥,再现了江南水乡的特有风情。

景观文化范文篇10

1概念诠释

文化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景观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这里所讲的景观的文化表达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景观表现形式,也不是对文化的单方面思考,它是通过观察者对文化的感性认识与对场地理性思考,综合分析之后,使文化与情感融入到景观当中,用景观的语言来表达文化,用文化的情感来诠释景观的一个过程。于是,景观的文化表达并不是景观的一个“点”,也不是文化的一个“面”,而是二者相结合的一个多元化的文化“空间”。

2以湖南第一师范东方红校区景观设计为例

在开始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东方红校区经行景观设计之时,笔者心中已经十分激动,怀着对革命领导的敬仰造访了第一师范原址,其浓厚的文化气息不禁使人肃然起敬,也为之后的景观设计以及对文化的思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1学校概况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东方红校区位于长沙岳麓区东方红镇,是湖南第一师范的新校区,学校前身为南宋时期张栻创办的长沙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为湖南师范馆。1912年和1914年相继改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解放后更名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2008年升格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并更为现名。年轻时期曾在该校的老校区就读,学校因此有了伟人母校的美称,当时学校还有徐特立、任弼时等一大批的名人在校任教或者学习,在全国小有名气。目前老校区已经改成纪念馆,供学生游人瞻仰,同时东方红区将取代老校区,成为湖南第一师范师生学习和生活的新家。

2.2基址现状

东方红校区的建筑风格延续了老校区的特点,浅灰色的外墙,淡蓝色的屋顶,欧式的拱门,与老校区相比更显现代与大气,而又不失老校区的庄重与沉稳,建筑布局十分对称,强化了大门的轴线感,突出了图书馆的中心地位,教学区与宿舍区有一座小山隔开,运动场与宿舍区相邻,校区内有四座山体,其中南面原为武警农场,山体最大且植被最为丰富。学校所在地区层次感强,高低错落有致,整体趋势由东至西逐渐降低。学校内部分地区植物种类较少,群落搭配单一,生态效益较低,且因环境问题部分生长状况不佳;山体原生植物保存较好,植被覆盖面大,种类繁多。

2.3场地空间分析

在对场地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分析之后,我们惊喜的发现,建筑的布局与围合形式,界定出了许多小的空间,这些空间或是围合的内庭院或是半开放的景观走廊,其中包括教学楼区域的6个内庭院,宿舍区的7个内庭院,还有入口的景观走廊。不仅如此,场地里的4座山把校园自然的包裹起来,也界定出了1个大的空间。建筑围合的硬质的小空间和自然山体围合的软质的大空间,将被设计成小的文化空间和大的自然空间,小的文化空间再串联成大的文化空间与自然空间相结合,这样使得布局形式更加整体化,同时也便于文化在景观中的表达与融合。

2.4设计理念构思

(1)对一师文化的解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积淀和文化素养的学校,而且作为一所师范类的院校,学校里大部分的学生也将走上人民教师这个工作岗位,它的这个特点指引了对一师文化的解读。杜甫的“润物细无声”,写的是春雨却暗喻着老师的高尚品德,孜孜不倦、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其中一个“润”字意味深远,它没有“洒”的夸张;没有“泼”的高调;没有“溅”的放肆,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厚积薄发的状态,滋润万物,却不求回报,就好像第一师范,没有显赫的名气,却培养出了中国的一代伟人;没有庞大的规模,却有了百年的历史。“润”字处处体现了第一师范的精神。

(2)设计主题的确立:基于对一师文化的深层理解,选取“润”字作为第一师范学院东方红校区的景观主题,寓意:“景观润物、大学润人”。以其为我们的设计出发点,笔者将“润”解读成四个不同的版块:史之润、文之润、绿之润、新之润,分别展现第一师范的历史、文化、生态与创新,从这4个方面出发勾画东方红校区的新蓝图。笔者以“润”的精神来设计景观,追求对场地的合理利用和对现状的充分理解,滋润每一块土地以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同时注重景观文化的表达,赋予景观文化的情感,润物的同时润人。

2.5景观整体布局———大空间的规划

根据现有建筑的排布形式和场地现状,将景观结构规划为一轴(主入口景观主轴)、二环(教学区6个内庭院形成的文化环和周围四座山体形成的生态环)、四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游憩区)。

