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概况课程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6 00:57:38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英美概况 就业岗位需求 现状与问题

一、《英美概况》课程教学现状

《英美概况》高职学院英语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主要介绍以英美为主的英语国家的知识,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宗教、风俗及社会生活等。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更好了解英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熟悉风俗习惯等,促使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更好提升。但当前《英美概况》的教学大纲中的课程设置与培养就业岗位所需人才有差距、教学模式依旧以传统教学为主,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教学内容重难点设定存在不足及课程考核方式缺乏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英美概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大纲与就业岗位需求有差距。当前,高职院校英美概况的教学大纲由本校教师自主的编制。通过对数所高职院校教学大纲文稿调研,及对课程主讲教师和参编大纲老师的访谈,发现的教学大纲大都停留在课程内容层面的,未切实从高职人才培养层面,缺乏从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来规划教学大纲的总结构,与就业岗位要求存在差距。

许多学院在编制教学大纲时,把本教材所有章节一字不漏地罗列,大纲重视英美政治、经济体制、历史、宗教理论知识,缺乏从高职人才培养方向对教学内容重难点把控。以英美历史章节为例,教学大纲中把重要历史事件及各种历史典故作为重点、难点,课时分配8-10课时,占总课时的四分之一;而英美休闲文化和习俗的基本特征,仅分配4课时,蜻蜓点水提及。对于高职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与外贸业务相关的工作,就业岗位要求学生具备专业外贸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外商建立贸易往来,扎实专业外贸知识是关键,但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样会影响与外商进行谈判、洽谈、交流等活动,对外商的心理、语言等基本特征难以及时把握,易产生误解,给商业洽谈带来障碍。可见,以理论知识为主导的传统《英美概况》教学大纲,与就业岗位对高职学生所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存在差距。

2.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缺少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中,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过于注重教学内容教授,忽视课堂任务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学生难于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在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信息量大且课时严重不足,课程主讲教师往往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照本宣科,灌输式讲述课文;即使老师使用多媒体授课,课堂也是把相配套的课件播放给学生,学生疲于埋头记录,师生之间缺少对主题交流与互动,学生被动接受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调,过程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得学生的学习缺乏热一情和主动性。课堂教学学生往往出现对所学的知识印象一淡薄、记忆模糊的现象。许多学院《英美概况》课程教学过分地偏向于语言知识点的讲授,只重视政治、经济体制、历史、方面的知识;课堂教学缺少实际操练的活动机会,导致学生难于高效理解和巩固理论教学中知识,难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

3.课程考核缺乏实践环节。高职院校英美概况课程的考核形式是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分别占考核总成绩的40%和60%。平时成绩依据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学习态度及出勤率方面,平时成绩完全由老师的评定,主观性过于多,缺少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期末考试以笔试形式,内容侧重每章节理论客观题,以记忆性知识点居多,理解记忆内容如英美两国的基本地理常识,重大历史事件,基本政治体制,文学常识,基本礼仪。当前,英美概况课程的考核只是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实践环节考核,与就业岗位需求挂钩,考核内容就业岗位需求挂钩,缺失岗位相对应的技能和能力训练项目考核,无法体现课程与实践应用的密切联系性。

4.教师缺乏直接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和经历。《英美概况》课程内容涉及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信息量大而繁杂,主讲教师要全面和透彻地向学生讲授相关内容,自身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能力,更需要厚实的西方文化知识积累。但是由于大多数外语教师获得到国外学习、培训和生活的机会甚少,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对于有些内容老师也只能浅尝辄止,难于深入解释,学生的理解程度自然会相对较差。

三、结语

为切实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英美概况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应当按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来制定培养方案。加快《英美概况》教学改革,调整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课程教学要参插趣味性强、操作性强的教学实践活动。更新课程考核方式,从多角度来评测学生的学习状况。考核方式应采用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考核内容增加技能和能力相关的实践考核项目。高职院校应给教师提供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奕丽.《英美概况》教学改革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4,34(8).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2

