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法规十篇

时间:2023-04-11 04:10:23

化妆品法规

化妆品法规篇1

撰稿:郭俊

前言:

《化妆品标签标识管理规范》两次公示;新版《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7月执行;《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2007年版)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2007年,国家进一步加强化妆品市场的监管,出台法规的数量和力度为历年罕见,因此被誉为“中国化妆品法规年”。

本文选取本年度12件有典型意义的法规大事,通过众多法规事件的全景扫描,揭示法规出台的前前后后,与业内外人士一起勾画中国化妆品行业新的发展蓝图。

一、《化妆品标签标识管理规范》公示,近百词汇成标签禁语。

事件:,卫生部制定的《化妆品标签标识管理规范》经过两次公开征集意见,有3大类近百个词汇被列入化妆品标签禁止标注用语,其中包括:特效、瘦脸、延年益寿、提高记忆力等虚假夸大用语,另外还有除菌、祛疤、抗衰老、改善内分泌等术语。该《规范》出台后,半数以上的化妆品产品包装将面临更换。有关部门表示,会给企业一定的过渡期进行调整,以降低企业损失。

在终端,为了迎合人们特定的肌肤护理需求,公开标识“特效”、“控油”、“抗皱”、“祛疤”等功能的化妆品琳琅满目,并且相当热销。但广告夸大宣传、夸大承诺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由于没有严格的禁用规定,有关部门无法进行有效监管;消费者使用后未达到预期效果,也只好自认倒霉。禁用词汇也伤害到化妆品行业的高速发展,化妆品标签标识亟待规范。

由于牵涉面甚广,《化妆品标签标识管理规范》于去年10-12月底面向业界公开征求意见,收到的反馈意见高达3000多条。卫生部根据反馈情况,曾专门组织研讨会进行讨论,并对《规范》意见征求稿的部分条款做了修改和完善。2007年又进行了第二次公示,以求广泛征求意见,总条款也由原来的11条增加为15条,每项条款的规定都更为细致和严谨。

尽管业界对禁用词汇的范围选定存在争议,但《规范》的出台及实施已经成为必然。从长远来看,这将利于化妆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规范》要求,3大类近百个禁用词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严格区分药品与化妆品,禁用药物宣传术语。如除螨、除菌、祛疤、抗衰老、改善内分泌等。

药物宣传术语若被禁止,众多功能性化妆品将面临“灭字之灾”。以除螨为例,目前除螨市场已经形成数十亿以上的规模,一旦不能宣称“除螨”,整个市场都将遭遇巨大冲击。不过从广东等省份的化妆品抽检结果看,含有杀螨成分的化妆品,其实并不能有效除螨,消费者最好不要盲目使用。《规范》也给化妆品业界传达了明确的信号:以后再也不能将药妆混为一谈,化妆品宣传药物功能不仅不允许出现在化妆品标签中,生产企业也将由此受到法律制裁。

禁用词汇的另一类是虚假夸大宣传用语。如全效、特效、高效等。此类词汇被禁用不难理解,因为没有任何一种产品能够做到全效、特效,化妆品标签使用该类词汇,甚至在产品命名中直接出现该类词汇,多出于宣传推广的需要。此规定实施后,标有“全效”等词汇的产品将全面更换包装,那些新产品就要考虑用更规范、更隐性的词汇传达产品的功用和性质。企业要想决胜市场,必须依靠品牌良好的信誉和产品过硬的品质。

尽管业内对《规范》存在不同意见,但多数企业普遍表示会严格遵守标签规范。国家有关部门也表示会给企业一定的过渡期,并对分歧较大的部分做出具体解释。相信《化妆品标签标识管理规范》的最终实施,会为中国化妆品行业撑起更加规范的天空。

二、新版《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7月执行,增加790种禁用物质。

事件:《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自2007年7月1日起实施。与2002版比较,新版《规范》有三大变化:一是修订了化妆品禁限用物质名单。增加了790种禁用物质,使现有禁用物质达到1286种;二是将卫生部2005年的《染发剂原料名单》纳入规范的限用原料名单中;三是对防腐剂、防晒剂、着色剂、染发剂中部分原料进行了调整,包括删除?增加和改变限用条件等。通过修订,化妆品原料的监督管理明显加强,逐步与国际化妆品标准接轨。

“SK-II金属门”事件、“迪豆含违禁物”事件、“牙膏二甘醇”事件……,化妆品原料风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一方面说明人们越来越关注化妆品的安全健康,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我国原来的《化妆品卫生规范》在技术内容及具体执行上存在的问题,很多地方已不能适应化妆品卫生监督工作的需要,不利于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和促进化妆品行业健康发展。

卫生部2002年实施了《化妆品卫生规范》(2002年版),内容包括化妆品禁限用物质名单、毒理学评价方法和理化、微生物检验方法等内容。随着化妆品安全性评价方法和检验技术的不断提高,2002版《化妆品卫生规范》在技术内容上与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管理要求存在明显差距。

2007年新版《化妆品卫生规范》禁限用物质名单参考欧盟《化妆品卫生规程》,增加790种禁用物质,目前共有禁用物质1286种,化妆品原料备案体系也在建立当中。与此同时,针对新增禁用成分的6个检验标准也在积极完成并申报国家标准。

新版《规范》的监管利刃直至化妆品“原料”这一重点,从生产源头上使行业更加规范。业内人士认为:新版《化妆品卫生规范》的实施,对一直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原料并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的企业而言,影响不大。但对于一些原先对质量要求不高、打原料“球”的中小型化妆品企业而言,可能会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困境。

一些业内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对化妆品的检测方式相对比较落后,新《规范》虽然对原料管理的要求更加严格,但在原料检测与执行上仍需要进一步完善。许多禁用成分没有相应的检测标准和方法,因此执行起来将有一定的难度。

据悉,全国化妆品质量管理工作委员会正陆续建立相关检验方法,继续完善各个新领域产品的标准。同时,全国化妆品质量管理工作委员会也在筹备建立"原料备案制",借鉴国际化妆品管理经验,计划在化妆品原料商中建立联盟,由化妆品检测中心对其原料出具相关检测证明,然后到省级药监局进行备案,这种做法将有效加强对化妆品原料的管理。

采用合格、安全的原料生产化妆品,既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企业自身健康发展负责。化妆品卫生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最终维护的是企业的根本利益。

三、防晒产品标识统一标准,防晒化妆品有望告别概念炒作。

事件:2007年实施的新《化妆品卫生规范》等法规中,对防晒化妆品的UVA(长波紫外线)防护效果标识、防水效果标识、广谱防晒效果标识等有关规定做出了修改,统一了标准。同时增加了两种防晒化妆品UVA防晒效果的评价方法,即人体法和仪器法。新规范还规定高于SPF30的防晒品只能标注SPF30+。

防晒化妆品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化妆品行业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无论从种类还是数量上,防晒化妆品都颇具规模。同时由于防晒观念的深入人心,防晒目的也已从单纯的防晒黑、防晒伤发展到保护肌肤健康、减少皮肤病变及避免肌肤老化等多重细分阶段。

然而,由于对防晒产品一系列防晒指数(SPF、PA值)的测定方法以及检验标准的缺失管理,使部分企业有空可钻,防晒化妆品的概念炒作四起,消费者难辨真伪。仅各类防晒产品上标注的防晒指数就让人眼花缭乱:“UVB防御指数SPF,UVA防御指数PA”等缩写无统一标准;PA+、PA++、PA+++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物理防晒、化学防晒的依据不明;消费者无据可查。可见,防晒概念的炒作、过高标识SPF值(防晒系数)导致SPF值缩水以及SPF/PA值的概念混淆,这不仅给消费者的判断带来不便,更给防晒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埋下不小的隐患。

防晒化妆品属于特殊用途化妆品,必须在保证对消费者的使用安全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防晒功能。基于此类产品的特殊性,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包括防晒剂、SPF值及UVA防护效果的测定、标签说明等内容的相关法规,以加强市场的统一管理。

2007年新实施的系列法规中,对防晒化妆品的UVA(长波紫外线)防护效果标识、防水效果标识、广谱防晒效果标识等有关规定做出了修改,同时还增加了两种防晒化妆品UVA防晒效果的评价方法,即人体法和仪器法。另外,对于集防晒和防水多重功效的防晒产品,将通过防水功能的测定。同时,新规范还规定高于SPF30的防晒品只能标注SPF30+。

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有关专家解释说,SPF30的防晒值完全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的防晒需要,更高的防晒指数未必能够达到更明显的防晒作用,对SPF标签的规范有利于人们正确使用防晒产品。

不过,不少进口化妆品品牌对此项要求提出质疑。因为在国外许多国家是允许防晒品标注30以上的SPF值的。如果要更改为SPF30+,进口防晒品将不得不更换包装,或者特制一款中国版的包装。

