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2:38:21

货币金融论文

货币金融论文范文篇1

论文摘要:从紧的货币政策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等。中国经济当前主要面临:世界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放缓、资产泡沫破灭、严重自然灾害的冲击等方面的挑战;对此应改变从紧的货币政策,增强信贷控制的方向性和灵活性,适度调整利率,放慢或降低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和幅度,重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联动与配合等,以落实中央“一保一控”的方针。

近一段时间以来,对现行的从紧货币政策是否需要调整,出现了不少的声音:有的专家提出,为了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的下滑应放弃从紧的货币政策,有的专家则认为,为了对抗通胀,从紧的货币政策不能放松。现行的货币政策是否需要进行调整?怎样调整?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状况

所谓从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挤出市场上过多的货币,促进总需求、总供给的平衡以实现稳定物价,控制经济过快增长的货币政策。一般来说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信贷政策;②利率政策;③外汇政策,包括汇率政策和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等,当然也包括一些制度法规建设及金融改革等方面的内容。

盘点2007年至2008年9月已经实施的货币政策,央行采取的措施有:

第一,信贷政策。应该说这一货币政策的从紧力度已经不小。存款准备金率在去年十次上调的基础上,今年前九个月又六次上调,达到了17.5%,已超过历史的最高水平,其调整的时间间隔之短,使用频次之高,可以说打破常规,使一个本不应经常调整的工具变成了一个频繁应用的短期性调节的工具。在公开市场业务方面也频繁进行操作,多次大规模地发行央行票据,并进行正回购操作,而且在不动产信用控制,特别是房地产信用控制方面采取了严格的信贷控制措施。上述措施都说明央行主要是通过数量控制来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以收缩流动性。

第二,利率政策。去年共6次上调了利率,1年期存款利率达到4.14%,共上调了162个基点,1年期贷款利率为7.47%,共上调了144个基点。去年调整的时间间隔之短、频次之高也为历史罕见。今年前九个月,只是在9月单向下调了商业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27个基点,存款利率则没有变化。

第三,汇率政策。2005年7月启动汇改以来,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的汇率总体上呈现逐步爬升的趋势,2008年上半年则加速升值。2007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幅度为6.5%,对欧元贬值3.7%,对英镑升值5.4%,对日元升值2%,对港元升值6.9%。其中对美元升值的幅度尤其受到关注,2007年底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7.346,时至2008年9月则在6.83左右震荡。升值的幅度约为6.9%。2008年初有专家曾经预测,2008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幅度会达到8%-10%。但从目前美元震荡偏强、欧元震荡走弱,以及从维护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角度出发,人民币升值预期有下降的可能。

第四,跨境资本流动管理。自2003年以来,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央行对跨境资本流动的政策是“严进宽出”。近期坊间有关于热钱流入、流出的种种说法(所谓热钱是指短期投机资本,是随时准备撤出的资金),尽管有关权威部门曾经表示中国的资本管制政策基本有效,由于基本统计数据难以搞清,资本管制政策是否有效难以准确判断。但不管怎么说央行的政策意图是非常明显的,通过实施外汇管制,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控制资本,特别是“热钱”的流入,在近期的情况下,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是有利的。

由于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其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到2008年8月,一方面CPI涨幅已开始连续4个月出现回落,7月份已降到7%以下,8月份为4.9%。另一方面GDP的增长率也在滑落,上半年GDP的增长率为10.4%,有关专家预测,三季度的GDP大致会保持在9.6%的水平,有的甚至预测会降到9%的水平,如果是这样,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警报基本解除,另一种担忧浮现出来,GDP的增长是否会大幅回落?[二、中国经济面临的现实挑战

受国际形势、国内经济环境中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通货膨胀的压力。本轮的物价上涨最初表现为2006年底的粮食价格上涨,继而是2007年第二季度的肉蛋禽价格上涨,接着是2007年以来的生产资料上涨,反映出物价上涨从农产品领域向工业品领域蔓延的趋势。2007年全年CPI涨幅达到4.8%,2008年2月CPI涨幅达到8.7%,是近十一年来的最高涨幅。尽管近几个月月度CPI已连续回落,8月份回落到4.9%,但更为全面的通胀指标GDP平减指数却屡创新高,从去年全年的5.2%上升到今年一季度的8.3%,再进一步上升到二季度的8.9%。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在今年3月份大幅上涨到8%以后,不断向高位推进,7月份达到10%,8月份达到10.1%,由于PPI3-6月后向CPI的可能传导作用,这就意味着物价上涨虽已开始弱化,但弱化的趋势并未确定。未来的通胀走势,主要取决于货币供应量、粮价等农产品和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变化。虽然国际能源价格和原材料价格有所回落,但仍在反复震荡,全球能源和资源性产品通胀的压力并没有根本解除。国内粮价等农产品价格尽管粮食增产,但调升的呼声高,推力也大,政府也有可能放松对成品油、煤炭和电力等价格管制措施,又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国际热钱的流入,货币供应量增速降低困难,今明两年一定程度的通胀压力依在,仍不可掉以轻心。

其次是世界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对中国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比预期要严重得多,而且仍在发展,实际上已由信贷危机发展为世界金融危机。目前美国经济的增长已经放缓,其他国家和经济体,尤其是欧洲的经济增长也已出现明显的放缓,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等已经出现负增长。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升值,必然会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愈来愈大的压力,导致中国净出口的下降,进而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据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初步测算的结果,如果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按IMF预测放缓0.7个百分点,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下降0.94个百分点;如果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1.7个百分点,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下降2.8个百分点。而且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美国资产价值的缩水,有关金融机构的倒闭和破产,给中国有关金融机构造成了直接损失,其资产价格的下降给跨境资本流动的方向也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美联储多次采取的减息政策以及救市行动,为金融体系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所有这些都加大了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难度。

其三是资产泡沫的破灭带来的危机。众所周知中国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泡沫一度非常严重,经过一系列的调整,目前已面目全非。以上海股票市场为例,上证指数从6124点不到一年的时间跌到1802点,跌幅深达70.5%,成为全球表现最差的股市,实际上就是一次“推倒重来”。这种“推倒重来”不仅使上市公司的巨额资产市值严重缩水,也使众多的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政府调控资本市场的能力和水平受到质疑,也严重损害了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必然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重大负面影响。与股市相比,房地产市场的潜在风险也十分令人担忧。受房贷新政的影响,2008年房地产市场的热度急剧降温,一些大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如深圳、上海、广州等,与高峰相比已下跌三成,有些地段已下跌五成。但从全国情况看,房价整体仍在上涨,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一季度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而8月份则同比上涨了5.3%,环比则下降了0.1%,而且交易清淡,许多地方是有价无市,表现为量价齐跌,交易量的大幅下降往往是危机的开始。在房地产的调控上,政府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房地产市场是一个民生市场,政府必须对飞涨的房价采取强有力的降温措施;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高度依赖商业银行信贷,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剧烈调整,银行等金融系统必将受到冲击,并导致系统性风险,美国次贷危机的例子,应引以为戒。

其四是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和冲击。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省市遭受了50年未遇的冰雪灾害,大量供电等基础设施受到了严重破坏,一些农作物和林产品受损,铁路、公路交通中断,又时逢春运,给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都造成很大的冲击。这场雪灾给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约在人民币2000亿元左右。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则更为巨大,这次地震给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约在8500亿左右。灾后的重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会产生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将通过增加对受灾地区的投资,增加对药品、钢材、水泥、玻璃等救灾和灾后重建商品的需求,从而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投资力度的增大,商品需求的增加,会形成对我国物价上涨的压力,但影响有限,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

三、货币政策调整的若干建议

面对挑战,为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2008年7月中央政府提出了“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过快增长)来代替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双防”(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通胀),面对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央行的货币政策应该作出怎样的调整和选择,笔者的建议是:

1.从紧的货币政策应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由于物价上涨的压力已开始减弱,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警报基本解除,尽管PPI、CPI仍保持较高水平,今明两年通胀压力仍在一定程度存在。但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国出口增速下降,经济增速下滑,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如果经济增长下滑超过社会的预期,例如在8%以下,由此造成众多工厂倒闭、失业增加、银行坏账增加、社会不稳定等也是我们必须防止的。所以央行的货币政策应改变从紧的基调,在信贷的宽松度、灵活性以及方向性的选择上进行调整,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增强信贷控制的方向性及灵活性。在我国金融市场发育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一定程度的信贷额度控制是必要的,但应改变一刀切的做法。首先央行存款准备金率不宜再向上调整,而是应向下进行调整。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对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及货币乘数都有较大的影响,商业银行一般会迅速压缩信贷,导致投资和消费下降,引起经济较大的震动。现在要做的是在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基础上,还应采取有差别的准备金率,对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下调的幅度。由于各类金融机构的负债规模不同,上缴央行17.5%的存款准备金后,大型金融机构资金会相对比较宽余,这就意味着大型企业和城市的企业较易获得资金的支持,而中小银行、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会形成资金紧张,也就意味着中小企业、创投企业和农村地区将更难获得资金的支持,使他们可能由于资金困难而停产或倒闭,显然这并不符合我国当前宏观调控的目的。2008年9月15日,央行宣布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无疑这次调整的方向是正确的。其次银行对商业票据的承兑也应采取有差别的政策,不同行业和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应有松有紧、有收有放,并体现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3.重视价格杠杆的作用,适时适度调整利率。与去年6次调升存、贷款利率不同,今年以来加息的政策就没有使用过,而是在9月15日单向下调了一年期贷款利率27个基点,这可能是出于对经济增长下滑的担忧而初步采取的措施。正因为经济增长下滑已上升为主要危险,所以对抗经济增长下滑应成为利率政策主要作用方向,而且美国、欧洲等经济体为对抗经济下滑,目前的基准利率都可能会作出较大幅度的向下调整,所以从国际比较看,我国也存在降息的空间。但也应看到我国的真实存款利率为负(名义利率——物价变动率),真实的贷款利率也较低。与严格的信贷总量控制相比,由于企业的选择性,调息对经济的影响要小一些,所以兼顾“保增长、控通胀”的双重目标,在年内适时适度地进行一定幅度的减息调整是可以选择的,但空间和幅度不应过大。如果PPI、CPI反弹走高,到时再依情况灵活进行调整。

