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监管十篇

时间:2023-04-08 15:40:41

采购监管

采购监管篇1

关键词:政府采购 监督管理 措施

一、对政府采购监管的初步认识

(一)政府采购监管的含义

政府采购监管主要指法律规定的立法和执法机关以及社会各界,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某项政策、法律、计划、工作任务和具体行为的贯彻实施情况所进行的监督管理。

(二)政府采购监督的分类

政府采购监督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合规性的监督,二是有效性的监督。

1.合规性的监督是指对政府采购的项目,政府采购的方法,政府采购的程序是否符合法律制度的规定进行监督。其重点是关注政府采购资金的安全,是否按照规章制度去实施,这应该是政府采购的基本要求。

2.有效性的监督则是在合规性监督的基础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监督,其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即政府采购资金预算是否科学合理,部门或单位的政府采购项目是否切合实际,政府采购的过程是否顺畅有序,政府采购资金的运作是否高效,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等。

二、当前政府采购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采购监督法规不健全

自我国《政府采购法》颁布实施后,政府采购关于监督的各项法律法规也在实践中不断的建立和完善。但这些法规只是提供了原则性的框架,缺乏与之配套的具体实体规则和程序性规则,导致政府采购监管人员在实施监管过程中不知有哪些职责、该具体如何执行或即使发现了问题,因缺乏处罚依据,只能是不了了之。

(二)处罚机制不健全,责任追究不到位

政府采购监督检查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手段,处理结果的执行很难到位。由于找不到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据,无法与有关部门、单位进行协调,致使政府采购监督检查处理难,执行难,没有明显的法律威慑作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对当事人的乱投诉、不按时履约等不诚信行为也没有具体的处罚措施或者执行力度不强。

(三)实际执行中的问题

1.供应商资质审核不规范

一方面部分采购执行部门工作人员对参加投标的供应商资质的初步审核不够仔细,使得不符合资质要求的供应商参与投标报价,导致不中标的供应商抓住把柄,提起质疑与投诉;

另一方面对供应商资质审核不够重视,只是在经过采购执行部门工作人员初步审核过后,不再将资质证书等正明文件现场提供给专家和评委审核,使得评标委员会得不到足够的信息加以评标。

2.采购基础工作不够规范

(1)采购文件编制不合规范

a.(招标文件)制作不严谨,数量,规格,技术指标有时发生错误,使得评标没有依据,评标委员会很难做出评标结论;

b.由于采购文件(招标文件)制作不严谨,出现差错从而埋下隐患,被不中标的供应商抓住把柄,提起质疑与投诉。

(2)采购合同签订不合规范

a.按照《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招标文件一旦发出就具有法律效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于采购合同内容是否与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内容一致的审核工作不够细致,致使有些签订的采购合同关键条款与标书内容有一定出入;

b.采购合同签订日期和送达备案时间远远超过确定中标单位签订合同时间,中标通知书和采购合同签定时间相差半年以上;

c.招标采购签订合同以后,采取变更设计方案或者以工期要求紧迫等原因分批、分项的签订补充合同,超过《政府采购法》规定的补充合同不超原签订合同10%的比例。

(3)采购合同备案不规范

按照《政府采购法》规定,签订采购合同后七日内,向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备案,但是有的采购执行部门的大部分合同做不到这点,都是事隔月余甚至数月有余,需要立刻向供应商支付采购资金时,才匆匆将采购合同向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进行备案登记,常常使采购管理办公室不具备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审核采购合同。

(4)采购档案管理不规范

一是部分责任单位采购过程中没有文字资料或者记录不全面,没有组织采购的文字痕迹。

二是部分责任单位采购档案资料分散,多地点存放,系统性不强,没形成完整的政府采购档案。

3.忽视政府采购信息统计工作

(1)政府采购信息统计数据不准确,突出的现象有一是做数据,为了某种目的,报表上的数据都是按主观意图做出来的;二是估数据,有些部门单位的统计人员不认真仔细的做工作,以估计代替了统计;三是数据汇总错误,导致采购信息统计质量不高。

(2)政府采购信息统计利用不到位。对政府采购信息进行统计,不只是为了上报,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这些信息的价值,也就是要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来促进政府采购工作,但是很多部门单位不对统计报表进行文字分析,也有的虽写了分析,只将有关数字复述一遍,没有实质性内容,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分析完全成了形式。也有虽提出改进措施,但未去认真落实,信息利用半途而废。

三、强化政府采购监管职能的思考及建议

(一)加强内控机制和制度规范建设

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完善, 首先要有完善的政府采购监督的法律体系。因为只有具备了完善的监督法律体系, 监督部门在行使监督权时有充足的法律依据。因此要适时推进采购制度体系建设,明确政府采购监管部门权力和职能,保证政府采购监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具有独立性、权威性和震慑性,以利于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监督应有的作用。

(二)建立动态化监控机制,实施有效监督

实行从采购需求确定、采购事项审批、采购操作执行、项目评审决策,到合同履行验收等重点环节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 全程监督,并发挥财政预算和国库支付等财政手段的作用,及时预警、发现和纠正发现的问题,切实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三)强化事前监管

对从政府采购项目进行认真的审核,对其项目立项决策、设计论证及审批、编制采购预算、编制采购文件等依据、数据是否真实、充分、准确,是否有利于本单位的发展需要;在下达部门预算编制要求的同时明确政府采购预算编制要求,未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的项目不得进入采购程序。强化采购预算编制,提高政府采购计划的约束力。

(四)事中监管

1.对具体采购实施环节监督

在采购实施过程中的信息、资质审核、供应商信息库建立、前期考察、评标委员会组建、评标过程管理、合同签订等各个环节,采购执行机构是否依法按照政府采购程序、政府采购方式,是否公正、公开、公平等合规性监督。特别还要注意采购质量和效率以及政策的体现,政府采购过程中本着同质优价、同价优质的原则,是否符合环保要求的商品等等。

2.重点加强对招投标环节的监督

对于招标财股项目需要格外注意评审过程的监管。评标评审前宣布评审纪律,评标评审专家和全体工作人员作书面纪律承诺,与采购有关事项有利害冲突的必须回避。评标评审过程采取电子监控,提高评标的透明度,防止出现行为。

3.加强采购合同的审核与监督

对重大特殊采购项目的采购合同,采购管理部门、审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根据采购文件、招标文件、中标通知书和与关规定,组织对合同内容进行经济、政策、法律方面的审核。

4.加强采购项目验收管监管

验收是项目执行的另一重要环节,也是监督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最后的验收环节是整个采购活动的重中之重。对政府采购项目验收的内容、程序和技术力量要求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需要政府采购执行机构同采购单位及专业技术人员按一定的程序进行。

(五)强化事后监管

建立和形成事后的报告分析制度。主要是进行政府采购活动的绩效分析及信息反馈。为后续安排提供依据、参考和建议。通过建立一系列的指标考核体系,对政府采购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判断政府采购规模的合理性、有效性,以提高监督有效性。

(六)建立协同监管机制

切实强化全方位立体式的监督。加强采购管理部门、审计、监察、等各自对政府采购实施监督职责的同时,建立上述各部门都参加的监督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监督管理的协调与配合,实施综合性监督检查,增强联合监督的效果。

总之,政府采购制度的监督约束机制必须严密有力并监督到位。监督制度建立以后就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政府采购就是监管与执行有机结合的整体,监管与执行应当并重,二者不能偏废。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政府采购的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玉梅.论我国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完善[J].经济问题探索,2006 (4).

