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毕业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5:29

景观毕业论文

景观毕业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

一、选题契合本科生专业基础及思维水平

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创作有一个突出特征:即许多作品非由一人独立创作完成,而是在前代相关作品基础上加工改造而成的。西方互文性理论认为,一切作品都是互文本,每个经典文本都有数量不等的前文本可以寻觅,新作品与前文本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换言之,改编行为常常是作品经典化过程的必要环节,如小说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冯梦龙“三言”,戏曲中的《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等等,莫不如此。这种特征与互文性理论高度契合。对于这一文学现象,明清以来至现代学界给予了持续的、充分的关注,尤其是二十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曾产生众多学术分量厚重的成果,诸如赵景深《宋元戏文本事》(北新书局1934年版)、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谭正璧《三言两拍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等。我们同样可将这一文学现象研究引入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实践。主要理据一是文学故事具体可感,对象明确,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学生便于搜集资料,易于打开思路,可使论文内容言之有物。许多文学故事源远流长,随时代演进而不断嬗变,其版本纷纭复杂,因此即使对这些故事的演变情况进行搜集、梳理,也会带动学生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对诸文本比对分析时,定会有一些独特发现,会进一步调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二是切入点小,容易上手,易于以小见大,洞察幽微。这种研究路径也契合现代科研的普遍思维规律。一个文学故事的嬗变往往跨越多个朝代,其不同文本因受时代背景、社会思潮、改编者主体意识等多元因素的影响,这些同一本源故事的不同文本在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人物形象、思想主旨等方面,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对其历史演变情况进行个案研究,可以以小见大,洞察时代、作家、受众等多种因素对一个文学文本的共同建构,进而探讨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对于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教学而言,这种以点带面、小题大做的选题及研究路径,也比较切合本科生专业基础与研究能力的实际;自指导教师角度而言,选择容易激活学生知识资源、激发其专业兴趣的题目,可以使指导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并实质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

二、叙事文学改编方式与学生选题方向

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叙事文学是元明清文学发展的主流,其名著绝大多数都是经历代累积方式而成书的,其前文本文类主要涉及:历史故事。包括前代正史及各种野史、杂史。无论是小说、戏曲,还是各种曲艺,取材于历史的现象均十分普遍,数量也最多。如《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主要底本既有《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通鉴纲目》等正史,也有《世说新语》、刘孝标《世说新语注》等杂史轶闻;诸体小说。如志怪、传奇、轶事等。六朝志怪、唐宋传奇、各种笔记轶闻都是元明清小说戏曲的题材宝库。《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前期文本除了各种史书,还有《搜神记》之类的志怪小说,更吸收了宋元《三国志平话》、“三国戏”等说话、戏曲艺术的养料;诗话著作。诗坛佳话、才子风流往往成为小说戏曲津津乐道、竞相敷衍的热门话题;民间传说。许多流播广远、版本各异的民间故事被小说家、戏曲家拿来重新改编与演绎,有的达到脱胎换骨、焕然一新之效果。《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言”等名著均程度不同地含有民间传说成分;宗教故事也是元明清叙事文学作品的重要来源与改编对象。如元杂剧有马致远“神仙道化剧”,明清传奇有“神佛剧”一类,通俗小说中有“神魔仙传”一类,等等。总之,一部经典叙事文本的形成往往是在继承、借鉴诸多前文本基础上、再融入作家的艺术智慧而创作完成的。由于这一问题涉及的文体太多,兼顾本科生专业基础水平,本文重点探讨戏曲与小说两种叙事文体的互相改编问题,为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提供具体可行的思考方向。

(一)戏曲改编小说

按照王国维先生的观点,我国戏曲形成于宋代“故虽谓真正之戏剧起于宋代,无不可也。”宋代剧本虽几无存世,但从现存宋官本杂剧名目及南曲戏文剧目来看,这些作品绝大多数出于对前代历史故事、文人轶闻、各体小说及民间传说的改编。元杂剧是第一个改编高潮,其主要题材来源之一是前代的传奇小说、志怪小说、轶事小说。同时期的南曲戏文亦是如此。自明万历(1573-1620)至清康熙年间(1661-1722)是传奇戏曲创作的繁盛期,当然也是戏曲改编小说的高峰期。

(二)小说改编戏曲

相对而言,小说改编戏曲故事的现象远少于戏曲对小说的改编,但一些小说名著改编戏曲的现象却十分引人瞩目,如《水浒传》之于宋元“水浒戏”,《三国志通俗演义》之于宋元“三国戏”,《西游记》之于宋元“西游戏”。以上三书累积成书过程中,宋元戏曲对相关题材的恣意创造是一关键环节。以上三书问世后,各种戏曲又纷纷从中选材加以改编的剧目不胜枚举。小说改编戏曲的现象更多发生于故事嬗变的中间环节,而非定本、集成阶段。

(三)戏曲改编戏曲,且反复改编

元杂剧许多作品脱胎于宋金杂剧作品;明清传奇与宋元南戏不仅在表演体制上,而且在题材旨趣方面也一脉相承;传奇戏与杂剧之间也频繁相互改编。还有戏曲经典作品一经广泛传播之后,后人又在其基础上各取所需,一再改编,如明传奇戏、杂剧对元杂剧经典《西厢记》所做的不厌其烦的改编。明中叶折子戏兴起后,戏曲表演界以折子戏改编全剧的风气长盛不衰。花部戏对于昆剧的肆意改编更是五花八门,屡见不鲜。

(四)小说改编小说

通俗小说对文言小说的改编,如“三言”“两拍”中许多篇目改编自前代或当代文言小说,如《喻世明言》第一篇《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改编自宋懋澄《九龠集》中《珠衫》,而《警世通言》中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亦出自《九龠集》一书中的《负情侬传》。《三国演义》许多故事情节来自《语林》、《世说新语》、《搜神记》等文言小说。《水浒传》大量取材于洪迈《夷坚志》。后代文言小说也对前代文言小说进行改编,如《聊斋志异》中许多作品以六朝志怪、唐人传奇为蓝本,加工改造而写成。其中《黄粱梦》一篇与唐传奇《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的内在渊源不难寻觅。通俗小说作品之间也常常彼此改篡,如明清拟话本与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与宋元讲史话本、说经话本之间,均存在递嬗、继承的关系。(五)小说、戏曲互相改编小说、戏曲互相改编往往二者既各行其是,又纠缠不清。如裴航云英故事最早出自唐代裴铏《传奇》,元代有庾天锡《裴航遇云英》杂剧,宋元话本有《蓝桥记》(有洪楩清平山堂刊本),明有龙膺、吕天成《蓝桥记》传奇;明末杨之炯作《玉杵记》传奇(有《六十种曲》本),其中还吸收《本事诗》中的崔护觅浆故事;清黄兆森《裴航遇仙》杂剧。再如王魁桂英故事,源出宋张邦畿《侍儿小名录拾遗》,宋夏噩、元柳贯均有《王魁传》;宋元之际罗烨《醉翁谈录》载有《王魁负心桂英死报》传奇文;宋元话本有《王魁负心》(《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传奇类”有《王魁负心》名目);元杂剧有尚仲贤《海神庙王魁负桂英》(《北词广正谱》、《雍熙乐府》有选曲),南曲戏文有《王魁负桂英》(徐渭《南词叙录》著录、《九宫正始》有遗曲)、《王俊民休书记》(《永乐大典》卷13973及《南词叙录》均有著录),元末又有杨文奎《王魁不负心》杂剧(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明王玉峰《焚香记》传奇(有毛晋《六十种曲》本)等。另外,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故事、秋胡戏妻故事、黄粱梦故事、李隆基与杨玉环故事,等等,也都是小说、戏曲热衷改编的母题。它们的情节、人物乃至意趣常因时代背景及改编者主体意识的不同而被改造得异彩纷呈。以上所概述的五种形式只是相对而言,各有侧重。更为显著的现象是,不仅小说与戏曲相互借鉴、反复改编,同时还融入史书、传说、轶闻等其他来源的合理成分。

三、教师指导学生选题的策略

(一)未雨绸缪,开设选修课

“文学演变”选修课可以构建叙事文学题材嬗变的动态景观,而这与文学史课程并不冲突。文学史教材的编写虽是依时代顺序逐次展开的,但其侧重文学史宏观现象的描述及重点作家作品的介绍,而并不能从题材、意象、叙事方式等微观视角展示文学史内部因革嬗变的脉动图景,而文学演变课程恰可弥补其不足。该选修课定位为“实践教学课程系统中论文写作教学的基础性课程”;课程目标为“培养及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的能力”;课时与学分可以设置为1个学期,每周1课时,共1学分;教材资源比较充沛,主要列举以下几类:一是荟萃文学掌故之书,如汇辑唐宋传奇的《太平广记》《青琐高议》等,历代诗话著作如《云溪友议》《本事诗》《诗话总龟》等,话本资料书如《绿窗新话》《醉翁谈录》等,典故类书如《分门古今类事》《群书类编故事》《故事白眉》等。二是叙事文学经典,如话本集《六十家小说》、拟话本集“三言”“两拍”等;古典戏曲方面,如《元曲选》《六十种曲》等。三是研究著作类,如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谭正璧《三言两拍资料》等。作业教学方面,每次课后可以布置一篇小论文,让学生搜辑、整理一个文学故事的历代嬗变情况。需要说明的是,该课程的1个学分可以从现行毕业论文学分中分解出来,这样既可以充实毕业论文写作课的内容,又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授之以渔,指导学生自主选题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基于“授之以渔”的原则,传授其方法技巧,开启其创造性思维之门,使其掌握自主选题的技能。教师可以启迪学生自比较视域下选择论题。