4.放慢和降低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和幅度。目前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冷却,使人民币快速升值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人民币的较大升值使出口企业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一部分中小企业特别是沿海的中小企业降低或丧失了竞争力,导致破产和倒闭。出口增速的回落,使我国贸易顺差进一步下降,中国经济的增长因净出口增速的回落会受到严重影响。据有关统计,2007年中国的净出口为2600亿美元,同上年相比增幅近50%,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贡献应在4个百分点左右,假设2008年中国的净出口增长速度下降到25%,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将下降2个百分点以上,如考虑净出口对消费、投资的影响,这种影响会更加严重。而且由于欧洲经济体经济增长的疲软,对欧洲央行可能降息的预期开始提高,欧元对美元的利差增长可能缩小,从而推动美元相对欧元升值,形成美元目前的走强和震荡,从而弱化了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预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应该放缓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和幅度,采用缓慢升值(年3%-5%)或不升值的方法,以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

5、重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联动与配合。落实中央的“一保一控”的方针,单靠货币政策是难以奏效的,应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扩张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相搭配,以对抗经济增长下滑为主要着力方向,并对通胀保持警惕。在财政政策方面可以采取减税、加大发行国债的力度,扩大政府的财政支出,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等为主要内容的扩张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取代前期执行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并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起点,取消5%的利息税,对国家鼓励出口的行业和产品加大出口退税的力度,给予奖励性政策促进出口稳定增长等,以确保实现“一保一控”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郑道平,龙伟娟.货币银行学原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货币金融论文范文篇2

(一)分组教学

第一次上课时,要求学生每6—8人自动分组,推选组长,每组布置一个专题,专题一般是当前金融热点话题,要求该组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进行任务分工: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筛选资料、制作与修改PPT、PPT汇报等,通过这种分组教学,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组长还要负责本组学生的考勤工作和该组各个学生完成任务情况的打分,教师和其他各组组长要对该组最终提交的成果进行考评打分,最后该组每个学生的打分就是三者的加权得分。这种方式既强化了学生对当前金融热点话题的关注,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还锻炼了学生的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调研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为学生进入企业奠定了良好的职业能力。

(二)实践性教学

每次课前五至十分钟,让学生自愿到讲台上通过各种方式:新闻播报、板报、视频、PPT等解说近几天发生的金融大事、要事,并附以简要的评论;在金融机构体系和商业银行的讲述中,要求学生选择我市的某家金融机构进行实地调研,了解该金融机构的窗口设置、业务开展情况等;根据相关章节内容,将涉及到的法律法规上传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并通过提问等方式进行检测;让学生课后阅读金融方面的一些报告如《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等,并书写心得体会或读书笔记,等等,通过这种实践性教学,培养了学生的金融意识,提高了学生对金融的关注度、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我们在各门课程的讲授中运用得较多的方法,金融方面的案例非常多,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合理运用,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加深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对案例进行精心筛选,选择最适合的案例融合到相关章节内容的教学中。比如在信用的讲授中,我们可以引入信用卡透支的案例,让学生知道信用的重要性,个人信用记录是我们的“经济身份证”;在利率的讲授中,可对我国贷款利率的放开进行解析,并进而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情况进行探讨。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金融理论,也使我们的教学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达到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四)问题导入式教学

问题导入一般用在教学活动开始前,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既可以通过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导入,可也通过已学内容回顾导入,还可运用多媒体提出问题导入等。例如在货币政策工具的讲解中,我们可以先引入《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某段材料,让学生思考一下在这段材料中运用了哪种货币政策工具,这种货币政策工具是如何调控的,有什么样的效果,从而引出接下来要讲的某种货币政策工具。问题导入式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有利于新课的实施与开展。

二、充分利用网络,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极大丰富了教学过程的生动性,促进了多样化信息的传递。在《货币金融学》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于微信、飞信、QQ、电子信箱等各种沟通手段,实现课程相关资料的最大程度共享,及时答疑解惑,加强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同时实现课后部分作业的电子化。四、改革课程考核方案为了相对准确地评判学生的学习态度,达到真实、公平与合理,在《货币金融学》考核中,我们始终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当学期教学实施计划,灵活设定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占比。如为了加大学生平时考核力度,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可以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设定为各占一半,将平时考核贯穿于教学始终,这样就杜绝了某些学生临时抱佛脚的心态,重视平时的学习。平时考评可以包括作业(习题、心得体会、读书笔记等)、课堂提问、课堂随机小测验、专题分组汇报、考勤、课前新闻解读、期中考试等。期末考试内容构成中,为了体现层次,除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客观复述题外,还要出一些结合中国当前经济、金融领域实践问题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的主观分析题。以上考评方法,我们在每学期开课的第一次课中即对学生阐明,既是让学生明白这种考评方法的意义,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与授课教师的配合。

三、结束语

货币金融论文范文篇3

货币供给与货币总量

1.货币供给是指在现代信用体系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供给由其银行体系的负债所构成的。具体来说,在同时满足资金来源主要是存款和资金运用主要是贷款的金融机构就是银行,当代的银行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的现金发行是它的负债,商业银行的存款是它的负债,即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货币和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构成。货币总量涉及两个概念,一个叫货币存量,一个叫货币流量。存量是指在一个时点上的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总量,货币存量和货币流量之间的关系是流量=存量*货币流通速度,一般来说流量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来定的,经济发展越好则流量越多,是较为稳定的。而存量在一定的情况下的货币流通速度会加快,如果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了,整个社会会对货币的存量下降,存量是一个相对变动的概念。在通货膨胀的情况系啊,物价上涨飞快,会导致整个社会所需要的货币单位增加。、2.商业银行通过推出新的金融工具,能够吸收更多的资金存入银行,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更多的存款货币。原来的活期存款是没有利息的,通过金融创新新型存款款如Nows——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新型活期存款是用支付命令取代了原来的支票,同时银行要为它支付利息,这样厂商及个人就愿意到银行开这种账户使银行的存款货币总量扩大。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狭义货币原来主要是为了满足交易支付的需要,本身是不增值的,但现在这种新型的活期存款推出来后,导致狭义货币的定义不再像以前那么纯粹。金融创新使得货币的定义或货币的层次遭到混乱,也对货币的总量发生影响。在现代这样一个金融创新时代,货币的研究变得更加复杂,货币政策的制定面临的难度也就更大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层次划分是M0=流动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如我们口袋里的硬币、纸币,家里面、企业中存放的现金.等等;M1=M0+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只有商业银行可以接收);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与多倍收缩

1.原始存款是指以现金和支票方式存入银行的活期存款,现金是流通中的现金,存入银行表明银行存款的净增长,支票是每个企业它所得到的买方所支付的支票方式,代表着一定的货币数量,活期存款是为了满足购买、支付、交易的需要。派生存款是由于银行提供贷款或银行参与投资所衍生出来的存款。银行的派生存款的产生是需要些前提条件的,它不仅仅是因为有投资、贷款这些因素,还受到银行存款准备金和存款准备金比率的限制。银行存款准备金是指为了防止银行在紧急关头流通性不足导致不发应对客户的提存,使银行被挤提的问题。中央银行规定各家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后都要缴,一部分的存款准备金,使得在出现上述问题时,中央银行能来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帮助商业银行通过难关。存款准备金通常它只是吸收存款当中的一部分,当存款准备金占存款比例较高时,这个经济体中银行的可用资金相对比较少了,当存款准备金占存款比例较低时,这个经济体中银行的可用资金相对比较多了,这个存款准备金的高低就成为中央银行调节商业银行可以运用资金多少的手段。当中央银行觉得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中央银行就会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当中央银行觉得经济疲软,通货紧缩的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中央银行就会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2.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需要假设整个银行体系由一个中央银行和至少两个商业银行构成,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为10%,商业银行只有活期存款,没有定期存款,商业银行并不持有超额准备金,银行的客户得到贷款后没有提取现金。在这些假设条件后,假设存入甲银行活期存款一万元,缴纳存款准备金1000元,剩余的资金甲银行全部用于贷款,也就是负债一万元,资产一万元。甲银行提供贷款9000元给客户,客户将所取得的贷款又存入另一家银行乙,乙银行的9000元是从甲银行的贷款转化而来,这9000元就是派生存款。但无论是原始存款还是派生存款都需要交纳存款准备金,乙银行交纳准备金900元,剩下的8100元又用于贷款。这样就商业银行一方面吸收人们的原始存款,另一方面通过它自身的业务,它能创造出更多的派生存款。原始存款加上派生存款就构成了银行可以运用的资金,也是银行可以向社会提供的货币资金。所以,商业银行是货币供给最重要的一个机构。而存款货币的多倍收缩与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的演变情况刚好相反。金融理论的研究范式随着相关科学的发展而不断革新。系统科学能够全面有效解决非线性、复杂性、动态性问题,20世纪80年代系统科学理论逐步应用于金融研究中。为发展金融理论、指导金融实践,有必要构建完善的系统科学范式下的金融理论体系。系统金融理论采用非线性、复杂性和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揭示金融系统的演化规律,因而较现代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更加接近于实际情况,是金融理论研究范式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作者:兰琳工作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货币金融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货币;金融动荡;全球化

