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十篇

时间:2023-04-02 00:13:08

英美文学

英美文学篇1

1)文学鉴赏能力。文学鉴赏是基于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一种审美活动。文本理解是鉴赏的前提,鉴赏是理解的必然要求。学习英美文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阶段,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在英美文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主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敦促学生广泛阅读,广闻博见,在此基础上摄取录制。二是要勤于思考,充分想象。文学作品的鉴赏,必须经历想象创造的过程。最后一点是学生要对作品产生真实感悟。读者只有和作者心息相通,才能唤起内心对真善美的向往,将读书升华为灵魂之间的交流,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2)审美能力。文学作品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三大功能。在英美文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阅读原汁原味的英语文本为中心。无论文本难易与否,都要要求学生坚持读下去,不能半途而废。“两个基本点”即在“一个中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作品形式上基本的艺术美以及内容上的基本的自然美、社会美以及生活美等。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皆为英美名家的杰作,教师应教会学生去发现、模仿文本中的音韵美、修辞美、文体美以及文本意外的思想美、生活美等。总之,“美”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文学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英美文学课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对于英语语言和文化的认识能力,更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得英美文学课程担负起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任。

3)研究能力。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可谓相依为命。文学作品一旦问世,文学研究便随即产生。因此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师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之外,还应注重培养其从事一般文学研究的能力。郑秀恋、吴俊等人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选英美文学的人数最多,分别占30%、39.75%。这表明,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大类,英美文学研究因容易获取研究资料和研究切入点而备受学生青睐。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加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其研究能力。在注重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研究能力时,首先,告诉学生要注意点面结合。也就是说,做学问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系统地掌握文学史,又要深入研究一两名作家,发展自己的专长。其次,要注重培养其批判精神。学术问题允许有不同意见,学生不必完全接受教师或者其他学者的见解,要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质疑,但不同的看法必须有理有据,自圆其说。第三,注意学习经典作家和批评家对英美文学作家作品的论述。这是提高自己理论水平的极好途径。此外,还要“勤练”,指要求学生必须经常写作小论文,持之以恒,以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写作论文水平。

二、注重文史结合,中西结合,内外结合以及详略结合,即“四个结合”。

1)文史结合。由“文史不分家”可见文学与历史关系紧密。按当今的学科分类,文学和史学,共同构成了人文科学的主体。英美文学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宗教色彩。因此,把英美文学作品欣赏与英美文学史结合起来是十分必要的。在美国,文学专业的学生进校不久就得修各历时一年的英国文学史和美国文学史,这两门课不仅有框架,而且有纵向线索。它们帮助学生通晓两国文学的起源、发展、交际和互动,同时也为他们选修以后按时段、区域、文类和流派开设的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在课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即使没有开设《英美文学史》,教师也应注重文史结合,相互穿插渗透,这是实现《大纲》规定的目标的必由之路。

2)中西结合。《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更加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政策水平和组织纪律性,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毋庸置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和“外语热”浪潮的扑面而来,我国在与外国相互渗透和融合进一步加强的同时,民族文化主体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现在的挑战就是:在今天的中国,懂得自己民族文化精髓的认识越来越少了。我们怎样在与强势文化的交流中,既汲取对方的营养,又不丧失我们自己的文化,维持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独立性?”不难想象,一个具有深厚本族文化底蕴的人一定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文化主体性和归属感也更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却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人是非常危险而可悲的。笔者曾就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常识问题做过一项试验。结果显示,多年的英语学习已造成学生中国文化常识严重缺失,英语专业学生“去中国文化”的趋势日益凸显。这是一个十分令人堪忧的现象。

3)内外结合。根据《大纲》规定,英美文学在高年级开设。但当前许多高校都将大四学年用于毕业论文写作或者实习。这种安排导致专业知识课程的课时被人为压缩。因此,英美文学教学必须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对于需要在课堂上处理的材料,教师要敦促学生自觉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以补充理解文本所需的语境和作者的共有知识。课外阅读方面,要求每人每学期都要在老师指导下读一本英国小说,阅读过程中要摘记小说的要点,读后要撰写英文评论。对那些意义重大,但课堂上没有时间处理的重要作家作品,也要通过撰写英文故事梗概、人物形象分析以及作品评价等措施进行监督,促使其课外进行广泛阅读。

4)详略结合。英美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不可能面面俱到,教材内容必须有所取舍。取舍可依照厚今薄古和精中取精两个原则进行。厚今薄古。之所以要采取厚今薄古,一则因为“今”的东西离现实生活更近,书中所述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二则因为“今”的均采用现代标准英语写成,利于学生阅读,理解和模仿。再则学生们对古典文学越来越意兴阑珊,研读文本的能力每况愈下。教师为迎合这种趋势,也常常“薄古厚今”了。精中取精。客观地讲,凡选入文学教材的皆为精品,要再次遴选很难割舍。但是课时所限,必须精中取精,做到有主有次,有线有面有点。“主”即主要内容,“次”即次要内容。“线”是串连整个教学内容的线索,即文学史的发展脉络;“面”是各个时期文学发展一般情况,包括文学发展的历史条件,主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等;“点”指的是重点分析的作家作品。必须抓“主”带“次”,以“线”为纲,抓“点”带“面”。

三、结语

英美文学篇2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 历史 的、 政治 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 影响 ,文学内部遵循自身 规律 ,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现代 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

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二、英美文学批评 理论 概述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文学批评理论沿一条从“内在的 研究 ”到“外在的研究”轨迹发展。“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精神 分析 、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各种批评思想和理论革新了文学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传统、典律构建、文学与文化、文学与 社会 关系的认识,为文学研究开辟出新的天地。

