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件十篇

时间:2023-04-06 18:51:43

地理课件

地理课件篇1

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二、教程分析

本课时主要介绍日本的自然环境,共有四个小标题,由“东亚的岛国”、“多山的地形”、“温湿的气候”、“东西融合的文化”组成,这四个小标题内容既能让学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文化特点,同时又成为后面的内容“发达的经济”和“主要的城市”作铺垫,让学生通过对日本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

三、学情分析

日本是我们的邻国,经济发达,工业产品在我国深受欢迎,近代侵略我国,犯下了滔天罪行等,学生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先请学生谈谈印象中的日本,激发兴趣,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导入。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地图上指出日本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平原狭小,海岸线曲折,多港湾的地形特点、温湿的气候特点。

根据资料和图片,说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情况,以及东西融合的文化。

2、能力与方法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计算日本的人口密度。通过分析多日本火山地震的原因及火山的危害、火山在非活动期间可开辟为旅游地和学科研究基地等,培养学生辨证地分析地理环境问题的能力;提高同学们的避震抗震意识,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信心与能力。用比较法,对北京与东京的气温、降水资料进行比较,掌握日本的气候特征。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日本古代在政治体制、文化、建筑、服装、茶道、书道等深受中国的影响,以及近代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忘国耻;激发同学们要勤奋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把祖国建设好的强烈愿望。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利用地图认识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和地形特点。

2、教学难点:运用有关和已有知识,探究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以及温湿的气候特点。

六、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问题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综合比较法。

七、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黑板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讨论)日本是个怎样的国家?请同学们说说印象中的“日本”。同学们的答案有:日本很发达,我们市场上来自日本的商品很多,如汽车、电视、相机,食品、等;也有同学说日本很漂亮,有很多樱花,也有同学说日本很可恶,杀了我们很多同胞等等。这样既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又有效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日本,从地理角度了解日本。

(板书) 第一节 日本

一、东亚的岛国

(出示日本政区图)

思考:(1)日本是一个岛国,领土位于哪个半球?由哪几部分组成?

(2)日本滨临哪些海洋与哪些国家隔海相望?

引导学生回答(日本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组成;临海洋:太平

洋、日本海。隔海相望的国家是中国、韩国和朝鲜、俄罗斯。)

(提问) 日本虽然面积小,只有37.8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我国的云南省)但海岸线却比我国还长,

为什么?

学生指图回答:日本是个群岛国家,海岸线曲折。

海岸线曲折,使沿岸多优良港湾,请学生在课本图中找出濑户内海、津轻海峡、朝鲜海峡和东京湾及东京、横滨两个著名的港口。继续观察,是太平洋沿岸曲折还是日本海沿岸曲折?学生读图回答:太平洋沿岸。

(板书) 1、位置及领土组成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日本最北及最南的纬线读出大致纬度,找出日本四大岛、首都;了解日本地处北温带、南北狭长的领土特点,并看图片认识日本的民族、语言。

(板书)2、首都、民族、语言、港口

让学生完成课本66页的活动题,根据公式: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人/平方千米),算出日本及中国的人口密度,说明日本是个地狭人稠的国家。

(板书)3、日本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

(出示日本地形图)

(提问) 看日本地形图,看一看日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日本国土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一带分布这狭小的平原,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日本不仅多山,还多火山、地震,这是为什么?

(展示)“板块构造示意图” 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分布带上,所以,多火山地震。 境内有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80多座。富士山就是其中一座著名的活火山,也是日本的最高峰。日本地震频繁,人们可以感觉岛的地震平均每年1500多次,真不愧是“火山之国、地震之邦”。 (板书) 二、以山地、丘陵为主,多火山、地震

(归纳总结) 东京和北京大致处于同一纬度。但是,冬季东京比北京温暖,夏季比北京凉爽,且降水

量比北京丰沛,这说明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点。

(板书)三、温湿的气候

1、以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2、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显著,夏季多台风

(提问) 日本多山,降水又较多,河流会有什么特点?

