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4-08 21:47:38

志愿服务心得体会

志愿服务心得体会篇1

青年志愿者是一个特殊的团体,它代表一个乐于奉献,用心服务的“学雷锋”的团体。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社区团干部,同样也是一名青年志愿者,能够加入这个团体我感到非常的荣幸。自XX年参加社区工作和志愿者活动以来,我一直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立足本职岗位,从一点一滴做起,自觉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小事”。

两年来,我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送温暖、献爱心”活动,除了在单位积极与同事开展学习上的互帮互助,还与社区其他志愿者一起开展服务辖区居民的扶危济困活动。同时,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到辖区“三无老人”和“空巢老人”家中开展义务服务与走访活动,并捐助一些生活用品及食品,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洗衣服,了解老人需求,积极给予老人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和照料。在工作之余,经常到社区、广场等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与其他志愿者一起积极开展 “服务一条街”活动,进行健康知识进万家、传染病宣传预防等内容的活动,既服务了社会又提升了自己的业务能力。

在闲暇之余,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植树造林等义务服务和劳动,并积极响应上级团组织的号召,多次组织社区团员青年参加义务清扫街道卫生、清理废纸、塑料袋和义务植树劳动。看到社区一点一滴的变化,我打心眼儿里感到骄傲、自豪和快乐,因为这些变化里有我们这些普通志愿者的一份贡献。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索取而在奉献。志愿者在付出的过程中,收获的是奉献的乐趣和被社会认可的喜悦,得到的是无限的快乐和感动,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在志愿服务的事业上做得更好。发扬我们青年志愿的光荣传统,热心于公益事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奉献一点微薄之力。

志愿服务心得体会篇2

志愿者服务心得体会(一):

志愿服务是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一种方式,是传递爱心,播种礼貌的过程。

对被服务对象而言,它是感受社会关怀,获得社会认同的一次机会。对社会而言,它是提升社会礼貌风气,促进社会和谐的一块基石。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我自我也得到了提高、完善和发展,精神和心灵得到了满足。志愿服务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乐人”,也“乐己”。所以,志愿服务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进取参与。

“被需要是一种幸福”。这感觉我是在真正的做志愿服务之后才获得和理解。把志愿服务当做自我的生活资料和生活方式,时时刻刻去帮忙需要帮忙的人,做奉献爱心的事,我想这就是当一名志愿者的真谛。我们应当更加努力的去服务社会,为更多的人送去温暖,让更多的人看到期望。

我们就是当代的雷锋,是徐徐升起的朝阳,是期望和爱心之光奉献是爱心铸造的一道彩虹,五颜六色,清新飘逸,带给人温馨和欢乐,也是连接的纽带,连之后你我他,汇成心的桥梁,更是应对需要帮忙的人伸出的一双手。

也许坚持,就是期望能把一份爱心传递下去。也许坚持,是因为我们在付出的过程中看到了最纯真的笑容、最纯净的眼神。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并不寂寞,因为我相信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与我做着相同的工作,我应当感到骄傲。

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深刻的认识到:奉献真的带给了我许多欢乐,让我感觉到了自我的存在与存在的意义。在未来,我们应当更多的去帮忙他人,做更多的志愿服务活动,它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与此同时,也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满足,可谓是一举两得啊!

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虽然我做的都是很小有很琐碎的事,但对我来说却意义重大。尽管我只是打扫卫生,整理文件,可是我的工作却给村委会的其他工作人员供给了一个干净、舒适的工作环境,这样也有利于他们的工作。

经过这次的志愿服务,我深刻的体会到工作的辛苦,也更深深的感受到了由于付出而收获的欢乐。我走出了理论知识,落实于实际生活,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要坚持公共场所的整洁,我也会提醒身边的人注意坚持公共卫生,因为这次的志愿服务活动让我重新体会到劳动者的辛苦,体会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明白了要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其实,生活不仅仅是为自我和自我的家人努力,还能够为这个社会而努力。再如做事情的时候要肯吃苦耐劳,不怕脏,不怕累,懂得与人交流。

这次的志愿服务最重要的是让我的思想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让我体会到了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乐趣,懂得了尽自我所能为社会奉献一点绵薄之力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明白了服务社会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家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有为这个家庭服务的义务也仅有我们每个人都为社会奉献一点自我的爱心,我们的社会才会不断的提高,最终建成和谐社会,志愿服务是一种服务社会的不错形式。

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中,要勇于担当。不怕脏,不怕累,全心全意投入到每一个活动中。同时,充分发挥自我的聪明才智或一技之长,为社会做一些有益之事。要想做好一名志愿服务者,还必须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才能使自我的人生修养和修养水平得到更好的提升,也更会用心关注民生,做出更有利于社会的贡献。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这样,平时学习生活也应如此。不论生活、学习还胜作,都能够用志愿服务的标准来要求自我,切实做一名实实在在、有一与社会的好人,还要鼓励身边的人,一齐参加这项活动。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我们仅有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拿出百尺竿

头的干劲,胸怀会当临绝顶的壮志,不断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减少磨合期的碰撞,加快融入社会的步伐,才能在人才高地上站稳脚跟,才能扬起梦想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我想,志愿服务是一片广阔的沃土,我期望更多的人加入这支充满生机和期望的劳动大军,共同挖掘、共同探索,为社会,为他人做出一份有意义的贡献。这也是对自我的锻炼,对自我人格的一种升华。

这次的志愿服务让我受益匪浅,想到了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完美的人间。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在学习之余,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在奉献社会的同时,也会收获到更多的社会经验。

最终,我真心的感激村委会给予了我这样一次难得的、意义深远的志愿服务机会,这期间,我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些理论知识,同样得到了许多书本上永远学不到的宝贵人生财富,如果再有这样的机会,我依然会努力去争取,尽自我的本事为身边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志愿者服务心得体会(二):

今日是我第一天做志愿者,之前因为天气的原因感慨了很久,最近真是不合时宜的艳阳高照,完全不见上个月多风多雨的“好天气”,这增加了志愿者的痛苦指数,也着实让我有些退却。可是既然决定了要参加志愿者的服务,就应当认认真真地完成好这项任务。早上八点五十到位,在把各种具有我们站点特色的装饰和展板布置妥当之后,我第一天的志愿者服务就正式开始了。

天气果然还是第一折磨人的,没站多久我的衣服就湿了,虽然能够站在亭子里,但其实并没有所以而从酷热中解脱出来。幸好还有医院方面为我们准备的绿豆汤能够解暑,否则真的很难坚持住。海淀医院这个站点来往的行人不是很多,所以自然我们的工作量也比较少。大部分前来咨询的人都是问路的,还有一些是带着小孩子过来玩儿的。每当有人朝那里走过来的时候,我们都能兴奋一阵,我们准备了各种自制的小礼物送给往来的小朋友,比如自我叠得纸鹤,自制的小风车之类的,看到欢笑着的孩子们,我由衷感到志愿者服务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一天的工作结束之后,我觉得整个人都虚脱了。可是回过头来想一想,今日还是很有意思的,志愿者的工作也不是单调的枯燥的,其中的乐趣仅有亲身参与到其中的人才能体会。

志愿者服务心得体会(三):

做一名志愿者以来,我参加过许多活动,接触到了许多人与事,他们带给我许多感动,感悟,还有心灵的震撼,我无法用言语来描述这种感觉,就像当初第一次踏进特殊教育学校,看到这群可爱的孩子时的感觉,喉咙哽咽着,说不出话来。他们带给我许多回忆,这些形形色色的回忆相信会编织成我记忆的一部分,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或者是更长久的日子里头,我敢肯定,这段回忆会是最珍贵最有价值的!

进入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已经半年多了,我不敢说我学到了什么,可是,从参加的活动中,我收到了许多的感动和教诲,也让我认识到了这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不幸的人。他们有多可怜暂且不说,就管他们此刻是这样还是欢乐的生活着,也坚强的生活着,给我的感触就已经很深了…让我理解到应当好好的珍惜此刻的一切…

再来就是自从进入了服务站以来,我们学院举行了很多的活动,爱心义卖,爱心晚会,回收活动,特校活动等等,每一次都深刻的体现着团结的力量和团结的凝聚力。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收获的感动不用说,同时也让我认识到爱心的伟大和爱心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了爱心,这个世界将会是怎样样,我不敢想像。同时,因为有了爱心,让很多的陌生人由此走到了一齐,一齐做有意义的事,一齐为这个世界奉献爱,也一齐收获心灵的感动…爱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也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和谐…

再来就是,进入了服务站,我和师姐,师兄,还有别的干事们在一齐做了许多觉得很有意义的事。也一齐参加了别的活动,让我感受到师姐,师兄们对我们师弟师妹们的关爱和照顾。对我们也很照顾和关心,同时也教育着我们许多的做人的道理和处事的原则。在此,我发自内心的说一声:“多谢你们的照顾和教育…”

志愿服务心得体会篇3

2022关于精选志愿者服务心得体会范文   做一名志愿者以来,我参加过许多活动,接触到了许多人与事,他们带给我许多感动,感悟,还有心灵的震撼,我无法用言语来描述这种感觉,就像当初第一次踏进特殊教育学校,看到这群可爱的孩子时的感觉,喉咙哽咽着,说不出话来。他们带给我许多回忆,这些形形色色的回忆相信会编织成我记忆的一部分,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或者是更长久的日子里头,我敢肯定,这段回忆会是最珍贵最有价值的!

