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政策法规十篇

时间:2023-03-17 15:40:30

旅游政策法规

旅游政策法规篇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9.082

《旅游政策法规》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参加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及内容存在着许多不足,教学效果差,所以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迫在眉睫。

1《旅游政策法规》的课程特点

1.1法律法规多,记忆要清晰

《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程作为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各所高校及教师在制订教学大纲时,基本都是以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大纲作为教学内容。虽然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旅游政策法规》书籍的版本很多,但主体内容几乎类似。以刘雪梅、吕海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法律法规》一书为例,内容包括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导游人员管理法规制度》、《旅行社管理法规制度》、《旅游投诉处理办法》等十四大项,每一项均包含有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的法律法规条款,内容非常之杂、细、多。这就要求在识记知识点的过程中要保持记忆清晰,并且经常温故而知新。

1.2教学内容杂,重点不突出

因为《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所包含知识点“杂、细、多”,往往会让初学者感到束手无策,大部分学生把《旅游政策法规》课程归纳为纯记忆性的科目,错误地认为整本书都是需要识记的内容,每一条法律法规都是重难点,而不系统去理解该课程,无法形成理性认识,更不会融入自己的学习观点和体会。此时,若教师也不能适时、明确地进行指导,就会让学生非常困扰。作为《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很高的专业素养,对相关知识都要做到理解透彻、烂熟于心,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为学生指明重难点的方向。

1.3时事政治细,日常需留意

虽然《旅游政策法规》课本中不包含时事政治的内容,但是在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中,国内外时事政治一般以填空题的形式出题,且在卷面中要占15至20分的分值,因此是《旅游政策法规》课程内容必不可缺的重要部分。教师和学生均需要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自觉主动地留意收集官方媒体所公布的国内外时事、要事、大事等,例如《半月谈》、《时事资料手册》、《环球》等期刊杂志。

1.4教学效果差,学生没兴趣

《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内容大多数是各项法律法规,相比较旅游管理类的其他专业课程而言,内容枯燥,缺乏灵活生动的课堂氛围。而且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课堂上照本宣科,教师只管“说”,学生只管“听”,这种“满堂灌”的方式,稍好者会辅助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但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远远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玩手机的、看小说的、昏昏欲睡的学生比比皆是,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理念“滞后化”

虽然我们已经倡导“素质教育”很多年了,但是现在的大学教育仍然未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教学的理念、内容、方式、手段、考核等均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的印迹。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是一个对旅游业的服务人员有着多方面的要求,且集多种功能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行业。《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程的开设,本意在于通过学习使得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从业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及地方的各项法律法规,规范自身的行为,保障游客的利益,保护游客的安全,这才是“学以致用”的真正效果。可这门课程的教学实际上仍停留在以考试成绩定未来的阶段,忽视了最为关键的内涵建设,这种评价制度极大地削弱了教学实效。教师课堂传授的内容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和情感世界,更谈不上最终落实于其言行举止这些关键性的问题。

2.2教学内容“片面化”

《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程既是旅游专业学生日常必修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国家导游考试必考主干课程之一,因此被赋予了教学上的“双重意义”。目前教师往往只是教条地灌输各项法律法规,让学生死记硬背,脱离了实际运用,有些学生在听课时甚至带有抵触情绪。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对所有旅游类基础知识点的整体把握是一项基本的职业综合素养。完整的《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教育内容应该包含两层,一层是有形的法律法规,即各个知识点的识记,另一层则是更为重要的无形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旅游政策法规》课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与实践活动紧密关联,并要运用到实践中的一种教育活动。我们没有很好地运用道德实践去激发学生对道德修养的自觉追求,所以导致了这门课程教育内容的片面化。

2.3教学过程“简单化”

《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教学过程是以一定的内容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由教师对旅游法律法规及相关常识等方面内容进行指导的活动。这门课程本应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式教育,却被简单化为一种“灌溉”式教育过程,存在诸多弊端。《旅游政策法规》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旅游专业核心课程,基础理论既涉及每位学生的旅游专业知识,又与国家及地方各项法律法规等知识密切相关,内容繁?s、理论深奥,对于知识底蕴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一方面没有相应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缺少相关的实践经验,再加上该课程的课时安排相对较少,要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学会运用到实践中的确并非易事。旅游教学的关键点在于工学结合,即要求学生对课本知识深入学习的同时,能够不断地在进行实际操作的锻炼。而且学生进入大学后,本应是主动学习知识的模式,可是现在的教育主客体颠倒,学生完全成为了“被动式”学习的载体,“被”高考送到大学;“被”老师灌输知识;“被”毕业走向社会,整个过程没有从社会实际和学生需要出发。

2.4教学手段“机械化”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程的教育手段过于机械陈旧,缺乏新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没有与学生的日常实际相结合,更加没有针对不同水平、不同性格的学生因材施教。习惯于“流水线”式的教育学生,却不顾及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程,绝不仅仅是课堂上教师机械式的说教,而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应将综合能力作为培养学生完美人格过程中一个长期追求的目标,改革固有的《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育内容,将学生培养成为在旅游行业中“知法、守法、爱法”的合格从业人员,绝不是应试体系培育出的“流水线”产物。

3《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3.1破除传统理念,改革教育内容

我们在教育事业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是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个性和属性,更是关爱和尊重学生生命本性的体现。在《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教学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校和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家长式作风,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以疏导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⒂攵龋?切实解决高职高专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其次,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优质的教育必然是个性化的教育,因材施教的方法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亦是尊重生命多样性的体现。不仅要进行国家及地方各项法律法规的理论学习,更应该开设一些以思想教育为目的的公民课程,如品德课、道德哲学课、伦理课等作为有力的课外补充教学载体,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媒介平台时刻宣传我们所提倡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灌输国家、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提高综合素质。

3.2完善教育体系,灵活教学方法

《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均很强的课程,因此,整个教学过程需具备丰富的知识信息和实践经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全新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加强校企沟通,让学生提前到旅行社实践,对其未来可能选择的行业和职位有所了解。而作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具有自己的价值认知和取向,引路入境,才会事半功倍。《旅游政策与法规》因牵涉到很多法律专业知识,可以通过制作图表、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明晰概念,助于记忆;组织课堂情景模拟,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严谨枯燥的法学知识;定期布置主题讨论,培养学生通过查阅网络和图书资料完成任务的学习方法,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继而达到人才培养的最终教学目的。

3.3结合理论实践,丰富考核方式

《旅游政策法规》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参加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一方面强调要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旅游法律法规分析、解决旅游活动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导游员职业资格;另一方面,《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程的应用性、综合性很强,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情况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点,提高实务技能。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就需要完善既有的学习评价标准,改革考核的方式方法。例如笔者对学生《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程采用的考核方式如表1所示。结合该科目的特点,灵活多样地选择考核方式,采用笔试、口试、情景模拟、主题讨论、论文报告及实践考核等相结合的形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旅游政策法规篇2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旅游政策与法规;教学模式;运用