多山使日本的河流短促,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由于日本山地多,且降水丰富,全国大部分地

区为森林覆盖,日本的森林覆盖率超过66%,名列世界前茅,赢得了绿色王国的美誉;在日本,绿化已深入人心。(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板书)四、水力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同时点出日本矿产资源贫乏的特点)

从日本的传统的饮食习惯,说明日本渔业资源丰富。

(板书)渔业资源丰富(北海道渔场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

出示有关古今中日友好往来的资料和图片,说明古代日本文化深受我国的影响;近代日本又受欧美文化的广泛影响。

(板书)五、东西融合的文化

在古代,日本受我国影响很大。在近现代,欧美文化广泛影响到日本社会。

列举并介绍日本的文字、姓氏、和服、料理、住宅、茶道

(板书)六、发达的经济

对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做出整体的概况

日本发展经济的条件,从资源、人口、交通、科技、市场等多方面分析原因

(板书)日本的第一产业、大二产业、第三产业并说简单的介绍

(板书)七、主要的城市

简要概况说明日本的主要城市如东京、大阪、名古屋、横滨、京都等

九、课堂训练

课堂练习:读日本地图,完成下列各题。

1、A、B、C、D四岛是日本领土的主要部分,其中 (填字母)为日本第一大岛,名称是 岛,领土北端的D是 岛。

2、. 山是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最高的山峰。日本最大的平原是 平原。

地理课件篇2

以下是我制作和应用地理课件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地理课件制作

1.明确课题,吃透教材,确定课件框架

教师需要先将教材与教参等研究一遍,了解重难点,从而把握好所做课件的方向。毕竟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包括天文、地形、气象、水文、植被、区域、人与环境、地图等知识,有些知识比较抽象。

2.素材的选取

地理素材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文字比较简单,一般也只是涉及字体、字号、颜色、顺序。声音在地理课件中使用的比较少,反而动画、视频用得比较多,特别在展示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壳运动、洋流运动、山脉分布等方面更加直观,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课件的制作

用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工具包括制图软件有: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课件大师,绘图工具、GlobalMapper,Word等。在地理教学中实际使用最多的就是: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相比较Powerpoint的要求比较低,也是最容易上手的。推荐初学者使用。

二、制作地理课件要注意的事项

1.避免重形式不重内容

课件制作不能太花哨。必须放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必须保证其严谨的科学性、实用性。

2.取长补短,拒绝“拿来主义”

现在的网络资源日趋丰富,因此,我们需要在别人课件的基础上,按照自己备课层次对哪里的课件重新设计和编制,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3.弃“量”重“质”

课件的制作讲究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不能用课件的形式进行满堂灌式的展示。因此,一节课程的课件页数不能太多,太多既浪费了时间,也影响了上课的质量。课件的设计应该遵循必要性原则,将重点和难点等主干体现在课件上,避免以“课件”代替“课本”。

地理课件篇3

【关键词】 会声会影 地理野外实践 视频课件

1 野外实践课件制作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1]。”而野外实践是地理教学的特色,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完整地理野外实践包括实践前的准备、实践中实地观察与研究、以及实践后的总结三个环节。

实践前的教学准备,直接影响到野外实践的顺利组织与实施。在实践前的准备环节,除要求学生根据实践任务自己查阅资料外,还需教师引导学生系统熟悉、并掌握实践区的相关情况,因此,教师对实践区的教学是一个必不可少重要环节。教师要做好实践区教学,如能借用具有感染力的教学课件教学,将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野外实践结束后,通过视频课件的制作,既方便野外实践教学总结,又可汇集实践资料,展示野外实践成果。

所以,实践课件制作是组织与实施野外实践中环节的一个必要手段,对保障野外实践的组织与实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2 野外实践课件制作中的问题

在野外实践前,教师使用PPT课件介绍实践区情况及其他事项,通常PPT课件因插入太多的图像素材与嵌入较大的视频素材,往往导致课件文件过大而运行缓慢;或因文件太大修改保存所需要的时间过长;或在幻灯片多次翻页进行文稿切换时因文件链接可能产生的错误,诸如此类此类情况,极大地影响野外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的效果。

因此,如果应用“会声会影”软件,制作适用于地理野外实践的视频教学课件,则可避免上述问题。而且,应用该软件的转场、覆叠轨功能,还可以整合各类实践素材,丰富其表现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用该软件的智能包功能,可以快速修改基于“源文件”的视频课件,有利于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不断更新课件内容。

所以,教师利用“会声会影”软件,根据实践任务与重点,有机地把反应实践点特征的素材整合起来,制作为地理野外实践教学课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基于“会声会影”制作野外实践教学视频课件

3.1 会声会影软件介绍

会声会影是Ulead公司出品的一套功能强悍的目前使用最普及的影视剪辑软件。它的最大特点是界面直观,步骤简洁,操作简单。新用户以前即使没有接触过,上手也会比较快,短时间内也能制作出一些专业特效[2]。

编辑视频步骤为捕获、编辑、效果、覆叠、标题、音频和分享;提供三种视图方式,分别是故事板视图、时间轴视图、音频视图。主要功能包括:捕获和编辑视频素材、添加转场和覆叠效果、添加标题和字幕、合成影片中的声音以及分享和输出影片、刻录影碟。