对此,有关部门解释说,新规范涉及防晒产品标签标识改变的,从2007年7月1日起生产或进口的防晒产品必须符合这些规定。2007年7月1日前已经获得卫生部批准的防晒产品,在批件到期前生产或进口的,若其防晒功能标识与批准时一致,可销售至产品有效期截止。这实际上给了化妆品企业一个整改的缓冲期,也表明国家对行业规范防晒化妆品市场的坚定决心。

四、新版《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实施,生产企业为化妆品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

事件:《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2007年版)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新《规范》对化妆品企业从生产到保管到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做出明确规定,生产条件、储存条件等都做了量化要求。新《规范》还强化了化妆品生产企业作为化妆品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并明确要求化妆品生产企业应建立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如产品出现重大卫生质量问题,应及时召回。

《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2000版)公布实施后,中国于2001年底加入世贸。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化妆品卫生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化妆品行业逐步与国际接轨,这对化妆品生产企业提出了更高的卫生要求。

2000版《规范》在实施过程中业遇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表现在:原《规范》的某些要求和操作标准不明确,使得各地化妆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具体执行中掌握的尺度存在差异,也造成企业理解上的困难;对化妆品生产企业的准入条件要求不高,使部分条件不够的企业仍能进入生产行业;对生产过程卫生质量控制的要求不够高,导致一些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技术文件与生产记录不完整;自身检测力量不足,检测仪器设备落后,技术支撑力量薄弱等。

《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2007版)既考虑到我国目前条件下的可操作性,又考虑到我国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和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先进性。新《规范》有三点尤其值得关注。

1.强化了化妆品生产企业作为化妆品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规范》对各类化妆品生产企业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包括化妆品生产企业的选址、设施和设备、原料和包装材料、生产过程、成品贮存和出入库、卫生管理及人员等卫生要求。同时细化了各项操作规则,便于企业准确执行。

2.要求化妆品生产企业建立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如产品出现重大卫生质量问题,应及时召回。监测制度与召回制度的建立,将加大化妆品安全事件的防范力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将得到更为有效的维护。

3.要求化妆品生产企业建于环境卫生整洁的区域,工厂周围30米内不得有污染源;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有毒有害因素的生产车间,应与居民区之间有不少于30米的卫生防护距离。

专家预测,《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2007版)实施后,一批规模小、生产能力不强的化妆品厂将被淘汰,化妆品企业的进入门槛将抬高,大型化妆品生产企业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五、.二甘醇限量标准制订,严管牙膏国标即将出台

事件:2007年5月,巴拿马卫生部责令含有二甘醇的中国牙膏全面下架,随后,美国、新加坡、日本、香港等众多国家与地区禁售中国多款品牌牙膏。危机使国家加快牙膏相关规范法规的制定。7月11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出《关于禁止用二甘醇作为牙膏原料的公告》。同时,国家认监委和卫生部正加紧制定《口腔保健品的认证管理办法》,卫生部已组织专家起草《口腔保健用品功效评价标准》,牙膏市场有望终结无国标的历史。

二甘醋事件绝非偶然。在中国被认为合格的产品,在国外却被判定为不合格,此类情况已经多次发生。我国国家标准制定的过程平均标龄10年,而国际标准一般标龄都在四、五年之间。包括牙膏在内,我国部分产品标准的滞后,给行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进军国际市场埋下了隐患。

2006年,我国口腔清洁用品市场规模已达90余亿元。近百亿的大市场目前却没有《安全标准》和《认证标准》等国标。近年来,由于牙膏行业标准的缺失,使部分企业为所欲为,中草药概念泛滥、多种功能夸大宣传、原料添加无据可查……,行业市场的混乱现象很难得到有效扼制与规范。因此,关于出台行业标准的呼声越来越高。鉴于此,“二甘醇海外风波”成为推动牙膏行业标准制定的加速器。

据悉,卫生部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口腔保健品的认证管理办法》制度和标准,并表示认监委将制定一套严格的认证和评价程序,以推动中国牙膏行业的全面规范化。

据了解,《口腔保健品的认证管理办法》将针对牙膏生产的原料、相关配方的健康含量控制、中草药标准比例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以防止某些企业仅凭保健概念进行产品炒作,危害消费者权益。

业内专家指出:一旦,《安全标准》和《认证标准》等行业标准正式出台,牙膏行业将步入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尽管短期内行业性的大洗牌不会出现,但一批小的、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牙膏生产厂家将会逐步被市场淘汰,其空出的市场份额,会被一些有实力的牙膏品牌所占据。知名牙膏企业与广大消费者将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六、海关新税则大幅调高个人携化妆品入境税率,利好高档化妆品国内销售。

事件:2007年8月1日起,海关总署新修订的《入境旅客行李物品和个人邮递物品进口税税则归类表》及《入境旅客行李物品和个人邮递物品完税价格表》正式实行。 对比新旧《归类表》和《完税价格表》,旅客携带进境或邮递进境物品的税收,变动最大的是化妆品,“自用范围内”化妆品进境超5000元须申报纳税:税率由原先的20%提高到50%,大幅上扬30%。这是继2002年海关总署执行化妆品入境规定方面的又一次重大变化。

由于关税原因,进口化妆品长期存在着境内外差价,催生了各式境外代购。国际代购网站大量涌现,不少出境旅游的年轻白领在购物论坛上发起"代购服务"信息以赚取佣金,甚至还出现专门在境外代购的"国际倒爷"。这种个人代购行为,一旦出现水货、假货,购买者维权难度很大。

同一产品国内国外价格悬殊,使得那些热衷于进口高档化妆品的消费者,不得不出境疯狂购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资化妆品在中国国内的销售。

海关新税则大幅调高个人携化妆品入境税率,国内国外购买同类商品的价格得到某种程度的平衡。在国内国外购买高档化妆品的价格差距缩小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那些专门帮人在境外代购的"国际倒爷"和出境疯狂购物的消费者。另外,对于目前比较流行的化妆品小店以及网络卖家来说,也是一个影响较大的利空消息,因为他们的产品渠道主要是通过个人携带化妆品入境。

对于个人代购者来说,由于税率的提高,代购成本增加了,利润会随之降低,从国外大批购买高档化妆品已经"不再划算",更多的消费者会选择在国内购买外资化妆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国内高档化妆品市场的消费,对高档化妆品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海关税则调整后的第一个月,部分高档品牌就提高了化妆品销售价格,但涨幅不大。以娇韵诗为例,其男士系列植物防皱霜七月份的单品销售价格为420元,到8月份就提高到450元,清透美白焕肤精华液七月份单价为650元,八月份提高到680元。从八月份的销售数量上看,除娇韵诗品牌下的男士系列植物防皱霜和新特效眼霜比七月份有小幅增长外,其它产品的销量数量与七月份相比都是下降的,说明消费者对此持观望态度。但后续统计资料显示,此次小幅调整对高档化妆品的忠实消费者来说影响不大,消费者流失率很低,市场情况向好。

七、《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通过审定,化妆品包装戴上紧箍咒。

事件:《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强制性国家标准2007年7月14日通过了审查委员会审定,《通则》除规定了“过度包装”的定义外,还对商品包装提出了减量、简单化、成本控制等基本要求。此外还对保健品、化妆品等六类社会比较关注的商品提出了限量要求。标准规定,此六类商品,包装成本不宜超过商品出厂价的15%,化妆品和保健食品的包装空隙率为小于等于50%,在包装层数方面,要求饮料、酒、糕点、化妆品、保健食品、茶叶的包装层数均为3层及以下。

豪华版、限量版、天价礼品……,近年来,商品过度包装之风愈演愈烈,化妆品一直就是过度包装的重灾区。化妆品是塑造美丽的事业,美丽的包装本无可厚非。但很多商品包装的成本比例已大大高于商品自身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非常不合理。“羊毛出在羊身上”,过度包装促使商品零售价格的上涨,引起消费者强烈不满。

随着理性消费意识的增强,产品过度包装导致的价格差已引起人们日益关注。《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填补了针对产品包装专门法规政策的空白。

业内专家表示:"包装成本要控制在出厂价格的15%”等规定一旦被严格执行,过渡豪华的产品包装将难有容身之地,迫使化妆品企业放弃在“包装上做文章”的计划,将营销重心转移到产品研发和质量提升上来。

《通则》中关于化妆品包装的各种规定,并不是限制产品包装,而是将产品包装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净化了化妆品行业的营销环境,遏制了社会浮躁与浪费之风,对企业和消费者都是非常有益的。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要求,商品包装要做到材料适当化、减量化、结构简单化,在此基础上严格控制包装成本。这些关于商品包装的基本准则,为化妆品包装的设计生产规划了方向,也是未来化妆品包装的总体发展趋势。