三、英美文学的认知功能和 艺术 价值

文学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作品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

英美文学是对 时代 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 英语 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 音乐 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

四、英美文学研究

开展外国文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创作和 方法 。促进

3、写阅读心得。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 内容 ,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文学是语言的 艺术 ,许多名家均为语言大师。学生通过阅读,受其熏陶。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不搞闭卷 考试 ,而是撰写课程论文。

按照上述思路组织教学,英美文学课程可以成为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 分析 方法 ,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 社会 上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有用本领。在这过程中,学生的 英语 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六、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属基础语言技能训练,教学任务繁重,四级通过率压力大。但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应忽视英美文学这一丰富多彩的资源库。

英语教师面临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任务,英美文学是科研的重要 研究 方向之一。

目前 ,大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阅读能力较强,不少学校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的条件日趋成熟。

英美文学篇3

一、引言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将“英美文学”定为英语专业必修课,并明确规定其目的是:“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之所以大纲如此肯定英美文学课的重要地位,是因为文学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的有效步骤。除了文学课信息量大、课时量少这一矛盾外,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传统文学教学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教法陈旧、单一,教师上课费时、费力,而学生感觉效果差。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教材的编写和选择出现了偏差:教材编写或重古薄今,或只见文史不见文论,加之仍有教师沿用以教材为主体,以教师口授为中心的传统教法,使教学活动被教材牢牢限制;第二,媒体单一,文学来源于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学生在课堂上却感受不到除听觉外的多种感官刺激,以至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是又可能存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安排不科学的问题。随着目前支持学习设计理念的学习活动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完善和注重交互性和参与性的WEB2.0技术的日趋成熟,为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本文旨在对基于LAMS学习平台,并以Web2.0技术为支持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以期为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语言教育模式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皮亚杰(Piaget,J.1986)的结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追求的是永恒的结构,掌握概念、事实等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通过掌握概念、事实,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实现对知识之间的灵活运用(意义建构)。”[1]该理论倡导”以学习者(主体)为中心;强调以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为基础来构建主体学习环境;重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架构。”[2]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先对整门课程及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由于建构主义情景化学习环境重视为学习者构造仿真的学习氛围和学习资源,所以教师应再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应能仿真实际情境,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学生在讨论与报告的过程中,进行了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实现了建构主义强调的“协作学习”。[3]本研究中从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课程组织以及课外学习支持工具的运用都遵循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理念。 三、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设计 1.界定环境概念与教学内容理念化构建 教学设计的环境的界定包括以下要素:人、时间、授课环境、教学资源、课程性质和学校规定,如下图。“对上述界定环境概念的因素的了解有助于决定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理念化构建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内容,确定教学对象,掌握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明确要增补哪些内容,要删除哪些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选定教材,指定教学进度,确立评估方法。教学内容理念化构建的成果就是确定了教学大纲。”[4] 2.建立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目标的建立,本研究参考了三种目前语言类教学研究领域组织教学目标的方法,它们是KASA(Knowledge,Awareness,Skills,Attitude)目标框架、[5]FredGenesee和JohnUpshur提出的LSSPM(Language,Strategic,Socioaffective,Philosophical,MethodorProcess)目标框架[6]和H.H.Stern提出的(Proficiency,Cognitive,Affective,Transfer)PCAT目标框架。[7] 结合英美文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培养目标,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借鉴了KASA目标框架中的Knowledgegoals(知识目标)、LSSPM目标框架中的Strategicgoals(策略目标)和Methodorprocessgoals(方法或过程目标)、PCAT目标框架中的Transfer(迁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Criticalthinkinggoals(批判性思维目标),本研究的最终目标框架为KSMTC框架:Knowledgegoals(知识目标):界定了学生应了解和理解的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社会学知识。Strategicgoals(策略目标):指学生学习语言所需要的策略。Methodorprocessgoals(方法或过程目标):描述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参与的活动。Transfergoals(迁移目标):为了延续学习过程,使学生具备将课堂上所学内容迁移到课外的能力。Criticalthinkinggoals(批判性思维目标):使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英美文学课程的课程组织 课程组织是“把所选择的内容和材料与教学目的和目标联系在一起,形成该课程的形态和结构。这同时也体现或形成了某种教学体系。”[8]在本研究中,课程组织的形态和结构很好的体现于LAMS学习管理平台中,LAMS(LearningActivityManagementSystem)是由澳大利亚悉尼MacQuarie大学JamesDalziel领导的项目组开发的开源软件,是目前应用最好的支持学习设计理念的学习活动管理系统之一。LAMS平台具有良好的序列性,使得教学活动的进行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依据LAMS平台的课程组织显示出了与教学目标的较高的对应性。”[9]本研究使用的版本是LAMS2.3,所包含的工具主要有:聊天室、论坛、多选、公告板、问与答、调查、投票、学习资源提交共享等多种工具,灵活利用这些工具可以设计出有效的学习活动序列。LAMS运行环境的构建包括J2SDK程序的安装、数据库服务器安装、Wildfire聊天服务器配置、LAMS程序包的安装配置这四个环节。[10]下面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教学活动设计为例说明基于LAMS的网络化情景教学。#p#分页标题#e# 1.课程学习的导入 内容的导入又分为两个部分,如图所示:首先介绍本活动序列的目标要求,即通过阅读欣赏悲剧《哈姆雷特》,能够对莎士比亚的人物塑造、情节铺设、戏剧语言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理解“tragedy”“tragicflaw”“Soliloquy”“Monologue”与戏剧相关的文学术语。这样使学生在活动开始阶段就能够明确活动活动主题及目标。第二部分是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及作品,重点介绍莎翁的四大悲剧,为帮助学生了解将要赏析的《哈姆雷特》的剧情,可以调用数字资源中心的视频资料作为辅助,使学生对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由图中的前两个活动图标(公告板)来实现。 2.内容的呈现 利用资源共享工具(ShareResources)为学生创建一个内容丰富的学习空间,活动内容包括以下组成部分:(1)播放由TTC(TheTeachingCompany)出品的莎士比亚戏剧系列讲座中的“ShakespeareanTragedy”和“TheCausesofTragedy”,使学生对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关于悲剧的诠释到乔叟对悲剧给出的定义有一个直观的了解,通过比较认识到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和魅力所在。对于《哈姆雷特》,通过观看讲座,学生一方面可以了解一些评论家及学者对于哈姆雷特悲剧成因的见解,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观看讲座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内容提示和引导,学生是一边记录一边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部分内容由图中的第三(ShareResources)和第四个活动(Notebook)图标完成。(2)阅读《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播放独白的视频资料,教师对该独白进行讲解。该部分内容由图中第五个活动图标(ShareResources)实现。 3.学习分组及讨论 将学生分组,布置角色互换和为影片配音两项子活动,安排这两个子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诵读和表演该剧更好的欣赏这部戏剧。因为莎士比亚的戏剧同其他戏剧作品一样,不是用来阅读的,而是用来朗诵、观看和表演的。该部分内容由图中第六(Grouping)和第七个(Chat)活动图标实现。 4.反馈与拓展 学生对已进行的两项子活动中的表现在课堂上做出评价(Vot-ing)。然后在活动序列中创建一个论坛,只需将论坛工具拖拽到编辑区,接着设定论坛的论题,一个论坛可以呈现多个论题,好比普通论坛的主题贴一样。在此论坛中设定了3个论题:(1)WhydoesHamletbelievethat,althoughcapableofsuicide,mosthumanbeingschoosetolive,despitethecruelty,pain,andinjus-ticeoftheworld.(2)IsHamlet’s“tragicflaw”(inabilitytoactandtendencytowardmelancholyreflection)leadsinevitablytohisdemise?(3)WhatisthecauseofHamlet’smelancholyandhisdelayinre-venge?学生可以直接对于论题发表回复,也可以针对某个同学发表的内容加以回复。该部分内容由图中第八和第九个活动图标实现。序列五:学习结果的总结:在经过整个学习活动序列之后,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体验以笔记(Notebook)的形式记录下来,方便自我总结和教师给予评论。教师指定的计算机上,教师对这些口语作业进行不定期检查,并将评价结果告知学生。 五、英美文学课外学习支持工具———WEB2.0技术Wikispace的运用 Wikispace指一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Wiki站点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使用者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space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他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使用者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Wikispace可以很好的运用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创建自己的Wikispace,之后作为组织者添加和完善Wikispace页面,每个学生同时也拥有各自的Wikispace,这时,教师向每个学生发出邀请成为教师Wikispace的成员,完成以上步骤后,学生不仅可以浏览教师的Wikispace,还可以对其进行页面创建和更改。在DISCUSSION栏目中,教师预先贴出讨论题目,学生便可在此栏目下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其他人的回答,并就某个回答做出回应。下图是对DISCUSSION栏目中学生发言的一个截图。 六.结语 本研究是对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性探究,在此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科学的教学设计是使该课程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要明确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运用LAMS平台和WEB2.0技术的根本目的就是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实现教学内容和资源的整合,更好的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英美文学篇4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整合

