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十篇

时间:2023-04-05 00:43:21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篇1

[关键词]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影响;对策

企业采购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关键的环节。我国《标准物流术语》国家标准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即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现代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驱动下,积极主动优化企业采购管理,进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供应链中,采购使得供应链的各节点之间的联系和依赖性进一步增强,对于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供应链模式对企业采购的影响

1.企业由为库存采购转变成为订单采购。在以往采购模式中,采购部门仅仅是执行生产部门确定的采购任务,目的也只是为了及时补充库存,防止库存缺货,而没有从整体上考虑生产、销售,容易造成库存积压,占用大量流动资金,甚至丧失市场机会。在供应链管理下,采购活动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用户需求订单驱动制造订单,制造订单驱动采购订单,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这种准时化的订单驱动模式,使企业采购得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2.企业从内部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转变。在供应链管理下,企业打破了原有的竞争界限,从内部采购管理开始向外部资源的管理转变,建立了一种新的、不同层次的、精而优的供应商网络管理体系。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当数量的供应商,逐步优化网络结构,更多地参与到供应商的产品设计和产品质量控制过程,协调供应商计划,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达到资源共享目的,从而保证供应链的正常供应关系,维护企业的利益。

3.企业从采购商品管理转变为整个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共赢。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的“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逐渐被“横向一体化”模式所代替。围绕一个核心企业,形成了上下游企业战略联盟。采购商、供应商不再是单一的买卖关系,而是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分享库存的数据信息,有效地降低库存积压成本,解决处理产品成本与质量等有关问题,同心协力降低采购成本。

4.企业采购从单一的计算机运用转变为完善的信息系统。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给物资采购带来了良好的契机,扩大了采购渠道,制约了采购风险。采购工作已经不是单纯的采购,而是基于完整的、健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多重采购系统,大大提高了采购管理的效率。

二、供应链模式下企业采购管理的对策

1.实施战略采购。战略采购是计划、实施、控制战略性和操作性采购决策的过程,目的是指导采购部门的所有活动都围绕提高企业能力开展,以实现企业的远景计划。实施战略采购是企业适应环境的必然,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因而企业应当在供应链模式下进一步充实完善企业采购战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有效配置内部资源,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2.加快采购信息化建设。采购信息化是企业运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企业采购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要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积极尝试应用电子商务和ERP等先进的管理系统,在企业内部搭建起采购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对企业采购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从而有效地整合企业资源,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帮助供求双方实现信息共享,完成采购行为,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3.以适时生产订单驱动采购。随着供大于求的市场变化,企业必须转变观念,为订单而采购,减少库存。适时生产的订单驱动方式将使制造计划、采购计划、供应计划能够同步进行,各个工序实现同步化生产,采购原材料直接配送到制造部门,减少采购部门的成本费用与库存积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同时企业要让供应链上的其他节点共享制造部门的信息,提高供应商的响应速度,在订货过程中不断进行信息反馈,修正订货计划,使订货与需求有机协调配合起来,最终创造更大的竞争优势。

4.建立战略联盟。企业要与供应商之间保持长期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通过给供应商提供需求信息、反馈物资使用情况、加强对供应商的业务培训,共同制定有关产品的质量标准,促使供应商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让供应商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情况,迅速采取应对措施,简化采购流程,降低交易费用和采购风险,真正实现以“双赢”为目的的战略联盟。

供应链管理模式督促企业降低采购成本、降低库存,从而协调整个供应链的流程运作,以取得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企业采购管理要适应供应链环境的要求,不断优化采购模式,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参考文献:

[1]康贤刚.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采购模式

优化研究[J].财会通讯,2010,(6).

[2]叶志阳,谢林海.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

管理策略研究[J].商业文化,2011,(2).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篇2

提高物流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物资采购工作在企业经济活动中作用重要,分析企业物流的运作模式和现状,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有效地控制采购成本是当今企业必须关心的一个紧迫话题。

【关键词】

物流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纷纷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以较低的交付成本、更好的物流服务在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越来越成为企业战略中不可分割的组成。

1 企业物流的运作现状

我国物流的第一个基础性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与2001年4月,有效填补了物流经营管理理论的空缺,但目前仍存在研究缺乏综合性,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管理手段落后,很多企业在物流运作中也缺乏对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缺乏“第三利润源”的理念,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没有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缺乏协同竞争的理念等问题。

2 现代企业物流的运作模式

20世纪60-70年代,发达国家物流企业经历了将竞争焦点集中于生产领域,通过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获取 “第一利润源泉”;通过提高生产率获取企业的“第二利润源泉”的发展过程。70年代后,增强竞争力的焦点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包括采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分销、售后服务等物通活动以及有关信息活动,出现了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理念。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单个企业依靠自我调整的速度很难赶上市场变化的速度,美日等国企业纷纷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强化核心能力,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而将其它业务以合同的形式外包,构筑一体化物流战略,在全球范围谋求物流外包,企业只有与别的企业结成供应链才有可能取得的主动权。与合适的供应商、储运商等结成战略联盟,成为长期的、稳定的战略伙伴。通过合作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实现互惠互利,提高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3 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方面

供应链管理是把供应商、生产厂家、分销商、零售商等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都联系起来进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生产及销售的有效链接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理流动,达到成本的降低。构造高效供应链应具备的关键点有:

3.1 以顾客为中心,供应链管理发点和落脚点是市场需求

顾客价值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包括三个部分:客户服务,即企业如何从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对客户的反馈和期望作出反应;客户服务应对市场细分,分析服务成本,进行销售收入管理。需求传递,即企业以何种方式将客户需求与产品服务的提供相联系;指企业把产品和服务送达客户的销售渠道组合,这一环节对成本有直接影响。合理预测分析并制定计划是重要的职能。采购战略,即企业在何地、怎样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采购战略决定成本结构和所承担的劳动力、汇率、运输等风险。

3.2 注重核心竟争力

在供应链管理中,其重要的理念就是强调企业的核心业务和竞争力,并将之在供应链上准确定位,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别的企业无法模仿(它可能是技术,也可能是企业文化)、资源市场上买不到、其资源和能力具有互补性不可分、资源具有组织性不因个体或局部原因而丧失等特点。

3.3 相互协作的双赢理念

传统的企业供销之间互不相干,供应商和经销商都缺乏合作关系。在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下,企业间除了自身的利益外,追求整体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合作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竞争的关键。在供应链管理中,不但有双赢理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手段把理念形态落实到操作实务上,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的供应商和用户集成起来,集成化是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关键。管理的重点是以面向供应商和用户取代面向产品,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产品、工艺、组织、企业文化等),实现信息共享。通过为用户提供与竞争者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或增值的信息而获利。

3.4 优化信息流程

信息流程是企业内员工、客户和供货商的沟通过程,信息系统只是支持业务过程的工具,企业的商业模式决定着信息系统的架构模式。为了优化供应链管理,便于管理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得信息,须从与生产有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货物到达最终用户手中,真正按链的特性设计业务流程,使各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形成贯穿供应链的数据库信息,集中协调不同企业的关键数据,所谓关键数据,是指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数据。充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手段,达到共享重要信息。

3.5 整合内部物流降低采购成本

企业的物耗占产品成本的一半以上,控制采购成本对经营绩效至关重要。采购成本控制是物流管理的重要部分,也是耗用资金多,容易失控的环节。据测算悉降低1%的采购成本可以使利润提高5%~10%。降低采购成本是企业“第二利润源泉”。企业的采购价格;定额科学的采购量;及时、全面、准确地物流信息;准确、安全、经济的运送和储备方式;具有预见性和灵活的采购策略;良好员工的素质等都是影响物资采购成本的主要因素。成本控制的6个方面有:(1)制订采购预算与计划。对采购资金理性的规划,有效控制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从而控制成本的。(2)采购价格的确定中要弱化个人行为,注重调查和收集信息,采取竞争性谈判方式确定采购价格。(3)利用采购环境。充分利用供应链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市场信息机制,使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减少盲目性,降低决策风险,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目的。(4)择优供应商管理。给所有符合条件的应商均等的机会,基于长期降低采购成本的理念强化供应商的管理。(6)储备管理。使库存在能满足产需要的情况下尽可能最小化,即数量上合理的最小化。(7)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的素质也是控制采购的重要环节。

总之,企业按市场规律构筑适合自己的一体化物流战略,整合内部物流,建立严格的业务规则和制度,采用高科技物流设备,在物流运作中广泛采用EDI、个人电脑、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信、条形码和扫描等先进信息技术,形成系统和网络,提高物流综合效益。同时把外部物流交由第三方去做,以多种方法吸纳资金引入竞争机制,更多地使用社会化物流。以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来寻求资源采购、生产装配和产成品分销,参与市场竞争,通过一体化物流既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服务水平树立良好信誉,提高市场竞争力,可以为企业力营造良好经营环境,寻求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宋健。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