《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以小说般的笔调,描述了自英格兰银行成立的三百多年以来货币和金融的发展史,展现了国际金融集团和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发展中的翻云覆雨影响力,深入揭露统治世界的经济精英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进而产生金融动荡,最终迫使美元与黄金完全脱钩,金融精英趁机在世界范围内攫取财富的过程。

一、主权货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国际金融精英通过控制的各国的货币发行机构,进而巧妙调节本国货币的供给,进而控制国内财富和国际财富的分配,因为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因此,美元的发行权就成为各国金融人士在世界范围内疯狂掠夺财富的主要武器,例如,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和上世纪七十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甚至追溯到前面的两次世界大战,可以说都是国际金融集团为获得美元的世界经济霸权地位而策划的阴谋。

国际金融精英为获取国家的巨额财富,一般会采取“剪羊毛”式的掠夺手段,首先他们会通过在国家政府机构中培养的利益代言人去推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从而提高货币的流动性甚至造成流动性泛滥,在低利率的情况下,群众的投资消费热情高涨,经济出现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在经济的泡沫被认为膨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采取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使经济发展速度因为缺少资金而陷入萧条境地,然后金融精英们会趁机以远远低于实际价格的成本大肆购买优质资产。

通过国际金融精英所惯用的手法,我们发现,货币的发行权在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而一个超级大国的货币的发行权一旦被一少部分人控制,则意味着世界财富资源的再分配,在该超级大国货币体系笼罩下的国家便必不可避免的沦为金融动荡的牺牲品。

二、主权货币产生金融动荡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货币主权在国家中的经济地位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国家都会牢牢掌控着货币主权。但是,正是因为主权货币的大量存在,甚至处于泛滥的地步,造成国际金融动荡。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因为以泰国泰铢等为代表的货币大量贬值,造成整个东南亚乃至世界上许多国家经济出现了动荡。职称论文

当一国货币,如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英镑和法郎以及二战之后的美元,成为世界各国的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之后,大多数的国家货币都会以该国的货币作为参考对象,那么这个国家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是很难通过有效的财政货币政策去加以平衡很完善的,因为其它以该国货币为参照物的国家也会采取相应的财政货币政策,从而降低该国财政货币政策影响力。

而对于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家来说,需要经常兼顾本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实现和其他国家对储备货币的需求,两者之间经常会存在较大矛盾,而当货币发行国家在此过程中是很难对两者采取一种两全其美的货币政策:不能忽视本国货币的国际职能而仅仅考虑国内的货币政策目标,也不能见过国内外的不同货币目标,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很少能够为本国货币在世界性的范围内提供流动性的同时而保证本国货币政策的稳定性。特别是在一个国家出现经济发展速度迟缓的时候,很多国家会采取货币贬值的方法来保证本国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动荡,许多国家因此而遭受巨额经济损失。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大幅度贬值,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屡屡发生,并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状况,世界各国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但是美国在此过程中,其国家财富增长速度却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虽然有所降低,但是仍然牢牢控制着国际金融体系的发言权,因此,金融动荡虽然不是货币发行当局所期望的,但是却是不可避免的,是主权货币存在的必然性制度缺陷。

三、全球化下的主权货币的发展趋势

主权货币所带来的货币兑换、货币投机以及汇率风险等问题阻碍了全球化的发展。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国际部主任本?斯泰尔也在文中指出“把货币与主权挂钩的代价巨大,有时甚至还是危险的。货币国家主义与全球化水火不容”。

因此废除主权货币,建立更加公正的世界金融秩序成为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客观要求。我国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认为“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

全球经济需要全球性的货币,只有在一个全球性货币的体系里,主权货币带来种种弊病才不会凸显,因为已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的国际金融系统将不会受到任何人负责的世界权势集团操作。从本质上来说,全球性货币体系的建立将使得银行的权利超出国家、种族和语言,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将在摆脱与主权国家货币的挂钩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下更加顺利的发展经济。

参考文献:

[1]金昱,货币主权重于秦山[j].财经论坛,2007(12):67.

[2]宋鸿兵,货币战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6):256.

[3]张鸿午,论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货币主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6-29.

货币金融论文范文篇5

1.1理论逻辑

FDI对货币金融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上。而货币供应量的多与少由一国的货币基础决定,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决定货币供应量的货币基础由银行信贷和外汇储备组成,FDI通过增加东道国的外汇储备来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外商直接投资主要从两个方面对一国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一方面,FDI带来的直接资本流入会导致企业所持有的外汇增加,企业将外汇卖给中央银行换成本币,形成央行的外汇储备并导致流通中的本币增加;第二,FDI通过在东道国的生产和进出口活动得到大量外汇,同样通过结汇的方式将外汇卖给央行,形成央行外汇储备的同时增加一国的货币供给。FDI通过以上两方面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并最终会对我国货币金融环境产生影响。以上两个渠道的作用是文章研究的重点,此外,外商直接投资还通过一些其它的途径对一国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例如,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促进一国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国民收入增加的同时会导致储蓄的增加,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增加储蓄的方式增加了我国的货币供给;同样,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国内资本产生“挤出效应”,造成国内资本的外逃,因此导致我国货币供给的减少。文章将FDI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其他方式和渠道不考虑在研究范围之内,并假设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其他途径产生的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为零。因此,就我国而言,大量的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会导致外汇储备的增加,进而影响我国的货币基础,并且最终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在上述逻辑的基础上,理论假设:中国独特的外商直接投资政策造成的外汇和外资的大量流入,严重影响到中国的货币金融环境,并与国内银行信贷扩大一起,共同成为今天的通货膨胀和房价高涨局面的影响因素之一。

1.2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货物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和货币供应量等三类数据。受限于仅有2001年开始的进出口月度数据,因此文章采用的是2001年到2013年以月为划分的156组月度数据,包括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货物出口和货币供应量等。货物出口数据来源于商务部综合司2001-2013年进出口统计快报中各月的统计数据;外商直接投资数据来源于2001-2013年商务部投资司统计快报中各月的数据;货币供应量数据M2取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的统计数据。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和货物出口额的计量单位为“亿美元”,而货币供应量的计量单位为“亿元”,为了增强检验的准确性,用来自美联储网站的经济统计数据———2001-2013年人民币兑美元的各月均衡汇率,将货物出口和FDI数据折算为以“亿元”单位。

1.3数据处理

在所得数据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并定义两组变量X和M。X为解释变量,是外商直接投资额和货物出口额之和;M为被解释变量,是货币供应量。我们通过检验X和M之间的关系来观察FDI对我国货币金融环境的影响。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仅不会改变其原有的协整关系并能够使其趋势线性化,而且还能够消除时间序列数据存在的波动异方差现象,因此对两组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化处理。将对数化之后的变量录入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7.2,之后用eviews7.2对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2FDI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的格兰杰分析

2.1ADF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之前,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的问题,必须保证所使用的数据是平稳的。但多数情况下的时间序列往往是非平稳的,因此有必要对LN(X)和LN(M)两组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判断时间序列的平稳性,为模型下一步检验打下基础。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的方法来检验所选取的变量是否存在随机趋势。水平情况下,LN(X)和LN(M)都是非平稳的序列;在一阶差分时,LN(X)依旧是非平稳的,但LN(M)则变为平稳的序列;在二阶差分的时候,1%的显著性水平下,LN(X)和LN(M)的二阶差分序列•2(LN(X))和Δ2(LN(M))的ADF检验统计值小于对应的临界值,都通过显著性检验,所以LN(X)和LN(M)二阶差分序列同时达到平稳,因此是I(2)过程。

2.2协整关系检验

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的前提是要求数据具有协整关系,通过上述ADF检验可知LN(X)和LN(M)的二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因此符合协整关系检验的前提。首先求得LN(X)和LN(M)的残差序列,将所得残差保存在名称为K的序列中,并画出其时序图。分析时序图可知,残差序列K围绕在某一固定值上下波动,初步判断序列K是平稳的序列。在水平情况下,对K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t统计量小于1%显著性水平下的MacKinnon临界值,从而拒绝原假设,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因此可知LN(X)和LN(M)之间存在协整性,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

