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费审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7-27 16:56:27

经费审计

经费审计范文篇1

一、我国高校经费使用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在人事方面,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的审计职员一般为5到8人,根据不同岗位需要审计人员同时要兼职纪检监察工作,这使得审计人员无法专心从事审计工作,而高校在审计工作上的资金投入相对于其他岗位比较少,由于审计工作过程中对硬件的要求较高,且员工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环境,因此这对于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不同职员的认知水平、经验、知识储备相互区别;每个人各自有其执业特点,有的员工善于分析数据,喜欢从细节入手,但缺乏大局的概括,有的员工则正好相反。在安排审计工作时,应根据不同岗位不同要求合理安排审计人员,使其最大效率发挥作用,达到优势互补,劣势相抵。往往领导由于忽视这一点,审计工作才在主观上无法很好开展。(二)缺乏合理的经费使用绩效评价标准由于名目繁多,经费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成果(如专著、专利、科研成果等)难以准确分类,这给借此作出评价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且这些成果实际的价值难以估计,在转化成货币时也困难重重。因此这不光给实际的审计人员带来困难,对于理论研究人员也是一个挑战。缺乏统一标准,则不同人有不同的判断,绩效审计也就失去其应有的权威性。(三)难以灵活运用绩效考评指标由于高等学校特殊的身份,其往往在绩效考评中以上级主管单位的“学科建设经费绩效评估表”作为主要依据,这种表是由专家们经过仔细研究后设计的,上面列明了标准的考核指标,各项指标具体考察的对象及判断范围也都明示。因为很明确,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减轻了审计人员的负担。且白纸黑字的指标更加具有说服性,尤其对于上级主管部门,如果将不同学校进行比较,那么这种没有偏差的同一性指标能很好地给出答案。但从学校自身的角度来看,因为资金使用是否有效关系到学校未来发展,因此即使按表上的指标进行了绩效考评也还是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其他指标展开二次考评。这样才可以全面、系统的将整体的资金使用情况反映出来。

二、完善高校经费使用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一)结构分析1.收入结构分析在了解高等学校经费来源及金额等基本情况后,应该将这些信息以更加立体的方式表达出来,将各项经费与总的经费收入相对比,从而了解高校在获得经费的过程中更依赖哪种渠道,由此判断高校自身的经济状况。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如自筹经费占总收入比。这一指标旨在反映高等学校对政府投入的经费是否依赖,依赖的程度是多少。由此可以判断高校对于经济风险的承受力,以及应该采取何种方式规避风险。2.支出结构分析(1)人工劳务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在学校运营中不可避免的要发生各式各样的人员支出,这些支出占到总支出的比例越大,说明学校的的机构就越过于冗杂,办事效率不高,人员流动性也就较差,同时在公共支出上也不可能有太多投入。因此在保持合理的人员配置下将该指标控制到较低水平。(2)教育性支出占总体支出的比重。学校的本职工作应该是教书搞研究,但不可避免的是在维护各个校内机构的情况下也要产生一定的支出,这个支出不应该在整个支出中占比过高,否则说明学校重行政轻教育,这不利于高校发展,易造成人才流失,学校应保持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不脱离教书育人的本质,不断提高教育性支出。3.投入产出总体水平分析(1)学校年度收支比:绩效审计最为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投入与产出是否相称,是否在一定的投入下得到了更多的产出。通过总结高校在一年内的投入产出比可以有效证明其经费使用的绩效情况。各项支出计算时不仅要考虑实际的数额,还要联系学校每一年度开始前制定的资金预算额。应该不超过预算,各种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2)资产收入率:是指年经费收入总额与年平均资产总额的比例。该指标从资产利用效益和资产规模效益的角度反映利用资产获取经济收入的水平。指标越高表明资产运营效能越强,获益水平越高。(二)比率分析1.人力资源利用率(1)老师人数与学生人数的匹配度。这一指标计算方法是全部在编专业教师人数与全部在校生人数折合平均本科生人数的比例。由于各类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各不相同,导致工作量的差别,因而需将硕博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按一定系数折合为本科生,以增加学校之间的可比性。这一指标反映了高校的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率。匹配度越高,说明学校有着全面的师资力量,能够带来更高的效益。(2)教师实际分摊经费数。将学校收入之和除以基本教师数可以得到。该指标说明每个教师身上能够实现的经费收入。这一指标能从平均量上说明教师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的教育资源,教师拥有足够的教育资源,则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3)教师人均科研经费。是指科研活动收入总额与教学、科研人员人数的比例。该指标反映教师的科研能力,与之类似的指标还有论文(专著)发表率等。2.专项资金利用率(1)科研成果效益。是科研成果收益额与投入科研总经费的比例。反映高校投入科研经费,最终转化为科研成果而创收的水平。数值越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好。(2)专项资金成功率。是专项成功数与计划项目数的比例,反映投入专项资金取得的相应的成果,如: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数、科研获奖数等。数值越大,专项完成较好,资金使用效率越高。3.资产设备的利用率(1)学校基础建设投资中教学设施所占比例。这一数值就是教学硬件与固定资产价值之比。(2)教学科研设备使用率。是设备实际利用时数除以校历计划时数。在保有固定数量的教学科研设备的情况下,应该以高效率来使用这些设备,降低其闲置率。4.教学以外投资回报率反映高校对金融市场投资活动的回报率以及校办产业的投资回报率。它是高校积极盘活金融资金,利用现有人力物力资源,努力组织投资活动的成果。本指标值越高,说明学校的投资收益越好。(三)发展潜力及社会效益分析1.发展潜力分析良好的人才结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设备投入是高校未来取得良好绩效的基础。反映高校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主要指标有:博士学历以上、高级职称以上教师比例、专职教师所占比例、教职工保持率、参加国际会议及举行学术报告次数、生均占地面积、图书馆藏书量、实验中心与实训基地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2.社会效益分析专项资金项目所受益的师生数量,该指标反映专项经费实施后对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服务程度。这个指标越大说明项目经费的绩效越好。成果应用率=成果推广数/教学或科研成果总数×100%。该指标使用专项经费产生的科研成果获得推广应用的比率,也是科技成果产品化的比率。资源共享程度,这一指标反映项目实施过程中和项目结束后可以向相关对象提供资源共享的程度。这些资源包括大型仪器设备、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等。以大型仪器设备为例,许多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价格昂贵,日常维护成本高昂。如果这些大型仪器仅供本校甚至个别项目团队使用,那么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根本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将这些稀缺的大型仪器设备面对其他高校和社会共享,不仅可以提高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率更解决了日常高额的维护费用的负担问题。

作者:王彦东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经费审计范文篇2

县审计局:

原**县跃进煤矿已于2005年通过公开拍卖方式,由县属国有企业改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县政府在拍卖所得中安排了专项经费用于对原企业进行改制。为全面了解经费使用情况,县政府决定由你局对原**县跃进煤矿改制过程中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并于2006年8月底前将审计结果报县政府

经费审计范文篇3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行政经费,是指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警部队、各党派、社会团体及其在境外的派出机构的行政经费、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等。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行政经费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对行政经费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的审计监督。

第四条行政经费审计的目的是,有利于保证行政经费预算执行及决算的真实、合法、效益;提高行政经费的管理水平,节减开支;促进廉政建设,提高行政效能,保障国家职能的行使和机关、团体工作任务的完成。

第五条审计机关对行政经费收入的下列内容进行审计监督:

(一)预算拨款是否及时记入有关经费帐户,并如数存入规定的银行专户;

(二)行政性收费的项目、标准和范围是否合法,并报经省级以上财政、物价部门审批、备案,收据是否合法、合规,有无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等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问题;