[2]田会。从转型对企业动力系统的影响看国有企业改革[J]。管理世界,2009(9)。

[3]供应链管理的四大支点。中国教师()

[4]浅析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控制。中国教师()

[5]物流企业运作模式及发展战略。中国教师()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篇3

【论文摘要】钢铁行业作为国家基础产业,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主要探讨本钢集团如何通过供应链管理,降低物流成本,以持续提高集团的竞争力。

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钢铁产能迅速扩大,年产钢量从2000年的1.29亿吨,跃升至2010年的6.27亿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本钢集团采购库存管理现状、供应商选择、业务流程设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集成化供应链模式的构建、库存管理战略实施、信息系统完善等方面为着眼点,为本钢集团改进管理效率、提高竞争力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1.本钢集团采购与库存管理现状

1.1 采购管理现状

本钢集团采购中心作为实施专业化采购管理的机构,负责大宗原燃料、辅料、消耗性资材、工程设备、备件、合金件和服务性物资的采购。本钢集团采购物料按采购种类可分为战略性采购和服务性采购。战略性采购是指大宗原燃料、资材、工程设备和备件等的采购;服务性采购主要指办公器材、劳保品等的采购。其中,战略性采购占股份公司总采购资金的82%左右,服务性采购占18%。

1.2 库存管理现状

本钢集团的原料主要包括铁矿石、焦炭、煤、废钢、各种合金、辅助材料和备件,分布在物流中心、焦化、原料、二铁、特钢等单位。其中大宗原燃料由采购中心下设的煤焦采购室、废钢采购室、合金料采购室、工矿一室负责采购,并与物流中心联合负责日常管理,其他单位的原材料为从物流中心领用后未完全使用剩余及各单位零星采购形成。上述原材料、燃料和废钢的特点是品种多,数量大,周转快。

辅助材料主要是油脂、五金电器等,其特点是品种多、数量少、价值低,周转快。其库存主要由物流中心和一二级库负责管理。

备品备件主要包括设备备件、机修备件和大型工具等,其库存主要由物流中心、一二级库和生产使用单位负责管理。

本钢集团主要产品为棒材、线材、生铁、热轧板卷、冷轧板卷、球磨铸管和特殊钢产品,库存分为原材料、材料采购、委托加工物资、产成品。全集团每年要耗费20%—40%的利润来维持其所有的库存,其中原料库存占据了总库存量的绝大部分。

2.本钢集团采购与库存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2.1 采购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本钢集团的供应商管理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已经比较规范,但与供应商管理的先进实践来比还是有差距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钢集团供应商的评估只是集中在一定期限内与本钢集团有业务往来的少数供应商身上,而不是所有的供应商都能得到评估。(2)本钢集团尽管有供应商评估标准,却没有统一的,只是手工打分操作,没有建立标准的自动化进程。(3)对供应商分类较粗糙,没有针对不同类别的供应商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和协作计划,这些都应该得到改进。(4)信息的不透明、不共享。企业内部的采购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信息不透明。企业与上游供应商没有信息共享,与下游的客户之间信息传递和交换缓慢,不能及时收集客户需求信息,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

2.2 库存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库房管理分属不同部门和法人,使用单位很难及时了解整个库存状况,库存采购计划和实际消耗存在一定差距;(2)库存信息无法共享,一级库无法确切知道二级库的库存现有量,库存台帐和财务帐存在一定的差异,制约了采购决策能力和监控只能的有效发挥;(3)大宗原燃料的出入库计量标准不一致,造成库存账面数据和实际数据的人为差异,难以对库存数量进行管理和控制。

3.基于供应链的本钢集团采购与库存管理对策研究

我们认为本钢集团应认识到其作为钢铁供应链上的一环,必须从整个钢铁供应链的角度出发,与上下游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树立共同的战略目标确立长期合作策略,将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与上游铁矿、煤矿供应商,下游造船、汽车、房地产等企业的经营情况综合考虑,构建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模型;以联合库存管理来解决本钢集团原材料采购不均衡、库存与生产不同步的问题;本着合作共赢的精神与上游的供应商建立供需协调机制,协调双方利益,解决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论是在本钢集团的内部还是外部,都要强调信息的共享,在集团内部可以通过公司的SAP系统以及OA(Office Automation)网,实现各种信息在各部门间的无障碍流转。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本钢集团则可借助Internet建立起信息沟通的渠道,以建立公共的网站等方式搭建起信息集成的平台,来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共享。甚至还可将双方的协议条件、享受的权利、承担的风险和义务、业务操作流程、资金结算、纠纷仲裁和责任追究等问题以标准化的信息资源固化于网络中。这样既可以安全快速的获得信息,又可以提供更好的用户服务和加强客户联系,并提高本钢集团供应链运行能力。

通过上述本钢集团供应链的构建,以及相应管理策略的实施,保障原材料的稳定供应,消除本钢集团采购、库存管理信息不同步、滞后现象,达到产、供、销的同步稳定运行,提高本钢集团乃至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周筱.简析从物流管理到供应链的整合[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9(02):24-25.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篇4

关键词:EPC 供应链 模式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080-02

我国EPC工程项目管理从引进到现在已近20年,在本土化进程中已得到广泛认可,并逐渐成为国内大型复杂项目管理的流行模式。在EPC工程模式下,EPC总承包商的管理和实施往往直接决定了工程项目的总体质量和建设进度,而在其诸多管理职能中,项目物资采购管理则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因为一般说来,物资采购部分要占到合同总额的30%~50%,有的项目甚至达到60%以上,而EPC工程项目整体物资采购的数量大、种类多、规格复杂、时间跨度长、地域跨度大,且互相配套、互为影响,其贯彻工程的全过程,与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安装、调试以及验收等各个环境密切相关,涉及到上百家的设备供应商。然而,目前我国EPC项目物资采购管理却长期存在着运行成本高、标准化程度低、管理效率低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EPC项目管理提升的重要瓶颈。因此,如何借鉴制造业和零售业供应链物资采购管理模式,建立实施基于供应链管理的EPC项目采购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产业链的优势,管理创新,增加了产业的生产最大化,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热议的重要课题。

1 EPC工程项目中的供应链物资采购的内涵与特征(与传统采购比较)

EPC工程项目供应链物资采购的含义是指根据项目目标的实时需求,在供应链上获取设备、材料、技术、服务等资源的全过程,该过程通常包括采买、检验监督、运输(物流)、合同管理等分过程。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首先,要以项目为核心,设备供应商、材料供应商、设计分包商、施工分包商、监理及业主等建立相关的合作伙伴;其次,形成以项目建设所需资源管理为主要内容,整合各方资源和利益的运行机制;最后,以信息共享为平台,实现相关物流及资金流的综合管理,实现项目招投标、设计咨询、物资采购、工程施工、竣工验收、项目移交等不同阶段的高效协同合作,形成最好的项目管理体系,最终降低整个体系的成本,提高质量,在供应链物资采购机制下,EPC工程项目管理者把自己的需求规律和实时需求信息传递给供应商,供应商根据库存的量来保证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又保持库存最小。其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征。

(1)全流程信息共享。在供应链物资采购模式下,EPC供应链中所有的进度、技术、质量、成本、设备、材料等需求信息均可通过信息平台,快捷准确地传送至供应商,供应商亦可及时做出反应,总承包商和供应商之间双方不再是零和关系,而是建立在共赢基础上的、受欢迎的业务合作伙伴,是整个供应链中工程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共同服务于客户,从而使得供应计划、采购(编制采购文件,询价,卖方选择,合同签单)、生产监制与出厂检验、物流运输、现场管理与安装调试和最后的移交收尾等各方面的需求能够得到及时的反映和体现,这样工程满足客户需求的程度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然后,由于共享信息的重要级别很高,保密性强,可扩散范围小,一旦泄密将对信息提供方的经营活动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因此其共享对EPC供应链中各参与方的信用等级、信息的可信性、完整性、安全性要求高,实施难度大。

(2)订单式采购及库存管理。一般而言,EPC项目确认采购之后是典型的订单式生产,必须要经过业主的采购,对产品的用户、承包商、供应商均具有二重性,既是采购者又是发明者,因而其往往采用订单式的JIT供应链采购模式,即以准时生产(JIT生产)为根本管理思想,囊括了与供应商有关的整个采购流程,有效地实施项目的个性化和采购,且从物资的过程就开始对成本进行控制,避免从而避免采购过程中造成铺张浪费的现象,其要求全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充分进行信息共享、建立和谐的供需方关系及准确的预测最终产品的各种需求,这正好满足了EPC工程项目中大量复杂非标物资的采购需要。然而,也正是由于EPC项目订单式物资采购的特殊属性,决定了项目总承包商与各供应商的关系经常随项目的变化而变化,供应商的管理比较难控制,供应商管理的流程相对复杂。