八、“亚健康护理”将有标准,美容院服务日趋多样化、个性化。

事件:近年来,美容院开展亚健康服务项目成为发展趋势。为规范竞争环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亚健康中心正与专业美容行业合作,制定美容院从事亚健康项目的服务规范以及从业人员的素质标准,计划近期出台。

亚健康状态,又称次健康状态或第三状态,是介于“第一态”健康与“第二态”疾病之间的身体状态,又称潜病状态。这种状态人群机体虽无明确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的现象。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大多数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其市场容量相当巨大。

相比日化线,美容院可以为消费者塑造一种全身心放松的氛围,以便由亚健康状态回归健康。因此,美容院纷纷推出“亚健康护理”项目,或者转型成为“亚健康护理”美容院。目前很多美容院推出了刮痧、按摩、拔罐等亚健康护理项目,或者推出养肺、养肾、消除背脊问题等护理产品,其诉求都是针对亚健康人群。

但是,由于美容业门槛低,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导致美容业开展亚健康项目的竞争无序化。比如,很多宣传有中医元素的护理项目,其实并没有将中医知识运用到位。不少美容师没有接受系统的护理培训,甚至连消费者是否适合做刮痧、足底按摩都不知道。

美容院亚健康护理的无序竞争,显然不利于亚健康美容产业的健康成长。于是,有关各方携起手来,开始共同制定亚健康相关规范。对“亚健康护理”美容院所需规模、设备、人员素质等条件设立标准,亚健康咨询师的培训认证标准也在制定中,届时,消费者就可以在美容院接受亚健康咨询师、检测师、调理师等专业人员的专业服务。

九、广告监管再出重拳,工商总局等11部门合力整治美容等虚假广告。

事件:国家工商总局、等11部门2007年1月30日召开的广告专项整治部际联席会议提出,充分发挥部门间的整体优势,合力整治虚假违法广告,形成统一高效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和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会议还决定,2007年,药品、医疗、保健食品、化妆品、美容服务等将作为违法广告整治重点。

近年来,不论是专业线,还是日化线,消费者投诉案件频频发生。不难发现,虚假宣传引发的诚信危机已经威胁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引起业内外普遍关注。

虚假广告宣传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功效夸大宣传。"速效去斑"、"快速美白"、"10天还你青春"、"一针见效"等产品功效宣传语充斥市场,美容毁容的惨剧有增无减,部分大品牌甚至利用明星代言夸大功效宣传,欺骗消费者。

2.服务欺诈陷阱。以免费体验为诱饵,骗取顾客好感,然后鼓动开卡高额消费。消费者上钩后,承诺的服务却不到位,效果大打折扣。采用“偷梁换柱”的伎俩,以次充好,以低充高,赚取高额利润。

3.虚拟科研机构。美容院声称医学背景、海外技术;化妆品则是进口原料,法国研发。

其实很多科研机构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小作坊内搞出的产品变成医学专家多年的研发结晶,虚假、浮夸之风盛行,使行业信誉陷入谷底。

美容化妆品行业虚假宣传泛滥,彰显了国家有关部门有效监管的缺失。传统的单一部门监管执法方式已不能适应行业现状。为此,国家工商总局、、公安部、卫生部等11个部门组成整治虚假违法广告专项行动部际联席会议,通过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执法,掀起更为猛烈的美容化妆品市场清理整顿风暴,重树美容化妆品行业的诚信形象。

十、国家药监局整顿药品与非药品混售,化妆品不能再当“药品”销售。

事件:国家药监局出台新规,自2007年下半年起,“健字号”、“消字号”、“妆字号”等产品将不能与药品混放在一起销售。混售问题严重者,将被取消相应的经营资格,直至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这意味着今后化妆品通过药店渠道改头换面为药品销售的现象将受到严厉制裁。

化妆品进药店,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由于国家对药品价格大刀阔斧的调整,药品销售利润也被大幅砍掉,与医药行业相比,美容化妆品的利润比药品高很多,药妆品和药物化妆品便成为不少药店的“摇钱树”。许多药店为了缓解经营压力,与厂家、经销商联手,将化妆品与药品放在一起,不惜非法大肆宣传化妆品的特殊疗效,并从中牟利。

专家指出,无论是药妆品还是药物化妆品,仍属于化妆品。但由于界限模糊,不少消费者对其存在误解,药店往往借机夸大疗效宣传。不少药店甚至把非药品摆放在店内醒目位置重点宣传。

今后,化妆品厂商与药店将不能打“混销”的球了。2007年下半年起,“健字号”、“消字号”、“妆字号”等产品将不能与药品混放一起销售,违规者将有取消经营资格的危险。

业内人士指出,国家药监局的行动肯定有利于改善行业混乱局面,不过也要警惕药店通过其他方式转嫁经营压力。对于化妆品企业来说,合理合法地利用药店渠道诚信经营,才是发展之道。

十一、2007中国直销业规范年,国家大力提高规范力度。

事件: 经历了2005直销立法年和2006直销元年之后,中国直销业迎来了2007直销规范年。《全国打击传销专项行动方案》规范期为从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2007年为规范的主要年度,重点仍为打击传销和规范直销。随着各方面工作在2007年得到调整,直销行业迎来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直销在中国已有十几个年头。自诞生以来,一直备受争议。自1993年起,直销和"非法传销"在中国风起云涌,非法传销公司的发展速度甚至大大超过正当直销公司的发展速度,直销行业一度陷入混乱。

2005年以来,直销相关法规相继出台,直销行业逐步走上规范化道路。我国直销业不再依循国外传销的发展方向,摸索出一条与众不同的中国特色直销发展道路,即大力借鉴传统企业优质元素,融合多种营销方式的优点(包括传统营销和新型营销),向多元化、规范化、国际化、复合化的方向发展。

安利、雅芳等化妆品直销企业在完成了中国式的调整之后,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专业人士指出,未来几年中国直销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原因在于这些年来很多不正规的企业、灰色运营的企业占据了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其中的非法营运现象对直销市场具有一定的破坏性。随着市场的进一步规范,不仅这些企业的退出会空出一部分市场份额,而且消费者对直销的认同感将不断加强,直销的潜在市场将不断扩大。

直销作为一种新型的、行之有效的营销方式,本身并没有错,也并不可怕。规范调整是国家对企业的切实要求,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对直销业的管理方式仍然以监管为主。直销企业应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及职能部门,在调整企业发展方向的同时,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为品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整形医生认证新政即将出台,美容整形行业有望走向规范化

事件:全国整形外科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等行业组织透露:“医疗美容主诊医师”培训与考试专家委员会已正式成立,“整形外科专科医师”培训教材编写委员会也召开会议,对相关医师培训和资格认定等具体内容进行了讨论。

“易容术”早已不是武侠小说中的词汇,不论去韩国整容,还是在内地修型,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整形整容越来越热衷。然而,国家目前还没有一整套完善的整形美容医生培训与认证制度,队伍的混乱导致了行业混乱,甚至出现不少整形不当而毁容的事件。

卫生部为确保医疗美容服务质量和安全,出台政策对"整形外科专科医师"及"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进行培训和资格认证。其中,"整形外科专科医师"是卫生部对于整个医疗系统的大政策,由卫生部科教司负责组织和管理,具体事务性工作由中国医师协会承担,再由旗下各个专科分会负责,如整形外科则由中国医师协会整形外科学分会负责;"医疗美容主诊医师"主要是针对医疗美容服务行业而制定的管理政策,由卫生部医政司委托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开展。

有关专家将卫生部的两项举措比作双管齐下。“整形外科专科医师”主要是对未来整形医生的培训和认定,而"医疗美容主诊医师"则是对现在整形医生队伍的资格认定。之所以要对现有整形医生进行资格认定,是因为现在整形医生的队伍比较混乱,医生种类繁多,良莠不齐,通过认定可以规范现有医师队伍,避免美容事故的发生。

为使这两套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有关部门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推进相关时间表。据悉,由10余位医疗美容专家组成的主诊医师培训与考试专家委员会已正式成立。全国第一本整形外科专科医生培训教材编写委员会也召开会议,就教材的编写进行再次讨论。

业内普遍认为,卫生部新措施对行业将会有相当大的影响,其中最关键的是,它能推动行业真正走向规范化,逐步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得到"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资格证后,医师就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主诊,解决了原来的异地行医问题。

化妆品法规篇2

关键词:化妆品,毒性,重金属,法规

中图分类号:TQ65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化妆品是人们,特别是女性,每天都在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因此它的安全性非常重要。由于化妆品是长期使用的,它是连续地、直接地与皮肤接触,并长时间停留在皮肤、面部、毛发等部位上。因此,化妆品不应有任何影响身体健康的不良反应或有害作用。为了对化妆品的安全性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和控制,各国分别对化妆品的安全性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以下简要讨论一下化妆品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我国对于化妆品的现行管理。

