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园林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9:10:37

景观园林论文

景观园林论文范文篇1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现代景观设计与中国古典园林在形式、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分析与对比,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发展与创新等多个层面意义和作用,使中国园林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并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

现代景观设计的前身是园林设计,其最基本、最实质的内容还是以园林为核心。追根溯源,园林在先,景观在后。园林经过圃—囿—园三个阶段的形态演变,到现代有了新的发展,有了规模更大的环境,包括区域的、城市的、现代的,综上加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关注的景观。

在众多形式和风格殊异的园林设计中,中国的园林以善于表现情景交融的自然景色在世界园林中独辟蹊径,对世界园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至今日,有增无减。欧美之园林,以刚制柔,以建筑物为中心,园林陪衬。布局亦受阿拉伯对称和硬直边的影响,使有机之体略显僵化;而日本园林以禅为主干,发展至今,渗入宗教哲学色彩甚浓,园用以助静思,多以静观,少为生活之用;独中国园林可思可用,可观可游,既可脱凡俗,又能使游人置身其中而不损园林之神貌。

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是整个世界和各民族发展的一大动力,可以说,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同样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园林风格也可以互相借鉴,但是,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搬移”在景观规划中必定会产生一些没有生命的景观垃圾,现阶段对各种园林风格的拿来主义,使得我国现代景观设计没有自己的特色,模仿痕迹严重,而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外来园林风格带来一些副作用恰好能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粹中得到解决:

一、景观设计的过于平面化

人们往往惊叹于设计图纸平面图案的美妙绝伦,但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然中国园林注重空间变化,讲究竖向尺度,重视与人的交流与对话。不同境界的次要景象围绕着主要景象,形成一个主次分明,景色多变的园林景观。每种景象本身又是一幅立体式的空间画面,随着观赏方位和角度的改变,都会使画面变化。通过并对景象进行详尽的分析比较和组合,设计出几条最佳的游览路线。这些路线把各种最佳动态观赏点和静态观赏点有机串联在一起,使所观赏的景象形成一幅有开合变化、虚实对比和节奏韵律的、统一的连续画面。现代景观设计者应该把握这其中的设计思想,在设计中把实际情况和平面图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一开始就能从空间的角度、与人的交流方面考虑其设计,这样的设计才能散发出勃勃生机。

二、景观设计过于孤立

这里的孤立是指设计的东西没有与周围的环境和本身的地理条件联系起来。现在的一些建设者常用的方法:先整出一大片平地,然后把景观安排在视线最好,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位置上,原有的天然石块被推土机埋葬了,原有的涓涓细流泉水都填平了,水进入了地下管道,肥沃的表土连着野花都用洗过的砂砾覆盖,引来一些外来的树木花草代替了原有的植物景观……,这样的“人造的天堂”。实际上是破坏了自然面貌,造成与四周极不协调的“风景污点”。中国园林却崇尚“自然”。从老庄思想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都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计成在《园冶》中论及叠山时,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是把“自然”作为园林景象创作的原则和艺术标准。

景观建设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它是亿万年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协调,利用起来既省工力又有丰富的自然情趣。景观设计师在设计规划中要借鉴一下前人的思想,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向自然风景学习。自然界创造的风景,在宏观方面要了解它的地质构造,了解地形和水系的依赖关系,了解它的形态表现。有一定的熟悉以后,再进一步纪录自然风景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如果是准备利用开发的自然风景,还要进一步详细调查,要以土地的自然属性来决定它的用途。如果不加调查就武断的决定,它的利用就会遭到失败。

2.要远近结合。自然地形在必要时可以容纳人为的设施,其中包括各种人文构景。在时间上要远近结合,为考虑将来的发展应留有余地。比如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如果设计者没有调查清楚地块的性质,将要拍卖出去的地块当作永久地块进行系统的高造价设计,而不是以临时绿化代替,那么无疑造成了人力和财力上的浪费。在空间上也要远近结合,因为任何一个人文构景既用来观赏风景,又被远处的游人观赏,这也正是中国园林中所说的“借景”的艺术手法。“得景无拘远近”,“嘉则收之,俗则屏之”。借景借得巧妙,就能形成美丽的画面。

三、景观设计内容与思想的苍白

这一点有两层意思:一是设计者本身为建景观而景观,根本就没有想到能结合文化来做点文章;另一是设计者在设计前了解了很多历史文化的东西,在设计说明中也很好的把这些运用进去,并给了它一个响亮的主题,但在最终施工结束后,人们根本不能感受到一点文化的气息,甚至与设计意图大相径庭。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把实际的设计与设计思想融为一体。我们自己在学习西方园林的过程中把它的本质和精神丢掉了,只是模仿了一点形式,没有文化底蕴的设计未免显得单薄没有生命力,而且也不利于整个城市,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这一点在中国园林中又被诠释的淋漓尽致。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也就是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园主所向往的,从中寄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它通过园主对自然景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炼,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情感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导和深化,使观赏者(包括园主本人在内)在游览观赏这些具体的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激发联想,对眼前景象进行不断的补充与拓展,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感、观念,甚至直觉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享受到审美的愉悦。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不可能像古人一般整日赏花饮酒,闲情雅致,也不会产生那么多丰富的情感。但作为社会整体的一员,必定时刻与周围的一切产生联系。好的设计能洞察人的情感,体会文化与哲理的审美,其必将与社会单体产生更多的共鸣。

综上所述,中国园林仍然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并应该在现代景观规划中得到新的补充和发展。可以相信,一门新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学将在社会主义现代景观建设的发展中逐渐充实、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景观园林论文范文篇2

1《计算机辅助园林景观设计》教学现状

主要教学内容大多数学校选用AutoCAD、3dsmax、Sketchup8.0、PhotoshopCS5(PS)4款软件。从教材上来看,部分学校选用“单行本”,即一款软件一本书;部分学校选用“二合一”、“三合一”、甚至是“四合一”教材,即4款软件安排不同的章节,混合选编。课时安排有的是三学期完成,有的安排两学期甚至一学期完成。学校授课顺序是按园林设计制图工序,即平面设计、三维建模、渲染和后期处理4个模块教学。首先学习AutoCAD,然后学习3dsmaxa或Sketchup8.0,最后讲授PhotoshopCS5(PS)。教学实例多由任课老师随机选定,种类繁多,很不规范,课后练习题不统一,考查考核标准很不完善,这些都需要改进。由于时间紧、教学任务重,现阶段老师都是少讲理论,基础理论实用够用就行了,主要以实战演练、案例教学,如选择校园绿化案例。因此校园数字模型库就不可缺少,开设园林及相关专业的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校园数字模型库。而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还是空白,为此本课题作了这方面的工作。

2《校园数字模型素材库的创建与应用研究》的意义

2.1可以丰富学院教学资库。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课程改革提倡“教、学、做”一体化,将教育的核心由原来的重理论、轻实践向重视技能教育、职业教育方向转变。用实战案例进行教学,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校园景观数字模型为其提供了一大实践教学平台。2.2加快《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团队意识《计算机辅助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改革,倡导项目教学和“教、学、做”一体化,其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目前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对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学生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计算机辅助园林景观设计》教学改革设计中,强调设计团队协作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这样一个完整的流程,既锻炼学生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技能,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学生互帮互学,增强集体荣誉感。2.3为学院绿化美化亮化提供理论依据。学校建筑、校园景观都要经常不断更新改造、绿化美化亮化,这就需要以校数字模型为依据,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原理进行设计、观察、修改、完善,最后定稿,这样可以少走弯路,节约时间,节省投资。2.4为学校对外宣传提供平台学校在招生和对外宣传时,要经常展示学校的精神风貌,常用图片、效果图及三维景观动画,这就需要提前建立校园数字模型,在需要时经过再加工就可使用。

3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

3.1研究目标。(1)根据《计算机辅助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完成“校园景观数字模型”案例教学内容和全过程;(2)编写出“校园景观数字模型”教学教案及课件;(3)制作出校园景观平面图(CAD文件/PS文件)、三维数字模型(3dsmax文件/Sketchup文件);(4)制作出校园平面布局图、鸟瞰图、若干张效果图和3~5分钟校园漫游景观动画。3.2研究思路与方法。课程改革设计中,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式模块化教学为思路,用“教、学、做”一体化来实施教学全过程,把每个绘图软件按知识体系划分成多个模块,进行实例教学,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软件的工具和命令。实例紧密结合校园景观数字模型和园林景观构件,这样既生动又实用。具体操作上把校园景观模型划分成若干个单元,分组、分期、分批处理。校园数字模型用到的知识点和教学软件有:Auto-CAD绘制园林设计景观设计方案和施工图、3dsmax绘制园林小品和构件、AutoCAD+PS绘制平面效果图、AutoCAD+3dsMax+PS绘制三维立体效果图、Auto-CAD+SketchUp+PS三维效果图绘制、Vray、Lightscape、SpeedTree插件、园林专业软件“佳园”、Luion后期动画软件。

4完成的成果

(1)校园景观数字模型在园林设计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教学论文。(2)校园景观数字模型在案例教学模式在学院同类课程的推广。(3)编写出“校园景观数字模型”案例教学的文字教案。(4)制作出“校园景观数字模型”案例教学课件。(5)制作出校园景观:平面图CAD文件(.dwg);平面图PS文件(.psd和.jpg);园林树木素材图片(.jpg和.png);园林景观小品包括石桌石凳、座椅、景墙、景石、凉亭、水榭、栈桥、路灯、路牌、垃圾箱、雕塑等(.max和.skp文件);三维数字模型:学校大门、图书馆、行政楼、教学楼1-7号、实验实训楼1-4号、公寓楼1-7号、后勤楼、餐厅、室内体育馆、体育场(.max和.skp文件);(6)制作出校园平面布局图、鸟瞰图、若干张效果图和3~5分钟校园漫游景观动画。

参考文献:

[1]王晋芳.“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以“现代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教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3):61-63.

[2]赵春春,谭文非,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的探索--以《园林景观计算机辅助表现技法》课程项目法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49(12):214-215.

[3]蒋小平,张学玲,吴晔,等,《计算机园林景观动画》实战演练教学法研究[J].现代园艺(园林版)2013,20(10):220

[4]赵娜,高校艺术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田[J].艺术教育,2009,(4).

景观园林论文范文篇3

1、往往作为附属配套工程出现,其规模较小,且工程量零星,工作面分散,大多要等待主体工程结束后才可进行施工,不利于施工组织、管理,进度控制;

2、它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各专业相互配合的综合建造技术,它从设计到施工阶段,都着眼于完工后的景观效果,总目标是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具有园林意境园的绿色空间;

3、园林产品不仅追求功能价值,更讲究艺术性,其施工过程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需要施工人员在充分体会设计理念前提下,发挥其创造力,筑造最佳的景观境界,而不能仅仅是按图施工,施工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二次设计;

4、园林绿化工程特别足绿化种植工程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必须遵照植物的自然生态习性,选择最佳的施工时机。营造良好的植物景观,反之完全违背自然规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得不偿失;

5、园林工程所用的材料,除了须符合有关的技术标准外,还要满足美观要求,如植物材料不仅规格符合设计要求,冠形、姿态还需具有观赏价值,才可作为工程材料使用;各种铺面材料除强度、规格符合规范要求外,色泽、纹理还应具有装饰、美观效果;

6、同林绿化工程作为一种室外工程,环境条件对其有较大的制约作用,连续阴雨、高温酷暑、严冬寒流等不利气候条件都会对其进度、质量、费用产生影响,具不可控性;

7、一般综合性的园林工程施工程序是,先理山水,改造地形。辟筑道路,铺装场地,营造建筑,构筑工程设施,后绿化种植,养护管理。

二、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中的质量控制

目前在园林景观工程实施过程中,普遍推行了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它一种高智能的技术服务,遵循科学准则,以科学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障,为了更好地提高监理质量,要针对园林景观工程的特殊性,在其质量控制上有其侧重点:

