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标准十篇

时间:2023-04-02 19:43:40

法规标准

法规标准篇1

2月1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有关条款的决定》,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目进行了调整。其中,删除淘汰类“落后生产工艺装备”中“直接接触饮料和食品的聚氯乙烯(PVC)包装制品”,删除“落后产品”中“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意味着这两种产品可以重新入市。

该决定将于5月1日起施行。

《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

2月18日,商务部和环境保护部联合了《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要求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合作活动中应当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了解并遵守东道国与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营的项目,应当依照东道国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请当地政府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许可;应当强化企业的环境、健康和生产安全管理;应当按照东道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建设和运行污染防治设施,开展污染防治工作,废气、废水、固体废物或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应当符合东道国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正式公布

2月2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公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涉及战略新兴产业7个行业、24个重点发展方向下的125个子方向,共3100余项细分的产品和服务。其中,新材料产业中,包括多个与印刷包装行业相关的产品,如高品质有机颜料、立德粉、新型油墨、新型膜材料、低碳型和环境友好型包装材料等。

《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施行

2月1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了《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自之日起施行。《办法》要求:获得低碳产品认证的产品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应当在获证产品或者其最小销售包装上加贴、印刷、模压低碳产品认证标志;可以在获证产品广告、产品介绍等宣传材料上印制低碳产品认证标志,并可以按照比例放大或者缩小,但不得变形。

《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适用行业目录(2013年版)》正式

2月21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告,正式公布《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适用行业目录(2013年版)》。《目录》列出了25个小类行业,与2011年的目录相比,减少了油墨及类似产品制造、颜料制造、肥皂及合成洗涤剂制造、化学药品制剂制造等13个小类。

《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3月1日起正式施行

3月1日,由环境保护部制定的《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正式施行。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应当依照《办法》规定,申请办理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领取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环境管理登记证(有效期三年)。进出口列入中国严格限制进出口的危险化学品目录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应当事先向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办理危险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登记,凭相关证件到海关办理验放手续。

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应当于每年1月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年度报告,向公众公布上一年度生产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品种、危害特性、相关污染物排放及事故信息、污染防控措施等情况;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还应当公布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及其特征污染物的释放与转移信息和监测结果。

工信部公布《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第四批)》

2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第四批)》。该推荐目录是结合工业、通信业节能减排工作实际,经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推荐、专家评审及公示,最终评选产生的。目录中包括印刷包装行业相关的电机、工业锅炉、压缩机等机电设备和产品,企业对此应加以关注。

《国家药包材标准汇编(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3月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网站上公布了《国家药包材标准汇编(草案)》,并公开征求意见。该草案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司组织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包装材料与药用辅料检定所完成,按照玻璃类、金属类、塑料类、橡胶类、预灌封组合件、其他类、方法类几大类,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2006年的129个药包材标准进行了重新整理、勘误、修订和汇编,旨在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药包材标准,统一各项检验方法及技术要求,提高和完善我国药包材的质量标准。

法规标准篇2

[关键词]法规标准;汽车企业标准法规智库系统;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050-02

引言

1.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国内汽车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企业通过OA系统、PDM系统的建设,不仅提高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同时也为汽车企业标注法规智库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技术积累及物质基础1。

2.狭义的标准文献指按规定程序制订,经公认权威机构(主管机关)批准的一整套在特定范围(领域)内必须执行的规格、规则、技术要求等规范性文献,简称标准。广义的标准文献指与标准化工作有关的一切文献,包括标准形成过程中的各种档案、宣传推广标准的手册及其他出版物、揭示报道标准文献信息的目录、索引等。2

3.法规在新产品概念提出阶段主要应用于预测进入当时市场的准入要求。对所涉及到的产品的型号、规格、术语等进行规范统一,规范制图标准数据格式等。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制定必要的工程规范和材料规范等。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主要应用于对制造工艺的规范、对过程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的设计等。3

4.法规在汽车产品设计研发、试验认证与合规工作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随着当前车辆产品在设计、开发、制造、试验、认证等环节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如何在第一时间响应法规标准变化,并针对企业的需求对相关汽车标准法规信息进行系统化、标准化的管理是当前汽车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数据资源中心通过系统建设将法规资源进行整合,提升用户体验,增加法规标准资源的附加值,能够通过资源与系统工具的有机结合,为汽车企业在标准法规管理方面提供更多服务。

基于此,数据资源中心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开发 “法规智库”系y,整合相关资源,建立企业自身的标准法规数据库资源与系统化应用工具,为汽车企业提供标准法规信息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提升企业法规应对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1 企业法规管理现状

2000年汽车法规标准管主要采用人工整理、录入法规标准的法规标准文件资料。2000年-2008年随着汽车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人们可以对法规标准在系统中进行简单的增加、删除、修改、查找。2009以后汽车企业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企业法规标准的管理主要存在介入过多、数据筛选困难,牵扯精力大,不能及时更新汽车法规、政策动态信息等问题。

2 企业标准法规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

数据资源中心通过系统建设将法规资源进行整合,提升用户体验,增加法规标准资源的附加值,能够通过资源与系统工具的有机结合,为汽车企业在标准法规管理方面提供更多服务。标准法规信息系统是根据 GB/T 15496、GB/T 15497、GB/T 15498 系列标准4,5,6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要求的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基于此,数据资源中心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开发 “法规智库”系统,整合相关资源,建立企业自身的标准法规数据库资源与系统化应用工具,为汽车企业提供标准法规信息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提升企业法规应对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法规智库系统针对企业法规管理混乱,人工介入过多,数据筛选困难,工作效率低下,可追溯性极差等的现状,实现法规标准信息化管理、查询及产品的关联分析,法规解读流程电子化、规范化,协助企业建立车型与标准法规之间的联系,实现车型历史认证与标准法规关联,实现对需整改车型的检索。法规智库系统使企业对于法规与标准查询、储存、提交、应用等一系列操作变得规范,有效。(见图1)

法规智库系统采用B/S结构设计,采用远程布置服务器及本地布置服务器可选的运行模式,每个企业登陆自身账户不仅可实现对自身本企业数据信息的管理而且可以从云端实时追踪获取国内外法规动态信息。法规智库系统架构如图3-2所示。

3 法规智库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法规智库系统采用B/S系统结构,在服务器端以Web网站的形式存在,数据可以在Web服务器上,也可以在专门的数据服务器上。法规智库系统具有方便的管理功能和使用功能。

法规智库系统主要分为云端法规库、本地数据库、决策分析、配置管理、任务管理五大模块。

3.1 云端法规库

云端法规库模块由数据资源中心维护,该模块主要实现法规标注动态信息的更新、法规标准的维护、更新;试验报告与产品的查询与下载。

云端法规模块包含有三部分,一是试验报告和产品的查询与下载,企业可以查询和下载本企业上过公告的产品以及试验报告。二是云端法规标准的查找、同步,企业可以从云端查找所需的法规标准并同步到本地。三是国内外法规态信息,企业可以实时查看追踪国内外法规标准动态信息,为应对法规标准的变化做准备。国内外标准法规动态信息会涉及到历史法规的修订、增加以及最新法规的征求意见稿等内容。同时此模块还包括法规执行的预警功能,即在法规及将生效前的一段时间,针对新车型和历史车型分别进行预警。

3.2 本地数据库

本地数据库管理模块包含有对于企业本地的产品信息库的管理、试验项目库的管理、法规标准库的管理、试验报告库的管理、企业证书管理以及标准法规的完整解读流程跟踪。

法规标准库的管理能够实现企业对于法规标准的维护、增加和查询;试验项目库企业可根据需求进行相关认证检测项目的维护,试验报告库管理实现企业对于本企业相关产品进行认证实验的报告进行管理,产品库能够实现企业自身产品的管理,及产品与标准法规、检验项目和试验报告的关联关系;解读流程跟踪,企业可以针对相关法规进行法规模块划分、指派相关部门解读、收集解读信息、发送研发部门进行法规应对,实现各部门之间所执行标准的有效性和协调一致性。

3.3 决策分析

决策分析模块主要功能是能够实现产品合规决策分析,其中包含有标准的决策分析和试验决策分析,标准法规合规决策分析能够实现根据产品信息实现法规信息的自动识别及导出功能,实现产品与法规的关联关系,强检标准变化影响的历史车型查询。试验决策分析能够实现车企产品、法规及试验项目三者的关联关系;通过与型式认证系统的关联,针对公告强检项目能够自动生成检验方案,判定产品实验视同。决策分析法规变更联络书能够实现将法规变更信息进行企业内部推送功能。强检标准变化后,关联出强制性检验项目,筛选受此标准影响的历史车型。