现阶段,教育的终极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教学,不仅要重视对大学生英语相关技能的培养(比较常见的有听、说、读、写),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对语言载体的充分利用,使学生能够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学知识以及文化的了解,继而强化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综合素质。也正因如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英美文学资源库,以进一步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对其思想进行科学的启迪,并使其思维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从而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一、英美文学教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一)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其快速的掌握语言学习要领

众所周知,在学生学习生涯中,兴趣的重要性。目前,部分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是以出国留学或参加英语考试为目的,只有少数人是因为兴趣爱好而学习英语。而通过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能够有效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进一步感悟到英美本土语言文化的魅力。在阅读中,应该对比中译本的外国文学著作与原著的区别,从而把握这之间的文化差异,如此一来,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也将变得越来越浓厚,这对于其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与语言的强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进行《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Face to Face with Guns,Section A”授课时,先剖析主要课文内容,即某晚,两个带武器的年轻人抢劫了作者,随即作者去警察局辨认抢劫人的照片,在对这些年纪轻轻就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年作者感觉深深的通信。原文中“mark in every face, marks of weakness, marks of woe.”(每个人都有一张衰弱而痛苦的脸),其中,这句摘自英美文学作品《伦敦》中,如果不对其进行深入理解,很难解析该文章的内涵。

(二)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英美文学优秀作品的阅读与赏析中,学生能够完成自我个人品味的提升,有助于其更好的陶冶情操,并促进学生健康、积极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对其全面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教育意义。不仅如此,通过英美文学教学,能够陶冶性情、强化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与语言修改,有助于其完美人格、人文精神的培养于塑造,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由此可见,英语美学教学是提升大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关键部分,而二者的有机整合也将是未来大学英语教学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向。