1.确立参照,探索差异。文学历史发展的观点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理论支撑。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已对“质文代变”的规律有清晰论述。二十世纪前半期,王国维、胡适、鲁迅、郑振铎等学术大师一方面继承传统的质文代变观念,同时又吸收了西方的文学进化理论,运用于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研究,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点最为著称。另一方面,我们考察具体的文学故事的源流嬗变,以及文学史上绵延不绝、蔚为壮观的改编现象,首先要选择、确定演变史上的几个坐标系,亦即具体文学故事在嬗变、改编过程中的几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文本。一个故事的原创文本就是其嬗变系统或改编过程中的第一个坐标,以此作为原始参照,可以逐次考察后世嬗变文本抑或改编文本的变异情况。根据不同需要,既可选择两个坐标系进行比较研究,亦可选择三个或三个以上文本作为参照进行比较研究,探讨某一故事系统诸文本之间在情节、人物、结构、主旨、叙事方式等方面的相同与差异之处。相同处亦即继承性,可以略论,重点要突出相异之处。可以运用列表方式,对不同文本的文字差异进行直观展示,然后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析论述。

2.溯源逐流,揭示规律。元明清叙事文学作品的许多故事原型可以溯源于六朝至唐宋的小说,如杂剧《西厢记》的最初底本是唐元稹《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明代汤显祖《南柯记》传奇源自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汤显祖《邯郸记》传奇出自唐沈既济《枕中记》,元郑德辉《倩女离魂》杂剧本于唐陈玄祐《离魂记》。仅以元杂剧《倩女离魂》为例,这个故事类型可谓源远流长,自六朝至明清,其嬗变形态大致有两种:一是女子灵魂脱壳,与意中人结为夫妻。目前文献所知,故事原型最早见于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庞阿》。唐五代《灵怪录•郑生》、《独异记•韦隐》、陈玄祐《离魂记》等皆述女子离魂,追求爱情,故事情节大同小异。元郑德辉《倩女离魂》杂剧可视为此一故事结构的集成之本。二是五代《续命定录•李行修》转向叙述李行修亡妻附魂于胞妹之体,几经曲折,终于续嫁行修。与《离魂记》同一女子魂、体分离的情节相较,《李行修》衍变为姐姐亡魂附体于胞妹,借妹妹躯体与丈夫再续前缘,其传奇性再得升华。元无名氏《碧桃花》杂剧、柳贯《金凤钗记》小说情节大致相似。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大姐魂游归宿愿小妹病起续前缘》直接改编自《金凤钗记》。范文若《金凤钗》杂剧亦谱写崔生与兴娘、庆娘故事。又有杂剧《人鬼夫妻》,有敲月斋刻本《苏门啸》卷九所收本传于世,清代又有李渔《一种情记》传奇搬演此事。而这两种故事形态之间实际有着内在的嬗变脉络。

3.跨越文体,即同求异。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与戏曲之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之间、南戏与传奇戏之间,不仅均存在明显的文体差异,同时还意味着创作主体、接受主体、传播方式等诸多特异之处,而这些因素促成了同一母题故事的各呈异彩。仅以戏曲改编小说而论,戏曲改编者首先要迎合受众群体欣赏品位,尽力表现当下的群体意识。这就要求对个性化、主体性突出的小说作品的主旨进行修改,甚至颠覆原著的思想,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随之而来的是情节结构、人物命运的大幅改变。其次,戏曲要强化矛盾冲突,吸引台下观众,势必要对原有仅供案头阅读品味的小说情节进行调整改造。再次,戏曲的一整套表演程式,包括角色行当及功能、音乐体制及演唱、人物上场与下场、语言宾白、行为科范等,均有严格的规定。戏曲表现手段丰富多彩,对受众感觉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因而,与单纯依靠语言手段叙事的小说作品不可同日而语,戏曲叙事方法对于小说的革新改造当然也是全局性的。如明代传奇剧《紫钗记》改编自唐小说《霍小玉传》。自叙事视角而论,《霍小玉传》主要采用全知视角叙事与第三人称限知叙事相结合的方式;而《紫钗记》则“将叙述者隐身于戏剧之中”,戏剧中的人物具有了显在的叙事功能,如人物的上场诗、下场诗叙事,人物上场的“自报家门”,剧中人物的宾白,剧中次要人物叙事,等等。

(三)审察选题,启动写作

开题阶段包括两个环节:一是确定选题,二是撰写开题报告。在前一环节,导师对学生上报的选题要个别指导,严格审察。审察重心是其选题研究的可行性,即看其是否新颖,其研究空间是否适合本科毕业论文,其难度是否越出本科生专业水平。这需要导师做出比较精准的判断。在此基础上,师生经过反复沟通,才能确定选题。开题报告的撰写其实已经开启了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导师可从两个方面指导学生:一是开题报告的格式及各项目之间的内在关联,包括研究综述、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实施计划、参考文献等项目。二是开题报告各项目的具体写法。如“学术综述”必须穷尽有关这一选题的代表性前期成果,写法是有“述”有“评”,概述前人成果的主要观点和发展方向,评价前人成果的得失与进展,指出尚存的不足,然后导入自己的选题,强调其正可填补前人研究之不足。这也就自然过渡到下面的“选题意义”了。“研究内容”是开题报告的另一个重点,应比较具体地陈述本论文的主要观点、大致思路、结构层次,能够比较直观地呈现作者对本选题的认知水平和写作的初步思路,为下一步正式撰写论文铺垫下比较扎实的基础。

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能力是其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展示,而创新性思维能力植根于其深厚的专业素养。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探索能力的培养,平时的各项作业、考查、考试应尽量采用课题论文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减少适合死记硬背的知识性考试。毕竟,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是论文选题质量提高的根本前提。

参考文献:

[1]阎浩岗.《祝福》及其两个前文本的互文性研究[J].鲁迅研究月刊,2011(11):4-9+25.

[2]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叶长海,张福海.中国戏剧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刘勰.文心雕龙•时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景观毕业论文范文篇2

毕业论文

论维西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

地处部级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中心腹地的维西,历史悠久,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又是迪庆藏族自治州所辖的傈僳族自治县,是迪庆香格里拉的重要组成部分。维西素以动植物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厚、饮食文化独特而著称,有“横断山中绿宝石”、“天然杜鹃花园”、“灵灵家园”、“兰花之乡”等美称。

金沙江、澜沧江流经维西境内,怒江离维西县境仅十几公里之遥,与金沙江、澜沧江并肩而流,形成了三江夹两山,两河入两江的地势。县境内从最高海拔4880米的查布朵嘎雪山到海拔1480米的碧玉河,海拔高差3000多米,形成了比较典型的立体气候植被带,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地貌奇观。境内大江滔滔,峡谷重重,林海莽莽,高原湖泊晶莹透明,构成了奇特的三江自然景观。

全县三大景区中,澜沧江景区以峡谷、雪山、高原湖泊、傈僳族“阿尺目刮”为代表;塔城景区以滇金丝猴、热巴、藏传佛教、生态为代表;保和镇以古乐、兰花、杜鹃、傈僳族对脚舞、饮食为代表,三个景区集中展示了维西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特别是叶枝阿尺木刮、塔城热巴、永春地脚舞、维西古乐,可谓是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的奇葩,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维西通往兰坪、中甸、丽江、德钦的公路有5条,有一个旅游开发公司,一家三江并流旅行社,六家酒店,5家涉外定点接待单位。有1600余个接待床位,100余个标间,三条旅游黄金线路和一批通过严格培训的导游队伍和服务人员。

历史上,居住在境内的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互相依存、互为影响,因而在宗教、民俗、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形成了既有融合又各具特色的特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教育现象。傈僳族特色文化,是维西各族人民长期融洽相处的结晶。

继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和州委州政府提出“建设香格里拉文化州”战略目标之后,为了使维西旅游业顺利步入21世纪,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了维西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定对策和建议。

一、维西旅游资源的特征

维西素有“兰花之乡,金丝猴家园”,“横断山脉中的绿宝石“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维西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维西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维西增添了无限魅力。

从维西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情况等来看,可将维西旅游资源的特征概括为以下7个方面:

1、多样性

维西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立体气候;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矿床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而雄奇壮伟的"三江并流"核心腹地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殊的区位,形成维西旅游资源组合的多样性。

2、奇特性

通过维西众多的景观与州内外相似或同类景观比较,得出这样的结果:维西许多地区地学景观都具有奇特性,构成旅游资源优势。

3、地域性

维西旅游资源分布极为广泛,除塔城、保和镇、叶枝、永春、攀天阁等乡镇的旅游景观已享有一定的盛名之外,在澜沧江沿岸的维登、中路、白济汛、康普、巴迪等乡镇旅游资源大量分布,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集中。全县各乡镇几乎都有景点,并各有特色。但是,各类旅游景观资源的分布却受一定地域限制,例如塔城、叶枝两大旅游片区的显著差别,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域性等等

4、多民族性

维西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云南有51个民族,维西有13个。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构成了维西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5、融合性

在维西,不同的地学景观与各异的动植景观、气象景观和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情组合,形成风格、特色不同的景区,各类景观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体现出极高的组合性。

6、生态性

维西生物旅游景观极为丰富独特,素有“横断山中的绿宝石”、“灵灵家园”、“兰花之乡”等美誉,不少动植物类型观赏价值极高,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好,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主题,成为香格里拉一大生态旅游景观。

7、潜力性

维西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旅游资源丰富,但绝大数未加以开发利用。可利用和挖掘的潜力还很大。例如:位于维登乡境内的新化湖、叶枝镇的查布朵嘎等,到如今仍处于未开发状态,应不断补充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充分挖掘出其潜力。

二、维西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为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迪庆州委、州政府,维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决策,加快了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的步伐。

目前,维西已开发和建设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景旅游区和旅游服务设施,基本上形成了以县城保和镇为中心的三大旅游线路,重点建设了县城、塔城镇、澜沧江流域为中心的三大旅游区。目前维西旅游资源开发已取得了喜人成绩的同时,仍然有大量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

当前,维西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造成资源特色的浪费,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2、行业管理差

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大大损害了维西旅游地的形象。

3、保护意识差

开发过程中资源的保护意识差,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现象仍然存在,人为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

4、开发资金不足

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来源不稳定。旅游资源的发展建设本身就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消耗大的特点。而目前维西县旅游开发的资金基本上由政府划拨,尽管政府也建立了发展旅游业的基金,分年度划拨,但仍是杯水车薪。因此,有些好的旅游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搁浅,其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需求相适应。另外,由于资金不足,相配套的交通、能源和自身基础设施欠帐太多,制约着维西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景观资源,由于地处边远地区,交通设施落后,可进入性差,导致这些颇有价值的景观鲜为人知。