(三)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中应上缴财政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是否及时、足额上交,有无拖欠、隐瞒、坐支、截留问题,有无设置帐外帐和私设“小金库”问题;

(四)抵支收入是否及时、足额入帐,并按规定抵减经费支出;

(五)行政经费的其他资金来源是否真实、合法,有无隐瞒收入来源和挤占事业费、专项资金弥补机关行政性开支问题。

第六条审计机关对行政经费支出的下列内容进行审计监督:

(一)经批准的预算是否严格执行,预算调整是否按规定的程序报经批准,支出有无超预算、超计划问题;

(二)应下拨的行政经费款项是否及时、足额拨付,有无截留、拖欠、隐瞒、违规和越级拨款问题;

(三)人员经费支出是否按照规定的范围和标准执行,有无擅自提高开支标准、扩大开支范围和违反规定发放奖金、补贴、津贴等问题;

(四)公用经费是否统筹安排、计划开支、合理使用,专项经费是否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途、数额安排使用;

(五)有无虚报冒领、虚列支出、挤占挪用和将预算内资金转到预算外问题;

(六)有无违反规定擅自购买专控商品,超标准装修房屋和配备小汽车,以及用公款请客送礼、游山玩水等问题;

(七)各项经费开支是否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无损失浪费问题。

第七条审计机关对行政经费内部控制制度的下列内容进行审计监督:

(一)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各项开支是否按规定程序和权限报经审批,财务机构和内部审计制度是否健全、有效;

(二)年度决算和财务报告及有关的会计报表、会计帐簿、会计凭证是否真实、合法,并按规定报经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三)银行帐户是否按规定严格管理,有无违反规定将财政性资金作储蓄存款或公款私存问题,有无出租、出借或转让银行帐户问题;

(四)现金、支票和有价证券是否按规定严格管理,有无超限额库存现金、白条抵库、坐支现金和违反规定购买有价证券等问题;

(五)往来款项是否真实、合法并及时清理,有无长期挂帐和资金被其他单位或个人占用问题,有无利用往来帐户隐瞒收入、直接列收列支、滥发钱物、套取现金和违反规定对外投资、私自借贷资金等问题。

第八条审计机关对用行政经费购置的财产、物资的下列内容进行审计监督:

(一)财产、物资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严密、有效,有无固定资产不入帐、帐目核算不合规、帐实不符等问题;

(二)财产、物资的采购、收发、使用、报废和调拨、转让、变卖等各个环节是否手续完备,有无擅自购置、报废和调拨、转让、变卖公有财产、物资问题,有无保管不严、丢失短缺、损坏浪费问题;

(三)机关所属事业单位经商办企业中,有无无偿占用机关的房屋和设备、材料、物资问题;

(四)占用国有资产的收益是否按规定分配、使用,应上交的是否及时、足额上交,留用的是否纳入了单位预算或财务计划管理。

第九条审计机关对行政经费的审计监督,可以实行报送审计或就地审计,也可以实行报送审计与就地审计相结合等审计方式。根据需要,亦可以组织行业审计、专项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

第十条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行政经费收支审计中涉及的保密事项,应当按照保密制度的要求进行审计。对审计中知悉的国家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经费审计范文篇4

一、科技经费投入绩效内部审计作用研究现状

(一)科技经费监督研究当前科技经费管理的主要特征是多头管理,科技经费监督也是集权与分权并存。如,美国科研管理机构不统一,经费分配方式多达五种,由国会总审计署和各科研主管部门的总监察长办公室来进行监督。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科技经费监督的体系与美国的情况相近。基于委托和博弈理论分析,我国的科技经费投入存在市场失灵,应由立法、财政和审计机构进行预算监督(王文岩,2005)。完善科技经费监督体系,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应从监管理念、监管机制、绩效评估、人员培训四个方面来着力(周忠民,2010)。作为中国特色之一,纪检、监察尤其是审计部门,是司法监督之外的主要的科技经费监督力量。

(二)内部审计与绩效关系研究一是关于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作用。IIA在1999年内部审计的定义中,明确指出内部审计旨在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Andrew等(2003)在内部审计专著中就指出了以价值增值为代表的研究新机遇;以Walker等(2005)为代表的案例研究和Leung等(2004)为代表的调查研究,以及其他大量的实证研究,都对内部审计所带来的价值增值进行了验证。内部控制等与审计有关的因素带来增值(张涛,2008);内部审计从传统的监督,发展为确认和咨询,并明确其功能为价值增值(高文进,刘介星;2011);王守海、杨亚军(2009)借助“内部审计质量”概念,运用类似DeFondetal(.2002)的审计费用模型进行实证,结果表明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有助于减少审计费用。李凤华(2007)则考察了管理内部审计在价值链中的价值增值功能,认为其实现形式是合理保证和咨询。二是内部审计的免疫作用。审计是评价公共受托责任的重要机制,包括受托财务责任、尤其是受托管理责任,这是审计免疫作用的理论基础。审计免疫作用的方式(或内在职能)体现为预防、揭示和抵御。黄震和孙小鸿(2010)把免疫作用的研究引入到内部审计领域,当更多地考虑风险时,内部审计的预防作用更为突出。张淑贞和孙文刚(2011)认为内部审计免疫作用受观念、法制、环境、工作模式和审计方法的制约;林晓平和叶雪芳(2010)则总结出内部审计的预防、监视、自稳和修复等四大免疫作用,并形成由“内控机制、风险预警、持续监督”等构成的免疫系统。

(三)内部审计增值的量化评价研究理论上,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能通过绩效评估来发现,并进行量化,目前主流的做法是借助内部审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评价指标的构建。WSAlbrech(t1988)提出三个标准(数量、质量、反馈),归纳出23个决定因素;Ziegenfuss(2000)从1997年IIA网络调查中提出的84个指标中,精炼出最重要的25个指标。柳秋红和林翰(2007)利用平衡计分卡模型,提出了四维度指标;孙青霞和韩传模(2010)运用AHP方法,构建出分为3层的35个指标体系。二是评价工作的实施。Roth(2000)认为审后调查、客户访谈和数量指标一样能够确认内部审计的增值;Ahlawat和Lowe(2004)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揭示了内部审计内置与外包两种工作模式间的显著绩效差异,代表了内部审计增值量化研究的新趋势。卢益群(2004)通过比较,研究了七种主要的内部审计增值评价方法及其组合运用;赵红英(2005)研究了内部评价、外部评价两种实施形式;陈伟(2011)研究了网络审计环境下的四步骤绩效评价方法。

(四)研究趋势国内外学者在科技经费监督、内部审计促进组织绩效方面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也容易看出,针对内部审计促进科技投入绩效的研究中,在一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1)影响科技投入绩效的关键“逆向”因素的析出和作用机理的研究。传统的科研绩效评价更关注影响绩效的正向因素,而忽视“逆向”因素,从而忽视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破坏性力量。(2)科技投入绩效评估中内部审计促进作用的研究。从审计过程与审计评价两个层次,考察内部审计在科技投入绩效中的增值和免疫作用。(3)以科技投入绩效为目标的内部审计执行机制的研究。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来实现科技经费的绩效目标,是解决科技经费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关键问题。这无论对构建相关理论还是指导审计实务,都是相当迫切的。

