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兑换十篇

时间:2023-03-18 06:31:00

货币兑换

货币兑换篇1

兑换外币通用准则

准则一:了解目的地货币情况

在出境游之前,最好要先了解目的地货币使用情况。比如在欧洲的大部分国家,欧元是通用货币,因此如果参加的是欧洲多国联游,身上当然要携带欧元。不过,有些国家和地区除了使用本国货币以外,也有一些货币是通用的,比如到新西兰旅游,除了可以使用新西兰元之外,有些商场也接受澳元和美元支付,但在新西兰人民币是不能通用的,一般使用美元或港元来兑换。在俄罗斯,一般是用美元和欧元兑换成卢布来使用,但也有一些商店接受用美元或欧元直接消费。

准则二:遵守海关规定

我国海关和目的地各国的海关对于游客随身携带的货币有具体规定,作为游客,也要事先明确并遵守这些规定。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于2003年9月1日开始施行的《携带外币现钞出入境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出境人员携带金额在等值5000美元以内(含5000美元)的,不需申领《携带证》,海关予以放行,当天多次往返及短期内多次往返者除外。此外,一些国家允许携带现金的数量也有不同规定,比如,德国允许携带15000欧元出境,法国是7500欧元,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在5000欧元以上。

准则三:减少兑换次数

一般来说,兑换目的地国家或地区货币时应当避免多次兑换,以减少因多次兑换而产生的货币损失。如果需要的外币量不多,可以先在国内银行兑换成所需的外币。据了解,现在中国银行柜面可以兑换的境外货币有美元、英镑、欧元、港元、日元等13种,一般出境前只需凭护照和签证即可办理。不过,对于一些“稀少品种”的货币,在兑换前最好向银行网点咨询预约。

准则四:不要只换成一种货币

以前有一些游客出境前会提前将所有携带的货币都兑换成美元,因为美元在许多国家甚至是一些小国都是通用的,到目的地后还可以再把美元兑换成当地货币使用。不过,由于近年来美元整体态势疲软,通俗一点来理解就是美元汇率下滑导致美元越来越不“值钱”了,因此如果在国内把人民币都换成美元,到国外后再把美元换成其他货币,那么总体来说很不划算。因此,游客可以先参考一下目的地货币的汇率,考虑如何盘活自己手头上拥有的币种。

热门目的地现金兑换手册

目的地:东南亚国家

兑换方式:目前人民币在东南亚国家可以方便地兑换当地货币,再加上人民币不断升值,因此在大部分东南亚国家,用人民币兑换比用美元兑换更方便合算。以新加坡为例,可以直接在机场兑换当地货币,当然机场的汇率一定不是最优惠的,不过如果只需要一些新币用来打车,也可以在机场先兑换少量新币,再到新加坡市区兑换,到牛车水(ChinaTown)去兑换最划算,这里有很多货币兑换商,虽然是私人开的,但是都比较可信,关键是同样数目的钱在这里要比国内和国外的银行多换一些,而且还可以讲价。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在泰国,以美元和港元兑换泰铢会比以人民币去换泰铢更划算。

目的地:日本

兑换方式:去日本,建议提前在国内用人民币兑换日元现金。因为在日本,兑换货币须在外币兑换银行或其他合法的货币兑换场所兑换,还须出示自己的护照。而且,日本银行兑换业务只在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间进行,到了星期六、日及主要节假日,银行还全天休息,不是很方便。在日本,用美元兑换日元是首选的方式,人民币在日本无法兑换。

目的地:韩国

兑换方式:如果你手头有美元,建议在韩国当地用美元兑换韩圆比较方便也比较划算。如果你没有美元,最好是在国内银行先将人民币直接兑换成韩圆,如果是到达之后再换韩圆,只能在机场或是标志性景点才可能有兑换处,但这些兑换处的汇率往往不是最优惠的,用人民币兑换不太划算。

目的地:欧洲

兑换方式:建议去欧洲前在国内银行换好欧元再出发,目前来说,人民币稍显强势一些,用人民币先换成美元,再兑换成欧元比较划算。如果是到欧洲再兑换货币,就可能“吃亏”,虽然许多国家货币可以自由兑换,但在机场、火车站及主要景点的兑换处兑换比较“吃亏”,因为兑换处都会收取3%~9%的手续费。如果在市内的银行兑换比较合算,有的兑换处提供兑换收据,没有花完的可按原汇率换回。

目的地:美国

兑换方式:最方便的方式是在国内用人民币换好美元再出发。如果到美国再换美元,可能会遇到一些限制,美国的银行虽然很多,但有兑换外币业务的银行比较有限,因此持有外币的游客一般都是在机场兑换处兑换,但可能不是优惠汇率。

目的地:澳大利亚

兑换方式:澳大利亚当地一般只以澳元结算,所以在国内用人民币先兑换少量澳元是必须的。游客也可以随身携带美元前往澳大利亚,如果是在DFS等免税店购物,通常也会收取美元,兑换价格以每天的官方报价为准。(摘自2008年9月9日《广州日报》)

货币兑换篇2

中国于2001年12月10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改革和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在中国加入的议定书的附录中有关于服务业、特别是保险、银行、证券等金融业开放的重要条款,由此也引发关于中国何时实现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的热烈讨论。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应尽快譬如5年内、就实现这一目标。另一种观点正好相反,认为中国应谨慎地对待资本项目的开放,在近期不应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在我看来,观点的不同主要源于人们对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及中国的实际情况的认识上的巨大差异。

一、对经济全球化的再认识

1.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涵义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流的潮流,但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和内涵,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我们先来看看对经济全球化的流行的解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权威定义为“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加”,“商品、服务和资本市场越来越紧密的国际融合”。

在这种定义下,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就只涉及到产品和资本市场一体化的量的方面,其主要衡量指标是贸易和资本流动的数量及其与产出的比率。从贸易来看,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贸易量较50年代增加了一倍。以美国为例,商品贸易量与总产出的比重从1950年的3.6%上升到1992年的7.3%。如果以贸易量占可贸易品产出的比率来衡量,其在同期的比重由8.9%上升到34.8%。从资本流动规模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速度就更快。例如,工业国家的跨境债务和股票的交易量占国内总产值的比率在1980年不到10%,但到1995年,这一比率已超过100%。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证券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的总量增加了3倍多。 80年代中期全球的日外汇交易量约为2000亿美元,到90年代中期增加到约12000亿美元。