[2]何红锋,张璐. 我国政府采购质疑与投诉制度的不足与完善[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 (5) .

[3]胡伟,程亚萍. 我国政府采购监督制度之重构[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 (9) .

采购监管篇2

第一条为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以下称《政府采购法》)及省、市人民政府关于政府采购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政府采购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维护公共利益,保证行政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区属行政事业单位(以下统称采购单位)使用区财政预算内(外)资金及单位自筹资金,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用等方式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第四条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或发生自然灾害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危险,需要紧急采购的,不适用本办法。

第五条按照有关规定,本办法执行山西省人民政府颁布的年度集中采购目录及采购限额标准或太原市人民政府获得授权的年度集中采购目录及采购限额标准。

第六条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中规定的采购限额是以采购单位年度采购额为计算标准,任何单位不得以化整为零或分解采购项目、增加批次等手段逃避政府采购。

第七条政府采购组织形式包括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协议采购(定点采购)属于集中采购范围。集中采购是指由政府设立的集中采购机构(政府采购中心)依据集中采购目录,受采购人的委托,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采购原则,以及必须采取的市场竞争机制和一系列专门操作规程进行的统一采购。它是政府采购的主要形式;分散采购是指集中采购目录之外且在限额标准以上的采购项目为分散采购。

第八条政府采购包括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等执行方式。

第二章组织职责

第九条区财政局是区政府采购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拟定全区政府采购的规章制度、制定政府采购规范性文件和中长期计划,拟定并调整政府采购目录和公开招标采购范围的资金限额标准;管理、监督和检查全区政府采购工作;编制年度政府采购预算,下达政府采购预算计划,监督各项政府采购预算项目的执行,建立和管理“太原市迎泽区政府采购供应商库”、“太原市迎泽区政府采购专家库”,负责进入区级政府采购市场的供应商资格和评标专家的资格审查;依据区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完善和加强政府采购资金专户管理办法,实施政府采购资金直接拨付制度,统一管理、核算;监督检查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规章的执行情况,监督检查集中采购项目、采购程序的执行情况;负责组织全区政府采购的培训,统计和政府采购信息,受理政府采购投诉事宜。

第十条区政府采购中心是区政府采购的具体执行机构,具体负责根据区财政部门确定的年度政府采购预算,受理采购单位的集中采购计划;组织由财政拨款的大型政府采购项目;受非集中采购机关的委托,代其组织采购事宜;组织建立太原市迎泽区人民政府采购网和“太原市迎泽区人民政府采购市场信息资料库”,保证各项政府采购具体事务的顺利进行;通过联合招标采购、网上竞价采购、协议采购、定点采购等采购模式,实现高效、快捷、便利、节约的宗旨;负责向社会各项政府采购项目的招投标公告和各类政府采购信息,负责各项政府采购项目的招投标结果的公示,增强我区政府采购工作的透明度;贯彻我区各项采购运行规程及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部运行程序、招投标规则等管理制度,认真规范具体政府采购活动的各项管理和运行行为,确实体现政府采购的公平、公开、公正原则;负责组织集中采购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依法履行职责,公正执法。

第三章采购程序

第十一条各采购单位要按照政府采购目录内容,每年12月底前编制下一年度采购预算和报区财政局,每年6月份各采购单位可对年度采购计划进行调整。未列入政府采购预算的项目,不得实施采购。

第十二条区财政局接到采购单位编报的政府采购预算后,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和政府采购目录、政府采购限额标准,对各采购单位的年度采购预算进行审核,对不符合预算编制要求的应及时退回;对符合要求的及时批复各采购单位。同时确定组织形式和执行方式。

第十三条各采购单位在每年年初将区财政局审核后的集中采购计划报区采购中心,在每年年中将变更后的集中采购计划报区采购中心,区采购中心按进度安排执行采购任务。

第十四条确定为集中采购的应当遵循下列程序:

1、区政府采购中心接到区财政局下达的采购计划后,负责编制招投标合同文本(标书),依法组建评标委员会。

2、采购招投标文件定稿后,区政府采购中心要在迎泽区政府采购网上采购公告和招标资料。

3、采购公告发后,区政府采购中心负责通知投标供应商按规定时间将投标文件送达开标地点,并组织召开采购招投标会议。

4、在监察、审计等部门监督下实施现场开标,由评标委员会对投标文件进行审查、评定,现场定标。

5、由评标委员会编写评标报告,对投标供应商发出中标通知书,组织中标供应商签定政府采购合同,并在迎泽区政府采购网公布招标结果。

第十五条确定为分散采购的应当遵循下列程序:

1、对纳入分散采购计划的采购项目,由采购单位自行组织采购或委托区政府采购中心实施有关政府采购事宜。并在执行完毕后,按规定向区财政局报送相关资料。

2、分散采购的招投标方式可参照上款程序执行。

第十六条协议采购(定点采购)应遵循下列程序:

1、供应商的确定:供应商必须具有法人资格或者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信誉和资金、财务状况。区采购中心要按照物美价廉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5—10家定点供应商,并以协议的方式固定下来,如供应商存在信誉度低,所提供商品的质量差等情况,取消其供货资格。

2、协议采购(定点采购)必须是纳入单位年度采购预算,经区财政局审批后批复给各采购单位的。

3、区政府采购中心负责与定点供应商联系提供所采购物品价格,并在迎泽区政府采购网予以公示。采购单位可在协议有效期内自主选择协议供应商所提供的货物或服务。

第四章资金核算

第十七条区政府采购中心在政府采购项目履约后,应及时将签定的政府采购合同文本、评标委员会评标报告、采购中标报告、采购验收报告、直接支付申请书等相关资料报送区财政局。

第十八条区财政局接到区政府采购中心或采购机构报送的采购资料后,应及时进行审核。

第十九条区财政局对报送的采购资料进行审核无误后,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规定和要求,进行直接支付。如高于协议供货价格,区财政局可以拒绝支付采购资金。

第二十条政府采购资金支付完毕后,区财政局要及时对政府采购专户资金进行清算。并按照政府采购合同规定,为采购单位开具《太原市迎泽区政府采购物资划拨通知》,明确采购单位、采购品目、采购数量、实付金额等项目,由采购单位附原始票据作相应的财务处理和会计核算。

第五章采购监督

第二十一条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不得从事政府采购中的具体商务活动。各采购单位应当加强本部门、本单位采购工作的管理,支持和协助政府采购管理机关依法履行职责。

第二十二条各采购单位不得在采购过程中营私舞弊,弄虚作假,违者将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其单位和当事人的经济、行政、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区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要定期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采购监管篇3

【关键词】图书馆;图书采购;监管制度

图书资料和一般的货物不同,其采购有着特殊性,可能出现因为相关职能部门对图书的采购方面不熟悉而导致的监管不力或者是图书馆为利益的驱使而逃避监管等,进而滋生图书采购中的腐败作风问题,给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所以,要大力加强对图书采购方面的合理监管,将图书的采购和图书的有效监管有机联系起来,从而最大化的实现采购的效益。