2.3格兰杰因果检验

为了进一步分析两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变量LN(X)和LN(M)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因为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于滞后期长度的选择有时很敏感,不同的滞后期可能得到不同的检验结果,因此为了提高检验的准确性,有必要进行不同滞后期长度的检验。

3FDI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的贡献和拉动

上文的实证检验证明,外商直接投资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格兰杰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上文的研究仅仅证实了外商直接投资是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的原因,却没有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的贡献和拉动作用具体大小。虽然FDI对货币金融环境的影响无法量化,但是可以从其对货币供应量的贡献和拉动作用上得到参考。为了衡量FDI对货币供应量的拉动作用并考察FDI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的贡献,可以从FDI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率两个方面进行量化分析。利用上文实证研究中的数据,考虑到短周期内外商直接投资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的作用表现不明显,因此将月度数据折算成年度数据计算贡献度和拉动度。FDI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的贡献率(ContributionRate)是变量X(FDI+货物出口)的增量与变量M(货币供应量M2)的增量之比,FDI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拉动率(PullingRate)是指FDI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乘积。第一,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贡献度和拉动度在除2009年外的年份都为正,这说明FDI对我国的货币供给会产生影响,且这种影响为正,即外商直接投资会导致我国货币供给增加;第二,2009年时贡献度和拉动度两者同时为负,这是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出口和FDI减少导致的,2009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900.34亿美元,同比下降3%,货物出口仅12019.3亿美元,同比下降16%;第三,贡献度和拉动度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且从2002年以来,FDI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拉动作用和贡献作用是递减的,2002年,贡献度和拉动度分别为20%和3.39%,而2013年的贡献度和拉动度分别为5.15%和0.7%。外商直接投资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拉动度和贡献度下降可能是由于近年来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进口规模的扩大冲淡了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带来的外汇储备的增加;也可能是由于FDI中包括了商品形态的实物资产流入,且这部分实物资产占据了FDI的很大部分,而直接以资金形式流入的FDI占比较少,形成的外汇供给也因此减少,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减弱,从而导致FDI对货币金融环境的影响淡化。

4结论

货币金融论文范文篇6

1、97东亚金融危机的打击使东亚各国清醒的认识到,为抵御金融风险不能仅仅寄希望于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必须在区域内部加强合作,共同合作防范金融风险;

1997年开始于泰国的金融危机最终波及到整个东亚地区,给东亚各国的货币金融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由于东亚国家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的相似性,货币危机的“传染效应”非常明显,在东亚各国货币遭遇冲击,出现短期国际性支付危机的时候,本可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紧急资金援助,但实际上,IMF对危机国提出了一系列紧缩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苛刻要求,客观上增加了谈判难度,延误了解救时机,最终加剧了危机。由于东亚地区缺乏相应的应对机制,难以应付危机的“传染效应”,又无法求助于外部力量,各国紧紧依靠自身的力量对抗国际游资短期性冲击,最终导致各国经济遭遇衰退。

2、全球货币体系的变迁,20世纪80年代后货币集团化成为一股潮流并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美元区的建立和欧元区的成功经验使人们对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充满了信心;

在经济、金融一体化背景下,世界上出现了一股货币集团化的潮流,产生了不少区域性货币组织,如西非货币联盟、中非货币联盟和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等。2002年3月1日欧元作为唯一的法定货币开始在欧元区12国流通,拉美地区一些国家美元化等现象的出现,反映出货币联盟理论在实践上的应用是成功的,货币金融合作有利于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3、区域性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国际投机资本规模巨大,东亚国家认识到仅凭一国的力量都不可能单独对抗巨大的游资冲击;1992年英镑危机,1994年墨西哥、阿根廷金融危机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相继发生,使东亚各国认识到面对巨大的国际投机资本,如果不加强合作、共同抵御危机,势必难以防范和化解危机,进而影响到本国经济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二、基础:

(一)理论基础

货币金融合作是以最优货币区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从蒙代尔(1961)提出最优货币区(OCA)理论开始,OCA理论由最初的单一分析方法到加入OCA成本、收益综合分析,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OCA一般均衡模型与OCA指数的建立,以及关于OCA内生性和政治因素的分析等,逐步将各种复杂的标准系统化,并纳入统一的研究框架,为货币金融合作的开展提供了较完备的理论基础。

(二)经济基础

1、东亚区域内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成员国之间宏观经济依赖性加强,客观上需要实现区域内汇率稳定,降低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开展货币合作。东亚区域内贸易额在80年代后半期显著上升,而区域内贸易量越大,开展货币合作给成员国带来的利益就会交易成本的降低而越大,所以各国普遍也有深化货币合作的愿望。

2、东亚各成员国拥有丰富的外汇储备,区域内部直接投资的趋势不断提高,资本流动方面显示了比较高的合作性。在此基础上开展金融合作无疑有利于防范金融危机或进行时候救援。

3、亚洲金融危机使东亚各国认识到区域内各国加强汇率机制的协调,开展货币合作有助于防范货币冲击,缓解金融危机。东亚各国在危机中的惨痛教训使其认识到仅凭本国的力量无法对抗巨大的国际游资冲击,更无法有效的遏制危机扩散,合作成为各方的共识。

4、欧洲货币联盟的成功经验证明货币金融合作是可行且有效的,东亚地区关于加强货币合作的呼声受欧元成功启动的影响再度高涨,为货币合作提供了舆论准备。目前,东亚各国在开展货币合作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实质性的工作:1999年11月,东盟10+3峰会在马尼拉通过了《东亚合作的共同声明》,同意加强金融、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对话、协调和合作;2000年5月东盟10+3财政部长在泰国清迈达成了《清迈协议》(ChiangMaiInitiative),使东亚货币金融合作从构想变成为现实。2000年8月东盟10+3的中央银行又将多边货币互换计划的规模由2亿美元扩展到10亿美元。2000年11月互换协议扩展到所有东盟成员,总额达到10亿美元,扩展了东盟互换协议(ASA)与双边互换网络和回购协议(BSA)。2005年5月27日中、日、韩三国央行行长在汉城签署了新的掉期协议,韩国央行与中国央行和日本央行达成协议扩大换汇数额分别达40亿美元和30亿美元,该协议成为“清迈协议”的延续。清迈构想的实现及其拓展显示了东亚各国开展货币金融合作的信心,为进一步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二)政治基础

1、随着欧元区和美元区的建立,国际货币体系正在经历改革,东亚各国政府、商界、学术界对于货币金融合作的热情高涨,这无疑为合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准备。

2、日本长期以来实行依附美国的政策,但为实现其在亚洲地区的支配地位,迫于东亚其他国家的压力,也需要联合区域内其他国家对抗来自区域外的竞争压力;另外,日本长期以来受经济衰退困扰,为重振国内经济,日本也积极开展对内金融改革和对外金融合作,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作为东亚经济龙头的日本积极开展货币金融合作既有力的推进了合作进程,又给区内各国做出了示范效应。

三、障碍

1、东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各经济体的经济周期、面临的内、外部冲击作用的方向、影响因素各不相同,这些差异性为实现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增大了难度,东亚国家之间的历史、文化、经济、风俗有较大差别,经济一体化程度较低,由此导致各国在政策协调、产业整合等方面出现了较多冲突。在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成员中,既有经济发达的日本,又有经济落后的越南、柬埔寨等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多元化,经济政策缺乏有效协调,各国参差不齐的经济发展水平无疑增大了区域货币合作的难度。

2、东亚地区尚不存在一个具有足够辐射能力的“轴心国”,缺乏能为整个地区决定货币政策并协调区内各国政策的领导国家。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作为亚洲经济实力最雄厚国家的日本,不断提高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活动中的地位,日元也实现了国际化。但是除政治因素影响外,日本仍面临国内市场狭小、经济疲软、国内金融市场限制过多、日元国际化的程度过低等诸多短期内难以解决的困难,所以并不具备担当货币合作“轴心国”的能力。中国是东亚经济增长的重要稳定力量,在东亚地区“市场提供者”的地位日益增强,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也有一定范围的使用。但是,中国由于国内金融领域问题重重,金融改革尚未全面推广,其经济实力和对东亚国家的影响力还远达不到担当“轴心国”的要求。

3、由于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和分歧,而且各国在区域合作中仍固守所谓的“亚洲传统”,缺乏政治上的合作与相互信任,各成员国主权意识妨碍政策协调。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历史上存在机缘,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又有较大差异和分歧,政治上相互视为对手,缺乏信任;另外开展货币合作就意味着各成员国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放弃部分经济政策自自主权,而现阶段东亚各国很明显不会放弃独立制定本国经济金融政策的权利,这必然会妨碍合作中的政策协调。目前,东亚地区也没有类似欧盟货币委员会那样的超越主权国家权利的机构,以及对违反合作协议的成员国进行强制惩罚的机制,这无疑增大了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难度。

4、东亚各国除中国和日本外,产品大多集中在电子电器、石油、纺织品等少数品种,而且区域内多数国家仍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结构的相似性导致其在国际市场存在激烈的竞争,从而影响区域合作。相对于欧盟和北美两大自由贸易区,东亚各国经济结构雷同程度太高,竞争的激烈导致贸易争端时常发生。