1.化妆品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1.1.化妆品的污染

化妆品的污染主要有原料污染、生产过程污染、使用过程污染等。

化妆品的原料种类繁多,来源各异,大多数原料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微生物污染。如果受到微生物污染的原料不经处理或处理不洁净,而用于化妆品生产,必然会造成严重的一次污染。

化妆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主要是生产环境、生产设备(如输送管道、阀门、泵、罐等)、生产操作人员卫生、产品包装容器等,消毒不干净而把微生物带入化妆品中,使化妆品在出厂前已被污染。

化妆品使用过程中的污染又称为二次污染,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不注意卫生,比如用手挖取产品,也会将手指上的微生物沾染到化妆品上造成污染,有的化妆品只用了一半,就开始变质了。

1.2.化妆品的毒性

化妆品的毒性,是由于化妆品的原料或组分中含有有毒性的物质造成的。据对20多种香粉的调查和化验发现,很多香粉都不同程度的含有铅,从16个品种的雀斑霜中均查出了有毒金属汞,有些化妆品还含有砷。这些重金属通过皮肤进入体内,长期积累不仅造成色素沉积,而且还可能引起重金属中毒。化妆品增白剂中的氯化汞、碘化汞会干扰皮肤中氨基酸类黑色素的正常酶转化。汞的慢性毒害也很大,特别是能抑制生殖细胞的形成,影响年轻人的生育。有些国家在化妆品质量中明确规定,化妆品中不得配用汞及其化合物。生发剂、染发剂中大都含有重金属汞、铅、砷,他们对身体都十分有害。化妆品中的颜料,很多是含有重金属成分的,它们之中有不少是对人体有害的,如铅、铬、铝、汞、砷等。国外曾报道过:有婴儿由于舔食了母亲面部的脂粉引起急性中毒,而死于脑病。

1.3.化妆品的刺激性

化妆品中常会含有酸、碱、盐、表面活性剂等化学成分。这些化学物质作用于皮肤、人体器官的黏膜后,经常会引起刺激性皮肤病变,又称刺激性接触皮肤炎。从卫生部通报的2005年化妆品不良反应的检测情况来看,由化妆品产生的不良反应病变,以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最为常见。化妆品引起的不良反应中,比较多见的是局部皮肤瘙痒,同时出现红斑、丘疹、脱屑或刺痛感,反应轻微。但也有个别严重的,属于难以恢复或不可逆的严重损害。

2.我国现行化妆品管理

2.1.化妆品卫生法律法规

在过去10余年的时间里,我国制定的化妆品相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1990年1月1日起实施的卫生部《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行政法规1个;1991年3月27日起实施的卫生部《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1993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化妆品广告管理办法》2000年4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进出口化妆品监督检验管理办法》部门规章3个;卫生部关于印发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的通知(卫法监发[2000]220号) 、卫生部关于印发化妆品卫生规范(2002年版)的通知(卫法监发[2002]229号) 、卫生部关于印发化妆品检验规定(2002年版)的通知(卫法监发[2002]322号) 、卫生部关于印发《健康相关产品国家卫生监督抽检规定》的通知(卫监督发[2005]515号)等若干部委规范性文件。《条例》是我国监管化妆品的主要法规。

标准规范:国家出台了GB5296.3-1995《消费品使用说明化妆品通用标签》、GB7916 - 1987《化妆品卫生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GB7917-1987《化妆品卫生化学标准检验方法》、GB7918 - 1987《化妆品卫生微生物标准检验方法》、GB7919-1987《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以下均简称《方法》)等化妆品国家标准42个。卫生部出台了2003年1月1日起实施的《化妆品卫生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和《卫生部化妆品检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部门规范(定) 2个。十几年来,这些法规标准在控制化妆品质量和确保化妆品安全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2.现行管理体制

以上化妆品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定了化妆品的生产、经营及监督管理的职责和要求,化妆品的卫生标准规范及检验要求等,形成了我国化妆品以卫生、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工商、质监、轻工等部门参与的政府监管体系。化妆品的卫生主管部门:《条例》第三条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化妆品的卫生监督工作,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卫生行政部门主管本辖区内化妆品的卫生监督工作。《条例》第五条规定对化妆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监督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第九条规定使用化妆品新原料生产化妆品,必须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第十五条和第十六条规定进口化妆品须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方可签定进口合同;经国家商检部门检验合格方准进口。《细则》第十条规定直接从事化妆品生产人员(包括临时工)必须依照《条例》规定实施每年健康检查,患肝炎、痢疾、伤寒、活动性肺结核及传染性皮肤病的人员不得从事化妆品生产。第十一条规定特殊用途化妆品投放市场前必须进行产品安全性评价,第十九条规定非特殊用途化妆品(须有产品卫生质量检验报告等)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化妆品的检验机构[ 4 ]:《细则》第三十五条规定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县级以上具备检验条件的卫生防疫机构为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承担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任务。各级检测机构根据《标准》、《方法》和《规范》等开展化妆品的检验和安全性评价,为化妆品卫生监督执法提供技术依据。

2.3.化妆品卫生安全及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化妆品行业得以不断发展和壮大,所生产化妆品的品种和数量也日益增加。由于各级卫生行政机构认真执行监管,使我国化妆品的卫生管理逐渐走上了科学化、标准化、法制化运行的轨道,保障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净化了化妆品的市场,其功不可没。但是,应该看到我国化妆品管理在法制建设、监督管理、检测手段、安全性评价等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从生产到市场监管、消费者使用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加以认真剖析,目的是为了健全我国化妆品的法制管理,提高监管水平,提高化妆品的安全性,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3.结语

为了保证广大消费者使用化妆品的安全,防止化妆品对人体产生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化妆品在投产前必须进行安全性评价,同时,化妆品在投放市场后,有必要进行经常性卫生监督和人群调查,以保证消费者的健康不受损害。

参考文献:

[1] 化妆品卫生规范[S].20021.

[2]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S].1990.

[3] GB/T18670-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妆品分类[S].

[4]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S].1991.

[5] 杜业刚,林少彬,朱瑛,等1化妆品中亚硝胺的研究[J].卫生研究,2004,33(3):379.

[6] 戴京晶,刘奋,梁伟,等.深圳市售化妆品中防腐剂使用状况调查[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14(4):477-478.

[7] 张木林.159份化妆品卫生检测结果分析及建议[J].中国饮食卫生与健康,2004,2(6): 61.

[8] 谢晓萍,古梅英,李庆,等.380种防晒化妆品卫生毒理学检验结果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5,11(3):66.

[9] 朱英,杨艳伟,张卫强,等.祛痘类化妆品功效成分使用情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21(3):248-249.

化妆品法规篇3

(一)建立囊括化妆品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1.修订《产品质量法》,增加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产品质量法》是对化妆品进行监管的法律规范的上位法。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是保证消费者权益和产品质量的有效方式,对于与消费者权益密切相关的产品,应当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在第三章中应当增设“缺陷产品召回”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明确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其理由如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属于产品责任的一个方面,应归入《产品质量法》。对于有些学者主张建立《缺陷产品召回法》,此种主张并不可取。我国法律体系、法律制度的建立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是一个成文法国家,且法律制度尚处于初级阶段,颁布新法成本较大且缺乏系统性。同时,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是产品质量管理的基本制度之一,应当纳入此部法律之中。2.召回的产品范围将化妆品以列举形式囊括在内要合理地界定缺陷产品召回的范围,首先要明确缺陷产品召回的立法原则。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角度来看,由于召回缺陷产品可以很好地预防缺陷产品给消费者造成伤害,因此缺陷产品召回的范围应逐步扩大。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实施存在着成本的问题,因此,应当扩大召回范围,但应避免盲目扩大。其次,可采用概括加列举的方法确定召回产品的范围。产品召回的范围应该逐渐扩大到国计民生领域,把那些与广大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产品也纳入到强制召回范围。化妆品正属于此类产品。因此,我国应以列举形式将化妆品等产品纳入召回范围内。

(二)由食药局和质检总局共同颁布《化妆品召回管理规定》1.《产品质量法》为纲,由食药局和质检总局共同制定《化妆品召回管理规定》《产品质量法》中对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规定是制定化妆品召回规定的法律依据,但是化妆品召回有其特殊之处,因此有必要根据化妆品召回具体情况,以《产品质量法》为纲,把化妆品召回制度细化,颁布《化妆品召回管理规定》。化妆品质量监管的部门主要有食药部门、质检部门、工商部门。工商部门主要从化妆品企业的登记注册以及化妆品广告管理进行监管。直接对化妆品质量进行监管的部门由食药部门和质检部门负责。因此,应当由食药局和质检局共同起草拟定并颁布《化妆品召回管理规定》。2.《化妆品召回管理规定》之内容设置《化妆品召回管理规定》由四章构成。第一章主要界定化妆品的定义、召回的涵义、化妆品召回原则等。第二章规定化妆品安全隐患的调查与评估。包括化妆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化妆品质量保证体系和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对化妆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化妆品安全隐患调查的内容和化妆品安全隐患评估的主要指标和具体内容。第三章内容为召回实施,具体内容分为主动召回和责令召回。由于主动召回要求企业具有较高社会责任感,可实施性较弱。因此,责令召回是召回实施的主要手段。第四章对法律责任进行规定。通过对化妆品质量监管相关机构、化妆品生产、经营企业法律责任进行界定,保障了它们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事,从而更好的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本文作者:张雪琳工作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化妆品法规篇4