1、控制要素: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五个方面,园林工程质量监控要着重这五个方面的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人的因素是影响园林工程质量的第一因素,园林工程的实施,往往不能按图纸生搬硬套,而需要通过管理者、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设计的最佳理念与境界,因此监理工程师需要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专业工种的资格审查工作:其次,材料因素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基础因素,而园林工程材料种类繁多,而且新材料层出不穷,更拥有植物这种活体材料,对材料的质量控制除遵循一般建设项目控制原则、方法外,还要注重材料具有艺术价值,如对苗木质量的控制,工程所用植物,除品种、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孤植树尤应注意树型、姿态观赏性要强,列植树要高度、姿态较为均匀,监理工程师须严格把关,不合格的植物材料坚决不能使用:影响工程质量的“方法”指的是施工过程中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施工工艺、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监理工程师应从施工准备阶段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开始进行监控,施工组织设计应符合以下条件:针对工程实际。从不同专业出发全面分析,综合考虑,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尤其要注意其中是否报包含反季节栽植措施、苗木养护计划措施等的审核;对专业性较强的分部工程,如假山、喷泉、园林建筑、广场铺装等还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审批后才可付诸实施:经在实施过程中,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审批过施工组织设计实施,确保工程质量;再次,园林工程机械、机具是影响工程质量不可疏忽的因素,主要分为:园林土方工程机械、种植养护工程机械、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等几大类,作为监理工程师,应以园林施工机具的型号、机械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以及使用方法、操作技术作为控制要点;最后,环境是影响园林工程质量的客观因素,园林工程的建设发生在室外露天,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环境因素对其产生较大的制约作用,尤其是夏季高温暑热、冬季寒流、干旱、反季节施工等将对绿化种植工程质量产生极大影响,监理工程师应要求施工单位结合工程特点和当地气象条件,预见不利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在施工方案中就制定有效对策,避免不利情况发生时,措手不及。影响工程质量:又如不同的植物品种所适应的土壤ph值相差很大,监理工程师在监理过程中应根据土壤检测报告,要求施工单位针对性地换土或对土壤进行改良,保证植物的生态要求和土壤的生态特性统一起来,植株才能长势良好,提高绿化工程质量。2、园林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依据是设计图纸及验收规范等,园林绿化工程讲究艺术性,而某些方面施工图纸不能完全表达,设计者可能只提供其设计意图,要达到的景观效果的文字表述,具体实施时,还需要通过施工技术人员在完全理解设计意图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设计,因此监理工程师需要深入下去,跟随设计思路,深刻领会设计精髓。同时帮助施工方制订施工预案,并取得业主、设计单位的认可,最终实现设计的理念与境界。如中国园林中广泛应用的假山、置石,体现了“体现了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一般设计图纸中只提供假山定位、大概体量、石材质地等信息,监理工程师应要求施工单位制定专项方案指导施工,施工中把好艺术观,使其施工始终应贯彻设计意图,又要有所创新,而不只是照搬图纸,以取得最佳的环境艺术效果;类似工作在不规则自然种植、自然式水景、园路工程、雕塑装饰等施工中大量存在,均应列入监理工程师质量控制的重点内容;园林建设工程质量控制标准是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但目前管内尚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独立完整的园林建设工程质量控制标准,1999年建设部的《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和各地区绿化工程施工、验收规范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园林工程质量标准,但其主要是绿化工程。少量涉及园林古建、假山叠石、园林养护工程,园林土建内容很少。在监理实践中通常参考执行建设部颁布的《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但参考执行到什么程度,哪些适用,哪些不适用,没有统一的规定,没有法规依据,不具权威性,不便于质量标准的贯彻落实,这种局面迫切需要改变,尽快制定出够反映园林建设分散性、综合性、艺术性强等特点的工程质量标准,以提高园林建设工程质量,促进园林行业发展。

3、园林工程质量控制应贯彻“验评分离、强化验收、完善手段、过程控制”的原则,针对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结合监理规划的要求,制定质量控制的实施细则,以预控为重点,对施工阶段采取定期、不定期的巡视、平行检验、旁站等控制手段及方法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不利因素。

三、结束语

园林绿化监理人员从工程施工到工程竣工验收要做到全过程跟踪,发现不合格材料、工序、产品做到及时整改,要保证园林绿化工程每个环节不出问题,从而保证了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另外,在园林景观建设初具成效后还应加强园林景观的管理与维护。管理是个重要环节,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出现前功尽弃、劳民伤财的后果。必须要设专人常年管理,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确保园林景观得到专业的维护和保养。

景观园林论文范文篇4

[论文摘要]:我国园林景观工程追求的是一种隽永含蓄、深逼空远的意境。目的在于增加园林的空间层次,使一幅幅画景不断地展现在游人面前。各景区、景点看似零散,实以因路为纽带,通过有意识的布局,有屡次、有节奏地展开,使游人充分感受园林艺术之美。本文针对我国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特点及质量控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中国山水画追求“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边走边赏边构思的民族传统的方法,表现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任其高低远近、角度和视点的自由观察,集人自然之精美于方寸之中。中国山水园林犹如画幅一样,集大自然之精美于一园。在组织时间和空间的游览路线中,任其高低远近、角度和视点的转变,都观赏到如诗似画的园林景观。

一、园林绿化工程相对于一般建设工程的特点

1、往往作为附属配套工程出现,其规模较小,且工程量零星,工作面分散,大多要等待主体工程结束后才可进行施工,不利于施工组织、管理,进度控制;

2、它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各专业相互配合的综合建造技术,它从设计到施工阶段,都着眼于完工后的景观效果,总目标是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具有园林意境园的绿色空间;

3、园林产品不仅追求功能价值,更讲究艺术性,其施工过程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需要施工人员在充分体会设计理念前提下,发挥其创造力,筑造最佳的景观境界,而不能仅仅是按图施工,施工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二次设计;

4、园林绿化工程特别足绿化种植工程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必须遵照植物的自然生态习性,选择最佳的施工时机。营造良好的植物景观,反之完全违背自然规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得不偿失;

5、园林工程所用的材料,除了须符合有关的技术标准外,还要满足美观要求,如植物材料不仅规格符合设计要求,冠形、姿态还需具有观赏价值,才可作为工程材料使用;各种铺面材料除强度、规格符合规范要求外,色泽、纹理还应具有装饰、美观效果;

6、同林绿化工程作为一种室外工程,环境条件对其有较大的制约作用,连续阴雨、高温酷暑、严冬寒流等不利气候条件都会对其进度、质量、费用产生影响,具不可控性;

7、一般综合性的园林工程施工程序是,先理山水,改造地形。辟筑道路,铺装场地,营造建筑,构筑工程设施,后绿化种植,养护管理。

二、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中的质量控制

目前在园林景观工程实施过程中,普遍推行了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它一种高智能的技术服务,遵循科学准则,以科学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障,为了更好地提高监理质量,要针对园林景观工程的特殊性,在其质量控制上有其侧重点:

1、控制要素: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五个方面,园林工程质量监控要着重这五个方面的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人的因素是影响园林工程质量的第一因素,园林工程的实施,往往不能按图纸生搬硬套,而需要通过管理者、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设计的最佳理念与境界,因此监理工程师需要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专业工种的资格审查工作:其次,材料因素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基础因素,而园林工程材料种类繁多,而且新材料层出不穷,更拥有植物这种活体材料,对材料的质量控制除遵循一般建设项目控制原则、方法外,还要注重材料具有艺术价值,如对苗木质量的控制,工程所用植物,除品种、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孤植树尤应注意树型、姿态观赏性要强,列植树要高度、姿态较为均匀,监理工程师须严格把关,不合格的植物材料坚决不能使用:影响工程质量的“方法”指的是施工过程中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施工工艺、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监理工程师应从施工准备阶段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开始进行监控,施工组织设计应符合以下条件:针对工程实际。从不同专业出发全面分析,综合考虑,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尤其要注意其中是否报包含反季节栽植措施、苗木养护计划措施等的审核;对专业性较强的分部工程,如假山、喷泉、园林建筑、广场铺装等还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审批后才可付诸实施:经在实施过程中,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审批过施工组织设计实施,确保工程质量;再次,园林工程机械、机具是影响工程质量不可疏忽的因素,主要分为:园林土方工程机械、种植养护工程机械、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等几大类,作为监理工程师,应以园林施工机具的型号、机械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以及使用方法、操作技术作为控制要点;最后,环境是影响园林工程质量的客观因素,园林工程的建设发生在室外露天,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

环境因素对其产生较大的制约作用,尤其是夏季高温暑热、冬季寒流、干旱、反季节施工等将对绿化种植工程质量产生极大影响,监理工程师应要求施工单位结合工程特点和当地气象条件,预见不利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在施工方案中就制定有效对策,避免不利情况发生时,措手不及。影响工程质量:又如不同的植物品种所适应的土壤ph值相差很大,监理工程师在监理过程中应根据土壤检测报告,要求施工单位针对性地换土或对土壤进行改良,保证植物的生态要求和土壤的生态特性统一起来,植株才能长势良好,提高绿化工程质量。

2、园林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依据是设计图纸及验收规范等,园林绿化工程讲究艺术性,而某些方面施工图纸不能完全表达,设计者可能只提供其设计意图,要达到的景观效果的文字表述,具体实施时,还需要通过施工技术人员在完全理解设计意图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设计,因此监理工程师需要深入下去,跟随设计思路,深刻领会设计精髓。同时帮助施工方制订施工预案,并取得业主、设计单位的认可,最终实现设计的理念与境界。如中国园林中广泛应用的假山、置石,体现了“体现了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一般设计图纸中只提供假山定位、大概体量、石材质地等信息,监理工程师应要求施工单位制定专项方案指导施工,施工中把好艺术观,使其施工始终应贯彻设计意图,又要有所创新,而不只是照搬图纸,以取得最佳的环境艺术效果;类似工作在不规则自然种植、自然式水景、园路工程、雕塑装饰等施工中大量存在,均应列入监理工程师质量控制的重点内容;园林建设工程质量控制标准是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但目前管内尚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独立完整的园林建设工程质量控制标准,1999年建设部的《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和各地区绿化工程施工、验收规范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园林工程质量标准,但其主要是绿化工程。少量涉及园林古建、假山叠石、园林养护工程,园林土建内容很少。在监理实践中通常参考执行建设部颁布的《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但参考执行到什么程度,哪些适用,哪些不适用,没有统一的规定,没有法规依据,不具权威性,不便于质量标准的贯彻落实,这种局面迫切需要改变,尽快制定出够反映园林建设分散性、综合性、艺术性强等特点的工程质量标准,以提高园林建设工程质量,促进园林行业发展。

3、园林工程质量控制应贯彻“验评分离、强化验收、完善手段、过程控制”的原则,针对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结合监理规划的要求,制定质量控制的实施细则,以预控为重点,对施工阶段采取定期、不定期的巡视、平行检验、旁站等控制手段及方法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不利因素。

景观园林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空间;尺度;视觉;环境;场所;园林

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theproblemswhichshouldbepaidattentiontoinlandscapearchitecturedesign:spaceorder,dimensionexpediency,artisticqualityofvisualeffect,ecologicalfeatureofenvironmentandcontainmentofthelieu.Theexplorationoftheseproblemsprovidesawideplatformfordesignerstoexpresstheirthinkingandbroadentheirhorizons,whichhelpsthemtakeeverydetailintoconsiderationtocarryoutlandscapedesignresearch.