二、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的策略

(一)科学的制定教学目标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有效阅读和赏析英美文学作品。旨在通过大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赏析,使其体验到英语这门语言的文化魅力,继而使其能够更加了解英美文化历史,这对于大学生学习知识面的拓展以及文学性情的陶冶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样一来,大学生的鉴赏英美文学作品水平也将得到显著的提升。为此,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实现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的先决条件。

(二)选取合理的教学素材

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完成高效的英语文学教学,一定要精选英美文学教材。尽可能的选择相对意义优秀、比较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继而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学习和赏析。与此同时,选择教学材料也是非常有讲究的,要重点突出文学作品的历史意义与语言特点,避免教学内容太难活太过容易,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对其中所蕴含知识的理解进行深化。此外,笔者在选择教学材料中,也关注其趣味性,有趣的英美文学作品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从而使学习效果得到科学的优化。

(三)应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融入英美文学教学需要依托灵活的教学手段。比较常见的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任课教师可以运用电视配音、演讲以及表演故事等完成文学作品的品读与学习。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上述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对英美文学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为了整合英文文学教学与英语教学,笔者开设了专题讲堂,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英美文学作品之魅力所在。

(四)构建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

在整合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构建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该机制能够对学习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考察,其中,考察重心主要在于学生认识和赏析英美文学的情况以及把握和学习英美文化知识的程度,而非通过一系列基础知识的测试,而得出的结果,这样一来,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教学的价值才能够得到有效发挥。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语言文化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使学生能够感悟学习过程的乐趣与魅力。本文对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意义与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够使大学教学更好的适应新课改主流趋势,与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实现有机的统一,继而促进大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英美文学篇5

“‘博客’作为一种网络交际工具,为现代外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它的很多特点与现代外语教学的诉求不谋而合,成为现代外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陈欣如,2007:41)“博客”这种新型的网络日志,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网络虚拟环境下的学习交流情景”(刘涛,2010:115)。因此对于“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蒋樟健,2010:47)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本论文将积极探讨博客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首先,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英美文学博客,并把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等内容及时更新于博客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博客内容,提前进行预习工作,就课堂内容对教师进行提问。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回帖解答。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仅提问的学生本身可见,其他的学生也都可以进行浏览和进一步提问,这些问题的解答则可以供所有阅读博客的学生共同分享。因此博客的此种交流方式将有别于电子邮箱–电子邮箱在很大程度上仅局限于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互动性有限。而博客这种“开放性”特点,不仅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且也有利于学生通过阅读教师对其他同学问题的回帖解答来增进学生自身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与提高。同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博客在文本与多媒体可交互使用方面的特点,在保证英美文学电子文本材料输入的基础上,结合图片、视频、影视等多媒体辅助手段,一方面可克服纯文本材料枯燥无味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在增强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前提下,极大地增加他们了解相关文学作品及相关背景知识的兴趣。不仅如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及学生的需要,就某一相关内容,在博客中提供某些链接和网址。学生可以依照博客中提供的链接、网址,浏览、阅读相关的内容,并为教师介绍更多的相关链接与网址。而教师则可以进一步根据博客中学生所反馈的信息,不断更新博客中的链接与网址及相关文本、多媒体资料,从而可大大提升学生英美文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其次,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英美文学博客,把自己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感受、课堂收获和所遇到的问题如实记录在自己的博客中。这些内容,不仅教师可以进行阅读、回帖解答,而且其他的同学也可以进行阅读和解答。因此学生英美文学博客的开通将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情况及遇到的问题。教师则可以在解决学生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的效果。同样,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并介绍自己的阅读方法,在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同时,同学之间的互相鼓励也有助于他们克服英美文学繁重阅读量方面的困难。再次,教师与学生英美文学博客的共同开通,有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教师与学生在课前与课后阅读与英美文学有关的博客内容,可以为英美文学的课堂教学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课前、课后阅读教师的英美文学博客中关于某些作品的选段、作者生平、社会背景知识等信息,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些了解使得学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活跃他们的思路并开拓他们自己的视野。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必然会有所提高。而学生通过阅读教师英美文学博客内容并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活动的行为,必然会改善过去那种以教师授课为主、沉闷单调的传统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大幅度地增加课堂教学效果。针对英美文学课程阅读量大、强度高的特点,教师可以阅读学生博客所反馈的意见,就学生具体情况提出建议的同时,不断地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真正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英美文学篇6

摘 要:作为人文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英美文学,在进行个人价值观和审美观塑造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就英美文学教学成效来看并不理想。本文首先阐述了英美文学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进而对如何进行英美文学教学,以此适应未来基础教育的需要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高师院校;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孔娜,女(1983-),临沂大学沂水分校,籍贯:山东省沂水县,学历:本科,研究方向:英语。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8-0081-01

在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英美文学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通过英美文学教学,来进行学生阅读、欣赏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同时使其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基本功,以及塑造其人文素质。实践证明,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在进行个人价值观和审美观塑造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只重视商务英语、经贸英语等实用英语课程教学,而使得英美文学教学逐渐被边缘化,使其在众多人眼中成了不实用的代名词。

一、英美文学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需要融入更多的丰富想象力。在输入语言之后,需要对其进行重新的组码,而这样的重组过程必须要有较强的理解力来保障。在文学作品中,作家为了突出主题和丰富人物,经常会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以使其语言色彩有所增强。为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熟悉和掌握各种修辞手法也是十分必要的。此外,英语是一门非常丰富的语言,特别其中的典故习语,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浓厚的民族色彩,且带有自身特有的文化渊源。学生进行阅读、欣赏和理解英美文学作品能力的锻炼,可以使其理解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语境不同,在文学作品中的词义也不同;语言在文学作品中是经过人为加工和提炼出来的,它不同于日常的用语和口语。大量阅渎英美文学作品,不断增加阅读量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