3.4 配置管理

系统配置管理模块包含有系统基础数据和业务基础数据管理两个功能,系统基础数据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是能够实现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用户及不同角色的数据管理;业务基础数据管理主要功能是能够实现法规、试验项目、车型信息等具体配置参数的管理功能。

3.5 任务管理

任务管理模块包含待办任务和已办任务模块,企业不同用户可以查看待办任务,并进行处理同时也可以查看已办任务。

法规智库系统采用B/S系统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系统维护、开发升级简单。由于采用B/S构架,系统开发、维护等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集中在服务器端完成的。当系统需要升级或者增加新需求时,只需要在服务器端部署、更新软件即可,这样大大减轻了异地维护、升级企业系统的的成本。

2.系统性能好,由于B/S架构具有异地浏览、信息采集灵活的优势。法规智库系统对时间、系统、地点的依赖性弱,只要企业用户可以联网就可以使用系统的任一种功能,进行汽车相关标准法规的检索和认证应用。

4 结语

法规智库系统通过云端资源和本地资源两大部分,来满足企业的共性与个性需求。云端资源中包含法规标准库、试验报告库、试验项目库、最新的法规政策动态以及企业产品库来满足用户的共性需求,同时云端的资源可以同步到企业本地。本地资源通过解读文件、企业标准、证书、决策分析等来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法规智库系统通过云端和本地全方位立体化建设企业法规管理平台,打通企业汽车产品设计、制造、试验等环节法规标准准确、快速解读、以及法规标准的及时下发。

参考文献

[1] 李恩海.基于信息化的汽车企业标准管理[J].汽车工艺c材料,2012年,11期:66

[2] 苏玲.汽车企业的标准文献信息化建设[J].大众标准化,2011,11期:54

[3] 孙惠.标准和技术法规在汽车产品开发中的作用和地位[J].中国标准化,2004,09期

[4] GBT 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要求[S]

[5] GBT 15497-2003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S]

[6] GBT 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 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S]

GBT 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要求

法规标准篇3

[论文关键词]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刑法规制;非法占有目的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日渐增加。由于中国金融体系尚未完成改革转型, 民营企业难以得到正规金融渠道支持, 不得不从合法融资渠道之外获得资金。其中从社会公众手中募集资金的就构成了所谓的非法集资。非法集资,指单位或个人违反法律、法规有关集资的规定,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的行为。集资以承诺回报为前提,但所承诺的回报不具有确定性。在现今的刑事追诉领域,争议较大的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的认定。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的刑法界定

法规标准篇4

关键词: 半导体工业 建筑法规 工业标准 NFPA标准

本文主要告知读者影响半导体工业最新的法规与标准最新的变革,我们将涵盖典型的法规、工业标准、国家防火协会(NFPA)标准和最近火灾试验的发展情形。一个晶圆厂的单位面积建造成本不断创新高。从过去20年来发生第一个火灾案例至今,最近五年内的灾例尤其重要。除了近几年远东地区两个洁净室被大火烧毁外,所有被摧毁的仍不是现在洁净室所关心的话题。大部分新的FAB有装设基本的洒水系统来保护,过去也常不定期发生小火,也很快复原。虽然今天火灾很少发生,但损失都高达数千万元。复原时间越来越长,商机中断损失也快速增加。最小的火灾会中断作业,导致人员疏散。被烟污染的洁净室,可预见必须清洗人员逃生时所穿的服装;也必须清理被烟所污染的零件和设备;并需重新稳定和校正大部分的机台,这些工作都需花数天来完成。因此有相当多的火灾法规与标准应用在高度管理的半导体工业,并不令人惊讶。最近很多法规与标准的变革对新FAB的建造和已运转的新旧FAB产生冲击,这些更新版本有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国际指引(SEMI);S14“半导体制造设备风险评估与削减安全指引”;S2第14节设备火灾防护;NFAP 318洁净室保护标准-2000年版;被提议新的NFPA建筑法规;FM测试协议4910;UL测试协议2360和SEMATECH ESHC006计划 #98123623A报告。以下依序介绍之:NFPA建筑法规

NFPA人员将发展一致性的建筑法规当作他们所有一致性法规和标准的一部份,将在2002年发表一个推荐结构的法规(a Proposed Structural Code)。美国佛罗里达州Reedy Greek Improvement行政区提供他们的EPCOT建筑法规来协助NFPA发展,过程中会采纳很多专家的意见,也会和AGA(American Gas Association)、IAMO(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lumbing and Mechanical Officials)、WFCA(the Western Fire Chiefs Association)合作。

NFPA 318标准

从1992年发表至今,2000年版已于2000年5月17日NFPA年度会议经由会员投票通过和接受,以下是更新的重要条文:

在标准里并不打算限制新的工业技术和功能性替代方法。

2-1.2.5节 假如硅甲烷分配区离建筑物的距离符合规定,使用自动洒水系统(Automatic Sprinkler)保护该区是可被接受的。

2-1.2.6节 没有可燃物构造的Plenum、Interstitial和Attics空间里,Fire Sprinkler可免装设。附录另外提供如在上述空间发现所列举的可燃性材质,需装设自动洒水系统。

2-1.2.9.2节 机台连接风管处如使用金属或是认证过的材质,此处可以免设Fire Sprinkler.

3-1.2节 在补充空气处理器(MAU)和循环空气处理单元(RAU)需装设UL900等级I的过滤网(Filters),例外,如依照2-3节在最后一个过滤器的下游装设侦烟器时,可使用UL900等级II的过滤网(Filters)。

3-3.4节 风管贯穿防火结构,在防火墙两侧的防火结构延伸距离,选择六呎或两倍管径中较大者。

3-5-5节 烟排放系统的设计是很复杂的过程,需根据洁净室本身布局和可容忍的火灾大小及仔细地整合空气处理系统与排气系统。

6-4.2节 提供在一个抽气的密闭空间内硅甲烷的平均浓度图,及通过限流孔的硅甲烷流量对照表。

6-6.2节 每当容许制程兼容性时,次大气压渗杂气体系统应可用来取代高压钢瓶易燃性气体系统。

7-1.7节 在大量的硅甲烷(Bulk Silane)设置时,每一管状槽车需有CG4形式的泄压阀。

8-4.1和8-4.2节 使用独立电子式水加热器和电子式加热化学池(Bath)需要有接地失效断路器,温度控制器,低液位侦测器,过热侦测器等保护装置。

8-5节机台应为不可燃。例外1包含所有小零件;例外2经表列可以接受的材质,可不使用内部火灾侦测与抑制系统;例外3允许使用像火灾洒水或侦测和抑制的其它控制方法。

FM 4910洁净室材质易燃性测试协议

材质火灾危害评估的指引,系利用三个小尺寸实验和一个大尺寸确认实验。小尺寸实验装置包含火灾产物收集器和资料估算设备,这些实验有点燃实验、火焰传播实验、燃烧实验。

根据三个小尺寸实验可求得每一个材料下述指标值:

1.火焰传播指标(Fire Propagation Index,FPI):代表材料表面火焰传播容易与困难度,FPI值小于等于6表示为非传播材料。

2.烟产生指标(Smoke Development Index,SDI):此指标是FPI与烟产生率相乘的结果,代表火焰传播期间预期烟的释放率,SDI小于等于0.4表示烟产生量受限制。

可上网fmglobal.com查询FM4910认证材质。

FMRC全尺寸Wet Bench火灾实验

采用PVDF、CPVC、PVC(白)、PVC(灰)四种聚合物的材质来做全尺寸实验,PVDF、CPVC为FM 4910认证的材料,PVC(白)通过火焰传播测试但没有通过烟产生限制测试,商用PVC(灰)不满足FM 4910的要求。结果显示非4910的聚合物会比4910的聚合物多产生7~10倍的烟灰。

其中,中尺寸平行板的火灾实验可以得到全尺寸实验同等级的测试结果,且经费较节省。

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UL)

UL发展一套以Cone Calorimeter为基础的测试方法可以是FM 4910的另一种选择,UL 2360构造半导体机台的塑料的可燃性特征测试协议,塑料材料被分成限制传播“等级1”和“等级2”及自我传播“等级3”,定义如下:

等级1:物质燃烧且限制火焰传播,FPI小于等于4;平行板实验火焰传播距离小于等于4呎。

等级2:物质燃烧且限制火焰传播,FPI小于6;平行板实验火焰传播距离小于8呎。

等级3:物质燃烧且传播火焰,FPI小于12;在测试的前10分钟内平行板实验最大火焰传播距离小于8呎。

SEMATECH ESHC006计划,#98123623A报告

针对一般Wet Bench使用的塑料材质(PP,FRPP,PVC)和非火焰传播材质(CPVC,ECTFE,PVDF),提出其与制程化学品的兼容性测试协议,“ Wet Bench塑料材质制程兼容性参数”报告已于1998年12月30日发表。三种工业标准测试方法用来决定下面三个参数:

1. Outgassing参数:从加热的样品中去除有机化合物

2. Leaching参数:藉由UPW和ozonated UPW过滤离子、元素和所有碳氧化合物。

3. Extraction参数:藉由五种一般使用制程化学品来抽出元素。

此协议可供未来采购新机台指引的一部份,参考其构成材质与制程化学品的兼容性。可上网sematech.org下载此份报告。

SEMI S14

半导体制造设备火灾风险评估与削减安全指引,其主要目的是创造一份因火灾引起设备风险评估报告且允许功能性替代方法来降低和削减这些风险危害。此指引并不适用来评估机台外部的起火源也不是用来保护人们。火灾风险评估应由有资格的团体(Qualified Party)来执行。

基本上火灾风险因子有三:燃料、起火源、氧化剂,降低或移除任何一个因子会降低设备整体火灾风险。总结S14,1)提供正式的方法来评估各种潜在火灾危害和其风险;2)提供一标准分类的方法和告知使用者风险;3)也提供风险降低或削减方法的一些最小要求。

法规标准篇5

关键词:档案鉴定标准;档案法规;标准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我国档案鉴定理论也逐渐形成了。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是否对档案鉴定标准和法规起到足够的重视呢?这是档案标准化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接下来我们就来进行详细的分析。

1 档案鉴定的价值和实践状况

1.1 档案鉴定工作的顺利开展最重要的就是要确立统一的鉴定标准,这也是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应该统一立档归档的材料,各单位的文书或者是相关部门必须进行统一的整理,并且要在规定时间内交到档案管理部门。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各单位并没有对档案管理工作起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将档案按照规定立档归档,而是笼统的将档案交由管理部门,再由档案管理部门进行整理。

但是由于一些单位人员有限,所以负责档案管理的人员数量较少,而且也不是专业人才,这就大大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也降低了档案鉴定的标准。所以我们必须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水平,这是十分重要的。

1.2 要想确保档案鉴定的价值,只依靠单一的移交鉴定是不够的。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利用价值问题进行了统一的讨论,并且达成了共识,认为档案应该存储有用的历史文献,而档案室就是保存历史文献的重要场所。档案的最大价值是能够被人们所利用。

档案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不仅仅扮演着档案管理者的角色,也是档案内容的鉴定者。只有通过科学的鉴定,档案的价值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而档案管理人员就是确保档案价值的重要主体。我认为,既然有用性是档案的重要属性,那么在鉴定过程中就要重视档案的利用价值。

2 在实践过程中档案鉴定标准的具体应用

现在,我国还没有制定出一套统一的档案鉴定标准。在国际理论体系上我国的档案鉴定理论还尚处于发展阶段。但是,随着近几年我国大量到期档案进馆的需要,我国对档案鉴定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这就激发了档案界对档案鉴定理论的讨论与建设。从而促进了我国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

2.1 根据我国《档案法》第十五条规定:“鉴定档案保存价值的原则、保管期限的标准及销毁档案的程序和办法,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禁止擅自销毁档案。”在这一规定中提到制定国家档案鉴定方法和程序的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那么这个部门具体指的是哪一个呢?它隶属于哪一级的管理部门呢?由于各个级别的行政管理部门对待档案价值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所以在制定档案鉴定标准和程序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我们所制定的档案标准在档案鉴定应用过程中,能否真的符合档案价值鉴定的原则呢?

首先,我们对档案鉴定标准由谁来制定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档案鉴定标准应由国家最高管理部门通过调研档案生产者及利用者对档案鉴定标准的认识,制定出基础性的鉴定标准,具体工作的标准再由具体工作的档案部门进行制定。国家档案局制定标准指导档案鉴定工作才更具权威性,由立法机关将档案鉴定标准作为一项重要条款纳入《档案法》巾。档案鉴定标准不应“各自为政”来制定,否则,对档案鉴定工作不能起到促进作用,还会使一些单位和个人“钻空子”,使一些需要保存进馆的档案材料被遗弃。因此,由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出鉴定标准规范,再由利用单位根据规范进行标准制定,从而避免档案鉴定中档案材料的遗漏与不足。

2.2 档案鉴定标准的制定,对档案鉴定工作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但我国的档案鉴定标准还有待完善。在这里,可借鉴国外经验来完善我国的档案鉴定标准。

档案鉴定标准通常分为理论性标准、技术性标准。我国档案学界结合国情提出相对价值标准。这些众多的标准,对档案鉴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在三次档案鉴定过程中,不同的档案材料归属可以采用不同的鉴定标准。首次在档案形成部门需要采用来源鉴定标准及职能鉴定论将档案材料进行整理、分类鉴定。二次鉴定可采用宏观职能鉴定标准、效益标准。归档后的档案材料虽然还没有组卷,但已经是经过来源鉴定了的档案材料。这些材料,就需要有档案人员根据档案管理规范对其进行二次鉴定。这次鉴定的主要原则,就是区分档案材料的职能及效益功能,使不同类型的档案得到细化并使其产生效益功能。再次档案鉴定,可利用我国档案学界结合国情提出的相对价值标准进行鉴定。这些鉴定理论的应用,对我国的档案价值鉴定标准制定能够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本次档案鉴定的目的是移交档案进馆,通常是由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作出部署,由档案馆提出进馆案卷质量要求,再由档案室具体组织人员做好进馆鉴定和整理工作。本着从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的原则,鉴定应用“全面、历史、发展”的眼光在承认文件的价值取决于档案客体属性及其满足利用者需要程度的前提下,适当分析全宗和全宗群内档案的完整程度,从全宗和全宗群范围内来观察档案被保存的状况。通常情况下,全宗和全宗群档案的完整程度越高、绝对数量越多,每一份文件的价值就相对越低,反之,则越高。

3 建立健全法规与制度确保档案鉴定工作顺利进行

3.1 国外一些国家,档案鉴定工作依照一定的制度有组织地进行。档案鉴定理论是全社会档案工作发展至今的近现代历史产物,档案管理的属性取决于档案法规和制度的保障。

在我国,档案鉴定工作基本上是按照《档案法》第十五条之规定,以“各自为政”的形式对档案进行鉴定,没有一个完整的法规及制度。笔者认为,档案鉴定与移交档案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两个工作流程。然而,国家档案局在制定移交档案规范时,忽视了档案鉴定工作。近年来,各级档案部门逐渐认识到档案鉴定的重要性大于档案整理。

在国外,建立档案鉴定组织来实施档案鉴定工作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在我国,档案鉴定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应按照我国的国情,建立我国自己的制度及管理模式,成立专门的档案鉴定管理委员会,组织指导全国的档案鉴定工作。

3.2 健全档案鉴定制度保障,不但需要有档案鉴定机构,还更需要法律法规的健全。要想使档案鉴定工作在一个合理的法制环境中建立健全,与档案立法、档案执法分不开。档案鉴定人员的业务培训、档案鉴定合法与否,以及档案鉴定标准的实施,都需要有制度和法规的保障。对于那些重大的科学考察、大型基础建设项目的档案鉴定,也应该有一个具有实用性的鉴定标准和制度,原因是,形成档案材料的不只是文书档案。我国的档案品种繁多,制定鉴定的标准也应该与之相匹配。总之,加强档案法制建设是促进各项档案事业发展的基础,更是档案鉴定工作的有力保障。

结语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知道,档案价值鉴定既离不开档案材料,也离不开档案鉴定理论标准,更离不开档案法规与制度的保障。这“三者合一”才是奠定档案鉴定价值的基础。档案价值鉴定中,档案标准与档案法规的关系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法规标准篇6

关键词: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 C35文献标识码: A

1技术法规的内涵

①技术法规的概念

技术法规是规定强制执行的产品特性或与其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包括适用的管理规定在内的文件。该文件还可包括或专门关于适用于产品、工艺或生产方法的专门术语、符号、标志或标签要求。技术法规一般是指规定强制执行的产品特性或其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包括适用的管理规定)的文件,以及规定适用于产品、工艺或生产方法的专门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的文件。这些文件可以是国家法律、法规、规章,也可以是其它的规范性文件,以及经政府授权由非政府组织制定的技术规范、指南、准则等。

在建筑领域,建筑技术法规的定义一般是以 1984 年联合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委员会的《建筑法规术语及其定义》中的定义为准:建筑技术法规是一种法定权力机构所接受的约束性文件,它由技术性规定和涉及技术性规定的文件组成,其中还包括一些适用的管理性条款。

建筑技术法规一般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在政府管辖范围内强制执行,为保障建设领域中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卫生、环境等,能满足统一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而作的、符合特定的工作程序和要求的规定,它依靠或影响现行的自愿采用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