一、图书馆图书采购监管制度的现状

第一图书采购的程序不够规范化。部分图书馆图书采购的计划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各种因素对采购的决策形成了不良的干扰。此外,在采购的过程中,各个程序的规范化欠缺,图书采购的随意性较大,严重影响了馆藏图书的质量,因此图书资源的建设难以得到稳定、健康、长足的发展。第二,图书采购的监管体系不够完备。图书的采购过程相对连续、管理相对复杂,在采购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逃避监管的行为。这必然给不遵守采购法律法规、不讲诚信的书商以可乘之机,从而给图书的馆藏和建设造成严重的损失,更有可能滋生图书采购中的作风腐败等问题,给图书馆建设的长足稳定的发展造成极端负面的影响。第三,图书购置费的缺乏。在各类图书文献价格不断攀升的今天,如何增加图书购置费的注入,以便采购更多的图书资源,从而保障图书馆的积极健康发展是各个图书馆所关注的重中之重。

二、图书馆图书采购监管制度的对策

(一)完善图书馆图书采购监管法规体系

完善的图书馆图书采购监管的法规系统是图书馆图书采购监管制度的基础保障和得以顺利运行的根本。图书馆图书采购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相应的监管制度对此及时的做出科学合理的回应。所以,保持《政府采购法》的相对稳定性和图书馆的图书采购监督管理的适应性,解决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就是整个图书馆图书采购监管法规系统的关键性任务。因此,对于图书馆图书采购的发展过程中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出现的特点,应采取合理的立法模式,即在原有的立法上,建立健全的图书馆图书采购监管的法规系统,即除了对《政府采购法》中规定的监管方案和制度予以完善之外,此外还颁布专门的图书采购监管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确保图书采购监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从而最终保障图书馆的图书采购监管制度的科学性。

(二)加强多方监管机构的建设

各图书馆可设立专业的图书采购监管部门,机构的成员由图书馆人员、财务、纪检、审计等部门人员随机抽调组成,机构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主要职责是对图书采购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监督和执行,对图书采购预算予以审核和批准,以及监督和规范采购制度的正确执行,如该机构的财务人员可按照规定对图书采购预算的相关执行情况予以监督,而纪检人员则可依法对图书采购中与招标投标活动相关的监督对象予以监督考察。从而建立和健全规模宏大、范围广阔、素质水平高的专家评委系统参与图书的招标和采购,保障图书采购过程中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三)加强对采购过程与合同履行的监管

对采购过程的各步骤各环节、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个人予以监督和管理,严格依照采购的流程操作。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严格按照合同的规定对采购的项目予以验收以及售后的监督,进而保证整个采购的过程顺利进行。如对纸质的图书资料,严格根据合同规定的图书装订程度、图书质量、送货方式、验收程序等具体的要求予以监管。对电子数据库的使用时间的限制、数据的范围、后期软件的升级等等都要按照规定严格履行合同的约定。从而确保采购流程的规范,合同能够顺利履行。

(四)扩大图书馆图书采购监管机关的权限

图书馆图书采购监管机关权限的扩大与其职能的最终实现息息相关。尽管在形式上我国赋予图书馆图书采购的监管机关对招标和投标相关活动的监督管理权、图书采购的监管审核权以及对集中采购机关的考察权和相关投诉的调查处理权等,但上述权力尚不能保证图书采购监管工作的正常进行。笔者建议,为了保障图书馆图书采购监管机关能够科学有效的履行监管的职能,还应当具备以下的权力:(1)特别调查权。所谓特别调查权指的是图书馆图书采购的监管机关在对相关争议予以审查时,有权调取查阅相关的文件和资料,是保证作出正确的决定的根本性权力。而目前图书馆图书采购监管机关了解事实的方式主要是看材料,听下级的汇报,但以上方式尚存不足,如不易从根本上弄清楚问题,也不能真正做到公正、及时、有效的解决争议。所以,应该赋予其特别的调查权。(2)事前审查权。所谓事前审查权是指图书馆在上报的采购计划得以通过之前或者已经通过之后的相当的法定时间内把该计划送往图书采购的监管机关对其合法性予以审查。

三、结语

在高校图书馆建设迅速发展的新形势背景之下,构建多方面、多层次的监管系统,加强对图书采购流程的监管,将图书采购过程置于全方位的监督之中,让图书的采购可以在公平、公正和法治的环境下有序竞争,这既是加强图书资源建设的需要,也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碧.图书资料采购监管机制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3(01).

采购监管篇4

政府采购工作是各级政府机关职能落实管理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广大社会群众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近些年来,暗箱操作、公款私用、资金挪用、滥用权限等关于政府采购管理的问题层出不穷,不仅影响到政府机关正常工作的开展,也给政府形象以及公信力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因此,加强我国政府采购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尤为重要。本文就我国目前政府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并就如何更好的提高政府采购管理监督的效果水平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以期更好的提高政府采购的实效性、合理性和规范性,推动我国“阳光政府”的持续、良性建设。

【关键词】

政府采购;管理监督;问题;措施

政府采购,也叫作“阳光下的交易”,是政府机关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的一种十分必要和重要的管理手段。它不仅关系到政府机关的管理发展以及职能发挥,也极大地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建设发展。因此,加强对政府采购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简单分析和总结我国政府采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研究和探讨如何更好的强化对政府采购工作的管理监督水平和效果,从而更好的促进和推动我国政府机关的现代化、高效化建设发展。

一、我国政府采购管理的现状

随着国家对政府采购工作的不断关注和重视,我国大部分地区行政机关的政府采购管理工作已经初显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具体表现在:

(一)缺乏正确的观念认识

目前,我国许多政府机关领导由于缺乏对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对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不了解、不清楚,在选择供货商时不进行规范、严谨的招投标,对采购的前期计划、预算以及后期的物品(资产)应用、收益等情况不关注、不重视,导致政府采购管理的涉及范围较窄,工作不全面、不到位。

(二)缺乏公开透明的采购流程

目前,随着“阳光政府”工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政府采购已经开展试行定期公开制度,但其透明度仍然较低,其采购的流程、内容、审批等工作仍然缺乏全面的监督管理。同时,大部分政府采购活动存在范围窄、规模小、业务分散等特点,导致对政府采购的管理监督无法形成合力,从而造成政府宏观调控无法正常发挥其监督导向作用,而这些都容易导致政府采购工作出现、等违法违规行为,严重的还会造成政治危机。

(三)政府采购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现代政府采购的一个重要时代标志就是信息商务的应用,即将采购工作从选择供货商到确定采购以及之后的物品输送等环节都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沟通完成。随时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普及,虽然大部分行业都已经开始普遍采用网络办公,国家政府也推行了“无纸化办公”,但在政府采购方面的信息化程度仍然偏低,采购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不高,政府机构内部无法实现政府采购的统一化、标准化调度和管理,从而导致政府采购工作往往出现盲目采购、重复采购等问题。

二、强化政府采购管理及监督的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各地在政府采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各级政府机构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不断提高和强化政府采购工作的效果水平,从而更好的确保政府采购工作的科学化、公开化和有效化。具体措施如下:

(一)创新和强化政府采购管理意识

各地政府机关领导人员要认真了解和学习政府采购管理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政府采购管理监督工作的目的、内容、标准和办法等,在思想上加强重视,并给予制度、资金以及人员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从而有效保障和推动政府采购管理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还要积极加强在理论观念上的改进和创新,确保在管理监督思想上紧跟社会发展趋势,与时俱进,从而积极提高政府采购管理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完善政府采购管理监督制度体系