新升本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新生力量,以升本为契机,除了发挥现有学科的专业优势,它们还不断加大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的建设力度,为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截止2011年,河南省内新升本院校在数量上已达38所。面对新一轮大学教学改革,新升本院校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还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与省内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新升本院校面临许多发展困境。其中,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英美概况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并在我省有代表性的新升本院校、英语专业的师生中进行问卷抽样调查,广泛收集有关该课程开设现状和效果信息。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大多数新升本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概况》课程建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导致了该课程对英语专业人才在文化素质方面的培养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因此新升本院校《英美概况》课的教学面临着急待改革的任务。 一、新升本院校《英美概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 《英美概况》是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英美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及其文化传统,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这门课信息量大,涉及面宽,内容纷杂,在教学中难免遇到困难。 其一,教师要上好这门课,除必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还必须对英美国家的情况有深入的了解,最好有在国外生活学习的经历,这样在上课时才能游刃有余。但目前大多数新升本院校的教师很难做到这点。 其二,新升本院校大都沿袭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生动地、大量地并多渠道地向学生传输信息,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往往感觉枯燥无味。学生在学习一年之后,对英美国家的整体印象仍然模糊不清,收效甚微。 2.课时量设置严重不足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本科四学年总课时要求压缩,一些新升本院校迫于为培养复合型人才而增加实用性知识课程的压力,不得不减少《英美概况》课程的课时量。几乎所有的本科院校的外语学院《英美概况》课只安排一学年,每周2学时,按一个学年36周教学时间计算,总课时约为72课时。除去考试复习,实际还不足72课时。另外大部分新升本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沿用了一般本科的课程设置,致使72课时全部用于文化知识和理论的讲解,没有专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践课。《英美概况》课时量的严重不足使得一些必要的教学环节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此外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着一些弊端,由于过分强调课程的理论性和教师的讲解,忽视了学习者的主动性以及对英美文化现象的理解分析能力,导致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欠缺,在语言实际交际中,不能准确地传达信息和接受信息。并致使理论与实践、学和用脱节,造成人流、物流和知识流的极大浪费,学生厌学,教师厌教。 3.教材存在不足 据笔者调查,新升本院校《英美概况》课使用的教材主要有:来安方编著的《英美概况》(大象出版社);朱永涛主编的《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高等教育出版社);张奎武主编的《英美概况》(吉林科学出版社);许鲁之主编的《新编英美概况》(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温洪瑞、李雪珍主编的《英美概况》(山东大学出版社);王恩铭主编的《英语国家概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这些教材的共同特点是“大而全”。其优点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方文化的窗户。 缺点是课文长、生词多、信息堆砌、内容覆盖面太大,反而让教师和学生“教学两难”,望而生畏。另外几乎所有新升本院校的《英美概况》课只安排一学年,时间短,内容多,备课量大,教师讲课只能蜻蜓点水,或只选其中几个章节讲,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同时在这个阶段,国际国内在文化教学、外语教学等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新的理论层出不穷,新的观点不断涌现,一本教材沿用十几年肯定不适合发展形势。 二、新升本院校《英美概况》课教学改革的措施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新升本院校在对传统本科院校教学模式进行借鉴的同时,要根据自身特点,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出既有扎实专业基础又合乎时代需要的合格外语人才。针对新升本院校《英美概况》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英美概况》课的改革措施。 1.改革教学内容 新编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具有较多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外,还要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的需要。”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首先要增加课时量。很明显,每周2个学时的课时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英美概况》课的教学需要,也无法满足社会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文化素质需求。要满足社会需求,改变这种现状,当务之急是增加《英美概况》的课时量。 新升本院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每周增加1~2个学时,作为语言文化实践课,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其次要根据《英美概况》课的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教材。新升本院校《英美概况》课的教材应该有别于传统本科院校,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当更具有针对性,以符合其培养目标。每种教材都有其局限性。 教师在选择教材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尽量选择内容新颖、丰富和紧跟时代节拍的教材。其次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时,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让学生有一个逐渐适应的学习过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补充课外内容或编写教材,对现有教材进行深化拓展,以适应学生将来考研和专业八级考试的需要。#p#分页标题#e# 新升本院校要根据专业的要求与特点,结合培养目标,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语言文化实践课的比重。教师可以增加关于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内容,并介绍一些交际技巧,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演练。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指导者、组织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 在实践课上,教师还可以组织有外教参与的英文情境剧表演、英语文化知识竞赛、英文诗歌朗诵赛和英文辩论赛等,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在“玩中学”。通过实践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获取僵化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灵活使用语言的技能。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新升本院校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中依旧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师偏重于对教材的讲解,忽视对课外内容的补充和课堂互动。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课本知识,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或与其他同学交流思想。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极大遏制,不能得到有效地发挥。一堂课结束,学生虽然记了一些笔记,但是对知识点的认识只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不能深入理解东西方差异,在语言运用方面的训练几乎为零。鉴于此,《英美概况》课的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 多媒体辅助《英美概况》课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情境设计,并利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置身于这种情景中。创设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对知识进行重建、改造和梳理,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比如在讲英美历史时,就可以播放《大国崛起》这样的纪录片,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对英美国家的历史、经济、文化和习俗有直观和感性的认识,随后还可以通过讨论和写影评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和巩固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认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在讲美国南北战争时,可以放映《乱世佳人》,通过观影,学生既可以了解美国内战的背景,又可以从女主人公的身上发现美国人所崇尚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爱情观。另外还可以根据影片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人生、体验美国文化、体验中西文化差异,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另外在讲到西方节日时,可以和中国节日联系在一起作对比研究,比如圣诞节和春节、情人节和七夕等。还可以在万圣节举办化妆舞会,在复活节进行滚彩蛋游戏。 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优美的英文歌曲,英文阅读书目,经典奥斯卡获奖影片,使学生全方位地接触英美文化,把学习当成一种游戏,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此外,教师还可以尝试研讨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前给学生布置讨论题。让他们利用课外时间去图书馆收集资料或上网查找信息,并将所搜集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制作成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然后由他们自己选出组长,由组长组织和带领大家进行讨论。在主题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机参与任何小组的讨论并进行指导。讨论结束后,各小组组长要进行汇报发言并辅以课件展示。 针对发言内容,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或质疑,小组组长和其成员要针对问题进行解答或辩论。最后,教师根据各组的发言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通过同学的提问和老师的点评,学生既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又能发现自己的差距,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比如在讲英国外交政策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英美两国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英美会有特殊的关系?”通过查找资料,学生就会发现两国的历史渊源和共同点,包括语言、文化、习俗、通婚、政治和经济利益。在课堂上,通过辩论和激烈的思想碰撞,学生就会对英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尝试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以指导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既打好语言基础和文化基础,又扩大视野,拓宽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革考核方式 大多数新升本院校在考核方式上依然沿用“一考定终身”的方法,只重视考核学生对知识和理论的掌握,不重视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核。这种方式显然已不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文化对教学的另一个影响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上。《英美概况》课宜采用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学期论文、课后作业和情景剧表演等几个方面。考试采取正规考试的形式,采用名词解释、填空、多项选择、简答等形式考察学生对以英美为主的几个讲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各方面的熟悉与掌握情况,以及考察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一些涉及所学国家问题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这种新的考核方式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这种新的外语教学体系和考核方式为培养学生成为英语专业水平高、同时又懂得如何恰当运用英语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三、结语 新升本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而言,其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培养目标和方法上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并进行有针对性、系统性地调查研究。《英美概况》课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重要课程,基于上述《英美概况》教学存在的问题,新升本院校进行《英美概况》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又首当其冲。面对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新的社会需求,从事《英美概况》课教学的老师也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培养合格的外语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p#分页标题#e#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3

关键词:语境;语境设置;英美概况

一、语境

一般来讲,语境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

二、语境设置的意义

巧妙生动的语境设置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尤其针对目前大学高年级学生缺课比较严重这一现象,增加原本比较枯燥的英美概况课一定的语境设置,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概况课的兴趣,把学生重新吸引回课堂。