5、东亚各国与美国在经济、政治领域存在着很强的联系,各成员在贸易结算、进出口等多方面都依赖于美国,美国为维持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必要时可能干预东亚货币合作。美国是东亚各国的主要出口市场,东亚各国同美国的贸易比重占绝对优势,国际进出口贸易大多以美元作为结算货币,区内成员的外汇储备美元资产由占绝对比例,这些都增强了美国对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影响力。为维持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美国可能会对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进程实施干预。如1997年提出的“亚洲货币基金(AMF)”就是因遭美国政府反对而搁浅。如何正确处理美国与东亚各国的关系是东亚货币金融合作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四、政策建议

1、东亚地区货币金融合作的开展首先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其地位类似于欧洲货币联盟中的德国。货币合作成员国中可能有些会因为政府信誉不佳导致经济政策存在“公信度”问题,这是就需要区域内某一核心国家(该国拥有一个极具纪律性和“公信度”的中央银行)为其它与其组成货币联盟的国家提供“信用”担保。在东亚地区,如前所述,无论日本还是中国目前尚不具备担当此责任的能力,所以东亚合作的成功首先需要区域内的经济大国增强自身实力,加强国内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实现并深化本币国家化,完善金融监控措施,加强经济金融立法,提高本国经济政策“公信度”,形成合作的领导核心。

2、东亚各经济体之间应加强信息交流和政策协调,强化政府之间的信任和支持,扩大金融立法、监管方面的合作。Tetsuji(2002)指出“共同监测和政策协调是区域金融合作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东亚地区在1997年11月建立“马尼拉框架”集团;1998年10月确立东盟监督进程,其后扩展为东盟10+3监督进程;2000年4月ADB与ASEAN共同成立“私人资本流动监控”工作组;2001年5月檀香山东盟10+3财长会议提出建立东盟10+3早期预警系统。以上这些活动都是各国信息交流和政策协调的表现。但是,由于政策协调由于需要各国部分让渡政策自主权,因此难度较大。东亚各国应明确合作意向,强化政府间的信任和支持,扩大金融监管当局的合作,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真正为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3、建立区域性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机制,建立区域融资便利机制。东亚各国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外汇储备,若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就可以很好的抵御外部金融冲击;另一方面,东亚各国单靠一国自身的力量无法抵御大规模的资金流入、流出冲击,更难以限制危机的扩散,所以为避免类似于亚洲金融危机的事件再次发生,建立区域性防范和化解危机的机制,建立区域融资便利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在建立东亚各国多边货币互换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充当区域性最后贷款人,管理危机救援行动的机构,协调各国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监督和约束各国经济动向,可以提高危机防范和化解的效率,推进东亚区域内的政策协调。

4、积极协调东亚各国汇率政策,改革目前的汇率制度安排,建立区域货币体系。在亚洲金融危机时,东亚各国普遍采取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因为东亚各经济体与美国经济周期的不同步等其他原因而暴露出明显的错弱型,这又加剧了东亚各国宏观经济形势的不稳定。保持汇率稳定对于东亚各国未来的发展而言,尤为重要。为实现东亚货币金融合作,东亚各经济体首先应在现有汇率住下加强政策协调,维持区域内双边汇率的相对稳定,积极尝试可行的汇率制度安排。在条件成熟之后,考虑采用单一货币,成立统一的货币监管机构,在东亚区域内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

5、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衡量,东亚地区在很多方面仍达不到OCA标准要求,在要素流动性、经济开放度、产品多样化程度、金融一体化程度、通货膨胀相似性、政策一体化程度等各个方面需要进行全面的完善,东亚各经济体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部分让渡国内经济金融政策自主权,切实开展合作。

展望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前景,虽然目前开展的合作的领域较窄,合作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仍存在诸多障碍和困难;但由于合作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基础,东亚各国在合作领域又存在共识,如果东亚各国能相互信任,以长远目光积极开展深层次合作,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仍有巨大的空间和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李晓、丁一兵:《论东亚货币合作的具体措施》,《世界经济》,2002年第11期

2、王雪磊:《论东亚汇率制度协调》,《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12期

3、戴金平、万志宏:《APEC的货币金融合作:经济基础与构想》,《世界经济》,2005年第5期

货币金融论文范文篇7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经济学家们一直认为资本账户自由化——资本在各个国家间自由地无限制的流人与流出确实是有益的,它对债务国有益,同时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然而,过去几十年中所发生的银行投机和金融危机——从拉美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金融危机,斯堪的纳维亚地区1990年的危机,到后来发生的墨西哥、东南亚、俄罗斯以及最近的阿根廷金融危机彻底打破了这一观念。在这本文笔简练、分析透彻的著作中,欧洲经济学家的杰出代表之一让?梯若尔分析了上述危机的特征,防范危机的制度改革,以及为此而进行的全球金融体制的重建等重要问题。

?让?梯若尔首先分析了关于金融危机以及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的普遍观点。他认为,大多数的改革建议只注重表象而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并且无法协调建立有效的融资限制条件与确保借款国自行改革之间的目标冲突。他强调指出,正确识别市场失灵对于重建IMF的目标责任是十分必要的。然后,他将公司金融、流动性供给以及公司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个体国家的借款问题。建立在“双重”和“共同”的基本分析框架之上,他重新审视了通常建议的政策,并且考虑了多边组织如何帮助债务国在开放本国资本账户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收益。

【前言】

经济学家对于以下观点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即资本账户的自由化——允许资本在各个国家间无限制地自由流人和流出——确实是有益的。它对于债务国是有益的,对于世界经济也是有益的。资本流动的两个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第一,资本流动创造了较好的保险机遇,并促进了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配置。资本流动使得家庭和企业能够在世界范围的市场上对本国的(流动性)冲击进行保险,消费者因而得以平滑他们的消费,而企业则可以更好地管理它们的风险。商业周期受到抑制,完善的流动性管理促进了投资和经济增长。第二,除保险作用外,资本流动允许储蓄从低回报国家流向高回报国家,这种资本转移提高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增长…

【序言】

我非常高兴看到《金融危机、流动性与国际货币体制》在中国出版。2002年12月,应邹恒甫教授之邀,我有幸在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做访问,期间与EMBA学员和博士研究生讨论了本书的基本观点。对于所面临的国外借贷及其与世界金融体系的相互关系等问题,中国也许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有所不同,因而本书的某些观点必须加以修正以适合中国的现实。但无论如何,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其中的共性,并且我希望中国的读者会对本书的基本观点感兴趣。

让?梯若尔1953年出生在法国巴黎附近的一个小镇,197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素有法国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摇篮之称的法国理工学院。1978年,在他获得巴黎第九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后不久来到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深造,并于1981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梯若尔继承了法国学者重视人文科学的传统,再加上他深厚的数学功底,很快就显示出了他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卓越的天赋和才华。他当时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并以1982年和1985年发表在最权威的Econometrica(经济计量学杂志)上的两篇经典论文奠定了他在这一领域的学术地位。此后,梯若尔转向了当时正在兴起的产业组织理论,出于研究的需要,他同时师从于著名的博弈论大家马斯金(EricMaskin)研究博弈论。梯若尔将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框架应用于产业组织理论,开始构建了一个新的框架,并用其分析并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1988年,他的代表作之一——《产业组织理论》出版,标志着产业经济学新的理论框架的完成。在此后的十几年中,这本书一直作为世界著名大学经济系研究生的权威教程而广为流传,至今无人超越。

1991年,梯若尔和弗登博格(Fudenburg)合著的《博弈论》正式出版。这本著作立即成为博弈论领域最为权威的高级教程,十几年来一直无人超越。80年代中期,梯若尔和拉丰教授共同开创了激励理论的一个最新的应用领域——新规制经济学,并以两本经典著作《政府采购和规制中的激励理论》(1993)和《电信竞争》(2000)完成了这一理论大厦的构建,同时确立了他们在这一领域的开创者地位。

梯若尔从当代经济学三个最前沿的研究领域博弈论、产业组织理论和激励理论的十几年融会贯通的研究中获得了经济学研究的真谛和“秘笈”,这个真谛就是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的直觉——即透过纷繁复杂的经济学现象把握经济学本质规律的能力,而这个秘笈则是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自90年代中期起,梯若尔开始以一个开拓者的姿态征服经济学的新领域:经济组织中的串谋问题(1992),不完全契约理论(1999),公司治理结构(2001),公司金融理论(2002),国际金融理论(2002),以及最近完成的经济心理学(2002)。在上述每一个领域,梯若尔或以综述性论文的方式,或以专著的形式完成该领域的理论框架的建构,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然后悄然转向另一个领域。梯若尔具有非凡的概括与综合能力,他总是能够把经济学的任何一个领域中最为本质的规律和最为重要的成果以最为简洁的经济学模型和语言表达出来,并整理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而梯若尔对经济学惊人的直觉,也是一般的经济学家望尘莫及的。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极快的反应能力使得一般的学者根本无法跟上他的思维,因而许多人都这样认为:“在梯若尔面前,我们如同白痴!”