(3)战略协作关系。在供应链物资采购模式下,EPC供应链各参与者的关系将从一般转为建立起一条链接上下游公司的战略伙伴关系,即消除简单的买卖关系,从而有效地解决一些局面性,不完全性等问题。一方面,要求EPC总承包公司与供应商之间信息共享、风险共担、互惠互利,是以一种信任的合作关系,供需双方相互协作,共享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流向和趋势信息,然而减少成本,共同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另一方面,则要求EPC项目供应链上的各相关方在标准的业务流程和行为规范下充分整合资源、精密协作、有效沟通、分享信息,共同分担风险和分享收益,进而能及时对用户做出反应,采购与供应的重点在于协调各种计划的执行,集成和整合内、外部各种资源,为实现精益生产(施工)提供保障。

2 EPC工程项目中的供应链物资采购模式构建

EPC工程项目供应链物资采购的目标,是为了最终向业主交付满足合同约定的建筑产品,是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一个业务活动,因此既要符合整个项目的成本、进度、安全、质量等总体目标,又要满足单个采购合同的费用预算、质量和交货期等条件,同时尽量降低EPC总承包管理难度,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总体来说,就是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首先,建立基于管理供应链的、面向过程的采购作业管理,对运作过程进行集成和整合,简化采购作业流程,从而提高物资供应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及时性;其次,通过优化物资采购供应链各环节,将企业内外各种运作能力和战略潜力加以协调,并会合成统一的整体,在充分降低采购成本、库存和物流成本的同时,提供采购效率和设备材料质量风险。最后,着眼于客户,为客户的价值创建独特和个性化的资源,从而有效提升EPC总承包商项目部施工等其他部门以及外部业主方的满意程度。总体而言,EPC工程项目的供应链采购模式分为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1)EPC工程项目供应链物资采购的组织结构。EPC工程项目供应链采购模式的组织结构主要包含外部组织和内部控制两个部分。其中,外部组织结构,是指以集成思想对由项目投资方、项目承包商、设备供应商、材料供应商/分包商、职业项目经理、建筑专业技术人才(主要指设计、咨询专家等)、劳动力供应商、运营商等作为该供应链上节点企业或单位而形成的供应链,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供应链中各成员的内耗与浪费,从而为满足项目的不同需求而进行运作,实现全体成员的共赢;内部控制结构,是指总承包商应重新规划和优化其内部采购组织,由传统的直线职能型结构转变为矩阵式组织结构,服从公司层和项目经理部双重管辖,便于采购人力资源的分配和共享,能对供应链环境下的工程订单快速响应,平衡资源,提高对供应链中各供应商的管理能力,从而保证多个子项目的顺利完成,提高EPC总承包公司采购活动的运作效率。

(2)EPC工程项目供应链物资采购的运作模式。基于供应链管理的EPC工程项目采购模式是一种订单驱动的模式,是一种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的方式,其核心工作主要包括:首先,建立基于供应商管理的采购模式,致力于采购质量的事前控制,即通过对供应商的生产规模、工艺、交货准确率、质量、资金、信誉、综合服务、报价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从开发权限、准入流程、试用考察等方面对供应商的准入进行管理,并定期与供应商进行质量问题反馈、沟通与整改,并将效果进行评估量化,激发供应商持续改进的动力,从而能够大量减少各种供应筛选和比价环节,快速响应订单采购。其次,建立集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的采购模式,处于供应链环境下的总承包公司,更加易于通过信息中心汇集各项目部的物资采购需求,并进行分类整合,由采购管理中心执行机构进行工程订单的采购任务,零星物资需求经采购管理中心确认后则由各项目采购部自行采购。

(3)EPC工程项目供应链物资采购的风险控制。供应链风险是固然存在的,简而言之,有自然灾害我们无法预测,如:地震,海啸,泥石流等等,但也有人为因素,如:供应商风险,包含信用风险、经营风险、质量风险等,一个供应商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制约整个链条;信息传递风险,当供应链日益扩大,产业不断强大时,供应链的信息错误也随之增多,信息传递延迟或失真将会加剧整个供应链的风险。因而,EPC工程项目建立有效的供应链风险控制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具体而言,包含:加强节点企业的风险管理,即对节点企业建立有效的效率、成本、质量、信用等指标,对节点企业风险的识别与判断,进行风险调整和优化,从而加强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控制;供应链管理中,要建立一整套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对突发事件进行充分预测和评估,并预先制订应变措施,建立必须的工作流程和组织机构;建立多样化的供应链信息传递渠道,加强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增加供应链透明度,加大信息共享程度以消除信息扭曲,从而降低不确定性、降低风险。

3 EPC工程项目供应链物资采购管理对策

(1)建立EPC工程项目供应链的运行标准。建立EPC工程项目采购供应链的重要步骤就是要保证整个供应链的协同性和一致性,这就要求在各供应链成员之间建立基于供应链协作的、严格的、可行的运行标准,用它来规定和建议所采购产品和服务的性能和质量的最低水平,以及在给定的环境下运行的可选条件和运行模式,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供应链上各相关方协同工作的标准流程;另一方面是各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标准;最后是,各方之间紧密合作、共同的行为准则。这就要求,首先,成立专门的EPC供应链管理组织,吸纳各项目组成员及供应商共同参与运行标准的制定和推广过程,并定期对各标准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和回顾;其次,建立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标准,这种标准应该能恰当地反映供应链整体运营状况以及上下节点企业之间的运营关系,而不是孤立地评价某一供应商的运营状况,从而通过某种绩效评价标准使各成员能为一个共同目标而齐心协力。

(2)建立EPC工程项目供应链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EPC工程项目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是推动EPC供应链中所有的进度、技术、质量、成本、设备、材料等需求信息充分共享及快速传递的重要手段,其不仅覆盖了从投标、启动、计划、执行、监控、收尾的全过程,能够时时刻刻反映项目在范围、进度、成本、人力、风险等方方面面的细微变化及其发展趋势,而且能够为项目团队和企业及时纠正偏差和管理风险提供了量化的科学依据。通过采用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进行电子数据交换,实施电子化的供应链管理,对工程项目所涉及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简化并优化,从而增加供应链上下游采购的透明度和竞争性,使得以总承包商以合理价格采购物资的能力大大提高,商品和服务的采购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采购方和供应方形成紧密的纽带,使得总承包商对供应商的管理更加便捷,可以在生产进度、生产计划、生产质量等方面与供应商广泛合作,进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

(3)加强EPC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EPC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同制作业和零售业供应链管理相同,同样是一个跨组织、跨行业的管理理念,它涉及许多高新技术,不但需要懂得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信息技术,如实施标识代码、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电子数据交换、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且需要既了解供应链上各行业的管理理念、方法、手段,又熟悉与供应链有关的管理技术,如物流动作技术、营销动作技术、财务动作技术、企业生产动作技术等方面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实际上,优秀EPC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尤其是熟悉供应链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EPC工程项目行业中是十分稀缺的。因而,一方面应加强EPC工程项目供应链控制体系的建设,因为其存在实际上为项目管理人员提供了助力平台,弥补了其能力和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组成项目控制体系的各种政策、标准、指导、工具和模版等也构成了一个培训平台,可以为企业发展壮大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类合格的EPC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人才。

(4)建立与完善EPC工程项目供应链采购审批体系。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EPC工程项目采购管理不但加强内部资源的管理,还转向对外部资源的管理,加强了与供应商在信息沟通、市场应变能力、产品设计、产品质量,交货期等方面的合作,并从一般的短期买卖关系发展成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直至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采购决策变得透明,双方为达成长远的战略性采购供应计划而共同协商,从而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成本损失。因此,可适时建立不同级别的采购审批权限,避免才采购权限过分集中所导致的低效率和高风险,同时有效降低采购工作的复杂性和总体成本。具体而言,可以由项目经理负责审批采购次数少、结构复杂且造价高的机电设备;采购部门经理审批采购次数多、结构简单且造价低的主材;一般采购工程师可以负责零星配件、材料的采购,并对采购的材料设备进行分类成本控制,从而使得EPC供应链采购系统得以快速响应工程的需求,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的周转率,降低了库存成本和工程风险。

参考文献

[1] 田晓华.国际EPC总承包工程的采购管理[J].石油工程建设,2010(3).

