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费支出十篇

时间:2023-04-11 05:40:29

经费支出

经费支出篇1

在目前的公共开支监管体制下,也许上述负责人的回应不是没有一点道理。所谓有钱大家赚、有饭大家吃,通过公关能力、项目负责人的影响力而争取到科研经费,在支出方面明显是由科研课题的负责人说了算。如今的种种公务支出中,公关、吃饭、旅游有时与事业开支显得同等重要。大概如今已没人呆傻和纯情地指望科研经费纯而又纯地用于科研了。

拿到手的科研项目经费用在什么地方、花在什么人身上,这虽然是相关负责人的权力和自由,但有账可查应该是底线要求。就算平时审计、业内审计走了过场,到了该较真的时候,比如像候选院士段振豪研究员“用科研经费供情妇花销”这样的公共事件令舆论百般纠结时,查它个水落石出,给舆论一个合理交代,也不失为合理的应对之道。岂料相关人士说:“用科研经费报销一些与科研项目不直接相关的路费、餐费等情形,太浩大太普遍了,像这些比较灰色、模糊的东西,我们没有精力去做它。”

审查科研经费支出难道真的既无必要又不可能?那么请允许我们继续怀着良好的愿望,相信段振豪研究员或其他科研项目负责人既没把钱用在包养情妇身上,又没太出格地在科研课题之外挥洒吧。

疑问并没有到此结束,既然每个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几乎都是糊涂账,那中科院“三公”支出的账本是如何整明白的?近期中国科学院不是晒出了“三公”经费情况嘛:去年“三公”支出总计两亿八千七百一十一万零两千八百元,今年预算总计两亿四千三百五十万零五千九百元,缩减四千三百六十多万元。在分类支出方面,今年的预算数字与去年的实际支出相比,每项均明显减少。中科院去年的财政拨款中,因公出国(境)费实际支出一亿一千两百九十五万零七千七百元,今年预算九千四百一十一万零五千二百元,减少一千八百八十四万零两千五百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实际支出七千四百二十万零一百元,今年预算六千八百九十五万零四千一百元,减少五百二十四万零六千元。(2011年7月9日《京华时报》)

这些账目看起来够清楚明白的吧?严格来说,“三公”经费不应包含科研经费,但中科院公布的“三公”经费,显然包含了科研经费。比如,说到去年有超过七千万元的公车支出,中科院方面在解释时就把用于科学考察、野外考察的车辆经费支出打包进去了。现在,每项科研经费的支出竟比年代久远的文物还难稽考,而由此支撑的“三公”支出账目中,那些动辄数千万元的大项竟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两位数。如果明白的筐中装下的是类似“没必要也不可能”的糊涂支出,那是不是另一种黑色幽默和“公地悲剧”呢?

经费支出篇2

科技活动经费筹集和使用情况

2002年全国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为2938.0亿元,比上年增加348.6亿元,增长13.5% 。

2002年全国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2671.5亿元,比上年增加359.0亿元,增长15.5% 。按科技活动人员计算的人均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8.3万元,比上年增加近1万元。

分执行部门看,各类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1787.8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国有独 立核算的科研院所支出620.2亿元,增长14.4%;高等学校支出204.2亿元,增长23.1%。企 业、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66.9 %、23.2%和7.6%。

分支出用途看,科技活动人员劳务费支出为6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占科技活 动经费总支出的24.5%;固定资产购建支出为722.6亿元,比上年增长4.4%,占总支出的27 %。

分地区看,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超过100亿元以上的有北京、广东、江苏、上海、山东、 辽宁、浙江和四川,共支出1818.7亿元,占全国科技活动经费总支出的66.7%。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情况

2002年国内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1287.6亿元,比上年增加245.2 亿元,增长23.5%,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1.23%。按科学研究与试验发 展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12.4万元,比上年增 加1.5万元。

分研究类型看,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73.8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应用研究经费支出 为246.7亿元,增长33.4%;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967.2亿元,增长20.6%。基础研究、应用 研究、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5.7%、19.2%和75.1%。

分执行部门看,各类企业支出为787.8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 院所支出351.3亿元,增长21.8%;高等学校支出130.5亿元,增长27.5%。企业、国有独立 核算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比重分别 为61.2%、27.3%和10.1%,企业的R&D投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分产业部门看,行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与 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达到1.8%,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达到 1.7%,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达到1.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 公用机械制造业、橡胶制品业达到1.2%,医药制造业达到1.1%。

分地区看,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超过50亿元以上的有北京、广东、江 苏、上海、山东、辽宁、四川、陕西和浙江,共支出940亿元,占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R&D)经费总支出的72.5%。

附表3 2002年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情况

财政科技拨款情况

2002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额达816.2亿元,比上年增加112.9亿元,增长16.1%,占国家 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7%。在国家财政科技拨款中,中央财政科技拨款为511.2亿元,比上年 增长15.0%,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例为7.5%;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为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7 .8%,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0%。

主要指标解释

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指统计年度内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院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 校 、各类企业及事业单位从各种渠道筹集到的计划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包括政府资金、企业 资金、事业单位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国外资金和其他资金等。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指统计年度内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研究与试验 发展(R&D)成果应用以及科技服务活动的实际经费支出。包括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劳务费、 科研用固定资产购建支出以及其他用于科技活动的支出。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额:指统计年度内各执行单位实际用于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包括实际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劳务费、 原材料费、固定资产购建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支出。

基础研究: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 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展、新学说)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 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

应用研究:指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 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应用研究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目的或目标 。

经费支出篇3

基于内部审计视角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绩效审计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然后详细说明了绩效审计的三个层次: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效果性审计,并初步构建了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最后提出了加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建设的几点建议,以推进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内部审计

一、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研究背景

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是指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以促进学校管理者优化配置资源、提高绩效,从而建设资源节约型高校。我国的财政管理改革已进入以支出管理改革为重点的阶段,高校教育经费支出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部分,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因此,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开展绩效审计,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监督和审计,无论是对高等教育事业经费支出的管理改革还是审计事业的发展,都是一条不可或缺的必由之路。高校教育经费绩效审计的审计主体可分为内部审计部门和政府审计部门,目前我国学术界对高校绩效审计的研究多数是以政府审计部门为出发点,探讨政府对高校的绩效审计,但是仍未形成完善的制度规范和统一的指标体系,高校的政府绩效审计处于初步建设时期,开展还需一段时间。

2015年3月24日,《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15〕2号)(以下简称《意见》)正式颁布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内部审计是规范权力运行的重要手段,是强化过程监管的重要方式,是提高资源绩效的重要保障。”高校内部审计作为政府审计的延伸,在高校绩效审计中具有主动性,是推进高校绩效审计的动力与保障。因此本文选取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审计主体,以内部审计部门为研究视角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绩效审计进行研究。