1.从市场方面来看,到去年,全球药物化妆品的销售额已经超过100亿美元,每年的市场需求都是以10%以上的增长率在增加。与此同时,以“Cosmeceutical”命名的研讨会每年在全世界举行,参加的者包括各国法规机关人员、基础研究人员、医生、生产商、出版商、销售商、律师、毒理学家、药理学家和行业观察员等,规模不断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领域人士的注意力。在美国,2003年药物化妆品的销售额已经达到41亿美元,其中护肤类的药物化妆品到2003达到了23亿美元,年增长率为7%,与此同时,与药物化妆品有关的原料销售额达到8.25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1%。

2.药物化妆品的添加成分也在发生着变化,从以前的单纯的化学药物逐渐向天然产物发展,从功能上分,主要的有:抗菌剂、消炎剂、美白祛斑剂、防晒剂、生发剂、丰乳添加剂、减肥添加剂、祛屑剂、祛避剂、止汗祛臭剂、脱毛剂、抑制螨虫的添加剂、保湿剂、抗皱添加剂、角质层剥脱剂等;从来源上分,有:化学合成的,植物成分提取的、动物成分制备的、生物技术生产的、化学修饰的、矿物来源的、海洋中提取的等。随着“绿色”、“环保”、“天然”概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采用植物提取的成分作为有效添加剂。

3.从国际法规来看,主要分为3个地区,即欧洲、日本和美国。

(1)欧洲:根据1996年通过的欧盟(EU)化妆品规程,化妆品标签中必须包含以下正式内容:

产品中成分的性质和含量;

原材料明细表;

生产方法;

安全性检测;

效果证明。

这对于一般化妆品来说是比较严格的,因此,药物化妆品的成分只要不属于禁用的,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成分,能够达到上述要求,通过相关药物的检测,就可以上市销售。

(2)日本:在日本,化妆品受到【药事法】的管制,化妆品的制造,销售和进口都必须遵循【药事法】的相关规定。日本的管理当局对于在传统意义上既不是纯粹的药品,也不是纯粹的化妆品,同时又兼有两者特性的产品,即我们所称的药物化妆品,规定为“医药部外品”,或“类药品”。“医药部外品”还包括染发剂,烫发剂,粉刺霜,防止皮肤干裂、治疗冻伤的膏霜,以及对皮肤或口腔起杀菌消毒作用的产品,包括牙膏。在日本,允许在化妆品中添加除了规定禁用以外的、作用温和、具有药理活性的添加剂,但必须证明该药品的安全性。从2001年4月1日起,日本厚生省开始实施【新的化妆品管理规定】,要求化妆品的标签必须作全成分标注,目的是为了限制夸大宣传,以及在添加了化学成分的同时,宣传产品为天然产品,或者无添加成分,却随意进行宣传的行为。

(3)美国:在美国,将止汗剂、祛屑香波和防晒剂作为OTC药品,而在欧洲,这些产品可以作为化妆品销售。FDA主要是通过产品的宣称和标签上的说明来判断某种产品是化妆品还是药品的,例如,维生素A,如果不宣称治疗疾病的作用,可以当作化妆品销售,而维生素A的氧化产物维甲酸却一直被规定为药品,但是最近FDA又批准一种含有维甲酸的产品作为化妆品销售,原因是该产品仅仅宣称其作用是改善人体的外表。另外一个产品是敏乐宁,是一种抗高血压药,现在用于生发产品,也可以作为化妆品销售。表明了美国管理机关重宣称,轻成分的倾向。

4.各国业内人员对药物化妆品的主要观点:

(1)英国:在英国的化妆品专业人员中对于药物化妆品还有很大的争议,所以专业人士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此类产品时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但在管理方面比较开放。

(2)法国:法国的大多数化妆品专业人士对于Cosmeceutical这一名词没有很大的争议,认为主要看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否可靠,而没有必要对该名词的定义作过多的争论。其中比较典型的是Pierre Fabre公司,把皮肤科药物部门与化妆品部门合并,称为“Dermocosmetics”,主要的产品就是一些与治疗有关的,添加有多种治疗性成分的药物化妆品。

(3)德国:Umbach教授在1995年的C & T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药物化妆品-未来的化妆品”一文,他认为,欧洲在这方面的法规比美国更有远见,从而更有利于技术进步,符合消费者的需求。Steinberg博士在“药物化妆品”一文中认可了这一概念,但他认为,如果要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同,就需要对现有的药品和化妆品法规作修改。Janssen 博士在1987创立了Janssen Cosmeceutical Care,主要提供采用植物、泥土、海洋等天然来源活性成分的疗效型化妆品。

(5)日本:Takamatsu在“如何定义药物化妆品”一文中指出,日本的法律环境正在趋向于更多考虑产品的生理学功效,从而有利于药物化妆品的发展。

化妆品法规篇5

一、高度重视,迅速部署。

为保障全市人民的化妆品消费安全,全力推进全市化妆品“线上清网线下清源”专项行动,我局要求各县区局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作配合,结合今年的“化妆品安全科普宣传周”活动来开展此项工作,确保检查效果。

二、有的放矢,扎实开展。

针对全市化妆品经营企业多、从业人员素质低等特点,市局要求各县(市、区)局对辖区内的化妆品经营企业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排查化妆品网络销售者和电子商务平台。现场排查时,通过发放化妆品消费提示、加大对化妆品从业者培训等形式,积极宣传化妆品法律法规和化妆品安全知识,强化化妆品经营企业法律责任意识,提高从业者素质,规范全市化妆品线上线下经营行为。

三、突出重点,确保成效。

化妆品法规篇6

一年来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股进一步强化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管理。按照局制定的工作目标及年初工作计划要求,以保障公众食品安全、身体健康为宗旨,强化日常监管,狠抓专项整治,依法履行职责,完善长效机制,全面完成工作任务。现将2019年工作总结如下:、

全区共有保健食品经营单位321家,化妆品经营使用单位411家,并对其全部进行了档案管理,建档率100%。

受理保健食品、化妆品投诉举报28起,其中保健食品举报以欺诈和虚假宣传为主占到了百分之四十三,举报化妆品过敏类的达到了百分之三十七,针对投诉举报情况我局结合保健食品经营环节“百日行动”专项整治大力开展保健食品、化妆品的专项行动,以批发企业和集中商业街区为重点严厉打击利用会议、讲座、免费体检等方式违法宣传、销售化妆品、保健食品行为。

积极结合食品安全宣传周、食品药品科普宣传活动,组织开展了保健食品安全知识集中宣传活动。在政府网站,晚报等途径都做了相关知识的宣传报道。重点向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以及广大群众宣传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保化监管职责、相关企业在安全监管中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科学选购保健食品知识等。

开展从业人员培训。为深入推进保健食品专项整治工作,强化从业人员依法经营意识,我部门对56家经营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开展保健食品、化妆品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知识方面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保健食品化妆品相关法律法规、产品标签标识、有关经营管理规定、保障产品经营质量应采取的主要措施等。

化妆品法规篇7

在加拿大销售的化妆品,无论是本国生产还是外国进口,都必须遵守“食品和药品法令”(简称Acts),“化妆品广告及标注内容指南”及其它相关法规的要求。

2004年4月1日,加拿大卫生部发出G/TBT/N/CAN/92号通报,修订“食品和药品法令”,将化妆品定义为所有为清洁、改善和改变肤色、皮肤、头发或牙齿而生产、销售或展示的物质或混合物,包括除臭剂和香水。法规对化妆品与药品进行了区别规定,只有宣传其化妆功效的产品被规定为化妆品,不允许将具有药物疗效宣传的产品定为化妆品,然而,既用于化妆又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产品也被认为是药品。

一、 化妆品的标识

Acts法令规定标识是指产品上或附加在产品上的所有标签和其它印刷或打印的东西,其标签信息应位于产品的“主要展示版面”,所谓“主要展示版面”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或用于零售时最容易被展示,发现或检查的那部分版面。并将 “内部标签” 定义为附加在或贴附在化妆品包装上的标签;“外部标签”为附加在或贴附在化妆品外部包装上的标签。