(一)课程设计不合理

许多高校仅是在高年级阶段开设英美文学课程,且只为选修课,而非必修课。这样就使得学生在低年级时期就无法得到良好文学和文化的熏陶和培养,到了高年级阶段,对于英美文学原著便很难真正理解,更无法感受到审美体验,从而更不能从中真正获得一种文化认知。

(二)重语言技能而轻人文素质

重视语言技能培养而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多数高校现在的通病之一。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依然是对原著进行独白式讲解,并以句法和篇章分析为重点,而对阅读体验以及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培养却给忽视,不注重素质培养。这样单一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学得更加被动与死板,更谈不上欣赏和批判能力地培养了。

(三)学生选课功利性强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学生通常只会将热情放在与市场经济需要有较大的关系,并有助于就业的旅游英语、外贸英语、商务英语等实用性课程,缺乏对对文学的认识,更认识不到英语文学学科的重要性。

(四)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由于学生缺乏文化知识的熏陶,其人文素质较低,不能更进一步的认识到英美国家的文化和文学认识。在学习上仍处于被动接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发挥。此外,在师资力量上,相对较为薄弱,英美文学的学科带头人较少,在英美文学教学上创新型的教师更少。

三、英美文学教学的新思路

(一)调整课程设置

要改变英美文学课程设计的不合理性,优化课程设置,尽可能采取行之有效的课程设置模式。要将以往英美文学课程仅为选修课改变为必修课。例如,可以将英美文学分为英国文学课和美国文学课,分别进行开设,可分为四学期,其中先用两个半学期的时间来开设英国文学课,后用一个半学期的时间来开设美国文学课,每周进行2学时。这样的设置方式使得两门课程内容得到均衡,也确保了两门课程的连贯性,同时也照顾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提高师资力量

英美文学课程对于教师而言,对其水平要求较高。英美文学的教师不仅要不断拓展自身的文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要不断完善授课质量和提高授课水平。在师资配备上,可实行中外结合,形成合理互补。这样学生既可以感受到原始的文学欣赏效果,还能就文学作品了解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所存在的差异。此外,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文学水平,如可以安排教师外出学习,或是组织名师讲座,举行教学观摩等活动。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英美文学包括英国文学,还包括了美国文学,其内容相当广泛,文学思潮更是形形色色。面对如此多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是照本宣科,这样只会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选择英美文学教学内容上,在使用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选择贴近生活、语言规范、富于时代气息的作品。

(四)改革教学模式

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需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使“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可以让学生根据作者的生平介绍,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进行课件的制作并在课堂上做Presentation;也可以在进行选读作品的分析时,由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作家的写作特点以及人物特点,最后由小组代表进行发言。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和批评文学分析水平,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其次,要对多媒体教学资源加以合理利用。教师可以进行教学课件的制作,将与作品相关的内容用精美图片或链接相关的影视片断等方式展现出来;也可以安排学生观看根据作品改编的原版电影,或是组织学生进行英文戏剧的排练,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文学课程的兴趣。

(五)改进考核形式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传统的闭卷考试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的记忆力和用功程度,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的考核方式只会造成学生形成死记硬背不良的学习习惯。为此,要打破传统的考核模式,考核模式要是课程期末考试与平时读书报告和学科论文的结合。首先要重视并加大对平时成绩的考核。并将平时分的分布尽可能细化。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不能忽视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和人文教育上的重要作用,要努力对英美文学课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加以改革,提高师资力量,尽可能使其教学效果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英美文学篇7

一、英美文学评论概述

英美文学评论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英美文学的形式和作品中,通过研究英美文学的特点或者英美文学中存在的特殊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来鉴定英美文学,从而得出英美文学差异的具体表现。英美文学评论的形式具有多元化特点,根据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差异可以将文学评论的形式划分为以下三种:小说评论、诗歌评论、戏剧评论。在英美文学评论体系中,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一个全面性、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品读与鉴赏是英美文学评论的最终目的。比如在评论英国着名文学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和美国着名文学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两部文学作品时,评论家们就需要对这两部文学从作者写作背景、思想内容、文学表现风格和形式等方面对文学进行理解与鉴赏,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专业性的评论方案,从而为提升其鉴赏水平提供理论基础。

相较于一般文学作品而言,英美文学评论的层次更加鲜明。文学评论家们对英美文学作品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入分析是英美文学评论的基础,也是英美文学综合评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评论家们要想完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就需要对作品从背景、时间、题材、创作风格等方面做出深刻的文学评论。由此可见,英美文学评论与一般文学评论之间的最大差距是英美文学评论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艺术表现特点。因此,文学评论家们要将评论的着重点放在英美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属性上,全面综合评价文学作品。

二、评论视角选取策略

1、时效性策略

时效性是文学评价家评论视角选取策略考虑的首要策略,其原因是英美文学作品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对后世文学研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因此,评论家要想达到英美文学评论可以启发文学创作思维的目的就需要把握时效性策略和英美文学作品的特点,为英美文学的发展提供保障。时效性策略研究是以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作品特征、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作为研究内容,以文学作品自身艺术属性和作品特色作为时效性策略的研究重点,以推动英美文学的发展作为研究目的。因此,重视英美文学评论的时效性是推动英美文学评论得以快速有效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发挥英美文学评论加快精神文明建设脚步的重要策略之一。