一.项目化课程体系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学的目的是将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使教学目的更加明确,课堂更加活跃,教学主体互动增强,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笔者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学工作,经过长期的《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中,发现将项目教学法运用于课程可以更好整合课程的教学资源,突出课程教学主线,简化繁杂和臃肿的教学内容,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浙江省旅游局主编的《旅游政策与法规》,共分为十四章,采用项目教学法后,笔者将已有的十四章分为五个项目:一、国家政策;二、法律基础知识;三、旅游法规制度;四、其他旅游法律规定;五、浙江省旅游管理法规制度。

五个项目各自的子任务分为:项目一(国家政策)包含:任务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任务2——我国的基本国策,任务3——外交政策与旅游文明公约;项目二(法律基础知识)包含:任务1——宪法法律制度,任务2——民事法律制度,任务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项目三(旅游法规制度)包含:任务1——旅行社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任务2——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任务3——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项目四(其他旅游法律规定)包含:任务1——旅游饭店管理法规制度,任务2——旅游安全管理法规制度,任务3——旅游者出入境管理法律、法规制度,任务4——旅游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制度,任务5——旅游交通管理法律制度;项目五(浙江省旅游管理法规制度)包含:任务——浙江省旅游管理法规制度。

二.教学模式设计与创新

高职教育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要求教学内容符合社会岗位的需求。结合本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和就业岗位对其的需求,本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在教学模式设计上,体现如下的特点:

(一)教学过程突出“能力本位”的理念。改变过去重理论的单一教学模式,在本课程的项目化教学中,每个项目和任务都有其明确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每单元注重课堂知识的教授和能力的训练,变教师为主导、教授为主攻的传统思路转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发展为根本的方向。突出能力目标,建立合适的项目任务训练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形成各项目,建立各子任务。形成课程项目主导,以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过去《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严密的章节逻辑性,形成当前主题突出的项目任务(五个大项目十五个子任务),增强学生对职业的理解,使理论的抽象变为岗位需求(导游等工作岗位)的具体。教师与学生角色由以前的单向交流转变为现在的双向沟通。项目化教学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能力逐步提升的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一样,项目化教学效果的评价注重过程性和阶段性反馈。

(三)强化实训地点。本课程过去的教学地点比较单一,以课堂为主,项目化教学前提下,要求课堂与实训地点充分结合,并且要淡化两点的界限,每个项目都体现出了能力的训练,而这要借助于我们已有的教室、旅行社和导游实训室、校外实践基地,比如:我们有一个实践环节是“法律宣传实训”,结合上半年的“3.15”和下半年的“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在当地的社区和广场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法律宣传实训”,将自己的法律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学以致用,为广大市民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和咨询。课程教学中同时要积极与校外企业、校外专家一起开发本课程,帮助本课程的深层建设。

三.教学方法多样

以项目教学为主线,课程采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提高学习有效性。主要有:

(一) 小组教学法

把授课班级的学生分成6-10人为一学习小组,有专人负责,结合课程的课堂学习、案例收集整理、实训实习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

(二)案例教学

全程融入当前旅行社企业的经典案例和热点案例。把案例搬进课堂的同时,结合课程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发生的案例进行教学分析、比较、剖析,使案例分析法生动、形象,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达到课堂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从中得到深刻的体会和领悟。

(三)情景模拟教学

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模拟实践教学为主线,采用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模拟行业工作岗位的活动场景,以学生自由收集经典案例和材料等形式,把所学的知识融化、演绎为专业内涵,转化成学生们在今后工作岗位中能够应用和实践的能力。

(四)项目导向教学

设计教学项目,突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课堂运用中,将项目以子任务的方式展开,强调由简转难,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项目导向过程中,始终突出学生主体参与,综合运用上述小组、案例、情景模拟等多种方法,提升学生的能力。

四.运用现代技术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借助多媒体、网络、旅行社和导游实训室、旅游俱乐部和校外实训基地,在上课过程中,运用PPT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道具,使内容直观生动形象,可以增大讲课的容量,也可以突破只讲理论逻辑的传统思路,有利于构建全新的现代学习环境。

五.几点思考

今后,本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在以下几点上要更加突出:(1)继续探索更加合理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建立时代和岗位所需的合适的项目任务。(2)整合师资队伍,形成项目课程开发团队。(3)加强课程实践地点的建设,实现课堂和实训地点的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周崴.《旅游政策法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探讨[J].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8 (12)

[2]邓志刚.浅谈《旅游政策法规》的教学方法[J]. 职业. 2009 (24)

[3]罗朝霞.高职院校《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浅析[J]. 经济师. 2009 (11)

[4]张启.《旅游政策与法规》教学改革探析[J]. 时代金融. 2009 (09)

[5]应力恒.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2)

旅游政策法规篇3

互联网+微课是指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以视频为主的微型教学资源运用到教育教学领域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教师个人或团队制作这种讲解知识点的短小视频,供学生在学习交流过程中使用。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旅游政策与法规”,有自己的特点。在这门课程的课堂上如何开展微课教学,创新课堂模式值得探讨。

一、“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的特点

旅游政策与法规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设置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旅游法律法规常识,掌握旅游法规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工作实践中能运用法律法规解决遇到的问题,维护各种旅游法律关系中的主体权益,促进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为我国旅游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门课程的特点为理论知识的专业性强、涉及内容较为广泛、应用性强、难度大、对学生知识结构要求高。作为任课教师要求也非常高,不但要熟悉旅游学基本理论知识、旅游行业动态而且要熟悉法学理论、掌握各种与旅游业有关的法规,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采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法传授给学生,以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既深化法学理论,又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面对巨大的知识含量,加上职校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效果很差,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能掌握的知识点并不理想。面对这种种要求与困难,通过现今“互联网+”环境下开展微课教学是《旅游政策与法规》课堂模式创新的突破口。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其具有如下特点:

(一)时间与内容的双微

通常情况下,高校普通课堂教学以两节课(90分钟)来组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与讲授方式,一般可以完成几个甚至更多的知识点。但是,微课却是以一个知识点为主,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8一10分钟是学生接收信息的最佳时效,时间过长容易让学生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每节微课时间都控制在10分钟内,制作成一部部精美的“小情景剧”,从而让学生轻松学、随时学。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90分钟来说, “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高校的普通课堂上每次课的教学内容多、任务重,要完成众多的知识点的讲授。所以,学习气氛紧张,时间一长容易产生疲倦感,特别一些课程内容枯燥无味, 课堂效果欠佳。而微课的内容只围绕一个小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并将其录制成教学视频短片,将枯燥乏味的内容通过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将生动有趣的视频、图片和教学PPT贯穿起来,不仅可以使微课更加生动活泼,还能增强情境性和趣味性,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整个微课只为解决一个核心问题,没有过多的铺垫和渲染,使得重点突出、短小精悍,非常有利于移动学习。