货币金融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汇率承诺;政府救助;货币投机;序贯博弈模型

一、引言

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中,欧美等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银行业遭到重创。美国和许多欧洲国家陆续开始投入政府救助资金,以防止国内银行业的破产,帮助国内金融体系和陷入债务危机的私人企业尽快度过难关。在中国最近几年的银行业改革中,国有商业银行曾陷入不良资产清理的困境,中国政府也采取了政府救助措施,如证券公司接管和政府直接注资等,这些措施的实质是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的再贷款、政府财政拨款和税收减免等来实施的政府救助行为。在金融危机期间,市场汇率预期的变化会导致投机者针对本国货币的投机攻击,而政府在采取利率政策抵制投机攻击的同时,有可能进一步影响中国的经济基本面,例如,提高利率会抑制投资,从而增加失业率。根据俞乔[1]的实证研究,公众对当局在维持固定汇率体制与解决国内经济问题(失业,需求不足,等等)之间选择的预期变化将可能导致市场信心的危机,从而导致大量资本外流。因此,在控制金融危机对经济基本面冲击的过程中,汇率政策是与政府救助机制紧密相连的组成部分下载论文。

中国自2005年7月实行汇率体制改革后,无论是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还是从实际有效汇率的角度看,人民币都已实现大幅升值。但是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开始实行稳定汇率政策。2008年底到2009年3月,政府多次在公开场合(特别是在“两会”期间)承诺目前仍将实行保持人民币不贬值的稳定汇率政策。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2009年11月曾表示“人民币的汇率要保持基本的稳定”。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也指出,要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然而,自2009年3月以来,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货币对美元汇率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升值,但人民币是为数不多的未升值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之一。在目前中国经济出现强劲复苏和美元指数进入上升通道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又重新成为热点议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最新中国经济调查报告,呼吁中国应提高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报告指出,更为灵活的汇率政策以及更加重视把通胀作为关注目标,可以使中国的货币政策更好地适应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实际汇率升值将有助于中国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增加对本地需求的依赖。奥巴马最近也表示,中国和亚洲将会继续是美国出口的庞大市场,但必须处理汇率问题,以确保美国产品不会面对“庞大的竞争不利因素”。

面对外部多方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若中国采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策略,则显然违背了中国在金融危机之前做出的稳定汇率承诺;若中国继续维持现有人民币汇率稳定政策,则要承受各种压力。然而,隐藏在这种进退两难的表象下的是中国政府在面对金融危机时的一种理性均衡策略。中国目前的稳定汇率政策是对危机前的稳定汇率承诺的兑现,它可以有效稳定市场汇率预期,抵制随时可能到来的货币投机行为。2010年初的希腊债务和货币危机刚刚得到初步平息,其主要原因是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货币投机行为。

本文在Mundaca[2]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稳定汇率承诺特征的序贯博弈模型,通过博弈均衡理论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货币投机冲击下的政府救助和汇率承诺的作用机制,提出一种结合政府事前汇率承诺的政府救助机制,分析“自实现”的稳定汇率承诺的作用机理,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Holmstrom和Tirole[3]在关于内部流动性与外部流动性的研究文献中,强调了政府提供救助在金融危机发生时的必要性,提出了内部流动性可以充分满足私人企业和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的必要条件,如果条件无法得到满足,就需要以主权国家政府或IMF为代表的LOLR提供外部流动性支持。

Burnside等[4]研究了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外汇基金风险对政府相机救助决策的影响。其中,政府救助相机依赖于商业银行是否宣布破产。他们指出,如果商业银行所投资的外汇基金发生贬值时,政府保证偿付其损失,那么,这将导致商业银行完全把自己暴露于汇率风险之中。这是因为政府为他们的损失提供了担保,当其所持有的外汇基金资产发生贬值或预期发生贬值时,可以通过申请破产而获得政府救助保护。同时,政府的这种救助担保很容易诱发“信念自持”(self-fulfilling)现象。由于政府保证当商业银行宣布破产时,就会通过外汇储备向商业银行提供外汇形式的政府救助,这样,当银行预期到所持有的外汇基金将会贬值而申请破产时,如果政府立即向银行注入外汇救助,必然导致外汇供给的增加,使外汇贬值预期实际发生。显然,这是由于政府不恰当的救助行为所导致的。

Obstfeld[5-6]建立了一个包含内生汇率政策的货币危机模型,并假定政府根据对社会福利的成本和收益的评估来决策是否保持固定汇率政策,结论表明,多重均衡的存在将导致一种由“自实现”的预期引发的货币危机。在此模型中,市场预期是事前(即经济冲击发生之前)形成的,政府保持或放弃固定汇率的政策选择是事后做出的,这样,政府的政策很难影响市场预期。

本文在模型中将分析事前的汇率承诺对于促进多重均衡收敛的作用,并将具有事前救助承诺的救助机制与事后的救助机制进行对比分析,得到有价值的结论。

Mundaca[2]率先提出了一个序贯博弈分析框架,将政府救助和汇率作为内生的决策来考虑,并针对新兴市场国家出现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时的最优政府救助比例进行了深入分析。但是,作为模型局中人之一的企业被限定在国际市场上借入外币进行投资的私人部门,这仅仅适用于新兴经济体的国家国情,不适用于中国以出口导向型企业为主的国情。

国内学者对政府救助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和监管声誉损失等。李剑[7]在Sachs[8]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博弈分析,讨论了危机发生后,由于IMF救援计划的内在缺陷及国内外金融机构存在道德风险,使得IMF的救助行动陷入困境问题。巴曙松和陈华良[9]认为,对于金融机构违规破产,政府不合理的救助行为会极大地损害其监管声誉,降低监管威慑力,造成政府救助政策成本的提高和社会总财富的持续减少。其他相关国内文献主要以国外经验的总结为主。

政府救助的道德风险问题一直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一个重要缺陷。但是,中国目前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政策,政府救助可与汇率政策相互配合。在国内现有文献中,还未出现将政府救助和汇率政策与经济基本面相联系的理论与实证文章,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本文通过对均衡政府救助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在政府提供危机救助的同时,适当的汇率调整可以平衡道德风险问题。

三、序贯博弈模型与多重均衡的收敛

本文将对Mundaca[2]模型进行改进,构建符合中国目前汇率政策特点的序贯博弈模型,并针对多重均衡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汇率承诺对于优化政府救助路径、促进多重均衡收敛的意义。

首先,构造序贯博弈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的博弈树。其中,M和Q分别表示政府的两种决策选择,即保持固定汇率和放弃固定汇率;S和NS分别表示投机行为和无投机行为。

博弈局中人有3个:一是中国政府,将在阶段1保持固定汇率政策,并进行救助承诺或不承诺,同时承诺在金融危机刚发生时的阶段3维持固定汇率政策,在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和加剧并导致经济基本面恶化的阶段4选择政府救助和汇率政策;二是中国的私人企业和商业银行(以下简称私人部门),它们将在阶段2决策投资水平;三是市场上的货币投机者在阶段2根据市场预期选择是否投机。对博弈树中各阶段的决策过程和相关假设进行如下说明:

阶段1:自然产生关于货币投机行为对于经济基本面的冲击概率,所有的经济人获得该先验概率的信息。假设到达博弈的最后阶段,金融危机的冲击爆发,该冲击分为两种:一是对经济基本面冲击影响较小的有利冲击s2,其发生概率为1-π;二是对经济基本面冲击较大的不利冲击s1,其发生概率为π。

政府在该阶段将公布对于私人部门的未偿还债务是否承诺救助,并且公布其承诺的汇率政策。对于汇率政策,政府在阶段1承诺将一直保持固定汇率,直到阶段4的经济冲击发生时再决策是否继续保持。该假设的依据是,2008年底到2009年3月,政府多次在公开场合(特别是在“两会”期间)承诺目前仍将实行保持人民币不贬值的稳定汇率政策。

阶段2:市场投机者先形成阶段4的汇率预期Ex,并根据汇率预期决定是否进行投机。因此,如果Ex>,或Ex<,则投机行为发生。其中,Ex表示预期汇率水平,表示固定汇率或长期均衡水平。

出口导向型的私人企业再向商业银行借入人民币进行生产投资,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获得美元等外币收入,并用外币收入偿还贷款债务。私人企业根据预期投资净回报最大化原则决定投资水平。

令K表示私人企业投资水平,x(si)表示冲击si(i=1或2)发生时的汇率水平的自然对数,汇率以1元人民币所购买的美元数量计算(下同)。Ri(K)表示当阶段4中的冲击si发生时投资K的总回报,并且满足下面的假设条件:当不利冲击s1发生时,R′1(K)<0,R″1(K)<0;当有利冲击s2发生时,R′2(K)>0,R″2(K)<0。当不利冲击s1发生时,私人企业借贷成本将提高,并且,当前的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全球市场,导致中国出口企业的市场萎缩,销售收入回收困难,合同违约率大幅上升,边际回报R′1(K)在短期内为负值,随着K的提高边际回报下降程度将恶化,即R″1<0。当有利冲击s2发生时,边际回报R′1(K)为正值,但边际回报递减。在这些假设下,当私人企业预测到阶段4不同的冲击所导致的不同救助比例和汇率水平时,其净回报NR和期望净回报E(NR)分别表示如下:

NR=(1-(si))(x(si)/)Ri(K)(1)