根据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明确地说,流行的对经济全球化的定义,虽然从量的方面道出了全球化的内容,却忽略了其质的方面的规定性。我赞成“经济全球化是‘市场化’的延伸和必然要求”这一提法,作为市场化的延伸,“可以从交易范围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来定义。一是贸易和投资范围扩大到全球,在更广阔的空间配置资源;二是市场制度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和采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的变化证明了这一看法。战后的世界是“两个阵营”、“三个世界”,抛开东西方阵营的政治对立不说,经济制度上则是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的计划模式的截然不同。再进一步细分,世界经济可区别为发达的工业国家市场经济、传统的计划经济和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半个世纪过去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失败了,市场经济则以加快的速度向全球延伸。作为市场经济的全球机构的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这一过程中成长壮大,正不遗余力地推广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想当初,当关贸总协定刚签订时,还不是一个贸易组织,其使命只是就关税的削减等进行一轮轮的谈判。而现在,世界贸易组织执掌全球贸易大权,将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原则由工业贸易推广到农产品和包括金融在内的服务业。再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成立时的协定就有关于经常项目下货币可兑换内容的第八条款,将其列为成员国的一般义务。但在上世纪60年代前,只有美国寥寥可数的几个国家接受这一条款,美国之外的所有发达国家到60年代才实现经常项目的货币可兑换,金融自由化则是到20世纪80年代才成为时代潮流。综观现在的世界经济格局,市场经济虽然力图一统天下,但市场制度的国际差异仍然很大,可以有成熟的市场经济、欠成熟的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和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经济。后两种经济的市场体系相比之下还很脆弱,在经济规模、市场竞争力、对经济的间接调控能力、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等方面都处于弱小地位,存在很多问题,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尤其是金融动荡的冲击。因此,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健全市场经济制度的努力至关重要,经济全球化的速度也要相应地循序渐进,不同的国家应有自己的选择。

2.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归属

根据经济学原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种资源在更广阔的空间更有效的配置,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扩大使比较优势发挥更好,技术和管理经验传播更快,竞争加强,市场机制更有效率。这一切无疑会促进全球的经济增长和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在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归属却非常不理想。世界贫富两极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发达国家是最大的获利者,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相对经济收入甚至是下降的。

统计资料和分析表明,包括新加坡、韩国、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在内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可能是发展中国家中从经济全球化获利最大者。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与1965年相比,亚洲四小龙 1995年的人均收入从占发达国家水平的18%提高到66%,但西半球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在80年代后却逐步拉大,非洲国家的平均收入水平从1965年占发达国家水平的14%一路下滑到1995年的7%。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平均收入水平的国际差异也在扩大。如果将发展中国家按人均收入分成5组,有数据的108个非石油出口国的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显示,有52个国家在1965年属于收入最低的一组,但是到1995年,这一组收入的国家增加到84个,而在1965年处于中间收入的50个国家,到1995年只剩下22个。

即便对中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其收入增长、经济和金融稳定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情况也很复杂。西半球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在1965—1980年期间翻了一番,但自80年代的债务危机之后,收入就处于下滑和停滞状态。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人均收入在90年代中期以前增长迅速,但在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受到巨大的打击,1988年的国内总产值平均下降1.8%,其中韩国下降5.8%,香港下降5.1%。金融危机后资本流动转为净流出,1997—1999年3年的资本净流出分别为383亿、290亿和180亿美元。

二、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

为了搞清楚加入WTO与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的关系,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讨论。

1.关于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的定义

在讨论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时,人们通常使用“金融自由化”、“资本市场开放”、“货币自由兑换”等术语。在较严格的学术讨论中,常见的表述则是“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capital account convertibility)“资本项目自由化”(capitala ccount liberalization)。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项目是对应经常项目而言的。在第五版的《国际收支手册》中,资本项目已改称“资本和金融项目”。只是因为习惯的原因,人们仍使用资本项目货币兑换这一类术语。

对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内容的界定也不统一,我们在这里试举两种。一种将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定义为:“解除对国际收支的资本和金融项目交易的外汇管制,包括数量管制、税收和补贴等”,另一种则将“资本项目自由化定义为取消对资本和金融项目的禁令。这意味着解除对基本交易的外汇和其它管制,但并不一定包括所有税收一类手段,当事人仍可选择这类措施”。

针对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的由来及其内容,我们有如下几点认识。

第一,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是属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管的事务,与世界贸易组织主管的服务贸易的开放没有必然的联带关系。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加入WTO,承诺开放包括银行、保险及有限制的证券业的服务,并不等于承诺开放资本项目交易。

第二,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的内容涉及取消对资本金融项目各项交易的限制,这些限制的主要措施为外汇管制,也可以理解为包括税收和补贴。在把握住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和金融项目的主要交易内容时,我们可以将解除外汇管制区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其一是资本流动可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它投资。直接投资包括股本资本、再投资的收益和其它资本。证券投资主要包括股本证券和债务证券,后者又分为长期债券、货币市场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其它投资则包括贸易信贷、贷款、货币和存款及其它资产和负债。其二是资本流动包括流入和流出两种流向,在资产和负债两项中都可以发生,其定义是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为资本流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为资本流入。其三是资本流动的主体分为居民和非居民,包括家庭和组成家庭的个人及法定的实体和社会团体两大类。

外汇管制可以针对资本项目的所有交易工具、类型和交易主体,也可以将他们区别对待。解除管制也是如此,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有自行决定的权利。

2.关于实现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的政策选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任何成员国,都有权选择是否、何时、如何实现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

与将实现经常项目货币可兑换列为成员国的一般义务不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没有要求其成员国实现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恰恰相反,在基金的协定第6条第3节中,却明文规定成员国可以对资本流动采取必要的管制。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前,包括欧洲各国及日本等绝大多数的基金成员国都实行严格的资本管制。90年代后,当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解除资本管制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的态度才发生根本的转变。基金执行董事会于1994年9月的马德里宣言中表示欢迎货币可兑换的变化势头并鼓励成员国取消对资本自由流动的限制。在1997年9月基金于香港举行的年会上,基金临时委员会曾就资本自由流动和基金协定的修改提出一个报告。但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理论界和一些政府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破坏作用表示担心,一些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如斯蒂格利茨和克鲁格曼等主张在必要时可以实行资本管制。人们对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修改变得更加谨慎起来。

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对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其政策选择的依据是自身的利益。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刚成立时,只有美国等极少几个国家承诺资本项目开放。当时,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良好,黄金储备充裕,美元实际上是世界货币。但到60年代以后,美国由于国际收支赤字和资本外流,便对资本项目交易实施一些限制,如征收“利息平衡税”。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受到二战的破坏,外汇储备短缺,在二战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直到70年代末才逐步开放资本项目。就发展中国家来说,情况的差异和复杂更引人深思。一些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从80年代起开始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开放模式的选择还不尽相同。有的选择渐进式开放,如70年代的墨西哥、后来的韩国、马来西亚等。有的选择激进式开放,如70的年代的乌拉圭、阿根廷、80年代的新加坡、90年代的东欧国家等。无论选择何种模式,对外金融自由化通常与国内金融自由化几乎是同时实行的,如拉美一些国家在 70年代实行利率自由化改革。另外,在对待不同的资本项目交易上,也采取不同的政策。大多数国家放开对资本流入的限制,但保留对资本流出的一些限制,特别是在发生金融动荡时,如马来西亚在亚洲金融危机时便恢复资本管制,也有的国家对资本流入非常关注,如智利为了减少资本流入对本国货币稳定的冲击,就采取多种措施限制资本收入。