各地政府部门要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和完善政府采购管理监督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政府采购管理的工作性质、岗位职责、具体流程以及监督标准等,提高政府采购工作的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管理监督机制,严格规范政府采购在计划、审批、采买、存储、使用、核算等环节上的任务流程,加强对政府采购管理监督的执行力度,从而更好的确保政府采购管理监督工作的有效性、时效性和规范性。

(三)提高政府采购的信息化水平

各地政府要加强对采购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在资金、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加强对采购信息网络平台的构建和完善,健全和更新采购工作的各类信息数据库(如目录数据库、资产应用数据库、人员数据库、薪资数据库等),并通过专业技术将其进行数据链接和资源共享,提高各部门、科室采购信息的统一性和关联性。同时,还要着重加强对采购信息网络安全的关注和重视,聘请专业网络技术人员对采购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进行防火墙、杀毒软件、网络权限、加密软件等安全技术的设置和升级,提高管理人员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以便更好的提高政府采购的信息化水平。

三、结语

采购工作是各地政府日常管理工作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政府各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落实的重要物质基础保障。因此,国家及各地政府机关必须要加强对政府采购工作的重视和管理,提高政府采购管理监督意识,健全管理监督制度,增强政府采购的信息化水平,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政府采购管理监督工作向着公开化、现代化、透明化、法制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作者:王艳杰 单位:秦皇岛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

参考文献

[1]朱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体系[J].中国外资,2012(02):19-21.

[2]刘军民.GPA谈判背景下完善我国政府采购管理制度若干重点问题探析[J].地方财政研究,2012(12):11-17.

[3]张敬.再论我国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体系的构建[J].财政监督,2014(30):62-64.

采购监管篇5

政府采购是规范财政支出、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自《政府采购法》实施以来,政府采购得到长足发展,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亟待解决。最近,我们围绕“加强政府采购监管和问责制度建设”这一课题开展了调研,对当前政府采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近年来**省政府采购监管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省政府采购规模逐年扩大,政府采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20xx年,全省政府采购仅45.53亿元,20xx年达到133.44亿元。20xx年底,全省政府采购规模实际完成190亿元,节约率7.9%。与此同时,各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强化制度建设,规范运作程序,推动政府采购有序进行。

健全规章制度。先后研究出台了《**省政府采购评审委员会工作规程(暂行)》、《**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抽取暂行办法》、《**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管理暂行办法》、《**省政府采购供应商质疑处理暂行办法》等20多个规范性文件。各市州结合实际也相继出台了一些管理办法,如《成都市市级协议供货管理办法(试行)》、《广元市市级政府采购工作规程》、《巴中市市级政府采购询价采购工作规程》等。

完善监管体系。省、市、县三级普遍建立了政府采购中心,在采购管理机构统一监督管理下具体实施政府采购事项,基本形成了“管采分离、机构分设、政事分开、相互制约”的监管体系。全省建立了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联合协调监督机制,通过专项检查、举报受理等方式加强了日常监管。一些地区还通过在采购过程中推行电子化监控摄像技术手段,报送《政府采购项目信息记录表》,对采购过程实行全程动态监管。

规范采购运行。20xx年正式启用“**政府采购网”作为全省政府采购信息平台,承担全省政府采购信息的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专家管理系统”和“机构管理系统”,研发了“政府采购电子评标系统”,建立了全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目前全省入库专家共2200余名,基本实现了省内跨地区、跨部门政府采购资源共享。

当前政府采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规制度不够完善。由于相应法规缺少实施细则和相关配套制度,执行中还存在一些政策的空白点。比如现有法规对政府采购各参与主体的职能定位比较原则,政府采购审批管理的权限和职责不明确,容易导致多头管理、各行其是等现象发生。对于委托采购、部门集中采购等也是有原则性的规定,但对什么是部门集中采购、部门集中采购是否需要委托集中采购机构采购,缺乏明确规定,给实际监管带来难度。

采购运作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集中采购中心作为一个事业单位由谁管理,对谁负责,缺乏明确规定,一定程度存在“ 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现象。二是由于政府采购预算约束刚性不足,预算编制支出项目细化不够,通用性的办公用品没有集中统一配置标准,容易造成政府采购随意性较大,每次采购规模小、效率低,节约财政资金的潜力有待深化。三是评审专家库虽已初步建立,但数量少、门类不齐、总体资质水平偏低。尤其市州一级评审专家较为缺乏,有的市州进入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的仅20余人。大多数专家为兼职,一些还兼任了企业顾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标的科学、合理、权威,容易导致专家倾向性评标以及专家评审采购的物品“质次价高”等现象。

监督管理不够严密。目前对政府采购的监督比较偏重于事后监督,如何及时有效地发现并解决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比如部分供应商采取陪标串标等各种手段影响评审结果,甚至与采购人串通进行“幕后交易”等。采购单位在编制采购技术参数时故意设置不合理条件限制竞争,招标文件明显倾向特定供应商,存在指定性和排他性倾向。

相关信息透明度不够高。目前政府采购中还存在信息公开不够,透明度不高,社会公众不知晓,相关当事人不明了等问题,这就可能导致采购人指定品牌、机构干预评审、评标专家受利益驱动、供应商相互勾结搞串标陪标、政府官员与企业搞权钱交易等问题的发生。

责任追究不够到位。虽然相关的法规规章明确了政府采购中的各种违法行为,但对违法行为的认定、违法的责任、处分的档次等缺乏具体实施细则,可操作性不强。依据现有的相关规定,问责对象主要是针对直接责任人,对主要负责人决策失误,领导不力,管理不到位,不正确履行职责等问题,由于缺乏相应的问责规定,因此较难实施问责。在问责方式方面,对政府采购相关机构中属于公务员的问责方式主要限于行政处分或刑事处罚,很少运用组织处理等措施。

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监管与问责的对策思考

从根本上解决政府采购中的问题,必须坚持制度规范与监管问责并重,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和问责机制。

建立信息化运行机制。搭建以采购管理、电子采购、决策支持三大模块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基本框架,采购程序、采购过程、采购结果都通过信息化平台向全社会公开,确保政府采购在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前提下实现竞争,真正做到以公开促公正、以阳光防腐败。一是推行电子化采购。建立供应商名录库和政府采购商品价格信息库,商品价格全部上网公开,协议供货和定点采购一律实行网上竞价。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专家库。整合全国范围内的专家资源,实行分级分类管理,随机抽取,管用分离,资源共享,网络互通。建立专家工作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清除不合格专家。三是建立统一的政府采购信息平台。规范采购信息的程序、格式和范围,依托采购网站,在网上专家管理和抽取基础上,实现网上询价,网上招投标和网上评标。

建立精细化管理机制。逐步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模式,减少人为操作的空间。一是严格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和计划。实行政府采购预算和计划的编制与部门预算“统一编制,统一汇总,统一审查,统一批复”,由采购中心根据预算和计划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分期分批集中统一采购,以形成政府采购规模效益。二是严格实行部门采购资金集中直接支付。在支付中心设立政府采购专户,根据采购结果通过专户将资金直接支付给供应商。三是推行技术参数格式化。在充分市场调研基础上,针对不同产品的特性和功能要求建立较为完善的设备采购参数数据库,杜绝指定性和倾向性。在规范技术参数的基础上推行统一的招标文件范本。四是推行部门办公用房装修、办公设备等公用设施标准化配置。积极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通用设备建立一套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采购指标体系,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增设协议和定点供货渠道,由全省统一组织实施,实现资源共享。