[2] 白玉,陈建华.工程项目供应链整合管理运作框架模型[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1(1).

[3] 谢婷婷.基于建筑工程承包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J].物流技术,2011(23).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篇5

关键词:合作 双赢 JIT采购

采购环节往往是企业经营管理层中最薄弱的环节。这个环节最容易出现“暗箱操作”:、弄虚作假、舍贱求贵、以次求好、收受回扣等。在企业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采购成本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成本,对其成本控制经常是束手无策。而实际上企业如果实行供应链管理则可以很好的控制采购成本,使其成本大大降低,管理效益大幅上升。据统计,如果一个大型工业企业能够将采购成本下降3个百分点左右,那么他的效益就能提升五个百分点左右。因此,加强对采购的管理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的利润水平。物流管理中包括着采购管理,于是从整个物流过程中来看待采购管理,就能有效的解决传统上的采购管理中的问题。采购作为企业间原材料和半成品生产间的一座桥梁,沟通着生产需求与物资供应间的联系。供应链上企业间的高效链接,有效合作,同步运作,都需要采购活动的更高水平的管理做为强有力的保障。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采购管理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模式虽然是在传统的采购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两者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区别。

一、供应链采购管理的原理和特点

供应链采购不同于传统采购,它主要是指企业间已经形成了一条供应链,在这条链条上的企业间的采购。这条链上的企业之间不是单一竞争关系,而是一种战略合作关系,因此,链上企业间的采购是基于双方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在友好合作的环境中进行的,所以采购的观念和采购的操作都发生了变化。

我们认为供应链采购是一种更先进的,更有效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效益的采购方式。但是若在实际的工作中实施供应链采购,企业还面临着很多挑战。可以说,相对于传统采购,供应链采购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一点都不为过。无论是在思维方式上,对采购的理解上还是在具体的操作上,都与以往大大不同。具体说来,要实现几个转变。

1.从为库存而采购到为订单而采购

在过去的采购活动中,采购部门依据以前制定的采购计划并根据仓库管理部门提供的库存变化情况,向供应商提出采购需求,采购的物品交由仓库部门后,采购活动完成。这样的采购活动并不关心企业的生产过程以及企业的真实需求,可以说,采购活动与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相脱离的,于是非常容易造成无效的采购,采购的物资被大量积压,而企业急需的物资却没有。而在供应链采购模式下,采购部门不再依据库存的变化进行采购,而是根据企业实际取得的订单所需要的物资计划进行采购,通过订单驱动供应商,这样一来供应商也能更准确地把握客户的需求,提高了供应的针对性,从而更快速的响应用户的需求,降低库存,提高资产的周转速度,提升竞争力。

2.从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转变

在供应链采购模式下,企业应把采购活动转变为对企业的外部资源进行管理,要实现这种转变,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企业应与各个供应商建立互惠双赢,信息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将企业内部与供应商有关系的信息及时的传递给对方;参与供应商的产品设计和生产,与供应商共同改进产品质量和提升管理水平;培育长久合作的供应商关系并尽可能的减少供应商的数量提高合作的质量。

3.从买方主动向卖方主动型转变

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下,采购是由有需求的企业主动提出并组织人员进行采购,因此耗费了大量成本。而在供应链采购模式下,供应商主动提供给我们货物,无需我们主动进行。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同时也提高了采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供应商也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开支,大大提高了效率。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实现了企业间的合作共赢。

二、供应链采购实施的基础建设

1.信息基础建设

要实现供应链采购,企业必须建立起强有力的信息系统。企业的信息系统应满足企业对日常数据处理的要求,并能与供应商的信息系统相连接,以便实现信息共享,例如POS系统、EDI系统或其他数据传输系统,各种编码系统等。

2.供应链系统基础建设

我们要与相关联的企业建立起供应链系统,加强供应链上企业间的沟通,实现链上企业将的信息共享,建立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分享利益的关系。

3.物流基础建设

企业内部与供应链上企业间的物流基础建设应该到位,以满足企业间的物流的需求。比如说,运输设备的选择,运输线路的规划,仓库的布局,还包括一些物流技术,如条码系统、自动识别、计量技术、标准化技术等。

4.采购基础建设

企业加强采购基础建设也是非常必要的。替供应商管理库存降低成本,实行供应商自动补货避免企业库存,建立电子支付结算系统实现即时结算,建立采购效益评估系统,形成一定的规范形成一个系统,实现供应链采购。

实施供应链下的采购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这方面地研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耀球,施先亮.《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王元月.《跟我学做采购主管》[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篇6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采购;采购管理;成本动因

引言

供应链成本管理可以说是以成本为手段的供应链管理方法,这是因为,一是成本能真实地反映供应链活动的实态;二是成本可以成为评价所有活动的共同尺度。就第一点而言,一旦用成本去掌握供应链活动,供应链活动方法上的差别就会以成本差别的形式明显地表现出来。就第二点而言,用成本这个统一的尺度来评价各种活动,可以把性质不同的活动放到同一场合进行比较,是有效管理供应链的一种新思路。

一、供应链管理和作业成本法

(一)供应链管理

所谓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1]。

供应链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重要的流通组织形式和市场营销方式,其宗旨是供应链整体效益最大化,最好地满足用户需要,使供应链各个企业共赢。它以市场组织程度高、规模经营的优势,有机地连接生产和消费,对生产和流通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像丰田、耐克、尼桑、麦当劳和苹果等公司的供应链管理都从网链的角度来实施。

(二)供应链管理环节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计划和控制等职能。它否定了过去那种从设计、制造直到销售都自己负责的经营模式,提倡在全球范围内与供应商和销售商建立最佳合作伙伴关系,与他们形成一种长期的战略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

其管理的主要部分是对上游外部供应链成员的管理。为了管好供应链中所有上游组织的物料流动,企业启用了许多管理者以确保所需物料按时、按地得到供应。还要指出企业的外部下游供应链包括产品流向最终客户所经的所有下游的分销渠道、流程与职能部门。所有组织均隶属一个或多个供应链[2]。

(三)作业成本法

1.基本概念

作业成本法它是一种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础依据,根据产品生产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的产品与作业、作业链和价值链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3]。其实质就是在资源耗费与产品耗费之间借助作业这一桥梁来分离、归纳、组合、然后形成各种产品成本,它提供了更准确地计算产品成本的新思路,为企业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作业是指企业为完成其营运目标,在组织内特定部门中所进行的重复性活动。基于作业而实施的成本计算,即称之为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计算制度是根据产品产生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产生经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4]。确认成本动因,它会帮助我们清晰看出哪些产品利润较高,哪些产品处在微利和保本状态,有助于企业有效降低成本。

因此,在作业分析中,成本动因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其理论基础是成本动因理论,这种理论提出成本的分配应着眼于成本的来源,把成本的分配与促使成本产生的原因联系起来,按成本产生的原因进行成本控制、汇集和分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管理分析和决策。

2.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Cost Driver),又译作成本驱动因素,是指引起产品成本发生的原因,指导致成本发生的任何因素,亦即成本的诱致因素;是对导致成本发生及增加的、具有相同性质的某一类重要的事项进行的度量,是对作业的量化表现,也是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核心内容[5]。一般而言,成本动因支配着成本行动,决定着成本的产生,并可作为分配成本的标准。作业和成本动因的区别在于作业是为达到组织的目的和组织内部各部门的目标所需的种种行为;而成本动因是导致成本升降的因素[5]。

(1)成本动因的分类

成本动因可有多种分类标准:

根据其在资源流动中所处的位置可分为资源动因(Resource Driver)和作业动因(Activity Driver)。

根据成本性态可分为数量基础成本动因、作业基础成本动因和固定成本动因。数量基础成本动因与变动成本的发生相关,是变动成本的分配基础导致短期变动成本的发生,是短期变动成本的分配依据。作业基础成本动因是长期变动成本的分配依据。固定成本动因导致了银行固定成本的发生,如营业用房和设备购置、组织机构设置与变革等,也称战略成本动因[7]。

(2)影响成本动因选择的因素

从定量角度而言,成本动因的确认可通过在各种动因和相互成本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而展开;就较为主观的手段来说,成本动因的确认又可通过涉及成本的部门和主管讨论决定。因此,影响成本动因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四个:首先是计算成本动因的成本;其次是选定成本动因与实际作业消耗间的相关性;再次,成本动因的采用所导致的行为;最后,采用成本动因的数量。

