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十篇

时间:2023-03-26 17:08:34

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篇1

台湾地区志愿服务的特点

1.责任明确

健全的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台湾地区关于志愿服务精神的一个重要理念,即志愿服务虽是一种奉献,但仍应展现负责任的态度。因此对志愿服务的主管机关①、目的事业主管机关②、运用单位③及志工本身均提出了明确的责任要求。所以在台湾,虽然凡涉及公众利益的机构都可以申请使用志工,但都必须提交一份包括志愿服务人员之召募、训练、管理、运用、辅导、考核及服务项目在内的详细的志愿服务计划。从一份完整的申请,到严格的志工培训上岗制度,到有效的奖励制度,以及为保障志工的人身安全的必须为志工办理意外事故保险的保险制度,责任化体现在志愿服务活动的各个环节。

2.注重培训

为增进志工服务技能,提升志愿服务工作质量,保障受服务者的权益,志工上岗前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志工的培训课程分成基础训练和特殊训练两个方面。“内政部”统一订定志工基础教育训练课程和社会福利类志工特殊教育训练课程,并负责编印志工基础训练教材、社会福利类志工特殊训练、成长训练、领导训练等教材,分赠各相关部会、地方政府及志愿服务运用单位参考使用,以辅助各志愿服务运用单位循序办理志工训练。其它特殊训练课程由各目的事业主管机关或各志愿服务运用单位依其个别需求自行订定。基础训练和特殊训练都由使用志愿服务的机构组织实施,为统整各单位训练并有效利用资源“,内政部”会敦请各县市政府选择1至3个民间单位统一办理基础训练、特训练殊、成长训练及领导教育训练并提供名额给其它志愿服务类别志工参加。台湾志工的教育、训练内容着力于兼顾“心性的启发”与“知能的增强”两方面:前者旨在引导志工认同运用单位及服务项目,发挥潜力与群力,凝塑向心力与信心,促使志工个个都“肯干”;后者旨在培养志工的人际关系、说话艺术、助人方法与服务技巧,促使志工人人都“能干”,完善的培训机制培养出大批“想做的学会做、肯干的也能干的”志工,促进了台湾志愿服务机制的有效运转。

3.适当激励

虽然志愿服务行动被定义为“不以取报酬为目的”的活动,但在台湾,对各类志工及志工团体的奖励机制也较完善。在早期的实践中,许多地方就已经开始了对志愿服务的时数予以登录计时,以供作奖励表扬之参据的作法。有的地方还采用了志工人力时间银行的制度和做法,可以提存供给志工本人或其重要亲属未来需要之用,藉以建立志工之间彼此互助互惠的团体组织运作机能。2001年颁布实施的“志愿服务法”及相关“子法”既规定了精神奖励的方面,如“:志愿服务运用单位应定期考核志工个人及团队之服务绩效。主管机关及目的事业主管机关得就前项服务绩效特优者,选拔楷模奖励之。“”志工服务年资满三年,服务时数达三百小时以上者,得检具证明文件向地方主管机关申请核发志愿服务荣誉卡。”“服务时数三千小时以上,颁授志愿服务绩优铜牌奖及得奖证书;服务时数五千小时以上,颁授志愿服务绩优银牌奖及得奖证书;服务时数八千小时以上,颁授志愿服务绩优金牌奖及得奖证书。”[5]也在一定程度上将这种奖励与志工的自身利益挂钩,如“:志工进入收费之公立风景区、未编定座次之康乐场所及文教设施,凭志愿服务荣誉卡得以免费”、“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绩效优良并经认证之志工,得优先服相关兵役替代役。”[1]根据“志愿服务法”的精神,2001年和2002年相继出台了专门针对社会福利类的由“内政部”订颁的“内政业务志愿服务奖励办法”、针对教育服务类的由“教育部”订颁的“教育业务志愿服务奖励办法”、针对卫生保健类的由“行政院卫生署”订颁的“卫生保健志愿服务奖励办法”以及“外交部”订颁的《外交志工奖励要点》和针对劳工福利类的《劳工志愿服务奖励办法》等。随着诸多奖励办法的出台“,内政部”及各业务主管机关针对不同类型的志工提供了不同的奖励方式。适当的奖励成为维系、扩大与弘扬志愿服务的有效措施,激励工作士气,也增进了志工持续参与的动力。但总地说来,台湾地区对志愿服务的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

4.参加者众、服务面广、志工类型多样化

《东方时空》栏目组2005年到台湾去做节目时,十分感慨地发现,志工在台湾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志工之“无处不在”反映在几个方面:一是志工的年龄跨度很大。从不满12岁的少儿到七八十岁高龄的老人,台湾各地到处都活跃着身穿特殊背心的义工身影。二是行业跨度大。志工包罗了各个年龄层次和各个阶层的人士,他们可以是在职者,也可以是退休人员,可以是工商界人士、公教员工,也可是学生、家庭人员。三是教育程度分布广。从中学及以下的学生到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都可能是一个普通的志工。四是志工类型多样化,服务方式不断创新。各类志工从参与时间划分,可分为长期志工(即肯定某项使命,自己找上门,对机构有归属感的志工)、短期志工(短期参与某项支持活动,如课辅志工或假期服务)、一日志工(在志工日参与粉刷、清洁或宣传等)。从身份和活动类别上又可分为企业志工(利用企业提供的志工假或下班时间开展志愿活动或一日捐)、专业志工(如会计师、律师、医师、科学工作者等提供专业服务的志工)、退休人员志工、无业志工、津贴志工、因法院缓执行处分而产生的替代型法罚志工等。从所提供的支持协助的种类不同,又可分为政策制定志工(在政府或非营利组织的理事会、决策委员会、顾问委员会、评鉴小组或任务小组中担任委员或顾问等职务,担负政策制定的志工角色)、行政管理志工(提供办公室业务的支持和协助,例如帮忙计算机打字、协调行程、寄信等)、倡导志工(透过募款活动、写信和打电话给民意代表、公听会作证、组织小区力量、做公共关系工作等方式来提供支持协助)、直接服务志工(志工从事谘商、康乐活动、危机专线、课业辅导,提供交通服务、儿童照顾、老人服务、身心障碍服务、环保服务、交通导护志工等等,项目种类繁多,特征是直接和案主接触提供服务)[6]。目前台湾还出现了志工参与动员的家庭化的趋势,即由志工率同全家人一齐参与志愿服务,家庭志工随之产生。此外,网络的发展使在线志工也成为志工的一个新类型,在线志工一般在网络商店或使用电子伙伴(e-Buddy)与身心障碍者交往,或者扮演虚拟导师,做在线的课业辅导等。总之,因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台湾地区志愿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服务形态也更加多样化。无处不在的志工推动了志愿服务的发展,并因应了层出不穷的社会需求。目前台湾地区志愿服务所触及的范畴已由原来局限于许愿、互助、做善事、修好德等,逐渐拓展到文化、教育、环保、医疗、卫生、财政、经济、农业、体育、科学、国防、消防、警政、社会福利等等领域。

台湾地区志愿服务发展的成功经验

1.创新志愿服务理念,积极营造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浓厚社会氛围

(1)创新志愿服务理念,培育“我要当志愿者”的主动参与意识

台湾地区政府和社会在宣传志愿服务文化时,对志愿服务的动机进行了重新定位,将自助和助人、利己和利他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宣传志工在作为服务提供者的同时,更是服务的受益者的理念,从而使志愿服务工作由一种单方面的施予,转变为“我要做志愿者”的积极意识和行动。相对于早期更强调志愿者慈善为怀,乐善好施的“利他”精神,现在,志愿服务中“利己”的一面则被充分挖掘并宣扬出来,即志愿者在参与中将因为被需要而产生有意义的感觉,并成为其展示自我人生价值、提升自我素质一种积极尝试。随着志工在观念上接受了由过去的施舍赠予转变为如今的自助互助的转变,其心态上也就能由慈善施舍怜悯的高姿态,转变为与案主或服务个案可以平等对待的立场,也因此能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2)通过有效的宣传取得广泛的社会支持

1)建立专门的组织架构或渠道来宣传志愿服务。在台湾,政府部门通过志愿服务联系会报以及全台志愿服务资讯系统来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内政部”于2003年完成全国志愿服务资讯系统的建置,以提供志愿服务资源整合、统计查询、公布研习训练活动消息、志愿服务媒合、志工管理、志工园地交流等服务。2)在宣传内容上,加强宣导志愿服务新理念及方向,促使社会大众了解志愿服务的真谛,能够由关心志愿服务进而参与公共事务,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台湾地区还十分注重宣扬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少企业为培养员工的团队和奉献精神,会专门拨出一定的工作时间,让员工去从事志愿性社会服务。所宣传的内容十分强调“回馈”鼓励,力图将志愿性社会服务描述成一种基于道德和利益的互动循环模式,即当志愿者处于内在道德自觉而尽可能地为社会和他人做善事、做好事的同时,他的这种行为及效果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与鼓励,以便在他遇到难处时也能从制度上得到保障,从而达成个体间心理和道德上的公允与平衡,进而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有需求,找志工;有时间,做志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3)在宣传方式上既大张旗鼓又润物无声。在台湾地区,每年优秀志工及志工团体的颁奖典礼很受重视,因为那时正是积极宣扬志愿服务精神、弘扬志愿服务文化的上佳时期。志愿者具体的优良事迹及对社会所产生的贡献,往往能打动并激发人们掀起“别人能,何以我不能?”的热潮而争相参与。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宣传也是极其到位。报刊杂志、电台、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会经常地报道志愿者的活动,提供志愿服务方面的信息,会经常性地刊登捐助人的名单及捐助数额,以此表彰和鼓励捐助行为。无论是公益广告还是志愿服务机构扩展知名度的宣传,随时、随处都让人可以感受到。同时这种宣传往往带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未必是花大力气、下大本钱制作的,如一张漂亮的宣传海报、一个小折页、一本小电话簿、一个小磁夹、一张小卡片,上面志工的理念、宗旨、服务机构、热线、网址等一应俱全。虽然只是小细节、小玩意,但却带给人志愿服务无处不在的感觉。

2.通过制度化建设和资源调控手段来规范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1)通过志工制度化建设来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规范发展

志工制度化包括科学管理与制度健全两方面,台湾地区建立了科学的管理架构与比较成熟的志工制度体系。在管理架构方面,在台湾,各级主管机关及各目的事业主管机关主管志工之权利、义务、召募、教育训练、奖励表扬、福利、保障、倡导与申诉之规划及办理。主管机关除主管综合规划事项外,也负责对从事社会福利服务、涉及二个以上目的事业主管机关的服务工作的协调,上述机关均配备了专责人员办理志愿服务相关事宜。同时为整合规划、研究、协调及开拓社会资源、创新社会服务项目相关事宜,台湾建立了志愿服务会报制度。志愿服务会报制度既建立起了各部会之间持续沟通的横向联系窗口,也建立起了各部会与下属单位之间持续沟通的纵向联系窗口。这种网络式的志愿服务架构,通过互通服务资源,交流服务经验,大大提升了志愿服务品质,并提高了志愿服务的参与率。在制度建设方面,针对志愿服务组织的机制建设如招募机制、登记机制、培训机制、考核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等都已经比较健全。在志工制度化建设中,台湾政府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经历了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变化,推动志工服务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方向发展。