5、环境管理差

许多景点,由于环境管理差,有损于维西旅游形象。虽然政府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抓环境卫生,但成效不大。脏、乱、差现象仍然存在,损害了高质量的旅游资源,造成游客滞留时间较短。

6、宣传力度不够

维西诸多的名胜风景旅游点,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而维西每年的旅游宣传资金较低。

此外,诸如资源开发规划人才匮乏,地方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的认识不足、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也是制约维西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维西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吸取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开发力度。

“十一五”是维西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坚持社会、经济、生态全面发展,充分转变政府职能,组织力量对维西县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评价,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加大开发力度,立足于充分发挥维西自然旅游资源优势和人文旅游源优势及区位优势。

2、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使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有法可依,对违反法规的开发行为和破坏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保证资源开发工作顺利进行,使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走向正轨。

3、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积极倡导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做到以旅游带动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4、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

加强以自然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利用,同时注重人文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对那些市场潜力大、功能开发齐全的旅游地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对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多渠道进行开发,对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应不断完善其功能,增加其深度和内涵。

5、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落实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金。

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以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维西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在西部大开发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6、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开发维西旅游资源,应树立长远观念,为子孙后代保存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不要只顾及眼前利益,做到旅游资源开发一项、见效一项、保护一项,使维西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旅游区域,以“兰花节”、“阔时节”为契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之机,实现维西旅游业的持续增长和强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周国星:《香格里拉—维西旅游指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3、维西县旅游局:《三江并流腹地·灵性香格里拉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4、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外事旅游局:《维西傈僳族自治且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草案)》,2005年3月。

论文提要

二十一世纪,旅游作为新的产业,以无烟工业的角色在全球得以迅猛发展。国家确定迪庆为我国中西部旅游开发重点地(州)之一。随着“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成功申报、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迪庆州建立“旅游支柱产业”等战略目标的确定,为维西发展旅游业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此,结合维西实际,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维西旅游资源的优势及其开发对策,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一、维西旅游资源的特征。

1、多样性;2、奇特性;3、地域性;4、多民族性;5、融合性;6、生态性;7、潜力性。

二、维西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2、行业管理差3、保护意识差4、开发资金不足5、环境管理差6、宣传力度不够。

景观毕业论文范文篇3

一、地方高校在旅游专业教学中应用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地方高校具有融合民族文化的优势。以广西为例,当地具有壮族、侗族、苗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加之当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更是充分体现了当地民族文化的特色,便于旅游专业去探寻、研究以及利用。地方高校主要是为地方的经济所服务,在专业的设计上,需要尽可能地靠近地方的特色和形式,符合当地在未来阶段内的发展方向,尽可能地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从目前的旅游专业教学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地方的民族文化都缺乏了解,由于缺乏系统的民族文化相关课程,学生也不能很好的学习民族文化相关知识,也就更无法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地方高校应该充分意识到这种不足,积极收集优秀的民族文化元素,在旅游专业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使旅游专业的就业方向更加趋向于所在地域。

二、民族文化在旅游教学中的课程设计方法

首先,需要注重在旅游专业课程中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特色。旅游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点,很多高校开设旅游专业,但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存在很大的差别。在课程安排上,也往往是理论多于实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教给学生书本中的知识,对地方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提及较少。在课程中融合民族文化,可以聘请当地优秀的民族文化研究人员,详细地的为学生介绍民族文化的起源、特点、分类、发展规律等知识。和学生共同了解、探讨与旅游专业相关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开展更多专业性、针对性更强的民族文化课程,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民族文化知识。其次,学校需要结合民族文化制定校本教材。很多高校开展旅游专业教学的课程模式都是相近的,在教材的使用上也大体相近,无法体现当地民族文化的特色。高校需要积极融合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开发、制定与当地民族文化旅游相关的教学素材,为校本课程提供有效的传播媒介,拓展学生对民族文化知识的认知和了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增强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在旅游专业中融合民族文化,还需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重视理论轻实践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民族文化的机会,使学生深入发掘民族文化。

三、地方高校旅游专业教学应用民族文化的具体方法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地方高校开展旅游专业教学,具有融合民族文化的优势。地方高校旅游专业应用民族文化开展教学应该把握以下几点。其一,构建展示民族文化的平台,让学生更加全面、直观地了解民族文化的特点和魅力。一方面,高校本身可以组织与当地民族文化特色相关的校园活动、比赛等。比如,开展校园文化周,让学生收集相关民族文化的素材,进行民族文化展示、演讲、表演比赛,使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过程中掌握、理解民族文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和了解民族文化知识,并且在主动探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专业教师需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专业的点评,分析学生所收集的资料内容是否准确,加以改进和调整。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与当地的一些特色民族文化活动保持良好的合作,在特殊的民族文化活动中,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民族节日的策划、组织等活动,或者可以在活动中担当志愿者,更加直接地接触民族文化活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一些活动或文艺表演,师生之间共同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开展小学学习,模拟文化活动的场景,使学生加强实际感受,师生之间共同交流探讨,提高教学效率。其二,多为学生创造实地考察民族文化的机会。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各地特色文化的重视也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很多省份、城市都已经设立了专门展示民族文化特色的场所,如桂林印象、世外桃源景区等,这些景区将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融合,让人赏心悦目,在游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充满民族文化特色的景区进行参观,或者是到直接体现民族文化风情的村寨进行参观。让学生分成小组,负责拍照、摄影、民族文化元素分析等活动,在观赏之后,回到校园继续深层次进行分析,做出详尽的报告,充分体现学生自身对民族文化的思考和分析。其三,注重将民族文化与学校的科研工作相互结合。一方面,通过论文、毕业设计中加以体现,学生在参观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会形成自身的思考,将这种独特的思考加入毕业论文或设计中。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比如,某地方高校每年都会举办创新杯论文竞赛,要求学生提出观点不同、内容新颖的论文内容。在这种要求的促使下,学生需要提高积极性,努力探寻地方的民族文化的特色,这对学生来说,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接触民族文化的机会。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本身也应该注重与开展民族文化相关的科研活动,积极与当地的民族文化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形成产学研教学模式。近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旅游一类的活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旅游地本身,在凸显自身文化的同时,也需要积极求新求变,为旅游景点提供更多的新意和创意,吸引更多的游客。高校是开展文化研究、创新等活动的前沿阵地,旅游专业教师可以带领部分学生组成民族文化创新团队,在考察当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前往其他城市、省份,了解其他的民族文化特色及其体现方式,结合当地特点,由教师牵头,学生负责具体的各项工作,同时积极寻求学校以及企业的资金支持,将想法转换为实践。在整个项目中,学生全面参与,不仅能够全面了解民族文化的特点、特性、表现形式及其内在的深意,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学生在就业时具备更强的竞争优势。对于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研究项目,学校方面应该提供充分的重视和表扬,给予奖金、精神上的鼓励,为参与项目的学生颁发相关证书,证明学生素质和能力。

四、结语

景观毕业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景观设计;开放办学;教学体系

伴随本世纪初中国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开展,景观设计行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景观设计专业教育也随之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建筑类、艺术类及农林类院校,综合类院校也大量增设了景观设计专业或专业方向。仅从天津市内高校来看,有近十所综合类学院环境设计系或专业开设了景观设计专业或专业方向。然而高量不等同于高质,诸多现实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阻碍了综合类大学景观设计专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了本科教学质量。

一、综合类院校景观设计教学体系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

第一,教学定位不合理,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综合类大学在景观专业或环境设计专业中开设景观方向专业课程之初,大多数使用的是建筑类或艺术类院校的教学体系,时至今日,仍有相当一部分院校的教学定位一直局限于建筑类院校及艺术类院校景观专业或方向传统教学模式之中,并未放开视野,结合综合类大学自身的优势及社会需求构建立足本校的教学体系,各综合类高校间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趋同。因此,既无法达到建筑类院校及艺术类院校的办学水平,又未能形成自身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第二,师生比严重失衡,普遍存在因人设课的问题。综合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起步晚,大多数院校均存在专业教师队伍难以匹配招生规模的问题。笔者在天津市内选择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及天津理工大学三所院校作为调查对象,三所院校均在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教学中开设了景观设计方向课程,其师生比例分别为1:46、1:45、1:33,均达不到教育部对环境设计专业师生比的要求。师资结构不合理、因人设课现象严重,难以根据行业发展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并且由于教师教学任务重,造成教师自我提升通道受阻,尤其青年教师难以通过参加国内外教学及科研培训或实践锻炼等途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及技能,教学及科研水平难以提高,难以胜任部分涉及高科技、新理论或专业实践类课程。第三,课程体系特色不明显,无论是通识课程,还是景观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程,均未能结合自身基础及优势,围绕特色培育进行设计及实施,尤其在选修课程设置上,缺乏特色课程,导致诸多院校该方向课程设置雷同,培养的学生相对缺乏竞争力,并且未精准对应企业的要求——学生既拥有专业综合能力又具备某一项特色专业能力的核心竞争力。