建立动态化监控机制。切实强化对政府采购的全程监督和动态监督。一是建立政府采购的预算———预审———执行———考评———检查的全过程管理制度。监管部门要提前介入,关口前移,对政府采购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管。二是建立评标结果后续审查机制。不仅要监督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和质量,还要把商品的售后服务和合同履行情况等纳入监督视野。三是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要从自身职能出发找准监督着力点。财政部门主要着眼于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审计部门重在采购资金的使用,纪检监察部门主要从工作人员执行相关工作纪律条规的角度开展监督。

采购监管篇6

>一、物资采购监督应重点关注的几个关键环节

物资采购过程包括诸多需要判断决策的子程序,而这些分析判断是由企业采购部门、用户单位和供应商等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因此,物资采购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人为因素,也就是说在采购过程中有许多采购参与者可以自由决定的空间。所以,对物资采购监督管理要重点关注几个关键环节。

1、采购计划的制定。编制采购计划的采购部门或人员可能在编制采购计划时超出实际的物资需求和库存物资平衡,还可能将一些实际并不需要的物品加入采购计划中,以谋求部门或个人的私利。所以,在监督采购计划时应关注所采购物资是否必须以及怎样实施采购、采购的数量多少等。

2、采购供应商的选择。在买方市场下,绝大多数物资品种数量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供应商资信等级差异,使物资采购部门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并可能成为牟取私利的空间。按照什么原则择优选用供应商,由谁来最终决定等问题是监督的突出点。

3、价格的确定。物资采购价格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变量的影响,物资产品质量等级、功能、技术配置、交货条件等原因,都会使同样一种物资产品的采购价格不同。什么样的性价比对企业最有利是监督的关键点。

4、验收物资质量与数量。实际到货的物资数量与质量存在短缺和质量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这需要验收人员把关。验收人员责任心和质量标准的把握成为监督的关键控制点。

5、货款结算。采购合同签订并开始执行后,采购货款何时支付、支付金额大小、以何种方式支付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货款结算的科学合理决策和有效执行是监督的重点。

二、人是物资采购监督的重点

物资采购涉及采购人员、验收人员、具体使用物资的人员、财务人员和领导干部等。人是采购行为的主体,物资采购过程是否规范,采购物资质量是否优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采购行为主体的管理。

1、从制度上规范采购人员的行为。对采购员实行采购物资质量保证制度,对采购物资的质量实行“谁采购、谁负责”的终身负责制。对采购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坚持做到紧把关口、持证上岗、严格管理、定期考核。对采购人员实行业务培训制度,未参加过岗位培训的采购人员不得参与采购,以此提高物资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2、从管理体制上加强对物资采购决策者的监督。要实行领导干部回避制度,禁止领导干部和非物资采购部门人员参与物资采购工作,实行统一采购、统一供应、统一管理。在重要物资采购中实行集体决策原则,成立领导小组,主要确定重要物资采购的质量、性能、价格,尽量减少物资采购中可能造成的损失。对于重大的物资、设备(如大型机械等)要经集体办公会研究决定,方可付诸实施。建立落实责任制,将物资采购中的敏感问题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细则中,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的领导机制。

3、对物资采购人员形成长期有效的教育机制。首先是遵纪守法教育,通过加强法律条规教育,增强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其次是职业道德教育,相关人员应该认真学习领会“八荣八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在物资采购过程中自觉维护企业的利益,维护企业的形象。再次是进行警示教育,通过案例教育,以案明纪,以实例为诫,让相关的物资采购管理人员清醒地意识到贪心的可怕后果。

三、物资采购管理的几个重点制度

建立运行良好的物资采购系统,必须有一套完善、严密的运作体系和运作程序。其中运作程序是基础,没有科学、完善的运作程序,就会漏洞百出,事倍功半。在整个物资采购运作过程中,必须形成自我监督、自我控制机制,以防止出现采购渠道混乱、管理职能失控等问题。因此,特别要建立以下制度:

1、公开的招标采购制度。招标采购,即采购者对需要采购的项目公开招标,通过一套严格的组织程序,让投标者在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相互竞争,从而实现采购的最优化。招标采购的最大特点就是程序的规范性、厂家的竞争性。招标过程中,必须成立由各个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工作机构,使招标行为正常运转,以保证招标的公开、公正、公平,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好防止暗箱操作。

2、集中采购制度。分散采购是大量滋生腐败问题的一个主要的体制性原因,集中采购是堵塞采购过程中各种漏洞的重要体制保证,它不仅可以增强议价能力、降低采购成本,而且可以实施专业化采购、规范化管理

,减少效益流失和腐败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3、物资采购的监督检查制度。在规范物资采购内部运行机制的同时,也应加强外部的监督机制。为进一步规范物资采购管理行为,必须借助其他组织、部门的力量形成合力,加大监督力度。建立对重大物资采购业务定期开展审计制度,通过审计督查物资需求计划的提报、采购渠道选择、价格确

定、质检验收、货款支付等重点环节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情况,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

4、职能分工控制制度。外购的材料、商品验收、自制材料和委托加工材料的入库,对材料数量、质量和价格的审查验收,以及材料采购货款的结算涉及许多部门和环节,实行职责分工进行管理控制,并通过材料收、发、存等管理制度加以确定,以明确请购、订购、验收、付款、记账等环节的相关人员的责任,加强控制。

采购监管篇7

关键词:政府采购;县级政府;解决问题

目前,县一级政府采购工作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相关规定,以落实为主体,以完善政府采购监管制度为重点,围绕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强化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加大了工作力度,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6年,我县共完成政府采购30余批,预算金额为3006.8万元,采购金额2530.5万元,节约资金470余万元,资金节约率为15.6%,采购额比上年同期减少110万元,资金节约率提高3%。但政府采购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监督管理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下面,我就如何做好县一级政府采购监管谈谈我的看法。

一、目前县一级政府采购监管存在的问题

1、采购活动流于形式。

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很多时候采购单位自己已预先联系好供应商,供应商又去联系好与自己合作的供应商来参加采购,可想而之,采购活动基本已失去意义。

2、采购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如电脑等办公用品用量大、涉及面广,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价格,配置复杂,同品牌不同的配置存在很大的价格差异,且更新换代快。由于产品配置及产品性价比缺乏统一标准,采购单位也缺乏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制定采购计划时多数选择高配置,电脑的使用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浪费了资源,也达不到节约资金的目的。电脑等电子产品市场价格变化频繁,更新换代快,价格监督机制不完善,可能会出现采购价格比市场价格高或预先准备采购的产品型号已没有生产退出市场的情况。

3、规避采购现象时有发生。

《政府采购法》颁布实施后,少数单位明知应通过政府采购,但是他们还是违反《政府采购法》擅自进行采购,对政府采购的有关政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在公车采购上尤为明显。

4、参加竞标对象不广。

政府采购虽然在政府采购网上进行了公告,但政府采购信息渠道还不够完备强大,许多供应商不能获得采购信息,出现项目招标时存在竞标对象少、信息范围不广。

5、缺乏采购专业评审专家。

县内采购项目种类繁多,都分别有相应的技术参数、配置要求等,对其评审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特别是一些大型设备,外行只能是看外表,供应商提供的技术参数、配置等是否符合要求只有相应的专业人员才能正确判断。我县现在没有相应专家库,缺乏相应的人才,只有依靠业主方派出的个别技术人员和监督部门进行评审。