三、语境的设置在英美概况课程中的应用

英美概况课主要是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多增加关于讲英语国家(主要为英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知识的了解,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英语技能。无论学生们学习哪门课程,最终他们选择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交际的双方各自不同的认知环境,也就是课程当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语境中的各个因素都可能影响交际双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从而关系到交际能否成功。因而在教学当中要多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交流的双方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PinkLa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名等等。这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因而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多增加对这方面词汇的语境设置,以期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英美国家的情况,并最终达到更好的交流的目的。(2)歧义问题。英语同汉语一样,存在着大量一词多意的现象,所以必须要在特定的语境当中,才能够了解这些词的含义,例如,hot这个既可以译成“热的”,还可以译成“辣的”,It’shottoday.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天气热,我们不能把它译成今天辣。当然除此之外,英语当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汇,如果稍微不注意在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错误。因而,在介绍的英美文化的部分,务必要给学生特别指明这一点。(3)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conceptual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meaning)和搭配意义(collocativemeaning)上。①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如:汉语中“爱人”一词是指自己的配偶(丈夫或妻子),而英语中“lover”一词则指情人(情夫或情妇)。汉语中的“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而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亲的兄、弟,也可以指母亲的兄、弟。:

类似的称谓用词还很多,像grandfather,grandmother,father-in-law,cousin等等。②内涵意义是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如: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类似的还有: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politics和“政治”,community和“社团”,propaganda和“宣传”,idealist和“唯心主义者”,liberalism和“自由主义者”,intellectual和“知识分子”,peasant和“农民”,boyfriend和“男朋友”,girlfriend和“女朋友”等等,其内涵意义都不能划上等号。③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挥金如土”在英语中应用“springuplikemushrooms(蘑菇)”,“asplentifulasblackberries(黑莓)”,“spendmoneylikewater(水)”。所以,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当中,要适当的增加关于这方面知识的介绍。

四、总结

语境的设置对英美概况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随时帮助学生营造英语语言环境。这种学习到的知识比死记硬背学到的东西更牢固。

参考文献:

[1]赫德利.在语境中教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何自然.语用学和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4

关键词: 《英美概况》 多媒体教学 教学现状 教学对策

一、引言

在国际化的趋势下,高素质的人才备受青睐。我国外语界日益重视外语教学的人文性和实用性,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主要英语国家概况》这门课程(A Survey of Major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以下简称概况)正是为了使学生熟悉英国和美国的风土人情民族性格及民族发展史,从而加深对主要英语语言国家的了解,开阔眼界,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但长期以来,概况的教学效果并不乐观。本文分析我院《英美概况》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及其原因,并从课程开设教材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以求提高教学水平,也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改善。

二、《英美概况》的教学现状

《英美概况》是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主干课。《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明确指出《英美概况》课应该开设在大二下学期,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但对该课程开设的周学时及讲解的先后顺序无具体规定。这给概况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给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开设课程创造了条件[1]。

(一)教学目标

概况的总体目标是:系统介绍英美加澳新等主要英语国家在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背景知识,尤其是有关这些国家的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基本文化事实和文化现象,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识别力和理解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在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并运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和成功的沟通。

(二)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的调查和了解,目前在我院概况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课程设置

我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英美概况》开设在大三上学期,每周两个学时。要在短短的一学期里讲完英美两个国家的所有章节是有难度的。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程进度很快,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结果导致学生“消化不良”;有的教师只选取部分章节详细讲解,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导致“营养不良”。另外,很多理工科的学生也很愿意了解英美文化,但却没机会系统学习。当前大学生知识性需求与投入不成比例的矛盾是教学中的一个难题。

2.教材选用

关于概况的教材很多,我院现在使用的有两个版本:重庆大学周宝娣主编的《主要英语国家概况》和来安方主编的《英美概况》。通过比较,我发现两者都着重介绍英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地理社会风土人情及历史,且先后顺序也一致。两者区别在于:宏观上,周版包括的国家更多,而且在章节后提供了练习题和课外学习网址,可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微观上,来安方版的语言更平实亲切,采取述评结合的方式介绍,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时而穿插一些趣事,很生动。我认为:学习概况既要从整体上系统把握两国的基本事实,又要具体了解一些文化现象。因此在备课时结合了两种教材的风格,先整体把握周版的内容,再有所偏重地选取教材中相关的内容作补充讲解。

3.教学模式

我通过访谈了解到:在目前的课堂中,教师仍处于核心地位。他们虽然花了很大心思备课,可仍有学生“不领情”,觉得空洞无味。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大量地生动地多感官刺激地向学生传输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学生往往对英美国家的整体印象淡薄和模糊。有的教师制作了精美详细的课件,可是讲解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学生仍觉得上课犹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我院教师虽然专业素质过硬,但实地考察经验不足。只有一名教师有过出国访学经验,多数教师在讲解时缺乏身临其境的感受,导致课堂不够生动和细腻。我认为《英美概况》是一门对教师要求很高的课程。除了有过硬的语言基本功外,还要对英美国家的情况了如指掌。最好有在国外学习生活的切身经历,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游刃有余,但是目前大多数教师很难做到这些。

4.教学手段

多媒体设备作为在《英美概况》中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但在使用现代化技术时,有些教师也遇到很多问题。比如:网络操作技术不够熟练选用网络素材不当过度发挥多媒体优势甚至让多媒体取代自己成为教学的控制者,使学生误以为《英美概况》课就等同于影视课。还有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内容落后,甚至出现明显的知识性错误。此外,学生缺乏课外的网络平台和自主学习平台,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和师生的交流讨论,教师也不能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

三、教学对策的探讨

为了解决目前我院《英美概况》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理论探讨。

(一)课程设置科学化

该课程应该面向全校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以适应国际化大趋势下国家对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另外,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很有必要延长课程的学习期限,可分别在大二下学期学习英国概况,大三上学期学习美国概况。这样学生可以形成“营养均衡”的知识体系。

(二)教材使用合理化

学生在语言基本功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等存在差距。因此在选用教材时要看具体对象,不能“一刀切”。基础扎实的学生可选用全英文的教材,基础薄弱的可采用中英文对照的版本,思维能力强的可引导其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对缺乏学习方法的学生则可以进行个别指导。