二、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一)理论基础1.公共产品理论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既不是消费上具有完全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产品,也不是在消费上完全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兼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成分,属于准公共产品。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由政府、学生和社会共同承担,同时不可避免地引入了成本效益观念,而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绩效审计满足了利益相关者对经费支出效果的需要。2.委托理论委托理论认为,财产所有权和财产经营权分离后,一方面委托人希望人能诚实、公允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不仅要实现财产的保全,还要实现财产的增值;另一方面,人也有义务向委托人说明受托经济责任的具体履行过程和结果。政府对高校投入资金,委托高校负责人对投入资金进行有效管理,从而为社会最大效率地提供公共服务,输出优秀人才;校企合作方、银校合作方等委托方投入或借出资金,希望高校为其盈利;学生缴纳学费,希望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保障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履行,满足众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产生了绩效审计的要求。

(二)现实意义1.绩效审计是高校厉行节约的重要保障目前,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如设备仪器的采购与管理不善,重复购置;基建修缮项目没有长远规划,重复拆建;参加或举办没有意义的会议与活动,铺张浪费。这些不仅容易滋生高校腐败,还会影响高校的长远发展。当前的高校内部审计侧重于财务收支的总量审计,缺乏对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评价。高校教育经费的某项支出不超预算,并不代表这项资金的使用效率高,这项资金的支出不一定达到了预期效果,因此这笔资金即使不超预算,也是低效的支出,甚至是浪费的不合理支出。因此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进行绩效审计,对支出的绩效进行评价,可以保障经费支出的合理性与节约性,提高经费使用效益。2.绩效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纵深发展的必然走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绩效审计以其独特的优越性成为西方国家审计的主流方向(安杰等,2010)。在我国,高校虽然一般都设置了独立的审计部门,对经济责任、财政收支、基建修缮、科研经费等方面进行审计与监督,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却没有充分发挥,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的重点局限于财务预决算以及日常收支活动的准确性、差异性,却很少考虑学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因此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2014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正式实施。新准则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内部审计的目的与绩效审计的内容相统一,因此引入绩效审计不仅是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方向,更是内部审计纵深发展的必然走向。

三、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审计经济性审计是指审计高校教育经费支出是否以最低费用获取一定质量的资源,审计高校教育经费支出是否节约以及支出结构是否合理。经济性审计是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按照厉行节约以及经费优化配置的方针进行经济性审计,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审计:1.经费支出的节约性审计审计在保证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情况下,资源的购买成本是否有压缩空间,是否达到最低;审计资源的购买与获取是否严格执行预算,有无挤占挪用资金;审计是否严格执行了政府采购政策。2.经费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审计科学合理地配置和使用教育经费,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是高等学校经费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经济性审计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审计经费的支出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最大限度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二)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效率性审计效率性强调的是成果与支出的比例关系,追求比例的最大化。对于高校教育经费支出来说,效率性审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为取得同等的教育成果,高校教育资源的消耗程度,即审计是否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一定量的成果;审计购入的资源是否优化配置,有无资源闲置与浪费。效率性审计是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关键,是连接经济性审计与效果性审计的桥梁。效率性审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人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高校教育经费支出获取教师、行政人员等各种人力资源,其中教师资源是核心,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发展潜力,因此人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的重点是审查教师的人数与知识结构是否合理。2.物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物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主要是审计房屋、设备、图书等物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审计物力资源是否优化配置,有无闲置浪费。3.财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财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主要是审计高校教育经费在人才培养和发展科研两方面的支出效率性。

(三)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效果性审计效果性审计是审计教育经费支出后所实现的实际效果和预期效果之间的关系,即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效果性审计可分为两个方面的审计:1.人才培养效果性审计我国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人才培养,是否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评价教育经费支出效果的重要内容。2.科学研究效果性审计高校的另一职能是科学研究,即通过科学研究不断输出新知识,促进社会发展。科学研究效果性审计主要是审计高校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四、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绩效审计本身是一个多指标综合性的审计模式,涉及到从资源的购买、使用到产出的全过程审计,因此一套科学实用、清晰可比的高校教育经费绩效审计指标是绩效审计的关键。本文基于内部审计的视角,初步探索了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见表1。各审计指标的具体描述如下:

(一)经济性审计1.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比例=(实际支出/预算支出)×100%该指标越大,说明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越差;该指标值大于1时,实际支出超预算,经费使用可能存在浪费。2.本年实际支出增加比例=(实际支出-上年支出)/上年支出×100%该指标值大于0,说明本年支出大于上年支出,指标值越大,超出上年支出越多;指标值小于0时,本年支出较上年支出节约。3.教学支出比例=(教学支出/总支出)×100%该指标反映了教学经费的使用情况,该指标值保持较高才是合理的支出结构。4.三公经费支出比例=(三公经费/公用经费)×100%三公经费包括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是应该严格控制的支出,该指标应维持在较低值。5.设备购置支出比例=(设备购置支出/公用经费)×100%设备购置支出比例包括可分别计算教学设备购置比例和行政设备购置比例,并进行对比分析。教育经费的支出重点应该是教学,教学设备在满足师生需要的同时还要及时优化更新,因此教学设备购置支出应该远大于行政设备购置支出。6.人员经费比例=(人员经费/总支出)×100%人员经费包括在教职工工资、福利、补贴等,人员经费比例越高,公用经费必然少,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该指标值应维持在较低水平。

(二)效率性审计1.学生教师比例=(学生人数/教师人数)×100%该指标值高,表明高校教师资源利用效率高。但是不能过高,生师比太高说明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影响学校办学质量。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文件的规定,符合基本办学条件的生师比不能超过18:1。2.教师人均工作量=全校教学工作量/教师人数该指标反映了教师资源的利用效率,指标越高,效率越高。该指标不能过高,过多的工作量不仅影响教学质量,也会挤占教师的科研时间。3.专业教师占全体教职工比例=(专业教师人数/全体教职工人数)×100%专业教师在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指标值高,说明人力资源利用效率高;该指标值低,说明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可以精简非教学人员,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4.高层次人才占专业教师比例=(高层次人才数/专业教师人数)×100%高层次人才是指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需要,面向国内外引进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高学历的教师。该指标越大,说明师资力量越好,教学和科研发展的实力越强,人力资源效率越高。5.房屋利用率=(实际使用的房屋面积/可使用的房屋面积)×100%房屋包括高校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宿舍楼、运动馆等,该指标高,说明房屋资源利用率高,反之说明基建项目缺乏合理规划,导致资源闲置与浪费,效率低下。6.设备更新率=(当年更新的设备数/当年购入的设备数)×100%该指标低,说明当年购入的设备未能及时投入使用,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设备重复购置或者设备更新不及时。这一方面导致了资源的闲置,另一方面学生未享用到优质资源,物力资源效率低下。7.设备使用率=(设备实际使用小时数/该设备可充分使用小时数)×100%该指标反映设备使用效率,值越高说明设备使用越充分。8.图书借阅率=(图书借阅量/图书总数)×100%图书资源是学习知识和发展科研的重要资源,该指标反映了师生对图书的利用率,指标值越高说明该项教育经费支出的效率性越高。9.科研成果数与科研支出比=科研成果数/科研支出科研成果包括发表的论文、出版的图书、获取的专利。该指标反映了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指标越高效率越高。10.学生人数与总支出比=学生人数/总支出该指标反映单位经费支出所能负担的学生数量,该指标值越高说明经费的使用效率越高。