二、开放型景观设计教学体系优化目标及优化路径

以开放型思路解决当下综合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仅要有开放的视野,更要力图将办学模式由过去依赖于自我完善与更新转变为开放型办学模式,吸纳并依托院校之间、社会企事业单位的“校外智慧”,以及构建实践基地和多元教学平台来共同协作提升教学质量,努力追赶园林类、建筑类、艺术类院校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发展的步伐,并充分依托综合类大学的自身优势培育专业特色,提升教学质量及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一)探索符合综合类院校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综合类院校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建设了若干优势学科或专业,这些学科或专业集合了大量高素质的专家及人才,拥有非常优质的教学力量。而景观设计本身是一门强调多专业共同合作的综合性强的专业,通过建设跨学科教学平台,搭建跨学科专业课程群,培育学生复合化知识体系,是综合类院校建设特色化景观设计方向及课程体系的重要手段。(二)积极吸纳“校外智慧”。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体系构建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然而目前大多数综合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都存在教师人员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方面,面对庞大的教学工作量,专业教师往往疲于应付,各种自我完善与提升的途径也因无法兼顾教学任务而难以实施,教学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考虑到招生规模的动态变化以及未来大学生生源变化等问题,学校往往对扩大教师队伍表现得十分谨慎,积极吸纳“校外智慧”应该说是解决此项矛盾的最佳方式,其构建方式有多种:其一,吸纳企事业、行业专家与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与校内专职教师一同组成双师型教学团队,对景观专业及方向课程基础专业知识以及校内实训、实验环节细分授课任务,进行教学合作,保障理论及实践各环节教学质量;其二,多校联合开设核心课程。采取多校合作的方式就景观专业或方向核心课程进行联合教学,集中各校资源教授开放性课程,在短时间内用互补的方式提升教学条件及效果,使学生之间产生互动,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及活力;其三,组建校外专家评价组,改革教学成果评价模式。教学成果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至关重要的检验手段,成立由校外专家组建的评价组,不仅可以就教学管理进行有效指导及把控,并且评价组应对景观专业及方向课程以及毕业工作等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及评估,评价组的成员由建筑类、园林类、艺术类院校以及综合类大学景观专业或方向高层次、高职称专家组成,具体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内容:一方面,评价组作为课程成绩评定组,对期末学生完成的课程成果进行审核并给予成绩,评价组给予的成绩作为期末成绩与授课教师给予的平时成绩按照60%与40%的比例综合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另一方面,邀请评价组参与景观专业或方向毕业辅导工作,通过毕业设计与论文开题评审、毕业设计与论文中期考核等方式,深入细致地对毕业设计及论文的完成全过程进行把关和指导。通过吸纳“校外智慧”,可以适当减少专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同时,校外专家和行业技术人才的加入也使景观设计这一应用型专业课程质量得到保障及提升。(三)构建开放型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充分依托综合类院校优势学科及专业教学资源,搭建跨学科教学平台,建设多学科课程群,打通不同院系之间的界限,整合现有专业建设资源,形成规模效应。推动专业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不同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共同效益,充分打造专业特色,加快办学质量的提升,扩大办学社会影响力。加入实践与创新课程教学模块,从行业实训和竞赛指导两个方面入手,强化实践教学,充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积累更为优秀的实践成果。同时响应国家号召培养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使其掌握自主创业的专业技能。行业实训模块包括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其一,根据实践教学校外实习环节要求及企业实习基地的项目进度进行合理设置,通过在本科三年级及四年级行业实训教学模块进行一个较长时间段的综合实践,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并提供给学生与企业相互了解的广阔空间,进而打通就业通道。其二,由创业导师教授创新与创业策划、流程管理、项目运营等相关知识,同时邀请有自主创业经验的青年设计师入校分享创业经验。竞赛指导教学模块则紧跟景观设计方向国内外最有影响力的设计竞赛,组织学生积极参赛,并通过学期授课的方式在较长时间内给予学生辅导,同时整合校内外实验设备及资源,保障设计成果的完整、高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专业学习及实践的主动性,积累设计项目实际操作的实用经验,并通过竞赛不断提升本专业办学的社会影响力。

三、优化案例——天津财经大学环境

设计专业景观方向教学体系天津财经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成立于2005年,作为天津市内相对年轻的环境设计专业院系,历经10年的发展,现有本科在校生240余人,教师5名,在2016年之前一直沿用的是传统艺术院系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在四年的学习期内学生接受室内及景观两个方向的所有课程教育,因此每一门课程所占课时短,理论及实践教学均难以展开,加之师生比不合理,大量课程只能采取合班授课的方式,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2016年天津财经大学环境设计专业采用开放型思路对原有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师团队建设及课程体系、特色建设多个方面入手,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成果,并从中积累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经验,具体思路及改革措施情况如下。(一)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天津财经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本次教学改革重点在于对原有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进行改良、修正,强调人才培养特色,使之更符合企事业单位对景观专业人才的细分需求。充分挖掘综合类院校教学优势,确立以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浓郁的本土情怀和宽广的国际视野,掌握扎实的环境设计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构建正确的生态观念,具备景观设计创新及实践能力,掌握扎实的材料及施工技法知识、项目策划营销、实施及管理能力,熟悉专业相关法律与法规知识,能在规划与建筑及园林设计院、环境设计与房地产开发与运营企事业单位及研究机构,从事景观设计项目策划、设计、实施及管理,以及房地产策划与运营工作的以勤思、善作为主要特色的复合型卓越人才的目标。(二)吸纳“校外智慧”,建设教师队伍。自2014年开始,天津财经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确定了建设适应环境设计专业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梯队合理、素质优良、整体教学水平高、专业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性强的优秀教学队伍的建设目标,并于2014年1月制定了《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案》,建设内容包括:其一,引入校外专家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确立了景观设计专业方向“双师”人员架构,邀请天津三家建筑规划设计及景观设计企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实践导师加入教学团队,有效弥补了教师队伍人员不足、实践能力相对较弱的缺陷,专任教师与实践导师相互配合完成理论及实践不同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发挥各人所长。团队建设三年以来,景观设计专业方向课程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学生反馈良好。其二,建设校外专家评价组,邀请包括天津美术学院、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及天津城建大学的高层次专家组成评价组,一方面作为课程成绩评定组参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另一方面评价组专家通过对毕业设计与论文开题评审、毕业设计与论文中期考核等评审方式,深入细致地对毕业设计及论文的完成全过程进行把关和指导,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其三,强化天津财经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与校外实践基地的联合,邀请企业选派优秀设计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走进校园,对在校内进行的专业实践及实训环节进行指导,并引领学生做好进入企业实习的准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时,则做好帮扶工作,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三年来,天津财经大学环境设计专业邀请了天津建工集团总建筑师、中天建设及中天建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景观设计总监、天津中怡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规划负责人、天津市建筑工法展览馆馆长等多位行业内杰出代表加入到天津财经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校内外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辅导学生完成设计项目,陪同教师及学生进行外出学习考察并完成实习指导工作,形式多样,成效显著。(三)开放型景观设计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建设。1.构建跨学科课程群结合天津财经大学传统优势专业,如商学院市场营销系及旅游系、法学院民商法学系构建景观设计课程群,多专业联动,打破学科壁垒,通过选修课程、慕课、讲座等多种形式,综合景观设计各实践层次所需掌握的扩充知识,培养复合型专业设计人才。2.构建景观设计方向选修课程模块天津财经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依据行业发展对环境设计人才能力的要求,将环境设计专业分为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和空间装饰三个教学方向,全面引入模块化课程组教学理念,构建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两大部分专业课程体系,必修课强调环境设计专业通识课程知识,专业选修课设置则按照景观设计方向具体要求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表1),并精细设计各科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行之有效的过程化、标准化考核评价方法,全面深化景观设计专业理论,提升实践教学质量。3.增设设计施工类课程为符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景观设计方向在课程体系中还强调涵盖环境设计专业由方案设计到项目施工全过程的知识教授,设置景观施工图、景观设计行业实训两门课程,着力改善学生方案设计能力强但普遍存在与施工知识脱节的问题。积极建立新增课程校外实践基地,目前天津财经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已初步与天津市建筑工法展览馆达成合作意向,未来将充分依托天津市建筑工法展览馆提供的建筑及装饰施工技法学习条件,深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积极推进校内建筑与环境模型设计实验室建设,使学生不但能掌握图纸绘制的能力,更能具备实体制作的技能,以达到培育勤思、善作的中高层次设计人才的教学目标。4.开设创新与创业实训课程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重视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环境设计专业在景观设计方向课程体系中创新性地加入了实践与创新课程教育课程(表2),鼓励专职教师、校外专技人员与学生结成团队,利用好财经大学建立的大创中心平台及社会资源积极申报各项/类大学生创业与创新实训项目,提升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天津财经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秉持开放型教学改革思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优化景观设计专业方向教学体系,通过两年的实践及完善,教学质量得到极大提升,得到学校师生的高度评价,也获得了领导的大力支持,并于2016年12月获批为天津财经大学优势专业。通过本次教学体系改良成果可以看出,基于开放型思路优化综合类院校景观设计教学体系是行之有效的。

综合类院校景观设计专业或方向的建立及发展存在诸多不利条件,打破传统学科或专业壁垒,秉持开放办学的思路,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补足短板,优化或重构教学体系,创造条件培育特色,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突破,跟上传统优势院校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唐洪亚.环境设计专业背景下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6):222-224.

[2]宋奔.沈阳大学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校企合作与转型发展模式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美术观察,2017(01):54-55.