二、供应链采购

供应链管理模式实质含“供”与“需”两方面,物流从供方开始沿着各个环向需方移动。每一个环节都存在“需方”与“供方”的对应关系,形成一条首尾相连的供应链。实际上,供应链作为一条纽带将企业和供应商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双赢系统。而显然采购是发生在上下游企业间的必有活动,加强采购管理,降低供应链在上节点企业的成本,对于降低整个供应链管理总成本是极为重要的。因此供应链管理首先就是与采购关联在一起的,借助于采购来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供应链体系的价值。

采购的原则就是一切从供应链的成本角度出发。所谓采购分析,既是分析该买什么、买多少、什么时候买、花多少钱、什么时候得到以及怎样得到的问题。通过考察各行业公司的情况,就可以看出高效率的采购是如何产生竞争优势的。比如:一个运输设备制造商也许会产生1亿美元的年收入。对于一个普通的运输设备制造公司来说,材料的费用可能是6000万美元。大的采购组织比普通公司一般会少花费5%的采购费用,因此他们的采购费用为5700万美元。小公司则要多花费5%的采购费用是6300万美元。

三、成本动因分析

(一)供应链采购环节中的成本动因

我们知道,成本动因是引起成本发生变动的原因,在供应链采购环节中存在很多,主要有:

1.采购模式

选用不同的采购模式对成本的计算是不同,这直接影响着采购的数量、时间,不同的采购策略安排也最终影响着价格、运输成本和库存持有成本。

2.采购批量

采购批量在采购决策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企业经常受到鼓动而进行大批量物品的购买。确定经济采购量对企业的采购成本控制起到至观重要的作用。

3.人员选择

现阶段的采购,大部分企业都是派出专门的采购人员去采购。因此采购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采购沟通能力、自身素质的高低都在影响着采购成本的高低。

4.采购价格

很显然,成本的变动,必然造成价格的变化。采购价格变化,主要原因在于成本发生变动。采购价格也成为不可忽略的成本动因之一。

5.采购费用

在采购环节中,各项费用的发生是再所难免的。出差人员的差旅费、材料的运输费、装运费等都在影响着采购成本。如果能在相关费用上做到节省,或做相应的控制,那么对于采购成本的控制是十分有利的。

6.供应商的选择

我们讨论的采购,是在供应链这个大环境下讨论的。而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离不开与上下游企业、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因此,正确选择供应商也成为影响成本变动的因素,尤其在供应链采购中更为重要。

(二)采购环节成本动因分析

1.混合采购方式对采购成本的影响

供应商不断提供的价格折扣影响到采购量。购买方可能希望在一个较为优惠的价格水平上突击采购,“囤积物料”;也可能希望通过谈判得到优惠的价格,而只有在需求出现时才实际进货,以此避免存货的积聚[8]。对此,购买方多采用混合采购方式(即,既有先期购买,也有按期采购)。如果可以预测到某种商品价格的季节性变化,那么采用混合采购方式比单纯使用按需购买得到的平均价格更低。

2.采购批量对采购成本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每次采购的数量越大,在价格上得到的优惠越多,同时因采购次数减少,采购费用相对能节省一些,但依次采购数量大,容易造成积压,从而占压资金,多支付银行利息和仓储管理费用[9]。

如何控制进货的批量和进货时间间隔,使企业生产不受影响同时费用最省,是采购决策中是应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对采购成本的控制是大有利弊的。

首先要确定经济采购量。经济采购量就是项目一定期间材料存货相关总成本达到最低的一批采购数量;与存货相关的成本,是指为形成和维持材料采购管理而引起的各项费用支出,其总额随材料数量、价格等属性的变化而增减,主要由订货成本、购买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四部分构成。确定经济采购量的目的,就是使与材料有关的上述四项成本总和达到最低。

其次要编制材料需用计划[10]。材料的需用计划一般由项目的技术人员编制,其主要依据是图示量和施工方案的选择等具体要求,它是物资部门确定经济采购量和编制材料采购计划的主要依据。

再次编制采购计划。根据材料的需用计划和采购经济采购量的分析结果以及将要选择的合同类型编制采购计划,说明如何对采购过程进行管理。

3.人员选择对采购成本的影响

在管理方面的标准选择是十分不容易的,不过我们常以所期待达成的状态为衡量标准。

人员素质选择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采购成本的大小。尤其在供应链中,每一个环节上的企业采购管理都决定着成本,影响着下一环节的采购活动。

4.选择供应商对采购成本的影响

我们所研究的采购,是在供应链这个范围内讨论的,因此,它离不开与上下游企业、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在采购环节中,若供应商选择不适当,价格制订不合理,采购效率低,这些都会影响着采购成本的大小,最终也对企业发展不利。

5.采购方法对采购成本的影响

在采购环节中有很多种采购方法,在此只对金额平均法做出分析。该方法假定价格一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还假定价格会有不确定的上下波动。企业定期采购,但是采购数量取决于购买时的价格水平。企业根据未来合理时期内的平均价格设定一个购买预算,这一合理时期至少为一个完整的季节性周期。预算金额除以价格就得到采购数量[11]。因此,如果价格普遍上涨,这种方法就会使得企业在低价位时的购买量大于在高价位时的购买量。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弊端,使用其的风险在于价格很高时,采购的数量可能会低于实际需求量,因而有必要持有一定量的库存来规避风险。影响采购环节中成本动因的因素很多,成本动因可以是引起产品产量、生产工时、订货批量、提供的样本量以及企业的生命周期等各种变量因素。它可以是一个事项、一项活动或作业。在此,只对采购环节中的以上几点做出简略分析。

四、结论

加强成本控制,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控制成本动因,只有了解了主要价值链活动的成本动因,才能真正控制成本;二是通过改造和优化企业的主要作业链活动,如商品设计与研制开发、生产、营销等,来取得成本竞争优势,这样有利于提高商品的市场竞争能力。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现代企业间的市场竞争也逐渐趋于激烈化和国际化。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环的分析,指出供应链采购环节中存在的成本动因,并对其中几个成本动因进行分析。最终,通过本文的阐述指出选择合适的成本动因对企业实践应用的重要性,以达到合理控制成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10-121.

[2]李琦业.货物采购与检验[M].大连: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136-142.

[3]王佳.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研究[J].中外物流杂志,2005,(04):12-16.

[4]森尼尔.乔普瑞(Sunil Chopra)彼得.梅因德尔(Peter Meindl).供应链管理:战略、规划与运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17.

[5]沈文,云俊,邓爱平,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95-104.

[6]宋华.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70-90,224-245.

[7]徐章一.敏捷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的价值实现[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335-345.

[8]邓凤祥.现代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80-144.

[9]徐章一,马士华.应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改造传统工业企业[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1,(05):59-61.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篇7

关键词:供应链;采购管理;经济订货批量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chain,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of procurement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supply chain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patterns of purchasing management. Then, it explain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purchasing management and purchasing management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ode. Finally, the paper introduces methods in the purchasing management, and demonstrates this method of the economic order quantity through specific case calculation.

Key words: supply chain; purchasing management; economic order quantity

在当今,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且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做好采购管理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采购管理水平,是我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面临的当务之急。积极整改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面对着迅速变化的买方市场和需求日趋主体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者,传统的采购模式对变化的响应显得越来越迟缓和被动。然而,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模式开发为采购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1 供应链管理下采购的定义

长期以来,人们广为接受的一个定义是:“在合适的时候,以合适的质量、合适的数量、合适的价格,从合适的供应商处获得正确的产品和服务等”。这个概念道出了采购的基本任务:以最优的成本从适当的、可靠的渠道获得所需的原材料和服务,这也被认为是与JIT生产的思想紧密吻合的一种定义。

随着供应链管理思想渐渐渗透入管理的实践当中,采购也在发生着变化:

(1)传统的采购者是在采购决策制定好之后才进入采购过程,采购者仅仅是完成某一种采购任务。现在采购者要开始参与决策,决定采购的数量、来源、购买时间等。

(2)采购部门成为直接影响其它具体部门运作,帮助企业创造整体竞争优势的重要部门,而不再是一个独于与企业产销之外的、专门处理文件的职能部门。

(3)采购的核心问题己不再单纯地停留在价格层面上,因为有时候从供应商那里获得了最低的价格却忽略了采购的后续成本,如维修保养费用等。因此现在的采购追求质量和配套服务总成本最低;同时在考察供应商的时候开始注重供应商的市场竞争力。一些开明的企业逐渐认识到,迎合那些注重产品性价比的供应商,有利于企业获得经营的成功。

(4)采购的重点逐渐从注重价格转到成本,进而向价值升华,这就要求采购人员也要有致力于产品的增值,紧扣供应链管理强调的“价值贡献职能”思想。

美国供应协会对供应的最新阐述中,把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定义为:企业为了追求和实现它的战略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紧密与生产和库存相连的识别、采办、获取与管理它所需的或潜在所需的所有资源的活动。