(2)通过政府资助与契约购买来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规范发展

在台湾,除了在决策上的合作外,在服务项目的供应上,政府与志愿服务组织也展开了积极的合作。从1983年台湾省政府社会处正式签约委托台北家庭扶助中心办理儿童寄养服务起,台湾社会福利正式进入购买服务契约的时代,也就是政府向民间部门购买社会服务给本来应由政府自己提供服务的福利受益者。1984年台北市政府积极跟进,制订《社会福利设施委托民间专业机构办理实施要点》,成为台湾较早有完整办理委托契约的蓝本。购买服务契约在台湾逐渐普及。目前,志愿服务组织进入政府搭建的契约委托架构的“公设民营”制度成为台湾地方政府福利服务输送的主轴[7]。台湾民间各福利服务领域中,拥有社会声望,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福利机构团体,几乎已全数成为政府契约委托对象。在近年经济不景气、民间机构增加,募款不易也不均的情况下,政府的补助与委托已成为民间志愿服务机构主要且稳定的资源来源。

3.在工作中突出三个重点:专业化、社区化、青少年化

(1)专业化:注重提升志愿者和志愿者队伍的专业素质

志愿者和志愿服务队伍的素质关系到整个社会福利服务的专业化程度,除了注重培训外,台湾地区实行了“注册社工”制度,并设置了完整的社工职级体系,台湾地区政府还通过建立“社工+志工”的联动机制来提升志愿者和志愿服务队伍的素质。在台湾,为提升社会福利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在法律上对社会福利服务机构社会工作部门的设置或社会工作人员的配置基本都有明确规定。一般来说,规模较大的社会福利服务机构,都设有社会工作部门,较小的机构虽不单独设立社会工作部门,但都必须按规定配置社会工作人员。同时为保证社会工作服务质量,提升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态度和团队精神,各服务机构都十分注重对社会工作人员的考核评鉴,考核每年进行两次,年中和年末各一次。对于接受政府资助的服务机构,政府每年都要组织由专家学者组成的评鉴团对其进行评鉴,其中包括社会工作人员的配置、使用等指标,评鉴的结果作为下一年度是否继续予以资助的重要依据。

(2)社区化:立足社区发展志愿服务

台湾地区的社会工作借鉴和发展了英国“社区照顾”的理念和经验,推出了服务在地化行动,在志愿服务工作上也是采取诸多手段以达到志愿服务社区化的目标。在台湾,社区发展政策是台湾社会福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的“社区福利服务实验计划”,到1996年“内政部”核定《推动社会福利社区化实施要点》,正式推行福利社区化,到2005年新的社区发展政策———“健康社区六星计划”中强调“贴近社区居民生活、在地人提供在地服务”[8],台湾地区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协助建立居家照顾服务网络,帮助提供温馨、亲切而具人性化的关怀照顾,更是实现“厚植族群互信基础,扩大草根参与层面”[9]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采取了多种手段来促进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1)积极倡导。政府以提倡者角色,设计“吸引策略”,引导志工了解社区弱势族群需求,提升志工的情感层面,以增加其服务意愿。2)积极引导。政府通过对资源的有效率分配,积极引导志工组织以社区需求为服务导向开展工作,并遵照“以在地人服务在地人”(比如辅导号召原住民青年志工,服务山地乡之原住民老人)的原则,分配安排不同志工组织的服务责任区域,使能就近照顾,及时提供可近性、近便。3)积极开发。及时发现并响应社区居民需求,积极开发新资源,特别是增加各类居家式和社区式服务方案供给。

志愿服务篇2

清晨七点出门,迎着寒风到邮局取报刊,把30斤左右重的报刊整理好后装进小推车,然后走上4里路,把报刊送到社区阅览室、小区报刊栏和居民家中,这是贵阳市观山湖区碧海社区74岁退休老人刘兴顺每天都坚持做的事。四年来,刘兴顺老人风雨无阻、每天义务为街坊邻居送报送信,用他的话来说,“白干一点,人不白活,帮助别人对自己本身也是快乐”。

开阳县南山社区身体残疾的姚昌瑜身残志坚,不仅实现了自食其力,还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身体有缺陷的人,为杨太明、谭平家分别送去3600元和3000元钱,并承诺连续帮助3年,还为其他身体残疾的人送米、送油,缴纳社保金……

在贵阳市80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像刘兴顺、姚昌瑜这样热心助人的好人还有很多。

明礼知耻,崇德向善。近年来,贵阳市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用雷锋精神的强大感召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引导市民“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大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以“绿丝带”为品牌,以“和谐贵阳三关爱”为重点,在全社会大力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绿丝带”志愿服务活动。2014年,贵阳市组建各类志愿服务队伍1500余支,全市注册志愿者达到52万余人,共策划和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300余次,参加活动的志愿者达50万余人次,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贵阳“精神高地”作出积极贡献。

党员带头 群众参与

在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中,贵阳市通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示范带动市民群众。

党员带动。贵阳市在活动中坚持领导示范,层层动员,社区落实,注重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逐步构建党员干部走在前、人民群众齐参与的志愿服务格局。通过各级各单位联动,目前全市共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669支,开展集中示范活动1300余次。

科学设岗。摸清需求,为志愿者量身定做“政策宣传、邻里守望、困难帮扶、就业支持、公益服务”等多类服务项目,让党员结合自身专业和特长认领岗位,有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党员开展志愿服务,变“8小时”党员为“全天候”党员,让社区居民能“时时听到党员的声音、处处看到党员的热情、人人看到党员的形象”。

规范管理。健全组织体系,成立贵阳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制定《贵阳志愿者管理办法》,建立贵阳志愿者管理数据库,对全市志愿者注册和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规范管理。

强化保障。修订《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完善《贵阳市社区工作条例》,制定《贵阳市流动人口积分入户管理暂行办法》,2014年,全市共评出“五星”级志愿者95名,“四星”级志愿者103名。市财政每年定向投入80余万元作为全市志愿服务专项工作经费。近三年来,市级财政专项投入和社会募集资金共计700余万元。

服务大局。把志愿服务活动与全市重要工作、重大工程、重点任务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志愿服务为群众所需、受社会欢迎、替政府分忧。全市先后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帮扶空巢老人6560余名,留守儿童12930余名,农民工5460余名,残障人士1790余名。组织开展“创建文明城・争做文明人”、“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城”、“服务运动会・党员展风采”等志愿服务活动,并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在“献礼十・党员争优秀”活动中,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志愿者“学先进、见行动”,争做先进模范,涌现出刘兴顺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党员先进典型。

邻里守望 关爱他人

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多,空巢老人、残疾人生活困难等实际情况,贵阳市开展邻里守望、关爱他人志愿服务活动。

建立登记制度。为困难职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进行登记,做到明确服务对象,明确服务人,明确服务重点,明确服务目标。

围绕重点,设计开展项目。以家政服务、亲情陪伴、应急救助、心理抚慰、健康保健、节日慰问、文化体育、法律援助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志愿活动,为服务对象送去实实在在的关爱。

组织专业志愿服务队进社区开展服务。贵阳市文明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联合市生态文明委、市教育局、市卫计委等30余支志愿服务专业队伍深入社区开展以“迎新春・送文化”、“邻里守望・情暖贵阳”、“我们的节日・六一、端午节”和“月满中秋・情暖贵阳”等为主题的集中志愿服务活动。

开展社区治安巡防志愿服务。广泛动员党(团)员、社区群众、社会青年、退(离)休人员等加入“两严一降”绿丝带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治安巡防、防火防毒、协警联防、楼群院落值守等志愿服务。

营造和谐 关爱社会

围绕实施凝心聚力工程,贵阳市开展以“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关爱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组织开展践行文明礼仪志愿服务。在全市主要交通路口、公园、广场、公交车站、剧场、赛场以及贵阳客车站、贵阳火车站等公共场所设置公共文明引导岗,开展公共场所文明引导和交通协勤志愿服务,纠正市民不文明行为,引导人们文明出行,创造井然有序的交通环境。据统计,全市共有2万余名“绿丝带”志愿者参加此项活动,服务时间达3万余小时。

组织开展维护社会秩序志愿服务。在广场、机场、车站、医院、旅游景点等场所设立志愿服务站点,开展秩序维护志愿服务,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春运期间开展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活动。2014年春运期间,在贵阳火车站、金阳客车站、龙洞堡客运东站、龙洞堡机场设立“绿丝带”便民志愿服务站(微笑小屋),开展面对面服务,共组织志愿服务队30余支,参与人数2000余人次,服务80余万人次,发放便民爱心卡10000余张,发放宣传资料10万余份。

开通9610097――“绿丝带”服务热线,热线人工坐席话务量累计达381个,自动语音转接达1427余个,并开通了腾讯微博及微信公众帐号,关注人数直线上升。此外,市直各部门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活动,2014年春运期间,全市接待解答来访、来电咨询2063人次,其中309人次是农民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71件,其中农民工案件 86 件。同时还成立了寒冬救助行动小组(共6人),出动车辆432台次,实施救助5089人次,发放救助物资861件(套),护送返乡人员601人次。

生态文明 关爱自然

围绕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贵阳市组织学雷锋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活动。

春运期间组织志愿者在火车站、客车站等地点进行生态文明宣传,发放贵阳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宣传资料,开展介绍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宣传等活动,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为贵阳“天蓝、地绿、水清、气爽”和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贡献力量。2014年全市义务植树600万株、义务植树基地938亩。

开展“践行生态文明,我做绿V客”贵阳市生态文明绿色学校保护母亲河环保体验活动,组织学生代表到花溪湿地公园、甲秀楼南明河段的水质取样,强化青少年的生态环境意识。

志愿服务篇3

关键词:志愿服务;服务品牌;新常态

近年来,由"单独二孩"、"全面开放二孩"等政策的相继开放,医院工作量剧增,为确保向患者提供一个安全而健康的环境,逐步建立起包括招募体系、培训体系、管理体系、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在内的志愿服务模式。

1以规范志愿服务管理为立足点,建立志愿服务体系

1.1强化志愿者服务制度建设 制定《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方案》、《门诊志愿服务手册》等规章制度及培训教材。通过制度化的管理模式明确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相关要求,推动志愿服务工作规范化建设。

1.2重视志愿者队伍建设 结合医院特点,多渠道招募志愿者,组建志愿者队伍。通过志愿者服务网络平台,与街道、院校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兄弟医院建立志愿者服务联合基地,实现志愿服务资源共享;把共建单位、职工家属、子女、退休职工吸纳成为医院服务志愿者。截至2015年底,共有注册志愿者261人,青年志愿者50人,注册巾帼志愿者57人,心理疏导志愿者13人,退休志愿者11人,院外志愿者332人,共计753人。

1.3构建志愿者服务管理平台 为了促进志愿者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信息化,2014年在全市卫生系统内调研志愿者服务管理系统使用情况后,领先同行业其他单位使用志愿者服务管理平台进行志愿者登记、活动签到、信息管理等工作。随着微信使用的人群越发广泛,今年初步构建南京市妇幼志愿者团队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平台进行志愿者信息、志愿者招募、志愿者风采展示等工作,将志愿者工作面向大众,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的行列。

1.4完善志愿者服务考核机制 从加大对党员志愿者服务工作的管理力度入手,要求每位党员志愿者每年在线答题不得少于12次,党员每年志愿服务不得少于2 h,每月对医院志愿者队伍和个人的网上回复量进行统计,并将其纳入各党支部目标考核范围和党员民主评议考核指标之一,督促党员志愿者积极回答网上咨询的问题,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2以搭建志愿服务平台为切入点,深化志愿服务内涵

2.1以院内志愿服务为载体 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在医院"的活动,有来自医院的志愿者、社区的志愿者以及高校的志愿者,为门诊的患者提供温馨的志愿服务,如自助挂号机的使用、导医、导诊,并共同倡导"文明乘梯、有序候诊和安静诊疗"的志愿氛围,至今,近200名志愿者服务近1200 h,共同践行志愿服务在医院的行动。

2.2以关爱困难群体为载体 围绕"牵手行动"、"万名党员帮万家"活动,志愿者们通过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对特殊人群、特殊对象给予慰问、帮助和关心,大力推进志愿服务,促进健康理念的传播,彰显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至今,开展12次志愿服务活动,近百名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48 h,