景观毕业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就业力;艺术设计;毕业设计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本科院校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数量不断增长,但部分学生在就业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设计院所将人才招聘门槛提高到硕士研究生档次,导致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应届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待业的尴尬状况。调查研究发现,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就业力不足。因此,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从追求学生的就业率转变为重视学生就业力的提升。就业力的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在1909年提出的[1]。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把就业力解释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2]。国际劳工组织在此基础上将就业力定义为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3]。大学毕业生就业力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心理品质。这三个方面不是彼此独立存在的,而是有机联系的,共同支撑学生顺利就业。本科院校应全面加强对学生这三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力的构成要素和现状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力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心理品质三个方面。笔者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研究学生就业力具体的构成要素和发展现状,探究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力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基础专业知识、综合人文知识、跨专业复合型知识。首先,我国本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有着相对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从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到高年级的专业核心课程,囊括了专业涉及的各个知识点。但部分院校师资力量有限,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固有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以致部分学生难以完全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浮于表面,更谈不上与实践相结合。其次,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于强调专业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提升。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学生在设计哲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的指导下开展专业设计。因此,学生需要重视对设计哲学、人文美学等知识的学习和思考。只有掌握了设计方法论,学生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然而,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未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综合人文素质有待提高[4]。最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需要掌握较全面的跨专业知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聘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如,设计单位在招聘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时,往往希望应聘者在将来的项目设计中对城市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知识有一定的认知。但部分本科院校对跨专业复合型知识的教学重视程度不足。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表现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通用能力。首先,实践能力不仅包含学生对相关设计软件的应用能力、实体模型制作能力,而且包含学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各实践环节的掌握能力,如项目标书制作、项目市场调研、工程概预算、施工图纸绘制等。目前,本科院校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偏重于专业软件的应用技巧,关于设计过程其他环节的实践教学较少,以致部分毕业生的一线生产流程意识不强,难以顺利地从“校园人”转变为“职场人”。其次,创新能力是艺术设计过程中重要的生产力,包括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虽然本科院校高度重视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部分院校师资力量有限,导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一些学生缺乏创新意识,难以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通用能力包括学生的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本科院校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通用能力培养多依托认知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课程。由于本科院校往往将学生的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四下学期,时间较短,部分学生在实习时往往“走马观花”,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消极对待实习。这导致部分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难以得到较好的锻炼,影响了就业前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还应具备相应的心理品质,即成熟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个人品质。设计行业人员需要将自己的设计作品向单位技术领导、客户传达,这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此外,用人单位还看重学生的个人品质,如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等,这些品质也是影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三、基于提升学生就业力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策略

上述研究发现,部分本科院校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心理品质等方面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有着一定的差距。如何在短期内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力,是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很多本科院校大力推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实践,通过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对提升学生的就业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通过对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就业力,本科院校就需要全面地研究毕业设计的教学理念。笔者从参与毕业设计的学生、教师及学校三个方面入手,以学生为中心,探究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推动教、学、管理各环节紧密衔接,以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力。1.学生学习方面。作为毕业设计最重要的参与者,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该转换角色,变被动为主动,开展主动探索型的毕业设计。在毕业实习期间,学生要通过岗位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敏锐地发现专业兴趣点,进而梳理形成毕业设计题目。在设计前期阶段,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扎实推进市场调查研究。学生之间可以组成不同专业方向的毕业设计小组,相互学习,共同分析、讨论课题。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今后设计工作可能涉及的跨专业知识,成为复合型设计人才。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要建立起工程思维。以往的大学课程训练多以设计的艺术性、新颖性为评价标准,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工程思维。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形成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要积极向教师及行业导师请教,掌握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2.教师指导方面。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才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毕业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保证理论与实践教学结构链的完整性[5]。毕业设计指导团队要以真实项目为依托,借鉴设计院所的专业配置,构建包含3至5位不同专业指导教师的项目小组,共同指导不同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这种指导形式以类似设计事务所的工作方法,完成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笔者在此以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为例进行探讨。一个拥有一定体量的城市设计项目需要城市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环境设计专业三方面人员共同参与完成设计。如,居住区规划设计需要城市规划专业人员设计整体建筑、绿地、交通布局,需要建筑学专业人员设计单体建筑,需要环境设计专业人员设计居住区绿地景观,各专业应彼此紧密联系。因此,毕业设计可以某一个实际项目为依托,由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设计三个不同专业的指导教师组成一个跨专业团队,共同指导不同方向的多名本科毕业生。教师团队应对指导的学生进行面对面辅导,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薄弱环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掌握学生的设计进度,帮助学生提升设计质量[6]。这种指导教师跨专业组建团队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而且能够弥补部分院校没有设置一个将各专业课程串联应用的主导课程的缺陷,激励学生在平时对不同专业方向乃至跨专业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为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提供保障。对于考研、考公务员的学生,指导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将此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为毕业设计选题范围,让学生把在项目中发现的问题凝结成毕业设计课题。这样既能让考研、考公务员的学生尽快寻找到毕业设计题目,与今后的学习、工作顺利衔接,又能很好地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使研究具有连贯性。对于在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指导教师应加强与实习单位行业导师的联系,相互交流,共同完成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一方面,指导教师要与行业导师根据企业需求共同拟定毕业设计题目,说明选题的意义、目的、主要内容[7],报学校审批。另一方面,指导教师需要协助行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中的技术难点、设计优化等工作。这样,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可保证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3.学校管理方面。本科院校应加快毕业设计教学相关制度改革,使毕业设计教学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当前,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多开设在第八学期,而企业招聘工作提前到第七学期。因此,毕业设计环节相对于学生就业进程而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学生的毕业实习时间为4至6周,一些企业害怕干扰生产秩序,不愿意安排给学生具体的实习任务,以致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本科院校应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将两者开设时间提前到学生大三暑期,延续到整个大四学年,不做具体的时间界定。这样可从时间上保证学生能够认真、充实地完成毕业实习,寻找毕业设计选题,还能加深学生与实习单位的联系,帮助优秀毕业生被实习单位留用,实现“预就业”。本科院校除了通过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毕业实习平台,还可以大力建设产学研平台,以项目化教学为载体,以教师工作室为教学小组开展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学工作。通过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院校能够根据企业的要求建设与调整教师工作室,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院校校外实习基地数量不足、质量不佳的问题。针对部分青年教师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院校可以实施“走出去”战略,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锻炼,加强业务能力,为今后创建工作室打下基础。在毕业论文考核形式上,本科院校应结合市场需求,一改以往说明书式的毕业论文,采取设计文案形式。这样可让学生的毕业论文向真正市场化设计汇报文本靠拢,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同时也可激励学生注重培养自身的综合人文素养。在毕业设计答辩环节,本科院校应大力改进相关模式。部分院校的毕业设计评价主体为本校教师,对于学生的设计是否具有实用价值缺乏足够的观照[8]。本科院校应聘请企业设计师参与答辩,严格把好答辩关。本科院校应把毕业设计答辩塑造成艺术设计专业年度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让低年级的学生观摩毕业答辩,营造学术氛围。在具体方案评价环节,本科院校可以借鉴市场招标环节,按照相关评分体系进行打分。最后,本科院校应将毕业设计展与企业招聘会衔接,将毕业设计展与学生就业挂钩。

通过上述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本科院校只要紧密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色,本着创新、务实的精神,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塑造学生的心理品质三个方面,改进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积极探索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三者一体化发展模式,就能有效地提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力。当然,提升毕业生就业力,也不仅仅是通过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就能完全实现的。笔者希望能抛砖引玉,让更多专业教师参与讨论,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架上做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娜.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9(35):142-143.

[2]雷培梁,连莲.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经验探讨[J].复旦教育论坛,2009,7(6):72-75.

[3]陈根.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73-75.

[4]姚莹,于艳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力对策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7):99-100.

[5]赵白云.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突破——以毕业设计为案例[J].才智,2019(24):19.

[6]孟俊苗,刘永健,汪海年,等.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及“3对N”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长安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20(2):11-13,26.

[7]黄克亚.校企合作助推工科院校毕业设计创新改革[J].电子世界,2020(3):5-6.

景观毕业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学校;实践教学;教学管理

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大学,应用型本科学校是培养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应用型人才的专门高等院校。通过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专业性强、实用性强、操作性强,能实现学生培养与社会应用的无缝衔接。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就是加强实践教学。

一、应用型本科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应用型本科学校是本科大学的一种类型。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普通本科学校,是地方所属本科学校的转型发展,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本科学校。同时它又不同于高等职业学校,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本科的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偏重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主要面向一线企业。应用型本科教育既要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学生基础理论的教育,即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应用能力过硬,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高尚职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一)理论功底扎实。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新的实践活动。应用型本科学校,其基本属性是大学,因此应按照一般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开展教学活动。理论教学、基础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基础。组织理论教学、基础教学方能搭建大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夯实专业课程的学习基础,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知识贮备。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学校需要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其理论教学不能像研究型、教研型大学一样,理论课程占的比例那么大、教学内容那么深。而应该根据应用专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以服务专业宽泛够用为原则,构建理论和基础课程的体系。比如设施农业专业,是农科与工科相结合的专业。其教学的理论知识,应涵盖农学概论、设计原理与工艺、设施农业原理与应用等。与此相关的,还应开设高等数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学等相关方面的理论与基础课程。这样才能夯实设施农业专业的理论基础,又为学生考研等后续发展作了大量的知识贮备。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有利于应用能力的培养。(二)专业技能过硬。培养专业技能是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关键所在。服务一线经济社会发展,无论是企业、社会还是乡村,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事业单位,都需要大量高水平、有技能、动手能力强的专门人才。这些专门人才的看家本事就是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既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更需要在仿真工作环境下不断地训练、实践和提高。因此,应用型本科学校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譬如应用型本科学校的航测遥感专业,这个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地理信息系统的环境变化,掌握扎实的测量、遥感、图表制作与数据分析技术。这就需要开设绘图技术、测量技术、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专业课。与专业课程相适应,必须建设调绘、控制、数字摄影测量、遥感图像分析等实验室、测绘室、仿真模拟中心。通过学生扎实学、刻苦练,才能做到专业技术过硬。(三)职业道德高尚。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实现职业理想的根本保障。立德树人,德是第一位的,每个行业都有其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就是从事这个专业必须具有的职业操守。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应用型本科学校应当按照这一要求,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所需要的,理想坚定、道德高尚、技能过硬的专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把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其次要加强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把个人发展融入世界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建设祖国、奉献社会结合起来。再次要注重职业精神培养,学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奉献一行。只有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更大限度地学习好发挥好专业技能,也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服务社会。