基于“会声会影”制作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课件,可以把实践区相关枯燥的素材用类似于专业化的“影视效果”进行整合,快速勾勒实践区情况,达到形象生动地展现实践区复杂的地质、地貌、植被等特征,使学生在欣赏“实践区影视大片”的愉悦氛围下开展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野外实践教学效果。

3.2 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视频的编辑制作

基于“会声会影”软件,如何制作地理野外实践教学视频课件?下面就以峨眉山植被-土壤实践内容为案例,介绍利用“会声会影12”软件制作该实践点的实践教学视频课件。

3.2.1 素材准备

首先新建文件夹,命名为“峨眉山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在该文件夹中新建“峨眉山图像资料”、“峨眉山视频资料”、“峨眉山音频资料”、“峨眉山文本资料”四个文件夹,把峨眉山实践区的图像资料、视频资料、声音资料、文本资料分别对应地放于以上四个文件夹中。

3.2.2 制作视频课件

做好素材准备之后,就可以借助“会声会影12”软件制作实践区野外教学视频课件了。运行“会声会影12”软件,打开其影片编辑器后,开始制作视频教学课件,具体操作如下:

步骤1:添加视频与图像素材。

(1)添加视频。选择菜单栏的“文件”—“将媒体插入到时间轴”—“插入视频”,进入“打开视频文件夹”窗口,找到文件夹“峨眉山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中的“峨眉山视频资料”,选择事先准备好的“峨眉山-乐山大佛”视频文件,单击“打开”按钮将其导入编辑窗口。

然后,按照教学需要裁剪视频,即在视频的预览窗中,拖动左边的修剪笔,到达要剪切的起始画面,如起始点15秒处 “峨眉天下秀”,再拖动右边的修剪笔,到达剪裁的结束点10分5秒处的画面位置,点击“剪裁”,所剪裁的视频进入到右边的素材库;之后,在右边的素材库面板中,选中剪裁好的视频把该视频拖入到视频轨,即可完成对剪裁好的视频的编辑。

(2)添加图像。选择“文件”--将媒体插入到时间轴—插入图像,进入“打开图像文件夹”窗口找到 “峨眉山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中的“峨眉山图像资料”文件夹,选择所需的图像文件。

根据课件设计需要,分别选择峨眉山不同海拔处典型的植被图像,单击“打开”,把预先准备好的植被图像依次导入到视频轨进行编辑。

步骤2:添加转场效果。

为了使图片之间的切换更加自然、流畅,可以在两张图片之间添加转场效果。具体操作是:单击“效果”按钮,切换到“效果”面版,素材库中将显示大量的转场效果。

然后,通过选择“收藏夹”中的下拉菜单选择时钟、过滤、胶片等效果,将选中的效果拖动到两个素材之间,当鼠标的右下角出现一个“+”符号时释放鼠标,系统会自动将转场效果添加到两个素材之间。各转场效果可通过转场面板进行相应调整,在预览窗口选择最佳效果。如植被图像导入到视频轨编辑时,在添加转场效果后,可用不同的转场效果区别不同垂直带的植被。

步骤3:添加转场效果与覆叠效果。

会声会影提供50多种滤镜效果及6条覆叠轨,通过这些功能,可以对插入到软件中的素材做合适的效果处理,以增加视觉的冲击,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会声会影的滤镜效果,可以改变视频的外观和样式,制造出很多神奇的艺术视觉效果,如光照或气泡、云彩等。运用滤镜处理视频,可以掩盖一些拍摄造成的缺陷,如,所导入的图像如出现比较暗淡的效果时,就可使用滤镜效果,以使编辑出来的视频更具表现力。当然,添加和删除视频滤镜的方法比较简单,且如果发现添加的效果不理想,可以选择其他效果替换原有滤镜。

(2)添加覆叠效果。覆叠是指画面的叠加,在屏幕上同时展示多个画面效果。会声会影提供了多达6条覆叠轨,编辑方法是将图片素材添加时间轴窗口的覆叠轨后,对图片的大小、位置及透明度等属性进行调节,同时也可对覆叠轨素材应用滤镜效果,从而产生画面叠加效果,如在分要素介绍实习区时,就可以把“植被篇”的文本通过覆叠轨固定在展示植被的右下角,把“土壤篇”的文本通过覆叠轨固定在展示植被的右下角,以利于区别不同的教学内容。

会声会影中可以用多文字框和单文字框来添加文字,补充说明视频与图像的内容。文字词语可放在视频帧的任何位置,并可设置文字叠放顺序。

具体操作是:单击“标题”按钮,双击在桢楠树图像的预览窗口出现的光标,写上“桢楠”;双击在香樟树图像的预览窗口出现的光标,写上“香樟”,用此方法把所有植被的树种名称全部标上。