②技术法规的特点

1)工程建设技术法规具有强制性的特征。工程建设技术法规规定的都是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和安全、人体健康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节约、技术进步的推动等国家基本经济政策实现的内容。纳入技术法规的内容都要严格贯彻执行,违反或不执行时要进行处罚。

2)工程建设技术法规具有技术和管理的综合性特征。工程建设技术法规既包括技术的要求也包括管理的要求,因此具有综合性。

3)工程建设技术法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编制工程建设技术法规时,一般是以功能为基础或者是以目标为基础来进行编制的,目标和功能部分措辞比较稳定,一般不需要修改,而技术的性能和方法性条款一般需要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及时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技术法规又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4)工程建设技术法规具有约束范围广的特征。由定义可以看出,工程建设技术法规不仅对建筑产品特性或工艺涉及质量、安全、环境保护、卫生等方面做出了技术性的规定,还对适用于产品的相关过程或生产方法以及一些适用的管理性规定做出了约束。

5)工程建设技术法规具有表现形式多样性的特征。工程建设技术法规不仅包括国家法律,还包括政府法令、部门规章等强制性文件。

2技术标准的内涵

①技术标准的概念

技术标准是基于协商一致,被公认标准化机构批准的,为了通用或反复使用为目的的,为产品或其加工和生产方法提供规则、导则或特性的非强制性技术文件,是重复性的技术事项在一定范围内的统一规定。在建筑领域,工程建设技术标准是由政府建设管理部门授权专门的标准化组织或机构制定的,专门针对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安装、验收和管理活动的技术性文件。一般包括强制性的和非强制性的技术要求,并由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实施。

②技术标准的特点

1)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具有较强的生产属性。工程建设技术标准是关于建筑产品生产过程的技术规定,按照技术规定的方法或规范来组织生产,可以保证建设产品的质量,并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从而降低工程的安全生产成本,提高安全生产效益。因此,它具有较强的生产属性。

2)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可操作性。工程建设技术技术标准是通过国内专家学者验证后的技术条文,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产物,并符合技术先进的原则。同时,它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技术的作用,保证建设活动的安全、高效的运行。因此,它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可操作性。

3)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具有很强的经济性。工程建设技术标准是一套规范的生产方式,它不仅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且能够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经济性。

3建筑安全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的互动关系

3.1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的区别

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法律效力上不同。技术法规是强制执行的,而技术标准一般是推荐执行的,只有当被技术法规引用后才具有强制性。

②制定机构不同。技术法规一般是由政府部门制定和,而技术标准一般是政府授权委托相关社会组织机构来制定和。

③制定批准程序不同。技术法规的制定必须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一旦通过就成为法律文件应无条件执行。技术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是广泛参与和协商一致,最后投票表决通过,通过后仍然可以不执行。

3.2技术标准对技术法规的功能补充

①有利于弥补立法不足,协助法规规范市场。工程建设法规属于法律的层面,对于技术的要求不可能做出详细的规定,而工程技术标准正好可以起到补充的作用,它是一种规范性的陈述文件,里面对于技术的要求比较详细具体,可以协助法规规范市场的秩序。

②有利于工程建设技术法规目标的实现。工程建设技术法规是企业建设活动的工作准则,可以规范市场的行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有一套建设活动的标准来进行明确的规定,因此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就是为了保证建筑产品质量和安全的一个度,它可以用来保证技术法规目标的实现。

③有利于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工程建设技术法规是由政府来进行管理的,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是由市场中的相关学会和协会来进行制定和管理的。在工程技术标准的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是推荐和资源采用原则,这样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各个省可以选择符合自己地区要求的标准进行管理。这样可以减少政府统一管理带来的弊病,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

3.3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的互动关系 工程建设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存在三种互动关系:

①良性互动

当工程建设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呈良性互动关系时,两者是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工程建设技术法规可以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的实施;另一方面,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可以对工程建设技术法规的行政手段进行补充,充分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

②中性互动

当工程建设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呈中性互动关系时,两者是混淆不清的关系。一方面,工建设技术标准在推广新技术、保证职业健康与安全、保护环境等方面做了强制性的规定,促进了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两者功能划分不够明晰,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措施进行了强制的实施,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也难以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利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在工程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对于一些需要强制执行的技术要求又没有进行强制实施落实,难免会影响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不利于建筑业的良性发展。

③恶性互动

当工程建设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呈恶性互动关系时,两者是各自独立的关系。一方面,如果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的制定缺乏开放性和透明度,那么很多技术规定将缺乏科学性和适用性将不能达到保证职业健康安全的目的。另一方面,如果工程建设技术法规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要求,那么强制实施时,就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阻碍社会的发展步伐。此外,技术法规制定得不好,也会对技术标准的实施和技术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参考文献:

[1] 谢娴莉,李孟徽.中英建筑技术法规和标准的编制与管理的对比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法规标准篇7

农村财务“双代管”工作

规范标准及考核办法

根据《二五年农村工作综合考核办法》要求,为提高农村财务“双代管”工作质量,规范业务规程,细化量化考核标准,制定本办法。一、业务规范标准

1、各村每月结账后,将“现金收支及代管月报表”报乡镇(街道)经管站,做到账表相符,由经管站汇总,于下月的15日前报市经管局。

2、经管站在银行、信用社存款,必须设存款账分户登记,并使用凭证记账式存取结算手续,严禁使用存折、存单。

3、村收入现金(含借款)后,在上交经管站代管处理账务时,必须同时登记现金账(一收一支)不得走捷径记转账。

4、村在支回代管资金后,必须先入现金账(借方),再登记开支业务,不得走捷径记转账。

5、村账要设立“代管资金”科目与经管站对应登记,不得将代管资金含在“现金”科目中。存取必须使用凭证记账方式结算,不得使用存折。

6、村从库存现金或支回未用的代管资金中上交代管资金,必须在月报表中注明(用“”标注)。

7、现金开支必须有正式原始凭证,不得以村自开现金支出单让经手人签字的方式取得原始凭证。

8、编制记账凭证和登记现金账时按以下顺序:现金收入、上交代管、支回代管、现金开支。

9、对已发生的现金垫付业务,采取纳入账内管理的办法,即原始单据及时入账,同时给垫付人开借据,待集体有资金时凭借据支款。

10、现金账及“代管资金”科目年初转账时只转一个余额,不得再转相应的发生额。

11、现金账及“代管资金”科目每月要结有“月计”和“累计”。

12、库存现金实行限额管理,限额由经管站根据各村情况确定为300元-1000元,超限额的要及时上交代管。

二、考核办法

1、账簿代管按乡镇(街道)实际代管的村数占总村数的比例计算代管率进行考核。

2、资金代管,按账面代管率和业务规范标准进行考核。

3、业务规范标准,按项目考核到村,以分数量化到乡镇(街办)。

4、乡镇(街道)各村汇总的账面资金代管率(实际上交代管资金占应上交代管资金的比例)抵降业务规范标准折扣百分点(每分抵降0.1个百分点)后为实际资金代管率。

5、考核情况每月一通报。

三、业务规范考核扣分标准

1、乡镇经管站不按时上报“现金收支及代管月报表”(汇总表)的,每拖一天扣2分,附表每少一个村扣0.1分。村账表不符的每村扣5分,镇与村表与表不符的每村扣10分。

2、经管站在银信部门存款,不设存款账分户登记的扣20分,存取手续不按要求的扣20分。

3、村收入现金上交代管不同时登记现金账的每村扣2分。

4、村支回代管资金不入现金账,直接记开支科目的每村扣2分。

5、村不设“代管资金”科目或用存折办理存取手续的每村扣2分。

6、村从库存现金或支回未用代管资金中上交代管,不在月报表中注明的每村扣5分。

7、使用村开据的现金支出单作原始凭证的每村扣2分。

8、村编制记账凭证和登记现金账时,不按规定顺序的每村扣2分。

9、村发生垫付业务不按规定处理,导致“本月无业务”的每村扣5分。

10、现金账和“代管资金”科目年初不按规定转账的每村扣2分。

11、现金账和“代管资金”科目不按月结记“月计”、“累计”的每村扣2分。

12、库存现金超限额的(按现金帐余额),根据超额大小,每村扣1-3分。

法规标准篇8

一、国际规则中少年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

联合国通过国际规则,确立了少年司法保护的一系列基本原则:[2]

(一)强调少年幸福原则

对少年幸福的促进是由《北京规则》明确提出并在其他法律文件中也有所体现。《儿童权利公约》明确所有由公共或私人的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机关或立法机构来实行的有关儿童的行动,首要是为了满足儿童最大的利益。《联合国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规则》规定少年司法系统应致力于保护儿童权利和安全,提升儿童身心健康。