(三)效果性审计1.学生毕业率=(毕业人数/学生总数)×100%学生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毕业,该指标反映了高校培养的合格大学生的比例。2.毕业生就业率=(就业人数/毕业生人数)×100%该指标反映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指标值越高,表明高校培养的人才素质越高,教育经费的支出效果好。3.学生人均获奖数=获奖数/学生人数包括部级或地方级举办的知识竞赛、体育竞赛、实践竞赛等各类获奖数,该指标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比例越高效果越好。4.教师人均论文数=数/教师人数该指标反映了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指标值越高,表明高校教师科学研究获得成果越多。5.核心期刊论文比例=(核心期刊论文数/总数)×100%该指标反映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数,指标值越高,说明教师科研能力越强。6.教师人均科研专利数=科研专利数/教师人数该指标反映了教师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指标值越高,经费支出的效果性越好。7.教师人均出版教材数=出版图书数/教师人数图书出版包括教材、理论研究、文学作品等的出版,反映了教师知识结构的系统化和完整化,指标值越高,科研效果越好。

五、加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建设,推进高校教育经费的绩效审计

(一)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而在高校管理体制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学校领导和教职工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局限于过去的监督职能,忽略了内部审计的确认和咨询功能,内部审计在高校的独立性受到制约,不利于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意见》中明确提出“充分保障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应设置独立内部审计部门,足额配备专职审计人员。要保障内部审计部门依法审计、依法查处问题、依法公告审计结果,不受其他机构和个人的干涉。对拒不接受审计监督,阻挠、干扰和不配合审计工作,或威胁、恐吓、报复审计人员的,要依规查处。”因此,独立性是内部审计部门的根基与核心,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推进绩效审计的根本保障。

(二)加强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是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全过程及其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审计与评估,审计范围更加广泛,审计业务的性质更加复杂,这不仅加大了审计的工作量,而且要创新审计方法,如果仅依靠传统的审计方法,绩效审计工作很难开展,其优越性也无法体现。目前,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实施,使信息化建设深入影响到校园内各类用户和管理部门,高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更是快速。但是,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却不甚理想,一部分高校自行开发了简单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一部分高校仅是利用Excel表进行审计,高校内部审计作为审计主体,却无法跟上审计对象的信息化步伐,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的职能发挥。因此,加强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内部审计的水平,不仅是绩效审计的需求,更是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需求。

(三)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多元化建设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相比,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要顺利开展绩效审计,必须创新审计方法,加强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但是仅靠硬件设备的投入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审计人员队伍的多元化建设。审计人员是绩效审计的主要推动力和实施者,具备一支由经济、管理、法律、建设工程、信息系统等专业背景和专业资格的人员组成的审计队伍是高校实施绩效审计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安杰,国效宁,徐铭禧.我国高校绩效审计:现状、意义与建议[J].会计之友,2010(10):92-94.

[2]张建林,刘韩婷.浅析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J].河北企业,2013(1):63.

[3]伍清.绩效审计视角下高校教育经费审计内容研究[J].会计师,2014(1):53-54.

[4]冯彦妍.高等教育经费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经费支出篇4

__县司法局下属派出机构19个基层司法所,各基层司法所实行县司法局和乡镇双重管理,以县司法局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各基层司法所负责协助乡(镇)政府开展依法治理工作和行政执法检查、监督工作;指导乡(镇)人民调解工作;参与重大疑难民间纠纷调解工作;开展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帮教以及社区矫正工作;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法制教育工作;承担法律援助工作站的日常管理;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为确保基层司法所工作正常开展,经中共__县委第58次常委会议定,将司法所经费按每所每年1万元标准列入财政预算,其中各乡镇列支5000元,县司法局列支5000元。

局机关司法所经费,主要用于基层司法所办公用品购置,办公设备及办公用房维修维护,司法业务培训,司法助理员差旅,上级检查指导各基层司法所工作接待及基层开展法制宣传、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业务工作实际发生的费用等支出,实行由局机关统一管理,凭票经财务审核,局领导审签报销。

(二)项目绩效目标。

加大基层司法业务培训力度,加强法制宣传、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律援助等工作指导,保证各基层司法所办公所需,对基层司法所的办公设备及办公用房及时维修维护,确保各基层司法所工作正常开展,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三)项目自评步骤及方法。

按__县财政局《关于开展2015年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局制定了2015年司法所经费绩效评价实施方案,成立了自评小组,认真学习相关文件,收集相关资料,对司法所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自查,并对照《2015年四川省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逐项进行了评分,指标体系总分为100分,自评得分为100分。

(一)项目资金申报及批复情况。

2014年财政批复我单位司法所经费95000元。

(二)资金计划、到位及使用情况(可用表格形式反映)。

1、资金计划及到位情况

2014年根据县财政局安排,分月划拨我局司法所经费95000元,其中:1月划拨20000元,4月划拨25000元,7月划拨25000元,10月划拨10000元,12月划拨15000元。资金到位率100%。

2、资金使用情况

2014年我局共计支出司法所经费95000元,主要用于基层司法所办公用品购置、司法助理员差旅、司法业务培训、公务用车运行、办公设备及办公用房维修维护,及上级检查指导各基层司法所工作接待等方面的支出,其中办公费支出16843元,占费用支出17.72%;邮电费支出1800元,占费用支出1.89%;维修(护)费22717元,占费用支出23.91%;差旅费支出25448元,占费用支出26.78%;公务接待费支出9520元,占费用支出10.02%;公务运行维护费12672元,占费用支出13.33%;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6000元,占费用支出6.31%。

(三)项目财务管理情况。

我局对批复到位的局机关司法所经费,进行统一管理核算,并根据我局工作实际及基层司法所工作目标要求,制定了司法所经费管理办法,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对每一笔司法所经费的开支在核定的支出限额和范围内实行据实凭票报账制,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和会计核算,并进行严格监督检查,做到专款专用,不存在违规使用情况。

切实加强对基层司法所的领导和管理,狠抓基层队伍建设,加大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力度,加强对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对基层司法所实行目标考核,制定并下发了《2014年__县基层司法所工作目标考核细则》,确保基层司法行政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充实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2014年招录了4个专职司法助理员。二是为部分基层司法所添置了电脑、打印机、办公桌椅、

档案柜等办公设备。三是全年举办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会2期。四是全年各级基层调解组织受理各类纠纷1278件,调解成功1242件,调解成功率97.2%。五是各基层司法所全年共接收刑释解教人员73人,衔接73人,建立帮教小组73个,安置73人,实现了刑释人员衔接率100%,帮教率95%以上,重新犯罪率为0的工作目标;全年接收社区矫正人员68人,解除51人,现在册140人。六是各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全年提供法律援助1829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16件,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416.08万元。七是各基层司法所共开展法治宣传81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7万余份。基层司法所承担着面向基层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法律保障、法律服务、法制宣传教育、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项重要工作任务,通过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基层群众的法律水平和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基层矛盾纠纷得到了有效化解,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了有效保障,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预防和减少了重新犯罪,促进了全县社会和谐稳定。