2、差异化策略

文学表现形式和文学作品体裁的多样性赋予了文学作品文学样式的多元化特征,因此不同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属性,这也是区分文学作品差异的主要方式。针对文学评论体系中的文学作品差异认识,评论家需要正确把握差异性策略在文学评论体系中的应用原理,把提升英美文学评论质量作为差异性策略研究的主要目的,以提高英美文学评论水平、提升英美文学评论的整体效果、帮助文学阅读者正确理解文学内涵作为差异性策略研究的方向。由此可见,评价家要以差异性策略研究的方向作为提升英美文学评论的重要手段,从全新的角度把握差异性策略,从而为英美文学评论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三、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1、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作为一个民族的根基之一的语言,在文化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首先,英语是英美文学作品创作的工具,也是传达文学内容和表现形式的主要方式。英美文学作品与一般的文学作品在语言表现形式、抽象概念表达方面极具鲜明的主观色彩和浓厚想象力。英美文学评论家就需要利用英语传达出文学作品的精髓,为文学阅读者们提供简洁、华丽、通俗或者高雅的评论与见解,帮助文学爱好者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内容。由此可见,作为语言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英语,在语言表达方面具有极强的语言表现了和文体风格。

英语与汉语一样,在表达文学思想内涵方面会受到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宗教文化、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导致英语在英国和美国的发音、表达方式等方面具有差异性,从而形成了“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造成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之间的差异元素有很多,主要包含谚语、典故、俗语等。谚语、典故、宗教的不同,一方面造成英语的语法结构不同,另一方面使英语表达的含义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其他国家理解别国的文学作品含义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英语是英国的母语,国家在传承与发扬英语文化的过程中会根据英语文化的“正宗”结构和表达形式来表达文学作品。虽然正宗的英语表达形式会给文学评论家和文学阅读者们带来方便,但是也会造成英国文学作品没有美国文学作品的随意洒脱。其原因是作家在表达语言时严格遵循英式英语的正规表达结构,使作品带有浓厚的“庄严”色彩。

相较于英式英语而言,美式英语在表达结构方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没有完全遵循英式英语的传统文化,在美式英语结构改革方面加入了创新元素,使美式英语充满“叛逆性”和“革新性”。另外,美式英语的历史背景没有英式英语那么浓厚,人们在传承语言文化时没有背负沉重的思想包袱,因此作家在文学作品语言表达方面更加开放、随意,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美国文学评论的特色是自由、创新,与英国文学评论相比,美国文学评论不仅可以激发文学家们的创作热情,还可以促进美国文学领域的快速发展。

2、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作用

相较于美国文学评论而言,英国文学评论家们在继承英语传统文化与坚持自由开放、创新的评论体系之间挣扎。英国文学评论创作手法在17世纪与18世纪之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遵循浓厚的宗教色彩向创新的创作表现方向发展,从思考历史文化向思考人性力量方向发展。创作手法在英国文学评论体系中的不断变化表明文学家和评论家在以一种创新发展的相关思考文化差异对文学的作用,以传统文化内涵作为依托,将传统文化理念结合后现代文学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思想向独立、个性、自由的文学方向发展。作为英国文学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解构主义,在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想体系中具有引导作用。文学是文学评论产生的理论基础,英美文学评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与英美文学研究结构体系息息相关。在文学价值方面,英国文学评论和美国文学评论具有相同的文学价值:构建一个独立自由、共性与个性并存、富有独特魅力的文学评论价值体系。

英美文学篇8

【关键词】 英美文学评论;语言;文化;策略;影响

纵观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英美文学评论受社会环境、文化内涵、语言特征、生活习惯、知识结构、文学家主观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特别是文学评论家依据的评论方法不同,从而造成评论的结果不同。因此,正确认知和理解英美文学相关概念,对加强英美文学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英美文学评论概述

英美文学评论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英美文学的形式和作品中,通过研究英美文学的特点或者英美文学中存在的特殊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来鉴定英美文学,从而得出英美文学差异的具体表现。英美文学评论的形式具有多元化特点,根据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差异可以将文学评论的形式划分为以下三种:小说评论、诗歌评论、戏剧评论。在英美文学评论体系中,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一个全面性、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品读与鉴赏是英美文学评论的最终目的。比如在评论英国著名文学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和美国著名文学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两部文学作品时,评论家们就需要对这两部文学从作者写作背景、思想内容、文学表现风格和形式等方面对文学进行理解与鉴赏,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专业性的评论方案,从而为提升其鉴赏水平提供理论基础。

相较于一般文学作品而言,英美文学评论的层次更加鲜明。文学评论家们对英美文学作品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入分析是英美文学评论的基础,也是英美文学综合评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评论家们要想完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就需要对作品从背景、时间、题材、创作风格等方面做出深刻的文学评论。由此可见,英美文学评论与一般文学评论之间的最大差距是英美文学评论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艺术表现特点。因此,文学评论家们要将评论的着重点放在英美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属性上,全面综合评价文学作品。

二、评论视角选取策略

1、时效性策略

时效性是文学评价家评论视角选取策略考虑的首要策略,其原因是英美文学作品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对后世文学研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因此,评论家要想达到英美文学评论可以启发文学创作思维的目的就需要把握时效性策略和英美文学作品的特点,为英美文学的发展提供保障。时效性策略研究是以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作品特征、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作为研究内容,以文学作品自身艺术属性和作品特色作为时效性策略的研究重点,以推动英美文学的发展作为研究目的。因此,重视英美文学评论的时效性是推动英美文学评论得以快速有效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发挥英美文学评论加快精神文明建设脚步的重要策略之一。