(二)相称原则

《北京规则》明确提出对少年犯的审判和处理,不仅要与犯罪的情节相称,而且要与少年和社会的需要相适应;建立独立的少年司法制度,包括独立的司法机构、司法人员和司法程序,以避免少年因为年龄和心理脆弱,在受到惩罚的过程中,受到不利影响。《儿童权利公约》明确缔约国应致力于推动设立特别法律、程序、机关和机构,以专门适用于被指控违反刑法的儿童。其他两部国际规则也强调了这一原则。

(三)保护少年权利的原则

《北京规则》明确在诉讼中要保障少年假定无罪的指控需通知本人、沉默、聘任律师、父母或监护人在场、对抗证据等权利。在所有阶段尊重少年儿童隐私,避免进一步的损害。《儿童权利公约》全面设置了少年生存权、保护权、发展权、参考权和被推定无罪权。被剥夺自由少年在被指控过程中享有告知权、法律援助权、沉默权、保护隐私权等。《联合国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规则》对此也予以明示。

(四)开放性司法原则

《北京规则》明确进入监狱对于少年总是最后一个手段,而且应该是尽可能短的时间。看管、监护和监督,缓刑、社区服务、罚款、补偿和赔偿,参加集体辅导和类似活动,寄养或其他教育设施都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监禁。《儿童权利公约》也明确了对儿童的逮捕、拘留和监禁应当是最后的措施。《联合国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规则》明示对少年的拘留应当尽可能保持开放性完全不存在或很少警备,以确保少年最大程度与外界接触。

(五)减少法律干预原则

在少年司法制度中应遵循谦虚原则,社会各阶层均参与,实行综合管理。《北京规则》提出采取积极措施,调动一切可能的社会资源,在少年司法中减少法律干预。《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表明成功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整个社会都需要努力。预防战略的重心应促进全部儿童和青少年的交融,家庭、社区、伙伴、学校、职业培训、司法系统以及各种自愿机构需通力合作。

二、国际规则标准下中国少年司法制度的缺失

立法方面,我国已有一系列法律保护少年司法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少年刑事案件作了特别规定;[3]司法方面,执法单位通过司法解释保障司法过程中少年的保护。在教育、感化、挽救原则的指导下,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少年司法保护制度。根据国际规则的规定,当前我国少年司法制度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缺少全面性

对于实施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我国已经注意在司法过程中予以一定程度的特殊保护。但对于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其他违法行为,法律没有明确具体的矫正部门和矫正方法,而是一般性地规定由未成年人父母、监护人、学校教育,导致大量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在流动人口中少年司法保护存在一定的困境:大量的未成年人犯罪由于人口流动而得不到有效监管,更谈不及少年司法保护;人口的流动导致对违法犯罪的少年难以适用家庭、社区帮助、缓刑等开放性司法保护措施,作为最后手段的监禁在流动人口少年中大量采用。

(二)缺少适应性

相称原则要求少年司法有别于成年人,对少年的行为做出司法反应前要对少年的个人情况进行调查,以利于做出相适应的司法决定。我国法律仅明确办理未成年人案件弹性调查制度,没有建立强制调查制度,不利于对少年做出与其个体情况相适应的司法反应。同时,没有独立的少年司法机构和专业的司法人员,少年法庭具体办案人员缺乏相关的医疗、心理、教育和社会学专业知识。我国少年司法仍处于浅层次的状态,没有真正做到少年司法的个性化与人性化。

(三)缺少充分性

首先,一些少年司法保护的法律,缺乏可操作性。《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人的司法程序有特别规定,但这些规定原则性过强,具体操作时容易留于形式。其次,有些法律规定了未成年人的权利,但没有提供相应的法律责任。例如法律规定在判决前,媒体网络不得泄露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但是如何处罚违反上述规定的有关单位,却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最后,有些国际规则确立的少年司法保护原则,我国法律还没有规定,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少年司法中的沉默权。

(四)缺少开放性

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处理主要有治安处罚、强制戒毒、社会帮教、工读教育,刑事处罚等不同形式。各种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不同程度上,剥夺或限制未成年人的自由,导致少年司法保护缺少开放性。工读学校本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少年矫正机构,但由于其严格的管理制度,接受教育的未成年人受到严格的自由限制,与外界处于实际隔离状态。

(五)缺少综合性

虽然我国已经提出了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综合治理的方法,但是法律保护仍然是我国少年保护的主要形式,其中刑事法律保护更是占了主要地位,应当由家庭、社会、帮教组织承担的少年保护工作,更多地近于空置状态。即使在司法保护的现行制度中,除了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其他非司法组织在少年司法保护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没有建立起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机制。

三、国际规则标准下中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完善

在总结各国经验的基础上,联合国提出了少年司法保护的国际规则,引导并促进了各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发展。与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具体制度构建过程当中,也应当根据这些原则,创建与我国国情相符的少年司法制度。

(一)谙熟少年司法国际规则的内容,深化国际化的少年司法保护理念

对于少年司法保护国际规则的内容和要求,我国负有少年司法保护职责的各个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尤其是基层部门及工作人员需要深刻了解、准确体会相关少年司法的国际规则,有利于更好地达成对少年的保护。借鉴国际社会的成功经验,以国际规则为指导,建立起与各国能够交流与互补的国际化少年司法保护制度,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司法保护水平,促进少年幸福的实现。

(二)制定统一法律,从立法上保障建立与少年相称的司法保护制度

中国已经有了一系列的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少年司法制度,但是这些规定散见于多部法律之中,没有对少年司法的实体、程序和执行法等问题作出统一的规定。完成我国少年司法制度与国际规则的交融,吸收我国现有少年司法制度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制定统一的少年司法制度法律。微观上可以对于国际规则标准下少年权利的缺失与不足作出弥补,促进我国少年司法保护制度的具体建设;宏观上可以为少年司法提供法律保护,明确少年保护与社会治安的关系,既保护少年的权益,也不损害社会利益,实现少年保护与社会利益的一致。

(三)落实各项具体制度建设,保护少年司法中各项权利的实现

就目前中国的现实情况而言,较为可行的是加大少年司法保护中具体的制度建设。第一,可以考虑建立区别于成年人的、符合少年身心特点的违法犯罪案件强制调查制度。实践中,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工作要么省略,要么留于形式、调查不充分。强制调查有利于对未成年人犯罪作详细、具体的分析,从而作出个性化的裁决。第二,深化我国少年污点取消制度。对于受过刑事处罚的少年,我国目前实行附条件的记录制度。在未成年人人身危险性明显下降的情况下,不以未成年人的刑罚高低为前提条件,建立起更广泛的取消少年刑事污点制度,对犯罪的少年以宽容信任之态,促进其悔改与回归。[4]第三,建立少年司法保护专业人员资格制度。加强对少年司法人员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实现少年司法保护专业化。

(四)加大少年处遇的开放程度,采取多元化的司法保护措施,促进少年回归社会

在我国少年司法措施,有显著的限制和剥夺人身自由的特点,处遇的开放程度不能满足国际少年司法规则的要求。在现有的中国少年司法制度下,提高少年处遇的开放性可以增大工读学校的开放程度,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在少年保护中的作用,放宽少年减刑和假释的适用条件。在各种保护措施创立和发展中,一方面要结合我国的情况,创立和发展多种开放性司法保护措施;另一方面也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可行性经验,[5]从而建立起符合少年司法国际规则要求的多种开放性处遇形式。

(五)加强社会力量在少年保护中的作用,加大司法外保护的力度,促进少年司法保护的综合化

根据国际规则的要求,降低法律在少年司法保护中适用的比例,扩大社会教育,以预防为主,减少司法干预。净化社会总体环境,增强对网吧、酒吧、KTV等场所的管理,加大对吸毒、**、等违法行为的处置,减少不良环境的诱因。加强对少年不良及违法犯罪行为的综合治理,加强家庭、学校、社区、各级基层组织在少年保护中的作用,尤其要加大对流动人口中少年的保护。坚持司法在少年保护中的最后使用原则。对于少年违法犯罪行为,要首先考虑运用法律之外的手段予以救治,重视非司法组织的作用。

四、结语

当前对于频发的少年各种不良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严重危害性,我国社会各界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许多人将其认为是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忽略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及有可能在未来进一步恶化的危险性,缺少建立全面少年司法制度的认知。在尊重自身传统和国情的前提下,依据少年司法的国际规则,参考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创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少年司法制度,不仅是对违法少年的惩戒、教育和挽救,也是对守法的被害人(包括被伤害的未成年人)的安抚和保护。

注释:

[1]校园暴力在我国时有发生,违法与犯罪交织,且多数事件未进入司法程序追究法律责任,加上目前缺少统一的事件报告、统计制度,导致难以了解我国校园暴力发生的真实情况。从2013年-2015年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校园暴力刑事案件中抽取100多件典型案件样本表明,校园暴力犯罪案件涉及的罪名相对集中。针对人身的暴力伤害比例最高,抽查样本涉及的159名未成年被告人中,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被告人占35%;已满16不满18周岁的被告人占65%。

[2]到目前为止,集中体现对少年儿童保护和司法制度方面的国际规则主要有:《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又称《北京规则》))、《儿童权利公约》、《联合国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规则》和《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又称《利雅得准则》)四部法律文件,这些法律文件提出了有关少年司法制度方面的一些国际性的基本原则。

[3]这些法律主要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法规标准篇9

关键词 新闻出版标准 新闻出版法规 协调发展

郝婷,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发行学博士生。

新闻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即通过法规对标准的引用实现“标准为法规提供技术支撑,法规促进标准的实施与发展”,其实质体现的是政府规制与市场机制作用的协同发展,这对于新闻出版行业在经济、贸易以及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协调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应把握一定的原则、适度干预市场,通过法规引用的标准成为法规的一部分,并被赋予强制属性,因此要分清哪些标准可被强制使用,法规对标准的采用不能干扰到推荐性标准自身的市场调节功能和资源配置优势。新闻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须遵循市场配置的内在要求,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和立足点,法规引用标准只能促进、补充和有利于市场配置基础作用的有效发挥,不能代替市场的效率和功能,只有这样,两者的协调发展才能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才能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一致的新闻出版标准与法规协调发展体系。

一、新闻出版标准化工作与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回顾

1. 新闻出版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世纪末,我国新闻出版标准化工作主要围绕纸质的书、报、刊等传统出版物展开,形式上表现为从政府的“决定”“规定”到正规的标准文本,对于国际标准通常采用“拿来主义”。[1]尽管如此,我国新闻出版标准化工作发展迅速,1984年在出版业内成立了第一家专业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出版物格式分技术委员会,简称“七分会”或“出版物格式标委会”。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闻出版标准化工作走上正规化。随后又于1991年成立了全国印刷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4年新闻出版总署将出版物格式标委会秘书处由新闻出版总署科技司移交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5年成立全国出版物发行标委会,2007年成立全国新闻出版信息标委会,新闻出版标准化工作范围涵盖出版、印刷、发行、信息化领域等环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我国新闻出版标准化工作将重点转移到数字出版领域。

根据《标准化法》,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又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我国新闻出版标准均为推荐性标准。新闻出版行业的4个标委会均归口于新闻出版总署,但采取招标方式设立的各秘书处归属于不同的单位,其运作机制也不一致。我国新闻出版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由于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惯性,标准制定不是以市场导向为前提,标准制订过程中公开性不足、企业参与不足,导致标准水平普遍偏低,市场适应性不强;二是我国新闻出版标准多是自上而下贯彻执行,从行业内部产生即以市场经济主体企业作为标准制订和实施主体的情况较少,标准化运作不符合市场经济的特点,导致大量标准得不到有效实施;三是新闻出版标委会在实践中地位偏低,不具有充分的权力负责制订和实施标准工作,标委会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导向管理职能不清晰且运作效率低下,没有真正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2. 新闻出版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重视新闻出版法制建设。1990年6月,在京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新闻出版法制会议,会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出版法制建设的发展方向,应尽快建立以宪法为依据,以新闻法、出版法和著作权法为主体的新闻出版法律体系,坚决贯彻执行已颁布的新闻出版法规,使我国的出版事业逐步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轨道,随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行政法规和规章,新闻出版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法规体系日趋完善,且已相对成熟。

我国新闻出版法律法规从法律层级上讲,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规章、法律解释等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从规范的对象上讲,包括了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及互联网等不同介质的出版物,也包括从出版、复制到发行等不同的环节。关于出版活动的行政法规主要是由国务院制定与批准的、进行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大部分称“条例”;关于出版活动的行政规章主要是由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等制定颁布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都出台了很多规范出版活动的地方性法规,数量庞大,对规范我国出版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法律解释的目的是使法律更有效地为国家利益服务,权威的法律解释可成为执法的依据。

3. 新闻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现状

我国新闻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互动关系,如新闻出版国家标准《出版物发行术语》里的概念,被新闻出版法规《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引用;在《图书出版管理规定》等法规的配套实施下,《中国标准书号》ISBN在行业内就发挥了极大作用。然而,由于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惯性,一方面标准制定不是以市场导向为前提,导致我国新闻出版标准的市场适应性很弱;另一方面新闻出版法规在制定过程中也存在公开性不足现象,加之具有严格而复杂的制修订程序,导致部分法规存在可操作性不强、市场适应力较弱等问题,也没有认识到标准化成果具有的技术先进性和市场灵活性可弥补立法不足,协助法规规范市场的作用,从而导致新闻出版标准与法规之间的协调不畅,虽也有一定的互动,但远没有达到良性互动关系。

二、新闻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应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我国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都是在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建立起来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新闻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要能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并建立起两者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就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1. 新闻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现代市场经济不是一种完全自发的、自由的市场经济,国家对市场的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已成为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成分。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有市场主体和客体之分。市场行为的客体(市场上经营和交换的商品和服务等)主要依靠标准来规范,标准作为一种推荐使用的技术规范之所以在市场经济国家产生,是由于市场的需要,出于减少无谓消耗经济上的考虑,[2]以保证市场上流通的商品、服务、管理等符合质量、安全、卫生、环保和能效等要求。而法律法规主要用来调整国家在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市场行为主体产生的各种经济关系,因此标准和法律法规是管理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两种必备手段,两者在一定范围和领域内是相互依存和支持的。新闻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即新闻出版法规对标准的引用,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为主体和客体相互运作的分工协同管理,这样做一方面能促进推荐性标准更好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法规的可操作性和市场适应性。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确立的条件下,需建立新闻出版标准与法规的良性互动关系和协调发展体系,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促进新闻出版产业的经济建设。

2. 新闻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应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市场+政府”的混合经济,即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或立足点;同时又因市场作用的局限性,政府必须进行调控和干预,[3]为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但政府在进行市场经济干预时,并不是方式越直接越好、力度越大越好,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所说的,“政府的失败既可能是由于它们做得太少,也可能是由于它们做得太多”,[4]因此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政府干预方式以及把干预控制在必要的限度内。原ISO标准化原理委员会主席桑德斯也指出:“关于国家标准以法律形式强制实施的必要性,应根据该标准的性质、社会工业化程度、现行的法律和客观形势等情况慎重地加以考虑。”[5]因此新闻出版法规对标准的引用,需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两者的协调发展不能否定或替代推荐性标准的市场机制作用,须将引用推荐性标准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要让企业能够根据商品和服务市场价格的变动和要求,决定和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标准,通过提高产业链上企业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实现充分的市场竞争,进而促进新闻出版业的产业升级。

3. 新闻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需兼顾公平与效率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主要解决效率问题,而政府行为则要侧重于解决社会公平问题。法规是政府介入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方式,主要是为行业发展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而标准是以市场机制为立足点进行社会资源配置,主要是为提高行业在生产、交换、流通等环节的生产效率。市场经济的有效性依赖于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秩序,而健全的市场竞争秩序要靠市场运行过程中的行为规则和制度来建立和维护。经济学认为:“在完全竞争环境下,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形成的均衡价格,能够引导社会资源实现有效配置,使两种产品对于任何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任何两种生产要素对任何两种产品生产的技术替代率都相等,从而达到任何资源的再配置都已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处境变坏的同时,使一些人的处境变好,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6]对于新闻出版行业而言,标准与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主要解决了推荐性标准市场机制调节过程中所产生的市场效率损失,比如,由于中国标准书号的不规范使用而造成的“一号多书”现象泛滥、每年造成的人工成本消耗巨大等导致行业低效率的生产或消费,为推荐性标准能够实现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最优,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平台,通过两者的协同管理机制实现协调发展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三、社会主体市场经济下新闻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协调发展的建议

1. 新闻出版标准化工作机制方面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标准化工作,需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新闻出版标准化工作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使之更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一,要实施开放策略,使得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和其他相关行业协会,能够在标准化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从市场发展的角度看,新闻出版标准应先有企业标准,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行业标准,最后成为国家标准,这样的标准制订活动切合市场,能真正起到推动企业与行业发展的作用。但市场化的标准制订需要考虑其制订环境,就是对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要求很高,这恰恰是我国新闻出版行业所欠缺的,推荐性标准过去都是由政府管理。2012年9月23日,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中指出:“为了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都要退出。”因此从市场的发展趋势看,政府部门应逐步放手,把标准的立项、制订工作推向社会,由相关的行业协会、社团、企业联盟、研究机构等负责组织制订和颁布。