化妆品标签法规要求所有显示在化妆品上的标签都应清晰明了,并在正常的购买和使用状态下易于识别。

根据法规要求,化妆品内部标签应显示:生产商或经销商的名称及地址、反映化妆品真实属性的通用名称。

除非有足够的的资料证明,否则生产商不得在标签或广告中宣称:1)其产品及成分能够改变皮肤、毛发或牙齿的化学构成;2)其产品的配制、生产或使用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此外,生产商还应向相应的监管部门提供有关的证明资料。

为了确保化妆品的使用安全,加拿大法规要求生产商针对某些特殊产品给出详细的使用说明及警示性用语。例如,染发剂中如果使用含煤焦油类染料或以煤焦油为基底、介质的染料,其内部和外部标签都应有以下“警示性用语”:该产品成分可能引起某些人发生过敏反应,使用前请先根据说明进行皮试。该产品不得用于染睫毛或眉毛,否则可能引起失明。此外,还应附有具体的皮试方法。

对于含汞或汞盐及其衍生物作为防腐剂的化妆品,应在其外部标签上标注防腐剂名称及浓度。

用于生殖器的除臭剂,应以气压式包装销售,其内外部标签应标注以下内容:1.“说明”:只限外用,每日使用不超过一次。外用于皮肤时至少离皮肤8英寸远喷雾;2.“警示性用语”:勿使用于破损、过敏或发炎皮肤,在月经期间请勿使用。若使用后出现皮疹、刺激性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如果皮疹或刺激性反应持续存在或出现异味和分泌物,请到医院就诊。

法规要求,化妆品的安全使用指南应用官方语言予以说明,否则任何人不得销售可以引起“可避免危害”的化妆品。所谓“可避免危害”包括以下三种情况:1)从化妆品成分及其毒性、应用部位可以估计出产品对使用者健康的危害;2)在正常的使用情况下合理地推测出产品对使用者健康的危害;3)排除了化妆品使用特殊限量对使用者健康的危害。

对于手动的金属气压容器,化妆品内外部标签的主要展示版面上应显示“警示性用语”,例如“容器遇热易爆炸”或“容器遇明火易爆炸”;当其产品中含有甲醇≥5ml时应在主要展示版面上予以标注。

二、 化妆品的进口审核程序

所有的进口化妆品都应遵守加拿大的Acts和其它相关法规。检疫官员有权对进口化妆品进行抽样查验。如果某批进口化妆品的标识不符合法规的要求,进口商应向检疫官员提供正确的标识说明,并在其监督下对产品标识进行更改或重标。

在进行抽样查验时,如果产品不用检测,检疫官员可以将抽取物分为三份,并用相同方式进行密封,一份交留进口商,另外两份作为留样保存。如果产品需要检测,则将抽取物作为一份产品,密封后交给检测机构检测。

三、 化妆品的市场销售

在销售时,化妆品的标签和广告不得包含任何宣传疗效的用语。含有煤焦油染料或以煤焦油为基底、介质染料的眼部化妆品禁止在加拿大销售。含有氯仿或雌激素物质的化妆品同样不准销售。

除非产品所含的汞及其汞盐或衍生物是作为防腐剂,或者该类产品是用于眼部化妆,或者生产商及经销商向监管部门提供该成分作为防腐剂的卫生及稳定性报告,否则不准销售此类产品。

四、 化妆品广告及标注内容指南

化妆品法规篇8

第一条根据《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化妆品卫生监督工作的领导。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履行化妆品卫生监督职责,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健全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增强监督检验技术能力,提高化妆品卫生监督人员素质,保证《条例》的贯彻实施。

第二章审查批准《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

第三条《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审核批准程序是:

(一)化妆品生产企业到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领取并填写《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申请表》(附件1)一式3份,经省级企业主管部门同意后,向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申请《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具体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报卫生部备案。

(二)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合格的企业,发给《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接到申请表次日起3个月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函复,对未批准的,应当说明不批准的理由。

(三)《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采用统一编号,有效期四年。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应依据原申报材料每2年对企业复核1次。

第四条《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有效期满前3个月应当按本《实施细则》第三条规定重新申请。申请获批准的,换发新证,可继续使用原《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编号。

第五条已获《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企业增加生产新类别的化妆品,须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六条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联营的化妆品生产企业,分别在所在地申请办理《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化妆品生产企业迁移厂址、另设分厂或者在厂区外另设车间,应按规定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应注明分厂(车间)。

第七条《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不得涂改、转让,严禁伪造、倒卖。化妆品生产企业变更企业名称,必须到发证机关申请更换新证。遗失《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应及时向发证机关报失,并申请补领新证。自行歇业的化妆品生产企业,应及时到发证机关注销《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

第八条《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依据《条例》第六条规定颁发。其中不具备《条例》第六条第一款第五项条件的,在规定的期限内可以委托有条件的非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代检。具体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具体情况规定。

第九条新建、改建、扩建化妆品生产场地的选址、建筑设计应符合化妆品卫生标准和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对其选址、建筑设计进行审查,并参加竣工验收。

第十条直接从事化妆品生产人员(包括临时工)必须依照《条例》规定实施健康检查:

(一)化妆品生产企业负责本单位人员体检的组织工作。每年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提交应体检的人员名单,并组织应体检人员到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体检。

(二)健康体检按统一要求、统一标准实施检查。体检机构应认真填写体检表,于体检结束后15日内报出体检结果。

(三)卫生行政部门应认真审查受检人员的健康状况,符合要求者发给“健康证”;不符合要求者,通知受检单位将其调离直接从事化妆品生产的岗位。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接到体检结果次日起15日内发出“健康证”或调离通知。

(四)对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管理,按国家《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执行;患有手癣、指甲癣、手部湿疹、发生于手部的银屑病或者鳞屑、渗出性皮肤病者,必须在治疗后经原体检单位检查证明痊愈,方可恢复原工作。健康检查的管理办法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化妆品卫生质量和使用安全监督

第十一条特殊用途化妆品投放市场前必须进行产品卫生安全性评价。产品卫生安全性评价单位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实施认证。

第十二条特殊用途化妆品的人体试用或斑贴试验,应当在产品通过初审后,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单位进行。上款所指单位接受企业委托进行人体试用或斑贴试验结束后1个月内写出总结报告报卫生部,并抄送委托企业。

第十三条特殊用途化妆品审查批准程序是:

(一)生产企业到所在地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领取并填写《特殊用途化妆品卫生审查申请表》(附件2)一式3份,经企业主管部门同意后,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申请时提供下列资料和样品:

1.产品名称;

2.产品成份、限用物质含量;

3.制备工艺简述和简图;

4.育发、健美、产品主要成份使用依据及文献资料;

5.产品卫生安全性评价资料;

6.产品样品(5至10个小包装)及其检验报告书;

7.产品使用说明书(或其草案)、标签及包装设计、包装材料。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初审。经初审同意的产品,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接到全部申报材料次日起3个月以内完成初审,并作出是否上报卫生部进行复审的函复。

(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初审材料和人体试用或斑贴试验报告后,应于6个月以内组织化妆品安全性评审组复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于复审后2个月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对批准的产品,发给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和特殊用途化妆品证书;对未批准的产品,给予函复。

第十四条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为该产品的生产凭证;特殊用途化妆品证书为研制凭证,可用于该产品的技术转让。

第十五条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每四年重新审查1次。期满前4至6个月由企业执原批件和下列资料重新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并填写申请表(附件3)一式3份。

1.产品成份是否有改变的说明;

2.生产工艺是否有改变的说明;

3.产品投放市场销售后使用者不良反应调查总结报告;

4.如产品使用说明书、标签、包装、包装材料有改变的,提供改变后式样。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获批准的产品,可以继续使用原批准文号。超过期限未申请者,原批准文号作废。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接到全部申报材料次日起1个月以内提出意见。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接到全部申报材料次日起3个月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第十六条接受已获批准的特殊用途化妆品的技术转让的企业应另行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申请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申请时提供该产品特殊用途化妆品证书和产品样品(5至10个小包装)及其检验报告书。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并发给批准文号。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接到全部申报材料次日起1个月以内提出意见。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接到全部申报材料次日起3个月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第十七条企业在其联营厂生产已获批准的特殊用途化妆品,应报联营厂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产品批准文号不变。

第十八条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不得涂改、转让,严禁伪造、倒卖。

第十九条企业生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应提供下列资料和样品,并于产品投放市场后2个月以内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1.产品名称、类别;

2.产品成份、限用物质含量;

3.产品卫生质量检验报告;

4.产品样品(5个小包装);

5.产品使用说明书(或其草案)、标签及包装(或其设计)、包装材料。本《实施细则》前已投放市场的非特殊用途化妆品,于本《实施细则》后3个月以内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按《条例》第十二条的要求,卫生质量在3年内可能发生变化的化妆品,应当注明有效使用期限(或使用期限)。

第二十一条《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的化妆品标签、说明书、小包装上应当注明的内容,必须有中文记载。其中,标签上所注“厂名”也可以为产品质量责任者名称。跨省联营企业生产的产品,标签上应注明生产企业所在地《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编号。