Keywords:space;dimension;visualeffect;environment;site;landscape

从西方所罗门王子瑰丽的神殿到光怪陆离的荷兰风景油画,从中国的“囿”和“圃”到山水园林,“园林景观”这个富有魅力的词汇闪烁于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光鲜而璀璨。似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被其修饰的可能,步入当代社会,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以往单一设计视角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笔者以一个更为宽泛的和多样化的视角去探讨园林景观的设计策略,探讨的范围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空间的秩序性、尺度的适宜性、视觉的艺术性、环境的生态性和场所的包容性。

一、空间上的秩序性

(一)界定景观轴线

约翰•西蒙兹在其著作《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的可视景观一节中谈到了轴线,他说:“本质上讲,轴线是连接两点或更多点的线性规划要素。它总是被看作一个联结的要素。”[1]由此可见,园林景观轴线的界定是必要的。因为轴线的引入可以使景观系统具有方向性、秩序性。但园林景观不同于其他的景观类型,它更在意景观所创造的意境,所以轴线的形式有时是笔直的,有时可能是曲折的,但界定轴线的目的就是为了确立空间组织的逻辑顺序,以此契合于景观的功能需求,创造景观的场所氛围。苏州私家园林景观的曲折轴线就让我们体会到了景观空间的无穷变化,感知了景观空间带给我们的无限魅力。

(二)梳理空间内涵

如果说轴线是景观系统的中枢,那么景观涵盖的空间内涵就是附属于中枢上与人交流的媒介。每一个目的就是一种需求,每一种需求就意味着一种行为,每一种行为就必然决定着一种空间模式。梳理空间的内涵就是基于整理景观所承载内容的设计原则。只有明晰景观涵盖的内容,我们的空间组织才会有的放矢。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必须将景观所要涵盖的内容梳理清楚,进而根据各种内容赋予其最为适宜的空间模式。对有相互交叉的或是可以统一的空间进行编排,从而形成清晰的空间模式的组合关系。

(三)区分空间等级

当我们梳理出空间内涵时会发现这是一个关于景观目的罗列的庞大列表,要想在场地内同时包容如此多的内容有时是不切实际的。由此我们必须理清各种景观需求,明确它们之间的轻重关系,即明确景观空间的等级。这一原则的目的就是使我们在园林景观创造中正确地对诸多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取舍。明确空间等级的逻辑关系之后,我们才会清晰地利用场地,合理地进行空间的组织,甚至在必要时牺牲某一需求,从而保全景观系统总体的逻辑关系。在确定了空间的等级之后,还要明确空间的模式,将它们合理地归纳为一个个集合单元,然后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经过缜密的推敲,从而论证其是否有交集、并集或是相离的关系。

(四)确定空间序列

斯蒂芬•拉伯德和汉斯•罗易德认为:“空间的序列是一些连续的、独立的空间场所,他们之间以通道相连;人同时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空间。”[2]确定空间序列的原则是当我们明确了空间等级之后,通过景观序列的组织,给景观空间以节奏变化、韵律美感和弹性体验。确定空间的序列是空间秩序性原则的最后环节,其目的是深化空间的秩序,同时在正确的秩序基础上赋予景观空间形式上的美感,甚至使人们通过对空间的感知引发哲学意义上的思考。景观空间不仅仅需要高潮性的景观轴线与丰富的景观内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空间序列的处理将子系统景观空间合理地进行布局,就像优秀电影中高超而又巧妙的剪辑过程,使人们体会到景观的时间变化、强度更迭以及情景交织的过程,从而获得心智愉悦的体验。空间序列的处理就是解决空间与空间关系的艺术,空间之间是需要衔接的,而衔接就意味着机会,空间序列的艺术处理必然会增加景观的魅力,使景观在良好的逻辑关系中具有和谐与美丽的情感内涵。

二、尺度上的适宜性

(一)弱化人为压力

在《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一书中,阿摩斯•拉普卜特这样写道:“人们对于尺度的选择和陈述时,往往从大尺度的元素进入。”[3]我们对于论述尺度适宜性的原则也是依据这样的逻辑,从大的园林景观尺度到人的个体尺度。如何协调园林与人的关系,是创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实践中,避让与弱化是我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回应。这种方式也是尊重既有的自然环境,尊重发展的有机秩序。针对过大尺度的压力,我们采用谦逊的态度和顺从、弱化的景观营造手法。适时地协调尺度之间的和谐关系,以谦卑的姿态修正尺度对于园林景观的压力。(二)遵从场地功能

笔者已论述过景观空间的内涵,并将抽象内涵具体化,以便在实践中更加轻松地把握。同时必须明确空间与尺度的关系:尺度是数量的度,而空间是需要感知的,更多是基于人的经验。由此可以说,景观中的空间既需要数量尺度的纬度又需要空间感知的经验。基于尺度与空间的关系,在这里引出了景观中的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景观中的恒定尺度是指遵从于硬性功用景观的要求而产生固定尺度,而协调性尺度则是起到过渡与调和的作用,遵从于景观的功能是针对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之间的关系而提出的,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是恒定尺度景观之间的连接媒介。只有限定好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才会使景观系统运作流畅,才会契合于景观外延的需求。

(三)协调园林体量

景观组织紧凑、灵活,在尺度上遵从于园林对于景观的支配。在设计实践中一定要慎重地处理景观竖向界面及景观构筑物,尤其要注意它们自身的高度、体量以及对园林环境的影响。同时要注意景观空间的节奏组织,对于园林中的景观节点与景观空间尽量要谦卑一些,景观空间的侧界面要控制适宜,空间的强度也要适宜,以利于园林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的承接,而整体的景观系统则要注意适时地用比较柔化的界面对园林的总体空间尺度进行修饰,最终使园林的自然环境和谐地与景观共生。

(四)适宜人体尺度

无论探讨园林尺度、景观尺度还是设施尺度,最终我们的视角还是基于人的尺度。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感知是不同的,但有时感知的结果却是趋同的。可以认为,在尺度与“人”的关系中,“人”的概念应该是普遍性的,是人的社会群体。E.T.霍尔提出了人性交往的四种距离尺度:(1)亲密距离:人和人的距离小于0.5m,主要靠嗅觉和触觉,视觉并不重要;(2)私人距离:人与人的距离0.5~1m,触觉和嗅觉起到一定的作用,视觉起到主导作用;(3)社交距离:人与人的距离1~2.5m(较小),2.5~5m(较大)认知主要靠视觉和听觉;(4)公共距离:人与人的距离5~10m,这个限定根据文化社会或个人的因素有所不同。

人的视觉与听觉的信息摄取量占信息接收总量的90%,加上嗅觉以及社交空间等诸多因素,在边长为20~25m的立方体的景观空间范围内人们可以获得比较好的视觉感知来进行社会交流,超出此范围感知的强度就会急剧地下降,这一空间的容积范围也为笔者提出适宜人体尺度这一原则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视觉上的艺术性

(一)引用自然之美

引用自然之美有两层含义:一是借景于自然山水之美;二是借用自然本质之美。借景于山水是出于景观层次的创造目的,将秀美山川作为景观层次的远景引入其中,使视觉美感的空间拉伸至一个更为深远的层次。而借用自然本质之美是出于应用自然元素自身的美学优势创造景观,刘晓光在其博士论文《景观象征理论研究》中将美分为:形式美、具象美、意蕴美三个层次。[4]笔者提出的借景于自然、汲取于自然的设计原则正是期待契合于美的自然景观的视觉体验。引用自然之美,是关注美的意蕴,更是在意于亲近自然的美学趋向。引用自然之美也是在发掘自然景色资源,以一种熟识的美感赋予景观广博的胸怀,以借景的创作方法将大地理尺度的自然景观与人为创作的景观连接起来。

(二)创造界面之美

界面因空间而生,是界定空间的要素。界面之美是设计实践中视觉形式美的核心。景观中的竖向界面往往决定了景观空间的性格,而顶界面却是相对开放的。底界面的形式美关乎景观空间的整体美感,小面积的底界面也会影响到受用者的视觉感受,而竖向界面的形式美则关乎公众对于视觉美感认知的大部分体验,因为相对于单一的底界面与开放的顶界面,侧界面更充满着无限形态的变化与丰富的肌理表达。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是否可以让我们思索“意味”与“艺术”的深层联系?这种联系是否就是公众对我们实践中的界面之美内心中的美好震荡呢?车尼尔雪夫斯基说,莎士比亚也不能替代今天的艺术。确实如此,我们的界面之美是属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善良的人们,要为他们量体裁衣。(三)意会空间之美

空间之美在于空间自身的魅力给我们以情感的波澜,也在于空间和谐的尺度关系带给我们轻松、顺畅的行为方式。在园林景观中,意会空间之美的原则是抽象的,但确实是存在的,抽象于空间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园林景观的空间之美在于空间包容的一切,更在于空间自身是否能够唤醒人们对于这虚无概念的情感意识。意会空间之美是设计的原则,也是我们追寻的目标,但它却是滞后的,只有公众在景观中快乐享受生活与游憩之时,我们的空间之美才会真正美得其所。

(四)隐喻人性之美

在诠释景观之美设计原则的道路上,尽端无疑是人性之美。美最终要公众感知,隐喻人性之美是贯穿视觉的艺术性原则的核心线索和主宰一切景观创作的美学要义。人性之美,纯真、纯善。人性之美诠释了艺术追求的最高层次,不是美丽的形式,也不是深长的意味,而是打动人的心灵。隐喻人性之美的原则也就是我们景观视觉创造期盼的幸福的终点。

四、环境上的生态性

(一)尊重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观的确立是环境生态性原则的核心,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的价值观更是我们设计中必须尊重的观念,它应与人的社会需求、艺术与美学的魅力同等重要。从方案的构思到细节的深入,时刻都要牵系着这一价值观念。以这一观念回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这一观念支撑生态景观的设计;以这一观念影响着设计师和景观受用的公众,在设计与生活时尊重自然带给我们的生命的意义。尊重生态价值是一种观念的形成,并不能仅凭观念去解决景观中的实际问题,它更像是支配性的原则,让我们时刻有着关于尊重环境状况、理解自然的态度。

(二)接纳生态基质

美好的园林生态基质不得不使我们去积极地接纳,并成为我们景观设计中贯穿始终的线索。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有着许多关于大地理尺度景观的生态基质、蓝带、灰带等景观概念,这些大地理尺度的景观诠释着景观设计大环境概念的完美无瑕。从大地理景观的气候角度、从水系的生理感知角度、从生态基质的景观优势角度,我们都要细致地考虑。量身定做我们的景观,使自然的美好环境与我们的景观斑块更好地衔接,从而融为一体。

(三)修正场地环境

外界环境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景观的微观生态环境,其中噪声、尘土、建筑、季风、不良气流等都对景观的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修正景观的环境就是基于以上不良因素而提出的设计原则,即以景观的界面为媒介调解场地内的生态环境,如:通过营建高大乔木群景观阻隔噪声与不良空气;通过景观界面的营造疏导不良气流;通过场地内大量的绿色植物的引入降低场地温度,等等。修正这一原则以批判的视角观察场地的现状,而批判是否精准还要依靠实践中准确地发掘与不断地实践来加以论证。

(四)挖掘乡土资源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时而生。生态是对环境而言的,契合乡土正是从环境自身进行挖掘,从而探究环境和谐的本质。契合乡土决不仅仅是观念层面的意识导向,也不仅仅是泛泛的生态设计原则,它的要义在于解读乡土环境以此根植于景观设计之中,契合乡土的意义极为深远,不仅在生态环境的营造上,也延伸到经济、文化、美学等诸多的方面。契合乡土就是创造属于公众的美好园林景观环境,让人们真正地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

五、场所上的包容性

(一)包容宽泛群体

场所是传播情感的空间能量,我们希望这一能量能够最大化地给予公众。在实践中,我们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包容宽泛群体的原则,细致入微地深入到体贴人性的景观界面、毫无障碍的交通系统、充满绿色生机的休闲景致、高效舒适的景观。场所是情感的集合,而情感之中我们更要关注包容,一切景观营造的目的都以包容公众的受用质量为主旨。包容宽泛群体不仅仅是指导实践的原则,更是景观营造的价值取向。

(二)汲取地缘文化

可以说,文化是场所聚合的第一动因,也是各种行为起始的缘由。景观设计也正是基于“文化动因”这一内聚力,将地域、民族、历史以及生活中人们的文化积淀与生活模式转化成园林设计的素材和景观设计中空间组织的依据。无论是直观的视觉体验,还是行为及生活习惯;无论是物质构成的熟识感知,还是精神体验的似曾相识,关于场所感的认同,主要还是源于对地缘文化的认同,所以地缘文化的提炼深度与拓展广度决定了文化特质景观的品质,决定了能否得到公众认同。

(三)呼应心灵需求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亲近自然、亲近绿色、亲近闲适、亲近运动。当我们将若干园林景观作品推出让人们去自由选择时,往往最多的选票都会投在关注心灵需求的作品,因为此类作品涵盖了人性最为本质的亲近自然、释放自我的真谛。在设计实践中,契合高级的心理需求无疑是场所认同的绝佳途径。无论是出于亲近自然的心理还是出于休闲游憩的需求、甚至渴求获得喘息的愿望等。

(四)诠释景观精神

园林景观精神的诠释要依靠公众对于自然的参与,而不是在文字或是演讲中富丽堂皇地虚无包装。只有当公众在景观中享受生活时,那种场景才真正地诠释了平凡、真实而又生动的园林精神。场景的产生需要人物、场地与情节,而场地与情节的良好创造正是这一原则提出的初衷。在实践中,诠释景观精神意味着丰满景观的情感。景观诸多抽象的内涵要通过景观物化的形式得以实现,除必要的设施与场地,更多的要在景观界面加以诠释。物化的形式不仅仅停留在创造人们感知精神的层面,还要注重景观表达的深度与公众接受程度的良好衔接,充分考虑到公众的文化积淀深度。

六、结语

通过对空间、尺度、视觉、环境、场所等设计要素的解析,强调了在园林景观设计实践和创作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使设计师们可以清晰地获取如何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从而创作出更优秀、更适合大众需求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33.