2.3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 医院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把"志愿者服务"作为医学人才成长历练的一个社会实践平台。接受来自各大院校的社会实践,包括南医大、药科大学、南京外国语学校、五中、卫校等学校的111名志愿者,在我院进行导医导诊等志愿服务,志愿服务近500 h。近年来,医院先后选派18名优秀的青年医生到西部、新疆、、圭亚那、菲律宾等地进行医疗援助服务,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志愿服务5110d。

2.4以大型公益活动为载体 抓住"3.5学雷锋"、"三八妇女节"、"12.5国际志愿者日"、"母乳喂养周"等一些特殊节日,开展健康讲座、大型义诊等活动。至今,近400名志愿者为就诊患者提供志愿者服务1663 h,服务对象近5000人。

2.5以打造家文化为载体 组建员工心理健康疏导志愿者服务队,2013年底在院内招募了13名具备心理咨询师资质的职工加入志愿者队,建立"知心聊吧"工作室、"妇幼知家"网络咨询室,志愿者们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缓解本院医务人员的压力,为医院"家"文化的建设增加了一个温馨的心灵砝码。至今,为近250人次开展心理志愿服务活动,"妇幼知家网络咨询室"接受网络咨询近200人,志愿服务时间共计350 h。

3以深化志愿公益效应为着力点,形成妇幼特色品牌

3.1组建家属志愿服务团队 成立医院职工家属委员会,将21名职工家属委员会成员吸纳为医院志愿者,组建了一支职工家属志愿服务团队,提供志愿服务近40 h。

3.2成立为外籍人士服务志愿服务团队 针对外籍人士来院就诊越来越多的情况成立了"志愿献爱心、帮你无国界"外籍人员来院就诊志愿服务团队,为外籍患者搭建奉献爱心的平台,使外籍人士能够突破非母语沟通就诊的障碍,得到安全、有效、便捷的医疗服务。目前为外籍病人服务近40人次,共计50 h。

3.3建立各支部特色志愿服务队 特色服务团队为患者和群众提供了贴心周到的人文服务。

妇科支部的早孕沙龙志愿团队--中医科护理组以开展常态化、特色化的服务为抓手,以情志护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着力打造一支充满爱心、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志愿服务团队。团队以中国传统节气为契机开展了十余次主题志愿活动,参与的患者及其家属约200人次,如春分节气的"百花在我身边开"的折纸活动、端午佳节的"挂香囊,许心愿"活动等,通过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增进了护患的沟通,拉近了护患之间的心灵距离,提高了护理教育的依从性。

保健支部的学习能力训练志愿服务团队--学习能力训练志愿服务团队是由儿保科专业性强、勇于创新的同志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他们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为注意力不够集中、多动症倾向、动作协调障碍、学习困难等方面有行为问题的孩子进行综合情况评估、感觉统合训练,定期召开家长工作坊。知名度已扩大至南京市及江苏省范围内,很多外地的家长都会带孩子慕名前来,参加该志愿团队组织的学习能力训练,效果显著,得到家长和老师的一致肯定认同,8名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近576 h。

产科支部的儿科志愿团队--是一支充满朝气、团结向上的志愿服务队伍,大家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为追踪早产儿的身体发育及健康情况,同时提供家长分享交流经验的平台,成功举办了"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早产儿联谊会",志愿者们利用休息时间准备活动的礼品、卡片等,拉近了早产儿家庭与医院的距离,构筑了彼此沟通的桥梁。志愿者们还利用节假日走访南京市儿童福利院,为孩子们送健康知识、送生活用品、送图书本子,送去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关怀,更是心灵上的慰藉,20名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约80 h。

4以打造志愿服务文化为落脚点,营造志愿服务氛围

4.1统一标识 为增强志愿者使命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医院设计志愿服务红马甲,志愿者在哪里服务,红马甲就穿到哪里,起到了很好的辨识和监督作用。

4.2重视培训 医院制定志愿服务手册,便于熟悉岗位流程、注意事项,从而更好的开展志愿服务。对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进行培训,确保为病人提供的志愿服务内容正确、合理,真正方便病人。开展培训50次,共610人参加培训,培训时间共计210 h。

4.3发掘典型 医院深入挖掘院内志愿者的优秀事迹,并主动联系各级媒体广泛宣传报道活动情况。先后选树优秀志愿者,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医院网站、微信、微博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通过身边的优秀志愿者事迹感召更多的职工参与志愿服务。我院童华主任获得南京市优秀志愿者"、"最受群众欢迎的党员远程志愿者"称号,曾接受香港《大公报》、《金陵晚报》的采访,近期《南京卫生》频道对童主任进行了党员志愿者工作的专访。

4.4加大宣传 通过座谈交流、共建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学校、街道等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并通过医院网站、微博、微信、媒体宣传志愿服务工作的精神和重要意义,近年来共召开各类座谈10余次,各媒体宣传报道30余次,提高大众对于志愿服务工作的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

4.5注重激励 ①对医学院的应聘者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和聘用有志愿服务经历且表现突出者。②以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认定制度,对表现优异的志愿者给予表彰及奖励,以调动他们参与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院党委荣获2009年度市卫生系统党员志愿者远程服务工作先进单位,2人荣获市卫生系统优秀党员志愿者称号;1人获得白下区优秀社区志愿者;2人获得南京市优秀志愿者称号;42人获得院内优秀志愿者称号;10个集体获得院内优秀志愿团队称号。

5结论

"志愿服务在医院"这项工作已开展多年,通过不断的摸索已初步形成了志愿服务特色模式,但在创新管理方法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如自行设计和开发志愿服务项目、运用PDCA循环工具对志愿服务进行全面全程质量管理并持续改进等,构建常态化的医院志愿服务模式,探索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医院志愿服务项目,并以项目化管理方式推进医院志愿服务发展[1]。

志愿服务篇4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运营模式;服务新思路

自1993年起到了青年志愿者计划以来,短短十年时间,全国累计已有900多万人次对社会提供了约50亿小时的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则是这庞大数字的中流砥柱,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青年志愿者已经向标准化、系统化和完整化的服务标注大步迈进,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表彰。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是促进高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之一,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志愿者社团作为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媒介,是大学生向青年志愿者迈进的桥梁,因此,完善志愿者社团的运营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当前高校志愿者社团现状

我国高校志愿者社团招收志愿者主要都是面向本校在校本科生或研究生,这些社团分为两种:学校官方成立的志愿者社团和学生自发组建的志愿者社团。相较于学生自发组建的志愿者社团,学校官方成立的志愿者社团因其跨度大、服务范围广、所受关注多等优势成为青年志愿者培养的主要力量。这些学校官方成立的志愿者社团一般都有下设部门、固定的服务基地,有固定的指导老师,它的志愿活动一般分为日常固定的志愿活动和主题活动。日常固定的志愿活动就是在服务基地固定周期进行一些诸如:支教、助残等活动。主题活动一般跟随选学校团委的方针和通知进行一些服务性的主题活动。例如:合肥工业大学先锋社的日常活动主要是每周三下午对合肥市蜀山区梁敦回族小学的支教活动、每周日对合肥市经济开发区敬老院进行关爱老人活动以及等;主题活动主要像“重阳敬老”系列活动、“三月雷锋月”系列活动等。

二、高校志愿者社团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志愿者及志愿者社团在国内高校兴起,虽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实践,但仍存在着种种不完善之处。

首先,高校志愿者社团大多部门繁多、人员繁多。志愿者社团的宗旨应该是感染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中,而如今,大多数志愿者社团基本都是本社团人员进行志愿服务,这样活动影响力就很难提升,活动的覆盖面也比较有限。

其次,大学生志愿者社团活动与社会大众的衔接还不是很好。高校志愿者所做的志愿服务比较局限于其本身的圈子,对于媒体的运用也不太到位,所做的志愿服务不能被社会大众所了解,因此志愿服务的影响力也很局限。

三、探索志愿者社团发展新思路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是一群具有一定思想觉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在校大学生,他们利用业余时间,结合专业特长提供无偿服务。为深入推进志愿者服务,改善上述志愿者社团问题,可以尝试以下措施。

1减少社团本身志愿者人数,增收临时志愿者

志愿者社团采取此项措施,不仅可以减少日常对社团本身的管理精力,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大志愿工作中,而且经过实践表明,这样可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参与率。如果一个大学生对志愿者社团某次志愿活动特别感兴趣,但是对社团其他活动不是那么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采取此项措施,那么,这位大学生既不能加入志愿者社团,也就不能将他对那次活动的志愿热情发挥出来;若社团采取此项措施,那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位大学生对活动的志愿热情,这样自然而然的就提高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参与度。仅以先锋社为例,在2012-2013学年招收临时志愿者减少社团正式志愿者后,服务时间提高了一倍之多。

2转换思维,运用媒体

在传统思维中,做好事不留名是被人们广为传颂的,但是随着时代的迁移,或许“留个名”,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利用媒体报道志愿服务,可以扩大志愿服务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志愿服务,可以将我们的志愿服务精神发扬出去,这样也可以影响和感染更多的人,让他们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当代比较好的宣传方式就是报刊、电视新闻报道和网络。利用媒体宣传不仅可以扩大活动的影响力,而且也是对志愿者工作很大程度的认可,他们的工作被大众所了解以后,他们的工作热情也会不断提高,志愿服务工作的效率也会逐步上升。

综上所述,提高志愿者社团运营模式的其中一个途径就是增收临时志愿者,减少自身社团正式志愿者,而运用媒体宣传报道志愿服务将成为未来志愿者社团志愿服务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桑运川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2]王玉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中国冶金教育2007(3)

[3]庄光杰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西北医学教育2010(6)

志愿服务篇5

[关键词] 志愿服务 立法现状 法律地位 社会支持

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累计已有8亿多人次的青年向社会提供了超过41亿小时的志愿服务。志愿者在社会各个领域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对志愿者服务的社会定位、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权利与义务关系等都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其自身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保护,导致这一行动受到种种制约。因此,为了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规范志愿服务活动,保障志愿者及其组织的合法权益,志愿服务需要法律的规范与保护。

一、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的立法现状

为保障志愿服务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我国志愿服务地方立法先行,全国已有6省6市先后就志愿服务相继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如1999年8月5日,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2001年8月18日,山东省颁布了《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规定》;2002年11月19日,宁波市通过了《宁波市青年志愿服务条例》。福建省、河南省、黑龙江省、杭州市、成都市、深圳市、南京市、吉林省等省市也相继颁布了青年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江苏省、北京市、上海市、济南市等地已经开始志愿服务立法工作。地方法规的出台使志愿服务步入了法制化轨道,也可为全国志愿服务提供了立法的经验。

二、志愿者组织的法律地位

志愿者组织在民法定义上是社会团体法人,它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主体资格,具有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具有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以自己的实际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明确志愿者组织的法律地位包括以下几方面:

明确登记程序。要使志愿服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志愿者组织就要取得合法的身份,简化志愿者组织成立的条件及程序,由法律明确统一在各级民政部门登记,使志愿者组织体系法律化、规范化,健全规范组织内部的管理体制①。

明确志愿者的权利:参加志愿服务组织的活动;参与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对其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进行监督;请求志愿服务组织帮助解决在志愿服务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优先获得志愿服务组织的帮助和服务;自由退出志愿服务组织。同时遵守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规定;履行志愿服务承诺,完成志愿服务组织安排的服务工作;参加志愿服务组织安排的教育与培训,维护志愿者组织及志愿者的形象和声誉,保守志愿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或者商业秘密等。