(二)微课是一门对教师有着高要求的“课”

作为一门课,教师除了提供可帮助学生学习的视频资料外,还需提供教学课件、讲义、教学案例、习题等内容,具体说它就是一套完整的学习资源。微课也是一门“课”,它不是随意截取的教学视频片段,而是主题独立、目的明确、内容完整的一件“作品”。在制作的微课中,同样要具备作为课程所需的课件、讲义等上面所述内容。这样,既可以提供给学习者学习,也可以提供给教师进行共享和研究,实现教师之间远距离无障碍交流,增加互动,推动课程教学的改进。

(三)微课要求体现课程的系统性

微课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而是要成为系列化课程。对微课进行设计时,既要考虑每节微课内容的独立性,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微课之间的关联性。微课设计者要将课程中一章中需要掌握的内容划分成几个小部分,各自制作成微课。表面看每个微课都是独立存在的,但是知识点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因而在微课的设计之初就要从课程体系的整体出发,将看似零散的内容,按一定的关系组合,形成系统化,近而完成整个教学目标。

三、构建“互联网+微课”时代下《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教学模式

《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目前还在采用传统方式展开日常的项目教学,它迫切需要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的介入。如果制作出系列互联网微课并全面引入教学,这必然会对现有教学模式带来巨大冲击,所有课程的教学设计要重新修订,根据微课使用情况随时调整,甚至可以根据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对部分微课进行重新修改,甚至重拍,这是一个“设计――实践――修改――再设计”的反复过程,最后形成一套稳定的教学模式。

旅游政策法规篇4

关键词:旅游业;立法;特征;趋势;对策

1我国旅游业的法律环境及其构成

1.1旅游业的法律环境

旅游业的法律环境指的是特定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对旅游业的影响。这些法律规范和制度要规定旅游业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及有关法律责任,为旅游业的发展创设一套完整的法律秩序。

1.2我国旅游业法律环境的构成

我国旅游业的法律环境大体由两部分构成:国内部分主要包括用以调整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各种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执行这些政策、法律、法规的各种机构和公众的法律意识;国际部分指我国加入的有关旅游业的国际组织、国际公约以及中国旅游业遵守的有关国际惯例。

2我国旅游业的立法现状及其趋势

2.1现状特征

(1)通用性法规与专门性法规双管齐下。

目前,在我国国内事实上有两种法律规范在同时调整旅游社会关系:其一是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由国家制定的各种通用性法律和法规,如经济合同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文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等。由于旅游活动就其本质而言属于民事活动,所以要像大多数行业一样遵守上述通用性法律和法规。

其二是旅游业的专门法律和法规,如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暂行规定、旅游饭店行业规范、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规定等等。它们的制定,既符合法制的一般原则又体现了旅游业的固有规律,起到了通用性法律难以起到的作用,使旅游立法更具针对性。

(2)政府对旅游立法高度重视、主动规划。

2.2立法趋势

(1)系统化。

系统化表现为从饭店、旅行社到景区(点)都有相应的政策法规,形成了旅游行业法律系统;从旅游企业到从业人员以及服务对象也有对应的法律约束,形成了不同旅游主体的法律系统;从全国性旅游法规到地方性旅游政策,形成了不同旅游区域的法律系统。随着我国旅游立法工作的不断完善,各项旅游法规将更加细化,整个法律系统也将日趋完整。

(2)渐进化。

我国整个旅游业的法律环境经历了“以政策为核心”向“以法规为核心”的转变,并日趋完善。

(3)国际化。

我国旅游立法的国际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旅游业的性质上看,旅游业实际是一个跨国性行业,而优质、高效、国际标准化的旅游服务是保证国际旅游者重复消费的重要条件,因此旅游服务的国际标准化成为我国旅游业立法的重要内容。二是从我国旅游立法的环境上看,随着入世后行业保护期的结束,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适应国际旅游贸易总协定的要求,在各项旅游法律条款上尽快与国际接轨。

(4)科技化。

所谓科技化,是指我国的旅游立法工作将越来越重视新知识、新技术在立法及执法过程中的应用。

3我国旅游业的立法问题与对策研究

3.1立法问题剖析

(1)立法层次低,缺乏权威性。

迄今为止,我国旅游业的专门法规都是由国家旅游局或地方旅游管理机构颁布,由于这些机构在中国没有明确合理的法律地位和职能,很多立法项目只能以政策的形式出台,不能上升为法律,导致旅游业的专门性法规在法律体系中位于较低的效力层次,制约了我国旅游法规的权威性。

(2)立法目光短,缺乏前瞻性。

我国旅游业中很多政策法规在制定前没有进行系统的调研,往往为了规范某一时期内的某种旅游关系而立法,没有考虑到这种旅游关系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因此只能在较短时间内发挥效用,很快就不能适应产业和市场的发展,只能废除或做重大调整,浪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3)法律框架不完整,缺乏整体性。

综观各国旅游法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发展旅游业的根本性法律,保护旅游者利益的法律,保护旅游资源方面的法律,以及旅游企业经营方面的法律。在我国的旅游法律框架中,首先缺少一个发展旅游业的根本性法律。其次,缺少专门法来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仅靠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不够的。最后,旅游企业经营法方面,只强调政府主管部门与旅游企业之间的纵向法律关系,使很多合法权利和利益得不到保护。

(4)法律内容不更新,缺乏适时性。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内容中有些规定制定于我国转入市场经济轨道以前,随着经济体制的改变,这些法规必须做出修改,以适应新形式,同时也需要一些新的法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适时制定;其次,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法规在制定时由于发展条件所限,制定的不够详细,缺乏可操作性。

(5)以政策代替法规,缺乏延续性。

3.2立法对策研究

(1)开展旅游立法方面的系统调研。

旅游立法方面的系统调研由国家旅游局组织有关专家参与。调研包括两方面:一是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尤其是旅游业发达地区了解已颁布的法律、法规的执行效果,了解旅游业发展中已经存在的和在一个可预见的时期内必然出现的法律问题。二是研究其它国家同类法律和法规的制定背景、立法经验和法律实施效果,在适应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各种成功经验。

(2)对现有法规进行系统清理和修订。

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早期制定的旅游法规中有一部分会因之过时,必须根据新的形势对已不适用的内容进行修订或废止,使法律、法规真正发挥保护、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作用。因此对现有法规进行系统清理和修订是当前改善旅游立法现状的又一任务。