(1)景观与文化融合:主入口景观主轴是整个学校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对外的第一形象展示。除在景观布局上需突出轴线感之外,还提炼并加入了学校历史文化的元素,利用景观来展现学校的历史变迁,在整个长200m的半开放空间里感受学校的百年历史,形成一处完整的景观通道,体现“史之润”。教学区6个内庭院采用主题文化庭院的形式,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主旨,将“求知”、“有知”、“识知”、“传知”、“解知”、“共知”作为6个内庭院的主题,按顺时针的顺序排布,寓意知识的循环与更替,学与教的一个演化,也就形成了整体布局里二环中的文化环,体现“文之润”。

(2)景观与生态结合:在景观生态方面,对环抱校区的四座山体和生活区、运动区、游憩区进行统一布局,将四座山体以绿色廊道的形式相连,生活区周边山体的植物融入到生活区内,将生活区的景观序列与运动区相连,运动区的景观形式延续到游憩区,这样使之形成一个绿环,将整个校园包裹在绿色之中。校在绿中,绿在校中,体现“绿之润”。

(3)景观与科技结合:在整个校区内运用一套完整雨水收集和生态净水系统,对校区内的雨水,生活区的中水经行收集,然后在游憩区内四个连续的水体里经行生态净化,再将水回收利用,用于景观水池用水和灌溉用水。长沙是一个秋冬季干旱少雨的城市,对水资源的关注展现了学校与时俱进的步伐,体现新之润。

2.6主要节点设计———小空间的营造

(1)景观主轴:从学校内大门到图书馆水池前的200m轴线上,布置20盏特色景观灯柱,一共10排,寓意学校建校至今的10个重要时间节点,在景观灯底座上刻有相应时间节点的年份以及代表着学校历史沿革的重要事件的简述,同时主轴的铺装和植物的形式以代表时间的标尺和刻度为灵感,采用长条形的布局,中间穿插长石条坐凳,象征着时间的交错与延续。植物方面选择叶形小而规整的龟甲冬青,两侧的景观树选用树形修长整洁的银杏,与铺装和石凳的规整感相吻合,暗喻时间的流逝,使人每跨过一条铺装线,每越过一个长条形石凳,都能体会到一个时间的演变,形成完整的景观序列空间。而两旁的景观灯柱又记载着每一个时间段学校的历史事件,穿越整个景观主轴便能感受到校园在历史洪流中的发展历程,感受一师的文化洗礼。

(2)教学区内庭院:求知园———以小型学习交流空间的围合与划分为设计初衷,结合求知的主题,为求知若渴的学子们创造一个与老师交流空间。以文化墙的形式围合小的交流空间,文化墙上展示少年在第一师范学院学习时与老师讨论的浮雕,激励学生们向伟人看齐,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营造出一种求知求学的氛围。植物方面,选用小乔木和灌木如棕竹Rhapisexcelsa(Thunb)HenryexRehcl、珊瑚树Viburnumodoratissimum等,做作为文化墙的背景,软化空间的同时有一定的视线遮挡作用,并且大乔木方面采用驱虫性较好的树种,以达到师生交流时注意力不被外界所分散的效果。有知园———以晨读、自学的功能要求经行设计,在庭院内经行小体量的微地形改造,以便把阅读和晨读的空间分开,营造出更好的安静阅读空间和自由的晨读空间。结合庭院的主题,每一个小的阅读空间都设置一个以文字为造型元素的特色坐凳,暗喻知识的积累与巩固。植物方面,以中型乔木和小灌木造景为主,并在重要位置选用少量桂花Osmanthusfragrans和樱花Prunusserrulata,淡香与色彩的加入使人在此处阅读更加心情愉悦。识知园———识知,即对知识的重新认识“温故而知新”,故庭院以安静阅读为主要功能。景墙围合小的休息交流空间,特色木制座椅,配合植物的穿插和点缀,使每一个小空间都有安静的文化氛围。景墙上书有一些的诗词,植物选用竹子作为景墙背景,加强空间的文化氛围。传知园———把了解的、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别人,即知识的传递,文明的传递,历史的传递。庭院采用开放的空间形式,以一条曲折多变的主路贯穿整个庭院,体现传递感。主路铺装采用能体现历史感的长条形的青石板和卵石,青石板上刻有名人诗词,表达一个文化的传递感。主路两边一些有起伏的微地形,配合微地形加入假山跌水的造景元素,搭配一些矮灌木,利用地形把水流的流动形态展示出来,象征文化的传播。解知园———以“曲水流觞”的形态作为庭院的铺装骨架,创造出几个大小不一的半围合空间,每个空间由色彩各异的花带围合,花带边上设有特色凳椅,周边的乔木也以有色叶变化的树种为主体,以丰富多彩的叶色植物和灵动的多变的空间形态,为师生交流解题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空间,同时也是被难题所困扰的学生解压的好场所。共知园———以开放的空间,愉快的交流为设计出发点,体现共知的含义: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认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庭院中心位置设置一个小舞台,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的空间,周围配合静水面和大乔木烘托气氛。同时开放的空间布局也是举行小的社团活动的场所。