(三)教学模式最优化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尤其课件的制作要随着时事的变化而有所增减,这样学生所学才能更有实用价值。而且在选用网络素材时要结合课程和学生的认知要求,避免堆积大量音视频材料。此外,还要适当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为教学服务,实现教学手段的优化整合。

(四)师资水平国际化

《英美概况》这门课程需紧跟时展,关注世界局势。因此,教师必须勤于学习,掌握英美等西方国家各方面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修改课件内容。还要对本国的国情有所了解,以便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横向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学校应提供更多机会,让专业老师出国考察,亲自经历感受。只有这样,教学内容才会更有深度和感染力。

(五)教学方法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方法,还可通过邀请外籍教师举办专题讲座小组讨论知识竞答观看影片网络平台交流撰写课程论文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概况》具有时代性强教学量大学习时间短综合性强的特点。要教好这样一门知识型的课程,对教师要求很高,除了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还需对英美国家的情况了解甚多。教师还应该深入浅出,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广泛涉猎,提高学生英语的实际使用能力,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度识别力,以及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

参考文献:

[1]来安方.英美概况[M].大象出版社,1995.

[2]刘安洪.关于“英语国家概况”课教学的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4):86-89.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5

【关键词】项目教学 英语学习 英语授课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一、《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特点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点文化课程。

在英美文化概况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我先后使用了三本教材,分别是余志远主编的《英语国家概况》、朱永涛编著的《英美文化基础教程》和刘黛琳主编的《(致用英语系列教材)英语国家概况》。在这些教材的学习和使用中,我个人尝试了很多学习方法,通读整个课本内容,泛泛地了解相关的一些内容;分板块地整理相关的内容,有目的地学习相关内容;通过细化内容,重点了解部分内容等。这些学习的方法同时也对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备课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和梳理作用。

通过这几本教材的使用以及在教学中的经验,我深感使学生能有效地掌握英美文化,了解西方国家情况等知识,仅仅依靠老师上课填鸭式的灌输或者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目标如果仅仅是定位为通过考试是远远不够且毫无意义的。这门课程的重点应该是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增加英语国家及文化背景知识,提升英语学习能力,增强英语学习的兴趣。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自身能动性,是我们在教学中一直探索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项目教学特色

在我院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化概况》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中,我们也曾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大胆地进行尝试,把语言学习与项目教学模式进行了结合和尝试。所谓项目教学,即把学习内容根据不同的类别分为不同的版块,把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担一个版块任务,课下进行小组互助学习,总结相关内容,然后课上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和分享。

三、项目教学与《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的结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英美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话题,要了解的知识不仅多而且杂,因此如何分版块进行小组学习,如何分布主次,划分不同部分花费的时间量的问题也随之变得非常重要。我个人认为,在英美文化的学习中,如果按照国家分类,英国和美国是两个重点学习内容,因此,在版块设置中可以侧重这两个国家的内容学习。其中又以国家历史、文学及宗教问题为重点和难点。以英国为例,学生如果了解英国的国家历史、相关文学特点、宗教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及其所起的作用,那么英国这个国家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牢固的框架,为学生课下在相关方面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内容和项目教学结合的学习版块可以分列如下:

1.英国国家概况

在这个大板块下,可以再分出英国国家民族构成、英国历史、英国文学、宗教特色等几大板块,就每一个板块可以分给各个小组一个相关的任务,课下小组成员互相协作收集相关信息,最后整理成完整的报告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分享自己的板块内容和相关的知识。英国国家社会与文化的重点版块可以大致分为两大方向:历史与文学。通过历史与文学再细化小组项目内容,从而不仅了解了历史与文学,同时穿插了解了英国的宗教特色,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国这个古老国家的历史人文特色。

每个小组分到相关的任务后,就其内容进行小组学习和整理,然后课堂展示后,可以就他们整理的重点内容出三五个小题,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或者是简单题,这样可以帮助同学们回忆其中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帮助大家更加深刻地理解该小组的内容重点。

2.美国国家概况

美国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国家,但它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科学技术都遥遥领先,影响力也很大。然而许多同学对美国的了解都是从影视资料中来的,这些了解有些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因此美国国家概况的学习对同学们了解美国及美国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版块的划分上要注意把握大体方向。根据这一想法,美国国家的小组学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向和内容:美国历史,政治制度,美国文学等。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以及各小组的内容回顾及自我检测,学生对美国国家的情况会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打下基础。

3.对其他英语国家的简单了解

在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的学习中,重点学习了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后,学生对西方文化已经有了一个初步概况的了解,这为今后学习了解其他相关英语国家的情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这个课程不可能将所有的英语国家的情况逐一向学生介绍和学习,因此对主要国家和文化学习了解后,如果课时允许,可由教师指导分小组再做一些其他国家特色的小组项目学习活动,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6

关键词:《英语国家概况》;合作学习法;任务教学法

0 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和合作不断加强,现代社会对英语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根据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英语国家概况》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总体目标是:比较系统地介绍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主要英语国家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及其文化传统,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1 传统的《英语国家概况》课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英语国家概况》课的教学以传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作为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以知识灌输法为主,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从教学内容来看,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对文化的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介绍,忽视了对跨文化交际影响较大的深层文化因素,比如:一个民族的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仪式、解决问题方式等。其次,从文化本身的特性来看,文化是动态的,文化随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变换而发生变化。但传统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的是一成不变的事实性描述,缺乏对某一文化现象的历史起源及最新动态的描述。最后,从教学方式来看,以知识灌输法为主的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文化诧异的敏感性和识别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合作学习法和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英语国家概况》课应该如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教学从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将合作学习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结合来加以实现。合作学习法,又称协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共同完成教学活动。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或活动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语言教学的途径,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结合是指教师设计学习任务,指导并帮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协商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过程。

3 合作学习法和任务教学法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的应用

本研究将合作学习法和任务教学法应用于《英语国家概况》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演示活动。受试班级为华中农业大学外语系2005级商务英语3班和4班,共62名本科学生。具体的教学步骤如下:

3.1 教师设计选题

选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小组活动的进行。一般来说选题既要与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紧密联系,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笔者将整个小组活动命名为“文化万花筒”,为学生设计了各国民族服饰、特色美食、坐标建筑、传统节日、著名大学等选题。