二、科技经费投入绩效内部审计作用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影响科技投入绩效的关键因素、相互协调的机制以及作用机理研究科技的投入产出有自身的规律。科技投入包括资金、人力和财力等硬件的投入以及科技政策、经济与税收政策等软件的投入,具有确定性。而科技产出则在数量、质量、时间甚至预期等方面都具有不确定性。对科技经费的运用、管理和必要的监督、考核,能促进科技投入决策的科学性并合理保证其使用符合投入目的。不同阶段和特点下的科研绩效管理工作,需要相互协调。内部审计的作用机理可参考图1。(1)科技投入决策与预算监督。我国政府科技投入由不同的职能部门来分配和实施,但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预算,分别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而投入的方向受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竞争性的资源分配(实际上是依据同行评议的结果)的影响。企业科技投入中的非财政资金部分,则受国家政策与市场竞争的双重影响。不同投入方式的预算监督如何协调,促进科技投入绩效的作用机理如何,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2)科技产出与科技经费使用监督。科技产出能够间接地反映科技投入的效果,科技经费使用情况则直接决定科研绩效。在各种科技经费监督方式中,只有内部审计最贴近监督对象,能够在经费使用过程中发现、纠正影响科研绩效的各种问题。(3)科技产出不确定下的协调机制。导致科技产出不确定性的原因,一是科学活动过程的跳跃性,难以事先设计;二是从产出的表现形式看,有易于计量的(如产出的数量等);也有不容易计量的(如产出的质量、增加的知识存量、对观念和文明进程的影响等)。内部审计准则关于利用专家工作的制度设计,能够天然地协调这些不确定性,得出有说服力的评价结果。(4)信息不对称性下的协调机制。科技活动本身是复杂而“神秘”的,这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假象。内部审计通过“嵌入式”的观察甚至参与,容易克服因信息不对称性带来的困难。可见,内部审计是最具有协调能力的基础性关键因素,既能克服预算投入和预算支出两条线带来的协调难度,又能克服因科技产出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所带来的协调方面的困扰。

(二)基于内部审计过程的科技投入绩效研究和基于内部审计评价的科技投入绩效研究内部审计促进科技投入绩效的作用产生于审计过程和审计评价两个阶段,要分别加以考虑。同时,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值作用和免疫作用两种具体的方式,将会与两个阶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其中,内部审计过程对科技投入绩效的促进作用具有决定性。(1)基于内部审计过程的科技投入绩效研究。内部审计过程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事前审计具有预防作用,事中审计具有控制和纠错作用,事后审计具有减损和惩戒作用。因此,内部审计过程对科技投入绩效的促进作用更为直接。研究的任务之一,是要通过理论分析、情景分析和调查研究,确定内部审计过程促进科技投入绩效的作用机理,通过概念界定对其中的主要因素进行定格处理,并借助相关指标加以量化。(2)基于内部审计评价的科技投入绩效研究。内部审计评价能够促进科研绩效,但不能完全代替绩效评价。在实践中,内部审计评价主要针对真实性、合规性、效率性、资产安全完整性、内控状况等总体性内容。内部审计评价的方法有定性评价(如经验判断、调查询问等)、定量方法(如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总量分析与差量分析、比率分析与趋势分析等)。研究的任务,是研究内部审计评价促进科技投入绩效的机制,并借助指标进行量化的反映。(3)构建考虑内部审计促进作用的科技投入绩效综合评估模型。通过文献分析对科研评估模型进行梳理,对涉及的评估指标进行分析判断;结合内部审计过程和内部审计评价分析中的量化指标,研究其与传统科研绩效评价指标结合的可能性;再借助调查问卷等研究手段,收集实务界的意见,得到初步的指标样本总体并进行初次分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样本进行筛选、降维和重分类,并确定各层、各指标间的权重关系,最终构建出反映内部审计促进作用的科技投入绩效综合评估模型。为克服指标获取过程中的主观性与数理工具处理时的过度强调客观性之间的矛盾,可以考虑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综合模型进行验证。关于科技投入绩效综合评估模型中内部审计贡献度的析出,有两种算法。一是经验算法。利用调研数据,统计出目标年度中内部审计挽回的经济损失占科技经费投入的比例,计算结果视为内部审计贡献度的下限。二是理论算法。运用差异评估模型(DEM),计算出综合评估模型与传统评估模型评估结果之差,来单独考察内部审计的作用,计算的结果视为内部审计贡献度的上限。

(三)以科技投入绩效为目标的内部审计执行机制研究研究以科技投入绩效为目标的内部审计执行机制,实际上是应用研究,目的是解决科技经费内部审计实务中的关键技术和制度问题。本部分的研究工作,需要同时考虑协调机制问题。(1)内部审计工作的执行模式。实践中的内部审计工作模式主要有委托外审和自执行。在科研经费审计中,自执行又分为审签与审计两种模式,其中审计模式中还可以再委托外审。在考虑科技投入绩效目标时,应该使用既有模式还是进行模式创新,也是要解决的问题。(2)考察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单位或科研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科技产出绩效更是与内部控制密切相关。如何针对科研活动中的关键节点,设计符合科技投入绩效目标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研究任务之一。在审计实务中,则是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总体的考察。(3)构建风险预警体系。内部审计的增值和免疫作用,集中体现在对威胁科技投入绩效目标的风险的“先知先觉”中。因此,构建科研项目的风险预警体系,是实现内部审计促进科技投入绩效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项研究任务。(4)持续的过程监督。在风险预警的基础上,内部审计最终能否达成促进科技投入绩效的目标,依靠的是持续不懈的日常审计监督。这涉及到科技经费使用的跟踪审计问题,以及发现违规、违纪等问题后的处理机制问题,这都要在研究中加以解决。(5)内部审计成果的科学利用。无论是内部审计过程还是内部审计评价,都会产生审计成果。合理利用审计成果,对进一步促进科技投入绩效具有重要的经验指导意义,甚至有推广普及作用。在绩效目标下,如何科学合理利用内部审计的成果,不仅是内部审计促进科技经费投入绩效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科技经费审计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之一。

三、科技经费投入绩效内部审计作用研究方法

(一)总体技术路线内部审计促进科技经费投入绩效研究应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思路,在文献分析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分析科技投入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再通过影响因素之间的协调机制来提出内部审计在全部关键因素中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然后运用理论分析、情景分析、博弈分析、调查研究和数理模型构建等研究方法,对内部审计促进科技投入绩效的机制进行研究。整体思路可参考图2。

经费审计范文篇5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事业经费,是指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广播影视、地震、海洋、体育、民政、外交及农业、工业、交通、邮电通讯、商业贸易、工商行政、商品检验等各项事业发展的经费,包括财政预算拨款、财政预算外安排的各项资金、事业周转金、专项基金和事业性收费等。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事业经费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对事业经费的筹集、管理、分配和使用等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的审计监督。

第四条审计机关对事业经费审计的目的是,有利于保证事业经费预算执行和决算的真实、合法、效益,促进有关事业主管部门加强事业经费管理,保障各项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

第五条审计机关对事业经费预算和财务收支计划管理的下列内容进行审计监督:

(一)预算和财务收支计划的编报及预算调整是否按规定的程序报批;

(二)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是否按照批准的预算或财务收支计划、预算管理级次和实际用款进度,及时、足额地拨付事业经费,有无拖欠、截留和挤占挪用等问题;

(三)年度决算和财务报告及有关的会计报表、会计帐簿、会计凭证等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合法,并按规定报经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第六条审计机关对事业经费收入的下列内容进行审计监督:

(一)事业经费预算拨款是否按批准的预算及时、足额拨入,并记入有关帐户;

(二)事业性收费的项目、标准和范围是否合法,并报经省级以上财政、物价部门审批、备案,收据是否合法,有无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等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问题;

(三)应上缴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的收入是否及时、足额上交,有无偷漏、拖欠、截留等问题;

(四)抵支收入是否符合规定并及时、足额入帐;