第二,实施强化策略,强化标委会地位、强化行业标准化意识。目前新闻出版行业4个标委会均归口于新闻出版总署,在实践中的地位偏低,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导致标准化制订和推行工作力度的效果迥异。应在新闻出版总署的统一规划下、通过管理办法的修订来提高标委会的地位,使得新闻出版标准化委员会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针对新闻出版标准实施力度不强的问题,应通过宣传等手段强化新闻出版部门管理人员、社会公众以及企业实施新闻出版标准的意识,使他们充分意识到标准对于企业与行业发展具有的巨大推动作用。

2. 新闻出版法规引用标准方面

根据我国《标准化法》,“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其他标准是推荐性标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即新闻出版标准通过法规引用转变为强制性标准应该实现的目标是在标准与法规充分发挥各自功能基础上,达到两者对行业的协同规制。

(1)确定引用标准的原则与范围。推荐性标准是通过市场调节而自愿采用的技术规范,通过法规引用将推荐性标准转化为强制性标准的做法,只能促进或有利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发挥,而不能妨碍到推荐性标准的市场调节机制,因此要明确哪些标准可以被法规强制引用,即需要在一定原则基础上界定清楚被引用标准的范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化体系一般采用技术法规+自愿标准的模式,而我国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一直采用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模式,我国的强制性标准基本等同于国际上的技术法规。新闻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是参考国外的技术法规体系而来,因此要界定哪些标准可以被法规转化为强制性标准,首先需要明确国外技术法规的制定范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技术法规具有较为固定的范畴,只有在国家安全需要、防治欺诈行为、保护人类健康或安全、保护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护环境等方面才能制定技术法规,进而引用相应的标准将其转化为强制性标准。结合我国《标准化法》和《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对强制性标准的内容要求,笔者建议被引用标准的原则与范围可以包括:第一,在新闻出版行业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标准,如行业专用的综合性标准和重要的行业专用质量标准;第二,新闻出版产品、加工或生产方法通用的基础性标准,如专用术语、符号、代号、包装、标签、量与单位等标准;第三,新闻出版产品及产品生产、交换、流通和使用中的有关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能效的标准;第四,新闻出版行业重要的行业专用的信息技术标准;第五,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相关标准,如中国标准书号ISBN等。

(2)界定标准法规的类型与“条文引用”模式。新闻出版标准法规主要是指引用了标准的新闻出版法规。①界定标准法规的类型。根据法规规定达到目标方法学上的不同,将标准法规分为规定性法规和功能导向型法规。规定性法规指确定了特定结果方法的标准法规,即规定了达到目标唯一的途径,具有方法学上的确定性。功能导向型法规指以精确的术语规定了要达到的目标,但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或设计效果最佳的达标方法,具有方法学上的灵活性。一般认为,规定性法规为企业和政府提供了确定性,在实现途径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但也很容易成为抑制创新的障碍;而功能导向型法规只要结果相同,允许企业采用多种技术途径、选择最有效率的方法达标,但可能会使一些中小型企业处于不利境地,因为这些企业往往需要更多的指导才能达到法规的要求。因此政府需要兼顾市场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确定合适的标准法规类型以实现行业发展的最优效率。②适时采取“条文引用”策略。由于受限于上文所指被引用标准的范畴,通常一个完整的标准技术文件并不是所有内容都符合这个范畴界定,因此,可适时采取“条文引用”的办法,将新闻出版标准中符合可以被强制标准范畴(如涉及安全、健康、卫生、环保、能效和其他公共利益方面)的条文引用到法规中,这样既实现了标准对法规必要的技术支撑,又不妨碍推荐性标准的市场机制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颖丽. 简谈我国新闻出版业的标准化建设[J]. 出版发行研究,2010(12).

[2] 白殿一,逄征虎. 建立新型的标准与技术法规关系的基础条件[J]. 中国标准化,2005(2).

[3] 刘溶沧. 政府宏观调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1).

[4] [美] 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 梁小民,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476.

法规标准篇10

关键词:技术标准;信息披露;法律规制

中图分类号:D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8)05-0121-04

一、技术标准中的知识产权及其信息披露

所谓技术标准,是指一种或一系列具有一定强制性要求或指导,内容含有细节性技术要求和有关技术方案的文件,其目的是让相关的产品或服务达到一定的安全要求或进入市场的要求。

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在性质上本来是相互矛盾的:标准采用的是通用技术、常识技术及广泛使用的技术,而知识产权保护的是专有技术、创新技术、须许可方能使用的技术。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标准愈来愈明显地呈现出与知识产权相结合的趋势,甚至表现为一种市场竞争战略,之所以如此,客观上是因为以知识为核心的产业在整体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知识产权法所保护的智力财产成为推动产业进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中心动力。在这一大环境下,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技术标准,已经不可能绕开被知识产权所保护的技术规范而仅仅以公共智力成果作为内容。此外,由于技术标准的根本特征为兼容性(eompatibili.ty),或者说是通用性(interoperability),在应用过程中通常会导致网络效应与锁定效应,如果能将技术标准笼罩在知识产权人的私权之下,则会给权利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所谓“得标准者得天下”。无论是微软的巨无霸地位,还是我国在通讯、DVD等行业不断付出的巨额许可费,我国信息产业部对TD标准的扶持,都反映了在新经济中,不仅是技术的竞争,更是标准的竞争。正因为如此,市场竞争者总是尽量利用各种手段,使自己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方案成为技术标准,从而通过知识产权许可来获取丰厚回报。

在这种情形下,标准的公益性与知识产权的私权性产生了矛盾:一方面,技术标准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保持其公益性的色彩;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的合理性仍是不容质疑的,其对创造性智力成果的激励作用是知识经济不可或缺的制度保证。为调和这一矛盾,无论是正式标准的制定机构或企业联营性的事实标准制定组织,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知识产权政策,从而在知识产权人的私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获得平衡,如要求标准所涉及的知识产权权利人承诺一旦该知识产权被纳入技术标准,将无偿或无歧视、合理性地对外进行许可,使得标准的应用不至于给社会带来过大的成本和阻碍。而信息披露则成为了完成这一使命的前提条件。简言之,机构必须首先确定某一标准是否包含知识产权,哪些知识产权,之后才能根据自己的知识产权政策完成如寻求权利人许可等工作。所以,大多数标准化组织都对成员课以明示或暗示的义务,要求他们披露所知的知识产权。如ITU(国际电信联盟)知识产权政策中规定了信息尽早披露的原则,要求其成员尽最大努力关注与ITU标准提案有关的专利技术,并尽快上报给ITU的电信标准化局。此外,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ETF(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ATSC(美国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联盟)、3G Patent(移动通讯第三代专利平台)等都规定了类似的知识产权信息披露政策。总结当前一些较大影响的标准化组织,在知识产权信息披露政策上一般有如下做法:

第一,披露的内容。由于技术标准所涉及的知识产权虽然包含商标权和版权,但是专利才是主要内容,因此,多数标准组织主要规定了专利披露政策。在专利披露问题上的难点在于是否披露某技术方案正在进行的专利申请情况。因为专利申请又包括已公开的申请和尚未公开的申请两种情况,而后者可能涉及申请人的商业秘密。但是,如不考虑专利申请问题,一旦某技术标准被确立,而其中包含了正处于专利申请阶段的技术方案,之后该申请被批准,则该标准面临着要么放弃要么制定于专利权人的两难局面,这种情况在事实标准的建立中尤为复杂。根据对当前重要标准化组织的实证分析,大多数标准化组织只要求披露授权的专利;有几个标准化组织还考虑了未决的专利申请,但不要求披露它,因其一般仍处于保密之中;国际电信联盟和开放服务网两个标准化组织要求披露所有的授权专利和未决的专利申请。

第二,披露的程序。一般而言,标准化组织要求成员在提交议案时披露自己已知或应知的拟制定的技术标准中包含的知识产权,例如ISO/IEC指南关于专利披露规定:“如果一个ISO的国际标准提交人在提交审议的准备过程中,在技术方案中有专利技术,那么应该按以下的程序运作:提交人应当提请ISO的技术委员会TC(Technical Committee)和分技术委员会SC(Sub-Committee)注意自己发现的并准备在技术标准提案中采纳的专利技术。任何参与标准提案的当事方也应当提请ISO的TC和SC注意自己发现的并准备在技术标准中采纳的专利技术”。