  进入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已经半年多了,我不敢说我学到了什么,可是,从参加的活动中,我收到了许多的感动和教诲,也让我认识到了这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不幸的人。他们有多可怜暂且不说,就管他们此刻是这样还是欢乐的生活着,也坚强的生活着,给我的感触就已经很深了…让我理解到应当好好的珍惜此刻的一切…

  再来就是自从进入了服务站以来,我们学院举行了很多的活动,爱心义卖,爱心晚会,回收活动,特校活动等等,每一次都深刻的体现着团结的力量和团结的凝聚力。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收获的感动不用说,同时也让我认识到爱心的伟大和爱心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了爱心,这个世界将会是怎样样,我不敢想像。同时,因为有了爱心,让很多的陌生人由此走到了一齐,一齐做有意义的事,一齐为这个世界奉献爱,也一齐收获心灵的感动…爱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也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和谐…

  再来就是,进入了服务站,我和师姐,师兄,还有别的干事们在一齐做了许多觉得很有意义的事。也一齐参加了别的活动,让我感受到师姐,师兄们对我们师弟师妹们的关爱和照顾。对我们也很照顾和关心,同时也教育着我们许多的做人的道理和处事的原则。在此,我发自内心的说一声:“多谢你们的照顾和教育…”

  在此,我也觉得有些事自我做得不够好,之前师姐要求我做的工作没有细心的做,还经常出现一下问题,让我们的工作出现了必须程度的混乱,我真的觉得十分的惭愧。我会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上慢慢的该正,并且提升自我的办事本事…..还有就是有些活动我都没有主动的参加,我明白会扫大家的兴,所以在此说一声:对不起

  以上就是我进入服务站以来的一些心得。还有一些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心得,我就把它们继续停留在心里…期望以后能在部门里学到更多的东西。

  2022关于精选志愿者服务心得体会范文

  在这个暑假期间,我利用空余时间参加了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在参加志愿服务的期间,我得到了最好的锻炼机会和实践舞台。有时志愿者很平凡,平凡的面容,平凡的制服;同时志愿者也不平凡,不平凡的内心,不平凡的精神。经过志愿服务平台,我觉得自我有了不一样改变。眼界变得更加开阔,心灵变得更加清纯透彻,对奉献过程中得到的欢乐感受也更加深刻。那里有职责、有感动、有收获、有欢乐,而更多的还是一种追求和使命。志愿服务是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一种方式,是传递爱心、播种礼貌的过程。对被服务对象而言,它是感受社会关怀、获得社会认同的一次机会。对社会而言,它是提升社会礼貌风气、促进社会和谐的一块基石。以后,无论走到哪里,我必须会和志愿服务紧紧地连系在一齐,去帮忙需要帮忙的人,让人间充满关爱。

  本次的志愿者服务为期2周,由当地的大学生同乡会组织到当地的小学支教。在做志愿者的工作时期里,我们在他人还在睡懒觉的时候,便已经出此刻了学校里,经受阳光的洗礼。而当别人问起我们是否疲累的时候,即使感觉到了自我身上的重担。但只要想到小朋友们渴望学习和欢喜的笑容,我们就会忘记服务中带来的疲惫。而我也能对每个人都一向微笑着,因为我觉得就算再累,那也是值得的。所以,当活动结束后收到来当地孩子们的感激信时,我的内心感到无比的充实、愉悦,感觉自我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极为丰厚的回报,尽管志愿者是不求回报的,但这样的回报,却是其他任何事物都不能代替的,是心灵上的慰藉。也许他人会认为,我们这样去支教不仅仅累了自我,也没有实际上的收获,还不如去做家教。虽然一开始我还存在这样的想法,但在工作久了后,我便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因为看似无收获的事情,实际上却带给我那么多的满足。犹记得刚去的时候,自我心中有一种难以言明的感觉,有点兴奋与期待,又有点胆怯,不停地幻想去到时该说什么,该怎样介绍自我,又会有多少小朋友等等的疑惑。而真正地站到讲台上时,我感觉自我任重而道远。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他们在注视着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的期待,不禁觉得自我能够帮到

  他们实在是太好了,但同时也感觉到了这项工作的沉重。

  到小学支教的每一天,我们都赶到无比充实。因为每次到了上课时间,小孩子都表现得很活跃很开心。虽然有的时候某些孩子比较调皮,有的时候也难以控制课室的安静,但和他们相处多了,就能够从他们身上找到了童年的乐趣,并从他们的纯真的心灵中得到慰藉;另一方面,我们的辅导也能够减轻教师的负担。在此次的义教中,不仅仅锻炼了我的本事,并且

  他们也让我发现这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完美的事,为我提前适应了教育事业奠定基础,打开了门槛。正所谓“利己为人,助人自助”,这是我们服务的宗旨。

  离开之际,总有些不舍,怎样2周的时间这么快就过去了。转身回顾他们,孩子们纯真的眼神是多么地渴望我们能下次再来。“被需要是一种幸福”。把志愿服务当作自我的生活资料和生活方式,时时刻刻去帮忙需要帮忙的人,做奉献爱心的事,我想这就是当一名志愿者的真谛。同时我也决定了,只要自我有时间,就必须会再参加这样的志愿者活动。在志愿者的欢乐岗位上,我会用自我的微笑去感染他人,也将这种微笑传递下去。微笑,简简单单的嘴角上扬就造就了世上最美丽的风景。

  也许,很多人都不明白参加志愿服务到底能获得什么?对我而言,当听到服务对象的一句多谢,我就实现了当志愿者的价值。做志愿者就好像是一个工作岗位的小型平台,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去工作,因为我们每一个志愿者都明白,此时此刻我们需要的,是社会经验与公共关系。每个人之于社会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同时也在于为社会创造了多少精神财富。在付出爱心、奉献社会的同时,人生的价值就会得到充分彰显。

  2022关于精选志愿者服务心得体会范文

  近日,共青团秀英区委员会、海口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公益海南》栏目、海南慈爱慈心义工社组织社会爱心人士、青年志愿者,到东山镇敬老院开展“情满东山爱暖夕阳”敬老志愿服务活动。

  “爷爷奶奶,您们好!”一入敬老院,志愿者们就亲切的和老人们打招呼,老人们看着这群青春活力的志愿者,仿佛见到了自己的孩子,脸上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在食堂里,志愿者们早早就忙开了,有的给老人清洗着水果,有的和老人亲切的唠着家常,有的设置着节目的道具……。一首《送你一首吉祥的歌》拉开了活动的序幕,志愿者柔美的歌声配合着老人们的掌声,祥和热闹的氛围蔓延开来。在《美猴王变脸》中,志愿者神奇的变脸技术,老人们看得如痴如醉,个个脸上挂着疑问。

  “他是怎么做到的?他怎么有这么多张脸?”一个个问题从老人惊叹的神情中发出。志愿者们一共精心准备了13个节目,到位的表演、优美的舞姿、洪亮的歌声博得老人们满堂的欢笑与掌声。在节目进行期间,理发、剪指甲等志愿服务也同时穿插进行,特别是“猪八戒”扮演者边逗老人开心边把老人的脚放到自己的怀中,就像伺候自己的母亲一般精心修剪脚指甲。

志愿服务心得体会篇4

彭栋伟 兴隆场列检

春运结束了,但春运里的那些人和事深深的映入了我脑海中。

3047次列车车长是客运段的老职工,多年春运临客值乘任务零事故。她就像母亲一样照顾着我们,给我们传授值乘窍门,常常自己从家里带很多腊味给我们吃,有时候终到垃圾太多,车长还主动帮大家打扫车厢卫生,丝毫没有列车长的架子。负责补票的班长,每次深夜班在我们疲惫不堪的时候,他都会跟我们讲笑话,是大家的活跃剂。售卖零食的小哥,平时不爱讲话,当我们向他买水喝的时候,他却仗义的请我们喝饮料!

春运期间,车厢内旅客超员,拥挤的车厢卫生清扫和垃圾扎袋处理是个难题,这个时候相临两车厢列车员的配合极为重要,我们西车辆段支援的全是刚转正的青工,个个干劲十足,常常在对讲机里听见"某某车厢连接处的垃圾袋破裂请求增援"!这使得我们的工作充满乐趣。节后返程,车厢内没有旅客,这时候是同事们最开心的时候,休班后三五个同事打壶热水相互帮衬着洗一个头,坐在一起聊聊天,沟通一下工作心得,讲讲自己在车厢遇到的趣事。巡视的领导看到了也会跟我们指点一下工作要领,其乐融融,工作的疲惫便抛之脑后。

我们每个人总是在成长中遇见不同的人经历着不一样的事,春运支援是我人生的一次经历,跟车这段时间学到的东西会是我一生受之有用的财富。和同事的相处,互帮互助的情谊。领导的批评与指导,工作的态度以及与旅客相处的技巧等等,这些都是用金钱换不来的经历。能参加2016年春运临客支援,我感到荣幸之至。

告别春运,即将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即使我还眷念我的前一份工作,但我要调整好心态,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尽快投入到货车检车员的岗位中,争取早日独立顶岗,开启我工作的新历程,也开启我学习的新里程。为铁路货运系统贡献我的一份力量!

-------------------------

江佳林: 转眼间,半个多月的厦深铁路普宁站春运志愿服务活动圆满的结束了,在小红帽们的一张张合照中才意识到内心的舍不得。

不长也不短的半个月时间里,从第一天的客气相互了解认识到马上进入默契配合、时刻互黑的节奏,表示对小伙伴们我也是挺醉的。

同样的目标,我们聚到了一起,度过了快乐精彩而又难忘的半个月。从一开始对购取票的一知半解到熟练的教来往旅客如何自动取售票机取票、购票;帮行色匆匆的旅客改签、补票;上站台帮忙…一点一滴的努力,换来了来往旅客脸上的微笑和口上的谢谢,让我们倍感鼓舞,给了我们满满的成就感。

无论身在何方,家永远是我们心目最温馨的地方,只希望我们简单的帮忙能让回乡的家乡人和返家的外地人感受到冬日的那一缕阳光的温暖。

最值得是认识了你们这群来自不同大学的20个普宁小伙伴,有谈不完人生的康美阿才,酷爱吉他的康美苑瑜。还有中国最好队长——我们的城哥,虽然年龄稍大了点,但是绝对无代沟,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一起奋斗,谢谢你每天对我们无时无刻的关心和照顾,我们都爱你。

只怪时间太短,让我们刚刚熟悉起来就面临着分别。不管怎样我们都勿忘初心,继续前进。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以后有事没事都联系,期待着最棒的我们下一次的重聚!