(五)有无隐瞒收入,设置帐外帐和“小金库”等问题。

第七条审计机关对事业经费支出的下列内容进行审计监督:

(一)事业经费支出是否按计划执行和专款专用,有无超计划开支问题;

(二)有无违反规定发放奖金、津贴、补贴和实物等问题;

(三)有无动用事业经费搞基本建设问题;

(四)有无将预算内事业费转到预算外,或将应在预算外列支的项目挤入预算内事业费中列支;

(五)事业经费的使用是否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第八条审计机关对事业经费资金管理的下列内容进行审计监督:

(一)是否按照预算资金的管理形式、资金性质以及拨款方式进行核算与管理,是否依照国家规定在银行开立帐户,有无将财政性资金作储蓄存款或公款私存问题,有无出租、出借或转让银行帐户问题,支票管理有无漏洞;

(二)现金的管理、使用是否遵守现金管理的有关规定;

(三)有价证券的购买及其资金来源是否合法,帐务处理是否正确,保管是否安全、妥善。

第九条审计机关对事业经费往来款项的下列内容进行审计监督:

(一)往来款项是否真实、合法,有无利用往来帐户隐瞒收入和支出,或直接列收列支等问题;

(二)往来款项是否严格管理,清理是否及时,有无长期挂帐和被其他单位或个人占用等问题;

(三)有无利用往来帐户,违反规定对外投资和私自借贷资金问题;

(四)有无利用往来帐户滥发钱物、套取现金问题。

第十条审计机关对用事业经费购置的财产、物资的下列内容进行审计监督:

(一)设备、材料、物资的购置有无计划和审批手续,有无擅自购买专控商品问题;

(二)固定资产、材料和低值易耗品等物资的管理是否严格执行验收、领用、保管、调拨、登记制度;

(三)国有资产有无被无偿占用和流失等问题;

(四)会计核算是否合规,有无帐实不符问题。

第十一条审计机关对事业经费周转金、专项基金管理和使用的下列内容进行审计监督:

(一)周转金、专项基金的设立是否符合规定,并报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周转金和专项基金的来源是否合法;

(二)周转金是否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并及时清理回收,专项基金是否按照规定用途使用;

(三)周转金和专项基金是否设置专门的帐户进行核算,资金的管理是否符合规定;

(四)周转金和专项基金的使用是否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十二条审计机关对事业经费的审计监督,可以实行报送审计或就地审计,也可以实行报送审计与就地审计相结合等审计方式。根据需要,亦可以组织行业审计、专项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

第十三条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事业经费收支审计中涉及的保密事项,应当按照保密制度的要求进行审计。对审计中知悉的国家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经费审计范文篇6

一、科研项目经费审计特点

首先,相对于其他审计工作而言,科研项目经费审计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首先同时涉及多项部门,一般情况下,在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审计时,需要实施专项审计,从工作计划和项目合同开始,逐渐深入项目组织,工程拨款以及项目经费应用等多个环节,在开展具体工作时,同时涉后勤部门,内部审计纪检部门,财务核算部门,质检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仓储部门生产部门,研发部门,预算单位,计划部门以及关联单位等各级部门,同时,财务部门资料相对集中,需要在办公现场设置财务部门,组织开展审计工作。在这种状况下,部分工作人员,认为审计工作是财务部门一个部门的工作,但是专项审计需要高度明确在凭证下,各项经济活动的必要性,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和相关性。其次,经费构成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通常情况下,如果科研项目具有不同的来源,则其科研经费具有不同的管理要求,在签订财务合同,进行财务核算,需要严格遵循各项管理要求,避免对其项目验收和专项审计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对于国防科研项目,不可预见费,收益和计价成本是其项目价款的重要构成。其中计价成本具体包括管理费,工资费,固定资产费,试验费,专用费,外协费,材料费,设计费等八项内容,需要严格基于以上八个方面进行对其成本费用进行归集核算。一般情况下,科研项目经费具体包括项目收益和项目成本,而对于科研项目而言,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根据项目实施单独核算,使其科研工作实现专款专用,并对其经费管理和应用科学制定追踪问效机制。来源不同的项目,允许开支内容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在各个环节,都需要科学设定专业人员,对其进行严格把关。最后处理方式存在很大的不同,根据科研项目经费的具体应用情况,具有不同处理方式,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可以直接将年度剩余资金转结到下一个年度,在项目工作完成任务目标之后,同时承担单位具有良好的信用评价,对于项目结余资金,则需要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统筹安排,直接用于科研活动支出,并向项目主管部门上报使用情况。如果项目工程没有通过验收,同时承担单位具有相对较差的信用评价,则需要按原渠道收回结余资金。

二、科研项目经费审计具体内容

(一)人员费

首先需要确保支付范围能够高度满足管理办法提出的规定,严格遵循单位工资总额。对科研人员支出的劳务费为工资,需要严格基于工资表坚强发放,在对劳务派遣人员支付人员费时,需要提供派遣单位和课题承接单位之间签订的劳动派遣协议。对于临时聘用人员,还需要在劳务费开支内合理融入社会保险补助。而对于兼职人员,则项目经费中不能列支社会保险补助。从原则角度而言,发放劳务费需要采取银行转账方式,提供工资明细清单和人员工资表,确保签领单上有本人签字,牢固时间负责工作,身份证号,工作单位和领取人姓名等多项信息。最后按实际开支进行劳务费的列支,不能以分摊或计提的方式进行劳务费列支。

(二)专家咨询费

首先需要对咨询费人员的标准和范围加强重视,不能将专家咨询费发放给课题组成人员及其管理人员。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凭证附件内的发放标准签字表,会议突出等加强重视。同时,需要全部签字表,同时具有银行账户,身份证号,职称,专业姓名等信息。在具体发放该部分费用时,可以采取银行转账的方式,保证原始凭证上具有本人签字,咨询时间,咨询内容,身份证号,工作单位,领取人姓名等各项信息。最后还需要对其发放标准加强重视,不能超范围,超标准发放,需要设置专业部门,严格进行支出审批。

(三)会议费

对于会议费支出,需要确保手续齐全,具体包括会议预算单,签到表和发票的。与此同时,不能随意开支旅游费用,礼品费和招待费。最后还需要科学制定内控制度,与集团公司和国家规定保持一致

(四)设备费

对于合同书内明确提出需要增添的各项设备,办工设备和通用设备,不能列入设备费。与此同时,同时还需要对其设备购置合同进行科学完善,在采购,入库和领用各项设备时,保证手续齐全。在具体购置设备时,需要严格执行项目预算,确保其经费支出不能超出预算,如果实验室没有获得预算批复,则不能随意支出。对于仪器设备日常应用过程中的维修费和实验室以及办公室维修改造的费用,不能作为科研项目经费列支。除此之外,在支出设备费时,需要在研究周期内,不能在结题之前进行突击采购。对于预算外设备不能随意列支,在开展具体工作时,相关人员还需要对科研设备和生产性设备进行严格区分。最后还需要对设备加强管理,对其进行定期清点,确保账实相符。

(五)差旅费

首先,需要确保出差人员都是本次课题组的成员,同时,对于列支差旅费,还需要提供原始票据和出差审批表,完善出差人数,事由,出差目的等各项信息资料。其次,还需要严格执行公司和国家针对差旅费提出的报销标准。此时还需要合理制定内控制度,使其高度符合公司规定或国家规定。与此同时,严禁列支景点门票。旅游费等与课题无关的各项费用。最后,如果课题任务中存在考察内容,则差旅费中需要进行科学考察费的列支,但是需要确保能够高度符合预算书中针对考察工作提出的标准,参加人数,次数,地点和任务。除此之外在科研人员境内出差时,还需要在差旅费额中列入会议费。