为了区别各垂直带谱植被的类型,可以把“色彩”功能用上,即点击菜单栏的“编辑”,选中“色彩”,在色彩面板中选择一个合适的背景色插入到视频轨植被图像处,双击“标题”,即可按垂直带谱写上相应的植被名称。如,在展示植被图像之前,加上“色彩”面板,依次输入“1500米以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桢楠、香樟、桫椤、润楠树”,“1500-- 1900米之间的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混交林:扁刺栲、珙桐、连香树、大钟杜鹃、水清树”, “1900—2400米针阔混交林:冷杉、铁杉、白桦、华西枫杨;2400—3099米之间的亚高山针叶林:冷杉、铁杉、金顶杜鹃”等文字内容,以此说明上述植被垂直地带性特点。

此外,可以应用“色彩”功能编制实践的教学任务“目录”及相应内容; 同样,可在峨眉山视频中应用“色彩”功能编制“植被篇”以示介绍植被情况,用此方法编制“土壤篇”介绍土壤情况。

另外,在选中“标题”时,用鼠标双击图像输入好文字后可点击预览窗口右侧的编辑面板就可以对文字的大小、颜色 、字体样式、对齐方式、文字背景等属性进行设置,然后,点击“动画”,勾选应用动画后,就可以选择淡化、弹出等各种文字动画效果对文字进行动态编辑,以弥补静态方式出现时会给人一种呆板、沉闷的感觉。

在编辑文字时,应注意将标题轨上的文字出现的长度通过拖动调节,与不同植被图片的长度、高度相对应,以确保图片与文字同步出现、消失。

步骤5:添加音频素材。

添加音频包括为项目添加录音和音乐。音频步骤由两个轨组成:声音轨和音乐轨,可以在素材库中选取不同垂直带处的植被特征的录音解说并将其添加到声音轨。

具体操作是:单击加载音频按钮,弹出“打开音频文件”对话框,在该对话框中选择所需要导入的音频文件,单击“打开”按钮即可。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音频与图片同步开始和结束,要使声音轨上的录音的长度与视频轨上的图片的长度保持一致。

会声会影还具有录音功能,因此,可以通过录音的方式来添加音频素材。具体操作是:单击预览窗口右侧的录音,调整音量对话框将显示。当对麦克风说话时,仪表会闪动。单击“开始”按钮,然后开始录制。录制时,可根据预览窗口上的不同垂直带处的植被带谱形成原因进行解说,以使录音解说与画面同步。当录音结束,单击停止,这时录制好的音频素材将自动添加到时间轴的声音轨中。播放时,录音解说就可以和图片融合到一起了。

配上所找的视频资料、图像、文字及音频在视频中的辅助说明,就可以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峨眉山独特的垂直气候条件下,形成湿润亚热带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原因,并知道该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在整个带谱中所占有的显著地位,它是整个带谱的基带,而且上限高,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混交林带相交错,分布广、幅度宽的典型特征。也可使用同样的方法讲述土壤、、地质与地貌的特点与成因。

步骤6:保存文件。

当完成视频编辑后,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方式输出视频。这里特别强调,为了利于所制的视频以后修改或移动的方便,输出视频前,启用菜单栏下的“智能包”功能。具体操作为:在会声会影12界面点击“文件”菜单,点击“智能包”选项,进行相应的设置,在编辑工作完成后,点击“智能包”,它就能把在编辑时所使用的文件自动存放到在设置时指定的位置,这就免除了下次使用时再次查找文件或是所用的素材位置发生更改而导致视频链接失败的现象。

用智能包保存好文件后,即可选择“分享”输出视频了。

4 结语

通过以上操作,教师借助“会声会影”软件,把需要在地理野外实践中要求同学掌握的内容编辑成了动态的视频教学课件,可以连续向学生展示或讲解实践区地理特征,使学生获得初步印象,以利于野外实践的进一步开展并取得成效。制作的视频课件,融合实践区图片、视频以及对应的文字说明、录音解说,可以让学生在欣赏“实践区影视大片”的氛围下开展学习,并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实践区地质、地貌、植被等特征,既节省教学时间,又提高教学效率,顺利组织野外实践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地理课件篇4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精心创设情境,因势利导,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引起探索欲望,为学生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学习《台湾省》时,加入“阿里山的姑娘”等影视歌曲,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美丽的画面中进入本节学习之中,学生既轻松又愉快,且注意力高度集中。又如讲到台湾的旅游资源时,制作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学生一边欣赏画面,一边听着动听的解说词,使学生犹如身临其景之感。

