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货币报道错误探讨

时间:2022-01-20 10:15:32

国际新闻货币报道错误探讨

摘要:国际新闻涉及货币的报道错误主要有三大类:货币单位的穿越、遗漏和篡改,货币兑换的空缺和偷换,货币数额表述的复古、混淆和赘述。关键词:国际新闻报道;货币;兑换;通胀率货币是国际新闻报道中的“甚高频词”。有关对外投资、对外援助、进出口、人均收入、汇率以及与民生的各类报道,无一不涉及货币。遗憾的是,使用习惯、望文生“译”、常识缺失、规定不详等诸多因素导致有关货币的报道中错误俯拾即是。这些错误体现在货币单位、货币兑换以及货币数额表述等三大领域。

货币单位穿越:为业已作古的“美金”招魂

关于货币单位的使用,国际报道容易犯以下三类错误:(一)沿用淘汰的货币单位。在2019年某网站《汉瓦走进马来西亚汉能与TSG签署千万美金订单》和2018年某报《中奖16亿美金怎么花?》两篇文章中,“美金”都应改为“美元”。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实行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以及固定汇率制度。但美国在经历多次美元危机后,到1971年已无力继续实施这一挂钩计划,被迫于8月15日宣布脱钩。以当年12月《史密森协定》为标志,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金本位制名存实亡。因此,1944年7月至1971年8月期间“美金”“美元”可以互换,但此后再沿用“美金”则属穿越,也是在为业已作古的货币单位招魂。遗憾的是,作为经济专业媒体,2020年某报文章《大事件!超1000亿美金要来了》也不幸“失足”。今天,网上“美金”铺天盖地,比比皆是。用百度搜索“美金”,得到的文章、消息达1亿条之巨。早在2009年5月14日《纽约时报》就刊文《中国的黄金之心》,坦言有些中国人有着浓厚的“美金情结”。与“金”有关的另一个错误是,将瑞士货币与黄金挂钩。2011年某网站文章《黄金疯涨瑞士议会或将讨论金本位复辟》指出:“瑞士2000年成为最后将瑞郎与黄金脱钩的国家之一。”这一说法也属臆造。人类历史上能与黄金挂钩的只有美国的美元,包括瑞士在内的其他所有国家都没有这样的能力,更不可能“残喘”到2000年。(二)遗漏货币单位。在2021年某网站文章《美国出技术,澳大利亚出钱,斥资10亿打造远程导弹,针对的是谁?》中,“10亿”后面的货币单位明显被省略。从正文来看,是“澳大利亚要斥资10亿澳元研制新型制导武器”。这里“10亿”,应增补为“10亿澳元”。货币单位不相同时,更不能随意省略。在2020年某网站文章《中国股市总市值突破11万亿美元!茅台独超2万亿,市值攀升显著受三大因素影响,外资净买入近2800亿》中,由于“美元”领衔,一般读者自然会认定后面的货币单位完全相同,但实际上都是人民币“元”。(三)篡改货币单位。2021年某网站文章《新闻媒体斗得过科技巨头吗?》,开篇提到澳媒“与谷歌签每年3000万美元协议”。这里的“美元”当改为“澳元”。澳大利亚知名媒体《每日电讯报》2021年2月17日一则报道,提到谷歌与澳本地媒体达成协议,支付每年“$30million”的新闻内容使用费。有的报道望文生“译”,认定“$”必然是美元符号。实际上,在澳大利亚,凡是带有“美元”的报道都会使用“$US”(USdollars”),不加“US”自然就是本国货币“澳元”。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有的篡改是缺乏行业常识所致。2021年某报文章《中国钢铁限产,澳看跌“铁矿石经济”》,提到“澳大利亚9号新闻网报道称,铁矿石在今年5月12日创下233澳元的历史新高”。这里的“澳元”明显系“美元”之误。全球大宗商品的贸易大都用美元结算。石油、铁矿石等只要达到一定的额度,更是要用到美元。该文作者是常驻当地的记者,应该熟知这一事实。而且,原文使用的也是“233美元”(“$US233”),如此错译更说不过去。

没有兑换率:“100,000基纳”究竟值多少钱?