3.2 学生组建小组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2-3个选题。教师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的兴趣,参考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将他们分成5-6人的小组。每个小组推选出组长一名,负责组内协调和与教师的沟通。

3.3 制作小组名片

由小组长主持,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本组的组名,口号,风格。每个组的全体成员合影,作为本组的封面照。根据统一的模板,每位组员分别制作自己的幻灯片,展现自我风采。小组长将组员的幻灯片汇总,制作成一个文件。制作小组名片有利于教师在短时间内熟悉、了解学生,同时可以激发学生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当乔丹遇上库尔尼科娃”,“Fistival”, “AT”等组名都极具个性。同时各小组也有了自己的定位,形成了本组独特的文化。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7

关键词:《英美文化概况》;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实用英语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1-0039-02

2007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要求》同时指出,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并创造条件,使那些英语起点水平较高、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达到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同时,在这一要求指引下,为了适应社会的更高要求和不同层次学生的自身需求,各高校纷纷出台相应课程改革措施,其中之一就是为更高层次的大学英语学生开设内容丰富的拓展课程。

一、关于《英美文化概况》课程

《英美文化概况》作为大学英语学习中的拓展课程,是欲成为实用性人才的英语专业学生们的必修课。虽然这门科目走进教学课堂的时间并不长,然而其强大的实用性和生命力,以及其受欢迎的程度都不容小觑。因为,这门课程以一位勇敢质疑并冲击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先驱”的身份来到英语课堂中,旨在打破“为语言而学语言”的传统语言学习模式,它的应运而生,不仅符合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目标,还深化了当今教育体制下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理念。《英美文化概况》的特色之处就在于其内涵盖的知识量很大,且所讲内容在以学习语言文化为目标的前提下,具有实用性强,交际性强的特点。此科目以国外文化特征、传统习俗、地理概况、经济发展情况、法律宗教、社会形态意识、思想特征,等等,为学习侧重点,并且对外国文学中的名篇有所涉及。例如,享有盛誉的黑人“战斗者”马丁·路德金的名篇《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其中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学过程并非充斥着“如何学好英语”的条条框框。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之外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的推动力,将语言学习更好地和文化学习融合起来。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语言学习者除良好扎实的口语技能外,还须拥有广阔的知识面和敏捷的思维,在将来翻译或与英语相关的工作中游刃有余,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因触碰民族敏感话题、脱离语境或国情而导致的问题。中国不需要哑巴英语,闭门造车的“标准英语”也已在时代洪流中被淘汰。

二、实用性英语人才培养策略

实用性英语人才绝不可以是“高分低能儿”,和“英语哑巴”。一定要能说、会说。除此之外,作为一名英语学习者,倘若能对西方文化有一个系统性的娴熟了解,必然会给其学习和将来的工作带来便利甚至优势。故而,培养实用英语人才首先要培养其口语能力,其次还应扩宽其知识面,并让其发现英语的美。

1.注重听、说、读、写、等四项实践能力

毋庸置疑,无论是英语或是其它外语,但凡是语言,则其能力必定是在听说读写等具体运用中提升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纸上得来终觉浅”等亘古名句都充分证明了时间的重要性,何况是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故而,在课程的分配上一定要具有合理性和侧重性。换而言之,应把听、说、读、写此四项能力作为授课的重点和练习的重点。

为了增强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学校可聘请外教,并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这样才能及时发现语法、句型以及发音方面的缺陷和问题,以及时纠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用“报听写”形式来锻炼学生的速记能力,或教师报中文,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外语翻译,然后挑选出翻译得最准确、语言最优美且恰当的稿子作为全班的学习榜样。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名师出高徒”这句名言充分说明教师是学生的直接引导人,教师的质量和自身专业素质、道德素质都会对学生的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决定着学生是否优秀。故而,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成为培养新型、实用型外语人才的重中之重。教师应多总结教学经验,可与其他教师以小组形式讨论,也可以笔记或日记形式来记录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和困惑,便于查缺补漏,不断加强专业化水平。并且,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政策的大力提倡,学生普遍喜欢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故而教师必须具备广阔的知识面,从而能在课堂中为学生引入更多源头活水般的相关课外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能有一个“预热”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翻阅书籍、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为自己充电,校方也可定时定批地组织教师培训,或邀请相关专家教授来校讲座,或指点。[1]

3.灵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具有多样性和趣味性,若能寓教于乐,则是上上之法则。过多以照本宣科的方式来强调理论,一定不能获得良好预期效果。首先,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必须多引入实例,并且,学校可利用黑板报和宣传栏的方式来构造良好校园环境,从而让学生耳濡目染地增强创新意识。在校庆活动或是节日晚会上,也可把培养创新意识作为主题融入到语言小品或舞台剧的表演当中,让学生在笑声和快乐中树立创新意识。[2]

4.让学生自主归纳知识

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形成学习的自觉性,从“要我学”转化蜕变成“我要学”,这也是目前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提倡重点,在此一笔带过。要做到授之以“渔”,就必须要教给学生自行整理知识的方法,对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作逐步培养。学生在下课后,脑子里满满的都是今天所学的所有知识和句型,想更好、更有层次地吸收知识,就必须对已学知识进行有序梳理,这样不仅让学生对教材有更一目了然的了解和认识,也能提高他们的总结概括能力,并有利于他们的考前复习。[3]

5.激发学生兴趣——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审美

审美教育是通过运用一定手法,使人拥有正确积极的审美观和正常的审美角度,是一种精神情趣上的培养。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提升人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倘若在英语课堂中融入审美教育,就一定能让学生转变对英语“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印象,让学生发现英语中的美。例如,教师可利用音频为学生播放一些著名诗歌作品或文化巨著选段,或给学生播放一些英文电影,让其感受纯正发音的精彩之处。或者,教师还可向学生展示花式英语,让学生看到这种别有一番风味的“书写方式”,从而让其从心底里感叹“英语不仅仅是苍白试卷上咄咄逼人的试题,居然是舞姿绚美的精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程度的不断提高,英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老百姓的身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英语,现在越来越多地可以在商店、网站和报纸杂志中找到。高校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英美国家文化的平台,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在生活中的作用。生活中的语言是最贴近文化本质的语言,也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元素。因此,让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从培养实用人才着手,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深入了解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平台,提高他们的文化意识和人文素养,从而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大学英语改革,可望最终达到培养实用性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2007.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8