二、形象结合抽象,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课件的最大优点是形象、生动、直观,它能逼真地表现各种教学事物,具有广泛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模拟,使静止图像成为动态图像,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操作,边思考讨论,既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整体。例如在讲《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等课时,制作了多个动画,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喜玛拉雅山的形成”、“火山的形成”等等都变成动画显示,学生看后一目了然,达到了突破教学重点的目的,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在许多多媒体课件里,配上声音或音乐,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地形雨形成的过程”动画显示过程中,配上风声、雷声、雨声,使学生对地形雨形成的原因及形成的过程,有着深刻的理解。

三、精心设计图文投影内容,增大课堂容量

多媒体课件的图文内容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文字会使画面失去魅力,使学生厌烦,所以图文内容应力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地理课件篇5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地理教学;学习兴趣;教学质量

对于中学地理教育而言,多媒体技术更是带来了一片生机与活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应把自己放在时代和历史背景下,审时度势,运用这一现代化技术,优化学科课堂教学,使之成为地理教师的得力助手。

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素材,可使课堂气氛活跃,以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使课堂容量增加,促进信息反馈,从而构建多样的教学模式。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的获得11%通过听觉、83%通过视觉。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鼓舞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积极性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求知欲望。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地理学科的内容多、范围广,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则可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大大缩短认知过程,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接受、理解快、掌握牢,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以《中国的地形》中的地形区为例,地形区的位置和特点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单纯用语言描述地形区的位置、特点等,不仅费时,而且比较枯燥,学生不宜真正掌握。我是这样用课件授课的:在幻灯片上以我国的分层设色地形图为底图,山脉支撑起地形的骨架,先讲述我国的四大高原: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超级链接到介绍青藏高原的视频片断,使学生从视觉上了解本区的地貌特点,再点击出现“青藏高原在西南,平均海拔过四千;世界高原它最高,边缘内部多大山;雪山连绵冰川布,远看是山近成川”。在这段话中,既是对前面视频的总结,又包含了青藏高原的地形特点。学生边看图边记忆,既形象又直观,重难点自然就解决了。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最佳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多媒体课件来组织教学,让多媒体课件发挥其独有的优势,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能通过眼观、耳听、心想分别感受地理有关知识,这样既开阔了视野,又加深了印象,还培养了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大大地节省时间,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指导学生进行巩固练习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大量的选择、填充、填图练习。本人有一套编写试题的软件,可以编写选择、填充等题目,每一道题目的答案、分值也编写进去,学生做完题目后交卷,系统自动判分,学生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分数,如果想要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可以调出试卷看一看。这样一来,就免去了教师批卷的辛苦,尤其我们地理教师所教班级相对较多,而且学生可以当堂知道自己的不足,及时加以改正,印象深刻,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近几年有一些公开课上,自始至终都是在进行课件的演示,教师的作用退居二线;还有一些课件,几乎每一张幻灯片上都有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小动画,吸引学生的眼球;幻灯片的切换和一些答案的出现采用“回旋式”等较花哨的方式,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地理课件篇6