资本项目开放的后果也有很大差异。总体上说,发达国家的资本项目开放都比较成功,而发展中国家在金融自由化中大都遇到过严重的问题。如乌拉圭、阿根廷、智利在70年代开始的金融改革后都发生了金融危机,墨西哥在90年代前期发生金融危机,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于90年代后期发生金融危机,巴西、俄罗斯亦深受影响,阿根廷则在新的世纪遭遇更大的麻烦。这些危机不能说与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的放开没有关系。再联想前面讨论过的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归属问题,西半球国家是在80年代的债务危机后陷入经济下降和停滞的,亚洲新兴工业经济受金融危机打击之严重,不能不令人对金融自由化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

三、中国在资本项目币可兑换上的政策选择

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国际背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融入日益自由化的世界经济是中国的不可逆转的选择。在讨论中国在实现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时的政策选择时,既要借鉴前面的分析和国际经验,更要关注以下要讨论的中国经济的一些特殊情况。

第一,中国经济确实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很大的好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保持长期的高速增长。规模巨大的外资、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不仅直接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而且通过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传播提高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不过,我们在欢迎经济全球化的时候,还应理智地看到,中国还是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很低,社会上收入差距很大,整个国家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巨大的人口压力、资源有限、失业严重仍是最大的难题。在加入WTO之前,中国经济开放的程度是有限的,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还处于强有力的保护之下。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将面对更严峻的挑战。

第二,中国的金融基本面和结构上存在很多问题,摘其要者列举如下。其一,金融市场规模太小,不规范。以外汇市场为例,我们现时只有一个不规范的银行间市场,每年的外汇交易只有 1000多亿美元,加上外贸结售汇,每年的外汇交易量也只有约6000亿美元,日均交易量在20一30亿美元之间,而全球的日外汇交易量有15000亿美元之巨,中国外汇市场好像是茫茫大海中一叶扁舟。再看中国股市,A、B股市场分割,国有股减持困难重重。更为严重的是,中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差,很少分红派现,市场炒作投机风盛行。其二,中国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过高,保守的估计是在25%以上,大大高于国际上的一般水平,企业逃废债行为也很严重。其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面临巨大压力,银行不良资产犹如悬在头上的一把剑。中国现时的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比率偏高,M2与GDP的比率超过150%,比国际上的一般水平高出一半,再考虑到银行的脆弱性和其它投资的回报率偏低的因素,资本外流的内在动力很强。根据我们的研究,中国自1992年以来,资本外逃规模达2000多亿美元,影响资本外逃的因素是多种的,但资本管制对中国资本外逃的限制性作用明显大于其刺激性作用。

第三,中国经济和金融上存在的问题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反映的是转型过程中制度建设中的一些缺陷。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仍未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国有企业耗费了2/3的社会资源,产出却只占GDP的1/3.政府对经济的过多的行政干预、脆弱的银行体系、巨额的不良资产、整个社会存在的信用风险使市场制度的建设遭遇巨大的障碍。

货币兑换篇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9月30日宣布,纳入人民币的全新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将于10月1日生效,人民币“入篮”具有里程碑意义。拉加德当日在新闻会上说,自10月1日起,人民币被认定为可自由使用货币。届时,人民币将与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一道构成SDR货币篮子。

IMF副总裁张涛10月6日也表示,人民币加入IMF特别提款权(SDR)篮子意味着人民币已经成为一种“可自由使用的货币”。

在此,笔者仅就人民币被IMF认定为可自由使用货币谈几点意见。

什么是可自由使用货币?指在进口、出口、兑换和进行跨境借贷方面,不存在任何限制或监管要求的货币。世界上已有近百个国家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中关于货币自由兑换的规定,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货币被认为是自由兑换的货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规定,可自由兑换货币,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

一是对国际经常往来的付款和资金转移不得施加限制。也就是说,这种货币在国际经常往来中,随时可以无条件地作为支付手段使用,对方也应无条件接受并承认其法定价值。

二是不施行歧视性货币措施或复汇率。

三是在另一成员国的要求下,随时有义务换回对方在经常往来中所结存的本国货币。即参加该协定的成员国具有无条件承兑本币的义务。

央行的最新解释是,“可自由使用”是指在国际交易支付中被广泛使用和在主要外汇市场上被广泛交易,实践中主要通过货币在全球外汇储备、国际银行业负债、国际债务证券、跨境支付、贸易融资中的比重及在主要外汇市场交易量等指标来衡量。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和难以理解,离自由使用货币的本质内涵还有距离。

加入SDR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前提是人民币必须自由方便地在自由市场不附加任何条件下及时兑换,否则即使加入SDR也很难成为国际货币。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必须刻不容缓地推进两项改革。

一是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完全自由兑换改革。央行认为,可自由使用不同于资本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可兑换既不是可自由使用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其必要条件。首先,可自由使用货币发行国仍可以保留对某些资本项目的限制;其次,很多可兑换货币都不是可自由使用货币。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是,没有资本项目可兑换,何谈一种货币的完全自由使用呢?难道资本项目可兑换不是货币自由使用的组成部分吗?资本项目可兑换不一定是自由使用货币,但是自由使用货币,资本项目一定要可自由兑换。可自由使用标准隐含了对一定水平的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要求;资本项目可兑换也可以提高可自由使用程度。因此,必须尽快完成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这不仅仅是为了达到符合自由使用货币标准而为之,更是为了人民币真正国际化,真正成为与美元比肩或者争锋的国际货币。

货币兑换篇4

[关键词]人民币;货币国际化;货币自由兑换

[中图分类号]F8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7)11-0031-02

举凡大国经济,均对本国货币的国际化持有浓厚兴趣。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际贸易影响力日益提高、人民币币值长期稳定,这些都使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金融领域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目前,在人民币资本账户尚存在管制的情况下,探寻人民币的国际化策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货币国际化与货币自由兑换关系的再认识

在货币国际化的含义中,对“国际货币”的理解是个关键。货币的产生是商品交换的发展和扩大的结果,最初是依赖于货币本身的价值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自由货币”。但随着经贸发展和政府的经济干预职能的强化,货币就越来越依赖于政府信用和政治权力的支撑,“自由货币”逐渐过渡到“国家货币”。而国际性货币是随着各个经济体合作和依赖关系的加强,由某国货币突破该国国界进入流通范围形成的。

最初的国际货币本是信用货币,凭借其银行券身份可自由兑换成金银而被人们信任。但黄金非货币化后,国际货币因退化成不兑换纸币,其本身价值微乎其微,已经不可能有自由货币所具有的价值尺度、价值储藏以及世界货币的职能。根据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对应于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国际货币也就可以分别使用于国际贸易、国际储备和国际投资三大领域。因此,从货币的需求和货币购买力的角度,国际货币可定义为在世界市场上被普遍接受并使用的,能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储备三大领域中承担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等职能的货币。

从国际货币的定义出发,所谓货币国际化是指某种货币由国内货币成长为国际货币的过程。从货币国际化的程度上看,有部分国际化和完全国际化之分。部分国际化是指该货币在国际经济中发挥有限的作用,充当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或贮藏手段;完全国际化是指该货币在国际经济中,既是流通手段、又是支付手段、而且还是贮藏手段。笔者认为只有完全国际化的货币才能称之为国际货币。