二、信息披露中的拒绝披露或虚假披露行为

如前所述,新经济的网络效应使得产品(服务)的兼容性成为了其是否能进入市场的关键因素,而要达到兼容性的要求,使用该类产品(服务)的技术标准是必经之途。如果企业对某项技术标准拥有知识产权,则等于拥有对进入相关市场的竞争者颁发入场券的权利,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正因为如此,标准化组织在制定标准时,特别注意获得技术方案中所含知识产权的权利人许可,从而最大限度地协调行业标准化、兼容化带来的效率与知识产权人的私人利益的矛盾。从另一个角度看,包含知识产权的某项技术标准一旦得以确立并被广泛实施,权利人可以从使用该标准的整个市场获取专利许可费(只要不是免费许可),其丰厚回报与其说是源于自己的知识产权,不如归结为含有该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更何况在网络效应理论中,某技术产品(服务)在销售策略上,首先重视的是市场占有率而非盈利,待出现消费者锁定现象后,方能获得稳定的利润甚至超额利润。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或个人在标准的制定中一方面积极参与,大力投入,力争含有自身知识产权的技术方案成为最终确定的技术标准,从而得以为自己的技术产品(服务)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铺平道路;另一方面,权利人并不愿意作出标准制定机构要求的关于知识产权许可的承诺,尤其是免费许可的承诺。在这样的动机下,拥有知识产权人在标准的制定阶段对信息披露采取种种明示或默示的投机行为,则不足为奇,甚至本身就是该企业的一项知识产权战略。1995年的Dell公

司案是代表案例。1994年Dell公司参加了一项为声频电子标准联合会(Video ElectronicsStandards Association,VESA)制订标准的工作,该标准涉及的技术主题,是为计算机总线设计一种在486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和外设之间传输指令的技术方案。在标准建立的初期,标准的提案小组要求标准制订的各方申报与该技术方案有关的知识产权,Dell公司没有申报,并且其代表还写下了“据我所知这一标准提案没有侵犯Dell公司任何专利”的保证。但实际上Dell公司已经获得了一个专利授权。后来,该标准制订后被广泛使用,这时Dell公司向使用该标准的公司要求收取专利使用费。这些公司将Dell公司告上了联邦贸易委员会的仲裁庭。联邦贸易委员会于1996年裁定Dell公司违反了诚信原则,违反标准化组织的内部规定,没有在知识产权权利披露的前置阶段披露有关专利,却在事后主张其知识产权。因此,Dell公司无权收取专利使用费。在2002年另一起信息披露的案例中,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裁定被告隐瞒相关专利申请的行为违反反垄断法,从而使专利信息披露的范围延伸至专利申请领域。

三、法律规制

对于因标准制定过程中信息披露不全面带来的知识产权私权性与技术标准公益性之间的冲突,尤其是类似Dell公司企图凭借标准的推广来占领市场的投机行为,相关立法和司法实践大多倾向于保护被许可人的利益。究其保护方式,大致有如下理论和实践做法:

第一,通过衡平法上的禁止反言原则来禁止权利人强制实施其专有权利。所谓禁止反言(doctrine of estoppel)原则是指一方当事人由于自己的行为而不能主张某项损害有资格信赖这一行为并据此行事的另一方当事人的权利。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信息披露问题上,这项原则适用于权利人通过误导行为使侵权人合理地推断出不存在侵权或权利人不会对侵权人强制执行其专有权利的结论的情形。利用禁止反言原则作为该类侵权行为的抗辩,一般须具备以下要素:

(1)存在误导性陈述,或有陈述义务但保持沉默。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加入该标准的成员都承担了披露知识产权的义务,特别是关于自己拥有的知识产权,必须在相关文件中予以说明并表明态度。如Dell公司案中,Dell公司声称“据我所知这一标准提案没有侵犯Dell公司任何专利”的保证就是典型的误导性陈述。有陈述义务但保持沉默的典型案例为Wang Laboratories.Inc.v.Mitsubishi Electronics案。在该案中,由于专利权人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保持沉默,从而被判决禁止事后强制执行其专利。原告的专利发明人参加了专门负责标准制订工作的美国联合电子装置委员会(Joint Electronic Device Council,JEDEC)的活动,从1983~1989年,原告一直在促使JEDEC接受SIMMs成为存储器的标准,并获得了成功。但在这段时间内,原告没有向JE.DEC披露自己始终在进行SIMMs的专利申请工作,并于1987和1988年分别获得了相关的两项专利。当被告按该标准生产时,原告主张侵犯了其专利权。法院认为被告不用承担侵权责任,因为原告的行为表明其已经默示许可他人免费使用其专利,并且原告的行为使得被告有理由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符合原告要求的,是原告同意的。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在考察这一要件时有以下难点:首先,不是所用的标准制定管理机构都有详尽的知识产权政策,在没有类似政策的标准制定机构,权利人的沉默可否构成禁止反言的要素?更何况在行业内进行事实标准竞争中,并非都会形成标准化组织,更谈不上组织章程与知识产权政策;其次,即使有知识产权披露政策的情况下,如果只要求披露已授权的专利或已公开的申请,对于尚未公开的申请保持沉默,并未违反陈述义务。

(2)侵权人存在信赖,而其行为是基于该种信赖。禁止反言原则要求因为权利人的作为或不作为,使侵权人产生了合理信赖,并根据这种信赖采取了某种行为,破坏这种信赖将实质性地损害侵权人的利益。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由于知识产权人的虚假陈述或沉默,使得标准使用者认为不会产生侵犯知识产权的风险,从而进行了诸如投资建设厂房、购置原材料进行技术产品的生产等行为。在这种情形下,使用禁止反言,限制知识产权人的利益是法律衡平性的体现。美国联邦巡回法院在上述Wang Laboratories,Inc.v.Mitsubishi Electronics案中对信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信赖跟危害或者损害不是一码事,尽管这两者之间经常弄混。侵权人可能在对专利权没有任何意识的情况下建好一座工厂,而作为侵权的结果,侵权人可能不能使用这一设施。尽管自己也受到损害,但侵权人不能说明对知识产权人的信赖。为了说明自己对权利人的信赖,侵权人必须跟原告之间业已存在某种关系或者交流,正是该关系或交流使侵权人有了一种安全感……”如果对信赖采用以上描述,则在正式标准及私有化标准组织制定技术标准的过程中,在参与标准制定的各成员之间,将产生足够的信赖。在非机构成员实施标准的情形下则较为复杂,必须考察是基于权利人的虚假陈述还是沉默,而后者往往不能产生被法院认可的信赖。

正是因为在适用禁止反言原则时有上述难点,有部分学者提出以知识产权滥用原则来规制这种投机行为。但是,知识产权滥用原则目前在规制权利人方面主要体现为拒绝许可或对许可附加限制竞争的条件,对仅仅依据知识产权主张许可费的行为很难加以限制。更重要的是,无论是禁止反言原则还是知识产权滥用原则,都是在标准实施者作为被告被控以知识产权侵权之诉时的抗辩事由,即“是盾而不是矛”。因此,在应对信息披露中的反竞争时,还可以采用反垄断法规制。

第二,反垄断法规制。对于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之间的关系,现在的共识是:知识产权本身的独占性并不意味着其当然获得垄断地位。但是,一旦知识产权和标准相结合,情形就有所改变:通过制定包含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权利人得以对市场行使独家控制权,从而获得市场支配地位,所以,必须对包含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进行许可政策的规制,而对于企图逃避这种规制的知识产权人而言,对其进行反垄断法审查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以《谢尔曼法》为代表的反垄断法关于市场支配地位以及图谋垄断的规定,衡量某一行为是否违法了反垄断法,有如下三个要件:

(1)权利人不披露或虚假披露信息与标准制定机构通过该标准有因果联系。在标准制定机构宣布不采纳包含知识产权的技术方案作为技术标准或虽然可以通过包含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但以权利人免费许可为前提的情况下,拒不披露信息或虚假承诺不行使专有权与该标准的通过有显著的因果联系,如上述Wang Laboratories,Inc.v.MitsubishiElectronics案;但是,当前大多数标准化组织(包括ISO)都不拒绝通过包含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且可以进行合理、非歧视的许可,所以,还必须进一步证明二者的因果关系。笔者认为,可供考察的因素有:在标准制定时是否有另外的竞争性技术方案,该知识产权对标准是否为无法回避的核心技术,该标准化组织关于制定标准的知识产权政策与程序等。但无论如何,这在实践中将是一个难点。

(2)故意。与禁止反言原则不同,反垄断法对权利人不披露或虚假披露的行为在主观要件上界定为故意。从理论上讲,知识产权人应该毫无疑义地知晓某一技术方案是否包含了自己已经获得知识产权包含的技术内容,所以,对于拥有知识产权的成员方在制定标准时拒不披露的行为可以直接推定出其故意的主观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