关键词:英美文化;交互式教学;读与说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67-02

一、新世纪的英美文化教学

(一)演进中的交互式教学理念

交互式语言教学(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是当今越来越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的核心在于“交际”,将语言视为实现人际关系和进行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工具,H.Douglas Brown的主要原则是“自动性、内在动机、策略输入、面对风险、语言和文化的联系、交互性语言以及交际能力”,也即交互式的教学同时涉及了学生和教师两个角色的元素,师生通过语言交际和互动来完成课堂实践,传统的交互式教学理念只是要求一个教师与少数学生之间展开,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的日新月异,交互教学的课堂已经拓展到,人人交互,人机交互等多维的模式。作为语言学习主体的学生,即是交互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不仅应该和老师之间有互动的过程,还必须投入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游戏与竞赛的环境当中去。英语教学课堂搭建了一个人与人对话,人与人沟通的平台,更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有效利用,进行尽可能多的交流和互动。这一模式无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培养一定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还能够树立团队意识与合作观念,将语言学习有效性最大化。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必然联系

在二十世纪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英语教育必须紧跟步伐,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针对生源的特点,结合办学的条件,才能走出有特色的英语教学道路并取得相应的成效。英语教育并不满足于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是将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学习策略、文化交流广贯穿一致,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英美文化教学主要指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的教与学。从英美文化知识的功能角度看,可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种。知识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领域。这类知识常被称为事实文化和成就文化,关于此类知识的学习能让学生对英美文化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交际文化则侧重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一个民族的日常言语行为,包括问候、致谢、道歉、称呼语等;二是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委婉语、谦逊语、客套语、禁忌语等词语的运用。这种文化知识常被称为行为文化,是属于英语文化意识范围的知识,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对这种文化意识差异的理解是决定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是否顺利和成功的关键。英语学习者只有掌握好这两类英美国家文化知识,才能较好地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必需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

二、交互式英美文化课堂教学

既然西方文化的学习是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英美文化概况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十分值得探讨与研究。

(一)教学知识的输入与输出

早在20世纪80年代,Swain就已经提出仅仅依靠可理解输人还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而又流利地使用语言,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人,又需要产出可理解输出,而“输出驱动假设”则更进一步的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并认为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盲点以激发补充盲点的欲望,从教材教法各环节着手营造输出氛围,促使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输入的内容用英语表达。根据这一理念,将一门单纯英美文化概况课变成一门融“阅读”与“口语”为一体的课程,是可行、也是势在必行的一项改革。将阅读课程与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相结合,通过包括专有词汇、句式、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先关信息的学习,进行知识的“输入”,同时加以阅读技巧的训练,再通过训练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输出”,以提高口语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借助“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美概况”等相关教材作为阅读材料,结合阅读技巧,一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能提提高的训练,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英美国家及文化知识,实现知识的“输入”,再通过口语活动的方式,又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即实现知识的“输出”,从而实现“读”与“说”两种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吸收、消化,变为自己的信息点,从而从容输出的过程。

(二)交互式教学的读说策略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9

首先,《管理会计》的双语教学不仅在于英文授课,而主要目的在于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的先进理念,培养会计人员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所以,培养目标需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站在决策者的角度,借鉴西方企业的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这样学生在以后职业生涯中,才能具备相应的应用能力。其次,《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目标应是多元化、开放式的。在普通本科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中,《管理会计》的课程属性不同于《财务会计》等课程属性,其内容涉及范围广泛,使用的信息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具有主观倾向性,而且无强制性的规定准则。再加上双语教学中需引进原版教材,具有国际化视角和开放式的探索,使得该课程的目标设定应包含更多跨学科知识,更多元化。

二、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中逻辑及文化差异增加了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的难度。笔者使用的教材为DonR.Hanson编写的《ManagerialAccounting7e》,由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英文教材中对概念理论等的引出和本土教材有较大差异。传统中文教材先列出概念,后用例子说明。而英文教材则首先使用案例,在案例中总结特点,最后再引出概念。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会出现逻辑不清,概念模糊的情况。另外,该教材在每个章节都有情景案例,之后附有思考题,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的章节。但是,由于有些情景案例中带有典型美国企业文化及美国国情的因素,学生较为陌生,难以理解,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2英文教材任务考核量小,致使学生对理论掌握程度不深。本土教材中课后练习题偏重基础和理论,而英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以笔者使用的教材为例,难度由浅入深分为“Exercise-Problems-Man-agerialDecisionCase-ResearchAssignment”四个层次。优点在于学生在理论概念的练习之后,可以将所学知识加以思考,从而应用于实际的管理决策。但缺点在于理论类练习题比重较小,一个知识点往往只有一道相关题型,导致学生对理论概念掌握不够熟练,因而对后面的应用题型难以应对。如在作业成本法章节,虽该成本法目前在国内应用率不高,但考虑到其成本核算特点符合经济发展趋势,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亦需要对该成本法有开放式思考及在国内应用情况的探索。笔者在该章节的考核中使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注重对知识点的深入探索。但是由于学生本身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不深,导致分析不够深入,考核效果不甚理想。3语言的障碍。双语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双语授课及英文原版教材,但由于学生的英文能力有限,加之《管理会计》中涉及专有名词较多,很多内容学生很难理解透彻。从笔者做的调查结果来看,在课堂上使用英语讲解时学生出现听力障碍约占30%,而在教材课业的阅读中出现英文理解障碍约占60%之多。这两方面成为影响学生积极性以及实施开放型作业任务的主要障碍。如:在短期经营决策章节,教材引入大量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各类决策的前提条件及需考虑的因素,但由于案例中包含较多英文专有名词,影响学生阅读,导致最终的学习效果不如预期。而作业成本法章节的案例分析作业,也因为学生对英文原版的案例阅读困难而影响了作业效果。