吴涌铭: 接近半个月的春运志愿者活动在昨天圆满结束了,时间虽短,但却让这个寒假变得格外充实。在高铁站每天都上演着一场场温馨的电影,喜悦挂满了每个返乡人的脸,家始终是最温暖的港湾。每次提供帮助,我们得到的只是简单的谢谢二字,却让我们倍感鼓舞与欣慰,我们不需要得到什么回报,只希望每个返乡人的回家路充满温暖。最开心的无非是能认识你们这些来自不同学校的小伙伴,还记得我们第一天工作大家还不熟悉,所以大家都特别客气,结果用不了两三天我们就已经到了互黑的节奏?。虽然每天的工作挺累的,但是每次跟大家在一起总是少不了笑声,特别要感谢年龄差距有点远?,却无年龄代沟的城哥的关心和照顾,每次都不忘叫我们去休息喝茶。看着昨晚大家各种刷屏,各种不舍,的确,我们才熟悉不久就已经结束了。还是期待我们年后还能再次相聚,以后大家能多多联系。

颜思珊: 我真的很舍不得大家,舍不得队长,舍不得22位小伙伴。我已经习惯了每天群上的吵吵闹闹,习惯了每天各种恶作剧。 队长,从一开始的尊称为城叔到后来自然地改口城哥,像长辈一样关心照顾我们,却又像哥哥一样带着我们一起各种玩闹。

我很庆幸能遇到住在我家附近的马师弟,很感激他每天都来接送我,尽管得被我嫌弃被我打。

这十几天我真的很开心。很多人都问我们有没有工资,我们总是一笑而过,因为我们在乎的不是钱多钱少,而是服务过程中收获的成就感。 从一开始旅客放心地让我们去帮他们买票,再到放心地让我们拿行李,到最后甚至连孩子也放心地给我们带,我很骄傲我是队伍中的一员,也很感恩旅客给予的信任。

有很多人说"有你们在真好",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Hug]

志愿服务心得体会篇5

一、关于做好“县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工作体会

1、市县领导支持是保证

服务团的组建和开展得到了县委和团市委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了充分的保障,帮助解决了服务团遇到的各种困难,是两届服务团成功开展的关键。

成立领导机构。为了有效地开展“志愿服务团”的工作,县委成立了由组织部、团县委、县人事局和县财政局等单位组成的志愿服务团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县人事局、县财政局、团县委等单位的一把手来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团县委,负责招募工作的总体策划、指导、组织和协调。

2、选好人员是基础

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公平、公正原则,严格按照招募方案开展工作,把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具有奉献精神的志愿者吸纳到服务团中,成为各个服务单位的骨干,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严格把关,择优录用。按照团市委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的要求,我县每年招募的志愿者必须为普通高等教育籍应届毕业生。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招募工作中做到了严把三关:一是报名审核关,设立报名点,公开,由专人负责大学生志愿者的报名工作,严格按照招募条件,对报名人员进行了初步的资格审核,并将初审名单提交领导小组会议讨论,确定最终合格名单,在县电视台、北京及共青团网站上进行公布;二是考试关,首届大学生志愿者报名151人,其中本科49人,大专102人,第二届大学生志愿者报名141人,其中本科39人,大专102人,由于每届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人数固定,领导小组决定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大学生志愿者,大学本科学历毕业生免试,大专学历毕业生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每年考试在县委党校进行,考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试》。为了保证公正与公平,考试委托北京市人事考试中心出题并阅卷,并由县监察局进行全程监督。按照考生的考试成绩排序,在人才网上和人才交流中心张榜公布,确定初步入选“志愿服务团”的人员。三是体检关,在确定名单后,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全体入选服务团的志愿者,在县医院进行健康体检。对体检中出现问题的人员进行二次复查,如经复查还是不符合标准的,将取消其入选资格。并根据前期的考试成绩排序补充人员,经体检合格后,入选志愿服务团。

3、密切配合是前提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互配合,定期召开小组会议,研究志愿服务团相关工作,保障了两届服务团工作的顺利开展;各服务单位与小组办公室加强联系,相互配合,切实做到了志愿者“有岗位、有职责、有要求、有人带、有人管”。

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做好招募工作。根据团市委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相关政策,领导小组认真制定《“县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招募工作方案》,并向社会予以公布。于每年7月至9月开展招募工作,并将招募工作分为启动宣传、组织招募和统计需求、选拔上岗三个阶段,明确各阶段的时间,规定志愿者的招募名额、招募条件以及政策保障等相关内容,为招募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性文件。

相互配合,做好岗位需求和分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6月初向全县各乡镇、街道以及各县直单位发出关于做好《“县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岗位需求调查工作的通知》,同时组织召开用人单位负责人协调会,就志愿服务团工作作了详细说明。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服务单位岗位需求和志愿者所学专业、本人意愿,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对我县的“志愿服务团”成员进行了岗位分配。

4、加强管理是关键

志愿服务团的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单位的服务效果。良好的管理和服务是调动志愿者积极性、促使其努力工作的有效保障,因此,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做好志愿者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建立三级管理机制。一是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宏观管理。通过定期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及时了解志愿者工作、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大学生志愿者在各个方面遇到的问题及困难;二是服务单位团组织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日常管理。团组织负责人作为志愿者的直接联系人,从思想、工作和生活上给予志愿者支持和帮助,积极组织大学生志愿参加活动,及时向团县委上报志愿服务相关信息;三是大学生志愿者的自我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将志愿者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并相应建立临时团支部,由志愿者担任组长兼临时团支部书记,负责上传下达工作及小组志愿者管理工作。

严格核实志愿者在岗情况,按时发放生活补助。为了解志愿者在岗服务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行每月上报核查制度,首先各小组组长上报该组当月人员在岗情况,其次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服务单位联系人进行核查,经过对当月在岗人员名单的核实后,为志愿者提供生活补助。志愿者离岗后,立即停发。

5、做好服务是根本

通过多种途径为志愿者提供就业信息。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志愿者的切身利益,是志愿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每年,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多种渠道为志愿者提供就业机会:一是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北京市公务员考试考前培训;二是集中填写求职登记表,通过人才招聘会,向用人单位推荐;三是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简报》中开辟就业信息专栏,各类实用的招聘信息及招聘技巧;四是利用企信通平台,向大学生志愿者就业信息;五是统一印发就业推荐信;六是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各类市、县级招聘会。

开展各类公益活动,丰富志愿服务生活。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奥运会志愿者招募培训和宣传等活动,并在大学生志愿者中组建了“青春红丝带”志愿服务队和“生态使者团”,发挥了志愿者宣传带动作用,每年中秋节、元旦,组织召开大学生志愿者联欢会,为其提供交流平台。

二、“县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工作取得的良好效果

1、志愿服务的形式使大学生志愿者在基层得到了锻炼

通过扎根基层、深入社会的志愿服务形式,使志愿者思想道德、素质修养、技术技能等方面得到了提高和锻炼。志愿服务为志愿者们发挥聪明才智、成长成才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使他们开阔了眼界、体察了民情、了解了社会,懂得了向实践学习、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掌握了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切实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为下一步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志愿服务团的组建为县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学生志愿者立足本职,踏实努力、求实进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我县创建国家生态县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了力量,得到了各服务单位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志愿者良好的精神风貌以及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也鼓励和引导了更多的青年扎根基层,踏实奉献,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志愿服务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技术应用型 大学生 志愿服务 世博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087-08

[作者简介]宋洁,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上海电机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上海20024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上海世博会是历届世博会中志愿者人数最多的一届,仅在世博园区内,共有13批次79965名园区志愿者上岗,服务总量超过1千万小时,服务人次超过4.6亿。上海世博会已经成为上海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通过编制“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调查问卷,分析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情况,探讨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途径和有效策略,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后世博”时代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推动“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首先对学生进行访谈和开放性问卷调查,要求写出自己服务上海世博会的真实收获,然后对问题进行分类、筛选、补充和归纳整理,同时在综合分析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结合Wilson和Musick等人的研究,拟定出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志愿服务收获的初测问卷题项,形成了封闭式“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学生调查问卷。借助SPSS10.0统计软件,先对抽样小范围计算每个分量表(维度)的a系数,即计算每个单项与其所在的分量表(维度)总分的相关,用以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删除相关系数低的题目,同时结合对问卷编制效度题的检验,经过反复筛选,最后形成“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学生问卷,共32题,主要包括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在社会利他、利益实惠、名声荣誉、自我发展、情感体验等5个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

问卷由填选题构成,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的五点分方法,分别赋值为5、4、3、2、1,5表示非常赞同,1表示非常不赞同,分数越高,说明表现越积极,即1、2表示否定态度(简称不赞同),3表示中性态度(简称中性),4、5表示肯定态度(简称赞同)。若某项目平均值是3,则表示对该项目持中性态度;若平均值小于3,表示对该项目持否定态度;若平均值大于3,表示对该项目持肯定态度。

由于研究的需要以及地域与实践时间等原因,抽样选择上海的本科高校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结合访谈和发放问卷的形式,共发放学生问卷350份,回收有效卷291份,有效回收率为83.1%。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问卷数据统计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填选题采用频数分析法。

(一)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采用同质性信度――Cronbach's alpha系数来测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程度,运用SPSS10.0进行信度分析(Reliability Analysis),得出总问卷的a系数为0.86。说明问卷的信度符合教学测量的要求。问卷通过编制效度题(测谎题)来探测问卷的效度。测谎题2题,不计分,如果被测者均答错,则该问卷视为无效。

(二)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在社会利他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

在社会利他方面,大学生世博志愿者普遍认为他们的服务使人们的观博行为更加舒适便捷,在志愿服务中帮助了弱势群体,提高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曾在园区服务的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小张,其父亲的突然离世给原本不宽裕的家庭重重一击,可当世博志愿任务来临时,小张毅然放下了手头的兼职,全心地投入到了服务世博的行列中。小张自信地表示:“父亲见我如此倾尽心力地服务世博,为学校、为上海、为国家争光,会欣慰的!我的人生曾经遭遇最黯淡的时光,但我将为我的生命重新点燃光亮!”这种利他的意识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能够使大学生们在帮助弱势群体,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同时,获得自身价值的提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内心的高尚感使得大学生们的志愿服务目标更加明确,动力更加强大,追求更加崇高。

(三)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在利益实惠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

在利益实惠方面,大部分大学生世博志愿者认为,参与世博志愿服务使自己有机会与各世博场馆零距离接触,并换得了许多珍贵的世博徽章,获得了素质拓展学分。一定的物质激励和学分奖励作为大学生世博志愿服务收获之一,使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作为必不可少的激励手段激发着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

(四)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在名声荣誉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

在名声荣誉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为成为世博志愿者而感到自豪,为获得老师、同学以及游客的肯定和赞许而感到光荣。在大部分大学生眼里,“世博志愿者”的称号,无论其服务对象是什么,无论其服务岗位在哪里,他们具有的共同称号使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具有清晰的身份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这种身份认同是不会消失的,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作为志愿服务收获之一,使志愿者在“后世博”时代能够出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五)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在自我发展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

从图1可以看出,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在自我发展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可以从知识与素养、能力、人际、心理四个维度来揭示。其中知识与素养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最显著,心理方面的收获相对低些,但这四个维度的平均值均远大于中性水平,说明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在自我发展方面具有普遍的志愿服务收获体验。