2 供应链管理下采购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条件下采购管理的特点有:以外部资源管理为工作重心、面向过程的采购管理、企业与供应商的双赢伙伴关系、信息化的采购。

(1)将外部资源管理作为工作重心。传统的采购管理中,工作的重心是与供应商的商业交易活动,交易过程的重点放在价格的谈判上,通过多个供应商的多头竞争,从中选择价格最低的作为合作者。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出现,对传统的采购管理提出了挑战。

(2)面向过程的采购管理。传统的采购过程包括供应商认证、制定生产计划、制定采购计划、发送采购订单、收货、验收入库、入账付款等一系列活动,跨越了科研部、计划部、采购部、财务部和仓库等部门。由于分工过细,传统的采购管理在信息沟通上存在明显的问题。而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活动明显在这一方面有所改善,面向过程,促进沟通。

(3)企业与供应商的双赢伙伴关系。传统条件下,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在供应链管理下,双赢伙伴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它强调在合作的供应商和生产商之间共同分享信息,它表现为制造商对供应商给予协助,帮助供应商降低成本、改进质量、加快产品开发进度。

(4)信息化的采购。供应链管理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资源的集成为前提,实现了采购内部业务信息化和外部运作信息化是其区别于传统意义的管理而成为电子商务时代全新的概念的重要原因。通过建立采购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与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接口,采购内部业务信息化较容易实现。

3 供应链管理下采购模式

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活动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制造订单的产生是在用户需要订单的驱动下产生的,然后,制造订单驱动采购订单,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这种标准化的订单驱动模式,使得供应链系统可以准时地响应用户的需求,降低库存成本,从而提高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主要的采购模式如下:

(1)准时制采购模式。准时制采购方式与传统的采购方式最大的不同是由订单驱动的,当生产部门接到制造订单时,采购部门就产生一个采购订单需求,供应商随即着手物资的准备工作,采购部门积极准备详细采购计划时,生产部门也进行生产的准备工作;供应商一旦接到详细的订单,就会在较短的时间内交给用户。准时制的采购由准时制生产发展而来,基本思想为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提供恰当的物品,是准时制生产管理模式下的一种先进采购模式。准时制采购方式体现了供应链控制的同步性、集成性和协调性,也就增强了供应链的柔性和敏捷性。

(2)联合采购模式。联合采购由于采购数量庞大,易获得数量折扣,尤其对于单个采购方实力不强的采购情况,集中同行业的采购需求,向供应商订购,多个相同处境的企业联合,引发供应商报价的兴趣,增添谈判的筹码。伴随着电子采购市场的蓬勃兴起,为小企业的联合采购方案提供了快捷的实施平台。

(3)外包模式。随着供应链的集成,供应链上的企业都集中打造自身的核心业务,非核心业务外包成为企业整合核心竞争能力的一个手段。对于产品结构复杂,需要独特技术的物料采购可以采用外包的形式,由供应链上的专业供应商制造。

(4)采购联盟模式。采购联盟或采购组织收集分散在各处的小采购需求,使物流信息集中,为规模性的运输、仓储和配送提供了基础。例如,北京有多家连锁医药零售企业,但是平均每家连锁企业只有6家药店,每家连锁企业的小规模采购和配送导致了经营成本较高,同时多渠道采购、很难保证药品质量。如果组成一个医药采购联盟统一为这些药店进行采购、配送,使规模采购、运输配送成为可能,将会大大减少经营成本,增加企业的效益。由于采购的客户和供应商分部各地,电子商务日益成为客户获得采购联盟服务的重要手段。顾客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系统搜索产品、下单采购、查询定单状况以及物流信息等,采用电子商务的手段,来实现其经营和获取服务。

4 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管理与传统采购管理模式的不同

(1)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转变

传统采购管理的不足之处,就是与供应商之间缺乏合作,缺乏柔性和对需求快速响应的能力。一方面,关于产品的质量控制只能进行事后把关,不能进行实时控制,这些缺陷使供应链上的企业无法实现同步化运作。另一方面,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商对采购部门的要求不能得到实时的响应。供应链管理思想就是系统性、协调性、集成性、同步性,外部资源管理是实现供应链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步骤——企业集成。从供应链企业集成的过程来看,它是供应链企业从内部集成走向外部集成的重要一步。

(2)为库存而采购到为订单而采购的转变

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采购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补充库存,即为库存而采购。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活动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制造订单的产生是在用户需求订单的驱动下产生的,然后,制造订单驱动采购订单,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

(3)从一般买卖关系向战略伙伴关系转变

传统采购模式中,供应商与需求企业之间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无法解决涉及全局性、战略性的供应链问题。而基于战略伙伴关系的供应链采购模式为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了条件。①库存问题。传统采购模式下,企业之间无法共享库存信息,不可避免的会产生需求信息扭曲现象,但在供应链的管理模式下,供需双方可以通过共享库存数据,减少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致使采购的决策过程变得透明。②风险问题。供需双方通过战略合作关系,可以降低由于不可预测的需求变化带来的风险。③采购成本问题。通过信息的共享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造成的成本损失,降低了采购成本。

5 采购管理方法应用说明

(1)经济订货批量方法的由来

雷蒙德·费尔菲尔德(1931)在《论经济订购批量》中提出了150条以上的算式,以解决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自该书问世之后,关于经济订购批量的讨论风起云涌,人们也提出,使用这种一揽子标准的解决方法无疑是具有危险性的。以影响某一特定生产局面的各种外部因素来决定经济批量的大小,只能使各种计算方法更趋复杂化,且使所需进行的数学运算更加冗长和困难。为了使这些算式获得最佳效果,需要经常地获得最新信息。然而,人们找到一项简便的处理法,即经济批量。这项处理方法可以随时加以调整使它能够适应各种不同情况的需要,这项方法还可以适时扩充延伸,以便在复杂的情况中使用。

(2)案例原理及分析

①概念:经济订购批量(Economic Order Quantity,EOQ),它是固定订货批量模型的一种,可以用来确定企业一次订货(外购或自制)的数量。当企业按照经济订货批量来订货时,可实现订货成本和储存成本之和最小化。

②公式:经济订购批量=Squat2*年订货量*平均一次订货准备所发生成本/每件存货的年储存成本,Squat函数表示开平方根。

③案例内容:某公司以单价10元每年购入某种产品8 000件。每次订货费用为30元,资金年利息率为12%,单位维持库存费按库存货物价值的18%计算。若每次订货的提前期为2周,试求经济生产批量、最低年总费用、年订货次数和订货点。

④案例分析:已知单件p=10元/件,年订货量D为8 000件/年,单位订货费即调整准备费S为30元/次,单位维持库存费H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资金利息,二是仓储费用,即H=10×12%+10×18%=3元/(件·年),订货提前期LT为2周,求经济订购批量EOQ和订货点RL。

经济批量EOQ=■=■=400(件)

最低年总费用=P×D+D/EOQ×s+EOQ/2×H=800×10+8 000/400×30+400/2×3=81 200(元)

年订货次数n=D/EOQ=8 000/400=20

订货点RL=D/52×LT=8 000/52×2=307.7(件)

6 结束语

供应链管理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种新兴企业管理模式,建立优化的供应链并进行良好的管理与运作能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供应链管理的新方法、新技术也日新月异,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要真正实施有效采购管理就必须因时而动、因势而动,适应形势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供应链环境下采购管理模式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陈仁保,崔强. 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现状浅析[J]. 全国商情,2008(5):61-63.

[2] 周艳军. 供应链管理[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 钟素兰. 对我国企业改进采购管理的建议[J]. 现代商业,2010(3):148-149.

[4] 陈继祥. 企业战略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 凌大荣. 供应链管理:采购的战略选择——从美国“全国采购联合协会”更名谈起[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11):17-19.