国际报道涉及货币兑换的错误,主要有两大类:(一)没有兑换。2020年某网站文章《中国旱稻技术为巴新乡村带来勃勃生机》提到经过中国专家的帮助,2020年2月26日“经取样测产,平均鲜稻谷产量达7.9吨/公顷,预计此次收获的稻谷约100,000基纳(约万人民币)”。“100,000基纳”究竟值多少钱?这里应换算成人民币,并且货币单位“基纳”应改为“基那”。世界各国的流通货币共计170多种,一般人印象深刻的只有世界主流货币美元、日元、英镑、欧元等以及周边国家的货币如越南盾等。很多人对周边国家货币也知之甚少甚至闻所未闻,如蒙古国的图格里克、老挝的基普等,更不用说万里之外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基那了。“100,000基纳”体现的是中国技术援助的成果,需要具体量化以便读者看明白。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文章还在括号内提供了空白,为读者出了道“填空题”。这本是作者自身该交的“作业”:当时1基那约合1.73元人民币,收获稻谷100,000基那约合17.3万元。(二)移花接木。2021年某网站文章《在澳背包客屡遭剥削公平工作委员会终裁决:工人有权获最低时薪》,讲的是工人在澳大利亚农场遭受剥削之事。其中两个小标题非常怪异:“华人采摘工时薪仅10元”和“公平工作委员会:工人时薪至少应达25.41元”。这里给人的感觉是澳大利亚工人挣的时薪是人民币,但实际上是不折不扣的澳元。文章在开篇称“去年12月,曾有报道称澳大利亚农场工人时薪不足2元(澳元,下同)。”这种将“元”与“澳元”随意画等号的算法,明显有误导之嫌。作者直接使用“元”字,也许旨在借此深刻批判澳大利亚剥削之重,却给读者留下了农场时薪不足2元人民币的错误印象。对于澳大利亚这样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时薪2元人民币与身无分文没有质的区别。正确的做法是:要么直接用“澳元”,要么折合成人民币,而不能如此偷工减料将二者等量齐观。澳元不仅是世界第5大流通货币,也是世界上最值钱的前十大货币。2021年11月7日,1澳元约合4.74元人民币。用“元”直接代替“澳元”,所表述的工人工资只有实际工资的约1/5。实际上,直接使用“澳元”并不妨碍揭露农场主盘剥之重。长期以来,澳大利亚的最低时薪都是全世界最高的。包括农场采摘工在内的各类临时工,2021年最低时薪是25.41澳元,约合120元人民币。农场主支付工人2澳元时薪,不足法定工资的8%,称之为“敲骨吸髓”也不为过。

令人目眩的“神书写”:津巴布韦通胀率高达89700000000000000000000%

与货币有关的数字书写错误,主要有三类:(一)误用“兆”字。2017年某网站文章《津巴布韦:昔日“面包篮”何以变成高通胀率国家》,提到“到2008年5月,津巴布韦央行不得不发行面值1亿元和5亿元的钞票,之后甚至出现了面值100兆的钞票”。此处“100兆的钞票”,被少算了百万倍。根据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兆是百万,100兆是1亿。而津巴布韦发行的人类货币史上“零”最多、面值最大的100trillion津巴布韦元(津元),是100万亿津元!上文将“兆”当成“万亿”,是穿越回到了古代。中国古代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亿、兆、京、垓、秭、穰、僧、沟、涧、正、载、极、恒河沙、阿僧祗、那由他、不可思议、无量大数等。万以下是十进制,万以后则是万进制,即万万为亿,万亿为兆,万兆为京,万京为垓……以此类推。文章使用“兆”,也许是直接对应了英语的“百万”(milion),也许是受到了我国台湾地区和日本的影响。但在大陆(含港澳地区),“兆”只有“百万”之意,是旧“兆”的百万分之一,二者不可同日而语。(二)混淆“亿”与“万”。2021年某网站文章《美国出技术,澳大利亚出钱,斥资10亿打造远程导弹,针对的是谁?》开篇指出:“澳大利亚要斥资10亿澳元(约8万美元)研制新型制导武器,加强澳大利亚海上安全。”括号内的“约8万美元”明显是“约8亿美元”之误。(三)采用太多“零”。2020年某网站文章《中国旱稻技术为巴新乡村带来勃勃生机》,同时使用了“1500万基纳”和“100,000基纳”,后者显然应改为“10万基那”。2017年某网站文章《津巴布韦:昔日“面包篮”何以变成高通胀率国家》提到:该国“通胀率已高达89700000000000000000000%”。这么一大堆“零”,让人看得头晕脑胀,也很容易弄错,因此应使用“万”“亿”或更大的数表示,可直接写成“897万亿亿%”。上述不当书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普通新闻报道不会涉及这样的天文数字,加之国内对类似书写并没有清晰严格的规定,因此一般记者不知如何处理。受英语书写影响,有的报道倾向于直接“拿来”。英语每隔三位数加个逗号,从个位数开始分别是千、百万、十亿、万亿,十分清晰,但放在汉语语境中则令人眼花缭乱。更令人担心的是,使用比“亿”更大的数,一般读者很可能看不明白。如上文的“897万亿亿%”,根据古代“亿亿为京”和“万京”为“垓”的算式,可改为“897万京%”或“897垓%”。但这种故纸堆里的汉字,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恐怕也困惑不已。比较而言,新华网的做法值得提倡。如该网站2015年6月7日《财经随笔:津巴布韦的“天价”货币》一文提到:“世界上含‘零’个数最多的钞票——津巴布韦100万亿(14个零)津元纸币仅值40美分!”“虽然津元面值量级并未高于匈牙利过去发行的货币1垓帕戈(1垓等于10的20次方),但匈央行没把20个‘零’印到纸币上,100万亿津元的‘零’数还是最多。”如此用“多少个零”或“10的多少次方”进行计数,不仅一目了然,而且更易为读者接受。

作者:陈效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