在知识与素养维度方面,89%的志愿者认为参加世博志愿服务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86.9%的志愿者认为参加世博志愿服务进一步规范了自己的道德行为。知识与素养的提升是大学生公民素质提升的标志之一,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人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必备的主体条件。在人际维度方面,84.9%的志愿者结交了更多的朋友;85.9%的志愿者认为参加世博志愿服务增加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社会认识。多交朋友、丰富社会经验作为大学生人际关系提升的内容之一,已经在大学生的世博志愿服务中初见成效,必将在“后世博”时代激励更多的大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志愿服务中锻炼自己、结交朋友、实现价值。在能力维度方面,82.1%的志愿者认为参加世博志愿服务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85.9%的志愿者认为提高了掌握信息的能力;86.2%的志愿者认为提高了观察能力;85.3%的志愿者认为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84.5%的志愿者认为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1.1%的志愿者认为提高了创新能力;85.6%的志愿者认为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86.6%的志愿者认为提高了组织能力;88.7%的志愿者认为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大部分大学生世博志愿者认为参加世博志愿服务使自己的综合能力获得了提升,全面社会应用能力和国际对话意识也得到了拓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在心理维度方面,87.6%的志愿者认为参加世博志愿服务培养了自己积极的意志品质;86.6%的志愿者认为培养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83.5%的志愿者认为提高了就业自信心;80.8%的志愿者认为完善了自己的性格;81.1%的志愿者认为自己能够更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良好的心理素养、主动的心理调适意识、积极的意志品质,是大学生作为世博志愿者必须具备的,也是其在世博志愿服务中逐步完善的重要内容,作为其世博志愿服务的重要收获内容之一,推动着大学生在“后世博”时代更广泛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更全面地构建自己健康的身心素质。

(六)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在情感体验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

在情感体验方面,大部分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在世博志愿服务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认为在世博志愿服务中被需要的感觉非常好,认为参加世博志愿服务的收获大于付出。曾在生命阳光馆服务的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小汪,虽有双手残疾,但表示只要看到游客会心的一笑,所有的辛苦和汗水都是值得的。这种情感方面的体验和精神层面的满足,激活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能在尝试性体验中求得真知、求得真情,这种非智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的潜在价值,使大学生能够以愉悦的态度、高涨的热情和宽阔的胸怀,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活动中。

(七)不同服务岗位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差异

图2描绘了大学生世博园区志愿者和城市站点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差异。从两条曲线的走势差异来看,不同服务岗位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差异不大。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Independent-samplest test)。统计表5中表明大学生世博园区志愿者和城市站点志愿者各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差异都不显著。Sig.值均>0.05,即P>0.05。所以从统计数值也反映了不同服务岗位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不存在太大落差,志愿服务收获相当。

(八)不同性别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差异

在利益实惠、名声荣誉、社会利他方面,男生的平均值要略高于女生,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男生受外来动机的推动获得的收获体验更加强烈,适当的外部激励、更多的社会价值取向比内在动机更加有效,外部强化更加激发着其志愿服务活动。在情感体验和自我发展方面,男生显然没有女生的平均值高,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女生相对于男生往往更注重内在的感受,更希望获取精神生活的满足和自我发展的肯定,如图3。

统计表6中表明男女学生世博志愿者各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差异都不显著。Sig.值均>0.05,即P>0.05。所以从统计数值也反映了男女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不存在太大落差,志愿服务收获相当。

(九)不同学科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差异

从两条曲线的走势差异来看,理工科和文科学生的志愿服务收获确实存在某些差异。在社会利他、自我发展、情感体验方面,理工科学生的平均值要略高于文科学生,我们认为这跟理工科学生相比于文科学生社会性知识相对少些有关,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理工科学生的社会接触和社会性活动也相对要少些,因而在世博志愿服务中的收获更加直观、更加强烈。而在利益实惠和名声荣誉方面,不同学科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差异表现不大,如图4。

统计表7中,表明理工科和文科学生世博志愿者各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差异都不显著。Sig.值均>0.05,即P>0.05。所以从统计数值也反映了不同学科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不存在太大落差,志愿服务收获相当。

(十)不同出生年份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差异

总体上,90后大学生的平均值要略高于80后大学生,这也是让我们感到比较幸喜的。说明在90后逐步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学生后,志愿服务的推动和普及更具有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如图5。

统计表8中表明,80后和90后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各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差异都不显著。Sig.值均>0.05,即P>0.05。所以从统计数值也反映了不同出生年份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不存在太大落差,志愿服务收获相当。

三、调查结论与启示

(一)客观条件的外部激励强化,促进技术应用型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颇丰

在我们的访谈中,许多大学生世博志愿者表示世博局、学校、社会对志愿服务工作十分重视,不仅有体贴的关怀问候,还有周到的消暑降温用品,更有志愿者生日时的慰问礼物。适当的外部强化能激发学习工作的兴趣和动力,并促进成就动机,克服障碍。无论是电视媒体播放的志愿者公益宣传片,还是报刊媒体报道的志愿者无私奉献精神,都得到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这种自上而下人人关心志愿者的社会氛围,以及人人尊重志愿者、给予志愿者一定社会地位的舆论环境,促成大学生们圆满地完成世博志愿服务工作,提高了志愿者服务效能,培育了“海宝心一代”志愿者文化。

(二)技术应用型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各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内涵表现不一

1.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在社会利他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最为显著

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志愿服务收获可以从社会利他、利益实惠、名声荣誉、自我发展、情感体验五个方面来揭示。各项内容均处于中性水平之上,说明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具有普遍的志愿服务收获感受。顺序依次为:社会利他、自我发展、情感体验、名声荣誉、利益实惠。大学生世博志愿者能够把社会利他作为志愿服务的最高追求与收获,而且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注重自我发展,在获得名声荣誉、利益实惠的同时,追求精神上的最大满足。可以说,从物质利益到精神层面,从自我发展到社会利他,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是比较全面成熟的,实现了利己与利他的统一,经济与情感的融合,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和谐一致。这既反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收获体验的多元化,又体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价值目标的崇高化。

2.不同服务岗位、性别、学科、出生年份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收获存在非显著性差异

男女学生性别角色、文科和理工科学科差别、80后和90后不同出生年份差异、园区和城市站点服务岗位不同,引起了大学生世博者志愿服务收获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显著。因此,在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时,要秉持性别、学科、年龄、岗位平衡的原则,充分利用各自的性别优势、学科优势、年龄优势和服务岗位优势,发挥各自的角色特长,关注其志愿服务行为的变化发展,合理定位,实现风格式的成长,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创造男女学生、文科和理工科学生、80后和90后学生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

(三)技术应用型大学生世博志愿者主体内部因素激发着其志愿服务行为,推动其获得全面的志愿服务收获

技术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面向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大学生要耐得住寂寞、吃得起苦,这和志愿者精神是很吻合的。在我们的访谈中,有大学生表达了这样的想法:“服务世博、奉献世博,是我成长道路上难得的佳遇,也是我成长为合格公民的必要条件。”在世博志愿服务中,技术应用型大学生们把世博志愿服务作为锻炼自己并为社会服务的机会,作为自身发展并展示才华的机遇,努力争取并充分服务好世博,在志愿服务中取得了全面的收获。以某高校为例,从报名的几千名大学生中通过层层选拨,最终确定一千多名注册志愿者,可见大学生对世博会志愿服务工作的热情和期盼。当然在“后世博”时代,我们要维持并保护好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热情,大力弘扬世博志愿精神,宣传世博志愿者典型,激发更多的大学生成为志愿者。同时创造更多的条件,进一步开发志愿服务新领域、新项目,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

四、推动“后世博”时代志愿服务工作的建议

(一)客观层面

制定和完善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要把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工作的成功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认真总结不断研究。大胆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创新,开展“后世博”系列活动。不断完善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完善志愿者权益保护、奖励激励等机制,探索建立志愿服务项目资助机制。形成共同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合力,加强对志愿者工作的组织协调,健全组织网络,齐心协力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畅通政策落实渠道,强化监督与评估,让各项政策切实普及大学生。要加强考核通报、督促检查、回访调研,让志愿者们体会到来自政府的支持和温暖,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怀和肯定。

(二)内涵层面

首先,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把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工程。要通过课外素质拓展学分或社会实践学分等形式,设计不同的活动内容供学生选择,或由学生自发组织相关活动经认定后开展,以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现代公民素养。获得志愿服务学分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帮困助残、助学助弱、支教扶贫、科技推广、义务献血、环境保护、心理咨询、法律维权、社区义工,以及“科学商店”等形式,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同时把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或研究及获奖情况纳入学校推优评优、就业推荐等各方面。从人才培养角度探讨志愿服务工作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和作用,使大学生成长为恪守公共道德,传播社会文明,具有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的现代公民。

其次,舆论引导,正面宣传,扩大典型示范作用,营造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一是精神传播,注重宣传志愿精神的深刻内涵,宣传志愿服务的文化价值。二是典型带动,以媒体宣传、经验交流等方式强化对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先进事迹的宣传,增强各类先进典型的荣誉感和号召力,以榜样的力量增强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三是志愿知识普及,以论坛、讲座、读本等多种形式,在大学生中普及志愿服务理念、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四是志愿理论、志愿文化研究成果宣传,整合研究力量,形成研究团队,开展大量的调查研究、理论分析等,为志愿服务事业长远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促进研究成果转化。

最后,抢占网络阵地,发挥网络平台的志愿服务功能。网络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为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无限放大的活动空间。支持微博“打拐”、提供求助资源、分享考研经验、安慰失意网友、维护网络秩序、举办论坛活动、支持募捐信息、跟帖环保行为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大学生志愿精神的体现。在网络上,大学生作为信息的传播者、观察员,也能够在网络志愿服务中扩大交往范围和社会接触面,实现自身能力和精神追求的全面发展。

(三)大学生主体内部层面

在访谈中,有学生对世博志愿服务发出这样的感叹:“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志愿服务在大学生看来已经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追求。必须因势利导,加以强化。

第一,建立志愿服务的责任文化。责任是出于对公平和正义的期盼,是出于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维持,更是出于心灵深处的一种渴求。在世博志愿服务中,大学生们能够勇挑责任,通过自身努力,确保了志愿服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在“后世博”时代,大学生在主观层面要把志愿服务热情转化为强烈的责任感、坚定的意志品格和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在志愿服务中不断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勇于担当公益责任。