明确志愿者组织与志愿服务对象之间的法律关系。志愿服务对象大多是社会公益活动的受益人和残疾人、老年人、优抚对象等有特殊困难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除抢险救灾、环境保护外,志愿者组织与服务对象之间是自愿、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在法律上同样属于合同关系,双方需遵守履行各自的权利义务。

明确志愿者、志愿者组织(或机构)、志愿服务对象的相关法律责任。1.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受到损害的,志愿者组织依法承担相应民事责任。按民法公平原则,作为受益人的服务对象,应给予适当补偿。但志愿者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除外。2.服务对象在接受志愿服务过程中,给志愿者组织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3.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给服务对象造成损害的,由志愿者组织依法承担相应民事责任。但志愿者组织与服务对象就民事责任承担问题另有约定的依合同约定。志愿者组织承担民事责任后,有权向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志愿者追偿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②。

三、社会依照法律对志愿服务的支持

对于志愿者在不同领域向社会提供志愿服务,已出台的地方法规对相关方面虽有一定的规定与保护,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和资金支持。从各地情况看,志愿服务组织在从事志愿服务活动中正常的开支得不到有效保障,甚至工作人员的工资支出都存在困难,经费的缺乏是制约志愿服务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二是青年学生是志愿者行动的中坚力量,他们积极参加青年志愿活动,使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给志愿服务带来很大的发展动力,但志愿组织自身的能力偏低与庞大的志愿者队伍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其中真正高素质的专职人员又少而又少,能力不足限制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和活动。三是志愿服务虽然日益发展,成为当代青年完善自我的一种时尚,为广大青年所认同和接受,但对社会上许多其他的人来说,志愿组织、志愿活动、志愿者等仍被看做是“学雷锋”、“义务劳动”的翻版,因此想要获得更多的支持,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转变观念,动员社会各阶层人士都来了解志愿活动,认同志愿活动进而参与支持志愿活动。四是奖励优秀志愿者,给志愿者更多的优惠和人身方面的保障。在现有的各省市条例中有对志愿者相关的优惠政策和保障,但在实际工作中,志愿者们经常享受不到相关的优惠政策,法规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行和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不利于志愿服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五是志愿者组织工作机制不够健全,缺少一个规范的法律环境。志愿行动缺少科学、规范、稳定的管理运行机制,大多数的志愿者组织都没有长久的规范的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甚至根本没有把参与的志愿服务记录下来,以备日后组织活动时参考借鉴。六是对志愿服务及与志愿服务有关事项的监督不够。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对其进行良好的监督管理才能保障它的健康成长③。

四、志愿服务法制化进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志愿服务组织的经费来源渠道必须多样化。各省市条例大都规定志愿服务组织的资金扶持一是通过政府必要的资助,二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捐赠。目前政府对志愿服务组织的资金扶持只能提供少部分的正常经费,若要保证组织长久的物质支持,经费来源就必须多样化。政府可通过建立志愿服务基金,或组织本身通过市场的运作项目确保资金的长效性。

2.培养壮大专业化人员队伍,提高志愿服务管理者的素质。建立志愿服务管理者队伍,增加专职人员的数量,提高专职人员待遇,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促进专业化队伍的壮大。同时,应加强对社区志愿服务日常管理者的理论培训、实务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活动策划、组织协调、人际沟通、团队带领等综合能力和素质。

3.通过新闻报道进一步加大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现如今,新闻报道的力量往往超乎想象,一次好的活动可以通过宣传达到普及的效果。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开展有关志愿服务的公益性宣传,动员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来关心参与此项事业。

4.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对志愿者及对志愿服务活动给予优惠政策。对志愿者组织进行捐赠、资助的捐赠人、资助人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享受相关优惠;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及对志愿服务活动有突出贡献的组织、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有关单位在招聘、招生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录取受到表彰奖励的志愿者;法律进一步规定对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期间的权利和待遇,如处理争议的权利,享受医疗保险的待遇等。

5.志愿服务组织建立专门的个性项目。针对青少志愿者人数多,服务范围广的特点,建立专门的青少年服务项目,对青少年服务骨干进行培训,以培训促发展,提高学生志愿服务的工作水平和质量。通过邀请专家教授为学生志愿者进行培训,拓宽学生志愿者的业务技能。其他范围的服务可根据不同的志愿者阶层设立不同的服务项目,组建不同的专业队伍,积极满足志愿者行动发展层次化、专业化的要求,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6.相关部门按法律规定做好对志愿服务的审计监督工作。对志愿服务活动经费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应当公开,并依法接受有关部门和捐赠人、资助人及志愿者的监督。志愿服务活动经费应专门用于志愿服务事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或者挪用。相关政府部门对志愿服务组织的规章程序进行监督,防止其与法律法规相违背。同时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活动的进程都需有一定的监督,以保证其合法性和有序性。

此外,可依据现有法规大胆借鉴吸收国内外的立法经验和相关条文,丰富我国志愿服务的立法经验,提高立法起草的效率,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以利于法律与国际接轨。

志愿服务法制化,使志愿活动变成一种义务,让道德变成一种更加普遍的行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的队伍中,用法律来保障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开展,这无疑将推动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同时也有利于传播和推崇社会互助的价值观念,弘扬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新风正气,使志愿者精神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力量,推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注 释:

①参见曾春红:《志愿者的法律地位初探》。

志愿服务篇6

今年的3月5日是个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是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5周年纪念日,是我省的第一个志愿者日,也是《**省志愿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一个颁布施行日。今天,省人大法制委员会、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省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团省委在这里共同召开《条例》贯彻实施新闻会,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全社会认真学习贯彻《条例》。首先,我代表团省委向出席今天新闻会的各新闻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从我省志愿服务发展历程、《条例》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以及共青团组织学习宣传贯彻《条例》的有关要求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我省志愿服务发展历程

志愿服务工作在我省已经经历了15年的发展历程,并已逐步成为弘扬社会新风、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公益性品牌活动。回顾这15年来,我省志愿服务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探索起步阶段(1993年至1998年)。1993年,我省共青团组织开风气之先,在全省启动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率先打出了志愿服务的旗帜,开始了志愿服务工作的探索。在这一阶段,志愿服务内容以开展学雷锋便民服务、“一助一”服务为主,形式以不定期、小规模的志愿服务活动为主,动员方式以号召式的组织动员为主,省、市、县以及乡镇(街道)都建立了志愿者协会或服务站,志愿服务的组织网络初步形成。

第二,整体推进阶段(1999年至2005年)。这一阶段志愿服务内容向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大型赛会、抢险救灾等各个方面延伸,形式以项目化操作为主,动员方式采取组织动员和社会动员相结合,政府给予了有力支持。如在2004年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每年举办的杭州“西博会”、宁波“国际服装节”等大型赛会中,志愿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2003年抗击非典以及近年来抗台救灾中,志愿者成为生力军和突击队;特别是我们响应鼓励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去的号召,自2003年开始先后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志愿服务省内欠发达地区计划,引导大学生到基层从事为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累计选拔派遣西部志愿者914名,选派省内欠发达地区志愿者469名。

第三,规范提升阶段(2006年至今)。这一阶段志愿服务工作以推进立法进程、加强机制建设、完善组织机构为主要内容。为进一步明确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协调、志愿服务组织的职责、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对志愿服务的保障和激励,切实用法规来调整和规范志愿服务活动,保障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2006年9月,团省委正式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了立法建议,同年底,省人大常委会将《条例》列入2007年立法计划一类项目,开展了大量的调研论证和征求意见工作。2007年9月,**省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的正式成立,11月23日,《条例》经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全票通过,标志着我省志愿服务工作走上了法治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条例》的出台,承载着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的重视和关心,承载着社会各界的参与和信任,承载着全省广大团干部和志愿者的责任和奉献,是我省共青团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是我省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在此,我谨代表团省委向一贯重视、关心、支持共青团工作和志愿服务工作的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和有关厅局部门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条例》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我省的立法不仅仅是程序上的倡导,而是一次具有实质意义的立法,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法律层面明确了志愿服务的组织体系。《条例》规定省、市、县(市、区)设立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设在同级共青团组织。条例规定省、市、县(市、区)成立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协会是经依法登记成立的区域性志愿服务组织,并行使一定的管理职能,其他志愿服务组织通过申请加入志愿者协会,成为其分支机构或者团体会员,形成以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志愿者协会为主干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

二是从法律层面规范了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的行为。《条例》明确了志愿服务组织的职责和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有利于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依法履行职责和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也有利于依法维护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志愿者责权利相统一。《条例》对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作了有针对性的规定,明确了志愿服务的主要领域、服务对象以及申请获得志愿服务的程序,强调了志愿服务各方平等、自愿的关系,并以“签订志愿服务协议”的契约形式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条例》还规定了志愿服务法律责任的解决途径,等等。通过这一系列具体详细、措施有力、科学可行的规定,必将有力规范和促进我省志愿服务工作,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是从法律层面强化了志愿服务的保障和激励。《条例》规定每年3月5日为我省志愿者日,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进一步激发志愿者的责任感和光荣感,也必将促进全社会尊重和关爱志愿者。《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志愿服务事业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的保障,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条例》专门制定了保障和激励一章,其中有很多具体可操作性的规定。如,政府应当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和志工委的日常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等保障;鼓励组织、个人对志愿服务组织和活动进行捐赠、资助,捐赠者和资助者依法享受税收等方面的优惠;鼓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在招考公务员或者招聘人员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志愿服务表现突出的志愿者;教育部门、学校和有关社会团体应当将培养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志愿服务能力纳入素质教育内容,并将青少年和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应当鼓励本单位、本系统的人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并提供必要的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宣传志愿服务;政府对表现突出的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等等。这些都将极大地优化志愿服务的外部环境和工作条件,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学习宣传贯彻《条例》的基本要求

为了更好地引导广大志愿者学法、守法、懂法、用法,依法规范志愿服务行动,依法促进全社会关心支持并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团省委将在全省统一部署开展《条例》学习宣传贯彻活动,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条例》的高潮。

首先,要把学习《条例》作为首要任务,全面深入学习,把握精神实质。做好《条例》的学习,是贯彻《条例》精神、深入实施《条例》的基础。全省各级团组织、志愿服务组织要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加快“法治**”进程的高度,充分认识《条例》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把《条例》的学习作为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要广泛组织动员广大团干部和志愿者骨干要带头认真深入学习《条例》,吃准、吃深、吃透《条例》,准确理解和把握《条例》精神和主要内容。要通过开展知识竞赛、举办辅导讲座、召开学习讨论会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进一步把团员青年、志愿者和广大群众学习《条例》的活动引向深入。

其次,要把宣传《条例》作为重点环节,着力营造声势,扩大社会影响。全省各级团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要紧紧抓住“三五”契机,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掀起《条例》宣传的高潮,并将《条例》宣传活动贯穿2008年全年。团省委将于3月份举行《条例》宣传的系列活动:一是拟定3月5日当天为全省首个志愿者日统一行动日,开展“人人争做志愿者,人人关爱志愿者”——**省首个志愿者日统一行动;二是向社会征集“最需要志愿服务者”,实现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对象和志愿者各方信息的有效对接;三是对我省志愿者行动15年的发展历程作全面回顾;四是挖掘近年来我省志愿者行动中所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向全社会作进一步的宣传;五是编印万册《条例》宣传手册免费发放到基层;六是制作志愿服务宣传海报免费发放到基层;七是制作志愿服务公益宣传片在各地电视台展播。各地要根据团省委的统一部署,在结合各自实际开展帮老助弱、帮孤助残、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科普宣传、法律咨询等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当地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传媒作用,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条例》。

志愿服务篇7

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发挥共青团员的先进性,树立志愿者服务理念,弘扬志愿者精神,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培育丰富的校园文化内涵,凸显我校特色,我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始终坚持“统一领导、条块结合、全面发动、广泛参与、着眼长纪、循序渐进”的工作原则,加强我校志愿者队伍的建立与管理,提高志愿者相关知识和技能,发挥志愿者的积极作用。扩大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影响力,展现我校共青团青年良好的精神风貌。