(3)加快国内旅游新法规的立法进程。

我国旅游法的框架结构还不完整,迫切需要加快国内旅游新法规的立法进程,填补一些法律、法规的空白。首先要加快中国旅游基本法的立法步伐。基本法的内容应该包括国家发展旅游业的根本宗旨和原则;旅游主管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职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原则;各类旅游企业的行为准则;对旅游者合法权益保护的规定;国际旅游原则;一系列行业管理制度;法律责任等等。其次要将现行的旅游单项法规从行政法规和文件上升为单项法律法规出台,加强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4)确立国家旅游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职能。

在我国,大部分旅游法律由国家旅游管理机构出台,因此确立国家旅游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职能对于提高旅游法律的权威性至关重要。实践中,国家旅游管理机构应该混合兼有行政权和司法权或行政权和立法权,或者是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的混合配置。在依法赋予权力的同时,也要明确旅游管理部门对立法部门、政府部门、司法部门以及公众的责任。中国旅游管理机构应该根据我国国情,按以上规则明

确法律地位与职能,并将其法制化,只有法律的权威在协调中才最具说服力。

参考文献

[1]刘敢生.WTO与旅游服务贸易的法律问题[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

[2]王健.旅游法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旅游政策法规篇5

 

随着我国入世以后对服务业市场准入的逐步开放,中国的旅游业发展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也面临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问题。例如,如何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较为有利的位置、获得较多的市场份额,如何实现和保持我国旅游业的国际核心竞争力等等问题,是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系列重大课题。全球化时代的一个特点是时空距离的大大缩减,从伦敦到北京也只不过十几个小时的航空距离。旅游业的竞争,就是旅游目的地间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讲,旅游目的地的竞争趋于全球化,且态势日趋激烈。 

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采取了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但在旅游产业市场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究竟应居于什么样的地位、该行使何种职能、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起何种作用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值得作深层次的探析。政府对旅游行业的全面管理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90年代中后期进入比较系统和完整的阶段,到目前管理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展。近20年来,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经历了由开拓者向规制者的演进。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在中国已是wto成员国的情况下,旅游行业管理手段应该更多地转向间接引导和宏观调控,政府部门的作用也应逐步由规制者向协调者过渡。中国各级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必须从管理旅游经济微观环节中抽身出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行政管理的职能集中指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把一些属于企业自治权内的事情交还企业,把一些政府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交由社会管理,真正实现“小政府、大市场”。 

 

二、政府在发展旅游业中应该发挥的基本职能 

 

在旅游市场竞争全球化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在遵守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创建一系列制度安排来规范市场、稳定市场和引导市场发展,并通过提供必要公共产品的形式来弥补市场供应的不足,政府不一定要自己来生产某种产品。可见,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不比市场小,而是具体的分工不同。政府的职能不是要去做大事,而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即政府和市场要做到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行其权、各得其利、各担其险,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1.制定一系列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政府政策的推行会引起社会成员对其切身利益关系的考虑,从而引发其意识和行为的改革。当这种考虑和改变形成群众意识时,就可能影响社会发展的趋势,体现政府的政策目的。所以,科学的、经过严密论证的法制化政策过程,可以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稳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宏观调控的规范化运行。政府执行政策具有强制性、直接性、权威性等特点,政府主导推行的过程,也是旅游业方面的政策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旅游业在政府政策推动下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从长远看,旅游业发展需要一个高水平、全方位的集目标、组织、规划开发、促销等要素于一体的政策支持体系,从而形成旅游业发展的最佳环境。 

2.制定旅游总体规划。旅游业是由核心旅游业和辅助旅游业构成的综合性产业,其持续发展必须有赖于一个具有权威的管理部门对其进行必要的规划、规范、指导和调控。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旅游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不仅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更重要的是应按照总体规划的目标与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旅游业,宏观调控仍是政府管理旅游业的重要职能。 

3.制定旅游市场法规、条例和规定。对旅游业的规制旨在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这是宏观调控的一种根本手段。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政府旅游部门在旅游业中所起的作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开拓者阶段、规制者阶段和协调者阶段。我国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即政府主管部门对旅游业的管理正由直接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 

4.提供公共性服务,收集和旅游信息。目前旅游市场中介服务体系还很不完善。因此,旅游产业的许多公共性服务还需要由政府来承担,这些服务主要包括旅游市场的宣传与促销、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旅游服务的评定与检查、旅游人才的培训与考核等。 

中国旅游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导致经营者和旅游者的某些非理性甚至非法行为的存在。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旅游信息系统、强化旅游服务供应商披露真实信息的义务等途径来改善这种情况。 

5.合理开发与保护当地的旅游资源,走可持续发展旅游的道路。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兼顾旅游经济效益、人文效益、环保效益。因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各级政府应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发展要以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他资源为前提,并能对生态环境保护给予资金支持,使其得到可持续利用,满足旅游者日益增加的多样化需求,并能保持对未来旅游者的吸引力,还必须能满足当地居民长期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 

6.通过政府资金启动社会投资。从而有效地刺激市场。政府投资旅游市场并不意味着政府的财政拨款包揽一切,而是通过政府资金启动社会投资,从而更有效地调控经济、刺激市场。在旅游业发展初期,政府利用较强投资促使旅游业超常发展,能迅速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和供给能力。政府在这方面的角色表现为:一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主要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牵头开发旅游线路。二是重大项目的启动者。政府对重大建设项目的投资可以拉动私人资本的更大投资。三是浓郁氛围的营造者。主要是通过宣传促销活动刺激旅游动机,扩大旅游市场。此外,政府可以组织策划一些影响力巨大的主题活动。如昆明世博会、杭州的西湖博览会都是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成功范例。

三、政府发展旅游业存在的误区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似乎都乐意把旅游业确立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龙头产业。这种政府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定位,是符合时展的基本趋势的。政府力量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无疑十分重要,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政府在旅游业中的职能也应得到恰当的界定。wto的本质是进一步的市场化。加入wto后,我国还有很多制度、规则、行为与市场经济不相符,现在要把它们改过来。一些地方在这方面会出现一些误区,阻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

1.误把政府的职能作用理解为政府主宰。沿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有些地方仍存在由长官意志代替企业行为,由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规律,干扰旅游市场对旅游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导致决策失误,旅游供求失衡,造成很大的浪费。误把政府的职能作用理解为政府主财,即由政府的财政拨款包揽一切,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只盯着政府的口袋,或等或靠或要,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丧失了抢占市场的有利时机;或者超越政府财政实力,大包大揽,误把政府的职能作用理解为政府主干,即由政府投资兴办并直接管理骨干的旅游企业,给予它们各种各样的优惠与保护,造成事实上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限制了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政府对旅游企业干预过多、管得过死。一些地方政府对旅游企业管得太死,充当一切具体业务的决策者,其结果是政企不分,旅游企业无法自主发展。政府并不天生是旅游专家。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政府制定的一些政策违背了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仅没有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反而还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并不是万能的,那种什么事情都靠政府解决的观念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阻碍,应从这种错误观念中摆脱出来。