[6] 王兵,徐小斌,郑洪帖. 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J]. 商业研究,2002(246):64-65.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篇8

【关键词】供应链;企业物资;采购问题

物资采购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供应链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环节。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工业企业也随之壮大。但是很多企业的物料采购成本占据了企业总成本的大部分,因此,物资采购绝对是企业成本管理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其不仅能够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提高物资的采购效率,满足客户的需求,更能使企业达到利润最大化。

一、供应链的相关理论概述

供应链的概念是从扩大的生产概念发展而来的。其本意是企业通过围绕经营核心,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在早期,大多数人将供应链看做是企业生产中的一个内部环节,无论是采购原料还是生产加工到转卖到下一个用户都是集中在企业内部完成的。然而随着科技时代的进步,很多人将当前的供应链描绘成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

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指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客户的所有过程。企业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详细具体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合理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企业内外资源来共同满足消费者需求。供应链管理的实质就是兼顾了需求与供应。供应链中包含企业的“供”和用户的“求”。这两方面的对等关系组成了供应链最基本的结构。一个企业要想将其供应链管理好,不仅要弄懂客户的需求,更需要对企业的采购流程进行详细的检查与监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一来,无论企业面临何种物资运转,企业管理者都能够尽快适应,并调整运营方案进行供应链的采购管理。只有管理得当,效益才能得到最大化的提高。

三、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资管理特点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与传统的物料控制和管理有着根本的不同,以下几个方面是其主要的体现:支持企业重组改制后物资采购部门管理体制的变化和运行机制的调整,支持对采购业务的扩展;灵活完善的工作流管理,为用户提供了物资管理系统扩展的空间;供应链管理强调核心企业与相关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竞争力。系统提供工作流定制工具,用户可以根据本单位具体业务处理的要求,自行设定工作流,以规范业务的处理流程。

四、基于供应链理论的物资采购管理实施

1.对企业采购的物料分类进行管理

物料的分类管理对于企业的采购环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物资采购监理工作中,要求管理人员在采购过程中,就按照采购物资的内容、类别、项目,分门别类,这样一来不仅确保了采购物资的准确无误,还能提高日后的工作效率。在采购物资开始前,管理人员有必要组织相关部门开展采购会议,使各相关部门明确自己所负责的内容标准,以按照事先规定好的类别进行采购。不仅如此,管理人员还应会同企业经营者进行汇报工作,然后广泛听取采购人员的意见,避免工作中的差错、遗漏。除此之外,还要分项检查采购中的原材料质量证明文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分析预测采购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的问题,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

2.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狭义的讲,选择供应商是指企业在研究所有的建议书和报价之后,选出一个或几个供应商的过程。广义的选择供应商则包括企业从确定需求到最终确定供应商以及评价供应商的不断循环的过程。因此,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对于企业的供应链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企业的采购招标业务坚持规范化、标准化、公开化,实现阳光采购、透明交易,并在招投标之前对相关部门及参与招投标的业务单位进行专项培训,推动物资采购制度化、流程化、电子化和公开化。还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执行各项公司制度,由监察、审计部门介入,实现采购全程有监督,步步有依据,集中采购和公开招标力度不断加大。为使物资采购“阳光”操作实现良性长效发展,并进一步完善供应商准入退出机制,强化供应商奖惩,提高供应商管控能力,进一步提升物资采购工作效率,实现创新可控的、灵活的、提高风险防控能力的采购新模式。

3.加强培养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

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首先应得到供应和采购双方高层的支持和协助,双方需了解相互的企业文化及企业结构,并适度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改造和对企业文化重新塑造,尽量解决文化和态度之间的障碍,尽量消除业务流程和结构上存在的一些障碍,并彼此对管理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为此,需要在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建立一种契约机制来保证这种战略合作关系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在采购中,双方要通过实物评审、暗标评审和分段打分等手段,使采购评审方式不断创新,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彼此之间建立信心与信任,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诚实信用是原则,是长期友好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不断加强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有利于供需双方获得更理想的经济效益。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供应链的基本理论入手,详细地分析了基于供应链理论的物资采购管理措施,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采购管理和成本控制,提高物资的流转速度和效率,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以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篇9

【关键词】酒店 供应链 采购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酒店行业正面临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严峻形势,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自身不断完善,以求在竞争中取得胜利。采购是酒店管理薄弱环节,却是经营关键环节,应当引起酒店服务业重视。酒店采购不仅是订单开出,也含需求确定、供应商选择等。有人认为采购为简单工作,认为采购人员只需有伦理道德观,不需要有专门化能力。其实,采购工作的复杂性远较其他管理工作高,良好的采购不仅可免许多不必要的经营麻烦,而且可以帮助企业达成既定目标。分析酒店采购管理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具有实际意义。

酒店行业是一个传统的服务行业,原材料的采购成本总体不是很高,餐饮原材料的采购成本比客房消耗品的采购成本高。20世纪80年代末期,酒店业整体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以及各种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使得酒店业发展初期由于利润水平较高,酒店业经营者的成本意识还不是很强烈。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酒店由于各类费用的增加和投资者的大量涌入使行业利润水平持续降低,直到1998年出现全酒店行业的亏损,使酒店业经营者开始由从前只关注产品形态的创新到开始关注降低内部管理成本和物资流通运转。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它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竞争力、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和供应链整体效益和效率为目标,以协同商务、协同竞争和多赢原则为基本运作模式,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达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规则和控制,实现整条供应链的最大效益。

1.酒店行业下的供应链

酒店行业的供应链是围绕核心酒店,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它可以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酒店带来收益现代生活中,人们对生活价值的追求越来越高,所以对酒店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以及供应速度,服务态度的要求都很高。

供应链一般包括物资流通、商业流通、信息流通、资金流通四个流程。四个流程有各自不同的功能以及不同的流通方向。

1.1物资流通

这个流程主要是商品的流通过程,这是一个发送货物的程序。该流程的方向是由供货商经由厂家、批发与物流、零售商等指向消费者。由于长期以来酒店管理理论都是围绕产品实物展开的,因此目前物资流程被人们广泛重视。许多物流理论都涉及如何在物资流通过程中在短时间内以低成本将货物送出去。物资流通是酒店经营的物质保障,资金的流通牵动着物资的流通,并影响一系列的反

1.2商业流通

这个流程主要是买卖的流通过程,这是接受订货、签订合同等的商业流程。该流程的方向是在供货商与消费者之间双向流动的。目前商业流通形式趋于多元化,既有传统的店铺销售、上门销售、邮购的方式,又有通过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进行购物的电子商务形式。在日趋多元化的生活中,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上的商业流通逐渐成为主流,加快了商业流通,和信息传播。

1.3信息流通

这个流程是商品及交易信息的流程。该流程的方向也是在供货商与消费者之间双向流动的。过去人们往往把重点放在看得到的实物上,因而信息流通一直被忽视。所以造成了存货或是供货不足,导致酒店的客户满意度不高,降低了酒店的形象。

1.4资金流通

这个流程就是货币的流通,为了保障酒店的正常运作,必须确保资金的及时回收,否则酒店就无法建立完善的经营体系。该流程的方向是由消费者经由零售商、批发与物流、厂家等指向供货商。资金的流通是一个企业关键的环节,没有资金任何活动都受到牵制和影响。

2.供应链管理对当前酒店采购的作用

2.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从单一的酒店角度来看,是指酒店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酒店的竞争优势。

2.2供应链管理的优点具体表现

2.2.1供应链优化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客户需求,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第一、提高客户满意度。这是供应链管理与优化的最终目标,供应链管理和优化的一切方式方法,供应链的历史发展是朝向这个目标而努力的,这个目标同时也是酒店赖以生存的根本。客户是上帝,满足客户需求是经营的根本目标,所有的追求都是为此打基础。

第二、提高酒店管理水平。供应链管理与优化的重要内容就是流程上的再造与设计,这对提高酒店管理水平和管理流程,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随着酒店供应链流程的推进和实施、应用,酒店管理的系统化和标准化将会有极大的改进,这些都有助于酒店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三、节约交易成本。结合电子商务整合供应链将大大降低供应链内各环节的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并可以大大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第四、降低存货水平:供应商能够随时掌握存货信息,组织生产,及时补充,因此酒店已无必要维持较高的存货水平,就可以达到供应需要。

第五、降低采购成本,促进供应商管理。

2.2.2通过供应链管理和优化,酒店可以达到一下多方面的效益:总供应链管理成本降低、酒店准时交货率提高、库存降低、订单满足提前期缩短、酒店净利润提升。

3.酒店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和运作思路

酒店行业没有过复杂的生产管理过程,所以在此环节中,它较制造业好管理。但是在资源整合进行大量集中采购,从而获得更高的议价能力和成本优势则是酒店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毕竟采购成本是酒店行业中成本占有最大的部分。

故酒店行业的供应管理,其重点将投在供应商引入、供应商绩效和供应商采购方面。

酒店行业的一个普遍特点是,酒店有业主所有,但委托给某个酒店管理公司来进行经营管理,业主的资本和酒店管理公司的品牌、管理结合成一个竞争力最佳的商业共同体,由于酒店管理公司所获得的报酬与酒店的业绩直接挂钩,所以决定了业主和管理公司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共同关注。