(一)评价结论。

司法所工作经费的投入和使用保障了基层司法所工作的正常开展,2014年我局资金到位率100%,在使用中,我局严格执行财务管理相关制度和司法所经费管理办法规定,财务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做到了专款专用,无贪污、截留、挪用现象。司法所工作的开展,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按照《2015年四川省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分标准,我局自评得分为100分。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司法所工作人员多数属于乡镇在编人员,存在人员不稳定现象,政法专项编制较少,法律专业人才缺乏。

二是司法所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二是基层司法所属于县司法局派出机构,将司法所经费一分为二进行预算,不利于工作的开展,有的乡镇将司法所经费用于聘请法律顾问,没有用于基层司法所。

(三)相关建议。

一是积极争取政法专项编制,充分利用现有空编,招录司法助理员,充实基层司法所。

二是加大司法所工作人员培训力度。

经费支出篇5

全面掌握市直各单位2015年度办公性行政经费预算和支出专项整治工作情况,厉行节约,严控“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办公设施购置费、差旅费等支出。督促相关问题突出单位加强制度建设,落实整改责任,为市直各单位部门预算及“三公”预决算经费公开打好基础,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二、检查范围

此次重点检查时间段为2015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重点检查对象为一级预算单位;各一级预算单位(主管部门)负责对其二级机构进行检查、汇总上报数据和督促整改,市财政局对部分二级预算单位情况进行抽查。

三、工作步骤

(一)摸底调查(7月25日前)。

下发调查统计表,掌握基本情况,选定重点检查(抽查)单位。

(二)重点检查(8月5日前)。

根据单位2015年办公性行政经费预算、2014年同期实际支出数,对单位2015年6月30日前相关支出进行核查,重点检查单位办公性行政经费支出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审核数据真实性、有无违反厉行节约规定等违规违纪情况。各主管部门按此要求对所辖二级机构进行检查,并将有关情况汇总后于8月5日前报市财政局相关业务联系科室。

(三)督促整改(8月15日前)。

对问题突出单位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相关单位报送整改情况。

四、组织领导

成立“市财政局规范办公性行政经费预算专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同志任任组长,市财政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市财政局行政政法科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市财政局群众路线办、纪检监察室和相关业务科室、单位负责任人参与办公室工作。

经费支出篇6

    论文摘要:消防大队的经费支出必须严格遵循支出流程审核管理制度,如此才能确保经费发挥最大程度的能效,保障各项任务的完成。 

    消防大队的经费支出管理,主要是按照批准的预算(经费收支计划),经过经费支出交换物资的过程,保障各项任务的完成。遵循经费支出原则,严格经费支出流程审核是确保经费支出正确、合理的有力保障,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经费的使用效能。试就经费支出的原则和业务流程透析基层消防部队经费的使用管理。 

    1.经费支出的原则 

    1.1执行预算(经费收支计划)。经费支出应坚持先预算再支出的原则,且预算经费来源也已确定,能够得到充足保障。反之,预算中没有列入的项目,就没有经费保障,自然不能办理借款、预支、报销等经费支出业务。 

    1.2保证火场。火场的经费保障一般可通过预测列入预算,但一些重、特大火场和抢险救援的开支,往往是不可预测的,也就不可能列入预算。这是消防部队的职能、性质决定的。对重、特大火场和抢险救援事故现场这种具有战斗性质的特殊经费开支应采取先支出经费保障灭火战斗和抢险救援任务的完成,后办理调整预算、追加经费支出指标的手续,决不能以没有经费支出预算而贻误战机。 

    1.3压缩消耗。消防大队的经费开支大部分是行政消耗性支出,经费支出应以生成、提高战斗力为前提,合理计划,尽量压缩日常消耗品支出,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1.4恪守权限。按照公安部消防局《关于经费审批权限的规定》,大队一级的经费开支审批权限为:200元以下开支由财务人员根据预算(计划)和有关标准制度审核,大队分管领导审批;200元至500元以下开支由财务人员根据预算(计划)和有关标准制度审核,大队分管领导提请大队党委(总支)审批;500元以上开支,按上述程序审核,由大队党委(总支)提请支队业务部门同意后,报支队后勤处审批。经费开支的审批权限规定的很明确,报销审批程序也很严谨,但仍有不少干部乱序、越权审批。这里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任何时候都要清醒地认识到:权力和责任永远是相等的,人的人生价值不是用审批权限来衡量的,工作的权力和责任不是个人待遇,按审批程序办理开支业务是分清经济责任的重要环节。 

    2.经费支出的审核 

    消防大队的经费支出业务,有货币直接支出、货币换回物资、经费报销结算和个别的实物支出四种类型。办理消防大队的经费支出业务,财务人员既是经费物资支付的经办人,又担负着经济业务审核复查的职责。作为经办人,不可能经办四种类型的全部业务,但作为审核复查人,大队的所有经济业务都在其职责范围以内。下面以审核复查为主线,探询消防大队经费支出业务的重点管理环节。 

    2.1货币直接支出业务。消防大队的经费支出业务,多数属货币直接支出业务,因此,货币直接支出业务是大队经费支出业务的主要业务类型。货币直接支出业务又可分为凭票报销付款,转账预付货款,现金临时借款和凭票配发实物四种性质不同的业务。在办理和审核这四种性质不同的货币支出业务时,应根据其性质确定不同的侧重点。 

    2.1.1凭票报销付款。凭票报销付款是以办理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经过审核、验收、批准等程序后,直接报销经费并领取现金或银行付款票据的业务方式。凭票报销付款业务方式的性质是本单位的经济权益和货币资产等额减少,表现为本单位自愿承担该经济业务的经费支付。凭票报销付款业务方式的特点是付出的货币收回的概率极小,也就是说其经办人、审核人和批准人防止经济损失的责任极大。因此,办理凭票报销付款业务必须注意以下事项:一是受理业务票据时必须对票据进行严格、规范的审查。对经审查发现不合法、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和不符合报销程序的票据,不得受理。二是核对预算。看该付出业务是否列入预算,是否超出预算数额。三是对审查合格的票据在支付货币时,支付的现金不但要认真清点,而且必须复点,并与收款人当面结清;支付银行存款开具付款凭证不但要数字准确,而且要收款单位名称、收款银行、开户账号、填证时间、预留印鉴等情况都要清楚齐全;货币支付后在原始凭证上加盖“现金付讫”或“银行付讫”戳记。四是对“钱变物”的经济业务,不但要审查经费支付的票据,还要严格审查物品管理的手续资料。够固定资产标准的,是否办理了固定资产管理资料;属库存物资的,是否办理了入库手续;属在用物资的,是否办理了验收责任手续;应入账核算的物品,要根据原始凭证和有关资料记账。五是对用凭票报销的经费清偿债券债务关系的综合业务,要与原债权债务凭证一并审查,仔细结算清楚,如果有收回款项还应按收回款项的数额开给收据,结算结果要在经费结算表上的“结算栏”中填写清楚。