3.政府成为部门利益的分享者,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自身利益的伸延。从理论上来讲,政府代表着社会整体的利益,它追求的是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事实上,政府由众多相对独立的部门组成,它们若追求各自的政绩、形象和其他各自相对独立的利益就会出现误区。由于旅游业的综合性,旅游业几乎与政府的各个部门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一项旨在改善旅游公共利益的政策可能对多数政府部门的利益产生影响。因此,旅游政策的实施与否以及实施效果的大小取决于政府各个部门的权利博弈。与政府其他部门相比,旅游局拥有的权力较为有限,由此决定了旅游局缺乏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与驾驭的能力,决定了旅游产业政策难以落实与实施。

由于以上误区,使得政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过多地介人饭店、旅行社等竞争性的旅游行业,而对于道路、环境等公共领域却投入不足。总之,无论是旅游产业在市场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是政府主导型战略在推行中出现的误区,都与政府行为是否合理密切相关。市场缺陷要靠合理的政府干预来弥补,而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更要以合理的政府行为为前提。

四、旅游业市场竞争全球化进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

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和保持旅游市场的高度自由化,具体体现为职能的转变。政府由现在的对旅游的经营参与、经营指令、经营指导的角色,过渡到产业服务、市场纠偏、信息、市场普遍性原则引导的角色。

要克服以上误区,科学合理地发挥政府对于旅游业的职能,就应该实现以下转向:

旅游政策法规篇6

一、旅游管理中政府的作用及影响力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环境下,旅游业也开始面向全球发展,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在遵守市场规律的条件下,通过制定法律规定来规范市场经营行为,稳定市场和带领市场可持续发展,避免不良市场竞争行为的出现。由此可见,政府在旅游业及其旅游管理的实践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1、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为旅游管理奠定法律基础

政府政策的出台必定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他们会考虑该政策的出台是否会影响到自身的利益,从而引发人们的意识和行为的变动。所以,政府在制定科学合理、严密可行的法律政策时,能在一定上起到稳定社会生活的促进作用,有利于规范宏观调控行为。政府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具有权威性、直接性以及强制性等属性,政府出台政策的过程也是旅游业地位得到提高的过程。旅游业在政府政策的带动下,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从某种意义航来说,政府一系列政策的制定,为旅游服务业提供了一个高水平、高度集中的且有组织、有计划的一体化政策体系,有利于旅游业的稳定发展。

2、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为旅游管理制定旅游总体规划

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服务产业,其由核心旅游业和辅助旅游业共同组成,要想促进旅游业的长久稳定发展,必须要建立一个权威性的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业的各方面工作进行规划、指导和执行。其中旅游管理部门的旅游总体规划是旅游发展的核心,是旅游业得以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总体规划,给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目标与发展思路,使得旅游管理工作人员有计划、有组织的发展旅游产业。

3、政府制定旅游市场法规、条例和规定,为旅游管理提供政策保障

政府对旅游业进行宏观调控的一大重要手段,就是通过制定旅游市场法规、条例和规定,营造健康有序、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以强化旅游管理水平。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政府对旅游管理所起的影响,大概经历三大阶段,分别为开拓者阶段、规范制定者阶段和协调者阶段,而我国现正处于第二阶段。

4、政府提供公共性服务,为旅游管理收集和旅游信息

旅游业需要市场中介服务的协助才有有效完成旅游管理工作。然而,现阶段旅游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尚未完善,大多数公共性服务仍需政府来承担,为旅游管理的开展收集和提供旅游信息。其中包括:旅游市场营销活动、旅游开发等等。

5、政府合理开发与保护当地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要遵守自然发展规律,以保护自然为前提,与此同时也必须兼顾旅游经济效益与人文效益。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做到开发与保护的相互结合,既不破坏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以及其他相关旅游资源,又能给予资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进行支持,使旅游业得以可持续发展,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精神需求,还能满足当地居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给旅游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方便。

6、政府资金启动社会投资,推动旅游市场发展

政府启动社会投资,对旅游市场进行投资与政府财政拨款包揽旅游业的一切服务并不等同,政府资金启动社会投资主要是为了更有效的进行经济调控,提高旅游管理水平,从而推动旅游市场发展

二、强化旅游管理中政府作用的有效措施

1、弱化政府功能,强化旅游行业协会力量

政府在旅游管理中的传统职能过于权威性、强制性与直接性,我们可通过将政府功能适度弱化,将旅游形象宣传、旅游市场宏观调控等重要功能集中起来,放至旅游行业协会当中执行,进一步强化旅游行业协会力量,进而巩固旅游市场地位,形成一个旅游为主政府为辅的旅游管理模式。

2、加强立法,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旅游法》的颁布和实施,我国旅游业即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旅游法》在法理层面上把政府和旅游市场放在了彼此平等的法律主体地位。国家可以以《旅游法》为基础,制定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经营行为,用法律手段来对旅游管理人员进行管制。

3、完善旅游设施建设,保护生态平衡

旅游业是综合性行业,涉及面广,旅游活动所需的设施建设都离不开当地的政府支持,需要政府去投入建设和健全。然而,旅游业发展的同时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压力,造成生态环境失衡和社会环境的污染。政府作为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中介,在旅游发展与保护生态平衡之间应找到一个平衡点,同时兼顾两者,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旅游政策法规篇7

摘要:旅游市场的经济行为是一个多方博弈。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对旅游汽车的科学管理日益重要。本文建立了一个政府与投资者(旅游汽车车主)的博弈模型,并从经济学的角度给予解释,且对博弈双方都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政府旅游汽车模式博弈论

一、旅游汽车的经营管理模式

国际上旅游车的经营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专业化公司和旅行社。在很多国家,二者是并存的。专业化公司经营模式的基础是珍贵的信誉。公司与旅行社进行双向选择,保持着良好的联系与合作,公司化管理很严格,小到司机着装、白手套,大到为游客上下行李、开车门等,都有其统一规范的标准。旅行社模式,指旅行社拥有自己的车队,其前提就是实力。作为大批发商,国外很多旅行社不但拥有自己的车队,还拥有酒店、航空公司等。旅行社模式的优势在于,旅行社品牌与旅游车品牌一体化,从而保证旅游车的服务质量。我国关于旅游汽车运作模式的理论探讨还比较少,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持编制,于1995年的《中国旅游汽车服务质量LB/T002—1995》是我国权威性的可操作性文献,对指导中国旅游汽车运作的规范化、标准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旅游业从不成熟到日益成熟,旅游市场需求多元化、消费差异化以及旅游车辆的换代更新和旅行社业务操作的模式随新技术、新需求的出现不断发生变化,对旅游汽车运作模式的探讨显得越发重要和急迫。