【关键词】地理教学 教育理念 多媒体

巴朗斯基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并且应该说它永远是既经济又容易理解的语言。”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载体,它所表达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在空间区域分布的任何现象,都可以通过地图加以表现,这就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所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板书课题外,还要根据需要随时、快速、准确地勾画出板图、板画,这对于地理教师来说是很难做到尽善尽美的。下面就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地理学的认知范围大,许多是学生无法亲见和亲身体现的,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能很好地弥补语言、文字描述的局限性,弥补实践难以体验的局限性,能促使学生去推理、想象,把书本中的文字转化为一种动感显现,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地理信息、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增加课堂容量。如“地形的变化”一节,利用二维动画软件制作的“褶皱和断层”,岩石受力变形的过程“加速”展现在学生眼前,生动明了,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发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地理教学一刻也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因此,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是地理教学成功之母。就高中课本来讲 ,大小图形就有288幅,另外还有高中地图册和与之配套的一些图形。换句话说,如何掌握好这些图的内容、发挥它的作用,是学好高中地理知识的关键。如果用一般教学手段展示图的内容,有一定局限性。而采用多媒体手段,就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例如利用幻灯投影可以增加图的用量和文字的输入量,根据需要还可以使图形由小变大、由虚变实,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由远到近,提高图的清晰度、透明度和区分度,有利于学生读图、填图、图文转换,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少花时间,多学知识。特别是对一些看上去无图而又枯燥无味,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如果能够采用一定的图像来帮助理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到高中地理第十章第三节有关“城市环境问题”时,假如按照课本上的条条顺序写下来,学生确实会感到乏味,远不如教师在幻灯上描绘出一幅彩图,画出城市、工厂、汽车、垃圾、河流、酸雨以及城市绿化等地理概况,指导学生自己看图 进行分析、综合、归纳、评价得出结论。教学中采用这种新颖活泼的新形式,改变古板单调的老面孔,一方面 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另一方面又能充分体现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作用 ,为出色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突出重难点,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先介绍知识,然后再让学生在训练中巩固知识。新课程标准强调地理学习的过程应为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学习,即先发现有思考价值的探索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得新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新课程标准更遵循人的知识增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弥补所要解决的问题与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的活动过程。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最终达到创造性的学习。给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在现在教学中也是这样:在现在信息时代里,要让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驾驭飞速增长的各种知识,只有“会学”了才能“学会”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地理教学,不仅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电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解决了有限的教学时间与不断加大的教学信息之间的主要矛盾。多媒体教学集影像、图形、文字、动画、声效于一体,图文并茂,引人入胜,给学生营造了一种主体的、全面的、动态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较长时间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对教学内容吸收得快,理解得深。这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地理学科的多媒体教学不是简单的工艺、方法、技能、设备及各种手段的总和,而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及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是探求在既定的教育目标和条件下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的广泛应用,使教师的“教书匠”的功能不断降低,教师在课堂做导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工作就是控制教学进度,组织讨论和解答问题,课堂以外的教学设计、编制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节目,处理和创造教学信息等非课堂教学任务,成为教师的重要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多方面知识,只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经过自己设计的教学软件或教学模块,才能得心应手,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融洽,才能达到教学艺术的更高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多媒体教学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因此,教师应通过精心认真的教学设计,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

【参考文献】

地理课件篇7

1. 课件中重点内容不突出

课件存在主要目的是将“口说无凭”的口语式教学转化为声形具备的课件教学,而有些教师在进行课件的制作时过分追求图像与视频讲解的结合,对课件的样式过于看重,忽略了制作课件的本意是将知识更好地进行融会贯通,最终往往是舍本逐末。例如,在进行《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课的课件制作时,没有注意到本课重点掌握的部分是影响工业生产中区位因素中多重影响因素的框架性知识梳理,除此之外的难点是不同工业的主要区位以及主导区位的类型,以及在不同时期以及工业的不同阶段、不同工业类型的选址选择差异。一位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选用了八张幻灯片进行讲解,主要内容如下:①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②工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对工业生产的影响;③我国制糖业的主要分布区域;④加拿大的炼铝工业选择远离原材料地区的工厂建造的原因;⑤我国主导工业的类型概要;⑥我国的鞍钢与宝钢公司在区位选择上的不同;⑦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该课件的主要线索是:影响区位分布的因素是什么、区位选择厂址分布的例子以及不同时期区位因素的变化。故该课件的制作已经将课件变成了电子版的黑板,而没有使得学生对课文重点的有益因素进行展开,仅仅将图片、视频转换为计算机的演示工作,投影屏幕变成了课本以及地图的替代品。

对于课件制作中存在的这种问题只能是教师在之后对课件进行再次的赏阅,通过教师对知识的框架是理解,将课件中存在的可有可无的部分再进行删减。

2. 单一的软件制作以及匮乏的计算机技术导致课件难以达到预先效果

大多数教师在进行地理课件制作时往往只是选择单一的PPT进行制作,甚至有的课件在播放过程中由于存在不同系统等因素,导致在一台电脑上制作的课件无法在另一台电脑上进行展示,这不仅减少了课件的使用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理教学的实效性以及多用性。例如,一位教师在制作《季风的移动过程》一课的展示课件时,应当展示出季风的移动,然而这位教师只使用了传统的办公系统进行制作,导致在风吹动海面时只显示出一部分海面的波动,而海浪由于具有惯性引起的波动是效果并没有展现出来。因此在制作动画PPT时应该使用FLASH软件进行制作,以此来加强PPT的归于现实性以及完善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具体的进行课程的讲解,精致的课件更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有效。对于课件制作中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对计算机知识进行更加深刻的学习。