6、参加投标企业人员普遍素质不高。

在投标文件制作上就可以看出,有的企业的投标文件只有一个报价表相应资质复印件资料只随意散装在投标文件袋里,投标文件袋密封也不规范。

7、验收工作还需要加强。

采购项目监管工作没有到位,流于形式,对工程(货物)量的核定、对技术参数和配置的要求没有严格把关,个别项目存在以次充好,规格数量不符等情况。缺乏相关的专业人员,对大型或复杂的采购项目有时只有邀请外地专家和检测机构进行验收。

二、解决对策

针对以上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以推进政府采购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1、加强宣传工作力度。

加强对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和工作成果的宣传。把宣传工作作为一个政府采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反映政府采购工作的情况,只有让外界了解政府采购,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注意宣传的广泛性、宣传的对象要涵盖全县各个角落,宣传的内容要包括政府采购工作的方方面面。政府采购宣传工作要常态化,要坚持不懈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宣传工作,要注意宣传的帐敌裕要确保效果,让大家知道政府采购的基本概念、政府采购的管理部门、政府采购的方式、违规采购的法律责任等。为全县政府采购工作的开展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环境。

2、工程采购是新的政府采购增长点。

目前,我县还未开展相关工程方面的政府采购,县内工程项目点多面广,规模又小,达到比选规模的都是通过发改部门进行网上比选,比选规模以下的确定施工单位方式还未进行规范,对我县来说这将是采购工作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3、做好预算编制。

要编制好部门政府采购预算,按照政府采购规模,拟订采购计划,提前了解市场行情。要全面按照采购计划组织实施,便于招投标方式的实现,取得规模采购效益。政府采购中心要根据采购项目的规模,安排适当的采购方式,同时要增加采购预算执行的“刚性”。真正做到年初有预算,执行有计划,年底有落实,让政府采购彻底从无序状态中解放出来。

4、完善专家库。

从全县的相关部门及行业考察好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立好专家库,然后随机抽取,充分体现招投标过程中“公开、公平、公正”,实行“阳光采购”,取得好的效果。

5、不断加强采购业务培训工作。

要以各种方式加强对全县各采购单位负责人及采购业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熟悉政府采购的各项法规、制度、政策。

6、拓宽政府采购信息渠道。

除按照规定在政府采购网上采购信息外,还可以在相关其他政府采购的网站、县政府外网、县电视台信息,还可以通过网上查询等方式获取相关供应商信息,并邀请其参加政府采购。让更多的供应商知晓采购信息,参与我县的政府采购。

7、加强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

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应与纪检监察、审计及相关部门通力协作,互通信息、密切配合,相互理解和支持,共同树立大局意识、风险意识,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开展联合检查,共同协商解决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8、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办法和制度建设。

根据我县实际县政府、县财政局尽快出台相关规范政府采购工作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着力政府采购改革创新,从政府采购预算源头控制到采购操作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再到事后的监督处罚。将监督体现在政府采购工作的各个环节,既要加强项目操作不同岗位、不同环节的制约,又要注重项目使用、技术、资金、采购和监督部门之间的工作职责制约,增强权力运行的公开度和透明度。

参考文献:

[1]政府采购平台运行结构建设的探索与建议[J].孙含欣,邹昊,王东伟.经济.2010(05)

采购监管篇8

关键词:物资采购 监督管理

1 物资采购供应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

施工企业的物资采购行为,其最终的职能归纳起来无非是保供与创效:所谓保供就是为工程生产建设提供合适的质量和数量的物资供应,确保物资供应满足施工生产需要,既不出现停工待料也不出现积压浪费;创效就是通过各种采购手段优化采购行为,降低采购成本和物资流通费用,进而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可以说,保供与创效是项目物资采购管理的根本目的。然而施工企业在实际采购工作中,往往重视保供而忽略了创效的职能,甚至是拿着保供的幌子来损害创效的作用,常见问题可归纳三类:

1.1 价格问题

采购价格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过程中最敏感的问题,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实际工作中常见的问题是采购价格居高不下,采购合同执行过程中擅自提价或不合理提价等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诸如2008年效能监察中发现的一例:某项目施工高峰期赶上当地水泥供应紧张,供应商趁机提出涨价,但检查中发现此项目水泥提价幅度明显高于市场水平,且在涨价时也没有遵守合同约定执行,出厂价调整时顺带连运费也同比例提高(而合同约定运费在合同期内保持不变)。

1.2 数量问题

项目物资采购过程中另一个容易出现纰漏的地方就是货物验收环节,数量验收控制不严,实际交货数量存在短缺,在砂、石料等大宗物资的验收时最容易出现此类数量短缺。这可能是由于收料人员责任心不够、控制不严造成的,也有部分情况是收料员为了私利,同供应商串通一气故意为之。

1.3 质量问题

交货物资以次充好,或者合同执行过程中供应商偷偷降低产品质量或标准。在供应过程中降低产品标准最常见的是混凝土外加剂类产品,供货初期产品掺量能满足设计标准,供应一段时间后产品有效成分降低,掺量随之上升。比如福建某高速公路项目采购的液体速凝剂,其最初掺量是3—5%,供应半年后其实际掺量上升到11%才能满足配合比要求,这是典型的质量标准下降,直接导致物资成本上升。

2 物资采购中出现偏差的原因分析

物资采购过程中出现的价格偏高、短斤少两及质量低下等问题,有的是因为物资采购人员经验不足、业务水平不高,或者是责任心不强、把控不严等原因造成的,也有部分是采购人员为了私己利益而同供应商串通一气,、暗箱操作等违纪违法行为,当然也有一些是因为上级部门或建设单位干预采购、对采购部门施加影响造成的。物资采购供应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和问题,归根结底在于物资采购管理制度控制不严,监督执行不到位,物资采购业务不规范造成的。加强物资采购环节的监督管理,将有效预防物资采购供应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偏差,提高物质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3 加强物资采购管理与监督的几个措施

3.1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采购行为

要加强物资管理各项制度建设,建立科学、严密、行之有效的物资采购供应内控体系,确保物资采购供应各项工作严格在制度约束下进行,规范行为。比较重要的管理制度有集中采购制度和采购监督检查制度。

实践证明,分散采购是大量滋生腐败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集中采购是堵塞采购过程中各种漏洞的有效办法。集中采购可以获得了采购批量优势,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它有效压缩采购和物资流通环节的层次和机构,规范物资流通渠道和秩序,减少效益流失和腐败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在规范物资采购内控机制的同时,必须加强外部监督控制,借助其他组织、部门的力量形成合力,加大监督力度。通过定期和不定期财务监督检查、年度审计、业务专项检查等各种形式,对物资采购收料、发放、货款支付、内业资料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严肃处理,并予以广范围通报,防止商业腐败的发生。

3.2 加强业务培训和道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和思想素质

加强物资采购管理工作,必须加强人才培养与教育,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队伍。首先,要提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和各项专业技能训练,使采购人员掌握各种物资质量标准和性能,了解项目管理基本知识和经济合同法律知识,具有较强的计划和协调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和提高谈判技巧,适应复杂多变的项目物资管理工作。在加强业务教育培训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违法违纪警示教育,用典型的违法违纪采购案例教育物资从业人员识别商业陷阱,提高抵抗商业贿赂能力,提高从业人员廉洁自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构筑牢固的职业道德防线,做到廉洁采购、依法采购、阳光采购。