三、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优化策略

(一)完善管理制度

在进行经费管理时,科学制定管理制度是有序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项目承担单位必须深入分析国家相关部门针对科研项目管理提出的各项规定,同时,根据科研项目具体特点进行项目管理办法的合理制定,对项目经费的使用方法,使用范围,审批权限和使用原则提出明确规定。同时还需要针对各级部门制定协调机制,科学梳理在进行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各级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确保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领导单位在进行科研项目中,具有明确的工作依据,进而避免科研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奔走于各个部门之间。项目承担单位还需要时刻关注国家针对科研管理提出的新规定,对其管理制度进行合理更新,并对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其对各项制度的变化具有充分的了解,进而确保能够有效落实管理制度。

(二)强化预算控制

在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预算控制管理,首先需要编制预算,科学应用财务助理模式,设置专业人员编制经费预算,使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研究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科研人员需要和财务助理进行有效沟通,财务助理通过深入解读项目任务书,分析科研项目的研发时间,经费来源和预算批复的各项内容,从编制财务预算,使用经费和验收财务决算等方面科研人员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财务助理在具体编制预算时,还需要对其科研项目具体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确保预算编制流程可以高度符合项目工程预算标准,使其科研项目预算实现更高的标准化,进而确保能够更为有效的编制预算,使财务账务处理和预算实现有效衔接。预算控制管理的有效落实,能够确保更为全面的开展预算管理,项目承担单位需要在年度预算中合理融入科研项目经费,同时突出重点,确保能够实现统筹兼顾,在具体实施预算控制管理,需要覆盖整个业务范围,跟踪整个管理流程。在执行预算时,财务助理还需要针对科研项目进度,科学探究项目预算和经费使用情况之间的差异,向科研人员提供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使科研人员对其具有明确的认识,制定预算调整方案,使其验收前出现突发花钱的状况得到有效避免。

(三)构建信息平台

承担科研项目的单位和部门需要科学引进现代信息技术,为科研人员,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建立信息平台,确保能够使其实现信息共享。例如,在对科研项目进行立项之后,财务助理需要对其项目预算科目进行分解,确保能够高度匹配会计核算科目。在财务软件报表内,通过科学应用相关软件所具有的自动读取功能,实现项目一览表的生成,具体包括经费结余,经费累计使用,经费当年使用,设备购置,预算调整,项目调整批复等各项数据。因此同时还需要对项目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赋予一定的权利,确保科研人员可以对其项目使用情况进行及时查看,该项功能可以有效解决决算和预算无法匹配的问题,财务部门各流程都可以对其预算支出情况和支出范围进行查阅,在报销项目经费时不仅需要对其原始凭证进行深入考核,确保其合法性,同时还需要对科研人员及时提醒,确保能够有效避免列出费用超出预订范围。科研人员不需要再做财务核对,准备查单,记录支出数,预算数等各项工作可以在科研活动中投入更大的精力。

(四)提升单位资产

项目承担单位在开展日常工作时,需要强化资产管理意识,进行资产共享制度的科学构建,科技管理单位在审核项目预算时,需要统一规划资产购置,并对单位既有设备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科研项目具体需求进行设备购置预算的审核与批准,确保单位设备具有较高的使用率。与此同时,在申请,购买,使用,维修以及报废等方面还,还需要科学完善管理制度,并对各部门具体情况进行严格监督,科研项目在进行固定资产购置时,需要严格执行设备购置合同,同时还需要设置专业人员进行验收入库。最后对其各项设备的备品备件还需要加强管理,项目科研人员在离开之前,还需要对其各项设备做好交接手续,由所属部门单位领导进行监督检查,检查通过之后才可以进行离职,避免单位资产流失或闲置。

(五)改进结余管理

在对科研项目进行结题验收之后,科研单位需要向财务部门及时通知,确保财务部门能够详细分析项目成本,并对其结余进行严格核算,认真清理账目,确保能够使其科研成本虚增,长期挂账等情况得到有效避免。与此同时,项目负责人还需要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财务结算手续的办理,向财务部门及时提交和项目经费财务相关的各项资料,由财务部门对其进行审核,审核通过之后才可以出具相关报告,为结题资料盖章。在项目结题之后,科研单位不能占用结余经费,避免科研经费流失或浪费。如果科研人员不能及时提供正当理由,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结算工作,则需要直接收回结余款,同时还需要进行使用经费的追缴。与此同时,在对科研项目进行结题之后,还需要科学评价经费支出,科学对比研究耗费和科研成果,对其科研经费支出进行有效的绩效考评,确保能够对科研经费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使其科研经费具有更高的应用效益,使其经费浪费或损失的情况得到有效避免。与此同时,在科研项目完成之后,科研单位还需要针对自身具体情况制定科研评价指标,考虑科研结果是否可以使自身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有效提升,对其科研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最后,还需要对相关经费科学制定追踪问效制度,确保能够使其经费使用潜力得到充分挖掘,从而实现经费使用效益的进一步提升,通过该方式,可以使科研单位更为规范的进行科研管理工作,进而保障科研项目成果具有更大的价值。

(六)优化考评机制

在对科研经费进行绩效评价时,并不是简单审查项目投入经费和验收项目成果,也不是单一评价某个指标,而是对其项目组织和整体规划进行评价。项目承担单位需要根据各项制度建立考评体系,同时,利用公共信息平台考评结果。与此同时,还需要进行奖惩机制的科学制定,如果项目工程具有较高的执行力,同时产生重大科研成果,需要使其体现与考评结果上,同时在间接经费方面,对科研人员进行有效的激励,如果科研人员长期占用经费,没有获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则需要将其绩效奖励适当扣减,科研单位需要使绩效评价,发挥重要的作用,确保科研项目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保障科研人员能够专心研发。

四、结语

经费审计范文篇7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已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科研项目在高校的管理模式及科研经费的规范使用备受关注。如何加强和推动高校科研项目规范管理,保证科研经费合理、合法、高效使用,从根本上形成制度约束和透明操作,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

1加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1.1预防腐败需强化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

近年来,随着科研经费投入的逐渐加大,高校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有了长足发展,高校实验室涌现出了大量科研成果,培养出了大批科学研究骨干,高校科研人员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高校也一度反映出科研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调和效率低的问题,科研经费在支出使用上的腐败现象露头,部分科研经费支出不能与被国人所期望的科研成果产出相匹配,没有相应的科研经费投入与使用过程监管,致使科研经费腐败有可乘之机。

1.2内部审计可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把关

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最终目的是规范高校的经济活动,为高校的发展保驾护航。在对科研经费管理监督服务过程中,内部审计可对科研经费使用过程进行跟踪,随时了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及时提出整改方案,把违规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积极作用,以强化财务、项目、预算、资产等方面的管理力度。

1.3科研经费管理实行相互制衡需要审计监督

科研经费就是用于科学研究的费用,与科研无关的,不能挤占成本,必须避免部分科研经费流失于研究之外。但在现有的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使用过程中,还是受到各方利益牵制影响,监督仍不能到位,相互制衡机制不完善。内部审计应从监督制衡方面发挥积极的协调配合作用。

1.4内部审计能监督(规范)高校科研经费使用行为

科研经费如何规范合理的使用,高校需结合国家现行政策与相关规定制定切合实际的内控制度,完善项目课题组、责任人、财务、资产、审计等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规范科研经费支出行为,严格审批手续,规避科研经费使用的随意性和违规性,防止专项资金不专户核算、科研经费被挪作他用及超预算支出等。及时启动以预防为主的内部审计,是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和项目准确结题的重要保证