    2.1.2转账预付货款。转账预付货款是在经济业务没有完成时提前支付一部分款项,在经济业务终结时结清所有款项的业务方式。转账预付货款业务的性质是支付经费,但并没有报销,使单位形成了债权。表现为本单位货币资产减少,而债权资产增加,单位的资产总额没有变化。转账预付货款业务的特点是债权资产的变现率较低,也就是说要承担预付的款项能否收回的责任。因此,办理转账预付货款业务时应注意以下事项:一是严格审查付款依据。预付款项有合法的、符合经费支出审批程序文字依据,财务部门才能据以办理转款业务。付款依据可能是经济合同,可能是领导批件,也可能是某项协议。但都必须指明经济业务的详细内容,如与之发生经济关系的单位名称与性质,购货数量与单价,交货方式与地点,验收标准与办法,结算方式与期限,开户银行与账号,违约责任与处罚等情况。付款依据还必须有收款单位的收据,作为收到款项的证明凭证,不能仅凭文字依据办理付款业务。二是核对预算。就是看预付款项所办理的经济业务是否在年度预算项目之内,不在预算项目之列不能办理预付款。三是办理过付款业务的所有凭证资料,要及时整理并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入账。不能形成“票据抵库”使账账不符或账款不符。在核算往来款项的“暂付款”科目下,必须按收款单位名称设置明细科目详细核算债权清算情况。四是在经济业务结束清算货款时,先要抵扣预付款,以免形成死账、呆账、无头账。 

    2.1.3现金临时借款。现金临时借款业务方式与转账预付货款业务方式的性质、特点基本是一致的,它们的区别在于转账预付货款是由银行划转给债务单位,而现金临时借款是直接支付现金给个人。办理现金临时借款业务应注意的事项:一是凭“借据”付款。借据一式三联,一联存根;一联付款记账;应交给借款人的一联,暂押在财务部门作为借款的证明,还清借款后再退给借款人。二是核对预算。没有列入支出预算的项目不能借款。三是临时借款要根据“借据”记账联,按照借款人姓名在往来款项科目即“暂付款”科目设置明细科目,详细核算债权清算情况。四是借款人办完经济业务报账时,必须先抵扣临时借款。五是严禁“白条抵库”和借款不入账的行为发生。 

    2.1.4凭票配发实物。凭票配发实物业务是大队凭物资调(支)拨单无偿地将库存物资配发给消防中队和大队机关使用。这类业务虽然没有直接与货币资产发生关系,但是,库存物资也是资产,资产无偿地发出必然要引起大队权益的减少。大队的库存物资有自购物资和供应物资两种来源,自购物资的减少必然要引起大队有关经费权益的减少;上级供应物资的减少,必然引起“供应基金”的减少。因此,凭票配发实物业务的性质实际上也是大队资产和权益的等额减少。凭票配发实物业务的特点是“明物暗钱”,受“重钱轻物”思想的影响,容易忽视管理和核算。在办理凭票配发实物业务时应注意的事项:一是配发实物必须开具正规的物资调(支)拨单。物资调(支)拨单最少一式四联,一联存根;一联大队财务记账;一联中队司务长记账;一联仓库保管员记实物账。不得无票发物,也不得打白条领物。二是分清“自购物资”和“供应物资”。大队的库存物资是流动实物资产,作为资产必然有其来源。自购物资的来源是用“银行存款”这一流动货币资产换回的流动实物资产,虽然其经费已从银行支付了,但并没有报销,实物资产无偿地发出形成减少,按照借贷相等的原则必须找出权益减少的对象。因为大队的自购物资是用大队的经费购买的,只能在大队掌握的有关经费中报销无偿发出的实物资产;供应物资的来源是上级无偿调拨,大队并没有支付经费而增加了实物资产,当时实物资产入库时就按照借贷必相等的原则,给其确定了一个来源科目即“供应基金”,因此,对供应物资配发使用时形成减少,必然同时等额减少“供应基金”科目。三是对发出的实物资产既要登记经费账,又要登记物资账,还要做到账账相符。四是每次配发业务办完后,要及时清点盘库,检查核对发出物资业务的准确程度,切实做到账实相符。

    2.2货币换回物资业务。消防大队的货币换回物资业务,就是通过支付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购回库存物资,把货币资产变成了实物资产,其权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也就是说其经费并没有报销。 

    货币换回物资业务在基层单位的业务量较少,但却是管理上易出现问题的部位。其原因主要是领导等管理人员思想认识和观念存在偏差,认为经费支出后已报账,物品长短与自己已经无责任。这种思想就是认识不到货币资产变成实物资产后,其经费并没有报销,仍然还是挂在账上的。因此,办理货币换回物资业务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2.2.1严格控制物资管理定额。物资管理定额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库存物资限量。就是大队库存的各种物资不应超过的数量定额。超过限量存放物资,最易发生物资的积压、损坏,最终造成经费的浪费,因此,基层大队应尽量少购置库存物资,库存物资能够保障部队正常的物资保障即可。二是库存物资限额。就是大队库存的各种物资总计不得超过经费定额。超过物资定额购置存放物资,不但易造成物资的积压浪费,而且还会造成影响各项经费保障的严重后果。 

经费支出篇7

一、加强对高校“三公经费”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一)推动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就是要落实好学校教职员工对学校内部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三公经费作为维系着高校正常发展的必要内容,其支出是否合规合理,需要有较为明确的标准进行具体判断。

(二)贯彻“依法治校”的原则

加强高校内部的行为关联,让高校事务的行为在法律法规的合理范围内公开透明便是“依法治校”的基本要素。只有依法办事,才能从根本上严防杜绝公权力的滥用,预防腐败现象,营造出高校育人的良好教育环境。

(三)维系高校领导干部与教职工大众关系的条件

加强对高校三公经费支出的监管后,能有效消除干部与群众间相互隔阂的屏障,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校领导实实在在做到廉政、勤政,并让三公经费的开支公示于人,能获得广大师生的信任,心无芥蒂、踏踏实实的投入工作。

二、高校“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控标准不清晰,难以合理有效控制三公经费支出

表1 中央“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数

[时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数\&2011年\&82.04亿元\&2012年\&80.96亿元\&2013年\&79.62亿元\&]

从表1可见,2012年中央在三公经费的财政拨款预算上减少1.08亿元,2013年比2012年又减少1.34亿元,可见,在三公经费的管理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国缺乏一套对于三公经费进行控制的具体、明确的标准,或有标准却与物价水平不相匹配,跟现有物价水平下的实际支出相差很大,难以衡量,因此造成部门超标现象一直存在。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则执行着更加混乱的标准。特别是近些年来高校的飞速发展使得三公经费随之猛增。若各单位不针对三公经费制定明确的报销标准对其进行约束,而仅仅采用高校之间的横向对比,则容易形成攀比现象,无章可循造成费用增加、浪费严重甚至贪污腐败。

(二)数据统计不准确,导致监管缺乏真实依据

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其经费来源主要在于财政拨款,但是它与其他国家机关的行政事业单位又不同。高校有着数量庞大的学费收入(非税收入),这部分收入中用于三公经费的统计便不在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统计中,每个高校都有着自己的三公经费统计口径,造成统计数据与实际支出之间产生很大差距。