而货币的自由兑换是指一国货币持有者可以为任何目的而将所持有的货币,不受限制地按市场汇率兑换成他国货币的过程。一国货币的可兑换性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第二阶段是资本项目可兑换;第三阶段是政府对并不发生跨国交易的、境内居民的本外币自由兑换也不进行限制,即充分的可兑换阶段。一般而言,一国货币实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即为可自由兑换货币。

一段时期以来,许多理论工作者把货币自由兑换作为货币国际化的先决条件,其实这是由于混淆了国际货币与货币国际化的概念形成的误区。根据上文我们对国际货币与货币国际化概念的界定可知,货币自由兑换是国内货币转变成国际货币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实现自由兑换的货币才能在国际经济中充分地发挥货币职能。相反,由于货币自由兑换和国际化都是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态的结果,货币的自由化是有层次的,货币国际化作为一个国内货币向国际货币转变的成长过程,也是有阶段性的,两者有着时空上的伸缩弹性,因而可以在时间空间上同步推进。所以货币自由兑换并非货币国际化的先决条件,在货币尚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之前,完全可以通过适当的策略推进货币国际化的进程。

二、资本项目管制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是我国经济长期增长和政治实力提高后的必然选择,符合我国国家发展的战略利益需要。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意味着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的确立,表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参与制定规则的权力,这种权力是一种国家政治力量的体现,也是一种潜在的国际经济资源。

人民币目前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由于理论误区的存在,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受到极大限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早在1996年底人民币实现经常项目下可兑换的前几年,人民币已经在周边国家中开始流通。如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边境贸易中,人民币是唯一能接受的支付和结算货币,而且还形成非正规汇市行情;有的国家(如越南,缅甸),人民币甚至可以全国通用。香港澳门回归后,人民币俨然已成为当地的合法货币了,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远快于人民币自由化进程。可见,人民币的国际化并不严格受限于资本账户的可兑换。从主要国际货币的形成历史看,一国货币国际化应具备的条件主要有:经济规模以及外贸规模在世界总量中占的比重大;在世界政治中具有较强的地位且能保持长期的稳定;该国货币的价值长期稳定且国际信誉良好;货币和金融市场发达等。结合货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不难看出人民币的国际化已初步具有了现实基础。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态势强劲,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经济总量和贸易规模仅次于美、日和欧盟。商品进出口大幅增长并持续保持顺差,国外对华直接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投资规模不断加大,2002年后我国年吸引外资都在500亿美元以上,稳居世界第二位。此外,中国在海外兴办企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企业经营也由单一贸易性逐步向多样化发展。目前,中国在海外的企业遍及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总资产已突破2万亿人民币。外汇储备增长十分迅猛,国家外汇储备名列世界第一。充足的国际储备为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动态平衡、维持外汇市场和汇率的相对稳定打下了基础。由于有了这样迅速增强的经济基础,尤其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多年顺差,使人民币长期处于硬通货地位,大大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信誉,从而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外,我国金融制度与金融市场的日益完善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可靠的保障。1996年12月,我国成为IMF“第八条款”国,人民币已经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国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金融法规,为金融机构运作提供了可靠的法律规范和保障,中国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正朝着有利于人民币自由兑换乃至于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三、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资本项目管制的放开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欧洲国家在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走到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平均花费了16-20年的时间,因此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地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的限制,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为此,从目前到资本项目全面开放之前,我国宜结合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采取有效措施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1.继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从根本上是该国经济实力的一种反映。一个国家经济规模越大,经济实力越强,越不易受到经济波动和各种外部风险的影响,其货币的竞争力也相对较强,给交易者带来的信心越足。另外,规模大的经济实体在国际交易中的规模往往也大,交易规模的大小与交易成本的高低成反向变动关系,交易规模越大,交易成本越低,给货币使用者带来的收益也越大。因此,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减少人民币开放的不利影响,我们必须选好今后的工作方向,挖掘增长潜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谋求周边贸易投资结算的人民币化。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享有较高声誉,与这些国家的边境贸易额不断扩大,人民币计价的直接投资也开始出现。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发展与这些国家以人民币计价的贸易和投资,把与我国接壤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作为近期的阶段性目标。为此,我们应加强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投资和金融往来,研究相关策略。具体实施上,我国可有选择地建立自由贸易区、投资自由化等形式的合作机制,鼓励和推动在与我国边境接壤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与直接投资中使用人民币,并通过签订正式协议的方式,建立有约束力的规则,使人民币境外流通由民间走向官方,率先在周边接壤国家和地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3.积极稳妥地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还不具备同时完全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条件。但这并不妨碍我国有选择、分步骤地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具体的策略安排上,我国可以从资本账户的具体子项和具体国别两个维度,选择资本账户的某些子项,适度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步伐,同时选择人民币流通范围较广的国家和地区,作为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的试点区域,间接地推动与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4.加快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建设。只有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才能为交易者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才能吸引更多的货币和资金到该市场上,从而为该国货币的国际化创造条件。我国金融市场建设目前要做的是:(1)加快人民币国债市场的国际化。国际化的国债市场一方面可作为一个可靠的“资产池”,吸收境外人民币回流,解决突然的回流可能带来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支持。(2)建设国际化的金融中心。我国应积极推动国内商业银行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鼓励在国外开设分支机构,积极发展境外人民币业务。积极创造条件,在一些开放度较高的城市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推动其金融市场功能的国际化。(3)建设人民币的离岸中心。中国可以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把香港培育成人民币的离岸中心,发行国际化的人民币债券,提供人民币的贸易信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5.加强和改进我国的金融监管能力。(1)积极消除金融隐患。近些年来我国金融领域始终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如银行资产质量不高、地方金融秩序混乱、金融立法和执法疲软等。这些金融隐患不消除,将严重削弱我国的金融监管能力。(2)健全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要改变现行的以封闭型、分散型为特点的金融监管体系,建立和健全一体化的开放性金融监管体系,对各类金融机构进行统一的有效监管,形成稳定的金融市场秩序,保证货币国际化目标顺利实现。(3)建立健全人民币跨境流动监测制度。要加强对人民币跨境流动统计和监测制度的研究,防范和减少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经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为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货币政策决策和保持金融稳定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钟伟.略论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J].世界经济,2003,(3).

[3]李瑶.非国际货币、货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可兑换[J].金融研究,2003,(8).

货币兑换篇5

作为一项国际性的展会。上海世博会将会吸引大量境外人士入境参观。货币兑换成了世博涉外金融支持服务中绕不过去的重要一环。那么,上海的金融机构准备得如何呢?