志愿服务心得体会篇7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分析长效机制高校大学生群体拥有专业的技能、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及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大学生志愿者已经成为志愿服务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规模的不断壮大,对志愿服务现状的全方位调查研究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深圳3所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为志愿服务建设机制的完善提供了有利依据。

一、问卷调查说明

选取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学院3所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共662个样本,111项分析指标,男性大学生占56.65%,女性大学生占43.35%;深圳户口学生人数占54.08%,非深户学生人数占45.92%;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占17.37%,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占48.34%,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占26.74%,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占7.55%其中党员人数所占比例为22.96%,团员所占比例为65.26&,群众所占比例为11.78%,志愿服务过程中担任干部比例8.12%,学生干部比例为26.44%。

二、调查结果分析

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大学生参与服务时间分布及服务内容、志愿服务的需求和评估、志愿服务的激励与收获、志愿服务的保障体系建立几个方面,分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及特点,研究发现其呈现如下特点:

1.参与服务时间分布及服务内容方面

大学生志愿服务时间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和课余时间多占比例为90.94%,这与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密切相关,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学生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实践。寒暑假大型活动服务所占比例为33.69%,对弱势群体服务占19.18%,社会应急服务占16.62%,这3项所占比例排在前三名,说明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其自身的服务特点,服务对象有一定的针对性。扶贫开发服务、社会调研服务、科普宣传、维持交通秩序、青少年成长辅导服务总比例为32.63%,整体比例较大,单项比例较小,说明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应该更加丰富,社会体验应该更加趋向有利于教育的范畴发展。笔者注意到专业技能服务所占比例为8.76%,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较少的用到社会服务层面,作为课堂为较好的实践平台,专业技能的应用是今后大学生志愿服务需要改进的地方。

2.志愿服务的需求和评价方面

由表1知,志愿服务的需求和评价方面,对志愿服务感兴趣、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增加社会历练和结交朋友所占比例较高,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心里感到非常快乐占19.64%,大多数时候快乐占37.76%,感受复杂不快乐占6.04%,志愿服务过程觉得很值得占36.71%,实践能力和思想境界有提高占32.78%,愿意继续参加志愿者活动占48.49%,希望开设课程占35.56%,得到支持和肯定所占比例为33.99%,大学生志愿者的年龄大部分在18岁到24岁,看重自身的情感体验,志愿活动中自身快乐程度很大地影响了他们是否继续参与并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果只强调服务而忽视了大学生服务群体的内在情感,忽视了对志愿服务自愿群体的社会肯定与良好评价,将打击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制约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的发展,甚至影响志愿服务整个体系的发展。

3.志愿服务的激励与收获

志愿服务的激励与收获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主办方的中肯评价、服务对象衷心感谢、荣誉证书和荣誉称号、适量奖金或物品整天所占比例为80.51%,但是单个所占比例都在30%以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针对志愿服务做了详细的奖励制度。例如,美国设立国家专项奖金、奖学金,在就业、升学方面设立了志愿服务考核制度,并针对一些志愿组织在税收方面提供便利,我国对志愿服务立法工作还很落后,没有具体的奖励志愿服务的激励政策,小范围的激励方式并不能使广大志愿者,尤其是大学生志愿者受益。智力、体力的全自愿服务缺乏奖励机制。但我们也从调查分析中看到,责任心、爱心、热情、耐心、交际能力、应变能力所占比例都在在52%以上,学识、技能、金钱等方面所占比例明显较低,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显现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这无疑是志愿服务能够顺利开展最有利的保障。

志愿服务过程中各种能力与学识的结合,使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各项收获保持在较高水平,志愿活动中培养的各种能力对大学生今后的发展都起到较大的作用。

4.志愿服务保障体系的建立

服务保障体系分析调查中显示,群众对志愿服务缺乏认识占46.53%,这表明深圳这所外来人口相对较多城市的客观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志愿服务的发展。项目缺乏吸引力、专业人才缺乏、志愿者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参加服务的途径不方便、政策支持不足所占比例均超过30.26%,说明志愿服务中最重要的保障体制不健全、最需要的技能人才缺乏将是志愿服务保障体系组需要改进的地方。从图表中看出志愿者服务保障体系制约因素所占比例维持在一条水平线上下,整个系统的完善需要花更多精力,也需要更多的志愿者和社会人士为之付出努力!

三、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思考

志愿服务组织形式能有效地团结民众,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志愿者为他人提供充满爱心的人性化服务,在体验助人为乐的活动中精神领域得到升华。将志愿服务精神与城市文化背景结合起来,用庞大的社会体系作支撑,导向整个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向和谐发展的状态发展,这也是实现志愿服务关爱于人的精神要求和社会实践切身体验要求的必然结果。

本文对深圳市3所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现状的分析,得出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深圳志愿服务的坚实力量,大学生服务时间具有相对固定性,服务内容需要创新和寻求大学课堂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者有较高需求,大学生志愿服务需要得到社会和学校、家庭的多重肯定,提高志愿服务社会认知度,志愿服务过程中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和较完善的激励体制,引导大众正确追求人生价值、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孙真.浅谈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现状[J]科教创新,2010,(6).

志愿服务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 学校志愿服务文化 文化润德 文化化人

志愿服务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当前,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已经成为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形式。高校作为培养青年成长成才的主要教育基地,在高校发展志愿服务文化就首当其冲,成为我国志愿服务的先行文化。

一、学校志愿服务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一)学校志愿服务文化的内涵

服务文化是志愿服务活动的内核和精髓,是对志愿服务活动起引导或制约作用的、由各种群体意识所形成的社会精神力量。学校志愿服务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志愿服务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指学生在不计报酬的前提下,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专业技能和资源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活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观念、信仰、活动方式及获得的知识技能、体验和劳动成果。

学校志愿服务文化的概念包含如下要义:第一,学校志愿服务文化以校园为基点,以在校学生为参与主体;第二,学校志愿服务文化以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为目的;第三,学校志愿服务文化既与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一样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又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分支成为校园文化的亚文化。

(二)学校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的意义

根据帕森斯的社会结构功能理论,任何一项社会事物的产生都是为了满足社会某种功能的需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校志愿服务文化所创造的爱心奉献和志愿精神是一种先进的青年文化,学校志愿服务的行动体现了集体主义和道德价值,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心理需要,还弘扬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文化意识。

随着志愿服务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生志愿者已经成为志愿者群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实践证明,以活动为载体、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着眼于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学校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学校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可以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

二、学校志愿服务文化的现状、问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宣传和建设青年志愿服务,学校志愿服务拥有了较好的发展环境。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在组织体系、管理体系、资源整合、工作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整体上看,目前学生的整体作用并没有在学校志愿服务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志愿服务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一)学校志愿服务文化现状

1.理论研究现状。目前,对学校志愿服务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学校志愿服务文化的内涵、功能的研究。如李春宏、王杏珍的《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文化内涵分析》、刘家祥的《志愿者行动的价值内涵》等。二是关于学校志愿服务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如韩晶的《当代大学生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赵曙光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吕丽的《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调查与推进策略探讨》等。

2.培训现状。志愿服务文化精神已经深受高校学生的欢迎和支持,大多数高校学生都热衷于参加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但是,由于我国学校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尚不够成熟,学校志愿服务组织对培训重视程度不高,专门开设课程培训志愿服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院校比较少。缺乏培训,使得高校学生对志愿服务内涵存在认知偏差,造成学校志愿服务参与程度不高,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

3.实践活动现状。志愿服务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和责任心等。当代大学生已充分认识到参与志愿服务的好处,于是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不断提升,参与人数不断增加。

从活动组织者来说,学校团委是学校层面管理指导学生志愿服务的职能部门。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志愿者协会或服务队。进入大学阶段,高校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因而更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从志愿服务开展的时间来看,以节假日为主,特别是寒暑假由于时间充裕,便于有计划地安排周期较长的志愿服务。

从志愿服务的内容来看,相当一部分志愿服务还是集中在传统服务如公益活动、环保卫士、社区服务等方面,大多数志愿服务内容缺乏专业性、技术性,不能满足大学生志愿者的深层次需要。

(二)学校志愿服务文化存在的问题

研究表明,目前学校志愿服务文化存在的问题包括社会支持不足、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及志愿服务的形式相对单一等问题。其中,资金短缺是学校志愿服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使得志愿服务组织的运作面临经济困难。另外,学校志愿服务内容不专业,还停留在较浅层次的社会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上,专业技能不突出,使活动流于形式。学校志愿服务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方式层层推动,有一定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性是与志愿者精神相违背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志愿服务的发展。

三、学校志愿服务文化培育的主要途径与措施

学校志愿服务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只有通过多方努力,寻求对策,才能促进学校志愿服务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学校志愿服务文化培育的模式

从学校志愿服务文化的构成上分析,可以探索建立这样一套培育学校志愿服务文化的模式。

1.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生活中不是缺少志愿服务意识,而是缺少发现志愿服务意识的善良的心。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志愿服务意识。有了志愿服务意识,学校志愿服务文化就更容易被认同被实践。要挖掘学校志愿服务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内在联系,做好文化的融合发展。

2.要改革学校志愿服务文化的管理制度。要制定出台全国性志愿服务法律法规,把志愿服务纳入社会管理格局,使志愿服务逐步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继续创新完善现有的志愿服务文化制度。

3.要抓好学校志愿服务文化的传播阵地建设。从课程设置、活动内容、活动机构等方面创新学校阵地传播。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大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应鼓励学生立足校园,走向社会,深入街道、社区、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二)学校志愿服务文化培育的主要途径与措施

把学校志愿服务文化发展成学生喜爱和广泛参与的事业,使之逐步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使志愿服务更加人性化、常态化。

1.营造学校志愿服务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要改善学校志愿服务文化的社会和校内环境,加强志愿服务意识教育,加大对学校志愿服务团体的支持力度,提高相关设施建设的质量,为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开展提供制度保障;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吸引更多学生主动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学校可以开通网络注册系统,吸纳更多的优秀学生加入学校志愿服务队伍,逐步形成一支比较稳定的志愿服务骨干队伍;举办专题讲座、志愿服务沙龙等,积极传播志愿服务文化理念。

2.抓好学校志愿文化传播阵地建设。学校是志愿服务文化继承发展的阵地。一方面,在课程安排上,要增设志愿文化课,通过志愿文化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志愿意识和情怀。另一方面,要创新学校志愿服务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文化艺术活动和竞赛,使学校成为志愿服务文化的传播阵地。