二、应用型本科学校实践教学的类型与作用

实践教学是多种教学形式的统称,目前并无统一的概念。笔者认为,实践教学就是根据各学科专业的人才培育目标,有组织、有层次、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化理论学习,强化应用能力的一类教学活动。这类教学活动具有开放性、现场性、全程性。主要形式包括:实验、实习、顶岗、科学研究、社会实践、撰写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同样是教学活动,同理论教学一样,教师、学生、教学缺一不可,岗位需求是实践教学的主导,教师和学生都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育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实践教学的条件和质量也是应用型本科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一)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验证教学,通过实验教学深化对理论教学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利用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开展实验,通过观察测定分析,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实验教学在基础课、专业课中应用非常普遍。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的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营养成份分析,都属于这类教学活动。其目的不仅是验证书本知识,同时还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仪器设备,进行测试、分析、调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二)实习教学。实习教学是指应用型本科学校(理、工、农、医)结合专业特点所开展的阶段性实验教学活动。实习一般在校内或校外实验教学基地进行,比如农科学校一般在实习农场进行,医学学校主要在实习医院进行。根据课程的进展,按教学计划,安排一定量的实习活动。通过实习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初步掌握一定的操作实践技能,并接受工作纪律、安全、文明、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如园林技术专业,就可安排在有条件的学校实习农(林)场及校园内进行,根据不同的课程安排不同的实习。植物学课程可观察不同植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的环境。园林保护课程可识别不同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可借助学校不同风格的设计,了解设计原理与实务等等。(三)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一般是在基本完成教学实习和学过大部分专业课程之后进行,是学生到专业对口的现场直接参与工作的过程。这种实践教学形式,是结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知识与技能,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并进一步获得感性知识,掌握操作实务,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顶岗实习使学生具有完全履行岗位职业能力,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岗位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国土测量专业的学生,结合正在开展的农村土地承包与分等定级,在毕业前安排到测量一线去顶岗实习。从熟悉工作要求、制定工作计划、选择测绘仪器与设备、组成工作班子和人员分工,到完成测绘任务,提交工作报告等,全程独立完成。通过这一工作流程,学生基本可以掌握土地测量与图纸绘制工作的全部技术,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四)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与设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实质和运动规则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探索认识未知,为发明创造新产品和研发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应用型本科学校不仅要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更要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因此科学研究活动也就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研究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根据专业要求,自选课题参加国创项目。还可以根据生产实践需要与企事业单位或实体联合,开展研究活动。通过科学研究,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够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更重要的是,还培养了学习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探索未知的创新能力。(五)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在校内外参加的一些实践活动。包括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加强对社会、专业、职业的了解与理解有很重要的作用,既锻炼了能力,奉献了爱心,又服务了社会。(六)撰写毕业论文。撰写毕业论文或做毕业设计等,是应用型本科学校重要的教学环节,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知识与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思维与方法。第一,撰写毕业论文是全面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第二,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一种综合展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巩固运用实践,充分展示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独立地开展资料收集整理、使用分析、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归纳的基本技能。撰写毕业论文是大学生结束大学生活,走向职场社会的重要标志,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及职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应用型本科学校实践教学与管理的思考

目前,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实践教学普遍得到重视,实践教学的学时安排,普遍有所提高,教学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管理措施也日趋完善。但与国家要求及社会需要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在人才队伍、条件建设、管理措施、安全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今后要逐步解决问题,弥补不足。(一)加强实践教学人才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的人才队伍包括专业教学双师型人才、实践教学管理人才和服务实践教学的工勤人员。由于对实践教学的不重视,实践教学教师在职称、待遇等方面偏低,从而影响了队伍的稳定、壮大和水平提升,造成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偏低、队伍不稳定,最终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学校的软肋。根据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应用型本科学校应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第一,应构建合理的队伍,建立以专职双师型教师为主体,学科负责人为指导的队伍结构。队伍应该由双师型教师、工程、实验系列的教师、技术工人组成。第二,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师素质。一是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学历层次,担任实践教学的教师应是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教学能力。二是应具有二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历,具有丰富的实践管理经验。三是具有工程师、讲师以上的职称,能担当创业创新教育的重任。第三,保持实践教师队伍的稳定。一是要制定相关政策留住实践教学教师,实践教学教师要求高、付出多,要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多关心这个群体的工作与生活,用待遇和感情留住人。二是改善实践教学的条件,为实践教学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与发展环境,激发实践教学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加大投入,鼓励实践教学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参与横向合作项目,不断提升他们的科研创新创业能力。(二)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实践教学条件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主要是指各类实验、实训、实习、实践场所的仪器、设备和环境建设。这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保障和支撑,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应用型本科学校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应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提高学生职业应用能力为评价标准,强化硬件建设,丰富内涵发展,打造特色亮点。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应注意把好几个关键环节,一是严把方案论证关,不同的实践教学需要不同的环境和条件。因此,实践教学的条件建设应与学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结合起来,做到严格按照专业要求,力求做到方案设计精准、规范、实用、针对性强。同时应兼顾学习、实习、实训和科研工作的需要。二是要把好招标建设关。招标建设是条件建设核心环节。要选择具有专业资质的招标公司和建设单位,选择具有专业经验的职业监理,同时校方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定期到现场检查,确保每个环节符合建设的专业要求、质量要求、安全要求。三是要把好工程验收关,严格验收是检查各项建设内容是否合格的重要环节。项目建设完成后,学校应组织实验教学管理中心、教学、科研、基本建设、资金、财务等部门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对照方案和建设合同,共同进行验收。检查建设内容是否齐全、建设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指标性能是否达标等。(三)加强实践教学制度建设。实践教学的管理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工作,管好用好实践教学场所是保证应用型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加强制度建设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实践教学制度与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学生使用规范、教师教学规范、场所卫生及安全管理制度等。但实践教学的内涵比较广泛,除实验教学外,还包括校内外实习、见习、顶岗、社会实践活动等。因此,应建设一系列与应用型本科大学实践教学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包括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规范、实验教学场所管理规定、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管理办法、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实践教学成绩考核评定办法、实践教学场所开放管理办法、实践教学场所安全管理办法、实践教学场所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有了完善的管理办法,才能做到实践教学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有针对性地管好用好实践教学资源,才能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安全进行,为应用型本科学校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提供坚强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坚持四个突出.人民网,2017.1.(第一部分).

[2]关于印发《中国矿业大学实践教育学科建设管理(试行)》的通知.中国矿业大学,2014.03.26.(第三部分).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二部分).

景观毕业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地方院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交通设计;道路设计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系统设计的检验。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主要是运用四年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完成交通规划、交通设计、道路设计或撰写专业论文;培养学生调查研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查阅资料、图纸、手册和编写设计技术文件的能力;培养学生建立理论联系实际、踏实、认真、严谨的科学作风,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全局观念和经济观念。鉴于地方院校的独特性,有必要对其毕业设计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适合地方院校的毕业设计组织形式,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完成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毕业设计问题分析

近年来,佛山市及珠三角地区城市交通、轨道交通建设大力发展,对交通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迫切,我校及时增设交通工程专业,于2013年正式招生。本校毕业生就业范围主要在广佛地区,从事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运营组织等工作。现有两届毕业生,共70人,其中2013级36人。2013级毕业生中做毕业论文者28人,主要对佛山市的常见交通问题进行阐述,如佛山市禅城区交通需求预测及分析,一环高速化对沿线区域交通组织的影响研究等。选做设计8人,主要进行公路初步设计。从提交的成果来看,设计成果质量更高一些,论文的水平普遍较低,如前期资料采集不完整、数据处理分析不充分、问题分析不到位、理论探索积极性差、创新能力不够等,甚至还存在抄袭、拼凑现象。鉴于2013级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对2014级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了改革,按照以做交通设计为主,做道路设计、论文为辅的方式开展,控制做论文的人数在10%内。

二、选题要求

题目应尽量结合实际,具有使用价值,一人一题,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题目的难易程度和份量要适当,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努力能完成任务。题目类型分设计(交通设计、道路设计)和论文两部分,其中交通设计包括改建与治理型交通设计和新建设施型交通设计,推荐进行改建与治理型交通设计,主要以佛山市本地的道路交通设施为对象,围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开展交通设计;道路设计资料来源于当地设计院,主要进行市政道路设计;论文主要包括对新领域、新技术、新理论的综述和探索,对已有理论或技术的拓展,对已有理论或技术在新领域中的综合运用等。本课程改革主要围绕交通设计进行,下文对改建与治理型交通设计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流程进行了重点阐述。

三、主要内容及设计流程

1.改建与治理型交通设计。选取佛山市本地已通车的城市道路为研究对象,选择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区域、一条道路或者是某个大型复杂节点,选择的道路应该满足以下三点要求:(1)区域:四条主干道路(或交通功能较强的四车道次干路)围成的区域,或者是本地交通复杂的老城区;(2)道路:道路应为次干路(双向四车道)及以上道路,应包括至少4个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有公交站台、出入口等交通设施;(3)节点:五路及以上、多种交叉类型或交通管理控制方式复合的节点,或是多级别、多功能的数条道路交汇转换的节点,或是大型综合性建筑项目(配建各类交通站场设施)的交通设计。具体设计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交通流优化组织设计;(2)横断面设计;(3)平面交叉口设计;(4)慢行交通设计;(5)公共交通设计;(6)交通控制及管理方案设计;(7)交通安全设计;(8)停车设施设计(可选);(9)交通景观设计(可选)(10)交通智能化设计(可选)。具体的设计流程包括以下几点:(1)确定研究对象。前期确定研究道路,收集道路等级、设计速度和道路主要功能等资料。(2)制定调查方案。对前期收集到的道路资料进行分析,明确实际的调查目的,从而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在调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好计划的安排。(3)开展现场调查。根据制定的调查计划以及收集到的道路资料,对道路交通量、行驶车速、排队长队、交叉口信号灯配时、交叉口车辆延误时间等数据进行调查。(4)数据处理与分析。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整理,探求现状交通所存在的问题。(5)建立交通模型。利用46VISSIM软件建立仿真模型,模拟交通系统的各种运行情况,对交通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6)方案设计。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7)方案评估,对设计方案进行测试及评估。(8)编制设计报告。编制设计报告及相关图纸。2.道路设计。道路设计要求学生对设计原则、设计要求和设计方法初步掌握;能运用基本知识进行实际工程的设计,能够熟练掌握施工图的绘制方法。道路设计主要包括路线设计、路基路面设计、施工图概算三部分内容。

四、过程管理

由于本校学生自律能力普遍不高,因此要求学生在专业教室完成设计任务,并有专人进行严格考勤,指导老师每周集中答辩至少一次。教师对选题、调查方案制定、数据分析、模型建立、方案设计各个重要节点成果进行逐个检查,满足要求后再进行下一步工作,这样可促进学生的紧迫感,控制毕业设计的进度,督促学生及时完成设计任务。

五、效果评价

本校2014级学生共34人,其中有30人进行改善型交通设计,研究对象全部为佛山市市区的实际市政道路,2人进行道路设计,1人撰写论文。从答辩过程及提交的设计成果来看,本届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普遍较高,无论是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有效性,设计图纸的完整性、规范性,还是文本排版的标准性都明显比13级学生好。答辩过程中回答的问题基本准确,部分学生提出的设计方案能有效地改善道路的运行状况,使得道路变得顺畅、有序、安全、高效。此外,本届学生就业很好,大多为珠三角地区交通工程行业的龙头企业。学生反馈,通过毕业设计,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迅速提高,用人单位也对这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与我校培养高素质的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契合。

六、结语

本文根据地方性交通工程专业的特点及本校2013届学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对本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进行改革,突出介绍了改善与治理型交通设计的要求,并通过2014级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对改革效果进行验证,研究成果表明,改革后的毕业设计内容务实有效,明显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汤文,郭颖君,邹兰林.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2015.