2、差异化策略

文学表现形式和文学作品体裁的多样性赋予了文学作品文学样式的多元化特征,因此不同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属性,这也是区分文学作品差异的主要方式。针对文学评论体系中的文学作品差异认识,评论家需要正确把握差异性策略在文学评论体系中的应用原理,把提升英美文学评论质量作为差异性策略研究的主要目的,以提高英美文学评论水平、提升英美文学评论的整体效果、帮助文学阅读者正确理解文学内涵作为差异性策略研究的方向。由此可见,评价家要以差异性策略研究的方向作为提升英美文学评论的重要手段,从全新的角度把握差异性策略,从而为英美文学评论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三、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1、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作为一个民族的根基之一的语言,在文化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首先,英语是英美文学作品创作的工具,也是传达文学内容和表现形式的主要方式。英美文学作品与一般的文学作品在语言表现形式、抽象概念表达方面极具鲜明的主观色彩和浓厚想象力。英美文学评论家就需要利用英语传达出文学作品的精髓,为文学阅读者们提供简洁、华丽、通俗或者高雅的评论与见解,帮助文学爱好者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内容。由此可见,作为语言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英语,在语言表达方面具有极强的语言表现了和文体风格。

英语与汉语一样,在表达文学思想内涵方面会受到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宗教文化、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导致英语在英国和美国的发音、表达方式等方面具有差异性,从而形成了“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造成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之间的差异元素有很多,主要包含谚语、典故、俗语等。谚语、典故、宗教的不同,一方面造成英语的语法结构不同,另一方面使英语表达的含义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其他国家理解别国的文学作品含义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英语是英国的母语,国家在传承与发扬英语文化的过程中会根据英语文化的“正宗”结构和表达形式来表达文学作品。虽然正宗的英语表达形式会给文学评论家和文学阅读者们带来方便,但是也会造成英国文学作品没有美国文学作品的随意洒脱。其原因是作家在表达语言时严格遵循英式英语的正规表达结构,使作品带有浓厚的“庄严”色彩。

相较于英式英语而言,美式英语在表达结构方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没有完全遵循英式英语的传统文化,在美式英语结构改革方面加入了创新元素,使美式英语充满“叛逆性”和“革新性”。另外,美式英语的历史背景没有英式英语那么浓厚,人们在传承语言文化时没有背负沉重的思想包袱,因此作家在文学作品语言表达方面更加开放、随意,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美国文学评论的特色是自由、创新,与英国文学评论相比,美国文学评论不仅可以激发文学家们的创作热情,还可以促进美国文学领域的快速发展。

2、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作用

相较于美国文学评论而言,英国文学评论家们在继承英语传统文化与坚持自由开放、创新的评论体系之间挣扎。英国文学评论创作手法在17世纪与18世纪之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遵循浓厚的宗教色彩向创新的创作表现方向发展,从思考历史文化向思考人性力量方向发展。创作手法在英国文学评论体系中的不断变化表明文学家和评论家在以一种创新发展的相关思考文化差异对文学的作用,以传统文化内涵作为依托,将传统文化理念结合后现代文学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思想向独立、个性、自由的文学方向发展。作为英国文学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解构主义,在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想体系中具有引导作用。文学是文学评论产生的理论基础,英美文学评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与英美文学研究结构体系息息相关。在文学价值方面,英国文学评论和美国文学评论具有相同的文学价值:构建一个独立自由、共性与个性并存、富有独特魅力的文学评论价值体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国文学评论在语言、文化、结构等方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不大,相较于英国文学评论而言,美国文学评论注重创新思维理论的应用。英国文学评论与美国文学评论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英国文学评论体系遵循的传统语言文化对美国文学评论体系具有指导作用,美国文学评论是对英国文学评论的传承与创新,从而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化视角的英美评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晶.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分析[J].才智,2015.03.282-283+285.

[2] 李晓旭.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品牌,2015.03.123-124.

英美文学篇9

关键词 英美文学 英文电影 相关性 探讨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1英美文学与英文电影之间的积极联系

1.1英美文学对英文电影的影响

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电影逐渐成为了具备一定独立性的艺术形式,在观影的过程中,人们充分放松,艺术审美能力也有所提升,在体验艺术美感的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艺术享受,这也是电影的最大优点。

而电影取得的巨大进步,某种程度上来说和文学是密不可分的,英文电影中就有大部分作品改编自英美著名文学作品,没有优良的文学剧本基础,电影的艺术性也会大打折扣。改编自著名英美文学的代表性优秀电影作品就有《罗密欧与朱丽叶》、《茶花女》等,即便是没有以英美文学作品为改编基础的英文电影,在其创作过程中也依旧会利用英美文学的言语精炼、语义丰富等特点,英文电影的创作不能缺少文学熏陶,具体在任务台词中就有所体现:

Do you think, because I am poor,obscure,plain,and little,I am soulless and heartless?You think wrong!-I have as much soul as you-and full as much heart! (《茶花女》中女主角简的经典台词)

此外在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角以及反派角色之间的大量人物对白,生动塑造出了典型文学形象,作为英文电影的创作基础,英美文学为英文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大量帮助,使得电影得到人们的青睐并散发出更加浓厚的艺术美感。