货币兑换网点众多

“很多银行网点及酒店都设有外币兑换业务。”上海金融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上海已在12个重点商圈区域内,实现95%的银行网点具备外币兑换服务,94.4%的银行网点可提供3种以上外币兑换服务,78.8%的自助取款机具备外卡取款功能。

上海世博会期间,本市共有2228家可以办理外币兑换业务的银行网点、15家兑换机构网点、417家外币代兑点、35台外币兑换机。“市级主要商圈银行卡受理率达到93%以上,市级医院和市级三星级以上酒店银行卡受理率分别达到95%和100%”。

世博园区受理本外币银行卡特约商户普及率达100%。而据本届世博会唯一商业银行全球合作伙伴交通银行介绍,在世博园区内,交行已设立7个外币代兑点和109台自动取款机。此外,为了方便台湾同胞到上海游览世博会。交通银行4月26日已经在上海地区正式推出了新台币现钞和人民币现钞的双向兑换业务。上海地区台胞及大陆赴台居民,只需要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居民身份证等有效身份证件就可以在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109家网点办理兑换业务。因此,目前通过交行兑换的外币既包括美元、欧元、英镑、日元、港币等大币种,也有瑞典克朗、丹麦克朗、菲律宾比索、泰铢、韩元、新加坡元等小币种,总共能够进行兑换服务的币种达18种之多。

新增特许外币兑换商

长期以来,我国个人本外币兑换业务主要由银行办理,而银行由于网点数量、经营时间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充分满足日益增长的个人本外币兑换业务的需要。而根据国际经验,个人本外币兑换市场一般由银行网点、特许外币兑换商和一些特约商户组成,针对不同客户人群和客户特点构成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本次上海世博会境外参会人员多,为充分发挥专业兑换机构营业时间长、兑换币种多样、经营机制灵活的专业化服务优势,与银行的本外币兑换业务形成互补,有效满足上海世博会本外币兑换需求,因此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复,上海已新增3家专业兑换服务机构,分别是上海易兑外币兑换有限公司、通济隆商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汇元通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中外游客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即可在特许兑换机构网点办理兑换业务,每人每天兑人、兑出总额为等值5000美元,每人每年兑入、兑出总额为等值5万美元。

众多特色服务方便客户

各家银行都推出外汇兑换的众多特色服务。如浦发银行、上海银行等新添置多台可以24小时自助进行货币兑换、自动存取款、汇率查询的自助外汇兑换机(xDM)。自助外币兑换机的大小和外型与ATM机相似,机器上有个小屏幕,底下有中、英、日三种语言提示,只要根据提示操作,就可以知道当天的外汇兑换标准价,并轻松兑换到自己所需金额的人民币,每次最多可兑换2500元人民币。

中国银行专门为世博会开通了“绿色通道无障碍服务”――中行在上海的200余家网点可向境外游客提供17种外币兑换服务以及旅行支票、外汇兑换、垒球汇款等多种服务。

另外在世博会期间,中行在上海各大营业网点实行双语服务,并组织小语种应急服务支持流程演练,世博园区附近的半淞园路支行等6家网点还提供包括英、日、韩等在内的多语种服务。中行上海市分行95566客服热线也将开通日语人工咨询服务。

中行还进一步完善了上海的网点布局,除遍布全市的200余家营业网点外,还加大地铁站等处自助交易机具投放,方便各国游客凭VISA、MASTERCARD、JCB等国际信用卡组织认证的银行卡提取人民币,并且在全市星级宾馆、机场等处设立近300家授权代兑点,受理境外游客的外币兑换、旅行支票兑付等业务。另外,中行从世博周边区域、主要商业中心和旅游景点等重点地区选取34家网点作为服务特色网点,部分世博园区附近网点营业时间延至晚上7点。

此外,中行大力改善整体服务环境,统一阿点视觉形象,优化“个人开户申请书”、“结售汇业务”等个人业务流程,减少客户在网点等候时间,并提供印有多国文字的产品单页,力争做到便捷“无障碍”。

意外情况准备充分

当然,尽管上海各大金融机构都为世博货币兑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可能会发生种种不确定的风险:世博期间,数百万海外客户国籍分布不确定,在沪天数、时间段不确定,他们的外币需求量有多大?需求量激增怎么办?他们需要怎样的外汇业务?对此,交行上海分行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游客进入海关之后,会就近兑换外币。因此交行预测,园区内有10%左右的游客可能会产生外币兑换需求,这其中可能有10%的兑换需求将以外币现钞或旅行支票的方式来实现,因此一天之内的外币兑换量预计在20万美元左右。为此,交行上海市分行将世博园区外币供应量提高至每天24万-30万美元,并通过各种方式在园区内的部分商业机构、参观者援助点设立外币兑换机构,满足游客就近兑换外币的需求。

而从“五一”假期的开园情况来看,目前交行在世博园区内的金融服务能力是绰绰有余的。记者在交通银行世博二支行看到,该网点内偶尔有少量客户排队,但整体业务办理正常有序。该网点的业务主要集中在零钞兑换、外币兑换与商户解款上。由于该行是按照日均80万客流来做的“极限准备”,因此运营能力可充分满足园区现有客流需求。记者采访时,一位来自卡塔尔的园区工作人员正在办理一笔100美元的旅行支票贴现业务。他告诉记者,他是馆内的财务主管,之前在交行世博支行开立过外汇账户,今天第一次来园区内的网点办理业务,感觉银行员工的英语沟通能力很好,金融服务十分方便。

而上海世博会金融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五一”期间对世博金融服务的检查和监测结果也显示,几天来,园区窗口服务有条不紊,各类银行卡受理情况良好,现金供应充足,涉外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运行正常,未出现客户投诉情况。

免费拿世博货币兑换地图

当然,对许多第一次来到上海的境外游客来说,参观世博会只是他们上海之行的一部分,上海这座城市本身也具有极大的魅力。因此拥有一份详细标注了上海各货币兑换点的地图就显得格外重要。

货币兑换篇6

关键词:人民币;自由兑换;国际化;对策

一、人民币自由兑换之条件分析

(一) 利弊分析

1.有利影响。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合作步伐日益加快,外汇储备也在不断增加,而中国外汇储备中大部分资产为美元。截至2010年4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较2005年汇改之时已累积升值约20%,外汇储备大幅缩水。人民币自由兑换后,企业的汇率风险就会消失;对国家来说,可以大量减少外币占款,同时也减轻了汇率波动可能造成的损失。另外,一国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就可以给该国带来巨大的铸币税收入。人民币若实现自由兑换,中国在向他国交纳铸币税的同时通过人民币的供给向世界征收铸币税以应对国际收支逆差。

2.不利影响。自由兑换后可能存在的货币替换现象会造成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上的困难从而导致国内外对于人民币的实际需求均无法做到准确预算,影响了货币政策调控能力。另外,国际资本的投机性流动加速,增加了人民币外部交易风险。同时,特里芬两难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当人民币成为世界性货币那么这种是选择逆差来维持他国对人民币的需求还是选择顺差来保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尴尬境地也将和美元面临的难题一样必须正面待之。