二、志愿者服务界定

志愿者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性。每个人都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力,同样,每个人都有促进社会繁荣进步的义务和责任。参与志愿者服务工作是表达这种权利和义务的有效形式。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提高、完善和发展,精神和心灵也得到了满足。

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即是“助人”也是“自助”,既是“乐人”,同时也是“乐己”。参与志愿服务,在帮住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也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通过志愿者服务,可以有效的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减少疏远感。并对缓解矛盾、促进稳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服务管理办法

(一)服务参与人员

xx师范学院学生

(二)行为规范

(1)言行文明,态度热情,在服务时要以友善、热情、细致、态度提供志愿服务,创造一流的服务品质,展现志愿者的良好形象。

(2)遵守几率,忠于职守。志愿者需服从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安排,志愿者无论是临时服务还是定期服务,都要信守承诺,服务守时,如因事拖延或不能参加活动,必须提前通知活动主要负责人或服务对象。要与其他志愿者充分合作,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3)平等相待,在平时工作中,拒绝诱惑,婉言谢绝各种馈赠,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人习惯和民族风俗以及个人信仰,不以任何理由收受钱物。

(4)按时到岗,自觉履行职责,主动、积极、热情地服务他人。要求志愿者具有较高的志愿服务觉悟和服务意识。

(5)杜绝在服务过程中聊天、吸烟、看杂志、偷懒、打闹等现象,广大志愿者应该以饱满的热情履行神圣的职责,为人民做实事、好事。

(三)对参与服务的学生的要求

(1)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必须重视志愿活动,积极支持志愿服务。

(2)在志愿服务期间,志愿者必须佩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徽标,统一着装,仪表端正,举止稳重,文明礼貌。

(3)参与志愿者服务时,要确保安全并圆满完成任务。

(4)志愿者在服务时必须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面对各个方面的压力和意见时,要学会合理减压,排除不良情绪。

四、服务内容:志愿服务分为校级志愿服务和各二级院(系)志愿服务。

(一)社区服务:

主要以xx市让胡路区委、区政府为中心开展志愿者服务工作,立足于本区人民开展活动,为广大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活劳动建设服务。在社区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服务项目:

开展为社区打扫部分街道卫生的志愿活动

开展敬老助残、救助弱势群体的志愿活动

开展环保知识及健康知识的宣传和讲座

开展爱心家教等有益社区儿童的志愿活动

宣传青年志愿者精神

及其他综合活动等

(二)绿色服务:

当前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无疑是环境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在满足了经济需求后,人类开始寻找自身和周围环境的良性发展。因此开展环保活动刻不容缓。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在校团委的领导下,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

开展植树造林的志愿者活动

开展水污染调查的志愿者活动

开展清理白色垃圾的志愿者活动

开展动物保护的志愿者活动

开展湿地保护的志愿者活动

并开展对环保方面的宣传活动等

(三)健康服务:

宣传健康知识,提高全民对健康的重视。由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协助区政府及各机关部门开展各项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参与献血、捐献骨髓等服务活动;

开展关于健康方面的公益演出;

编制健康知识小手册,并为社区群众发放;

(四)文艺宣传:

开展文艺活动,主要有节目主持、声乐、器乐、戏剧、相声、小品及本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的发扬与宣传。

(五)赛会服务:

负责为学校举办的各种大赛活动服务,服务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外语翻译

微机操作

礼仪服务

安全保卫

体力服务等

(六)公益服务:

主要针对于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如福利院、敬老院、慈善机构、红十字会、纪念馆、医院、图书馆、博物馆等。

(七)一对一服务:

志愿者可与区内及市范围内结成一对一定点服务,以接力的形式将工作延续下去。可根据需要的不同、志愿者能力的特点,针对不同形式的需要,组织不同的小分队开展志愿服务。对象如孤寡老人、残疾人、生活困难的人、离退休人员、下岗员工、特困未成年人、教育业的弱势群体等。志愿者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实施方案,并安排一批长期稳定的志愿者服务队来为他们提供帮助。例如:扶贫帮困,文化教育,法律援助,文体娱乐,生活家政,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

五、服务步骤

(一)校级志愿服务实施步骤

1、活动策划

由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策划部策划活动方案,并上交完整的策划方案与活动申请。

2、招募志愿者

首先由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贴出招募志愿者海报,确定志愿者名单。

3、下发通知

由秘书处通知各系院参与志愿者活动的人员名单,并对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等对各系院下发书面通知。

4、实施服务

由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对志愿者进行统一培训后带领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

5、活动总结

校级志愿服务结束后由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上交工作简报。

6、活动考查

校级志愿服务由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纪检部统一监督考查;

(二)各二级院(系)志愿服务实施步骤

1、开展活动前,要到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提交活动申请与活动策划。申请由活动名称、参与志愿服务人数、举办院系单位、活动时间、内容、负责人、校青协主席签字等项组成。

2、服务期间由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纪检部做统一检查。

3、各二级院(系)志愿服务期间,负责人必须按照规定配合纪检部人员填写活动记录,志愿服务期间纪检人员办事需以公平、公正为原则。仔细核实服务活动的真实情况,并做记录。

4、服务结束后,各二级院(系)应及时上交工作简报。

(三)检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活动中的纪律

2、在活动中是否着统一的服装、佩戴会徽

3、在活动中志愿者是否积极参与

4、活动中是否有不文明行为

5、活动中是否有缺席、迟到、早退、不遵守纪律、偷工减料、拈轻怕重等情况

六、考核标准

1、凡参加校级志愿服务的人员均有机会参加评比,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将根据活动记录和考核。奖励分为“志愿者积极分子”,“优秀志愿者”和“志愿者标兵”。并颁发证书。

(1)、本学期参加二次校级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将被评为“志愿者积极分子”。

(2)、本学期参加三次以上(包括三次)校级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将被评为“志愿者标兵”并修得一分志愿学分。

(3)、本学期其他参加校级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将获得“优秀志愿者”荣誉证书。

2、各二级院(系)组织的志愿服务,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将根据活动记录和考核以及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时间进行评比,奖励分为“优秀志愿者团体”、“志愿者团体标兵”。

(1)、本学期各二级院(系)本学期末评比第一名的二级院(系)将被评为“志愿者团体标兵”。

(2)、本学期各二级院(系)本学期末评比第二名以及第三名的二级院(系)将被评为“优秀志愿者团体”。

3、对志愿者以及各二级院(系)的评比,必须经由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会议讨论通过并由主席批准方可执行。

*注:所有奖励旨在促进青年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为的是更好的发扬志愿精神。我们志愿者应该本着奉献的精神来为群众和同学做服务,应该做到一种“舍小我,保大我”的精神。望广大志愿者谨记。

七、附则

志愿服务篇8

我国要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就必须从战略高度,从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高度,认识学习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城市发展的标志,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每一个人除了工作以外,大半生时间都是在社区度过的。社区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民风民情、文明程度,对每一个都产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习型社区把政府、企业、家庭和机关团体有机地联合起来,通过组织健康而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社区成员进行团队学习、改善心智模式和进行更系统的思考,提高社区整体素质和能力,为社区注入活力,达到促进社会稳定和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建立学习型社区要求社区全体成员都参与进来,特别是需要一支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它包括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咨询顾问/辅导员、企业家、学生和具有一技之长的居民等。

1、研究的目的

近年来,我区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团区委的领导下,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工作水平,需要进一步拓展志愿服务的范围和领域。组织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工作,推进学习型社区创建,就是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拟探索建设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方法、途径、操作模式和管理机制,为如何更好地开展社区教育,提高居民素质,创建学习型社区,提供借鉴及范例。

2、研究的理论依据

(1)终身教育理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是建设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社区,就必须建设高素质的社区教育队伍。(2)志愿精神理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不同程度地体现着自愿、不图物质报酬、服务社会公益等志愿者的特征。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应当以此为依托,不断探讨新的方式方法。(3)变革创新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创新应具备以下技能:解决冲突的技能、对外联络与协调的技能、行使非行政权力的技能、建立管理和解决问题的程序/机制的能力、带动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社区领导活动的能力、灵活性。

3、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研究的内容包括:正确理解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内涵和特点;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在学习型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特点;如何推进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队伍建设、组织建设、项目建设和机制建设;切实坚持量力而行、讲求实效、开拓创新、持之以恒的工作方针,确保志愿者行动健康发展。

研究的方法:(1)文献研究法。运用文献研究法来研究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方法、任务、管理和运行机制,搜索整理和运用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2)调查研究法。通过发放调查表,入户、电话访问等多种调查方法,了解居民的具体情况,为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具体的建设方案。(3)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实施、总结和分析思考等几个环节,认识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具体操作策略及新方法、新途径。(4)经验总结法。搜集分析和归纳整理国内外建设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成功作法和有益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典型的范例,并揭示其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理性高度,从中找出可以推广和借鉴的规律性东西。

4、研究的过程

(1)建立了领导小组

组长:团区委**

副组长:团区委**

组员:教育团工委**、各街道团工委

(2)加强课题管理

课题由专人负责,并定期召开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讨论会或现场交流会,切实抓好课题的过程管理,确保课题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20**年3月—6月,在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撰写了开题报告,召开开题会,分解研究内容,编制调查提纲和问卷;20**年7月—12月,在课题研究的调查研究阶段,主要是过行文献检索和信息收集,实地开展调查研究,专家咨询,召开小型研讨会,汇总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并进行课题中期检查;20**年1月—20**年4月,在课题研究阶段,主要是落实实验方案,即明确实验目标、任务、步骤、方法,并认真组织实施,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深入的研究,吸收反馈意见,修改实施方案,完善研究内容,形成阶段性成果;在20**年上半年,在课题结题阶段,主要是搜索整理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完成结题工作。

一、**区社区志愿者及志愿者参与社区教育现状分析

**区是**市的中心城区之一,面积91.02平方公里,人口45余万,其中老年人口约6万,各类民政优抚对象2万左右。近年来,**团区委积极顺应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把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有效载体,组织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区,为居民群众提供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倡导文明新风,有力地推动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共青团**省委在我区召开“全省青年志愿者学习推广**市**区社区服务经验现场会”,向全省推广我区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做法,近年来,**、**、**(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原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等领导先后视察了我区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建设、青年志愿者行动和成人预备期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对我区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多渠道组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伍,实现社区青年志愿服务社会化

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关键是要有一大批热心公益事业的青年志愿者队伍。**区是**市的中心城区,聚集着众多国家、省、市属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党政机关和部队,有着丰富的社会资源,因此,我们在组织发动区属单位青少年为社区服务的同时,大力加强与驻区单位的联系,整合社区资源,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为**区的社区建设服务。我们着重发掘和组建了四个方面的青年志愿者队伍:一是大中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伍。我们在全区15所中学和职校成立了成人预备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伍,定期组织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并以此作为参加18岁成人宣誓仪式的前提条件之一。我们还从东南大学、**师范大学等高校聘请了2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在我区8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担任主任助理,直接参与社区工作。二是企事业单位在职青年志愿者和青年文明号服务队伍。重点在卫生、房产、商业等窗口服务行业组建有技术专长的青年志愿者和青明文明号服务队,定期为居民群众开展各种特色服务。我们还广泛发动各类新经济组织团员青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在有“北有**村,南有**路”之称的**路科技街,成立了由民营科技企业团员青年组成的青年志愿服务总队。此外,我们还联系了**石油液化气公司“红帽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煤气公司“红马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自来水公司“蓝帽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商厦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和市城北供电局、市邮政局青年文明号服务队等一批在辖区内有影响的专业青年服务队伍。这些区属和驻区单位青年专业服务队伍经常活跃在社区内,为广大居民群众排忧解难,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深受欢迎。三是部队子弟兵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伍。**区有49个团以上部队驻防,素有“兵区”之称,双拥共建一直是我区的特色,部队与地方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区青联、民政部门、街道团工委和地方共建单位加强与驻区部队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争取驻区部队广泛参与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现在,青年志愿服务已成为驻区部队与地方开展共建的的一项重要活动,常年坚持为残疾人服务的**军区政治部警卫连,是子弟兵青年志愿服务队的杰出代表。四是向社会公开招募热心公益事业并有专业特长的青年志愿者,组织他们为市区大型公益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到儿童福利院、敬老院开展“亲情一日”、“敬老献真情”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目前全区共有各类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伍(不含分队)80余支,6000余人。