我们都知道对于采购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就是物料短缺的次数考核,特别是像酒店这样对库存周转要求很高的领域。正因为如此,采购员几乎把所有的关注点都聚焦在进货上,原因就是,只要不缺库存他们就没问题。就这样。供应商的及时交货就成了他们的工作重点。只要下了订单的,不管时间是否到,不管需不需要,都要交货,库存自然就高,相对库存成本大,这样进快出慢得库存管理,会让财务付款的压力增大,当财务付款付不出去时,供应商的交货速度也就降低了,时间长了也就不那么积极的甚至按时的交货的,等到想要的东西有需求时,由于资金的周转问题,不能马上付给供应商钱,那么就会造成供货不足,困村还积压的现象。还有一个可能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就是由于财务工作者的本身工作性质造成的,由于财务本身的安全心理就人为的破坏了与供应商的交易规则,财务部给资金,弄得采购员无所适从,最终在供应商处失信,造成此类结果,恶性循环。

4.酒店采购管理的关键环节

酒店采购管理工作是酒店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采购工作虽然不直接向顾客提供服务,但其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酒店向顾客的服务质量,因此对酒店采购工作的管理至关重要。酒店刚也不同于其他行业,它对采购的要求相对较高,不仅需要准确的采购,还需要及时,一些生冷、保质期短的食品采购,一些应季食品的采购,一些有季节变化的食品采购等等,故要做好采购工作的管理与控制,采购经理必须抓好一下一个方面工作:供应商的管理;合理控制库存,以保证销售降低成本;严格要求并指导采购员学习与掌握必要商品知识及采购方式方法和相关技能;重视采购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谋私利;多方努力控制食品价格与监测食品质量;学会对公斤货品价格的整体控制,有宏观思想;建立良好的采购工作程序,按程序控制好整个采购系统;对采购计划和购货合同同时执行控制;熟悉供应商,并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4.总结:

人们都知道,酒店经营管理的目的总是以降低成本、多创利润为前提,成本越低则利润越高,反之,酒店经营的最终目的就很难达到。而降低成本的第一关是把好采购进货关。换句话说,把好原料物品采购关是饭店降低成本的关键之一。在酒店的采购管理过程中,不难发现,一直在追求的一个平衡关系就是成本与效益的平衡。酒店的供应链管理中要倡导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双赢”模式,这样才能协调的长期运作下去。我们酒店经常会说一句话“开源节流”,所谓开源,当然是希望销售部门广开渠道,拓展客源市场,而节流当然我们就要首当其冲,因为采购直接影响到酒店各项成本,而成本增加必然导致利润减少,成本降低则会使利润提高。因此对于酒店来说,开源与节流同样重要。但在酒店日常的采购中都会不经意间碰到这样一种现象:由于酒店采购经理在采购过程中为了追求成本的控制,而忽略了质量,使酒店的服务质量受到影响,这一点需要避免。 酒店采购,如何在开源与节流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酒店首先有一个经营定位,那么采购就要在这个经营定位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是走高档路线的话用料当然也要在高档的水平,如果走中档路线,那么在采购过程中就要寻求中档的用料,当然前提都是要保证质量并且下压价格,无论如何,都要以质量放在第一位,以酒店的服务保障为前提。

酒店采购看似简单,但要做好,也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科。要卖到真正物美价廉的东西,除了要采购经理的谈判水平外,还需要对其的眼光、对商品的成本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它在供应链企业之间原材料和半成品生产合作交流方面架起一座桥梁,沟通生产需求与物资供应的联系。为了使供应链系统能够实现无缝连接,并提高供应链企业的同步化运作效率,就必须加强采购管理。从企业层面的供应商重要性出发,对供应商的选择,以及管理中两种模式的比较,也就是采购中的博弈吧。

参考文献:

[1]童德利,田娟,谢琪,陈世福.基于B/S模式的构件式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003.4.1-4

[2]张亚东.酒店企业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管理信息系统, 2000.9:45249

[3]彭伟民.基于需求的酒店管理系统的建模与实现.微机发展,2005.10.1-6

[4]刘学明.饭店客房管理[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10.1-6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篇10

关键词:供应链;采购管理;竞争优势

采购管理就是对采购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做到保质、保量、经济、及时地从外部获取生产经营所需的各种物品和服务,以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采购管理作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除了具有保障生产的基本职能外,还是企业了解市场动态信息,获取外部知识,与供应商建立互惠互利关系的桥头堡。供应链的大潮在当今的企业界势不可挡,现代市场的竞争已不仅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企业所在的供应链之间的抗衡。

一、供应链环境下采购的新特性

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就是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实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的采购方式有别于传统的采购方式,其呈现出以下的新特点。

(一)采购信息的公开性。供应链管理是计算机网络及电子商务时代的产物,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资源的集成为前提,实现了采购信息的公开化。采购业务的实现,是通过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采用有效的信息而建立采购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的。信息化的采购扩展了企业的采购面,加速了信息的传递。采购信息化及采购信息的网络化获取,极大的丰富了企业信息的获取数量和信息的获取质量,降低了获取成本,提高了采购效率。供应商管理信息化则是企业通过网络技术将供应商信息与采购信息连接起来,通过信息畅通来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

(二)采购程序的透明性。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采购是一个相对标准的程序,在当前竞争的社会,采购越来越多的受到企业的重视,采购程序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个规范的流程,整个采购程序对企业来讲是透明的,是一个必需接受监督的过程。

(三)采购选择的广泛性。供应链环境下,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供应商的选择具有更广阔的范围,由于信息获取的公开性,使得有更多的供应商可供选择,根据需要采购的物资,既可直达源头,寻找生产商,又可根据费用情况,选择经销商,采购可以有多种选择,只要以总成本最优为原则进行考虑即可。

(四)采购过程的延展性。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以采购的过程为管理对象,通过对采购过程中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统一控制,以达到采购过程总成本最优的目的。这里采购过程的管理已经不是企业自身采购过程的管理,而是延伸到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产品,是对整条企业供应链的管理。

二、供应链环境下采购管理的竞争优势

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就是要充分发挥整条供应链的作用,必需保证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是高效运作的。因此,我们必需根据供应链的要求来进行采购管理,做好采购的基础工作,进行有效的采购管理,发挥供应链环境下采购管理的最大竞争优势,帮助企业在竞争中取得先机。

(一)帮助企业控制采购成本。采购成本的杠杆作用显而易见,采购是成本控制中最有效的部分。许多管理者在控制成本时,常常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减少人力成本、降低管理费用上,这样会带来人员素质下降、管理水平降低等副作用。相对而言,在采购成本中下功夫,更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引进新的供应商参加竞标,寻求替代原料等都是常用的降低进料成本的有效方法。

(二)帮助企业缩短市场反应的响应时间。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加快物料和信息的流动,提高企业市场反应的灵敏度。物料的加速流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缩短企业对市场反应的响应时间,能够及时的向客户交货,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而让客户对企业更有信心,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通过让供应商提供及时有效、保证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来推动整个企业流程的加速。从而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库存,同时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

(三)帮助企业转变经营方式。供应链环境下采购管理的重心之一就是对供应商进行管理,积极有效的供应商管理会对公司的经营方式产生很大影响。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是把主要注意力和资源集中到企业的核心业务上,而把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来承担,这样可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整体质量,缩短交货时间,提高竞争力。此外,通过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可以获取更好的产品和更多的服务,这样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占领和扩大市场,取得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供应链环境下采购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通过有效的采购管理方法来减少库存,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真正做到增收节支。企业也逐步由库存采购转向订单采购,有被动采购转变为主动采购,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赋予采购应有的权力。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采购职能部门具体负责采购工作,赋予采购应有的权力,采购职能部门由公司领导直接负责,其他部门只能提出需求计划,不能插手采购事务。专业化的高素质采购队伍对实施高效采购至关重要。采购职能部门有权根据要求决定货源、价格及协作关系等事宜。建立对供应商进行管理和综合能力评价体系。通过体系对供应商进行优选,动态管理供应商。另外,定期接受企业其他部门对采购的评价和合理化建议,进行自我改进。

(二)确保采购计划的严密性。只有制定严密的采购计划,才能确保订单采购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制定严密的采购计划首先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流程需要,利用abc分类法对不同产品进行分类,制定出不通产品的相应采购计划。并对采购计划的严密性进行跟踪,对不够严密的采购计划进行及时的修改和补充。所以,必需重视采购计划的制定。

(三)供应商选择的重要性。订单采购要求供应商要少而精,因此对于企业而言,仅仅获得潜在供应商的名单是不够的。必需要广泛收集有关的信息,以充分了解供应商,并进一步根据本企业的需要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对供应商的供货能力、管理能力、规模、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等进行综合评估。将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供货商剔除,对剩下的供货商进行进一步了解,确定符合本企业要求的可供选择的供应商,进行最后的竞争性谈判,选定最终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