[2]刘明辉,肖新华.基于就业需求的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J].高教论坛,2016,(2):68.

[3]方海.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问题剖析与探索[J].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白玉,吴娇蓉.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下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多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7):164.

景观毕业论文范文篇8

植物景观的创造,仅靠一些自然的植物种类还不尽人意,要有丰富的植物材料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为此,园艺学科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选种、育种、创造新的栽培变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为了丰富植物色彩、体形和线条,垂枝类型的栽培变种越来越多,在园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从调查所得的我国现有的垂枝植物类型树种中研究分析其观赏特性,初步探讨了垂枝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1观赏特性

垂枝植物是枝条下垂向地伸展的植物的统称,如垂柳(Sal-ixbabylonica),绦柳(Salixmatsudanacv.Pendula),龙爪槐(Sophorajaponicacv.Pendula)等。毕业论文垂枝植物之所以备受人们的青睐,与其独特的观赏特性和生态适应性是密不可分的。它们耐旱、耐湿、耐热、抗病虫害,能适应各种温度变化,对土壤肥力也不苛求。同时,垂枝植物也为园林景观增加了特有的色相、动感和声音,这些特点有利于建造低成本的园林景观。

1.1形态和质地

垂枝植物最明显的观赏特征是其所有枝条自然下垂,形成伞形或蘑菇状树冠来展示其优美的形态。垂枝植物的枝条有不同的质地,有柔软纤细的垂柳,也有粗犷的垂枝北非雪松,可以给人带去不同的景观感受。

1.2动感和声响

在欣赏其优美形态的同时,我们还可以享受垂枝的动感以及风吹过时所发出的声响。微风吹过,大量种植在公园、道路边的垂枝植物,细长的枝条随风摇曳,就象海里的浪花一样,还发出沙沙的声响,象是在说着悄悄话,给人们带来与大自然的亲近之感;当微风吹过,种植在水边上的垂柳,细长而又柔软的枝条伸入到水里,随着清风轻轻摇摆着,让水面泛起一阵阵涟漪,仿佛一双巧手拨弄着一池秋水,别有一番风味。垂枝梅枝条自然下垂,花开时朵朵向下,宛若向水面探身弄影,用来装饰园林水景,无风时,纤秀柔媚的梅花,妥帖地融入温情一般的水中,可表现出一种如云飘逸的神采,表达着一种恬静的意境。起风时,碧水盈盈,和风拂拂,姿态更为动人。

1.3色彩

垂枝植物的叶色、花色、果色都很丰富多彩,叶色有终年常绿的迎春,有色彩极其丰富的垂枝榕、花叶垂榕等,还有常年叶片为红色的细叶鸡爪槭,入冬后叶色更为红艳,为冬季景观增色不少;垂枝植物一般在春季或夏季开花,花的颜色很丰富,有红色、白色、粉红色、黄色、浅蓝色等;有些垂枝植物的果实色彩也相当丰富,有红艳的宁夏枸杞,有粉红的垂枝桃等。

2垂枝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垂枝植物种类繁多,能在不同的生境下生长,在园林中应用范围很广。硕士论文在设计时,通过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充分发挥其自身形体、质地、色彩等自然美,可以创造出生机盎然、优美靓丽的园林景观。

2.1应用原则

2.1.1选材适当,适地适栽不同的植物对生态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和适应能力,环境适宜则生长良好,否则便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生态环境又是由各不相同的温、光、水、土等条件组成的综合环境,千差万别。因此,在栽培应用时,首先要选择适应当地条件的种类,即选用生态要求与当地条件吻合的种类。从外地引种时,最好先作引种试验或少量栽培,成功后再大量推广。

2.1.2自然美与意蕴美应用时,要同时关注科学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在满足植物生态要求,发现植物对环境的生态功能同时,通过植物的自然美与意蕴美来体现植物对环境的美化装饰作用,也是观赏植物应用的一个重要特点。垂枝植物种类繁多,姿态各异,通过叶、花、果在形态、色彩、芳香、质感等方面的特点及其整体构成,表现出各种自然美。植物以绿色作为大自然赋予的主基调,同时又以多彩的花、果、叶甚至整个植株发出清香、甜香、浓香、幽香等多种香味,引起人的嗅觉美感。植物除了自然美外,很多传统的观赏植物还富有意蕴美,其含义与通常所说的联想美、含蓄美、意境美等相近,其审美特征在于将植物自然形象与一定的社会文化、传统理念相联系,以物寓意、托物言情,使植物形象成为某种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载体,成为历来文人墨客、丹青妙手垂青的对象。在我国,这方面较为典型的垂枝植物有:垂枝梅、迎春、木香等。由于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载体功能,使这些植物在自然形态美的基础上又具有了丰富的意蕴美内涵。

2.1.3生态效应应用垂枝植物时,除考虑其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外,植物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是环境绿化的重要目的。垂枝植物同其他植物一样具有调节环境温度、湿度、杀菌、减噪、抗污染、平衡空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等多种生态功能。由于在形态上、生态习性、应用形式上的差异,不同的垂枝植物对环境的生态功能的发挥不尽相同。例如:在市区、工厂等空气污染较重的区域则应栽种能抗污染和能吸收一定量有毒气体的种类,降低空气中的有毒成分,改善空气质量。保持水土,则应选择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的树种。

2.2应用形式

垂枝植物的应用形式与内容要根据环境特点、绿化功能要求,结合植物的生态习性、物候变化、观赏特点选用适宜的类型和具体种类,也可根据不同类型植物的特点、设计和制作相应的设施,使植物、构筑物、环境之间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垂枝植物可与其他植物,包括乔木、灌木、各种花卉搭配,在庭院、公路、公园等地方的绿化中经常被使用,可群植或片植形成大面积的景观,亦可孤植。不同的绿化场所,垂枝植物有以下常见应用形式与内容:

2.2.1水边种植部分垂枝植物抗性好,耐水湿,适宜种于水边。医学论文水边种植垂枝植物,使枝条伸向水面,形成柔条拂水、低枝写镜的画面,树姿与水体相互掩映,虚实相应,深化和丰富了植物景观的内容,提高了园林审美情趣。可用于水边种植的垂枝类型树种有:垂枝梅、垂柳、绦柳等。龙游梅,枝条自然扭曲如游龙,别具风致,因干形奇特,也很适合水滨作点景之用。它那灵动、隽逸、活泼的形与神,在水的衬托下,往往随意成趣,常有神来之笔,令人浮想联翩。

2.2.2行道树大部分垂枝植物姿型优美,性耐修剪,适应性广,抵抗力强,因此可种植于公路、园路的两旁,细长柔软的枝条向下悬垂,偶尔随风摆动,并不时地抚摸着人们的脸,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在浙江嘉兴,那里的垂柳树体高大,经常被做为行道树使用。可作为行道树的有:垂枝南洋杉、垂枝桦、垂枝槐等。

2.2.3园景树垂枝植物的树形优美,有很多的观赏特征,可赏花果,观形色,可在庭院、公园中作为园中布局的中心植物景观,在栽植上可孤植、配植、群植。以单株形式配植的各类树木,对单株的观赏形状要求高。垂枝植物中常用作园景树的树种有垂枝雪松、垂枝槐、垂枝榆、垂枝榕、垂枝樱花等。

2.2.4垂吊花卉垂吊花卉极其迎合现代人美化和装饰室内的心理和要求,因为她有与生俱来的艺术格调,富有浓浓的梦幻感和飘逸感,她可以轻而易举将室内的环境布置得充满艺术氛围,焕发自然生机。垂吊花卉一般挂在较高处,以仰视观赏为主,基本的要求是枝叶繁茂,生长迅速,管理方便,观赏效果好,能很快成形。因此有些枝叶和花向下生长的种类是良好的吊盆材料。垂枝植物中可用作垂吊花卉的种类有绿之铃、倒挂金钟、垂枝石松、绿萝等。

2.2.5棚架棚架是园林绿化中最常见、结构造型丰富的构筑物之一。生长旺盛、枝叶茂密、开花观果的攀援植物是花架绿化的基本物质基础。垂枝植物中可用作棚架植物的有木香等。

2.2.6护坡、堡坎绿化护坡与堡坎绿化是城市立体绿化,特别是地形、地貌复杂多变的山地城市绿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堡坎、坡坎、堤岸等地段,可选用垂吊植物中的俯垂型植物植于坡坎顶部边缘,使其枝蔓向下悬挂,覆盖坡坎而起护坡美化装饰和绿化的功能。垂枝植物中可用作该类型的绿化树种有:迎春,连翘、云南黄素馨等。

2.2.7山石绿化在山石边种植一些垂枝植物,山石与婆娑的树姿二者相互呼应,更富自然情趣,如垂枝梅,垂枝鸡爪槭等。梅石相配,刚劲简洁,妙笔生花,石因梅而活,梅因石更绝,对比强烈,收效甚佳。

2.2.8盆景应用一些垂枝植物,经整形修剪,成为灌木状态,常用作盆景材料,如垂枝金花柳、垂枝龙爪槐等。

2.2.9大量片植或群植英国园林设计师提出过“没有量就没有美”,强调大量片植,垂枝植物秀丽的外形,若大量的集中在一块,将形成一个大面积的景观。职称论文垂枝植物中常片植或群植的树种有垂枝樱花、垂枝梅花等。