另外,还要开设更多稳定的学校志愿服务项目,丰富学校志愿服务文化的内容。学校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发应该遵循适应需要、坚持经常、注重成果等原则。这些项目应包括植树造林、公益劳动、校外教育、孤寡老人生活服务、特殊群体救助等。经过深入调研和精心论证设计,使得开展的服务项目得到广泛的认可。志愿服务可分为非专业化服务和专业化服务。专业化服务是志愿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专业化程度越高,志愿服务的社会地位就越高。学校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提供如翻译、义诊、支教、法律援助、维修等专业服务。

3.构建相应的保障和激励机制。活动只有坚持才会成为传统。当前,学校志愿服务文化建设还处于培育期,很多开展的活动,由于缺少相应的政策保障,都呈现临时性与短期化、部分参与或精英参与的特点。因此,学校要敢为人先,走在前列,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维持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只有具备一定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才会提高,才能保障学校志愿服务文化的健康发展。政府、社会、学校要齐心合力,共同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为学生志愿服务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

政策是学校志愿服务文化培育的基本保障,激励是对志愿行为的充分肯定,不仅对志愿者本人产生重要意义,更大的价值是对他人、社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要把对志愿服务文化的宣传作为激励的重要手段之一。志愿服务组织的运作及服务活动都需要资金支持。学校志愿服务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其没有收入来源。要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学校志愿服务的资金短缺问题。提倡建立志愿服务专项基金,通过政府补贴、社会赞助、服务创收等多种途径争取资金支持。

4.建设学校志愿主体文化。志愿主体文化是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在进行志愿行动时所形成的文化。志愿主体文化包括志愿者文化和志愿组织文化。建设学校志愿主体文化,需要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及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志愿者个人的不断学习、实践,志愿组织提供有效的指导,社会进行相关的文化培训和指导等。文化对于组织来说,是一种凝聚力量。当前,建设志愿服务文化应重点建设“政府统筹、社团管理、大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半政府志愿组织文化。

四、结语

培育志愿服务文化是学校“文化润德”、“文化化人”的一条有效途径。学校志愿服务文化是志愿服务持续深入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需要。可以说志愿文化是推动志愿服务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内驱力。学校志愿服务文化的培育不仅可以增强志愿主体的责任意识和积极心理,还可以为志愿服务项目的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学校志愿文化服务文化的培育势必唤醒志愿者的主体意识,从而为志愿服务持续深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强劲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延芳.志愿文化体系培育研究[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3:7-12.

[2]王庆华.志愿文化在大学生文化自觉构建中的价值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2.3:92-95.

[3]马相武.志愿行动思考:从制度到文化[J].文化视点,2012:52-53.

[4]陈霞.关于在全球化背景中建构本土化志愿精神及文化的思考[J].世界教育信息,2009.2:74-77.

[5]姜玉洪.弘扬志愿文化,促进社会和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10:51-54.

志愿服务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志愿服务    立法保障    政策建议

一、问题提出

志愿服务是一项全球性的、高尚的社会公益事业,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志愿服务活动是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是志愿精神的具体体现。志愿服务有一个最基本的中心思想,即个人或团体通过参加社会活动以促进社会和公共福利。它表现为个人或团体,为追求社会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志愿精神的感召下,自愿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体力,通过志愿服务为他人乃至整个社会提供服务。

就我国志愿服务而言,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志愿活动和志愿者。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支志愿者队伍在共青团系统中形成,并产生了全国性志愿者组织。1998年底,经中央编委同意,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正式成立,负责全国青年志愿者工作的规划、协调和指导,我国的志愿服务开始启动。截止到2008年4月,我国已有12个(自治区、直辖市)、8个城市制定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以及河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深入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决定》。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和谐社会的构建亟需通过志愿精神与志愿服务来融合与发展。

二、我国志愿服务立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志愿服务在我国已逐步成为一项具有广泛公众基础、蓬勃发展的社会事业,社会对志愿服务的需求和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但是由于我国志愿服务的各种规章制度还很不健全,志愿者的合法权利不能得到保障,尚没有全国性的法律来规范志愿服务活动。

(一)志愿服务行为主体立法残缺

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的直接实施者,由于我国缺少全国统一的志愿服务立法,对志愿者没有标准的定义。目前出台的相关条例在志愿服务行为主体方面的规定都各不相同。而对于志愿者技能的培训,大部分条例都没有相关规定。如果志愿者没有通过专门的培训直接上岗,在很多情况下就会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或技能,这不但影响到志愿服务的质量,而且可能危及到志愿者的人身安全,特别是在从事技术性较高危险性较大的志愿服务,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而在志愿者的保护规定上,由于缺少专门的、权威的、统一的法律规范,现实中才出现了许多让志愿者寒心、让服务对象不安心的情况出现。目前看来,虽然个别地方有相关的规定“青年志愿者组织要为在特殊条件下工作的志愿者进行人身保险”,但由于经费问题也没有落到实处。

(二)志愿服务行为主体与客体的法律关系模糊

志愿者在参与社会服务中时,其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模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服务对象往往把志愿者作为无偿劳动力而随意使用。第二,部分志愿者把志愿服务作为是对受助者的一种怜悯,服务态度不端正。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不能被作为无偿劳动力乱用,志愿者服务过程应该受到尊重。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就总体而言,志愿者与志愿者组织、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法律关系还不十分明确,志愿服务过程中问题的解决、纠纷的处理、救济的实现等,都需要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予以明确的法律界定。

   (三)志愿服务组织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

首先,在志愿服务的管理工作中,由于没有出台统一的管理体系,造成了各地方性条例各自为政的情况发生,形成一定程度的混乱情况。党政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争相设立志愿者组织,使得政出多门、管理紊乱的弊端,不利于志愿服务的科学管理与规范发展。政社不分的管理体制已经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阻碍了志愿组织内在活力的发挥。其次,志愿服务被行政干预严重。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新事物,我国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现有的志愿者组织大多数是借助政府和党团的力量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这些组织在管理体制方面,很自然地沿袭了许多党政的做法。所以,我国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并未摆脱行政干预,在活动领域和活动方式上也未获得足够宽松的制度空间,因此也就失去了最原始的意义。

以上种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志愿服务的发展,不利于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要解除志愿者的后顾之忧,要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使志愿服务走上有序的发展道路,立法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

三、完善我国志愿服务立法的政策建议

(一)将志愿服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志愿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在理论根源和社会功能上具有相当的一致性。首先,志愿服务以扶贫济困为主题,以社会困难群体为主要扶助对象,而社会困难群体主要是社会弱者。志愿服务的重点对象是社会弱者,志愿服务在社会功能和服务对象方面与社会保障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为志愿服务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之中,作为社会减压的一支重要力量提供理论前提。其次,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资金不足、内容有限、覆盖面狭窄和服务保障薄弱等问题,志愿服务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为生活苦难的群体提供社会服务,无疑给社会保障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完善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出积极的贡献。第三,我国目前的志愿服务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资金不足,这就严重影响了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是单向的,主要由国家和社会来负担,将志愿服务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由国家财政的支持,必将会推动志愿服务的发展。

(二)明确志愿服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首先,志愿者与志愿者组织的关系。志愿者组织是社会团体,依《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依法登记成立,它与志愿者不具有行政上的管理关系。志愿者是纯粹的无偿劳动,他不从志愿者组织领取工资和报酬,他与志愿者组织既不是雇佣关系,也不是劳动关系。志愿者与志愿者组织是一种特殊的合同关系。其次,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无偿劳动的志愿者与接受服务的一方是一种自愿、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提供服务与接受服务的善意关系,他不从服务对象收取报酬,不适用于劳动法规。如果出现有关问题,可以比照民法来处理。第三,志愿者组织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当服务对象申请服务时,服务对象与志愿者组织之间是一种民事委托关系。

志愿服务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文化管理 青年志愿者 服务有效开展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the young postulant servi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e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 Yequan Li Bin Wang Bo

【Abstract】The school culture management is the management with the human culture as the center and is one school managing mode which is to arouse teachers and students’ subjective dynamic quality through the behaviors such as respect, care and development and their working and learning fervency through the ways such as value self-identity, feeling interaction and democratic management. The postulant service activity is one of main forms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moral education activity and social practice. The postulants’ spirit of “dedication, friendship, helping each other and advancement” is the dramatic embodiment of carrying out the science development view and also is the spiritual power for advancing the society becoming harmonious. To some extent,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s the one which is filled with the postulant spirit. Then in the course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how to develop the young postulant service work actively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culture management background and to bring the function of it into play in the college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In this article, the writer has a simple analysis on the running situation of the postulant service activity.

【Keywords】Culture management Young postulant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1.导言。“志愿者”(英语 Volunteers),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是指不受私人得益的驱使、不受法律强制,是基于某种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感,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才能及精神,而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人或人群。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在总结学雷锋活动和借鉴国外志愿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于1993年底发起实施的,是一项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的与国际接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向并轨的跨世纪事业,致力于帮助有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致力于消除贫困和落后,消灭公害和环境污染,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致力于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于社会关注、党政关心、青年能为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动员和组织青年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新形式下共青团工作服务社会的新探索。

2.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的大体现状问题。目前,在全国志愿者活动蓬勃发展的大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随着青年志愿者队伍的壮大,青年志愿者服务内容的不断拓展,志愿者队伍的建设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在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2.1 志愿者思想意识上的问题。

2.1.1 志愿者积极性随入校时间的增加而锐减,缺乏持之以恒的思想,没有把志愿者服务内化为大学生长期自觉的行为。“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这是形容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生动写照。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大多依赖学校团组织的力量,在团组织的倡导下开展一些活动。平时没有任务干,来了任务赶紧干,集体活动一窝蜂,不是植树种草就是打扫卫生,轰轰烈烈走过场。在很多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大多停留在承担突击任务的层面,对一些需要长期服务的项目不愿参加,对社会上大量存在的社会公益事业参与性低。

2.1.2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缺乏应有的内涵。很多大学生把青年志愿者行动看作学雷锋做好事,认为志愿者行动是慈悲为怀、乐善好施的表现,把志愿者工作看成是单方面的给予。于是在现实中,虽然青年志愿者行动年年搞,但往往把它简化成一些具体的劳动和事务。青年志愿者活动应是自觉自愿的行为,如果变成了行政命令或组织任务,既挫伤了参与者的积极性,也与志愿活动的宗旨相违背,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志愿精神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