(三)不同行政级别的存在,导致管理上难以严格执行

一直以来,国内高校均采用行政级别的管理来进行,形成了模糊性及福利性两个特征。模糊性体现在:高校在享受政策范围内的合理待遇时,还存在“搭便车”的现象,如公车、出国费、招待费等公务支出上界限模糊,公私混用。福利性体现在:不同的行政级别享受着不同的政策待遇,不是特别需要的支出仍在三公经费的范围内进行消费,没有厉行节约。

(四)未消除行政管理模式,则难以根本控制三公经费

高校按行政级别管理的模式就是一种官办高校的表现。高校领导责任期间以政绩、福利、效益为追求的教育目标。为了得到上级领导及下级职工的考核评分,不惜使用教育经费谋求福利,浪费三公经费,破坏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高校“三公经费”支出管理的对策

(一)事前控制,规范高校财务管理制度。

首先,要健全高校财务管理制度。高校要将按制度、规章办事作为基本原则,在三公经费的支出上做到有章可循,并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的“八项规定”,认真实际的抓好三公经费的管理工作,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规章制度。其次,要进一步细化三公经费支出的预算工作。在预算的编制、批复及实施等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做到预算数据的精细化管理。将公务用车的购买及使用、出国及出境、公务接待费用的各项指标进行公开,对支出标准进行透明管理。预算要科学合理,数据要有充分客观的依据,尽量按专项费用进行三公经费的开支,避免跨项目的支出,各明细项目内的超额支出自行负责。最后,要做到预算的全面性。三公经费要进行全口径统计,实现全面预算,不能在控制支出时留有借口或后路,严格按预算数据执行。将高校收入全额纳入总体预算中,禁止“小金库”存在,从源头制止预算超支。

(二)事中监督,完善财务报销体系。

大力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实行公务卡支付制度,对于小额支出,使用公务卡进行结算,针对大额和特定资金统一执行转账汇款等方式,实行“无现金结算”的管理模式。

严格按预算执行支出,提高预算执行的强制性,高校在三公经费的支出管理上应该严格按预算执行。禁止无预算或超预算支出。还要做好防止三公经费的虚开发票、变通列支、特殊列支等现象,对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单位及个人收回相关资金并进行严肃处理。

设置好三公经费相应的会计科目,根据政府收支经济分类科目表,现行高校针对三公经费的会计科目设置一般为“公费接待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出国费”等,为便于统计管理,建议高校的财务部门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增设下级明细科目,如增加使用部门及公务用车车牌号等信息,进一步强化会计专业技术管理,使得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一目了然,避免因科目的笼统设置给“浪费”或“舞弊”现象以可趁之机。

(三)事后审计,完善监督问责制度。

首先,要完善考核体系。国内高校的领导干部执行的是任命或聘任制度,每年度要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查及考核,因此,建议高校党组要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对高校领导干部加强考核,不但考核工作业绩,也要考核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

其次,经费开支要透明公开。对三公经费的公示能有效遏制浪费、超支等现象。高校可在年初公示预算数,年末公示预算的执行情况,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同时还要抽取部分部门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全校的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分析年度增减原因、进行年度对比,找出改善的解决方法。

最后,要强化审计工作。要充分发挥高校审计的监督检查作用,在高校经费的管理中要将审计监督贯穿其中,作为严控三公经费支出的最后一道关口。审计监督不但监督三公经费的合理及合法性,更要通过有效的研究监督,找出制度设计上的缺陷,查缺补漏。

经费支出篇8

目的:探讨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支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基于我国制药业119家上市公司2007~

>> 中国制药业上市公司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 中国制药业上市公司智力资本的实证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中国医药制药业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 中国制药业解困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生物、制药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 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的甄别 经费支出绩效评估研究 研发支出资本化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中国制药业供应链面临的挑战 制药业迷局 我国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的实证研究 农业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以及与财税补贴的关系研究 我国IT业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非处方药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改进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建议 中印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比较研究 高校科研经费支出规范性研究 高校经费支出内部控制设计研究 高校经费支出票据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制药业,涌动外资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1108.20121009.

[4]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5]侯晓红,干巧.我国上市公司研发费用披露现状分析及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9,28(002):152155.

经费支出篇9

一、问题的提出

1、我国行政单位经费支出失控

行政单位是指进行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经济和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单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政府机关。去年两会期间,部分政协委员指出:我国的行政成本不但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不仅加大了财政负担,而且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国行政经费浪费严重的问题仍然是今年两会期间的热点问题。近来,关于政府公务人员一天耗电量是普通百姓的19倍,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至少在6万元,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等,这些反映行政管理费用浪费的消息不断的见诸于报端。此外,近几年国家各级审计机关披露的信息显示,我国行政单位(政府机关)财务管理很乱,会计违规现象十分普遍。像挥霍公款,贪污挪用公款,截留预算资金和应缴财政专户款,行政管理费超预算支出,私设小金库等,使国家财政资金大量流失。行政单位出现的经济腐败等问题,其严重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今年6月3日,中国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发表演讲时称,中国深化政府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不仅要建立一个廉洁的政府,还要建立一个廉价的政府,政府的成本太高,就是再廉洁也是浪费纳税人的钱。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行政单位会计监督职能发挥的不好,尤其是对经费支出的监控不力,行政单位内部缺乏有效的会计监控机制。也说明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很不完善。在传统的经费领报核算方式下,财政拨款一旦进入行政单位就会有去无回,财政部门便失去管理与控制权。更何况,行政单位还存在着大量预算外资金和其他收入资金,财政部门更是无法实施监控。因此,一旦行政单位内部缺乏严密的会计核算制度和会计监督制度,财务管理肯定出现混乱,支出会难以控制,国家财政资金会大量转移为公务人员的个人消费,形成公职人员的经济腐败。

2、我国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存在明显缺陷

我国行政单位会计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我国现行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是1997年制定的,历史较长。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问题没有引起理论界和各级管理机构的关注。行政单位会计信息不全面,不能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现行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仅设有十七个总账会计科目,在我国各行业中绝无仅有。无论是资产、负债,还是收入、支出,其核算内容很不完整。账户体系的不完备,会计核算上存在明显的漏洞。因此,行政单位会计不可能提供很全面的、价值很高的会计信息。一些科目涵盖内容过于宽泛,核算内容很不具体,反映问题不深入,造成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的针对性不强。尤其是支出类科目更为单一,一个经费支出科目成了包罗万象的反映资金耗费的科目。根据经费支出的核算资料,难以完成对行政单位资金耗费实施有效的会计监控。另外,行政单位会计报表与报表分析也很薄弱,报表资料不详尽,尤其缺乏经费支出方面的详细的报表信息,况且寥寥数个财务分析指标,基本上反映不了资金管理上的优劣,也无法评价政府管理的绩效水平。

近年来,我国预算会计领域推出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在控制公共支出上收到了效果,但总体上讲仍然没有改变我国行政单位会计不力的局面。两种措施,前者仅处于局部单位的试点阶段,绝大部分行政单位还是经费领报的核算形式;后者在操作中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且政府采购仅占行政单位经费支出的一部分。