二、政府与投资者(车主)博弈模型

(一)模型假设

假定,(1)博弈双方:政府(包括所有制订政策影响旅游市场的政府部门,如发改委、交通厅、旅游局等)和投资者(拥有旅游汽车的公司或个人),双方在博弈中对其对手的特征、策略空间、支付函数都具有准确的知识。(2)政府的决策目标是通过政策的最优选择来实现旅游汽车的数量增长与汽车档次提升使之与市场发展实际情况相适应。投资者的决策目标是增加汽车数量来服务更多旅客增加收入,从中获取最大收益。(3)决策时序:在每一时期(一年或几年)开始时,投资者根据自己拥有的知识和信息形成该时期的政策预期,调整自己的投资行为。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增长率等决定预期速度、数量,通过比较实际和预期速度、数量的差距等来决定自己的行动方案。(4)双方都通过游客人数来对旅游市场进行判断。

(二)政府决策的目标

因为旅游市场的稳定、发展都要付出一定成本,因此,在t期政府决策的目标函数可看作是追求稳定、发展的综合成本Z1的最小化。通过适当的简化,对政府决策的目标函数可以用以下方程表示:

三、博弈模型求解及经济解释

博弈分析就是用博弈规则来决定博弈均衡。如果考虑到游客人数对政府目标函数的影响,把约束代入政府的目标函数,则政府的目标函数可以表示为:

因为政府和投资者了解对方的决策目标、决策规则,也了解经济运行状况,所以,政府目标函数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关的单个时期的决策问题:

四、结束语

通过政府与旅游汽车车主的博弈分析,说明政府的科学管理、规划和投资者(车主)的风险防范是很重要的。

旅游政策法规篇8

[关键词]旅游业市场化政府职能定位四川省

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采取了政府主导、超前、推进型的发展模式。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产业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此种发展战略功不可没。但在旅游业市场化进程加快和加入WTO后的今天,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究竟应居于什么样的地位,该行使何种职能,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起何种作用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值得做深层次的探析。

一、旅游产业及其存在的问题

旅游产业是旅游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目前,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旅游业是否算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部门以及由哪些部门组成还没有明确定论。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旅游业确实是一项实际存在着的产业,它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所需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随着经济市场化和加入WTO,由政府包办的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的局面将逐渐被打破,景区(点)的开发和经营将通过经营权的转让(四川雅安的碧峰峡开发模式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或拍卖进入外商和民营经济经营领域,景区(点)将成为一个产业,即“景点业”。它与旅行社业和住宿业一起构成旅游业的“新的三大支柱”。

旅游是牵连性极大、关联度颇高、全民参与的文化性的经济产业。旅游活动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对餐饮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部门和行业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加之旅游乘数效应,可以极大地刺激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日益彰显其重要性的地位和作用。我国旅游业在政府主导下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政府在旅游业市场化过程中的某些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行为,表明政府的职能定位还存在一些不当之处。就四川省而言,在旅游业市场化过程中政府职能定位不合理而导致的主要问题是: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精品打造不够,旅游产业要素整合不力;旅游投入不足,宣传促销手段单一,力度小;旅游市场秩序混乱,旅游消费者权益遭受严重损害等。这些问题已成为我省在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转变中的巨大障碍。

二、旅游业市场化进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

旅游产业的发展,在给旅游目的地带来诸如扩大就业、增加外汇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繁荣等正面效应的同时,也给旅游目的地带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污染,引起物价上涨等不利影响。所以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遏制旅游业发展给经济、社会和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利用其正面效应,以服务于社会,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旅游产业发展所处阶段不同,政府职能的侧重点各异。世界旅游组织第十一届大会曾就国家旅游组织的作用达成一致——国家旅游组织的职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初期,肩负开拓者的职能;在旅游产业逐步兴起和蓬勃发展时期,承担规范者的职能;在旅游产业逐步走向成熟时期,肩负协调者的职能。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现阶段,政府所承担的主要是市场规范者的职能。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市场在旅游经济中的作用,利用市场机制在配置旅游产业要素中的基础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利用市场经济规律领引旅游产业的发展。

1.在行使职能的范围上,由微观管理为主转向以宏观调控为主

旅游业是一种涉及面极广、关联度极高的综合性产业,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政府主导”不是“政府主干”、“政府主财”,也不是“政府主宰”,更不是事无巨细,任何事情全由政府来进行管理。因此,必须准确界定“主导”的内涵。所谓“主导”,应体现在制定政策、完善旅游法制、搞好旅游发展规划、确定投资方向、为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等宏观方面。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推动、领导和协调,但政府不能直接参与企业微观的生产经营活动,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交给企业。要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宏观调控,作好引导工作,促使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在行使职能的性质上,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实现由人治行政到法治行政的变革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管理企业的“长官意志”色彩浓厚,不是政府服务企业,而是企业服从于政府,以致旅游企业在市场面前,往往茫然不知所措,不但没有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反而失去了许多市场机会。面对中国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加入WTO对旅游业的冲击,政府部门尤其是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创造一个有利于旅游发展的大环境,服务于旅游业。在职能行使的手段上,应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律手段为主,用法律法规而不是“长官意志”管理规范旅游产业,以避免旅游管理的随意性和旅游发展的不确定性,使旅游产业在法律法规的规制下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例如,中央政府先后颁布了《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等行政规章。为了加强执法工作,使旅游法规得以贯彻实施,国家旅游局于1995年7月成立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为行业执法提供了保障。为防止不当执法和保护游客的权益,依据《行政复议法》,成立了国家旅游局行政复议委员会。依法治旅不仅需要中央出台法律法规,而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出台与中央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并严格执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在行使职能的方式上,由传统“管企业”向“管行业”的体制转变

有些人认为“政府主导”就是“政府主宰”。政府这支“看得见的手”完全操纵旅游市场的运行,政府不但管理市场,还直接投资旅游业,景点开发、经营和管理更是由政府来“包办”。而政府直接投资办旅游企业、开发景区(点),往往产生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低下的通病。政府部门把主要精力集中于企业微观管理上,导致该由政府部门管的旅游业发展的宏观方面却管理缺位或不到位。加上经营机制的落后,旅游企业应有的效率和活力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展示。为了有效地发挥政府管理旅游业的职能和构建更有利于市场竞争发展的经济管理体制,要求政府基本上退出微观领域对生产经营性企业的参与和干涉。因此,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不应再直接干预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从管企业转变到管行业上来。作为旅游产业的主管部门,应在各级人民政府指导下制定本地的旅游业发展规划,完善行业法律法规,使行业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强行业的宣传和促销,搞好旅游行业的标准化建设,抓好旅游资源的调研和保护工作,协调好内部及与其他行业的关系。采取规范、监督、检查、指导、协调和审批等管理手段,确保旅游行业的健康、规范化发展。