3.3 施行招标采购,加大采购透明度

推行招标是施工企业规范物资采购工作的有效方法。通过招投标程序,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和扩大投标方之间的竞争,在众多竞争者中优选供应商,使企业以较低的价格采购物资,确保产品质量。同时,招标采购可以有效避免采购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和营私舞弊现象,体现了公平、公开和公正原则,使企业采购更加规范化、程序化。

3.4 加强对供应商管理

在现代采购管理学中,供应商与企业是一种合作关系,强调供应商与企业合作共赢,必须对供应商进行有效的管理。在选择供应商时,应根据产品质量、价格、交货期以及企业资信等各种因素优选供应商,并建立供应商档案,对供应商进行动态管理,与有实力、讲信誉的供应商结成长期合作伙伴。要经常告诫供应商远离商业贿赂,一旦查处永不录用,严重时提交司法机关处理。

3.5 有限授权,防止业务人员权力过大

物资采购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使采购决策的权力公开化、流程化、分散化,建立有限授权制度和决策信息共享制度,防止采购人员越权行事,这也是对采购管理人员的有效保护措施。比如,施行采购合同会签制度,规定采购人员可以在什么情况下调整价格、有权调价的范围,需要报请什么机构审批等等,通过这些限制措施可以有效防范采购人员做出有损于企业利益的事情。

3.6 施行采购人员轮岗制度

实行采购人员部门负责人轮岗制度,可以有效防止采购人员与项目部主要管理人员结成利益小团体,并可以防止采购人员与部分材料供应商形成利益关系网,从而避免项目管理人员、采购人员及供应商相互勾结,从中谋私,导致采购成本居高不下。

3.7 利用信息网络等技术手段加大采购公开,扩大监督范围和力度

对物资采购供应过程的监管,仅仅靠管理部门是不够的,要充分发挥各级部门和人员的作用,形成人人监管的局面,防止企业利益受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加大物资采购信息公示力度,将采购价格、采购数量、供应商等情况在企业范围内广泛公示,接收各级部门所有人员的监督举报。

3.8 建立健全采购绩效评价机制与奖惩制度

在一个特定建设项目、同样的条件下,不同采购部门和人员,采购等量物资可能付出的成本相差甚远。这里有采购技能差别的原因,但更多的反映出人员的责任心的差别、职业道德的差异。评价采购工作的结果如何,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合理的采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管理制度,定期对采购部门和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薪酬挂钩。通过考核结果,给予奖励,或者提出警告、换岗培训,或者给以处罚,以此激励员工不断提高其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业务素质和采购绩效不断提高,加速企业采购工作向着现代化、专业化和高效化方向不断发展。

采购监管篇9

一、工作准备情况

我们认真制定了物资采购和工程项目管理专项效能监察实施方案,明确了效能监察的工作目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步骤,并分阶段组织实施:工作目的:大力推行物资采购“阳光工程”,堵塞漏洞,降低采购成本,杜绝违纪违法行为,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工作方法:通过建立健全物资采购规章制度,规范物资采购招议标程序。步骤:4月3日-4月30日为学习宣传阶段;5月1日-5月31日为自查阶段;6月1日-8月15日为检查阶段;8月16日-8月31日为整改阶段;9月1日-9月15日为总结提高阶段

二、自查情况:

物资供应部、设备部等职能部门在自查阶段能认真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组织部门人员进行了专题学习。对相关制度依据集团公司、大唐甘肃公司的制度规定进行梳理对照。各部门结合公司实际进行修订,对制度执行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及时完善;能认真履行物资采购的流程管理和建立质量可靠、服务及时的供应商队伍信息库,并与各供应商签订了廉政合同。以上部门均将自查情况报告按时上报效能监察工作办公室。

三、检查情况:

在自查工作结束后,监察审计部会同相关部门对物资采购管理情况进行了检查。

1、首先进行了系统基础检查。对物资部、设备部20__年有关物资设备采购基础资料进行了查阅。检查各类招标、议标工作中程序资料以及廉政保证书、打分表等相关资料是否齐全规范。通过检查,各类资料都较规范、齐全,符合要求。

2、对执行程序、制度的规范性进行了检查。按照大唐甘肃公司文件要求,30万元以上要进行招标或大唐甘肃公司授权我公司组织进行招标,30万元以下可由我公司组织进行议标。在公司各项目招议标工作中,监察审计部全过程进行了监督。通过检查,职能部门能按要求执行各项制度,按程序开展工作。

3、我们重点对集体商务谈判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了抽查。通过抽查,各项程序执行较好,但也发现有个别不足。如:在生水管道阀门更换项目中采购的金属硬密封蝶阀,由于当时正处于全公司联修阶段,工期紧、任务重,分场要求时间紧迫。物资部按急件进行了办理,未按照公司有关集体商务谈判制度进行议标。事后,物资供应部及时补办了相关议标手续。

4、对物资材料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我们对设备物资采购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进行检查,检查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查阅合同是否规范,相关工作人员是否存在不廉洁行为。

经过统计分析,1-10月份设备材料采购招议标及商务谈判共计47次,签订合同47份,为公司节约采购费用159.76万元。设备大修、技改招议标及商务谈判共计58项,签订合同58份,为公司节约费用74.5万元。

三、监察建议:

1、物资供应部要规范执行《议标性集体商务谈判实施细则》,对采购数额较少的材料必须要按相关规定进行;

2、要把学习掌握管理制度作为提高执行力的前提,认真组织部门人员学习相关管理制度,保证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3、要进一步完善急件急办工作程序,要加强对公司物资采购招议标管理制度的学习,提格按制度办事的认识和自觉性。不断加强部门人员廉政建设,严格防范和杜绝不正当交易行为的发生。

四、整改提高情况

在效能监察检查小组的督促下,各职能部门针对提出的意见和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了整改。

1、物资供应部、设备部认真组织部门人员学习相关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制度执行力。

采购监管篇10

随着“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高校拥有的仪器设备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高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1-2]。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1995年到2009年全国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从158亿元增长到1360亿元,增长了近8倍,设备数量增长了3倍[3]。近3年,清华、北大、人大等675所高校价值40万元及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的数量和价值增长率在10%以上,高校的固定资产快速增长。笔者选择在京的22所主要部属高校,进行了实验室与资产管理方面的调查,旨在深入分析部属高校资产管理机构的设置、实验室的状况、仪器设备的采购和国有资产的管理等方面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高校实验室与资产管理方面的改革、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4-5]。根据学校的学科属性,被调研的22所在京高校(见表1)大体可以被分作两大类。第一类以理工科专业为主,在此调研中称为理工类院校,是表1中的前15所学校(因北京大学的调研数据未包括医学部,故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调研数据单独列出);第二类以文史财经类专业为主,在此调研中称为文科类院校,是表1中的后7所学校。