第四章审查批准进口化妆品

第二十二条进口化妆品卫生审查批准程序是:

(一)我国首次进口的化妆品,国外厂商或其商必须在进口地地、市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领取并填写《进口化妆品卫生许可申请表》(附件4)一式3份,直接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申请。申请时,提供下列资料和样品:

1.产品名称、种类;

2.产品成份、限用物质含量;

3.产品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并附中文译本(各3份);

4.产品在生产国(地区)批准生产和销售的证明文件(复印件3份);

5.产品在其他国家(地区)注册和批准销售的证明文件(复印件3份);

6.产品在生产国(地区)和其他国家(地区)通过生产、注册、销售批准审查的评价报告,并附中文译本(各5份);

7.产品卫生安全性评价资料或产品卫生质量检验报告(5份);

8.产品标签、使用说明书,并附中文译本(各3份);

9.完整包装的产品样品(3个小包装)。

(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全部申报资料后,组织化妆品安全性评审组对申报产品进行审查。审查通过的产品,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发给“进口化妆品卫生许可批件”和批准文号。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全部申报材料后,应于六个月以内组织化妆品安全性评审组评审,并在评审后2个月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审批情况同时通知进口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

第二十三条本《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第一款条(一)项中“产品卫生安全性评价或产品卫生质量检验”必须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证的单位进行。免除卫生安全性评价或卫生质量检验的产品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核定。

第二十四条“进口化妆品卫生许可批件”有效期四年。期满前4至6个月可以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换发,申请时可不附资料。超过有效期未申请者,按无批件处理。

第二十五条“进口化妆品卫生许可批件”和批准文号不得涂改、转让,严禁伪造、倒卖。

第二十六条“进口化妆品卫生许可批件”只对该批件载明的品种和生产国家、厂商有效。国外厂商或其商凭“进口化妆品卫生许可批件”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进口手续。

第二十七条已获批准进口的化妆品在口岸由国家商品检验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品检验法》的规定进行检验。

第五章经常性卫生监督

第二十八条地市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对已取得《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企业,组织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定期检查每年第一、第三季度各1次;审查发放《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当年和复核年度各减少1次。具体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报卫生部备案。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结果逐级上报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并抄送企业主管部门。

第二十九条对化妆品生产企业的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主要内容是:

(一)监督检查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状况;

(二)监督检查是否使用了禁用物质和超量使用了限用物质生产化妆品;

(三)每批产品出厂前的卫生质量检验记录;

(四)产品卫生质量;

(五)产品标签、小包装、说明书是否符合《条例》第十二条规定;

(六)生产环境的卫生情况;

(七)直接从事化妆品生产的人员中患有《条例》第七条规定的疾病者调离情况;

第三十条本《实施细则》第二十九条第四项产品卫生质量检查办法是:

(一)检查数量(定期检查量加不定期检查量):全年生产产品种类数为1至9种的,抽查百分之百;全年生产产品种类数为10至100种的,抽查1/2,但年抽查产品数不应少于10种;全年生产产品种类数超过一百种的,抽查1/3,但年抽查产品数不应少于50种。

(二)检点:

重点检查未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的产品、企业新投放市场的产品、卫生质量不稳定的产品、可能引起人体不良反应的产品、以及有消费者投诉的产品等。

(三)检查项目:

1.对未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的产品,审查产品成份、产品卫生质量检验报告,同时进行微生物、卫生化学方面的产品卫生质量监督检验。如企业不能提品卫生质量检验报告,或提供的产品卫生质量检验报告不能证明产品使用安全的,由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进行强制鉴定。

2.其它产品进行微生物、卫生化学方面的产品卫生质量监督检验。必要时,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对批准产品进行卫生安全性鉴定。

(四)抽查的产品按国家《化妆品卫生标准》及其标准方法检验。

(五)企业对卫生监督检验机构作出的产品卫生质量评价有异议的,由上一级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复核。

第三十一条经营化妆品的卫生监督要求是:

(一)化妆品经营者(含批发、零售)必须遵守《条例》第十三条规定。

(二)生产企业向经营单位推销化妆品,应出示《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复印件),经营单位应检查其产品标签上的《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编号和厂名是否与所持的《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复印件)相符。

(三)化妆品经营者在进货时应检查所进化妆品是否具有下列标记或证件。不具备下述标记或证件的化妆品不得进货并销售。

1.国产化妆品标签或小包装上应有《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编号,并具有企业产品出厂检验合格证,特殊用途化妆品还应具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批准文号。

2.进口化妆品应具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文件(复印件)。

(四)出售散装化妆品应注意清洁卫生,防止污染。

第三十二条对化妆品经营者实行不定期检查,重点检查经营单位执行《条例》和本《实施细则》第三十一条规定的情况。每年对辖区内化妆品批发部门巡回监督每户至少1次;每2年对辖区内化妆品零售者巡回监督每户至少1次。检查结果定期逐级上报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并抄送经营单位主管部门。对化妆品批发部门及零售者的巡回监督一般不采样检测。当经营者销售的化妆品引起人体不良反应或其他特殊原因,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可以组织对经营者销售的化妆品的卫生质量进行采样检测。县级、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采样检测的,应将计划报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执行。对化妆品经营者不定期检查的具体分级管理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报卫生部备案。

第三十三条进行化妆品广告宣传应符合《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并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第六章化妆品卫生监督机构与职责

第三十四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化妆品卫生监督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全国化妆品卫生监督工作的方针、政策,检查、指导全国化妆品卫生监督工作,组织经验交流;

(二)组织研究、制定化妆品卫生标准;

(三)审查化妆品新原料、特殊用途化妆品、进口化妆品的卫生质量和使用安全,批准化妆品新原料的使用、特殊用途化妆品的生产、化妆品的首次进口;

(四)组织对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为的化妆品卫生重大案件的调查处理;

(五)依照《条例》和本《实施细则》决定行政处罚。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的化妆品卫生监督主要职责是:

(一)主管辖区内化妆品卫生监督工作,负责检查、指导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化妆品卫生监督工作,组织经验交流;

(二)对辖区内化妆品生产企业实施预防性卫生监督和发放《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

(三)初审特殊用途化妆品的卫生质量,负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的备案;

(四)组织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认为的辖区内化妆品卫生较大案件的调查处理。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本《实施细则》第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第十条第二款、第二十八条第一款、第三十二条第五款的规定主管辖区内的化妆品卫生监督工作。

第三十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县级以上具备检验条件的卫生防疫机构为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承担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任务。

第三十六条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有责任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承担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上级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有责任对下级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进行技术、业务指导。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实验室须获得资格认证,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三十七条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的实验室不具备检验能力和条件,未获取资格认证的,其检验任务由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获认证的实验室承担。

第三十八条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应有专人保管生产企业提供的生产技术资料。

第三十九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化妆品卫生监督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中聘任,经考核合格发给“中国卫生监督”证件及证章。国家化妆品卫生监督员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聘任并发给证件及证章。

第四十条化妆品卫生监督员条件是:

(一)政治思想好,遵纪守法,工作认真,秉公办事。

(二)具有中专以上专业学历或具有医士以上技术职称,掌握化妆品卫生监督的有关法规和化妆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的卫生知识,有独立工作能力。

(三)未患《条例》第七条规定疾病者。

第四十一条化妆品卫生监督员守则为:

(一)学习、掌握《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及有关法规,掌握《化妆品卫生标准》及生产、经营和使用的卫生知识,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依法办事,忠于职守,礼貌待人,不得、、弄虚作假、出具伪证、索贿受贿;

(三)执行任务时应着装整齐,佩戴“中国卫生监督”证章,出示监督证件。按照有关规定抽取样品和索取有关资料,并开具清单,认真如实填写记录;

(四)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

(五)对化妆品生产企业提供的保密的技术资料,应当承担保密责任。

(六)不准在化妆品生产、经营单位兼职或任顾问,不准与化妆品生产、经营单位发生有碍公务的经济关系。

第四十二条化妆品卫生监督员受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行使下列职责:

(一)参加新建、扩建、改建化妆品生产企业的选址和设计卫生审查及竣工验收;

(二)对化妆品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进行卫生监督检查,索取有关资料,调查处理化妆品引起的危害健康事故;

(三)对违反《条例》的单位和个人提出行政处罚建议。

第四十三条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实行“化妆品卫生监督、监测年报表”制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须定期逐级上报“化妆品卫生监督、监测年报表”。各级医疗机构发现化妆品不良反应病例,应及时向当地区、县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报告。各级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定期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抄送上一级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

第七章罚则

第四十四条本《条例》和本《实施细则》规定的处罚可以合并使用。

第四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处以警告的处罚,并可同时责令其限期改进:

(一)具有违反《条例》第六条规定之一项的行为者;

(二)直接从事化妆品生产的人员患有《条例》第七条所列疾病之一,未调离者;