1.2英文电影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1)伴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逐渐加快,人们能够在文学作品阅读上投入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大批的文学名著被尘封。而电影因其独到的表现形式,利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和较短的放映时间,成功的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某种程度上,英文电影的创作延续了英美文学作品的各类元素,对英美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展现英美文学作品的主体时,电影发挥了其重要作用。电影在拍摄过程中经常会利用蒙太奇及镜头的转换调动等独特的创作手法,借此展现出更为丰富多样的内在含义,在文学剧本的部分场景氛围营造时,电影还会用到特写等镜头技巧,电影拍摄的独特形式,有效促进了观众对文学作品的内涵理解。以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其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同名作品,在拍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镜头的切换及旁白,以罗密欧和朱丽叶两人的不同角度,向观众讲述了这段曲折爱情所遭受的种种磨难,随着人物台词的变化与剧情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两人爱情的深厚和封建文化对其的摧残。电影中的各式桥段都充分体现了小说的主体思想,并在原有基础上促进了人们对原著的深入理解。另外,在电影中,男女主人公漫长的恋爱历程,被浓缩成了多个电影片段,每一段都充分凝结了原有故事情节,且演员们夸张的表演也深入挖掘了原著的主体,对于文学作品的表现具有重大作用。

(2)另外,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有效地推动文学作品的普及。最为常见的就是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时,教师对英文电影的多次应用。英美传统文学作品虽然经典,但是由于篇幅过长,语言过多常常缺乏趣味性,使得受众尤其是学生常常缺乏阅读积极性,而英文电影以其多样化的形式充分刺激了学生学习英美文学作品的主动积极性,对英美文学的普及传播有着重要意义。而作为较为简便的传播手段,电影能够有效展示文学作品的内容,在给观众带来观影的同时也推动了英美文学的广泛普及。

(3)此外,英文电影产业的巨大发展,也相应地带动了文学产业的巨大进步,最为常见的就是英文电影上映后的巨大票房对其原著作品销量的促进。

2英美文学与英文电影之间的负面缺陷

由于英文电影在拍摄时需要受到导演、编剧等创作人员的二次创作,容易带有个人情感,若导演及编辑等创作人员的素质不够全面,往往会导致观众观影所获的感受与原有英美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相悖的情况,误导观众理解原著内涵。有时一部作品经过多轮翻拍之后,同一人物的形象塑造上各有差异,最终导致观众或读者误解作品内涵。

另外,由于时代的不同,部分英美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也难免会掺杂一部分负面因素,使人们产生负面情感,而在电影进行拍摄放映时,若没有对负面因素进行处理,大量的观众也会受到影响这也是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之间的不足之处。

以上对负面因素的概述也充分说明了英美文学在进行电影拍摄时,对原著内容的综合把握,从而在尊重原著的同时,进行生化。

3结束语

凡事均有两面性,本文结合英美文学和英文电影两者之间的互相关联进行了深入分析,不难看出,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将两者融合时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随机应变。

参考文献

[1] 夏彩霞.英美文学作品与电影关系探究[J].电影文学,2013(24).

[2] 莫颖.英美文学教学中电影与文学作品互动[J].柳州师专学报,2013(06).

[3] 李清华.英美文学与英文电影关系探究[J].电影文学,2013(05).

英美文学篇10

关键词:英美文化;大学英语;融入

英语是语言学科,因而教学难度相对较大,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多阻碍,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必须施以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融入英美文化,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英美文化有更多的理解,同时对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教学内容有着重要意义。对此,相关人员针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能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积极借鉴,增强教学效果,推动大学英语的发展进程。

一、将英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有必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而顺利开展教学活动。英语具有深刻的英美文化底蕴,将英美文化引入课堂教学中具有必要性。首先,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优秀的英语交际型人才,以适应国家发展的趋势。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渗透英美文化增强学生对异域风俗的了解,进而更好地利用英语进行交际。其次,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化能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对中西文化有着差异性理解和认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英语。最后,在教学活动中,适时植入英美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英美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途径

1.借鉴《圣经》或希腊神话等文化

对英美等西方国家而言,《圣经》是其文化源泉,开启了西方文明,而英语短语、习语等诸多语言内容与《圣经》联系密切,能够溯源。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时,可以适时引入《圣经》等文化内容,能增强学生的理解。例如,在“The Professor and the Yo-Yo”教学中,文本中有许多描写人的情感的词汇,如,anger/pain/vanity等,这些词汇能追根溯源至《圣经》中。希腊神话与我国上古神话类似,同样是孕育文明的摇篮,希腊神话内容比较经典,富有文化底蕴,将其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

2.为学生播放英美文学作品的视频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英美文学作品的视频,不仅能明确作品中人物的语气、情感等内容,而且能对异域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引入英美文化,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以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评价能力等。例如,教师讲解关于环境保护文本内容时,为学生播放《冰河世纪》等影片,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英美文化与中方文化的差异,而且对环境保护有着进一步的认知,对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深入挖掘英美文化元素

通常,选入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本较为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教师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英美文化元素,并适时植入课堂教学中,才能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英语教材内容不但是教学参考材料,而且具有文化内涵,能使学生在学习英语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英美文化。其次,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背景介绍,并讲解中西方文化差异,逐渐引导学生对英美文化元素的挖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

4.借鉴英美名言、诗歌等内容

大学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名言或富含哲理的句子。对此,教师加以有效利用,能更好培养学生的西方文化底蕴,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例如,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英美诗歌,并将其利用优美的文字进行翻译,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快速记忆有积极作用。如此,学生可以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并在写作中积极运用。由此可见,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融入英美文化中的名言、诗歌等内容,以达到开阔学生视野的目的。

综上所述,英美等西方国家与我国发展历史背景、文化底蕴、经济政治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而,在开展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对许多知识内容倍感困惑,不仅影响了大学英语教学效果,而且不利于学生学习更多英美文化知识。对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适时引入英美文化具有必要性,能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知,对其更好地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英语交际发挥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