E(NR)=π(1-(s1))(x(s1)/)R1(K)+(1-π)(1-(s2))(x(s2)/)R2(K)(2)

式(1)说明私人企业的净回报受到汇率水平和政府救助比例的影响;(x(si)/)Ri(K)说明人民币升值会导致私人企业不利冲击发生时债务增加,而有利冲击发生时总回报保持不变;(si)表示阶段4的冲击si发生时政府救助的比例。当有利冲击发生时,政府无需实施救助。因此,0≤(s1)≤1,(s2)=0。若将标准化为1,则式(2)可以转化为式(3),得到私人企业在阶段2的支付函数。

E(NR)=π(1-(s1))(x(s1))R1(K)+(1-π)(x(s2))R2(K)(3)

阶段3:政府保持固定汇率体制,并抵制投机攻击。在该阶段,投机攻击已经形成,政府理论上可以有两种决策选择,即保持固定汇率(M)和放弃固定汇率(Q)。目前,中国正处于这个阶段,中国政府保持汇率稳定承诺在该阶段得到兑现,这就排除了放弃的选择。

政府在阶段3开始实行抑制投机攻击的措施,假设主要措施是利率调整的货币政策。当阶段2形成的汇率预期与长期均衡汇率不一致时,调整利率可以有效减少投机攻击损失。但是,利率调整具有两面性,利率政策可以通过影响国内投资成本而影响失业率,如提高利率能导致失业率的上升,从而给政府带来基本面的损失。假定利率调整过程遵循式(4),利率变动对阶段3中非结构性失业率的影响为式(5),从而构造出阶段3的政府期望损失函数为式(6)。

r=g(Ex-)(4)

其中,g是正系数,而(Ex-)表示在阶段3和阶段4的投机攻击强度。

u3-=α2r(5)

其中,u3表示阶段3的实际失业率;表示自然失业率;α2为正参数。

货币金融论文范文篇9

对于虚拟货币的含义,学术界经常引用的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所做出的对电子货币的定义,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各类电子设备以及在公开网络(如Internet)上执行支付的储值产品和预付机制。但是除此之外,一些学者也从其它角度对虚拟货币做了新的界定,他们认为虚拟货币是指一定的发行主体以公用信息网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网络或有关电子设备中,并通过网络系统以数据传输方式实现流通和支付功能的网上等价物。本文观点正是基于这种定义而阐发。

随着网络技术在国内的普及,虚拟货币因其便利性和时尚性得到大量应用,逐步成为虚拟产品和网络增值服务提供者实现利润的重要工具。当前我国网络上存在的较有影响力的品种主要有Q币、POPO币和狐币等。

金融危机中的虚拟货币消费

国家统计局宣布的数据显示,受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影响,2008年我国GDP增速呈逐季回落态势,四个季度的同比增长分别为10.6%,10.1%,9.0%和6.8%,尤其是在第四季度,由于金融海啸已深入我国有关行业,国民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而按照腾讯、搜狐和网易三家的财报披露,其虚拟货币收入的同比增长率却远远高于各期的GDP增速(见表1、2、3)。

但综合2008年全年走势,虚拟货币消费量与2007年相比有了显著提高。与整体经济水平的下滑程度相比,虚拟货币还是表现出了较强的抗御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业务的效用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互联网增值业务收入主要来自在线游戏收入和其它服务性收入,如QQ会员、QQ秀等。因为这些网络服务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不是其它活动可以轻易取代的,即一般情况下消费者不会轻易放弃这些服务,所以这两部分收入水平受宏观经济水平的影响较小或者说影响传导得较慢。只要网络公司能够适时推出新款网络游戏或者及时优化服务水平,提高“享受特权”,就可以牢牢抓住消费者,维持并增加此部分的营业收入。

消费者构成特定。由于网络虚拟产品和服务可以满足年轻人“自我认同”和“追逐时尚”的心理需求,所以25岁以下的青年人就成为其消费主力。这些消费主力的生活费用全部或大部分由其监护人提供,排除一些不可抗因素,在其生活水平维持不变的条件下,用于网络消费的部分也将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因而网络虚拟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总是存在。

此外,虚拟货币购买具有“单向性”,使用范围具有“锁定性”。单向性决定了虚拟货币的消费者不能通过虚拟币发行方将虚拟币换回人民币,即虚拟币“一经购买概不退还”;锁定性指虚拟货币只能在发行者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即某种虚拟币只能应用于发行者提供的产品池。当产品池中的产品足够丰富时,虚拟币的购买能力就得到展现,从而形成一种网络范围。发行者通过这种网络范围逐步建立了自身的市场份额和网络品牌,随着品牌深入人心,发行者的有关业务对危机就会产生一定的抗御能力。

业务所需的平均支出较低。虚拟货币消费一般情况下为小额消费,所以大多数网络消费者不会太过于缩减这部分支出。因此互联网增值业务虽然不能完全抵住全球性经济萎缩带来的冲击,但相对于网络广告业务等大额交易来说,它对金融危机有更强的抵御力。

金融危机对虚拟货币风险防范的启示

加强发行过程的管制,遏制信用危机于萌芽。降低信用标准,鼓励房地产金融机构向低信用等级的借款者放款;同时放松金融管制,允许金融机构以低成本借贷投资于高风险资产,允许投资银行不断设计结构复杂的高杠杆衍生品用于出售为次贷危机埋下了祸根。而虚拟货币的发行人为网络公司,其发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垄断地位。由于虚拟货币发行量由公司利润最大化决定,所以它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甚至出现通货膨胀,不仅会给消费者带来“贬值风险”,也会给货币市场带来强烈的信用冲击。因此国家应对虚拟货币的发行实施严格的管理,如设立一个专门的虚拟币发行机构,这样一来虚拟币的发行量虽然还是由公司经营者决定,但国家可以在其数量上加以控制,能够有效地避免“通货膨胀”的产生。

加强“二级交易市场”的信息披露,抑制风险的传导。次贷危机的传导根源是成熟金融市场条件下的资产证券化。因为缺乏可靠的价格信息参照,所以美国监管部门允许对冲基金按照内部的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作为资产评估标准,吸引大量不知情的投资者购买。但基于次级房屋贷款的衍生品都高度个性化,流动性很差,当基础资产面临信用风险时,危机会沿传导机制产生连锁反应。同时由于对冲基金的信息不透明,危机产生后,市场无法清楚判断对冲基金在冲击中的受损程度,由于对风险的自然规避而产生赎回风波。

虚拟货币的二级交易市场即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如国内的我有网、和美国的GameUSD、等,消费者通过这些平台将多余的虚拟货币进行交换或出售。一般情况下,虚拟货币不能被全额交换,这样就出现了虚拟货币与法定货币之间所谓的“汇率”,普通的虚拟货币消费者就要承担全部的流动性风险。但是,由于虚拟币交易双方的信息量严重不均衡,信息量占优势者倒卖虚拟币从中获取价差而牟利的现象层出不穷。虽然国家已开征虚拟货币交易税,将个人“通过网络收购玩家的虚拟货币并加价出售”所获得的收入列入个人所得税纳税范围,然而虚拟币及其交易形式的不可见性加大了监管难度,也不能从本质上分担虚拟币普通消费者的流动性风险。

健全赎回体制,及时消除已然风险。次贷危机产生后,为了避免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变现相关资产导致更大的损失,个别基金甚至停止对基金净值估值并拒绝了投资者的赎回申请。投资者对未来预期不乐观,投资信心低落,产生了空前高涨的市场风险规避倾向,从而由次级按揭问题引发了市场信贷危机直至发展为整体的经济危机。

建立虚拟货币的赎回体制,统一规定其赎回价格和赎回单位(网络公司)不但能完成虚拟货币“发行——流通——赎回”的标准生命周期,使其运行过程更科学化,也可以规范二级交易市场的交易行为,有效地消除挤兑风险,降低虚拟货币的发行使用对法定货币流通体制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吴怀琴.网络虚拟货币的电子商务分析[J].商业时代,2007(10)

2.范俏燕.当前国际性金融危机的生成和传导[J].财经科学,2008(7)

3.尚文静等.中国网络虚拟货币发展现状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2)

货币金融论文范文篇10

内容提要:随着资本市场对实际经济生活影响的增强,适时调整货币政策使之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成为必然,但货币政策的四个最终目标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同时实现,如再顾及资本市场金融资产的价格,会令货币政策顾此失彼。对此国内学者意见不一,有别于两种将金融资产的价格纳入和不纳入货币政策框架的意见,本文认为应该走一条折衷的道路—央行不将金融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而将其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参考目标。

一、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冲击

11以物价指数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受到资本市场的挑战。

在传统的意义上,货币所对应的是商品与劳务的生产、交换、分配与流通四个环节,商品与劳务的价格水平便成为判断货币供求状况的标尺。我国一直把商品和劳务一般价格水平的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然而,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现实经济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生利金融资产,这些金融资产同商品和劳务一样需要用货币来标价,来媒介。因此,仅仅使用商品与劳务的价格水平来衡量货币供应量的多少,是不准确的。