(二)环境分析

1.从外部环境看,人民币自由兑换需要稳定的世界经济。2008年遭遇的全球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大环境造成重大损伤,在这种背景下完全放开资本与金融账户来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使得外部经济风险容易传递至国内。人民币自由兑换不仅方便中国资本向外流动,同时也方便了外国资本向中国流动。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后,虽然能给许多企业提供新的机会,却也会使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加剧,加大整个系统风险。因此稳定的世界经济是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基础,也是保证兑换进程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2.从内部环境看,取决于宏观经济状况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健全。中国政府需具备成熟的宏观调控能力来预见和应对人民币充分自由兑换后的复杂局面;需要拥有丰富经验和高超的操作技巧来灵活运用各种政策工具以保证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这两大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同时需要一个健全的微观主体使国内企业以特定优势参与到国际同类激烈的竞争当中,形成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链终端,国内企业间通过自主创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国际价格变动能做出及时反应。扫除经济和金融基本面和结构上诸如市场机制有效性缺乏、金融市场不规范等问题是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的良好内部环境和必要措施。

二、人民币自由兑换成长之路

(一)人民币自由兑换时间表

1.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发展目标。1996年12月1日起,中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而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内的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已成为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早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当然离不开本币的国际化,而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其实就是自由兑换。

2.部分城市开始试水。2007年4月,“金融市长”戴相龙对外透露,天津已确定部分金融改革创新的内容,将小范围试点人民币自由兑换。作为20世纪30年代曾经的北方金融中心,天津在21世纪开端已经开始成为金融创新的主阵地。天津的目标是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争取成为金融创新基地。中国央行以及银行、证券、保险业三大监管机构高层官员表示将全面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把重大金融改革项目安排在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另外国务院于2009 年4月8日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四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境外地域范围暂定为港澳地区和东盟国家。

(二) 国际化道路上的“埋头苦干”

根据近五年外贸额大小的惯例,人民币在2011年sdr重新修订的货币篮子计划中可能被纳入进去。这将意味着中国的汇率水平必须以公认为合理的水平才能被国际社会所接受,这样人民币汇率将面临更大的压力,这是让本国货币走向国际化道路的一大考验。此外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央行定价的基准利率比上海同业拆借利率具有更大的社会

影响力,想要充分实现其国际化还有艰巨而漫长的路要走。

人民币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相适应说明了人民币的国际化方向。央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焦瑾璞曾建议,一个货币国际化要靠市场来推动,中国首先要做的就是努力让世界更多地区的贸易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以扩大其市场交易量。央行有关方面透露,从2007年12月份至今,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其他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总计6 500亿元人民币的6份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就在3月29日周小川在哥伦比亚出席泛美开发银行年会期间,还代表中国央行与阿根廷中央银行签署了一份700亿元货币互换的框架协议。货币互换就是在夯实人民币国际地位。

三、对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理性思考

(一)人民币离世界货币还有多远

1.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国际货币发行国在金融体系中具有的较大话语权能给本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是国际地位的体现。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在贸易和投资中被广泛用来计价、结算、支付和储备而不必持有过多的外汇资产,使国际热钱在内的各资金进出对本位货币汇率的影响微不足道,这是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途径。人民币国际化以后,成为国际结算和相关交易的媒介,必然对中国金融服务市场和金融资本市场的效率和开发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人民币能够在更广泛的区域内通用,那么与人民币资产的相关交易都将活跃起来,这对扩大国内金融市场的深度有积极作用。另外,若中国未来的主要贸易伙伴出现较大的经济衰退,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就需通过采取或提高人民币利率或减少人民币发行量等方式使其他国家货币贬值,从而帮助其走出经济衰退。

2.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是近还是远。对于人民币究竟何时真正实现自由兑换始终是个争论不休的热点话题,早在2006年初,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 罗伯特·蒙代尔就指出,人民币成为一种世界货币,对中国本身并非有益。因为全球货币带来的不单是利益,也可能成为一种成本。例如美元,它作为世界货币被其他国家大量持有使得美国本身对自己的货币失去了某种程度上的控制。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师陶冬认为人民币自由兑换最快五年实现:随着中国大陆的经济地位水涨船高,中国大陆的企业寻求外部扩张的海外布局活动愈来愈频繁,企业对于人民币的需求,推升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只是迟早的事情”。人民币要实现自由兑换,还有一段路程要走。短则五年,长则二十年,人民币才会达到完全自由兑换的阶段。

当然也有很多业内人士支持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将很快到来的观点。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就表示人民币实现完全自由兑换只是时间问题,是为期不远的事了。成思危表示,汇率市场化就三步:第一步,在美元强势的时候盯住美元;第二步,是盯住一篮子;第三步,是人民币完全自由可兑换。从2005年7月开始,人民币基本上是从盯住美元改成了参考一篮子,总算往前推进了一步。接下来通过抓紧一篮子帮助尽早实现货币自由可兑换就是终极目的地了。

(二)推进自由兑换的对策探究

首先,应强化货币信用机制。以强硬态度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借贷出去的绝大多数款项按期偿还,减少企业年年欠债的情况,并注意控制新贷款的增量和流量,避免贷款中的呆坏账数目累积过大造成金融市场的混乱。要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应逐步在国内资本市场放开利率和证券手续费,并放开金融业务相互参入的限制,使竞争加强。此外,还应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外开放水平。要继续完善汇率制度,只有灵活的制度才能更加适应国际形势并使汇率维持在一个较为恰当的水平以减小频繁的波动带来的风险。目前人民币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普受欢迎,基本上成为贸易和非贸易结算货币。政府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进行引导和重点推广,争取较短时间内率先在亚洲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其次,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是一项比较系统复杂的技术工作。如果我们要想把人民币自由兑换推进工作做好,就必须加强技术层面建设,打造与推进工作相匹配的“软环境”。这里面主要包括加快经济发展、完善国内金融体系、形成合理的汇率机制、加快利率市场化、建立发育良好的国内资本市场以及建立人民币回流机制等。最后,要完善中国涉外经济结构和加快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在政策引导下大力提高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金融环境,使人民币实现完全自由兑换不再是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王世雄,林森.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的研究[j].财经界,2010,(4).

徐立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条件性分析[j].社科纵横,2008,(10).

华强.加速人民币自由兑换:2020年[j].科学大观园,2009,(9).

蔡文清.人民币自由兑换 天津试水[j].中国市场,2007,(24).

方中

.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次贷危机背景[j].魅力中国,2010,(6).

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师陶冬:人民币自由兑换最快五年实现[j].经济展望,2009,(5).

成思危.人民币自由兑换为期不远[j].中国市场,2008,(46).

邹娟霞,韩蕾.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初步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18).