三、四川省政府部门旅游管理职能的定位分析

根据上面的论述,结合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四川省政府旅游管理职能应定位在如下六个方面:

1.法规政策制定和完善

政府在一个自由企业系统里最大的作用就是鼓励商业自由和为整个社会提供基本的规则和条例。目前四川省旅游行业法规主要有《四川省旅游管理条例》、《四川省旅游服务质量管理条例》、《四川省旅游景区景点讲解人员管理办法》、《四川省旅游投诉暂行规定》等。旅游发展的政策主要有《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领导的通知》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虽说四川在旅游产业方面的法规和政策制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面对日益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和2010年建成全国旅游经济强省的要求,支撑和保障四川旅游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有些旅游活动领域还存在无法可依、无政策可循的现象。例如较突出的“黑社”、“黑导”等问题长期得不到彻底解决,与法规不完善无不关系。因此,应出台相关管理条例,严格规范旅行社的经营活动和导游人员的行为。在法规建立和健全方面,应形成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的旅游法律法规体系。由政府牵头,组织旅游、工商、物价、交通、林业、计划、环保等部门,研究和制定四川省旅游发展的有关政策,实行政策上适度的倾斜与支持。同时加大执法力度,联合工商、公安、交通、物价等政府职能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伍,进行综合执法,铲除“黑社”、“黑导”,杜绝欺客宰客、质量欺诈等现象,彻底扭转四川旅游市场混乱局面,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为游客营造清洁、舒适、健康、安全、优美的旅游环境,促进四川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

经过多年的努力,四川旅游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建设取得骄人成绩,已形成公路、水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境内建成了15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三州通县油路也已全部完成,旅游景区公路不断完善。航空方面,九黄机场已通航,双流国际机场吞吐能力大为增强,建成了泸州、宜宾、西昌、广元、绵阳等二级机场。旅游目的地排水系统、供电系统、通信系统较为完善。为了跟上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脚步,四川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应集中在如下方面着力:(1)交通。建设通往主要景区的以高速公路、航空为主体的快速旅游通道,积极发展铁路和水运交通,形成安全、高效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与周边景区(点)和相邻省区市的出入通道,形成旅游干支线交通网络,并适时开通成都至美洲、欧洲等西方主要客源国的国际航线。(2)通讯。现阶段主要指导通讯部门建设和完善各旅游景区的通讯设施和设备,逐步实现主要景区和黄金旅游沿线无障碍通讯和通讯无盲区,确保旅游景区信息畅通、快速。笔者今年暑假去九寨沟考察,发现无线通信服务及设施就不甚完善。(3)指导、帮助水、电部门完善旅游景区的供电、供水系统,满足旅游发展对水、电的更高需求。

3.投资决策导向

政府在投资方面的主导作用主要有三:一是引导投资方向;二是投资基础设施;三是指导开发新的景点。虽然新景点的开发主要是利用市场机制去解决,但政府需要在开辟渠道、总体规划、建设原则这些方面加强投资引导和管理。因此,政府应由投资主体变为投资顾问,指导与帮助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在这方面,四川省政府部门可以发挥自己强大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和人才优势,搞好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开发的可行性报告和旅游市场的调查,为旅游企业尤其民营旅游企业提供投资咨询,帮助其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由管制型政府转为服务型政府,扮演好为旅游企业服务的角色。

4.旅游资源保护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源。四川旅游资源赋存丰富,禀性高,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数量仅次于北京。由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所以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确保四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企业作为“经济人”,必然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甚至在对短期利益的追逐中造成对资源的恶意毁损,保护旅游资源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低。在这方面,政府特别是四川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强化旅游资源保护的职责,严格监督、检查和指导旅游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旅游资源开发及其经营活动,切实保护弥足珍贵的旅游资源。

5.形象策划和市场推广

现在已进入形象至胜的时代。旅游目的地形象开始成为其旅游发展的显因素。从旅游需求方式来看,旅游者在选择目的地时,除了考虑时间、距离等旅行成本外,越来越重视旅游目的地形象。因此,旅游目的地要特别能够增强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竞争实力和自身吸引力的形象因素,即重视旅游形象的策划(imageproject-ion)、塑造(image-building)与推广(image-promoting)。除了加强国内形象策划和市场推广工作外,更要向海外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促销。四川在这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例如,在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方面,四川名列西部各省区第一,却在接待入境旅游方面落后其他省区。

从上面两个表中可以看出,四川无论在接待入境旅游人次数还是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方面都比云南、陕西、广西差,这和自然风光旖旎、历史文化深厚的旅游资源大省极不匹配,重要原因之一是宣传投资少、推广力度小、手段单一、宣传效果差。而云南省本着“好酒还要勤吆喝”的意识,借助1999世博会、昆明国际旅游节、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和各种民族节庆及会展活动,树立起自己良好的旅游形象,采取有效的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吸引了众多的海外内游客。《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着重强调了四川的国际旅游市场:旅游市场由国内游为主向国内游与入境游并重转变。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四川要在继续稳定与扩大传统旅游客源的同时,增加投入,开展对西欧、北美、澳大利亚、俄罗斯等新兴客源市场的宣传,争取更多的客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四川涉外旅游上新台阶。例如,可以在传统主要客源国和新兴市场设立旅游办事机构和旅行社分社,举行大型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邀请旅游中间商考察,宣传与展示四川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6.旅游环境培育

旅游政策法规篇9

[关键词]政府;旅游汽车;模式;博弈论

一、旅游汽车的经营管理模式

国际上旅游车的经营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专业化公司和旅行社。在很多国家,二者是并存的。专业化公司经营模式的基础是珍贵的信誉。公司与旅行社进行双向选择,保持着良好的联系与合作,公司化管理很严格,小到司机着装、白手套,大到为游客上下行李、开车门等,都有其统一规范的标准。旅行社模式,指旅行社拥有自己的车队,其前提就是实力。作为大批发商,国外很多旅行社不但拥有自己的车队,还拥有酒店、航空公司等。旅行社模式的优势在于,旅行社品牌与旅游车品牌一体化,从而保证旅游车的服务质量。我国关于旅游汽车运作模式的理论探讨还比较少,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持编制,于1995年的《中国旅游汽车服务质量lb/t002—1995》是我国权威性的可操作性文献,对指导中国旅游汽车运作的规范化、标准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旅游业从不成熟到日益成熟,旅游市场需求多元化、消费差异化以及旅游车辆的换代更新和旅行社业务操作的模式随新技术、新需求的出现不断发生变化,对旅游汽车运作模式的探讨显得越发重要和急迫。