最近几年,无论M0、M1还是M2的增长速度均不低,但原本应该出现的商品和劳务市场价格回升的局面没有出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存在巨大利差,大量进入商品和劳务市场的资金都转而进入资本市场了。资本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使得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物价间的稳定联系被打破,中央银行不再能依据传统的标准判断经济形势。例如过去的经验,当现金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就会发生通货膨胀。当居民大量现金流人资本市场时,会出现现金的投放量大幅度增加,如果中央银行因为担心通货膨胀而收紧银根,就会对经济产生收缩效应,因为这种现金的增加并没有形成推升物价的力量,只是推升了资本市场价格。

又如,广义货币M2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通常被作为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一个指标。

现在中央银行对广义货币M2的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纳入统计范围。因此M2中有一部分是对应于资本市场的投资活动的,M2大幅度增长并不一定会引起通货膨胀,因此货币增长的调控目标也要随之调整,以往经验和数据已不适合。

21货币政策以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受到干扰。长久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是以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但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货币总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将越来越不具有可控性和可测性。这种趋势原因之一就是资本市场发展引起的货币供需总量和结构发生了变化。

从影响货币需求方面,资本市场及衍生品市场对货币需求量大大增加。股票市场通过财富效应、交易效应、替代效应影响货币需求。财富效应和交易效应增大货币需求,替代效应则减少货币需求。

从货币的供给量看,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影响了间接融资。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的比例不断上升、间接融资比重不断下降。间接融资数量的下降使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贷款意愿下降,贷款增长幅度趋缓,导致货币供给量减少。

二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使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可控性下降。在资本市场出现之前,整个商品世界只有货币商品、实物商品与服务两部分。资本市场出现后,整个商品世界变为三部分:货币商品、实物商品与服务和金融商品。

原来构成对一般商品需求的货币,现已有很大一部分转入证券投资领域形成证券投资需求。这部分货币量随着证券行情的起伏不断变化,处于经常性的调整之中,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导致了货币需求结构的不稳定,而且使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被削弱,使得货币供应量与一般商品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弱化并变得复杂。

31对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1)存款准备金比率、再贴现率、再贷款政策作用力受到削弱。再贴现、准备金制度和公开市场操作是三大传统货币政策工具。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深度和广度的扩大,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社会公众在资本市场的运作增加,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的资金往来增加,影响到商业银行准备金的稳定性,使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存款准备金比率来改变货币乘数、收缩或扩张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调节货币供应能力减弱,同时也使金融机构对再贴现与再贷款的依赖程度降低,削弱了存款准备金比率、再贴现率、再贷款政策作用力。

(2)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效应将得到增强。

在市场经济国家公开市场上,国债的风险低、流动性强、规模大,又是其他货币市场资产定价和中央银行确定名义利率的重要基准,较之其他工具在操作上更富弹性、更具自主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资本市场得到极大发展后,公开市场操作更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理想的货币政策工具。

而在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更多地依重于信贷指导性计划、利率手段和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一直不发达。随着我国国债期限结构调整,品种增加,流动性增强,公开市场业务将增加新的载体。

货币市场的发展将为中央银行提供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灵活调控基础货币的操作平台,而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分割、封闭状态的打破,使公开市场政策工具的影响面扩大,公开市场操作的规模与力度逐渐增强。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适时买卖有价证券和外汇,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商业银行的头寸,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水平,为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创造条件。

41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取决于央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控制程度,以及各传导主体的行为选择。过去银行信贷一直是我国货币政策唯一的传导渠道。

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兴起和发展,资本市场成为重要的融资渠道。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一条重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一国货币政策通常是由利率机制、非货币金融资产价格机制、汇率机制和信贷配给机制

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现实中各种传导机制的相对重要性会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非货币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机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关于这种传导机制较著名的观点有托宾的Q值效应和莫迪格利亚尼的财富效应。

1.Q值效应。托宾的Q理论是一种股票价格和投资之间相互关联的理论,Q是指企业市场价值与资产的重置成本之比,当Q>1时,企业就会选择投资。企业的市场价值主要受股价影响,而资产的重置成本由技术因素决定,在一定时期内被认为是稳定的。

所以,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影响Q值变动的主要因素,当股价Ps上升时,Q值就增大,从而有效带动企业投资支出。当货币供应量Ms增加时,公众实际持有的货币量多于意愿持有货币量,货币的边际效用降低,持币的机会成本增加,这时公众将通过资产选择将部分货币转换成非货币金融资产。

资本市场发展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可简单表示为:Ms+→Ps+→Q+→I+→Y+

实践也表明,在中国,股票价格明显受到货币资金供应的影响,当货币供应量增加,股市的资金面就变得充足,投资到股市的资金就增加,股市就上涨。货币政策对中国股票价格有较大的影响,是因为中国企业的融资渠道过于单一,银行贷款占了很大比例,央行收缩信贷规模就会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投资者理性预期下,势必会使股价下挫。

2.财富效应。

莫迪格利亚尼从消费途径的角度,分析了货币供给量变化通过影响金融资产价格而对私人消费产生影响。其基本原理是: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下降,企业的资本成本就下降,金融资产如股票的价格就会上升,所以人们的金融财富(FR)就增加。基于储蓄生命周期理论,金融资产增值带来的财富增加就增加了人一生的财富量(LR),所以人们就增加当前的消费,从而推动产出增加。用流程式表示为:

Ms+→r,→Ps+→FR+→LR+→C+→Y+股价上升带来名义财富的增加会对随后的几个月的消费产生轻微的财富效应,之后随着股票的被套迫使广大投资者减少消费,其幅度要大于前期的财富效应的作用。

二、货币政策兼顾资本市场发展是否必要

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也使得传统货币政策的操作受到了挑战。

面对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资产价格的频繁波动,我国经济学界对货币政策是否应该把金融资产价格的调控纳入货币政策框架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

11央行应该调控金融资产价格。

持该观点的人认为,货币政策应当关注以股票价格为代表的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银行信贷资金与股票的相互结合、相互转化,会带来银行资金安全性的问题,股市虚拟资本的膨胀及泡沫的破灭也会给经济带来重大影响。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1992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所导致的长期经济衰退,就是由于中央银行未能关注股票等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

资本市场持续的泡沫时间愈长,它爆破后对实体经济的损害就越严重。金融资产价格高度的波动性将在更大范围内引起金融与经济的不稳定。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剧跌意味着个人和企业财富的急剧减少,严重动摇人们的消费信心。由于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急剧下跌所引起的通货紧缩是真正的通货紧缩。资产价格暴跌还会使银行抵押品价值缩水而使银行陷入财务危机之中,这会引起整个社会的恐慌。

21央行应将长期价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无需关注股价等金融资产价格的短期变动。持该观点的人认为,货币政策过多地顾及证券市场不仅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且会影响正常市场秩序的建立。

随着资本市场对经济影响的增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越来越受股票市场的影响,尤其是在低通货膨胀时期。但无论如何,中央银行绝不能以股票价格指数作为决策的参照指标,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作用应该是中性的。

如果货币政策意在刺激股票市场,投资者普遍认为货币当局会托市,就会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和经营漠不关心,无法对上市公司形成有力的约束,促使其改善经营;上市公司不关心广大股民的利益,唯一关心的就是通过增资扩股“圈”钱。

这种行为会使货币政策和资本市场都受到损害。

货币政策干预资产价格的波动,引导资金流向,最终是为了拉动投资、增加需求、刺激消费、实现经济增长。从实际情况看,货币当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使得货币流入资本市场,但并未真正启动股市的“财富效应”。也就是说,全社会大量资金流向资本市场后,很大部分资金会在资本市场沉淀而难以进入商品市场,即使在股市存在较大风险的情形下,资金也不会完全撤出股市,只要资金不进入消费市场,最终就不能形成真正的有效需求。因此货币政策干预资本市场并不一定就能达到最终目标。

31正确的做法:央行在货币政策操作时,对股价等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应关注但不盯住。

近年来,资本市场的股价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由于股票市场是资本市场的核心,中央银行作为货币政策制定和决策的金融当局,应密切关注股市变动,在进行货币政策执行和操作时要考虑股票市场这一重要因素。

目前,突出地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应关注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但不能把它作为货币政策决策的决定因素之一,也就是说,对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应关注而不盯住。

应该看到,股票市场的发展使参与股票交易的货币需求量增加有客观必然性,但若因其价格虚高,引起社会资金流入过多,则会影响到对实体经济的投入。而若扩大货币供应量来满足股票交易所需,则会引发社会信用过度膨胀,不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我国现实情况看,由于股票价格波动经常

脱离宏观经济基本面,没有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晴雨表”,因此,目前金融资产价格还不宜成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的目标。

目前,应该将以股票价格为代表的金融资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的视野,作为辅助的监测指标,建立相关的指标体系,并根据市场走向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判断,进而实施必要的调控,但却不能因此认为股价变化应成为影响货币政策的决定因素之一。

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而言,着眼点仍应是对实体经济运行状况和货币需求量分析、判断,应致力于稳定价格水平和维持经济最大持续增长。中央银行对资产价格保持关注,是因为资产价格波动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这意味着只有当资本资产价格的波动影响产出和预期通货膨胀率时,货币政策才应关注资产价格的波动,出手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汪红驹1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05-231

2.于洪波1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货币政策抉择1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5-11