2.1.3 志愿者行动的“俗化”倾向。受社会上急功近利等不正之风的影响,在志愿者行动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致使志愿者精神不纯,形式主义严重。在很多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大多还停留在活动的层面上,偶发性的活动多,持续性的行动少。热衷于开展一些短时期轰轰烈烈的活动,对一些默默无闻需要长期服务的项目不愿组织参加,对社会上大量存在的社会公益事业参与性低。“扛一面大旗,拉一队人马,呼一串口号,路边发放宣传单、横幅上签字、热热闹闹走一回”这样的追求形式主义的现象普遍。

2.2 志愿者组织管理上的问题。

2.2.1 系统化的组织建设缺乏。随着青年志愿者事业的发展,高校的志愿者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虽然高校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在不断壮大,人员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志愿者队伍还有许多方面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志愿者组织建设处在低位徘徊中。

随着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出现了没有服务对象的状况,而且不少服务内容僵化,有些志愿者服务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没有很好的建立起自己固定的服务基地。志愿者组织在上级团组织的指导下,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由于多数指导者和组织者缺乏管理志愿者组织的知识和经验,组织和管理的方式难以适应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要求,导致志愿者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摸索太多,形成的经验和建立的有效机制太少。其次是志愿者队伍流动性大,队伍建设的层次感不明显,志愿者服务层次难以提高。同时,志愿者骨干新陈代谢过快,致使骨干队伍青黄不接,造成组织发展的不稳定。再者,志愿者组织运行机制和项目建设缺乏连续性,许多原来服务较为出色的项目都会随着人员变化而中断,而新发展的项目也往往不够深入持久。

2.2.2 行政化的管理现象严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是一种非盈利性的组织,要获得持久、稳定、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应首先给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以准确、公平的定位,并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价值承认。受“一有队伍就想管理”的行政思维影响,志愿者组织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志愿者被看作免费的劳动力,随意管理,到处指挥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志愿者希望在自愿、自主、自由的氛围中,奉献爱心、提供服务,但是高校对志愿者组织的行政化指导和志愿者组织的社团化管理模式,都制约了广大志愿者的自主性和创造热情。普通志愿者在组织中被视为社员,紧密参与组织的事务,从而承担了过多的组织义务。普通志愿者与组织之间这种紧密捆绑的模式,必然导致普通志愿者在“要我参加”的组织事务和会议中消耗过多时间,而在“我要参加”的志愿者实践中的服务时间反而不多。大学生最优先考虑的是弹性,因为青年人经常有突然的其他活动计划和固定的志愿服务冲突,所以,自主的选择志愿服务时间和内容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志愿者自觉自愿参与志愿者活动,履行的是精神契约,对志愿者的管理相应的应该采取柔性的松散型的管理,以协调和激励为主,淡化管理的色彩。对于志愿者行动的组织和发展任务,可以吸收有热情的骨干志愿者参与。

2.2.3 社会化的联系障碍突出。志愿者组织在高校内迅速发展壮大,并逐步走向社会。由于高校与社会组织机构之间缺少有效的联系,所以作为连接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纽带的志愿服务网络建设还很落后,服务项目单一,甚至流于形式,出现社会化障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社会化程度较低,一方面是受自身发展的局限,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公民社会的环境和政策的支持。虽然近几年政府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志愿者活动,但这些政策和法规仍然比较笼统,不利于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发展和壮大。资金的短缺是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的主要障碍。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青年志愿活动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学校划拨给团委有限的经费,这对于以“奉献”为宗旨之一的青年志愿活动来说是杯水车薪。诸多因素使志愿者行动难以走上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阻碍了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社会化进程。

3.在文化管理背景下对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有效开展的探索。学校文化管理是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以师生共同价值观念和信念确立为核心,通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组织文化,激励和规范组织成因的行为,增强群体凝聚力、团队精神、亲和力和战斗力。文化管理强调人既是管理的出发点,又是管理的归属点,始终做到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依靠人、激励人,为了人的要求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学校文化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思想,更是一个实践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也必然要进行一定的探索。

3.1 青年志愿者的资质与准入。志愿服务事业是行善积德的事业,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作为它的载体――志愿者的要求是很高的,条件是很严格的。学校文化管理是要发展人、激励人,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对青年志愿者的要求将会更高、更严:第一,必须要有志愿精神,要有爱心,甘心情愿地为有困难的人和社会进步事业做奉献;第二,要有能够从事志愿服务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时间、物资条件、服务技巧;第三,要具备参与志愿服务的体魄和能力;第四,在开展志愿服务时,能淡泊名利,尊重受助对象,严于律己,服从组织分配。

3.2 志愿者服务的运行机制。

3.2.1 在校园建立对志愿者服务的激励机制。虽然,志愿者的服务源于奉献和爱心,“但没有哪一项事业仅仅依靠爱心、激情和崇高就能长久地支撑下去,也没有哪一个组织单凭理想与冲动或领导精英的个人魅力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能持久地运转和发展。”志愿组织必须通过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维持志愿者的热情,让他们在服务中感受快乐、获得回报。

尽管中国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已经逐渐建立,但是不够健全和完善。在校园里这种激励机制更有待建立,以下几种激励机制可略做参考:

3.2.1.1 社会荣誉激励机制。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为社会与他人提供服务,其目的就不是为了物质激励。但是,社会给予的精神激励、荣誉激励就能够使志愿者感受服务的价值、产生服务的自豪感。学校若因此授予一定的奖励,可以使其在同学们中广泛传播,提高了志愿者在同学们心中的受欢迎程度。志愿团体授予的荣誉,让获奖的志愿者在团体成员中受到尊重、感到自豪。因此,可以发展和创新志愿团体的荣誉激励机制。我们认为,提升志愿社团荣誉激励机制的关键,是设置灵活多变又富有人性的荣誉奖项,让获奖的志愿者感觉受到“圈内人”的尊重、敬佩。这样,志愿者为他人提供帮助之后,受到“圈内人”的称赞、表彰,就觉得自豪,愿意继续提供服务。

3.2.1.2 社会回报激励机制。虽然志愿者在提供服务的时候,大多数人是出于高尚、无私的动机,没有考虑获得回报。但是,社会各界及学校则必须探索和建立志愿服务的回报机制。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志愿者提供的服务,绝对不能够从服务对象方面获得回报,否则就违背了“爱心奉献”的原则。可是学校的其它机构应该创造条件,让志愿者的服务获得社会回报。我们可以向别人学习,比如:可以建立“志愿服务银行”,借鉴义务献血的回报机制,制定相应制度,即志愿者为学校及他人提供的服务折算小时,储存在“服务银行”里,将来一旦需要,可以获得志愿机构提供的同等时间服务。也可以采取“互助服务”的回报激励方式,将志愿者为学校、他人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效果张榜公布,让广大师生知晓,一旦志愿者本人有需求,也能够获得大家的热情服务。也可以采取“服务转换”的回报激励方式,即对热情提供服务的志愿者进行重点介绍,并且通过服务活动发掘志愿者的各种才能。志愿者的回报激励机制还有许多形式和内容,需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利用。

3.2.1.3 志愿者的自我激励机制。志愿者的自我激励机制是参与服务过程获得的自我成就感、自我表现提升感和自我满足感。在平时对志愿者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的志愿者都具有爱心和热情,但又不仅仅是因为爱心才从事志愿服务,而是包含复杂多样的动机。那么,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他们不仅看重社会激励机制,而且形成自我激励机制。由于善于从自我激励的角度了解参与服务价值,即使社会激励有欠缺,志愿者仍然能够自己保持服务的热情。比如:志愿者在参与社区服务中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自己的作用,从而影响自我评价的改变;自我成就激励可以使志愿者在服务活动中获得成功感;自我快乐激励则能使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因为付出与收获而快乐,特别是他们学会将遇到的困难及遇见的负面因素自我消化、过滤,寻找快乐的因素影响自己和他人。

3.2.2 重视志愿者服务的环境建构。只有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志愿者服务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我国青年的志愿服务意识虽然近年来已逐渐增强,但社会上还未形成志愿服务是公民应尽义务的良好风气,以至仍有一些青年对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不大热心。在广大的大学校园里,这样的情况不乏存在。在文化管理的背景下,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普及和深入如果能形成一个全校给青少年献爱心的良好氛围,把青年志愿者活动引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这自然是对青年志愿者服务有效开展的一个良性推动。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共同体意识,构建一种“我群”的共同体环境,形成“我们都是一家人,一家亲”的意识,这将更有利于志愿服务的发展。

3.3 青年志愿者服务有效开展具体延伸方向。随着高校志愿者组织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尤其是在文化管理的氛围环境下,高校志愿者整体体制也要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志愿者工作的深入开展。

3.3.1 逐步实现志愿者队伍建设的规范化。首先,加强青年志愿者骨干选拔培养,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规章制度,实行公开招募和注册登记,实行一定的培训机制,力求工作规范化。

在建立、完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方面,要切实以志愿者注册工作为切入点,健全各学校各系(院)志愿者服务队伍构成的基层组织网络。着力加强基层组织的能力建设,推动志愿服务的基层化,加强各院系志愿者队伍的自身建设,切实增强各队伍的服务能力。

在不断壮大青年志愿服务队伍,大力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要注意在方便注册和方便服务两个方面下功夫,建设以注册志愿者为主、管理型志愿者为核心的高素质、多层次、相对稳定的志愿者队伍,进而带动更多积极分子参与志愿服务。加大对各系(院)青年志愿者工作的指导,壮大各系(院)青年志愿者队伍,构建学校青年志愿者工作长效机制,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的生力军作用。

其次,要加强志愿者培训机制建设,以便提高志愿者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使志愿服务行动规范有序。定期进行集中培训,进行年各类专业培训、礼仪培训、安全和纪律要求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在培训中申明纪律,提出要求,介绍经验,交流心得。使志愿者充分认识志愿服务的深刻意义,明确活动的形式和纪律,对肩负的任务认识得更为深刻,增添自豪感和责任感,这也是志愿者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3.3.2 实现志愿者活动的品牌化、阵地化、长期化。高校大学生虽然在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但也深刻地认识到,志愿者活动要进一步提层次、上规模,树立自身的品牌,形成自身特色,在文化管理的氛围下,这一点尤其重要。以长沙民政学院为例,每年新生入校期间,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都组织数千人次“迎新志愿者”,为新生提供“一对一,一条龙”的服务,从新生下车跨入校门起,就有一个志愿者全程陪同和帮助他完成全部的报到手续,并送到寝室安顿好,使新生从第一天就感受到来自学校和同学的关怀,更多的新生从那天起就决定加入志愿者的队伍,将爱心接力棒传下去。“迎新志愿者活动”是长沙民政学院志愿者工作的品牌项目,全校几乎每个学生都了解情况并大力支持配合,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也因此逐年提高。