2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难点剖析

2.1科研项目类别繁多以及经费来源多元加大了内审难度

高校科研经费按财务核算科目分,主要有科研经费拨款﹙又称纵向科研经费﹚和科研事业收入﹙又称横向科研经费﹚。高校现有纵向科研项目主要包括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教育部科技三项费用项目等[1]。此外,还有学校与社会其他部门及企业进行科研合作的科技咨询或科研成果转让所获得的科研经费、高校自筹的配套科研经费等。不同的科研类别其经费来源也不同,且有不同的管理、使用、核算要求,经费管理制度﹙办法﹚各有侧重点。如何正确判断科研经费使用合理、合规,达到有效监督,是内审人员对其管理尺度把握的挑战。

2.2科研经费管理可进一步细化

我国目前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办法,基本上是按项目类别建立的,办法之多,内容重叠,过于粗放,且更多强调的是指导性原则,缺乏细节流程和有效措施,各级主管部门及高校制定的管理办法由于依托部门不同,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存在相互重叠甚至相抵触的环节。没有标准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供科研人员、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有效地掌握运用。

2.3部分科研人员缺乏法律意识

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大多实行课题负责人负责制。科研项目负责人是科研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按照国家各级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制度﹙办法﹚和项目任务书﹙合同﹚要求,明确规定了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承担法律责任。但是,部分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法律意识仍然淡薄,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拥有对课题经费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使用权,高校各科研管理职能部门为了提高科研积极性,也有不同程度上的认同。如不采取措施,掌握科研经费的教授群体可能沦为新的腐败高发人群。

2.4科研经费使用中的问题多发点

在高校内部审计中常见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问题。单位内控管理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未按要求进行专户核算,课题承担单位对合作单位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管理,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执行不到位。其二,在科研经费使用方面的问题。编制虚假预算骗取项目经费,虚报、冒领套取项目经费谋取私利,虚假发票、白条列支经费,截留、挪用、违规转拨经费,避开依托单位财务部门监管,未经批准擅自增加或变更“承担单位”“合作单位”,对项目进行“转包”“分包”,对外拨经费缺乏监管。其三,将项目经费用于与研发无关的支出。不经审核审批擅自调整项目经费预算,超预算、超范围、超标准列支项目经费。其四,大额支出审批程序不严格,手续不完备,项目支出相关附件不完整,部分费用列支依据不充分,大额支出现金结算,突击购买大额材料,会计资料信息不全,账证、账实不符,大量科研材料使用没有入账领用备查记录等问题。上述问题都需加强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规范化。

2.5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与支出控制主观性较强

编制科研经费预算是整个科研过程的重要环节,部分课题负责人在缺乏管理理念、财务知识的基础上,凭主观意识编制收支预算,使之不能准确地反映需求结构。为了尽可能多地争取到课题经费,通常会夸大成本预算,经费来源部门也不能科学合理的判断预算编制的正确性[2]。预算管理与成本管理脱节,预算编制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性。在课题经费的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缺乏计划性、前紧后松,年底突击花钱、结题前突击购买设备等现象,导致经费整体支出不合理。这既不利于课题结题和今后的课题申报,也容易导致科研腐败的发生。由此可见,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2.6高校内部审计缺乏准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是科研主管部门和社会关注的重点,但从高校内部审计实际而言,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审计并没有摆在重要位置。一方面体现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缺乏,还达不到有效正确评价水准;另一方面开展科研经费绩效审计需要对效益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评价,效益性评价包括经济效益、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技术效益的评价往往超出审计人员的专业范畴,怎么评价研究成果的实质性贡献和作用,评价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国际影响,审计人员似乎是难以做到的。科研人员的自我评价只能作为科研经费审计的参考内容,而不能作为审计依据。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空白,导致无法有效开展科研经费绩效内审工作。

3加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对策探讨

3.1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体系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要先行。财政部、教育部陆续制定了多项科研管理制度和办法,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建立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制度,把各级部门与高校对科研经费的法规、制度、办法科学有效地结合起来运用于操作过程中,由制度制约经费开支,不让科研经费使用行为游离于法律制度之外,切实实行科研经费管理责任追究制。避免制度重叠繁索,注重管理办法可操作性,便于层层把关,确保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从而形成用制度管事的良性循环。

3.2加强科研经费预算执行内部审计,完善成本管理机制

高校内部审计是严格科研经费预算和支出管理的监督环节,管理过程中既要有利于保证科研活动按计划有序开展,也要有利于严格控制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还要强化预算执行的约束力,维护其严肃性[3]。首先从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入手,保证科研经费的各项开支按预算执行。其次是对科研经费收入的进账管理,不管是纵向课题经费,还是横向科研课题经费,都必须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按项目要求进行独立会计核算,专款专用,杜绝科研收入形成体外循环脱离学校监管。再是建立和完善科研经费成本核算体系,有效防止科研经费使用过程失控现象的发生。对财政拨款科研经费,必须完善经费使用规程,规范费用支出管理。最后是关注预算结构与科研活动无关的成本支出,通过对项目成本支出的监督,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性,杜绝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科研经费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3.3重视科研经费使用的事前和事中跟踪审计

科研项目立项后,高校相关部门﹙科研、财务、审计﹚就应该开始对其进行关注,突出以防为主观念。通过认真阅读科研项目任务书,开始指导课题研究人员科学合理地编制经费预算,建立管理、咨询、服务平台,全方位的做好事前的准备工作,为事中跟踪审计打下基础。在项目研究经费支出过程中,督促科研人员从项目合同、经费预算内控到规范成本支出,层层跟踪把关,从源头上堵塞违规行为,严控与科研无关的费用列支。通过与财务数据联网,对重大科研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实行实时监控,对资金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相关人员沟通,提出合理建议,保证科研经费的支出安全,防范于未然。

3.4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宣传指导平台,营造良好的审计氛围

在高校,科研人员对项目申请、技术攻关、科研任务比较熟悉,而对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支出控制、成本核算、规范支出的具体做法相对陌生。于是,建立科研经费规范化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支出过程,合理使用科研经费,优化固定资产管理等宣传指导平台尤为重要。形成科研管理部门、课题组、财务部门、审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交流沟通平台,加强各方在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中的密切联系。用面对面的咨询、交流、服务方式,使管理人员对科研经费预算、实际开支等情况得到即时了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科研人员对研究过程和经费支出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找到答案和解决方案,共同关注经费管理薄弱环节,增强风险意识。真正让科研人员意识到离不开我们的服务,从而营造良好的审计氛围。

3.5转变工作思路,强化内部审计管理效能

努力提高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相结合开展科研审计业务。内部审计应注重以“管”为主,偏重对审计工作质的把控工作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审计服务效应。将审计整改工作落到实处,避免“屡审屡犯”现象,实现审计整改闭环管理。同时,要以审计整改为契机,分析原因、举一反三,注重长效机制建设,深入研究从源头上解决审计查出问题的根本措施,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提高内部审计监督的透明度和工作质量。

3.6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水平

现代风险导向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审计理论和实践知识,还要具备管理理念,掌握信息化处理技能和高水平的业务素质。因此,大力培养审计人才,提升职业判断能力,提升错报、错判风险的分析能力,制定和完善继续教育体系,丰富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点及综合服务指导能力,使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多元化。同时要强化审计职业道德准则和法制意识,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运用审计软件建立科研项目数据库,以自身优势的知识集合高质量地服务于科研内部审计工作。

作者:李安娜 柳蓓丽 李晓 曹洁瑞 单位:东华大学

参考文献:

[1]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104−106.