三、思考及探索

1结合我国的实际需求和情况,使用具有我国特色的案例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首先,应与本土企业对国际化应用型人才要求相结合;通过笔者对一些企业的调查结果来看,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英文类财务处理能力的要求仅占10%,而对财务人员具有开阔的视野、国际化的思维要求占80%以上,由此可知,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英文的讲解和使用不应作为课程的主导,而要根据企业的实际要求,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及国际化的思维。另外,对于教材中一些具有文化差异的案例,可替换为学生熟知的本土案例,便于学生理解。2结合学生情况,转变考核方式,激发学习热情。保证双语教学效果的前提是要结合学生的英文水平。以笔者的学生为例,四级考试通过率达80%以上,说明学生的英文基础良好,对相对基础的阅读及作业任务可以完成。如上文提出,作业成本法章节使用案例分析的考核方式,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使用的案例材料为专业的英文学术论文。如能根据学生的英文水平,将其设置为讨论作业成本法在中国的应用情况探索的开放式论文,这样既降低英文阅读量,又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及应用。3采用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及考核方法。《管理会计》的双语教学,除国际化思维的养成及英文之外,引入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样重要。在讲授法的基础上,还可根据章节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及考核方法,使学生学到的不是“死知识”,而是将知识利用起来去思考去实践的能力。如,在库存管理章节,教材中体现了传统库存管理方法以及JIT准时制,可以针对这两个内容组织学生辩论,鼓励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培养明辨性思维。还有,在每章之前使用情景案例导入,应用案例讲解课堂内容;或根据案例,在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而对于后附的思考题,可要求学生课后总结答案作为复习。亦可另设开放性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研究,后将讨论及研究结果在课堂上进行讲授或者演讲,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导课堂,并随之进行讲评,以此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丰富双语教学的形式和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10

 

一、我国独立学院法律英语教学现状

 

独立学院在我国的创设始于2000年前后,初期的运作形式基本就是模仿母体院校,聘请母体院校教师完成教学工作,这让大多数独立学院的法律英语教学在建院之初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是这种办学方式日渐显露出它的问题和弊端。首先,法律英语从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到教学方法,均照搬母体学校,没有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忽略了独立学院学生的法学理论和英文水平都弱于母体学校学生的情况;多数学校仍将法律英语看做一门孤立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单一的教学手段,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仅不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反而觉得该课程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其次,学生的定位模棱两可。独立学院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仍然是母体院校的“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没有以独立学院自身的“实用型”目标为出发点制定培养计划,导致学生法学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同时在法律背景下运用英语的能力也较弱。再次,面对就业市场时,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比如目前出现的“助理法官”、“助理检察官”、“涉外律师助理”,其专业水平、工作性质处于“法官”、“检察官”、“律师”与开展事务性工作的“书记员”、“办案秘书”之间,要求就职者较强的实践能力,而我们很多学生却连基本的标准都达不到,有的甚至还比不上高职高专培养的“事务性”学生的水平。[1] 此外,多数学生学习法律英语的目的仅仅是通过考试,修满学分,“精英明法”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

 

二、法律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必要性和难点

 

(一)法律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培养实用型法律人才的必要

 

独立学院法律英语课程必须紧扣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要满足21世纪高素质、厚基础专门人才的培养规格要求,在精深上不断扩大知识面,体现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的重大转变。[2]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独立学院只是象征性的开设一门法律英语课,课时量也仅在30学时左右。许多学生修完此课如同未学,英美法律知识依然知之甚少,法律文献借助词典仍不能阅读,外国专家的法律讲座听不懂,更不用说用英文草拟法律文书、参与涉外谈判甚至最终走出国门了。[3]能否将大学英语、法律英语以及法学专业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一个科学的法律英语教学模式,涵盖法学课程、英语语言课程、综合技能训练课程,协调专业与语言的关系、法律与英语的关系,凸显教学模式的科学性、严谨性,是实现独立学院法律+英语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二)法律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难点

 

难点一,法律英语长期缺少应有的重视。法学家一心研究法学而不关心语言学,语言学家一心咬文嚼字而不知法律为何物。真正能用一两门外语进行法律教学和研究的法学家寥若晨星,能把语言学理论运用于立法、法律解释和法律研究的语言学家屈指可数。[4]同时, 即便是开设该课程的独立学院,也很少从法律英语与涉外法律人才之关系的战略高度对该课程予以重视,缺乏足够的教学课时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法学专业学生由于畏难情绪(对满篇英语文章看不懂、不愿看)以及课程开设时间(一般在第七学期)与就业、考研冲突,很难将注意力放到法律英语学习当中。

 

难点二,对法律英语教学和研究还有待加强。总体而言,独立学院对法律英语教学的研究还很薄弱,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和评估标准不明确,至今没有法律英语课程统一的教学大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基本没有法律英语专业教育背景的教师从事教学;教材的选用都是依靠教师的个人经验;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笔、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多是哑巴外语,满足不了实用型法律人才的社会需求。独立学院的法律英语课程教学和研究的这些薄弱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三、法律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的思考

 

(一)根据独立学院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法律英语课程群

 

独立学院应围绕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树立“大法律英语”的概念,以科学的课程设计促进学生法律英语知识、能力结构的系统化。法律英语教学应贯穿四年大学始终,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阅读课程:包括外国法律概况、英美主要部门法、国际经贸法律、中国涉外经贸法律等。外国法律概况和英美主要部门法可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延续至二年级整个学年,有了第一学期对我国民法学、法理学、宪法学等内容的掌握,通过中外法律的比较,使学生对外国法律尤其是英美法系的法律制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学习状况利用二年级整学年逐步深化英美部门法的教学;国际经贸法律和中国涉外经贸法律,由于其内容偏向实务性,宜放在三年级开设,教学应以中外法律的关联和实际案例的解决为重点。当然,上述课程应选用全英文教材,教师授课的语言也应遵循“结合英语—半英文、半汉语—全英文”的模式,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以英语阅读、理解、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翻译课程:包括法律英语语言特点、法律英语的中英互译技巧、法庭口译等。法律英语语言特点学习是法律英语学习的基础内容,可将其放在一年级第一学期,与大学英语教学同步开展。如此,不仅能在入学之初就让学生认识到法律英语的学习与大学英语同等重要,激发学生对法律英语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还能以两门课程互动的形式,为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学习打好基础,取得双赢。法律英语的中英互译技巧以书面翻译为主要内容,分为上下两册,利用二年级两个学期的充足课时,与阅读课程同步,以阅读辅助翻译,以翻译促进阅读,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为三年级开设的法庭口译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写作课程:包括英文合同写作、其他法律文书写作等。与前述课程相比,英文合同及其他法律文书写作的实用性最强,宜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此时,学生有了扎实的基础英语功底(多数学生具备了大学英语4级甚至6级水平),结合前段学习对于法律英语语言特点、专业术语、法律语言规范表达形式的掌握,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英文法律文书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当能够得心应手。