3、我国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缺乏成本效益意识

在我国,行政单位会计属预算会计体系的主要部分。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会计,所以行政单位会计目标要服从于预算会计的总体目标,行政单位会计服务的主体主要是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在这种核算理念的主导下,我国行政单位会计目标、会计原则及会计任务等过于强调为国家预算服务,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求。重宏观,轻微观,只强调社会效益,忽视了行政单位作为独立经济利益主体的地位和财政资金支配和消耗的主要承担者的特点,这是我国行政单位会计存在的主要弊端。我国行政单位的账户设置要求与财政部制定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相一致。因此,作为会计主体的行政单位,其内部会计核算不完备,对内资金管理水平不高。笔者感到,行政单位不讲求经济效益,也没有取得理想的社会效益。一些人片面的认为,只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存在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殊不知,降低经费支出,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决策失误,同样是讲求经济效益,而且是影响层面更大的经济效益。国家政府机关中公款消费无所不及,经济腐败愈演愈烈,这与我国轻视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与方法建设,轻视行政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等息息相关。

二、关于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成本效益意识

行政单位业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它的资金来源基本上都是国家财政拨款。由于行政单位的业务活动不生产产品、不产生利润,因此行政单位不存在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的考核。长期以来,在我国行政单位业务活动中没有成本效益观念,节约资金的意识很差。笔者认为,行政单位资金管理水平与企业相比差之千里。众所周知,经济效益是投入与产出之比,在行政单位的业务活动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的使用效率如何也体现着经济效益。不讲求经济效益、不考核经济效益,是我国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主要弊端。

值得说明的是,强化行政单位的成本效益意识,不是要政府机关去经商办企业,搞创收、乱收费等等。行政单位的成本效益意识,是降低经费支出的意识、是节约财政资金的意识、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意识、是增强政府机关服务职能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

当前,对我国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及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行政单位会计改革要吸收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借鉴国际上的先进方法,建立科学规范的行政单位会计模式和运行机制,以利于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和规范行政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促进其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使我国行政单位会计能够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行政单位会计制度需改革与完善的东西很多,当前最突出的是经费支出方面的管理与核算问题。本文对如何控制经费支出,如何增强成本效益核算观念,提出改革建议。

三、行政单位经费支出账户体系的构建

从我国行政单位特点看,经费支出是其最核心经济的业务,也是影响多方利益的要害环节,必须高度重视。我国现行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反映行政单位为完成公务活动所耗费资金的账户只有经费支出一个账户。已如前述,经费支出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账户,尽管按内容分,经费支出下设了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其他费用10个明细科目,但明细科目的划分不够科学,没有突出反映各项支出的性质特点,许多需重点管理的支出项目被“公务费”“业务费”所掩盖。像会议费、招待费、考察费、差旅费、公车费等容易形成消费黑洞的支出项目并没有设单独的账户核算,使经费支出的核算信息缺乏实用价值,不便于财务管理与会计控制。此外,来源于预算内资金与来源于预算外资金形成的支出混杂在一起,一些违规支出的资金来源不清。支出膨胀的源泉在哪里,现行的行政单位经费支出核算资料不能一目了然地作出反映。在预算外资金收入呈逐渐扩大趋势的情况下,对预算外资金收入形成的支出没有完备的核算资料,因此预算外资金支出的管理存在明显的漏洞。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建议增加反映经费支出的一级账户,将需要重点管理的一些支出项目单独设置总账科目,并且按预算内资金支出和预算外资金支出分设二级账户。完善行政单位经费支出的账户核算体系,使反映支出的会计信息清晰、全面,便于控制行政成本(或公务成本),便于提高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水平。笔者提出的经费支出的账户体系见下表(表1):

表1 经费支出账户体系一览表

一级账户 二级账户 明细账户或核算的具体内容

一、人员经费支出

1、预算资金支出

2、预算外资金支出 (1)基本工资(2)补助工资(3)奖金(4)其他工资(5)职工福利费(6)社会保障费

二、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 1、预算资金支出

2、预算外资金支出 (1)离休费、退休费、退职费(2)抚恤和生活补助费(3)医疗费(4)住房补贴

三、会议费支出 1、预算资金支出

2、预算外资金支出 (1)会议室及场地租用费(2)参会人员住宿费和伙食补助费(3)会议用汽车租赁费(4)会议材料印刷费(5)工作人员误工补助和伙食费

四、差旅费与考察费支出 1、预算资金支出

2、预算外资金支出 单位工作人员出差、出国的住宿费、交通费、伙食补助费等

五、招待费支出 1、预算资金支出

2、预算外资金支出 单位开支的各类接待(含外宾接待)费用

六、通讯与邮寄费支出 1、预算资金支出

2、预算外资金支出 (1)单位开支的电话费(含工作人员配备手机等通讯设备的购置费和公款支出的话费与住宅电话的补贴费)、电报费、传真费、网络通讯费(2)信函、包裹、货物等的邮寄费信

七、公车支出(公车成本) 1、 预算资金支出

2、预算外资金支出 (1)购置费与附加费(或折旧费)(2)燃料费(3)维修费、(4)养路费、保险费及过路过桥费等(5)司机待遇(6)向公务人员支付的公车补贴

八、其他公务费支出 1、预算资金支出

经费支出篇10

【关键词】 预算经费 绩效考评 问题 对策

军队预算经费支出绩效考评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考评方法,对照统一的考评标准,对军队预算经费支出的效率和效益进行的考核衡量和综合分析的活动。从我军预算经费支出绩效考评工作发展的现状看,虽然已有初步基础,但由于此项工作起步较晚,且缺乏系统性研究,仍不能适应新时期军事变革与军队预算改革的客观需要。

一、军队预算经费支出绩效考评存在的问题

1、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我军目前还处在传统预算的规范和完善阶段,预算法案尚不完备,预算执行的随意性还尚未杜绝,军事资源配置和使用的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系统尚不完善,对军队建设重点项目要从立项决策、建设决策、效果检验直到军队预算经费支出绩效考评实行全过程管控,尚未出台有关绩效考评工作的统一法律。

2、缺乏完整的考评内容

由于我军预算经费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缺乏科学、规范、合理的方法指标体系和健全的组织工作体系,使得预算经费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内容不完整。一是侧重于合规性考评,忽视效益性考评。二是考评对象仅局限于军事项目本身,而忽视项目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军队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不仅涉及项目过程审核和投资与回报的考评,而且包括各种外界因素的考评,如国际环境和安全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军队建设当前和长远的影响等,从而使军队预算经费支出绩效考评工作不能达到为军委宏观决策服务的目的。

3、缺乏规范的考评指标

虽然我军已经初步确定了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应用方法,但这些指标主要侧重于技术、工程及资金使用合规性的考评,而对资金使用效益性考评不足。同时,各部门评价指标设置呈平面化和单一性特征,并且缺乏一套建立在严密数据分析基础上的科学、统一、完善的指标体系,不能满足从不同层面、不同部门、不同支出性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考评的要求。从目前我军的现实来看,考评指标要做到具体化、可衡量、可控制、可理解有相当大的难度。例如,在衡量各部门的绩效时,常以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作为标尺。在实际运用中,经济效益这个标尺常常缺乏相对精确合理的尺度和客观全面的经济核算。