(三)具有违反《条例》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第(三)项规定之一的行为者;

(四)涂改《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者;

(五)涂改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者;

(六)涂改进口化妆品卫生审查批件或批准文号者;

(七)拒绝卫生监督者。

第四十六条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处以停产或停止经营化妆品30天以内的处罚,对经营者并可以处没收违法所得及违法所得2到3倍的罚款的处罚:

(一)经警告处罚,责令限期改进后仍无改进者;

(二)具有违反《条例》第六条规定之两项以上行为者;

(三)具有违反《条例》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第(四)项、第(五)项规定之一的行为者;

(四)经营单位转让、伪造、倒卖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者。违反《条例》第六条规定者的停产处罚,可以是不合格部分的停产。

第四十七条具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处以吊销《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处罚:

(一)经停产处罚后,仍无改进,确不具备化妆品生产卫生条件者;

(二)转让、伪造、倒卖《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者。

第四十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处以没收违法所得及违法所得2到3倍的罚款的处罚,并可以撤消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或进口化妆品批准文号:

(一)生产企业转让、伪造、倒卖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者。

(二)转让、伪造、倒卖进口化妆品卫生审查批件或批准文号者。

第四十九条没收产品按下列规定分别处理:

(一)没收的产品具有下列情况之一,并经检验合格的,待按《条例》有关规定办理批准手续后,准予销售:

1.未取得《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企业生产的产品;

2.未取得批准文号的特殊用途化妆品;

3.使用未经批准的化妆品新原料生产的产品;

4.未经批准或检验的进口化妆品。

(二)没收的使用禁用原料生产的产品,由卫生行政部门监督销毁。

(三)没收的不符合国家《化妆品卫生标准》的产品,由生产企业进行技术处理后,经检验合格的,企业报所在地或销售地地、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备案后,可投放市场;仍不合格的,由卫生行政部门监督销毁。

第五十条《条例》中规定的“责令企业停产”、“停止经营”、“没收产品及违法所得”价值5000元以上、“罚款”5000元以上的行政处罚,报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吊销《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撤销批准文号由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五十一条当事人对卫生行政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依照《条例》第三十条规定申请复议和提讼。

第五十二条对违反《条例》造成人体损伤或者发生中毒事故的,受害者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向人民法院提起损害赔偿诉讼。

第五十三条化妆品卫生监督员有、、弄虚作假、出具伪证、索贿受贿、泄露企业提供的技术资料等违纪行为的,经查证属实,没收受贿所得财物,由卫生行政部门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并可以撤销其化妆品卫生监督员资格。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五十四条《化妆品卫生标准》中未列出的检验项目,参照我国药品、食品或国家有关标准检验方法进行。

第五十五条《条例》第七条中“直接从事化妆品生产的人员”是指在化妆品生产中从事配料、制作、半成品贮存、容器洗涤、灌装、小包装工作,以及经常到生产车间的管理、技术、检验人员。

第五十六条《条例》第十条殊用途化妆品的含义是:

育发化妆品有助于毛发生长、减少脱发和断发的化妆品。

染发化妆品具有改变头发颜色作用的化妆品。

烫发化妆品具有改变头发弯曲度,并维持相对稳定的化妆品。

脱毛化妆品具有减少、消除体毛作用的化妆品。

化妆品有助于健美的化妆品。

健美化妆品有助于使体形健美的化妆品。

除臭化妆品用于消除腋臭的化妆品。

祛斑化妆品用于减轻皮肤表皮色素沉着的化妆品。

防晒化妆品具有吸收紫外线作用、减轻因日晒引起皮肤损伤功能的化妆品。

第五十七条《条例》第十一条中“对质量合格的产品应当附有合格标记”中的“合格标记”,系指企业出厂产品检验合格证(章)。

第五十八条《条例》第十五条中“首次进口的化妆品”指尚未获得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进口化妆品。

第五十九条本《实施细则》第四十五条第一款第七项“拒绝卫生监督”是指以各种借口和手段妨碍或拖延卫生监督机构和卫生监督员依法履行化妆品卫生监督职责的行为。

第六十条出口化妆品的卫生监督管理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化妆品法规篇9

美国安全化妆品运动组织日前公布对美国市场上强生公司等部分婴幼儿洗浴用品检测出微量二噁烷和甲醛的消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21日就我国现有化妆品法规对甲醛和二噁烷含量的规定进行了解释。

根据20xx年卫生部颁发的《化妆品卫生规范》,二噁烷属于化妆品中禁止使用的物质,甲醛属于限制使用的物质。除口腔产品外,化妆品中甲醛的最大允许使用量为0.2%,甲醛禁止用于喷雾产品,指甲硬化剂中甲醛的最大允许使用浓度为5%。除此之外,对于婴幼儿用产品的甲醛含量并未作其他特殊规定。

国家质检总局20日消息称,对强生(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26种31个批次的婴幼儿洗浴用品产品进行的检验结果显示,这些产品的甲醛指标均符合标准规定;26种30个批次的产品未检出二噁烷,仅有一种产品(婴儿香桃沐浴露)中的一个批次检出含有微量二噁烷,含量为3.27ppm。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就此指出,20xx年2月,卫生部曾就现行化妆品法规中禁用物质的概念专门作出了解释,我国《化妆品卫生标准》和《化妆品卫生规范》规定的禁用物质是指不能作为化妆品生产原料即组分添加到化妆品的物质,如果技术上无法避免禁用物质作为杂质带入化妆品时,则化妆品必须符合《化妆品卫生标准》和《化妆品卫生规范》对化妆品的要求,在正常、合理、可预见的使用条件下,不得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化妆品法规篇10

其中,最让人震惊的是,有一款广州市雅兰丝化妆品生产的“藏药速效痘消膏”汞含量高达19504mg/kg,而我国的国家标准中对祛斑类化妆品汞的含量有明确限定:限量为每千克一毫克(mg/kg),超过这个限量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这款化妆品超标了近2万倍,或致不孕不育!

13批次产品被查出汞超标

在广东省食药监局此次的“关于不合格化妆品的通告”中,主要是美白、祛痘、祛斑方面的产品。

这几组数据让人很吃惊:13批次化妆品显示汞含量严重超标,超标含量超标从50几倍到接近2万倍。其中:深圳丽华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白大夫透红霜“,其汞含量达到13048mg/kg;广州艾琪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红粉容颜臻白美肤焕颜晚霜”汞含量11125mg/kg;还有上文提到的广州市雅兰丝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藏药速效痘消膏”汞含量更是达到19504mg/kg,超标近两万倍。

此处需注意,按照国家标准,汞含量应该是≤1mg/kg!这简直是要命啊!

使用超标产品或致不孕不育

汞是一种有毒重金属,但它也能杀死黑色素细胞,从而起到让皮肤变白的作用。所以有些美白产品,便添加了这种“黑色素细胞的毒药”,但事实上,使用这种含汞产品,超过一定量时,就会造成人体积累性中毒。一些商家为图化妆品功效直接,制造出汞含量远远超出人体所能承受的范围的化妆品。

其实,汞剂会和脂肪结合形成黑色物质,所以速效美白后会出现更严重的斑,使用汞超标严重的祛斑类化妆品,除了对皮肤产生直接危害外,汞会还有可能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损害人体神经系统、肾脏、造血系统、肝脏以及生殖系统,甚至造成不孕不育。

有化妆品还检出“皮肤鸦片”

在这份通报中,除了汞超标,不少化妆品还被检出不得添加的非法物质,包括甲硝唑、氯霉素、氧氟沙星、倍氯米松、曲安奈德。

其中,甲硝唑、氯霉素、氧氟沙星是抗菌药物。这些抗生素药物如长期使用,会出现耐药性,氯霉素还会使白细胞减少,抑制骨髓,造成肝损害。长远看,抗生素容易造成细菌耐药性增强,使得药效降低而延误治疗,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关于化妆品检出甲硝唑、氯霉素、氧氟沙星等禁用物质,我国《化妆品卫生标准》和《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规定:抗生素类(成分)为化妆品禁用物质,欧盟等其他国家和组织均有此规定。

曲安奈德、倍氯米松是糖皮质激素。一些违规添加了糖皮质激素的面膜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速效美白、嫩肤的作用,但是如果长期使用,人体皮肤会产生激素依赖症状,停用后反而会加重皮肤过敏,出现红斑、丘疹、毛细血管扩张等严重问题。2007年卫生部颁布的《化妆品卫生规范》中明确规定禁止在化妆品中添加糖皮质激素类物质。

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企业将有“皮肤鸦片”之称的糖皮质激素非法添加到面膜当中,片面强调产品速效美白嫩肤的功效,最终损害的却是消费者的健康。因为使用了非法添加物质的化妆品而产生皮肤激素依赖的患者越来越多。

不合格产品就地下架封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