货币兑换篇7

一、即期折算法

1.编制会计分录(见表一):

2.期末,折算、计算和转销货币兑换账户:“货币兑换(美元)”账户余额为贷9.30万美元,按月末汇率折算为人民币贷62.31万元(9.30×6.70);“货币兑换(欧元)”账户余额为借1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借92.40万元(10×9.24);“货币兑换(港元)”余额为贷105.20万港元,折合人民币贷94.68万元(105.2×0.90),“货币兑换(人民币)”账户余额为借63.24万元(68-1.35-3.41)。以上余额用反向分录结平时,发生额的借方大于贷方1.35万元(156.99-155.64),应确认为汇兑差额并计入汇兑收益:

(1)假定只转销总账科目余额、不转销“货币兑换”各明细账户人民币余额:

借:货币兑换――人民币13 500

贷:汇兑损益13 500

(2)假定同时转销“货币兑换”总账和明细账户人民币余额:

借:货币兑换――美元623 100

借:货币兑换――港元946 800

贷:货币兑换――欧元924 000

贷:货币兑换――人民币632 400

贷:汇兑损益13 500

二、期末折算法

1.编制会计分录(见表二):

3.确认汇兑差额:将表三中汇兑损益直接计入本位币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和本位币利润表的“汇兑收益”项目,不另编制会计分录和登记总账及明细账。

三、分次折算法

1.编制会计分录。分次折算法与期末折算法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外币交易发生时,涉及非货币性项目的不是直接以发生的币种和外币金额入账,而是以交易日汇率折算成本位币入账。因此,以分次折算法编制的A银行1月份外币交易分录,只有两道分录即收到外币资本和购买固定资产的分录与表二的分录不同,应分别为借记“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美元)”科目10万、贷记“实收资本(人民币)”科目68万和借记“固定资产”科目(人民币)1.35万、贷记“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美元)”0.20万,其他分录均与表二相同。

2.期末,编制账户余额(人民币)调节表。表中,实收资本和固定资产项目“币种”栏应填写“人民币”,“外币余额”、“汇率”两栏均不填写,在“人民币余额”栏分别填写“68.00”和“1.35”;其他栏目、项目及金额与表三均相同。

货币兑换篇8

【关键词】世界货币;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自由兑换

货币是一国经济的象征,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本国发行的货币作为该国市场上唯一的可流通货币,其他国家的货币必须兑换成该国货币才能在该国的市场上具有购买力。除此以外,世界货币市场上还存在的这诸如美元和欧元这样一类货币,这类货币除在本国市场上流通以外,还能够跨越国界在其他国家的市场上自由流通,甚至作为该国的官方货币储备,这类货币被称作世界货币。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现钞、非现钞形式以及人民币标价的金融产品在国际范围流通并被非居民持有,并最终成为世界货币的过程。人民币的国际化表现为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即人民币从境内居民持有使用到被境外非居民持有使用的过程,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存在着阶段性的差异。一般来说,人民币国际化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被广泛使用、人民币在国际投资和国际借贷中被广泛使用以及人民币被其他国家认可并纳入该国官方储备的范围。当人民币经历了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之后,人民币便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

一、人民币自由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前提

1.货币实现可自由兑换不等于实现了货币国际化。首先,货币可自由兑换是指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可以自由地兑换成其它国家货币,或者进行反向操作。而货币国际化是指该国货币可在国际市场上自由流通,在外国与外国之间或者本国与外国之间充当购买和支付的媒介。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货币都已经实现了自由兑换,但只有美元、欧元等少数几种货币实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国际化。其次,货币能否自由兑换取决于货币发行国的政府决策,由政府的货币供给所决定,政府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来决定该国货币是否能自由兑换,与此相对,货币国际化则是货币之间自由竞争的结果,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一国政府没有能力决定该国货币的国际化。

2.货币的国际化程度取决于货币的可自由兑换程度。尽管货币的自由兑换和货币的国际化在理论上并非互为前提,然而从货币持有者的角度分析,持有一种不可兑换的货币必定会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导致该国货币的持有者承担高额的潜在成本,削弱非居民持有该国货币的愿望。此外,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也必然要求该国货币实现完全的可自由兑换,不完全的可兑换性将成为阻碍一国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实现货币可自由兑换是迈向货币国际化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是货币国际化的基本前提。因此,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必须以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为基础。

3.现阶段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程度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分析。如前所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程度主要取决于政府的决策和判断,而政府决策和判断的依据主要是人民币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后所带来的受益和风险。而现阶段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并不完善,自由竞争并不充分,因此尚不具备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的条件。尽管如此,人民币在未完全实现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借贷等领域发挥一定的作用,从而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国际化。同样的,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也必然要求人民币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要求中国资本项目市场完全开放。因此,在现阶段,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要平衡两者的发展,不可偏废其一。

二、人民币广泛用于边境贸易结算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分析

现阶段,在我国边境地区,人民币已经被广泛用于边境贸易结算并在很大程度上被边境地区的居民和非居民所认可和持有,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但是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现行的人民币边贸结算仅仅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并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与主流国际贸易结算相比还有着不小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现阶段的人民币边贸结算主要表现为人民币现钞的结算,而较少采取银行汇款转账、信用卡以及支票和汇票等非现金结算方式;另外这种边境贸易结算是建立在两国中央银行代表双边政府签约以及商业银行对开账户的基础上,这种确立人民币结算地位的方式的主导权市政府而非市场,因此,并不符合货币国际化的发展要求。因此,人民币被广泛用于边境贸易结算虽然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但这种建立在政府干预基础上的国际结算形式与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币国际化还存在很大的距离。

三、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阶段的认识和分析

从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目前处于货币国际化发展的第一阶段,也即是人民币被广泛用于国际贸易结算。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所共同决定的:首先,货物贸易的国际贸易结算是建立在我国庞大的进出口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的基础之上,因而有着我国实体经济这一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是为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而提供的一项金融服务;其次,货物贸易的国际结算属于经常账户交易范畴,由于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实现了人民币经常账户的可自由兑换,这也就为人民币用于货物贸易的国际结算提供了法律依据;再次,货物贸易的国际结算是当今主流世界货币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功能,是一项基础性金融服务。因此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应该从此功能开始。美国出现次贷危机以来,以美元为核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开始逐渐显露出其弊端,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把眼光投向中国市场,而随着中国经济率先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以及中国在全球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许多专家和学者都认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属于中国。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正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选择持有中国国债,这些都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强大助力。然而,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其最终成为世界货币之间的差距,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迅速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必须遵循货币国际化发展的阶段理论稳步向前。

四、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汇率政府控制的关系

如前面分析的,世界货币都是完全可自由兑换的,否则持有该货币的高潜在成本将导致其不可能被广泛接受,而要实现货币完全自由兑换则要求该货币采取浮动汇率制,因为完全自由兑换意味着汇率必须随市场供求的变化而变化,否则就会偏离价格调节机制,从而导致供求不平衡的状况,而且货币还会面临投机冲击以至于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兑换。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任何人民币的持有者都可以自由的赎回外币,这也就内在地要求人民币汇率实现市场调控而不是现阶段的国家宏观调控。因为,人民币的跨境流动及其自由汇兑活动,势必对人民币汇率产生重大的影响,这是现阶段以国家控制为主导的汇率制度所无法适应的。以国家控制为主导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会造成人民币汇率与其市场价值不符,从而使得投机者有机可乘,导致投机资金对人民币汇率造成冲击。因此,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要求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人民币汇率的形成过程逐步市场化。

参考文献

[1]丁志伟.“人民币国际化的六个问题”.《银行家》.2009(5)

[2]高海红.2008,“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体系:对东亚的挑战”.《当代亚太》. 2008(2)

[3]高海红.“中国在亚洲区域金融合作中的作用”.《国际经济评论》. 2009:5~6

货币兑换篇9

人民币完全可兑换,指对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经济交易引起的外汇收支均不加以限制,外汇可以自由流出流入,也称为资本项目可兑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资本项目下可兑换没有给予严格界定。在具体实践中,某些国际储备货币在国际化进程中依然对资本项目下兑换实施一些必要的限制。

在我国,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就指明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公告》中,将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定为改革的最终目标。那么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将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实际利益呢?