志愿者活动要做到持续性发展,还需要向阵地化、长期化发展,以城镇社区、社会福利机构、企事业单位为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项目,并逐渐探索志愿者活动的多元化发展,力争使活动更加丰富,参与面和影响面更加广泛。

3.3.3 加大宣传讲教力度,弘扬志愿精神,充分理解志愿精神实质。青年志愿者精神是对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光大。青年志愿者精神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弘扬和体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追求效率、利润,鼓励竞争,同时也注重公平、道义和爱心。青年志愿者精神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吸收。青年志愿者精神是我国传统美德、时代精神和人类共同文明的有机结合。

高校有必要通过志愿信息、宣传品牌项目、树立优秀典型,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凸显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全社会志愿服务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示范作用。重点做好各志愿项目的制度规范和成功经验的宣传推广,树立青年志愿者事业科学发展的良好形象。着力做好优秀志愿者的典型宣传,集中展示志愿者风采,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参与志愿服务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积极做好志愿服务的政策保障措施的宣传,努力为志愿者开展服务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并按照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加强以志愿精神为核心的志愿文化建设。围绕“3・5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12・5国际志愿者日”等契机,加强青年志愿者品牌建设,规范服务标志、注册程序、宣誓仪式,积极创作、推广志愿者主题的文艺作品,增强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3.3.4 加强对青年志愿者工作的扶持。青年志愿者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比较艰巨的工作。志愿服务并不排斥社会各界在各方面给予的扶持。志愿服务工作不是孤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与整个社会融为一体的。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必然要得到社会各界的配合、支持。政府部门给予的政策支持、各企事业单位给予的物力、财力支持,是志愿服务工作顺畅开展的必要条件。就高校来说,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目前开展的如此蓬勃,这与高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给予各方面的关心、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文化管理的环境下,青年志愿者服务要有效开展,要继续加大对青年志愿者工作的扶持。首先要对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进行一定的科学规划,同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其次,要建立一定的活动经费来源渠道,在经费上保证志愿者工作的开展。另外,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要给予青年志愿者工作的支持。

3.3.5 创建青年志愿者俱乐部。这是对高校志愿者工作新模式的一种探索,也是对学生志愿者工作新方法的一种尝试。校园文化管理要求我们从点到面,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创建这样一个青年志愿者俱乐部是适应文化管理的要求。

众所周知,在大型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中,几百人次的优秀志愿者因而汇聚到一起,这是一笔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亦是一个规模庞大的人际脉络。同时非常可惜的是这些志愿者随着每次志愿者活动的结束绝大多数也失去了联系。如何更好地汇集这些因志愿者活动而相识的优秀志愿者?如何更好地分享他们精彩多样的人生阅历?如何盘活整个因志愿者这个纽带而生成的人际脉络?如何满足这些志愿者在踏上工作岗位后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愿望?如何推进志愿者事业的终身化?如若建立这样一个青年志愿者俱乐部,这些问题也许就会迎刃而解。

俱乐部以非赢利性的社会化模式运作,为所有志愿者服务,为所有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的优秀学生提供一个汇聚、交流的平台,为青年志愿者们创造一个更广阔的活动舞台。该俱乐部可以高校每年大型的志愿者活动为基础,以年份为序列,以志愿者活动为载体,汇集优秀志愿者,构筑“志愿者圈”;最终以“志愿者圈”为基点,以各种聚会、短途旅行、文艺文化参观等活动形式,串起历年各个“志愿者圈”,充分交流志愿者服务经历、工作体验,共享人际脉络,最终构成高校志愿者群落,进而推动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

3.4 文化管理背景下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有效开展需要的观念意识。青年志愿者活动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活动,其丰富的内容确实能够吸引许多青年人参加到志愿者活动当中。在文化管理的环境下,青年志愿者开展活动更应该始终贯彻以人为本、平等、动态等观念,只有把这些观念实行好,才能把青年志愿者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做出一定的成效,使青年志愿者活动发展保持一个长期高速增长的态势。

3.4.1 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工作的理念应该是“以人为本”,即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在文化管理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会更显突出。青年志愿者活动主体是青年人,而作为客体的服务对象也是人,因而,在活动之中,以人为本的观念显得更为重要。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应该根据服务对象的共性以及个性来制定与之相适应、能满足其服务需要、行之有效的服务计划,其中应突出其个人的需要;同时派遣具备一定能力,能够较好完成服务工作的志愿者参加服务,以保证服务的质量及水平。同时,志愿者应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在服务中使用与之相适合的言语及行为,便于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既要重视一类服务对象的共性,又要重视单个服务对象的具体个人实际,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4.2 平等的观念。

3.4.2.1 在志愿者组织中,每个志愿者都是平等的,不管他们各自身份的高低、收入的高低、种族的不同等等,机构应该向每一位志愿者提供平等的培训机会、参与服务机会等。只有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志愿者们才可体会到真正服务的乐趣,才会对机构产生感情,才会愿意在机构中长期奉献自己的才学。

3.4.2.2 在志愿者眼中,每一位服务对象都是平等的,志愿者不能由于该服务对象的外貌、行为、言语、能力、身份等原因,对服务对象产生不平等的目光,或者只是重视某一个服务对象,而对其他服务对象则漠视甚至嫌弃;这是不可取的,必须加以纠正。

3.4.3 动态的观念。由于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是一项长期的活动,是一项不断进步的事业,在服务过程中,志愿者、服务对象以及志愿者机构等几方面,都在不断地向好的方面变化,因此,志愿者服务活动当中应有一种动态的观念,才能有助于服务开展、服务水平的提高。

3.4.3.1 在开展每一次服务时,志愿者应注意抱着动态的观念,不能以一个固定的角度去看待服务对象,必须在服务过程中注意观察服务对象的反应,或在适当时候对服务对象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及时进行改变,适应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方能提高服务的效果。

3.4.3.2 志愿者在参与服务的过程中,服务技能、服务水平、认识程度等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志愿者机构必须重视这一点,在有利条件或适当的时候,给志愿者以机会参加新的要求更高的服务,或开展相应的团队活动,以做到合理运用机构的人力资源,避免出现“高才低用”,有助于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增强机构的凝聚力,使服务开展得更成功。

3.5 文化管理背景下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有效开展应注意的发展趋势。前面,我们对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的大体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大体的分析,注意到了文化管理氛围下对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的要求。显然,在文化管理氛围下,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有效开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发展趋势,并要加以引导、促进。

3.5.1 学术化。学校文化管理要求青年志愿者活动实现科学合理的发展,就需要形成青年志愿者相关的理论成果,以实现系统的指导工作。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学术基础,可以将社会学、医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心理学、工程电子学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互相结合起来,再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开展适当的研究工作,逐渐形成一门学科。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学术化是青年志愿者发展的需要,它为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提供了正确的指导,从根本上提高了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水平。

3.5.2 规范化。学校文化管理要求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完善的制度下进行运作,就需要建立青年志愿者相关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以实现规范化管理。青年志愿者事业应在有关法规的指导下,加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建立和推广相应的管理体制,如青年志愿者一整套培训上岗制度,会员入会培训考核制度、会员培训制度、会员档案管理制度、会员评级制度、出勤管理制度,服务对象档案管理制度、服务质量监控制度。通过制度的完善,从根本上规范青年志愿者工作。

3.5.3 社会化。志愿者服务工作是全社会范围的一项工作,就是在我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港澳地区,志愿者服务工作的程度也很高,其开展的良好效应甚至还高于内地。港澳地区的志愿服务工作叫义工服务,其服务范围宽,内容多元化,有时甚至就是社会工作。在学校推行文化管理环境下,青年志愿者的活动是需要加强与社会发展的接轨,在某一程度上,这也有助于学校文化管理达到多元化的发展目标。加快青年志愿者的社会化工程,及时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在实践中寻找服务社会、完善自我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吸引社会上对志愿者事业有用的更多资源,使志愿者活动得到一定的物质和资金的支持,加快发展步伐,推进志愿者工作的社会化。在这一方面,我们从港澳地区蓬勃发展的义工制度可以看出社会化对志愿者服务工作的良好促动性,大力引导、促进志愿者工作社会化的发展。

3.5.4 义工工作与学分考勤制度化。在我国港澳台地区,其志愿者服务工作开展的相当好。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相关部门的强势推动,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大学实施了感恩教育,推行了义工考勤制度化运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否正常毕业跟其在校期间的义工工作开展的情况有一定的联系。高校要大力推行学生的爱国荣校感恩教育,重点要以国家、学校重大历史事件日、重大发展转折日为契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荣校感恩教育。另外要推行义工考勤制度化运作,推动、带动学生加入志愿工作中来,且视其志愿工作参加的次数及质量给予一定的学分考核。此项学分可抵扣学生专业学习学分的不足,总体并入学生毕业时要达到的学分标准。也可以单独罗列出来,单独作为学生的毕业资质要求。另外可以作为学生评奖评优、入党、优先推荐工作的一个参考值。从另一方面讲,这其实也是学校育人功能的一个体现,也是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着力点。

4.结束语。当前,志愿服务正在成为新的社会风尚,尤其自08年北京奥运以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及社会各界群众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实践充分说明,青年志愿者行动符合时展的潮流,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符合当代青年的特点,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项生机勃勃的事业。

高校在推行文化管理之际,应适时抓住青年志愿活动适应当代青年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特点,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青年以志愿服务方式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调动青年的内在积极性,使一些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从志愿服务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在全社会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倡导时代新风正气,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让它成为新时期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孙鹤娟.《学校文化管理如何归于实践》[N].中国教育报. 2006.6.20(6)

2 鲁宏飞、沈艳华、魏馨.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何军、曹丹丹、陈岑.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青年志愿者活 动的创新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07(3)

4 李卫东.青年志愿者行动是高校开展“三观”教育的新平台[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5 共青团中国地质大学委员会.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概述. [EB/OL] youth.cug.省略/xtw2007/news_ show. asp?newsid=99, 2006.4.3

6 刘家祥、杨娟.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价值内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7 黄志坚.中国志愿者行动,学雷锋精神的跨世纪弘扬[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998(1)

8 徐中振、叶月萍.志愿服务与社区发展――“社区资源与 志愿者服务”国际研讨会综述[J].社会学.1999(1)

9 李亚平、于海.第三域的兴起――西方志愿工作及志愿组织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