经费审计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办法

本文在分析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发现常见问题基础上,总结当前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具体方法,以及审计工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一、高校财政专项经费审计问题

(一)随意变更项目实施主体

高校财政专业资金的使用有明确的项目主体,需要高校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度使用专项资金。但是,有些高校单位在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着随意变更使用主体的现象,将自行申报的财政专业资金交由其它主体使用,这影响了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不利于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作用,可能导致高校负责的项目与资金未按照计划使用的现象,以及可能因为各种原因造成了项目预期目标未达成等问题,以及因为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主体的变更,最后导致国有得益受损的问题。

(二)财政专项资金违规使用

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有严格的程序,应到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和地方财政部门要求使用专项资金,但是有些高校存在着违规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的问题。首先,存在套取专项资金的问题,包括实际使用财政专项资金少于计划数的问题,还有的高校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管理意识不强问题,不能做到专款专用,某些高校部门以专项名义改变资金用途。其次,高校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着突击花钱的现象。还有的财政专项资金的支出不合理,一方面人员支出费用的比较大,而相关的数据信息又未能收集齐全。另一方面高校的设备支出较多,且不能证明设备与项目直接有关,第三,财政专项资金的支出比例不符合规定。部分专项资金的支出与项目的预算内容有严重的不相符现象。

二、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方法

(一)做好审计前准备工作

为了提高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应当做好相关的财政资审计准备工作。首先,在实施审计前就进行充分的调查,通过对高校各项目进展情况,师生的走访可以换得更多数据信息,这对于提高项目审计有效性有重要的价值。其次,在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前要收集准备相关的材料,注重通过高校的内控调查表分析问题,同时对财政基础数据信息进行必要的研读。第三,有针对性的安排审计人员,提高审计工作的专业性,重点对高校的建设项目经费、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深入的分析。

(二)使用恰当的审计方法

只有使用科学的审计方法,才能提高财政专项目资金使用审计的有效性。首先,常用的方法是调查阅读资料,可以根据财政专项资金的规模与使用主体采用穿行测试法,还可以使用谈话法与调查法。在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过程中要从财政专项目资金的应用环境出发,提高财政资金审计的效率。具体还可以使用信息化的方法,注重在分析比较数据的项目上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有效性。财政专项资金可以根据高校的业务特点进行审计,具体要可以量化成财政指标与非业务性指标,要依靠计算机建立科学的信息供给体系,从而在关注具体财政变化的情况下提高财政数据使用有效性,切实对专业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三)明确审计工作的重点

结合以往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发现了问题,以及同类院校开展财政专项审计的情况,总结出当前高校在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时的工作重点,找出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突破口。首先,可以在明确内控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审计,并且围绕着财政专业资金的内部运转流程进行逐一的审计判断。其次,在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过程中还要考虑预算的执行效率与财政资金的使用统计情况,重点根据不同时期的要求着重审查设备购买、三公经费等,并且保证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分析评价。

三、高校财政专项经费审计注意事项

(一)完善审计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水平,应当建立完善的高校财政资金的审计管理制度,找准审计管理工作的管理,包括制定一系列与高校实际情况相符的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流程,使高校的财务管理有效落实好专项资金的管理要求。其次,提高专项审计的覆盖率,针对具体项目进行全面的财务审计,在绩效的客观目标与预算的合理性等方面实现结合。

(二)提升预算精细化管理水平

当前应当提升预算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做好预算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首先,加强财务的基础上性管理,做好专项资金的划拨等具体的工作,实现日常运转数据的收支平衡,找出合理的经费与预算支出标准。其次,强化市场的决算管理,本着高效节俭的原则进行科学化的测算与预算管理,保证按照好一般性的支出,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的管理。第三,强化财政监管和审查评估,重视对各项细化制度的评估审计。

四、结论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要从高校实际情况出发,有效分析高校财政专业资金的建设情况,明确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重点与流程,解决高校财政专业项目的具体问题,达到全面提高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力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逸林.高校专项经费管理及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5(08).

经费审计范文篇9

1科研领域“放管服”政策

“放管服”改革是对市场和政府关系的深刻变革,关键要点在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2]。具体来说,简政放权就是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放管结合就是转变创新监管方式,以公正监管维持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优化服务是指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手段,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流程,重构政府运行和管理方式[3]。“放管服”改革的落脚点是通过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逐步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助力社会经济体系高效发展[4]。在此背景下,2016年以来国家不断出台科研领域“放管服”政策(见表1)。这些政策文件体现了科研经费项目自主管理权限逐步扩大,提出要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减轻科研人员的事务性负担,简化科研项目验收环节流程和报销管理制度等,以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在精简放权的同时,强调对科研项目监督管理的责任。科研领域的“放管服”政策,对宽松公立医院科研环境、提高科研人员创新性和积极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公立医院加强科研经费审计指明了方向。

2公立医院科研经费审计的重点

公立医院科研经费来源主要有三类:承担政府科研项目、来自财政拨款的纵向经费,承接社会企业项目、开展科研协作的横向经费,以及医院自筹的科研配套经费[5]。科研领域“放管服”政策为公立医院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但是同时,原有的科研经费审计方法已不能满足新的科研经费监督管理要求。主要表现在: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较差,被动应对外来检查,缺少自主监督的动力;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或未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或仅以简单的审签制度敷衍了事,难以对科研活动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全面评价[6]。“放管服”政策下,科研项目简化预算编制并强调以绩效评价为导向,客观上要求科研经费审计重点关注综合绩效评价、资金结余管理、科研诚信状况、创新产出质量等方面;同时,科研经费审计在“放管服”政策下更应侧重于绩效审计、政策审计和项目资金收支审计,强调事后审计监督与事前、事中审计相结合。

3公立医院科研领域“放管服”政策的不足

3.1放权后权责不明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32号)提出要“落实科研财务助理制度”,但是在实践中,公立医院作为实施岗位管理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如何确定财务助理人员的性质以及打造专业的助理团队,是当下的一大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21〕177号)指出,“对国内差旅费中的伙食补助费、市内交通费和难以取得发票的住宿费可实行包干制”,“对科研急需的设备和耗材采用特事特办、随到随办的采购机制”;这些政策对科研项目管理来说是知易行难,例如在实践中政策导向是“宽进严出”还是“严进宽出”,由于缺乏配套的管理制度,科研负责人在财务报销和设备材料采购时往往难以把握尺度。

3.2监督管理不到位

一方面,医院科研管理部门(如科研处)对科研经费使用的日常审核监督流于形式,多数仍实行单一的预算支出控制审核,忽视与科研项目相关的真实性、合法合规性和效益性审核;另一方面,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如监审处)多以事后审计监督为主,事前和事中不进行审计干预,没有专门的医院科研经费审计制度,也没有可供参考的“负面清单”,导致通用的审计方法、程序和内容在科研经费“包干制”管理中效果不显。同时,科研负责人对科研领域“放管服”政策的理解容易产生错位,增加违规使用经费的道德风险,而医院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违规使用的审核失之以宽,财会监督的弱化无形之中增加了科研经费审计监督的难度。

3.3服务意识不强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要求,科研项目承担单位要尊重科研人员,密切协调配合,精心组织实施,切实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但是在实践中,医院有关部门提供的科研服务有限,加上结题手续繁琐、经费报销困难、检查频繁等原因,大大打击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间接削弱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实际执行效果远远偏离绩效目标。

4科研经费审计助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科研经费审计是公立医院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研项目进行独立客观、公正公平的监督评价是其职能职责所在,目的是促进临床科研与临床诊疗协同发展,助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4.1加强审计监督