4、缺乏科学的考评方法

科学的考评方法是有效实施考评所必须的工具。从我军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的发展来看,首先,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致使绩效考评在实践中有较大的盲目性。其次,虽然军队在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办法,但这些办法存在指标体系过于粗略、非量化指标过多而可量化指标过少的问题;主观考评因素旧体制积弊的承袭也使得考评无法实现客观、科学和公正。

二、军队预算经费支出绩效考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绩效观念不强

军队预算经费支出一直以规模而不是效益为基本目标取向,其主要任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各部门的资金需要,为军队建设筹集和投入更大规模的资金,以保证军队发展的速度,对军队支出的资金使用效率以及产出结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考核观念,这就导致重分配、轻管理的现象严重,军队资金的运用存在权责脱节、责任不明等弊端。在一些人的观念中存在着误区。一方面,对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客体的认识比较狭隘。认为预算经费支出绩效考评的客体就是军队投资性支出或经济性支出的经济效益,而对预算经费支出绩效考评的客体重点是所有军队部门、军队工程项目等认识比较模糊。还有些人认为预算经费支出绩效考评主要是对投资项目的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考评,而忽略了对各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等部门资金使用绩效的考评。另一方面,有人认为在我军还不具备开展预算经费支出绩效考评的条件。

2、产出难于量化

军队的预算产出目标与成果具有宏观性和混合性,不利于预算经费支出绩效考评中的绩效责任界定。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单一目标不同,军队活动目标具有多元化和弹性。其多元化表现为军队必须追求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性质的目标,这就决定了一个部门的产出可能涉及多个目标种类。往往存在表述笼统、难以量化的硬性指标。一般的,在绩效考评中,越是具有直接成果的项目,越是容易确定绩效指标和进行绩效评估,对于那些需要多个部门合作参与的目标产出,预算绩效考评时很难将责任与义务落实到某一个部门,因此也往往很难清楚判断具体某一部门的绩效如何;对于那些产出与成果都很难进行观察或计量的部门,则更加难于评价其绩效。

3、技术基础薄弱

绩效考评所需信息量大,涉及部门多,信息来源渠道广泛,需要多个部门协同进行数据收集采集。目前,军队许多部门信息技术还是较为落后,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有效地、覆盖面广的数据库,同时许多单位也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支持绩效考评的推行。特别是有效地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绩效考评,还存在相当大的难度。由于缺乏数据共享体系,我军财务系统要准确把握军事经济的发展情况,准确把握军队提供军事产品、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难度极大。同时,实施预算经费支出绩效考评必须准确衡量成本和产出,这需要一套合理的会计核算制度,军队会计核算方法与实施绩效考评所必须的方法还有一定的差距。除此之外,我军财务干部现有的知识结构没有足够能力利用计量方法进行定量管理,这些都制约着预算经费支出绩效考评在我军的推广。

4、利益冲突严重

预算经费支出绩效考评需要有军队各事业部门管理者来推动,而可预见的利益冲突使一般管理者倾向于抵制绩效考评或者采取不合作态度,因为军队预算经费支出绩效考评的结果必然涉及到机构调整、职位变动、薪资变化和预算规模的增减等,这些都与部门领导利益密切相关。即绩效考评的实施将与部门管理者的既得利益相冲突。严格军队预算经费支出绩效考评将使军队管理者面临被降职、被转业、预算收支规模减小等惩罚和风险,而现有的激励制度又没有给积极推行预算经费支出绩效考评的管理者提供风险和成本的补偿,绩效考评只能使他们的处境变得更坏而不是更好。在这样的情况下,理性的管理者将选择对绩效考评抵制而不是配合,就更使得绩效考评在军队财务及事业部门中的推行举步维艰。

三、推行预算经费支出绩效考评的正确思路与对策

1、明确绩效考评主体

军队预算经费支出绩效考评工作覆盖面广,涉及所有参与军费支出预算编制和执行的部门与单位,因此,依法明确各绩效考评实施主体的责、权、利,建立健全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运转有序、管理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采用统一组织、分级实施的管理方式是做好绩效考评工作的关键。财务部门是军费支出绩效考评工作的主管部门,在绩效考评工作中应当发挥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的主导作用;审计部门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事业部门负责本部门的绩效考评工作,按照财务部门关于军费支出绩效考评工作的统一规定和要求,制定本部门的绩效考评实施办法,组织实施本部门所属单位报送的绩效报告,向财务部门汇总报送本部门的绩效考评报告。

2、确立绩效考评内容

科学地对预算经费支出进行分类,合理界定支出考评范围是正确确立考评内容的前提;也是建立军队预算经费支出绩效考评指标、标准体系和有效组织实施的基础。考虑到军队预算经费支出内容十分繁杂、覆盖面大、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采用按预算经费支出功能分类来划分单位和项目支出绩效考评范围,并且根据考评工作的具体情况再进一步细分若干小类支出的分类方法,将有利于开展绩效考评工作。考评内容和范围不仅包括对绩效目标、计划项目资金的来源和支出的合理性、管理的规范性的考评,还应对计划项目完成结果及持续影响力、对军事资源分配合理性、有效性进行考评。如:总部机关,主要以军队总预算计划完成率和事业部门分项预算执行情况为考评内容;军区、军兵种等单位,主要以预算项目的完成情况、大单位补助标准的分配情况、本级直接支出预算经费的开支与控制情况为考评内容;军以下部队,主要以预算经费的收支及平衡情况,事业任务的保障与完成情况为考评内容。

3、选择绩效考评方法

考评方法是开展军队预算经费支出绩效考评工作的重要手段,方法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考评结果。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进行了各种探索,再加上经济理论界的研究,目前,形成了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成本法、综合指数法、因素分析法、生产函数法、模糊数学法、方案比较法、历史动态比较法等几种方法。我军在推行预算经费支出绩效考评时应采用以成本―效益分析法为基础,统筹运用经济分析、评估、预测等各种方法。在预算经费支出绩效考评的具体操作中,应注意根据不同项目、不同部门的实际,合理选用考评方法,做到五个结合:定性分析评价与定量分析评价相结合;事前评估分析与事后分析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专业部门评价相结合;经常性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综合性评价与专项评价相结合。其中在使用定量分析方法时,必须注意定量分析方法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4、建立绩效考评标准

军队预算经费支出绩效考评标准是指以一定量的有效样本为基础,利用数理统计的原理进行预测和分析而得出的标准样本数据。根据标准样本数据能够衡量和评价军队预算经费支出的绩效水平。考评标准的确定必须能够为预算执行单位提供明确清晰的指导,使他们能够从绩效评价中获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清楚地知道上级部门期望他们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通过什么样的努力才能达到这些目标和要求,依据什么标准来衡量这些目标以及所分解的指标;必须结合我军具体实践,为预算执行部门所能达到和接受,使绩效考评更加实际;必须具有可行性,能够衡量比较,不能太抽象而无法操作。财务部门要同上级部门、有关事业部门、下级部门以及相关方面的专家共同来商讨,取得一致认同后才能制定出来,保证指标标准的准确性、客观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