二、政府与投资者(车主)博弈模型

(一)模型假设

假定,(1)博弈双方:政府(包括所有制订政策影响旅游市场的政府部门,如发改委、交通厅、旅游局等)和投资者(拥有旅游汽车的公司或个人),双方在博弈中对其对手的特征、策略空间、支付函数都具有准确的知识。wWW.133229.CoM(2)政府的决策目标是通过政策的最优选择来实现旅游汽车的数量增长与汽车档次提升使之与市场发展实际情况相适应。投资者的决策目标是增加汽车数量来服务更多旅客增加收入,从中获取最大收益。(3)决策时序:在每一时期(一年或几年)开始时,投资者根据自己拥有的知识和信息形成该时期的政策预期,调整自己的投资行为。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增长率等决定预期速度、数量,通过比较实际和预期速度、数量的差距等来决定自己的行动方案。(4)双方都通过游客人数来对旅游市场进行判断。

(二)政府决策的目标

因为旅游市场的稳定、发展都要付出一定成本,因此,在t期政府决策的目标函数可看作是追求稳定、发展的综合成本z1的最小化。通过适当的简化,对政府决策的目标函数可以用以下方程表示:

三、博弈模型求解及经济解释

博弈分析就是用博弈规则来决定博弈均衡。如果考虑到游客人数对政府目标函数的影响,把约束代入政府的目标函数,则政府的目标函数可以表示为:

因为政府和投资者了解对方的决策目标、决策规则,也了解经济运行状况,所以,政府目标函数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关的单个时期的决策问题:

四、结束语

通过政府与旅游汽车车主的博弈分析,说明政府的科学管理、规划和投资者(车主)的风险防范是很重要的。

对政府来说,作为旅游市场博弈的一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作用的缺陷,使得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为此,政府应该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科学预测方法,强调全局观、突出前瞻性,制定发展规划。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针对旅游市场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体系中各要素的活力。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和提高办公效率。政府的作用是为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引导与周到的服务,谨防角色错位。

对投资者来说,面对我国旅游法规和体制尚未完善、旅游企业普遍规模过小、缺乏竞争力的市场状况,在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的同时,控制风险是最重要的。系统风险的控制须正确把握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等各方面的情况。随着政府执政能力的加强,投资者的竞争越来越注重核心能力、品牌、文化而不是价格,也越来越认识到自身存在着信息失灵、管理水平低下、法制意识淡薄等诸多不能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问题。因此,要采用“专精新”的发展模式,在旅游产业分工中找好位置,在动态发展和竞争中求生存。

[参考文献]

[1]天涯.八大措施规范我省旅游客运市场[eb/ol].http:///traffic/">交通部门博弈旅行社旅游车管理新办法遇困海[eb/ol].http:///lixue/">理学院教授魏杰访谈录【j】.管理科学,2006,(8):38-39.

[6]王振海 利益博弈与政府缺位——以h省d市旅游汽车市场为例[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1):25-26.

旅游政策法规篇10

[关键词]政府;旅游汽车;模式;博弈论

一、旅游汽车的经营管理模式

国际上旅游车的经营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专业化公司和旅行社。在很多国家,二者是并存的。专业化公司经营模式的基础是珍贵的信誉。公司与旅行社进行双向选择,保持着良好的联系与合作,公司化管理很严格,小到司机着装、白手套,大到为游客上下行李、开车门等,都有其统一规范的标准。旅行社模式,指旅行社拥有自己的车队,其前提就是实力。作为大批发商,国外很多旅行社不但拥有自己的车队,还拥有酒店、航空公司等。旅行社模式的优势在于,旅行社品牌与旅游车品牌一体化,从而保证旅游车的服务质量。我国关于旅游汽车运作模式的理论探讨还比较少,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持编制,于1995年的《中国旅游汽车服务质量lb/t002—1995》是我国权威性的可操作性文献,对指导中国旅游汽车运作的规范化、标准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旅游业从不成熟到日益成熟,旅游市场需求多元化、消费差异化以及旅游车辆的换代更新和旅行社业务操作的模式随新技术、新需求的出现不断发生变化,对旅游汽车运作模式的探讨显得越发重要和急迫。

二、政府与投资者(车主)博弈模型

(一)模型假设

假定,(1)博弈双方:政府(包括所有制订政策影响旅游市场的政府部门,如发改委、交通厅、旅游局等)和投资者(拥有旅游汽车的公司或个人),双方在博弈中对其对手的特征、策略空间、支付函数都具有准确的知识。(2)政府的决策目标是通过政策的最优选择来实现旅游汽车的数量增长与汽车档次提升使之与市场发展实际情况相适应。投资者的决策目标是增加汽车数量来服务更多旅客增加收入,从中获取最大收益。(3)决策时序:在每一时期(一年或几年)开始时,投资者根据自己拥有的知识和信息形成该时期的政策预期,调整自己的投资行为。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增长率等决定预期速度、数量,通过比较实际和预期速度、数量的差距等来决定自己的行动方案。(4)双方都通过游客人数来对旅游市场进行判断。

(二)政府决策的目标

因为旅游市场的稳定、发展都要付出一定成本,因此,在t期政府决策的目标函数可看作是追求稳定、发展的综合成本z1的最小化。通过适当的简化,对政府决策的目标函数可以用以下方程表示:

三、博弈模型求解及经济解释

博弈分析就是用博弈规则来决定博弈均衡。如果考虑到游客人数对政府目标函数的影响,把约束代入政府的目标函数,则政府的目标函数可以表示为:

因为政府和投资者了解对方的决策目标、决策规则,也了解经济运行状况,所以,政府目标函数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关的单个时期的决策问题:

四、结束语

通过政府与旅游汽车车主的博弈分析,说明政府的科学管理、规划和投资者(车主)的风险防范是很重要的。

对政府来说,作为旅游市场博弈的一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作用的缺陷,使得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为此,政府应该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科学预测方法,强调全局观、突出前瞻性,制定发展规划。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针对旅游市场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体系中各要素的活力。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和提高办公效率。政府的作用是为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引导与周到的服务,谨防角色错位。

对投资者来说,面对我国旅游法规和体制尚未完善、旅游企业普遍规模过小、缺乏竞争力的市场状况,在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的同时,控制风险是最重要的。系统风险的控制须正确把握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等各方面的情况。随着政府执政能力的加强,投资者的竞争越来越注重核心能力、品牌、文化而不是价格,也越来越认识到自身存在着信息失灵、管理水平低下、法制意识淡薄等诸多不能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问题。因此,要采用“专精新”的发展模式,在旅游产业分工中找好位置,在动态发展和竞争中求生存。

[参考文献]

[1]天涯.八大措施规范我省旅游客运市场[eb/ol].http:///traffic/">交通部门博弈旅行社旅游车管理新办法遇困海[eb/ol].http:///lixue/">理学院教授魏杰访谈录【j】.管理科学,2006,(8):38-39.

[6]王振海 利益博弈与政府缺位——以h省d市旅游汽车市场为例[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