(二)推行“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实现社区青年志愿服务网络化

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具有组织、实施和中介的作用,是连结青年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重要纽带。为了加快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建设,我们在96年成立了由宣传、民政、城建、教育、房产、卫生、团区委等单位参加的创建青年文明社区活动指导委员会,明确提出以街道为单位,以社区青年工作协调委员会为纽带,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务站。服务站由街道团工委牵头,组织、协调区属和驻区机关、院校、企事业单位的共青团组织共同参加,通过定期召开例会,研究确定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计划、服务内容、服务形式,组织青年志愿者以多种形式,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经过各方面的积极推动和共同努力,全区11个街道全部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并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即:通过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形成一批比较稳定的青年志愿服务队伍以及各自相对固定的特色服务项目;通过青年志愿者服务广场,不断扩大青年志愿者行动在社区的影响;通过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将青年志愿服务队与社区连结起来,逐步构成有组织、有阵地、有内容、有影响的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网络体系。目前,全区有青年志愿者服务站11个,服务基地33个,其中部级1个,省级4个,市级9个。

(三)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实现社区青年志愿服务多样化

一是定期上门服务。我们以“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为基本形式,组织青年志愿者为社区困难家庭和居民提供医疗保健、咨询、家教等上门入户服务,同时组织各行各业有专业特长的青年志愿者为社区群众提供家电维修、理发等便民利民服务。东南大学开设下岗职工培训班,**区白衣天使青年志愿者为特困群体开展社区医疗建卡服务,自来水公司“蓝帽子”青年志愿者在社区内设立报修箱等,都广受好评。目前,我区有6000余名青年志愿者常年坚持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其中2000多名成人预备期青年志愿者与全区400多名孤、寡、老、残等特殊对象结成了“一助一”、“多助一”对子,长期定时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服务。二是结对共建服务。我们在服务需求相对集中的场所普遍建立面向公众的青年志愿服务基地,并引导各单位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与之结成共建对子,区分不同类型的基地开展服务,共同创建文明单位。三是假日广场服务。随着公民休假制度的逐步完善,人们在社区内的时间增多。为了更加广泛、更加直接地为社区居民群众服务,我们利用居民小区内的广场、空地,组织青年志愿者定期集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逐渐为居民所熟悉和认同,从而形成了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一个著名品牌——青年志愿者假日广场服务。为推动青年志愿服务全面开展,不断扩大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居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区青年志愿者协会注意发挥组织、协调方面的优势,经常联合几个社区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在**广场、**广场等市民广场和新街口、后宰门、锁金村等居民社区多次开展大型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我区的锁金村、新街口街道较早在社区内开辟了固定的青年志愿者假日服务广场,每月定期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集中服务,并长期坚持,深受社区居民群众的欢迎。锁金村街道、新街口街道先后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年文明社区。

(四)加强机制建设,实现社区青年志愿服务制度化

在大力开展扎实有效的服务活动同时,我们注意形成稳固持久的组织机制和运行机制。首先,建立和健全了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的工作职责、便民服务制度、领导小组成员例会制度、活动奖惩考核评比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各站按章办事。我区锁金村街道在成立锁金村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章程以及接待、服务等多项制度,并打印上墙,接收监督。其次,制定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组织、管理、培训等制度,以服务项目为纽带,充分发挥团组织和骨干志愿者的凝聚、带动和示范作用,使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成为“流水的士兵,铁打的营盘”,保证了队伍的相对稳定。第三,建立健全“一助一志愿服务卡”和“青年文明号助万家服务卡”的发放、使用制度和志愿者注册制度,确保青年志愿者每人每年志愿服务50小时以上,使志愿者服务的量化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区青年志愿者协会还专门印制了《青年志愿者服务手册》、《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协议书》和《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登记表》,发放给各街道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站,要求建立严格的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台帐,作为年度检查评比的重要依据。第四,紧紧围绕党政中心工作,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确保青年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开展。我们坚持“借形式、求实效”,把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落脚点放在党政关注、群众欢迎、力所能及的社会热点、难点上,如创建文明城区、创建学习型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为老服务、为困难人群办实事等,通过青年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和无私奉献,赢得了全区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青年志愿者已成为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从96年开始,区委、区政府就将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纳入了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年度考核目标之中,并在财力上、物力上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为我区青年志愿者行动持久、深入地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区不断适应城区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要求,顺应“小政府、大社会、小服务、大市场”的发展趋势,根据区情特点,在建设“服务一流、经济发达、现代文明”城区的发展目标指引下,走出了以社区服务为突破口,以社区服务多元化、社会化、产业化为方向,加强社区建设,创建文明城区的发展之路。青年志愿者行动围绕党政工作大局,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在社区服务、社区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区社区志愿者工作现状

1、队伍建设:目前全区共组建各类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伍(不含分队)80余支,6000余人。

2、阵地建设:目前全区有青年志愿者服务站11个,服务基地33个,其中部级1个,省级4个,市级9个。

3、规范化建设:建立和健全了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的工作职责、便民服务制度、领导小组成员例会制度、活动奖惩考核评比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组织、管理、培训等制度,建立健全青年志愿者“一助一志愿服务卡”和“青年文明号助万家服务卡”的发放、使用制度和志愿者注册制度。

(六)志愿者参与社区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社区是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基础性区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引发的养老、托幼及家务劳动社会化等等社会问题的出现,使现代城市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心向社区转移,社区已经成为城市管理的基础单元。过去普遍存在的企业、学校、机关办社会的现象正逐步成为历史,其社会服务职能移交社区,使社区内的单位、个人与社区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从过去那种单纯的“单位人”变成了走进社区、依托社区的“社区人”,社区不仅是人们安居乐业的重要场所,而且也是人们相互沟通了解、融洽人际关系的场所,更是不断产生各种利益碰撞和基本需求的场所,它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性活动区域。我们的实践体会告诉我们:搞好青年志愿服务,必须从社区这一基础性的区域开始。

(2)构建完善的社区服务和社区教育体系是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与人民群众的学习、工作、生活等诸多方面越来越密不可分,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所在,成为城区党政工作的重点所在。目前,如何扶助社区内特殊的弱势群体,如何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如何对社区内流动人口进行管理,如何为社区内下岗职工提供更多的就业途径,如何为社区内的企业结构调整提供服务以及为政府机构改革开辟分流渠道等等,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解决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搞好社区服务和社区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党政工作大局的需要,是保障改革与发展顺利进行的需要。我们的实践表明,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建设,参与社区教育,为提供良好的社区服务,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能够有力地支持改革攻坚,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凝聚社区力量,促进地区精神文明建设.

3、青年志愿者行动应该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基本需求服务的公益性活动,作为人民群众基础性活动区域的社区,必然也是青年志愿者行动的重要阵地。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公益服务内容与社区及“社区人”的各种需求相适应,努力满足这些需求,是青年志愿者行动的重要责任。广大的青少年是“社区人”中占有相当比例且十分活跃的群体,他们既是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服务对象之一,又是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积极参与者。教育青年,服务社会,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成为共青团组织发挥社会职能的有效载体。我们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实践证明,发挥这一载体的社会效益,就能使共青团工作更具活力和生气,就能为党政部门和人民群众分忧解难,就能有力地推动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就能使社区服务体系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就能为整个社区建设添光增彩。(1)志愿者参与社区教育是新形势下扩展志愿服务工作领域的需要。社区志愿服务首先是由共青团组织以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方式倡导并发起的,但近两年来,随着民政、物管及其他中介组织、群众团体的参与,共青团组织以志愿服务方式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力、号召力日渐削弱,社区青少年的参与程度也受到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扩大志愿服务领域,开辟新的空间和阵地。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志愿者的社会性考评与承认机制,为广大社区各类人群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提供切实的保障和顺畅的渠道,吸引他们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现在政府对社区服务的投入逐渐加大,更多的经济组织也看准了社区服务的巨大潜力与潜在的回报,但真正能想到社区志愿服务的却是少之又少,这就促使我们去思考如何能通过我们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以及机制建设上的完善,特别是在当前围绕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从而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源对社区志愿服务的扶持,为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目前从单一社区来看,志愿服务力量相对集中,但从全市来看则显得较为分散,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社区志愿服务的网络化建设,实现网络化求助、网络化服务、网络化管理。

(2)社区志愿服务队伍是社区教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社区教育工作,必须实现由单一学校教育向社区全面教育转变和由教育部门独立运转向社会齐抓共管的转变。实现这两个转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这其中,社区教育队伍是关键,社区志愿服务是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基本需求服务的公益性活动,作为人民群众基础性活动区域的社区,必然也是志愿服务的重要阵地。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与社区及“社区人”的学习需求相适应,这就形成了社区学习志愿者。以青年志愿者行动为主体的社区志愿服务是新的历史时期青年工作的新发展,是动员以青年为主的社区人群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逐步增强社会公益意识,增强为人民服务本领的生动课堂,是推动学习型社区创建的有效途径。社区志愿服务队伍是社区教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展以来,积极倡导社会招募为主、组织招募为辅的志愿者招募方法,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团结在志愿奉献的旗帜下,他们行业分布十分广泛,能够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群众在学习和教育等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二是有着高素质的队伍优势。目前,以青年志愿者队伍为主体的**区志愿服务队伍基本上是以团员青年为骨干组成,他们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出发,积极倡导时代新风,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紧密相连,表现出强烈的志愿奉献精神和社会公益意识。他们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服务技能,富有旺盛的创造活力,能够有力地保障志愿服务质量和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三是有着健全的组织网络优势。经过几年的共同努力,已经建立了以40多支基层各类志愿服务队(组)为基础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青年志愿者服务站、服务基地和服务广场三位一体的青年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近年来,在区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我们又建立起一支学习志愿者队伍。这些都为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3)社区志愿服务在社区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优势。社区教育是一个传统而又崭新的领域,社区教育工作的展开和学习型社区的创建,为社区志愿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极好的实践机遇。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教育的优势:第一,服务内容的广泛性。社区志愿服务的空间很大,可以开展的服务内容很多:对社区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和道德观、价值观教育,开展社区公益服务,维护社区青少年的合法权益,社区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失业下岗人员、进城务工经商人群等群体的培训等都可以是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第二,服务活动的实践性。社区教育的空间与学校和工作单位的空间相比,更主要的还是一个生活生存空间。这客观上要求,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教育要更多地重视社区青少年的实践锻炼,如开展法律教育和援助服务,医疗卫生和心理生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等,这样既可以使志愿服务者本人得到实践和锻炼,也使志愿服务内容具有了实际效果。第三,服务方式的开放性。社区志愿服务必须依托社区资源,社区资源又涉及政府、教育、文化等方方面面,其服务对象又牵涉到社区内的每一个群体。因此,社区志愿服务只有用一种开放式的眼光和社会化的思路去开展,才能吸引社区内的各种资源形成合力,产生效应。

二、立足社区,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独特优势,推动志愿者参与社区教育工作的新发展