2.2.10其他用途不少品种可用作切花,用作插花材料,加工成为艺术品,可放在室内数年,如垂枝银花柳;也可用作盆栽,自由移动,放置在不同的空间里,快速形成优美的景观,如垂枝金花柳等等。

3展望前景

综上所述,垂枝植物是一类很值得推广的造景植物材料,它特有的观赏特性及生态适应性决定了它在园林中的应用,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应注意到垂枝植物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垂枝植物的培育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大部分品种应用主要集中在特色景观营造中,而且,目前还有很多垂枝树种处在苗木繁育阶段,在规格和数量上都还不能达到供应市场的要求。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垂枝的变异性状都值得培养。有些树木例如大叶杨培养出来的品种,完全不具备垂枝树木特有的观赏价值,因此对其市场前景的估测并不乐观。垂枝型树木的选育有几点值得注意:一般而言,要求植物的冠形为伞形或扁球形,其开张的树冠利于达到遮阴的功能;其次就是对枝条姿态、颜色以及叶型的要求,这也是影响垂枝植物观赏效果的重要因素;最后还要综合考察该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如抗逆性等。

随着回归自然意识的深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垂枝植物重要的应用价值。工作总结我国应大力发展垂枝类型植物,同时,建议科研单位加强垂枝植物的育种工作,尤其是在选育观赏价值高的新品种这方面。垂枝植物的种类繁多,情调各异,应用空间广阔,加强对它们的开发、研究与推广作用,将对人们生活增添无限风采。

参考文献:

[1]熊济华,唐岱.藤蔓花卉.攀援匍匐垂吊观赏植物.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7.

[2]赵锡惟.垂吊花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

[3]苏雪痕.植物造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1.

景观毕业论文范文篇9

一、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方向性有待争议

众多艺术高校面对设计专业是否打通基础课程教学平台问题各执己见。老牌艺术院校本着基础课程作为迈入艺术类院校的门槛,主张保持传统绘画及三大构成的教学方式。但作为学院主创专业的设计院校以及综合院校中开办的艺术设计分院却开始探讨专业的设计知识是否应该作为传统绘画及三大构成的指引者。在专业联考为基础保证之上直接将设计专业所需的表现手段和设计思想贯穿其中。这两种极端的教学态度我们不妨站在院校历史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固然有扬长避短的趋势。以笔者所在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将突出空间、体量,以及大尺度的比例关系作为具有专业特点的素描课程主体;将突出造型特征、表现场景以及运用其他工具表现色彩关系作为具有专业特点的色彩课程主体;将景观平面布局的色彩搭配、室内使用色彩的比例关系、建筑形体的组合关系作为引导,将专业特点置入三大构成中,形成具有环境艺术专业特点的构成基础,建立多元的教学体系,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是高校艺术类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艺术设计专业(环艺方向)课程设置现状

上世纪80年代末期,让全中国艺术类高校将室内设计或景观设计等相关设计专业称呼改名为环境艺术设计,这一命名在多年来不断受到专家的抨击和争议。一个可以涵盖室内外的专业名称是否能让本科艺术设计院校在四年时间里,完成全方位对学生的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知识的培养。各个院校在效仿后也不断发现了诸多因更名而导致的专业教育问题。如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辐射面无法实现环境艺术设计包含的所有设计方向和专业知识;四年制本科无法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有门类知识做系统、全面的,且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虽如此,环境艺术设计的宽口径依然是很多新设立的艺术设计高校的重点专业。这一现象也说明了:一方面在宽口径下学校可以根据教师队伍情况、教学条件、市场发展倾向等等随时对培养计划做出相应的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下设分类的市场需求的修改方案;另一方面对于如今现实的膨胀性扩招的现状来看,环境艺术设计这一笼统的称呼更有利于在考生心中提升课程丰富、专业全面等等信息。就笔者所在院校该专业涉及建筑、景观、室内三大主体课程的课时量可以说是平分秋色。加宽就业面与迎合市场需求似乎成了导致这一课程设置结果最有力的说明。

三、专业课程应对市场的关联性

从以上开课设置情况看基本已经将本科毕业生在面对市场时的就业选择都包含在内了。但经过多轮的教学来看,就业方向虽已明确,但是教学的深度如何控制、学生成绩如何经得起市场的检查,都无法得到最为客观的标准。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在指引学生完成各单元设计时都起到了规范性的作用,但决定教学质量的好坏以及学生的单元设计是否具有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水准有两个关键的要素。一是教师队伍建设。现如今绝大多数艺术设计高校的任职教师学历最低标准是硕士,众多硕士毕业生没有经过市场的跳板直接转变为高校的教师,位置的变化使这类教师没有经历设计行业中的行业运作流程、运作模式、设计的评判标准、设计完成的期限压力等等。这样会导致学生无法获得较为权威的或者是市场需求的设计思想。但是实践课程的介入解决的依然是将设计深入问题,并非能根据设计选题找到正好适合的施工现场给学生做现场分析,而且课程实践对设计专业课程的延续作用来看,教师的实际经验又一次成为该课程实践是否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评价标准。二是学生在专业课程上表现出来的创意能力较差。创新思维的缺乏与面向全国大面积不断扩招,生源质量下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艺术类招生的门槛设定往往被与大文大理无缘又想挤进大学校门的考生越踩越低。这类因此进入设计学院的学生对艺术的了解浅薄,审美的态度模糊,对创意的思考毫无道理,对自己的设计的好与坏完全无法评价。“创意毫无质量可言”是现在很多艺术高校教师面对学生的设计作品时给出的结论。专业课随后跟进的实践课程中,大部分学生又会因为实践课程并没有特别严谨的时间要求而对自己放松,只是以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完成课时。

四、常规实践课程对专业课的辅助作用

常规实践课程对专业课的辅助作用是否得到充分体现需要根据以下三个层面判断。

1.实践课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是否得当比如专业基础课程《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大纲举例,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总课时48学时,根据理论难度和范围,所需课时达到36学时,后续教师会用一个小型建筑单体设计作为检验学生学习质量的考核,学生完成考核作业时间为12学时。从工作量看,12学时无法完成,按照该课程设计,结束该课程必须在后紧跟课程实践,用课程实践的学时数来完成后续考核内容。该教学方式的设计一是为了满足专业课程能全面但不超出应有的课时量,而是为了实践课程能有丰富的课程内容。该课程实践紧随建筑设计原理之后虽然解决了考核作业完成的问题,但是同时也发现,学生的设计作业依然只有教师作为单方评价对象,并不能通过教师评分确定该设计是否符合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以及该设计是否具有实际操作和实施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学生仅凭完成该设计并得到了较高的成绩,依然无法证明市场对该生专业能力的肯定。

2.专业考察是否是专业课程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元素的来源一般专业考察为两次,第一次为第二学期结束后的暑假,为期三周。行程前,学生小组拟定可能产生的调研课题,行程中根据课题收集相关信息、照片和访谈,返校后将研究课题制作成调研报告。第二次为第六学期中。行程中每日速写要求,返校后提取地方特色的传统元素,做以提取元素为符号的小型建筑单体设计。该课程实践安排在第五学期,本学期课程有房屋建筑学、建筑设计原理、建筑制图等。因此该实践课程的考核作业可以根据前期课程完成设计。总体来说该课程的安排能保持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性,但是问题同样也出现了,提取元素虽得到了运用,但是对于元素提取的准确性、运用的合理性以及建筑单体是否可以得以实施也无从考证。

3.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是否能体现本科四年知识的综合运用毕业设计应能运用大学本科四年专业知识,通过有效的表现手段、丰富的论据支持,将设计主题表现得全面、深刻,有一定创意。根据毕业设计出图质量基本可以看出四年的教学成果和四年教学过程中的缺陷。通过毕业生的信息反馈,通过毕业设计顺利找到景观公司并短期内进入设计工作阶段工作的只有少数。毕业设计没有实践经验的,转行从事其他工作的40%,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工作的毕业生,初进设计单位没有经过培训的几乎没有。以上三个层面说明艺术设计专业(环艺方向)的实践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教学要求,也解决了专业课程课时量不足的问题,而且也能让学生在考察课程中学习和掌握不同地区的风俗和人文,并提炼可以运用的设计元素。第三个层面,原因在于绝大部分设计单位对于本科毕业生的概念设计表示出的是无法使用和超出实际的评价,但也必须承认,对于某些国内知名设计单位和跨国设计单位对于高校毕业生的概念设计有一定的热衷度。但从最后多次修改才将设计真正实施,也同样说明了,常规实践课程,无论是否迎合了相应的专业课程,或是概念设计的被采纳,依然反映出了本科四年中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具有市场评判标准的实践课程用以提前检验学生的设计创意和综合能力。

景观毕业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园林;不足;建议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论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

1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2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

世俗。

2.3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3.1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事实上,有许多城市正是运用了宏微结合的辨证方法而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合肥市就是一个较突出的例子。合肥市城市园林绿化的方针是以面为主,医学论文点线面结合。宏观上以居民区、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面上的绿化为基础,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利用护城河建成城市公园,形成了环绕旧城区的绿色“围墙”,改善了旧城区的生态环境。微观上打破块状公园的概念,将城市综合公园解体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生活空间中,提高了基础绿化的艺术性;对组成环城公园的“包河⋯银河⋯稻香”等景区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使之四季有花四时有景,各具特色各领风骚,充分体现了传统造园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成为真正的园林艺术而不只是简单的绿化造林。同时重点搞好城市的血脉——道路广场的园林绿化,建成若干条有静有景、优美舒适且富有安全感的园林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多种功能,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合肥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宏观与微观完美结合,兼顾绿色环境质和量的风景园林才是现代城市园林发震的主流。

3.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3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3.4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3.5以人为本原则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6地方特色原则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4结语

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设计基础是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林学、植物学、环境生态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知识。所以,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赵兵.宏观化与微观化—转型期中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理念[J].城乡建设,2004(8).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