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是指由国家授权的有关机构、内部机构或者委托第三方,运用相关审计理论和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审查、监督和评价。公立医院的审计监督应以内部审计为主,国家审计和第三方审计为辅;“放管服”政策下,科研经费管理的主体为公立医院和项目负责人,对其进行监督是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首要职责,着力点在于对科研经费的申请、使用和结余的监管。(1)科研经费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目的在于审查评价国家各项政策法规的落实情况、存在问题和预期效果。对公立医院相关职能部门(如科研处)在科研领域“放管服”政策落地情况进行审计,重点关注公立医院在政策“上传下达”过程中是否通过各种平台、方式进行宣传讲解,是否响应“放管服”政策并出台与科研管理协调一致的配套措施,是否依据新政策制定或者修改符合新形势的医院科研规章制度,以及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是否落实改进措施,最终是否达到科研转化成果应用于临床医疗的目的,等等。(2)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专项审计的一种,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审计应坚持风险导向原则,以此确定审计的重点和风险控制点。例如在内部环境上重点关注公立医院组织结构是否合理,科研业务流程是否简洁清晰,科研环境是否诚实守信、风正气清;在风险评估上重点关注科研项目从立项论证、设备耗材采购到合同签订、报销使用的风控点是否明确,科研经费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是否建立;在控制活动上重点关注科研预决算制度、项目成本核算制度以及科研合同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是否有利于切实扩大科研人员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在信息与沟通上重点关注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程度、信息传递和公开情况;在内部监督上重点关注是否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及检查执行情况,是否充分落实“放管服”政策。(3)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绩效审计建立在审查科研经费收支的基础上,具体从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两个方面来重点关注科研资源的使用是否合理有效,科研经费的来源、金额以及去向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存在经费使用效率低下、设备采购资源浪费的情况,是否以绩效评价为导向对科研课题科研产出进行综合审查,等等。

4.2提高服务质量

除了加强审计监督,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助力科研经费管理的另一重要路径是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将科研经费监管的重心由事中事后的绩效评价前置到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为科研经费管理放好“前卫哨”。(1)加强政策宣传。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和相关人员要全面梳理和学习科研领域“放管服”政策,深刻理解政策精神,结合不同来源经费的特点以及医院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区别,深入到科研部门、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中进行政策宣传,强调重点关注的事项和风险控制点,指导如何合规合法地进行科研报销、合同签订、设备耗材采购等,使科研人员掌握政策,不碰红线。(2)改进技术方法。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要积极适应并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科研服务方法,探索互联网管理模式,通过审计专题的微信公众号即时最新政策信息,既简化审计流程又减少科研人员工作量。同时,优化审计模式,综合考虑抽样审计与详细审计,在成本效益最优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对上年度医院科研项目进行抽样审计,从而相对有效地实现审计目标。(3)加强协调合作。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要加强与国有资产管理、财务、物资、药学等部门的协调合作,服务于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整合优化涉及科研管理的组织架构、制度建设、流程规划及系统平台等。同时,对政策理解的盲点,内部审计部门要会同科研部门主动服务,根据科研管理的客观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4)提供咨询建议。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要充分听取科研项目人员的意见,从审计专业角度提出建议,减少科研人员迎检工作量;对周期性科研项目实行灵活的审计检查。建立科研人员信息管理体系,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或红线管理,对科研人员统一信用评级,对审计发现的弄虚作假、套取经费、挪用支出等违规行为进行处罚,从源头上防范科研经费使用风险。

参考文献

[1]缪启军,王跃堂.风险导向视角下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J].财会月刊,2015(7):65-68.

[2]汪寿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9:23-25.

[3]张莹,杜伟钊.医学院校科研经费审计质量控制关键路径探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6(8):90-92.

[4]姚俊生,袁仁淼.“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流程优化研究[J].会计之友,2019(8):139-146.

[5]曹广喜,高升,孙会荟.“放管服”背景下科研经费管理新举措[J].教育财会研究,2018(1):31-35.

经费审计范文篇10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行政经费,是指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警部队、各党派、社会团体及其在境外的派出机构的行政经费、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等。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行政经费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对行政经费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的审计监督。

第四条行政经费审计的目的是,有利于保证行政经费预算执行及决算的真实、合法、效益;提高行政经费的管理水平,节减开支;促进廉政建设,提高行政效能,保障国家职能的行使和机关、团体工作任务的完成。

第五条审计机关对行政经费收入的下列内容进行审计监督:

(一)预算拨款是否及时记入有关经费帐户,并如数存入规定的银行专户;

(二)行政性收费的项目、标准和范围是否合法,并报经省级以上财政、物价部门审批、备案,收据是否合法、合规,有无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等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问题;

(三)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中应上缴财政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是否及时、足额上交,有无拖欠、隐瞒、坐支、截留问题,有无设置帐外帐和私设“小金库”问题;

(四)抵支收入是否及时、足额入帐,并按规定抵减经费支出;

(五)行政经费的其他资金来源是否真实、合法,有无隐瞒收入来源和挤占事业费、专项资金弥补机关行政性开支问题。

第六条审计机关对行政经费支出的下列内容进行审计监督:

(一)经批准的预算是否严格执行,预算调整是否按规定的程序报经批准,支出有无超预算、超计划问题;

(二)应下拨的行政经费款项是否及时、足额拨付,有无截留、拖欠、隐瞒、违规和越级拨款问题;

(三)人员经费支出是否按照规定的范围和标准执行,有无擅自提高开支标准、扩大开支范围和违反规定发放奖金、补贴、津贴等问题;

(四)公用经费是否统筹安排、计划开支、合理使用,专项经费是否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途、数额安排使用;

(五)有无虚报冒领、虚列支出、挤占挪用和将预算内资金转到预算外问题;

(六)有无违反规定擅自购买专控商品,超标准装修房屋和配备小汽车,以及用公款请客送礼、游山玩水等问题;

(七)各项经费开支是否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无损失浪费问题。

第七条审计机关对行政经费内部控制制度的下列内容进行审计监督:

(一)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各项开支是否按规定程序和权限报经审批,财务机构和内部审计制度是否健全、有效;

(二)年度决算和财务报告及有关的会计报表、会计帐簿、会计凭证是否真实、合法,并按规定报经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三)银行帐户是否按规定严格管理,有无违反规定将财政性资金作储蓄存款或公款私存问题,有无出租、出借或转让银行帐户问题;

(四)现金、支票和有价证券是否按规定严格管理,有无超限额库存现金、白条抵库、坐支现金和违反规定购买有价证券等问题;

(五)往来款项是否真实、合法并及时清理,有无长期挂帐和资金被其他单位或个人占用问题,有无利用往来帐户隐瞒收入、直接列收列支、滥发钱物、套取现金和违反规定对外投资、私自借贷资金等问题。

第八条审计机关对用行政经费购置的财产、物资的下列内容进行审计监督:

(一)财产、物资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严密、有效,有无固定资产不入帐、帐目核算不合规、帐实不符等问题;

(二)财产、物资的采购、收发、使用、报废和调拨、转让、变卖等各个环节是否手续完备,有无擅自购置、报废和调拨、转让、变卖公有财产、物资问题,有无保管不严、丢失短缺、损坏浪费问题;

(三)机关所属事业单位经商办企业中,有无无偿占用机关的房屋和设备、材料、物资问题;

(四)占用国有资产的收益是否按规定分配、使用,应上交的是否及时、足额上交,留用的是否纳入了单位预算或财务计划管理。

第九条审计机关对行政经费的审计监督,可以实行报送审计或就地审计,也可以实行报送审计与就地审计相结合等审计方式。根据需要,亦可以组织行业审计、专项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

第十条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行政经费收支审计中涉及的保密事项,应当按照保密制度的要求进行审计。对审计中知悉的国家秘密,负有保密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