社区教育是一个传统而又崭新的领域,社区教育的展开和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为青年志愿者行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极好的实践机遇。

(一)青年志愿者行动在社区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优势。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新的历史时期青年工作的新发展,是动员青年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逐步增强社会公益意识,增强为人民服务本领的生动课堂,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的有效途径。青年志愿者行动在社区教育领域有其独特的优势。有着多年开展学雷锋活动的传统优势。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在新形势下学雷锋活动的深化和发展。数十年来,共青团组织一直坚持开展学雷锋活动,培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经验,这些都为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展以来,积极倡导社会招募为主、组织招募为辅的志愿者招募方法,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团结在志愿奉献的旗帜下,他们行业分布十分广泛,能够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群众多层次的学习需求。有着高素质的队伍优势。目前,我们**区青年志愿者队伍基本上是以团员青年为骨干组成,他们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出发,积极倡导时代新风,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紧密相连,表现出强烈的志愿奉献精神和社会公益意识。他们具备良好的服务技能,富有旺盛的创造活力,能够有力地保障志愿服务质量和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创新。有着健全的组织网络优势。经过几年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建立了以80多支基层各类志愿服务队(组)为基础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网络,青年志愿者服务站、服务基地和服务广场三位一体的青年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这些都为青年志愿者行动进入社区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全区各级团(工)委都把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形成了团内齐抓共管的组织合力,为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规范化、制度化、长期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推进志愿者参与社区教育要树立几个意识

社区几年来,我区志愿者社区教育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但是,面对快速变革中的城市管理格局,面对社会各界的迫切需求,面对青少年教育的实际需要,青年志愿者社区教育工作应该有一个全新的发展。

1、树立大局意识,将青年志愿者社区教育工作作为社区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加强社区建设,着力构建社区服务体系,是目前城区党政工作的一个重点,是城区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工作。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工作要紧紧围绕这个大局,增强主动参与的意识,自觉地将青年志愿者行动纳入到党政社区工作的大局中去,纳入到当地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中去,纳入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去,纳入到文明家庭、文明小区、文明社区的创建活动中去,纳入到现代文明城市的创建目标中去,根据当地社区的状况,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真正发挥生力军的作用,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党政社区工作的目标,就是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目标,党政社区工作的需要,就是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指针。继续将青年志愿服务站建设列入当地社区服务工作体系的经验,将社区服务作为城区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一项重点工作,依托社区服务体系的基地,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务站,使青年志愿者服务站成为社区服务基地的功能补充和手臂延伸。不断扩大社区服务的覆盖面,为构建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发挥积极的作用。

2、树立系统意识,增强联网功能,发挥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新优势。社区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青年志愿者行动无疑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组成部分。青年志愿者行动应该创建一个在共青团指导下,以青年志愿者为主体,以青年志愿者组织为依托,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的新型的社会服务和青年工作机制。这一新型的社会服务和青年工作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社区,青年志愿者社区教育工作是整个社区服务体系中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子系统。社区内各单位的团组织,都是青年志愿者社区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协调力量,都是子系统中的一分子。团区委要认真研究,制定规划,把社区内不同单位团组织的力量横向联结起来,整合成一个运作有序、行动协调的系统,形成团组织的自身网络优势,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具有协调职能的工作委员会,条件不具备的地方也要建立定期的联席会议制度,配合党政工作大局,研究社区需求,明确分工与责任,制定工作计划与措施,协调行动。使团组织的自身网络与整个社区工作网络实现互通,使客观需求与志愿服务实现直接的有效对接。联网优势的发挥,保持青年志愿者社区教育工作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3、树立社会化意识,健全和完善青年志愿者的招募机制。坚持开展青年志愿者社区教育和服务,必须要有一支有规模、有素质的志愿者队伍。这支队伍的建立,既要依托共青团的组织力量,又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面向社会广泛发动。要用社会化的思路与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当代青年特点的社会化动员方式,加大社会招募的力度,充分调动青年自愿参与的积极性,动员和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特别是社区内的青少年参加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只有这样,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队伍才能既有相对稳定的骨干力量,又有能够完成各种急难险重突击性任务的机动力量。要广泛挖掘社会资源,为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工作提供基地依托和物质支持。

4、树立长效服务意识,使青年志愿者社区教育和社区服务经常化、制度化。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共青团组织的一项长期性的重点工作,是学雷锋活动不断深化的结晶,是教育青年、服务社会的有效形式。要树立长效服务的意识,通过认真研究青年志愿者行动过程中的各个工作环节,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必须把机制建设和活动开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仅满足于搞一般性的活动,忽视机制建设,活动的长久坚持就缺乏保障。没有足以影响社会、震撼人心的重点活动,机制建设也很难得到社会上的支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工作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做好基础性工作,在服务对象的普查、志愿者人选的确定、服务情况的反馈与考核等环节上下功夫,制定出易于操作、便于坚持的办法,明确具体的服务内容和相对规范的制度。要加强志愿者的规范管理,规范管理应贯穿于招募、培训、使用、评估、表彰等各个环节。只有对志愿者的人数、服务意愿、个人素质以及服务时间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使志愿服务的量化落到实处,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志愿者的作用,才能建立起较为稳定的志愿者队伍,使青年志愿者行动既有短期的突击性项目,又有长期固定的结对服务项目,既有服务站服务和服务基地服务,又有大规模的服务广场的集中,真正形成长短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服务格局,真正做到有效服务,真正做到长效服务。要努力推动青年志愿服务的立法立章建制工作,逐步把青年志愿行动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

5、树立“区情”意识,满足不同社区、不同对象的多种需求。在城区,各个社区都有不同的内在人员结构和环境结构,这就要求青年志愿者的社区教育和服务必须针对不同的社区,制定不同特色的学习项目和学习内容,并依据这些学习项目和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招募和组织青年志愿者队伍。要深入分析“社区人”不同层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层次的服务。要通过有影响的活动带出一批长期坚持的志愿服务项目,并以此带动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整体发展。要在坚持培育共有项目的同时,根据不同社区的区情,确定各自的项目重点,创出特色项目,使不同社区的志愿服务在共性的项目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个性。要鼓励基层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大胆探索,形成特色。青年志愿者服务不能停留在体力型的服务项目上,要把体力型便民服务和智力型社区教育服务作为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工作的两翼,使整个工作跃上新台阶,创出新水平。

6、引进“成本有偿”意识,努力拓展志愿服务领域。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项无偿性质的公益活动,无偿原则是活动健康开展的基础。但是,随着社区教育对象的多样化和服务内容的多样化,青年志愿者行动必然地遇到了服务成本的问题。凡是涉及需要购置原材料的服务项目,应该可以在与服务对象事先沟通的基础上酌情收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拓展青年志愿服务的项目和内容,才能不断地扩大青年志愿服务的受益面。要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赢利行为,维护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纯洁性和严肃性。

(三)推进志愿者社区教育工作的几点设想

1、在巩固原有服务项目的基础上,以服务社区青少年成长成才为切入点,努力拓展社区教育的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内容,扩大服务的覆盖面与受益面。目前我们所开展的社区服务项目中,大部分是一些传统的体力型服务,如家电及公用设施维修、环境美化、买米换气等。如果仅仅局限于这么一些原有的服务项目,而没有创新、拓展的话,我们就会被“民政”、“物管”等部门所开展的便民服务所替代。目前的现状也已证明了这一点。这就要求我们的社区志愿服务要发现、占领其他部门、组织社区服务的“盲区”、“盲点”,本着“需求+可能”的原则,充分挖掘社区资源的智力优势,提升我们的服务层次。共青团组织围绕社区教育,在社区文化、社区科普、社区医疗、社区环保等方面都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这就为我们开展智力型的社区志愿服务提供了人才优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今后社区青年志愿服务应该在巩固、扩大原有体力型服务的受助面的基础上,以智力型服务为新的增长点,并要根据不同社区的区情,确定各自的项目重点,创出鲜明的特色项目。

2、要充分挖掘、调动、整合社区内的各种有形无形资源,运用社会化的工作方式,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形成社区志愿服务的合力。社区内的资源是相当丰富的,遍及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医疗、法律、环保等方方面面,这些资源都可以为我们的社区志愿服务所利用,关键在于如何充分调动这些资源的积极性,使他们愿意并且能够主动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过去我区部分街道在这方面已经总结积累出了一些好的做法,通过争取政策倾斜和优惠、成立社区青年志愿者联谊会、社区青少年工作协调会等形式,组织社区内的资源开展志愿服务,这些做法都是可以在全区范围内推广的。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社区志愿服务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更多地吸纳社会资源:一是争取政策支持,要争取将社区志愿服务纳入文明城区、文明小区创建工作的整体布局,从而提升社区志愿服务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我们积极与社区党政部门沟通,多汇报。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社区志愿服务不是另辟蹊径,另起炉灶,而是整个社区服务大盘中的一块,需要与街道、民政等部门加强横向协调与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二是要打破团组织条块分割的传统格局,整合社区内省、市、区、驻地部队以及包括私营、民营、个体在内的多方资源。通过成立社区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协调委员会、联谊会等不同层次的组织,争取他们从关心、关注社区服务到主动积极地参与,使驻区单位充分意识到社区建设的好坏、社区服务的是否完善、单位内部青年人对社区服务的参与、关心程度,与自身今后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从资金、人员等方面对社区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加以更多地投入,同时招募的志愿者主体也首先应该来源于社区内的单位。这就需要我们的团组织多做工作。三是要加强社区志愿服务的阵地建设。一方面在继续加强包括服务站、服务基地、服务广场在内的原有阵地的软硬件建设的同时,要根据新拓展的服务项目,依托社区资源,建立一批社区周末爱心学校、下岗职工技能培训学校、外来务工青年法制讲座学校、医疗保健知识讲座学校等;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社区内各单位的支持,充分利用区内各企事业、学校、文体、教育等方面资源的硬件设施,解决社区青年志愿服务场地不够等多方面的困难,在最大限度地动员志愿者资源为社区服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社区资源为志愿者服务。四是要在社区内形成一个健全的社区志愿服务网络。网络中应包括服务站、服务基地、服务广场,服务站招募的社会志愿者、驻区单位的服务队(包括成人预备期志愿者服务队、青年文明号集体)、社区外的各类专业服务队,这个网络能够在社区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协调委员会、联谊会等不同层次的组织的指导下,通过与整个社区服务工作网络的互通,实现良性运转。

3、进一步加强机制建设,牢固树立健全规范的机制建设是保持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旺盛持久生命力的保证的观念。随着社区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逐渐深入发展,我们始终应该坚持把加强机制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这是因为机制建设决定了我们的工作是否能够长久坚持,决定了我们的工作能否得到进一步全面的发展,决定了我们服务网络能否正常运转。在这方面,我区的锁金街道、新街口街道做得比较好,但是从总体上看,与一些兄弟城市、兄弟城区相比,我们仍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表现在针对机制建设方面提出的要求,如招募机制、培训机制、考核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们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也只能使我们的社区服务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止步不前。我们在硬件建设上或许会落后于民政、物管等部门,但我们在软件建设——机制建设上一定要强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社区志愿服务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应当把加强机制建设放在社区服务的首要位置,结合区情、街情,结合自己的特点,通过严格的建章立制,对它进行规范。