景观园林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空间;尺度;视觉;环境;场所;园林

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theproblemswhichshouldbepaidattentiontoinlandscapearchitecturedesign:spaceorder,dimensionexpediency,artisticqualityofvisualeffect,ecologicalfeatureofenvironmentandcontainmentofthelieu.Theexplorationoftheseproblemsprovidesawideplatformfordesignerstoexpresstheirthinkingandbroadentheirhorizons,whichhelpsthemtakeeverydetailintoconsiderationtocarryoutlandscapedesignresearch.

Keywords:space;dimension;visualeffect;environment;site;landscape

从西方所罗门王子瑰丽的神殿到光怪陆离的荷兰风景油画,从中国的“囿”和“圃”到山水园林,“园林景观”这个富有魅力的词汇闪烁于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光鲜而璀璨。似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被其修饰的可能,步入当代社会,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以往单一设计视角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笔者以一个更为宽泛的和多样化的视角去探讨园林景观的设计策略,探讨的范围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空间的秩序性、尺度的适宜性、视觉的艺术性、环境的生态性和场所的包容性。

一、空间上的秩序性

(一)界定景观轴线

约翰•西蒙兹在其著作《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的可视景观一节中谈到了轴线,他说:“本质上讲,轴线是连接两点或更多点的线性规划要素。它总是被看作一个联结的要素。”[1]由此可见,园林景观轴线的界定是必要的。因为轴线的引入可以使景观系统具有方向性、秩序性。但园林景观不同于其他的景观类型,它更在意景观所创造的意境,所以轴线的形式有时是笔直的,有时可能是曲折的,但界定轴线的目的就是为了确立空间组织的逻辑顺序,以此契合于景观的功能需求,创造景观的场所氛围。苏州私家园林景观的曲折轴线就让我们体会到了景观空间的无穷变化,感知了景观空间带给我们的无限魅力。

(二)梳理空间内涵

如果说轴线是景观系统的中枢,那么景观涵盖的空间内涵就是附属于中枢上与人交流的媒介。每一个目的就是一种需求,每一种需求就意味着一种行为,每一种行为就必然决定着一种空间模式。梳理空间的内涵就是基于整理景观所承载内容的设计原则。只有明晰景观涵盖的内容,我们的空间组织才会有的放矢。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必须将景观所要涵盖的内容梳理清楚,进而根据各种内容赋予其最为适宜的空间模式。对有相互交叉的或是可以统一的空间进行编排,从而形成清晰的空间模式的组合关系。

(三)区分空间等级

当我们梳理出空间内涵时会发现这是一个关于景观目的罗列的庞大列表,要想在场地内同时包容如此多的内容有时是不切实际的。由此我们必须理清各种景观需求,明确它们之间的轻重关系,即明确景观空间的等级。这一原则的目的就是使我们在园林景观创造中正确地对诸多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取舍。明确空间等级的逻辑关系之后,我们才会清晰地利用场地,合理地进行空间的组织,甚至在必要时牺牲某一需求,从而保全景观系统总体的逻辑关系。在确定了空间的等级之后,还要明确空间的模式,将它们合理地归纳为一个个集合单元,然后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经过缜密的推敲,从而论证其是否有交集、并集或是相离的关系。

(四)确定空间序列

斯蒂芬•拉伯德和汉斯•罗易德认为:“空间的序列是一些连续的、独立的空间场所,他们之间以通道相连;人同时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空间。”[2]确定空间序列的原则是当我们明确了空间等级之后,通过景观序列的组织,给景观空间以节奏变化、韵律美感和弹性体验。确定空间的序列是空间秩序性原则的最后环节,其目的是深化空间的秩序,同时在正确的秩序基础上赋予景观空间形式上的美感,甚至使人们通过对空间的感知引发哲学意义上的思考。景观空间不仅仅需要高潮性的景观轴线与丰富的景观内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空间序列的处理将子系统景观空间合理地进行布局,就像优秀电影中高超而又巧妙的剪辑过程,使人们体会到景观的时间变化、强度更迭以及情景交织的过程,从而获得心智愉悦的体验。空间序列的处理就是解决空间与空间关系的艺术,空间之间是需要衔接的,而衔接就意味着机会,空间序列的艺术处理必然会增加景观的魅力,使景观在良好的逻辑关系中具有和谐与美丽的情感内涵。

二、尺度上的适宜性

(一)弱化人为压力

在《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一书中,阿摩斯•拉普卜特这样写道:“人们对于尺度的选择和陈述时,往往从大尺度的元素进入。”[3]我们对于论述尺度适宜性的原则也是依据这样的逻辑,从大的园林景观尺度到人的个体尺度。如何协调园林与人的关系,是创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实践中,避让与弱化是我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回应。这种方式也是尊重既有的自然环境,尊重发展的有机秩序。针对过大尺度的压力,我们采用谦逊的态度和顺从、弱化的景观营造手法。适时地协调尺度之间的和谐关系,以谦卑的姿态修正尺度对于园林景观的压力。(二)遵从场地功能

笔者已论述过景观空间的内涵,并将抽象内涵具体化,以便在实践中更加轻松地把握。同时必须明确空间与尺度的关系:尺度是数量的度,而空间是需要感知的,更多是基于人的经验。由此可以说,景观中的空间既需要数量尺度的纬度又需要空间感知的经验。基于尺度与空间的关系,在这里引出了景观中的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景观中的恒定尺度是指遵从于硬性功用景观的要求而产生固定尺度,而协调性尺度则是起到过渡与调和的作用,遵从于景观的功能是针对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之间的关系而提出的,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是恒定尺度景观之间的连接媒介。只有限定好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才会使景观系统运作流畅,才会契合于景观外延的需求。

(三)协调园林体量

景观组织紧凑、灵活,在尺度上遵从于园林对于景观的支配。在设计实践中一定要慎重地处理景观竖向界面及景观构筑物,尤其要注意它们自身的高度、体量以及对园林环境的影响。同时要注意景观空间的节奏组织,对于园林中的景观节点与景观空间尽量要谦卑一些,景观空间的侧界面要控制适宜,空间的强度也要适宜,以利于园林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的承接,而整体的景观系统则要注意适时地用比较柔化的界面对园林的总体空间尺度进行修饰,最终使园林的自然环境和谐地与景观共生。

(四)适宜人体尺度

无论探讨园林尺度、景观尺度还是设施尺度,最终我们的视角还是基于人的尺度。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感知是不同的,但有时感知的结果却是趋同的。可以认为,在尺度与“人”的关系中,“人”的概念应该是普遍性的,是人的社会群体。E.T.霍尔提出了人性交往的四种距离尺度:(1)亲密距离:人和人的距离小于0.5m,主要靠嗅觉和触觉,视觉并不重要;(2)私人距离:人与人的距离0.5~1m,触觉和嗅觉起到一定的作用,视觉起到主导作用;(3)社交距离:人与人的距离1~2.5m(较小),2.5~5m(较大)认知主要靠视觉和听觉;(4)公共距离:人与人的距离5~10m,这个限定根据文化社会或个人的因素有所不同。

人的视觉与听觉的信息摄取量占信息接收总量的90%,加上嗅觉以及社交空间等诸多因素,在边长为20~25m的立方体的景观空间范围内人们可以获得比较好的视觉感知来进行社会交流,超出此范围感知的强度就会急剧地下降,这一空间的容积范围也为笔者提出适宜人体尺度这一原则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视觉上的艺术性

(一)引用自然之美

引用自然之美有两层含义:一是借景于自然山水之美;二是借用自然本质之美。借景于山水是出于景观层次的创造目的,将秀美山川作为景观层次的远景引入其中,使视觉美感的空间拉伸至一个更为深远的层次。而借用自然本质之美是出于应用自然元素自身的美学优势创造景观,刘晓光在其博士论文《景观象征理论研究》中将美分为:形式美、具象美、意蕴美三个层次。[4]笔者提出的借景于自然、汲取于自然的设计原则正是期待契合于美的自然景观的视觉体验。引用自然之美,是关注美的意蕴,更是在意于亲近自然的美学趋向。引用自然之美也是在发掘自然景色资源,以一种熟识的美感赋予景观广博的胸怀,以借景的创作方法将大地理尺度的自然景观与人为创作的景观连接起来。

(二)创造界面之美

界面因空间而生,是界定空间的要素。界面之美是设计实践中视觉形式美的核心。景观中的竖向界面往往决定了景观空间的性格,而顶界面却是相对开放的。底界面的形式美关乎景观空间的整体美感,小面积的底界面也会影响到受用者的视觉感受,而竖向界面的形式美则关乎公众对于视觉美感认知的大部分体验,因为相对于单一的底界面与开放的顶界面,侧界面更充满着无限形态的变化与丰富的肌理表达。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是否可以让我们思索“意味”与“艺术”的深层联系?这种联系是否就是公众对我们实践中的界面之美内心中的美好震荡呢?车尼尔雪夫斯基说,莎士比亚也不能替代今天的艺术。确实如此,我们的界面之美是属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善良的人们,要为他们量体裁衣。

(三)意会空间之美

空间之美在于空间自身的魅力给我们以情感的波澜,也在于空间和谐的尺度关系带给我们轻松、顺畅的行为方式。在园林景观中,意会空间之美的原则是抽象的,但确实是存在的,抽象于空间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园林景观的空间之美在于空间包容的一切,更在于空间自身是否能够唤醒人们对于这虚无概念的情感意识。意会空间之美是设计的原则,也是我们追寻的目标,但它却是滞后的,只有公众在景观中快乐享受生活与游憩之时,我们的空间之美才会真正美得其所。

(四)隐喻人性之美

在诠释景观之美设计原则的道路上,尽端无疑是人性之美。美最终要公众感知,隐喻人性之美是贯穿视觉的艺术性原则的核心线索和主宰一切景观创作的美学要义。人性之美,纯真、纯善。人性之美诠释了艺术追求的最高层次,不是美丽的形式,也不是深长的意味,而是打动人的心灵。隐喻人性之美的原则也就是我们景观视觉创造期盼的幸福的终点。

四、环境上的生态性

(一)尊重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观的确立是环境生态性原则的核心,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的价值观更是我们设计中必须尊重的观念,它应与人的社会需求、艺术与美学的魅力同等重要。从方案的构思到细节的深入,时刻都要牵系着这一价值观念。以这一观念回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这一观念支撑生态景观的设计;以这一观念影响着设计师和景观受用的公众,在设计与生活时尊重自然带给我们的生命的意义。尊重生态价值是一种观念的形成,并不能仅凭观念去解决景观中的实际问题,它更像是支配性的原则,让我们时刻有着关于尊重环境状况、理解自然的态度。

(二)接纳生态基质

美好的园林生态基质不得不使我们去积极地接纳,并成为我们景观设计中贯穿始终的线索。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有着许多关于大地理尺度景观的生态基质、蓝带、灰带等景观概念,这些大地理尺度的景观诠释着景观设计大环境概念的完美无瑕。从大地理景观的气候角度、从水系的生理感知角度、从生态基质的景观优势角度,我们都要细致地考虑。量身定做我们的景观,使自然的美好环境与我们的景观斑块更好地衔接,从而融为一体。

(三)修正场地环境

外界环境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景观的微观生态环境,其中噪声、尘土、建筑、季风、不良气流等都对景观的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修正景观的环境就是基于以上不良因素而提出的设计原则,即以景观的界面为媒介调解场地内的生态环境,如:通过营建高大乔木群景观阻隔噪声与不良空气;通过景观界面的营造疏导不良气流;通过场地内大量的绿色植物的引入降低场地温度,等等。修正这一原则以批判的视角观察场地的现状,而批判是否精准还要依靠实践中准确地发掘与不断地实践来加以论证。