3. 制作的幻灯片冗长冗杂

幻灯片的存在意义本就是将课上仅有的少量时间进行充分的利用,以此来避免由于准备过于充分,以及课上产生的一些突发状况所导致的课上时间不够用的情况,然而许多教师在进行课件制作时只是单一的对知识进行罗列,将在网络上搜索得到的图片以及视频进行全数的堆积。但美国一位科学家曾经做过调查,即人脑对于数字以及图片的瞬间记忆容量极其有限,当图片和文字一起出现时,往往人们对图片的记忆深度以及好奇程度更深刻,而对于本应该处于主导地位的文字而言则往往是归于不足。例如,在进行我国主要地质的讲解时,有的教师将在网上找来的资料图片,包括撒哈拉沙漠、长白山地区、四川盆地等其他地区都进行了的照片的罗列,长篇幅的照片往往会导致仅有的授课时间会被压缩减少,而教师对于这种情形往往应对的策略是快速地翻动图片,一张幻灯片的存在时间也许只有是几秒钟,甚至是有一些需要进行笔记记录的幻灯片也是草草略过,留在课下占用本应该进行作业完成或者复习的时间进行抄写,其中一部分的抄写内容还是有填充内容之嫌,并没有真正地对课上知识进行扩充。除此之外,还有的课件在进行制作时选用了过多过大的提示声音进行重点内容的提醒,本意是让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注意,并能在授课过程中起到唤醒的作用。但最终得到的效果却是学生因为提示音量的过于刺耳而选择捂闭双耳,而提示音过后,学生的喧闹久久不能平息可以说将有限的课堂时间浪费掉,导致学生躁乱的内心不能平静。

地理课件篇8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引入的方法很多,有问题引入,也有直接导入等等。利用新闻事件适时地创设情境,并紧密结合新闻材料提出问题、引入新课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这种方法能有效创设学习情境,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让课题富有新意。例如,在学习《气象灾害》这一节中先学习以下新闻:据报道:某日下午,北京市气象台了大风蓝色预警,预报夜间受较强冷空气的影响,北京市将有5、6级北风肆虐,北京市的浮土和沙尘将再次刮起来,像《西游记》中的“黑风怪”一样路过之地狂风大作,遍地黄沙。以报道为引言,布置学生作业:搜集有关沙尘暴形成的条件及防治措施。在课堂上,学生根据所找资料讲解沙尘暴形成的条件,并对我国沙尘暴的来源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展开激烈的讨论,并提出许多他们自己对解决沙尘暴非常好的看法。这样的新课引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不仅真实、生动、直观,富于启迪性,更重要的是还能赋予教材新意,激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使自主、探究式教学具备了一个良好开端。

二、编制新题,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有些报刊新闻牵涉到一定的地理学专业知识,可以用这些事例引导学生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去观察、分析、解释当今世界的重大自然、社会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就感,这也是培养视野开阔、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因此在设计练习和习题时,利用相关新闻事件的背景或真实地理现象编制试题,不仅能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还能联系科学、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因而具有生命力。

三、丰富课堂,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地理课件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1/03-0091-02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为有效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介质。在计算机、实物投影等多媒体在学校基本普及的今天,如何取舍、编排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显得十分必要。下面根据笔者在制作及使用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水的温度与盐度”一课课件中的所思、所感、所想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地理多媒体课件制作及运用的误区

1.多媒体课件内容的无选择性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首先要确定课件内容。不是所有的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都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手法也有其可取之处,切勿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待多媒体教学。那些教师用传统教学手法没法讲清讲透,而多媒体课件却能更形象、直观地体现,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能够更好更快理解的内容更适合用以媒体课件的形式开展教学。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笔者认为以下内容就更适合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的形式,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与晨昏线周年运动及昼夜长短的关系,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形成,全球板块分布和运动,东亚及南亚季风的形成,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等等。

2.课件内容组织的平淡性

在笔者所见过的课件中,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组织课件的不在少数,这样的课件往往给人以平铺直叙的感觉,缺乏新意,肯定算不得是优秀的课件。课件应该是通过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再理解,以更符合学生认知顺序、认知层次的形式呈现知识点,甚至是给知识点穿上“新衣”,即以彼及此进行教学。如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课,课本的主干知识点是河流的侵蚀地貌与河流的堆积地貌,就知识点而讲知识点就显得枯燥,也不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如果能结合某条河流(如长江),就这条河流从上游到中下游及河口的地貌形成及特点展开讲解,这样肯定要比原先的讲解方式要有针对性的多。

3.多媒体教学的过分“独立性”

采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多媒体教学是不是一定要追求课件的完整性,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如黑板板书)?答案是否定的。传统教学方式之所以能延续至今,肯定有其可取之处。如黑板板书,可以较好地体现知识的完整性、逻辑性,为学生呈现“知识树”。而课件内容虽直观、生动,但内容体系的完整性方面却有欠缺,也不利于学生记笔记。所以,应将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两者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地理多媒体课件制作及有效运用的注意点

地理多媒体课件怎么制作才能更显条理清晰,重难点分明?怎么运用才能不落于俗套,更显示出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下面以高中地理选修二的“海水的温度与盐度”一课为例谈些自己的看法。