1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有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扩大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一国货币实现可兑换,使国际贸易商品的“一价定律”机制得以发挥作用,从而更能准确判断本国生产的货物与劳务的比较优势,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

2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内企业提高效益、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人民币实现可兑换等于为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提供了连接点,使市场机制功能更为完善,有利于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使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

3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后,资本可以自由转移,对多边贸易体系的稳定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后,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提供短期贸易融资的形式支持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使资金从经常项目下盈余的国家向逆差国家转移,从而改善我国与贸易伙伴的国际收支状况,减少贸易摩擦,稳定多边贸易体系。

4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实现在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后,将促进国际投资的发展。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将消除外国投资者对投资收益难以自由汇回的顾虑,增强他们的投资信心。资本项目下可兑换也有利于具备实力的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推进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扩大市场容量,为我国企业提供更广阔的融资场所。

5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将扩大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与民间来往,有助于改善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

二、人民币实现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展望

货币实现资本项目下可兑换的条件有:1合适的汇率水平。这对于避免国际储备持续下降或货币贬值是十分必要的。2合适的国际储备水平。国际储备水平相对一国国际贸易应当具有相当的规模,从而能够吸收国际收支所面临的各种暂时性冲击。3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如果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大大超过其贸易伙伴,它就无法在拒绝采用货币贬值或对进口和支付进行严格管理的情况下维持其国际收支的均衡。除上述三个条件外,有效的市场环境对于通过实现货币可兑换以充分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是十分必要的。有效的市场环境是指产品和要素市场充分灵活,从而国内的成本价格结构可对经济条件的变化做出反应,并能够反映出现行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而且各经济单位也都有积极性和能力对市场价格变动做出反应。

人民币实现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入wto将大大推动这一进程。

1我国的国际贸易、投资规模增长迅速,要求人民币实现完全可兑换。在国际贸易方面,1978年到1998年间,按可比口径计算,中国进出口额保持了年均14%左右的增长率,其速度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在引进外资方面,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利用外资的数量不断增加,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截止到1998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2300亿美元,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近30万个。在对外投资方面,经外经贸部批准到海外投资的企业达5000多家,中方投资数十亿美元,规模虽然比较小,但已显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加强区域经济合作要求人民币早日实现可兑换。我国为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行了长期、务实的努力,包括参加了乌拉圭回合谈判,多次下调进出口商品关税,使平均关税率由原来的30%以上下降到现在的15%。某些西方国家的阻挠和漫天要价,阻碍了我国“复关”和“入世”的进程,但世界贸易组织不可能长期将位居全球贸易第11位的中国拒于门外。1999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终于出现转机,中国“入世”不再遥远。中国作为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成员承诺在2000年左右实现贸易自由化,并逐步实现投资自由化,加强区域经济合作要求人民币尽早实现可兑换。

3人民币市场汇率机制已经形成,并处于不断完善之中。人民币汇价稳定,趋于合理,汇率机制不断完善。从1997年10月15日起允许部分中资企业保留一定的外汇收入,为我国外汇市场发展注入活力,使市场范围扩大,有利于人民币币值更趋合理。

4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储备总量充足。199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1449亿美元,雄居全球第二位,而且发展势头良好,这是人民币实现完全可兑换的重要条件。

5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不断成熟,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价格机制初步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实现接轨,价格信号在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企业已能在国际贸易中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产品成本价格趋于合理。到21世纪初,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将基本形成,为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提供了保障。6宏观经济政策日益健全。围绕市场机制的发育,我国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已由直接干预经济转向使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间接调控与规范市场行为,宏观决策更科学,政策传导机制更通畅。

7经济实力的增强是人民币实现可兑换的重要保证。通过国有企业改革,我国将在今后5年内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国民经济将稳步、快速增长。

货币兑换篇10

关键词:人民币;自由兑换;国际化;对策

一、人民币自由兑换之条件分析

(一) 利弊分析

1.有利影响。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合作步伐日益加快,外汇储备也在不断增加,而中国外汇储备中大部分资产为美元。截至2010年4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较2005年汇改之时已累积升值约20%,外汇储备大幅缩水。人民币自由兑换后,企业的汇率风险就会消失;对国家来说,可以大量减少外币占款,同时也减轻了汇率波动可能造成的损失。另外,一国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就可以给该国带来巨大的铸币税收入。人民币若实现自由兑换,中国在向他国交纳铸币税的同时通过人民币的供给向世界征收铸币税以应对国际收支逆差。

2.不利影响。自由兑换后可能存在的货币替换现象会造成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上的困难从而导致国内外对于人民币的实际需求均无法做到准确预算,影响了货币政策调控能力。另外,国际资本的投机性流动加速,增加了人民币外部交易风险。同时,特里芬两难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当人民币成为世界性货币那么这种是选择逆差来维持他国对人民币的需求还是选择顺差来保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尴尬境地也将和美元面临的难题一样必须正面待之。

(二)环境分析

1.从外部环境看,人民币自由兑换需要稳定的世界经济。2008年遭遇的全球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大环境造成重大损伤,在这种背景下完全放开资本与金融账户来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使得外部经济风险容易传递至国内。人民币自由兑换不仅方便中国资本向外流动,同时也方便了外国资本向中国流动。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后,虽然能给许多企业提供新的机会,却也会使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加剧,加大整个系统风险。因此稳定的世界经济是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基础,也是保证兑换进程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2.从内部环境看,取决于宏观经济状况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健全。中国政府需具备成熟的宏观调控能力来预见和应对人民币充分自由兑换后的复杂局面;需要拥有丰富经验和高超的操作技巧来灵活运用各种政策工具以保证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这两大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同时需要一个健全的微观主体使国内企业以特定优势参与到国际同类激烈的竞争当中,形成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链终端,国内企业间通过自主创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国际价格变动能做出及时反应。扫除经济和金融基本面和结构上诸如市场机制有效性缺乏、金融市场不规范等问题是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的良好内部环境和必要措施。

二、人民币自由兑换成长之路

(一)人民币自由兑换时间表

1.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发展目标。1996年12月1日起,中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而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内的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已成为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早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当然离不开本币的国际化,而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其实就是自由兑换。

2.部分城市开始试水。2007年4月,“金融市长”戴相龙对外透露,天津已确定部分金融改革创新的内容,将小范围试点人民币自由兑换。作为20世纪30年代曾经的北方金融中心,天津在21世纪开端已经开始成为金融创新的主阵地。天津的目标是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争取成为金融创新基地。中国央行以及银行、证券、保险业三大监管机构高层官员表示将全面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把重大金融改革项目安排在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另外国务院于2009 年4月8日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四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境外地域范围暂定为港澳地区和东盟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