(四)挖掘乡土资源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时而生。生态是对环境而言的,契合乡土正是从环境自身进行挖掘,从而探究环境和谐的本质。契合乡土决不仅仅是观念层面的意识导向,也不仅仅是泛泛的生态设计原则,它的要义在于解读乡土环境以此根植于景观设计之中,契合乡土的意义极为深远,不仅在生态环境的营造上,也延伸到经济、文化、美学等诸多的方面。契合乡土就是创造属于公众的美好园林景观环境,让人们真正地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

五、场所上的包容性

(一)包容宽泛群体

场所是传播情感的空间能量,我们希望这一能量能够最大化地给予公众。在实践中,我们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包容宽泛群体的原则,细致入微地深入到体贴人性的景观界面、毫无障碍的交通系统、充满绿色生机的休闲景致、高效舒适的景观。场所是情感的集合,而情感之中我们更要关注包容,一切景观营造的目的都以包容公众的受用质量为主旨。包容宽泛群体不仅仅是指导实践的原则,更是景观营造的价值取向。

(二)汲取地缘文化

可以说,文化是场所聚合的第一动因,也是各种行为起始的缘由。景观设计也正是基于“文化动因”这一内聚力,将地域、民族、历史以及生活中人们的文化积淀与生活模式转化成园林设计的素材和景观设计中空间组织的依据。无论是直观的视觉体验,还是行为及生活习惯;无论是物质构成的熟识感知,还是精神体验的似曾相识,关于场所感的认同,主要还是源于对地缘文化的认同,所以地缘文化的提炼深度与拓展广度决定了文化特质景观的品质,决定了能否得到公众认同。

(三)呼应心灵需求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亲近自然、亲近绿色、亲近闲适、亲近运动。当我们将若干园林景观作品推出让人们去自由选择时,往往最多的选票都会投在关注心灵需求的作品,因为此类作品涵盖了人性最为本质的亲近自然、释放自我的真谛。在设计实践中,契合高级的心理需求无疑是场所认同的绝佳途径。无论是出于亲近自然的心理还是出于休闲游憩的需求、甚至渴求获得喘息的愿望等。

(四)诠释景观精神

园林景观精神的诠释要依靠公众对于自然的参与,而不是在文字或是演讲中富丽堂皇地虚无包装。只有当公众在景观中享受生活时,那种场景才真正地诠释了平凡、真实而又生动的园林精神。场景的产生需要人物、场地与情节,而场地与情节的良好创造正是这一原则提出的初衷。在实践中,诠释景观精神意味着丰满景观的情感。景观诸多抽象的内涵要通过景观物化的形式得以实现,除必要的设施与场地,更多的要在景观界面加以诠释。物化的形式不仅仅停留在创造人们感知精神的层面,还要注重景观表达的深度与公众接受程度的良好衔接,充分考虑到公众的文化积淀深度。

六、结语

通过对空间、尺度、视觉、环境、场所等设计要素的解析,强调了在园林景观设计实践和创作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使设计师们可以清晰地获取如何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从而创作出更优秀、更适合大众需求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33.

景观园林论文范文篇7

1前言

作为景观规划设计领域的一代先驱、首届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师联合会(IFLA)主席以及历届IFLA的名誉主席,杰弗里·吉利柯的经历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发展紧密相关。杰弗里·吉利柯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长达70多年,从1925年出版第一部著作《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花园》(与J.C.亚特兰大合著)起,到1992年规划设计亚特兰大市历史学会庭院,杰弗里·吉利柯一生出版发表专著论文数十部,完成的建筑与景观规划设计100多项。其中,《人类的景观造园》(TheLandscapeofMan)[1]一书被译成多国文字,在规划设计界广为流传。

回顾国际规划设计界发展的历史,建筑和景观曾经是相互分离的两大部分。过去,建筑凌驾于景观之上,支配着景观;如今,这种情况不复存在,甚至已截然相反。在人类步入21世纪的今天,景观成为重要的因素,随着世界各国关注焦点的转变,生态环境问题已被优先考虑,这些都促使景观规划设计学进入了重要的中心舞台。虽然起初杰弗里·吉利柯是个建筑师,并且在学生时代最初也与其他建筑师一样得到了建筑学的严格训练与实践,但是在这场景观第一、生态第一的观念转变进程中,他是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界当之无愧的主帅。

2专业教育背景

本文着重在杰弗里·吉利柯作品的扼要分析介绍,并非个人传记。但是,对于许多问题的理解有赖于对于其生平的了解,因为,规划设计作品自身无法解释发生在杰弗里·吉利柯长达70年的规划设计生涯中的这样和那样的转变。对这样一个职业变迁的真正理解,不仅需要单纯的设计作品方面的知识,更需要对其设计动机的了解、痴迷以及兴趣。

杰弗里·吉利柯1900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96年9月逝世。他最早的建筑经验源于建造其父母的住宅。在寄宿学校,他接受了古典而正统的教育。之后,他幸运地遇见了建筑师C.F.A.福塞(C.F.A.Voysey),被引导进入位于贝德福特(Bedford)广场的建筑联合学校,就读于建筑学专业。在那,杰弗里·吉利柯与其学友J.C.(约克)斯费尔德(J.C.(JOCK)Shepherd)合作,进行长达5年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花园的研究,并出版了专著。那时,几乎没有关于该领域的权威著作。通常,只有建筑物被细心地记录下来,其他要素则被排除在外,与建筑邻近而不可分割的花园也不例外。因此,这一研究极大地影响了杰弗里·吉利柯后来事业的形成。

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研究激起了杰弗里·吉利柯对于景观园林设计哲学领域的好奇心。凭借其古典主义方面坚实的基础,他开始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这种将设计与哲学相联系的习惯,最初只是暂时的、尝试性的;后来得以确定和继续,最终贯穿其整个规划设计生涯。同时,这一习惯也扩展了其作品范围。

3专业实践的发展与追求

杰弗里·吉利柯的规划设计实践可以分为三大阶段:1927~1960年、1960~1980年、1980~1996年。

第一阶段从1927年获得建筑师从业资格开始,长达30年之久,极大地影响到杰弗里·吉利柯的整个规划设计生涯。其间,主要有三件事影响了杰弗里·吉利柯的规划设计。第一,当他还是学生时,获得一个机会,转向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园林》,这启发了他思考建筑物及其环境的整体关系;第二,在此后的一段时期,他留校任教达五年之久,学生们对于那个时代现代建筑的狂热追随以及对于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和尤里奇·门德尔松(ErichMendelsohn)作品的狂热崇拜深深地影响了他。这两种不同特征的影响使他既能深刻理解历史传统,又能跟上时代潮流。第三,在花园设计和建筑设计中,他都得到了家具设计师高登·罗素(GordonRussell)友好的专业支持。

20世纪五十年代末,杰弗里·吉利柯在专业上已具备巩固的地位,1960年,他被委任领导首届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师联合会。对于大多数规划设计师来说,这也许意味着整个职业生涯,然而,对于杰弗里·吉利柯来说,20世纪五十年代末所获得的成就只是一个开始。1960~1980年期间,其景观与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发生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深刻的变化。他改变了与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伙伴的合作关系,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加专一地应用自己所积累的知识技巧。这一单纯的转变对其设计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之变得更加富有特色并极具个性。同时,也深化了其景观设计哲学思想,这可以从他作图的线条、构思以及完成的项目中看出。

与其设计哲学的追求一样,杰弗里·吉利柯不断发展的技巧也是注重实效的:设计形式的表达在不断地进化并得到提炼升华。出于对于现代主义运动的同情,早期的古典主义手法得到了修正;当后现代主义理论迷惑了许多出色的设计师之时,其“二元论”使他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期间具有巩固的地位。总之,他总能轻松自如地游离于现代世界与古典主义世界之间,对于二者驾轻就熟、胸有成竹。

杰弗里·吉利柯的景观规划设计作品,绝大部分属于环境设计。不管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生态方面的考虑总是占着主导地位。对于生存环境这一人类的根本资源,杰弗里·吉利柯认为,通过保护全球的环境来达到保存人类文明的目的是关键而核心的任务,其中,景观规划与设计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起着至关重要的平衡作用。在其名著《人类的景观造园》一书中(1975年,1986年、1992年),杰弗里·吉利柯写道:“今天,作为历史上的第一次,正在逐步展开的世界面貌表现出了集体性的物质主义而非规定的宗教性。在先进国家,个人在其所拥有的家园住区之中产生、演化、并形成其个人信仰。对他(她)存在的最大威胁可能并非商业第一主义,并非战争、污染、噪音以及主要能源的消耗,甚至亦非断子绝孙的危险,而是由于鉴赏力的严重缺乏和历史上价值观念的相继解体毁灭所导致的盲目无知,而这种相辅相成的鉴赏力和价值观念正是那种单纯而伟大的理念的象征。”[1]

4杰弗里·吉利柯作品解读

对于杰弗里·吉利柯来说,设计与其环境背景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最为重要的。无论是什么地方的项目,他总能探索出该地的场所精神,并将这一精神清晰地定义下来,从不脱离和歪曲事实。这样的案例在他最早的一些项目中就已有所体现,例如查达·乔治(CheddarGorge)或作为对照的迪奇雷(Ditchley)公园。在查达·乔治,基地本身所具有的戏剧化效果通过水平安排的建筑物得到突出,并通过水池的反射进一步强化;在迪奇雷公园,被赋予历史意义的长平台完全合适,使得整个建筑物成为后来加建的景观环境的一部分(图1)。又如在拉尼麦德(Runnymede),肯尼迪纪念碑被建造在到草地北坡的途中,要到达纪念碑,必须穿过自然林地,这是一条寓意深刻的“朝圣者之路”

之后,分析场所各方面的条件成了杰弗里·吉利柯工作的中心。在许多园林设计中,他首先将主体建筑安排在景观环境中,使之成为其中一员,而不是简单生硬地安放在环境中。在大约20个项目中都曾运用了长平台或长步道,其中也包括小尺度的平台。随着这一设计技巧的发展,它更多地浓缩了场所的历程。在拉尼麦德,它被设计成联系圣地和自我反省座位的一条线;在克罗伊斯特(Gloueester,1961年),长步道被改换成城市背景下的步行路线的形式,连结哈尔(High)街和花园;在莫丹拉(Modena,1980年),步道位于长水体的旁边;在心境园(1986年)中,它又变成一条水上游线,一条通过综合场所的主要游线。对此,迪奇雷公园的委托人提到:“无论怎样,平台是杰弗里·吉利柯的一项伟大成就。”

透过林荫道的狭长景观视轴(vista)是杰弗里·吉利柯景观设计的另一个主要词汇。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它们都被合乎逻辑地设置,与其余的景观要素相辅相成。在诺丁汉(Nottingham)大学(1955年),哈特威尔(Hartwell,1979年),布列斯卡(Brescia,1981年),圣保罗的沃登拜里(WaldenBury,1983年)和休特(shute,1987年)以及其他无数的项目中,这一特殊的景观被杰弗里·吉利柯创造或再创造。尤其在贝克汉姆·布鲁德(BuckenhamBroad,1977年),贝尼威尔·麦纳(BarnwellManor,1981年)和唐德克姆(Tudcombe,1989年)中,这一手法更为突出。在埃汶顿(Everton)中,许多技巧被有效地用于遮掩直接的视线,以使游人在经过此步道时能观赏道路两边的景色。

水是又一个使杰弗里·吉利柯着迷的景观元素。在许多项目中,水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景观要素,例如休特(1970年)和莫丹拉(1980年)等。同时,水也常常作为一种现状特征被加以开发利用,例如撒顿场所(SuttonPlace)(1980年)和心境园(1986年)等。在撒顿场所中,水如瀑布般泻下;休特项目则充分开发具有视听双重感受的涓涓细流;在为迪奇雷(图1)等所做的规划中,杰弗里·吉利柯特别增加了泉水,以作为一种最主要的水的表现形式。