(3)宿舍区区内庭院:宿舍区的景观往往是许多大学里容易忽视的一个部分,因为很多时候这个区域的绿地面积较小而且建筑密度较大,在前期建筑的布局时也不会把宿舍区放在门脸的位置。然而,这个区域却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良好的宿舍区环境是学校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体现。和其他很多学校一样,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东方红校区的宿舍区绿地面积也很小,建筑密度也很大,景观只能以植物造景为主,为了体现宿舍区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内涵,在宿舍区的植物以芳香植物和保健植物为主,并把宿舍区7个内庭院分别命名为清香园、醇香园、远香园、留香园、沉香园、暗香园和梦香园,以体现家的温馨。植物选择方面,保健芳香植物主要选择有樟Cinnamomancamphora(L.)Presl(散发芳香性挥发油,帮助人们祛风湿、止疼痛)、桂花(持久的花香使人心情愉悦)、石榴Punicagrama-tumLinn.(对心血管有益的植物)、枇杷Eriobotryajaponica(叶、花散发的气体能止咳,治哮喘),腊梅Chimonunthaspraecox(花有较强的吸收烟尘的作用)。灌木选用女贞Ligustrunlucidum、栀子花GardeniajasminoidesEllis、蔷薇Rosamultiflora、石竹Dianthuschinensis、风信子HyacinthusorientalisL.、迷迭香Rosmarinusoffcinalis等,这些植物的花能散发出淡淡的芳香,并且有一些花的香味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如石竹的花香味能抑制结核杆菌、肺炎杆菌、葡萄杆菌等的生长繁殖。同时,考虑到宿舍区的蚊虫较多,地被方面选有驱蚊效果的地被植物,如天竺葵Pelargoniumhortorum、七里香、驱蚊草Pel-argoniumgraveolens、逐蝇梅等。

(4)山体植被改造:校园内四座山体的植物改造,通过四季的季相变化来经行统一的设计,每一座山以一种或两种同一季相性的植物为主,希望通过植物改造使校园里每个季节都有景可看,并且每一座山体配上一首相应季节的诗词,体现伟人母校的校园情怀,同时也提升山体的文化氛围。图书馆旁山体选用春季开花植物,形成障景,加强空间进深感,主要季相色彩为红色,主要植物为桃、李,有育人,桃李满天下之意,需成片栽植成景。所选的诗词是《卜算子•咏梅》。艺术楼旁山体选用春夏季观花植物,主要季相色彩为红色,主要植物选用海棠Malusspectabilis(Ait.)Borkh.和合欢Albiz-ziajulibrissinDurazz,选择的诗词为《五律•看山》武警农田原有山体,混植秋色叶及观果树种,体现“层林尽染”的多样景观,季相色彩有:绿+红+黄,主要植物选择有乌桕Sapiumsebiferum(L.)Roxb.(红),鸡爪槭AcerpalmatumThumb(红),鹅掌楸(黄)Li-riodendronchinensis(Hemsl.)Sarg等。用《沁园春•长沙》作为这个山体的诗词。西北部山体选用冬季落叶观枝干或观花植物,以腊梅作为主要造景植物,季相色彩为:红+白,选择的诗词为《沁园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