4、进一步地在调动志愿者自愿参与积极性上下功夫,不断壮大志愿者的骨干队伍。内在积极性高,自主性强,参与程度深,管理规范化,是社区志愿服务充满生机的源泉之一。青年志愿者行动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青年自愿参与的内在积极性。青年为什么要参加志愿者行动?青年志愿者的动力何在?美国专家保罗·杰·伊尔斯利在分析美国人参加志愿服务动机时指出,在美国那样个人主义至上的国家,却有那么多的人热心志愿服务事业,原因之一是“志愿者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东西”,志愿者也是有利益的,当然不是物质上的利益,而是精神上的利益,是一种高尚的利益,如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实现、奉献社会的满足、学习新事物的机会、提高技能、参与社会、自我实现、寻求情感上的慰藉、觉得自己善良、有益于人、被人需要等。深圳义工也强调“助人自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理念,义工通过服务认识自我,吸取人生经验,增长见识才干,使人的性格均衡成长。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水平越高,社会化程度越高,调动青年志愿者的内在积极性就越重要。因此,我们在设计和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项目时,一定要把社会需要与志愿者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在更加有效地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要有效地满足志愿者的愿望。志愿者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要珍惜志愿者这种宝贵的人力资源,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和激励,强化规范管理。与此同时,要加强志愿者之间的联谊和交流,让这些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人们互相激励,携手共进,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新晨

志愿服务篇9

根据《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现就税务系统开展以税收志愿服务活动为主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税收工作主题,扎实稳步推进税收志愿服务活动,逐步建立税务系统志愿服务体系,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增强税务干部社会服务意识,促进培育税务机关良好的文明风尚,提高税务干部职工文明素质,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做好税收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

二、组织领导

税务系统志愿服务活动以税收志愿服务活动为主。税务总局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指导税务系统志愿服务活动,各级税务机关要把开展以税收志愿服务活动为主的各类志愿服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稳步推进,逐步推广,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经常化。要加强与地方各级志愿服务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争取工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的支持,共同推进税收志愿服务活动。同时,根据需要组织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职工志愿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巾帼和家庭志愿服务活动、科普志愿服务活动、扶残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人道救助志愿服务活动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包括税收志愿服务在内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教育感召群众、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税收志愿者服务队伍构成及条件

(一)志愿者基本条件

1.乐于奉献,能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业余时间参与公益活动;

2.身体健康,热心税收事业,具有吃苦耐劳精神;

3.从社会招募的税收志愿者应具备相应的税法知识;

4.遵纪守法,服从安排,具有较强社会公德意识。

(二)以下人员可作为税收志愿者

1.经所在单位同意,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税务干部;

2.在依法登记或备案的志愿者组织中注册的税务干部;

3.税务机关招募的从事税收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人员。

(三)志愿者招募与注册

各省(区、市)税务机关根据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特别是税收志愿服务活动的需要,及时招募信息,明确志愿服务所需的条件和要求,组织开展经常性招募和应急性招募,并逐步建立完善注册管理系统和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四、税收志愿者服务内容

(一)集中或经常性税收宣传;

(二)办税服务厅内的一般工作;

(三)参加社会其他公益性志愿服务活动。

以上(一)(二)项内容由税务机关组织实施。

五、税收志愿服务活动原则

(一)个人自愿原则

从社会招募的税收志愿者和从事志愿服务的税务工作人员,均应坚持自愿参与。一般应在本职工作时间以外、从事非本人岗责工作范围内的税收志愿服务活动。税务机关予以鼓励、引导,实施必要的管理。

(二)无偿服务原则

税务机关组织税收志愿服务活动,除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外,均不计付报酬,不接受与志愿服务无关的附加条件。各省(区、市)税务机关可对从事税收志愿服务时间长的出具书面证明,对工作突出的同志以适当的方式进行鼓励。

(三)严格管理原则

税务机关负责组织管理税收志愿服务活动。不得从事除第四条规定内容外的其他税收工作。

税务人员可以个人自愿参加税收志愿服务活动以外的志愿服务活动,应遵守国家各项法规与主办单位的要求,但不代表税务机关。

六、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志愿服务体现着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人们自觉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新形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在税务系统开展以税收志愿服务活动为主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促进依法治税,在全社会营造依法诚信纳税的良好氛围。有利于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建立和谐征纳关系,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是志愿服务活动的核心,也是推动志愿服务活动长期深入开展的内在动力和有力支撑。税务系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在促进办税窗口建设,促进税法宣传、政策咨询、完善纳税服务。各级税务机关和税务领导干部要树立税收志愿理念,推动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税收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要发挥包括总局网站、中国税务杂志、中国税务报等在内的大众传媒作用,运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公益广告等形式,普及税收志愿服务知识,宣传税收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和税收志愿者的感人事迹,引导人们尊重志愿者和志愿者的劳动,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的浓厚舆论氛围。

(三)注重实践,锻炼队伍

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税收志愿服务意识。要从服务纳税人和锻炼志愿者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税收志愿服务项目,使志愿者在参与税收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更好的履行纳税服务义务、加深对志愿精神的理解。要发现和培养社会各界参与税收志愿服务活动的先进典型,组织税收志愿者积极撰写心得体会,把志愿精神的种子播撒到人们心中,使志愿服务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接受和认同,吸引和感召更多的人加入到税收志愿服务的行列。

志愿服务篇10

1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特点与组织形式

1.1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特点

1.1.1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对象大多是某些慢性疾病的患者,因此,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首先要恪守医德,要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其次要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著追求,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精神。有效的志愿者服务,是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有效载体。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开展志愿者服务,体现了志愿者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自觉性、自愿性和自主性,反映了“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目标追求,表明对完善自我和完善社会的道德价值的精神追求[1]。

1.1.2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有其专业的特殊性,服务对象带着美好愿望向志愿者求医问药,如志愿者不能给予科学的、专业的答复,势必会让服务对象大失所望。因此,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首先要认真刻苦地学习专业知识,造就志愿者服务的本领。其次要结合自己特长,发挥专业优势,必要时还需接受服务前期的专业培训。同时在服务中还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提高专业技能,不断学习与提高志愿者服务的水平,做到学用相长,相得益彰。

1.2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组织形式

1.2.1指导思想以“微尘?大爱”为服务宗旨,以“践行志愿精神,无私奉献爱心,传递青春激情,全心服务社会”为工作理念,创建一批志愿者服务的品牌项目,确立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奉献型文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团队思路,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提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舞台。

1.2.2组织形式学院成立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委员会(简称医志委),作为校青年志原者委员会的分会,跨专业跨年级成立了志愿者服务团队,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各项活动。目前,这种团队学院已发展到22个。

2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实践成效

2.1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总体成果

2.1.1建设能长期合作的服务基地自2002年学院成立医志委以来,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团队深入到社会各领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服务,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通过交流与沟通,建设了校园退休干部和家属服务基地、社区服务基地、驻镇武警部队服务基地、敬老院服务基地、福利院服务基地、幼儿园服务基地和暑期医院见习调研基地等能长期合作的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地。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提供了基本的基地保障。

2.1.2创立具医学特色的服务团队根据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特点,创立了由临床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医学、护理等跨专业跨年级志愿者服务团队,实行了卫生宣传、健康检查、医疗咨询一条龙的服务。这种跨专业跨年级的团队合作模式,不仅可以实现各专业之间的优势互补,而且还实现了由医学公共基础、医学专业基础和医学专业学生组成的年级梯队机制,从而提高了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效果;同时,志愿者本身在这种团队合作中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才干。

2.1.3创建可持久服务的品牌项目在利用各种节假日开展心系国家、关注时事,宣传西部、绵竹计划、青年雷锋月?社区接力等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的基础上,还创建了一批可持久服务的品牌项目,如无偿献血?服务血站、远离?关爱生命、脸部呵护?义务测螨、爱驻夕阳?情系老人、关注健康?季节养生、爱心整理?扶贫助困等。这些项目使志愿者服务团队有地可去有事可做,提高了志愿者团队的服务效果。

2.1.4建立志愿者服务的激励机制为充分调动和激励在校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积极投入到志愿者服务中去,医志委根据志愿者服务的效果,服务对象的评价和志愿者的互评,每年都评选一批优秀团队和先进个人,如“青春无悔优秀团”、“萌芽见习优秀团”、“优秀志愿者”、“无偿献血光荣个人”、“社会实践积极分子”等。

2.2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的自身提高

2.2.1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学习型人才“用而知不足”,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身处知识的象牙塔,平时很难接触到社会,志愿者活动为其提供了接触社会的便捷通道。志愿者在接触病例、回答咨询等服务的同时,深感知识贫乏,提高了学习医学知识的主动性,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意志。同时,志愿者在与同学、老师、市民等各种人群的广泛接触中,更深刻全面地了解到国情、民情、社情,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培养了独立思考、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学会了如何做人,锻炼了社会交流与适应的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和组织管理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习型人才,提高了志愿者的综合素质。

2.2.2提高专业技能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了更好的提高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医志委与附属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定期和不定期地为志愿者进行医学专业技能讲座和培训,开展医学志愿者服务研讨。同时,志愿者服务的本身就是医学实践的演练场,大大提高了其专业技能,涌现了大批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的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如萌芽见习团志愿者发表了题为“医学检验新生赴院见习调研模式尝试”的论文[2],青春无悔团志愿者发表了题为“大学生三人行能力互助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的论文[3]。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有利于低年级医学生提前接触专业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也为高年级学生走上实习和工作岗位丰富了对其专业的感性认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2.2.3提高职业道德培养奉献型人才培养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培养“为了一切的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的职业精神,是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志愿者活动是医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载体[4],对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具有提高正确的道德认识,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感,磨炼坚强的道德意志,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作用[1]。医学检验专业学生通过走出校园,在为社会最需要知识和健康的人群接触与服务中,培养了良好的医德医风,锻炼了奉献精神,激发了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激情[5-6]。其中“微笑进行时”是重点推行的特色项目,贯穿于所有志愿者服务的始终,旨在使志愿者与广大市民一起体验普通人的幸福,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高全民幸福指数,得到了市民的一致好评。

3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几点思考

3.1影响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的主要因素

3.1.1管理模式比较被动目前,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主要由团组织直接管理的医志委下的团队行动,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层层推动,即行政化管理模式。这种行政化的动员,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隐含的强制性命令比较被动,这是与志愿者精神相违背的,虽然在开展志愿者服务的早期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促进作用,但缺乏志愿者本身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志愿者服务的发展。

3.1.2专业技能不太适应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开展应立足于围绕医疗卫生工作中心,服务医疗卫生工作大局,服务青年的健康成长,并紧密结合行业特色和专业优势开展服务,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7]。由于高年级医学检验专业学生面临毕业的压力,大部分志愿者是大一到大三的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扎实和深厚,使得受服务对象的期望值和参与度降低,活动很难取得专业化的效果,结果导致志愿者服务大多停留在较浅层次的社会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上,无法适应社会对志愿者服务的多元化、专业化的需求。

3.1.3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目前,志愿者服务的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缺乏经费保障,志愿者团队的运作及服务活动都需要资金支持,如仅依靠志愿者团队自身资金维持运作,将不能持续有效长期地开展;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估以及激励机制;缺乏必要的权益保障机制。这些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同样也会阻碍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3.2推进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2.1改革管理模式为法制化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志愿服务法制化的成功经验,应健全与完善适合中国特色的志愿者服务的法律制度,把志愿者服务的活动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的轨道。应进一步明确志愿组织的管理,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志愿服务的支持与保障,志愿服务的法律责任等。有关职能部门要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提供安全保障和权益保障,制定行动预案,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要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建立法律援助制度,切实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8]。这样,必将有助于更多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参与到专业性的志愿服务中去。

3.2.2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虽然已具备一定医学知识,但缺乏临床经验,缺乏医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难以处理各种复杂的患者问题;同时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平时学习任务重,时间宝贵,更适合去做那些发挥其特长的服务工作。所以,除了要加强对志愿者进行长期规范化医学培训外,还应针对某次志愿服务的特殊要求开展专项培训,如医学心理学讲座、急救培训、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防治等,事先就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技术准备。还可实行跨班、跨院、跨地区合作,搭建信息沟通的桥梁,争取获得更好的效果[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