为了增强上述景观要素之间的联系,许多辅助设计要素被或者联合、或者单独地使用。这些辅助设计要素的范围从凉亭、坐凳到棚架、雕塑、水缸,到装饰性的花瓶、篮子等等。它们被有计划地、有效地应用在许多项目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许多要素还被确立为花园设计行业必不可少的原材料。然而,即使这样,杰弗里·吉利柯一直十分谨慎、节俭地应用它们,以求获得高质量的景观环境效果。

在杰弗里·吉利柯的作品中很难找到精彩的植被规划。仅仅在三个案例中,植被规划被证实是成功的:克里汶顿(Cliveden),埃汶顿和撒顿场所。实际上,前者是由他的妻子苏珊·吉利柯(SusanJellicoe)设计的;后两者则是由海利·斯莱福(HilaryShrive)设计的。杰弗里·吉利柯只是与他们共同商榷设计方案。事实上,杰弗里·吉利柯是第一位敢于承认自己不是种植设计师的景观规划设计师。

从以上可以看出,杰弗里·吉利柯作品的尺度涵盖极广,从小规模的城市花园到大面积的游憩综合场所。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这些作品的共同要素呢?首先,在理性分析方面是考虑人性的尺度。其次,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关注人类的天性。杰弗里·吉利柯认为,下意识的心理活动在领悟、感受景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将依此行动。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的,二是人类群体共有的。在创造力面前,这是一种十分谦逊的态度,至今,只有他认真并坚定地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来思考研究这一规划设计界的根本问题。

杰弗里·吉利柯还是第一位声称自己是现代主义者的设计师。如果说他是现代主义者,那么其现代主义是不受特定时间影响并且更加专业化的。对于新事物,他总是以一种不断考察的态度对待它们。在每个项目中,出于灵感的需要,他总是涉猎得更加遥远、更为广泛。自20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出自对于文艺复兴艺术的热爱,杰弗里·吉利柯成了一位热衷于评价现代绘画和雕塑的人,特别是对于保罗·克利(PaulKlee)、马列维奇(Malevich)、康达斯基(Kandinsky)、毕加索(Picasso)、亨利·摩尔(HerryMoore)和安东尼·卡罗(ArthonyCaro)的作品。其更多的设计灵感还来自于广泛的文化方面的积累,尤其是20世纪的各种哲学思潮。对于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他也兴趣盎然、长久不衰,这启发了他关于景观布局结构的概念。

5代表性作品简介

杰弗里·吉利柯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作品创作于1980年至1996年期间,包括:撒顿场所,莫丹拉市民公园(Modena),心境园(第一期、第二期)和休特住宅花园(见彩图),此外,还有曾被提议但未实现的特尔尼公园(1989年)以及为开罗所做的设计(1992年)。

5.1撒顿场所

撒顿场所的对称式布局形成于1526年左右文艺复兴初期的修建和1905年的扩建。现在的景观始建于1980年,是对创造力、生命和志向抱负的巧妙隐喻,其中东墙花园(EastWalledGarden)则展现了天堂乐园与圣地园。从这一作品可以看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花园对杰弗里·吉利柯的深刻影响,撒顿场所花园与干布瑞尔别墅同样表达了其个人头脑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5.2莫丹拉市民公园

莫丹拉市民公园和撒顿场所一样,结构上是古典主义的,但是二者的目标不同。表面上,如同任何一个市镇公园一样,莫丹拉市民公园为集体性的都市社会提供娱乐和休闲;实际上,它意在打开基于尊严之上的潜意识的窗口,表达当今人类社会与古典主义世界的联系,从而强化旧城中心区的价值。这一作品体现了作者广泛的文化方面的积累。正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开阔的视野和对于人文主义的热爱启发了这一设计。

5.3心境园

心境园1985年立项,位于得克萨斯州卡尔文斯顿的不宜居住的墨西哥湾海岸。在这一著名的景观设计中,诸文明被组织在一起,各类植物被精心培育,并与其花园的多样形态结合为一体。富有教育意味的校园和玻璃房,架在沼泽之上的步行小径和苗圃,以及通过步行或乘船穿越伊甸园和激动人心的诸文明世界……,在游览过程中,你将发现,宇宙之中诸文明的存在方式是多么的脆弱而不稳定。值得注意的是,苗圃被指北针从稳定的古典主义摆向了不稳定的浪漫主义;充满敌意的海神波塞冬(Poseidon)和友善的谷物女神黛麦特(Demeter)的巨大头颅从外太空越过保护墙注视着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奇特的、充满希望的、美丽的产物,那样的踌躇而迷茫。

5.4亚特兰大市历史学会庭院(AtlantaHistoricalSociety''''sGardens)

1992年设计的亚特兰大市历史学会庭院景观,体现了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Heraclitus)提出的观点:“下意识与意识相互协调”的论点。这是一种崭新的、涉及西方人与环境关系的哲学思想。

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庭院的场地(33英亩)长满了本地生的树木,被深壑与河谷一分为二。北半部为斯旺住宅占用,其宏伟的意大利风格宅邸和庭园始建于1927年,当时该城市的社会历史景观方才开始。南半部有两个现代博物馆,附带一个停车场和村庄。对景观设计师来说,如何将这些分离的元素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恢弘的理念——一个穿越历史的景观城市,这是设计的难点。常规的几何式的古典主义方法强调中央景物,不论对场地还是设计意图均不合适。通常的英国浪漫主义景观设计方法是用一条假设的河流统一整体,这在统一诸景观要素方面是可行的,但同样与该计划的真正意图不符。

故而,受赫拉克利特的启示,杰弗里·吉利柯产生“穿越时空的宇宙的运动”这一设计概念。基于这种能力,借助于这种能力,人类的潜意识能如河流一般在脑海中记录下经历过的事物。为了创造自身运动的感觉,一连串的体验被组织成一个整体,如同一曲交响乐。路径则被刻意设计成不抢不显,往往掩蔽在树丛之中很难寻觅。为了与设计概念协调,避免有交叉路口。整个路径方案,其原理如同一个圆,从起点到终点,再回到起点,又重新开始。

顺着小路,生命的起源是巨大台地台阶前的狩猎场。从这里,穿过一片昔日是印第安人居住地的树林,到达一个建于1830年的白人村庄。向下走,从一座木桥上跨越小溪,爬上通往十字路口下方那个象征着1863年城市消亡的洞穴之路,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新亚特兰大。穿过一个又一个棚架下的花园以及一个维多利亚式的游艺室后,进入斯旺住宅花园和充满亚特兰大狂欢喜庆的气氛之中。参观过这些敬献给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辉煌礼物,沿着那条有着水池、喷泉、绿荫穹架以及斯旺宅邸特有景观的小路前行,不知不觉中就徜徉在一个温馨的中世纪室内花园之中了。再穿过一条疑惑重重的山谷,就能战战兢兢地攀上一个大台地,见到一片赫拉克利特的小树林。这样的景观感受让人不禁想起一句常言:“万事流转,永无止息。”

6结语

“一开始你用正常的方式准备进行一个设计,你会发现这种设计索然无味;然后,你将设计图纸放在一段距离之外,并且最好将其上下颠倒……,……你逐渐意识到它为你建议出一种与原设计方案完全不同的但又十分友好的设计思想雏形。”

“按照C.J.休(C.J.Jung)的理论,现在我们拥有两个截然不同并且相互分离的世界——意识世界和下意识世界。二者对抗时,我们处于混沌状态;二者分开时,我们不受影响;然而,当二者协调时,那就是艺术”。“如果可以,别告诉任何人,因为这种感觉是从一个下意识到另一个下意识的启示,并且会被理智破坏。”

“所有的艺术都出自于下意识”。“虚构的不可见世界的理论在原本一片空白的迪奇雷公园的多样的形式中得以效法;在30年后的同一家族的休特住宅设计中,这一理论成为我设计的关键。”

“我要最深切的感谢我的业主们,他们的理解、鼓励和参与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图纸是向项目委托人介绍规划设计的媒介。建筑是静止的,但是在景观设计中就连所运用的材料也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同时,接替原先业主的新业主的品味和要求也是变化的。我的思想的真谛都在这些独一无二的设计图中。”

“我们的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现在,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景观设计是各类艺术当中一门最为综合的艺术。这样一种认识基于三重理由:(1)在生物圈中,现存微妙的自然平衡秩序以及地球的保护层,正在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而且,似乎只有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才能恢复这种平衡,以保证生存。(2)在这些努力当中,首先需要的是诉诸生态,这些生态系统无非都是可持续存在的有效的动物状态的回归。(3)由于人类自己就是从这样的充满生机的动物状态进化过来的,所以人类所创造的环境,实际上,也就是他的抽象观念在自然界中的具体体现。第一重理由在人类的生物学层次上,引发了一种直觉的要求,并且由此导致了"绿色革命",这就像1972年在关于人类环境问题的斯德哥尔摩会议上所描述的那样;第二重理由鼓励着专家们进行综合的生态规划;而第三重理由正在以历史上从来没有构想过的尺度和规模,推动着景观艺术的发展”[1]。

杰出的景观园林作品首先来源于深刻杰出的思想,在初步了解了杰弗里·吉利柯作品及其专业生涯之后,对于杰弗里·吉利柯以上的思考言论,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总之,将景观与园林规划设计视为艺术,从艺术创作的理论、方法、途径寻求景观园林设计的独特风格,眼光面向古今东西,目标瞄准全世界景观园林事业的发展,实践行动具体落实在亲手绘制的设计图纸上,孜孜不倦,勤奋一生,这就是杰弗里·吉利柯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作品及其专业生涯的缩影。

今天,人类已步入第三个千年,景观与园林设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遍及全球,深入人心。作为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一代先驱,鉴于他大部分职业生涯的国际化,勿容置疑,杰弗里·吉利柯已成为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活动方面的首席人物。

景观园林论文范文篇8

匾额

匾额最早见于南朝宋羊欣《笔阵图》,具有文学形象的匾额始于中唐,宋后题额多撷历代诗文名句而成。园林中的匾额主要被用作题刻园名、景名,陶情写情咏景或颂人写事,典雅含蓄,立意深邃,融辞、赋、诗、文意境于一炉,系诗情画意于一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艺小品。

匾额使物景获得“象外之境、境外之景、弦外之音”,获得灵魂和生气,人们得以涵咏乎其中,神游于境外。如留园楠木厅悬有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吴大澂篆书匾额“五峰仙馆”,将人们的注意力投向厅南的湖石峰峦上,“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主人仿效的正是李白“巢云松”的风流。

匾额为游人点出景观的美学特点,可“使游者入其地,览景而生情文”,获得绵绵无穷的深永意蕴。如避暑山庄“锤峰落照”、“西岭晨霞”,观朝晖夕影;避暑山庄“月色江声”,赏月色波粼;拙政园“倒影楼”,看池中倒影;颐和园“玉琴峡”、耦园“听橹楼”,听水声淙淙;避暑山庄“曲水荷香”、狮子林“双香仙馆”、沧浪亭的“闻妙香室”闻鲜花馨香,等等。

写意式的抽象题咏更催人遐思:拥翠山庄的“月驾轩”、沧浪亭的“陆舟水屋”、避暑山庄的“云帆月舫”,驰舫游之思;耦园的“宛虹舡”、拙政园的“小飞虹”、“依虹亭”,骋彩虹之想。点出了虚实相济的园林欣赏空间主题,为风景传神写意。

匾额升华了创作情感,耐人品味、涵咏,给人以种种美感:

哲理美。留园书房额“汲古得绠处”,短绳难以汲取深井之水,汲取古人深遂的学问,也必须找一根长绳子。网师园“集虚斋”,“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出《庄子。人间世》,只有修持真道,才能至虚静空明的境界,才能使自己成为完全保持自然性的人。圆明园“坦坦荡荡”,撷《易经》“履道坦白”和《尚书》“王道荡荡”之意,表达帝王愉悦坦荡的心态。圆明园“鱼跃鸢飞”、留园“活泼泼地”,都是讲天机活泼,怡然自得的心理。哲理盎然。