 

(二)选编规范性、实用型教材

 

难易适中、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教材,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及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摒弃以往所使用的以“法律英语”冠名的“编写目的和对象不明,内容面面俱到,实则空泛,不成体系”[5]的各类教材,笔者建议针对不同课程,分门别类,选择不同的教材。如对于外国法律概况、英美主要部门法等阅读课程可选用何家弘的《法律英语》;就翻译课程而言,可选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英语法律文本的语言特点与翻译》及(美)爱德华兹著《法庭口译实务》;就写作课程而言,选用《法律英语:中英双语法律文书中的句法歧义》、《法律英语:中英双语法律文书制作(第二版)([美]陶博》等教材;此外,法律辞书也是重要的教学工具书,笔者以多年教学经验推荐法律出版社的《英汉法律词典》。同时,独立学院也应考虑组织本学院教师或聘请语言界和法学界专家,面向本院教学对象,编写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法律英语系列教材。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相较于法学专业课程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法律英语的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者既要有广博的法学知识,又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因此,独立学院应当建立一支专业的法律英语教师队伍。首先,教师梯队建设。应在现有大学英语教师及法学专业教师基础上,通过联合培养、进修等方式,提高和改善师资力量与学历层次;招聘年轻优秀的法律英语专业硕士或博士,扩大教师队伍;另外聘请其他高等院校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法律英语专业教学科研人员以及外资所的法律专家,形成一个职称、学历、学缘、年龄合理的人才梯队。其次,鼓励法律专业教师与大学英语教师合作,参加国内外访问研修、参与学术会议,共同开展法律英语教学的课题研究;参加各类法律英语教学研讨班,如国家教育部和司法部针对高等院校的法律英语师资进行的定期轮训,为法律英语教学模式创新培养强大的后备力量。再次,在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高校法律教师队伍中,有极少数这样的教师,他们英语专业本科毕业,后获得法学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有的还具有英美法进修经历。他们具备扎实的英语基本功,有的甚至拥有丰富的大学英语教学经验,同时又有广博的法律知识,因而是最理想的法律英语师资。独立学院应重视此类师资人才,充分利用其双学科背景,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给予支持,使之成为教改研究的主导力量。

 

(四)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

 

考核评价是有系统、有步骤地测量、描述受教育者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并据此判定是否达到所期望的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法律英语教学的考核评价主要是针对教学对象“双高”目标实现情况的评价。所谓的“双高”是指对学生法律基本功的要求高,对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要求高。[6]考核标准的建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考核评估人员的选择,根据专业英语社会需求理论,考核的参加者除了课程讲授者及讲授对象以外,应有法官、律师等社会代表参加;其二,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能力评估(重在涉外法律交际能力的评估)、课程内容评估、教学方法评估、教学总体目标评估等;其三,考核形式,可分为教材教法分析(如教师公开课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诊断性测试(如阅读、翻译课程考试)、评估者对教学双方的评价(如学生、教师间的互评)以及教学成果综合性检查(如会见、咨询、起草文件中的许多基本技能的测试)等。

 

四、法律英语教学方法创新与拓展

 

法律英语是应用型和功能型英语,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因此,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转变。

 

(一)判例教学法

 

判例教学法,又称哈佛教学法,是指运用具体案件分析基本的法律概念和原则,将法律专业理论与实际案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基本方式是问答式或讨论式,其目标是训练学生的职业技巧和技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掌握广泛的法律知识和规则。课堂教学应当选择真实、典型案例,它们是曾经确立过或影响过某一重要法律理论和原则的案例。课堂上,教师采取对话、讨论的方法,通过向学生提问,不断揭露对方回答问题中的矛盾,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同时要注意,判例教学法只有层层深入才能揭示案件事实与法律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了避免蜻蜓点水式的效果,教师在讲授前应将案例资料发给学生,并提供广泛的参考文献目录,让其预习、思考,课堂的分析才能便于学生吸收、消化;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其随时提问;课后留些相关案例让学生课下分析、讨论,以提交论文或报告形式作为教师对学生课堂讨论、分析结论的检测。

 

(二)多媒体教学法

 

在法律英语的教学中,独立学院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首先,根据课程特点,依托学院网站建立法律英语课程网页并开设学习论坛,建设一个方便学生自学的资料库,引导学生在线交流讨论,并指定若干名教师轮流在线指导;鼓励学生辅助教师搜集、翻译、上传资料,既丰富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其次,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运用录音、录像材料和设备,让学生通过听、看、译获取相关的法律知识,同时又锻炼了英语技能。

 

(三)实训教学法

 

提高法律英语应用水平,必须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并重。在时间安排上,实训教学宜安排在第六学期结束前的一个月与第七学期开学前的暑假,以“小学期”形式开展。这一时期,学生已基本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初步形成法律专业理论知识的框架,此时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全面运用所学理论,可以切实提高专业实训的质量。在场所安排上,以传统实训场所为主,主要是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和律所等单位;考虑到法律英语课程的语言特点,应注重拓宽实训渠道,把目光扩展到与法律、英语有关的部门,如涉外仲裁委员会、外资律师事务所、外资企业的法律部门等。在对实训过程的管理上,学院应加强与实训单位的沟通、联络,指派法律英语授课教师作为实训导师进行检查、监督,配合实训单位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同时对学生实训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