1.首张幻灯片要能体现课件的整体结构框架

课件不应该是流水账式的做到哪算哪,好的课件应是使观看者从第一张幻灯片开始就能一目了然地清楚这个课件制作思路。如地理的多媒体课件所用的流程可以这样设置:主干知识、教学导入、教学演示、课堂评价及复习反思(如图1)。这样编排一是可以明晰课件制作思路,二是方便直接链接到你所要的板块内容。

2.注重单个幻灯片知识点的一目了然

一般的幻灯片制作,往往是一张或是几张幻灯片讲述一个知识点。从一个知识点到下一个知识点间隔长且难以体现一课知识的完整性,等幻灯片放完,即使在最后也呈现了知识框架,但毕竟也是一闪而过,学生的印象也不会深刻。所以,要想办法在每张幻灯片上体现讲授内容的主干知识点,如:高中地理选修二的“海水的温度与盐度”一课,在海水的温度部分主干知识包括热量收支、影响因素、时空变化规律三个部分,在设计课件时可以做如下处理(如图2)。

3.多种媒体手段相结合

PowerPoint简单易操作,因此,是教师最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但它在表现稍稍复杂的立体动画时却又显不足,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中的天体运动及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与晨昏线周年运动及昼夜长短的关系等内容,表达起来就没有Flash表达的效果好。所以,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以一种工具作为载体,如:PPT、Authorware同时,在载体上加用其他多媒体工具处理过后的内容,如用Flash处理的动画,Photoshop处理的图片,剪辑过的视频或音频文件,甚至是链接所需的网页内容或是Google地球上的卫星地图。总之,一切为你所需的。但有一点需注意,千万不要为了花哨而用,用与不用的标准在于教学效果而不是工具的堆砌。

4.多媒体课件与板书板画相结合

作为“小三门”的地理,不能指望学生课后在这门课程上花多少工夫,地理教师只能踏踏实实地立足于课堂,向45分钟要效益。课堂上不仅要把知识点讲清讲透,还要将知识点及笔记落实于书本,使学生有复习的依据。多媒体课件教学很大的问题就是会出现课堂热热闹闹,课后书本空无一字的现象。很多教师非公开课不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就是觉得多媒体课的教学效果不好,其实只是使用不得法而已。

要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就要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在多媒体课件显示其直观形象性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传统板书板画的优势。所谓“无图不地理”,地理的“图”不仅有地图,还有如锋面、气旋、褶皱等需要讲解其形成及结构的立体图,这些需要分体式讲解的图就需借助板画来达成教学目标。

地理课件篇10

【关键词】地理课堂;新课改;教学体会

Geography teaching experience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Wang Yubo

【Abstract】Classroom teaching should not be a closed system, should not be fixed rigidly adhere to the pre-designed programs, the default target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needs to open up to include direct experience, flexibility and flexibility in the composition of unexpected experience.

【Key words】Geography classroom;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experience

如火如荼的新课改之风,在黑龙江大地劲吹劲舞。从最初的紧张、烦躁、晕头转向,到现在略有平静地工作,真的是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日子。经过学习、培训、课堂教学实践,对新课改有了一定的认识。

1 教师观念的转变

新课改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几个转变:从教育功能观上看:从应试升学转变为培养素质;从教育的质量观上看:从片面追求分数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学生观上看:从教育的客体转变为教育的主体;从教学观上看:从教学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方法观上看:从灌输模仿转变为注重实践,培养创新能力;从教师观上看: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发挥主导作用;从课程观上看:从课程就是教材转变为对课程本质和作用的思考并明确了课程改革的目标。这就要清楚课程的本质是什么?过去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今天对课程的本质有了不同的认识。课程是经验。课程实施先要考虑学习者的元认知,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课程是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学习者作为课程主体的能动重要性;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强调活动是人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2 对课程作用的全新认识

课程的重要作用是什么?课程的重要作用是要赋予学生为发展潜力、发展才能、把握命运所需要的思维、判断、想象和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新精神,即把课程教学看作是一种与学生个性不断成熟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内在历程。

3 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长期以来,我校教师密切关注学科的新知识、新领域和新发展,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正如新课改要求的那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学生信息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我们惟有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为教学服务,并且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在社会大环境学习,这样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

高中阶段的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会“教”书,更要会“编”书,它将会给教师提供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这对教师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挑战。

4 增强合作探究

在合作中,需要分组制订工作计划、分组观测和调查,需要提出问题、思考、讨论、争辩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合作可是每个人的思维都得到发展,才能、见解得到展示,增强自信,提高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使其能形成新的和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增强了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合作探究更利于创造,更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5 由封闭僵化转向开放搞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