理想美。有政治理想:帝王希望“天乐人和”(颐和园)、“万方安和”、“九洲清宴”(圆明园)、“四海承平”(颐和园);有社会理想:士大夫愿意在“小桃坞”(留园)、“人境庐”中,采菊东篱,“悠然见南山”(拙政园、狮子林的“见山楼”),登东皋舒啸(留园“舒啸亭”),惬意地成为桃源子民;有宗教理想:或入“别有洞天”(拙政园半亭额)、“小蓬莱”(留园)、“方壶胜境”(圆明园),成方外仙客;或在佛国胜境“月地云居”(圆明园)、“四大部洲”(颐和园),大做梦中佛事;或在“参禅处”(留园)“面壁”(怡园)修行,参悟“亦不仁”(留园)法门;或夫妇“枕波双隐”(耦园),眠云卧石(退思园“眠云亭”),与清风明月为伍(拙政园“与谁同坐轩”),扁舟一叶,江海寄余生(“不系舟”、“网师园”等),象庄子般濠梁观鱼、濮水钓鱼(留园“濠濮亭”、北海“濠濮间想”)。

人格美。帝王追求“淡泊宁静”(圆明园),注意“澡身浴德”(圆明园),景仰严子陵之风范如“山高水长”(圆明园),要学习三代有道明君,“山仍太古留,心在羲皇上”(承德山庄“静含太古山房”),选贤任能,君臣和谐,如周代召、成卷阿之游(东宫“卷阿胜境”),常念创业之艰,感到热去凉来(颐和园“无暑清凉”);文人追求人格完善,怀冰握玉(拙政园“玉壶冰”)。

人伦美。娱亲的“豫园”、爱侣的“耦园”、兄弟怡怡的“怡园”,以及“敦宗”、“睦族”、“宜家受福”(狮子林)等。与朋友“诗酒联欢”(耦园“载酒堂”)、聚饮于南雪亭梅花下(怡园“南雪”)等。

朴野美。颐和园如意的“乐农轩”、“豳风桥”、延赏斋、蚕神庙、织染局、水村居等,圆明园的“多稼如云”,一片田园风光;承德山庄有占地58公顷的天然草原、“万树园”,占地440公顷的山区,深山密林,一派天然野趣。私家园林中也有反映田园野趣的题名,如拙政园有“劝耕亭”、“菜花楼”,芦荻、苇叶,棚架、花径,一派田园风光。明祁彪佳的寓山园建有山村“丰庄”、“豳圃”,种有桑树、梨、橘、桃、杏、李等果树。展现了优美的耕乐图。

园林许多门洞砖刻题名,大多是四字分刻两首,或刻在门宕的正反门楣上,也有三字、四字的,文采飞扬,内涵丰富:点景、引景:如“入胜”、“通幽”;点出厅堂方位特色:如“迎旭”(东)、“延爽”(西):“东甾”、“西爽”。抒情写志的:如“可以栖迟”:“岩扉”、“松径”:“缘溪”、“开径”等,大多典故出自古诗文名句,耐人咀嚼玩咏。当然建筑物本身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符合这种取之象外的艺术氛围,诗境和物境相通,才能使审美意境溶为一体,从而获得绵绵无穷的深永意境。

中国寺庙园林匾额,带有题撰者主观认识与情感的题额,也都颇富文学色彩。如四川云阳张飞庙壁匾“江上清风”,刻画了寺庙临江坐落的别致布局,醒人耳目。有的题额巧妙地包容了许多内容,如杭州灵隐寺“灵鹫飞来”匾,兼佛教盛事和寺前飞来峰,言简意赅,催人遐思。其他如“养心若鱼”、“即景遐思”(四川成都武侯祠水榍、爱树山房匾额)、“香国庄严”(云南晋宁盘龙寺)、“风流天下闻”(云南通海秀山武侯祠殿匾)等,或刻画情感,或描写环境,或蕴涵哲理,也足令人回味。

悬挂在厅馆楹柱上的叫楹联。它是随着骈文和律诗成熟起来的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融散文气势与韵文节奏于一炉,浅貌深衷,蓄意深远,既具工整、对仗、平仄、整齐对称的形式美,又具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写景状物的意境美和抒怀吟志的哲理美,是具有民族传统性的一种文学样式。

人文景观的联对,评说历史人物,数语关情,使人感发怀古幽思。如苏州沧浪亭原有清。齐彦槐的一幅对联: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出句化用宋。欧阳修《沧浪亭》诗句,咏沧浪胜景及苏舜钦当年买园本事。对句歌颂了先后成为沧浪亭园主的诗人苏舜钦和抗金名将韩世忠。名人名园,相得益彰。

园林中的风景联对,写景状物,可“使游者入其地,揽景而生情文”,成为美育辅导的生动指南。如颐和园南湖岛月波楼对联:

一径竹阴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上联特写云影徘徊的园林竹径,那丛丛幽篁、朵朵行云,幽雅、清朗、静谧。下联则将视线移往楼内:门帘半卷,可纳天地清旷,花影月色嵌入窗框,恰成一幅朦胧清冷的图画。全联写景聚焦在虚景“影”上:竹影、云影、花影、月影,天地之“影”浑融,形象超妙,给人以无尽美感。

写景的对联妙在切景,移他处不得,方称佳构,如网师园“小山丛桂轩”北窗对联:

山势盘陀真是画,

泉流宛委遂成书。

对联悬挂在“小山丛桂轩”北面正中一扇正方形大窗的两侧。窗外假山一角恰如镶嵌在窗上的一幅天然画图:但见山势盘旋曲折,乔木丛生,画意横生。东侧引静石拱微形小桥下有一狭长沟壑,水流蜿蜒远去。“宛委”一词又恰为传说中夏禹得金简玉字之书的山名,寓变化于工稳之中,想象丰富而奇妙。

有的对联紧扣园名内涵,也颇耐咀嚼,如避暑山庄有条对联:

六月无暑,九夏生风;

峰回路转,曲径通幽。

上联扣“避暑”之意:六月徐徐清风,毫无暑热,清爽可人;下联切“山庄”之景:山峰重峦起伏,峰回路转,曲径通幽,花木深邃,一片清凉世界!读之顿觉遍体生凉。

园林对联大量的是古代知识分子揽景抒情之作,可以使今人洞见古人的情感世界;如网师园琴室对联:

山前倚杖看云起,

松下横琴待鹤归。

联语将言志、抒情、状景交融为一,充满佛理禅机,表现出一派高人逸士那种脱离尘世、浮游于万物之表的心境和隐适情调,意境淡远怡美。上联与唐。王维《终南别业》诗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同一韵致;下联则有宋。苏东坡《放鹤亭记》的神采:“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人在大自然中,任意停留观赏那山光、松影、飞鹤、白云,清闲惬意,悠然自得。倚杖、横琴,风神超迈。

有些园主自撰联,或抒情,或叙事,或写景,或写景抒情结合,别有一种人文的美感。坐落在广东梅州市杨桃墩小溪边的“人境庐”是清著名诗人黄遵宪私园,自撰对联一幅,悬于庭:

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

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

上联写园中山水、植物以及自然风月,下联写园内的建筑及远借长江之景色。联语巧用基数字连接,虚实之景相互映衬,“七分明月”、“百步长江”,给人以境域浩淼联广宇的开阔之感,同时感受到主人欣喜自得的心情和开朗的襟怀。

名人名园,对联往往映照出名主人的影子,如南京袁枚的随园,有这样一条对联: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上联用王羲之《兰亭序》中句描写随园园景美色,下联写在这样的园林美景中可以尽情饱揽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全联并未一字实写园景,而是以虚补实;以古人名句相衬、以园主的饱学相映,既突出了名园幽雅宜人的环境,又令人相见著名文人袁枚的风采。

园林中有些对联在技巧上颇下功夫。有采用双关、象声、叠字,或者嵌字、拆字、回文等形式和修辞手法,含蓄又俊逸,既成为一种清新奇巧的文化娱乐,人们又不禁为它的新颖构思和深远意趣所折服。

如怡园石听琴室一幅嵌字联:

素壁写归来,画舫行斋,细雨斜风时候;

瑶琴才听彻,钧天广乐,高山流水知音。

联语为园主顾文彬从辛弃疾词中集出。上联写隐逸之趣,跌宕潇洒;下联以琴为中心,室内主人弹琴,窗外二石听琴,高山流水得知音,且嵌进“听琴”二字。既表达了园主的造景意图,又显得典雅、宛转,韵味澄淡。

上海豫园对联: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

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这是一幅回环联,仿杭州西湖花神庙联,顺读、倒读都合韵律,自然流丽。全联用十四对叠字组成,节奏鲜明,如美玉双叩声声入耳,极富音乐感。联文把形、色、声、情集于一体,以状艳冶之景;由于联中语词来自人们熟悉的诗文,这些诗文意境也增加了联语的韵味和涵量。

拙政园荷风四面亭抱柱联:

四壁荷花三面柳,

半潭秋水一房山。

此联出句仿济南大明湖历下亭刘凤诰所撰名联,对句化用唐。李洞《山居喜故人见访》诗名句,有移花接木之妙;巧蕴“一、二、三、四”之数;描绘了四季之景;且切合此亭之景。

著名的温州江心寺联以同音假借的手法,写出了妙趣: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景观园林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园林景观

当国际LandscapeArchitecture(LA)学科为国人逐渐熟悉后,景观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景观学等专业术语异军突起,并产生了“园林”和“景观”名称上的争论。其结果不仅是业内人士之间的隔阂,而且在回答“园林和景观有什么区别?”时,大部分业内人士都会陷入“说不清,理还乱”之中。专业人士尚且如此,社会大众对此的认知自然更是混乱。

赞同“园林”和“景观”两方之间发生名称之争后,笔者听到过三条解决途径。

第一条途径是一统天下,本着集体主义精神,为了学科统一发展的大局,一方毅然放弃。

第二条途径是一主一辅,为主的一方对应于完整的LA学科,为辅的一方对应LA学科的一个局部。

第三条途径是各得半壁江山,将LA学科内容一分为二,由两方共同承担一部分。学科名称则另谋新名,比如景观园林。

从现实来看,三条途径都不理想,而且最令人着急的是,居于同一学科内的两方认同感下降,争辩胜于交流,揭短胜于取长。

基于以上情况,笔者建议采用另一条途径——“一学两名,平行发展”。也就是说,两方都以完整LA学科为目标去发展建设。这条途径的核心是相互尊重。

尊重历史。园林、风景园林、造园、景观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景观学……,这些名称本身就是本学科在中国曲折发展的见证。譬如在工科院校中形成建筑、城市规划、园林的三位一体学科结构历经数十年探索和努力,但1996年工科的风景园林专业又被并入城市规划专业……园林是中国本学科的渊源所在,世人皆知,要传承,要发扬。但历史也证明景观绝非节外生枝,而是时势造就。本学科能借助社会需求之大势在逆境中奋起,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景观功不可没。就两方在本学科艰苦发展历程中的贡献而言,值得相互尊重。

尊重现在。目前赞同“园林”和“景观”两方都认为自己与国际LA学科对应,这是件好事,有这么多人为同一个学科、为同一个目标在努力。而且,学科发展以教学、科研和实践单位为载体,这些单位的名称本来就是不同的,不论取名园林,还是称作景观,只要互相尊重和认同是在为同一项事业而努力,就是伙伴,而不是对手。首届国际景观教育大会即将于今年10月28日在同济大学召开,前来交流的就有以园林、景观、环艺、旅游等为名的国内外六十多所院校和系所。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可以使该学科快速全面发展。

尊重未来。既然是同一学科,分只是暂时的,分久必合。在暂时的一学两名的状态下,竞争也是必然的,但要鼓励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避免互相贬低的恶性竞争。分久必合,如何合?本学科的成熟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合”取决于两方未来对本学科的贡献。尊重未来就是要尊重这一客观规律,两方均以积极、客观地态度,在良性竞争中,赢得自己在本学科中的地位,共同促进学科体系的完善。

既然名字不必讨论了,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讨论集中在真正急需探讨的问题上,那就是:对应于国际LA学科,在当代中国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本学科的目标、学科背景、实践范围等。

以刘滨谊教授领衔的同济大学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学科团队在同济大学48年的园林景观教育积累基础上,提出本学科高等教育的思考,供各界指正:

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三者构成了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的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学科体系。就相同性看,三者的目标都是创造优良的人类聚居环境,都是将人与环境的关注处理落实在具有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人类聚居环境之中。所不同的是专业分工:建筑学侧重于聚居空间的塑造,专业分工重在人为空间设计;城市规划侧重于聚居场所(社区)的建设,专业分工重在以用地、道路交通为主的人为场所规划;景观侧重于聚居领域的开发整治,即土地、水、大气、动植物等景观资源与环境的综合利用与再创造,其专业分工基础是场地规划与设计

景观学实践范围涉及景观资源保护利用、人居环境营造、户外活动管理等领域,包括:国土、区域、乡村、城市等一系列公共性与私密性的人类聚居环境、风景景观、园林绿地。

景观学专业人才的作用和目标是运用景观策划、规划、设计等专业知识技能,保护与利用自然与人文风景景观资源;创造与养护优美宜人的户外为主的人居环境;组织安排良好的游憩休闲与旅游活动。

景观园林论文范文篇10

匾额

匾额最早见于南朝宋羊欣《笔阵图》,具有文学形象的匾额始于中唐,宋后题额多撷历代诗文名句而成。园林中的匾额主要被用作题刻园名、景名,陶情写情咏景或颂人写事,典雅含蓄,立意深邃,融辞、赋、诗、文意境于一炉,系诗情画意于一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艺小品。

匾额使物景获得“象外之境、境外之景、弦外之音”,获得灵魂和生气,人们得以涵咏乎其中,神游于境外。如留园楠木厅悬有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吴大澂篆书匾额“五峰仙馆”,将人们的注意力投向厅南的湖石峰峦上,“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主人仿效的正是李白“巢云松”的风流。

匾额为游人点出景观的美学特点,可“使游者入其地,览景而生情文”,获得绵绵无穷的深永意蕴。如避暑山庄“锤峰落照”、“西岭晨霞”,观朝晖夕影;避暑山庄“月色江声”,赏月色波粼;拙政园“倒影楼”,看池中倒影;颐和园“玉琴峡”、耦园“听橹楼”,听水声淙淙;避暑山庄“曲水荷香”、狮子林“双香仙馆”、沧浪亭的“闻妙香室”闻鲜花馨香,等等。

写意式的抽象题咏更催人遐思:拥翠山庄的“月驾轩”、沧浪亭的“陆舟水屋”、避暑山庄的“云帆月舫”,驰舫游之思;耦园的“宛虹舡”、拙政园的“小飞虹”、“依虹亭”,骋彩虹之想。点出了虚实相济的园林欣赏空间主题,为风景传神写意。

匾额升华了创作情感,耐人品味、涵咏,给人以种种美感:

哲理美。留园书房额“汲古得绠处”,短绳难以汲取深井之水,汲取古人深遂的学问,也必须找一根长绳子。网师园“集虚斋”,“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出《庄子。人间世》,只有修持真道,才能至虚静空明的境界,才能使自己成为完全保持自然性的人。圆明园“坦坦荡荡”,撷《易经》“履道坦白”和《尚书》“王道荡荡”之意,表达帝王愉悦坦荡的心态。圆明园“鱼跃鸢飞”、留园“活泼泼地”,都是讲天机活泼,怡然自得的心理。哲理盎然。

理想美。有政治理想:帝王希望“天乐人和”(颐和园)、“万方安和”、“九洲清宴”(圆明园)、“四海承平”(颐和园);有社会理想:士大夫愿意在“小桃坞”(留园)、“人境庐”中,采菊东篱,“悠然见南山”(拙政园、狮子林的“见山楼”),登东皋舒啸(留园“舒啸亭”),惬意地成为桃源子民;有宗教理想:或入“别有洞天”(拙政园半亭额)、“小蓬莱”(留园)、“方壶胜境”(圆明园),成方外仙客;或在佛国胜境“月地云居”(圆明园)、“四大部洲”(颐和园),大做梦中佛事;或在“参禅处”(留园)“面壁”(怡园)修行,参悟“亦不仁”(留园)法门;或夫妇“枕波双隐”(耦园),眠云卧石(退思园“眠云亭”),与清风明月为伍(拙政园“与谁同坐轩”),扁舟一叶,江海寄余生(“不系舟”、“网师园”等),象庄子般濠梁观鱼、濮水钓鱼(留园“濠濮亭”、北海“濠濮间想”)。

人格美。帝王追求“淡泊宁静”(圆明园),注意“澡身浴德”(圆明园),景仰严子陵之风范如“山高水长”(圆明园),要学习三代有道明君,“山仍太古留,心在羲皇上”(承德山庄“静含太古山房”),选贤任能,君臣和谐,如周代召、成卷阿之游(东宫“卷阿胜境”),常念创业之艰,感到热去凉来(颐和园“无暑清凉”);文人追求人格完善,怀冰握玉(拙政园“玉壶冰”)。

人伦美。娱亲的“豫园”、爱侣的“耦园”、兄弟怡怡的“怡园”,以及“敦宗”、“睦族”、“宜家受福”(狮子林)等。与朋友“诗酒联欢”(耦园“载酒堂”)、聚饮于南雪亭梅花下(怡园“南雪”)等。

朴野美。颐和园如意的“乐农轩”、“豳风桥”、延赏斋、蚕神庙、织染局、水村居等,圆明园的“多稼如云”,一片田园风光;承德山庄有占地58公顷的天然草原、“万树园”,占地440公顷的山区,深山密林,一派天然野趣。私家园林中也有反映田园野趣的题名,如拙政园有“劝耕亭”、“菜花楼”,芦荻、苇叶,棚架、花径,一派田园风光。明祁彪佳的寓山园建有山村“丰庄”、“豳圃”,种有桑树、梨、橘、桃、杏、李等果树。展现了优美的耕乐图。

园林许多门洞砖刻题名,大多是四字分刻两首,或刻在门宕的正反门楣上,也有三字、四字的,文采飞扬,内涵丰富:点景、引景:如“入胜”、“通幽”;点出厅堂方位特色:如“迎旭”(东)、“延爽”(西):“东甾”、“西爽”。抒情写志的:如“可以栖迟”:“岩扉”、“松径”:“缘溪”、“开径”等,大多典故出自古诗文名句,耐人咀嚼玩咏。当然建筑物本身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符合这种取之象外的艺术氛围,诗境和物境相通,才能使审美意境溶为一体,从而获得绵绵无穷的深永意境。

中国寺庙园林匾额,带有题撰者主观认识与情感的题额,也都颇富文学色彩。如四川云阳张飞庙壁匾“江上清风”,刻画了寺庙临江坐落的别致布局,醒人耳目。有的题额巧妙地包容了许多内容,如杭州灵隐寺“灵鹫飞来”匾,兼佛教盛事和寺前飞来峰,言简意赅,催人遐思。其他如“养心若鱼”、“即景遐思”(四川成都武侯祠水榍、爱树山房匾额)、“香国庄严”(云南晋宁盘龙寺)、“风流天下闻”(云南通海秀山武侯祠殿匾)等,或刻画情感,或描写环境,或蕴涵哲理,也足令人回味。

悬挂在厅馆楹柱上的叫楹联。它是随着骈文和律诗成熟起来的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融散文气势与韵文节奏于一炉,浅貌深衷,蓄意深远,既具工整、对仗、平仄、整齐对称的形式美,又具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写景状物的意境美和抒怀吟志的哲理美,是具有民族传统性的一种文学样式。

人文景观的联对,评说历史人物,数语关情,使人感发怀古幽思。如苏州沧浪亭原有清。齐彦槐的一幅对联: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出句化用宋。欧阳修《沧浪亭》诗句,咏沧浪胜景及苏舜钦当年买园本事。对句歌颂了先后成为沧浪亭园主的诗人苏舜钦和抗金名将韩世忠。名人名园,相得益彰。

园林中的风景联对,写景状物,可“使游者入其地,揽景而生情文”,成为美育辅导的生动指南。如颐和园南湖岛月波楼对联:

一径竹阴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上联特写云影徘徊的园林竹径,那丛丛幽篁、朵朵行云,幽雅、清朗、静谧。下联则将视线移往楼内:门帘半卷,可纳天地清旷,花影月色嵌入窗框,恰成一幅朦胧清冷的图画。全联写景聚焦在虚景“影”上:竹影、云影、花影、月影,天地之“影”浑融,形象超妙,给人以无尽美感。

写景的对联妙在切景,移他处不得,方称佳构,如网师园“小山丛桂轩”北窗对联:

山势盘陀真是画,

泉流宛委遂成书。

对联悬挂在“小山丛桂轩”北面正中一扇正方形大窗的两侧。窗外假山一角恰如镶嵌在窗上的一幅天然画图:但见山势盘旋曲折,乔木丛生,画意横生。东侧引静石拱微形小桥下有一狭长沟壑,水流蜿蜒远去。“宛委”一词又恰为传说中夏禹得金简玉字之书的山名,寓变化于工稳之中,想象丰富而奇妙。

有的对联紧扣园名内涵,也颇耐咀嚼,如避暑山庄有条对联:

六月无暑,九夏生风;

峰回路转,曲径通幽。

上联扣“避暑”之意:六月徐徐清风,毫无暑热,清爽可人;下联切“山庄”之景:山峰重峦起伏,峰回路转,曲径通幽,花木深邃,一片清凉世界!读之顿觉遍体生凉。

园林对联大量的是古代知识分子揽景抒情之作,可以使今人洞见古人的情感世界;如网师园琴室对联:

山前倚杖看云起,

松下横琴待鹤归。

联语将言志、抒情、状景交融为一,充满佛理禅机,表现出一派高人逸士那种脱离尘世、浮游于万物之表的心境和隐适情调,意境淡远怡美。上联与唐。王维《终南别业》诗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同一韵致;下联则有宋。苏东坡《放鹤亭记》的神采:“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人在大自然中,任意停留观赏那山光、松影、飞鹤、白云,清闲惬意,悠然自得。倚杖、横琴,风神超迈。

有些园主自撰联,或抒情,或叙事,或写景,或写景抒情结合,别有一种人文的美感。坐落在广东梅州市杨桃墩小溪边的“人境庐”是清著名诗人黄遵宪私园,自撰对联一幅,悬于庭:

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

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

上联写园中山水、植物以及自然风月,下联写园内的建筑及远借长江之景色。联语巧用基数字连接,虚实之景相互映衬,“七分明月”、“百步长江”,给人以境域浩淼联广宇的开阔之感,同时感受到主人欣喜自得的心情和开朗的襟怀。

名人名园,对联往往映照出名主人的影子,如南京袁枚的随园,有这样一条对联: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上联用王羲之《兰亭序》中句描写随园园景美色,下联写在这样的园林美景中可以尽情饱揽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全联并未一字实写园景,而是以虚补实;以古人名句相衬、以园主的饱学相映,既突出了名园幽雅宜人的环境,又令人相见著名文人袁枚的风采。

园林中有些对联在技巧上颇下功夫。有采用双关、象声、叠字,或者嵌字、拆字、回文等形式和修辞手法,含蓄又俊逸,既成为一种清新奇巧的文化娱乐,人们又不禁为它的新颖构思和深远意趣所折服。

如怡园石听琴室一幅嵌字联:

素壁写归来,画舫行斋,细雨斜风时候;

瑶琴才听彻,钧天广乐,高山流水知音。

联语为园主顾文彬从辛弃疾词中集出。上联写隐逸之趣,跌宕潇洒;下联以琴为中心,室内主人弹琴,窗外二石听琴,高山流水得知音,且嵌进“听琴”二字。既表达了园主的造景意图,又显得典雅、宛转,韵味澄淡。

上海豫园对联: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

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这是一幅回环联,仿杭州西湖花神庙联,顺读、倒读都合韵律,自然流丽。全联用十四对叠字组成,节奏鲜明,如美玉双叩声声入耳,极富音乐感。联文把形、色、声、情集于一体,以状艳冶之景;由于联中语词来自人们熟悉的诗文,这些诗文意境也增加了联语的韵味和涵量。

拙政园荷风四面亭抱柱联:

四壁荷花三面柳,

半潭秋水一房山。

此联出句仿济南大明湖历下亭刘凤诰所撰名联,对句化用唐。李洞《山居喜故人见访》诗名句,有移花接木之妙;巧蕴“一、二、三、四”之数;描绘了四季之景;且切合此亭之景。

著名的温州江心寺联以同音假借的手法,写出了妙趣: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