1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

因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和仪器设备管理的需要,各在京部属高校均设有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实验室管理、仪器设备采购和国有资产管理等项工作。但由于各高校在办学规模、学科属性、管理理念和传统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差异,这些机构的部门归属、名称和职能范畴也不尽相同[6]。从本次调研的情况看,22所高校的实验室与资产管理机构按工作侧重点的不同,主要可划分为资产管理、实验室与设备管理两种类型(按正处级建制统计)。在被调研的22所高校中,设有实验室管理部门(名称一般为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正处级建制)的高校有9所,设有资产管理部门(名称一般为资产管理处,正处级建制)的高校有16所,其中3所高校既有实验室管理部门,也有资产管理部门。由此可见,只有少数在京部属高校设有实验室管理部门,而多数高校设有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从部门的工作职能看,这两类管理部门都负责学校仪器设备的采购工作,但在实验室管理与资产管理两方面工作的侧重点有明显不同(见图1)。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均具有实验室建设管理和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的职能,约67%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还兼有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学校全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但仅分别有33%和42%兼有实验室建设管理和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的职能。此外,部分高校的实验室管理部门或资产管理部门还具有房产管理等其他职能,这与高校的传统机构设置有关,在两种类型的管理部门中均有所体现。在设备管理工作中,由于设备采购、建账与监管、使用、评估、报废审批和回收调剂等工作在流程上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在各高校设置的管理部门中主要由资产管理部门和实验室管理部门来承担这些工作。调研也表明,这两类管理部门的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资产管理部门更注重对资产的状态管理,而实验室管理部门更关注资产在实验室中发挥的作用。此外,不同的高校即便有相同类型的管理部门,所承担的工作职能也有所不同。资产管理类的部门总体上对实验室工作的介入较少。目前,师生规模和仪器设备资产规模较大的在京部属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都设立了具有综合职能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以便围绕学校实验室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更好地调配人员、资金和设备。在设立这类部门的高校中,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归属选择相对多元化:有的学校将其纳入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也有的学校将其纳入财务部门,还有学校单独设立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2实验技术队伍的状况及特征

实验技术队伍承担着高校实验教学、分析测试、实验室日常管理与建设等多项工作,队伍的素质和稳定性不仅直接关系到上述工作的正常开展,还将决定实验室的长远发展[7]。随着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规模的扩大,实验室硬件和软件水平均得到显著提升,并且越来越依赖于高水平技术服务的支撑[8]。调研结果表明,高校的实验技术队伍年龄偏大。被调研的高校3051名实验技术人员中,30~39岁、40~49岁和50岁以上这3个年龄段的人员比例分别为24.4%、34.9%和33.3%。这表明当前高校实验技术队伍虽以中青年为主,但50岁以上的人员约占1/3,整个队伍年龄结构重心偏上,年轻人的比例略显不足。在学历分布上,目前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实验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为70.2%,学历结构不断得到改善,并且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博士和硕士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但是,实验技术和管理工作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以及为其提供的发展空间都相对有限,高学历人才的合理比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调研结果表明,具有中级和副高级职称的实验技术人员占总数的48.0%和31.8%,而正高级职称人员比重仅为2.1%。这与高校教学科研序列教师的职称结构存在很大差距,突出表现为正高级职称的比例很低。各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人数存在显著的差异。在被调研的高校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实验技术队伍(指从事实验教学和科研及实验室管理、服务的事业编制人员)规模最大,分别为772人和639人,其他理工科院校只有其一半左右,甚至更少。文科类院校由于实验教学与相关的科研较少,实验技术人员数量明显小于理工类院校。各学校实验技术人员占教师人数的比例以及实验技术人员与学生人数的比例如图2所示。理工科院校实验技术人员占教师总数的比例显著高于文科类院校,其中清华大学的比例最高,达到24.6%。从学生人数与实验技术队伍人数的比较来看,各学校存在很大的差异。清华大学、北大大学平均每50位学生有一名实验技术人员,不少其他理工类院校大约150位学生有一名实验技术人员,文科类的院校基本是300多位学生有一名实验技术人员。

3实验室管理以及仪器设备的基本状况

本次调研的高校共设有1953个实验室,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6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部属重点实验室161个。由于实验室的建制和管理上的差异,各校的实验室数量差异较大,并未呈现明显的规律。多数学校采用依托院、系进行教学实验室管理的模式。相比学校直接建设和管理,依托院系建设和管理教学实验室,能更灵活、有效地调配资源。从调研结果看,71.4%的高校选择依托院、系的管理模式,也有部分学校有一定数量的由学校直接管理的实验教学中心等。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已得到有力的推进并取得广泛的共识。建立校级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或学科级别的共享条件平台,将有利于大型仪器设备资源的整合[9-10],提高利用率。目前,已有57.1%的高校建立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另有38.1%的高校正在筹建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多数高校对平台的仪器设备采取集中管理的模式,并由实验技术人员专人负责。各高校拥有的仪器设备总价值与学校的规模和学科构成关系密切,理工类院校在仪器设备总拥有量和学生生均拥有量上均明显高于文科类院校。在理工类院校中,学生数量与仪器设备的总拥有量基本呈正相关关系,但优势学科越多、越明显的高校,其学生生均仪器设备拥有量越多。尽管各高校的仪器设备拥有总量和生均数量差别较大,但是在多数理工类院校,4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占仪器设备总量的比例为20%~30%。这表明各高校注重自己的优势学科,在优势学科的建设上给予了较大的投入。

4仪器设备的购置

在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迅速增加的背景下,高校的仪器设备采购量也快速增长。但是,2011年各高校的仪器设备采购金额从几千万元到几亿元不等,差别较大;文科类院校的采购金额明显低于理工类院校。单就理工类院校分析,单一年度的采购金额与学生数量的关系并不明显,主要与高校的发展思路、资源的获取、优势学科的水平等因素有更大的关系。仪器设备采购额的扩大也要求各高校选择更合理的模式组织和开展仪器设备采购。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被调查高校都根据仪器设备价值,采用“学校统一组织采购和院系采购相结合”的方式组织采购。这一模式下,高校通常设置一个额度,低于该额度的设备由院系自行组织采购,高于这一额度的设备将由学校负责组织采购。这不仅有利于院系更灵活、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小额设备的购置,也可以避免大量工作集中于学校设备采购部门。如图3所示,各高校由学校负责组织采购的额度起点普遍集中在5万元~20万元之间,起点为10万元的高校占总数的48%。一般来说,该额度不宜过高,否则采购工作可能过于分散,也不利于全校仪器设备采购的统筹和监管[11]。在学校统一组织的采购中,往往采取“小额设备由校内部门承担,大额设备委托校外招投标公司”的形式进行采购,有16所高校(占总数72.7%)采用了这种模式。委托招标的起点在100万元及以上的高校的比例为44%,但有个别学校设定了较低的额度(见图4),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设备采购工作大量委托校外公司组织,对教学科研实际需求的针对性可能受到影响。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网上竞价系统正成为高校仪器设备采购的一种重要形式[12]。调查表明,已有59%的高校在小额设备采购中使用了网上竞价系统,还有27%的高校已有计划使用,有1所高校在多数设备采购中均使用网上竞价系统。网上竞价因其高效和透明运作的特点,已受到多数高校的青睐。但由于网上系统缺少与供应商面对面谈判的环节,在设备的功能要求及服务配套等方面的谈判较难开展。因此,短期内网上竞价系统仍将以小额采购为主.

5国有资产管理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设置,旨在加强对学校资产的清查、评估和监管等工作,保障国家和学校的权益。从本次调研情况看,目前多数在京部属高校直接设有资产管理部门,其最主要的职能就是学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在没有正处级资产管理部门的高校,学校一般设有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归口管理学校的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有的设在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有的设在学校的财务部门。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均采用实时登记建账的方式。大部分学校使用北京化工大学开发的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个别高校仍沿用自己开发的资产管理系统,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3]。对于废旧、闲置的设备处置,各高校通常会公开竞价拍卖、委托外单位处置或对外捐赠[14-15]。这3种方式在所调研高校中都有使用,使用学校的比例分别为72.7%、31.8%和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